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地理上册认识地球面貌教案晋教版

合集下载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的三种地图,了解地球的形状、地球的地理位置、地球的划分以及地球的经纬网等知识。

教材通过大量的图片、图表和地图,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和地理学科兴趣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空间想象能力和观察能力,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善于通过图片和图表来获取信息。

但同时,学生的空间思维能力还不够成熟,对于地球的形状、经纬网等概念可能较难理解。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教师通过生动的讲解、形象的图示和丰富的实践活动,帮助学生建立起对地球的基本认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说出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划分以及经纬网等基本知识。

2.过程与方法: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法,培养自己的空间思维能力和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学生培养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对地球的认识和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地球的地理位置3.地球的划分和经纬网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设置各种情境,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和理解地球的知识。

2.直观教学法:利用地球仪、地图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概念。

3.小组合作学习: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地球的知识,培养团队协作能力。

六. 教学准备3.PPT课件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教师通过向学生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和特点,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PPT课件,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理位置、划分以及经纬网等基本知识。

在讲解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地球仪和地图,让学生直观地理解地球的概念。

3.操练(10分钟)教师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自主探究地球的知识。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说课稿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说课稿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说课稿一. 教材分析《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的内容。

这一节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仪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地球的基本面貌,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的认识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和简单的科学知识。

因此,他们在学习本节课的内容时,可能对于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概念有一定的了解,但缺乏系统的认识。

此外,学生可能对于地球仪等教学工具较为陌生,需要教师进行详细的讲解和演示。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基本知识,了解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环节,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和动手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探索地球奥秘的欲望。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基本知识,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对于地球形状的认识。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观察法、实践法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多媒体课件、地球仪等教学工具,帮助学生形象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大小等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阅读教材,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回答相关问题。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基本知识,介绍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4.实践操作: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观察地球的基本面貌,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5.课堂讨论:学生分组讨论,交流对于地球的认识,分享学习心得。

6.总结提升: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巩固所学知识。

7.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

晋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认识地球面貌 教案

晋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认识地球面貌 教案

晋教版初一地理上册第一章第一节认识地球面貌教案1.1 认识地球面貌主备教师课题授课时间年级科目七年级地理课时 3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了解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能够比较详细的描述地球的形状。

2、学会运用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来描述地球的大小。

3、认识地球仪。

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4、明确南北半球、东西半球、高中低纬度的划分。

二、过程与方法培养学生描述地理事物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使学生领悟到人类对大自然的认识,是一个孜孜不倦的求索、深化的过程,激发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兴趣,领悟追求真理的精神,促进其求真务实科学态度的形成。

教学重点1、认识地球的形状,能够描述地球的形状。

2、了解地球的半径、赤道周长、表面积。

3、了解赤道、纬线、经线的定义,能够在地图、地球仪上准确地找出。

4、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教学难点1、科学精神的培养。

2、描述比较大的地理事物的能力。

3、掌握经线纬线的特点、分布、变化规律,能够进行对比分析。

学习者特征分析初中学生感情丰富,思维活跃,形象思维较强而抽象思维较弱,容易对直观形象和与生产生活实际联系较为密切的地理事物产生兴趣,好奇心强,求知欲旺盛。

他们具有初步的读图分析能力,但由于认知水平的局限性,导致他们在分析问题时易于片面化、表面化,缺乏对地理成因本质的挖掘和深入思考。

因此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师应充分发挥引导者与参与者的角色,帮助学生完成发现知识的过程,完善学生的认知结构。

教学方法和手段自学法、读图法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从今天开始老师即将带领大家去一个非常熟悉但又陌生的地方,它就是我们的家园——地球。

那大家知不知道地球长什么样?它有多大呢?二、自主学习1、阅读教材p1-2,找出人类认识地球形状经历的过程:(1)原始社会,人类从出发,认为地球是。

(2)2000多年前,学者认为地球为。

(3)1519年9月,葡萄牙人从出发,途径、和,绕过非洲南端的,回到,完成了环球航行。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认识地球面貌(第一课时)教案 晋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1.1认识地球面貌(第一课时)教案 晋教版

