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配套题库【章节题库】(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一、概念题1.政策制定过程(对外经贸大学2009年研)答:政策制定过程是指政策决策者根据面临的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并使其转化为政策规范的过程。
政策制定系统担负着政策制定的任务,改进政策制定系统是提高政策质量的关键。
政策制定必须遵循科学的程序和运用科学的方法,以保证政策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有两个基本要素:一是目标,二是方案。
政策目标是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要达到的目的,政策方案是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确定政策目标是前提,拟定政策方案是基础,选择优化方案是关键。
公共政策制定作为一个动态过程,一般包括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论证评估方案、抉择方案等几个相对独立又密切联系的环节。
政策制定过程可分为:①广义上的公共政策过程,从政策问题的确认开始,一直到政策评估和政策终结为止。
站在宏观角度,关注从问题确认到政策终结这样一个完整的政策周期。
②狭义上的公共政策制定过程,是指从确立政策目标到抉择政策方案的过程。
站在微观角度,研究从确立政策目标到决策政策方案的微观过程。
2.孔多塞悖论(厦大2013年研)答:投票循环或投票悖论是指在采用过半数规则时,投票过程的次序至关重要,不同的次序会产生不同的选择结果,各种政策方案,都有可能被通过的现象。
包括:①孔多塞悖论,是指在只存在两个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是有效的;而当面对三个或更多个的备选方案时,多数票规则便会显得不那么有效,通常会出现循环投票现象。
即在多数票规则下,可能没有稳定一致的均衡结果,而是在各种选择中循环。
②阿罗悖论,又称阿罗不可能定理,是指不可能存在一种社会选择机制,能够使个人偏好通过多数票规则转换为成社会偏好。
3.方案规划(首都经贸大学2007年研)相关试题:政策规划(中国传媒大学2012年研)答:政策方案规划是指公共权力机关针对特定的政策问题,依据一定的程序和原则确定政策目标、设计政策方案并进行优选抉择的过程。
2013 北京大学公共政策考研状元笔记.doc
官方网址 北大、人大、中财、北外教授创办 集训营、一对一保分、视频、小班、少干、强军 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笔记——育明教育考研咨询师整理汇编·五年积淀第五章 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即决策分析)政策方案的制定过程就是设计一系列解决问题的备选方案并从中做出选择的过程,这一过程的基础是科学完善的决策体制,然后根据一定的原则,经过一定的程序才能完成。
所以我们先要研究“公共决策体制”第一节:公共决策体制1. 定义:简单地说,要实现政策的目标,决策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而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分工与合作的基础上,基于各自的权力与责任,进行互动与合作的集体行为,这就是公共决策体制的概念。
或者说,公共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与责任在决策主体之间进行分配所形成的权力配置格局和责任分担模式,是多元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的分工合作与活动程序。
2. 构成:决断子系统;咨询子系统;信息子系统;监控子系统决断子系统1. 决策体制的核心,由决策首脑机关及其领导者组成,对决策负责。
其完善应着力于两个方面:对行政首长负责制的正确认识和决策者素质的提高2. 行政首长负责制:决策权力归一,责任明确,效率较高,在集体讨论的基础上由首长做出决定,但不意味着家长式领导,要注意加强监督,防范权力滥用3. 决策者素质的提高咨询子系统1. 思想库,智囊团,由专家组成的专门从事开发智力,协助中枢系统进行科学决策的辅助性机构,提供政策信息,科学知识和备选方案。
现代决策离不开咨询系统的原因是:2. 现代社会分工精细,领导者无法搜集庞大的信息;复杂多元的政策目标,需要各行业的知识;瞬息万变的政策环境;现代政府机关的编制有限,人才有限信息子系统1. 公共决策的过程是对相关信息进行收集,加工,整理和利用的过程,对信息的掌握和处理程度直接关系到决策成败2. 我国决策信息系统的建立要做到三点:建立和健全信息网络组织;保证信息的及时准确;实现新手段。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 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 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 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 传媒和公民(选民)等。
1.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在西方指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 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的人 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第五,制造舆论,传播观点,充当宣传机构。
6.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是政策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政府 与社会之间的另一个主要中介。在当代信息社会,大众传 媒对政府的公共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 的影响。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交流思想和传 播知识,是政府、政党和其他利益团体的宣传工具。
3.政党
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政策主体的一种核心力量, 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执政党的政策。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政策主体的核心因素,它 在政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政治领导和向国家机关 尤其是政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门推荐重要干部。
我国实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是国家机构的 有机组成部分。人民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在我国的 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利益团体
