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七课练习

合集下载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部编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

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教案【课标要求】通过商鞅变法,认识改革使秦国逐渐强大起来;通过都江堰工程感受中国古代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教学目标】1.了解战国七雄和商鞅变法,知道都江堰水利工程。

理解战国兼并战争和商鞅变法的历史影响。

2.通过启发式的教学方法,设计探究问题与学生质疑相结合,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的能力。

3.改革促进国家强大和社会进步,但改革需要胆识和策略,要学习商鞅不畏强权、勇于改革的精神;都江堰水利工程的修建体现了中国劳动人民的智慧,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情感。

【教学重难点】重点: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历史作用和都江堰难点:对商鞅变法的评价【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讨论法问题探究【教学过程】导入新课:东周后期被称为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唐朝诗人胡曾的咏史诗《流沙》中写到“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

”可见,这一时期战事连绵,干戈不息,社会经历了重大的变革。

当时的政治局面是怎样的?出现什么重大的变革?让我们走进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1.简述三家分晋和田氏代齐的故事。

春秋时期,晋国是一个举足轻重的大国,晋文公曾经称霸诸侯,春秋末年,晋国权力落到卿大夫手中,这些卿大夫经过长期的斗争,剩下了韩赵魏三家,三家一合计,把自己的“老板”晋国的国君废黜了,自己另起炉灶,这就是“三家分晋”。

齐国本来是姜子牙的封地,战国时期,齐国的卿大夫田氏也把自己的“老板”废黜了,自己当“老板”。

这就是“田氏代齐”。

2.观察课本第32页《战国形势图》战国七雄的地理位置,并说一说它们在地理分布上有什么特点?“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3.战国时期有哪些著名战役?你能说说他们的故事吗?桂陵之战:桂陵之战是历史上一次著名截击战,发生在河南长垣西北。

公元前354年(周显王十五年),魏围攻赵都邯郸,次年赵向齐求救。

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援救。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同步练习: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1)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战国初期,三家分晋的卿大夫是()①韩②赵③楚④魏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④2.电视剧《芈月传》的主人公芈月曾随儿子作为人质羁押于燕国,后来成为秦国的宣太后,并“垂帘听政”数十年。

请观察战国形势图,指出她生活过的燕国和秦国是()A.①②B.①④C.②④D.①③3.在《流血的仕途》中,主人公李斯曾有这样的感慨:不是秦王有了李斯而幸运,而是李斯幸运地遇到了秦王,使他的才能能够发挥出来。

如果商鞅也发表这样的感慨,他应该感谢的人是()A.魏文侯B.魏惠王C.秦穆公D.秦孝公4.改革是推动社会进步的动力。

通过变法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强盛的诸侯国的是() A.秦国B.齐国C.燕国D.赵国5.战国时期,秦国的军队特别富有战斗力,有“虎狼之师”之称,其主要原因是() A.将领冲锋在前的表率作用B.作战武器锋利先进C.战场立功将士国家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D.战略战术运用得当6.据史料记载,商鞅因被诬告谋反而逃亡。

他逃到一家客店准备住宿时,因没有凭证被店主拒绝。

不得已,商鞅只得回到自己的封地,被捕后惨遭车裂而死。

有人认为,商鞅死于自己的规定,请问是下列哪一项()A.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B.奖励军功C.确立县制D.废除井田制7.由于它的修建,成都平原成为富饶的“天府之国”。

“它”是哪一项水利工程() A.都江堰B.郑国渠C.灵渠D.大运河8.某著名作家曾经在其作品中有这样一段描述:“就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而它至今还在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负责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人是()A.大禹B.李冰C.商鞅D.诸葛亮二、非选择题9.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

故汤武不循古而王,夏殷不易礼而亡。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练习册答案四篇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练习册答案四篇

七年级上册历史练习册答案【四篇】第1课一、原始人类和文化遗址1、A:北京人(距今约70万到20万年前)和山顶洞人(距今约18000年前);B:半坡遗址;C:河姆渡遗址;D: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2、特点:范围广,数量多。

大多集中在长江黄河流域(大江大河流域)三、“神州轩辕自古传”1、黄帝;炎黄联盟;华夏族2.炎黄联盟打败东方蚩尤部落的涿鹿之战。

3.神话虽然是对历史事实的加工和想象,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远古社会的情况,保留了一些历史事实,所以神话是我们了解历史事实的宝贵材料。

