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陆块及其边缘与铀成矿的关系

合集下载

华北古大陆南缘构造格架与成矿_张正伟

华北古大陆南缘构造格架与成矿_张正伟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专题研究·Bu lletin of Mineralogy,Petrology and GeochemistryVol.27No.3,July2008华北古大陆南缘构造格架与成矿张正伟1,张中山1,21.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阳550002;2.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北京100049摘 要:东秦岭地区在前海西期表现为大陆边缘的构造活动,到海西期后特别是燕山期已属于陆内造山作用,因此称之为古大陆边缘。

在对前海西期构造格架重塑的基础上,以不同建造、岩浆活动和分隔构造单元断裂资料分析为依据,以控制不同构造单元的断裂为界,自北而南将构造单元划分为:华山-熊耳山陆缘带、宽坪陆缘增生带、二郎坪弧后断陷带、秦岭古岛弧带和南秦岭泥盆纪断陷海盆。

据陆缘构造发展阶段的沉积建造和岩石组合特点分为:华北陆块南缘太古宙古陆核边缘活动性沉积、早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古陆核边缘活动性缓慢沉积、中-新元古代华北陆块南缘拉张构造体制下的被动陆缘、加里东早期华北古陆南缘活动陆缘、早古生代华北陆块南缘太平洋型活动大陆边缘;中生代扬子与华北板块已经拼接,进一步发生陆内A型俯冲,构造型式为近南北向的深部构造作用。

根据区域成矿的物质组成以及空间和时间上的分布特点,划分为5个成矿系统:前长城纪陆核活动性边缘沉积成矿系统、中-新元古代被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早加里东期构造体制转换期成矿系统、古生代活动大陆边缘成矿系统和中生代陆内碰撞造山成矿系统。

关 键 词:古大陆边缘;构造格架;成矿系统;东秦岭中图分类号:P61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2802(2008)03-0276-13G eotectonic Framework and Metallogenic System in the South Margin of North China Paleoco ntinentZHANG Zheng-w ei1,ZH ANG Zho ng-shan1,21.S tate K ey Laboratory of Ore De posit Geochemistry,Institute o f Geochemistry,Chinese Academy of S ciences,Gui yang550002,China;2.Grad uate S chool of the Chinese Academy o f Sciences,Bei jing100049,ChinaAbstract:According t o t he t ectonic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search area in the south margin of North China paleocon-tinent,the geotectonic f ramework of the area could be divided into t he Huashan-Xong'er mount ains continental margin belt,the Kuanping Late Proterozoic accretion belt,the Erlangping margin basins zone,the Qinling disper-sion type island arc terrain,and the sediment ary basins of N anqinling zone.In the light of sediment build evolution stage and metallogenesis,these could be classified as follow s:t he sediment build in the active south margin of North China Paleocontinent in the pro-M esoproterozoic,the sediment build in the passive continent margin in the Middle-Late Proterozoic,the sediment build in the coveres type continent margin in the early Paleozoic,the sedi-ment build in the active margin in the Paleozoic and the phase of collision in the M esozoic.Acc ording to the c haracteristics of tectonic evolution stage and metallogenesis with the research area in the eastern Qinling,these meallogenic system could be classified as follows:1)the metallogenic system in the active south margin of North China Paleoc ontinent in the pro-Mesoproterozoic;2)the metallohenic system in the anactive continent margin in the Middle-Late proterozoic;3)the met-allogenic system in the coverse type continent margin in the early Paleozoic;4)the metallogenic system in the active mar-gin in the Paleozoic;5)the metallogenic system in the collision margin in the M esozoic.Key words:metallogenic system;tectonic evolvement;paleocotinental margin;East Q inling mount ain收稿日期:2008-05-20收到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2007C B41140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40072033)第一作者简介:张正伟(1959—),男,博士,研究员,主要从事矿床学研究.E-mail:zhangzw igcas@h otm . 世界上大多数内生金属矿床都沿大陆边缘分布[1~4],“边缘成矿”现象不仅表现为地球块体不均一性的边界控矿,也包含控制成矿物理化学条件的转换边界[5]。

非洲和北美洲铀成矿概述(续前)

非洲和北美洲铀成矿概述(续前)

非洲和北美洲铀成矿概述(续前)王木清【期刊名称】《世界核地质科学》【年(卷),期】2015(032)002【总页数】6页(P63-67,106)【作者】王木清【作者单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1;P619.14(上接第32卷第1期第8页;)图6、7表示维特斯沃特兰德矿床产在卡普瓦尔(约3 000 Ma)克拉通内的一个盆地内[9],科罗拉多高原的显生宙岩石的铀矿床产于怀俄明的克诺兰克拉通周围或其上面,矿化区域在拉拉米造山运动(晚白垩世至古近纪)和科罗拉多构造旋回晚期块断运动时期以前一直未受到干扰,相当于我国华夏期地洼区的状况[9-10]。

铀矿形成于有利环境中,如砾岩或砂岩层,古河道或不整合面或断裂破碎带。

矿化溶液流经的路线不宜过长,否则会影响铀的沉积。

矿化作用的性质,不论是脉型或准整合型,主要决定于矿化作用时期岩石的性质。

矿化作用在花岗岩、次火山岩以及围绕着它的变质岩内多呈裂隙充填脉产出,但准整合类矿床多产于平缓具渗透性的沉积物内[6]。

铀矿化作用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时期[10],铀最初是从深处来源的贫铀溶液沉积的,且密切地伴随经过很长一段时间内形成的酸性火成岩的侵入体或喷出岩[6]。

如科迪勒拉北部的花岗岩基的出现,明显地经历了大约200Ma的间隔时间(250~<70Ma)。

如欧洲海西期花岗岩及中国燕山晚期花岗岩、次火山岩等也有类似状况[10]。

矿化形成于克拉通内或其周围冒地槽的沉积物中。

有利的渗滤环境,合适的水动力条件,氧化-还原的有利界面、临界压力些微变化以及有利的古地理古地貌古气候等是矿化富集的主要因素。

总之,两大洲的古老陆壳多,出露面积大,其中有较多岩类的铀本底数高(表3),后期又经历构造-岩浆-变质-花岗岩化—混合岩化的作用,使铀有机会在有利地质环境中浓集下来。