利益集团是非官方政策主体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 之一,它在公共决策过程中起着显著作用。
所谓的利益集团,也就是由具有共同的立场、观 点和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组织,它的职责是履 行利益聚合功能,以保障或增进其成员的利益作为 最高目标。
中国中央银行在其《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 告》提出取消期房销售的建议。然而央行的取消 建议一出,作为房地产主管部门的建设部立刻召 开座谈会并以新闻发言人的方式对外宣布,“期
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 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 政治系统中的主要职责。
第五章 公共政策
• 二、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公共政策的制定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分析问 题,提出方案;评估方案,方案选优的过程。制定公共政 策必须依照规范的程序,以防止少数人草率行事、滥用职 权。制定公共政策的程序有: 1、政策问题的产生与认定 社会问题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公共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实际状态与社会 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象。当政府决策者意识到某个社会 问题的存在,并准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时, 社会问题就变成了政策问题。 一般来说,成为公共政策问题必须有以下特点: 第一,问题是公众问题,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普遍性效 果; 第二,问题是大多数人意识到的,并与大多数人的利 益有关系的; 第三,问题是决策机关认识到的,并认为是有必要采 取行动加以解决的。
•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说,公共政策是统治集团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这种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 从政治性看,现代世界各国的政治基本上都是政党政 治,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政党政府。公共政策必然服从并服 务于政治系统的意志、利益和目标。体现着明显的政治性 特征。 从公共性看,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必须从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来制定行为准则,所以, 又体现着明显的公共性特征。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 一的一面。当政治系统中占统治地位的集团的利益与社会 公众的利益一致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能很好地结 合在一起;当统治集团的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不一致、 甚至发生冲突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会发生矛盾。
•
4、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在人类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 政治地位、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文化水 平的差别,造成了不同社会成员具有不同 的利益需求。而社会的实际资源是有限的, 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这就造成利 益分配上的冲突。为减轻这种冲突,化解 这种矛盾,就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通 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公平分 配社会资源。
公共政策学 5
第一节 公共问题概述
一、公共问题的概念 公共问题具有二个基本特征:
第一,公共问题具有广泛的影响力。 第二,公共问题具有影响的非排他不可分性。 公共问题的概念: 公共问题是指社会成员在公共生活中共同受其广泛 影响,具有影响的非排他不可分性、与公共利益密 切相关那些公共性社会问题。
二、 公共问题的类型
(一)政策合法化的途径 1.公众参与 2.建立听证制度 3.建立行政程序制度 4.建立政务信息公开制度 5.建立协商谈判制度 6.建立民意调查制度
(二)政策合法化的类型 1.政策合法化类型的通常划分方法 2.政策合法化按其主体划分
第五节 中国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有组织无政府”的理性模式
建国后到改革开放前,尤其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中 国公共政策的制定模式为“有组织无政府”的理性模 式。表现在: 1.政策制定以政治理想主义为价值取向。 2.政策制定的主体不仅只是官方的政策制定主体。 3.决策权力的结构除了集权制的基本特征外,还具有 自身的独特之处。 4.改革开放前,公共政策制定的动力主要来自于政治 领袖的言论。
在博弈论中还有一个非常关键的概念——“策略”。它所对 应的是这样一种理性决策的情境,即在考虑了对手所有的可 能性选择之后,设计—组行动并使之达到最优的结果。博弈 论者借用了这样一个词“最小最大化”来阐述理性策略的实 质性内涵,对博弈的参与其而言,无论对手怎样去做,自己 的选择都将使自己最大的损失最小化或最小的收益最大化。
四、 系统决策
系统决策模式借助了7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般系统论思想。美国学者戴 维·伊斯顿1957年提出、阐述和完善了政治系统分析理论。这一分析 理论适用于全部政治生活,当它被应用于公共政策学时就被称作决策 的政治系统模式(Political System Model)。
第五章 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与选择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抉择
一、公共政策抉择的含义
•公共政策的抉择,就是由公共政策的制定者,根据 政策规划建议和要考量的相关事项,按照一定的决 策制度和程序规定,对解决有关政策问题的行动方 案做出决定性选择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抉择实际上就是将有关政策加以合法化 采纳的过程。
二、公共政策的抉择主体
• 1.国家元首
•(二)可行性评估 •(1)技术可行性,主要衡量政策或规划的具体产出 是否达能达到预期目的。 •(2)经济与财政可能性,主要关心政策规划的成本 大小、产出的收益多少。 •(3)政治可行性,主要考量政策规划对相关权力或 利益集团的影响来衡量政策或规划的成效。 •(4)行政可操作性,主要关注在特定的社会环境特 别是行政环境中实施某项政策规划的可能性,如人 员配备是否到位等。
