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

合集下载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

收稿日期:2001-07-05;修订日期:2001-12-25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901017)。

作者简介:秦丽杰(1966-),女,副教授,主要从事资源与环境方面研究。

文章编号:1000-0690(2002)04-0508-05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研究———以前郭县为例秦丽杰,张 郁,许红梅,刘湘南(东北师范大学城市与环境科学学院,吉林长春130024)摘要:随着人口的增加及经济的发展,人类对土地利用模式的改变更为显著,导致了土地资源生态环境背景的变化。

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生态环境效应进行研究,可改善农业生产条件和人类生存环境,促进区域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

关 键 词:生态环境效应;土地退化;水质污染;生物多样性中图分类号:F301.2/X 24 文献标识码:A 土地利用变化可引起许多自然现象和生态过程的变化,研究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对于了解区域生态环境乃至全球环境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1]。

前郭尔罗斯蒙古族自治县(简称前郭县)位于吉林省西北部,地处松辽平原的东端、松嫩沙地的边缘,介于124°10′~125°02′E 、44°18′~45°28′N 之间,属半湿润半干旱过渡区,是北方农牧交错带、环境演化的敏感地带。

松花江、嫩江分别流经本县的东部和北部,中北部地区还有大小泡沼近200处。

自然植被为草甸草原,地带性土壤为黑钙土。

前郭县是以农为主、农牧并举的县份。

全县总人口52.62万,农业人口42.75万,占总人口的81.2%。

农业总产值153860万元,占全县国民生产总值的48.3%。

牧业总产值为64686万元,占国民生产总值的20.3%。

农产品以玉米为主,产量占粮食总产量的52.3%。

随着农作物布局的调整,水稻的播种面积逐年扩大,产量不断增加。

1 土地利用变化的基本模式由于不同时期人们对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的差异,导致了土地利用时空模式的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

§7.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㈠对区域气候及大气质量的影响1.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土地表面性质发生变化时引起能量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改变了地表反射率,从而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增加反射率,使更多的能量返回到大气中,使对流层温度增加,大气的稳定性增强并减少对流雨。

如西非的沙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还在于土地表面是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重要来源。

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植被,还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即它有可能破坏全球大气中的氧循环。

人们知道,在距今20亿年以前的原始大气中是缺乏游离氧的,只是在绿色植物出现后才产生了游离氧。

而绿色植物愈发展,则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游离氧也愈益增多,并逐步达到占大气圈总容积的21%。

由于绿色植物特别是森林在氧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果没有森林大量造氧,则大气中氧的循环就可能遭到破坏。

2.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可以改变大气中气体的含量和组成,从而影响大气质量。

人类活动对化学元素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大加速了地表化学元素迁移规模。

人类从地壳开采出许多矿物元素(最多的是碳,其次是钙、铁、铝、氯、硫、氮、磷等),制造许多新的物质(化肥、农药以及“三废”等),并把它们散布到地球表面,又通过种植各种农作物和经济果木等从土壤中直接取走各种元素(碳、氮、钾、钙等等)。

每年随生物物质一道从土壤取走的各种矿物质有几千万吨。

每公顷收获物一年从土壤中取走的基本物质约为300一700kg,其中每公顷小麦平均从土壤中取走的氮为70kg;磷为30kg;钾为50kg;钙为30kg;每公顷玉米从土壤中取走氮为90kg;磷为30kg;钾为160kg;钙为76kg。

一般中等肥力的土壤,大约经过15—20年,矿物养分就会丧失殆尽。

矿物质平衡最不稳定的是湿润气候和强烈风化条件下形成的灰化土和砖红壤。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共3篇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共3篇

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共3篇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1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喀斯特地区指的是由石灰岩或其他可溶性岩石构成的地表地貌特征,而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则是指这些地貌特征所形成的生态环境十分脆弱、容易遭受破坏的区域。

由于该区域土地表层多为岩石,水土流失严重,植被生长困难,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尤为重要。

本文就对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研究进行探讨。

一、土地利用喀斯特地区最常见的土地利用形式是林地,其次是草地和农业用地。

随着经济的发展,该区域各种产业也逐渐兴起,例如矿业、建筑业、旅游业等,这也促使着土地利用的变化。

矿业会直接破坏地表的生态环境,建筑业包括城市化和乡村建设,会导致土地面积的缩减和重要生态系统的解体,旅游业则由于游客数量的增加,可能会对当地环境造成瞬间的高强度压力。

因此,在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中,必须要避免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兼顾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

二、土地覆被变化土地覆被变化是指土地上植被的覆盖度、种类和结构等方面的变化,它是人类活动导致的环境问题之一。

在喀斯特生态脆弱区,土地覆被变化主要由人类活动和自然因素导致。

人类活动:包括过度放牧、移民和拓荒等,这些人为因素会导致植被的破坏和重要生态系统的破坏。

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变化、干旱和土地侵蚀等,这些因素也会使植被产生变化。

因此,应该加强对喀斯特生态脆弱区植被变化的监测和管理,尽可能保护植被的完整性。

三、政策措施为了避免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影响,相关的政策和措施必须得到采取。

例如,政府可以制定土地利用规划,并建立土地利用管理实施系统,根据该区的地理、地形和土地条件对土地利用进行统一调配和管理。

此外,政府还可以制定植被保护措施,限制人类活动的影响,促进植被自然恢复和重建。

总之,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于其生态环境的影响十分重要,因此需要及时了解和掌握变化趋势,制定相应的政策和管理手段,以维护该区生态环境的稳态性和持续发展综上所述,喀斯特生态脆弱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对其生态环境影响深远。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精选全文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精选全文