随后在相当长的地质历史中保持构造稳定,使先形成的铀矿保存下来,直到古生代末期地台活化(如进入地洼)阶段和中新生代地洼期,形成较多的砂岩型铀矿。

论湘南“南北带”铀矿化规模与其成因期次及物质来源的关系

论湘南“南北带”铀矿化规模与其成因期次及物质来源的关系

且数 量较 多 ;2 即 使 形 成 矿床 , 最 多 只 形 成 中小 () 也
型矿 床 。从 目前 本 区勘 探 情 况 来 看 , 中单 一 淋 积 其
茶 山矿 点 ) 而 成 矿期 次 、 矿 阶段 为二 次 或 二 次 , 成
型 的 2 矿床 为 园山 、 城 两小 型 矿床 ( 个 东 由于 工 作程
( 南 省 核 工 业 地 质 局 三 。六 大 队 , 南 衡 阳 湖 湖 4 10 ) 20 8

要: 铀矿石 ( 或沥青 铀矿) 及其地 层 围岩 , 相关 岩体 ( 岩 ) 对应 的微量 元素 对 比值 的相 关分 脉 相
析, 可追踪研究铀元素 的物质来源 。湘南“ 南北 带” 矿化规模 与其 矿化成 因类型 、 铀 成矿 期次 、 物质 来 源之多少密切相 关 , 因类型 、 成 成矿阶段 、 物质来源越多 , 越有利于形成大型铀矿床 。 关键 词 : 铀矿化规模 ; 因类型 ; 成 成矿期 次; 物质来源 ; 南北带; 湘南
讨 其相 互关 系 。
1 成 因类 型 与 铀 矿 化 规 模
湖 南省 大地 构造分 区略 图如 图 1 示 , 南 “ 所 湘 南
2 成 矿 期 次 与铀 矿 化 规 模
对于 热液 型 和 叠 加 型 铀 矿 化 而 言 , 铀 矿 化 规 其 模 与其成 矿 期 次 、 矿 阶段 的 多少 密 切 相关 。本 区 成
成 矿作 用 。无 容 置 疑 , 矿 期 次 、 矿 阶 段 越 多 , 成 成 越
铀含 量 达 00 % , 明 至今 仍 有从 矿 石 和 围岩 中活 .3 表 化 出铀 或继 续从地 壳 深部 喷 流 出少 量 铀 参 与 近代 铀
查技术工作 。

华南地区中生代以来岩石圈伸展及其与铀成矿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

华南地区中生代以来岩石圈伸展及其与铀成矿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

华南地区中生代以来岩石圈伸展及其与铀成矿关系研究的若干问题胡瑞忠;毕献武;彭建堂;刘燊;钟宏;赵军红;蒋国豪【期刊名称】《矿床地质》【年(卷),期】2007(26)2【摘要】华南地区中生代以来存在大规模的岩石圈伸展作用,与伸展作用相对应,形成了大量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铀矿床.文章详细总结了华南中生代以来岩石圈伸展作用和铀成矿作用的研究进展.通过系统分析,认为要深刻揭示岩石圈伸展与区域铀成矿的关系,至少尚有两大重要科学问题未解决:其一是华南白垩纪-第三纪岩石圈伸展和铀成矿的准确期次及其空间迁移规律;其二为岩石圈伸展期铀成矿的必然性或铀为什么会集中在岩石圈伸展期成矿.要解决第一个问题,需要对铀矿床和岩石圈伸展期形成的基性脉岩开展系统的高精度定年工作;要解决第二个问题,则需要系统研究成矿流体中CO2等气体组分在铀成矿中的作用及其成因.【总页数】14页(P139-152)【作者】胡瑞忠;毕献武;彭建堂;刘燊;钟宏;赵军红;蒋国豪【作者单位】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矿床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贵州,贵阳,55000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9.14【相关文献】1.华南沿海地区中生代岩石圈伸展的岩石学制约:琼粤闽浙镁铁质岩时空分布与地球化学研究 [J], 马晓雄;董传万;唐立梅;吕青;顾虹艳2.华北克拉通中生代伸展构造研究的几个问题及其在岩石圈减薄研究中的意义 [J], 王涛;郑亚东;张进江;王新社;曾令森;童英3.华南地区中生代大规模成矿作用与岩石圈多阶段伸展 [J], 毛景文;谢桂青;李晓峰;张长青;梅燕雄4.湘赣地区中生代镁铁质岩浆作用与岩石圈伸展 [J], 范蔚茗;王岳军;郭锋;彭头平5.皖南太平岩体锆石LA-ICP-MS U-Pb年龄和地球化学特征--对华南中生代岩石圈伸展减薄的启示 [J], 周术召;徐生发;余心起;邱骏挺;杨鑫朋;陈子微;刘秀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世界主要砂岩型铀矿产铀盆地的六种演化模式

世界主要砂岩型铀矿产铀盆地的六种演化模式

世界主要砂岩型铀矿产铀盆地的六种演化模式近年来,随着能源需求的增长和可再生能源的发展不够成熟,矿产能源的重要性有所突显。

其中,铀作为一种富含能量的矿产,更成为世界范围内争夺的对象。

为了更好地认识矿产铀的产出,下面将围绕“世界主要砂岩型铀矿产铀盆地的六种演化模式”进行阐述。

第一种演化模式:古老裂谷洼地型。

这种演化模式通常出现在早期地质环境中,其定位一般靠近板块边缘,因板块的拉伸和破碎而铀可以富集。

经过数十亿年的历史运动,地下的水流逐渐调整,并因与岩层结构不同而发生改变,导致铀分布的不均匀性升高。

第二种演化模式:构造隆起型。

这种演化模式形成较为普遍,其因为强烈的地壳形变,造成了区域性隆起。

其内部斜坡的地下水流通较容易,因此,砂岩堆积结束后,水流逐渐将铀沉积在整个隆起区域内。

这种模式在印度次大陆中较为常见。

第三种演化模式:古海侵入型。

这种模式主要是指在后寒武纪、奥陶纪和泥盆纪中,因为古海洋的侵袭,使得堆积物沉积。

同时,侵入的海水也会影响到了地下水的流通,导致铀得以富集。

第四种演化模式:水动力输送型。

这种模式一般发生在大尺度的河流、三角洲和陆棚区域内,因河流、海水的流动,铀矿物可以被冲刷到地表。

随着化学过程的进行,矿物中的铀离子浓度逐渐降低,同时矿床的厚度也相应的降低。

这种模式在环地中较为常见。

第五种演化模式:休眠-再激活型。

这种模式中,最初的泥沙堆积结束后,矿床内的地下水逐渐干涸,使得铀离子的富集逐渐减少。

这样的丰富程度减少可以持续数以十―数百年之久。

但经过一定的时间,内部的结构被改变再次受到的化学作用,铀离子从而得以再次富集。

第六种演化模式:后侵入锆石的准同位素132型。

在该模式中,锆石过程中经过化学作用,陆地流失了大量的微量元素。

其中就包括铀及其子体系物质,使得铀逐渐富集起来。

此外,该模式中的化学过程也会延长地质时间的作用,影响矿床的分布。

总体来看,以上六种演化模式均在不同地质历史环境中发生。

对于不同类型的铀矿石来说,了解其形成机制和富集规律,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寻找和利用地下资源,为我们的生活和发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藏东“三江”地区热液型铀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

