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01指挥员李本琪
飞向太空港名著导读和知识点
飞向太空港名著导读和知识点LEKIBM standardization office【IBM5AB- LEKIBMK08- LEKIBM2C】飞向太空港导读第一章通向宇宙的门前一、西昌:同步卫星的故乡西昌位于四川的南部,地处成昆铁路中段,是凉山彝族自治州的首府,这里具有亚热带高原气候牲,享有“小春城”之美称,又被称为“月亮城”。
重大节日是火把节。
之所以选这里为发射基地,是因为这里纬度低,离赤道近,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可利用其独特的地理优势,提高火箭的运载能力,有利于把同步通信卫星送入三万六千公里高的赤道上空。
还可以避开大中城市。
为火箭卫星的测试工作提供非常理想的温度、湿度和空气洁净度。
自1984年1月29日第一颗卫星从这里升起,到1990年3月,共有六颗卫星从这里升起。
1986年发射基地宣布对外开放,承揽外星发射业务。
1986年10月美国国防部长温伯格访华。
他认为月西昌发射基地已经具备发射条件。
二、发射场:原始与现代同构的神话原始与现代同在,先进与落后并存。
这里的路上能同时走着汽车与老水牛,有洋人也有山里人。
发射基地从1989年起,就同时面临三大任务:一是要抢建一座新的发射场;二是要发射中国第五颗同步通信卫星;三是要准备“亚洲一号”卫星的发射。
可是就在1989年9月3日凌晨,暴发了一场百年不遇的泥石流。
全体将士和家属凭着顽强不屈的精神,迅速恢复了卫星发射的准备工作。
来自全国各地的优秀的火箭专家和技术员把他们毕生的精力都献给了中国的航天事业。
他们中大多数人已经在这个穷山沟里熬过了五个春节。
其中有四名航天专家已经先后离开了人世。
一位余福良的火箭专家,既要照顾得了怪病的女儿,还要攻关火箭问题,自己肚子疼都顾不上,发现时已经是直肠癌晚期。
三、酒吧:一个中国人与三个美国人的对话 1990年4月1日晚,我采访了三位美国的休斯卫星公司的专家。
分别是维克特、马克、弗罗里克。
弗罗里克希望中国在争取人类进步时,不要丢掉了彝族文化,不要像美国人赶走印第安人后就把他们的文化废掉了。
航天夫妻档: 嫦娥奔月照初心,比翼齐飞航天梦
航天夫妻档:嫦娥奔月照初心,比翼齐飞航天梦作者:阿枫来源:《新青年》2021年第11期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许平平和胡学平是大家公认的一对神仙眷侣。
他们在一同学习、一同进步中,把共同的理想融进彼此的爱恋里,也带到了他们挚爱的航天事业中。
他们扎根于大凉山,奋战在航天测发工作的第一线。
如今,他俩已参加执行航天发射任务近七十次,8年航天路,他们让太空见证了彼此的爱情誓言:“相约航天、携手一生”。
2006年9月,四川小伙胡学平与陕西姑娘许平平相遇在兰州大学的校园,同时进入兰大大气科学类专业学习。
刚上大一时,许平平被同学们选为班长,胡学平成为了团支部书记,因为班级工作的原因,二人常常在一起讨论班级工作事宜,慢慢地就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爱情开始萌芽。
之后,两人又一起报名参加了学校的新生辩论赛,准备辩题、模拟比赛、场上配合、场下讨论,朝夕相处中,两人的感情水到渠成。
2010年本科毕业,志同道合的两人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工作,来到了中国“探月港”。
2010年10月1日18点59分,“嫦娥二号”发射升空,正在院校参加培训的两人,看到中央电视台正在直播发射,《新闻联播》开场画面也加入了火箭发射直播画面,连忙激动地向身边人说道:“快看!这就是我们中心。
”虽然没有直接参加任务,但两位航天新人的激情在胸中奔涌升腾。
因为成绩突出,胡学平与许平平两人最终一起取得了推荐免试攻读硕士研究生的资格。
毕业时,两人以综合素质评估第一、第二名的成绩重返工作岗位——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坚实的爱情,需要坚实的根基。
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生活,我们始终一起努力奔跑、追梦奋斗,这就是我们校园恋情修成正果的秘诀所在。
”——这是他们在同学会上说的一番话。
从2006年相恋至今,4年本科,3年研究生,从校服到工作服,从兰州到西昌,许平平和胡学平这对年轻的硕士伴侣,始终相知相伴一路相守,齐头并进。
2015年8月,在中心全体领导同事的见证下,胡学平和许平平两个年轻人手拉手走进了民政局,领取了结婚证。
飞天梦圆第一人
飞天梦圆第一人作者:赵小葵来源:《儿童故事画报·科幻大探险》2021年第10期2003年10月15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航天员杨利伟已经进入神舟五号飞船,各项准备工作都已就绪。
在指挥大厅里,近百名工作人员忙碌着,大屏幕上实时投射着神舟五号飞船内部的情况,每个人的心弦都绷得紧紧的。
载人航天工程总指挥李继耐目不转睛地看着大屏幕上那个蜷缩在狭小航天舱中的人——杨利伟。
他穿着航天服,冷静地坐在座椅上,就像一尊雕塑。
李继耐举起话筒,想要再嘱咐几句,话到嘴边,鼻子却不禁有点发酸了。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将中国人送入太空,这一上九天,会发生什么事,所有人都无法预料。
李继耐在心里默默安慰自己:“一定没有问题的,我们有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曙光计划打基础,有迄今为止最稳定安全的长征二号F火箭做运载工具。
我们一定没有问题的!”李继耐定了定神,深吸了一口气,他微笑着,尽量用轻松的语气说:“利伟,明天早晨,我们将在内蒙古草原迎接你凯旋,预祝你圆满完成任务,咱们明天见!”“明天见。
”杨利伟的声音里似乎也透着一股轻松。
“1分钟准备!”在一片紧张中,技术员的声音响了起来。
“40秒,插销脱落。
”“30秒。
”“20秒。
”“10,9,8……3,2,1!”“点火,发射!”“轰——”大火仿佛一朵金色的花,盛开在长征二号F火箭的底端。
在耀眼的火光中,火箭仿佛一把白色的利剑,劈开了天空,托举着神舟五号飞船缓缓上升。
指挥大厅里的人们纷纷站了起来,情不自禁地鼓起了掌,有人按捺不住内心的激动,用颤抖的手撩起衣摆,擦了擦湿润的眼角。
“酒泉程序转弯。
”“东风程序转弯。
”“酒泉光学跟踪正常。
”“青山USB雷达跟踪正常。
遥测信号正常。
”……技术员们紧张地记录并汇报各项进程与数据,到目前为止,一切正常,这让站在指挥大厅里的人们松了一口气。
而在此时的神舟五号飞船舱内,杨利伟并不好受。
在上升期间,火箭与飞船发生了急速的抖动,产生了8赫兹左右的震动,这与杨利伟的内脏产生了低频共振。
