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实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 古诗三首 课堂教学实录
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 古诗三首课堂教学实录题目: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 古诗三首课堂教学实录【引言】在四年级上学期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进入了古诗的学习阶段。
在这个阶段,我们以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册为基础,选择了三首经典的古诗进行教学。
通过这些古诗的学习,学生们不仅能够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同时也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与审美情趣。
【实录一】第一节课,我们选择了《登鹳雀楼》这首著名的唐诗。
首先,我通过图片和文字的方式向学生介绍了鹳的特点和生活环境,引导学生了解诗人王之涣在登鹳雀楼时的情景。
接着,我逐句解读,重点讲解了一些难以理解的词语,例如“揽”和“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等。
通过这样的讲解,学生们对整首诗的意境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实录二】第二节课,我们选择了《静夜思》这首简短而深情的唐诗。
为了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诗意,我设计了一些互动的活动。
首先,我要求学生一起仿写第一句“床前明月光”,引导他们用自己的想象力描述自己的卧室和月光的景象。
接着,我请几位学生到黑板前展示他们的作品,并与全班共同欣赏和鉴赏。
这样的活动增加了学生的参与度,也让他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刻的感受。
【实录三】第三节课,我们选择了唐代诗人王之涣的《登金陵凤凰台》。
这首诗描述了一位将军在凤凰台上眺望江山的壮丽情景,表达了对家国的热爱之情。
在讲解中,我还介绍了唐代的历史背景,并与学生们一同探讨将军的责任与担当。
通过这样的课堂互动,学生们对于古诗中的人物形象和历史背景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总结】通过这三堂古诗课程,学生们除了学习到了古诗的语言之美,更重要的是学会了如何欣赏古诗、理解古诗中蕴含的情感和历史意义。
同时,通过互动活动的设计,学生们也培养了自己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古诗的学习,他们增强了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并培养了审美情趣。
在今后的学习中,学生们将继续探索更多的古诗,激发他们对语文学科的兴趣,提高他们的综合语言能力。
【结尾】以上是部编版四年级语文上9古诗三首课堂教学实录的内容,通过这三节课程,我们成功地引导学生欣赏古诗、理解古诗、感受古诗,并在互动中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审美情趣。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古诗。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三首古诗,分别是《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请大家认真听讲。
第一首古诗是《春晓》。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我们来读一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大家听到了这首诗的节奏感了吗?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人在春天的早晨醒来时,处处可以听到鸟儿的啼鸣,感受到自然界的生机勃勃。
而夜晚的风雨声和花朵的凋谢,则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变化。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静夜思》。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独自夜晚的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使人联想到地上的霜,景象清新而寂静。
诗人举头仰望明月,再低下头来时,才发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如此之深。
最后一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
请大家一起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上高楼望远时的景象,表达了追求进步和发展的豪情。
白天的阳光从山的尽头倾泻而下,黄河水流不息,向着大海奔腾而去。
诗人欲求洞察更广阔的视野,就要再爬上更高的楼层。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还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多读一些古诗,感受到其中的美妙和博大精深。
谢谢大家。
结束语:通过这堂古诗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这三首古诗的内涵。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让自己沉浸在美妙的诗意中,增强了我们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希望大家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精选1篇
《古诗三首》教学实录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使学生能够理解和背诵《静夜思》、《登鹳雀楼》和《将进酒》这三首古诗,了解诗人的生平和创作背景。
2. 过程与方法:通过讲解、朗读、讨论等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3. 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和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古诗的意义,掌握古诗的基本韵律和格律。
