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部编本人教版语文三年级上册.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内容是古诗。

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我们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智慧和情感,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现在我要给大家介绍三首古诗,分别是《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

请大家认真听讲。

第一首古诗是《春晓》。

这是一首唐代诗人孟浩然的作品。

我们来读一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大家听到了这首诗的节奏感了吗?这首诗通过描绘春天的景象,表达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古人在春天的早晨醒来时,处处可以听到鸟儿的啼鸣,感受到自然界的生机勃勃。

而夜晚的风雨声和花朵的凋谢,则让人体会到生命的无常和变化。

接下来我们要学习的是《静夜思》。

这首古诗是唐代诗人李白的作品。

请大家跟着我一起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这首诗通过描绘一位独自夜晚的人,表达了对故乡的思念之情。

明亮的月光照在床前,使人联想到地上的霜,景象清新而寂静。

诗人举头仰望明月,再低下头来时,才发现自己对故乡的思念如此之深。

最后一首古诗是《登鹳雀楼》。

这首诗是唐代文学家王之涣的作品。

请大家一起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首诗通过描绘登上高楼望远时的景象,表达了追求进步和发展的豪情。

白天的阳光从山的尽头倾泻而下,黄河水流不息,向着大海奔腾而去。

诗人欲求洞察更广阔的视野,就要再爬上更高的楼层。

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我们不仅了解了古代诗人的思想和情感,还提高了自己的语文素养。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多读一些古诗,感受到其中的美妙和博大精深。

谢谢大家。

结束语:通过这堂古诗课的学习,我们进一步了解了《春晓》、《静夜思》和《登鹳雀楼》这三首古诗的内涵。

通过学习古诗,我们让自己沉浸在美妙的诗意中,增强了我们对语言和文化的理解。

希望大家能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

让我们一起努力,成为更好的自己。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精彩片断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精彩片断

部编本三年级语文上册《古诗三首》课堂实录精彩片断古诗的美丽在于字里行间,将人们带回到古代的情景中,感受历史的韵味。

本文为大家带来了一篇精彩的《古诗三首》课堂实录精彩片断,记录下了三年级语文课堂上学生们阅读、理解和欣赏古诗的过程。

以下是实录的内容:---老师:同学们,今天我们要一起来欣赏三首古诗。

首先是《登鹳雀楼》,这首诗是王之涣写的,他是唐朝的一位大诗人。

我们来读一读这首诗,看看它是讲什么的。

学生A:(读)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学生B:这首诗好像在描写一种壮丽的景色,有山有水,还有楼……我觉得是在那个楼上眺望远方的美景。

老师:很好,你理解得很准确。

这首诗就是描写了登上鹳雀楼后所看到的美景,诗人通过写景来表达对美好事物的追求。

接下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静夜思》。

学生C:(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学生D:这首诗好像是在告诉我们,当我们看到明亮的月光时,就会想起家乡的事情。

老师:很好,你理解得很到位。

这首诗是李白写的,他是唐朝的一位诗仙。

李白在写这首诗的时候,可能正在异地漂泊,思念家乡,所以通过夜晚的月光来表达自己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现在,我们来读最后一首古诗《咏鹅》。

学生E:(读)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青春三月十八日,择君始终赋。

学生F:这首诗咏史怎么了!为什么写的是咏鹅?老师:哈哈,这首诗确实很有趣。

它是骆宾王写的,他是唐朝的一位文学家。

这首诗是咏鹅的,但通过咏鹅来表达了诗人对青春的理解。

诗人观察到鹅在清新的水中畅游,活力四溢,就仿佛是追逐青春的我们。

所以他选择了咏鹅这个形象,用来表达自己对青春的热爱。

通过这三首古诗的阅读,同学们对古诗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大家不仅理解了诗歌的内容,还能从中感受到诗人的情感和意境。

古诗美在简洁,但要真正理解其中含义,需要我们运用想象力和联想能力。

阅读古诗,就像是和诗人一样走进了历史的长河中,感受古人的情感和文化。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也能培养自己的审美能力和人文素养。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一、课程导入师:同学们,在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中,诗歌就像璀璨的明珠,闪耀着智慧的光芒。

今天,我们将一同走进古诗的世界,领略三首古诗的独特魅力。

(板书课题:古诗三首)二、学习《静夜思》师:首先,我们来学习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

请大家先自由朗读一遍,注意读准字音。

(学生自由朗读)师:哪位同学愿意来为大家朗读一下?生 1:(朗读)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师:读得很不错,声音响亮,字音也很准确。

那大家想一想,这首诗描绘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呢?生 2:诗人在晚上看到床前的月光,以为是地上的霜。

师:很好,那诗人为什么会把月光误以为是霜呢?生 3:可能是因为月光很白很亮,就像霜一样。

师:说得有道理。

那“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两句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呢?生 4:诗人抬头看着明月,就想起了自己的家乡,表达了他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师:非常准确!在这首诗中,“思”字是整首诗的灵魂,它深刻地传达了诗人在异乡漂泊时对故乡的深深眷恋。

师:接下来,让我们带着这种思念之情,一起再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读)三、学习《春晓》师:接下来,我们学习另一首古诗——孟浩然的《春晓》。

师:大家先听老师朗读一遍。

(老师朗读)师:现在,请同学们自己朗读,然后思考一下,这首诗描写的是什么季节的景象?(学生朗读并思考)生 5:这首诗写的是春天。

师:从哪里能看出来呢?生6:诗里有“春眠不觉晓”,还有“花落知多少”,春天睡觉很舒服,而且花会掉落。

师:回答得很棒!那“夜来风雨声”这句又说明了什么呢?生 7:说明晚上下了雨。

师:对,那诗人听到风雨声,心里会想些什么呢?生 8:可能会担心花朵被风雨打落太多。

师:嗯,有道理。

那整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心情呢?生 9:既有对春天美景的喜爱,又有对落花的惋惜。