三、确定政策目标的原则
• • • • • 1.实事求是 2.面向未来 3.系统协调 4.明确具体 5.伦理考量
第二节 公共政策方案的规划
•一、政策规划的含义与特征 •1.政策规划是指在建立有关政策议程后,为了实现 一定的政策目标,政府组织力量草拟和评估政策方 案与行动步骤的过程。 •2.政策规划的特征 •(1)从政策规划的主体来说,多元化和政府主导并 存。 •(2)从时间进程上来看,政策规划主要存在于政策 目标的确定与政策抉择之间。
二、政策规划的主体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 公共政策_OK
5.思想库
思想库在公共决策中的主要作用是: 第一,提供政策建议,充当咨询参谋机构。 第二,提供学术思想,充当认识机构。 第三,提供政策结果信息,充当评估机构,即注重评估 政府的各种政策和计划,在政治生活中发挥“社会医师”作 用。 第四,向政府机构输送官员和专家,充当人才交流、储 备机构。 第五,制造舆论,传播观点,充当宣传机构。
2005年11月14日早晨5时40分,沁源县第二中学组 织全校初二、初三13个班的900多名学生来到汾屯公路 上跑操,学生们跑到汾屯公路118公里+206米处,在公 路上调头返回。前面12个班都调头返回去了,尾随其后 的初三121班转弯时,一辆车号为晋D13513的东风带挂 大货车突然碾压过来,在一片惊呼和惨叫声中,学生们 纷纷倒地。东风带挂车“扫”倒一大片学生后,撞断路
在现代社会中,公民通过各种政治参与途径,去影响或 制约政府的公共政策制定与执行。这些途径主要有:一是以 国家主人或主权者的身份,对某些重大政策问题直接行使权 利;二是利用间接或代议的方式,选出自己的代表去参与公 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三是使用各种威胁性的方式去反对某 些政策,迫使政府修改或废止这些政策,或表达制定新政策 的要求,追使政府将问题提上议事日程;四是通过参加利益 集团,借助团体的力量去影响政策,或通过制造舆论或游说 的方式去影响政府决策;五是对政府通过并实施的政策采取 合作或不合作的态度,以此影响政策结果等。
一、公共政策主体 二、公共政策过程
12
一、公共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 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 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 传媒和公民(选民)等。
13
公共政策第5章第3讲
在转型中国,大众传媒渐成为政策系统中各 种利益表达与聚合的公共平台,是影响公共政策的 重要变量。但是对媒体行为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官 方态度,中国媒体要担当“社会公器”的角色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 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媒体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那么,媒体是否必然的是“净土”、“天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媒体追求发行量、 收视率、用户量、广告量最大化的现象已不再陌生。 有人说:“广告对报纸的支持是一种复杂的恩 赐。报纸对广告的依赖可能使报纸出版者偏袒及企 业商人的道德准则和利益”。
小轿车最后被一位武警战士强行拦下。 而这时轿车后面已留下一条长达 1500 米的血 路。骑车人被拉出后,几乎体无完肤,多根 肋骨骨折,左耳外轮脱落,双脚后跟白骨绽 出。 8月25日,当地《大河报》率先报道了这 一惊人血案。 8月27日,肇事者被刑拘后,身份被披露: 张金柱,曾任郑州市公安局二七分局局长、 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安分局政委。
10月13日,《焦点访谈》披露了这一血案。 10 月 17 日,郑州市公安局公布了对张金柱开
除党籍、开除公职、取消警衔的决定。 12月3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消息传出,近万人自发来到郑州中院门口。 1998年1月12日,郑州中院公开宣判:张金柱 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 身。
3、政治领袖的作用 4、政府体制的作用 5、大众传媒的作用 第一,传播政策问题; 第二,制造舆论压力; 第三,连接公众与政府的桥梁; 第四,政府决策系统的外脑。
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李鹏1997年12月29日
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朱镕基 1998年10月17日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课堂 第五章 政策制定PPT课件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产生
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一)过失性社会问题 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
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等 。
(二)结构性社会问题 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
些社会现象。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政策议程的建立
五、实质性议程与象征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议程
(一)实质性议程
✓实质性议程往往涉及一些社会影响非常广泛、具有潜在 和爆炸性特征的公共政策问题。 ✓一个政策问题进入实质性议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 公共资源的分配涉及重大的利害关系;二是议题引起公民 和决策者的密切关注;三是议题包含了发生重大变化的可 能性。 (二)象征性议程 ✓象征性议题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政策议程的建立
四、政府议程的触发机制
(二)触发机制的类型 1.政策议程的内在触发机制 (1)自然灾害 (2)经济灾难 (3)技术突破 (4)生态变迁 (5)社会变迁 2.政策议程的外在触发机制 (1)战争行动 (2)地区与国际冲突 (3)经济对抗 (4)新式武器与力量失衡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二节 政策问题的确认
四、问题描述
➢问题描述是指运用可操作性语言(如运用数字、文字、 符号、图表等表达方式)对问题进行明确表述的过程。 ➢对于政策问题的描述,要尽量做到以客观代替主观,以 直接代替间接,以准确的事实代替加工过的材料,坚持实 事求是的原则,有一说一,有二说二。当然,有效的制度 安排是不可或缺的要素。
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制定分析
听证步骤
改进公共政策过程模式
问题确认 议程设定
确定目标 方案选择 方案贯彻 过程监控
政策规划 政策决策 政策执行 政策评估
行
动 政策窗口
主
体
之 间
政策网络
以
及
与 政策混序
制
度
之 政策工具 间
的
矛 政策学习
盾
小结—— 公共政策制定过程:自下而上?