第2课二、先民的居所1.干栏式;长江;半地穴式;黄河2.(1)这两种房屋中干栏式建在地面之上,而半地穴式房屋建在地面之下。

(2)因为当地的自然环境不同。

南方湿润多雨,土壤潮湿,适合建造干栏式房屋,而北方地区土质疏松,气候干旱,适合建造半地穴式房屋。

三、治水英雄1.开挖沟渠、疏通河道,使洪水沿着沟渠河道顺畅地流入大海。

2.大禹治水成功后,保障了人民的安全,有利于农业的发展。

第3课一、牧野战歌1.夏——启;商——汤;周——姬发/周武王2.盘庚迁殷3.公元前1064年;是商周两个朝代更替的决定性战役三、繁复的宗法关系网1.因为乙不是嫡长子,有违宗法制2.丙3.丁为大宗;戊为小宗第4课一、“今天有雨吗?”1.商代;甲骨文2.占卜;卜辞3.占卜之风;二、铸鼎祭母1.BEADC2.司母戊方鼎3.尊、编钟、盘等有效处理学生的不当行为当学生在课堂上故意做出某些出格的行为时,他往往心里清楚教师将会对此做出什么反应。

他也知道自己有很多观众(教室里的其他学生),因此,他会更卖力地表现以哗众取宠。

很多教师都会犯同样的错误,即当众处理某个学生的不当行为。

这么做往往收不到预期的效果。

而且,不恰当的处理方式往往会让事情变得更糟。

当然,那些优秀教师已经掌握了有效应对这种学生的方法。

遇到类似的情况,他们会私下里和学生进行一对一谈话,以消除个别学生在其他学生面前那旺盛的表演欲.在上一堂课中,相信你已经知道了规则和常规之间的区别。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百家争鸣

2024年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百家争鸣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4. [2024 重庆期末]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的核心思 想是“仁”。孔子提出“仁者爱人”,即人要有爱心和 同情心。孔子招收不同出身的学生,先后培养了三千弟 子,其中包含贵族子弟、商人及一大批出身贫贱的平 民,如穷居陋巷、箪食瓢饮的颜回等。材料体现出孔子 的教育主张是( C ) A. 因材施教 B. 温故知新 C. 有教无类 D. 学思结合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2.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10 分) 材料一:
图A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图B
材料二:战国以来赋役逐渐加重,一方面强化了国 家职能,另一方面也成为生产者的沉重负担,引起社会 各界广泛关注。诸子轻徭薄赋的思想,反映了当时社会 的一般认识。春秋末期,孔子已提出“敛从其薄”“使 民以时”的观点,除法家稍有不同外,先秦诸子的赋役 主张大多遵奉这一原则。
答案:(1)政治主张:实行德政、礼教。(2 分) 主张:人们互爱互利。(1 分)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2) 根据材料二,概括其体现的春秋战国时期的治国 思想。(1 分)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思想产生 的原因。(2 分) 答案:思想:轻徭薄赋。(1 分)原因: 农业的发展;赋役沉重,民众不堪 重负。(一点1 分,共2 分)
A. 社会转型 C. 战争频繁
B. 经济发达 D. 文化昌盛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9. 唯物史观是历史学科的核心素养之一,“思想文化是 一定现实的反映”就是其中一条基本结论。百家争鸣 的学术局面反映的主要社会现实是( B )
A. 国君提倡思想自由的学术氛围 B. 社会急剧变化并经历动荡变革 C. 当时的知识分子喜欢议论时政 D. 经济发展繁荣提供了坚实基础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知识梳理+习题

本课重点识记内容1、晋被瓜分成韩、赵、魏。

2、战国七雄是齐、楚、燕、韩、赵、魏、秦。

3、公元前356年,在秦孝公的支持下商鞅变法。

4、商鞅变法使秦国的国力增强,提高了军队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六国奠定基础。

5、公元前256年蜀郡太守李冰主持修建了都江堰水利工程。

6、都江堰水利工程修建使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也反映出了我国人民的智慧。

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预习提纲一、战国七雄1.三家分晋:战国初年,被三家大夫瓜分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3.战国七雄:、、、、、、。

(东南西北到中间)4.著名战役:桂陵之战(围魏救赵)、马陵之战(减灶计)、长平之战()。

二、商鞅变法1.背景:战国时期,和进一步推广,社会不断提高,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2.目的:为适应社会政治经济的变化,以求,在兼并战争中获胜。

3.时间:公元前356年,任用主持变法4.内容:1)政治:①确立,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②废除贵族的;③改革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④,禁止私斗。