师:同学们理解得很到位。

那让我们一起带着这样的感情,再来朗读一遍这首诗。

(学生齐读)四、学习《咏柳》师:最后,我们来学习贺知章的《咏柳》。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第一篇: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部编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夜书所见》课堂教学实录一、读所见师:今天我们要来重读一首诗。

什么叫重读?已经读过的诗,现在还要来读一读,这就叫重读。

为什么要重读呢?因为同样一首诗,在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年龄,你读的时候会有不同的感受、不同的收获。

今天我们重读的这首诗叫做——生(齐读):《夜书所见》。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首诗。

(生齐读全诗)师:能背下来吗?(生齐背全诗)师:能把它默写下来吗?(完形填空。

师生评价)二、画所见师:我不知道以前这首诗学完后,你们脑海中留下了什么?这么说吧,如果让你把这首诗变成一幅画的话,你准备在上面画上点什么?先小声读读,再试着说说(生自由朗读,小声练说)生:我打算画一棵只剩下几片叶子的梧桐树,再在树下画几个拿着灯笼挑蛐蛐的小朋友。

师:在他的画上,梧桐树下有小朋友,对此你们有不同意见吗?生:小朋友应该是在篱笆围成的院子里捉蛐蛐。

师:他的画上有江岸上的梧桐树和篱笆院里捉蛐蛐的小朋友。

谁还想在这幅画上补充?生:我要再画上一条江,在月光下,江面波光粼粼,隐隐约约有几只小船。

师:你把这江上的景色描绘得真美!江边还站着一个人,你们看见了吗?那是谁?生(齐):叶绍翁!/ 8师:也就是诗中说的——(生齐):“客”。

师:叶绍翁怎么就成了“客”了呢?生:“独在异乡为异客”,诗人远离故乡,身在他乡,所以称之为“客”。

师:你们把诗中描绘的这么多景物都画到你们的画里面去了。

有——生:有梧桐、有秋风、有促织、有灯光、有儿童……(生交流、师圈)师:这么一交流,我们的眼前仿佛就出现了一幅生动的画面。

这一切就是诗人的“所见”,是他在诗中描绘的“景”(相机板书)。

让我们一边想象画面,一边美美地读一读这首诗。

(生齐读)三、抒所感(一)锁定画面一,体会诗人心里的“寒”,感受“特定的景生特定的情” 师:读了前两句诗,老师的脑海中出现了这样的画面,(音乐造境)在一个深秋的晚上,风儿吹皱了一江秋水,在月光的照耀下,江面上波光粼粼的。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19古诗三首长相思_人教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19古诗三首长相思_人教版

五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19古诗三首长相思_人教版《长相思》词三首课堂教学实录长相思【唐】白居易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渡头,吴山点点愁。

思悠悠,恨悠悠,恨到归时方始休,月明人倚楼。

长相思【明】张煌言秋山青,秋水明。

午梦惊秋醒未醒,乾坤一草亭。

故国盟,故园情。

夜阑斜月透疏棂,孤鸿三两声。

长相思【宋】万俟咏一声声,一更更。

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在这一起上两节课,学三首《长相思》。

看于老师写课题,(师半蹲着写课题。

)读一读。

(生读:《长相思》。

)师:(屏幕出示)“长相思”是词牌名,36字,前后阕各4句。

前人多用以写思念之情。

始见唐代白居易词。

这段话引自《唐宋词鉴赏词典》。

后来我看了好多《长相思》,发现人们果然多用它来写思念之情的。

今天要学的这三首《长相思》,不知同学们预习过了吗?谁来读一读第一首?(生很有感情地读:汴水流,泗水流……)师:真好,听了他的朗读,感觉到这首词的意思他基本上懂了。

谁接着读第二首?(生感情朗读:秋山青,秋水明……)真有味道!谁接着读第三首?(生读:一声声,一更更……)师:万俟咏的“万俟”是复姓,字音都变了,要注意。

再来一遍。

(生读。

)师:通过预习,能把课文读到这种程度,于老师很满意。

下面请同学们参照这三首词的“注释”自己先自学,看看你们能读懂多少,还有哪些问题不明白。

先自己读,可以出声音,可以默读。

(生读三首词,师个别指导。

)师:大家学得很专心。

通过看“注释”,是不是基本上弄懂了这三首词的意思?(生点头。

)下面我们交流一下,你们知道汴水和泗水吗?谁说给老师听听?生:汴水河南,流经徐州。

师:汴水发源于河南。

生:汴水发源于河南,流经徐州;泗水发源于山东,流经徐州。

师:这两条河到徐州就汇合了,它们一起流入运河,然后又经运河瓜洲这个渡口流入长江。

现在这两条古老的河早就没有了。

师:“月明人倚楼”,这首词中的“人”指的是谁?生:指的是这首词中的妇人。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4《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4 古诗三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山行》图文结合,在想象中感受诗韵(教学重点)(课件出示课文插图)师:仔细观察这幅图,哪些景物在诗中可以找到,就用笔圈出来。

生:我找到了“寒山”“石径”“白云”“人家”“枫林”“霜叶”。

师:再仔细看看图,用自己的话描述一下你看到的某一种景物。

生:我看到了一座高山,地上有很多落叶,看上去一点儿生气也没有。

师:是啊,这就是深秋时节的山,也就是诗中的“寒山”。

生:我看到一条石头铺的小路弯弯曲曲地延伸到山里。

师:你看得真仔细,诗中哪个字是“弯弯曲曲”的意思呢?生1:应该是“斜”。

生2:远远望去,在山顶那里有一朵朵白云,我能看到几户人家的房子。

师: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生:我仿佛听到了他们养的大黄狗在叫,看到了小孩子在跑。