政策结果
福利 健康 教育 国防 贸易
移民 法律实施
没有及时发现问题
数据不足或数据过多
拖延
管理者不能胜任
没有认识到情况的变化 决策时犹豫不决
内部纷争
参与者过多
缺乏积极性
对决策重视不够
缺乏紧迫性
忙于处理日常其他事物
缺乏分权
存在决策制定的瓶颈
● 对不明情况具有高度的包容力; ● 具有按轻重缓急顺序处理事务的意识; ● 能容纳不同意见; ● 总能与他人在决策上达成一致; ● 避免循规蹈矩; ● 永远保持活力; ● 无论条件好坏均应付自如; ● 现实地对待成本和困难; ● 避免决策的误区。
第五章公共政策方案制定分 析
主要内容
● 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 公共决策的择案规则 ● 政策方案规划的综合分析 ● 的合法化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 政策决策体制的概念
● 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和决策全过程的程序 、规则、方式等的总称。其主要的构成因素有 :
(1)决策权力 (2)决策程序 (3)决策规则 和方式
根据公共决策权力的实际运作,决策权力可以分为正式的决策 权力和非正式的决策权力,或者说是权威的决策权力和非权威 的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的分配
1.权力行驶常见手段:说服、威胁、交换、施 用权威。
第五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公共政策 教学课件
进一步理解方案规划
方案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既定的公共政策问题 方案规划的基本内容是方案设计和方案择优
方案规划既是一种研究活动,又是一种政治行为
二、方案规划的程序
问题 界定
目标 确立
方案 设计
方案 评估
方案 抉择
1、问题界定
问题症结分析 问题察觉
•问题情境 •问题实质 •问题危害
问题原因 分析
重庆公租房建设目标 2010年2月,重庆正式公布的公租房建设方案是: 未来10年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前三年,主城区 和郊县各建成1000万平方米,其余2000万平方米再 择机建成。 6月底闭幕的重庆市委三届七中全会,将这个目 标调整为,前三年在主城区建成2000万平方米,全市 建成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 今年9月,主城区公租房开工量已达到990万平方 米,加上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开工的面积,全市公租 房开工面积已达到1200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市委、市 政府今年的目标任务。
公共政策方案抉择的标准 公共政策方案抉择的依据在于元政策的要求和价 值标准。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标准: 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公共政策方案本身体现基 本国策的精神,符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政策目标。这是进行方案 抉择时最主要最基本的标准。
尽可能少地消耗公共政策资源。 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的小。 在政策方案实施中产生的副作用尽可能小。
对公共政策方案后果的预测实际上属于公共政策 评估的范畴,这种预测发生在公共政策付诸实施以前, 属于评估中的事前评估。 决策者可以利用其所掌握的各种信息,比较每一 个方案,对方案实施的成本和收益、实施中可能碰到 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可能性与程度、可靠性等因素进行 评估,在此基础上列出各方案的优点与缺陷,并以此 作为最终对方案进行取舍的依据。
第五章政策制定
举例:收入分配改革刻不容缓
中国已成全球贫富两极分化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数据表明, 中国社会贫富差距由改革开放初期的4.5:1扩大到目前的 接近13: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由1998年的2.52:1,扩 大到2011年的3.13:1;全国收入最高的10%群体和收 入最低的10%群体的收入差距,已经从1988年的7.3倍上 升到目前的23倍;全国居民基尼系数在1990年就已经达 到0.445,接近国际上公认的0.45警戒线,农村居民基尼 系数2011年达到0.3949,逼近0.4的警戒线。
在这一过程中,非正式群体的情绪、大众传播媒介起着十 分重要的作用。
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 他们感到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 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政策议程。
政府议程的项目有新旧之分: 旧项目是指以常规形式出现的项目,如增加工资、财政拨
款、社会保障等方面的事项。 新项目是指因特定情况或事件引起的项目,如罢工、外交
2.象征性议程
象征性议题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牵动的是社会共同 体的共同意识;
