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菲利普夫妇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精选3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精选3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1教学重点:从不同角度分析评价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教学难点:理解小说批判现实的主题和对悲天悯人的人道主义情怀教学流程:一、导入:1、介绍“世界三大短篇小说之王”契诃夫俄国欧亨利美国莫泊桑法国左拉:他的作品无限的丰富多彩,精彩绝妙,令人叹为观止。
屠格涅夫:他是19世纪末法国文坛上“最卓越的天才”。
恩格斯:应该向莫泊桑脱帽致敬。
2、今天一同探索法国短篇小说家莫泊桑的经典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二、于勒之谜——分析于勒的形象1、小说标题《我的叔叔于勒》会令人犯疑:“于勒是谁?他是个怎样的人?”快速阅读全文,画出表现于勒形象的句子。
(1)梳理于勒的生平经历(2)谈一谈于勒叔叔是一个怎么样的人?2、小说从哪些不同侧面勾勒于勒怎样的人物形象?(1)第12-16节,传说的于勒:品行不好,挥霍钱财(2)第20节,信中的于勒:希望回报家人,渴望亲情,不愿家人为他担心(于勒的信中有什么破绽?)(3)第67节,船长谈于勒:沦为穷水手,无颜见家人,不愿再次成为家人负担(4)第93-97节,“我”眼中的于勒:衰老,愁苦,疲惫,让人同情和怜悯3、你能否在这些材料中发现一个真实的于勒?我们应该以怎样的态度来看待评价于勒?于勒虽然年轻时有挥霍钱财的恶习,是应当谴责的。
然而,被亲人赶出家门漂泊海外的于勒心中仍然保存着对家人的牵挂和希望回报家人,并且不愿家人为他担心脉脉的亲情,这又是他善良可贵的品质。
纵观于勒的人生,他经历了家人的唾弃,海外的漂泊,其中既有一时的成功然而终究又不可挽回地沦为一个衰老穷苦的水手。
从这一点上看,于勒是人生的失败者,他的.一生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一出艰苦挣扎的小人物的悲剧。
从这方面看,于勒虽然有较大的缺陷,然而他善良的本性和坎坷的命运却是值得我们同情的4、作者对于勒的表现影影绰绰,简短支离,既相互映照又相互矛盾,这样设计的用意是什么?在对于勒的情感期待不断的更新变化之中表现菲利普一家的心态,塑造菲利普夫妇的形象5、明确:于勒不是主角,而是牵动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层层展现的“引子“三、菲利普之迷——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1、于勒虽曾是浪子,但终究是菲利普先生的亲兄弟。
分析于勒形象课程设计

分析于勒形象课程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1.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于勒》的基本情节,理解菲利普夫妇的人物形象,以及作者通过这两个形象所表达的社会意义。
2.技能目标:能够分析并评价小说中的人物形象,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通过阅读、讨论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口语表达和写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通过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引导学生认识到金钱对人性的腐蚀作用,培养学生的道德观念和正确的人生观。
二、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以人教版七年级下册的课文《于勒》为基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1.课文阅读:让学生阅读课文,了解故事情节,感受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特点。
2.人物分析: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探讨他们的人物形象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3.主题探讨:引导学生探讨小说主题,认识金钱对人性的影响,培养正确的价值观。
三、教学方法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本节课采用以下几种教学方法:1.讲授法:教师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
2.讨论法:分组讨论,让学生分享对人物形象和主题的认识,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口语表达能力。
3.案例分析法: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类似案例,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故事中所反映的社会现象。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的实施,本节课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于勒》课文及相关辅导资料。
2.参考书:相关文学鉴赏书籍,以便学生课后深入阅读。
3.多媒体资料:制作课件,展示故事情节和人物形象,增强课堂氛围。
4.实验设备:无需实验设备。
五、教学评估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本节课采用以下几种评估方式:1.平时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态度和理解程度。
2.作业: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课后巩固所学内容,通过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的掌握程度。
3.考试:安排一次小型考试,测试学生对课文内容、人物分析和主题探讨的掌握情况。
六、教学安排本节课的教学安排如下:1.教学进度:按照教材章节顺序,依次讲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和探讨主题。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案作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可能需要进行教案编写工作,教案是教学活动的总的组织纲领和行动方案。
快来参考教案是怎么写的吧!下面是由给大家带来的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案7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教案篇1教材分析莫泊桑的小说,特别是短篇小说,在艺术手法上造诣很深。
他的作品题材丰富多彩,行文波澜起伏,故事情节巧妙曲折,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人物形象鲜明生动。
发表于1883年的《我的叔叔于勒》,就是一篇体现他艺术风格、特色和功力的佳作。
小说通过菲利普夫妇对其弟弟于勒态度的前后变化,清晰生动地勾勒出一幅19世纪后半叶法国小市民生活的剪影。
菲利普夫妇的无义寡情,是通过少年若瑟夫的视角来表现的,其中也包含了若瑟夫对人生、社会的认识。
本课的阅读教学拟以从分析情节人手,把握人物形象,领悟作品的丰富内蕴。
力求创设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自主性和乐观性,用现代人的思想观念创新、多元评价作品的主题,领悟其匠心独运的艺术构思。