2)经济:①废除,允许土地自由买卖;②鼓励,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可免除徭役;③统一。

3)军事:奖励,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并赏赐土地。

5.意义:①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6.各国变法改革的历史意义:各国经过变法改革,政治、经济、军事、法治等多方面都发生了大的变革,整个社会前进的步伐加速了。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1.修建者:战国时期(公元前256年)秦国蜀郡太守,在成都附近的上修建了都江堰。

2.构成:都江堰由渠首和灌溉网两大系统工程构成。

渠首工程建于岷江之中,分为鱼嘴、宝瓶口和飞沙堰三个主体工程。

内江用于,外江用于。

3.作用:发挥出防洪、灌溉、水运等多方面的作用。

建成之后,成为沃野,被称为“”。

预习填空答案:一、晋国;韩、赵、魏;齐、楚、秦、燕、赵、魏、韩;纸上谈兵二、铁制农具;牛耕;生产力;富国强兵;秦孝公;商鞅;县制;世袭特权;户籍;严明法度;井田制;耕织;度量衡;军功三、李冰;岷江;灌溉;分洪;成都平原;“天府之国”人教版历史部编七年级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知识梳理一、战国七雄形成背景:春秋时期近300年的纷争,大部分小诸侯国被兼并,大诸侯国左右政局,周王室的各种制度几乎完全崩溃。

部编人教版七上历史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部编人教版七上历史课后练习参考答案

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册课本习题参考答案第三课P13材料研读:华夏族由错居杂处的众多民族,在不断的交往、交流过程中逐渐融合而成。

P14问题思考:反映了人民生活衣、食、住、行、医的变化。

有依据。

第四课P18材料研读:指帝王把国家政权据为己有,把国家当作一家的私产,世代相传。

P21问题思考:分封制保证了周王朝对地方的控制,稳定了政局,扩大了统治范围。

P22课后活动2:三朝的末代国君夏桀、商纣王是暴君,周幽王是昏君,由于他们这样的统治激起人民的反抗,导致了三朝的灭亡。

第六课P28材料研读:诸侯各自为政,相互攻伐,国家处于分裂割据状态。

P30课后活动1:反映了王室的衰微,诸侯势力的崛起。

西周的分封制、宗法制、礼乐制度瓦解,这里主要反映了西周礼乐制度的破坏。

第七课P32问题思考:反对战争,希望结束战争;渴望国家的统一、和平、安定的生活。

P33材料研读:不畏强权,敢于同守旧势力斗争;公平无私,严格执法。

P35材料研读: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建成,既解决了洪水泛滥的问题,也保障了周边地区的农业灌溉,为周边农业丰收提供了有利条件。

第八课P37材料研读:“为政以德”即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

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

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

这些对于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P39材料研读:高官厚禄收买不了,贫穷困苦折磨不了,强暴武力威胁不了的人,才算真正的大丈夫。

这是在强调做人不卑不亢,应具有坚定的立场,坚强的意志和不屈不饶的精神。

P40课后活动1:孔子在学习上强调,要抱着诚实求学和虚心请教的态度,向能者学习,甚至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要把经常复习旧知和探求新知相结合,要把学习和思考相结合。

这对于我们今天的学习仍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在面对生死义利的时候,要学会取舍,善于抉择。

一定要权衡价值,守住道德底线。

第九课P45材料研读:文字材料和图片材料介绍的是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的措施。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题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题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课后题答案第1课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1.问题思考化石是怎么形成的?对于我们研究早期人类有什么作用?生物死亡以后,埋在泥沙里,伴随时间的推移,动、植物尸体就会随着泥沙的沉积慢慢被埋在地层深处。

