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第五章 公共政策
公共政策第5章第1讲
某一社会情况是社会问题 二、社会问题的类型 三、当前的热点社会问题
一、什么时候由谁来认定某一社会情况 是社会问题
社会问题是指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 有影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不理想或不可取, 应该引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
克隆羊多莉诞生引发争议
1997 年 2 月22日,应该一位科学家成功地克隆出了 一只羊“多莉”。它的诞生震惊全世界。克隆技术 的产生意味着克隆人成为可能。绝大多数人认为, 人类应该采取联合行动,避免“克隆人”的出现。
3、食品安全——不要事后诸葛亮
有人说,中国人在食品中完成了化学扫盲,从 大米里认识了石蜡;从火腿里认识了敌敌畏;从咸 鸭蛋、辣椒酱里认识了苏丹红;从火锅里认识了福 尔马林;从银耳、蜜枣里认识了硫磺;从木耳中认 识了硫酸铜 ……今年,三鹿、鸡蛋又让我们知道了 三聚氰胺的化学威力。
4、看病难——不敢进医院
(3)结构不良问题通常涉及不同的决策者,政策 目标之间相互冲突。备选方案及其结果可能是未知 的,也不能够确定其风险。
质量状态
优良
清晰可辨 少量可计算 少量 少量 有限 共识 可把握
适度
清晰可辨 大量可计算 少量 大量 有限 共识 不易把握
不良
模糊或有争议 不可计算 大量 大量 无限 冲突 无法把握
过失性社会问题产生于偏离社会正常生活和规 范的一些过失行为,如青少年失足和社会犯罪。社 会规范允许一定程度的行为偏差;“偏差”具有一 定的相对性。
结构性社会问题指由社会自身结构不合 理所导致的一些社会现象。结构性社会问题 涉及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最突出的就 是各种各样的不平等现象。 由价值观变化引发的结构性社会问题也 不在少数。如家庭问题、劳动问题、人口问 题、环境问题。
公共政策试题(第5章)
第五章公共政策工具一、单项选择题1、荷兰经济学家(D )是最早试图对政策工具加以分类的学者。
A、萨拉蒙B、罗威C、林布隆D、科臣2、第三部门研究的一个核心课题是( A )A、公共责任B、公共利益C、公共服务D、公共道德3、( C )是指政府通过一系列行政管理过程(通常由特别指定的管制机构来执行),要求或者禁止个人和机构的大部分私人活动与行为的一个过程(或一种活动)。
A、管理B、强制C、管制D、限制4、首选的政策工具是( B )A、经济性工具B、自愿(自主)性工具C、强制性工具D、混合性工具5、政策制定者希望通过政策实施所达到的效果指的是( C )A、政策效率B、政策社会效益C、政策目标D、政策经济效益6、《公共管理导论》这本书的作者是( A )A、欧文·E.休斯B、萨拉蒙C、亚瑟·林格林D、林布隆(林德布洛姆)二、多项选择题1、麦克唐奈和艾莫尔根据政策工具所欲求的目标,将政策工具分为( ABCD )。
A、命令型工具B、激励型工具C、能力建设型工具D、系统变迁型工具2、萨拉蒙认为第三部门(公益机构)志愿失灵的主要表现是( ABCD )。
A、慈善不足B、慈善活动的狭隘性C、慈善组织的家长作风D、慈善组织的业余性3、加拿大学者迈克尔·豪利特和M.拉米什根据在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的过程中政府介入程度的大小将公共政策工具分为( BCD )A、经济性工具B、自愿(自主)性工具C、强制性工具D、混合性工具4、我国学者将政策工具分为( ABC )A、市场化工具B、工商管理技术C、社会化工具D、经济性工具5、家庭与社区作为一种政策工具的缺点是( ABC )A、通常无法解决复杂的经济问题B、规模经济效应要求由政府集中提供公共服务C、依赖家庭与社区这类政策工具来解决问题是不公正、不公平的D、不花政府的钱6、直接提供作为政策工具的优点( ABC )A.直接提供所要求的庞大机构规模,使其能够获得高度工作绩效所必需的资源、技巧和信息;B.直接提供避免了间接提供所产生的一些问题,如讨论、谈判以及较高的信息需求C.直接提供允许交易内部化,从而使成本最小化。
公共管理学第五章 公共政策
一、公共政策主体
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政策制定、执 行、评估和监控的个人、团体或组织。
政策主体的构成因素一般都包括立法机关、行政 机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团体、思想库、大众 传媒和公民(选民)等。
1.立法机关
立法机关在西方指国会、议会、代表会议一类的 国家权力机构;在我国则是指全国及地方各级的人 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
第五,制造舆论,传播观点,充当宣传机构。
6.大众传播媒介
现代大众传播媒介是政策主体的一个组成部分,是政府 与社会之间的另一个主要中介。在当代信息社会,大众传 媒对政府的公共决策有着重要的影响,有时甚至是决定性 的影响。
它们的主要作用是传播信息、引导舆论、交流思想和传 播知识,是政府、政党和其他利益团体的宣传工具。