在评价认识中,提高学生的道德水准。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把握小说人物形象及其作用,学习本文细致地描写人物内心世界,对人物作个性化描写的方法。
2、品评小说的语言,提高实际的语言运用能力。
过程与方法:l、诵读法莫泊桑的小说语言简洁明快,幽默机智。
课文在技巧的运用上很出色,如人物的心理描写、悬念的运用、情节的安排等方面。
指导学生表情朗读或分角色朗读,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分析人物的语言、行动和表情是如何揭示心理活动和刻画人物性格的。
课堂教学以朗读揣摩为主。
2、探究讨论法这篇小说的内蕴很丰富,在组织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创设情境,激活学生思维,主动质疑问难,合作探究以释疑,培育解读小说的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赤裸裸的金钱关系,提高道德观念。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的丰富内蕴。
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激情导入同学们!前几年,大街小巷流行着一首《流浪歌》,大家想听吗?(播放歌曲)歌听完了,可一个愁苦、孤独的浪子形象却留在了我们的脑海中,让我们不由得产生怜悯之情,是啊!家是温馨的港湾,流浪的心多么渴望这个港湾的慰藉啊!可有这样一个浪子,在外流浪多年,当家人遇到他时,不但不接受他,反而还骂他,什么原因呢?大家想不想了解这个故事?这个故事说它远,它发生在遥远的19 世纪的欧洲,说它近,它就在我们眼前,请大家打开课本,这个故事的名字叫《我的叔叔于勒》。
语文初二下冀教版第9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二

语文初二下冀教版第9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二【教学目标】1、理解本文的主题思想。
2、学习本文构思的巧妙及情节的曲折。
3、学习通过表情、行动、心理、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手法。
【教学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教学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课前预备】字词预习,了解差不多情节及作者。
【教学媒体】投影仪,录音带。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教学内容〗了解课文要紧情节,把握课文主题思想。
〖教学过程〗过程设计设计意图【一】导入新课1、导入1:第二单元考卷中我们阅读了一篇题为《储蓄人生》的文章,同学们是否记得,文章作者认为最值得人用一生去储蓄得有哪些?〔生答:学识、友情、亲情等〕真的,亲情是我们人生中最宝贵的情感,因为它我们才能时时感受到生活的温暖。
惋惜的是,并非人人真的那么懂得亲情。
莫泊桑的短篇小说《我的叔叔于勒》,一定会让我们更深地理解亲情的含义。
2、导入2:闻名作家列夫·托尔斯泰说过:“幸福的家庭家家相似,不幸的家庭各各不同。
”今天我们就来了解发生在法国一个一般家庭的普一般通的故事。
从生活中引入,激发学生兴趣。
【二】检查预习1、学生交流预习心得:关于作者及作品。
莫泊桑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闻名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
1880年完成了《羊脂球》的创作,轰动了法国文坛。
短短的一生当中,写了6部长篇小说300多个短篇,其中许多作品流传甚远,尤其是短篇小说,使他成为一代短篇小说巨匠。
他的作品绝大多数是写法国中下层社会的形形色色的人物,这些作品都不同程度的讽刺和揭露资本主义社会的罪恶,尤其是在资产阶级思想腐蚀下的人们的精神的堕落。
2、给以下加粗字注音:拮据〔jié〕栈桥〔zhàn〕阔绰〔chuò〕褴褛〔lánlǚ〕牡蛎〔m ǔlì〕检查预习。
【三】学生阅读课文,整体感知〔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小组讨论〕1、本文涉及的人物有哪些,初步讨论课文的主人公是谁并说明理由。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2课时)

第二课时课时目标1.准确把握文章的主题2.培养利用人物的语言、动作等描写方法续写故事的能力3.通过对比,体会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教学过程第一阶段:学情诊断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这篇课文,解决了文中的重点字词,梳理了文章的情节结构。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深入分析一下人物形象及文章的中心思想。
1.感知课文,了解人物关系小说直接或间接地交代了几个人物,其中于勒与若瑟夫是关系,菲利普与于勒是_______关系,菲利普与克拉丽丝是________关系,克拉丽丝与若瑟夫是_________关系。
2.文章的情节按照开端(盼于勒)——发展()——高潮()——结局()结构全篇。
【设计意图】用完成填空的方式复习旧知,既巩固上节课所学,又调动学生学习新课的兴趣。
第二阶段:自主探究1.从文中找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谓的前后变化,体会变化的原因是什么。
2.菲利普夫妇对于勒变来变去的态度中有什么不变的东西。
3.“我”在整篇小说中是怎样的人物?有什么作用?4.关于本文有四种主题说。
请分组讨论,说出自己的观点。
(1)“金钱关系”说: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艺术地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是赤裸裸的金钱关系(2)“同情”说:小说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底层人物—于勒被整个社会遗弃的悲惨命运的描述,寄予了作者最深切的同情和怜悯。
(3)“虚荣”说: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的描述,表现了他们爱慕虚荣的丑态。
(4)“势利”说:小说通过对菲利普夫妇渴望见到已经发大财的于勒和在船上遇到贫困潦倒的于勒后极力躲避的心理的刻画,深刻地揭示了菲利普夫妇嫌贫爱富的低级庸俗的势利心态。
【设计意图】以辨析菲利普夫妇的“变”和“不变”为突破口,梳理文意;以讨论“我”这一人物形象为抓手,领悟主旨第三阶段:合作探究1.小说的主人公是谁?试分析人物的性格特征。
注意总结作者是通过哪些方面的描写来塑造人物性格的。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

1、巧设悬念
实:菲利普夫妇
2、双线交织
虚:于勒
3、选材以小见大 4、鲜明的对比
下面几则关于金钱的名言,或许让我们理智的看 待金钱,千万不能沦为金钱的奴隶。
1.货币能使各种冰炭难容的人亲密无 间起来,迫使互不两立的人互相亲吻。 (马克思) 2.金钱是一个无底的大海,荣誉, 良心,和真理都可以灭在其中。 3.如果你把金钱当成了上帝, 它就像魔鬼一样折磨你。
“出大乱子了
动作 向旁边走了几步,瞪 怕于勒认出自己 描写 着眼看了看„„ 怕女婿察觉
人物形象:菲利普太太(克拉丽丝)
描写 方法
具体词句
心理活动
性格 特点
“我怕伤胃„吃多了要 生病的” “至于若瑟夫 语言、 „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神态 “你疯了„胡说八道” 描写 “我就知道这个贼„别叫 那人接近我们!” “吞吞吐吐”、“哆嗦” “暴怒”
⒊母亲在吃牡蛎的问题上的态度
和语言表现出她的性格是( C )。 A.处事圆滑,善于筹划
B.勤俭持家,善于筹划
C.又吝啬又爱慕虚荣
D.虚伪,冷酷
◎于勒在文中是什么人物?