藏东“三江”地区热液型铀矿成矿条件与找矿方向

2 9 3 l
65 . 65 . 56 .
3 . 11 2. 64 1 . 96
29 . 59 . 31 .
48 . 44 . 39 .
8 o
1 6
表 2为藏东 “ 三江 ”地 区各 时代 地层 的伽 玛 能谱 测量 资料 统 计 结 果 。从 该 表 可 以看 出 , 本 区地 层 的铀 含 量 大 多介 于 35 1 ~ 5 5 .× 0 .
型铀矿床成矿对古陆壳存在的依赖性 ;()古 2
陆块 中的克拉 通盆 地 中热液 型铀 矿床 形成 于再
点 的 矿化 特 征 进 行 了研 究 [ 。本 文 就 是 在 野 2 ] 外 铀 矿地 质 调 查 的 基 础 上 ,从 热 液 型 铀 矿 的 基本 成 矿 地 质 条 件 人 手 ,与 我 国 典 型 热 液 型
丁 c 7
2 2 13 9
94 . 1. 63
2. 68 4. 03
46 . 54 .
31 . 25 .
侏 罗纪
二长花 岗岩
二 长 花 岗岩 花 岗 闪长 岩 8
2 7
36 2 8 1
83 .
80 . 72 .
3. 43
3 . 25 3. 33
持续 发 展 的基地 [ 。 1 ]
矿 工 作 能有 所 裨 益 。
1 大 地 构 造 背 景及 基 底 成 熟 度
热液 型 铀矿 床 的形成具 有 独特 的大 地构 造 背景 ,现 今 世界上 的热液 型铀 矿床 产 出的大 地
构造 背景 可 归纳 为如 下几种 :( )位 于 显生 宙 1
Ⅱ2 一澜沧江结合带 ; I。 昌都一 I一 思茅陆块 ;Ⅱs一俄 让 一

新疆晚古生代大陆边缘成矿系统与成矿区带初步探讨

新疆晚古生代大陆边缘成矿系统与成矿区带初步探讨
!>>>T>@A? ^ #>>A ^ >## ( >@ ) T!$]_T?]
;3*& B#*)(/(6-3& =-.-3&" 岩石学报
新疆斌# " 牛贺才# " 李文铅# " 方维萱$ " 唐红峰$ " 万博! %&’() *+,-./,-0! ,12’ 3+-# ,(24 &5.,+# ,*2 65-7+,-# ,8’() 65+19,-$ ,:’() &;-085-0$ ,-< 6’( 3;!
!=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矿产资源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 !>>>#? #= 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广州" @!>AB> $= 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阳" @@>>># ! ! "#$ %&’()&*()$ (+ ,-.#)&/ 0#1(2)3#1,4.1*-*2*# (+ 5#(/(6$ &.7 5#(89$1-31,:9-.#1# ;3&7#<$ (+ =3-#.3#1,>#-?-.6 !>>>#? ,:9-.& # ! 52&.6@9(2 4.1*-*2*# (+ 5#(39#<-1*)$,:9-.#1# ;3&7#<$ (+ =3-#.3#1,52&.6@9(2 @!>AB> ,:9-.& $ ! 4.1*-*2*# (+ 5#(39#<-1*)$,:9-.#1# ;3&7#<$ (+ =3-#.3#1,52-$&.6 @@>># ,:9-.& #>>@ A!# A#> 收稿, #>>A A>B A## 改回 =

额尔古纳地区铀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

额尔古纳地区铀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

额尔古纳地区铀矿化特征及找矿方向卫三元;郝瑞祥;李晓光;宋鹏【摘要】文章通过对额尔古纳地区的铀矿化特征进行梳理,划分了铀矿化类型;从构造分区、基底特征、成矿层位、构造控矿和热液蚀变等方面,分析了该地区铀成矿的主要控制因素.在此基础上,探讨了额尔古纳地区热液型铀矿的找矿方向,认为该区与俄罗斯红石地区同属一条成矿带,硅化破碎带型和蚀变岩型铀矿应是其主要的找矿类型,区内自下而上存在3种成矿空间.【期刊名称】《铀矿地质》【年(卷),期】2018(034)004【总页数】8页(P201-208)【关键词】铀矿化特征;矿化类型;控矿因素;找矿方向;额尔古纳地区【作者】卫三元;郝瑞祥;李晓光;宋鹏【作者单位】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100029;核工业二四○研究所,辽宁沈阳11003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2内蒙古东北部的额尔古纳地区,大地构造分区上位于中、俄、蒙交界的中蒙古-额尔古纳前寒武纪加里东褶皱带北东部的东南边缘。

该褶皱带含有古陆块,是重要的大型、超大型火山岩型铀矿及多金属矿产集中区。

20世纪60年代,苏联在毗邻我国的红石地区找到了大型、超大型火山岩型铀矿床[1],引起我国铀矿地质界的高度重视。

通过对比研究,认为额尔古纳地区与红石地区的铀成矿条件极为相似,具有较大的找矿前景。

特别是从90年代以来开展了多轮找矿工作,也发现了一批铀矿点和矿化点,但整体的找矿效果不佳。

究其原因,除了投入的工作量少、研究程度低之外,找矿思路和找矿方向可能存有偏差。

笔者试图对此进行有益的探讨。

1 区域地质概况额尔古纳地区位于内蒙古海拉尔与俄罗斯交界处,地质构造上以得尔布干深大断裂为界,可分为两个构造单元:北侧为加里东褶皱带(Ⅰ),南侧为海西褶皱带(Ⅱ)。

研究区主要在北侧,其基底地层由中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变质砂岩、石英云母片岩、大理岩及海相碎屑岩和灰岩组成,出露少且零星分布。

辽东古元古代热液铀矿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辽东古元古代热液铀矿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

收稿日期: 2016-09-27; 改回日期: 2017-06-20项目资助: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项目(41502097)、中国核工业地质局地勘费科研项目“华北陆块北缘不整合面有关的铀矿成矿条件及远景评价”、国防科技工业局核能开发项目“华北陆块北缘铀多金属矿综合评价技术研究”、国土资源科技创新团队“铀矿成矿理论与深部找矿技术”培育计划联合资助。

