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智慧 生死观

合集下载

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

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

中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核心提示:中西方文化中生死观的共同性:1、重视今世的价值与幸福。

以生为主,生是人存在的形式,也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另外也正因为有死,才更应珍惜今世的生。

2、强调生死中的精神永存。

所有共同的价值成分融入文化传统之中,使东西方文化包含着共同的精神追求。

3、怀着虔诚对待亡灵超度。

人生各异,人死各异,人们对于死者的怀念和宽容是相似和永恒的。

一、西方文化中的生死观当人呱呱坠地,发出第一声嘹亮的哭声,既是生命的展开也是死亡之旅的开始,所以恩格斯说:"生就意味着死。

"①生与死是一个问题不可分割的两方面。

每个活着的人都将面临死和走向死,弗洛姆对此有精辟论述:人,无论是类人或个人,一旦降临斯世,便被"抛入动荡不定、开放无拘的境遇之中。

其间仅有一点是确定的:过去以至未来的尽头——死亡。

"人的一生由许多不确定性事件组成,惟有死亡归宿是亘古不变的,西方文化更认同这一点。

西方文化源于西伯来文化和希腊理性精神,有着深层的悲剧意识。

历代哲人不仅从理论方面对死亡进行了系统阐释,而且在实践方面也创造了流传千古的典范,如苏格拉第、布鲁纳等以他们自己的生命丰富了死亡的内涵。

基督教或天主教,更是以死亡问题为核心构建起来的宗教,使西方人能更坦然地讨论死亡问题,从"死"的思考悟出"生"的理性,从死亡教育推展到生命教育。

应该说,在西方文化背景中讨论生死问题更为轻松,其生死观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直面死亡,寻求超越许多古希腊哲学家把人看作是灵魂与肉体生命的结合,灵魂生命纯洁而高贵,肉体生命肮脏而低贱。

柏拉图认为灵魂永恒,独立于肉体又赋予肉体以思想和智慧。

灵魂生命通过显示生存希望和终极幸福引领人们脱离现世的肉体欲望,抵达幸福彼岸,所以研究哲学就是"死亡练习",死亡是"灵魂离开肉体的监狱而获得解放"。

②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沉迷于肉体之欢而不能获致超越。

中西方传统生死观论略

中西方传统生死观论略

中西方传统生死观论略
一、西方传统生死观
西方传统归纳了基督教传统及新教传统等,认为人生特指特定一人,重视生活质量,用时间衡量质量,把人生视为期限性的,把死亡看作是一种有可能性的终结。

人对于社会的贡献是教会视健康死亡正常死亡的关键,把死亡看作是一种正常的旅程,去拥抱最终的死亡,同意人死亡的神圣和归宿。

二、中国传统生死观
中国传统生死观是中华文化特别重视和强调传统伦理关系,重视人与人之间的连贯,家族关系,以及对历史、文化的尊重与继承。

凡事以爱心来处理,面对生老病死,注重追求孝道,做到礼仪之邦之中厚重的人生观念。

所谓“生老病死,一如其昔”,是中国文化所强调的生存理念,强调的是认为死亡并不可怕,而是生命的一部分,是生活的必然变化。

总的来说,中西方生死观的核心思想是共同的,即人生活有其限度,对死亡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各个哲学流派对生死观的看法

各个哲学流派对生死观的看法

各个哲学流派对生死观的看法嘿,朋友!咱们今儿来聊聊哲学流派里那些关于生死观的有趣事儿。

先说古希腊的柏拉图,他觉得灵魂是永恒的,身体只是灵魂的暂时居所。

这不就像咱们出门旅行,住的酒店只是临时歇脚的地儿,真正的家在心里嘛!你想想,身体会衰老、会生病,可灵魂却能超脱这一切,一直存在下去,这是不是挺神奇的?再来看看斯多葛学派,他们主张顺应自然,坦然接受生死。