在极少数特殊的环境下,那里压力相当大,温度十分高,沉积的泥沙慢慢变成了一层岩石,地质学上叫地层。

而生物的坚硬部分如骨骼以及贝壳等,也伴随泥沙慢慢变为地层且像岩石一样坚硬;生物的那些柔软部分,如叶子等,也会在地层中留下印迹。

这种伴随地层而形成的留有原生物印迹的石头,就叫作化石。

化石形成后,无论地球上发生什么样的变化,它都几乎不会改变。

所以,化石成了记录地球历史的特别文字。

依据这些特别的文字,人们能了解地层的年龄及当时的一些情况。

2.课后活动(1)下面是大猩猩、北京人和现代人的头骨,看看它们的区别在哪里?可以从脑容量、血管粗细、血管分布密度等角度进行分析。

(2)想一想,下列北京人制作的石器有什么用途?a是砍砸器,用来砍伐木柴和狩猎用的木棒。

b是刮削器,用于刮削木棒。

c是尖状用于割剥兽皮,也可以用来挖取树木中的昆虫。

第2课原始农耕生活1.问题思考河姆渡人与半坡人在生活上有什么不同?河姆渡人与半坡人的不同之处在于:处于不同的自然地理环境,一个在长江流域,个在黄河流域;两者的房屋建筑样式不同,河姆渡人是干栏式房屋,半坡居民是半地穴式房屋;种植的主要作物不同,一个是水稻,一个是粟;河姆渡人会挖井,半坡人会使用弓箭;他们制造的陶器艺术风格也不同。

2.课后练习(1)下列哪些现象是原始农业出现的重要标志?请在口内划√。

农作物的出现;√家畜饲养;√聚落;√磨制工具;口城市的出现。

(2) 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是用于什么劳动?如果让你来使用骨耜,应在上面添加什么?河姆渡遗址出土的骨耜主要用于挖土。

如果我们使用骨耜,要在骨耜上加一把木柄。

使用时,手持骨耜上的木柄,用脚踏插入横孔的木棍,推耜入土,然后手腕一翻,就能掀起土来。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后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后练习题

人教部编版七年级历史上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后练习题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一、选择题1.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争夺激烈而得名。

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阪泉之战②马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涿鹿之战A.①③B.②③ C.②④D.③④2. “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

”下列能准确反映这段话含义的是()A.春秋是奴隶社会的开始 B.封建制开始确立C.反映了这一时期英雄辈出 D.诸侯兼并争霸不断3.战国七雄中,后来逐渐成为最强大的诸侯国,对六国构成威胁的是( ) A.秦国B.楚国 C.齐国D.赵国4.下图是学习战国七雄时,小明同学制作的各国位置示意图,其中秦国的位置应是( )5.在群雄逐鹿、山河日变的“大争之世”,在英雄辈出的战国时代,华夏大地的西陲正经历着一场亘古未有的“社会变革”。

支持商鞅变法的君主是( ) A.齐桓公B.楚庄王 C.秦孝公 D.秦穆公6.战国时期是我国历史上的大变革时代,各诸侯国纷纷变法。

其变法的直接目的是( )A.促进生产力发展B.实现富国强兵C.缓和社会矛盾D.增强东周王室实力7.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主要是因为( )A.商鞅变法 B.牛耕的进一步推广C.铁制农具的使用范围扩大 D.修建都江堰水利工程8. 作为一个时期的名称,“战国”因战争众多,交战激烈而得名。

这一时期的著名战役有( )①城濮之战②桂陵之战③长平之战④牧野之战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9.战国时期,各国改革出现的决定性因素是( )A.生产力的发展 B.私田的出现和扩大C.封建地主阶级的形成 D.各国君主的支持10. 公元前361年,秦孝公即位。

由于国力不强,秦国受到各诸侯国的歧视,秦孝公痛感脸面尽丢。

为此,秦孝公( )A.实行分封制B.任用商鞅进行变法C.推进大一统D.推行汉化政策11.《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者.…后五月而秦孝公卒,太子立…遂灭商君之家.”这段材料说明()A.商鞅变法失败的原因是触犯了奴隶主贵族利益B.社会改革必须顺应历史潮流C.太子即位后顺应民心处死商鞅D.改革可能遇到重重阻力,会付出沉重代价12.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36张PPT 2份视频素材) (共3份打包)

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二单元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共36张PPT 2份视频素材) (共3份打包)

景 过
程 七 雄
家大夫瓜分 (2)田氏代齐:齐国由大夫田氏取代 齐、楚、燕、韩、赵、魏、秦
3.战国时期的战争
目的
强大的诸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拓展疆域
特点 战役 过程
规模很大,参战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桂陵之战、马陵之战、长平之战
战国中期以后,各诸侯国的势力此消彼长,魏国、
齐国、赵国、秦国先后崛起,其他几国逐渐衰落 地处西部的秦国,逐渐成为实力最强大的诸侯国,


桂陵
桂陵之战时,如果你是齐国国君或者军事指挥 者,你将怎样去救赵国?
救 赵
魏 庞涓
大梁
秦赵长平之战
战国末期,秦国通过战争,兼并东方各国的 土地,但是东方各国不甘心被兼并,于是又 发生了一场空前激烈的大战——公元前260年 的秦赵长平之战,这次战争的结果是赵军40 多万人被坑杀,只有200多个不满13岁的未成 年人被放回去报信。这是战国时代规模最大、 过程最为惨烈、死伤最多的一场战争,经过 这场战争,东方六国再也无力抵御秦国的进 攻了。
。 。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战国时期黄河、长江中下游地区图

