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讲 法律 社会规范以及舆论

合集下载

法律与社会规范

法律与社会规范

法律与社会规范法律与社会规范是社会运行和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保护公共利益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下面将从法律和社会规范的概念、关系和作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法律与社会规范的概念法律是指由国家制定或认可,并由国家强制力保证实施的,反映社会共同意志,对全体社会成员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范体系。

它通常由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多个层次构成,是社会中最具强制性和约束力的规范之一。

社会规范是指社会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共同认可和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包括道德规范、文化规范、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等多个方面。

社会规范的形成往往基于社会的传统、习惯、价值观和信仰等,是社会自我管理和调节的重要手段。

二、法律与社会规范的关系法律和社会规范之间存在密切的关系。

首先,法律是社会规范的一种重要形式,它具有强制性和约束力,可以依靠国家强制力来保证实施。

而社会规范则更为广泛,包括道德规范、文化规范等多种形式,它是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应当遵守的行为准则。

其次,法律和社会规范的目标是一致的,都是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法律通过强制性的手段来保证社会秩序的稳定,而社会规范则通过道德和文化的力量来引导和约束社会成员的行为。

最后,法律和社会规范之间也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法律可以促进社会规范的形成和变迁,而社会规范则可以影响法律的制定和实施。

例如,在某些情况下,法律可能无法解决一些社会问题,这时就需要依靠社会规范来进行调节。

同时,一些优秀的社会规范也可以逐渐转化为法律,成为全社会共同遵守的行为准则。

三、法律与社会规范的作用法律和社会规范在维护社会秩序、促进公平正义、保护公共利益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首先,法律和社会规范可以约束和引导人们的行为。

通过制定规则和标准,法律和社会规范能够明确人们的行为界限,防止出现越轨和违法行为。

同时,它们也能够引导人们积极向上,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和社会风气。

其次,法律和社会规范可以协调和解决社会矛盾。

社会规范与法律规范

社会规范与法律规范

社会规范与法律规范社会规范和法律规范是人类社会运行中非常重要的两个方面。

它们共同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石,保障了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社会规范是指在社会生活中逐渐形成并被广泛接受的道德准则和行为规范;而法律规范则是由国家立法机关通过正式程序制定并具有强制力的规范。

本文将探讨社会规范与法律规范的关系,以及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和差异。

一、社会规范的特点和作用社会规范是一种非正式的规范,它并非由国家制定,而是逐渐形成并被社会共同接受的。

社会规范主要体现了社会共同价值观和道德标准,它们对于社会的发展和秩序至关重要。

首先,社会规范可以促进社会秩序的形成和维护。

社会规范规定了社会成员应该如何行为,从而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守共同规则,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比如,在公共场所排队、礼貌用语等,这些都是社会规范的体现,它们的存在使得社会更加有序。

其次,社会规范有助于维系社会稳定。

社会规范的遵守能够减少冲突和纠纷的发生,增加人们之间的合作和互信。

比如,社会上的道德约束规范着人们的行为,让人们更加尊重他人的权益和人权,从而减少犯罪行为的发生。

最后,社会规范还能够倡导社会正义和公平。

社会规范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平等和互助,推动社会的公正和平等。

例如,人们对于帮助有困难的人持积极的态度,这体现了社会规范对于促进公平和正义的重要作用。

二、法律规范的特点和作用法律规范是由国家立法机关制定并具有强制力的规范。

与社会规范相比,法律规范更为正式和具体,它们在社会中的作用也有所不同。

首先,法律规范是社会行为的最低标准。

它定义了一系列禁止性和规范性的规则,并规定了相应的制裁措施。

法律规范通过制止犯罪行为和损害他人权益的行为,确保了社会的基本秩序和安全。

其次,法律规范具有普遍性和强制性。

法律规范适用于全体公民,并且有违法必究的原则。

法律不仅仅是一种准则,更是一种权威,人们需要根据法律规范去行动。

最后,法律规范是一种权力的象征。

法律规范的制定和执行依赖于国家行使的权力,通过法律规范的制定和实施,国家能够对社会进行有效的管理和调控。

新闻道德与法规第三讲 新闻职业操守的现状分析

新闻道德与法规第三讲 新闻职业操守的现状分析

3.加强行业自律和媒体他律,自觉接受社会监 督。
舆论监督本身也需要监督。要加强新闻 行业自律和自净机制建设,通过制度创新, 加强媒体他律——主要包括司法监督和社会 监督,构建完整的监督体系。