2.1 中国LUCC概况
中国土地利用分布不均,东西部各类土地利用比例差 距很大。东部地区耕地、园地、林地、工矿、居住地 及交通用地比例大,而西部地区多草场、荒漠、戈壁、 冰川等难利用地,土地利用类型的差异决定了东、西 部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
目录
第二节
2.1 中国LUCC概况 2.2 中国土地利用变化
• 2、地球系统科学、全球环境变化及可持续发展涉及到自然和人文多方 面的问题,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在全球环境变化问题中,可以说是 自然与人文过程交叉最为密切的问题,在这方面加强自然科学与社会科 学的综合研究,已成为两大学科领域众多学者的共识。
1.1 背景及意义
• 隶属于“国际科学联合会”的IGBP和隶属于“国际社 会科学联合会”的IHDP希望以此为突破口,推动 全球问题的综合研究。
1.5 国际上的有关研究项目
(4)日本 • 日本国立科学院全球环境研究中心提出了“为全球环境保护的土
地利用研究”,该项目着眼于亚太地区可持续的土地利用.第一 阶段主要目标 是预测2025年和2050年该地区土地利用/土地覆被 状况(包括耕地、林地、城市用地及荒漠化土地)及土地第一性生产 力的时空变化。
1.5 国际上的有关研究项目
自1993年国际科学联合会与国际社会科学联合会联合成立了土 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核心项目计划委员会以后,一些积极参与全 球环境变化的国际组织和国家纷纷跟进,启动了各自的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研究项目: (1)国际应用系统研究所(IIASA)
IIASA于1995年启动了“欧洲和北亚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模拟” 的3年期项目。旨在分析1900年到1990年欧洲和北亚地区土地利用/ 土地覆被变化的空间特征、时间动态和环境效应,并预测在全球环 境、人口、经济、技术、社会及政治等因素变化的背景下,该区域 未来50年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趋势。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

3.4 LUCC对水文状况的影响
3.5 LUCC对陆地碳循环的影响
3.1 对大气和气候的影响:
3.1.1 对大气的影响 森林退化、煤炭开采、土壤碳氧化都会 使大气中CO2、CH4和N2O浓度增加。 N2O可以破 坏臭氧层而引起地表辐射的增强 ;CH4 可以氧 化成CO。 城市化和工业化的发展影响了对流层光 化学烟雾的组成成分,光化学烟雾通过分散和 吸收太阳辐射而改变地表受到的辐射量。 LUCC引起了S的释放,在高SO2地区可能产 生酸雨。
3.1.2 对气候的影响 目前研究的热点集中在大面积热带森林砍伐
造成的影响。其手段是利用区域气候模型预测大 陆范围内对地表温度、降水和径流的重要影响。 LUCC改变了地表反射率,从而影响温度和湿
度的变化。
LUCC使大气中CO2、CH4、N2O等温室气体的含 量大幅度上升,其结果是对气候产生正的辐射强 迫,导致地表增暖和引起其他气候变化。
黄土丘陵沟壑区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水分的垂直变化
不同土地利用类型的土壤养分 土 壤 养 分
土地利用 类型 林 地 草 地 坡耕地
全氮 /%
0.077 0.051 0.041
有效氮 全磷 (mg/100g) /%
5.50 4.08 3.38 0.057 0.052 0.059
速效磷 (mg/kg)
的主要对象, LUCC 不仅影响到了人类生存与发
展的自然基础,更与全球气候变化,生物多样
性减少,生态环境演化以及人类与环境之间的
相互作用的可持续性等密切相关,它是全球环 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目前,从全球范围来 看,LUCC对环境的负面影响较多.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UCC) 环境效应研究
王志英 地理科学学院

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生态效应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生态效应分析

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生态效应分析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和城市化的加速,土地的利用方式也在不断变化。

而这些变化对于环境生态的影响是不可忽略的。

本文将分析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生态效应的关系。

一、城市化进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城市化是当代城市发展的一个重要特征。

其所带来的变化包括城市形态、社会结构、经济体系以及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

其中,土地利用变化在城市化进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和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人们迫切需要更多的建筑用地、交通设施、商业旅游设施、公共设施等。

传统的城市无法满足人们的需求,城市化的大规模推进带来了土地利用的深刻变化。

城市化过程中,人们开始利用农田、草地、山林等原本的自然生态环境,用于建设城市。

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化过程中的土地利用变化更为迅速。

大规模的城市用地扩张和农村土地减少,给生态环境带来了严重的影响。

二、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土地利用变化对于大气、水体、土壤、生物等方面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对土地利用变化的环境生态效应进行分析。

1. 土地利用变化对大气环境的影响土地利用变化导致的汽车尾气、工业废气、建筑施工等活动,增加了空气中的污染物。

同时,大量的森林砍伐和草地破坏也削弱了植物的吸收能力,导致大气中的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加剧了温室效应,使全球气候变暖。

2. 土地利用变化对水体环境的影响城市化过程中,为了满足城市的用水需求,人们需要修建新的水库、水塘、水渠等人工水利设施。

同时,大量的城市排水、工业废水等也汇入水体中,使水体污染严重。

此外,农业化肥、农药等也污染了土壤和地下水,进一步影响了水体环境。

3. 土地利用变化对生物环境的影响随着城市化的加速,越来越多的自然生态环境被改变为城市用地,导致生物多样性急剧下降。

大量的山林被砍伐,许多珍稀动植物失去了栖息地和生存条件。

城市化过程中,由于建设用地的扩张,许多野生动物和植物的生存空间被压缩,加剧了自然生态系统的破坏。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变得越来越重要。

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土地资源利用和生态环境的重要因素之一。

因此,开展土地覆被变化科学研究计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

本文将从理论研究的角度出发,对土地覆被变化的科学问题进行探讨。

一、土地覆被变化的概念和类型1.1 概念土地覆被是指地球表面覆盖的植被、土壤和其他自然覆盖物的总称。

它包括了地表植被、裸土、水体、岩石等自然要素。

土地覆被变化是指土地覆被在一定时期内的演变过程,包括植被生长、死亡、枯黄、退化等现象。

1.2 类型土地覆被变化可以分为自然因素引起的变化和人为因素引起的变化。

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变化、水文条件变化、土壤肥力变化等;人为因素主要包括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农业生产活动、城市化进程等。

二、土地覆被变化的影响因素2.1 自然因素(1)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影响土地覆被变化的最主要自然因素之一。

气候变暖导致植被生长季节延长,植物种群结构发生变化;降水减少会导致植被生长受到限制,甚至出现干旱和半干旱地区的土地退化现象。

(2)水文条件变化:水文条件的变化对土地覆被变化也有很大影响。

例如,河流干涸或改道会导致原有湿地消失,进而影响到周边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土地利用方式。

