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科学实验研讨课教案
小学科科学学科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为了进一步提升小学科学学科的教学质量,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我校于2021年10月15日开展了小学科学学科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以“探究科学,激发兴趣,提升素养”为主题,旨在通过研讨、交流和实践,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二、活动目标1. 通过教研活动,提高教师对小学科学学科教学的认识,明确教学方向。
2. 通过交流研讨,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之间的相互学习和共同进步。
3. 通过实践活动,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活动内容1. 开场致辞活动伊始,由学校教导主任发表讲话,对本次活动的重要性进行了强调,并对教师提出了期望。
2. 专题讲座本次教研活动邀请了市教科院科学教研员进行专题讲座。
讲座主题为“小学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策略”,旨在帮助教师更好地理解科学学科核心素养,并将其融入到日常教学中。
3. 课例展示由我校三位优秀教师分别展示了小学科学学科的三个课例,分别是《植物的生长》、《地球的形状》和《磁铁的特性》。
课后,三位教师进行了说课,详细阐述了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方法。
4. 交流研讨课后,与会教师针对三个课例进行了深入研讨。
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对教学过程中的亮点和不足进行了剖析,并提出改进建议。
5. 教学经验分享在交流研讨环节结束后,三位展示课例的教师分享了各自在教学过程中的经验和心得。
他们强调了科学探究的重要性,以及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6. 实践活动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活动安排了实践活动环节。
教师们分组进行实验操作,通过亲身体验,加深对科学知识的理解。
四、活动总结1. 活动取得了圆满成功,达到了预期目标。
2. 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教师们对小学科学学科教学有了更深入的认识,提高了专业素养。
3. 教师们在交流研讨中,互相学习,共同进步,为今后的教学工作积累了宝贵经验。
4. 活动中,教师们积极参与,充分发挥了团队协作精神,为学校科学学科的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
小学科学教学案例——对一节研讨课的分析、修改与实践
活学活用学以致用——对一节研讨课的分析、修改与实践[背景]以校本教研和联片教研为主的草根式教研方式对教师的专业成长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一线教师通过互相观摩、探讨和自我反思快速提高了业务水平,所以所有教师都投入了满腔的热情。
但是很多教师一直在困惑:我们听了大量优秀的研讨课,但是这些课中很多精彩高效的教学手段,很难为已所用。
问题关键是否在于缺乏对研讨课的细致分析和对学生的深入了解呢?学区联片教研活动上,我听了一节十分不错的研讨课,为了学有所用,应该对这节课优缺点进行分析,结合我校学生自身实际,重新修改教案。
[案例]一、教材、学生情况分析该课的课题是小学信息技术五年级上册的第一课《生活在信息中》。
这是一节理论课,目的是让学生感知什么是信息,了解信息的表现形式及作用。
该课在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中十分重要,目的在于理解“信息技术”不是单纯的“计算机操作”,体验信息化社会中信息技术的重要性,从而为培养信息素养奠定基础。
平常的教学中,我们很容易忽视这一课,觉得内容空洞,目标如果定得过大,则很难在具体教学中实施,学习效果也难以评价。
从教材内容来看,理解“信息”这一抽象概念显得枯燥无味,小学生对抽象概念的感知能力差,要想学生在学习之后真正体会“信息”的概念,深刻感受信息无处不在十分困难。
二、研讨课教学片断片断一:教师播放一段上课铃声,问学生“听到信息后你会怎么做”,接着提出“这是上课的信息”。
然后出示学校的“日期公告牌”、“天气预报”、“时钟”、“通知”等四幅照片,说说照片中的信息。
学生很容易总结并体验到“信息无处不在”。
最后,教师通过“推理小游戏”:根据包中物品信息推测出主人是谁。
片断二:信息的表现形式。
教师出示一份“个人档案”(见图),让学生说出档案中的信息。
再从ppt中,直观感受信息的表现形式。
片断三:辨别信息的真假。
出示一条虚假短信:“恭喜你,你的手机号码喜中深圳天极集团8.8万元现金……联系电话……”,问学生该不该联系这个电话?为什么?通过讨论证明信息有真伪,需要辨别。
小学科学教研活动讲稿(3篇)
第1篇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大家好!今天,我们在这里举行小学科学教研活动,旨在进一步提升我们科学教育的质量,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他们的科学素养。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教研组对各位的到来表示热烈的欢迎和衷心的感谢!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小学科学教育越来越受到重视。
科学教育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还能激发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然而,在当前的科学教育实践中,还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师专业素养不足、教学方法单一、实验设备不足等。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我们需要加强科学教研活动,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
二、活动目的1. 提高教师对科学教育的认识,明确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2. 交流科学教学经验,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
3. 探讨科学教学方法,促进学生科学素养的提升。
4. 加强实验设备建设,提高科学实验课的质量。
三、活动内容1. 专家讲座邀请科学教育领域的专家为我们作专题讲座,帮助教师了解科学教育的最新动态和前沿理论。
2. 教学观摩组织教师进行教学观摩,通过观看优秀教师的科学课,学习他们的教学方法和技巧。