实质性议程和象征性形成互补关系: ——有时,政府因为某项实质性议程所提出的议题该如何
去做并不明确时,采取象征性的回应态度; ——有时,象征性议程所提出的问题,最终又会引起政府
采取实质性的议程来解决;
六、政策议程建立的障碍
(二)结构性社会问题
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些 社会现象,如就业、人口、贫困、腐败。
第二节 政策问题的确认
一、问题确认
政策问题的确认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 (感性→理性的认知)
公共政策制定-幻灯片
我国已经成为“未富先老”国家
民政部有关负责人表示,目前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 口达到1.34亿,占总人口的10%以上;65岁以上人 口超过9400万,占总人口的7%以上。按照国际通 行标准,我国人口年龄结构已经开始进入老年型。 在今后较长时期内,我国60岁以上人口还将继续以 年均约3.2%的较快速度增长。另外,有关专家预计, 到21世纪中叶,全国老年人口将达到4亿,约占人 口比重的26.53%。
一般,评估人员应该有领导者、专家和公 众三个部分组成。
评估选优的过程,实际上是对多个方案进 行筛选,其最终结果是决断出一个方案。
政策方案的评估方法主要包括定性评估和 定量评估两种方法。
定性评估:主要是指对方案的重要性做出 评价
定量评估:主要是指从数量关系上进行度 量。如边际分析、成本效益分析等。
第五章 公共政策制定
教学目的和要求
政策制定是政策周期的第一个阶段。了解 政策制定。着重掌握拟定政策方案及作出 政策决定等内容。
第一节 公共政策问题分析
一、政策方案的含义
所谓政策方案是指针对未来、能付诸行动 以解决政策问题的计划、方法或对策。
1、政策方案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政策问题 2、政策方案以文字为载体,往往表现为一
这份报告还建议,中国应建立起统一的老年 人贫困保障平台,并配合以基金累积制养老 金系统。随着个人养老基金资金的不断充实, 中国资本市场的规模也会不断扩大,其流动 性也会不断提高。专业的基金管理将提高可 靠性、透明度和长期回报。
将深刻影响经济社会发展
35年前,中国儿童人口与老年人的比例 是6:1,而往后的35年,老年人口将是儿童 人口的两倍。中国的人口结构正在以惊人 的速度转型。到本世纪30年代,中国将成 为比美国更年老的国家。
公共政策制定pdf
公共政策制定介绍公共政策制定是指政府为解决社会问题或实现特定目标而采取的行动的过程。
它涉及识别问题、制定政策目标、评估政策选择、制定政策工具等环节。
公共政策制定的目标是为公众利益服务,促进社会发展和改善人民生活。
在公共政策制定的过程中,政府需要考虑一系列因素,包括社会经济环境、政治环境、利益相关者的意见和建议等。
此外,制定公共政策还需要依据法律法规和政策评估的结果进行科学决策。
公共政策制定的步骤1. 问题识别问题识别是公共政策制定的第一步。
政府需要通过调研、数据分析等手段找出社会存在的问题。
问题识别的关键是确定问题的性质、范围和影响,以便制定相应的政策。
2. 目标设定目标设定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核心环节。
政府需要明确政策的目标,即解决问题的具体目标和预期效果。
目标设定的关键是明确目标的可行性和可度量性,以便后续的政策评估和监测。
3. 政策选择政策选择是根据问题的性质和目标设定的要求制定政策方案。
政府会根据不同的政策选项进行评估,考虑其效果、成本、可行性等因素,选择最佳的政策方案。
4. 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是将政策方案付诸行动的过程。
政府会制定实施计划、调动资源、监督执行等,确保政策的顺利实施。
政策实施需要与各利益相关者进行沟通和合作,确保政策的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5. 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对政策实施效果进行评估和监测的过程。
政府会收集数据、进行分析,评估政策的成效和影响,以便及时调整政策措施和改进政策结果。
6. 政策调整政策调整是根据评估结果对政策进行调整和优化的过程。
政府会在政策实施过程中根据需求和情况进行调整,以提高政策效果和适应新的环境变化。
公共政策制定的挑战与建议挑战1.利益冲突:政策制定过程中,涉及到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冲突,需要平衡各方利益,确保公平公正。
2.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公共政策制定面临复杂的社会问题和不确定的环境变化,需要灵活应对,及时调整政策。
3.数据和信息不足:政府在制定政策时需要依据科学数据和可靠信息,但现实中经常面临数据不足和信息不全的挑战。
公共政策的制定流程
公共政策的制定流程公共政策是政府为解决特定社会问题或实现特定社会目标而制定和实施的一系列行动和措施。
在实践中,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复杂而漫长的过程,需要经过多个步骤和环节,涉及多个利益主体和决策机构的参与。
下面将从政策问题的确定、政策制定的研究和分析、政策选择和决策、政策实施和监督等方面介绍公共政策的制定流程。
一、政策问题的确定公共政策的制定首先是要确定具体的政策问题,这通常是政府和社会面临的一个紧迫问题或不断加剧的社会矛盾。
政府和相关部门通过不同的途径和渠道收集社会反馈意见,了解社会现状和问题的来源,并通过调查研究来明确社会问题的性质和特点。