第三讲
新闻职业操守的现状分析
一、新闻业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传媒的编辑部门与广告、发行或经营部 门混岗
广告与新闻栏目(节目)或其他节目混 淆( “有偿新闻”)
传媒的栏目或节目与企业合办(如以 “某某杯”奖励的名义)的现象
一、新闻业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续)
受贿新闻 “媒介事件” 免费看节目看比赛和免费旅游、赶场拿
2.严格队伍管理,严肃宣传纪律,规范舆论监 督行为。
探索新形势下队伍建设新的思路和方法。 要切实端正办报办刊理念,严格执行新闻宣 传和广告创收分开的原则,严禁借舆论监督 之名,索要赞助、强拉广告、推销报刊;要 加大对违法违纪人员和媒体的查处力度,加 强对记者站的管理,对合法的记者站及人员 予以公示,坚决取缔违法违纪站点;对借舆 论监督之名进行敲诈勒索、敛钱聚财的不法 之徒,要绳之以法,把新闻队伍中的害群之 马永久清理出新闻队伍。
“红包”、由被采访单位报销费用(包 括吃喝、住宿和交通费)和接受“土特 产”礼品等
一、新闻业在职业道德方面存在的问题
(续)
有偿新闻:新闻机构向要求刊播新闻者 收取一定费用的新闻。
虚假新闻: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务本来 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
二、问题的根源
1、经济原因 一些媒体不是靠提高报刊质量来扩
下降
三、解决问题的途径
1,深入开展“三项学习教育活动”,切实解决 思想认识问题。
要通过学习教育,使广大新闻工作者牢固树立 马克思主义新闻观,打牢从事党的新闻工作 的思想基础,增强识别和抵制错误思想侵蚀 的能力。通过开展学教活动,要认真解决事 业心、责任感、纪律观念等方面存在的差距 和不足,解决工作精神、工作状态、工作追 求等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方面存在的错 误认识和不良行为。

社会规范与法律法规的关系研究

社会规范与法律法规的关系研究

社会规范与法律法规的关系研究在一个社会中,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无疑是维系秩序和稳定的重要因素。

社会规范是社会共同承认的行为准则,而法律法规则是由国家制定的具有法律约束力的规范。

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和相互影响。

本文将探讨社会规范与法律法规之间的关系,以及它们对社会发展的重要性。

首先,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有着相似的特点和作用。

它们都是一种规范行为的准则,旨在引导个人和群体的行为方式,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

例如,社会规范可以是道德规范或行业规范,而法律法规则是通过立法程序制定的具有强制力的规则。

然而,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力量和效果存在差异。

社会规范通常是通过社会共识和习惯形成的,行为准则的约束力仅限于公众的道德约束和舆论压力。

而法律法规则由国家机关颁布并加以执行,其约束力更强,违反法律法规将面临法律制裁。

当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之间出现冲突时,应如何选择和应用?这是一个值得探讨的问题。

在一些情况下,社会规范可以发挥补充法律的作用。

例如,在某些地区缺乏特定法律法规的情况下,社会规范可以填补法律的空白。

此外,社会规范还可以弥补法律法规之外的行为准则,如礼仪、风俗习惯等,进一步维护社会秩序和和谐。

然而,社会规范与法律法规也存在冲突的情况。

对于一些重大公共利益和社会价值的问题,法律法规往往具有更强的约束力。

例如,环境保护和道路交通安全等方面,社会规范可能无法达到法律法规要求的严格标准,因此需要依赖法律法规的制约和监管来保证。

此外,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的制定和执行也存在着互动的关系。

社会规范的形成通常伴随着社会发展和价值观的变迁。

当社会规范无法满足社会需求时,法律法规的制定可以弥补其不足。

反过来,社会规范也可以影响法律法规的制定过程。

例如,公众对某项法律的反响和接受程度,将直接影响法律的实施和执行效果。

综上所述,社会规范与法律法规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与相互影响。

社会规范和法律法规共同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维护了公共利益和社会稳定。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一个热门话题。

网络舆情指的是通过网络传播的涉及公众利益、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事物或观点,其传播速度和影响力远超传统媒体。

网络舆情的出现,既给社会带来了许多正面影响,也给社会稳定与公共秩序造成了一定的冲击。

因此,为了有效治理网络舆情,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各国纷纷出台了相应的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

一、法律法规的角色与重要意义法律法规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一方面,法律法规为网络舆情提供了行为规范,明确了公民、企业和组织在网络舆情中的权利与义务,使其在合法和有序的范围内进行舆情传播和表达。

另一方面,法律法规为网络舆情管理部门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依据,可以通过对网络舆情中违法违规行为的追责和处罚,维护社会的秩序与稳定。

在中国,网络舆情的法律法规主要包括《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治安管理处罚法》和《互联网信息管理办法》等。

这些法律法规规定了网络舆情中涉及的言论自由、信息发布、网络恶意攻击、封堵和处罚等方面的内容,旨在维护社会的公共利益和公民的合法权益。

二、道德规范的作用与促进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不仅需要法律法规的支持,还需要道德规范的引导和促进。

道德规范是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网络道德三者的综合体现,是社会治理的重要补充。