师:你想得真有意思。

一下子让这幅画活了起来。

我们一起来读好这两句。

(生有感情地齐读一、二两句)生:我喜欢山上的枫树林,叶子红红的,让人喜欢。

(课件出示红枫的图片)师:远远地看,这些枫树叶像什么?凑近一看,它们又像什么?风一吹,它们又成了什么?生1:远远地看,这些枫树叶就像一团团火在跳。

生2:凑近一看,它们又像一个个红色的手掌。

生3:风一吹,它们变成了一条条红色的金鱼游来游去。

师:此时此刻,你最想做什么?为什么?生:我最想待在那里,哪里也不想去。

因为我太喜欢这些枫叶了。

师:诗人和你一样,他也喜欢这里的景色,所以停下车不走了。

这里的“坐爱”就是“因为喜爱”的意思。

师:深秋的山充满了生机。

让我们一起把对秋天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读出来吧!(生有感情地齐读)赏析: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图文结合,从诗中找出图上的景物,通过想象用自己的话描述景物的样子。

这正是让凝练的文字形象化的过程,也是学生理解和感悟诗意的一种外在表现。

正所谓“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教师引导学生由文字想象画面,由画面理解字词,不仅理解了诗意,而且能感受到山林缥缈的美感。

人教版小学语文5-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5-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5.人教版小学语文5-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6.7.《牧童》课堂实录一、点词读句师:这节课洪教师带大家学一首古诗,题目是生:牧童师:之前,同学们有没有去读一读这首诗啊.生:读了。

师:我知道,学这首诗,对你们来说不算困难。

因为这首诗没有一个生字,你要做到读正确读流利,那是非常简单的事。

今天洪老师提一个更高的要求,要大家做到熟读(板书)(生接:熟读成诵)。

对,这就需要认真反复地练一练。

现在洪老师给你3分钟时间,做到熟读成诵。

开始。

生:(自由朗读)师:停,(学生感到为难),其实,刚才,你们自己给自己提高要求了,洪老师只想你们做到熟读,还没有要你们做到熟读成诵呢!(生笑),怎么样才叫熟读呢,现在我们来搞个活动,这个活动叫“点词读句”。

先老师给你们作个示范,洪老师点到一个诗词,如果你做到了熟读,那么你脑子里就会很快映出带有这个诗词的诗句。

请用举手的姿势告诉大家。

明白吗?生:明白师:卧,(学生纷纷据举手)你看,读得很熟了么!请你说。

生1:不脱蓑衣卧月明。

师:(继续稳重地念)卧生2:不脱蓑衣卧月明(读出了节奏)师:明白吗?生:明白。

师:你们明白洪老师为什么要点这个词吗?(学生有困难)把这句诗轻轻地读一读。

生:(再读这句诗)师:诗句一共有7个词。

谁知道洪老师为什么偏偏点这个“卧”字,猜一猜就可以了。

你说,这个男孩。

生:卧是睡的意思,诗人在月光下着睡觉师:注意了,他讲到了另外一个词:睡。

他说这句诗里面不用睡而用卧,是因为卧字比睡字好,所以洪教师要点这个卧字。

(面向发言的同学)你说得很对,这句诗里的这个卧字很特别,能让人联想开去。

生:卧字给我感觉是,他不是真的在睡觉,而是在欣赏月色。

生:对,卧是躺的意思,躺在草地上休息一会,也有玩的味道。

师:好。

接下来,谁来做小老师,我们请小老师来点词了。

来,由你来点词生:(一生上台)师:现在你上来只读一个词,所以一定要读得稳,让每一个同学都听得清楚。

生:好。

------弄生:(齐声,兴奋地)笛弄晚风三四声师:多熟啊,再读生:笛弄晚风三四声师:你点这个词有理由吗?生:有师:他点这个词也有理由的,我们也来猜一猜。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第二十课《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今天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的第二十课《古诗三首》的课堂实录。

老师开始上课前,询问我们对古诗的了解程度,并简单介绍了古诗的基本概念和应用场景。

随后,老师开始讲授本课的诗篇。

首先,老师带着我们一起朗读了《静夜思》这首古诗。

我们读出来的《静夜思》声音有点混乱,老师耐心地纠正我们的发音和韵律,帮助我们更加流利地朗读。

接下来,老师指导我们认真阅读《静夜思》,并解释了大量生僻词汇的含义,如“床前明月光”就解释成床铺前面有一轮明亮的月亮。

同时,老师也让我们能够感受到诗歌中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

再来,老师教我们学习《登鹳雀楼》,这是一首充满壮美和豪迈的唐诗。

老师让我们集体朗读,这次我们朗读的效果比之前好了很多,也更有感染力了。

随后,老师讲述了这首《登鹳雀楼》的作者——唐代诗人王之涣,让我们更加了解这首诗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老师提醒我们诗歌中的“鹳雀楼”是一座在江苏的古建筑,也介绍诗歌中的“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句话体现了诗人的乐观精神。

最后一首古诗是《赋得古原草送别》,这首诗也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

老师为我们阐述了诗歌的大意:悼念朋友离别的情感。

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一些关于友情和别离的感性讨论。

在这节课的学习中,我们对三首古代诗歌有了更好的理解和感受,也对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了解。

