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讲 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

合集下载

政策执行模型ppt课件

政策执行模型ppt课件
(2)鉴于政策执行者的目标与手段均富有 弹性,它们可以依据环境因素和政策接受 者的需求与观点的改变而变化;
(3)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的相互 调适过程并非传统理论者所说的“上令下 行”的单向信息流程,而是一个双向的信 息交流过程,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双 方在相互调适过程中处于平等的地位; 11
政策执行模型是关于政策执行过程中相 关重要因素之间相互关系的理论描述。
4
(1)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美国政策科学家史密斯(T.B.Smith)是最 早建构影响政策执行因素及其过程模型的 学者,他在1973年《政策执行过程》一文 中提出了一个描述政策执行过程的模型。 史密斯认为,“可以把环境因素想象成一 种约束通道,政策的执行必须通过这个通 道。不同的文化、社会、政治和经济状况 可能对不同的政策起着支配作用。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也 叫公共政策执行的变数模型。该模型是美国 政策学家萨巴蒂尔(P.Sabatier)和马兹曼 尼安(D.Mazmanian)1979年在其论文 《公共政策的执行:一个分析框架》中提出 来的,他们是较早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变量进 行研究的学者。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综
(3)米德和霍恩的系统模型
这是米德(D.S.Van Meter)和霍恩 (C.E.Van Horn)于1975年在其论文《政策 执行过程:概念性框架》一文中提出来的。 他们在构建政策执行的系统模型过程中提出 了影响到政策产生的几个相关因素:(1)政 策标准与目标;(2)政策资源;(3)组织 间的沟通与强化行动;(4)执行机构的特性; (5)经济与政治环境;(6)执行人员的意 向。其系统模型如下:
合执行模型的一个特点是联系政策执行的不 同阶段来考察变量对政策执行的影响。他们 把政策执行的阶段划分为执行机关的政策产14

第四讲 公共政策议程及其理论模式

第四讲 公共政策议程及其理论模式

政策议程理论
原因——公共政治资源的稀缺性
• 众所周知,现实社会中的社会问题是层出不穷、 比比皆是的,并不是所有问题都会进入决策者视 野,更不是决策者一注意这些问题就都能制定相 应的政策或法律予以解决。 • 因此,对于公共政策的研究局限在“提出问题— 制定方案—执行方案”是不够的,必须关注什么 样的问题在什么样的情况和策略下才能成为政策 问题以及被政治家关注并给予解决。 • 外在催生模式和多元流程模式正是为研究和解释 这一问题而提出的理论建构。
政策议程理论
(一)含义
含义:少数被政策制定者纳入公共政策日 程表的要求与意见。
政策议程的来源
政策议程的形式 政策议程的发动者 政策议程的发展顺序
政策议程理论
(二)类型及区别
• 系统议程也可以称为公共议程、公众议程、政策形象。 • 政府议程也可以称为制度议程、正式议程、行动议程。 • 系统议程所包括的只是那些在认识问题层次上的一般性项
多元流程模式
理论内容(续4)
政策企业家——当机会出现时,必须有一个 人承担起把这三条主线结合在一起的功能,这个 人就是政策企业家。政策企业家被界定为愿意投 资自己的精力、名望、财力等资源的政策倡导者。 当然,之所以把他们称为企业家,是因为他们从 这种投资中期待着将在未来产生的物质上和精神 上以及政治上的利润回报。
二、金登“多元流程模式”(6)
6.政策企业家
当机会出现时,必须有一个人承担起把这三条 主线结合在一起的功能,这种人可以成为政策企业家。
当然,之所以把他们称为企业家,是因为他们从这种投资期 待着将在未来产生的物质上的和精神上的以及政治上的利润。
政策企业家被界定为愿意投资自己的精 力、名望、财力等资源的政策倡导者。
多元流程模式

政策执行模型经典.ppt

政策执行模型经典.ppt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执行综合模型,也叫公共政策执行的 变数模型。该模型是美国政策学家萨巴蒂尔(P.Sabatier)和马 兹曼尼安(D.Mazmanian)1979年在其论文《公共政策的执行: 一个分析框架》中提出来的,他们是较早对政策执行过程的变 量进行研究的学者。 萨巴蒂尔和马兹曼尼安的综合执行模型的 一个特点是联系政策执行的不同阶段来考察变量对政策执行的 影响。他们把政策执行的阶段划分为执行机关的政策产出、标 的团体对政策产出的顺从、政策产出的实际影响、对政策产出 知觉到的影响、政策的主要修正等四个阶段。
精选
(1)史密斯的过程模型



政策



执行机构
目标群体
理想化的政 策
环境因素
反馈
精选
紧张 处理 建制
史密斯的政策执行过程模型即是说明:公共政策的有效 执行必须具备一系列相关的前提条件,即“理想化的政 策、执行机构、目标群体、环境因素四者,为政策执行 过程中所牵涉到的重要因素。具体地说,政策的形式、 政策的类型、政策的渊源、范围及受支持度、社会对政 策的印象、执行机关的结构和人员、主管领导的方式和 技巧、执行的能力与信心,目标群体的组织或制度化程 度、接受领导的情形以及先前的政策经验,文化、社会 经济与政治环境的不同,凡此等等均是政策执行过程中 影响其成败所需考虑和认定的因素。
精选
(2)麦克拉夫林相互调适模型
政策环境 政策
相互调适部分
执行机构
调适策略
反馈
目标群体
精选
麦克拉夫林的互动模型即是说明:
(1)尽管政策执行者与政策接受者之间在需求与观点上可能 存在着不一致,但是基于双方在政策上的利益关系,所以,双 方必须作出让步和妥协,寻求一个可以为双方都能够接受的政 策执行方式;