3.政党
政党尤其是执政党是政策主体的一种核心力量, 公共政策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视为执政党的政策。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政策主体的核心因素,它 在政策过程中的主要作用是政治领导和向国家机关 尤其是政府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门推荐重要干部。
我国实行政治协商制度,人民政协是国家机构的 有机组成部分。人民政协以及各民主党派在我国的 决策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4.利益团体
利益集团是非官方政策主体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 之一,它在公共决策过程中起着显著作用。
所谓的利益集团,也就是由具有共同的立场、观 点和利益的个人所组成的社会组织,它的职责是履 行利益聚合功能,以保障或增进其成员的利益作为 最高目标。
中国中央银行在其《2004年中国房地产金融报 告》提出取消期房销售的建议。然而央行的取消 建议一出,作为房地产主管部门的建设部立刻召 开座谈会并以新闻发言人的方式对外宣布,“期
立法机关是政策主体的最重要的构成因素之一, 它的主要任务是立法,即履行制定法律和政策这一 政治系统中的主要职责。
第五章 公共政策的制定 公共政策 教学课件
进一步理解方案规划
方案规划的目的是为了解决既定的公共政策问题 方案规划的基本内容是方案设计和方案择优
方案规划既是一种研究活动,又是一种政治行为
二、方案规划的程序
问题 界定
目标 确立
方案 设计
方案 评估
方案 抉择
1、问题界定
问题症结分析 问题察觉
•问题情境 •问题实质 •问题危害
问题原因 分析
重庆公租房建设目标 2010年2月,重庆正式公布的公租房建设方案是: 未来10年建设4000万平方米公租房。前三年,主城区 和郊县各建成1000万平方米,其余2000万平方米再 择机建成。 6月底闭幕的重庆市委三届七中全会,将这个目 标调整为,前三年在主城区建成2000万平方米,全市 建成3000万平方米公租房。 今年9月,主城区公租房开工量已达到990万平方 米,加上中心城市和卫星城市开工的面积,全市公租 房开工面积已达到1200万平方米,超额完成市委、市 政府今年的目标任务。
公共政策方案抉择的标准 公共政策方案抉择的依据在于元政策的要求和价 值标准。具体说来,有以下一些标准: 有利于元政策的实现。公共政策方案本身体现基 本国策的精神,符合国家总体发展战略目标。
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公共政策目标。这是进行方案 抉择时最主要最基本的标准。
尽可能少地消耗公共政策资源。 实现政策目标的风险程度尽可能的小。 在政策方案实施中产生的副作用尽可能小。
对公共政策方案后果的预测实际上属于公共政策 评估的范畴,这种预测发生在公共政策付诸实施以前, 属于评估中的事前评估。 决策者可以利用其所掌握的各种信息,比较每一 个方案,对方案实施的成本和收益、实施中可能碰到 的问题以及解决的可能性与程度、可靠性等因素进行 评估,在此基础上列出各方案的优点与缺陷,并以此 作为最终对方案进行取舍的依据。
第五章 公共政策
• 二、公共政策的制定 (一)公共政策的制定的过程 公共政策的制定是一个发现问题、确定目标;分析问 题,提出方案;评估方案,方案选优的过程。制定公共政 策必须依照规范的程序,以防止少数人草率行事、滥用职 权。制定公共政策的程序有: 1、政策问题的产生与认定 社会问题很多,但不是所有的问题都是公共政策问题。 政策问题来源于社会问题。社会问题是指实际状态与社会 期望之间的差距。社会问题是客观存在的,不以人们的主 观意志为转移的社会现象。当政府决策者意识到某个社会 问题的存在,并准备制定相应的政策来解决这个问题时, 社会问题就变成了政策问题。 一般来说,成为公共政策问题必须有以下特点: 第一,问题是公众问题,问题的解决会产生普遍性效 果; 第二,问题是大多数人意识到的,并与大多数人的利 益有关系的; 第三,问题是决策机关认识到的,并认为是有必要采 取行动加以解决的。
• (二)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从本质上说,公共政策是统治集团意志和利益的体现, 这种本质决定了公共政策的基本特征。 1、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 从政治性看,现代世界各国的政治基本上都是政党政 治,各国政府基本上是政党政府。公共政策必然服从并服 务于政治系统的意志、利益和目标。体现着明显的政治性 特征。 从公共性看,公共政策必须立足于整个社会的发展, 必须从社会绝大多数人的利益出发来制定行为准则,所以, 又体现着明显的公共性特征。 公共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既有矛盾的一面,也有统 一的一面。当政治系统中占统治地位的集团的利益与社会 公众的利益一致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能很好地结 合在一起;当统治集团的利益与社会公众的利益不一致、 甚至发生冲突时,政策的政治性与公共性就会发生矛盾。
