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悼天王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武悼天王——冉闵
很少有一个历史人物像冉闵这样充满争议,以至于主流教科书因为无法定论而不得不将他忽略。

而互联网上对他的评价则存在着截然相反的两种论述,可以说在那个扭曲的时代,他的行为也可以说是扭曲的。

屠胡令是其最有争议之处,那么一千多年后的今天,我们该如何评价他?
首先我们应该先了解冉闵其人,冉闵(又作染闵)(?-公元352),汉族,字永曾,小字棘奴,父亲冉瞻,魏郡内黄人(今河南内黄西北),祖先是汉朝黎阳骑督都,世代的牙门将。

冉闵是中国西晋末年五胡十六国时期后赵皇帝石虎的养孙,后来冉魏的开国皇帝(公元350-352在位)。

死后被当时的燕国追封为武悼天王。

《晋书.载记七.石季龙下》中记载:“(石)勒破陈午,获(其父)瞻,时年十二,命季龙子之。

骁猛多力,攻战无前。

历位左积射将军、西华侯。

闵幼而果锐,季龙抚之如孙。

及长,身长八尺,善谋策,勇力绝人。

拜建节将军,徙封修成侯,历位北中郎将、游击将军。

季龙之败于昌黎,闵军独全,由此功名大显。

及败梁犊之后,威声弥振,胡夏宿将莫不惮之。

”可见其父子都年少有为,而冉闵本人也是很早就有所建树并成长为“莫不惮之”的猛将。

冉闵是胡人政权后赵羯族人石虎的养孙,后乘乱篡权,挟石鉴揽权,多次以少胜多打败各路叛军并最终灭亡石氏,建立冉魏政权自立为帝,350年,石虎庶子石祗于襄国称帝,四月,石祗两次派兵攻打邺城,被冉闵打得大败,冉魏进入全盛《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记为“卒三十余万,旌旗钟鼓绵亘百余里,虽石氏之盛无以过之。

”351年,冉闵围攻襄国,石祗联合鲜卑、羌人夹击冉闵,冉闵起初大败,部众大量死亡,冉闵逃回邺城,石祗乘机再次使刘显帅众七万攻邺,冉闵击败《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记为“(冉
闵)尽众而战,大败显军,追奔及于阳平,斩首三万余级。

显惧,密使请降,求杀祗为效,闵振旅而归。

”后刘显杀祗及其太宰赵鹿等十余人,传首于邺,送质请命,但不久刘显复率众伐邺,闵击败之。

刘显还,于襄国称帝。

352年,刘显率众攻伐常山,冉闵亲自率领八千骑兵解救常山,整合王宁降军击败刘显,追击逃兵直至襄国。

刘显的大将曹伏驹打开城门接应,冉闵便进入襄国,冉闵诛杀了刘显及其公卿以下百余人;焚烧了襄国的宫室,把当地百姓迁徙到邺城。

同年四月(352年),慕容儁已攻下幽、蓟二州,侵占土地已达到冀州。

冉闵带领骑兵抵抗他,与前燕将领慕容恪在魏昌城相遇。

冉闵十战十胜,慕容恪以铁索结马阵(类似后来完颜兀术攻无不克的铁浮屠),冉闵冲阵被围,后因坐骑暴亡被擒。

《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记:(慕容)儁立闵而问之曰:“汝奴仆下才,何自妄称天子?”闵曰:“天下大乱,尔曹夷狄,人面兽心,尚欲篡逆。

我一时英雄,何为不可作帝王邪!”又记:‘儁送闵既至龙城,斩于遏陉山。

山左右七里草木悉枯,蝗虫大起,五月不雨,至于十二月。

俊遣使者祀之,谥曰武悼天王,其日大雪。

’一代乱世枭雄终归黄土。

那么是什么造成对冉闵截然相反的历史评价?答案是冉闵在篡权之初提出的“杀胡令”。

此令共分三道。

第一道“杀胡令”是冉闵在邺城幽禁后赵皇帝石鉴后颁布的,其在一次又一次阴谋威胁后认为所有胡人都已不可靠,号称“内外六夷,敢称兵器者斩之”,也就是说:所有敢拿兵器的胡人都要杀。