3. 课堂研讨针对具体的教学案例,组织教师进行课堂研讨,共同探讨如何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
4. 实验操作培训邀请实验员为教师进行实验操作培训,提高教师的实验技能,确保实验课的安全和有效性。
5. 教学资源分享鼓励教师分享自己的教学资源,如课件、教案、实验器材等,丰富教学资源库。
四、活动安排1. 时间:本次教研活动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为专家讲座和教学观摩,时间为一天;第二阶段为课堂研讨和实验操作培训,时间为两天。
2. 地点:我校多功能厅和实验室。
3. 参与人员:全体科学教师及部分班主任。
五、活动总结通过本次教研活动,我们希望达到以下效果:1. 教师对科学教育的认识得到提高,能够更好地把握科学教育的目标和任务。
2. 教师的教学水平得到提升,能够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教师的实验技能得到加强,能够确保实验课的安全和有效性。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案
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案1. 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 学生能够理解并描述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
-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知识解释实验现象。
- 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和工具进行实验。
1.2 过程与方法-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分析等方法探索科学现象。
- 学生能够学会与他人合作,共同完成实验任务。
- 学生能够运用科学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1.3 情感态度价值观- 学生能够培养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对于个人和社会的重要性。
- 学生能够培养尊重事实、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2. 教学内容2.1 实验主题- 植物的生长与发育- 水的循环- 力的作用- 声音的产生2.2 实验原理- 学生需要了解实验原理,以便能够理解实验现象。
- 实验原理应当与学生的认知水平相适应,简明易懂。
2.3 实验材料与仪器- 学生应当熟悉实验所用的材料和仪器,并能正确使用。
- 实验材料和仪器应当安全、易于操作。
3. 教学过程3.1 导入- 通过问题、情境、故事等方式引起学生对实验的兴趣。
- 引导学生思考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3.2 实验操作- 学生按照实验步骤进行实验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记录在实验报告纸上。
3.3 实验分析- 学生根据实验现象,运用科学知识进行分析。
-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讨论,共同探讨实验结果。
3.4 实验总结- 学生总结实验原理和实验现象。
- 教师进行点评,指出学生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4. 教学评价- 学生实验操作的正确性和规范性。
- 学生实验报告的完整性和准确性。
- 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态度。
5. 教学反思- 教师在课后对教学进行反思,总结经验教训。
- 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调整教学方法和策略。
以上是一份小学科学实验教学教案的模板,您可以根据具体的实验主题和教学目标进行修改和完善。
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研活动(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科学学科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凸显。
为了提高五年级科学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我校于近日开展了五年级上册科学教研活动。
本次活动旨在通过集体备课、教学研讨、课例展示等形式,提升教师对科学学科的理解和教学水平,为学生提供更优质的学习体验。
二、活动目标1. 通过集体备课,提升教师对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的理解和把握。
2. 通过教学研讨,促进教师对科学教学方法的探讨和实践。
3. 通过课例展示,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
4. 促进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提高科学教学质量。
三、活动内容1. 集体备课(1)教师共同研读教材,分析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
(2)根据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制定教学计划,明确教学策略。
(3)针对教学重难点,提出解决策略,分享教学经验。
2. 教学研讨(1)教师针对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教学设计研讨。
(2)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共同探讨解决方案。
(3)分享优秀教学案例,借鉴先进教学经验。
3. 课例展示(1)教师选取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2)听课教师针对展示课例进行点评,提出改进意见。
(3)展示教师根据点评意见,对教学设计进行调整和完善。
1. 集体备课在集体备课环节,教师们首先共同研读了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对教材内容、教学目标、重难点进行了深入分析。
接着,针对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教师们制定了详细的教学计划,明确了教学策略。
在讨论过程中,教师们积极分享教学经验,共同探讨解决教学重难点的策略。
2. 教学研讨在教学研讨环节,教师们围绕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某个知识点或教学环节进行了深入探讨。
针对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教师们共同研究解决方案,分享优秀教学案例。
