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志荣应用五味消毒饮验案举隅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冯志荣应用五味消毒饮验案举隅
O作者:汪明,谢席胜。

编辑:杏林君冯志荣为享受国
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当代名老中医药专家”,四川省第2 届省名老中医,从事中医临床工作50 余年,学识渊博,广采博览,精研医理,善治各种疑难杂症,医疗经验极为丰富。

五味消毒饮,亦称“消毒饮”,是传统的中药方剂,具有清热解毒,散结消肿的功能。

冯志荣主任医师在临床喜用本方,他认为凡辨证系火毒内蕴之候,均可使用本方进行加减治疗。

现将冯老使用本方治疗毒蛇咬伤、肾盂肾炎、丹毒及肛周脓肿的验案介绍如下。

1 毒蛇咬伤
患者,女,56 岁,农民。

因毒蛇咬伤左足背部15h 于2013 年8 月就诊。

查见其足背部有齿痕2个,从齿痕口可见有渗血,齿痕口周围有大小不等水疱数10 个、局部皮温高、有瘀斑、整个伤肢肿胀明显、红肿蔓延至大腿根部,疼痛剧烈,触之更甚。

舌红苔黄,脉滑数。

中医诊断:毒蛇咬伤。

冯老认为系蛇毒伤及血脉,火毒内功之候。

对于此病冯老提倡中西医结合治疗。

除给予常规积极西医方法处理外,冯老给予患者泻火解毒、活血消肿的治疗。

内服五味消毒饮,处方如下:银花藤、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g ,野菊花15g ,紫背天葵15g,红藤30g,大黄5g ,丹参30g,防己10g,山药30g ,加水煎熬取汁反复3次,每次煎熬20min ,3 次药液混合后作为分3
次服用的剂量。

前3 天每日2 剂(每4h 服用1次,6次/d),以后每日1剂。

服中药的同时局部运用中草药外敷,具体外用药物有七叶一枝花、紫花地丁、半边莲、芙蓉叶、蚤休、栀子、生大黄、红藤、银花藤、地龙、川芎、牛膝、红花、丹参、泽兰、三七等。

上药共研细末,用适量蜂蜜调成稀糊状,涂于肿胀之处,保持湿润,视情况8~12h 换药1次。

患者住院7d,共内服中药10剂,每天外敷中药2 次。

经上述治疗后,患者伤肢肿胀消退,伤口逐渐愈合,于住院半月好转出院。

按语:毒蛇咬伤属临床季节性常见疾病,病情较重,延误治疗后可出现严重的并发症,甚至导致死亡。

民间有“治蛇不泄,蛇毒内结,二便不通,蛇毒内攻”之说,强调治疗毒蛇咬伤应该以解毒、利尿、通便为原则。

冯老的内服处方充分体现了这一个原则;再配合外用药用,起到清热、解毒,凉血、活血、通络、消肿、止痛等作用。

内外兼治,故疗效显著。

2 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患者,女,45 岁。

有尿路感染反复发作史
3 年、肾功能轻度异常1 年,突然再次发作尿频、尿急、尿痛伴发热(体温
38.9 C)、腰痛4d,于2010年10月就诊。

尿检:白细胞1976/卩L,白细胞酯酶(+++ )。

血常规白细胞及中性粒细胞升高。

左肾区叩痛明显,时寒战,尿培养提示大肠埃希菌感染。

舌红、苔黄腻,脉滑数。

因患者青霉素类、头孢类过敏,予盐酸左氧氟沙星静脉给药。

3d 后上述症状未明显缓解,仍发烧。

请冯老给予会诊。

冯老认为先治用清热解毒、利湿通淋之法,予以五味消毒饮加味。

具体方药为:
金银花20g ,紫花地丁、蒲公英各30g,野菊花20g,紫背天葵
15g,车前仁20g ,大黄5g ,瞿麦30g ,白茅根30g ,淡竹叶15g ,甘草10g ,山药30g 。