通过树立正确的网络舆情价值导向,引导广大公民自觉遵守道德规范,形成良好的网络舆情生态,进一步推动网络舆情的健康发展。

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道德规范主要包括:真实、客观、公正、负责任、尊重他人隐私、依法维权等。

这些道德规范的推行可以有效避免虚假信息的传播,减少谣言的产生,增加公众对网络舆情的信任度,从而减少负面影响的扩大。

三、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的互动与完善法律法规与道德规范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是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的。

法律法规是最基本的规范依据,而道德规范是法律法规的补充与延伸。

法律法规规定了底线,而道德规范则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明确和规范行为的准则。

第三讲+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

第三讲+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

第三讲法理学第一章法的本体(一)历年分值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不定项选择题案例分析题与论述题总计2010年7 12 4 25 48 2009年7 12 4 25 48 2008年7 10 4 25 46 2007年7 10 4 25 46 2006年7 12 2 35 56按内容统计法的本体法的运行法的演进法与社会论述题总计2010年15 6 0 2 25 48 2009年8 7 2 6 25 48 2008年11 6 2 2 25 46 2007年8 5 2 6 25 46 2006年8 6 0 7 35 56命题基本规律:卷一分值在20分左右,卷四可能会出现大题。

卷一分析:考查重点在法的本体和法的运行两大部分上,题目类型以应用型题目为主,重点考查理解和运用而不是单纯的记忆。

卷四分析:加强了法理学与部门法的结合,增加了难度。

第一节法的概念一、法的概念的争议两种基本立场:法实证主义者和非法实证主义者争论的中心:法与道德的关系法实证主义者认为定义法的概念时,不需要包含道德要素,法与道德是分离的非法实证主义者认为定义法的概念时,道德要素被包含在内,法与道德是相互联结的(一)法实证主义者认为在“实际上是怎样的法(实然)”与“应该是怎样的法(应然)”之间,不存在概念上的必然联系。

以权威性制定和社会实效两个要素来定义法的概念。

分为两大类1、以社会实效性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主要代表:法的社会学、法现实主义2、以权威性制定为首要定义要素的法的概念,主要代表:分析主义法学(二)非实证主义者他们以内容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一个必要定义要素。

分为两大类:1、以内容正确性作为法的概念的唯一定义要素,其代表是传统的自然法理论。

2、以内容正确性与权威性制定、社会实效性要素同时作为法的概念的定义要素二、马克思主义关于法的本质的基本观点法的本质——正式性、阶级性、物质制约性(一)正式性(官方性、国家性)体现在:1、形成方式2、实施方式3、实现形式(二)阶级性1、法所体现的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阶级的整体意志、共同意志2、在一定情况下,法不仅反映统治阶级的意志,而且同时反映被统治阶级或同盟阶级的某些要求和愿望。

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

法的规范作用法的规范作用是指法律在社会中对人们行为的规范和约束作用。

法律是社会的基本规范,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规定和限制,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权、促进公正以及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下面将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权、促进公正和实现公共利益四个方面来介绍法的规范作用。

首先,法律的规范作用可以维护社会秩序。

社会是由各种各样的个体组成的,个体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和利益冲突。

法律对这些关系和冲突进行规范,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转和秩序,防止人们的行为超出一定的界限。

例如,刑法规定了各种犯罪行为的程度和相应的处罚,通过对犯罪行为的惩罚,维护社会的公共秩序,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和人身安全。

其次,法律的规范作用可以保护人权。

人权是人类共同的价值观念和权利要求,是人们生存和发展的基本保障。

法律通过规定人们的基本权利,如言论自由、宗教信仰自由、财产权等,保护人民的合法权益,防止权力的滥用和侵犯。

例如,宪法规定了人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保障了人们享有平等、自由、尊严的权利,为人民提供了法律保障。

再次,法律的规范作用可以促进公正。

公正是法律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人们对于正义和公平的追求。

法律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规定和约束,保障人们在社会中享有平等的权利和地位,避免了权力的任意和不公。

法律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制定公正的规则和程序,确保司法的独立和公正。

例如,刑事诉讼法规定了犯罪嫌疑人的权利和司法程序,确保了犯罪嫌疑人受到公正审判,避免了冤假错案的发生。

最后,法律的规范作用可以实现公共利益。

公共利益是指社会的整体利益,是个体利益的总和和协调。

法律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规定和引导,促进社会公共利益的实现。

例如,环境保护法规定了对环境的保护和管理,保护生态环境,促进可持续发展,实现公共利益。

综上所述,法律的规范作用对于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人们行为的规定和约束,法律维护社会秩序、保护人权、促进公正以及实现公共利益。

法律的规范作用为社会提供了一种保障和框架,使人们的行为在各种利益和冲突中能够得到合理的调和和保护。

网络舆情与法律如何规范网络行为

网络舆情与法律如何规范网络行为

网络舆情与法律如何规范网络行为网络舆情在现代社会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它既能传递信息,也能引发社会影响。