(3)土壤肥力变化:土壤肥力是影响植被生长和土地利用的重要因素。

土壤肥力的降低会导致植被生长受到限制,甚至出现荒漠化现象。

2.2 人为因素(1)土地利用方式的变化:随着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人们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导致土地利用方式发生改变。

例如,过度开垦耕地会导致土地退化,破坏生态平衡;城市化进程加快会占用大量农田,影响农业生产。

(2)农业生产活动:农业生产活动对土地覆被变化有很大影响。

例如,过度施肥会导致土壤盐碱化,影响植被生长;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水资源浪费和地下水位下降。

三、土地覆被变化的监测与评估方法3.1 遥感技术:遥感技术是一种快速、高效的监测土地覆被变化的方法。

《2024年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范文

《2024年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范文

《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篇一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变化研究一、引言鄂尔多斯市,位于我国内蒙古自治区的西部,具有独特的自然环境和地理特征。

近年来,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类活动的不断增加,该地区的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发生了显著的变化。

本文旨在研究鄂尔多斯市土地利用和植被覆盖度的变化情况,以期为该地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二、研究区域与方法2.1 研究区域本文以鄂尔多斯市为研究对象,涵盖了该市的各个区域,包括农牧区、城市区域以及各类自然保护区等。

2.2 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遥感技术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通过收集和分析鄂尔多斯市近十年来的遥感影像数据,对土地利用、覆被及植被覆盖度进行动态监测和评估。

三、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分析3.1 土地利用类型变化根据遥感影像数据,我们将鄂尔多斯市的土地利用类型分为农用地、建设用地、水域、未利用地等。

通过对比近十年的土地利用类型数据,发现农用地和水域面积有所减少,而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面积有所增加。

这表明鄂尔多斯市的土地利用类型正在发生转变,人类活动对土地的影响逐渐增强。

3.2 土地覆被变化在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基础上,我们进一步分析了土地的覆被变化。

发现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建筑物的覆盖面积逐渐增加,而植被的覆盖面积则有所减少。

同时,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部分地区的草地和林地出现了退化现象。

四、植被覆盖度变化分析4.1 植被覆盖度变化趋势通过遥感影像数据的分析,我们发现鄂尔多斯市的植被覆盖度整体呈下降趋势。

其中,农牧区的植被覆盖度下降最为明显,这主要是由于过度开垦和放牧导致的。

而城市区域的植被覆盖度虽然有所增加,但增长速度较慢。

4.2 影响因素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受多种因素影响,包括气候、土壤、人类活动等。

在鄂尔多斯市,气候干旱、土壤贫瘠以及过度开垦、放牧等人类活动是导致植被覆盖度下降的主要原因。

临沂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临沂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

临沂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影响研究作者:裴艳岭齐善忠来源:《绿色科技》2013年第11期摘要:借助RS和ArcGIS的统计分析功能,得到了1987年和2010年两年土地利用数据,通过对比发现:在近20年的时间内,耕地和城乡建设用地是变化最为明显的两种用地类型,而且变化数值相当,探讨了引起两种用地类型变化的最主要的原因,即人口增长和经济发展,另外从引起土地利用变化的原因出发,定性地分析了土地利用变化带来的环境影响。

关键词:临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环境影响中图分类号:K92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3)10-0163-031引言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研究成为“国际地圈与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人文计划”(IHDP)的重点研究领域之一。

目前,人类面临着很多环境问题,如大气污染、土壤退化、水污染等,这些环境问题是自然因素和人类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在短时间内,自然因素相对稳定,人类活动成为环境变化的重要因子。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作为主要的人类活动形式之一,对其进行研究,并探讨其所带来的环境影响,对于合理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格局,保障区域生态安全及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现实意义[1,2]。

2研究区概况临沂市位于117°24′~119°11′E,34°22′~36°22'N,地处山东省东南部,是鲁中山区的一部分,地形复杂,山地丘陵区占到总面积的72%,有大小山头6000余座,平原面积仅占28%,整个地势西北高,东南低,呈倾斜状态。

境内河流长度10km以上的有300余条,其中沂河、沭河是两条较大的水系。

临沂属暖温带季风大陆型气候,年平均气温为13.63℃,年平均降水量881mm,无霜期较长,降水和热量相对丰富。

目前,临沂市正处于工业化初期向中期过渡阶段,经济发展速度结构变化都很快,大量的农业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生产性投资不断增加,经济加速增长,城市化进程加快,这为研究土地利用变化的动力机制作了铺垫[3]。

全球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效应的研究

全球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效应的研究

全球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效应的研究随着人类发展,土地利用的变化对于环境造成了深刻的影响,这也引起了学术界和政府机构的高度关注。

在过去几十年里,土地利用的变化在全球范围内不断发生着,这些变化对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物多样性保护和气候变化等方面产生了重大影响。

首先,农业生产是全球土地利用中最大的组成部分,其对于环境的影响也最大。

随着人类口头加大和经济发展,农业生产所占用的土地也在不断扩张。

这些变化主要表现在增加耕地面积和提高单产等方面。

在耕地面积的增加方面,由于需要支持人类生存的需求而进行大规模的土地利用。

在某些地区,主要是在发展中国家,粗放的农业生产模式常常导致大片森林被砍伐,从而导致生态环境的恶化。

在其他一些地区,精细的农业生产模式和技术手段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可以在小面积内实现高产量和良好的生态环境。

提高单产方面的研究主要涉及到土地的肥力和气候等因素。

在肥力的方面,应用化肥、生物肥料和耕作方式的改变等方法,可以显著提高单产。

而气候的变化对于农业生产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

在全球变暖的趋势下,农业生产面临了深刻挑战,需要应对气候变化的威胁。

除了农业生产的影响,人类城市化的进程也对于全球土地利用的变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的不断增加,大量土地被用来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和住宅区。