2. 教学难点:如何引导学生深入领会古诗的意境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
三、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通过播放一段古琴曲,引起学生对古诗的兴趣。
(2)让学生分享自己最喜欢的古诗,引导学生谈论古诗的美感和价值。
2. 学习古诗《静夜思》(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3. 学习古诗《登鹳雀楼》(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4. 学习古诗《将进酒》(1)朗读古诗,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美。
(2)讲解古诗的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3)分析古诗的格律,让学生掌握基本的韵律和格律。
(4)让学生尝试模仿古诗的形式,创作自己的小诗。
5. 总结与反思(1)让学生分享自己学习古诗的心得体会,引导学生体会古诗的意境美。
(2)让学生谈谈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解决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主学习意识。
(3)教师对本节课的教学进行总结和反思,提高教学质量。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通过课堂表现、作业完成情况等方面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
2.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课堂讨论,提高学生的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年级语文上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片段)
《古诗词三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想象画面,入情入境地朗读《宿新市徐公店》(教学重点)师:下面我们来看看这幅图。
(课件出示第一句诗的画面)师:在那稀疏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是那样安静,这就是“篱落疏疏一径深”。
(课件出示诗句,生读。
)师:老师还没感觉到这条路的深远,教给你们一个办法,读得慢一些。
生:篱落/疏疏//一——径——深——师:好,这次我听出来了,好安静,路好长好长!(指名朗读。
女生齐读。
)师:“树头新绿未成阴”,读着读着,我感觉到春天正悄悄地离开我们,看(课件切换)——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形成浓密的树荫。
谁来读读这一句?生:树头新绿未成阴。
(男生齐读。
)师:我好像看到了稀稀落落的篱笆旁,有一条小路伸向远方。
小路旁边的树上枝头的嫩叶才长出来,还没有形成树荫。
老师也想读读,请你们闭上眼睛,说说好像看到了什么。
(师配乐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师:你们的想象力真丰富,一起再来把这美丽的画面读读。
(生齐读“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新绿未成阴”。
)师:读得真好,老师很佩服你们,再看画面(课件配乐播放“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随后出示这两句诗。
师:描写得美吗?谁读读这两句诗?(生读。
)师:老师问问你们,捉蝴蝶时,你是怎样追的?生:奔跑。
师:对,诗句中的“急走”就是“奔跑”的意思。
这句该怎样读?生:速度快一些。
师:好,那你读读看。
(生读。
)师:从你的朗读中我听出了追蝴蝶的快乐。
(生读,语调很欢快。
)师:可惜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谁能告诉我为什么蝴蝶飞入菜花中看不见了?生:因为蝴蝶是黄的,菜花也是黄的,所以蝴蝶飞到菜花中,就看不见了。
师:那你认为小朋友没捉到蝴蝶,会是什么心情?生:有些失望、失落。
师:哦,那你能不能读出这种感受?(生读。
)师:同学们,这幅美妙的追蝶图正好被诗人看到了,杨万里看到这金黄的油菜花,看到这天真可爱的追蝶的孩子,看到蝴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有感而发:生(齐):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诗歌就像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古诗的世界,领略三首古诗的独特魅力。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二、学习《静夜思》师:首先,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请大家先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朗读一下?生 1:(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读得很不错,声音响亮,字音也很准确。
那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生 2:诗人在晚上看到床前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师:很好,那诗人为什么会把月光误以为是霜呢?生 3:可能是因为月光很白很亮,就像霜一样。
师:说得有道理。
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生 4:诗人抬头看着明月,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非常准确!在这首诗中,“思”字是整首诗的灵魂,它深刻地传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师: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种思念之情,一起再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读)三、学习《春晓》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孟浩然的《春晓》。
师:大家先听老师朗读一遍。