于是胡人纷纷或硬冲城门或越墙离城而去。

面对胡人纷纷逃难的局面,冉闵颁布了第二道“杀胡令”:与官同心者留,不同心者听任各自离开。

这道令看似简单,其实绝难理解,如何才是与官同心,如何又不同心?官方不做正式说明,谁也不知道究竟什么是正确执行。

结果,此令一下,邺城内的羯族为了保命纷纷外逃,而百里之外的汉人纷纷拥入城中,两方恰巧相遇,城门口被堵得水泄不通。

还没等胡人迁出,冉闵就颁布了第三道命令:所有汉人,凡是斩一个胡人,凭人头加官晋爵。

于是一日之内,便有数万胡人被斩首。

冉闵亲自带队,光在邺城就屠杀了二十万的羯
族人,无论男女老幼,都不能幸免,尸体被抛在城外,成为野狗豺狼的晚餐。

而各地驻军也依照冉闵的命令杀四方胡人,乃至当时外表长得高鼻多须的人有一半因滥杀而死。

可以看出这是一场胡汉民族之间的种族大屠杀,那为什么“杀胡令”会得到众多汉族的响应,从而引发这场屠杀。

这就需要说说“杀胡令”产生的背景了:五胡乱华后,留在北方的汉人命运坎坷。

匈奴、鲜卑等北方胡族攻入中原后,西晋王室及士族大举迁徙,在长江南岸建立了东晋政权。

唐代房玄龄主编的《晋书·王导传》记载:“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

”而那些无力迁徙的北方汉族,则命运悲惨。

胡人所到之地,尽皆屠戮。

史书记为“狼烟千里,十不存二”。

后赵的建立者石勒原本就嗜杀,在他死后,后赵的统治者石虎,更是以残暴著称,他以杀人为乐,荒淫无度。

石虎残暴的例子在史书中“俯拾皆是”:征发各州二十六万人修建洛阳宫,征发百姓牛畜二万头调配给朔州的牧官。

又增设宫中女官,分置二十四等,东宫十二等,七十多个公侯封国都分九等,大举征选民女三万多人,分成三等配置各处。

太子、各王公私下发令征选的美女又将近万人。

各个郡县极力选取美女,经常强行夺占百姓的妻子,杀害她们的丈夫,加上丈夫自杀的,人数达三千多。

导致荆楚、扬州、徐州的民众因流失、反叛而死伤略尽。

石虎爱好狩猎,他将南部中原数万公里的土地全都圈为猎场,不许汉人投一块石子,否则以“犯兽”(侵犯野兽)罪论死。

石虎的儿子石邃更是无道:《晋书·石虎传》:(石)邃自总百揆之后,荒酒淫色,骄恣无道,或盘游于田,悬管而入,或夜出于宫臣家,淫其妻妾。

妆饰宫人美淑者,
斩首洗血,置于盘上,传共视之。

又内诸比丘尼有姿色者,与其交亵而杀之,合牛羊肉煮而食之,亦赐左右,欲以识其味也。

按鸣沙屈出土的《鸣沙石室佚书》记录:“永嘉大乱,中夏残荒。

保壁大帅数不盈四十。

多者不过四五千家,少者千家五百家。

”在后赵这种野蛮统治下,中原汉族人口数量一下锐减到四五百万,史书记载“北地苍凉,衣冠南迁,胡狄遍地,汉家子弟几欲被数屠殆尽。

”汉族人的数量甚至被迁入的胡人超越。

在几乎亡种的情况下,残留的北方汉人流民决定奋起反抗,他们或构筑堡垒,或组成义军,与胡人军队展开了殊死较量。

然而这些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汉人组成的军队实力太弱,几乎不对胡人造成任何威胁。

因此胡人在最初的恐吓消失之后,依旧作威作福,视汉人为猪狗。

羯民族对汉族的残暴统治和胡人整体对汉人的欺压屠杀,由此造成的汉人对胡人的仇恨为冉闵的杀胡令提供了血腥的土壤,最终羯民族也因此或被杀或逃难同化而彻底族灭消失在历史中。