这些建设活动也经常涉及到其他一些生态系统的破坏,比如湿地、森林等。

这些破坏不仅影响生态环境的稳定性,也可能导致当地生物多样性的损失和气候变化的进一步恶化。

另外,在土地利用变化的研究中,贫困和农村地区的影响也是一项重要的研究课题。

许多研究表明,贫困和不公平的地区常常导致土地利用的恶化。

在某些地区,土地的收购和占用行为经常存在,导致贫困的地区面临土地缺失和经济发展的困难。

在其他一些地区,农民经常重复利用土地,导致土壤肥力的降低和其他的森林利用等问题。

在面对这些变化和问题时,各个国家和组织都在积极寻求解决方案。

要保护生态系统的稳定性,需要采用可持续发展策略,包括生态文明建设、节能减排、绿色农业等。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

第九章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第一节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概述一、概念人类活动对地球陆地表层系统作用的步伐、程度与广度是空前的,陆地表层系统最重要的变化之一就是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是地球表层科学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内容,是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

土地利用是人类根据土地的特点,按一定的经济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手段,对土地进行的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主要表现为土地用途转移和土地利用集约度的变化,侧重于土地的经济属性;土地覆被是指自然营造物和人工建筑物所覆盖的地表诸要素的综合体,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各种建筑物(如道路等)。

主要表现为土地质量与类型的变化和土地属性的转变,侧重于土地的自然属性。

土地利用是土地覆被变化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土地覆被的变化反过来又作用于土地利用。

人类通过各种活动如土地利用、工业生产等有意无意地导致土地覆被的变化,但土地覆被状况及变化不完全受控于人类,人类活动只是导致土地覆被变化的许多因素之一。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表现极为复杂,其动因与广泛的人类活动及自然变化相关,其结果将影响全部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其研究涉及从自然科学到社会科学的众多学科。

人类的土地利用方式多种多样,包括各种方式的耕作、放牧、伐木、聚落与城市、基础设施、自然保护、旅游休闲、军事等。

土地覆被变化现象也是形形色色的,可归纳为三种:一是土地覆被的退化,即某种覆被类型虽未改变,但其质量已经降低,例如由于过度放牧引起草地退化,伐木引起森林覆被密度降低;二是土地覆被的转换,即某种覆被类型完全改变成另一种类型,例如耕地被城市或工业建设占用,林地被全部砍伐并开垦为牧草地或耕地;三是土地覆被的改良,指某种覆被得到维护、修复、更新,例如土壤改良、耕地梯化、草地改良、森林抚育、灌溉系统的建立与完善。

三种土地覆被变化中,转换和改良比较容易引起人们的重视,也比较容易监测;而退化却较难观测,因而其记录最不完备。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分析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分析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分析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是一个重要的环境问题,直接关系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土地利用面临着越来越大的压力和挑战。

在这篇文章中,我将探讨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原因、影响以及可持续发展的解决方案。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是指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土地的利用方式和植被覆盖的变化。

这种变化通常由城市化、农业扩张、森林砍伐和气候变化等因素引起。

首先,城市化是导致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

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大量土地被开发建设,高楼大厦拔地而起,建筑垃圾和废弃物大量产生。

其次,农业扩张也是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重要因素。

为了满足不断增长的人口需求,大量的农田被开垦用于粮食种植和畜牧业。

这导致了大面积的森林砍伐,进一步加剧了土地利用的压力。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产生了影响。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使海平面上升,沿海地区的土地受到威胁。

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人类社会和自然环境都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它对生物多样性产生了负面影响。