(老师朗读)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然后思考一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学生朗读并思考)生 5:这首诗写的是春天。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呢?生6:诗里有“春眠不觉晓”,还有“花落知多少”,春天睡觉很舒服,而且花会掉落。
师:回答得很棒!那“夜来风雨声”这句又说明了什么呢?生 7:说明晚上下了雨。
师:对,那诗人听到风雨声,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 8:可能会担心花朵被风雨打落太多。
师:嗯,有道理。
那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生 9:既有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又有对落花的惋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到位。
那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读)四、学习《咏柳》师:最后,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咏柳》。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课堂实录
统编版语文四年级上册9古诗三首-暮江吟课堂实录四上9古诗三首-暮江吟课堂实录教学目标1.理解古诗优美的语言,了解唐诗是我国文学的瑰宝;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2.理解“铺、瑟瑟、可怜、似"等词语在诗中的意思,理解每句诗的意思,体会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3.创设情境,加强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提升学生对文本的情感、意境、遣词造句的体验,有感情地背诵古诗。
4.尝试由书本走向生活,多角度地理解诗词。
教学重点学习古诗体会诗中的名句“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展开丰富的想象,用语言描绘诗句概括的景物,体会其中的诗味。
教学难点有感情地朗读古诗,正确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联系生活经验展开合理想象,在头脑中把语言文字转化成画面。
读中感悟,体会作者看到奇丽景色的愉快心情。
教学过程板块一:熟读师:同学们,今天学习第九课《古诗三首》,一共有三首古诗,第一首题目叫《暮江吟》,注意这个暮,这是一个形声字,上面是一个莫,下面是一个日。
什么意思?生:形容傍晚时太阳下山。
师:非常好,用我们现在的话讲暮就是傍晚,古代经常用一个字来表达意思,而我们现在一般都要用两个字来表达。
明白了吗?生:明白师:读课题——生:暮江吟师:第二首是?生:题西林壁师:这个题就是书写或者题写,这首诗写在哪里呢?生:西林寺的墙壁上师:苏轼把这首诗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读——生:题西林壁师:第三首是——生:雪梅师:注意雪是雪,梅是梅,中间要略微停顿读——生:好的,三首诗同学们会读吧!我们来读第一首,先请同学们大声的读这首诗,慢一点,把它读正确,自己开始读。
生自由朗读《暮江吟》师:非常好,每个字都读清楚了,读正确了,第二遍读的时候读的稍微快一点,要读熟练。
好,自己读读两遍,看谁读的快。
生自由朗读《暮江吟》师:第三遍读的时候请你注意,读诗要读出节奏。
你看看这首诗是七言绝句,每一句七个字,它是有节奏感的。
看到了吗?它一定是这样一种结构,所以读的时候该怎么读?生: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文三篇》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文三篇》
教学实录
本次教学我选择了《古诗文三篇》。
首先让学生阅读《静夜思》,我让学生们读三遍,并观察短句的运用。
然后,我为学生介
绍了古代诗人李白的相关背景知识,引导学生在阅读诗歌时了解李
白的生平和诗歌艺术风格。
接下来,在分组合作中,学生可以互相
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进一步促进彼此的交流与合作。
其次,我请学生们阅读《登鹳雀楼》。
为了增强学生的阅读兴趣,我进行了形象生动的説明。
在学生们认真阅读了诗歌后,我又
向他们介绍了唐代大诗人王之涣的一些背景知识,引导学生们通过
了解王之涣的人生经历和创作背景来加深对他的诗歌的理解。
并和
学生们一起探讨了诗歌中“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具体意义。
最后,我让学生们阅读了《青玉案·元夕》。
在介绍完元宵节
和太原府城的历史文化背景后,我引导學生們感受诗歌中对节日氛围、感情描写和对生活的热爱之情,鼓励他们通过自身的表达来理
解和传达诗歌中的情感。
至此,整堂课结束。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们能够积极地参与到课堂互动中,相互学习、合作,在学习过程中充分体验了阅读与交流带给他们的美好感受。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上课之前,老师想问问大家,你们在夜晚的时候,有没有观察过周围的景象,有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生 1:我觉得夜晚很安静,能看到天上的星星。
生 2:我有时候会害怕,因为天黑黑的。
师:大家的感受都很独特。
今天,我们要一起来学习一首古诗,它叫《夜书所见》,看看诗人在夜晚看到了什么,又有怎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师:在学习这首诗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作者。
这首诗的作者是叶绍翁,他是南宋时期的一位诗人。
叶绍翁的诗以七言绝句最佳,他的作品风格清新自然,富有韵味。
三、初读古诗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把这首诗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学生自由朗读)师:好了,现在老师来范读一遍,大家认真听。
(老师有感情地朗读)师:接下来,大家再一起朗读一遍。
(学生齐读)四、诗句解读师:我们先来看看诗的题目“夜书所见”,谁能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生 1:应该是在夜晚写下自己所看到的东西。
师:非常棒!那我们就来看看诗人在夜晚都看到了什么。
“萧萧梧叶送寒声,江上秋风动客情。