众人对冉闵争论的焦点就在于冉闵到底是拯救汉民族免于被屠戮的英雄还是故意挑起民族仇杀以达到个人统治目的的野心家。

那我们理理杀胡令的前后:
349年石虎死后,诸子争位,以杀戮为常。

诸子之一的石遵对石闵(此时仍是石虎义孙)许愿,得位后封其为储。

但是真的登位后却没有履行这个承诺,遂引起石闵怨恨。

加上石闵自恃功高,欲专朝政。

这引起石遵的猜忌。

石遵联系石虎的另一个儿子石鉴和其他亲信密谋杀石闵。

石鉴却去向石闵告密。

于是石闵反杀石遵,并在349年11月把石鉴扶上王位。

此后两个月间,后赵官员中多次有人密谋杀石闵,石鉴也参与其事。

最后一次也是规模相当大的一次,孙伏都带三千羯胡士兵挟持石鉴攻石闵。

石闵追杀三千羯兵,邺城内“横尸相枕,流血成渠”。

石闵判断胡人不肯为他所用,这才颁行杀胡令。

这是349年12月的事。

杀胡之后一个月(350年正月),石闵去石姓,改姓李,并改国号卫。

对石鉴仍保留了皇帝位。

石虎的其他子孙也并没有杀掉。

直到一个月后,石鉴又密谋杀石闵。


次终被察觉。

石闵(此时该叫李闵)才废杀石鉴,杀石虎三十八孙,尽灭石氏。

此时,再也没有可以拥立的傀儡了。

李闵这才自称帝,改国号魏。

又过了一个月,李闵才恢复自己祖父和父亲少年时的冉姓。

这里有两点需要指出的是,第一,杀胡令颁行时,冉闵的身份是“后赵大将军,武德王,石虎义孙”。

由此可知说冉闵杀胡是为了“维护新生的汉人政权”是不可能的。

第二,杀胡令颁行时,冉闵“躬率赵人诛诸胡羯”,却唯独放过了邺城内的石鉴和其他石虎子孙,并且,连石鉴的皇帝位都没有废去。

这与“冉闵对石虎家人怀有深仇”的说法大为矛盾。

试想,如果冉闵真的是在心底对石虎及其后人藏了二十年血海深仇,那么在他颁行杀胡令后,第一要杀的就应当是石鉴和其他石虎子孙。

没道理拖到一个月后才杀,更不应该给石鉴保留皇帝的位置。

一个更可能的解释是,冉闵颁行杀胡令只是在权利斗争中自保的手段。

出于同样的理由他保留了石鉴的皇帝位,目的很可能是胁天子以令诸侯。

但是后赵境内的其他诸王侯都不听他的调遣,于是石鉴对石闵就不再有用。

这才被废杀。

那么,杀胡令是否在客观上起到了保护汉人生存的作用呢?
杀胡令本身针对的是“内外六夷”。

也确有造成羯族灭族的记载。

但是《晋书》和《资治通鉴》都记载了,杀胡令产生了极大的混乱,《晋书》记载“于时高鼻多须至有滥死者半”。

《资治通鉴》里也说“或高鼻多须滥死者半。

”可见,杀胡令在杀死大量胡人的同时误杀不少汉人。

对杀胡令效果的描述多为“青、雍、幽、荆州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而在《晋书载记第七石季龙下》中的原文是:“自季龙末年而闵尽散仓库以树私恩。

与羌胡相攻,无月不战。

青、雍、幽、荆州徙户及诸氐、羌、胡、蛮数百余万,各还本土,道路交错,互相杀掠,且饥疫死亡,其能达者十有二三。

诸夏纷乱,无复农者。

闵悔之,诛法饶父子,支解之,赠韦謏大司徒。

”注意“徙户”二字:徙户应理解为“迁徙的编户”。

按《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中的论述。

胡族统治者实行胡汉分治,对胡人实行单于制度,编以部落;对汉人则实行编户制度,将汉人以州郡为单位编入户籍。

可以判断“青、雍、幽、荆州徙户”是从四州迁移到冀并编户的汉人,“诸氐、羌、胡、蛮”则是胡人。

就是说,《晋书》的原意是“从青、雍、幽、荆州徙于冀州的汉人和居住于冀州的诸氐、羌、胡、蛮等等胡人总共数百余万”。

所以这“数百余万”也是有汉人的。

另外,也是最重要的是从《晋书》记载的时间顺序来说,徙户与胡人大量回迁应该是在351年襄国大战前后,是在“无月不战”之后,而冉闵杀胡则是在349年11月,所以从时间因果关系来说,杀胡与徙户回迁并没有直接关系。