在政策问题的确定阶段,政府机构通常会组织专家学者、社会团体、企业界等相关方面的意见和建议,并进行讨论和研究,最终确定需要制定政策的具体问题。
二、政策制定的研究和分析政策制定的研究和分析是公共政策制定的重要环节,主要是通过搜集和分析政策问题相关的数据和信息,对政策影响因素进行深入研究,评估不同政策措施的效果和成本,并开展可能的政策选择和决策制定。
在此阶段,各种定性和定量的研究方法被广泛使用,例如调查问卷、深度访谈、实地调研等,以获取全面的信息和数据支持。
三、政策选择和决策政策选择和决策阶段是公共政策制定中最关键和复杂的环节之一。
在这个阶段,政府机构需要根据政策研究和分析的结果,结合社会利益、政治目标和经济条件等因素,确定最终的政策方案和措施,并进行政策决策的过程。
政府机构需要进行充分的讨论和磋商,平衡各方利益,协调各种矛盾,最终形成政府的统一意见和决策。
四、政策实施和监督政策实施和监督是公共政策制定的最后一个环节,也是政策制定的最终目的和目标。
政府机构需要通过相关部门和机构制定具体的实施方案和措施,并按照政策决策的要求和任务完成政策的实施工作。
在政策实施的过程中,政府机构需要建立相关的监督机制,对政策实施的过程和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及时发现和解决出现的问题和困难,确保政策的有效实施和落实。
谢明《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课堂ppt_第五章_政策制定-文档资料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政策议程的建立
四、政府议程的触发机制
(一)触发机制的影响因素 触发机制作为公共政策的催化剂,其作用的发挥源于
三个影响因素的互动: (1)范围:范围指的是受触发机制影响的人员数量和
地区规模。 (2)强度:强度是指公众的态度反映。 (3)时间:时间是指触发机制产生的时间。
(1)政策目标的特征
层次性&多样性&系统性
(2)区分价值前提与事实前提
(二)政策方案的设计
(1)方案设计要点
成本&稳定性&可靠性&牢固性&灵活性&风险性& 传播性&功效性&简单性&相容性&可逆性&强韧性
(2)备选方案的来源
消极等待法&主动寻求法&触类旁通法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一节 社会问题的产生
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一)过失性社会问题 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范的一些
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等 。
(二)结构性社会问题 结构性社会问题是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理所导致的一
些社会现象。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21世纪公共行政系列教材 公共政策导论(修订版)
第三节 政策议程的建立
五、实质性议程与象征性议程
(一)实质性议程
✓实质性议程往往涉及一些社会影响非常广泛、具有潜在 和爆炸性特征的公共政策问题。 ✓一个政策问题进入实质性议程必须具备三个条件:一是 公共资源的分配涉及重大的利害关系;二是议题引起公民 和决策者的密切关注;三是议题包含了发生重大变化的可 能性。 (二)象征性议程 ✓象征性议题注重的是价值而不是资源。
第五章 公共政策规划
第五章公共政策规划学习目的与要求:掌握政策规划的概念和特征,以及政策规划的局限性;理解政策规划的主体;了解实现政策规划有效性的相关对策。
教学重点:政策规划的原则教学难点:政策规划的局限性;第一节政策规划概述一、政策规划的概念·(一)、政策规划的意义政策规划或方案规划是政策制定过程中一个最重要的环节。
政策问题一旦被提上议事日程,接着就进入分析并提出解决办法及政策规划阶段。
政策规划是理性公共政策制定过程的必要阶段之一,借助这一阶段,政府既可以梳理和明确价值倾向和重要的价值准则,并以此为据排列出解决诸多公共政策问题的先后顺序,又可以预先检验社会和公众对政府政策的理解度、信任度、支持度,同时对社会和公众形成价值导向、利益导向和行为导向。
(二)、政策规划的概念和特征政策规划:是政府针对现实某些政策问题在未来可能演变或生成的情形,系统地制定一套解决预案的过程。
也可以理解为是一种具有一定权威性的政策构想。
包括问题界定、(问题界定见第四篇)目标确立、方案设计、后果预测、方案抉择五个环节。
)政策规划的特征:(1)政策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既定的政策问题。
(2)政策规划的基本内容是方案设计和方案择优。
(3 )政策规划既是一种研究活动,又是一种政治行为。
一方面政策规划需要借助专家进行问题界定;另一方面,由于政策涉及人们之间利益的调节和分配,规划过程中众多参与者一起利益、价值观和信仰不同而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呈现出错综复杂的特点。
政策规划实际上也就是政府和非政府行为者之间的一种互动过程,而政策就是这种互动的结果。
二、政策规划的原则(1)信息原则:信息是政策规划的基础材料,从某种意义上讲,政策规划的过程就是信息的收集、整理、加工和处理的过程,政策规划的成效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信息的全面、具体、准确、及时。
如果没有充分的信息保障,政策规划也只能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十几年前,大兴安岭一场大火烧毁了大片山林,同时也烧掉了一批责任者的官帽,但却没有烧掉官僚主义的温床。