1.1 认识地球面貌第一课时【目标】1、学习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2、掌握有关地球的几个数据3、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课前准备】1.学生课前准备:分小组、每小组预习课文,了解人类认识地球的历史及有关地球的几个数据。

2.教学器材:地球卫星照片。

教学设计:学习内容学生活动教师活动提问、引导,师生共同总结。

认识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学生讨论、小组交流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学生举例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

学生看图“地球的大小”,读出地球的大小【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1.地球的形状(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说课稿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说课稿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说课稿2一. 教材分析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是学生在初中阶段首次接触地理学科,本节课的主要内容是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以及地球上的各种地理事物和现象。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今后的地理学习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从小学升入初中,对于地理学科的了解还比较陌生,他们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有较强的学习兴趣。

但同时,他们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还在发展中,需要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来帮助理解。

此外,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方式各异,需要教师因材施教,引导他们逐步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认识经纬网,掌握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点的位置的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地球仪、模型等,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抽象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他们关爱地球、保护资源的意识。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经纬网的作用及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点的位置。

2.教学难点:地球的形状和构造,经纬网的构成及应用。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问题驱动法、案例分析法、小组合作法等,引导学生主动探究、积极思考。

2.教学手段:利用地球仪、模型、多媒体课件等直观教具,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以及经纬网的作用。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球模型,引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2.自主学习: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球模型,自主探究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

3.课堂讲解:教师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构造,介绍经纬网的构成及其作用。

4.实践操作:学生分组合作,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球表面任意点的位置。

5.课堂小结:教师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巩固知识点。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1.1 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内容。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教材通过生动的图片、地图和简单的文字描述,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他们对地球的认识主要来源于日常生活和简单的科普知识。

学生对于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地球的结构、纬线和经线等概念可能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从生活实际出发,逐步过渡到地理学科的专业知识。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掌握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能够识别和运用经纬网。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学生的空间观念和地理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合作意识。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重要纬线和经线的概念及运用。

2.难点:地球的形状和结构的理解,经纬网的运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地图等,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通过讨论、思考等方式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

3.实践操作法: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地球的形状、重要纬线和经线,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六. 教学准备1.地球的图片、地图、模型等教学资源。

2.教学课件和板书设计。

3.学生练习册和相关参考资料。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的图片、地图等资源,引导学生关注地球的形状、大小等特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提出问题:“你们对地球有什么认识?”,让学生发表自己的观点。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课件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知识,同时讲解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3课时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3课时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3课时一. 教材分析《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仪等基本知识。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为后续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正处于青春期,好奇心强,善于接受新知识。

但他们对地球的认识有限,需要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来帮助他们理解地球的相关知识。

此外,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也需要激发,以提高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学会使用地球仪,并能解释地球仪上的各种符号和表示方法。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操作、思考,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增强他们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结构2.地球仪的使用方法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模型等直观教具,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互动式教学法:引导学生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考和分析能力。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供学生观察和操作。

2.图片:收集与地球形状、结构相关的图片,如地球卫星照片、地球仪图片等。

3.课件:制作课件,内容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地球仪模型,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提问:“你们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状的吗?”2.呈现(10分钟)展示地球的卫星照片和地球仪图片,让学生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同时,介绍地球仪的各种符号和表示方法。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一台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地球仪,观察和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5分钟)学生回答关于地球形状、大小和结构的问题,巩固所学知识。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经历了哪些过程?如何证明地球是圆的?6.小结(5分钟)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大小和结构以及地球仪的使用方法。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2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2一. 教材分析《1.1 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节内容,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通过本节内容的学习,学生可以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开始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的认识大部分来源于生活经验和简单的科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利用多媒体等教学手段,生动形象地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帮助学生建立对地球的基本概念。

三. 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知道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2.能够运用地理知识解释地球上的自然现象。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

2.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五. 教学方法1.采用多媒体教学,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