森林砍伐导致了大量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丧失,许多物种面临灭绝的风险。

其次,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还导致了土地退化和水资源短缺。

大片森林被砍伐后,土壤暴露在空气中,容易受到侵蚀和干旱的影响。

此外,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还加剧了全球气候变化。

森林砍伐释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进一步加剧了温室效应。

为了促进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可持续发展,应采取一系列的解决方案。

首先,需要加强政府的土地规划管理。

政府应制定严格的土地使用政策,合理规划土地利用,避免不合理的开垦和资源浪费。

其次,农业可持续发展也是解决土地利用问题的关键之一。

农民应当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合理耕种和施肥,减少农业对土地的侵蚀和污染。

此外,城市化也需要在可持续发展的原则下进行。

城市规划应充分考虑绿地和公园的建设,提高城市的生态环境。

在个人层面,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意识到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对环境的影响,并采取行动来减少我们对土地的消耗和破坏。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环境效应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环境效应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的环境效应
人文地理201801 倪新洁
名词解释
O1/
土地利用
FIRST/ LAND USE
BY AWEI.
-土地利用-
LAND USE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根据土地的自然特点,按一定的经济、社会目的,采取一系列生物、技术手段,对土 地进行长期性或周期性的经营管理和治理改造。 ·侧重于土地的经济属性。 ·对林地的划分:(从林地的利用目的和利用方向)用材林地、经济林地、薪炭林地、防护林地等。
·美国的“城市洪涝”:
“发生在建成环境(尤其是人口稠密地区)中,由于不透水表面增加和持续性降水造成排水系统超负 荷,进而导致的财产被淹的现象。”
-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于土壤营养成分、含水量等诸多因素有影响,且间作等土地利用方式还有利于植物 充分运用太阳能。对土地生产力的提高有作用。
2.对洪涝灾害的影响 ·土地利用不当还有可能导致一些灾害的发生,而与水资源息息相关的洪涝灾害也在其列。 ·例子:据美国一些小城市调查,当不透水地面占12.00%、平均洪水流量为17.80m3/s,洪水汇流时间 为3.5h.而当不透水地面增至40.00%时、平均洪水流量增至57.80m3/s,洪水汇流时间减至0.4h。工矿 居民建设用地、交通用地的增加,使得整个城市的地面不渗透率增加,地面径流系数相应增大,此外还 有因城镇建设填平原来的河流湖泊,使得天然水体面积大大减少。
2.造成的土壤侵蚀和土壤沙化 ·人类在上述活动中,大量破坏了地表的植被,因而使固体物质的重力迁移和机械搬迁比自然状态下要 增大几十倍至上千倍。 ·例子:美国东部地区某流域的实测资料,在农业发展之前,该河流泥沙含量仅为50mg/l,而在扩大耕地 期间,上升为600mg/l,在进行工程建设期间,进一步上升至2000mg/l。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大气环境效应研究进展
( 1 . 南 京大学 a . 地理 与海洋科 学学院 , b . 大气科学学 院 , 南京 2 1 0 0 9 3 ; 2 . 国土资源部 土地利用重点实验室 , 北京 1 0 0 0 2 9 ) 摘要 :土地利 用/ 覆被 变化是全球环境 变化 的重要 原 因, 随着气候 变化 问题 的 日益 突 出, 土地 利用/ 覆被 变化 的
第3 2卷
2 0 1 3年
第 4期
8月
地域研究 与开发
AREAL RES EARCH AND DEVELOPM ENT
V0 1 . 32 No. 4
Au g .2 0 1 3
土 地 利 用/ 覆 被 变化 的大 气 环 境 效 应 研 究 进 展
张 润 森h,濮励 杰 h ,刘 振
和农业开发造成的, 自然生态系统 向人工生态系统的转 变会减少植物生物量 , 加速 土壤有机质分 解 , 释放 大量 C O 到大气 中去。在过去的 1 5 0年 中, 土地利用/ 覆被变 化导致了大约相 当于 同期 化石燃料 向大 气中净释放 的 C O : 量 。森林砍伐不仅释放 出大量 的 C O , 森林 的燃 他碳氢化合物 。自1 7 5 0年以来 , 由于人类工农业活动共 同作用的结果 , 大气中 C H 的浓度增加 了一倍多 , 水稻 种植 、 生物燃烧 、 森林 砍伐 、 城市化 、 牲 畜养殖 等都可 以 释放 出 C H 7 1 。从土地利 用类 型来看 , 湿地和草地则是 C H 释放的主要来源 , 湿地释放 C H 量 占大气 中 C H 总 释放量的 2 0 %, 同 时, C H 又 可 以氧化 成 C O, 据估 计 亦不可忽视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对大气中 N 0含量 的影响。N 0在大气 中具有 较长 的滞 留时 间并参 与大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

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一、本文概述随着全球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LUCC)已成为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驱动力之一。

这种变化不仅直接影响生物多样性、水资源、气候等多个方面,还通过影响地球系统的各个组成部分,间接影响全球环境的整体稳定性。

因此,对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深入研究,对于我们理解全球环境变化的机理,预测未来环境变化趋势,以及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旨在全面概述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国际研究动向。

我们将首先回顾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然后分析当前国际学术界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和前沿问题,包括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效应、土地利用变化的社会经济影响等。

我们还将关注新技术和新方法在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中的应用,如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模型模拟等。

通过对全球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动向的梳理和分析,本文旨在为全球环境变化的深入研究和应对策略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启示。

我们期待通过这一研究,为应对全球环境变化、保护地球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和决策支持。

二、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基本概念与研究意义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Land Use/Land Cover Change,简称LUCC)是全球环境变化研究的核心领域之一。

土地利用是指人类对土地进行的各种经营活动,包括农业、林业、牧业、城市建设等;而土地覆被则是指地球表面覆盖的自然或人工植被、水体、裸地等。

LUCC涉及的是这两个层面的动态变化及其相互作用。

研究LUCC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价值。

LUCC直接影响了全球生态系统服务功能和生物多样性,对全球碳循环、水循环、气候系统等自然过程产生深远影响。

LUCC反映了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干预程度,是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面镜子。

因此,通过对LUCC的研究,我们可以深入理解人类活动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作用机制,为制定科学的资源管理和环境保护政策提供理论依据。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2012级地理科学摘要: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越来越成为自然地理学的关注中心,其中土地利用及土地覆被变化是全球环境变化的重要环节和主要原因。

因此,国际地圈——生物圈计划(IGBP)和全球环境变化中的人文方面计划(IHDP)联合提出“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变化”(IGBP and IHDP,1993,1995,1999)这一核心研究领域,受到社会各界的极大重视。

本文从“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变化”的研究内容,研究案例等方面来说明。

关键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LUCC一、土地利用与覆被变化的概念1.土地利用的概念世界粮农组织(FAO)1985年指出:“土地利用是由自然条件与人的干涉所决定的土地功能。

”陈百明1996年将土地利用定义为“人类为了经济社会目的而进行的一系列生物和技术活动,对土地长期或周期性的经营活动”。

许炎谟和陈章琛1987年将土地利用定义成“一种社会经济现象,是人类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对土地资源进行持续开发和改造治理的结果”。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如农业用地、林业用地、工业用地、交通用地、居住用地、休闲娱乐用地等都是不同的土地利用类型。

2.土地覆被变化的概念美国“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将土地覆被定义为“覆盖着地球表面的植被及其他特质”;摆万奇等将土地覆被定义为“覆盖地面的自然物体和人工建筑物,它反映的是地球表层的自然状态”;还有学者将土地覆被定义为“地球表面当前所具有的自然和人为影响所形成的覆被物,包括地表植被、土壤、冰川、湖泊、沼泽、湿地及道路等”和“土地覆被是随着遥感技术的应用而出现的新概念,是指覆被地面的自然物体和人工建筑物,最主要的组成部分是植被,也包括土壤和陆地表面的水体”。

总之,土地利用是指人类有目的地开发利用土地资源的一切活动,而土地覆被则是指地表自然形成的或者人为引起的覆盖状况。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被,一个是发生在地球表面的活动过程,另一个则是各种地表活动的产物,二者共同构成了土地资源社会和自然的双重属性。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报告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报告

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研究报告研究报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摘要:本研究旨在探究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对生态环境和人类活动的影响。

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与气候变化、经济发展以及人口增长密切相关。

研究结果表明,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对于维护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引言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是人类活动对地球表面产生的重要影响之一。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对生态环境和社会经济带来了诸多挑战。

因此,深入研究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变化的原因和影响,对于制定科学合理的土地利用政策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2. 数据与方法本研究采用了多源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系统技术,结合地面调查数据,对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进行了分析。