(整理)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列表
隐藏▲中国航天火箭发射列表1996年前:1960年代 · 1970年代 · 1980年代 · 1990年-1996年 1996年后:1997年-1999年 · 2000年代 · 2010年代 · 未来任务序号 运载火箭名称有效载荷名称发射起飞时间 (UTC+8/UTC+9)预定星箭分离轨道 发射地点1.长征一号不明 1969年11月16日17时45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5020工位41°18′32″N100°18′59″E41.3088°N 100.3165°E失败第级制统程配器中发故障飞6秒地2.长征一号无载荷试飞 1970年1月30日 亚轨道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5020工位41°18′32″N100°18′59″E41.3088°N 100.3165°E成3. 长征一号东方红一号 科学实验卫星1970年4月24日 21时35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5020工位 41°18′32″N100°18′59″E41.3088°N 100.3165°E成4.长征一号实践一号科学实验卫星1971年3月3日 20时15分 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5020工位41°18′32″N100°18′59″E41.3088°N 100.3165°E成5.风暴一号长空一号(技术实验卫星1) 1973年9月18日20时12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100°18′48″E41.3061°N 100.3132°E失6. 风暴一号长空一号(技术实验卫星2)1974年7月12日 21时25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 41°18′22″N100°18′48″E41.3061°N 100.3132°E失7. 长征二号返回式遥感卫星 0–01974年11月5日17时40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败火陀控系中高导断裂导火飞姿失控制8. 风暴一号第1颗技术实验卫星31975年7月26日21时28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9. 长征二号甲第1颗返回式遥感卫星0–11975年11月26日11时29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10. 风暴一号第2颗技术实验卫星41975年12月16日17时19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11. 风暴一号第3颗技术实验卫星51976年8月30日19时53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12. 风暴一号长空一号(技术实验卫星6)1976年11月10日08时15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失13. 长征二号甲第2颗返回式遥感卫星0–21976年12月7日12时38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14. 长征二号甲第3颗返回式遥感卫星0–31978年1月26日12时58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15. 风暴一号实践二号科学实验卫星(技术实验卫星7)实践二号甲气球卫星实践二号乙气球卫星1979年7月28日05时28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100°18′48″E41.3061°N100.3132°E失16. 风暴一号实践二号科学实验卫星(第4颗技术实验卫星8)1981年9月20日05时28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实践二号甲气球卫星实践二号乙气球卫星17. 长征二号丙第4颗返回式遥感卫星0–41982年9月9日15时19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18. 长征二号丙第5颗返回式遥感卫星0–51983年8月19日14时00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19. 长征三号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1984年1月29日20时25分地球静止同步轨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28°14′51″N 102°01′45″E28.2474°N102.0292°E部分失败第三级发机二次燃失败,卫注入大椭近地轨道20. 长征三号东方红二号试验通信卫星1984年4月8日19时20分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125°赤道上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28°14′51″N 102°01′45″E28.2474°N102.0292°E成功21. 长征第6颗返1984年9月12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成功二号丙回式遥感卫星0–6日13时44分100.3132°E22. 长征二号丙第7颗返回式遥感卫星0–71985年10月21日13时04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23. 长征三号东方红二号第1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1986年2月1日20时37分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103°赤道上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28°14′51″N 102°01′45″E28.2474°N102.0292°E成功24. 