”谁来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生 2:我觉得是梧桐叶被风吹得萧萧作响,送来阵阵寒意,江上吹来秋风,让在外的游子动了思乡之情。
师:理解得很不错。
那“萧萧”这个词,让你们想到了什么画面?生 3:我想到了树叶被风吹得哗哗响的样子。
师:对,“萧萧”就是形容风声的。
那“动客情”又是什么意思呢?生 4:就是让游子产生了思乡的感情。
师:很好。
那我们接着看下面两句“知有儿童挑促织,夜深篱落一灯明。
”这两句又是什么意思呢?生 5:知道有儿童在捉蟋蟀,夜深了,篱笆旁还有一盏灯亮着。
师:不错。
那这里为什么会提到儿童捉蟋蟀呢?生 6:可能是诗人看到儿童玩得开心,想到了自己的童年,更加思念家乡了。
师:说得很有道理。
大家再想想,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生 7:表达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对,诗人通过描写夜晚的景色和儿童的活动,抒发了自己深深的思乡之情。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
六年级上册语文第三课《古诗词三首》教案5篇一、教学内容1.《登高》唐代杜甫2.《夜书所见》宋代叶绍翁3.《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宋代辛弃疾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并背诵三首古诗词,提高对古典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
2. 通过对古诗词的解析,使学生了解诗人的情感表达和创作背景。
3.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素养,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难点:理解并体会诗人的情感表达,把握古诗词的意境。
重点:掌握三首古诗词的基本内容,学会鉴赏和分析古诗词。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生准备:课文、笔记本、彩色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和音乐,展示秋天的景色,引导学生进入秋天的氛围,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
2. 新课导入:(1) 介绍诗人及创作背景。
(2) 逐句解析《登高》。
(3) 学生齐读《登高》,感受诗人的情感。
(4) 教师示范解析《夜书所见》。
(5) 学生自主解析《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
3. 例题讲解:(1) 《登高》中的意象分析。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3) 《西江月·夜行黄沙道中》的意境分析。
4. 随堂练习:(1) 学生仿写一首以秋天为主题的古诗词。
(2) 学生互相交流并修改作品。
(2) 学生分享学习心得。
六、板书设计1. 黑板左侧:诗人简介和创作背景。
2. 黑板右侧:三首古诗词的和重点词句。
3. 中间部分:诗词的解析和例题讲解。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 背诵并默写《登高》。
(2) 分析《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
2. 答案:(1) 背诵并默写答案略。
(2) 《夜书所见》中的修辞手法有拟人、对偶等。
(3) 短文答案略。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1) 关注学生的学习效果,调整教学方法。
(2) 注重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他们的审美能力。
2. 拓展延伸:(1) 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其他古诗词,进行积累。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精选12篇)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精选12篇)《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精选12篇)《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篇1片段一:激发兴趣,引入新课师: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我们一起来背一背好不好?生:(背诵《静夜思》)师: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呢?生:表达了作者思念家乡的情感。
师:那么是什么勾起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呢?生:是月亮。
师:月亮象征着团圆之意,所以诗人写的思乡诗中,常常提到月亮。
但并不是所有人的乡愁,都是月亮引起的,熟悉的景物,特殊的节日,都会勾起游子的思乡之情。
今天,我们再来读三首表达思乡之情的诗词,体会一下,是什么勾起作者的乡愁呢?片段二:巧妙点拨,体会情感师:刚才小组同学交流了关于诗句的理解,能谈一谈吗?生:我想谈谈《秋思》这首诗。
这首诗写了在秋天时诗人给家里写信,表达了作者思乡怀亲的情感。
尤其是“行人临发又开封”一句,让人感觉到诗人要对亲人说的话实在太多了,信都封好了,还怕落下什么话没有说,又打开信看一看。
这个地方特别让人感动。
师:你从哪里感觉到诗人要说的话太多了?生:我从“意万重”体会到的。
生:我认为,诗人想要说的话太多了,一定是离家好长时间了。
师:那么,这满腹的话都能写到信里吗?生:不能的,那得写多长的信呀!何况,“匆匆”两个字说明信写得很匆忙,也不可能把要说的话都写进去。
师:想要说的太多,看来只好挑主要的说了。
信写完,应该是主要的意思就表达完了,为什么捎信人要走时,又打开信了呢?生:可能他写完了以后,记不清是不是把要说的都写了,所以又检查一遍。
生:也可能是他又想起一件事,想把它补写上。
师:同学们体会得很好!信短情长,小小的信封哪能承载游子所有的情感呢。
通过这个细节,我们仿佛看见了诗人急迫地要与家人交流的心情。
他的心情因思乡而纷乱,所以才出现了“又开封”的事。
书信,是联系游子亲情的纽带,所以诗人借家书写思念家乡之情的诗很多,如唐孟郊《归信吟》中说的“书去魂亦去,兀然空一身”。
我相信,当书信被捎走的时候,诗人的心也随之而去了。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2022年10月15日,我校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十七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如下:上课铃声响起,同学们整理好书包,起立,等待老师进入教室。