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方法

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方法

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方法随着全球化的进程加速,各国经济之间的相互依存度日益加深。

在这种背景下,政府的经济政策制定和实施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探讨经济发展中的政策制定与实施方法,并提出一些相关观点。

一、制定政策的基本原则1. 以人民为中心:政策应该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尊重人民的需求和意见。

政策制定者需要充分了解人民的期望和诉求,从而制定出更加符合实际需要的经济政策。

2.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政策制定不应仅仅考虑经济因素,还要兼顾社会、环境、文化等因素。

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可以促进政策的可持续性,确保政策的长期有效性。

3. 科学决策:政策制定应该依据科学的研究和分析,而不是凭主观判断。

政策制定者需要充分利用统计数据、经济指标等工具,进行科学决策,提高政策的有效性。

二、政策制定方法1. 调研分析:政策制定的第一步是进行调研分析。

政策制定者需要收集、整理和分析大量的数据和信息,全面了解当前经济形势和存在的问题,从而为制定政策提供依据。

2. 制定目标:在调研的基础上,政策制定者需要明确制定政策的目标和任务。

目标应该既符合国家的整体发展需要,又能够解决当前的问题。

政策目标应该是具体、可量化和可衡量的。

3. 制定政策方案:在明确政策目标后,政策制定者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政策方案。

政策方案应该围绕政策目标展开,具有可行性和可操作性。

政策方案的制定需要充分考虑各方面的利益,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影响。

4. 评估风险:在制定政策方案时,政策制定者需要评估可能存在的风险和不确定性。

评估风险可以帮助政策制定者更好地选择合适的政策方案,并采取相应的风险控制措施。

5. 公众参与:政策制定不应是一种单一的决策过程,而是应该充分考虑公众的参与。

政策制定者可以通过听取公众的意见和建议,制定更加符合实际需要的政策方案。

公众的参与也可以增加政策的合法性和可接受性。

三、政策实施方法1. 资源配置:政策实施需要合理配置各种资源。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和执行相应的经济政策,引导和调控资源的流动和配置,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第四讲 公共政策制定与合法化

第四讲 公共政策制定与合法化

6、政府工作还存在不足,有些政策措施落 实不到位。 7、少数政府机关工作人员乱作为,一些腐 败问题触目惊心,有的为官不为,在其位 不谋其政,该办的事不办。
原因: 主观原因:人的因素、政府自身
客观原因:国际形势,“三期叠加” 综合: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市场经济与民主政治的矛盾; 自由与控制的矛盾。
在航空发动机、量子通信、智能制造和机 器人、深空深海探测、重点新材料、脑科 学、健康保障等领域再部署一批体现国家 战略意图的重大科技项目 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
可行性
中低速——每年GDP不低于6.5%; 突出规划的约束力和可操作、能检查、易 评估; 综合国力; 技术支持; 党的领导; 全国人民的努力。
案例:上海1号地铁线和2号地 铁线的区别:
1、1号线出口的三级台阶 2、1号线50厘米的金属装饰线 3、宽度不同 4、1号线有而2号线没站台门 5、1号线出口的拐弯,2号线没有
失了一颗铁钉,丢了一只马蹄铁; 丢了一只马蹄铁,折了一匹战马; 折了一匹战马,损了一位国王; 损了一位国王,输了一场战争; 输了一场战争,亡了一个帝国。
三、公共政策合法化
(一)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含义、地位和作 用 1、含义:获得合法性地位以及公共政策上 升为法律 2、地位和作用 政策执行的前提 政策民主化的保障 依法治国的需要
二、公共政策合法化的层次
1、立法机关的政策合法化 2、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 3、半官方机构的政策合法化
三、公共政策合法化的过程
(三)评估、论证政策方案
1、含义:对备选方案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利 弊分析
玄德问:“那三条计?”统曰:“只今便选精兵, 昼夜兼道径袭成都:此为上计。杨怀、高沛乃 蜀中名将,各仗强兵拒守关隘;今主公佯以回 荆州为名,二将闻知,必来相送;就送行处, 擒而杀之,夺了关隘,先取涪城,然后却向成 都:此中计也。退还白帝,连夜回荆州,徐图 进取:此为下计。若沉吟不去,将至大困,不 可救矣。”玄德曰:“军师上计太促,下计太 缓;中计不迟不疾,可以行之。”

政策制定知识点总结

政策制定知识点总结

政策制定知识点总结一、政策制定的基本概念政策制定是指通过立法、行政命令、规章等方式,对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的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决策和实施的过程。

