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 测试题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九年级月考语文试题

注意事项:

1.本卷共有25小题,满分120分,考试时限150分钟。

2.答题前15分钟,考生按模板要求自制好答题卡。

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拍照提交。

一、积累与运用(26分,1—7题每小题3分,第8题5分)

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错误的一项是()。

A. 羼chàn水荣膺yīng不屑置辩( xiè)唠唠叨叨 lao

B. 间jiàn或憋闷 men 阿谀奉承ē战战兢兢jīn

C.迷惘(wǎng)矜持(jīn)千钧jūn之力哄堂大笑(hōng)

D径jìng自锱铢zī两肋lèi插刀一气呵hē成

2.下列词语书写完全正确的一项是()。

A.缭草诉讼融汇贯通言简意赅

B.聆听颤粟禄禄无为矫揉造作

C.凑合取缔跌荡起伏中流抵柱

D.残骸风靡毕恭毕敬万恶不赦

3.依次填入下面句中横线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纵览古今中外,大凡功绩__者,均能争朝夕,抢__,把时间最大限度地__起来,这样就等于__了自己的生命.

A.显著时间应用延续B.卓著分秒利用延长

C.卓著时间应用延长 D.卓越分秒运用延伸

4.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A.武当山景区,青青的山,绿绿的水,栩栩如生

....,令人陶醉。

B.今年年初以来,大蒜、绿豆等农产品大幅涨价,疯涨速度令人叹为观止

....,由此也催生出“蒜你狠”“豆你玩”“玉米疯”等一系列网络新词。

C.我们既然知道对方实力,谈判时就要先声夺人

....,掌控优势。

D.这本书是我去年买的,现在借花献

...佛.,送给你做个纪念。

5.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 央视《朗读者》受到观众的广泛好评,是因为其节目新颖、文化内涵丰富的缘故。

B.一篇文章的好坏,不在于辞藻的华丽,而在于它是否有思想、有温度。

C.为迎接文明城市检查,警方将采取增设护栏等措施解决行人横穿马路的现象。

D.为积极相应我市“外修生态,内修人文”方略,市五创办、市环保局联合举行了以“践行文明之约,共享生态之美”为主题的大型公益活动。

6.下列句子,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在中国人眼里,人生有四件大事——衣、食、住、行。把衣放在首位,为什么?

①古人常言“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②而它的起点“修身”当然不能缺少对身体的包装行为

③即必须首先从外表上塑造出具有儒家风范的形象

④因为在礼仪之邦,衣是脸面、包装,是身份的体现

⑤这是士人儒生的人生信念与行为准则。

A.①②⑤④③ B.③⑤④①② C.④①⑤②③ D.④①③②⑤

7、下列文化常识、文学常识、名著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A.《孔乙己》是近代文学巨匠鲁迅所著的短篇小说,小说描写了孔乙己在封建腐朽思想和科举制度毒害下,精神上迂腐不堪,麻木不仁,生活上四体不勤,穷困潦倒,在人们的嘲笑戏谑中混度时日,最后被封建地主阶级所吞噬的悲惨形象。B.《变色龙》是俄国作家契诃夫早期创作的一篇短篇小说。契诃夫在该作中栩栩如生地塑造了虚伪逢迎、见风使舵的巡警奥楚蔑洛夫,通过人物如同变色龙似的不断变化态度的细节描写,有力地嘲讽了沙皇专制制度下封建卫道士的卑躬屈膝的嘴脸。

C.中国文化中,有许多与“三”有关的称谓,如“三皇五帝”“岁寒三友”“三教九流”“无事不登三宝殿”等,其中,“岁寒三友”指的是松、竹、梅。D.《儒林外史》是清代吴承恩创作的长篇小说,代表着中国古代讽刺小说的高峰,它开创了以小说直接评价现实生活的范例。有认为《儒林外史》足堪跻身于世界文学杰作之林,可与薄伽丘、塞万提斯、巴尔扎克或狄更斯等人的作品相提并论,是对世界文学的卓越贡献。

8.古诗词默写填空。

①,人道是,清光更多。(辛弃疾《太常引.健康中秋夜为吕叔潜赋》)

②莫听穿林打叶声,。(苏轼《定风波》)

③,半竿斜日旧关城。古今幽恨几时平。(纳兰性德《浣溪沙》)

④《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中,辛弃疾以“,”直抒胸臆,表达作者的爱国激情和雄心壮志。

⑤秋瑾的《满江红》中“”一句是化为陶渊明“采菊东篱下”和李清照的“人比黄花瘦”的诗句,以外在自然景观的清秀明丽反衬青春蹉跎而又无可奈何的沉重失落感和怨幽之情。

二、现代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文,根据要求回答问题。(18分,每小题3分)

总与一缕炊烟有关

①写下这题目,我仿佛看到母亲从一缕炊烟中走出来,用树皮般粗糙的双手,拍打掉衣服上的灰尘,拂理净发丛里的草渣。然后静默在老屋的矮檐下,像一只窝旁守候的老鸟,若有所待地张望着村前的小路……

②时间往往是黄昏,彩霞满天,或傍晚,薄暮冥冥。父亲还在田地里劳作,我和妹妹走在由学校回家的路上。而那时,最迫切的意愿,便是能望见自家屋顶上的炊烟。那混着浓浓的柴草香、饭莱香的炊烟啊,就像抒情的花朵,在天空开放,并且歌唱。那甜暖的香,再远,也能灿亮我们的眼睛和脸庞。

③母亲等饭熟了,就在夕光薄岚里,在几缕炊烟的余烬中,默默地守望着。有时,也柔柔地喊一声:“吃饭了噢。”

④其实,母亲所能煮的,往往也只是“饭”而已。自每年三月下秧,到八月新谷入仓,这段漫长的青黄不接的日子,一天三顿,翻来覆去的,都只是红苕稀粥,或稀粥红苕。有时,我就忍不住要冲母亲撒气:“又是红苕稀粥,又是红苕稀粥!”

⑤每到这时,母亲总是默然无语。黯淡瘦削的脸上,隐现着一丝愁苦和讪然

..,仿佛她真是不该煮出这样的饭食。偶尔,能听到母亲和父亲焦苦的叹息:“这日子,哎,真是亏了娃们。”声音很低,很低,却沉重如石地砸在我心坎儿上。那时,我才知道,母亲除了如我们一样饥饿外,还承忍了更难以言说的痛苦。

⑥现在想来,也真是难为了母亲。那还是大集体时候,父亲体弱多病,不能干重活,便习了理发、补鞋的手艺,常常走村串户去挣钱。挣了钱,交给队里,由队里核算工分、口粮;可是,父亲常常是挣不够工分的。

⑦母亲就只好更累了。除缝连浆补,灶火炊饭,洗锅涮碗外,还得风来雨往地忙活队里。母亲很能干,手脚利索,能挣工分换回一些粮食。虽是如此,粮食却仍不够吃。

⑧吃饭时,母亲总是先给我们盛上满满一大碗,再舀自己的。饭桌上,母亲也总是坐在靠近灶屋那“挂角”(方桌的四角)的位置上。捧了碗,慢腾腾地举箸援筷,似乎在品尝美味,又似乎难以下咽。

⑨那神情里,满是瑟缩,迟疑。每看到父亲或我们的碗空了,便抢着去给我

们添饭。倘若锅里也没了,脸上就又是一丝愁苦和讪然

..,沉重得令人至今难忘。后来我才明白,母亲那殷勤得有些夸张的举动里,更多的,却是谦卑和愧疚;为她作为母亲却不能煮出更多更好的饭食,喂饱她的孩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