老师在课堂教学中生动形象地讲述,结合实际情境来分析诗歌的内涵,让我们感受到古诗文学的无穷魅力。

结束课堂之前,老师让大家各自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古诗,并拿出来大声朗读。

分享自己的喜好让我们更加亲近文学,感受到古代文化的魅力。

整个课堂气氛轻松愉悦,让我们在轻轻松松的氛围中收获了不少。

此时,老师又让我们翻阅一些书籍,寻找一些自己喜欢的古诗,这样做也是要让我们提高自己的阅读能力和文学素养。

在小组内,我们互相分享自己的发现,拓宽自己的视野,不同的诗歌语言让我们体会到不一样的艺术美。

在这节课,我们不仅学会了古诗的欣赏、鉴赏,还了解了古诗的文化价值和历史意义。

《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
投影:
钟山离瓜州远还是近?
生:我觉得很近,因为一水间,只隔着一条江,数重山,也就是是几座山而已。
生:我也觉得很近,因为诗人写的是“只隔”。
师:是啊,是不远,坐高铁,也就是十几分钟吧,做飞机,也许只有几分钟。
生:可是那时候没有高铁,也没有飞机啊。
师:甚至连汽车连摩托车连自行车都没有,所有的路,都要靠脚板去丈量。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看看,一道滔滔的长江,几座巍巍的高山,瓜洲离钟山,远吗?
师:诗人站在瓜洲的小船上,回望故乡,他的目光首先越过了——
生:长江,也就是“一水间”的“一水”。
师:然后看到了长江对岸的——
生:京口。
师:然后——
生:看到了钟山。
生:不对,看到钟山之前,还有数重山。
师:是啊,数重山之后,才是钟山。钟山,就是南京的紫金山,在这里用来代表南京。王安石出生在江西的临川,但是他的父亲在南京做官,他一直在南京长大,把南京当作了他自己的第二故乡。数重山之后,就是故乡了。
师:把横线上的红色字,换成其他我们学过的诗句,然后连起来读一读。
生:春风,又染绿了江南大地,江南又是一幅“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而我,却离开了家,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次回到我的可爱的家乡。
师:可是,这是夏天的美景哦。
生:春风,又染绿了江南大地,江南又是一幅“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的美景,而我,却离开了家,不知何年,何月,才能再次回到我的可爱的家乡。
你可以给“春风又绿江南岸”的“绿”字找个近义词吗?
生:染。
师:嗯,有点拟人的感觉。
生:但是,我觉得“染”字没有写出染后的结果。
生:吹。
生:“吹”字给人一种很粗暴的感觉,感觉这个风要把江南吹得东倒西歪的感觉。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17《古诗三首》教学实录

17古诗三首名师教学片段实录◆研读字词,理解诗意(教学重点)师:怎样理解“开”字的意思?生:“开”就是断开的意思。

作者想象天门山本来是连在一起的,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了,分为东梁山和西梁山。

师:你解释得真好!生:“开”也可以理解为“切开”,汹涌的长江水就像一把刀,把天门山从中间切开了。

师:是啊,在诗人李白的眼里,长江汹涌澎湃,天门山仿佛被长江水从中间冲断开来。

生:第二句诗中写“碧水东流至此回”,“至此回”是什么意思?师:看来大家都不太明白,我们来看一看画面就明白了。

(课件出示图画) 师:你看,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两山之间只有狭窄的通道,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

现在明白“至此回”的意思了吗?那就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前两句诗吧。

(生齐读前两句诗) 师:你是怎样理解这两句诗的?生:高高的天门山被长江从中间断开,一分为二,碧绿的江水向东流到此,回旋澎湃。

生:诗中说“两岸青山相对出”,为什么是“相对出”,而不是“相对立”呢?师:诗人站在什么地方望天门山会有“相对出”的感觉呢?生:诗的最后一句是“孤帆一片日边来”。

诗人应该是站在帆船上望天门山的,船在前进,才能感觉到两岸青山是相对出的。

师:后两句诗是什么意思呢?生:两岸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一叶孤舟从日边驶来。

师:对呀,帆船随着激流快速前进,诗人望着前方,天门山扑进眼帘,这是多么壮观的景象啊!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后两句诗吧。

(生齐读后两句诗)师:看到眼前的景象,诗人的心情会怎样呢?生:高兴、愉悦。

师:那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心情来齐读这首诗。

(生齐读古诗)赏析:《望天门山》这首诗赞美了大自然的瑰奇壮丽,但全诗一个“望”字也未提及,而是通过“开”“回”“出”“来”这一系列动词,把天门山景物的壮观表现得淋漓尽致。

教师在教学时通过抓住“开、回、出”等关键字,启发学生想象,使之在循序渐进中理解诗意,内化语言,从而感受山之气势,水之澎湃,使学生对诗句的理解由表及里。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部编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上册  21《古诗词三首》教学实录

21 古诗词三首名师教学设计片段◆有感情地诵读古诗词,想象诗词中描绘的景色,感悟词人表达的情感(教学重点)师:请大家默读《长相思》这首词,读的时候,请大家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生默读《长相思》。

)师:现在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首词掌握了多少。

(板书“身”)第一个问题,身体的“身”,是作者的身躯,他身在何方?生:作者正要动身前往山海关外。

师:哦,山海关外。

请你先站在这儿,谁还有不同的看法?继续说。

生:作者“身”在前往山海关的路上。

师:路上。

也请你站一会儿,其他同学继续说。

生:作者“身”在山海关。

师:请你也站一会儿。

谁还有不同的理解?作者身在何方?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那边,山海关的那边。

好,那么请注意,这里还有个“山一程”呢!作者的“身”还可能在哪儿?生:可能在山上。

师:可能在怎么样的山上?生:非常高的山上。

师:在崇山峻岭上。

那么,“水一程”呢?又提示了你什么?生:他也可能在船上。

师:可能在船上。

是的,那么“夜深千帐灯”呢,他的身可能在哪儿?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

作者的“身”在哪儿?这几位同学说出的位置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小河大川,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

一句话,作者“身”在征途上。

(在“身”后面补写板书“在征途”。

)师:请坐。

已经读懂了一半,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心情的心,心愿的心,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生1:他的心在故乡。

生2:他的心在家乡。

生3:纳兰性德的心在家乡。

师:用课文里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儿?生(齐):在故园。

师:好。

(在“心”的后面补写板书“系故园”。

)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把它们连起来,(在板书的这两句话上画一个圆圈。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和新的体会?生:我发现了,他身在征途,却很思念故乡。

师:不错。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优质课教学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优质课教学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优质课教学课堂实录学习目标:1、认识“亦”、“妆”两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在诵读与想象中领悟古诗大意,感受西湖之美,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在诵读和想象中,感受西湖之美,体会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