2.利用地球仪,让学生亲自操作,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精神。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教学设备。

2.地球仪。

3.教学课件。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引导学生对地球产生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

2.呈现(10分钟)教师通过讲解,向学生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同时,让学生观看地球仪,加深对地球的认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合作操作地球仪,找出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并说明其特点。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疑问。

4.巩固(10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掌握程度。

学生回答,教师点评。

5.拓展(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对我们的生活有什么影响?学生分组讨论,分享讨论成果。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纬线和经线。

《认识地球面貌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认识地球面貌导学案-2023-2024学年初中地理晋教版》

《认识地球面貌》导学案一、导学目标1. 了解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的外部特征。

2. 掌握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3. 理解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带分布。

4. 了解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自然灾害。

二、导学内容1.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的外部特征- 地球的内部结构:地核、地幔、地壳。

- 地球的外部特征:陆地、海洋、大气。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地球自转:自西向东自转一周,产生白昼和黑夜的现象。

- 地球公转:绕太阳公转一周,产生四季变化的现象。

3. 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带分布- 气候:指某地在长期气象观测中所表现出来的气温、降水、气压等气象因素的平均状况。

- 气候带分布:根据地球不同纬度位置,划分为寒带、温带、热带气候带。

4. 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自然灾害- 地理现象:包括地壳运动、火山喷发、地震等。

- 自然灾害:包括洪水、干旱、台风、地震等。

三、导学过程1. 地球的基本结构和地球的外部特征- 通过图片和视频展示地球的内部结构和外部特征。

- 让学生观察地球表面的陆地和海洋分布。

2. 地球的自转和公转运动规律- 演示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模型,让学生理解其运动规律。

- 让学生观察日出日落的现象,理解地球自转产生的结果。

3. 地球的气候和气候带分布- 展示不同气候带的气候特征和分布图,让学生理解气候带的划分原则。

- 讨论气候对人类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4. 地球上的地理现象和自然灾害- 分析地球上常见的地理现象和自然灾害,让学生了解其成因和影响。

- 讨论如何预防和减少自然灾害对人类的风险。

四、导学作业1. 完成《认识地球面貌》相关知识点的笔记整理。

2. 查找一则关于地球上地理现象或自然灾害的新闻报道,撰写读后感。

3. 分组展示关于地球的PPT或海报,分享给全班同砚。

五、导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进修,学生对地球的结构和运动规律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对地球的气候和地理现象也有了更全面的认识。

在未来的进修中,可以通过更多的实地考察和实验来加深学生对地球的认识,培养学生对地球的珍爱认识和环境责任感。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说课稿3课时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说课稿3课时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说课稿3课时一. 教材分析《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地理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和思维具有重要作用。

在教材的处理上,我将以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切入点,通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和地图,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形状和结构。

同时,我还会结合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地球仪动画、地球自转和公转的演示等,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在生活中已经积累了一些关于地球的知识,如地球的形状、地球上的重要地理概念等。

但他们对地球的整体认识还不够系统,特别是对地球的结构和地球仪的使用等方面的知识较为欠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我需要关注学生的认知基础,注重引导学生从生活经验出发,逐步建立起对地球面貌的系统认识。

三. 说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观察地球仪和地图,学生能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地理概念。

2.过程与方法:学生能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等方法,培养自己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观察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生能够认识到地理知识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学习地理的兴趣和积极性。

四. 说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地理概念。

2.教学难点: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和地球自转、公转的地理意义。

五. 说教学方法与手段1.教学方法:采用观察、思考、讨论等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基本面貌。

2.教学手段:利用地球仪、地图、多媒体教学资源等手段,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

六. 说教学过程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仪和地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教学新课:引导学生观察地球仪,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地理概念。

3.学生活动:学生分组讨论地球仪的使用方法,并进行实际操作,体验地球自转和公转。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案 】