•
4、公共政策的分配功能 在人类社会中,由于人们的经济地位、 政治地位、思想观念、风俗习惯、文化水 平的差别,造成了不同社会成员具有不同 的利益需求。而社会的实际资源是有限的, 不可能满足每一个人的需要。这就造成利 益分配上的冲突。为减轻这种冲突,化解 这种矛盾,就需要站在公正的立场上,通 过公共政策来调整各种利益关系,公平分 配社会资源。
第五章 公共政策科学发展
人。
③从政府机构或职业组织的伦理问题入 手分析公共责任与义务
高斯罗普:《公共部门的管理、系统与伦理学》— —职业伦理;
特里·L·库珀:《行政伦理手册》《行政伦理学》— —组织伦理; ……
2、关于公共政策与公共管理的关系问题
(1)梅尔斯诺(Meltsner)和贝拉威(Bellavita) : 《政策组织》——政策管理、政策沟通、政策组织、 政策行动等四者的相互联系理论;
构成因素;
(8)对时间非常敏感,现在是过去和未来间的桥梁;
(9)对变化的过程和动态的情境十分敏感;
(10)认识到超理性过程和非理性过程的重要作用;
(11)既修正已被接受的科学原则和方法论,又将它 们扩展到已被接受的科学研究的界限之外;
(12)要成为自觉的社会科学,它寻求自己的范式、 假定和理论;
(13)为它自己在实际政策制定中的日益增加的应用 和职业化而奋斗;
(3)时下局部的问题并不是政策科学所主要关心的, 政策科学将致力于一般选择理论的研究;
(4)政策科学是某种不同于应用社会科学东西,因为 它主要关心社会中人的基本问题;
(5)关心解释政策制定和政策执行,关心搜集数据并 提供对特定时期政策问题的解释; ……
2、拉斯韦尔公共政策学的六大规定性
(1)关于民主的学问; (2)哲学基础是理论实证主义; (3)一门对时间和空间都非常敏感的科学; (4)跨学科的一门学问; (5)政府官员与学者共同研究的学科; (6)包含“发展建构”(Developmental Construct)概念;
罗尔斯:《正义论》——用分配的正义取代传统的功 利主义伦理学;
所有的社会基本价值,包括自由 和机会,收入和财富以及自尊的 基础,都要平等地分配,除非对 其中一种或所有的一种不平等分
公共政策学第五章知识点
第五章政策问题与议程设定第一节政策问题的概念、属性与分类一、私人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一)私人问题、公共问题与政策问题的含义某个群体或很多人的期望与实际状态出现差距时,问题超出了个人的范围而呈现出集体性或社会性。
如社会上在一定时期很多人失业,造成国家或某一地区失业率的提高,那么它就转变成了公共问题或社会问题。
公共问题:指一定数量的社会成员感知其期望的目标、价值或景况,与现实获得的价值、利益或景况存在显著差距,因而通过各种方式将其缩小差距的要求公之于众,以争取社会的同情与支持,并谋求引起政府关注和予以解决的一种情境。
政策问题:是指统治集团或社会大多数人感觉到现实中出现的某种情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和规范有相当严重的矛盾和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组织活动要求有关社会组织和政府采取行动加以解决,并被后者列入政策议程的社会或公共问题。
(二)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公共政策问题的基本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的事实或问题情境;2、问题的察觉(在各个角度感觉到问题的存在);3、现实与利益期望等的冲突性;4、团体或组织活动;5、政府或社会公共组织的必要政策行动。
公共问题和政策问题之间的关联及区别:①问题是泛指实际状态与社会期望之间的差距;②公共问题范围最宽,包括社会问题;③公共政策问题是基于特定的社会、公共问题,由政府列入政策议程并采取公共行动以期解决的问题。
二、政策问题的基本属性(作为论述题考过,要在理解的基础上熟记,并能展开)(一)关联性与公共性。
(二)客观性与主观性。
(三)历史性与动态性。
三、政策问题的分类从政策问题的结构角度:结构优良、结构适中、结构不良。
根据政策问题发生领域的不同:政治问题、经济问题、文化问题等。
从作用范围看:国际问题、全国性问题、区域性问题和地方性问题。
第二节公共问题的提出学者琼斯和马休斯从政府和私人两种主体出发,将提出公共问题的主体状况区分为四类:私人主动、政府有限介入,政府主动、私人有限介入,两者都主动,两者都不主动。
第五章-公共政策合法化
25
三、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 民主集中制是中国共产党和我国各级政府的 基本的组织原则,它是民主制和集中制的高度统 一,是高度民主的基础上的高度集中。中国共产 党和人民政府的领导机关,在政策制定过程中坚 持民主集中制的组织原则,这是制定出正确政策 的组织保证。 民主集中制包括民主和集中两个方 面,是民主基础上的集中和集中指导下的民主相 结合。
15
政策合法化实例
国家改 革与发 展委员 会制定 计划方 案
国 务 院 审 定
全 国 人 大 审 议
国务院提出议案 人大将其列入议程 交付代表审议 确定方案