长征二号丙第8颗返回式遥感卫星0–81986年10月6日14时40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25. 长征二号丙第9颗返回式遥感卫星0–91987年8月5日15时39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26. 长征二号丙第10颗返回式遥感卫星1–11987年9月9日16时15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27. 长征三号东方红二号甲第二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中星一号)1988年3月7日20时41分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87°赤道上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28°14′51″N 102°01′45″E28.2474°N102.0292°E成功28. 长征二号丙第11颗返回式遥感卫星1–21988年8月5日16时29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29. 长征四号甲风云一号第一颗试验气象卫星(A星)1988年9月7日05时30分太阳同步轨道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位”38°50′56″N 111°36′30″E38.848824°N111.608214°E成功30. 长征三号东方红二号甲第一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中星二号)1988年12月22日20时40分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110.5°赤道上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28°14′51″N 102°01′45″E28.2474°N102.0292°E成功31. 长征东方红二1990年2月4日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28°14′51″N 102°01′45″E28.2474°N成功三号号甲第二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中星三号)20时28分98°赤道上空102.0292°E32. 长征三号亚洲一号通信卫星(香港)1990年4月7日21时30分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105.5°赤道上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28°14′51″N 102°01′45″E28.2474°N102.0292°E成功33. 长征二号捆巴达尔A科学实验卫星(巴基斯坦)澳普图斯模拟卫星(澳大利亚)1990年7月16日09时40分顺行近地轨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工位28°14′44″N 102°01′38″E28.2455°N102.0271°E成功,澳图斯模拟星入轨后号失踪34. 长征四号甲风云一号第二颗试验气象卫星(B星)1990年9月3日09时53分太阳同步轨道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旧发射工位”38°50′56″N 111°36′30″E38.848824°N111.608214°E成功大气一号甲卫星大气一号乙卫星35. 长征二号丙第12颗返回式遥感卫星1–31990年10月5日14时14分近地轨道酒泉卫星发射中心二号发射场区138工位41°18′22″N 100°18′48″E41.3061°N100.3132°E成功36. 长征三号东方红二号甲第三颗实用通信广播卫星(中星四号)1991年12月28日20时00分地球静止同步轨道,定点于东经105.5°赤道上空西昌卫星发射中心三号发射工位28°14′51″N 102°01′45″E28.2474°N102.0292°E失败,第级发动机次燃烧提关机,卫注入大椭轨道。
零号指挥员张积华
零号指挥员张积华
作者:
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2024年第11期
“五、四、三、二、一,点火!”2022年7月24日,问天实验舱在文昌航天发射场一飞冲天。
“多少年没到现场看发射了。
”现场兴奋的观看人群中,老人张积华格外激动。
1970年,我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发射,张积华时任发射中队长,下达点火口令。
入伍23年,张积华先后38次完成發射任务。
第一代航天人责任极为重大,生活条件却极为艰苦,戈壁滩上降水少,“风吹石头跑,地下不长草”是他们面对的生活常态。
从山东运来的大白菜,还未下车,已经开始在漫漫旅途中发酵。
尽管如此,他们依旧坚持在第一线,用生命守护事业。
“以凡人之躯,比肩神明。
”这句话或许是对他们那代航天人精神价值的最好诠释。
从1970年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至今,一代又一代中国航天人坚守在叩问苍穹的征程上。
“这辈子能为我们国家的航天事业做这份工作,感到非常荣幸,我是个有幸者。
”张积华说。
适用主题:航天精神;坚守;勇气;担当……
素材运用:人在某一个时间被时代成就,却也通过不断付出成就了时代。
张积华在“东方红”的年代来到了酒泉,并成为了中国首颗人造卫星发射下达“点火”口令者。
尽管当时生活条件极为艰苦,他们依然坚守在第一线。
通过一代代航天人的努力,航天器接连成功发射,中国对于宇宙的探索不断向深。
在张积华的身上,我们也看到了时代的重量。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19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