政策制定的过程主要包括问题识别、政策目标确定、政策选择、政策评估和政策实施等环节。

二、政策制定的原则1. 问题导向原则:政策制定的出发点是解决社会问题和满足人民群众的需要。

2. 科学决策原则:政策制定应当以科学、客观、公正的态度,依据科学数据和专业知识进行决策。

3. 民主参与原则:政策制定应当充分尊重群众的意见和权益,加强政府与社会各界的对话和合作。

4. 效果导向原则:政策的制定应当注重政策的执行和效果,保证政策的落实和实效。

5. 周密考虑原则:政策制定应当全面考虑各方面的因素和利益,做到立法符合实际、实施可行性。

三、政策制定的主要方法1. 调查研究法:通过调查和研究社会问题的现状和原因,获取数据和信息,为政策制定提供依据。

2. 经验借鉴法:对国内外相关政策的成功和失败经验进行比较和借鉴,为政策制定提供参考。

3. 专家咨询法:利用专家智力和专业知识,进行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

4. 社会参与法:通过公众听证、意见征集等方式,让社会各界对有关政策进行广泛参与和表达意见。

四、政策制定的主要程序1. 问题识别:确定政策制定的背景和目的,明确问题的性质和范围。

2. 政策调研:调查研究问题的原因、影响和解决办法,获取政策制定所需的数据和信息。

3. 政策目标确定:明确政策的目标和方针,确立政策的导向和重点。

4. 政策设计:制定政策方案和实施细则,明确政策的内容和措施。

5. 政策评估:评估政策的科学性、可行性和效果,制定政策的调整和完善方案。

6. 政策实施:组织实施政策,加强督促和检查,确保政策的落实和效果。

五、政策制定的主要要素1. 政策目标:政策的目标是政策制定的出发点和依据,决定政策的导向和重点。

2. 政策内容:政策的内容是政策制定的具体措施和规定,是政策的实质和核心。

第四讲 政策分析模型与范式——思考公共政策的途径

第四讲 政策分析模型与范式——思考公共政策的途径

2.关于政策过程的理论

系统理论 制度理论


博弈理论
2.1 系统理论:政策是政治系统的输出
代表人物:托马斯· 戴伊 政治学角度的政策分析应回答三个问题:

政府做了什么或没做什么? 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 政府行为产生了什么样的结果?

核心问题是分析社会环境、政治系统特征 和公共政策内容之间的相关性。
理性决策的障碍:理性层面

获取充分的信息是需要成本的,如时间耗费等。 要全面了解所有的政策方案,是不可能的
人的预测、计算能力不足,无法完全了解政策方 案的成本与效益 各种政策方案结果的不确定性:促使政策制定者 可能萧规曹随,以降低风险性



大型官僚体系中,政策制定必须专业化分工,这 造成决策的协调困难

强调了决策过程中通常被忽略的因素和机制:
决策结果与决策负荷有密切关系; 时间压力是影响决策结果的重要因素; 决策结构十分重要。

治理垃圾箱的建议:
成功地调动注意力可以有意识地把多种独立的过程调 动在一起,达到预期目标。 合理组织设计以建立合理的组织结构。 在决策过程中插入期限是诱发决策结果的重要手段, 不同的期限常常导致不同的结果


(2)系统分析的效果

利用系统决策模型,若能对下列问题做出 圆满解答,会对政策分析提供有意义的成 果
环境的投入,如何影响政治系统的特征? 政治系统的特征,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 环境的投入,如何影响公共政策的内容? 公共政策如何作用于环境并反过来对政治系统 发生作用?

该模型没有很好地说明一项决策中的决定是如何 做出的,但它能很好说明政治现象的复杂性和动 态性 无论在何种环境里,它都可以解释复杂的社会现 象,因而它有广泛的应用性

公共政策一般知识

公共政策一般知识
第四讲 公共政策一般知识
一、公共政策主体 二、公共政策问题 三、 政策决策模型 四、 政策执行 五、 政策评估 六、政策去向 七、当代公共政策研究的困境与问题 八、思考题与案例
一、 公共政策主体
(一)执政党:执政党在制定公共政策中的权力有多大取 决于国家制度。 (二)立法机关:制定的是法律(从本质上讲也是制定政 策)和重大决策。立法机关地位不同,影响力也不一样。 (三)行政机关:立法机关的决策以行政报告为基础:事 实、建议、措辞;承担国会议员无法承担的工作,如资料 收集、调查研究。 (四)司法机关:法官的惯例;解释法律;审核行政决策; 宣布国会立法无效。有时受政治影响。 (五)领袖人物:美国总统干预政策的方式:利用声望; 任命高级法官;任命内阁,影响行政部门;对外事务自主; 向国会提出建议。
三、政策决策模型
2、有限理性决策模型 要求:确定需要解决的问题或所要订出的目标;决定最 低标准或水准,使所有被接受的方案都能符合这一标准; 选择一个可行的方案;评估这一方案;决定这一方案是 否已符合所确定的最低标准;如果此一方案无法接受, 再检查其它的方案,并要逐一通过评估过程;如果这一 方案是可行的,即可开始行动;执行之后,评定此一方 案及难易程度,并将资料作为提高或降低所定最低标准 之参考。 模型之基础:不可能获得全部信息;个人处理信息的能 力有限;在复杂环境中选择出一种具有普遍承;B2:不关闭,中央政府的收益
B1:关闭后中央政府的收益
C:中央政府打击的成本;C1:中央政府不打击的损失
C2:打击对地方政府的损失;C3:争取中央政府不打击的成本
P:地方违规操作被查处的概率 DF:地方政府;ZH:中央政