教学过程:一、轻松谈话激兴趣师:同学们,见到你们我真高兴!你们高兴吗?生:(大声地)高兴。

师:灿烂的笑脸和响亮的声音让我感受到了你们的热情。

认识我吗?生:(摇头)不认识。

师:我来说,你来猜,好吗?生:好。

师:我可是沾了中国古代四大美女的光,我和王昭君同姓,我姓什么呀?生:王。

师:你好!生:王老师好!师:真有礼貌。

我和美女杨玉环同名,你知道我的名儿吗?生:(大声地)王玉环。

师:哎,就是我。

很高兴认识你!师:知道我来自哪里吗?生:(摇头)师:我相信唱两句你就知道了。

借你们的小手用用,帮我打打拍子,好么?(师唱:清江画廊的土家妹,水一样的清纯水一样的美。

)知道我来自哪儿了吗?(播放清江画廊的风景视频)感觉怎样?生:很美。

生:真是太美了。

师:我喜欢你们这样夸我的家乡。

我的家乡可谓是美名远扬,今天我有一个不情之请,想请你们帮个忙,好吗?生:好。

师:今天教室里来了许多的客人,我想请你们帮我的家乡做做宣传,让会场的老师都到我的家乡去旅游。

(课件出示:清江天下秀,长阳歌舞乡。

请生读)师:谢谢你们,有了你们的宣传,我相信我的家乡会受到更多人的欢迎。

(上课铃声响)二、移情导入揭诗题师:刚才大家欣赏了我家乡的美景,现在,我们就跟随宋代诗人苏轼一起去前往美丽的杭州西湖,学习他写下的一首诗。

(指名读课题,师强调“饮”的读音)师:你从题目中读懂了什么?生:刚开始的时候是晴天,后来下雨了。

师:哦,天气变了。

生:他们在西湖上。

师:给“饮”组个词。

生:饮用、饮料、饮酒……师:对,“饮”在这里是喝酒。

题目意思就是——生:苏轼和朋友在西湖上喝酒聊天,开始的时候是晴天,后来又下起了雨。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17.古诗三首(课堂实录)

《望天门山》课堂实录一、导入同学们,你们喜欢学习古诗吗?是啊,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长廊里一颗璀璨耀眼的明珠,大家之前已经学习了不少的古诗,现在我们就来通过看图猜诗的方式分类回顾一下,看看同学们对古诗的掌握情况(送别类,情感类,咏物类,最后出示山水诗)中国有句古话叫“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这众多的耀眼明珠之中,像图片上这种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诗篇可以说占了相当大的比例,今天就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与他共同游“望天门山”。

(板书)知其诗必先晓其人,我们先来了解一下李白这个人(大屏幕出示李白的简介)了解了本首诗的作者后,我们就正式进入本首诗的学习。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1.板书课题,看了“天门山”三个字,你想一想应该是一座怎样的山?(很高的),门给你一种什么感觉呢?师:什么叫“望”?怎样看才叫“望”?向远处看就是望。

学生齐读课题《望天门山》。

再一块儿读课题。

读出向远处看的感觉。

2.师:同学们读了这首诗吗?那就请同学们大声齐读出来(同学齐读课文)。

指名读。

师:读诗要注意朗读的节奏,老师也想读一读,给老师一个表现的机会好不好?(师范读,比划节奏)。

师:听到老师的朗读后,同学们想不想再读一读呀?(想)。

那接下来老师就把机会留给大家,同学们自由的朗读一下这首诗,在你们朗读的过程中,读出节奏,读出感情,开始读吧。

自读、请同学示范读(教师可适时指导),男生读、女生读。

全班一起读。

3.师: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幅画。

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哪些景物呢?请同学们在诗中迅速的找一找。

(学生画出景物)。

看来同学们都画完了,哪位同学愿意和大家说一说?师:在这幅美丽的画面中,作者描写了天门山、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三、想象,领悟诗意师:读过了这首诗,我们又在天门山中找到了这么多景物,那同学们是不是对天门山很好奇呢?(是)。

我们一起来看看天门山是什么样子的。

(展示天门山的图片)1.师:你们看过图片之后有什么感觉呢?(学生可以畅所欲言,谈谈自己的感觉,可以说山的高大,也可以说其他的感觉,教师引导学生,让同学们感受到天门山的气势)师:天门山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那我们读这首诗的时候是不是也应该读出这种磅礴奔放的气势呢?哪位同学能读出这种气势?(指名读)同学读的可真好,咱们同学一起读一下好不好?同学们的朗读,让老师感受到了天门山这种磅礴的气势。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精选1篇

《古诗三首》 课堂实录 精选1篇

《古诗三首》课堂实录一、引言本次课堂教学的主题是《古诗三首》,旨在通过学习这三首古诗,让学生了解中国古代诗歌的韵律美、意境美和思想内涵,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化素养。

在课堂上,我将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赏析、创作等方式,深入挖掘古诗的魅力,感受古人的智慧。

二、教学内容1. 古诗背景介绍首先,我将为学生简要介绍这三首古诗的作者、创作背景以及诗歌的特点。

例如,杜甫的《春望》描绘了战乱之后的春天景色,表达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忧虑;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则以登高远望的视角,展现了壮丽的自然景色和诗人豁达的胸怀;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则以离别之情,表现了诗人对故土的眷恋。

2. 朗读与赏析在学生对诗歌有了初步的了解之后,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朗读练习,让他们体会诗歌的语言韵律。

在朗读过程中,我会引导学生注意诗歌的音节、节奏、声调等要素,感受诗歌的美感。

接着,我会带领学生逐句赏析诗歌,关注诗人的情感表达、意象描绘以及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内容。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鼓励学生发表自己的见解,分享自己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3. 创作活动为了让学生更深入地体验古诗的魅力,我将组织一次创作活动。

学生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进行改写或者创作新的诗歌,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

在这个过程中,我会提供一些创作技巧和建议,帮助学生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同时,我也会邀请有经验的学生分享自己的作品,互相学习和借鉴。

4. 总结与反思在课堂教学结束时,我将组织学生进行总结和反思。

学生们可以回顾自己在本次课堂上的收获和不足,分享自己在学习古诗过程中的心得体会。

此外,我还会邀请学生提出对课堂教学的建议和意见,以便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高。