第一作者简介: 郭春影(1982–), 男, 高级工程师, 硕导, 从事区域成矿学与成矿预测研究工作。

Email: guochunying106@ DOI: 10.16539/j.ddgzyckx.2018.05.007卷(Volume)42, 期(Number)5, 总(SUM)166 页(Pages)893~907, 2018, 10(October, 2018)大 地 构 造 与 成 矿 学Geotectonica et Metallogenia辽东古元古代热液铀矿床形成的大地构造背景郭春影1, 2, 韩 军1, 2, 徐 浩3, 白 芸1, 2,任忠宝3, 韩 愉4, 赵宇霆4(1.中核集团 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 北京 100029; 2.中核集团 铀资源勘查与评价技术重点实验室 北京 100029; 3.中国铀业有限公司 北京 100013; 4.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北京 100083)摘 要: 辽东半岛是胶‒辽‒吉古元古代造山带的一部分, 经历了古元古代早期裂谷作用和古元古代末期碰撞造山过程。

裂谷阶段形成了A 型花岗岩(2.09~2.18 Ga)、辽河群沉积(2.05~1.93 Ga)。

1.90~1.93 Ga 期间裂谷闭合碰撞造山, 辽河群遭受强烈变形、变质。

1.83~1.90 Ga 造山带构造折返, 伴随垮塌、软流圈地幔上涌, 发生区域退变质作用, 形成造山后环斑花岗岩、斑状花岗岩、碱性正长岩和花岗伟晶岩。

1.83 Ga 辉绿岩的出现标志地壳进入伸展张裂阶段。

华南东部铀成矿作用与陆壳演化的关系及其远景分析

华南东部铀成矿作用与陆壳演化的关系及其远景分析

华南东部铀成矿作用与陆壳演化的关系及其远景分析
章邦桐;张祖还
【期刊名称】《核科学与工程》
【年(卷),期】1994(014)002
【摘要】华南东部陆壳以壳幔分离时间较晚、中元古代陆宙成熟度低,存在中元古绿岩带、发育震旦-寒武系含铀建造为特征。

本地区铀成矿作用与震旦-寒武系铀源层及中新生代板块构造岩浆活动有密切关系。

最有远景的是寻找叠加在震旦-早寒武系或花岗岩基底上,受深断裂及逆冲推覆构造控制,与晚期壳源型酸性火山岩浆活动有关的品位富、规模大的火山岩型铀矿床。

【总页数】8页(P157-164)
【作者】章邦桐;张祖还
【作者单位】不详;不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619.14
【相关文献】
1.华南东部元古宙-早古生代陆壳组成演化特征与铀找矿方向探讨 [J], 章邦桐;凌洪飞;刘继顺
2.华南花岗岩物源成因特征与陆壳演化 [J], 刘昌实
3.云开元古宙陆壳基底年代格架及华南前震旦纪构造演化初论 [J], 张业明;彭松柏
4.华南陆壳铀地球化学演化与成矿 [J], 刘继顺;章邦桐
5.华南元古宙变质基底构造演化与区域铀成矿作用 [J], 方适宜;李佑威;范少云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古陆块及其边缘与铀成矿的关系

古陆块及其边缘与铀成矿的关系

关 系 。一 方 面 ,古 陆块 是 最 古 老 的 成 熟 地壳 ,其 岩 石 铀 含量 高 ,可 以为 铀 成 矿 提供 物 质 来 源 ;另 一 方 面 ,古 陆块 边 缘 壳 幔 物质 循 环 显 著 ,岩 浆 及热 液 活 动 频 繁 。这些 有 利 因素 使 古 陆块 及 其 边 缘 成 了铀 矿
他进 而 强 调 ,地 球 上 铀 元 素 在 太 古 代 至 元 古
l 引 言
古 陆块 ( 间地 块 )或 古 陆块 边 缘 是 金 中 属成矿 的有 利 区域 ,世 界 上 很 多 重 要 矿 集 区 都产在 古 陆 块 及 其 边 缘 。古 陆 块 是 最 古 老 的 成熟地 壳 ,其 边 缘 在 经 历 了漫 长 的地 质 作 用 后成 为壳 幔 作 用 活 跃 、构 造 运 动 复 杂 、成 矿 作用 显 著 的 大 地 构 造单 元 ,在 提供 矿 业 基 地
的 机 理 [ 。澳 大 利 亚 F r uo ( 9 8 则 明 3 ] eg snJ 18 )
关 于古 陆块 对 铀 矿 的 时 空 控 制 ,或 铀 矿 对古 陆块 的 趋 附 性 前 人 已 有 不 少论 述 。前 苏 联 的 E Cp K B A. ( 9 5 曾估 算 并 断 BTa HH . Z 1 7 )
在 前寒武 纪 基底 的显 生宙 沉 积物 中l 。同样 , 2 ]
在古 陆块边 缘成矿方 面 ,自 2 0世 纪 8 0年 代 以 来 ,包 括 涂 光 炽 ( 9 9) 孙 启 帧 18 、
( 9 4 、胡受 溪 ( 9 8 、白瑾 ( 9 3 等著 19) 18 ) 19 ) 名地 质 学 家 针 对 此 问 题 进 行 了研 究 ,并 发 表 了一系列 论著 ,内容 涉及 “ 缘成 矿 ” 现象 、 边

古陆边缘

古陆边缘

古陆边缘-构造成矿系统各类大型构造产出的大构造背景,大体可分为大陆内部、大陆边缘和大洋内部3种构造环境。

其中大陆边缘地带为圈层分异明显、壳幔作用活跃、构造运动复杂、各圈层物质和能量交换频繁,是成矿作用显著的大地构造单位,也是研究深部构造与成矿关系的重要对象。

按照古陆边缘的构造动力学特征,可划分为离散型、会聚型和转换型3类大陆边缘系统。

如前所述,不论哪一种陆缘构造类型,都利于形成大型矿床和矿床富集区。

以华北陆块为例,在其周边地区产有东升庙铅-锌-硫矿、白云鄂博稀土-铁-铌矿、四子王旗萤石矿、东坪金矿、玲珑金矿、焦家金矿、金川镍铜矿、金堆城和南泥湖钼矿、小秦岭金矿、中条山铜矿等。

在国外,著名的奥林匹克钡铜-铀-金矿床、布罗肯希尔和芒特艾萨铅锌矿等产在澳大利亚克拉通东缘;美国的密西西比河谷型与加拉大派因波尔特铅锌矿等产在北美陆块南缘和西缘,还有非洲陆块西部和南部边缘的金、铜、铁、铬等矿床。

类似的实例还很多。

古陆边缘之所以有利成矿涉及因素很多,主要有以下5个基本因素可能起着决定作用。

(1)深浅沟通古大陆边缘的岩石圈中的构造转变带的突变带,物质和能量能大规模地输运交换,在这个地带中经常产出大型贯通性构造,它们是沟通深部和浅部的通道,驱动深部物质作长驱离的运动。