研究区域包括城市、农田、森林、草地等不同类型的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

3. 结果与讨论3.1 土地利用变化通过对不同地区的土地利用数据进行分析,我们发现城市化进程加快,农田面积减少,而森林和草地面积有所增加。

这与经济发展和人口增长密切相关,城市化进程对农田资源的占用和森林草地的保护产生了影响。

3.2 土地覆盖变化土地覆盖变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结果。

我们发现,城市化过程中的建设用地增加,农田和森林等自然生态系统受到破坏,而草地的面积有所增加。

这对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4. 影响因素分析4.1 气候变化气候变化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驱动因素之一。

气候变暖导致冰川融化和海平面上升,进而影响海岸线的变化和沿海地区的土地利用。

4.2 经济发展经济发展对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有着重要影响。

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建设用地增加,而农田和森林等耕地资源受到压缩。

4.3 人口增长人口增长是土地利用和土地覆盖变化的重要推动力。

人口的增加导致城市化进程加快,农田面积减少,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影响也越来越大。

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生态效应

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生态效应

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生态效应土地利用变化是指土地利用类型和覆盖的变化。

随着人类社会的不断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利用变化对环境生态造成了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农业、城市化和森林三个方面阐述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生态效应。

首先,农业对土地利用变化及环境生态效应产生重要影响。

随着人口的增长和农业技术的进步,农业生产对土地的需求日益增加。

大规模的农田开垦和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导致农业活动对土壤和水资源的污染增加,土地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

此外,过度的农业用地扩张也剥夺了野生动植物的生境,对生态系统的平衡造成了威胁。

其次,城市化是土地利用变化的重要方面,也对环境生态产生深远的影响。

随着城市人口的持续增加,建筑用地不断扩张。

大量的土地被开发为住宅区、商业区和工业区,导致城市内绿地面积减少。

这不仅造成城市气温升高,加剧了城市热岛效应,还导致了水资源的过度开采和土壤的贫瘠化。

此外,城市化还加剧了交通拥堵和大气污染,对生态环境产生了直接的负面影响。

再次,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而森林开垦对土地利用变化和环境生态效应也具有显著影响。

森林的砍伐和林地开垦导致了生物多样性的丧失和土壤侵蚀的加剧。

此外,大规模的森林开发还会导致全球气候变化加剧,因为森林是地球上最大的碳储集库之一。

森林覆盖面积的减少会导致碳排放的增加,进而加剧全球变暖的速度。

综上所述,土地利用变化与环境生态效应密切相关。

农业活动、城市化和森林开发对土地利用造成了很大影响,从而对生物多样性、水资源和大气环境等方面产生了负面效应。

为了保护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来减少土地利用变化的负面影响。

例如,需要加强农业可持续发展,推广有机农业和生态农业;在城市规划中注重绿化和节能减排;加强森林保护和恢复,实施可持续林业管理。

只有通过共同的努力,才能实现土地利用的可持续发展,保护环境生态系统的健康。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环境效应研究综述

范畴, 而耕地 、 林地、 草地、 公路 、 建筑及土壤、 冰雪和水 体
属 土地覆 盖 的范 畴。
土地 利用是 土地覆 被变化 最重要 的影响 因素 。 地覆 土 被 的变化 反过来 又作 用 于土 地利 用 。全 球 不 同区域 土地
覆被的性质主要决定于 自然因素, 目前的土地覆被状况 但
题 已引起人 类社会 的广泛关注 , 深入研 究这些 问题具有重要 的理论 意义和 实践 价值。针对土地利用/ 覆被变化 引起 的环境效 应的复杂性 、 累积性 , 文在总结 国内外 L C 本 U C环境 效应的研 究成果的同时, L C 把 U C环境效应 分为 : 土壤环境 效应、 气环境 大 效应、 水环 境效应 以及 生态效应四类进行阐述 , 并结合 目前研 究在 内容 和方法方 面存 在缺乏统一 的指 标体 系、 究区域时 空 研
维普资讯
第3 1卷第 5期 2O 06年 8 月
环境科学 与管理
L ENCE ND ^ ^ SCI A M N GEMENT
V 13 . . o . 1 No 5 Au . O 6 g2O
文章 编号 :63 2220 )5 00 5 17 —11 (060 —06 —0
境变化人类 因素计划”简称 m)) ( P将土地覆被定义为“ 地
球 陆地 表层和 近地 面层 的 自然状态 , 自然过 程和人 类 活 是
尺度单一、 以单要素静 态研究为主、 实验研 究相对薄弱以及 动态模拟 不够等 问题对其发展趋势进行 了探讨。
关 键 词 : 利 用/ 被 变化 ( c ) 土地 覆 I c ;环 境 效 应 :生 态 系统 献 标 识码 : A
全球变化中人的行为非常复杂, 但从对地球表层系统

全球气候变化下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下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

全球气候变化下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第一章:引言自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不断加剧,大量释放温室气体进入大气中,导致全球气候变化愈演愈烈。

其中,土地覆被变化是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农业、工业的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加剧,大量的土地被开发和利用,土地的类型及覆被程度也在发生着变化。

这一变化对环境和人类生态系统带来了严重的影响,如水土流失、沙漠化、干旱、气候变化等。

为此,进行全球气候变化下土地覆被变化及其环境效应研究已经成为当前科学界和社会各界的热点。

本文将从土地覆被变化的定义、原因及类型等方面阐述其在全球气候变化中的作用和影响,并对其环境效应进行详细探讨。

第二章:土地覆被变化的定义和原因土地覆被是指地球表面的植被、裸地、水域以及人类活动带来的影响所构成的地表覆盖状况。

土地覆被的变化是指在一段时间内,不同类型土地覆盖的面积、位置、比例等发生变化的过程。

土地覆被变化的原因主要有人类活动、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等。

人类活动是导致土地覆被变化的最主要原因之一,如农业生产、城市化、旅游业、采矿业等。

气候变化是另一个导致土地覆被变化的关键因素,例如气温升高和降水变化等,都会导致土地覆被出现变化。

自然灾害,如地震、洪水、旱灾等,也会通过在短时间内改变土地覆被状况来影响环境。

第三章:全球气候变化下土地覆被变化的类型1、林地覆盖变化林地覆盖是地球表面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林木、草本植物和底层植被覆盖的面积和类型变化对全球环境改变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引起的高温和干旱现象,以及人类活动带来的砍伐和烧毁等,都会导致林地覆盖变化。