三、教学方法与策略1. 启发式教学法在课堂上,我会运用启发式教学法,通过提问、讨论等方式激发学生的思考兴趣,引导他们主动探索古诗的内涵。

例如,在讲解《春望》时,我会问学生:“你们觉得这首诗的主题是什么?诗人为什么要写这首诗?”通过这样的问题引导,学生们可以更深入地理解诗歌的意义和价值。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1古诗三首江上渔者人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1古诗三首江上渔者人教版

三年级上语文教学实录21古诗三首江上渔者人教版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知道«江上渔者»实践上是一首诗的标题,这首诗的作者是谁?生:作者是宋代大诗人范仲淹。

〔相机板书:范仲淹〕师:提到范仲淹,我就会想起他的一句广为传达的名言〔课件出示:后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师朗诵,生齐读〕大家如今对这那么名言还不是很了解,教员通知你们,意思就是说:范仲淹特别关心事先老百姓的生活,把老百姓的安危放在第一位。

从诗题看,诗人范仲淹关心谁呢?〔手指诗题〕生:渔民;江上打鱼的人。

师:范仲淹为什么会关心渔者呢?是什么缘由让他写下这首诗的呢?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10课«江上渔者»,了解作者写诗的进程。

师:温故而知新。

在读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读与故事内容有关的两组词语。

饮酒南来北往主人〔生读〕师:字音读得准确,特别是〝南〞的鼻音发得准确。

一同读。

师:如今我把难度加大,读了这三个词,你的脑海里出现了什么情形?谁敢应战?生:有很多主人在饮酒,他们一定很快乐。

师:你从哪个词语知道有很多主人?生:〝南来北往〞说明有很多人。

师:是啊,来交往往的人聚在一同饮酒,一定很快乐。

来,我们一同快快乐乐地读这组词。

每个词两遍〔齐读〕师:下面这组词语,谁来读?坎坷波涛汹涌风险生认读师:这组词语又给你什么觉得呢?生:风险。

师:这就是波涛汹涌的海面,一个巨浪打个来就是一丈多高多可怕!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生读〕师:两组词语,描画了两种不同的场景。

同窗们,范仲淹正是看到了这对比鲜明的局面,才发生了写诗的热情。

课文哪个自然段详细描写了这两种场景呢?请同窗们自在朗诵课文,呆会来回答。

〔生读〕生:第二自然段。

详细描写了这两个场景。

师:那我们就重点来读第二自然段,请同窗们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思索:范仲淹在酒楼里,他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用自己喜欢的记号勾勒有关句子。

师:在酒楼里,范仲淹听到了什么?谁来读一读。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课堂实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教学课堂实录题记:公开课上很少看到古诗教学,尽管大家都喜欢古诗,但不敢轻易走进古诗,王崧舟是语文界的“神”,但他也说,上古诗——伤神!但今天,我们可以分享赵笑益老师的“饮湖上初晴后雨”,心里真是庆幸!这是苏轼的诗,也是我最爱的一位诗人。

苏轼,他豪迈、大气,又不失儿女情长。

我一下子想起他的一首词“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州冷。

正想着,赵老师已经上面试话筒,很年轻的一位老师,穿着棕色的上衣,多像词里的一片落叶呀。

课前谈话:师:初次见面,说说对老师的了解。

师自己介绍自己的家乡。

师:我介绍了我的家乡,现在该你们来介绍义乌了,让老师感受到义乌的风采。

生:义乌有很多好吃的,有红糖、蜜枣。

生:义乌有雄伟的古塔。

绣湖公园,这些都是一道道美丽的风景。

生:我们义乌人很热情。

生:义乌有很大的国际商贸城。

生:义乌有一位很伟大的诗人,骆宾王。

师:你有什么话想对我说。

生:老师,你辛苦了,你从温州赶来。

生:欢迎你来义乌来。

生:我们一定要认真听讲。

师:上课,同学们真精神。

生:老师也精神。

师:同学们,你们去过杭州的西湖吗?生:去过。

师:说说你眼中的西湖。

生:西湖很美,有很多荷花。

生:西湖里还有十个美景。

课件音乐起(古筝)师动情简介西湖。

引出课题:饮湖上初晴后雨生读题(三生)师:从这个课题中,你能读懂点什么吗?生:先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生:这是苏轼赏风景时写的。

生:苏轼先是在饮酒。

师:连起来说说这个题目的意思。

生:苏轼先是在饮酒,一开始是晴天然后下起了雨。

师:对呀,倒底是怎么样的美景吸引了苏轼呢?自己读读这首诗,自己读,多读几遍。

生读师:你们觉得这里边哪几个字特别难读?生:潋滟生:淡妆师:这么难读的字送到诗句中,你还会读吗?谁来读读诗的第一句。

生读第一句师:你读得很努力生读第一句师;好的。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实录

部编版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17《古诗三首》《望天门山》教学实录【课前】: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唐杜甫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明杨慎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

宋苏轼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宋辛弃疾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学生自由地读)师: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眼里是怎样的?生:这些诗句都是写长江,读完后,我感觉到长江磅礴的气势。

生:我感到了长江之水的惆怅;生: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的本色。

【开课】(教师课件出示一幅《望天门山》的狂草书法作品。

)师:看得出吧?这是哪一首诗?生: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从“孤帆”这两个字看出来的。

师:有“孤帆”这两个字,但不是这首诗;生:是毛泽东的《长征》师:不对生:是李白的《望天门山》师:你怎么看出来的?生:第一句里有一个“中断”,还有“楚”字特别清楚,所以我猜是《望天门山》。

师:对,就是李白的《望天门山》,大家读一读。

(生看着书法作品,读诗)师:觉得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生:好,行笔很舒畅,让人感受到了诗里的气势。

生:我觉得不好,因为太潦草,简直就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生:看不懂才叫艺术,一种诗歌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