然而,由于网络平台的普及和网络言论的便捷性,网络行为的规范与法律保护也变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讨论网络舆情与法律如何规范网络行为,并提出相关建议。

一、网络舆情的定义与影响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传播的舆论的集合体,它包括公众对于某一特定事件、话题或个体的意见、情绪和评论。

网络舆情具有以下几点影响:1. 影响社会氛围与舆论导向:网络舆情可以引导社会舆论,影响公众的观念、态度和行为。

2. 形成公众舆论和声音:网络舆情可以汇聚各方意见,并扩大信息传播的范围和速度。

3. 提供信息参考:网络舆情可以为政府、企事业单位和个人提供决策参考,帮助其了解民意、识别问题。

二、网络舆情规范的必要性网络舆情的特点使其具有一定的难以控制性和风险性。

为了维护网络空间的秩序和社会稳定,对网络舆情的规范具有重要意义。

1. 维护公众利益与社会安定:规范网络舆情可以防止谣言、虚假信息及仇恨言论的扩散,维护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

2. 保护个人权益与隐私:规范网络舆情可以保护个体免受网络暴力和侵害,维护个人隐私和尊严。

3. 促进信息真实与有效传播:规范网络舆情可以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有效性,减少信息噪音和虚假宣传。

三、法律规范网络舆情的措施为了规范网络舆情行为,许多国家和地区已经出台了相关法律和规章制度。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措施:1. 预防为主的措施(1)制定网络信息真实性评估标准:确保发布的信息真实可靠,避免谣言和虚假信息的传播。

(2)加强网络舆情监测与评估:通过监测舆情动态,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减少负面影响。

2. 治理为辅的措施(1)法律法规的制定与更新:针对新媒体形式和技术发展,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保护公众权益。

(2)严惩网络谣言传播与侵权行为:通过司法手段打击虚假信息的发布和侵权行为,维护网络舆论的健康发展。

四、个人责任与网络行为规范法律保护是规范网络舆情的基础,而个体的责任也是不可忽视的。

法律 社会规范以及舆论

法律 社会规范以及舆论

社会规范 团体章程 习惯法
道、德、礼 在中国语境下 的表述 国家意识形态
律、令、敕 政策、通知 拼图结构、纵横交错 法律的复数化版本
乡规民约 人民公约
4
游戏规则效力的比较:制裁与教化
法与社会
1-3
中国法律、审判及舆论之间关系示意图
法规
教谕
相反相成 的 辩证关事人
公议 舆论
民愤
信息通道
法官的 裁量
调查 申诉
天理人情
情理的世界
关系网络
2
当今中国舆论与立法及审判的互动实例 孙志刚案 李昌奎案
超越规范 自然法 社会契约 在西方语境下 的表述
国家规范 成文法 判例法 相互独立、层级明确 法律的解释共同体

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

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

法律社会学基本原理法律社会学是一门研究法律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学科,旨在深入理解法律的社会功能和作用。

它关注法律是如何在社会中发挥作用、法律与其他社会制度之间的相互影响,以及法律规则和价值观在社会中如何形成和变化等问题。

下面将重点介绍法律社会学的基本原理。

一、社会构成法律法律是社会的产物,是社会之规范。

法律的成立与发展离不开社会的需要和反映,法律是社会秩序和权力制度的表现形式。

因此,法律不能孤立地被看待,它需要结合社会生活的具体背景来理解。

法律社会学认为,法律是一种社会现象,它经过一定的历史发展和演进,是人们共同创造的结果。

二、法律受社会文化影响法律是社会文化的反映,它与社会的文化背景密切相关。

法律体现了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观、信仰和道德规范,同时也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而不断变化。

例如,不同国家和地区的法律体系具有不同的文化特点,反映了不同社会文化的差异。

法律社会学通过研究法律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揭示了法律与社会文化相互影响的机制。

三、法律的正当性与公正性法律的正当性和公正性是法律社会学关注的重点。

法律应该具有正当性,即符合社会价值观、公共利益和公认的正义观念。

否则,法律的效力和约束力将受到质疑。

同时,法律的公正性也是法律社会学研究的核心问题,即法律如何公平地对待不同利益群体、不同社会阶层的人,避免法律对特定群体的偏袒或歧视。

四、法律与权力关系法律与权力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

法律为权力的行使提供了框架和限制,进而维护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权力在法治社会中是受到法律的约束和制约的,法律能够对权力进行规范,保证权力的合法性和公正性。

然而,法律与权力之间也存在相互作用和制衡的关系,法律的实施需要依赖权力的执行,而权力的行使也会影响法律的有效性。

五、法律的包容性与变迁性法律的包容性与变迁性是法律社会学研究的关键问题。

法律作为社会规范,需要适应社会的变化和发展,与社会的需要相适应。

随着社会的变革,法律也需要不断地进行调整和变革。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与法律法规的关系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与法律法规的关系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与法律法规的关系在当前数字时代,网络舆情成为了影响社会稳定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因素之一。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信息传播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产生的速度和影响力也越来越大。