全 国 人 大 表 决
表决 通过 批准 公布
16
行政机关的政策合法化过程
政策合法化过程是与政策决策的领导体制紧 密相联的。领导体制的不同往往导致合法化过程 的不同。 首长制:最高决策权由行政首长一人执掌,其他 成员只有建议权,没有决定权。美国总统制就是 一种典型的首长制。一次,林肯召集七位部长讨 论问题,七位部长均反对林肯的意见,而林肯最 后宣布说:“七人反对,一人赞成,赞成者胜 利”。 委员会制:最高决策由委员会成员共同执掌,各 成员权力平等,采取少数服从多数原则。(瑞士)
公共政策合法化
■政策合法化的概念与作用 ■政策合法化的主体及权限 ■政策合法化的程序 ■政策法律化
一、政策合法化的概念与作用
1.“合法性”与“合法化”概念 “合法性”表明某一事物具有被承认、被认 可、被接受的基础,至于具体的基础是什 么(如某种习惯、某条法律、某种主张、 某一权威),则要看实际情境而定
2
“合法性”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合法性概念被用于讨论社会的秩 序、规范,或规范系统; 狭义的合法性概念被用于理解国家的统 治类型或政治秩序。
第五章 公共政策的评估与监控
第三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标准和影响因素
(2)制定评估方案,这是政策评估准备 阶段最重要的一项工作;
(3)挑选和培训人员,政策评估人员的 自身素质及其对评估的态度会直接影响到 评估的质量。 2.实施阶段
实施评估是整个政策评估活动中最重要 的阶段。
西南民族大学
第三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标准和影响因素
西南民族大学
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
它代表成员的利益,履行利益表达的 功能,其对公共政策的影响一般取决于这 样一些因素:团体的规模、资金及其他资 源条件、团体的凝聚力、领导层的工作技 巧、团体的社会地位、竞争性组织是否存 在、官方决策者对其的态度、在政治系统 权力体制中所处的位置等。
西南民族大学
其主要任务是利用各种调查手段全面 收集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影响、政 策效益等方面的信息,并在此基础上进行 系统的整理分类、统计和分析,运用相应 的评估方法,对政策进行评估,做出评估 结论。在评估实施过程中,评估者应该坚 持材料的完整性和分析的科学性两个原则, 客观、公正地反映出政策的实际效果。实 施评估阶段是一些具体调查方法和评估方 法的运用。
西南民族大学
第三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过程、标准和影响因素
3.结束阶段 这是处理评估结果、撰写评估报告阶段。 个人的价值判断受客观条件的限制难免
西南民族大学
第二节 公共政策评估的主体
2、政党 政党作为利益集团的一种特殊类型,往往以政治 联盟的形式出现。其关注的政策范围要比一般的 利益集团更广,对公共政策评估的影响当然也比 一般利益集团更大。现代国家的政治统治大都通 过政党政治的途径加以实现,政党常常履行着一 种“利益聚合”的功能,即政党努力将不同利益 集团的特定需求转变为一般性可供选择的政策方 案。
公共政策学重点第五章
2.目标群体 从“人”的角度看,公共政策的客体是目 标群体。 所谓目标群体,就是公共政策直接作用与 影响的公众群体或那些受公共政策规范、管制、 调节和制约的社会成员。 人们在社会生产和生活中所处的地位不同, 社会分工不同,必然会产生各种不同性质、不 同层次的利益需求。 公共政策所要调整和规范的对象就是这些 具有不同性质和类型的利益要求的社会成员间 的关系。
一、公共政策的主体与客体
公共政策是人类通过自身的活动解决社会 公共问题的过程,也就是政策主体为应对来自 环境的挑战以及自身维持、存续和发展的需要, 借助公共权力和公共资源,通过一定的方式作 用于政策客体的过程。
(一)公共政策主体
公共政策主体就是那些在特定政策环境中 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策制定、实施、评 估、监控的行为者。这里的“行为者”,既 包括个人,也包括团体或组织。 尽管世界各国的政策环境不尽相同,但公 共政策主体在构成上并无根本性区别,差异 主要在于这些主体在政策系统过程中所处的 地位、作用的方式以及影响的程度。
(二)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
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是政策一般环境中的不同 部分在特定时间点上的聚合,因而具有多样性、变 动性、主观性和人为性等特点。 政策系统的现实特征、功能与运行更多地取决 于政策系统所处的工作环境。 一国的现实国情是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它对 科学地制定公共政策,尤其是总政策与基本政策具 有极为重要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公共政策主体只有以科学的态度,求实的精神, 深入实际,调查研究,认真地分析一般环境中的有 利因素与不利因素,才能确定政策系统的工作环境。