2、草地覆盖变化草地是全球最大的土地覆被类型之一,对气候和生物多样性的维持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气候变化、过度的放牧、农业发展以及城市化等因素都会导致草地覆盖变化。

3、农田覆盖变化农业是全球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但随着农业生产进一步发展,耕地的不断扩大会导致生态系统的威胁和效率的降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3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环境效应研究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的生态环境影响㈠对区域气候及大气质量的影响1.对区域气候的影响土地表面性质发生变化时引起能量的重新分配,从而影响气候的变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改变了地表反射率,从而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变化。

增加反射率,使更多的能量返回到大气中,使对流层温度增加,大气的稳定性增强并减少对流雨。

如西非的沙化。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气候的影响还在于土地表面是温室气体和痕量气体的重要来源。

人类大规模地破坏植被,还可能引起更严重的后果,即它有可能破坏全球大气中的氧循环。

人们知道,在距今20亿年以前的原始大气中是缺乏游离氧的,只是在绿色植物出现后才产生了游离氧。

而绿色植物愈发展,则通过光合作用产生的游离氧也愈益增多,并逐步达到占大气圈总容积的21%。

由于绿色植物特别是森林在氧循环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如果没有森林大量造氧,则大气中氧的循环就可能遭到破坏。

2.对大气质量的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可以改变大气中气体的含量和组成,从而影响大气质量。

人类活动对化学元素迁移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一是大大加速了地表化学元素迁移规模。

人类从地壳开采出许多矿物元素(最多的是碳,其次是钙、铁、铝、氯、硫、氮、磷等),制造许多新的物质(化肥、农药以及“三废”等),并把它们散布到地球表面,又通过种植各种农作物和经济果木等从土壤中直接取走各种元素(碳、氮、钾、钙等等)。

每年随生物物质一道从土壤取走的各种矿物质有几千万吨。

每公顷收获物一年从土壤中取走的基本物质约为300一700kg,其中每公顷小麦平均从土壤中取走的氮为70kg;磷为30kg;钾为50kg;钙为30kg;每公顷玉米从土壤中取走氮为90kg;磷为30kg;钾为160kg;钙为76kg。

一般中等肥力的土壤,大约经过15—20年,矿物养分就会丧失殆尽。

矿物质平衡最不稳定的是湿润气候和强烈风化条件下形成的灰化土和砖红壤。

这类土壤在开垦之后养分丧失更快。

此外,由于人类通过各种途径增强了物质的重力迁移和机械搬迁,所以更扩大了化学元素的迁移量。

二是增加了元素迁移中的有害物质,如硫化物、氟、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等。

这些物质比自然状态下的循环速度加快。

进入人为循坏系统中的元素的迁移是非常复杂的。

其中有许多元素在循环系统的各个环节中逐渐消失,主要是逸散到大气中去了。

气态环境的流动性大,人为的抛出物大多扩散到广大的空间因而逐渐改变着大气的组成。

监测结果表明,大气中的二氧化碳、甲烷、氟氯烃、氮氧化合物和一氧化碳等气体正在逐年增加,有的地区每年增加竟高达7%。

参与大气循环的某些化学元素,又随降水落到土壤里,渗入到地表水和地下水之中,进人食物链,特别是那些对某些有害元素(包括放射性同位素)具有选择吸收能力的有机体,大量吸收有害元素。

有许多人工排出物(包括各种酸、石油产品等废液)由各自的排水道排放出来,大部分肥料和有毒化合物也进入水中,最后向低洼地方集中。

所以地表的积水洼地(包括湖泊、沼泽、水库等)往往成为这类物质的天然聚集地。

㈡对土壤的影响1.对有关土壤生态过程的影响⑴能量交换。

⑵水交换。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可以改变水在地表的分配。

⑶侵蚀与堆积。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大大影响了其发生的速率和空间分布。

⑷生物循环和作物生产。

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可以加速或延缓这种循环。

2.对土壤养分迁移的影响土地利用方式和土地覆被类型的空间组合影响着土壤养分的迁移规律,不同的土地单元对营养成分的滞留和转化有不同的作用,N、P等重要营养成分在景观中的转化途径也不同。

土壤营养成分的在迁移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土地利用格局及其变化。

3.造成的土壤侵蚀和土壤沙化人类在上述活动中,大量破坏了地表的植被,因而使固体物质的重力迁移和机械搬迁比自然状态下要增大几十倍至上千倍。

据美国东部地区某流域的实测资料,在农业发展之前,该河流泥沙含量仅为50mg/l,而在扩大耕地期间,上升为600mg/l,在进行工程建设期间,进一步上升至2000mg/l。

特别是在一些松软岩组成的山地和半湿润森林草原地区,由于人类在进行各种工程建设和农业活动时,往往对维护这些地区地理系统脆弱平衡的主要因素——植被进行了大规模的破坏,因而导致地表冲刷,水蚀和风蚀作用急剧发展,固体物质的机械搬迁作用比自然状态下增大更多。

目前全世界已开垦的土地约占全球总面积的10%,即大约1500万km2,而遭受侵蚀的面积不低于600一700 km2。

多年来因遭受强烈侵蚀而弃耕的面积超过了全部新垦的土地。

特别是在一些耕作技术粗放的地区(如我国的黄土高原)每年每公顷土地损失的泥土竟达30一37吨之多。

甚至象美国这样农业高度发达的国家,从30年代就广泛采取各种措施同土地侵蚀作斗争,但到60年代未土地侵蚀的面积仍有7200万hm2,约占耕地的13%。

人类活动加剧了地表固体物质的机械搬迁,造成的直接后果是使地表形态发生改变。

在采矿区形成采石场、沟道、废石场、锥形石堆、土堤等中、小型人工地貌,其伴生的后果是出现陷坑、滑坡以及引起地表和地下水位的变化。

在农业活动区常形成地上河、落河田、冲沟、劣地、沙丘、吹蚀洼地等中小型人工地貌,并且常常伴随着发生植被遭毁灭,农田和道路遭掩埋,河道、湖泊和人工水域遭受掩埋,沙石渗入土壤和牧场,大量肥沃表土被冲走等不良后果。