为了维护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成为当务之急。

然而,在进行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过程中,法律法规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探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与法律法规的关系,并分析法律法规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

一、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背景与意义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是指政府、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各界通过运用网络技术和管理手段,对网络空间中的舆情进行预警、干预、引导和调控,以达到稳定社会舆论、净化网络环境的目的。

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背景是当前网络信息快速传播、虚假信息泛滥、网络舆论炒作等问题的存在。

网络舆情的不合理传播和扩散,严重影响到社会秩序和公众的判断力,甚至对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造成威胁。

因此,进行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基本原则网络舆情综合治理需要遵循以下几个基本原则:1. 法制原则: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必须依法进行,遵守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

任何干预舆情的行为都必须在法律框架下进行,并保障公众的合法权益。

2. 公正原则: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应当公正、公平、透明,不偏袒任何一方,维护公共利益和社会正义。

3. 实证原则:网络舆情综合治理应当基于客观数据和实证研究,科学决策、精确干预,避免主观臆断和盲目行动。

4. 可持续原则:网络舆情综合治理要注重长远发展,平衡各方利益,保持社会稳定与个体权益的统一。

三、法律法规在网络舆情综合治理中的作用和影响1. 确立标准:法律法规为网络舆情综合治理提供了依据和标准,明确了违法行为的界定和处理方式,规范了网络空间中的言论自由和舆论引导。

2. 保护公众权益:法律法规保障公众在网络舆情中的知情权、表达权和参与权,规定了对虚假信息和诽谤言论的打击力度,维护了公众的合法权益。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社会公众舆论与评价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社会公众舆论与评价

高中道德与法治教案:社会公众舆论与评价一、社会公众舆论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重要性认知道德与法治教育在高中阶段占据了重要的地位,旨在培养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和法治意识,加强其人文素养和社会责任感。

然而,这样一门关乎学生健康成长的学科,不仅需要通过课堂教学进行传授,更需要社会公众舆论的支持和评价。

1. 道德与法治教育受益于社会公众舆论道德与法治教育是塑造一个人的整体发展必不可少的一环。

其中,道德教育注重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行为规范;而法治教育则致力于引导学生按照国家法律法规办事并树立合理合法的准则。

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道德与法治教育常常通过讨论案例、开展活动等形式,在实践中培养学生成为有担当、有品质、有法纪意识的国民。

社会公众舆论如同一面镜子,能够反映出人们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关注程度。

只有得到社会各界的认可和支持,道德与法治教育才能更好地在学校中发展起来。

而社会公众舆论的支持和评价是促进道德与法治教育迈向更加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2. 社会公众舆论对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评价社会公众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的评价直接影响着学校开展相应教育活动的动力和效果。

一个受到广泛认可和好评的道德与法治课程能够引导学生更好地理解并坚守社会公共行为准则,让他们获得良好的道德修养和法制观念。

首先,在社会舆论中,道德品质被视为人格魅力和核心竞争力之一。

高品质、全面化、系统性强的道德与法治教育可以培养学生正确判断事物情况并做出合理抉择的能力,提高他们解决问题和处理人际关系时遵守规则、尊重他人权益、承担自身责任等方面的素质。

其次,在社会公众舆论的引导下,道德与法治教育能够形成良好的学习氛围和社会氛围。

对于道德与法治课程的认可和关注可以促使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自觉地遵守社会规范、尊重他人权益,为社会营造和谐、积极向上的氛围。

此外,社会舆论中对于道德与法治教育知识内容和方法探索的持续关注,也有助于提高教育质量。

通过吸收来自社会各界不同观点和经验,教师可以逐渐改进教案设计,并将新鲜、活泼的内容纳入到课程中。

建立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

建立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随着互联网的飞速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一种影响社会稳定和人民安居乐业的重要因素。

网络舆情具有传播迅速、影响广泛、舆论导向多样等特点,对社会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因此,建立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迫在眉睫。

本文将围绕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其治理的必要性,提出建立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的重要性,并就该体系的建设方向进行探讨。

一、网络舆情的特点及对社会的影响网络舆情是指通过互联网及其衍生技术传播的一种信息现象,具有以下特点:1. 传播迅速:网络舆情具有即时性,消息在网络上传播速度快,很快产生影响。

2. 影响广泛:互联网覆盖范围广泛,网络舆情可以迅速传播到全球,对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3. 舆论导向多样:网络上舆论众多,包括正面、负面、中立等多种导向,容易引发情绪化的舆论争议。

网络舆情的不良影响,如虚假信息传播、谣言扩散、社会稳定受损等,使得建立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二、建立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必要性建立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具有以下重要意义:1. 维护社会稳定:网络舆情的不当引导容易引发社会动荡,通过建立法律法规体系来规范网络舆情,可以维护社会稳定。