请完成“于勒的名片”
于勒名片
姓名: 于勒 国别: 法国 生活年代: 19世纪后期 主要事迹:少年浪荡,中年得意, 老年沦落 获得荣誉:正直的人、有良心的, 好心的于勒、有办法的 这个家伙 这个小子,这个贼 这个流氓
钱可以买到纸笔,但买不到文思; 钱可以买到献媚,但买不到尊敬;
人物形象分析:菲利普
描写 具体词句 方法 神态 描写
心理活动
性格特 点
爱慕虚荣 自私 贪婪 冷酷无情 唯利是图 懦弱
突然好像不安,脸色 苍白,两只眼也跟寻 紧张、恐慌 常不一样、脸色早已 以致失魂落 煞白,两眼呆直、 魄 神色张皇、很狼狈 极度恐慌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分析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人物形象,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2.学习运用描写、对比、讽刺等手法进行写作。
3.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理解课文内容,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难点:领悟作者运用描写、对比、讽刺等手法进行写作的技巧。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作者莫泊桑及其创作背景。
(2)板书课题《我的叔叔于勒》。
2.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故事情节。
(2)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关键词语、语句,体会作者的表达技巧。
3.分析课文(1)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①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②讨论菲利普夫妇性格对故事发展的影响。
(2)分析课文中的描写、对比、讽刺手法。
①引导学生找出课文中的描写、对比、讽刺手法的例子。
②讨论这些手法对表现人物形象和故事主题的作用。
4.精讲课文(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语句。
(2)分析课文的结构特点。
(3)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主题。
5.课堂讨论(1)引导学生谈谈对菲利普夫妇的看法。
(2)讨论课文中的道德观念和价值取向。
6.小组合作(1)分组讨论课文中的描写、对比、讽刺手法。
(2)每组选代表进行分享。
(3)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汲取道德营养,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四、课后作业1.结合课文内容,写一篇关于菲利普夫妇性格特点的短文。
2.选取课文中的一个描写、对比、讽刺手法的例子,进行仿写。
五、教学反思1.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否实现?2.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是否深入?3.学生对描写、对比、讽刺手法的掌握程度如何?4.课堂讨论是否积极、热烈?5.如何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六、教学资源1.课文《我的叔叔于勒》。
2.莫泊桑生平及创作背景资料。
3.与课文相关的图片、视频等辅助教学资源。
七、教学评价1.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讨论情况。
2.作业完成情况: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写作能力。
九上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

语文九上第四单元《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第二课时)第二课时教学目标:1.试着从不同角度分析人物形象。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重点:1.抓住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称呼、态度的变化分析其形象。
2.聚焦船上遇于勒的相关段落,抓住作者对其具体的描写,分析其形象。
3.在菲利普夫妇和若瑟夫的对比中,分析其形象。
教学难点:1.抓住具体的词、句对人物形象进行分析。
2.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理解小说的主题。
教学过程:一、分析人物形象1.小说里谁给你的印象最深,为什么?(说明:这一环节让学生比较自由地谈论、品评人物。
教师了解学生对人物的初步感受。
)2.勾画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不同称呼,为什么会有这种变化?预设:“坏蛋”“流氓”“无赖”“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这个小子”“贼”“讨饭的”说到底就是一个“钱”字在作怪。
“称呼”是对人物典型语言的捕捉,请同学们关注“船上遇于勒”这一部分,看看作者是怎么具体表现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的?(说明:引导学生聚焦在“船上遇于勒”这一部分。
这一部分通过对菲利普夫妇细致入微的综合描写,让人物自己展示自己的性格。
引导学生结合文本具体描写深入理解菲利普夫妇形象。
另外这一部分刻画菲利普夫妇的形象的时候,还用若瑟夫进行了对比,在对比中,使得他们的形象更鲜明。
)二、理解小说的主题1.想象一下,假如菲利普夫妇在船上发现已经成为百万富翁的于勒,他们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试写一个200字左右的片段。
学生展示。
这一想象的环节,检验的是学生对菲利普夫妇形象的把握。
教师引导学生跟莫泊桑学习抓住细节综合运用多种描写方法刻画人物,引导学生思考菲利普夫妇为什么对于勒态度有如此巨大的反差。
理解了“反差”的原因也就自然理解了小说的主题。
2.是什么在作怪,让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来变去?示例:金钱莎士比亚有说:“金子,黄黄的,发光的,只要一点点儿,就可以使黑的变成白的,丑的变成美的,错的变成对的,卑贱的变成尊贵的,老人变成少年,懦夫变成勇士……”除了金钱在作怪之外,你还读到别的东西了吗?示例:拮据的生活小人物的心酸......(说明:让学生理解小说刻画人物是为了表现主题。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5篇)