DF
关闭
经营
(B1,-B)
ZH

第四章 政策制定的一般模型方法

第四章 政策制定的一般模型方法

第四章政策制定的一般模型方法第一节理性模型所谓政策制定的方法,就是制定政策的机构和人员究竟通过什么样的途径,使用什么样的方法去应付或解决所面临的政策问题。

所谓模型,就是主体为了某种特定的认识目的,依据相似性原则而创造或选择一种系统,用于代表被研究的对象。

模型可以分为许多种。

一般说来,在实验研究中多应用实物模型,而在理论研究中多应用理论模型。

政策科学理论研究中所用的模型方法主要是理论模型。

作为理论模型,应具有三个特点。

一是直观性,二是近似性,三是假设性。

理性模型又叫理性决策方法。

这里所说的理性、非理性这些术语只代表一种分类,并不具有价值判断的含义。

即并不是说理性方法就是科学的,而非理性方法就是不科学的。

理性模型基于理性行为。

所谓理性行为是指人类具有的被合理逻辑所支配的行为,如可比性、择一性、可变性等。

这类模型又可以分为两种:完全理性模型和有限理性模型。

一、完全理性模型完全理性模型又称纯理性模型。

它被西方相当多的人所推崇。

它的核心在于刻意寻求最优解,或者说最优方案。

这一方法最早应用于经济活动领域,希望选择产出/投入比或收益/成本比最高的方案。

这种方法是科学的合理的理想化的方法,国家和政府的政策制定系统在制定政策时应尽可能使用这种方法。

但是,我们也必须注意到这种方法的局限性,注意到它的应用必须满足的基本条件和在政策制定中使用这种方法的实际困难。

运用理性决策模型进行决策,必须具备以下条件:1、获得全部有效的信息;2、寻找出与实现目标有关的所有决策方案;3、能够准确地预测出每一个方案在不同客观情况下所能产生的全部结果;4、非常清楚那些直接或间接参与决策的人们的社会价值偏好及其所占的比重;5、可以选择出最优化的决策方案。

很显然这些条件在实践中几乎是不可能严格满足的。

这也就产生了将理性模型应用于政策决策时的困难。

正是由于这些困难,使得实际的政策制定并不能够严格地应用理性模型。

只能是尽可能地应用它,并与其它模型相结合来改进政策制定。

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与实践
公共政策制定是一个复杂的过程,涉及公众利益、经济发展、
政治分歧等多个方面。

为了制定出有效的政策,需要理论指导和
实践经验的支持。

本文将从政策制定的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讨
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

一、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
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体系包括各种学科的知识,如经济学、政
治学、社会学、心理学等。

这些理论为政策制定提供了指导,使
政策制定者能够从理论上分析政策问题,并制定出有效的政策方案。

1.政策制定的理论框架
政策制定的理论框架包括问题定义、政策制定、政策实施和政
策评估四个环节。

问题定义阶段需要确定政策的目的、范围和影
响范围,政策制定阶段需要确定政策内容、执行机构和执行方案,政策实施阶段需要落实具体措施、监测成效和调整政策,政策评
估阶段需要对政策实施的成效进行评估、反馈和改进。

2.政策制定的理论工具
政策制定的理论工具包括SWOT分析、成本效益分析、风险评估、利益相关者分析和时间管理等。

这些工具帮助政策制定者系
统地评估政策的成本、风险、利益和影响,并制定出可行的政策方案。

3.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型
政策制定的理论模型包括传统模型、阶级分析模型、制度分析模型、利益集团模型和......。

政策理论讲课稿范文模板

政策理论讲课稿范文模板

政策理论讲课稿范文模板尊敬的各位学员:大家好,今天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关于政策理论的一些基本理念和框架。

政策理论是指导我们理解和分析公共政策的一套知识体系,它不仅关系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也是我们每一位公民应该了解和掌握的基本知识。

一、政策理论概述政策理论主要研究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和调整过程。

它包括政策分析、政策制定、政策执行和政策评估等多个方面。

政策理论的核心目的是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政策环境,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政策,以实现社会资源的最优配置和社会目标的最大化。

二、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政策制定是政策理论中最为关键的环节。

它需要决策者在充分了解政策环境的基础上,运用科学的决策方法,制定出符合国家发展和社会需求的政策。

政策制定的理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需求分析:决策者需要对政策需求进行深入分析,明确政策目标和政策范围。

2. 利益相关者分析:识别和分析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利益相关者,确保政策的公平性和合理性。

3. 政策工具选择:根据政策目标和政策环境,选择最合适的政策工具。

4. 政策方案设计:设计具体的政策方案,包括政策内容、政策措施和政策实施步骤。

三、政策执行的理论框架政策执行是将政策方案转化为实际行动的过程。

政策执行的理论框架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执行主体:明确政策执行的主体,包括政府、社会组织和公民个人。

2. 执行机制:构建有效的政策执行机制,包括政策宣传、政策培训和政策监督等。

3. 执行策略:制定具体的执行策略,包括政策实施的时间表、责任分配和资源配置等。

4. 执行效果评估:对政策执行的效果进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进行调整。

四、政策评估的方法与技巧政策评估是对政策执行效果的系统评价,是政策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政策评估的方法与技巧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评估指标体系:构建科学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确保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2. 数据收集与分析:收集相关数据,运用统计学和数据分析方法进行分析。