老师徐徐进入教室,同学们恭敬地向老师鞠躬致敬。
老师微笑着道“同学们,今天我们学习的是《古诗三首》。
”说完,老师拉开幕布,展示出三首诗的书面。
同学们好奇地观察着幕布上的三首古诗。
老师先将第一首《悯农》背诵给同学们听:“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
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 语音铿锵有力,音节分明,让同学们感受到了诗歌的真实感染力。
老师询问同学们是否了解这首诗的含义,同学们开始踊跃举手回答。
张同学说:“这首诗主要是在叙述农民的辛苦生活,虽然每年种地,但是收成很不容易。
”老师认真听取了同学们的回答,表示赞同。
接下来,老师背诵了第二首《将进酒》:“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表达了诗人李白的豪迈与深情,让同学们感到振奋。
听完《将进酒》后,老师又在课堂上为同学们娓娓讲解了这首诗的意义和背景。
同学们也通过老师的讲解了解到这首诗的深刻含义。
最后,老师背诵了第三首《登鹳雀楼》:“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
”这首诗是唐代诗人王之涣创作的,通过这首诗,表达了人类永远向上的愿景。
课堂最后,老师让同学们按照自己的理解表达自己对这三首古诗的思考和体会,同学们纷纷举手分享。
小舒同学说:“通过《悯农》这首诗,我更加珍惜我所有的衣食住行,感恩所有为我付出的人。
”小娟同学说:“《将进酒》这首诗,让我勇敢面对挑战,鼓起自己的勇气。
”小明同学说:“《登鹳雀楼》这首诗,让我明白了“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的深层含义,不停止向上进取,追求自己的梦想。
”看着同学们的思考与分享,老师布满在脸上的满意之情溢于言表。
同学们积极思考和讨论,亲手和思想交流,进一步巩固了自己的知识储备,提高了自己的综合素养。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小学语文——信息技术支持的教学设计课堂实录【课题名称】:《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独坐敬亭山》、《望洞庭》【学习目标】:1.认识两个生字,能正确读写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两首古诗。
2.通过诵读初步感知诗的意境,并能通过感受意境,提高古诗诵读的能力。
3.学习通过看注释,边读边想象画面等方法,感知诗词大意。
4.学习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反复诵读的方法,初步体会诗歌所表达的感情。
5. 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体会祖国山水的特点,感受山水的自然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美好风光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吟诵复习:1、激发感情:师:我们伟大的祖国,有很多名山大川,它们绚丽独特的景色,吸引着古人、今人流连忘返。
很多诗人,也用自己的诗词来赞美山川的壮美。
这样的古诗词,我们学过一些,请同学们想一想。
生:我们学过《山行》、《望庐山瀑布》,还有┄┄2、复习吟诵:师:请大家看这几幅图片,看看能不能帮大家回忆起什么?出示课件幻灯片图片以及诗的题目,帮助学生回忆。
生:想起来了,我们学过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望天门山》、刘禹锡的《饮湖上初晴后雨》。
3、学生回忆吟诵。
二信息技术支持的讲授环节优化教课堂实录【课题名称】:《古诗词三首》【教学内容】:《望庐山瀑布》、《望洞庭》【学习目标】: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诗文。
2、学会本课两个生字,正确认读多音字“磨”。
3、通过体会字词,明确诗的意思;通过激发想象,领悟诗的意境;通过反复吟诵,领悟诗歌情感。
4、能通过理解诗文的意境,初步体会两首诗表达感情的方法。
5、理解这两首古诗词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一、教学《独坐敬亭山》:1、范读感悟:师:在我国的宣城,有一座山,叫敬亭山。
这座山山势不高,却因一首诗而出名,这首诗就是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板书诗题,请同学们齐读课题。
师:同学们,读了诗的题目,其中的那一个字给你印象最深。
说说你的体会。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精选1篇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一、引言本次课堂教学的主题是《古诗三首》,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在课堂上,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赏析、创作等方式,深入挖掘古诗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智慧。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背景介绍首先,我将为学生简要介绍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特点。
例如,杜甫的《春望》描绘了战乱之后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以登高远望的视角,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豁达的胸怀;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以离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
2. 朗读与赏析在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让他们体会诗歌的语言韵律。
在朗读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音节、节奏、声调等要素,感受诗歌的美感。