加水煎熬取汁反复3 次,每次煎熬15min ,3 次药液混合后作为分3 次服用的剂量,1 剂/d 。

服药2 剂,体温下降,尿路刺激症状减轻,继服3 剂诸症消失,尿常规未见异常。

随后以八正散加活血化瘀之川芎、牛膝、红花、泽兰及补肾之山药、菟丝子继续服用7 剂而愈,3 次复查尿培养均为阴性。

按语:此患者系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属于中医淋证,辨证为肾虚湿热。

《诸病源候论》云:“诸淋者,皆肾虚而膀胱生热也。

”这一病机特点尤为适用于慢性肾盂肾炎患者。

肾虚是劳淋反复发作的主要原因。

同时,由于湿热屡犯,或湿热留连不解,耗伤肾阴,病初多为肾阴虚兼夹湿热,病久则肾气亦虚。

故肾虚有偏肾阴虚与肾气虚之不同。

湿热也有微甚之殊,病初则湿热盛,病久则湿热微。

虽然普遍用药如此,但是冯老认为慢性肾盂肾炎急性发作时当力争尽快控制感染,尽快恢复尿路通畅,则预后较好。

如果延误治疗,可能导致双侧肾脏受损严重,病情恶化。

故在急性发作期给予五味消毒饮清热解毒,加用清利湿热之品控制炎症,后期在清热除湿基础上活血化瘀补肾扶正。

正因为分期而治,用药切中病机,起到了良好的治疗效果。

3 丹毒
患者,男,46 岁,因右小腿红肿疼痛伴恶寒发热1 周,于2009 年11 月就诊,院外诊断为右下肢血栓形成,给予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
并合用青霉素静脉注射,但效果不明显,故转院来治疗。

查看患者体温升高达39 C左右,右小腿从足背起至膝盖红肿热痛,红肿部分突出表皮,边缘清晰并高起,局部触痛明显,同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触痛。

B 超未见下
肢血栓形成。

舌质红,苔黄,脉象滑数。

冯老诊断为:丹毒,为湿热下注、热毒壅盛、热伤血脉之候。

拟定治法:利湿清热,解毒凉血。

予五味消毒饮加味。

具体方药为:金银花25g ,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各30g ,紫背天葵15g ,忍冬藤30g,红藤20g,生薏苡仁30g,泽泻30g,黄柏10g,滑石30g,甘草5g。

加水煎熬取汁反复3次,每次煎熬30min,3 次药液混合后作为分3 次服用的剂量,1 剂/d 。

服药3 剂,红肿渐退,体温正常,又继服5 剂,淋巴结肿大消除,下肢焮红肿胀全消而愈。

按语:丹毒是皮肤及其网状淋巴管的急性炎症,主要累及真皮浅层淋巴管,由B 型溶血性链球菌侵入皮肤或皮下组织内淋巴管及周围软组织引起的急性炎症,好发于小腿、足部,其次是面颊部,少数发生于躯干部。

致病菌可潜伏于淋巴管内,引起复发。

丹毒中西医同名,因其为皮肤突然变红,如丹涂脂染,呈片状红斑而得名。

其临床表现为起病急,局部出现界限清楚之片状红疹,颜色鲜红,并稍隆起,压之褪色。

皮肤表面紧张炽热,迅速向四周蔓延,有烧灼样痛。

伴高热畏寒及头痛等。

西医治疗原则是早期、有效、足量使用抗生素,解除全身症状,控制炎症扩散,防止复发,但是临床疗效不甚理想。

中医认为热毒湿邪交织,热毒入于血分,为丹毒发病的基本病机。

清•
高锦庭《疡科心得集》外科疮疡三焦辨治言,丹毒系“属湿火湿热,水性下趋故也。

”故冯老治下肢丹毒,除投以清热解毒之五味消毒饮外,常加用四妙散、六一散清化湿毒,并喜用清热解毒、通络之银花藤、红藤,并加引经药牛膝,使诸药直达病所,迅速控制病情。

治疗期间常嘱咐患者注意休息,睡眠充足、多饮温开水,并与健康人隔离;饮食宜清淡,忌食辛辣、油腻之品。

4 肛周脓肿
患者,男,51 岁,因反复肛门肿痛1 个月余于2014 年3 月来院就诊。

自诉1 月前因饮酒及吃火锅后突发肛门右侧出现一胡豆大小包块,肿胀疼痛,诊所诊断为肛周脓肿,经抗生素静滴及局部马应龙痔疮膏治疗,疼痛逐渐缓解,肿块缩小。

半月前复因饮酒肿块复增大,疼痛肿胀逐渐加重,但无恶寒发热。

伴大便干结,小便黄,舌红,苔黄微腻,脉滑。

肛门
专科检查:膝胸位,11-1点肛缘旁可见一肿块约0.5cm x 1cm
大小,皮色红,灼热质硬但无波动感,触痛明显。

辨证属湿热下注,热壅血滞。

患者因公务繁忙,不愿手术治疗,遂来中医科治疗。

冯老以清热解毒、除湿通络、活血消肿散结之法给予治疗。

以五味消毒饮加减。

具体方药为:金银花15g ,紫花地丁、蒲公英、野菊花各30g,紫背天葵15g,红藤30g , 生薏苡仁30g ,泽泻30g ,皂角刺15g ,川芎30g ,牛膝30g ,法半夏15g,贝母15g,甘草5g。

加水煎熬取汁反复3次,每次煎熬20min ,3 次药液混合后作为分3
次服用的剂量,1 剂/d。

继续局部马应龙痔疮膏外用。

并嘱咐不饮酒、饮食清淡、多饮水。

服药10d 后肛旁肿块逐渐缩小,肿痛明显缓解。

继续上述治疗半月,肿物消退而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