其大小构造形成的构造网络有又提供了含矿物质堆积的场所。

(2)流体汇聚成矿作用需要流体对矿质的吸取、运输和堆积,大型超大型矿床的形成更需要巨量的流体。

在大陆边缘这种陆洋交界带,汇集有多种类型、多种来源的流体,且数量巨大,足以形成和保持稳定的热液对流系统或沉淀堆积成矿系统。

而不同性质、不同来源的流体的混合作用则是使矿质富集成矿的重要机制。

越来越多的成矿模式中突出了流体混合形成物理化学障对成矿的意义。

(3)矿源丰富在陆缘构造中,成矿物质丰富,来源多样,即由幔源和下地壳源的深部物质,又有大陆长期风化剥蚀入海的陆源物质,还有海水中是无机盐类和生物有机质。

沿着不同的陆缘构造带发生的岩浆活动和形成的岩石组合,是物质分异的一个中间过程产物,常可作为初始的矿源层(岩)。

古元古代-中国重要的成矿期

古元古代-中国重要的成矿期

古元古代-中国重要的成矿期沈保丰;翟安民;杨春亮【摘要】古元古代是中国十分重要的成矿期,矿种多、成矿规模大、矿床类型复杂.与太古宙相比,古元古代构造体制发生了本质的变化.由太古宙全活动体制转换为活动带和稳定地块并存的构造格局,因而其成矿特征与太古宙有明显差别.太古宙成矿主要与绿岩带有关,相应形成铁、金、铜锌等矿床.在古元古代,与成矿有关的构造环境主要是与拉伸、裂陷和伸展活动有关的裂谷环境,其次为活动大陆边缘裂谷及弧后盆地和被动大陆边缘盆地,有少部分与伸展构造有关.产在深大断裂带中的矿床.因而古元古代成矿是以裂谷、裂陷为主的成矿体系.在古元古代形成华北陆块北缘东段辽吉与古元古代裂谷作用有关的硼、铁、菱钱矿、滑石、铅锌、铜镍、岫玉等矿床成矿系列、华北陆块南缘中条山一王屋山与古元古代裂谷作用有关的铜矿床成矿系列、佳木斯微陆块与古元古代沉积变质作用有关的石墨、金矿床成矿系列等11个主要矿床成矿系列.相应大规模成矿的有铁、铜、金、铅锌、金红石、钛铁矿等金属矿床及石墨、菱镁矿、硼、滑石等非金属矿床.就是同一种矿产,与太古宙相比,矿床类型也有明显差别,如条带状铁建造(BIF)型铁矿,在太古宙为阿尔戈马型,而古元古代则以苏必利尔湖型为主.【期刊名称】《地质调查与研究》【年(卷),期】2010(033)004【总页数】17页(P241-256,308)【关键词】古元古代;中国;成矿构造环境;成矿作用【作者】沈保丰;翟安民;杨春亮【作者单位】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天津地质矿产研究所,天津30017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7处于太古宙和中元古代之间的古元古代,是从活动地壳向稳定陆块的过渡时期,在中国其时限介于2.5~1.8 Ga之间,该时期无论在中国还是世界上都是一个重要成矿期。

中国古元古代变质岩系出露面积约136 000 km2[1],主要产出在华北陆块的北缘、南缘、五台-吕梁和胶东等地;中央造山带的天山、昆仑、北山、阿尔金山、柴达木南、北缘、北秦岭、大别山、胶南-苏北等地;塔里木北缘、阿尔泰、佳木斯微陆块等地;其次出露于杨子陆块和华夏陆块中的滇中、鄂西、赣北、皖西南、浙东南和闽西北等地[2]。

扬子陆块东南缘黑色岩系铀多金属成矿体系和成矿机制

扬子陆块东南缘黑色岩系铀多金属成矿体系和成矿机制
岩 ( 石 ) 的 成 因 及 硅 质 的 来 源 , 显 示 出 矿
3 1 硅 岩 的 常 量 元 素 地 球 化 学 标 志 .
本 区硅 质岩 样 品与美 国 F a c cn 日本 rn i a 、 s S i no和深 海 钻 D D e 3 hma t S P L g 2等 典 型 热 水 沉积 物进 行 化 学成 分 对 比 ,其 F / i ( e eT 、 F + Mn T 和 A1 ( +F + Mn )/ i / A1 e )特 征 值 范 围
[ 要 ] 扬 子 陆 块 东 南 缘 发 生 过 大 规 模 的铀 多 金 属 成 矿 作 用 是 不 争 的 事 实 。该 区硅 质 岩 和磷 块 岩 摘
样 品 F / 、 ( e Mn T 、 AI ( + F + Mn 等 含 量 比 值 和 微 量 元 素 Ni oZ e Ti F + )/ i / Al e ) — n三 角 图 解 表 明 , C

致 。B srr o ton等 ( 9 9 1 6 )指 出 ,典 型 热 水
除了大 洋 巾 生 物 化 学 和 正 常 化 学 沉 积 外 , 局 部 还 有 相 当 规 模 的 海 底 火 山 和 热 泉 物 质
的 沉 积 , 表 明 研 究 区 硅 质 岩 、 硅 质 磷 块 岩
富 集 提 供 条 件 。该 陆 缘 裂 陷 带 产 出保 峰 源 、
大 椿 、 董 坑 、 新 开 塘 、 黄 材 、 云 山 、 麻 池 寨 、 铜 湾 、 主 寨 坡 、 上 龙 岩 、 老 卧 龙 、 泗
床 及 其 间 的 矿 点 ,长 约 千 余 公 里 、 宽 十 余
公 里 范 围 内 , 广 泛 分 布 我 国 重 晶 石 最 重 要