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19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文章属性•【制定机关】重庆市人民政府•【公布日期】2020.07.18•【字号】渝府发〔2020〕22号•【施行日期】2020.07.18•【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时效性】现行有效•【主题分类】科技奖励正文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2019年度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的决定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各部门,有关单位:为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全面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坚定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对重庆提出的“两点”定位、“两地”“两高”目标、发挥“三个作用”和营造良好政治生态的重要指示要求,市政府决定,对为我市科学技术进步、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和组织给予奖励。
根据《重庆市科学技术奖励办法》规定和《重庆市深化科技奖励制度改革实施方案》要求,经市科学技术奖励评审委员会评审、市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审议,市政府批准,授予周绪红院士、卞修武院士重庆市科技突出贡献奖;授予“纳米材料生长动力学研究及其光电作用下的电荷输运机制”等8项成果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一等奖,授予“移动最小二乘近似无网格方法的数学理论与应用”等10项成果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二等奖,授予“复杂动力学行为分析”等6项成果重庆市自然科学奖三等奖;授予“高精度超敏免疫检测关键技术与应用”等2项成果重庆市技术发明奖一等奖,授予“复杂应力高陡页岩气层精准压裂关键技术”重庆市技术发明奖二等奖,授予“智能化血液粘度动态分析仪制造关键技术”重庆市技术发明奖三等奖;授予“柑桔害螨绿色治理关键技术创新与应用”等20项成果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一等奖,授予“高品质汽车底盘开发关键技术及装备研究应用”等45项成果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授予“面向工业互联网的智能网关开发与应用”等49项成果重庆市科技进步奖三等奖;授予“重庆渝丰电线电缆有限公司”等6家企业重庆市企业技术创新奖;授予周家足教授(美国籍)重庆市国际科技合作奖。
探秘中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
探秘中国四大卫星发射基地
孔华敏;李欣珂;刘晓英
【期刊名称】《漫科学(科学教育)》
【年(卷),期】2024()5
【摘要】作为世界上最早开展航天活动的国家之一,中国当前已经拥有四个非常特别的卫星发射基地,它们就像是四位勇敢的宇航员,帮助我们把卫星送上天空,去探索宇宙的奥秘。
文章将带领读者一起走进这四大卫星发射基地。
甘肃的酒泉卫星发射基地是我国最早建设的航天发射场。
【总页数】1页(P3-3)
【作者】孔华敏;李欣珂;刘晓英
【作者单位】陆军勤务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F42
【相关文献】
1."火龙出水"的西昌发射场——素描中国四大卫星发射中心(1)
2.首个中国航天青少年科普教育基地落户太原卫星发射中心
3.气候变化对中国卫星发射基地安全的影响与风险评估
4.中国最大的导弹卫星发射基地
5.学会理事参观中国锦屏地下实验室、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和锦屏一级水电大坝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的一群青年人的故事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工作的一群青年人的故事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是中国航天发展第一线的重要驿站,
这里聚集了一群有梦想,勤恳苦学的青年人。
他们肩负着保护“大天空”安全、立足宇宙探索的责任。
从一穿越荒原到欢呼声中中国诞生“天宫”、两颗星穿行宇宙太空,这一切背
后发动机却是他们的劳作,和他们的专业技术。
他们感受着航天的博大精深,也感受着荣光与成就。
学习是奋斗的源泉,也是坚守守望之地,他们每天努力不懈,完善对航天知识
的领悟,是他们不发慌不失神,让“天宫”星海千里之外宁静自信成功出发的动力。
他们参与国家最新最先进的卫星决胜发射,谨记住面对火箭的每一瞬的安全,
他们的日日夜夜守护着中国的星空。
历经时间的考验,青春浩渺的梦想与激情,在每一次精准发送的成功中涌动,
他们搬动的是时代的变革,被赋予的是理想的责任与使命。
他们一步一步在追逐自己的梦想,历练着中国航天的每一步。
青年路上,不论憧憬多么远大,都有他们在实现,傲视无限。
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北京航天飞行控制中心这群勤勉、拼搏努力,奋争不息的青
年人在通过理想和梦想翱翔宇宙,携带着中国大地飞向所有梦想。
他们是中国最强大48国之一!。
专题22 飞向太空港 课件(共53张PPT) - 中考语文名著考点梳理
《飞向太空港》是一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它以作者 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1990 年4月7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场成功用“长征三号”火 箭将美国休斯卫星公司设计制造、由总部设在香港的亚洲卫 星公司购买和经营的“亚洲一号”卫星送入太空的全过程。
背景探秘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美国的卫星要上天,既不选择本国的航天飞机,也不选择法国 的“阿里亚娜”,却偏偏选择了中国的火箭,且发射地点竟在四川 大凉山深处的一处原始的大山沟,这本身就是一个传奇。《飞向太 空港》这部优秀的报告文学作品,以实地采访获得的第一手资料为 支撑,全景式地描绘了此次卫星发射的全过程,刻画了一群默默耕 耘的航天人形象。