接着,我会带领学生逐句赏析诗歌,关注诗人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创作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的魅力,我将组织一次创作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改写或者创作新的诗歌,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提供一些创作技巧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我也会邀请有经验的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和借鉴。
4. 总结与反思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学生们可以回顾自己在本次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分享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此外,我还会邀请学生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和意见,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我会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古诗的内涵。
例如,在讲解《春望》时,我会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3.引导学生正确对待传统文化,尊重历史,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心。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三首古诗词的全文背诵、理解及诗词鉴赏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对诗词中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和真挚情感的理解,以及对诗词创作背景和文化内涵的把握。
3.评价学生的写作练习,了解学生对诗词鉴赏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4.综合评价学生的学习进步和成长,鼓励学生继续努力。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以一幅山水画或一首相关的现代诗歌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进入诗词的学习。
2.教师简要介绍三位诗人的生活背景和创作风格,为新课的学习做好铺垫。
5.教学策略的灵活运用:教师在本节课中灵活运用了情景创设、问题导向、小组合作等教学策略,使课堂氛围活跃,学生参与度高。同时,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
古诗词三首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一、案例背景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定的古诗词基础,对韵律、节奏有一定的感知。但在理解上,他们还需要深入引导,以激发他们对古诗词的兴趣和热爱。本节课为人教新课标五年级上册语文《古诗词三首》,包括《山居秋暝》、《枫桥夜泊》和《长相思》。这三首诗词分别描绘了山水之美、羁旅之思和乡愁之情,富有韵味,表达了诗人的真挚情感。通过对这三首诗词的品读,旨在让学生感受古诗词的魅力,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人文素养。
五、教学反思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教学目标的实现。同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古诗词。
薛法根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薛法根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哇塞,你知道薛法根老师的古诗三首教学实录吗?那简直太精彩啦!
就比如说,他教的时候,可不是简单地让我们背诵,而是带着我们
仿佛走进了李白的那个夜晚。
他问我们:“想想看,当你在一个安静的
夜晚,远离家乡,是不是也会像李白一样思念亲人?” 这一下,就把我
们都拉进了诗里。
再比如教,薛老师会模仿小鸟的叫声,然后笑着问:“同学们,你
们听,这像不像孟浩然在春天的早晨被鸟儿叫醒的声音呀?” 大家都被
逗得哈哈大笑,也一下子就理解了诗中的情境。
还有,他会让我们闭上眼睛,想象农民伯伯在烈日下辛苦劳作的样子,然后问:“难道我们不应该珍惜每一粒粮食吗?” 这让我们深深感
受到了诗中的深意。
薛法根老师的教学就像是一场奇妙的旅行,带着我们在古诗的世界
里畅游。
他用独特的方式,让那些古老的诗句在我们心中鲜活起来。
我觉得呀,薛法根老师的教学方法真的太棒啦,能让我们如此深刻
地理解古诗,爱上古诗!。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古诗三首》教学实录一、引言语文教学是培养学生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重要环节。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古典文学作品,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语言的感悟和理解能力。
本文将分享一个关于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3《古诗三首》教学实录,以期对语文教师和学生有所启示与帮助。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背诵《大鹏展翅》、《登鹳雀楼》和《悯农》三首古诗。
2. 掌握三首古诗的基本背景和意境。
3. 分析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感情色彩。
4. 培养学生对古诗的鉴赏能力,提高对古诗的情感共鸣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内容1. 课前准备在教学开始前,教师应提前准备好课件、音频和文字材料,确保教学顺利进行。
同时,需要对每首古诗进行充分的阅读和理解,为学生提供清晰的背景知识,并通过教材之外的材料增加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2. 导入古诗教师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图片、听音频或者通过朗读等方式,引入《古诗三首》这个主题,激发学生对古诗的兴趣,为后续的学习做好铺垫。