初三上册语文我的叔叔于勒教案(优秀5篇)教学难点篇一结合自己体验,理解感悟小说主题思想。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篇二教学目标1、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理解小说对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的揭露。
2、品评小说的语言,体会人物个性化的描写方法。
教学重点通过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前后对比,理解小说对金钱至上的人际关系的揭露。
教学难点品评小说的语言,体会人物个性化的描写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一课时教学程序:(一)导入同学们我们都学过魏晋文豪曹植的《七步诗》。
当时他受哥哥曹丕相迫,若在七步之内做不出诗来就要以死谢罪,所幸他才华横溢,危急关头作了这首《七步诗》出来。
豆秸在锅下燃烧,豆子在锅中哭泣。
我们本来是同胞兄弟,为什么你那么急迫地加害于我呢?兄弟关系何至于此!全是因权位引发的双方利益的对立,从而无视兄弟亲情。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也向我们展示了一种兄弟间的关系。
下面,我们就一起进入课文《我的叔叔于勒》,来看看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兄弟关系。
(二)作者简介居伊•德•莫泊桑(1850~1893),19世纪后半叶法国的批判现实小说家。
生于没落贵族家庭。
自幼酷爱文学,七十年代刻苦学习写作,大作家福楼拜是他的文学导师。
1880年短篇小说《羊脂球》问世,轰动法国文坛,是作者的作。
长篇小说中最出色的是《一生》和《俊友》。
短篇小说《家人》、《两个朋友》、《项链》等,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
他的小说在艺术手法上有很深的造诣,特别是短篇小说。
他的作品重视结构的布局,行文波澜起伏,引人入胜,故事情节巧妙真实,结局出人意料,又在情理之中;另一个突出特点是用洗练的笔墨揭示人物内心世界,塑造了很多鲜明生动的艺术形象。
还擅长从平凡琐屑的事物中截取富有典型意义的片段,以小见大地概括出生活的真实。
(三)初读感知1、提问: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注意生难字词的读音,并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主要内容。
栈桥zhàn 牡蛎lì 撬开qiào拮据:jiéjū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设计(优秀6篇)

《我的叔叔于勒》课堂教学设计(优秀6篇)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了解小说的三要素,提高学生分析人物性格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学习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分析小说的情节结构把握小说的主题。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点】学习从多个角度刻画人物形象,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教学难点】把握小说主题。
【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学。
【教学设计】一、导入激导入,引起学生对亲情的感受:亲情是人事间最美好的一种情感。
诗人说,亲情是一首恬静的田园诗;画家说,亲情是一幅淡雅的山水画;音乐家说,亲情是一首优美的轻音乐。
但是亲情也时时经受着考验,在金钱、荣誉、利益面前,我们是否依然能够守护亲情,关爱亲情呢?今天,让我们走进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共同探讨这个问题。
板书题目、作者。
二、作者简介学生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莫泊桑及其小说特点的材料。
师用多媒体明确莫泊桑及其小说特点。
三、绘声绘色讲故事1、了解课文内容:师检查预习情况,让学生用讲故事的方式讲给大家听。
注意语言简洁准确,讲清小说的三要素,并按照一定的顺序梳理小说的情节。
生讲故事。
师评价所讲故事,是否讲清了小说三要素,按照怎样的顺序讲述的。
2、提炼课文内容:问题:如果用一个字概括这篇小说的情节,你觉得用哪个字最合适?生互相讨论,大多数学生认为用“变”字,也有一部分认为用“钱”字,找出重点情节共同梳理故事:盼于勒赞于勒见于勒躲于勒富穷穷四、各抒己见评人物内容:师生共同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并且学习从多个角度刻画形象的方法。
1、问题:菲利普夫妇态度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菲利普夫妇是怎样的人?(通过前后态度的对比)这种性格在哪一情节表现最为突出?师生交流讨论问题。
明确:原因是多方面的,菲利普夫妇很穷,怕于勒再来拖累他们;虚荣心,怕女婿和其他人看不起自己;金钱的原因;其他原因。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教案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教案《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小说表现的主题思想。
(2)体会人物语言的个性化,进一步学习运用对比手法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二、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作者从多方面刻画人物形象,以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人物性格。
难点:悬念的铺排,构思的巧妙。
三、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在世界文坛上,有三在短篇小说之王,他们是法国的莫泊桑、俄国的契诃夫、美国的欧亨利。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莫泊桑的名作《我的叔叔于勒》。