在交流过程中,教师们相互借鉴,取长补短,为提高教学质量奠定了基础。
3. 课例展示在课例展示环节,一位教师选取了五年级上册科学教材中的一个教学环节进行课堂教学展示。
小学科学课《弯弯的月亮》 教学设计月相的秘密教案
青岛出版社五年制小学四年级下册科学《弯弯的月亮》教案研讨课教学设计淄博市张店区铁路小学张健【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月相:在地球上看,月亮有时候圆,有时候缺,在一个月的不同时期有不同的形状。
2、月相变化是月球围绕地球公转过程中形成的,变化是有一定规律的,在地球自转到一定的时间段,地球上的某个地点的人才可以看到相关的月相。
过程与方法:1、先学会用软件模拟看月球,学会方法后,某一时间段,再持续地观察月相的变化过程。
2、根据已有的现象进行简单的逻辑推理而做出规律总结,同时能在小组合作模拟学习中学会观察,并会画图。
3、初步学习利用软件演示实验和画图的方式来了解地球自转,月球公转。
情感、态度、价值观:1、初步意识到宇宙是一个变化的系统。
2、培养学生的自主性和合作意识。
【教学重点】月相在不同日期呈现不同的形状;月相的变化是有规律的。
【教学难点】要求学生根据电脑软件进行模拟演示观察月相,在观察过程中观察月相的形状、月相所在天空的位置、月相的农历时间。
用地球仪模拟月球公转证明月相成因。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iPad、地球仪9个、特殊处理的乒乓球或者网球9个(每组1个)、月相变化的课件、手电(瓦数大的)每组一个。
学生准备:预习单,试验单,铅笔,直尺,手电等。
【教学过程】一、情境导入认识月相1. 创设情境,引出月相话题:上课,起立。
问好。
“同学们,古人云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月亮给了人们无数的遐想。
今天老师领着同学们一起研究一下弯弯的月亮,(板书)出示丰子恺的一张美术作品,“这是近代著名画家丰子恺的一幅作品,名字叫人散后一钩新月天如水,但是这张名画是有问题的,你知道在哪里吗?”好好听讲和思考,你就知道错在哪里了。
2. “首先请同学们欣赏几张我拍的月亮,注意观察,看这几张月亮是什么样的?”出示几张老师拍的月相照片,并注明时间,引导学生认识几个上半个月的月相。
A认识峨眉月:师:“这是我农历初三拍的月亮,注意左手边是东,右手边是西,所以月亮西边是亮的,我们叫它西边缘亮。
小学一科学实验课教案
小学一科学实验课教案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能够:1. 了解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2. 掌握科学实验的基本步骤和注意事项;3. 积极参与实验活动,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4. 发展学生的观察、思考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 瓶子、水、纸张、铁钉、钢丝等。
2. 教学工具:- 黑板、粉笔、投影仪等。
三、教学过程1. 导入(10分钟)- 教师通过一些图片或故事引出科学实验的话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
- 引导学生讨论科学实验的目的和意义。
2. 知识讲解(20分钟)- 教师介绍科学实验的基本概念和重要性。
- 通过示意图和实际实验材料向学生展示实验的过程和结果。
3. 实验示范(15分钟)- 教师根据教学内容选择一个简单的实验进行示范。
- 详细解释实验步骤和注意事项,并解答学生的问题。
4. 学生实践(30分钟)-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操作,每组2-3人。
- 学生根据实验步骤进行操作,记录实验结果和观察到的现象。
- 指导学生思考实验中遇到的问题,并帮助他们找到解决方法。
5. 总结归纳(10分钟)- 学生展示各组实验结果,进行交流和讨论。
- 教师引导学生总结实验中的规律和结论。
- 提醒学生注意实验中可能遇到的安全问题和注意事项。
6. 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作业,要求学生回顾本课所学的重点内容。
- 鼓励学生自主探究其他科学实验,并编写实验报告。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导入、知识讲解、实验示范、学生实践、总结归纳和作业布置等环节,使学生在实践操作中探索科学的乐趣,培养了他们的观察和思考能力。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实验过程中需要加强学生的安全意识和实验规范,确保学生的人身安全。
这是一份简单的小学一科学实验课教案,希望能帮助学生培养科学探究的兴趣和能力,同时也能为他们的未来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这样的教学过程,学生将更好地理解科学知识,培养科学素养,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小学科学活动教案5篇
小学科学活动教案5篇小学科学活动教案1教学目标1、从找寻蔷薇花丛的食物关系开始,通过讨论、分析活动,认识生态系统中的食物联——食物链。
2、通过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3、经历讨论分析的活动过程,提高归纳综合的思维能力,注意在讨论分析活动中及时吸收别人的学习成果。
教学重点:学会画、找食物链,认识食物网,意识到食物网反映了群落和生态系统中动植物间复杂的食物能量交换关系。
教学难点:画、找食物链。
教学准备:蔷薇花丛的动植物卡片(背后粘有小磁钉)、学生用的活动手册、跟食物链有关的课件。
教学过程一、蔷薇花丛的食物链1、出示在蔷薇花丛中我们发现的动植物卡片(图或文字)。
上节课我们在蔷薇花丛中发现了许多动植物,有蚯蚓、蜜蜂、蚜虫、瓢虫、西瓜虫、鸟等,根据学生的回答逐个出示动植物的卡片。
2、这些小动物它们吃什么?(蔷薇、土壤里的腐殖质、小草等,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逐个出示这些卡片)3、你能用箭头表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吗?一生上台用箭头直接在卡片之间画出它们的食物关系,其余学生在自己活动手册上用箭头画出它们之间的食物关系。
4、分析这条食物链。
(1)仔细看看上面的箭头图示,你有什么发现?生物之间这样一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称为食物链。
(2)认识生产者和消费者。
人们根据食物链中不同生物的食物****,把自己能制造食物的叫做生产者,把吃别人制造的食物的叫做消费者。
你认为上面这条食物链中,谁是生产者,谁是消费者?蔷薇花丛中的动植物哪些是生产者?哪些是消费者?5、写出蔷薇花丛中的其他的食物链。
二、水田里的食物网1、出示水田的图片。
水田里有许多动植物,我们来看看吧!课件出示水田里的生物,他们在水田里观察到了哪些动植物?认识这些生物。
2、阅读调查报告,看看他们画出了哪些食物链。
点击出示箭头。
3、他们还有哪些食物链没有画出来。
你能补画上去吗?学生在自己的书本上试着画出食物链。
2小学科学课例研讨
导体和绝缘体教案(一)教学目的1.知道导体和绝缘体的区别,知道常见的导体和绝缘体。