这就好比在海上航行,不管遇到狂风还是暴雨,咱都不慌,顺着风浪走,因为这都是大自然的安排。

生死也是一样,该来的总会来,咱没必要害怕,也别去抗拒。

还有佛教,讲究生死轮回。

就好像是一个永不停歇的轮子,这一世的结束只是下一轮的开始。

你做了好事,下一世可能就有好报;做了坏事,那可就得吃苦头。

这是不是在提醒咱们,活着的时候要多做好事,积攒福报呢?那儒家对生死又是啥看法呢?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意思是咱先把活着的事儿弄明白,别老想着死的事儿。

这就好比你还没学会走呢,就想跑,能行吗?得一步一步来,先过好当下的日子,努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道家呢,追求一种顺其自然的状态。

生也好,死也罢,都是自然的规律,就像春夏秋冬四季更替,谁也改变不了。

所以呀,别纠结,别烦恼,顺应就好。

你说,这些哲学流派的生死观是不是各有各的道理?咱们在生活中,有时候会为了一点小事儿烦恼,甚至害怕死亡的到来。

可看看这些哲学家们的想法,是不是能让咱们的心宽一些呢?其实啊,不管是哪种生死观,都是在教我们如何更好地面对生活,如何在有限的生命里,活出精彩,活得有意义。

咱们不能因为害怕死亡,就不敢去追求梦想;也不能因为觉得有轮回,就肆意妄为。

生命是宝贵的,每个人都只有一次机会。

咱们得好好珍惜,用心去感受每一天的阳光,每一次的欢笑,每一个和亲人朋友相处的瞬间。

别等到生命的尽头,才发现还有好多想做的事儿没做,那可就太遗憾啦!所以,朋友,让咱们带着这些哲学智慧,勇敢地面对生死,充实地过好每一天,你说好不好?。

哲学第一命题:怎样看待生与死?

哲学第一命题:怎样看待生与死?

哲学第一命题:怎样看待生与死?课程重点:了解斯多葛主义的核心观点以及该流派对生死的态度,以及如何让生命更有意义的方法。

课程目标:从哲学的意义到斯多葛主义,切入哲学第一命题:生死话题。

进而探讨如何看待无常、如何判定生命价值相关问题,全面呈现「生死观」。

课外延伸:电影:《罗马》哲学是西方学问,源自古希腊时期苏格拉底和柏拉图那代人。

哲学的意义在于,能让人反思自我、反思生活,找到生命的意义。

一、斯多葛主义(斯多葛主义详细解读,具体参考曾国藩课程第24讲,或者点击《论幸福生活》课程的加餐课:「斯多葛与曾国藩」,即可收听)塞涅卡是古罗马时期思想家,生活在罗马帝国鼎盛时期,在塞涅卡的传播下斯多葛学派逐渐开始兴起,但集中爆发是在罗马五贤君时期。

斯多葛主义后来一直是欧洲诸多精英的价值观,罗曼罗兰、蒙田都是斯多葛主义者。

斯多葛是作为哲学思想,是一种思考世界的方法,既没有政治主张也没有社会主张,就是一个教人怎么做一个体面、正派的成功人士的心法。

斯多葛有两大主张:①用理性战胜命运;②美德超越命运。

二、哲学第一命题:生与死生与死是公认的哲学第一话题。

佛说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憎会,求不得,五蕴炽盛。

20世纪法国大哲学家加缪有句名言:真正严肃的哲学问题只有一个,那便是自杀。

判断人生值不值得,等于回答哲学的根本问题。

甚至今天的哲学系还专门设立了:「死亡哲学」专业,死亡是哲学中的哲学,是一切的根本。

如何看待死亡,决定了人活着时该做什么。

《论幸福》书里第三篇《玛西亚告慰书》就专门讨论了死亡这个话题。

玛西亚女士(罗马帝国第一代皇后利维亚的闺蜜)痛失爱子,沉湎失去的痛苦整日以泪洗面,作为好友塞涅卡给她写了一封长信,理性分析生死问题,宽慰好友换种方式看待儿子的去世,真正走出来。