第二章 历史,从昨天的弯道走来 1972年2月21日,美国总统尼克松正式访华,中美关系翻开了新的一页。 1979年中美正式建交,随后,邓小平作为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正式访问美国的国 家领导人,适时地跨进了美利坚合众国的大门。1984年4月8日,当中国有关部门 决定购买国外卫星并使用法国火箭和美国航天飞机发射卫星时,“长征三号”火箭将 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送入了太空,震惊了世界。中国一批科技知识分子开始考虑 用中国的火箭发射外国的卫星。 1984年底,一份关于把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打入国际商业市场的正式 报告,摆在了国防科工委领导的办公桌上。经过层层汇报,国防科工委于1985年4
章节概况
第一至二章: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及中美谈判
基地历史 → 中美建交 → 打入市场 → 艰难谈判
第一章 通向宇宙的门前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即将发射美国卫星。西昌位于四川省南部,是中国同步 卫星的故乡。1984年,中国第一颗同步通信卫星在此成功发射,使全世界知 道中国有个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到1990年3月,这里已经成功发射了6颗卫 星,成功率高达百分之百。西昌卫星发射基地于1986年宣布对外开放,承揽 外国卫星发射业务,开始向开放型发射中心转变。1986年,美国国防部长温 伯格访华,邓小平邀请他参观中国西昌卫星发射基地,基地副司令员佟连捷带 他观看了中国“长征三号”运载火箭从运输、测试、组装到成功发射的录像,
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
中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作者:王广来源:《科学导报》2016年第26期1956年4月,国家成立了航空工业委员会。
同年5月又组建国防部导弹管理局和导弹研究院。
1956年10月8日,中国第一个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简称国防部五院),正式宣布成立,代号0038部队。
这一历史性的纪念日标志着中国有了自己的导弹、航天事业。
第一个航天发射场1958年初,中国在酒泉以北的戈壁滩上建起了我国第一个航天发射场。
1965年,在酒泉发射场建造了可以发射多级运载火箭和人造地球卫星、有两个工位的发射场区。
发射工位最壮观的设施是高55米的一号龙门塔。
第一枚探空火箭1960年2月,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探空火箭在上海南汇简易发射场首次发射成功。
第一颗卫星上天1970年4月1日,装载着“东方红一号”卫星和一枚长征一号运载火箭的专列到达中国西北酒泉卫星发射场。
4月24日,卫星按预定时间发射进入轨道,晚9时50分,国家广播事业局报告,收到卫星播送的《东方红》乐曲,声音清晰宏亮。
第一颗返回式卫星1975年11月26日中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按时发射,火箭按预定程序飞行,卫星进入了预定轨道,运行3天后,该星顺利地按预定时间返回中国大地,获取了丰富的遥感资料。
第一次水下发射火箭1967年,中国大型固体燃料发动机的研制取得了初步成果。
之后,越过了单级火箭阶段,直接研制两级发动机;越过陆基火箭阶段,直接研制潜艇水下发射火箭。
1982年10月12日,装载着固体燃料火箭的试验潜艇潜入发射深度,随着一声“发射”口令,火箭瞬时被强大的燃气压力推出发射筒,发射获得成功,它标志着中国的火箭技术又有了新的发展。
第一颗通信卫星升空1970年,中国开展了运载火箭及通信卫星新技术的研究。
1975年,确定选用静止轨道试验通信卫星的方案。
1984年4月8日19时20分,火箭发射成功,4月10日进入准静止轨道,4月17日18时开始通信试验,5月14日试验结束、交付使用,从而使中国的卫星通信业务由试验阶段进入了试用阶段。
冯毅:神舟十二号开舱手
人物随着“嘭”的一声巨响,一团黄色火光从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底部喷出,缓冲发动机点火成功,返回舱稳稳降落在东风着陆场。
2021年9月17日,在太空“出差”三个月的神舟十二号航天员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终于回到地球家园。
为他们开启舱门的是一名开舱新手,名叫冯毅。
一等四年开舱手是飞船着陆后第一个上前把飞船舱门打开的人。
如果说开舱就是开门的话,那就是外行了。
在航天搜救领域,开舱绝对是个顶尖的技术活,不仅要求全面掌握开舱技术,还要有过硬的心理素质。
2021年8月底,单位领导把冯毅叫到办公室,正式通知他将担任神舟十二号返回任务的飞船开舱手,让他提前做好充分准备。
“太好了!”对于33岁的冯毅来说,开舱手一直是他羡慕已久的岗位,“我等待了四年,没想到梦想成真了,当时我激动不已。
”2021年9月17日,神舟十二号飞船返回舱稳稳降落在内蒙古东风着陆场。
还未等搜救的直升机停稳,一个身着橘色搜救服的搜救队员背起30公斤的装具,往返回舱方向直奔,那就是开舱手冯毅。
返回舱在返回地球过程中,与大气发生摩擦,外壳产生高温,导致舱内气压和舱外气压不平衡。
开舱时,要用特殊工具精准地插入锁孔,通过减压阀平衡舱内外气压。
如果泄压太快,航天员身体一下子适应不了;而泄压太慢,冯毅:神舟十二号开舱手文/森海冯毅24人物会耽误航天员出舱时间。
对开舱手而言,技术能力和心理素质缺一不可。
在老开舱手李涛的配合协助下,冯毅观察舱门,按下平压气阀,用安全带固定舱门……一系列动作一气呵成。
冯毅第一时间和舱内的航天员对话,“你们好,要开舱了,请注意一下!”“好的!”航天员话音落下,冯毅就握着开舱手柄以逆时针方向140度开舱。
13时43分,着陆不到10分钟,随着舱门缓缓推开,三名航天员终于又呼吸到了地球的空气,第一眼就看到了等在舱门口的冯毅。
现场掌声、欢呼声雷动。
这是冯毅第一次开舱,为了这一天,他等了四年。
苦练功力在神舟十二号任务之前,“开舱”这项工作一直由李涛负责,他曾完成十一次神舟飞船返回舱开舱任务。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导资料一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辅导资料(一)适应人生新阶段1.认识大学生活特点案例1:大学新生告别迷茫‚大一时不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二知道自己不知道,大三不知道自己知道,大四知道自己知道。