2. 保护公民权益:网络舆情的传播可以对公民权益造成侵害,通过法律法规的规范,可以有效保护公民合法权益。

3. 促进舆论环境优化:建立法律法规体系可以引导网络舆情发展朝着正确的方向,优化舆论环境,提高网络信息的准确性和可信度。

三、建立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的建设方向建立网络舆情综合治理的法律法规体系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建设:1. 立法方向:制定涵盖网络舆情传播、真实性核实、舆论引导、谣言打击等方面的专门法律法规,明确相关责任人和权责。

2. 监管方向:加强对网络平台和舆情传播机构的监管,建立健全的管理机制,维护正常的网络秩序和舆论环境。

3. 教育方向:加强网络素养和舆情意识的培养,引导公众正确使用网络,提高辨别虚假信息的能力。

社会学概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

社会学概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

社会学概论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社会学是一门关注社会现象、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学科,其研究的核心问题之一就是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

社会规范是社会对个人行为和思维的规范化要求,而社会控制则是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人行为施加影响和限制。

本文将从理论角度探讨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的研究,并就其在现代社会中的应用进行分析。

一、社会规范的概念与类型社会规范可以理解为一种行为准则,规定了个人在社会中应当如何行为和思考。

它体现了社会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法律法规等各种规范。

社会规范可以分为正式规范和非正式规范两类。

正式规范是被明确规定的规范,具有强制力和可执行性。

例如,法律法规、组织机构的制度规定等都属于正式规范。

这些规范依靠法律和制度的威严来限制和规范个人的行为。

非正式规范则是通过社会习俗、风俗习惯等方式形成的社会规范。

这些规范虽然没有正式的法律地位,但在社会中具有广泛的普遍性和约束力。

例如,礼仪规范、道德规范等都属于非正式规范。

社会规范的存在和实施对于社会的正常运行至关重要。

它们可以引导个人行为,维护社会秩序,促进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社会控制的概念与形式社会控制是指社会通过各种手段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和限制的过程。

它旨在维护社会秩序和社会正常运行。

社会控制可以分为正式控制和非正式控制两类。

正式控制是通过法律、制度和组织等正式的机制来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和制约。

例如,警察、法院、监狱等法律机构和行政机关都属于正式控制的范畴。

正式控制主要依赖于法律的威严和制度的力量。

非正式控制则是通过社会观念、价值观念和道德规范等方式对个人行为进行引导和制约。

这种控制没有正式的法律地位,但通过社会习俗和道德约束来实施。

非正式控制可以通过舆论监督、道德批评、社会评价等途径对个人行为进行制约和引导。

社会控制的目的是为了维护社会的秩序和稳定。

通过合理的社会控制措施可以促进社会的发展,并预防和应对各种社会问题的出现。

三、社会规范与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社会规范和社会控制的理论研究是社会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知识点归纳第三章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知识点归纳第三章

思想道德与法治2023版知识点归纳第三章1. 法律基本概念在法治社会中,法律是统治的基础,是社会的基本准则和规范。

法律具有普遍性、强制性、公正性和平等性的特点。

2. 法律的属性和功能法律具有规范行为、保护权益、维护秩序和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

它是一种权威的规则体系,能够通过明确的规范来引导人们的行为。

3. 法律的特征•法律性:法律是国家制定和实施的,具有国家意志的特征。

•平等性: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分贵贱贫富。

•统一性:法律应当在全国范围内统一适用,不分地区和个人。

•稳定性:法律要具有一定的稳定性,不能频繁改变。

•直接约束性:法律对人的行为具有直接的约束力和强制力。

4. 法律的层级和法律渊源我国的法律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自治条例等五个层级。

法律的渊源主要包括大禹治水,尧舜禅让和商鞅变法等。

5. 法律的解释和适用对于法律条文的含义不同解释,可以进行解释的机关有法院、检察院和公安机关。

法律的适用需要根据具体情况来进行判断,不能生搬硬套。

6. 法治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关系法治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础和保障。

法治建设需要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应当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

7. 法治社会的基本条件建设法治社会需要具备法制保障、法治环境、法治文化和法治人才等基本条件。

同时,还需要发挥舆论监督、民主监督和司法监督的作用。

8. 法治与治理法治是国家治理的基础,重要的法治手段包括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宣传教育等。

法治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必然要求。

9. 法治与个人权利法治保障个人的合法权益,个人权利受到法律保护。

个人在维护自己权益的同时也要遵守法律的规定。

10. 法治与社会公平正义法治是实现社会公平正义的基础。

通过法律的规范和制度的建立,可以促进社会的公平和正义。

结语思想道德与法治是每个公民应该了解的基本知识。

通过理解和学习法律的基本概念、属性和特征,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法治的重要性,并为建设法治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中考道德与法治知识梳理第三讲 遵守规则,维护秩序