在塞尼卡看来,理解无常是能正确看待生死的第一步,人世间的一切执着、痛苦,都来自于人们不理解无常的道理。

所以不妨把生命当成旅行,所有的得失都是行程的一部分,平常心对待。

中西哲学家生死观漫谈

中西哲学家生死观漫谈

‚在我们身上,生与死、醒与 梦、少与老,始终是同一的 东西。后者变化了,就成为 了前者;前者变化了,就成 为了后者。‛
苏格拉底在西方哲学史上 第一个从个人同社会的关 联中来评估人生的意义或 价值,把生死问题同真、 善、美联系起来考察,从 道德伦理的角度提出了英 勇对待死亡的问题。
‚追求好的生活远
叔本华认为, 一方面,我们必有 一死;另一方面, ‚我们的真正本性 是不可毁灭的‛
‚个体有生有灭‛ 死亡‚并不触犯生
命意志‛
尼采认为,我们生 从我们身上排除趋 存的意义和价值,就在 向于死亡的东西‛ 于不断地排除我们身上 趋向于死亡的东西,也 ‚永恒重现‛与 就是赋予我们个体生命 ‚成就之死‛ 一种永恒性。(尼采把 生命比作一个女子,一 个妩媚的女子,她无恒、 不驯、即允诺又抗拒, 即亲近又保持距离,因 而特别具有魅力。她使 你受苦,又甘愿为她受 苦,也许她惹你恨,但 她之所以会如此,是因 为你最爱她)
‚劳动是享受生命
的最好方式,无聊 则是人生最可怕的 负担‛ ‚痛苦是活力的刺 激物‛
‚假如‘一个自然系统,专门以促进生活感
情为目标,却又以毁灭生命为方法’是个定 律,那么这个系统本身就自相矛盾,从而就 不能作为一个自然系统而存在。因此,上述 准则便不可能成为普遍的自然律‛。
你只有一个无上的道德,这就是:只能照
《大宗师》:““俄而子来有 病,喘喘然将死。其妻子 环而泣之。子犁往问之, 曰: “叱!避!无怛化!” 倚其户与之语曰:“伟哉造 化!又将奚以汝为 ?将奚 以汝适?以汝为鼠肝乎? 以汝为虫臂乎?”子来曰: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 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 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 以善吾死也。
《知北游》中说: “人之生,气之聚 也;聚则为生,散 则为死,若死生为 徒,吾又何患?” 如果死和生是相联 系的,我对之有什 么忧患呢?

古希腊生死观

古希腊生死观

二、《从申辩篇》到《斐多篇》
• “死不是被理解为一般的认识对象或最重要的 认识对象, 而是被理解为一切认识的根本对象 。‘记住, 你将死去’与‘认识你自己’的同一性说 明, 每一认识都旨在认识自己将要死去及必然 死去”(云格尔《死论》)
• 所以,对于苏格拉底而言,死亡本身根本不 是一种“恶”,甚至在某些时候是一种福气。 逃避死亡并不难,难的是逃避罪恶。
• 但是,问题是,这终极意义上的彻底相似是 否意味着每一个死亡的等同?
• 换句话说,我们思考“死亡”问题的意义和 目的是什么?
• 就正常情况而言,年轻人离死亡最为遥远。 但是,年轻人思考死亡问题却是最有意义的
• 第一,人生的不可完全把握性使死亡对于每 个人而言都可能是突然降临的;
• 第二,处理死亡问题其实是处理如何生存, 处理的是人生的意义问题
二、《从申辩篇》到《斐多篇》
• “而这种净化,要尽可能使身体和灵魂分理, 使之脱离与身体的接触,并在可能的情况下, 拥有自己的居所”
• 灵魂,就其本质而言,是人的理性的、思维 的元素。
• 而灵魂,代表的才是人本质的自我; • 人根本上是理性的存在者,只是由于和肉体
的结合,才遭到扭曲和堕落,只有净化了欲 求和恐惧之后,才是真正的自我
魂不朽
一、死亡,作为哲学的永恒主题
• 保罗·蒂利希:三种类型的焦虑: • 对命运和死亡的焦虑 • 对空虚和丧失意义的焦虑 • 对罪过与谴责的焦虑 • 爱比克泰德:“可惧怕的事情不是死亡,而是
对死亡的恐惧” • 雅斯贝尔斯:“对死的恐惧其实也就是对虚
无的恐惧。” • 作为人,必死性是最终归宿。