总之,在人类强烈影响的区域内,常形成一系列新的不稳定的低级的自然综合体,并使其结构和功能不可避免地发生变化。

㈢对水量和水质的影响1.对水分循环的影响⑴森林变化的影响。

地球上的植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第一性生产者,是动物的基本食物资源。

据推测,原始陆地表面大约有近2/3为森林所覆盖。

人类的长期活动,使40%以上森林被砍伐(10%开垦成耕地,30%以上为轮耕、畜牧、砍柴等所破坏)。

其中20%的森林(约3100万km2)是最近300年以来被破坏的。

森林和其它植被遭受大规模破坏,不仅使人类丧失了宝贵的资源,而且由于破坏了地理系统主要的稳定因素,削弱了地表保持水土和抗蚀的能力,因而引起许多地区生态严重失调。

但是必须指出,人类建立的人工生态系统取代天然生态系统并不都是产生有害结果。

例如人类在广大平原、河谷地区建立的农田生态系统,多数并没有使自然界的平衡遭受破坏;在草原地区建立的人工牧场生态系统大多数也是卓有成效的;在山地建立的以林业为主的生态系统也不乏成功的例子。

而那些失败或出现严重问题的地区,主要是由于人类在开发利用自然时,忽视了地理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的整体联系。

例如,人类在山区大规模毁林开荒,引起严重的水土流失;在森林草原地带大规模毁林开荒引起土地沙漠化:在半草原半荒漠地区过度放牧,引起沙漠入侵、草原退化等等,都属于这类性质的问题。

⑵草地变化的影响⑶耕种的影响⑷聚居地和其他非农业土地利用影响。

2.引起水资源短缺3.对水质的影响4.对湿地的影响㈣对土地生产力的影响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生态系统产生深远的影响。

NPP是衡量生态系统生产力最重要的指标。

NPP的变化与气候、土壤、水分、植被和人类活动密切相关,利用NPP评估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对生态系统生产力影响的研究工作依然是本世纪初期人类活动效应研究的重要领域。

5.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生物多样性取决于自然环境的丰富性,以及人类影响下的自然景观转变为文化景观的过程。

土地利用使景观的结构和功能趋于单一化,导致生物多样性的大量丧失。

由于人类的作用,已导致地球上许多动物绝灭或趋于绝灭。

其中有的是人类直接消灭的,如一些珍贵的野生动物;有的是由于人类改变了自然环境,促使某些动物的生态条件突变而就地绝灭,或者是由一个景观区向另一个景观区冒险迁徙中绝灭。

本世纪以来,人类活动至少已导致120种哺乳动物和大约150种鸟类绝灭。

另外还有一些动物濒于绝灭。

动物的大量绝灭和数量上的剧减,也破坏了生物界的自然平衡和食物联系。

如在我国由于大量捕杀黄鼠狼、野猫和蛇,使近年来鼠害相当严重,这就是生态平衡遭受破坏的一个实例。

地球上的植物,尤其是绿色植物,是第一性生产者,是动物的基本食物资源。

据推测,原始陆地表面大约有近2/3为森林所覆盖。

人类的长期活动,使40%以上森林被砍伐(10%开垦成耕地,30%以上为轮耕、畜牧、砍柴等所破坏)。

其中20%的森林(约3100万km2)是最近300年以来被破坏的。

森林和其它植被遭受大规模破坏,不仅使人类丧失了宝贵的资源,而且由于破坏了地理系统主要的稳定因素,削弱了地表保持水土和抗蚀的能力,因而引起许多地区生态严重失调。

农业区城市化是在农业活动已经严重破坏自然生态系统的情况下,城市化对生物多样性又进一步产生影响。

因此,保护和恢复农业区和城市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是生态系统可持续管理必不可少的步骤,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亟待深入研究。

§7.4 从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到土地变化科学一、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研究的综合动向1.论题的综合土地利用体现了人类改造自然的能动作用,土地覆被作为土地利用的结果在田块直至全球尺度上发生显著地变化,进而对诸如土地退化、陆地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变化、温室气体的排放]、生物多样性的减少等全球环境变化问题做出贡献,这些枚关人类命运的环境变化以及由此产生的社会经济以及伦理等诸多问题会对人类的土地利用决策和行为产生制约。

土地利用和土地覆被之间复杂的作用机制、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长时效性及其存在于泛空间尺度上的普遍性、土地利用/覆被变化对地球表层系统影响的多维度特征以及土地变化科学领域研究对于多学科综合的必然要求,使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核心议题之一。

2.尺度的综合应从LUCC研究计划制定开始,LUCC驱动机制(驱动力)的研究始终是一个热点。

LUCC的驱动力构成主要来自于生物自然、气候、经济、社会、人口5个方面。

也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抽象和细分,如1HDP将LUCC的驱动因子分为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并给出了直接因子和间接因子所包含的一些具体的驱动因子。

另一方面,由于LUCC研究格外重视空间尺度,因此LUCC驱动力的研究或者在某一个具体空间尺度上讨论驱动力的构成及权重大小,或者在此基础上随着尺度的上推,探索驱动力的变化情况。

然而,对于土地利用/覆被变化驱动力的研究也存在一些问题,正如Lambin所指出的“对于决定地方尺度土地利用变化的驱动力因子,来自于全球尺度上的驱动力要么对它们进行替换,要么使它们发生重组,从而在地方上产生新的、与全球上的某些原因相联系的土地利用/覆被变化格局”,而现有的一些工作“在对土地利用/覆被变化的原因进行解释时,往往基于一些过于简化的假设”,以至于得到的结果往往出现矛盾。

他认为对于LUCC驱动机制(驱动力)的认识要“始自于简化,逐渐重视复杂性,最后达到普遍性3.方法的综合在上述分类的基础上,Lambin等呼吁LUCC的综合建模方法,即在充分考虑LUCC复杂作用因素的基础上,综合不同模型具有的优势,构建LUCC的过程动态模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