崇安地区铀矿成因与矿区断裂构造的关系

崇安地区铀矿成因与矿区断裂构造的关系

古代本区分别处在古岛弧一 弧前盆地 和大陆边
缘 广海 盆 地构 造环 境 ,沉 积 了伴 有 火 山物质 的 浊 流相 沉 积建 造 和火 山砂 泥质 陆源 碎屑 沉积 建
造 [ 。盆地 盖层 主要 为 晚侏 罗世及 早 白垩 世 的 1 ]
大断裂 的夹持部位 ,区内断裂构造极为发育 , 总体呈北东 、J :东 、北西、东西及近南北 向 LI I  ̄
状 、扁 豆状 ,矿体 与含 矿层 产状 一致 。围岩蚀 变 有红 化 ( 铁 矿 化 ) 赤 、黄 铁 矿化 、硅 化 、黏
土 化 、绿 泥 石 化 、绢 云 母 化 、碳 酸 盐 化 。其
中 ,红 化与 铀矿化 关 系较 为密切 。
2 3 北西3 0,长 几公 里 9。 3。
层间附近发育的北东 向陡倾斜为主的密集裂隙
群 、网状 裂 隙组 成 的构造 蚀变 ( 色 、绿 色蚀 褪
张扭性质 ,常形成宽几 米至几十米 的硅 化破 碎带 ,并常有基性脉 岩充填 ,也构成 了火 山 岩系与基底变质 岩的断层接触 ,控制矿 化的 分布 ,也是 控制 缺子 山铀 矿床 的主干 断裂 。
展 布 ( 1 ,无 论 是 地 层 还 是 岩 浆 岩 的 分 布 图 )
火 山岩 系 ,与 下伏 地层 呈平 行不 整合 接触 。区
内主要含矿层为上侏罗统南 园组 (。) Jn ,其上
[ 收稿 日 期]2 1—2 9 [ 011— 改回 日 ]21—32 0 期 020—2 [ 作者 简 介]李 维念 (95 ) 18一 ,男 ,在 读 硕 士 研 究 生 ,中 国地 质 大 学 ( 京 )构 造地 质 专业 。Em i 北 -a: l
第 2 卷 第 4期 8
2012正

华南白垩_第三纪地壳拉张与铀成矿的关系_胡瑞忠

华南白垩_第三纪地壳拉张与铀成矿的关系_胡瑞忠

华南白垩—第三纪地壳拉张与铀成矿的关系胡瑞忠, 毕献武, 苏文超, 彭建堂, 李朝阳(中国科学院地球化学研究所,贵州贵阳550002)摘 要:华南是中国最重要的铀矿产区之一。

按赋矿围岩的不同,该区主要产出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3类铀矿床。

铀矿区都分布有比铀成矿超前形成的富铀岩石;铀矿床成矿热液中的水主要为大气成因地下水,成矿温度约为120~250℃,成矿热液的δ13C 值主要为-4‰~-8‰,表明幔源CO 2参与了成矿作用;矿床的N (3He )/N (4He )为0.10~2.02R a ,显示成矿热液中大量幔源He的存在。

这些铀矿床的成矿时代与赋矿围岩的岩性和时代无关,都集中在该区地壳受到强烈拉张因而断陷盆地广泛发育并伴有幔源基性岩浆活动(基性脉岩、玄武岩)的白垩—第三纪。

研究表明,白垩—第三纪导致了地幔与地壳表层沟通的地壳拉张,把该区3大类型的铀矿床串联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1)地壳拉张通过控制向大气成因的贫CO 2热液提供铀成矿必不可少的幔源CO 2,而与铀成矿发生联系;(2)同一机制形成的富CO 2热液浸取同一或不同铀源岩石中的铀并在不同围岩中成矿,形成了按赋矿围岩划分的各种矿床类型(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

关键词:华南;热液铀矿床;幔源CO 2;地壳拉张;白垩—第三纪中图分类号:P619.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2321(2004)01015308收稿日期:20031023;修订日期:20040105基金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项目(49925309);中国科学院知识创新工程重要方向项目(KZCX3-SW -125)作者简介:胡瑞忠(1958— ),男,博士,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矿床学、地球化学专业。

① 金景福.华南花岗岩型铀矿(含钨、锡)隐伏矿床预测理论和方法的研究.成都:成都理工学院,1996. 华南是中国最重要的铀矿产区之一。

过去人们常习惯以赋矿围岩的岩性为基础,把该区的主要工业铀矿床划分为3大类型,即花岗岩型、火山岩型和碳硅泥岩型。

联合古陆演化与矿产资源的关系

联合古陆演化与矿产资源的关系
S e h la
n

g
e
r
和 Je
ll
k y : 飞s ( 1 9 7 6 ) 通 过 对 深 海 钻 探 样 品 和 地 面 露 头 的 对 比 研 究
, ,
,
认为海侵 l 诃
,
使 含 氧 最 小带 在 全 球性 增 大 在 世 界 大 洋 中 广 泛 分 布 而 缺 氧 水 体 对 有 机 质 的 保存 极 为 有 利 这 种有 利 的 还 原 条 件 是 生 油 层 大 量 形 成 的 先 决 条 件 之 一 与 海 侵脉 动 有 成 因 联 系 的 富 有 机 碳 沉 积 的 实 例 很 多 除 白奎 纪 外 还 有 其 它 时代 的 如 英 格 兰 T
, ,
,

E
.
Ir
l i v
飞g

,
2 % 可 能 是 在 晚 中 生 代 形 成 的 而 具 中大 多 数 是 所有 已 知 石 油 的 7

在 中 白奎世 形成 的

他 们认 为 这 种 富 油 层 的 地 层 群 集 与克 拉 通 海 湾 的 重 复 海 水 泛 滥 有 关
,
因 海 水 泛 滥 产 生 的 温 暖 浅 海 有 利 于 有 机 质 的聚 集 从 而 造 成 了 大 量 中 生 代 生 油 层 的 沉 积
。 , 、 、 、 、
一 中 生 代 地 层 中均 有发 现 其 中成 矿 时代部分 具 全 球 同 时性 意 义
1
,

石炭 一 侏 罗 纪 海 平 面 变 化 与油气 等矿 产 的关 系
越 来 越 多 的 资 料 表 明 全 球 海 平 面 变 化 与油 气 及 其 它 沉 积 型 金 属 矿 产 的 形 成 密 切 相 关