3. 文字阅读与理解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个人阅读和小组合作讨论的方式,逐句解读古诗的内涵和意境。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理解情况,适当引导和补充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对古诗进行深入的理解和感悟。
4. 背诵朗读学生通过反复朗读和背诵古诗,逐渐掌握并牢记古诗的内容。
教师在朗读和背诵的过程中,可以指导学生注意节奏、语调和音律,培养学生对古诗韵律和美感的感知。
5. 分析古诗教师引导学生分析古诗中的意象、修辞手法和感情色彩,帮助学生深入理解古诗的艺术特点和内涵。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感受到诗人通过古诗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并从中汲取养分,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
6. 诗歌创作在学习了三首古诗后,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的诗歌创作活动。
学生可以仿写古诗的形式和风格,或者通过自己的创作表达对古诗的理解和感悟。
这样的活动既能够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又能够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记忆。
古诗词三首 优质教案+说课稿+课堂实录(71页)
5.古诗词三首第一课时教学目标1.认识古诗生字,会书写“蓑”,准确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背诵。
2.通过注释以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感知诗歌大意,且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诗歌意境,渗透学习古诗。
3.感受、体验诗歌中所表达的童乐、童趣,感悟诗人情怀。
教学过程课前: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同学们,让我们先来欣赏一曲笛子独奏——《小放牛》。
上课:一、启:牧童身影越千年我看同学们刚才很陶醉的样子,说说吧,这样的曲子,带给你什么样的感受?这悠扬的笛声自然而然地就让我们联想到了牧童放牛的画面,我们学过一首写牧童的诗,还记得吗?指名背。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袁枚《所见》今天,我们也要学一首与牧童有关的诗。
题目就叫《牧童》。
二、承:牧童身影整体显1.(出示)自己先读读吧,读上两至三遍,把它读正确,读通顺。
(读诗一定要投入,就像你们现在这状态,非常好。
2.指名诵读:谁来单独为大家读读正音:这个“蓑”字,是平舌音,写的时候要注意它是草字头,有一种草就叫蓑衣草呢!用手指书空一遍,可别漏了中间的一横。
(过渡:一丝不苟,字正腔圆,有板有眼)还要读出节奏和味道来。
师声配合读。
3.齐读:好,我们一起来读读过渡:诗就是这样,读出味道,读出节奏。
读诗不仅要读出味道,读出节奏,还要读出感觉,读出画面。
你读后眼前有怎样的画面?指名说。
三、入:牧童身影在眼前过渡:刚才我们看到的是远景,现在就象拍电影一样,让我们把镜头慢慢拉近。
你肯定会有新的收获。
静静默读,一边读一边想像画面,看哪些字词激起了你的想像?A 草铺横野六七里“铺”(草长得很茂盛,像平铺开一样)1.指名说,你找得很好,(板书“铺”字)我们平时铺什么?2.出示:草长横野六七里草冒横野六七里草铺横野六七里与“长、冒”比较,铺感受到草的多和广。
再读这一句学生说道六七里:真的六七里吗?“六七里”在这里是虚指,就是说呀,这原野——非常广阔,你读读。
铺得再广阔些,再读。
古诗三首教案教学设计课堂实录教学...
•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钱塘湖春行教案教学设计[阅读次数:328]1.了解诗歌的一些表达技巧,反复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
2.通过品味诗歌的语言,体味诗歌的情味,领悟诗歌的意境。
3.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及珍视朋友间的友谊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如何分析古诗表现手法: 1.象征:主要作用是用物象征人的品德节操。
如以“梅”象征高洁、清秀...•[阅读次数:9864]古诗三首《望岳》《钱塘湖春行》《登飞来峰》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熟读成诵,了解诗歌的大意。
2、能力目标:背诵、默写名句,并作简要分析。
2、情感目标:体会诗人所抒发的感情。
教学重点及其难点 1、教学重点:情景交融,托物寓理。
2、教学难点:古诗描写的景物和表达的情感...•[阅读次数:2334]楚水实验学校初中部八语备课组集体备课教案课题古诗三首课型讲授课时授课时间撰写人韩明交流时间整合时间组长签字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领会古诗描写的意境及主旨过程与方法在朗诵中品味诗歌的艺术魅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体...•[阅读次数:4278]教学目的:一、指导学生运用学习诗歌的基本方法,自学三首古诗。
二、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意境以及作者寄托的思想感情。
三、背诵、积累。
教学步骤:一、结合课文注解,运用工具书,开展小组合作学习,初步了解三首诗的大意,然后运用基本方法即:朗读-...•[阅读次数:9000]童敏树设计意图以背诵诗歌和品味字句为核心,利用多种媒体,引进竞争机制,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学生有效地理解诗歌内容,掌握古诗阅读的方法,以提高学生的阅读古诗的能力,培养自学能力,达到提高语文素质的目的。
教学步骤一、交待教学目的,看阅读提示及每首诗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古诗词三首教学案例实录老师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
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
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不理解蚕桑。
师:谁理解了?生:蚕子、桑叶、蚕桑树, ..
