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谈高中数学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

新的课程纲要和课程标准,对教学提出了全新的要求,从强调教材的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内容、环境四因素的整合。课程变成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是四因素持续交互的动态情境。新课程要求一切“以学生发展为中心”,要求通过相互矛盾的事物引起学生认知的不平衡,引导学生完成解决问题的活动,监测他们发现后的信息。教师引发学生的观念,参与学生开放式的探究,引导学生掌握真正的研究方法和步骤。现在的高考是考能力、考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和创造性,对探究能力的要求在逐渐提高。而这方面恰恰是传统教学的软肋,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得学生只能被动式接受学习,非常缺乏对探究学习的方式、思路、操作规程的了解,相关能力当然也是不强。

为此,必须提倡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即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小组合作探究教学模式就是一种新型的,能将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较高层次的教学模式。小组讨论容易引发认知冲突,使更多的问题及早暴露出来。从获取知识、提高能力的过程看,不是没有问题的学生能力提高快,恰恰是问题越多的学生理解得越深,引发的认知冲突范围广、深度深,对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很大的帮助,使知识内化的程度高,建构的有意义部分也多。而小组讨论非但可以使认知冲突更容易产生也更加深入和广泛,而且相互补充、相互影响。在讨论过程中还能使原来个体没发生的冲突提前或不可避免地发生,其价值明显大于一个人思考的价值,更何况还可以相互启发,扩大自己的思维,打破原有的思维定势(如果有学生突破了某种思维定势,就可带动其他同学一起发展,进行跳跃式的前进),真正实现了互动,产生了双赢的结果,是一种真正的开放式教学,是一种动态生成的过程,是新课程理念所倡导和要求的教学方式。

一、模式流程

为了让学生适应新的学习方式和教学模式,本人在新授课的教学中摸索出适应学生的模式流程,引出课题—自主探究—组内合作—合作练习—反馈补救—团体奖评—复习小结—作业布置。

二、模式的特点

1、该模式强化了问题探究意识,由于不断在新情境中遇到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驱使学生想尽快解决问题,从而对学习的内容保持了一种高度的敏感性,主动意识大大增强。

2、该模式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让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问题,通过学生发现问题、自主探索、表达与相互交流、信息共享与互补等探究活动,获得知识、技能、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

3、很多探究活动往往不是一个人能独立完成的,从而使同学间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通过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扮演、团体奖励和认可使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同存双赢的关系,形成正确的竞争观。

三、说明事项

1、流程最后的“组内作业辅导”是指教师及时检查课后作业,发现有问题后,及时指出。如

该生还不能独立解决,请合作小组中的优秀生帮助讲解,直至该生理解,掌握,更正后再交教师检查。

2、学生提出的问题可能很广、很宽,也可能过分偏离主题,教师要宏观调控好,适时引导。教师的引导要有较强的针对性,由浅入深,一由易到难,让各个层次的学生都有思考的余地,都能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得。

3、对讨论解决过的问题,教师要及时地归纳、总结,如本堂课解决了哪些问题;用到了哪些科学有效的处理问题的方法;产生了哪些新的观点;培养了学生的哪些能力等等。

4、教师须有现代教育思维和民主作风,要能充分尊重学生的劳动,对学生的所有探索都以鼓励为主,对学生得出的任何结论都要给予肯定,再加以指点和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有收获,即使是做课题不太成功的学生。

5、对于一些超出学生现有水平得不出结论的问题可以对学生讲明,不必勉强,在以后的哪一章学习中将会解决,也给以后的再次探究打下伏笔。

四、课例说明

苏教版选修2-2P5-7页“平均变化率”

(一)、引出课题

学生小组讨论

1、情境:阅读引言,并观察气温曲线图(教材图1-1-1),理解图中A、B、C点坐标的含义。

2、问题1:“气温陡增”是一句生活用语,它的数学意义是什么?(形语数两方面)

问题2:如何量化(数学化)曲线上升的陡峭程度?

(二)、学生活动与师生互动

注意学生活动方向可能有:

1、曲线上BC之间一段几乎成了“直线”,由此联想到如何量化直线的倾斜程度。

2、由点B上升到C点,必须考察的大小,但仅仅注意到的大小能否精确量化BC段陡峭的程度?为什么?

3、在考察的同时必须考察,函数的本质在于一个量的改变本身就隐含着这种改变必定相对于(参照于)另一个量的改变。

(三)、建构数学

1、通过比较气温在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0.5与气温在区间上的平均变化率7.4,感知曲线陡峭程度的量化。

2、一般的,给出函数在区间的平均变化率。

3、回到气温曲线图中,从数和形两方面对平均变化率进行意义建构。

4、平均变化率量化一段曲线的陡峭程度是“粗糙不精确的”,但应注意当很小时,这

种量化便由“粗糙”逼近“精确”。

(四)、第一次课堂练习

练习1(第7页)由学生分组讨论后发表评论,学生的不同评价有助于他们在讨论、交流中加深对平均变化率的理解,再提出下面的问题让学生分组讨论:“甲、乙两汽车,速度分别从0km/h加速到100km/h和80km/h,如何判断两车的性能?如果不考虑加速的时间,仅仅分别考察100—0与80—0能作出评判吗?假如甲用时3min,乙用时3s呢?”

(五)、组内合作

第一阶段:学习课本第6页例1、例2,并注意小结

1、如何解释例1中第一年婴儿体重平均变化率为1.25(kg/月)。

2、例1中的两个平均变化率的数值不同的实际意义是什么?

3、例2中V(t)=是一个随时间变化而变化的量,是否表示10s内每一时刻容器甲中水的体积V减少的速度?

第二阶段:学习课本第6页例3、例4,并注意小结

(六)、小组合作练习

合作小组成员互相帮助,共同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较难一点的练复习目。

(七)、独立测验

(八)、小组评分

(九)、复习小结

(十)、作业布置

五、课堂合作学习的注意事项

数学合作学习的认知过程是:个体知识建构—合作交流—个体知识建构。研究结果的讨论需要注意的是,尽管通过本论文研究发现合作学习成效显著,但这并不代表可以用合作学习完全代替其他的教学组织形式,在课堂上合作学习(指合作交流、讨论)的时间一般只占25-30%左右,这样可以减少小组成员“搭便车”现象的发生,以提高合作学习的有效性。从实验研究的过程来看,实施“参与合作”教学策略最大的困惑是课堂时间的分配,学生合作需要时间,老师释疑需要时间,而学习内容并没有减少,因此课堂时间比较紧张。如何妥善解决这一问题,尚需继续研究;这也提醒笔者在后续实践中运用这一策略时,应注意以下几点:一、课堂引入不宜过分复杂,应言简意赅,既联系实际又体现数学应用,同时费时又不多,这就需要课前的投入,小组在课前就要交流寻找的实际例子,以发现较好的例子;二、课前要设计好自学思考题,思考题的设计要注意便于合作学习;三、上课前备课要扩大范围拓宽视野,因为学生编制的问题可能五花八门,需要教师在短时间内迅速作出判断拿出解法;四、注重学习小组的整体成绩评定,以促进合作学习的深入开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