2、听课文诵读录音,思考下列几个问题:(1)于勒是怎样一个人?(2)菲利普夫妇、一家为什么盼望于勒回来?(3)小说的结局是菲利普一家人躲开了日夜盼望的于勒,这是什么原因?(4)这篇小说家提示了怎样的主题思想?3、学生讨论,在全班交流明确:(1)穷——富——穷(2)据说做生意赚了钱,成为全家的“希望”、“福音”。
(3)直接原因:是菲利普只认识钱和于勒又沦落为穷人;根本原因:是那个金钱至上的社会制度。
(4)小说写了一个普通小市民家庭的日常生活,作者运用了对比的手法,充分描述了菲利普夫妇对待亲兄弟于勒的前后截然不同的态度,画出一幅资本主义社会里贫穷则兄不认弟的触目惊心的'惨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社会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是“纯粹的金钱关系”的主题思想。
4、精读船上巧遇的片断,了解小说在刻画人物时运用的主要方法。
主要通过:表情、动作、言语的描写来揭示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人物性格。
四、小结。
这篇小说运用对比手法成功刻画菲利普夫妇只认钱不认人、爱面子的形象。
提示了资本主义人与人之间的金钱关系。
五、作业。
1、找出小说中的环境描写,分析它们的不同点,说说它们各有什么作用?2、课后练习四。
附板书:第一部分:1-4故事的开端,盼望于勒。
第二部分:5-19故事的发展,夸赞于勒。
第三部分:20-47故事的高潮,巧遇于勒。
第四部分:48-49故事的结局,躲避于勒。
下载全文。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二课时

《我的叔叔于勒》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感悟人物性格特点。
2.学习作者对人物细节的刻画,体会写作技巧。
3.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1.重点:分析人物形象,理解课文主题。
2.难点: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第一环节:回顾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
2.提问: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我的叔叔于勒》,大家觉得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哪些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变化?第二环节:课堂讲解1.分析于勒的形象b.让学生讨论:于勒的性格特点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他的命运?2.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a.引导学生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b.讨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探究其心理变化过程。
3.学习作者的写作技巧a.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细节描写,体会作者对人物性格的刻画。
b.分析课文中的对话,体会作者如何通过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第三环节:课堂讨论1.让学生分组讨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对于他们自己的命运有何影响?2.让学生谈谈自己对于勒这个角色的看法,以及从这个角色中得到的启示。
第四环节:作业布置1.根据课堂讨论,写一篇关于《我的叔叔于勒》的读后感。
2.深入分析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性格特点,写一篇短文。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分析人物形象、学习写作技巧和课堂讨论,使学生对于勒和菲利普夫妇的形象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关注课文细节,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同时,通过课堂讨论,让学生联系自身实际,从课文中得到启示。
一、课堂导入1.复习上节课内容,引导学生回顾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变化。
2.提问:大家觉得菲利普夫妇对于勒的态度有哪些变化?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些变化?二、课堂讲解1.分析于勒的形象b.让学生讨论:于勒的性格特点在哪些方面影响了他的命运?2.分析菲利普夫妇的形象a.引导学生分析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点。
第16课《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 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我的叔叔于勒》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结合生活体验,理解小说主题。
2.学习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3.体会作者对社会底层小人物的同情,培养同情心和爱心。
二、教学重点1.分析菲利普夫妇和于勒的人物形象,理解小说主题。
2.学习通过人物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
三、教学难点1.理解小说中人物行为背后的社会根源。
2.培养对社会现实的关注和思考能力。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亲情是我们生活中非常重要的情感,但有时亲情也会受到金钱和利益的考验。
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就讲述了一个关于亲情和金钱的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个故事中人性的复杂。
(二)作者简介莫泊桑是19世纪后半期法国优秀的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王”。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优秀的作品,如长篇小说《一生》《漂亮朋友》,短篇小说《项链》《羊脂球》等。