师:对,不要表面上看草书,其实表达了一种感情,也表现了一种的功底,没有楷书的功底,是写不出这样的草书来的。

师:你们对这首诗已经熟到能背了,我们一起来默写这首诗。

我在黑板上默,你们在下面纸上默。

(师生共默〈望天门山〉,老师默到一半,就有学生示意已经默完)师:今天,姜是嫩的辣,超过老师了。

我来检查你们是否默得好,有没有错别字。

(师下位检查,并提出评价意见)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

(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5.古诗词三首课堂实录师:同学们,在王安石的眼中啊,乡愁是那一片吹绿了家乡的徐徐春风。

而到了张继的笔下,乡愁又成了那一封写了又拆,拆了又写的家书。

那么在纳兰性德的眼中,乡愁又是什么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由朗读《长相思》这首词。

注意,仔仔细细地读上四遍。

读前两遍的时候注意词当中的生字和多音字,争取把它念得字正腔圆。

读后两遍的时候,争取把它念通顺,注意词句内部的停顿,明白吗?好自由读《长相思》,开始。

(学生在齐读)师:按自己的速度和节奏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 (师出示课件《长相思》)师:好,谁来读一读《长相思》。

来,孩子。

其他同学注意听,这首词当中的一个生字和一个多音字,听他有没有念错。

(学生朗读)师:读得字正腔圆,真好。

“风一更”这个“更”字是个多音字。

“聒碎乡心”的“聒”是个生字,他都念准了。

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预备起!(生跟着读一遍,教师又读一遍,带一点感情,学生跟着又读一遍) 师:真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其他同学听,特别注意听词句的中间,她是怎么停顿的,读得是不是有板有眼,听清楚吗?好,开始。

(学生朗读)师:真好,你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位同学在读“身向榆关那畔行”的时候,哪个地方停顿了一下?生:她在“身向榆关”的后面停顿了。

师:你还有没有注意到她在读“夜升千帐灯”的时候哪个地方又停顿了一下?生:她在“夜升”后面停顿了一下。

师:真好,你们都听出来了吗?对!这叫读得有板有眼.我们读这两句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

预备起!(学生齐读)师:再来一遍:“身向榆关那畔行,夜升千帐灯”(有感情地读),读。

师:真好!同学们,读古代的诗词,我们不但要把它读正确,读得有节奏,而且还要尽可能读出它的味道来.比如《长相思》这个题目我们可以有许多读法.有的读“长相思”(语调平平)。

有“长”的味道吗?有“相思”的感觉吗?比如你这样念“长——相——思”(充满感情)有感觉吗?有味道吗?生齐答:有味道,有感觉师:读词争取读出这种感觉和味道,你们自己再试着读一读《长相思》,争取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明白吗?好,按自己的节奏读。

(学生自由朗读,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谁来读一读《长——相——思》(一学生站起来)师:读出你的味道和感觉来。

注意听,你听出了什么味道,什么感觉,预备开始。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一遍)师:好一个“故园无此声”,有味道。

谁还想读?来,孩子。

(另一位学生朗读)师:好一个“聒碎乡心梦不成”!来,我们一起读,读出你自己的味道和感觉来。

“长相思”读!(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师:真好,同学们,词读到这儿为止,你的脑海里留下了什么印象和感觉?谁来说一说?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非常思念家乡。

师:好,你感到了诗人对家乡的思念。

谁有别的印象和感觉?生:我感觉到了纳兰性德他思念家乡的梦都睡不好了。

师:不是梦都睡不好了,是觉都睡不好了,根本就没有梦,是吧。

这一点的印象留给你特别深。

同学们,对家乡的思念,梦都做不成,觉都睡不好,带着这种感觉我们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把这种感觉读进去,读到词的字里行间去。

《长相思》读。

(学生有感情地齐读《长相思》)师:好!长相思长相思,作者为什么会如此的长相思?请大家默读这首词,读的时候注意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插图,仔细地看看书上的注解,然后试着去想一想这首词大概在讲什么意思。

明白?默读《长相思》。

(学生默读词并思考词的意思,,教师在一旁巡视,了解学生的读书情况。

)师:好了,王老师提两个问题,看看你对这词大概的意思掌握了多少。

(老师板书:身)师:第一个问题听清楚:作者的“身”,身体的“身”,身躯的“身”,作者的身在哪里?身在何方?孩子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

师:请站着(没让这个学生坐下),山海关外。

继续说谁还有不同的继续说?身在哪?来,请你说。

生:作者的在前往山海关外的路上。

师:路上,请请站着。

继续说。

你说。

生:作者的身在山海关。

师:山海关,你站着。

谁还有不同的理解,身在何方?来,你说。

生:他的身在山海关那边。

师:山海关那畔,那么“山一程”身在哪?还可能在哪?孩子你说。

生:他的身可能在山上。

师:那是怎样的山?生:是非常高。

师:好,非常高的山上。

在崇山峻岭上。

那么“水一程”呢?他的身还可能在哪?生:他的身可能在船上。

师:身可能在船上。

是的,那么“夜升千帐灯”呢?他的身又可能在哪?生:他的身可能在营帐里面。

师:营帐里面,请站着。

孩子们,这里站着一,二,三,四,五,六,七位同学。

作者的身在哪儿?七位同学就是作者的身经过的七个点,他经过了崇山峻岭,他经过了大河小川,他经过了山海关外,经过了军营的帐篷,他还经过了许许多多的地方,这就是作者的身在何方。

一句话:“作者的身在征途上”。

(板书:身在征途)师:请坐,已经读懂了一半。

下面我提第二个问题。

(板书:心)师:纳兰性德的心(稍做停顿)心在哪儿?生:他的心在故乡(教师连着问了第一排的学生,回答都是故乡)师:用词当中的一个词一起说,纳兰性德的心在哪?生齐答:故园。

(教师板书:心系故园)师:好,孩子们,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把它连起来(把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用一个圆圈圈起来),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看学生没回答,老师一边做手势,一边说:)师:身在征途,心却在故园。