摩天岭地区古山体垮塌作用与铀成矿关系

摩天岭地区古山体垮塌作用与铀成矿关系
s  ̄2 o 1 3 c r h 3 @ 6 .o n
第1 期
舒孝敬 :摩天岭地 区古 山体垮塌作用 与铀 成矿关系
・2 3・
代 热液矿 床 。 根据 前 人 对 这 两 种 不 同类 型 铀 矿 床 的研
究 ,可 以得 出一致 的结 论 :区内铀成 矿 的铀 源
延 伸 的 凹陷 ,为 以后 大气 降 水 汇 聚形 成 通 道 ; 二 是垮塌 体 经历 较长 路程 的滑 移 ,在 到 达谷底 时具有很 大 的 冲击力 ,造成 垮 塌体 内大 量 的次 级 断裂 ( 隙)形 成 ;其 三是 由于垮 塌体 堵塞 裂 谷底 原有 水道 ,使 其上 游形 成堰 塞湖 ;其 四是 垮塌 体 的 巨大 冲击 力使 早期 谷底 硅化 断裂 带被 冲断移位 ,使 原 来 的 水 系 改 道 ,随 着 不 断 降 雨 ,洪水 泛滥 ,堰 塞湖 水沿 垮塌 体薄 弱部位 流 出 ,长期 不断 冲刷 形成 现代 水系 。
关系 。
[ 关键 词]摩天 岭地 区 ;古山体垮塌 ;汇水 区;帚状构造 [ 文章编号 ]10 —6 8 2 1 ) 10 2 —7 0 00 5 (0 2 0 —0 10 [ 中图分类号]P 1 [ 61 文献标志码]A
矿质 、水 和热 是 构 成 成 矿 热 液 的 3种 要 素 ,热液 的来 源涉及 矿 质 、水 和 热 的来 源 。热 液 是 热 的水 溶 液 ,其主 体是 水 ,因此 热液 的来
动 ,距 今 约 3 ~ 1 5Ma 0 3 ,是 摩 天 岭 铀 成 矿 的
大 气 降水 ( 和海 水 )热液 的 提 出和广泛 被 确认 ,是应 用稳 定 同位素 测试 技术 确定 热液 水 的来 源 、演 化 和成 因的必 然结 果 ,是热 液矿 床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7卷2011年第1期1月铀 矿 地 质U ranium Geolog yV o l 27JanNo 12011古陆块及其边缘与铀成矿的关系宋继叶,蔡煜琦,姚春玲,朱鹏飞,赵永安,张文明(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北京 100029)[摘要]古陆块及其边缘是重要的铀成矿区域,统计资料表明,中国有约47%的铀矿床分布于古陆块及其边缘。

针对上述现象,笔者进行了一系列资料调研,初步总结了古陆块及其边缘与铀成矿的关系。

一方面,古陆块是最古老的成熟地壳,其岩石铀含量高,可以为铀成矿提供物质来源;另一方面,古陆块边缘壳幔物质循环显著,岩浆及热液活动频繁。

这些有利因素使古陆块及其边缘成了铀矿集中区,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控制着铀矿床的时空分布。

[关键词]古陆块及其边缘;铀成矿;时空控制作用[文章编号]1000 0658(2011)01 0008 05[中图分类号]P 598[文献标识码]A[收稿日期]2010 05 28 [改回日期]2010 06 22[作者简介]宋继叶(1982 ),女,硕士,2009年毕业于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E mail:jessica _0@163 com1 引言古陆块(中间地块)或古陆块边缘是金属成矿的有利区域,世界上很多重要矿集区都产在古陆块及其边缘。

古陆块是最古老的成熟地壳,其边缘在经历了漫长的地质作用后成为壳幔作用活跃、构造运动复杂、成矿作用显著的大地构造单元,在提供矿业基地和深入研究成矿学方面均有重要意义。

关于古陆块对铀矿的时空控制,或铀矿对古陆块的趋附性前人已有不少论述。

前苏联的 !∀#∃%&B A Z (1975)曾估算并断言,在资本主义国家和发展中国家,98 9%的可靠铀储量分布在古地台和中间地块,亦即成熟的古老地块上[1]。

Bow ie S H U 也多次(1975,1979,1985)指出,世界低成本铀储量都赋存在前寒武纪岩石或直接覆盖在前寒武纪基底的显生宙沉积物中[2]。

同样,指的是成熟古陆块与铀矿空间上的依存联系。

他进而强调,地球上铀元素在太古代至元古代壳幔分异过程中趋向于集中在当时形成的几大古陆块(壳)中,随后的铀成矿作用只是这些铀丰度增高(相当于较晚时期形成的陆壳而言)的陆块再分配富集的结果。

这些古陆块也就成为地球最重要的铀成矿省。

关于铀成矿的时限性,Gabelman J (1977)通过壳幔分异过程解释了U 、T h 、K 和不相容元素在地球物质重熔和分熔过程迁移到地壳中的机理[3]。

澳大利亚Fer guson J (1988)则明确指出,只有在2800~2400M a 期间表征成熟陆壳的 富钾花岗岩 出现之后,才有可能出现铀矿床[4]。

在古陆块边缘成矿方面,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包括涂光炽(1989)、孙启帧(1994)、胡受溪(1988)、白瑾(1993)等著名地质学家针对此问题进行了研究,并发表了一系列论著,内容涉及 边缘成矿 现象、华北陆台北缘前寒武纪地质及铅锌成矿作用第1期宋继叶,等:古陆块及其边缘与铀成矿的关系!9!等[5~10]。

其中,翟裕生(2002)提出了古陆边缘的10种有利成矿要素:即成矿物质来源丰富多样,成矿地质流体汇聚,高热动力异常,壳幔物质循环作用显著,大型构造密集并长期活动,多种成矿地质环境,漫长的地质成矿历史,多种临界转换成矿动力学机制,多期叠加成矿及矿床的适度保存[11]。

黄净白等(2005)针对中国铀成矿带的地质条件进行了较系统、详细地分析研究,指出每一成矿带(区)铀成矿特点、成矿系列和成矿规律,提出了我国铀成矿带的分布受控于活动带与陆块的交接带,或大陆边缘构造岩浆活动带叠置拉张裂陷红盆带的地质条件;活动带中微地块是产铀陆相盆地空间分布的良好区域条件等观点[12]。

笔者通过对资料的调研与图件编制,总结归纳古陆块及其边缘与铀成矿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而探讨古陆块及其边缘与铀成矿的关系。

2 古陆块及其边缘对铀成矿的时空控制古陆块及其边缘与铀成矿的关系主要表现为对铀成矿的时空控制作用。

在空间上,铀矿床分布趋附于古陆块及其边缘;在时间上,钾质花岗岩的出现代表地壳演化成熟度高,往往是铀成矿的前期标志。

古陆块及其边缘与铀成矿存在上述时空关系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古陆块在长期演化的过程中铀等元素得以富集,且其边缘具备了有利于铀成矿的地质因素,包括成矿物质来源丰富、壳幔活动强烈以及具备了铀成矿有利的地质环境等。

2 1 铀矿在空间上趋附于古陆块及其边缘铀矿在空间上趋附于古陆块及其边缘的分布特征明显。

世界大型铀矿床(包括石英卵石砾岩型、不整合面型、砂岩型、热液脉型、钙结岩型及黑色页岩型)的分布在空间上与非洲陆块、西伯利亚陆块等古陆趋附性明显。

自上世纪70年代以来,在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的前寒武纪地层中,相继发现了大量铀矿,使得产于前寒武纪地层中的铀资源在世界铀资源总量中所占比重上升至65%左右(胡绍康,1988)[13];在地中海活动带(欧亚大陆西部)存在1条重要的铀矿集中产出带,带内分布着各种类型的铀矿床。