回迁真正原因是在于“赵之法禁不行”,并导致农业生产崩溃,其主要责任在于后赵多年残酷统治产生的严重矛盾,随着后赵的崩溃,以前长期积累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就立刻像火山一样爆发出来(包括杀胡事件),当时胡人猛烈反扑,冉闵只得“无月不战”,根本无暇顾及复杂的社会生产恢复问题。

一个可以说是公认的观点是,350年前后中原地区胡汉民族矛盾是非常尖锐的。

著名史学家范文澜先生的话一针见血:"冉闵这一野蛮行动,爆发了将近五十年中汉族人对匈奴人羯人的积忿",血的历史教顺告诉我们:任何矛盾都不是一朝一夕铸成的。

但是,冉闵是不是真的基于这样的矛盾而高举民族大义的旗帜。

则是一个很值得商榷的问题。

冉闵在350年初,恢复自己的汉姓,改国号。

都表现出一定的民族大义。

但同时,这样的政策是摇摆不定的,冉闵此后又一度走上“抚纳诸胡”的道路。

目的是安抚招徕境内的胡人,扩充军事力量。

在《资治通鉴》
卷九十八和卷九十九里详细记载:350年11月,冉闵带十万大军攻襄国,任命自己的儿子太原王冉胤为大单于,“以降胡一千配为麾下”。

光禄大夫韦謏上书劝谏,言词恳切。

说胡兵不保险,将来难保不会出事,单于这样的胡人的名号也应该去了才好。

冉闵大怒,为了安抚招纳胡人,把韦謏肢解,同处死的还有韦謏的儿子。

第二年的三月,冉闵打了大败仗,军队溃败。

有军中降胡趁乱抓了他当大单于的儿子去胡人那里邀功。

冉闵为此颇为后悔,追赠韦謏大司马。

冉闵同时还对汉人乞活军表现出猜疑的态度,杀李农一事尤其表现出这一点。

这说明,对于冉闵来说,杀胡或者抚胡,对于冉闵来说都是权宜之计,最终目的是扩充势力。

民族大义并没有被始终坚持下来。

虽然现在看来“杀胡令”对汉族延续作用不大,只是认为胡人不可靠及为获得汉人支持。

但冉闵的历史功绩仍是不可否认的:
1、冉闵反胡羯奴隶主贵族的行动本身就是具有历史进步意义的,一定程度上解放了中原汉族人民,继后赵统治中原的前燕前秦,其统治均明显较前后赵清明宽松,遭受严重破坏的中华文化也因此得以在一定程度上恢复和保存.《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
七》“闵至自苍亭,行饮至之礼,清定九流,准才授任,儒学后门多蒙显进,于时翕然,方之为魏晋之初”可见冉闵对中华文化的保存和延续还是有很大贡献的.
2、冉闵的杀胡行动打击了胡人的气焰,为汉族挽回了一定的民族尊严,这也是汉民大多拥护他的原因之一
3、正如前文所说,冉闵彻底摧毁了后赵奴隶主贵族对中原的统治,打击了胡人在中原的势力,并使得中原胡族势力长期陷入分离状态,解除了长期以来后赵对南方地区的严重威胁,为南方的保障作出了一定的贡献
客观地说,冉闵能够“悉散仓库以树私恩”放粮赈济食不果腹的汉人,带兵打仗的能力“胡夏宿将皆惮”也是一代名将。

临死前说的那句名言,“天下大乱,尔夷狄禽兽之类犹称帝,况我中土英雄,何为不得称帝邪!”更是掷地有声。

或许正是如此他的敌人慕容儁也以“天王”尊之。

所以我最终认为武悼天王冉闵是在一定程度上顺应汉族人民要求,为个人野心和民族认同而在客观上打击了胡人势力,帮助保护汉人政权的一代枭雄。

参考资料:《晋书·卷一百七·载记第七》
《晋书载记第七石季龙下》
《晋书·石虎传》
《鸣沙石室佚书》
《资治通鉴·卷九十六》
《资治通鉴·卷九十八》
《资治通鉴·卷九十九》
《冉闵杀胡考》
互动百科、百度百科、维基百科:冉闵、杀胡令、襄国之战、姚戈
仲、石虎等词条。

旅1443 任禹柯。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