与他齐名的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还有俄国的契诃夫,代表作为《变色龙》;美国的欧·亨利,代表作为《警察与赞美诗》。
(三)基础巩固1.字音拮据(jié jū)褴褛(lán lǚ)牡蛎(mǔ lì)糟蹋(tà zao)栈桥(zhàn qiáo)煞白(shà bái)撬开(qiào kāi)2.词语解释拮据:手头紧,经济境况不好。
端详:仔细地看。
十拿九稳:比喻很有把握。
褴褛:(衣服)破烂。
与日俱增:随着时间的推移而不断增长。
张皇:惊慌;慌张。
狼狈:形容受窘的样子。
阔绰:排场大,生活奢侈。
迟疑不决:拿不定主意。
莫名其妙:没有人能说明它的奥妙。
说明事情很古怪,使人不明白。
(四)理情节1.请同学们阅读课文,从不同角度梳理故事情节。
于勒的经历:青年时行为不正,糊涂荒唐,被打发到美洲;中年时在海外做买卖,写信说赚了钱并希望赔偿父亲的损失;老年时穷困潦倒,在船上卖牡蛎。
菲利普夫妇形象分析说课正式

牛栏山一中实验学校 栗瑞萍
我的叔叔于勒
1 2 3 4 5
教材分析 学生分析 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 课后作业
教材分析
依据理念
语文新课程标准
内容
教材内容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第三单 元。主要讲述我的一家人 特别是父母对于勒叔叔态 度的不断变化,反映了资 度的不断变化 反映了资 本主义社会对伦理道德和 价值取向是以金钱为衡量 标准。 标准。
教学过程
分析人物形象
菲利普夫妇: 菲利普夫妇: 金钱至上、爱慕虚荣、 金钱至上、爱慕虚荣、 虚伪、自私。 附庸风 雅、虚伪、自私。 设计意图:这个话题的设置, 设计意图:这个话题的设置, 主要是想让学生在分析中明白 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可以通过 事件来展现。 事件来展现。
教学过程
千 姿 百 态 的 说
初三学生课业繁 重,升学压力大 主动参与语文课 堂教学的意识差。 堂教学的意识差。
解决 策略
充分整合各种教学资源引导学生爱 乐学、想学, 学、乐学、想学,创设情境营造氛 围显得尤为重要。 围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品读小说中的语言、 品读小说中的语言、 品读小说中的语言 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传 神之处, 神之处,把握菲利普夫 妇的人物形象。 妇的人物形象。 2、理解小说主题,从 理解小说主题, 理解小说主题 而认识小说中人物形象 的典型性。 的典型性。
千姿百态的说
变幻多端的色
令人心酸的名
教学过程
分析人物形象
如: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 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 衣冠整齐 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又如:他们学贵族吃牡蛎的事。 又如:他们学贵族吃牡蛎的事。 引导学生分析21、 段抓住关键词句进 引导学生分析 、22段抓住关键词句进 行分析“父亲看见 看见······她们的吃法很文 她们的吃法很文 行分析“父亲看见 她们的吃法很 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 托着牡蛎 雅 ,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 向前伸 免得弄脏长袍; 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最很快的 微微一 就把汁水吸进去,牡蛎壳扔 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牡蛎壳扔 到海里。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 高贵的吃法打动了 到海里。父亲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
《我的叔叔于勒》人物形象分析

《我的叔叔于勒》人物形象分析【菲利普夫妇】作者在这篇作品里的最大成就是塑造了菲利普夫妇这一对生动深刻的城市小市民的典型形象。
他们既有独特的鲜明的个性,又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菲利普一家五口人,虽然都怀着与日俱增的发财欲念,然而他们的性格、气质与心地却有着相当大(甚至对立性的)的差异。
菲利普夫妇与他们的儿子若瑟夫就有很大的差异;菲利普夫妇二人也有差异。
若瑟夫虽然也渴望叔叔于勒发财归来,把他们一家从贫穷的境遇中拯救出来,然而他却没有父母那样利欲熏心,那样势利。
在游船上当他从父母口里得知那个卖牡蛎的老水手就是于勒叔叔时,他竟能不受父母恐惧心理与气愤情绪的影响,去仔细观察叔叔那“满是皱纹的水手的手”,那“一张又老又穷苦的脸”,甚至还在心里默念着:“这是我的叔叔,父亲的弟弟,我的亲叔叔”。
最后他自作主张从母亲给他的钱里抽出十个铜子当作小费给了于勒。
这一切都含蓄地写出了年轻的若瑟夫的心还未被庸俗冷酷的小市民的精神毒素染黑。
作者在若瑟夫这个青年身上寄托了自己的愿望和理想。
菲利普夫妇却是被资产阶级的精神毒液毒透了的人。
他们自私、庸俗、贪鄙、冷酷。
尤其在爱慕虚荣上,这一对夫妇是那么的相象。
如在游船上,手头本来很紧的菲利普由于羡慕两位先生请他们的太太吃牡蛎的高雅风度,所以竟也摆出十足绅士派头对自己的太太、女儿们说:“你们要不要我请你们吃牡蛎?”从他妻子严厉的回话里可以证实他的“绅士派头”纯粹是打肿脸充胖子。
他的妻子明明是反对他的建议(因怕花钱),却偏要掩盖实质,也来一个打肿脸充胖子的回答:“我怕伤胃”,那么是不是让作父亲的请三个儿女吃呢?她又找出了不让吃的理由,她说:“至于若瑟夫,他用不着吃这种东西”,她的理由原来甚为荒唐──“别把男孩子惯坏了。
《我的叔叔于勒》的人物塑造教案

一部优秀的小说,大都有使人难忘的典型人物。而小说中的人物塑造是在情节叙述和环境描写中完成的。所以,对故事情节中人物的言行细节和特定环境的分析,是准确把握人物形象的关键。
20分20秒
二、聚焦主要人物
(一)于勒形象分析
任务一:跳读课文,用表格将于勒的人生经历和性格发展概括出来,并且用点赞(认同、欣赏)或者差评(不认同、厌恶)表达你对这个人物的评价。
(二)菲利普夫妇形象分析
1.聚焦称呼,关注变化
活动一(任务二):从小说中找出菲利普夫妇称呼、评价于勒的词句,并标注出分别是在什么情境下说出的。
称呼与评价
何种情境下
“分文不值的于勒”
“全家的恐怖”
于勒年轻时,把自己应得的遗产吃得一干二净之后,还占用了“我”父亲应得的那一部分。
“正直的人,有良心的人”
接到于勒从海外寄来的第一封信,信中说要“赔偿”我父亲的损失。
品味细节二:菲利普一家把于勒的信“见人就拿出来给他看”。这个行为的潜台词是什么?