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案 】

《认识地球面貌》本节教材,主要讲述认识地球面貌。

“认识地球面貌”这节教学内容出现许多新名词、新概念,如地轴、两极,经线、纬线,经度、纬度等,这些名词多为空间概念,对初学者来说有一定的难度。

为此,建议教学时要充分利用课本中的有关图像,采用读图法、比较法,帮助学生建立起空间概念,形成直观的感知,进而理解这些新名词、新概念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1. 了解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能够提出有力证据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

2.会用数据说明地球的大小。

3. 运用地球仪,知道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并能够比较和归纳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教学重点】1.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说明地球是一个球体的证据。

【教学难点】1.经线与纬线、经度与纬度的划分,经线和纬线、经度和纬度的特点。

投影仪,投影片第一课时【自主学习】阅读教材内容,完成下列问题: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1)人类对地球形状的最早认识是图,受活动范围的限制,人们认为天是的,地是的。

(2)人们对“地球”的概念是受图的影响,但由于技术条件的限制,只是停留在推测阶段。

(3)首次证明地球是“球体”的是图,航海家率领船队实现了环球一周的壮举。

(4) 图是地球卫星照片,确证了地球是一个球体。

(5)根据对以上图片的理解,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排序。

2.地球的大小【合作探究】小组合作完成下列问题1.除了课本上的例子,你还能举出哪些例子证明地球是个球体?(至少3个)2.谈谈你从人们认识地球形状的过程中感悟到了什么。

【达标检测】1.关于地球形状的叙述,正确的是()A.地球是一个似皮球的圆球体B.地球是一个两极略鼓的不规则的球体C.地球是个赤道略扁的不规则球体D.地球是一个两极略扁的不规则球体2.读下图,以下说法正确的是()A.地球平均半径是6378千米B.地球赤道周长是8万千米C.地球赤道半径是6 371千米D.地球是个不规则球体大家喜欢猜谜语吗?现在我给大家出一个谜语,看谁猜得快!“高山不见一寸土,平地不见半亩田,五湖四海没有水,世界各国在眼前”(打一地理名词)——地图。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介绍了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地理位置等基本地理知识。

本节课的内容是学生学习地理的基础,对于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具有重要意义。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的基本面貌和运动规律可能比较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采用生动有趣的方式,引导学生认识和理解地球的基本特征。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掌握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地球的地理位置等基本地理知识。

2.培养学生观察地球现象、思考地理问题、运用地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和运动规律2.地球的地理位置五. 教学方法1.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地球的基本面貌和运动规律。

2.利用多媒体技术,展示地球的形状、运动和地理位置,增强学生的直观感受。

3.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地理思维。

六. 教学准备1.多媒体课件2.相关地图和图片3.教学视频资料七. 教学过程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美丽景象,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居住的地球是什么样的?地球是如何运动的?2.呈现(10分钟)介绍地球的形状、地球的运动规律、地球的地理位置等内容。

通过地球仪、地图和图片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地球的基本面貌。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分析地球的运动规律,探讨地球的地理位置对气候、生物等方面的影响。

教师巡回指导,解答学生的问题。

4.巩固(5分钟)学生自主完成课后练习,巩固所学知识。

教师选取部分题目进行讲解,纠正学生的错误。

5.拓展(5分钟)引导学生思考:地球的运动规律对我们的生活有哪些影响?例如,地球的自转产生了昼夜更替,地球的公转产生了四季变换等。

6.小结(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地球的形状、运动规律和地理位置等基本地理知识。

1.认识地球面貌-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认识地球面貌-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认识地球面貌-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的基本构造,认识地球的面貌。

2.了解地球的大气、水圈、岩石圈。

3.了解地球上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

二、教学重点难点重点:地球的基本构造和面貌。

难点:了解地球上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

三、教学内容1.地球的基本构造地球作为太阳系中最大的行星,由核、幔、地壳和大气组成。

幔层把地核和地壳分开,是地球内部较厚的一层。

地壳又分为海洋地壳和大陆地壳。

地球是一个由岩石、气体和水构成的天体。

2.地球的面貌地球上有水,有陆地,有高山和平原,有大洋和海洋,有各种自然资源。

地球各个部分的特点不同,形状也各异。

3. 地球上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地球上有很多自然资源,包括矿产资源、植物资源、水资源、动物资源等。