战国七雄与春秋五霸在出现时间不同?
东 南 西 北 上 中 下 齐 楚 秦 燕 赵 魏 韩
燕 赵

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以兼并为目的


韩 楚
春秋五霸先后出现,战国七雄同时并存。
春秋时期和战国时期战争的目的有何不同?
春秋时期的战争以“争霸”为目的,是大国依靠武力胁迫弱小 国家承认其领导地位的战争。 而战国时期的战争主要以“兼并”为目的,就是说强大的诸侯 已不再打着“尊王攘夷”的旗号,而是各自为政,扩充军队,力图 拓展疆域,战国的兼并战争就是为了吃掉对方,进而统一中国的战 争。战争的规模比较大,给社会带来的灾难要大于春秋时期。但通 过这些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国家统一的趋势得到加强。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课件)

商鞅变 法的 目的
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时间: 公元前356年 人 物:秦孝公起用商鞅变法 地位: 战国时各国变法中最为彻底。 性质:是一场比较彻底的
地主阶级改革
支持变法的秦孝公
商鞅变法的 内容
政治
确立县制,由国君直接派官吏治理 废除贵族的世袭特权。 改革户籍制度,加强对人民的管理 严明法度,禁止私斗
经济
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
鼓励耕织,生产粮食布帛多的人, 可免除徭役
僇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 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
贫者,举以为收孥。
--《史记·商君列传》
统一度量衡
军事
奖励军功,对有军功者授予爵位 并赏赐田宅,
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 --《史记·商君列传》
商鞅变法的影响
• 商鞅推行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秦国的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 队的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统一全国奠定 了基础
板书设计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战国七雄 1.三家分晋 2.田氏代齐 3.战国七雄 4.时代特点 5.著名战役
二、商鞅变法 1.根本原因 2.内容 3.意义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1.都江堰 2.都江堰构成 3.都江堰的作用与影响
作业布置
记忆本课相关内容,设想一下,当时的人民对连绵不断的战争有什么样 的想法?他们最渴望的是什么?
② 商鞅本人具有革新的勇气和魄力,措施得当。 ③当时统治者改革决心大,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 修建背景: • 时间: • 人物: • 地点: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战国后期,秦国在改革政治和发展经济的过程中, 注重兴修水利。 公元前256年 李冰
成都附近的岷江上
构成: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百家争鸣知识点总结

【最新版】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百家争鸣知识点总结

第二单元夏商周时期:奴隶制王朝的更替和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第7课百家争鸣课时任务知道老子、孔子的思想和百家争鸣局面的形成,理解这些思想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的重要源泉。

必背重点1.老子与孔子2.百家争鸣(1)社会背景:战国时期,旧的社会制度进一步瓦解,新的社会制度逐步确立。

此时“学在官府”格局被打破,私学勃兴,诸子百家纷纷涌现,学术思想领域非常活跃,形成了不同的学派。

(2)主要学派(3)影响:百家争鸣促进了思想文化的繁荣,成为我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为古代思想文化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对后世产生了十分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名词解释百家争鸣:“百家”是泛指,意为数量多。

“争鸣”指争辩。

战国时期,社会处于大变革时期,许多问题亟待解决,产生了各种思想流派。

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著书立说。

他们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希望用自己的学说解决社会问题。

各学派在思想上、政治上的观点不同,学派之间展开激烈辩论,相互抨击;同时又相互影响,取长补短。

这一思想文化繁荣的局面,历史上称为“百家争鸣”。

拓展延伸诸子百家的思想在今天的体现:儒家的“仁政”———以德治国;法家的法治思想————“依法治国”;孔子的教育思想————全民教育、素质教育;墨家的“兼爱”“非攻”———平等博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道家的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发展。

教材问题解答【P40材料研读】“为政以德”即是反对苛政,要求统治者爱护百姓,同时以道德教化天下。

这体现了民本思想,有利于减轻压迫,改善民生。

“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的含义是如果用道德来教化他们,用礼来约束他们,老百姓不仅会有廉耻之心,而且人心也会归服了;其道德教化思想,有利于社会风化,弘扬正气。