2.常识性了解导体导电、绝缘体不导电的原因。
3.知道在一定的条件下,绝缘体可以转化为导体。
(二)教具验电器两个,橡胶棒、玻璃棒、带绝缘柄的金属棒各一根,毛皮一块,干电池一节,小灯泡、开关各一个,金属夹两个,导体、绝缘体示教板、导线几根,磁性黑板一块。
(三)教学过程1.复习提问1:电流是怎么形成的?2:电流方向是怎样规定的?3:维持电路中有持续电流的条件是什么?2.引入新课:电路中是否有了电源,合上开关,电路中就一定有电流呢?实验l:取两个相同的验电器A和B,用毛皮摩擦过橡胶棒接触验电器A,使A带上电,B不带电。
用玻璃棒连接验电器A和B,结果B的金属箔片并不张开。
表明没有电荷传到B上。
换用带绝缘柄的金属棒连接A和B,B的金属箔片张开,表明此时有电荷通过金属棒传向B。
这个实验说明,有的物体能够传导电荷,有的物体不能传导电荷。
实验2:在磁性黑板上按照本节教材上的第1幅图连接电路,合上开关,在两金属夹A和B之间依次连入示教板上的导体(如:铜丝、铝丝、铁丝、碳棒、及酸、碱、盐的水溶液等)和绝缘体(如:橡胶、塑料、玻璃、松香、胶木、煤油、纯水等),观察小灯泡的发光情况。
由实验结果可知,接入铜丝、铝丝等物质,小灯泡发光,说阻电荷能够通过这些物质,它们能够导电;接入橡胶、塑料等物质小灯泡不发光,说明电荷不能通过这些物质,它们不导电。
3.进行新课(l)导体能够导电的物体叫导体。
如金属、大地、石墨以及酸、碱、盐的水溶液都是导体。
当电路中有了电源,还必须用导体(导线)把电源和小灯泡连接起来,合上开关后,电路中才会有电流通过,小灯泡才能发光。
(2)绝缘体不容易导电的物体叫绝缘体,如橡胶、玻璃、陶瓷、塑料、油等都是绝缘体。
观察:一段导线,看看电线心是用什么材料做的?电线的外皮又是用什么材料做的?说一说这样做的道理。
(3)导体和绝缘体的应用①指导同学看课本中“绝缘体应用的几个实例”的图。
小学科学教研组活动案例(3篇)
第1篇一、活动背景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地位日益重要。
为了提高小学科学教师的教学水平,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我校小学科学教研组积极开展了一系列教研活动。
本文将以一次“科学实验课教学研讨”为例,介绍小学科学教研组的活动案例。
二、活动目标1. 提高小学科学教师对实验课教学的认识,明确实验课教学的目标和方法。
2. 增强教师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共同探讨科学实验课教学中的问题。
3. 提升教师的教学技能,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三、活动时间与地点时间:2021年3月15日(星期一)下午2:00-5:00地点:学校会议室四、活动流程1. 开场致辞教研组长介绍本次活动的目的、意义和流程,强调实验课教学的重要性。
2. 主题研讨(1)实验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师们围绕实验课教学目标的确立展开讨论,分享各自的教学经验,共同探讨如何设定合理的教学目标。
(2)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讨教师们针对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如实验器材准备、实验操作规范、学生实验兴趣培养等,进行深入探讨。
(3)实验课教学评价的研究教师们共同研究实验课教学评价的方法,探讨如何通过评价来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3. 交流分享教师们结合自身教学实践,分享实验课教学的成功经验和心得体会。
4. 总结与反思教研组长对本次研讨活动进行总结,对教师们的发言进行点评,并提出改进建议。
五、活动内容1. 实验课教学目标的确立教师们认为,实验课教学目标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知识目标:使学生掌握基本的科学知识和实验技能。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推理、动手操作等能力。
(3)情感目标: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科学精神。
2. 实验课教学方法的探讨教师们针对实验课教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提出了以下改进措施:(1)优化实验器材准备,确保实验顺利进行。
(2)规范实验操作,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
(3)设计趣味实验,激发学生实验兴趣。
(4)加强师生互动,关注学生个体差异。
一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
一年级(上册)科学实验教案一、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 学生能够理解并掌握一些基本的科学概念,如水、空气、声音等。
2. 学生能够使用简单的科学仪器进行实验操作。
3.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和分析,得出一些简单的科学结论。
过程与方法1. 学生能够通过观察、实验、探究等方法,进行科学学习。
2. 学生能够学会合作、交流、分享等科学学习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1. 学生能够对科学产生浓厚的兴趣,培养科学思维。
2. 学生能够理解科学对于生活的重要性,培养科学素养。
二、教学内容第一课时:水的奇妙之旅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水的变化。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水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水产生兴趣。
2. 实验:水的溶解实验、水的沸腾实验等。
3. 总结: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水的性质和特点。
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水的变化,了解水的性质。
2.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验科学的乐趣。
第二课时:空气的力量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空气的存在和作用。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空气的力量。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空气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空气产生兴趣。
2. 实验:吹气球实验、空气的压力实验等。
3. 总结: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空气的力量。