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新的体会?生:我发现了他身却在征途,但心很思念故乡。

师:恩,不错。

你说。

生:我发现了纳兰性德他既想保家卫国,但又很想念自己的家人。

师:你理解了更深了一层。

你说。

生:我觉得纳兰性德他肯定很久没回家乡了。

师:你的心思真细腻啊!生:我还觉得纳兰性德他不管在什么地方,心里总是有家乡的。

师:好一个“不管在什么地方,心总是在家乡”。

你说。

生:纳兰性德虽然远离家乡,可是他仍然思念着家乡。

师:一个远离,一个思念,同学们,就是这种感受,这种感情,这种心灵的回想,我们一起带着这种感觉再来读一读《长相思》。

先自各读,试着把作者身和心分离的那种感受,那种心情读出来,自各读。

放开声音读,按自己的节奏读,可以轻轻地读。

(学生放声自由朗读)师:好,谁再来读一读《长相思》?(指一学生读后,教师放音乐<背景音乐是《怆》>教师范读。

) 师:一起读,预备起。

(学生齐读。

)师:孩子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让我们一起随着纳兰性德,走进他的生活,走进他的世界,随着老师的朗读,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教师范读)师:孩子们,睁开眼睛,现在你的眼前仿佛出现怎样的画面和情景?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仿佛处在一个怎样的世界里面?生:我看见了士兵们翻山越岭到山海关,外面风雪交加,士兵们躺在帐篷里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在思念他的故乡。

师:你走进去了。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在那里思念家乡,睡不着那样的情景。

师:你看到了作者辗转反侧的画面。

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走出营帐,望着天上皎洁的明月,他思乡的情绪也更加地重了起来。

师:你看到了纳兰性德抬头仰视的画面。

生:我还看到了山海关外,士兵们都翻来覆去睡不着,但是在他们的家乡没有这样的声音,睡的很宁静。

师:你们都看到了,是吗?你们看到了跋山涉水的画面,你们看到了辗转反侧的画面,你们看到了抬头仰望的画面,你们看到了孤独沉思的画面。

但是,同学们,在纳兰性德的心中,在纳兰性德的记忆里面,在他的家乡,在他的故园,又应该是怎样的画面,怎样的情景呢?展开你的想象,把你在作者的家乡,在作者的故园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教师放音乐《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学生写片段。

)师边巡视边说:那可能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在郊外,在空旷的田野上……那也可能是几个志趣相投的朋友围坐在一起,一边喝酒,一边唱吟着什么……那也可能是在暖暖的灯光下,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在……在故园,在家乡,你将会看到很多很多美好的画面和场景。

(学生继续写片段,教师继续巡视)师:好,孩子们,请停下你手中的笔,让我们一起回到作者的家乡,走到纳兰性德的故园去看看,在他的家乡有着怎样画面和情景。

谁来?生:我看见了纳兰性德的家乡鸟语花香,纳兰性德的家人在庭院中聊天;小孩子们在巷口玩耍嬉戏;牧童赶着牛羊去吃草;姑娘们坐在家门口绣着花;放学归来的孩童们放下书包,趁着风,放起了风筝;还有的用花朵变成了花环带在了头上,家乡一片生气勃勃。

师:好一个生气勃勃,好一幅乡村乐居图啊!这是她看到的。

继续看。

生:我看见了晚上月光皎洁,星星一闪一闪的,他的亲人坐在窗前望着那圆圆的月亮,鸟儿不在唧唧喳喳地叫,外面只听见阵阵呼呼的微风,花儿合上那美丽的花瓣,亲人是多么希望纳兰性德能回到家乡与他们团聚啊!师:一个多么宁静多么安逸多么美好的夜晚啊!生:我看到了那个晴朗的天气,妻子正绣着锦缎,孩子们在门外的草地里玩耍,一会儿捉蝴蝶,一会儿逮蚂蚱,汉子们正挑着一桶水回家做饭,做好饭后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喝酒,聊天。

师:天伦之乐,温馨融融,多美好的生活。

但是现在,此时此刻,这样的画面全都破碎了,这样的情景全破碎了。

(板书:碎在身在征途,心系故园上写“碎”)师:谁来读《长相思》?在这里没有鸟语花香,没有亲人的絮絮关切,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读《长相思》)师:在这里,没有皎洁的月光,没有在皎洁的月光下和妻子相偎依在一起的那份温暖,那份幸福,在这里有的只是——(指名学生再读《长相思》)师:孩子,听得出,你是在用自己的心在读。

在这里没有郊外的踏青,没有和孩子在一起的捉迷藏,没有杨柳依依,没有芳草青青,这里有的只是一起读——长相思(学生齐读)师:长相思啊长相思!山一程,水一程,程程都是长相思!风一更,雪一更,更更唤醒长相思。

孩子们,闭上眼睛,想象画面,进入诗人的那个身和心分离的世界,我们再一起读:长——相——思。

(学生齐读)师:同学们,《长相思》读到现在为止,我们已经非常真切地感受到了作者身在征途,心系故园的那一颗破碎的心。

我想,读到现在为止,读到这个时候,你是不是应该问一问纳兰性德。

你的脑子里冒出了什么问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

生:纳兰性德,既然你这么思念家乡,那你为什么还要去从军呢?师:问的好!再来问。

生:纳兰性德,你快点回家吧!你为什么不回家呢?(学生说不出来了)师:我知道,你想问纳兰性德,你为什么不早点回家呢?是吧。

好,继续问。

生:纳兰性德,如果你想回家,就应该早点用心打仗,为什么不用心打仗?不用心打仗,仗打不好,你还会死在途中。

师:是啊!你身在征途,就一门心思去干你的事业,为什么对自己的故园又要牵肠挂肚,辗转反侧呢?问的好!谁还想问一问纳兰性德?生:你既然这么想念家乡,那你为什么不把你所想念的,对家人想说的话写下来,让一个老乡帮你送过去呢?师:好!孩子们,你们都问我是吗?你们可曾知道这些问题纳兰性德也在问自己,就在征途上,纳兰性德还写了一首词,题目叫《菩萨蛮》其中有这两句就是纳兰性德问自己的,谁来读一读?(出示课件“问君何事轻离别,一年能几团圆月?”,学生朗读) 师:问的好啊!问自己,孩子,问自己。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