第五章 公共政策方案制定分析
3.评估的系统内容
(1)评估的内容: 价值性评估分析。 可行性评估分析。 效应性评估分析。 协调性评估分析。 风险性评估分析。
(2)优化评估的方法:
经验分析 抽象分析 比较分析 效益分析 风险分析 成本分析 综合分析
4.评估的程序
(1)确定目标。 (2)设计指标。 (3)方案的对比分析。 (4)对政策方案进行评估。 (5)根据综合评估结果,进行排 序。
3.时间序列分析 (1)趋势曲线外推。 (2)突变方法。
4.马尔可夫模型分析
2.公共政策制定的特征
(1)具有目的性。 (2)具有特定的内容。 (3)具有前瞻性。 (4)具有系统性。
二、政策制定的原则
1.社会公正原则 2.连续性原则 3.可行性原则 4.预测原则 5.信息完备原则
三、公共政策制定的误区
1.理念上的误区 2.问题的变迁导致政策制定失败 3.政策的不可行 4.政策制定中的交易行为
公民的支持和理解。 4.利益集团
基本的政治力量,在制订过程中 起着主导的作用。 5.政党
特别是执政党是政策制定的核心 力量。
第二节 公共政策方案制定的 程序
一、公共政策目标的确定 为保证政策目标的正确性,必须
达到的要求: 1.目标的具体性 2.目标的可行性 3.目标的协调性 4.目标的规范性
二、公共政策方案设计
1.政策方案轮廓设计 轮廓勾画:方案设计的第一步。 包括行动原则、指导方针、基本措施、政
策的发展阶段等内容。 2.细节设计
按照所构想的方案轮廓,将政策方案具体 化,确定实现政策目标的具体途径、措施和手 段。包括政策界限的规定和相关机构的设立、 人员的配备和物资经费的保证等。
三、公共政策方案评估
1.定义 2.注意的基点问题 (1)目标统一。 (2)实事求是。 (3)发扬民主。 (4)评估每一个方案是否可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决策权力: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的 控制力、制约力和影响力。
3
决策权力
1.决策权力及其种类
决策权力则是指决策主体在决策过程中对他人的控制力、制 约力和影响力。
决策者控制自己决策权力的常见手段是:说服;威胁;交换;施用权威。 利益影响着公共权力的各个层次,在决策权力中表现为三个方面:首先, 公共决策权力的产生和维护以利益关系为基础;其次,公共决策权力的运 行实质上就是各种利益相互博弈的过程;最后,公共决策权力体制因利益 关系的改变而改变。
人大制下公共决策过程
社会民众意愿
单位系统 个人信访
新闻媒介
人大代表/政协委员 党的系统 形成提案 人大表决
政府系统 直接制定政策 公共决策
如何成为出色的决策
者
谁(who)
什么(what) 为什么(why)
美国等 英国等
合议、三 权分立制
合议、三 权分立制
委员会— —议会制
同上
议会(集 近代、现 瑞士等 合议、三
体)
代
权分立制
类型
最高决策权 最高决策者 主要存在时 主要存在地 主要决策方
归属 (集体/个人)
期
点
式
人民代表大 会制
人民
全国人民代 表大会(集
体)
现代
独裁专制下的公共决策
决策现实依 据
政党系统袖
裁 统
治
军队系统 军队首脑
(三)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 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是社会主义中国公共决策的政治体制。1949年9月
通过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正式规定我国实行人 民代表大会制。在人民代表大会制的框架下,全国人大和地方人大 不是领导关系,而是法律监督关系、选举指导关系和工作联系关系。 ● 人民代表大会制明显不同于西方“三权分立”的议会制的地方在于 实行“议行合一”。国家行政机关由人民代表大会产生,并向它负 责,人大代表同时也可以是政府成员。 ● 应当肯定,人民代表大会制作为民主集中制的一种形式,较之于西 方代议民主制具有明显的优点。民主集中制的这些特点和要求,可 以更充分、更真实地反映出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愿望,减少 因议而不决、长期的讨价还价而耗费的成本,提高公共决策的效率。 而西方的一般代议民主制往往受到参与者利益多元化因素的影响, 决策成本高、效率低。
在那里(where)
什么时候(when) 怎么样(how)
不愿意知难而上
信息传递渠道薄弱
没有及时发现问题
数据不足或数据过多
拖延
管理者不能胜任
没有认识到情况的变化 决策时犹豫不决
内部纷争
参与者过多
缺乏积极性
2.横向结构
同级政策组织之间,构成平等合作与协商关 系,这种排列组合方式即为决策体制的横向结构。
横向结构中的决策组织间不存在领导与被领导 的隶属关系,而是一种平等并列的关系,横向结构 设置有利于决策的全面化、科学化,但同时也可能 因各决策组织之间相互配合失调而出现决策混乱、 互相扯皮。
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1978年以后,社会主导的自下而上的“外 部倡议模式”
(一)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将 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践相结合, 制定出符合中国国情的正确政策。
(二)从人民的利益出发的根本宗旨 党在各个历史时期的总政策,都是根据人民的利益来确定的, 各级党组织和各级政府的领导机关的每一个具体政策的制定, 也必须坚持从人民的利益出发这一根本原则。是否符合广大人 民群众的利益,这正是我们判断政策正确与否的一个根本标准。
六个菱形? 六个梯形?