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空气的力量,了解空气的作用。
2.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验科学的乐趣。
第三课时:声音的奥秘教学目标1. 学生能够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学生能够通过实验观察声音的变化。
教学内容1. 导入:通过声音的图片和视频,引导学生对声音产生兴趣。
2. 实验:声音的产生实验、声音的传播实验等。
3. 总结:通过实验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声音的奥秘。
教学方法1. 观察法:让学生通过观察声音的变化,了解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2. 实验法:让学生通过实验操作,体验科学的乐趣。
三、教学评价通过学生在课堂上的表现、实验操作和课后作业等方面,对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价。
小学实验科学课教研活动记录
一、活动时间:2021年X月X日二、活动地点:XX小学科学实验室三、活动主题:小学实验科学课教学策略与方法探讨四、参与人员:全体小学科学教师、教研组长、教导主任五、活动内容:1. 开场致辞活动开始,教研组长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致辞,强调了实验科学课在培养学生科学素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的重要性,并对本次教研活动的目的和意义进行了简要介绍。
2. 经验分享(1)教师A分享:《观察植物生长》实验课教学心得教师A以《观察植物生长》实验课为例,分享了她在实验课教学过程中的经验。
她强调,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和思考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
(2)教师B分享:《声音的产生》实验课教学策略教师B以《声音的产生》实验课为例,介绍了她在实验课教学中的策略。
她认为,在实验课教学中,教师应注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科学知识。
3. 教学研讨(1)针对实验课教学中的问题进行讨论在研讨环节,教师们针对实验课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
如实验材料的选择、实验步骤的安排、实验报告的撰写等。
大家纷纷发表了自己的观点,并就如何改进实验课教学提出了建议。
(2)分享优秀实验课案例教师们分享了他们在实验课教学中的优秀案例,如《水循环》实验课、《摩擦力》实验课等。
这些案例为其他教师提供了宝贵的借鉴经验。
4. 专家点评教研组长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并邀请专家对教师们的分享和研讨进行了点评。
专家肯定了教师们在实验课教学中的努力和成果,同时也指出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
5. 总结发言教导主任对本次教研活动进行了总结,强调实验科学课在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中的重要作用,要求教师们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继续努力提高实验课教学质量,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奠定基础。
六、活动成果1. 提高了教师对实验科学课的认识,明确了实验课教学的目标和方向。
2. 丰富了教师们的实验课教学经验,为今后的教学工作提供了借鉴。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科学讨论可以被标记为基础讨论或应用讨论。
基础讨论是对知识的搜索,而应用讨论是对使用此知识的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搜索。
下面是给大家整理的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1一、课程目标:1、激发学生探究物体与物体之间、生物与生物之间、生物与环境之间存在的的相互作用与平衡关系。
2、培育学生搜集资料、分析资料,以控制实验、模拟实验、分析实验结果、提出假设等探究能力,鼓舞学生从正反两个方面分析科学技术的进展给人类社会带来的影响。
二、指导思想:1、以《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为指导,全面落实《全日制义务教育科学课程标准》提出的基本理念、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进行科学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创新精神,为学生后继的科学学习和其他学科的学习,乃至终身学习打下基础。
2、在充分考虑学生身心进展规律的基础上,将学生进展的需要、社会进展的需要、科学素养的诸要素有机地结合起来,追求科学性、实用性、教育性、普适性的统一。
三、学情分析:五班级的科学进入课程实验的新阶段。
通过两年的学习,学生有了自己的科学思维方式,对科学探究过程有所了解,并能运用这一方法解决问题。
但前两年的学习相比,本期课外实践活动增多,对观察和记录的要求很高,还需要长时间地观察和记录。
要求学生有耐心、细致的学习态度。
新教材中部分知识比较抽象,和学生以前所学相比,难度较大。
四、教学措施:a)开展生动的科学课,引领学生进行主动地探究学习。
b)建立科学文件夹,记录学生在科学课上的学习进展情况。
文件夹包括以下内容:科学课笔记本、自己搜集的文字、图表、图片、照片、观察报告、实验报告、记录表、评价表等。
并在期末对学生做的文件夹进行展示与评比。
c)发挥评价对学习和教学的促进作用。
教材提供了活动评价、单元自评、综合评价等到三类评价工具供老师和学生使用。
采纳形成性评价,使评价渗透在教学过程中,更好的随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科学实验科学实验与探索教案
科學實驗科學實驗與探索教案科学实验与探索教案一、教学目标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科学实验探索的能力,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提出问题,并通过实验进行探索和验证,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科学探索精神。
二、教学内容与重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科学实验的步骤与方法:呈现给学生一些基本的实验步骤和常用的实验器材,指导学生如何正确进行科学实验。