二、政策系统的构成
政策系统是一个由政策主体系统、政策支 持系统、政策反馈系统三个子系统构成的政策 巨系统。 政策过程及其各项功能活动是由这些子系 统共同完成的:一方面,它们按照各自的分工, 相对自主地开展工作;另一方面,它们又紧密 配合、协同一致,使公共政策系统得以正常运 转。
第五章 政策问题的认定
2、社会公众需求 3、专业研究人员
4、突发(或危机)性事件
5、大众传播媒介
四、政策议程建立的分析模型
(一)科布和埃尔德模型
科布和埃尔德在区分公众议程和政府议程的基础上依据政策诉 求主体的不同提出了建立政策议程的三种模型:外在创始型、 政治动员型和内在创始型。
一、政策问题的含义
(一)问题、个人问题与社会问题
问题 —— 问题意识者主观意识中的现实状态与期望状 态之间的差距; 个人问题——一般来说,仅仅涉及某个人的期望与实际 状态之间的差距的问题属于个人问题(或者私人问 题); 社会问题 —— 指一个社会的大部分成员和一部分有影 响的人物认为某种社会状况不理想或不可取,应该引 起全社会关注并设法加以改变的问题。
注意:
(1)严重的问题不一定就是政策问题。例如爱滋病, 在早期,虽然它被大多数人看作是严重的问题,但只是 严重的个人问题(影响个人和责任在个人),并没有将 其看作是一个社会问题。当它影响社会上包括婴儿、社 会名流在内的越来越多的人的时候,大多数人才将其视 为社会问题。 (2)影响广泛的问题不一定就是政策问题。例如,城 市的居民每天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上下班,这一问题的 影响面非常广,但是这个问题可能还不那么严重,或者 解决这一问题所需要付出的代价可能比问题本身付出的 代价还要大。 (3)即使是同样的问题,其内涵也是处于变动之中的。 例如,垄断问题:自然垄断——政府垄断。
专业文档22政策问题的内涵?公共政策问题是指社会组织中的统治集团或者相当数量的成员感觉到的现实中出现的某种客观存在的状况与他们的利益期望价值观念或者他们所遵循的社会规范有严重的矛盾或者冲突进而通过团体或者组织活动要求有关权威当局采取行动加以解决而权威当局认为所提出者属于其权限范围内的事物且有必要采取行动加以解决的公共问题
第五章公共政策的执行
第五章公共政策的执行一、引言公共政策是指政府在解决社会问题、满足公民需求和达成国家目标以及最优化资源分配方面采取的行动和决策。
公共政策的执行是政府将决策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本章将系统分析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及其影响因素,以期为政府决策提供参考。
二、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公共政策的执行过程主要包括政策制定、政策传达、政策实施和政策评估四个环节。
1.政策制定:政策制定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础。
政府或相关部门根据问题需求和政策目标,制定相应的政策方案。
这个过程需要对问题进行调研、分析,制定可行的政策方案,并征求各方的意见和建议。
2.政策传达:政策传达是确保政策得以顺利执行的关键环节。
政策传达需要将政策内容清晰地传达给政府机构、社会组织、企事业单位和民众。
这个过程需要广泛宣传,加强沟通,确保政策传达到位,避免信息不对称。
3.政策实施:政策实施是将政策转化为具体行动的过程。
政府在政策实施过程中需要制定详细的操作计划,明确责任分工,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确保政策能够得到有效执行。
4.政策评估:政策评估是衡量政策执行效果的过程。
政府需要对政策实施的效果进行监测和评估,以便及时进行调整和改进。
政策评估需要科学的评估方法和客观的数据支持,提供科学依据为政府政策调整提供参考。
三、影响公共政策执行的因素公共政策的执行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政策设计、机构能力、资源配置和社会环境等。
1.政策设计:政策设计是公共政策执行的基础。
一个好的政策设计应该具备明确的目标、合理的措施和有效的监管机制,能够解决具体问题,满足公众需求,并具备可操作性。
2.机构能力:机构能力是政策执行的关键。
政府部门需要具备良好的组织和协调能力,确保政策能够得到顺利执行。
同时,政府还需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和社会组织的作用,进行多元化的参与和合作。
3.资源配置:资源是政策执行的保障。
政策执行需要充足的财政、人力和物力资源支持。
政府应合理配置资源,加强资源整合和利用效率,确保资源的合理调配和使用。
公共政策学第五章第三节政策议程的阶段与类型模板
2.强度
(1)强度是指公众对某社会问题的态度或反应程度。 (2)如果公众对某社会问题的反应平淡,则不会引发相关的政策议程; 反之,如果引起公众的担心和愤怒,导致舆论哗然,那就会使得政策制 定者予以高度重视。
3.时间 (1)时间是指触发机制产生的时间。 (2)瞬间机制(很短时间内就能够广为人知的事件),如地震、爆炸、