中考道德与法治知识梳理第三讲  遵守规则,维护秩序

第三讲 遵守规则,维护秩序——知识清单
返回子目录 返回主目录
目标要求
问题
答案
(1)社会正常运行需要秩序。每个社会成员都有生存
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大家有序地占据一定的社会资源和 ●体会社会 *为什么社
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才能避免混乱、减少障碍、化解 秩序对社会 会秩序很重
矛盾,从而提高社会运行效率,降低社会管理成本 生活的重要 要(社会秩
既需要监督、提醒、奖惩等外在约束,即他律,又需要
规则的重要 *如何自 自我约束,即自律
性,增强规 觉遵守 (2)遵守社会规则,需要我们发自内心地敬畏规则,
则意识,自 规则 将规则作为自己行动的准绳。无论何时何地,我们都
觉遵守规则
应该将规则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第三讲 遵守规则,维护秩序——知识清单
返回子目录 返回主目录
第三讲 遵守规则,维护秩序——真题试做
返回子目录 返回主目录
公众和媒体的态度反映了人们对哪些文明素质的期待?
提高公德意识、规则意识、法律意识、义务意识,遵守 社会规则,承担社会责任,尊重他人权利,维护社会公共秩序, 做一个有教养的人。
第三讲 遵守规则,维护秩序——真题试做
返回子目录 返回主目录
2.[2018•河北,24(2),3分]回应诉求,感受文明。 材料一 近年来,全国各地陆续开展的“机动车不礼让斑马线”专项整治活动, 收效明显,回应了公众诉求。下面是一组“关注斑马线治理,呵护斑马线文明” 的宣传图片。
图一
图二
第三讲 遵守规则,维护秩序——真题试做
返回子目录 返回主目录
第四十七条 机动车行经人行横道时,应当减速行驶;遇行人正在通 过人行横道,应当停车让行。机动车行经没有交通信号的道路时,遇行人横 过道路,应当避让。

舆情治理中的法律法规支撑

舆情治理中的法律法规支撑

舆情治理中的法律法规支撑舆情治理是指对社会公众舆论进行引导、调控和管理的过程,是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手段。

在舆情治理中,法律法规的支撑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们规范了舆情治理的程序、原则和方法,保障了舆情治理工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

本文将从法律法规的角度探讨舆情治理中的法律法规支撑。

一、法律法规对舆情治理的指导作用法律法规对舆情治理起着明确的指导作用。

首先,我国《宪法》确立了公民的言论自由权利,但同时也规定了言论自由的法律边界,即不得损害国家、社会公共利益和他人的合法权益。

在舆情治理中,必须在维护公民言论自由的前提下,加强对不良舆情的引导和管理,防止不良舆情对社会秩序和公共利益造成损害。

其次,我国《刑法》对煽动颠覆国家政权、煽动分裂国家、煽动民族仇恨等行为做出了明确规定,这些行为往往会引发严重的舆情事件,危害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

舆情治理工作必须依法打击这些违法行为,维护国家政权和民族团结的统一。

此外,我国《网络安全法》、《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也对网络舆情的管理提出了具体要求,要求网络运营者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处置,防范网络谣言和不良信息的传播,保障网络空间的清朗和安全。

二、法律法规对舆情事件的处理程序在舆情事件处理过程中,法律法规规定了一系列的处理程序和方法,保障了舆情事件的公正、透明和规范处理。

首先,法律法规规定了舆情事件的报告和处置程序,要求相关部门及时报告和处理重大舆情事件,防止舆情事件扩大影响。

其次,法律法规规定了舆情事件的信息公开和回应机制,要求相关部门及时向社会公众公开舆情事件的相关信息,回应社会关切,增强舆情事件的透明度和可控性。

最后,法律法规规定了舆情事件的责任追究机制,要求相关部门对舆情事件的处理结果进行评估和总结,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提高舆情事件的处理效率和规范性。

三、法律法规对舆情治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法律法规对舆情治理工作的监督和评估起着重要的作用。

社会规范基础知识

社会规范基础知识

社会规范基础知识社会规范是指人们在社会交往中遵循的一系列行为准则,它是社会秩序稳定运行的基础。

本文将介绍社会规范的基本概念、作用以及常见的几个方面。

一、社会规范的基本概念社会规范是指社会成员在日常生活中互相遵循的行为准则,它包括道德规范、法律规范和习俗规范等。

道德规范是人们自觉遵循的品德规范,法律规范是国家法律所规定的行为准则,习俗规范则是长期形成的传统行为准则。

这些规范共同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石,保证了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二、社会规范的作用1. 维护社会秩序:社会规范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中的行为边界,确保了社会的秩序和稳定运行。