2. 实验设计与探索: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设计实验来解答问题,培养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数据记录与分析: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数据的记录和分析,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4. 结果总结与展示:鼓励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进行展示,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合作精神。
三、教学步骤与方法1. 激发学生兴趣:通过生动的例子和问题导入,唤起学生对科学实验和探索的兴趣。
2. 实验步骤与方法: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实验步骤和所需器材,示范给学生具体的操作方法。
3. 探索设计: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协助学生设计实验流程和确定实验组和对照组。
4.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按照设计好的实验流程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注意实验的安全性和准确性。
5. 数据记录与分析:指导学生正确记录实验数据,并帮助学生分析实验结果,引导学生思考问题的解决方案。
6. 结果总结与展示:鼓励学生总结实验结果,并组织学生进行展示,让学生分享自己的发现和体会。
四、教学评价与反馈1. 教师评价:教师通过观察学生的实验操作和数据记录,进行评价。
2. 同学评价:学生可以互相评价和讨论对方的实验设计和操作过程,促进学生之间的互动和学习。
3. 教师反馈:教师对学生的实验设计和表现进行反馈,指导学生如何改进和提高。
五、教学资源与素材1. 实验器材:根据具体实验项目准备相应的实验器材,例如试管、显微镜、化学药品等。
2. 实验指导书:编写实验指导书,详细说明实验的步骤和注意事项。
3. 实验记录表:准备实验记录表,方便学生记录和整理实验数据。
小学二年级《科学实验探究》下册全册教案
小学二年级《科学实验探究》下册全册教案第一单元:我们周围的物质第一课:物质的特征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物质的基本特征,如固体、液体、气体的状态,以及它们的性质。
教学重点- 物质的三种状态以及它们的性质。
教学难点- 理解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
教学准备- 各种物质样本,如水、盐、糖、沙子等。
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周围都有哪些物质?它们有什么特点?2. 新课导入- 介绍物质的基本特征,如固体、液体、气体的状态。
3. 实验操作- 让学生观察各种物质样本,并描述它们的状态和性质。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物质状态变化的原因。
5. 总结- 教师总结物质的基本特征和状态变化的原因。
6. 作业布置- 让学生收集生活中不同状态的物质,并描述它们的性质。
第二课:物质的比较教学目标- 让学生能够通过比较,了解不同物质的特点。
教学重点- 物质的比较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观察、比较、分析的能力。
教学准备- 各种物质样本,如木块、石头、金属等。
教学过程1. 导入- 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并提问:你们知道不同物质的特征吗?2. 新课导入- 介绍物质的比较方法。
3. 实验操作- 让学生观察各种物质样本,并比较它们的特点。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物质的比较方法。
5. 总结- 教师总结物质的比较方法,并强调观察、比较、分析的重要性。
6. 作业布置- 让学生从生活中选取不同物质,进行比较,并记录结果。
第二单元:我们生活中的科学第三课:力的作用教学目标- 让学生了解力的概念,以及力的作用效果。
教学重点- 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教学难点- 理解力的作用原理。
教学准备- 各种力的实验工具,如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教学过程1. 导入- 通过提问方式引导学生思考:你们知道什么是力吗?2. 新课导入- 介绍力的概念和作用效果。
3. 实验操作- 让学生使用实验工具,观察力的作用效果。
4. 小组讨论- 学生分组讨论力的作用原理。
小学科学精品教案:观察土壤
3.6观察土壤【教材简析】岩石与土壤是地壳表面重要的组成部分。
本课主要研究土壤中有什么?分别从土壤的组成、颗粒的形态、以及土壤成分三个方面,从宏观到微观对土壤进行细致的观察与分析。
教材首先指导学生对土壤里面有什么展开观察,初步了解土壤的成分;接着是对土壤颗粒进行观察与描述,为土壤分类做铺垫;最后是土壤沉积实验,观察到土壤根据颗粒大小的不同会分出不同的层次,进一步认识到土壤的成分,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基。
【学情分析】土壤对于学生而言是非常熟悉的,但是他们并没有从科学研究的角度去观察土壤,对土壤的组成及基本特征并不了解。
本课将重点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土壤由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的成分,认识到土壤对生命的意义,同时也为五年级学习《地球表面的变化》单元奠定相关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土壤包含岩石风化而成的大小不同的颗粒(小石子、沙、黏土)以及腐殖质、水和空气等。
科学探究目标1.能够通过观察实验的方法了解土壤的组成成分。
2.会用土壤沉积的方法观察到土壤成分按颗粒大小分层。
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善于观察、并把事物的特点和性质相联系的习惯。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1.认识到土壤对生命以及人类生产生活具有重要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实验观察分析土壤有哪些物质组成,了解土壤成分。
难点:用沉积实验了解土壤成分,感知土壤颗粒大小沉积顺序。
【教学准备】教师:一段音频(可在计算机上播放)、干燥土壤、教学课件。
学生:一份新鲜土壤、白纸、镊子、盘子、牙签、放大镜、玻璃杯、搅拌棒、水【教学过程】一、聚焦(预设2分钟)1.我们吃的食物都来自于土壤中生长的植物,那么土壤中有什么呢?学生猜测2.今天我们来观察土壤。