3.传媒是连接公众与政府的桥梁,使得公众参与决策成为可能。
4.传媒能发挥政府决策系统外脑的作用,是政府决策系统了解和掌握社
会信息的重要工具。
(六)问题本身
1.社会问题的明朗化程度对政策议程的建立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般而言,明朗化的社会问题最容易引起公众的普遍关注和政策决策系
统的反应。 2.如果只有问题明朗化后才能导致政策议程的建立,则政策决策系统只 能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且问题往往在明朗化时已经非常严重了, 因此决策系统应该立足现在,预测未来,及时洞察潜在的问题。
公众。
D.问题的复杂程度
E.先例的明确程度
2.政府议程 (1)政府议程是指某些社会问题已经引起决策者的深切关注,他们感到 有必要对之采取一定的行动,并把这些社会问题列入政策范围这样一种 政策议程。 (2)从本质上讲,政府议程是政府部门按照特定程序行动的过程,政府 的制度性因素在其中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三)政治体系的封闭
如果政府体系保守,决策过程封闭,民选代表不能代表选举人的利益,
那么公众与政府联系的渠道就会出现障碍,公众的呼声和愿望就很难为
决策者所知,人们不仅无法与决策者进行必要的沟通,而且不能通过问 题讨论等形式参与政策的制定过程。在这种情况下,公众认定的社会问 题很难进入政策议程。
(四)承受能力的超重
定;一般而言,社会问题转变为政策问题先要经过公众议程,然后才能
公共政策第5章第3讲
在转型中国,大众传媒渐成为政策系统中各 种利益表达与聚合的公共平台,是影响公共政策的 重要变量。但是对媒体行为起决定作用的仍然是官 方态度,中国媒体要担当“社会公器”的角色还有 很长的路要走。 贾西津:《中国公民参与案例与模式》
长期以来,人们对于媒体给予了很高的期望。 那么,媒体是否必然的是“净土”、“天使”?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对媒体追求发行量、 收视率、用户量、广告量最大化的现象已不再陌生。 有人说:“广告对报纸的支持是一种复杂的恩 赐。报纸对广告的依赖可能使报纸出版者偏袒及企 业商人的道德准则和利益”。
小轿车最后被一位武警战士强行拦下。 而这时轿车后面已留下一条长达 1500 米的血 路。骑车人被拉出后,几乎体无完肤,多根 肋骨骨折,左耳外轮脱落,双脚后跟白骨绽 出。 8月25日,当地《大河报》率先报道了这 一惊人血案。 8月27日,肇事者被刑拘后,身份被披露: 张金柱,曾任郑州市公安局二七分局局长、 郑州市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公安分局政委。
10月13日,《焦点访谈》披露了这一血案。 10 月 17 日,郑州市公安局公布了对张金柱开
除党籍、开除公职、取消警衔的决定。 12月3日,郑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此案。 消息传出,近万人自发来到郑州中院门口。 1998年1月12日,郑州中院公开宣判:张金柱 犯故意伤害罪,判处死刑,剥夺政治权利终 身。
3、政治领袖的作用 4、政府体制的作用 5、大众传媒的作用 第一,传播政策问题; 第二,制造舆论压力; 第三,连接公众与政府的桥梁; 第四,政府决策系统的外脑。
焦点访谈,表扬先进,批评落后,伸张正义。 李鹏1997年12月29日
舆论监督,群众喉舌,政府镜鉴,改革尖兵。 朱镕基 1998年10月17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公共政策客体
公共政策客体是公共政策所发生作用的对象,包括公共 政策所要处理的社会问题和所要发生作用与影响的社会成员 (目标群体)两个方面。
1. 社会问题 2. 目标群体
(三)公共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是环境的产物,受到自然和社会的各种因素的 制约和影响。公共政策主客体所需要的物质、能量和信息归 根结底是从环境中得到的,同时,政策系统也向环境输出公 共政策产品,造成政策环境的变化。在此重点讨论对公共政 策产生较大影响的相关政策环境因素。
(一)政策问题的确认 (二)政策议程的确立 (三)政策方案的论证 (四)政策合法化
(一)政策问题的确认
所谓政策问题的确认是指对于政策问题的察觉、界定和描述的过程。 从认识论的角度而言,这是一个从对客观事实的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过 渡。问题确认是问题求解过程中最为关键的一环。对问题进行明确和系统 的阐释是探求问题解决方案的有效途径。
公共管理学
第四章 公共政策
授课教师:XX老师
学习目标
公共政策是行政管理专业学习的核心内容,通过本章节的教学, 使学生了解公共政策的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认识在现代社会发展进 程中公共政策的重要地位,了解公共政策的制定和执行主体及过程等, 培养和提高学生运用公共政策的相关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政策评估的方法 (1)前后对比法 (2)专家评估法 (3)目标群体评估法 (4)执行群体评估法