所有的铀矿床,不论其属于何种成因类型,都趋附于造山带内的微古陆块(中间地块) (∋( #)∗ + ,,1980)[14]。

此外,蒙古多尔诺特火山岩型铀矿田和乔伦盆地(产出哈拉特古河谷砂岩型铀矿)也产在从中朝古陆块分裂出去的中央蒙古古陆块中。

通过对中国古陆块与铀矿床的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47%的铀矿床产于古陆块或其边缘。

如在华东南地区,桃山铀矿田、草桃背铀矿田以及塘窝子铀矿床、三槽岭铀矿床等均位于古陆块边缘。

对砂岩型铀矿而言,产铀的山间盆地多位于褶皱带中的古老微地块(古陆)之上,如伊犁盆地(库捷尔太、乌库尔其、蒙其古尔等铀矿床)位于伊犁地块之上,乌恰盆地(巴什布拉克铀矿床)位于苏鲁杰列克地块之上,卡勒克 塔克盆地(沙瓦布齐铀矿床)位于木扎尔特地块之上。

这些地块规模不大,具有相对富铀和相对稳定的基底构造条件。

对火山岩型铀矿而言,以赣杭成矿带为例,该带内火山岩型铀矿床的分布与古陆变质基底的关系很密切,赋矿火山岩直接不整合覆盖在古老变质基底之上。

区域重力场显示,铀矿床大多数分布在局部重力高(正异常)的边缘,这正是古老变质基底的上拱部位(陈然志,1996)[15]。

2 2 铀成矿的时限性铀成矿的时限性主要表现为:地壳成熟度越高越有利于铀成矿;富钾花岗岩的出现往往是铀成矿的区域性标志。

众所周知,石英卵石砾岩型铀矿床是地球上出现最早的铀矿床类型,已知的此类铀矿床只赋存在南非和加拿大的两大地盾区,而这类地区恰恰是最早出现钾质花岗岩的成熟陆壳区。

加拿大Athabasca盆地最早期的不!10!铀矿地质第27卷整合面型铀矿化年龄为1750M a,是在该区的1880M a钾质花岗岩出现之后。

澳大利亚Ali g ato r河铀矿区最老矿化年龄为1600M a,在Ram Jung le淡色花岗岩出现之后。

我国类似的实例也很多,如鞍本古陆块是我国地壳演化成熟早、成熟度高的地区,在2800Ma以前就出现了钾质花岗岩(铁架山岩体)。

在该区发现了我国最古老的铀矿床及矿点,如410和3075铀矿床,这两个矿床的成矿年龄分别为1933∀(89~109)Ma及1851∀(71~80)Ma,均在钾质花岗岩出现之后。

铀成矿存在时限性,一方面与铀元素的地球化学属性有关。

铀虽为重金属,但它具有明显的亲氧、亲石的地球化学特性。

铀为大离子不相容元素,它在地壳的演化过程中朝向比重比较轻的富二氧化硅酸性岩浆岩中富集,而不是向地壳深部或富铁镁的基性岩中富集。

根据实际测量,花岗岩的铀含量是基性或超基性岩的几倍到十几倍。

换言之,可以认为随着地壳不断演化为成熟的硅铝壳,铀元素也不断富集。

美国地质学家Condie K C (1979)对南非卡普瓦尔省新太古 古元古代侵入的花岗岩中Rb、K、Th、Pb含量和K/Na值与时间的演化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3 06Ga左右,这些大离子亲石元素的含量达到顶峰,随后大致保持在一个水平上,这个转折揭示了地球内部最早期的壳幔演化和亲石元素从原始地幔不断向陆壳聚集的进程。

这可能说明在地壳演化的最初阶段,地壳没有能力提供大量的铀成矿物质,直到其演化到一定成熟度并出现钾质花岗岩为止。

另一方面,一个构造单元内的花岗岩是否发育是地壳成熟度的表现。

构造带内有大量中酸性花岗岩体出现,意味着这一构造单元逐步走向成熟,变为相对稳定的构造单元(地块)。

而稳定构造单元的周围又常被活动带所包围。

活动带初始为硅镁壳或过渡带,之后活动带经多次构造运动,沿地块边缘不断扩大增生。

在活动带转为稳定地块的过程中,除了本身变为成熟的硅铝壳,往往又牵动古老地块遭受改造,主要表现为古老地块产生新的构造 岩浆带或拉张断陷盆地。

岩浆、地热和沉陷活动均可促使富铀岩体活化再造,形成各种内生或外生铀矿床,这是铀成矿的主渠道。

3 古陆块及其边缘对铀成矿的作用古陆块经长期演化后,其成熟度高、铀含量高,能够为铀成矿提供铀源。

而古陆块边缘壳幔物质循环作用显著、具备多种成矿地质环境,是重要的矿集区。

3 1 古陆块为铀成矿提供铀源在地壳从玄武质成分的原始地幔向成熟陆壳演化的总进程中,放射性元素铀和其他大离子亲石元素逐渐趋向于在地壳中富集。

研究发现,不同成分的陨石代表了地球不同的层圈结构,对其中的U、Th等元素含量进行对比分析(表1),估计在地球演化的4 5Ga中,初始地球中的铀已有46%~77%富集到地壳中,这可能成为其能够提供铀源的前提条件。

表1 地球不同层圈U、Th含量(据Gabelman J W,1977) T able1 U and T h content in different lay ers of the earth第1期宋继叶,等:古陆块及其边缘与铀成矿的关系!11!前人研究认为,华南地区自元古代到中生代的沉积岩和变质岩中,仅早寒武世地层铀质量分数高达(16 53~91 56)#10-6,平均铀质量分数为41 75#10-6,推断早寒武世地层构成了华南热液型铀矿形成的区域铀源层(邵飞、陈晓明、徐恒力等,2010)[16]。

华南已探明的铀矿田中,绝大多数的基底地层或岩体外围均分布有高铀含量的早寒武世地层(古陆块)。

华南产铀花岗岩及其铀矿床集中分布在华南活动大陆边缘、陆壳成熟度较高的特定部位。

章邦桐、倪琦生等(1998)收集了华南上部地壳不同沉积岩层中629件样品的铀、钍含量分析数据并分别进行统计归纳,结果表明华南陆壳寒武系碎屑岩的铀含量最高,为10 47#10-6,华南沉积陆壳的平均铀含量为4 94#10-6,钍为11 53#10-6,T h/U为2 33。

由此可见,华南陆壳沉积岩层中铀、钍的平均含量分别是地壳沉积岩平均铀(3 33#10-6)和钍(9 43#10-6)的1 5倍和1 2倍,Th/U(2 64)也低于地壳的T h/ U(2 83),从而显示出华南陆壳成熟度较高的特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