这些对于我们今天提倡以德治国、建设和谐社会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P43想一想】春秋战国时期,各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聚众讲学,研讨学术,著书立说,探讨自然、社会和人性,提出各种治国方略和政治思想,直接促成了思想的空前繁荣。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人教版七年级上册历史第7课
引出本课课题。
2、学习探究新课
1、多媒体显示图片:《战国时期的铁制农具》后学生思考:
(1)、我国在什么时候开始出现铁农具?在什么时候使用范围扩大?
生:春秋时期我国开始出现铁农具,战国时期铁农具范围扩大。
(器农具相比具有优越性,其次是冶铁业发达,能够生产大量铁器。
而秦国经过商鞅变法,地主阶级逐渐代替了奴隶主贵族的统治,顺应而来的封建制度确立。通过变法,秦国的封建经济得到发展,军队战斗力加强,逐步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四、达标检测
测验题目一: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
“治世不一道,便国不法古。”—商鞅
请回答:
(1)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意思是治理国家不一定用一种办法,只要对国家有利,就不必效法古代。
教案序号
7
课型
新授
主备人
课题
第七课大变革的时代
学习目标
1、通过了解掌握秦国商鞅变法的过程,认识到封建生产关系比奴隶制更能适应生产力发展,认识变法的作用以及给后人的启示。
2、知道春秋战国时期铁农具与农耕广泛使用和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史实。让学生认识到先进生产技术的作用。
3、通过本课的学习认识到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创造力。
3、多媒体显示图片:《都江堰现状全景图》《李冰父子像》
(1)、这幅战国时期修建的、至今仍在造福于人民的著名水利工程叫什么?是哪个国家修建的?
(2)、“始知李太守,伯禹亦不如”中,“李太守”、“伯禹”分别指谁?后人为什么这样评价李太守?
学生回答后老师小结:
这是战国时期秦国蜀郡李冰在岷江中游修筑的都江堰,都江堰消除了岷江水患,灌溉了大片农田,使成都平原变得“水旱从人,不知饥馑”,因而获得了“天府之国”的美称。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的社会变化(共41张PPT)

新人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 第7课 战国的社会变化(共41张PPT)

二、商鞅变法
经济:铁农具和牛耕推广,社会生产力提高(根本) 1、背景 政治: 新兴地主阶级的势力增强
军事:为求富国强兵,在兼并战争中取胜
2、时间 3、人物
公元前356年
秦孝公、商鞅
立木为信
政治

1、废除分封 制,建立县
制,由国君 直接派官吏 治理
加强中央 集权
政治

2、废除贵族 的世袭特权
加强中央 集权
第 七 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学习与思考
(1)诸侯国形势发生了什么变化? (2)“七雄”分别在哪个方位,你能使用简短的语句进行记忆吗? (3)主要的战役发生在哪些国家之间?你能说说这些战役的相关 故事吗? (4)通过对比地图,你还发现了什么问题?
春秋后期形势图
战国形势图

东 南 西 北 到 中 间
今天的都江堰还在为四 川8个市、42个县的30 00多万人提供着生活、生 产和生态用水,灌溉面积达 1010万亩。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战国时期)
1、都江堰的建造
公元前256年,蜀郡郡守李冰(秦国)
2、都江堰的结构 由渠首和灌溉网构成 3、都江堰的作用与影响
发挥防洪、灌溉、水运等作用 成都平原有“天府之国”的美称
本课小结
战国七雄 齐楚秦燕赵魏韩,东南西北到中间 战国时期的
商鞅变法 背景、内容、意义
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建造、结构、影响
社会变化
1.春秋战国时期发生社会大变革的根本原因是 ( A.诸侯争霸 B.百家争鸣 C.商鞅变法 D.铁器与牛耕
)
2.战国时期,使秦国能够最终兼并六国,统一中国打 下坚实基础的事件是( ) A.商鞅变法 B.李悝变法 C.管仲改革 D.秦孝公改制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共43张PPT)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第7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共43张PPT)