政策制定课件

政策制定课件


第三节 政策合法化

2.微观上的特定性
任何一项政策方案的合法化活动都可以由 任意一个国家机关来进行 每一项政策的合法化主体都是单一的。 政策的公布也是政策合法化过程的一个重 要步骤

第三节 政策合法化

(二)政策合法化主体的权限
1.主体要有合法依据 2.注意政策所及事项、地域、措施和手段 等的职权限制 3.注意滞后法律的效力问题

第一节 政策议程

2.政府议程


科布和爱尔德又将政府议程的项目分为旧 的事项和新的事项两类 旧的事项是那些以某种常规的形式出现在 政策议程上的事项
新的事项是由于特定的情景和事件而产生 的,也可能因社会上越来越多的人要求政 府对某些问题采取行动而引起

第一节 政策议程



3.两种议程的区别和联系 区别: 系统议程抽象、模糊,政府议程来得特定且具体 联系: 一般社会问题需经过系统议程进入到政府议程 不经过系统议程直接进入政府议程 已成为系统议程的问题并不一定能成为政府议程 的问题。同时,提上政府议程的问题,也并不一 定是系统议程的问题
第四节 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与 经验

2.为什么是内输入 社会结构分化较低 社会性利益群体的功能
第四节 中国政策制定过程的特点与 经验





(二)高度的政府整合性和组织化一体性 1.内在和动员模型 2.单方案决策 (三)内输入与政治动力 1.制度环境、政治体制与制度变迁 2.制度环境发生了变化 3.“内输入”面临的挑战
4.政府与个人、团体都不主动介入






四、建立政策议程的模型 美国学者罗杰· 科布在《比较政治过程的 W· 议程制定》一文中,根据政策问题的提出 者在议程中的不同作用以及扩散其影响力 的范围、方向和程序,把政策议程的模型 划分为三种类型 (一)外在提出模型 1.个人或社会团体 2.提出要求 3.扩散,成为系统议程 4.对决策者施加影响力,成为正式议程

第四讲 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 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

第四讲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公共政策制定的书目很多,我们这里让大家阅读的7本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著作和1篇论文按照公共政策的两大研究范式来了划分。

属于第一种研究范式——政策科学,即追求政策科学的科学性,致力于揭示政策制定过程的一般知识和一般逻辑的只有两部——那就是杰弗里.维克斯的《判断的艺术——政策制定研究》、《逆境中的政策制定》,我们所列出的其他数目都是属于第二种研究范式——政策分析研究范式,即着眼于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以提高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力,改善公共政策质量。

托马斯·R·戴伊是美国著名非营利教育机构——林肯公共服务研究中心主席,曾任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麦肯锡政府研究系教授。

戴伊教授在美国政府和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享有盛名,撰写了大量专著和论文。

其〈民主的讽刺〉、〈州和社区中的政治〉、〈理解公共政策〉、〈最谁统治美国〉等书版式再版,极具社会影响。

《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探讨了基金会、智囊团、政治捐助者、特殊利益代表集团、院外活动者、律师事务所和公共媒体在美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进行的各种活动。

而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描述的是国家的精英集团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将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偏好转化为公共政策,整个过程都充满了精英集团与政府(包括国会和法院)的互动。

指出美国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是由美国社会的财富和权力的结构决定的。

书中通过对大量案例、数据、图表、特写、调查问卷等,使作者的观点建立在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具有说服力。

的语言将美国政策制定过程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角度新颖的分析。

本书让我们看到,在这个号称民主圣殿的美国,公共政策也并非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呼声”,而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定模式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精英集团的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

尽管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并不是很受欢迎,但托马斯·R.戴伊仍然认为,在国家精英集团的权力切实受到宪法限制的前提下,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与民主的真谛并不矛盾,并不会损害到美国民主的核心价值观。

第四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第四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本节案例
案例4-1中小学生不堪学习压力自杀问


请分析本案例中社会的问题进入政策议程的条件, 你认为该市在这方面应吸取什么教训?
案例4-2人口政策问题 1、马寅初对人口问题的察觉及政策建议为什么 没有被政府采纳? 2、从78年至今甚至将来很长一段时间内计划生 育政策为何能持续执行?计划生育政策的持续执 行有哪些积极效果

叶海卡· 德罗尔在对应付逆境的政策制定的论 述当中提出了对政策制定过程及政策制定系 统的改进,按照他的理解把政策制定过程划 分为政策制定进行的诊断、议程安排和备选 方案的创新等几个阶段 。
詹姆斯· 安德森则认为,政策的形成和通 E·
过包括3个方面:“公共问题是怎样引起决策 者注意的;解决特定问题的政策意见是怎 样形成的;某一建议是怎样从相互匹敌的 可供选择的政策方案中被选中的。”
2.政策方案的可行性评估 A.政治可行性 B.经济可行性 C.行政可行性 D.法律可行性 E.技术可行性 F.社会可行性 (四)政策方案的选择 选择,就是在对备选方案进行全面评估的基础 上择优的过程。一般来讲,做好评估工作,政 策规划者就容易对政策方案进行比较和鉴别, 并能够根据政策目标对最佳方案做出判断。
B.德尔菲(Delphi)法。德尔菲是古希腊的一个 地名,阿波罗神殿的所在地。后人用德尔菲比 喻神的高超预见力。德尔菲法由美国兰德 (RAND)公司命名并首先使用。这种预测方 法是对传统专家会议法的改进和发展。德尔菲 法采用匿名通信和反复征求意见的形式,使专 家们在互不知晓、彼此隔离的情况下交换意见, 这些意见经过技术处理后会得出预测的结果。 C.投入——产出分析。 D.时间序列法。 E.回归分析法。 F.趋势外推法。 G.马尔可夫模型
2.2 政策问题的构成