(板书课题)二、探索:观察土壤中有什么(预设7分钟)(一)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材料准备:每组1份新鲜土壤、1张白纸、牙签、放大镜、学生活动单]1.我们就一起来观察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你会用什么方法来观察土壤?(1)看:肉眼观察—放大镜观察(2)摸(捻)(3)闻2.温馨提示(1)用镊子将发现的物质挑到培养皿边缘(2)及时记录(3)注意卫生活动一:观察新鲜土壤中有什么4.交流汇报:新鲜土壤中有什么?看:黑黑的,枯枝败叶,沙子,小石子摸:湿湿的,有颗粒的,凉凉的,软软的。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模板
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模板在小学科学课程中,实验是一种非常重要的教学形式。
通过实验,学生可以更好的探究科学知识和现象,并加深他们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记忆。
编写一份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模板对于提高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果非常有必要。
本文将介绍一份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模板,希望能对广大教师在实验教学上有所帮助。
一、实验名称在实验教学中,实验名称是非常重要的,可以让学生初步了解实验的内容和目的。
实验名称应该与实验内容密切相关,并简洁明了,容易让学生理解。
二、实验目的实验目的是实验教学的核心,可以使学生了解实验的目的和意义,更好地理解实验内容。
实验目的应该是可行的、具体的和明确的,能够引导学生进行实验,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三、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实验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直接关系到实验的可行性和准确性。
实验材料应该简明扼要,且具有通用性和易获取性,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实验中来。
四、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实验教学的实质,可以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实验、理解实验过程和结论。
实验步骤应该简练明了,每一步都应该具体、清晰,避免过于复杂和抽象,让学生可以轻松理解和操作。
五、实验结果与结论实验结果与结论是实验教学的目标和重点,也是评价实验效果的关键。
在实验结果和结论部分,应该总结实验的数据和现象,并结合实验的目的进行分析和解释,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的意义和价值。
六、实验注意事项在实验教学中,安全是非常重要的,实验注意事项部分应该格外关注。
实验注意事项应该是实验安全和操作规范的提示,让学生在参与实验的过程中保证自身安全,避免发生意外。
七、教师评价在实验教学结束后,教师评价也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教师评价应该对学生参与实验的态度和效果进行评估,给予适当的鼓励和指导,让学生更好地在实验中学习和成长。
以上是一份小学科学实验教案模板的主要内容。
在实际编写过程中,教师可以根据实验的具体内容和教学目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修改,以达到最好的教育效果。
希望这份实验教案模板能够对广大教师在实验教学上有所启发和帮助。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
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科学实验是小学科学课堂中非常重要的一环,它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文将以小学科学实验课教案为主题,分别从实验目的、实验原理、实验步骤、实验材料、实验过程、实验效果、实验总结、实验拓展、实验应用、实验创新、教学图示等方面展开论述。
一、实验目的科学实验的目的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培养他们的科学思维和实验技能。
针对不同的课程内容,设定不同的实验目的。
比如,通过实验观察、探究物体的浮力、研究光线的传播规律,了解物体的密度变化对浮力的影响;通过实验观察、探究动植物光合作用,了解光合作用的基本过程。
二、实验原理实验原理是实验的基本理论依据,通过实验原理的讲解,可以让学生了解实验的背后原理和科学知识。
比如,实验原理可以包括物体的浮力原理、光的反射原理、声音的传播原理等。
三、实验步骤实验步骤是实验过程中的具体操作流程,可以通过文字和图示进行描述。
在编写实验课教案时,需要详细列出实验步骤,并注明每个步骤的注意事项。
四、实验材料实验材料是指实验中所需要的器材、设备和试剂等。
在编写实验课教案时,需要清晰地列出实验材料的名称和数量,并指导学生如何正确使用实验材料。
五、实验过程实验过程是指学生进行实验的具体操作流程,包括观察、记录、分析和归纳总结等环节。
在实验过程中,学生需要按照实验步骤逐步进行,注意实验安全和数据的准确记录。
六、实验效果实验效果是指实验的预期成果,可以通过学生的观察和数据分析得出。
在实验课教案中,需要明确实验效果,引导学生对实验结果进行思考和解释。
七、实验总结实验总结是对实验过程和结果的总结和归纳。
学生可以通过实验总结深化对实验原理和科学知识的理解,同时可以培养学生的观察、分析和归纳总结的能力。
八、实验拓展实验拓展是对实验进一步延伸和应用的探究。
可以通过提出新的问题和设计新的实验进行实验拓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独立探索的能力。
九、实验应用实验应用是将实验所涉及的知识和技能应用到实际生活中的情景。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教案
小学科学实验设计教案一、教案概述本教案旨在设计一堂小学科学实验课的教案,帮助学生通过实际操作、观察和记录的方式,提高他们的科学实验能力和科学思维能力。
通过本次实验,学生将学习如何设计并进行简单的实验,并进一步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实验的基本原理和步骤;2. 学会设计和执行简单的科学实验;3. 发展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观察记录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
三、教学准备1. 实验材料:纸杯、水、盐、温度计、纸巾等;2. 实验设备:热源、计时器等;3. 教师准备:教学投影仪或黑板、粉笔等;4. 学生准备:课本、笔记本、平板电脑等。
四、教学过程第一步:实验导入1. 教师引导学生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并提出与之相关的问题;2.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上节课内容的理解和疑问;3. 教师梳理学生的疑问,引出本次实验的主题。