‛这是在20世纪末大学生中流传的顺口溜,还有人用鲁迅先生的著作‚呐喊、彷徨、伤逝、朝花夕拾‛来描绘大学4年的生活状态。
今天的大学生,尤其是新生,还是这样吗?(1)认清学习要求的变化(2)适应生活环境的变化(3)适应社会活动的变化大学新生们要像案例中的大学生那样,清醒地认识到大学与高中的不同,并积极发挥主观能动性,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
同时,认真思考,主动选择,准备涉猎新知识,培养自学能力和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顺利渡过高中到大学的过渡期。
2.提高独立生活能力案例2:陪读,让大学生失去什么周阿姨是内蒙古人,2006年9月送儿子到杭州读书。
本想住几天等儿子安顿下就走,‚住了几天,儿子说:‘妈,我不想你走’,我的眼泪就流下来了。
怎么舍得呢?就这么一个儿子,从小没离开过家,一离家就这么远。
‛儿子学校正好在招宿舍管理员,周阿姨觉得能够胜任,就留下来了。
一个月600多元收入,扣除房租、饭钱,所剩无几。
(1)确立独立生活意识,提高生活自理能力(2)虚心求教、细心体察(3)大胆实践、不断积累生活的经验3.树立新的学习理念(1)树立自主学习的理念(2)树立全面学习的理念(3)树立创新学习的理念(4)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案例3:RoboCup点燃梦想之火2000年郭定明以优异的成绩考入了大连理工大学物理系。
刚入大学,郭定明像其他刚刚入学的大学生一样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新鲜与好奇,同样对多彩缤纷的校园感到茫然和不适,对自己的未来感到迷茫和困惑。
郭定明发现自己对软件编程和科技比赛活动有着浓厚的兴趣,2001年他决定加入大学生创新院软件实践班,进过层层考核,终于被录取了。
他非常珍惜这些难得的机遇,经过近半年的磨炼和提高,郭定明表现出了对机器人足球赛事RoboCup强烈的热爱和突出的天赋,同学们推举他担任RoboCup 仿真组参赛队的队长。
绽放奇迹的“中国北斗”——2020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积累与运用
绽放奇迹的“中国北斗”——2020年高考作文热点素材积累与运用作者:李凤成来源:《作文与考试·高中版》 2020年第16期江苏省盐城市大冈中学李凤成【导练素材】2020年3月9日晚,中国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
这,不是一颗普通的卫星。
“中国北斗”覆盖全球,需要55颗卫星。
换个角度说,中国距全面且彻底赶超美国“GPS”,只差一颗卫星。
因为这颗卫星意义重大,它被科研人员爱称为“吉星”。
一旦所有卫星全部就位,那么,中国“北斗”在亚太地区的精准度,将达到惊人的10厘米,远超美国现在的30厘米。
曾经,中国一直用着美国的“GPS”。
2020年,我们终于可以骄傲地说:“中国,再不用被美国GPS处处牵制,中国航天弯了百年的腰,挺直了!”【文本解读】角度一:坚持不懈,创造奇迹。
面对西方发达国家对中国航天技术的封锁,中国的科学家们殚精竭虑,数十年如一日,以“铁杵磨针”的精神实现了中国北斗系列卫星在太空的艳丽绽放。
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的成功发射再次证明:奇迹在坚持中诞生!角度二:敢于挑战,自强不息。
美国作为超级大国,在尖端技术领域占据着众多优势,甚至做到了垄断。
中国在发射第54颗北斗导航卫星之前就依赖着美国的GPS,而仰鼻息于人毫无疑问会不利于自身的发展,在某些时候甚至会成为他人控制自己的“把柄”。
应对这一窘境,“自强”是唯一的出路,此次卫星的成功发射将鼓舞中国人民更加努力向前。
【素材小贴士】一、中国航天史上拥有第一最多的人物孙家栋,中科院院士,中国航天史上,太多第一与这个名字紧紧相连:第一枚导弹总体、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第一颗科学实验卫星、第一颗返回式遥感卫星、第一颗通信卫星、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资源探测卫星、北斗一号工程、中国探月一期工程……他是总设计师、总工程师。
没人知道,人前永远笑呵呵的他,为保国之机密,一生都在孤独中隐忍,结婚30年,妻子才知他的职业。
为了让中国的嫦娥一号比印度提前问世,75岁那年,他硬生生穿碎了5双布鞋。
格物致知 叩问苍穹
中国空间站进入全面建造阶段。长征二号F遥十四运载火箭成功发射,将神舟十四号载人飞船和航天员陈冬、刘洋、蔡旭哲送入太空。任务期间将完成中国空间站在轨组装建造,建成国家太空实验室,这意味着历经30年,中国载人航天事业即将迎来空间站建成时刻,完成几代航天人的梦想。
2022年6月5日
神舟十五号3名航天员顺利进驻中国空间站,与神舟十四号航天员乘组首次实现“太空会师”。
1960年11月5日
1962年3月21日
1964年4月29日
1964年6月29日
相关领导人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指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
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九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中国仿制的苏联“P—2”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导弹发射试验失败。一九六三年一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1999年11月20日
搭载两名航天员景海鹏,陈冬的 “神舟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顺利发射成功,景海鹏成为迄今为止中国唯一一个三入太空的人,在经历33天的太空遨游后,于11月18号返回地球。
2016年10月17日
“嫦娥四号”探测器成功登陆月球,这是人类探测器首次造访月球背面,是航天事业发展的一座里程碑。
2019年1月3日
我国行星探测任务正式命名为“天问”,将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命名为“天问一号”。2020年7月23日,长征五号遥四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探测器,在中国文昌航天发射场点火升空。
2020年4月24日