法律政策制定的原则与方法

法律政策制定的原则与方法

公众参与的意义和作用
民主原则的体现
公众参与是民主原则在法律政策制定过程中的具体体现,它使得 政策制定更加符合民意和公众利益。
提高政策质量
公众参与可以为政策制定者提供更多的信息和意见,有助于制定更 加科学、合理、可行的政策。
促进政策实施
公众参与可以增强公众对政策的认同感和支持度,有利于政策的顺 利实施和推广。
调查对象
确定调查范围,选择具有 代表性的样本,确保调查 结果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 。
调查手段
采用问卷调查、访谈、观 察等多种手段,确保调查 结果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比较分析法
比较对象
选择不同国家、地区或历史时期 的法律政策进行比较,分析异同
点。
比较标准
制定统一的比较标准,如法律政策 的制定背景、实施效果等,确保比 较的公正性和客观性。
供决策依据。
风险防范的措施和策略
完善法律法规
建立健全相关法律法规,为法律政策 制定提供有力保障,减少法律风险。
强化风险意识
加强对政策制定者的风险意识教育, 提高其对风险的敏感度和防范能力。
建立风险应对机制
制定针对各类风险的应急处理预案, 确保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出现问题时能 够及时应对。
加强监管和评估
目的
法律政策制定的目的是为了实现 社会公正、维护社会秩序、促进 经济发展、保障公民权利等。
法律政策制定的重要性
01
02
03
维护社会稳定
通过制定和执行法律政策 ,可以规范社会成员的行 为,维护社会秩序和稳定 。
促进经济发展
合理的法律政策可以创造 良好的经济环境,促进经 济的稳定和发展。
保障公民权利
法律政策是保障公民权利 的重要手段,可以确保公 民享有平等的权利和机会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讲公共政策制定的理论与方法公共政策制定的书目很多,我们这里让大家阅读的7本关于公共政策制定的著作和1篇论文按照公共政策的两大研究范式来了划分。

属于第一种研究范式——政策科学,即追求政策科学的科学性,致力于揭示政策制定过程的一般知识和一般逻辑的只有两部——那就是杰弗里.维克斯的《判断的艺术——政策制定研究》、《逆境中的政策制定》,我们所列出的其他数目都是属于第二种研究范式——政策分析研究范式,即着眼于政府政策制定和执行过程,以提高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能力,改善公共政策质量。

托马斯·R·戴伊是美国著名非营利教育机构——林肯公共服务研究中心主席,曾任佛罗里达州立大学麦肯锡政府研究系教授。

戴伊教授在美国政府和公共政策研究领域享有盛名,撰写了大量专著和论文。

其〈民主的讽刺〉、〈州和社区中的政治〉、〈理解公共政策〉、〈最谁统治美国〉等书版式再版,极具社会影响。

《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探讨了基金会、智囊团、政治捐助者、特殊利益代表集团、院外活动者、律师事务所和公共媒体在美国公共政策制定过程中所扮演的不同角色和进行的各种活动。

而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描述的是国家的精英集团通过什么样的过程将他们自己的价值观和偏好转化为公共政策,整个过程都充满了精英集团与政府(包括国会和法院)的互动。

指出美国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是由美国社会的财富和权力的结构决定的。

书中通过对大量案例、数据、图表、特写、调查问卷等,使作者的观点建立在大量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具有说服力。

的语言将美国政策制定过程的方方面面进行了角度新颖的分析。

本书让我们看到,在这个号称民主圣殿的美国,公共政策也并非反映了“民众的要求和呼声”,而是通过自上而下的制定模式反映了占统治地位的精英集团的价值观念和兴趣爱好。

尽管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模式并不是很受欢迎,但托马斯·R.戴伊仍然认为,在国家精英集团的权力切实受到宪法限制的前提下,自上而下的政策制定与民主的真谛并不矛盾,并不会损害到美国民主的核心价值观。

【美】约翰.金登《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对公共政策中的核心环节——问题是如何引起官员的注意的?备选方案是如何产生的?政府议程是如何建立的?(为什么有些问题会被提上政府议程而其他问题会被忽视,为什么政府内部及其周围的人们十分关注某些备选方案而舍弃其他备选方案?)对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几种在政策参与者身上——是谁通过何种方式影响议程的确定及备选方案的说明?金登描述了三条过程溪流:问题溪流、政策溪流和政治溪流。

政策的参与者——总统、国会议员、文官、压力集团、新闻记者、学者等都可能参与每一个过程。

金登指出,在某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问题源流、政治源流、政策源流这三个源流汇合在一起,问题就被提上了政策议程。