这些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与地形、气候、人文因素等有关。

四、教学方法采用讲授法、课件播放和讨论互动相结合的教学方法,让学生在理论上了解自然资源的分布范围,通过课程设计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来加深学生对地球自然资源的了解。

五、教学步骤1.导入通过展示地球的图片或者视频,让学生感受地球表面的绚丽毫不相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入地球的构造和面貌。

2.完善课前知识体系对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考查,再通过PPT课件来详细解释,补充不足的知识点。

3.教学内容的讲解通过PPT课件,讲解地球的基本构造、地球的面貌和各种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

4.引导学生进行实地观察和数据分析让学生进行实地考察地球上自然资源的分布情况,通过对自然资源和地形的观察,让学生了解自然资源的形成与分布的原因。

5.总结让学生回顾今天所学的知识,总结感悟,思考在日常生活中如何保护自然资源。

让学生明白,自然资源应该得到合理利用,同时还应该保护自然资源的生态环境。

六、课时安排本课程一般时间为1.5小时。

其中,讲解内容占用1小时,实地考察和数据分析占用0.5小时。

七、教学反思在本课程中,对于学生来说,地球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1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1一. 教材分析《1.1 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上的重要经纬线等。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使学生对地球有一个初步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地理知识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刚接触地理学科,对于地球的认识大多来源于生活经验和简单的科学知识。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注重引导学生从直观的地球模型和图片中,逐步建立起对地球面貌的认识。

同时,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他们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掌握经纬线的特点及作用。

2.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分析、讨论,提高学生对地球面貌的认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

2.经纬线的特点及作用。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地球模型、图片等,引导学生直观地认识地球面貌。

2.互动教学法:分组讨论、问答等形式,激发学生思考,提高课堂参与度。

3.实践教学法: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地球的经纬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地球模型、地球图片、经纬线模型等教具。

2.多媒体课件。

3.练习题。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地球图片,引导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颜色等特征,激发学生对地球的好奇心。

2.呈现(10分钟)教师介绍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讲解经纬线的定义、特点及作用。

通过地球模型和经纬线模型,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知识。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讨论,每组选一个地球模型,观察并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

然后,让学生动手画一画地球的经纬线,加深对知识的理解。

4.巩固(5分钟)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地球面貌和经纬线的认识。

回答正确的学生给予表扬,回答错误的学生给予指导和鼓励。

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1.1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
最后,我发现学生在学习地球的形状和大小时,对于地球的椭球形状和赤道、极半径的理解不够准确。为了改进这一点,我计划增加更多的实例讲解,如通过地球仪展示地球的形状和大小,通过实际测量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地球的形状和大小。同时,我也会准备一些相关的阅读材料,让学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加深对地球形状和大小的理解。
(四)巩固练习(预计用时:5分钟)
随堂练习:
随堂练习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完成,检查学生对地球知识的掌握情况。
鼓励学生相互讨论、互相帮助,共同解决地理问题。
错题订正:
针对学生在随堂练习中出现的错误,进行及时订正和讲解。
引导学生分析错误原因,避免类似错误再次发生。
(五)拓展延伸(预计用时:3分钟)
知识拓展:
3.实践法:让学生亲自动手操作地球仪,加深对地球仪的理解。
教学准备:
1.地球仪:准备一个地球仪,用于讲解和演示。
2.地球图片:准备一些地球的图片,用于观察和讨论。
3.教学PPT:制作相关的教学PPT,辅助讲解和展示。
核心素养目标
本节课的核心素养目标主要包括地理观察能力、地理实践能力和地理思维能力。
1.地理观察能力:通过观察地球仪、地球图片等,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使学生能够观察并描述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基本特征。
4. PPT课件:制作精美的PPT课件,展示地球的基本特征、地球仪的使用方法等,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学习地理知识。
5.网络资源:利用网络资源,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学习素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预计用时:5分钟)
学生预习:
发放预习材料,引导学生提前了解“认识地球面貌”的学习内容,标记出有疑问或不懂的地方。
2.地球的大小:地球的表面积约为5.1亿平方公里,地球的体积约为1.08321亿立方千米。地球的密度约为5.513克/立方厘米。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3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3