搭载神舟十二号载人飞船的长征二号F遥十二运载火箭,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聂海胜、刘伯明、汤洪波3名航天员成为中国空间站天和核心舱的首批“入住人员”。他们在轨驻留3个月,开展舱外维修维护、设备更换、科学应用载荷等操作和再生环控生保等试验。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已全面迈入空间站建设阶段。
西昌民族团结小故事
西昌民族团结小故事8月27日至28日,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在北京召开。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认真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
全体科技人员表示,一定牢记总书记嘱托,不断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推动民族地区加快现代化建设步伐,汇聚起同心共筑中国梦航天梦的磅礴力量。
据了解,该中心西昌发射场所在的冕宁县,是红军长征史上一块不朽的丰碑,是民族团结文化的积淀之地,更是党史学习教育的“活教材”。
当年,红军途经冕宁与当地彝族同胞“彝海结盟”的历史佳话,成为民族团结的光辉典范,这种团结精神在一代代西昌航天人身上得到了继承发扬。
参与乡村振兴工作,在冕宁县麻叶村担任扶贫第一书记的该中心彝族干部余小平,近日正在为村民安装路灯、饮水管道四处奔波,为建设美丽彝族乡村贡献力量。
在学习总书记讲话后,他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自己的初心使命——“作为少数民族村第一书记,我将进一步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参与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任务,用实际行动践行党的民族政策。
”中华民族一家亲,同心共筑中国梦。
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征程中,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记录下了助力革命老区群众脱贫致富的时代强音。
“和火箭一样腾飞的,还有咱们幸福的小日子!”彝海湖畔旁的一处村庄旧貌换新颜,村民们乐得合不拢嘴。
时针回拨,2016年,该中心在上级指导帮助下,采取集中修建、原址加固、拆旧换新等方式,对该村贫困户住房进行改造,还承担了援建村文化活动室、彝家新寨广场、亮化工程、环形道路等配套设施,建成党员之家、爱民书屋、文化活动室、农民夜校和老年活动中心等活动场所。
2017年初,这里又投入180万元支持彝海结盟广场、彝家乐、图书阅览室、青石步道等建设。
在基础建设完善后,他们又集中投入320万元,支持鼓励村民开发农家乐、销售农产品,开展彝族民居生活、民俗风情体验等活动,努力打造成熟的旅游产业链,形成了集住宿、观光、休闲、文化科普教育等功能于一体的综合性旅游度假村。
【四大卫星发射基地】考点汇总(详细版)
【四大卫星发射基地】考点汇总(详细版)常考的卫星的发射基地汇总:
备注1:就目前而言,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将继续承担返回式卫星、载人航天工程等发射任务,太原卫星发射中心仍主要承担太阳同步轨道卫星发射任务,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将主
要承担应急发射任务,并与海南航天发射场之间形成一定互补关系。
备注2:神舟载人飞船神舟一号到神舟四号和神州八号没有载人任务。
备注3:中国主要的航天英雄:
1. 中国第一位航天英雄:杨利伟
2. 中国第一位太空行走的航天英雄:翟志刚
3. 中国第一位女宇航员:刘洋
4. 实现在外太空授课的宇航员:王亚平
5. 中国唯一一位三次进入太空的航天员:景海鹏。
科技月历
、
炸
。
左
2 苏 兰学 科 家 日 , 3 格 大 的 学 近 称
宇 宙 目前 只 消耗掉 了其 诞生 之初 所拥
有的总物 质 中的大约 2 %, 计其 还能 O 预 燃烧 7 乙 ,随后 ,宇 宙将 陷 入 一 O 年
2 4
, 一 -
2 际 文联 会会 过 2 大亚裔学 黄义 5国 天 学 合 大 通 新 6澳 利 华 大 生 承
定 义 , “ 星 ”指 的 是 围绕 太 阳 运 行
转 、 自身 引力足 以克服 其 刚体 力而使
、
发 明 了 用 阳 光 洗 衣 的 洗 衣 干 衣
( AO W V K I N A E),无 需 水 和 洗 衣
制 的下 —代宇 宙飞船 “ 快 船 号 ”已经进 入最后 的生 产 阶段 。
右 左 为 为
智 尼 人 安 ” 德 特
人
2 0
1美国 亚利桑那州 立大学的
科 学 家 们 宣布 在 火 星 上 发 现 了 “ 干冰 喷泉 ” ,能把 干冰 喷到 数 百 英尺 的高 空 。通过 一个 安 装在 火星探 测 器 “ 奥德赛 ”号上 的照 相机 ,科 学家 们发 现火 星 的南极 有 干冰像 喷泉 一样 喷 出 ,速 度达 到每 小 时1 O 0英里 。 ( 图 ) 左
8
一 一—
估算 。他们 在此基础 上得 出结论认
为 ,大爆炸 也 即宇宙诞生 的时 间也 许 应该 向前推 2 亿年 。 ( 图 ) 1 左
1 德 的 比普 克化 国莱 锡 朗 演 3
人 类学 研 究所 宣 布 与美 国一 家科
1 罗投 巨研 5俄 斯 入 资
学习强国分享文章 张欢
用心守护发射“生命线”——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测站供电分队9月23日5时许,晨曦初照,长征火箭从灯火通明的西昌发射场点火升空。
电,对西昌发射场来说,就是“生命线”。
守护这条“生命线”的,就是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发测站供电分队。
“我们负责发射场区的所有供电输送保障,一年365天时刻都要确保零失误,责任重大,不容有一点马虎。
”分队长王凯说。
西昌发射场处于大凉山深处,天气复杂多变,特别是雨季夜间经常出现雷暴天气。
虽然设备都装有防雷装置,也建有避雷塔,但是马凯依然不放心。
入夜后,他还常常仔细听着设备运行的声音,以便及时排除由落雷引起的故障报警。
和他在一个组的同志都劝他好好休息,不然身体吃不消,马凯却说:“万无一失反过来就是一失万无,不上心、不尽心常常容易发生问题。
”马凯是分队供电主操作手,也是一位在供电保障岗位奋战了17年的“老电工”,发射场中有多少个高压低压、有多少个强电弱电,他都了然于胸。
一次,马凯在巡视高压柜等设备时听到异响,厂家对设备进行检查却没有找到原因。
很快,几乎所有的高压柜都开始产生异响。