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就是所谓的“政策之窗”。

“政策之窗”开启,社会问题被关注并进而提上政策议程。

金登在书中运用访谈法、案例研究法对问题的识别和界定的方式、政策建议提出的方式、政治事件进入的方式以及这些因素相互作用的方式进行研究。

金登在《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中所提出来的理论被称为多源流分析框架。

多源流分析框架对政策过程理论的重大贡献“政策过程”理论中阶段论占据主要地位,它“把政策过程分解为相互联系的几个阶段,我们可以对其中每一个阶段进行独立的考察,也可以考察任何阶段之间或所有阶段之间的关系,从而使公共政策变得更容易理解”,同时“阶段论有助于政策科学从一个纯学术的方向走向一个更具判断性的艺术、行业”。

阶段论在公共政策研究中一度占据主要地位。

如安德森的五阶段论:c1.政策议程;2.政策制定;3.政策选择;4.政策执行;5.政策评估)。

尽管政策过程阶段论在上世纪90年代以前一直占据主导地位,但是,随着政策研究的深入,实践材料的丰富以及哲学和其他社会科学的发展,阶段论在90年代受到了越来越多的批评。

对政策过程阶段论批评最集中的是——“它不是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因果理论”。

传统的政策过程理论认为可以找到政策过程中存在的客观规律,以确定政策从问题的识别到议程的建立再到政策的产生的因果联系,进而达到对一公共政策进行预测的效果。

随着研究的深入发展,许多人提出了与此不同的观点:政策过程各个阶段并不存在内在的因果关系,阶段的发展可能只是时间上的序列。

因此,学握政策过程的知识并不能对未来的政策走向进行预测,政策转变的发生我们是不得而知的。

这样,阶段论在其产生认识论和方法论基础上陷入了一种困境。

后现代的公共政策理论(如多源流理论、倡导联盟理论、政策扩散理论和制度选择理论)认为,政策的产生是根本无法预测的,许多偶然性的事件都可能导致政策的变迁。

因此,政策不是政府能主导的,政策过程的内容也显然要比一种简单的阶段划分要丰富和复杂得多。

多源流理论最早是由关国政治学家约翰·W·金登(John Kingdon)在1995年提出来的。

金登用了4年的时间进行了深入的访谈和研究,在对科恩、马齐和奥尔森提出的垃圾箱模型进行改造的基础上,提出了政策过程的多源流理论。

多源流分析框架的主要内容及其应用多源流理论认为,政策的制定是在一种“模糊性”条件下进行的。

这种“模糊性”是指“对于同样的环境或现象有着多种思考方式的状态”。

该理论认为,在政策系统,存在着3种不同的源流:问题流、政策流和政治流。

1.问题流(the problem stream)在社会环境中,各种社会问题形成一条问题流。

问题很多,然而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得到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从而上升到政策议程。

我们需要了解的是:为什么一些问题能够得到政策制定者的关注,以及它们是如何引起政策制定者的注意的。

发现问题的方式:指标、焦点事件和反馈信息。

需要借助危机或焦点事件的发生来起催化剂的作用。

如孙志刚事件终使收容遣送办法废止,SARS危机为我国公共卫生安全体系的构建提供契机等。

由于物权法的缺失引致的典型事件如嘉禾强制拆迁事件。

这是一起地方政府以公共利益为名侵犯公民权利的恶性时间。

2.政策流(the policy stream)在政策系统中,存在着政策共同体。

“政策共同体是一个包含着‘官僚、国会委员会成员、学者和思想库的研究人员的网络,网络成员共同关注某一政策领域中的问题。

”围绕着问题的解决,政策共同体中的成员提出了许多意见和主张。

他们四处散发自己的主张,希望自己的政策建议能够得到重视。

这就构成了政策系统的政策源流。

在政策方案的选择过程,有此政策建议能够得到重视,另一此却会被抛弃。

政策方案选择的标准包括技术可行性和价值观念的可接受性,技术上难以操作的建议生存下来的可能性较少,与决策者的价值观念不一致的建议很少被考虑采纳。

如物权立法启动到表决通过,经历了10多年反复讨论。

既有关于立法细节的争论,也有关于社会卞义基木问题的博弈。

可以将之理解为“政策的分裂、软化和达成共识”的过程:1.关于立法细节的争论。

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委员长会议的决定,物权法学案向社会全文公布征文意见。

全国人大法工委向地方各级人大、高检、高法、各部委、社会团体以及法学专家们发出征求意见函,新闻媒体也对草案进行了广泛报道。

在短短的40天时间里共提出相关意见11543件。

其中对许多关系到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问题,如公共利益如何界定、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否可抵押、宅基地使用权是否可转让、是否应该明确城镇集体所有权的归属、小区车位和车库归谁所有等问题都进行了充分的民卞协商和讨论。

2.关于社会主义基木问题的博弈。

一方是以北大巩教授为代表的教条卞义者,另方则是与时俱进的改革者。

2005年8月12日,巩教授在网上发表公开信《一部违背宪法和背离社会卞义基木原则的(物权法)学案》,认为这部物权法学案的基木原则违宪井背离社会卞义,必须做原则性修改。