明确:品味这些细节,我们看到了小资产阶级生活的困窘和无奈,也能感受到那个社会弥漫着的拜金主义、享乐主义风潮。
2分10秒
三、关注叙述视角
小组讨论(任务五):这篇小说是以谁的视角来讲述故事的?如果让其他人来讲述,这个故事又会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小说由若瑟夫来讲述。
如果换成菲利普夫妇讲述,或者换成于勒视角、女婿视角,小说的内容和主题就会发生变化了。
作者的选择:只有通过“我”这样一个孩子的视角,和其他成人的视角形成鲜明的对比,才更能深刻揭示小说的主题。
青年于勒
中年于勒
老年于勒
最新整理《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第二课时)

最新整理《我的叔叔于勒》优秀教案(第二课时)一、教学设计1、教学思路:新课程标准提出,初中语文教学应注重对学生基本功的培养与提高,尤其应加强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及写作能力。
因而本课设计主要以体现新课标为主,保证教学在以学生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及激发学习兴趣的前提下进行,并通过“自主、合作与探究”以及师生互动的教学模式实现教学目标。
2、设计理念: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学习能力为教学目的,强调语言积累与表达,培养自信、创新与团队合作精神,突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
3、教学目标:认知目标:学习并掌握小说的主题与作者的写作目的把握不同人物形象的性格特点能力目标:训练语言表达阅读体验与个性观点的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课文的能力,培养书面表达能力与总结学习心得的能力。
情感目标:充分认识亲情对于人生的意义远胜于金钱激发学生乐学、爱学语文的热情,尊重、爱护学生富于个性的学习体验与发现,使他们在团队的协作中互动学习,在竞争中取长补短,在活泼而积极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完善自我,在同学的鼓励与老师的赞美中增强学习的自信心。
二、教学过程(一) 课堂导入从前我们学过“每逢佳节倍思亲”,也学过“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还有“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等等。
这些诗都表达了怎样的情感?思念亲人的感情。
中国传统文化中,亲情是绝对的重头戏。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亲情也是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然而,我们很遗憾的是,在莫泊桑的笔下,于勒作为菲利普夫妇亲兄弟,却被他们冷漠地躲开并抛弃。
同学关于菲利普夫妇“是否可以躲开于勒”的问题,各执一词。
(二) 设置情境1、今天这堂我们将进行一个小型的辩论赛,胜者为王,败者为寇,辩论的话题就是菲利普夫妇“是否可以躲开于勒”。
《我的叔叔于勒》第二课时菲利普夫妇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形象分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变化来揭示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变化来揭示深刻的主题。
【教学准备】课件【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过程】一、回顾导入昨天我们学习了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一篇很有名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200多年过去了,这部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中的这对夫妻——菲利普夫妇,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了解他们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出示课件,板书课题二、整体感知提问:本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还是于勒?明确答案:菲利普夫妇,于勒只是贯穿全文的一个暗线。
出示活动要求:活动一:深入阅读文本,勾画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句。
活动二:有感情地朗读标划出的词语和句子,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小组合作,4个小组分别从行为、语言、神态、对于勒前后称呼的变化四方面来找相关的语段。
)小组合作成果展示:(一)装模作样的做举例说明:1.如: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希望“无意”中迎接到于勒)2.如:他们学贵族吃牡蛎的事。
第21段: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
(附庸风雅)3.还如:菲利普夫妇嫁女难这件事。
第17、18段: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下决心求婚……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得出结论: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可以通过事件来展现。
(二)千姿百态的说母亲:很不痛快地说/吞吞吐吐地说/很快地说/赶紧对他说/马上回答/暴怒起来说……(精明、泼辣、尖酸、刻薄、有主意……)父亲:低声说/哑着嗓子说/结结巴巴地说/低声嘟囔着……(软弱、没主见)得出结论: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可以通过语言来展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的叔叔于勒》菲利普夫妇形象分析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2.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变化来揭示深刻的主题。
【教学重点】
学习通过人物语言、行动、表情揭示人物心理,刻画人物性格的写法。
【教学难点】
根据菲利普夫妇对于于勒态度的变化来揭示深刻的主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导入
昨天我们学习了法国19世纪批判现实主义作家莫泊桑的一篇很有名的小说——《我的叔叔于勒》,200多年过去了,这部长篇小说在世界文学史上依然闪耀着耀眼的光芒,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这篇小说中的这对夫妻——菲利普夫妇,学习刻画人物性格的方法,了解他们对当今社会的借鉴意义。
出示课件,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提问:本篇课文的主人公是菲利普夫妇还是于勒?