当时,正值任务期间,若因设备故障引起电路瘫痪,将会严重影响发射进程。
和厂家商量后,马凯决定采取最原始的办法,用耳朵听、用鼻子闻,一个柜子一个柜子过,一条线路一条线路查。
3天时间里,马凯同厂家设备维修人员一起排查,累了就在凳子或楼梯上打个盹。
靠着这股拼劲儿,他们最终找出问题所在,确保了发射任务顺利进行。
“我们这个职业,要靠技术吃饭,用责任守心。
”马凯说。
24小时待命,无论三更半夜还是刮风下雨,只要接到应急求助电话,立马奔赴现场。
这是丛尤建一直坚守的“时间理念”。
对常年奋战在抢修一线的丛尤建说,电话就是出征的命令。
一次任务中,就在卫星准备进入测试厂房之时,厂房电动大门因故障打不开,现场人员只好给丛尤建打电话。
正在调休的丛尤建接到电话后,迅速赶到现场控制对部分电路进行仔细检查,最后发现是行程开关损坏。
由于行程开关安装在大门两端顶部,没有扶梯可以上去,只有请求外单位高空作业车协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记西昌卫星发射中心01指挥员李本琪
5月下旬,在我国又一颗广播通信卫星发射前夕,西昌卫星发射中心又有人问该中心01指挥员李本琪:“‘01’指挥员跟播音员有啥不一样,不都是按照准备好的稿子‘走程序’吗?”李本琪回答:“卫星发射如同战斗,‘01’指挥员就是前敌指挥员,必须敢于负责,果断决策。
”火箭测试发射的整个过程由他组织,发射场上数千名航天专家和科技人员由他指挥,火箭“点火”命令由他下达。
这对年仅37岁的李本琪来说,肩上的担子着实不轻。
7年组织指挥5种型号火箭发射
这是李本琪担任01指挥员的“处女作”。
科技人员在测试中发现,长征三号火箭的关键设备———平台出现异常摆动,直接危及火箭飞行安全。
由于征兆信息不足,尽管大家增加了大量监测和记录手段,但故障均未再次出现,更谈不上查找原因。
此刻,李本琪有两种选择:推迟发射,将设备送回研制部门返修,自己不会承担任何责任和风险;主动牵头分析查找问题,一旦失误后果不堪设想。
李本琪决定:有意识恶化加电条件,继续测试。
经连续加班,故障复现,测试人员终于找出了故障原因。
此次任务中,李本琪还先后组织排除了控制系统某计算机遥测数字量异常等故障,为任务圆满成功打下坚实基础。
“点火!”“起飞!”随着李本琪的口令,长征三号火箭拔地而起,怒刺苍穹。
李本琪完成了担任01指挥员的第一次精彩亮相。
2003年12月,李本琪再次出征,担任长征二号C火箭01指挥员,成功的将中国与欧空局合作研发的“探测一号”卫星送入太空。
这使中心发射的运载火箭增加到5种,并能将重量从数十公斤至数吨不等的卫星送入太空,极大地拓展了中国在国际航天商务市场的竞争能力。
此后,李本琪“一发不可收拾”,先后担任长征三号甲、长征三号乙等多种型号火箭的01指挥员。
这当中,既发生过暴风骤雨导致发射延迟的险情,也遇到过关键时刻火箭仪器故障频发的危机,但均被他一一化解。
李本琪本人也作为胜任指挥5种不同型号火箭的01指挥员,当之无愧地成为中心头号“多面手”。
今年4月14日凌晨,发射场区大雨滂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托举着我国“北斗”导航卫星矗立在发射台上。
进入负4分钟程序,测试人员报告:一个为火箭供气的连接器未按规定脱落,若不在3分钟内脱落,火箭点火升空时必然被其拉扯住,火箭、卫星乃至整个发射场都可能不保。
此刻,百余号人的远控大厅鸦雀无声,所有首长、专家和参试人员的目光全部集中到了李本琪身上。
他临危不乱,1分钟内连续下达7道口令,相关岗位人员心领神会、默契配合。
终于,1分钟后故障排除,火箭顺利升空,整个大厅内欢呼声、鼓掌声久久不能平息。
10次成功将火箭送入太空
15年前,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的李本琪来到了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短短两年,他翻阅了历次发射试验任务资料,向老同志学习,与大家一起跑图纸、钻技术,全面掌握了火箭测试发射相关知识。
随后,他担任了发射控制台操作手,开始独立执行发射任务。
至今,他仍然清晰地记得第一次参加发射任务的经历:手脚发抖,汗如雨下。
“发射完才发现衬衣都湿透了。
”他笑着说。
10多年来,他坚持从火箭研制初期开始,学习火箭结构原理,研究测试发射的各个分系统。
发射场区的每台设备、每个系统,他都了然于胸。
我国是世界上第三个在火箭上使用低温燃料发动机的国家,西昌卫星发射中心采用的就是这种燃料:低温高能、推力巨大,同时易燃易爆、危险性大,任何一丝意外都可能导致星
箭俱毁。
因此,发射安全成为李本琪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次发射前,火箭三级发动机在做气密性检查时,涡轮废气排气口出现少量丝质多余物。
按程序,清除该多余物即可放行。
李本琪却想得更多:丝质多余物虽小,哪怕是一根毛发,也可能给星箭带来灭顶之灾。
多余物是怎么进去的?其他部位还有没有类似状况?他提议,把整个火箭所有活门和发动机管路全部检查一遍,确信没有任何问题后,他才在放行通知书上签字。
李本琪10次担任01指挥员,组织参试人员排除故障、消除薄弱环节300多处,最终赢来了历次发射任务的全战全胜,被大伙儿誉为发射“幸运星”。
未来数十颗卫星将由他下令升空
一次发射前夕,已连续工作一个多月的李本琪,因高烧昏倒在发射阵地上。
这让指挥部领导心痛不已,他们一边安排医护人员护理,一边请来专家会诊。
迈入新世纪,中心迎来了年均发射8—10颗卫星的高密度发射期,仅“十一五”期间卫星发射数量将达前30年发射总和。
李本琪的责任更重了。
为适应高密度发射需要新建的三号发射塔,建设周期只用了一年,这里面太多的工作需要协调,太多的设备需要磨合。
预计一个月的全航区合练,因发射任务来临不得不缩短为10天。
就在这些日子里,李本琪带领参试人员一举解决了200多个问题,并重新编制了新的火箭吊装对接程序,确保了航区合练顺利进行和三号发射塔准时启用。
以往,中心二号发射塔完成状态转换需要15天,经过李本琪与大伙儿优化程序,改进设备,创新方法,最快5天就可完成;在他和参试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火箭测试发射流程缩短了12天,为高密度发射赢得了时间。
航天远距离测发系统建立过程中,李本琪运用现代项目管理技术,将工程设计与实际需求结合起来。
仅半年,一个信息化程度更高、可靠性更强、安全性更大的新系统正式投入使用,工作效率提高1倍多,收集火箭测试发射信息量增加数倍,地面设备的可靠性有了质的飞跃,促进了中心综合发射能力的稳步提升。
与中国航天结下不解之缘的李本琪,已成为专家型人才。
他主持研发的《发控台监测系统》等两个科研项目获科技进步奖,他本人也多次荣获“优秀人才奖”,并荣立二等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