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1.1 认识地球面貌》教学设计3一. 教材分析《1.1 认识地球面貌》是晋教版地理七年级上册的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包括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以及地球仪等概念。

本节课的内容为后续学习地球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打下基础。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的学生对于地球的认识大多来源于日常生活和电视、书籍等媒体,对于地球的形状、大小等概念可能有一定的了解,但对于地球仪、经纬网等专业术语则较为陌生。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将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实践等方式,理解地球的基本面貌。

三. 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基本特征。

2.使学生掌握地球仪、经纬网等概念,并能够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和实践能力。

4.激发学生对地理学科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地理素养。

四. 教学重难点1.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基本特征。

2.地球仪、经纬网的概念及运用。

五. 教学方法1.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地球仪、经纬网等模型,加深对概念的理解。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在交流中碰撞出思维的火花,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

3.实践法: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实际操作中掌握经纬网的运用。

4.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

六. 教学准备1.地球仪、经纬网等模型。

2.相关案例资料。

3.多媒体教学设备。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利用多媒体展示地球的图片,让学生观察地球的形状,引出本节课的主题。

2.呈现(10分钟)讲解地球的形状、大小、结构等基本特征,介绍地球仪、经纬网等概念。

3.操练(10分钟)学生分组,每组分配一个地球仪,让学生动手操作地球仪,实际体验经纬网的运用。

4.巩固(5分钟)针对学生操作地球仪的过程,提问巩固地球仪、经纬网的概念。

5.拓展(5分钟)分析实际案例,让学生将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如利用经纬网确定地理位置等。

1.认识地球面貌-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1.认识地球面貌-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

认识地球面貌-晋教版七年级地理上册教案教学目标1.了解地球三大块(陆地、海洋、冰川)分布情况。

2.掌握地球表面的四种地形(山地、高原、平原、盆地)特点和分布情况。

3.掌握地球气候带(寒带、温带、热带)特点和分布情况。

教学重点1.地球表面的三大块及其分布情况。

2.地球表面的四种地形及其特点和分布情况。

3.地球的气候带及其特点和分布情况。

学情分析1.学生刚进入初中,对地理知识的了解较少。

2.本节课为地理第一课,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地球面貌,需要对地球三大块、四种地形和气候带等概念进行简单的介绍。

3.通过本节课的讲授和讨论,可以培养学生的地理意识和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内容及方法1. 地球三大块内容地球分为陆地、海洋和冰川三大块。

方法•让学生观看地球的照片、地球仪等,了解地球表面的三大块。

•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析各大洲的位置和分布情况。

2. 地球表面的四种地形内容地球表面主要有四种地形,分别是山地、高原、平原和盆地。

方法•让学生通过图片、地图等资料,了解四种地形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让学生跟随教师示范,对不同地形进行判断并标出,便于记忆。

3. 地球气候带内容地球表面分为三个气候带,分别是寒带、温带和热带。

方法•让学生通过气温、降水量等指标,了解三个气候带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让学生观察不同气候带的植被、动物、人类活动等方面的差异,帮助学生理解。

教学步骤1.导入新课,讲解地球三大块的概念和分布情况。

2.针对地球表面的四种地形,讲解每种地形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3.介绍地球的气候带,讲解每个气候带的特点和分布情况。

4.分组讨论,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判断不同地形和气候带的分布情况。

5.总结本节课所学内容,强化记忆。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图片、地图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了解了地球面貌、地形和气候带等概念。