明确答案:菲利普夫妇,于勒只是贯穿全文的一个暗线。
出示活动要求:
活动一:深入阅读文本,勾画描写菲利普夫妇的语句。
活动二:有感情地朗读标划出的词语和句子,形成自己的独特感受和情感体验。
(小组合作,4个小组分别从行为、语言、神态、对于勒前后称呼的变化四方面来找相关的语段。
)
小组合作成果展示:
(一)装模作样的做
举例说明:
1.如:每星期日,我们都要衣冠整齐地到海边栈桥上去散步。
(希望“无意”中迎接到于勒)
2.如:他们学贵族吃牡蛎的事。
第21段:父亲忽然看见两位先生在请两位打扮得漂亮的太太吃牡蛎……她们的吃法很文雅,用一方小巧的手帕托着牡蛎,头稍向前伸,免得弄脏长袍;然后嘴很快地微微一动,就把汁水吸进去,蛎壳扔到海里……父亲是被这种高贵的吃法打动了。
(附庸风雅)
3.还如:菲利普夫妇嫁女难这件事。
第17、18段:她们老找不着对象,这是全家都十分发愁的事……终于有一个看中二姐的人上门来了……下决心求婚……看了于勒叔叔的信。
得出结论: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可以通过事件来展现。
(二)千姿百态的说
母亲:很不痛快地说/吞吞吐吐地说/很快地说/赶紧对他说/马上回答/暴怒起来说……
(精明、泼辣、尖酸、刻薄、有主意……)
父亲:低声说/哑着嗓子说/结结巴巴地说/低声嘟囔着……
(软弱、没主见)
得出结论:人物的典型性格特征可以通过语言来展现。
(三)变化多端的色
亲:迟疑不决/怕起来/吓了一跳……
父亲:脸色煞白/两眼呆直/神色张皇/神色狼狈……
(通过对人物神态的分析进而体会兄弟情义的维系靠金钱,靠地位。
)
(注:菲利普夫妇遇到于勒后的神态描写是重点也是难点。
有一个从怕到躲的过程)
(四)令人心酸的名
提问:把对于勒的不同称呼找出来,想一想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称呼变化。
以于勒的人生轨迹为起点和终点,出示图标,展示菲利普夫妇对于勒不同时期的称呼变化以及采取的行为。
得出结论:称呼的变化可以看出在资本主义社会里对于人格的评定靠——金钱。
分析人物形象,总结得出菲利普夫妇的性格特征:爱慕虚荣、冷酷自私、唯利是图;
分析相同之中的不同之处:菲利普:虚荣冲动,没有主见;妻子克拉丽丝:小气精明、临慌不乱。
三、研读文本、拓展延伸
菲利普夫妇的眼中只有钱吗?你觉得菲利普夫妇身上有没有可以理解的地方?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理由。
(通过这也问题引入第二个环节,揭示描写菲利普夫妇的第二个主题:小生物生活的心酸
1.阅读文章的第一、二自然段,找出描写菲利普一家生活状况的关键字眼(拮据、刚刚够生活)
通过具体的事件来呈现菲利普夫妇的另一面
事件一:衣冠整齐地散步:缓解压力,找到生命的尊严;
事件二:请女儿吃牡蛎。
①父亲:渴望有尊严体面地活着。
②母亲:“我怕伤胃……吃多了要生病的”。
(爱孩子,顾面子,节省开支)
事件三:哲尔赛旅行:旅行带来的尊严感和幸福感。
2.把文中描写菲利普夫妇言行举止的细节按时间脉络连接起来,仔细推敲,并以表格形式梳理出菲利普夫妇的心路历程。
(探索菲利普夫妇的人生轨迹,也要追溯要他们的人生起点,遵循从起点到重点的这一条生命线)
出示图表
3.一个字评菲利普夫妇
____________,菲利普夫妇!
(哼/呸/啊/哎/嘿……)
要求:到括号中任选一个字评价菲利普夫妇,要说出你这样评价的理由。
(一个叹词往往包含着丰富的感情)
4.分析作者莫泊桑的态度
同情→批判
(菲利普夫妇不是十恶不赦的恶棍、坏蛋,只是一个在社会底层挣扎的可怜又可鄙的小人,因为于勒占有了哥哥应得的那部分遗产,导致菲利普一家的生活陷入贫困之中而无法自拔,对于他们那仅能勉强糊口的生活,作者莫泊桑给予的是同情,但对于他们以金钱、地位决定亲情,舍弃亲情,对穷困潦倒的亲弟弟于勒弃而不顾的冷酷做法作者给予的是批判。
四、升华主题
(由一人推向大众,由一个家庭推向社会众家庭,展现学语文的一种大视角,以及文学所推崇的“真善美”的主题:悲悯世间芸芸众生,永远都不要已自己的标准去苛求别人,每个人都有她生活的难处,都有他的无奈,应该设身处地地为别人着想。
)
课件出示
人生的无奈,生活的悲哀
1.在灰色的生活中浮沉,需要用尽全力才能够勉强维持家庭生活的普通百姓,应该有权力拥有这样的关于“高贵”的梦想。
2.灰色的人生,只留下一声悲凉的叹息,底层小人物卑微的理想在社会这张大网中被肢解得支离破碎。
人都在命运的大网中挣扎,有心酸与无奈,又有多少的艰辛与不易。
3.人人都有他的难处,又何必强求于人。
课件出示和“悲悯心”有关的名言
对爱情的渴望,对真理的追求,对人类苦难不可遏制的同情心,这三种简单而又强烈的感情支配了我的一生。
——伯特兰·罗素(英国)一个人和书籍接触得越亲密,他便越加深刻地感到生活的统一,他将怀着挚爱的同情踏遍整个世界。
——斯蒂芬·茨威格(奥地利)总结:悲悯心洞悉真想
人都是多面性的,有优点、有缺点。
世上没有绝对的好人与坏人,坏人身上有优点,好人身上也有缺点。
他们的区别仅仅是缺点更多还是优点更多而已。
菲利普夫人,对于于勒,她可能是无情的嫂子,但是,对于儿女,对于丈夫,她还是“无情”的吗?不!她是最温情最舍得付出的母亲和妻子啊……所以,永远不要苛求别人,也不要苛求自己。
要带着悲悯之心去看每一个人,在悲悯之下,你会更懂得宽容、包容,更能与人很好地相处。
五、布置作业
小练笔
运用你学到的方法阅读莫泊桑的《项链》《珠宝》或者你感兴趣的初中语文教材中的其他小说。
写一写你对这个人物的理解和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