他认为只有首先保护公有财产,才能保护绝大多数公民的个人财产。

对此,立法小组和多数专家学者指出,所谓“公”的利益应该由公法来加以保护,如果在《物权法》中强调甚至重点保护国家财产和国家利益的话,将会造成公权力对私权力的侵犯。

我们看到,两种对立的政策卞张进行着激烈的交锋和碰撞。

3.政治流(the political stream)政治源流包括国民情绪、公共舆论、执政党的更迭和党派、意识形态等内容。

在政治领域内,这此因素都能够促使政治家们在考虑问题时调整他们的侧重点,从而影响政策的制定。

在物权立法过程中,普通公众通过信件、互联网等方式不断地向决策阶层和立法小组表达着他们的意见并迫使精关阶层接受其意见;同时,不同的利益群体也充分利用其自身的独特优势对物权法的具体内容进行着尽可能符合自身利益的争论,有时甚至会才求一些具有影响力的知识精英和官方话语来为自身利益代言。

这3条源流是彼此独立的,它们的发生、发展和运作都不依赖于其他的源流。

在某一个关键的时间点上,它们汇合到了一起,问题就会被提上政策议程。

这个关键的时间点就是所谓的“政策之窗”,金登将其定义为“政策建议的倡议者提出其最得意的解决办法的机会,或者是他们促使其特殊问题受到关注的机会”。

能够促使政策之窗开启的既可能是社会事件,也可能是政治事件。

但是政策之窗并不经常打开,而且政策之窗开启的时间并不长。

政策建议的倡导者需要抓住并利用政策之窗开启的机会促使问题、政治与他们所倡导的政策这3个源流的结合,以确保他们的政策建议能够上升到政策议程并形成特定的政策结果。

多源流理论实际上告诉了我们在政策制定中存在的并不是所有的问题都能够上升到政策议程,并不是所有的政策建议都能够得到实施,而那些最终得到解决的政策问题是因为它们获得了比较好的机会并且抓住了这个机会。

多源流理论不仅为我们理解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提供了一种全新的理论视角,在实践中,也能够被广泛地用来解释实际案例。

(社会救助办法的出台)孙志刚案件、三农问题、教育政策的出台、物权法的制定、个税改革、水污染的合作治理等等。

打开“政治系统的黑箱”戴维.伊斯顿在其《政治生活的系统分析》中,将整个政治过程描述成一个黑箱。

选民们把各自偏好输入进去在黑箱中经过利益的聚合,最终转化为公共政策来满足选民们的需求。

伊斯顿的系统模型为我们理解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提供了一个宏观的框架,但是对处于输入与输出之间的政治系统是如何制定公共政策的,他没能进行描述,而是将其成为“黑箱”。

金登的多源流分析框架则揭开了伊斯顿所构建的黑箱,为我们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过程提供了一个独特的视角。

金登所采用的研究方法(P291页,“论方法”)区别于其他公共政策的著作,金登在《议程、备选方案与公共政策》中采用实证方法。

主要是访谈和案例研究,其中包括了247次访谈和23项个案分析政府内部的政策参与者的分析┌───────┬─────────────────────┐│政策过程参与方│行政当局││├──────┬───────┬──────┤││总统本人│总统办事人员│政治任命官│├───────┼──────┼───────┼──────┤│重要程度│非常重要│重要│重要│├───────┼──────┼───────┼──────┤│主要影响对象│议程设立│备选方案│议程设立│├───────┼──────┼───────┼──────┤│作用方式│积极影响│拟定备选方案│抬高问皿│││消极阻碍│││├───────┼──────┼───────┼──────┤│可以利用的资源│否决权、雇佣││职位│││及解雇、协调│││││优势、控制公│││││众注惫力│││├───────┴──┬───┴───────┴──────┤│文官│国会││├──────────┬───────┤││国会议员│国会办事人员│├──────────┼──────────┼───────┤│重要│重要│重要│├──────────┼──────────┼───────┤│备选方案│议程设立│备选方案│├──────────┼──────────┼───────┤│执行│造势、推动议程设立│影响议员│├──────────┼──────────┼───────┤│长期供职、专长、与利│法定权成、公开性、长│与议员的关系、││益集团的关系、与国会│期供职、政治信息与技│与各种思想库的││的关系│术信息的结合│接触│└──────────┴──────────┴───────政府外部的政策参与者分析┌───┬────┬────┬────┬─────────┬───┐│政策过│利益│学者、研│媒体. │与选举有│公共││程参与│集团│究人员和││关的参与者│’舆论││者││咨询人员│├───┬─────┤││││││竞选者│政党││├───┼────┼────┼────┼───┼─────┼───┤│重要性│非常重要│重要(仅│比较重要│比较│重要│重要││││次于利益││重要││││││集团) │││││├───┼────┼────┼────┼───┼─────┼───┤│主要形│议程设立│备选方案│议程备│政策│政策议程│备选││晌对象│备选方案││选方案│议程││方果│├───┼────┼────┼────┼───┼─────┼───┤│作用│阻碍议│通过思想│报道事件│竞选│宜传、│影响││方式│程、将自│长期影响│信息沟通│承诺│介人国会│议员│││己的备选││││││││方案依附││││││││在已有议││││││││程上││││││├───┼────┼────┼────┼───┼─────┼───┤│可以利│影响选举│专长、名│影响公共│竟选│宜言的内│与议员││用的资│的能力、│声│舆论、影│间建│容、在国会│的关││旅│内康力││响政治家│立的│乃至在国│系、与││││││联盟│家中的领│各种思│││││││导作用、对│想库的│││││││追随者提│接触│││││││出要求、其││││││││代表的意││││││││识形态││└───┴────┴────┴────┴───┴─────┴───┘。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