四、政策变迁
(一)政策调整 所谓政策调整,就是以政策评估获得的相关政策反馈信息为基础,
对公共政策方案及公共政策目标进行不断地修正和补充的行为。政策 调整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具体有以下几点:
1. 政策问题的变化 2. 政策目标的变化 3. 政策环境的改变 4. 政策方案缺陷的暴露 5. 政策主体的变动 6. 政策资源发生变化
(四)政策合法化
1. 政策合法化的涵义 政策的合法化是指经过政策论证与建议得到的政策方案上升为法 律或获得合法地位的过程。它由国家政权机关依据法定权限和程序所 实施的一系列立法活动与审查活动所构成,合法化使政策获得了法律 的保护,具有了强制力,为政策的执行提供了必要条件。
2. 政策合法化的地位和作用
政策问题的确认有以下三个步骤: 1. 问题察觉 2.问题界定 3.问题描述
(二)政策议程的确立
所谓政策议程是指将政策问题提上政府部门的议事日程。政策制定是
一个复杂的活动过程,它由一系列的功能活动或环节所构成。社会问题进
入政策议程的途径通常有以下几种:
1. 政治领袖
2. 政治组织
3. 行政人员
4.利益集团
(三)公共政策环境
1. 自然环境 2. 经济环境 3. 文化环境 4. 国际环境
第二节 政策决策体制与政策工具
本节主要内容: 一、西方国家分权制衡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二、中国政治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三、政策工具的构成与运用方法
一、西方国家分权制衡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通常西方国家在宪政的基础上,普遍采用的是分权制衡 的制度安排,分权制衡最典型的或者说狭义的表现就是三权 分立。虽然西方发达国家都普遍推行三权分立体制,但是由 于国情不同,政治文化传统不同,使得三权分立体制在不同 的国家有着不同的表现形式。总的来说,可以分为总统议会 制、内阁议会制和联邦委员会制。
(一)公共政策主体
我们可以从官方和非官方角度来探讨公共政策主体的构成及其行 为,前者着重探讨权力配置问题,后者着重探讨政策参与问题。
1. 官方决策者 (1)立法机关 (2)行政机关 (3)司法机关 (4)中国共产党
2. 非官方参与者 (1)利益集团 (2)政治党派 (3)大众传媒 (4)思想库 (5)公民个人
二、中国政治体制下的公共政策
中国实行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议行合一” 基本原则。在议行合一体制下的公共政策,具有两大基本特征:其 一,从宪法规范的权力关系来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国家最高权 力机关,行使国家的立法权,在国家机关体系中居首要的、全权的 地位;其二,从政府系统与中国共产党的关系上看,中国共产党是 中国政府系统的领导核心,左右着各级政府的运行,主导着公共政 策的制定。
(一)总统议会制
美国是最为典型的推行总统议会制的国家。在总统议会制下,总统既是国 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立法、司法、行政三项国家权力完全分立并且相互制衡。
在总统议会制下,公共决策的最大特征是“代议制”。代议制要求由选民 一方面选出能够胜任的总统和地方行政长官,然后通过议员代表自己参与公共决 策,通过总统和地方行政长官任命自己所属的行政官员执行公共决策。
在本节中,将从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政策环境三个层 面来而言,公共政策主体是指直接或间接地参与公共政 策全过程的个人、团体或组织,主要包括立法机关、行政机 关、司法机关、政党、利益集团、思想库、大众传媒和公民 个人等。公共政策主体不仅参与和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而 且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监控等环节都发挥着积极的能 动作用。
(二)公共政策学的兴起历程与背景
1.公共政策形成的标志 公共政策学的形成标志是1951年,拉纳和拉斯韦尔主编《政策科学: 范围和方法的新进发展》的发表,书中首次提出 并界定了政策科学这一 概念,对社会科学中的政策研究方向即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和发展方 向等问题加以论述,奠定了政策科学发展的基础。
(二)公共政策学的兴起历程与背景
(一)政策调整
政策调整的形式通常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政策补充,即对原有的公共政策规定不够明确的或尚未规定的部分进行 补充和完善,使相关公共政策更加具体化、明晰化,增加新的公共政策内容。 第二,政策修改,即对原有的公共政策主要部分保留,对部分不适应的内容和 条款进行相应的修改与完善。 第三,政策分解,从内容上看,政策分解并不是将旧的公共政策完全抛弃,而 是将仍然有效的部分保留下来,与其他的公共政策一起组合为一项新的公共政策。