但由于课上时间有限,许多细节和知识点可能无法做到全面讲解。

因此,建议学生在课后自己多阅读相关资料,加深对地球面貌的理解。

此外,在讲解时需要注意语言表达的简明性和准确性,避免学生产生困惑和误解。

七年级地理上册 认识地球面貌(第四课时)教案晋教版

七年级地理上册 认识地球面貌(第四课时)教案晋教版

1.1认识地球面貌第四课时【教学目标】(1)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以及南北纬东西经分布规律。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会观察地球仪。

【教学重点】南北纬东西经分布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方法】小组合作、教师讲授【教学过程】分小组,课前五分钟快速预习课文提出教学目标:(1)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以及南北纬东西经分布规律。

(2)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3)会观察地球仪。

(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学生上讲台板书展示)纬线(圈)经线(圈)形状特征指示的方向标度的范围经纬度的表示方法划分地球半球的界线(小组学习)在表格的基础上学生小组讨论,观察地球仪找出南北纬东西经分布规律。

学生有结果后找代表把结果加在原来的表格上生生共同总结利用经纬网定位:教师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展示图片)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

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教室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很好回答)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N、125.30E。

强化训练: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经纬度数判断东西半球判断南北半球30E、20N120W、30S100W、87N160E、45S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 认识地球面貌
第一课时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同学们,在晴朗的白天,我们能够看到太阳像一个火红的圆球;在十五的夜晚,我们可以看到月球像明亮的圆盘。

那么,我们居住的地球到底是什么样的?(板书)地球的形状、大小
1、地球的形状
(展示图片)地球卫星照片(提问)地球是什么形状?
(引导)地球是一个球体,在今天看来已经是再简单不过的问题,在古代却是一个难解的谜。

人们对地球的认识,却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

(引导学生观察教材提供的图片“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学生讨论学习,小组可以相互交流一下,古人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

)(天园地方→天如斗笠→麦哲伦环球航行证实球体→地球卫星照片)(提问)我们生活在地球上,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想到的,你能说出哪些反映地球形状的事例吗?
a、(可能出现的事例):站在海边,摇望远处驶来船只,总是先看到桅杆,再看见船身,而目送离岸的船总是船身先消失。

(展示教材图“观测帆船”)
b、(事例2)发生月食偏时,地球挡住一部分日光,使地球的影子投射在月面上,就像给地球照镜子,使我们看见了地球的球体形状。

c、还有地球仪和麦哲伦的环球航行。

(提问)还有什么办法可以证明地球是球形的?(小组同学可以充分的讨论,教师启发、解释。

)(总结)准确反映地球形状科学证明是地球卫星照片。

(讨论)从人类对地球形状的认识过程中,你感悟到了什么?
(总结)任何一个真理的发现都不是轻而易举的,需要付出艰辛的劳动,甚至以生命为代价。

板书:
2、地球的大小
(承转)现代的科学技术不仅认识了地球的形状,而且精确的测量出了地球的大小。

(展示图片)地球的大小(学生活动)让学生读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57千米,地球的表面积5.1亿平方千米,地球周长约4万千米。

(讲解)精确测量表明,从地心到北极的半径为6357千米,赤道半径为6378千米,赤道半径的长度比北极半径的长度多21千米。

实际上这些差别同巨大的地球来比是微不足道的。

如果把地球缩小到地球仪那样大小,这个差别就看不出来了,我们通常用平均半径来表示地球的大小。

板书)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展示)地球仪
(提问)
1.地球仪与地球真实的原貌有什么区别?
2、地球仪在日常生活中有什么作用? (启发学生积极回答)讲述)在学生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再继续总结补充地球仪的特点。

地球仪是地球缩小的模型。

在地球仪上,人们用不同的
颜色、符号和文字来表示陆地、海洋、山脉、河湖、国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状及名称等。

地球仪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实际并不存在的地理事物,例如,用于确定地理事物的方向、位置的经纬网和经纬度。