师: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师: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 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2、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
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我们知道子规的意思是杜鹃鸟,读读第二行诗,你知道杜鹃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吗?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我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我眼前萦绕,,
3、师: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
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师: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
谁还能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让山原充满生机;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绿
色?生:到处都是绿色,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
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师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
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4、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
生:他们很快乐。
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
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5、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
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本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学生的个性化见解越来越多,各有千秋,但有时学生说得宽泛,甚至还会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效性的语文课堂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怎样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该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
个性化阅读教学第一就是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只有读懂文本,读通文本才能有所感悟和思考。
学生是阅读的主体,应该让学生以真正的“读
者”地位,能够自主阅读、直接阅读,只有在课堂上给足时间让学生阅读课文,学生与文本的对话及自主阅读才能够体现。
因此,我们的课堂重在给足学生读书的时间,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悟得越多,积累的效果就会越好。
教师还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权威,并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让学生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在充满人情味的课堂氛围中进行交流。
阅读教学中要尊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是阅读主体,在阅读过程中,往往会使解读课文各有千秋,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尊重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不要刻意寻求“统一答案”
“标准答案”,为学生个性化阅读创设空间,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例如:在这堂课中,从这一个“闲”字的理解,就充分体现了老师在阅读教学中对学生的尊重,学生对文本的解读也非常深入,理解、感受深刻,老师没有用标准化的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只要言之有理就行
可是,在学生说得宽泛,甚至游离于文本以外时,我们不能为了“尊重”学生的“自主”性,不顾课文的思路,不顾全局,东说一句西说一句,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所以在关注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还要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
1、交流感悟体验要以学生的读书与思考为基础:
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如果学生只是粗粗地读了一遍课文,句子都尚未读通,教师就花很多时间让学生说感悟,这样做且不说收不到教学实效,还把浮躁的风气带到读书活动中。
因此,应让学生在充分读与思的基础上说感悟说体验。
例如:在对“绿遍”的理解上,老师首先让学生仔细品读第一行,在学生理解字面意思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绿得像什么?有哪些绿色?在充分想象、充分说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写下这时优美的画卷,进而将自己的感受带到读书中展现出来。
就这样,读书、感悟层层推进。
2、交流感悟体验要有层次感,要突出重点:
读课文时,学生的思维活动有一个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化过程,情感活动有一个入境入情到动情抒情的发展过程。
多读课文不是傻读课文,而是让阅读层层推进,一遍有一遍的要求和质量。
读中说感悟与体验的要求也随之步步提高。
如在品读诗句的一开始,从教师与学生的对话中,我们不难看出,老师在学习中提出的要求具有很明确的层次感,在借助注释整体感知诗意的情况下,抓住关键字词品读诗句,了解诗意,进而体会作者的情感,有所感悟,三个环节环环相扣,层层深入。
3、说感悟说体验还要选择重点,忌泛忌滥。
课文的重
点往往是全文的精华所在,是深入阅读的切入口。
它可以是一个片段,也可以是课文中的关键性词句,即所谓的“文眼”“点睛之笔”。
对课文的重点,首先要细细地读,读出课文的情味;继而细细地思,思它在全文中的地位、作用,与整体的有机联
系,体会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
例如,这堂课中,教师抓住“遍”,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运用生动形象的比喻手法,将学生头脑中的画面再现,既体会了字里行间丰富的内涵,又进行了语言训练,一举两得。
4、为课堂教学的生成而预设:
生成是一种教学方式。
“生成”强调的是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互动,即学生在原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实现意义的获得及自我主体的建构。
“生成”者,当然首先是学生,同时也是教师与文本,三者通过对话,共同进入一个新境界。
学生的学习和发展具有动态性与整体性,教师在课前是很难完全预设的。
正如钟启泉说的那样:“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
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也不具有生成性。
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
”例如在这堂课中,老师引导学生通过组词理解了“闲”的意思,让学生明白了他们就是这样勤劳。
接着由“一年之计在于春”这句诗,让学生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
学生的回答是:在此基础上,老师顺学而导,说:对,在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学生在原来认识的基础上,通过与教师、文本的对话交往,获
得了新的自我体验,进入一个新境界,使课堂真正成为了极富生命力的课堂。
阅读教学中,只有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和体验的同时,对学生的价值取向,创意阅读进行正确引导与评价,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观正确导向,才能使语文课堂成为真正富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才能让学生在阅读活动中真真正正地健康地成长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