策现实的唯一途径。政策执行是政府公共管理活动的基本环节,是 实现公共政策目标的最直接的决定因素。
(二)政策执行的过程及影响因素
政策执行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它以政策目标为导向,包含一些基 本环节及一系列的功能性活动的开展。具体内容如下:
1.政策宣传
2.政策分解
3.物质准备
4.组织准备
5.政策实验
6.全面实施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及特征
(二)公共政策的特征 1. 公共性 2. 阶段性 3. 合法性 4. 权威性 5. 稳定性
二、公共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的兴起背景
(一)公共政策分析的内涵 公共政策分析,是公民、组织和政府就相关政策问题所进行的分析。
其目的在于正确认识公共问题、作出正确的选择,采取正确的行动。 1. 公共政策分析是一个跨学科的、应用性的研究领域,涉及政治学,经 济学,社会学,哲学,数学,统计学等等。 2. 公共政策分析既是方法论,又是艺术,既要有科学方法,又要有管理 艺术。 3. 公共政策分析涉及从问题发现到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3.公共政策学兴起的背景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社会问题的复杂化、政府目标的多元化使得公共政策频繁失败。 (2)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为解决社会问题提供了新的方法、技术或工具。 (3)思想库的成熟。
三、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
公共政策系统是由政策主体、政策客体及其与政策环境 相互作用而构成的社会政治系统。是公共政策运行的载体, 是政策过程展开的基础。
2.公共政策的突破与发展 叶海卡·德洛尔的“三部曲”:《公共政策制定检讨》(1968年), 《政策科学构想》(1971年),《政策科学进展》(1971年)。进 而对公共政策科学的一系列基本问题做了进一步具体详尽的论证,讨论 了公共政策科学的对象、性质、范围及方法论问题。
(二)公共政策学的兴起历程与背景
三、政策评估
(一)政策评估的内涵 所谓评估,就是估量和评价,通常是指根据一定的标准对事物
做出优劣判断。政策评估就是依据一定的标准和程序,对政策的效 益、效率及其价值进行判断的一种政治行为。
(二)政策评估的过程与方法
1.政策评估的主要过程 (1)准备阶段 (2)实施阶段 (3)结束阶段
(二)政策评估的过程与方法
目录
CONTENTS
第一节 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分析 第二节 政策决策体制与政策工具 第三节 公共政策的主要过程
第一节 公共政策与公共政策分析
本节主要内容: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及特征 二、公共政策分析与公共政策学的兴起背景 三、政策系统与政策环境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及特征
(一)公共政策的内涵
公共政策是指社会公共权威在特定情境中,为达到一定目标而制 定的行动方案或行动准则。其作用是规范和指导有关机构、团体或个 人的行动,其表达形式包括法律法规、行政规定或命令、政府大型规 划、具体行动计划及相关策略等。
(二)政策终结
1.政策终结的基本内涵 “终结”一词,通常是指某一活动或事物在时间和空间上的终止或结束。所谓 政策终结,即公共政策主体通过对相关政策进行慎重的评估后,采取必要措施,中 止那些过时与失效政策的一种行为。政策终结不是一种自然形成的现象,而是一种 主动行为,是公共政策主体在公共政策的执行、评估和调整过程中发现问题并予以 纠正,旨在提高公共政策绩效的主动行为。
(三)联邦委员会制
议会制的另一种形式是联邦委员会制。联邦委员会制同样坚持分权 制衡的政治原则,联邦议会是最高权力机关,由民选产生,拥有立法权 和国家公共事务的最高决策权。联邦委员会是国家最高行政机关。
很明显,这种公共决策的联邦委员会制充分体现了国家立法机构的 最高权力地位,由议会产生国家行政机构和政府首脑,政府的公共决策 必须经由议会表决。
5.专家学者
6.社会公众
7.大众传播媒介
8.危机和突发事件
(三)政策方案的论证
政策论证的基本要素包括以下几点: 1.政策信息,它是所有政策论证的起始点,通过多种方法提供的政策相关信息构 成了分析者所支配的论据。 2.政策主张, 是政策方案所要建议的、作为政策相关信息的逻辑推理结果,是政 策论证的结论。 3.立论理由,是一种解释框架或解释方式,它与人的知识、经验、信仰有关。 4.立论依据,它是将信息转变为政策主张的深层次的理由。 5.反驳,是立论理由的反驳、排斥或限定。 6.可信度,是指各种主客观条件对政策主张的支持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