地球仪上还有一个能使地球模型转动的地轴,而这个地轴在地球上却没有。

(板书)
三、制作简易地球仪(学生活动)引导学生参看教材提供的关于地球仪模型制作的活动进行制作。

在制作过程中教师要及时指导,强调制作环节中的要领,通过制作地球仪起到巩固本节知识的作用。

最后,评出制作最好的优胜组,进行表扬。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板书设计】
第一节地球和地球仪
一、地球的形状和大小
1、地球的形状
2、地球的大小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仪
三、制作简易的地球仪——“地球和地球仪”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总结:找不到该点,400的纬线南北半球各有1条,1160的经线有2条。

)(学生活动)
1、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北半球的大洲、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大洲和地跨赤道两侧的大洲。

2、在地球仪上找出分别位于低纬、中纬、高纬三个区域的国家各一个。

(通过上面的练习,强化练习了地球仪的使用,对发言积极、答案正确的同学,教师应及时表扬鼓励)
【课堂小结】和学生一起回忆本节学习的主要内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认识纬线和经线
【教学过程】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简化地球仪上的点和线”
(学生活动)结合自己的地球仪观察思考,同学先小组交流,推荐发言人回答下列问题:
1、纬线的特点,经线的特点。

2、认识地轴、南极、北极。

(提问)地球真有一根轴吗?地球表面能画出多少条经线和纬线?(学生活动)(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球仪上的经线”、“地球仪上的纬线”(引导学生读图并回答下列问题)
1、经线呈什么形状?纬线又是什么形状?
2、认识本初子午线、赤道;区别南纬、北纬、东经、西经。

让学生读出赤道、本初子午线的度数。

(展示地图)五带分布图
(学生活动)
1、引导学生继续找出:北回归线、北极圈、南回归线、南极圈。

2、请同学们在图上描画出00、300、600三条纬线,教师补充低、中、纬度的划分。

(让学
生在地球仪标出低纬、中纬、高纬的三个区域。

(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图片“南北半球的划分”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找出赤道的位置,1600e和200e组成的经线圈。

(提问)
1、南北半球是怎样划分的?
2、东西半球是怎样划分的?(南北半球的划分比较容易,让学生说出。

东西半球的划分比较难,教师指图引导,让学生充分想象、理解。

)(学生活动)结合地球仪,教师采取问题教学法,边提问、边启发与学生讨论,完成下列问题:
1、比较不同的经线长度有什么变化。

不同的纬线的长度是否相等?
2、经线指示南北方向,纬线呢?
【板书设计】
四、纬线和经线——“地球和地球仪”
1、组织学生讨论,填出下表:最后让学生互相对答案。

【重点】
(1)会观察地球仪。

(2)准确辨认经线和纬线、纬度和经度、南北半球和东西半球的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难点】
(1)会观察地球仪、使用地球仪。

(2)东西半球划分。

(3)利用经纬网确定某地的地理位置。

【课时内容】利用经纬线确定位置
【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上节课我们共同学习了经纬线的特征和经纬度的划分,为了巩固所学知识,希望同学们认真完成下列表格。

五、利用经纬网定位
引入:在日常的生活中,我们怎样确定地球表面任何一点的确切地理位置?(展示图片)教材提供的地图“经纬网”,在图上选出经纬网的交点a、b、c点。

(让学生读出a、b、c 点的经纬度。

教师及时纠正,辅导。


引入:通过上面的练习,你认为用经纬网确定某一点的位置,有什么规律?(启发学生与生活实际联系一下,不难发现就像在影院里找座位一样。


引入:如果有一航行的轮船在茫茫的大海中遇难,你怎样能准确的报出遇难轮船的位置,而及时的救援?(学生运用经纬网知识,不难回答)展示地球仪:让学生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伦敦、莫斯科的经纬线度数。

在前面学习的基础上,让学生找出下列事件的发生地。

俄罗斯“和平号”空间站第一批碎片坠落在44.40s、1500w 。

台风“桑美”的中心位置已经移至2800n、125.30e。

2、在地球仪上找出北京、纽约、伦敦的位置,并说出它们的经纬度数。

(抢答、及时表扬、鼓励,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总结全课)概括本节主要内容。

(布置作业)教材提供的“活动”3——“城市经纬度的确定”。

【板书设计】
五、经纬线。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