只有大家能够遵循这些规范,才能够形成良好的社会环境。

2. 促进人际交往:社会规范使人们在社会交往中有共同的语言和行为准则,避免了误解和冲突的发生。

它促进了人际信任和合作,为人们的交流提供了基础。

3. 塑造个人品质:社会规范对个人的行为起到规范和引导作用,培养了人们的自觉性、责任感和公德心。

遵循社会规范有助于提升个人的品德素质和道德水平。

4. 保护个人权益:社会规范作为一种行为准则,规定了人们在社会中享有的权益和受到的保护。

它保障了每个人的基本权益,确保了社会的公平正义。

三、常见的社会规范1. 尊重他人:尊重他人是一种基本的社会规范,包括礼貌待人、不侵犯他人权益等。

尊重他人是维护社会和谐的前提,也是建立良好人际关系的基础。

2. 公共秩序:公共秩序是社会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它指的是在公共场所遵守交通规则、保持环境整洁、不喧哗等行为准则。

遵守公共秩序有助于维护社会的正常运行。

3. 诚实守信:诚实守信是道德规范的基本要求,指的是言行一致,信守承诺,不撒谎、不欺骗他人。

诚实守信是建立良好信誉和人际关系的基础。

4. 互助友爱:互助友爱是习俗规范的核心价值观,强调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帮助和友爱。

它鼓励人们积极参与公益活动,忍让他人,形成社会和谐。

总结:社会规范是社会交往中遵循的行为准则,它维护了社会秩序,促进了人际交往,塑造了个人品质,保护了个人权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仍然能构成中国法律秩序的一个重要方面。
在城市的社区里,也有类似的做法。
居民们自组制定社区的公约,
确定日常生活中的一些行为规范
和解决纠纷的方式。
社会规范的形成和执行,往往有赖于舆论, 在某种意义上甚至也可以说舆论本身就构成规范。
某一个的根据就是约定俗成,也就是大家都公认它。
可以不必采用法律的强制手段而形成、
维持以及加强秩序。这就是孔子说的
“有耻且格“的意思。
除了自西周以来
就一直就存续在中国的礼仪规则之外, 从宋代起在民间社会
还形成了很有地方自治色彩的规则体系。
这就是所谓“乡规民约“。在村落
或氏族中,人们通过议论和共识
制定一些当地的制度规则,以自组织的方式
来弥补法律制度的不足。直到今天,“乡规民约”
不妨纳入“法”这样一个更大的范畴之中。
“法”与“法律”是不同的概念。
在讨论“法”的时候,
我们还要把社会规范也联系在一起进行分析,
而不限于国家法律。
国家法律主要表现为一种外在的
正式的控制。
社会规范呢,主要表现为一种内在的、非正式的控制。
当然这两者之间的界限也不是那么的精微分明的,
有些交叉重叠的地方,有些连续性、流动性。
在考虑秩序时,
国家机关制定或成人的法律规范
当然是核心。谈到法律规范,
人们往往会聚焦于惩罚和报仇,
这里存在一个作为前提的假设。
行为者会进行趋利避害的理性选择,
而外部制裁可以不断影响行为者的动机。
但是,实际上
秩序的形成还有赖于各种各样的自发的协作,
制裁、强制并不是
法律规范实施的唯一机制。
个人在社会中生活,必然倾向于服从社会期待。
其基本表现形态正是“舆论“。
另一方面,当民意与现存的法律
发生冲突时,舆论就会推动法律的修改与制定。
这时,舆论就成为变更法律规范的重要因素。
显而易见,
舆论与法律秩序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也存在着较大的张力。
同学们,我们就讲到这儿啊。谢谢大家。
在广义上,“礼”也是“法'的一种。
甚至有的学者认为,“礼“就是中国的明法。
也有的学者认为,“礼“就是中国的自然法。
礼制就是强调社会规范的内在化控制的功能。
行为者从小就熟悉这些礼仪规则,
长期的教育把外在的规则化为了内在的习惯,
变成了传统的主流行为方式。
人们在社会化的过程中,接受了关于社会规范的知识,
自愿遵守这些礼俗。因此,
尽量与群体行为中的主流同步。
这就是个人的社会化、 规范内在化这样一个过程。
因此,即使法律规范有强制手段来保障效力,
但这种强制手段很少使用。
在大多数情况下, 人们遵守规范是不需要强制的。
认识到这一点, 对于理解法律的本质非常重要。
因此,我我们需要从更广阔的视角来考察法律。
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各样与法律规范相关的现象,
实际上,“法”或者说“法”的秩序
是通过外在控制与内在控制的结合。
更准确的说, 使这两种不同方式的各种复杂的组合而实现的。
用一个成语来表达,就是软硬兼施;
或者刚柔并济。在中国传统社会
“礼“与“法“是相反相成的。
并且根据具体情况,可以进行各种各样的排列组合,
很典型的反映了社会规范与国家法律交织在一起的状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