战国时期的战争具有什么样的特点?
规模大,兵力多,交战区域广,持续时间长
一、战国七雄
比一比:战国时期的战争与春秋时期的争霸有哪些变化呢?
城濮之战 (春秋时期)
长平之战 (战国时期)
军队规模
晋:2万 楚:4万
秦活埋赵军40多万
持续时间 用兵谋略 战争结局
一天之内
三年
退避三舍
反间计
晋军大败楚军,晋文公成 赵军大败,东方六国再无法抵御
(2)新兴地主阶级 (3)变法改革
这三者之间有什 么样的关系呢?
铁制工具和牛耕的 进一步推广使用
提高了社会 生产力水平
新兴地主阶级
变法改革
二、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1)铁制工具和牛耕的进一步推广使用 (2)新兴地主阶级 (3)变法改革
提高了社会生 产力水平
2.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最具有代表性、成就最 大的是什么变法?
商鞅虽死,但因经过变法,秦国的经济得到发展,军队 战斗力不断加强,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
启示:
1、只有顺应时代潮流,进行改革,社会才能进步; 2、改革会遇到困难和阻力,只有坚持不懈,才能成功。
二、商鞅变法
1.战国时期的社会发生了哪些新变化? 2.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中最具有代表性、成就最大的是什么变法?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变法的原因有哪些? 4.商鞅变法的目的、时间?支持者? 5.商鞅变法的作用: 6.战国时期各国的变法对整个社会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三、造福千秋的都江堰
都江堰是正确处理 了三个主体工程即鱼嘴 分水堤、飞沙堰泄洪道、 宝瓶口引水口的关系, 使其相互依赖,功能互 补,巧妙配合,浑然一 体,形成布局合理的系 统工程,联合发挥分流 分沙、泄洪排沙、引水 疏沙的重要作用,使其 枯水不缺,洪水不淹。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全册同步练习题及参考答案人教版初中历史七年级上册全册同步练习目录第1课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第2课原始的农耕生活第3课华夏之祖第4课夏、商、西周的兴亡第5课灿烂的青铜文明第6课春秋战国的纷争第7课大变革的时代第8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一)第9课中华文化的勃兴(二)第10课“秦王扫六合”第11课“伐无道,诛暴秦”第12课大一统的汉朝第13课两汉经济的发展第14课匈奴的兴起及与汉朝的和战第15课汉通西域和丝绸之路第16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一)第17课昌盛的秦汉文化(二)第18课三国鼎立第19课江南地区的开发第20课北方民族大融合第21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一)第22课承上启下的魏晋南北朝文化(二)第1课? 祖国境内的远古人类基础达标一、选择题1.我国境内已知的最早人类发现于()A.北京西南周口店一带 B.云南元谋县C.浙江余姚市D.山东大汶口2.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是是否()A.会制造工具 B.会使用工具 C.会使用天然火 D.会人工取火3. 北京人生活的年代距今约()A.一百七十万年 B.八十万年 C.七十万至二十万年D.一万八千年4.下列内容符合北京人的是()①直立行走②制造石器和木棒③使用天然火④模样和现代人基本相同A.①②③④B.②③④ C.①②③ D.①③④5.位于长江流域的远古人类遗址是()A.北京人 B.元谋人 C. 山顶洞人 D.蓝田人二、填空题1.人类是由进化而来的,在此过程中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2.我国历史可以上溯到距今约年, 是我国最早的居民。

3. 我国考古工作者在北京西南周口店的山洞里发现了人,后来又在其顶部的洞穴里发现了人。

4. 北京人过着生活,这就形成了早期的原始社会;山顶洞人生活的集体是由血缘关系结合起来的。

5.世界上发现远古人类遗址最多的国家是国。

能力提升1.《韩非子》上载:“上古之世……民食果瓜蚌蛤,腥臊恶臭,民多疾病,有圣人作钻燧取火,以化腥臊。

”懂得“钻燧取火”的我国远古居民相当于:( )。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最新部编人教版七年级历史上册 第7课 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D.①③④
11.著名史学家傅乐成先生认为:秦国举国上下都以对外战争为主要出路,倾力
向外发展,自然战无不胜。这是因为秦国( D )
A.鼓励农业生产 B.承认土地私有
C.确立县制
D.奖励军功
12.商鞅变法内容中,对秦国封建制度确立起决定性作用的是( B )
A.废除旧贵族的特权
B.国家承认土地私有
C.奖励耕战富国强兵
说明都江堰的主要功能是( A )
A.防洪灌溉
B.军事防御
C.水利运输
D.环境治理
继续努力
再见
等多方面的
使成都平原成为沃野,被称为“ 天府之国 ”, 历史地位 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充
分反映出我国人民的智慧
1.(2019淮南期中)“七雄戈戟乱如麻,四海无人得坐家。”这是唐朝诗人胡曾 的《流沙》中的诗句。下列国家中不属于“七雄”的是( D ) A.燕国 B.赵国 C.秦国 D.晋国
7.观看下面图片,回答问题:
(1)根据示意图,写出都江堰渠首工程的三个主体工程分别是什么。 答案:(1)鱼嘴、宝瓶口、飞沙堰。
(2)2 200多年来,都江堰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它建成后,成都平原成为 沃野,被称为“天府之国”。根据示意图结合所学知识,说说都江堰具有什 么作用,它是什么时候由谁主持建造的? (3)在都江堰示意图上用△标出“鱼嘴”的位置。
入战国的初期,又国多内难。又因为僻处西陲,开化最晚,大家都有些瞧不起
他。”“他”是指( B )
A.楚国 B.秦国 C.齐国 D.魏国
10.春秋战国时期战争频繁,各国都为了自己的利益而不断挑起战争,下列哪些
战役属于战国时期( B )
①城濮之战 ②马陵之战 ③桂陵之战 ④长平之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一、选择题
1.战国时期,各诸候国竞相改革成为时代风潮。