第二步:实验设计和步骤介绍1. 教师向学生介绍本次实验的目的和意义;2. 教师分享实验的设计思路和步骤,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进行实验;3. 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确定实验所需材料和设备,并设计实验步骤。
第三步:实验操作和记录1.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步骤进行实验,并记录实验过程中的关键信息;2. 学生观察实验现象,并在笔记本上记录所观察到的结果;3. 学生注意观察和记录实验中的温度变化、溶解速度等要素,并记录相关数据。
第四步:结果分析和讨论1. 学生将实验记录和数据整理出来,进行结果分析;2. 学生按照实验设计的要求,进行实验结果的讨论和解释;3.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了解和掌握实验中相关原理和概念。
第五步:实验总结和归纳1. 教师引导学生对实验过程进行总结,重点强调实验中的关键步骤和注意事项;2. 学生进行小组分享,分享自己的实验心得和感悟;3. 教师进行总结,并对学生的表现给予肯定和指导。
五、教学延伸1. 鼓励学生在课后继续进行科学实验,培养他们的探究能力和创新思维;2. 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结果,扩展相关知识,拓宽他们的科学视野;3. 推荐与实验主题相关的科普书籍、杂志或网站,供学生进一步学习和探索。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科学实验研讨课教案
《抵抗弯曲》教学设计
天明小学雷春龙
教材分析
《抵抗弯曲》是义务教育小学科学教科版教材六年级上册《形状与结构》单元的第一课。
本单元是从不同形状结构的物体与它能承受力大小的视角,引领学生探究常见的形状和结构的。
本单元知识的编排由浅入深逐步展开,先研究薄形材料怎样抵抗弯曲,再研究弧形结构和框架结构,最后再涉及研究结构科学在塔和桥上的应用。
本课学生常见的房子和桥梁的共同结构引出本节课研究的内容,引出“宽度、厚度增加,纸的抗弯曲能力会怎样”的问题,由此展开一系列关于形状和结构的研究。
所以,作为本单元的起始课,《抵抗弯曲》的学习在知识和探究技能方面为本单元的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本课探究活动主要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纸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宽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宽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并通过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宽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也会提高。
第二部分:纸的厚度与抗弯曲能力大小的探究活动。
通过在不同厚度的纸上放垫圈,比较不同厚度的纸抗弯曲的能力。
然后收集数据,并分析整理数据,使学生认识到纸的厚度增加,抗弯曲的能力会显著提高。
第三部分:研讨长方形截面的横梁平放好还是立放好。
这个活动是对第一个活动结论的应用。
通过观察,学生会发现承重的横梁都是立着放的,接着让学生解释横梁立着安放的现象,最后再通过演示实验来证明学生的想法。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增加梁的宽度可以增加抗弯曲能力,增加梁的厚度可以大大增加抗弯曲能力。
过程与方法:识别和控制变量,记录数据,分析数据并得出合理结论。
情感、态度、价值观:能大胆假设并能在实验中求证。
教学重点:纸的宽度、厚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的研究;
教学难点:对科学实验的变量识别与控制;
教学准备
实验小组:长度、厚度相同、宽度不同的纸条,长度、宽度相同、厚度不同的纸条;铁垫圈、桥墩,记录表。
演示准备:课件,8倍宽、8倍厚的纸条,塑料尺子,重物,提篮、统计表,记号笔等。
教学过程
一、认识柱子和横梁
1、很早以前,人们就开始造房子,修桥梁。
让我们先来看看课本26面的一组房子和桥梁的图片。
看看哪些同学观察的最仔细,能发现它们在结构上的共同之处。
2、(抽生回答,教师点拨。
)是的。
直立的材料称为柱子,横放的材料称为横梁。
我们的教室里有柱子和横梁吗?它们分别有什么作用? 是的,它们共同支撑起整个房子和桥梁。
如果在相同的压力下,横梁和柱子比谁最容易弯曲?
3、(引导学生认识柱子承受的压力是把柱子压短、压碎,横梁承受的压力要把横梁压弯、压断,所以横梁比较容易弯曲。
)它们受压时,横梁比柱子更容易弯曲和断裂,所以横梁抗弯曲能力是建筑科学上要研究的重要问题。
这节课我们就来研究横梁抵抗弯曲的能力。
(板书:抵抗弯曲)
二、猜测——横梁抵抗弯曲能力和哪些因素有关。
1、横梁的抗弯曲能力可能与横梁的哪些因素有关?(如果相同材料制成的横梁,可能和哪些因素有关?)(板书:材料、宽度、厚度、跨度、……)
2、大家考虑的真全面,找出了这么多的可能因素。
因为时间的关系,这节课我们先来研究横梁的宽度和厚度对横梁抗弯曲能力的影响。
(板书:宽度厚度横梁抵抗弯曲能力)研究的时候,横梁用硬纸来替代(出示纸横梁)。
三、设计实验研究横梁的宽度与抗弯曲能力的关系
1、猜测:横梁的宽度和抗弯曲能力有什么关系呢?
2、师生讨论:在这个实验中,我们需要哪些材料?
3、小组讨论:利用手中的材料你能设计一个对比实验来验证刚才的猜测吗?
4、小组汇报,共同完善。
5、分组实验。
师提示根据情况预测并记录。
6、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这一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板书:增加能增强)
四、学生实践研究横梁的厚度和抗弯曲的关系
1、刚才,我们在研究横梁的宽度和抗弯曲能力时,只改变了(宽度),其它条件统统不变。
你能用这种方法去研究横梁厚度和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吗?
2、你觉得横梁厚度和它的抗弯曲能力之间有着什么样的关系呢?
3、要完成这个实验,我们需要哪些材料?
4、小组讨论设计实验。
5、分组实验。
师提示根据情况预测并记录。
6、大家仔细分析一下,这一些数据你有什么发现?
五、比较两次的实验结果。
(出示两次的数据)我们比较一下这两次实验的结果,你又有什么发现?
对于刚才的结论我们怎样修改一下更合适呢?
六、深化知识,解释现象
1、请大家仔细看看我们教室顶上的钢筋混凝土横梁,它的横截面是什么形状的?它是平着放的,还是立着放的?
2、横梁为什么要立着安放呢?你能用尺子来证明你的观点吗?
3、课我们研究了宽度和厚度与横梁抵抗弯曲能力的关系,发现了增加了纸横梁的宽度能增强它抵抗弯曲的能力,增加了纸横梁的厚度大大地增强了它抵抗弯曲的能力。
还有几个因素没有研究,就留给大家课外去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