图形的启示
● 决策需要全面分析,不能以偏概全 ● 决策需要倾听群众声音,不能自以为是 ● 决策需要深入思考,不能浅尝辄止 ● 决策不能以己之观点,否定他人之观点
中国政策制定的特点
1978年以前,政府主导的自上而下的“动 员模式”
交付
执行议会决策
(二)独裁制 ● 独裁制是指最高统治者个人独揽国家最高权力,并实
行专制统治的政治体制。这一政体从古到今一直存在。 独裁专制就泛指国家统治者对人民行使的绝对权力, 以及以这种权力形式为主导的国家政治体制。 ● 在独裁专制下的公共决策过程中,独裁者的意愿完全 取代了社会民众的意愿,划是通过极端的宣传教育手 段,甚至恐怖主义手段将独裁者所代表的价值观念强 行灌输给国民。因此,独裁专制下的公共决策过程相 对来说比较简单。
● 决断子系统 ● 咨询子系统 ● 信息子系统 ● 监控子系统 ● 执行子系统
8
公共决策体制的类型
(一)首长制和委员会制
● 首长制又称一长制或独任制,其特点是最高决策责任 和权力赋予一个承担者,归其独掌。
● 委员会制又称会议制,其特点是最高决策权由两人以 上的委员会议集体执掌。
(二)集权制和分权制
对决策重视不够
缺乏紧迫性
忙于处理日常其他事物
缺乏分权
存在决策制定的瓶颈
● 对不明情况具有高度的包容力; ● 具有按轻重缓急顺序处理事务的意识; ● 能容纳不同意见; ● 总能与他人在决策上达成一致; ● 避免循规蹈矩; ● 永远保持活力; ● 无论条件好坏均应付自如; ● 现实地对待成本和困难; ● 避免决策的误区。
中国
合议、民主 集中制
法西斯制
法西斯国家
政党领袖、 国家元首 (个人)
20世纪20— 40年代
意大利法西 斯国家、德 国法西斯国
家
独裁
军人独裁制
神或君主或 人民,实际 上是独裁者
个人
军队首领 (集体或个
人)
自古至今
各军人专政 国家
独裁
现代国家的公共决策体制
(一)议会制度 议会制度是西方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在彻底推翻了封
(集体/个 人)
全体会议 (集体)
主要存在 时期
原始社会 时期,现
代
主要存在 地点
各原始氏 族部落, 古埃及等
主要决策 方法
合议
神权制
神
君权制
神或专制 君主
僧侣、宗 教领袖
(个人)
由宗教或 传统产生
的皇帝 (个人)
古代、现 代
古代、近 现代
现代海湾 伊斯兰教 国家(如
第五章 公共政策方案的制定分析
LOGO
1
主要内容
● 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 公共决策的择案规则 ● 政策方案规划的综合分析 ● 公共政策的合法化
一、公共决策体制的构成
● 政策决策体制的概念
● 决策体制是决策权力分配和决策全过程的程 序、规则、方式等的总称。其主要的构成因 素有:
(1)决策权力 (2)决策程序 (3)决策规 则和方式
1.独裁制的特点 它是权威人物(君主、总统、宗教领袖、军队首脑)并不
首先由议会产生,也不由公民选举产生,而是通过传统继承 或政变等方式产生。国家就算设有议会,也对权威人物没有 制约作用。权威人物就是最高决策者,国家一切大政方针政 策皆需他的认可。在独裁制中,有时最高决策者可能不是个 人而是集体,但决策集体仍然受权威人物意志的支配。 2.主要类型 (1)宗教领袖型。 伊朗伊斯兰共和国是这种类型的典型; ( 2 )君主亲政型。海湾地区的君主制国家的决策体制大都是君 主亲政型; (3)军人独裁型。在非洲和拉丁美洲等地区,军人独裁政府成 为司空见惯的政治现象。
● 集权制是指决策权集中于上级政策机关,上级机关包 揽较多的决策事务,下级机关必须依上级指令行事的 决策体制,没有或少有自主权。
● 分权制是指各级决策机关在各自管辖的范围内享有决 策权,上级机关无权干预下级机关决策活动的决策体 制
9
类型
原始民主 制
最高决策 权归属
氏族等原 始组织全
体成员
最高决策 者
根据公共决策权力的实际运作,决策权力可以分为正式的决 策权力和非正式的决策权力,或者说是权威的决策权力和非 权威的决策权力。
决策权力的分配
1.权力行驶常见手段:说服、威胁、交换、施 用权威。
2.利益与决策权力: 公共决策权力以利益为基础 公共决策权力运行 利益博弈 公共决策权力体制因利益关系而改变
(七)先试点后推广的经验 ● 大胆创新 循序渐进 由点到面
建主义统治之后所建立的政治制度,现代西方发达 国家在政体上普遍推行议会制。西方国家议会制度 的主要特征是国家立法、司法、行政系统三权分立, 相互制衡。 1、总统-议会制(以美国最为典型) 2、内阁-议会制(英国) 3、委员会-议会制(主要是瑞士联邦)
总统议会制度下公共决策过程
这一图示对领导者的决策很有启发:即我们认为正确的,不一定就是正确 的,可能是错误的,不能因为我们的正确,而否认别人观点的正确性,即每 一个人都可能出现主观主义倾向。
与决策有关的几个图形
六角形,中间三条直线交叉? 六个三角形? 六个平行四边形? 一个正立方体?!
与决策有关的几个图形
与决策有关的几个图形
真实、含糊,想象
与决策有关的几个图形
主观轮廓
提问:你能否看到一个三角形?这个三角形是否比周围的亮度更亮或更白 一些?你的眼睛“看出来”它确实更亮、更白。这表明你的主观认知并没有 错。然而,认真分析和思考,你会发现,这个三角形的亮度应该与周围一样 亮,即不不比周围的亮度更亮,这实际上是一种错觉。
公共决策体制的结构
1.纵向结构
各级决策组织之间构成领导与被领导的主从关系,这个排 列组合方式即为决策体制的纵向结构。在纵向结构中,层级越 高,决策权限越大,决策的法律效力也就越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