推动这一风潮出现的根本原因是()A.铁器的使用B.个体小农的出现C.百家争鸣的影响D.新兴地主阶级的推动2.都江堰是世界文化遗产。

关于都江堰的叙述错误的是
A.春秋时期秦国李冰主持修建B.位于岷江中游
C.著名的水利工程D.消除水患,灌溉农田
3.战国时期的改革中,影响最大的是商鞅在秦国的变法。

下列属于商鞅变法内容的是A.罢兵归田B.释放奴婢C.承认土地私有D.迁都洛阳
4.著名的历史学家范文澜说:“秦国新法十年,秦民大悦……秦成为第一大强国。

”推行“秦国新法”的代表人物是()
A.管仲B.商鞅C.吴起D.李悝
5.(题文)在秦始皇下令修建长城的数十年前,四川成都平原上已经完成了一个了不起的工程,它至今还为无数民众输送涓涓清流。

下列历史人物中,主导修筑这个“了不起的工程”的是
A.大禹B.李冰C.商鞅D.周厉王
6.老马识途、一鸣惊人、秦晋之好、退避三舍这些成语与下列哪项历史知识相关
A.战国七雄B.春秋五霸C.张骞通西域D.昭君出塞
7.板书学习是提高课堂学习效率的有效方法之一,根据以下板书内容,在______填上的内容最恰当的是?
A.商鞅变法B.大一统的汉朝C.贞观之治D.康乾盛世
8.改革是推动历史前进的动力,商鞅变法措施中对社会历史发展具有决定性意义的是A.承认土地私有B.奖励耕织C.奖励军功D.推行县制
9.商鞅变法的内容中,最能体现变法封建性质的是
A.奖励耕战B.承认土地私有C.建立县制D.统一度量衡10.“水旱不从人,不知饥馑,实无荒年,天下谓之‘天府’也。

”“天府”的由来直接得
益于:
A.铁器的推广B.大运河的修建C.都江堰的修建D.长城的修筑11.商鞅变法后,“秦战未尝不克,攻未尝不取,所当未尝不破”。

秦军强大的战斗力直接得益于商鞅变法中哪一规定
A.允许土地自由买卖B.统一度量衡C.奖励军功D.确立县制
12.商鞅变法的内容中,对“重农抑商”思想形成奠定基础的是:
A.承认土地私有B.统一度量衡C.建立县制D.奖励生产
13.下图中耕作方式发生变化的最主要原因是
A.分封制的瓦解与崩溃B.诸侯争战的连绵不断
C.百家争鸣的宣传鼓动D.铁器牛耕的普遍使用
14.《史记·商君列传》记载“商鞅相秦十年,宗室贵戚多怨望”。

这是因为商鞅变法A.奖励生产B.奖励军功C.推行县制D.承认土地私有
15.在群雄逐鹿的战国末期,变法图强是时代的潮流,此时西部边陲的秦国正经历着一场浴火重生的“黑色裂变”,开始崛起于铁血竞争的群雄之列。

文中的“黑色裂变”是指A.百家争鸣B.北魏孝文帝改革C.商鞅变法D.实行分封制
16.战国时期,商鞅的变法成效最大,当时信任并支持任用商鞅变法的是
A.秦穆公B.齐桓公C.秦孝公D.魏惠王
17.下图空白格中应填入的时代是
A.夏B.春秋C.西汉D.三国
18.战国时期引起社会变革的最根本因素是( )
A.各国之间频繁的战争B.诸侯争霸C.铁农具和牛耕的普遍使用D.百家争鸣
第七课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答案
1A 2A 3C 4B 5B 6B 7A 8A 9B 10C 11C 12D 13D 14B 15C 16C 17B 18C。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