一、死亡,作为哲学的永恒主题
二、《从申辩篇》到《斐多篇》
• 问题:死亡是一种“恶”么 • 苏格拉底《斐多篇》:“解释一下为什么在我看来

殡葬文化学——15世纪以来西方人文哲学的生死观

殡葬文化学——15世纪以来西方人文哲学的生死观

第六章 15世纪以来西方人文哲学的生死观目的要求:1、“文艺复兴”时期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潮2、极端主义哲学的生死观和20世纪西方世界生死观的危机教学重点: 20世纪西方世界生死观的危机教学难点:“文艺复兴”时期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潮授课方法:讲授法、提问法、课堂讨论法教学过程:一、“文艺复兴”时期开创的人文主义思潮1、文艺复兴:十四世纪前后,北部意大利的一些城市共和国(如佛罗伦萨、威尼斯、热那亚等)的工商业经济就已相当繁荣。

由于海运业的兴起,东、西方之间长距离的海上贸易航运愈益发达起来。

北意诸城市正好占据着东方(即西亚、印度、东南亚等地)到西方(即西欧、以及整个欧洲)之间的中转位置,因而它们逐步垄断了地中海的东、西之间的转运贸易,大量的世界财富滚滚流向这里,北意诸城市一时成为了西欧的中心。

在这里诞生了一大批思想巨人,“文艺复兴”的人文主义运动就在这里展开,它揭开了尔后五百年西方资本主义文化的序幕。

2、人文主义:“人文主义”一词源于拉丁文Humanus(人的)或Humanitas(人性),又称为“人道主义”,原指和基督教神学相对立的一类世俗思潮。

它在意大利历时二个多世纪,形成了一个时代潮流,早期的最著名代表有但丁(12651321年)、彼特拉克(13041374年)、薄加丘(13131375年)等人。

由于这一思潮是打着“复兴”古代希腊、罗马的文学、艺术的旗帜为发端,在他们看来,那时的文学、艺术是非神学的、真正世俗的,因而最体现人性,亟需予复兴,故被后世称为“文艺复兴”。

自然,在“文艺复兴”的旗号下,他们大量地塞入了自己时代的新东西,即“人”的东西,并以此作为反对基督教神学的武器。

3、个人主义:“个人主义”是人文主义世界观的基础。

这里的“个人主义”非指我们现在所讲的自私自利的“个人主义”,而是一个专有名词,指以“个人”为本位(而不是以“神”为本位)的一类思维方式、一类人文思想、一种人生哲学。

4、“人文主义运动”被后来的思想史家正确地评价为:“人性的重新发现”、“人性的觉醒”。

对柏拉图的生死观的一些感想

对柏拉图的生死观的一些感想

对柏拉图的生死观的一些感想一个真正把他一生贡献给哲学的人在临死前感到快乐是很自然的,他会充满自信地认为当今生结束以后,自己在另一个世界能发现最伟大的幸福。

那些以正确的方式真正献身于哲学的人实际上终生都在期待死亡,因此,如果说他们在这种长期为之做准备和期盼的事真的到来时感到困惑,那么倒确实是荒谬的。

由此可知,柏拉图认为真正的哲学家应是为他们的信念而死的,死亡对他们来说根本不足以引起恐慌,因为他们确信死亡后到达另外一个世界才能获得有价值的智慧,如果看到某人在临死前感到悲哀,那就足以证明他不是智慧的热爱者,而是身体的热爱者。

在柏拉图看来,哲学家就是个半死人。

死亡无非就是肉体本身与灵魂从身体脱离之后所处的分离状态和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以后所处的分离状态。

而一名真正的哲学家不会关注身体的其他方面的需要,也不会强调这些需要的重要性,他们会轻视身体的装饰品,比如漂亮的衣服和鞋子。

总之他们不会去追求在他并非真正需要的范围内的东西。

更多的是,哲学家会尽可能是他的灵魂摆脱身体的联系。

因此在这些事情中找不到快乐或者根本没有快乐的人不配活着,从来不想要身体快乐的人已经有一只脚伸在坟墓里了。

哲学家本身就是通过灵魂进行研究思考,或者说本来就应该是进行思考的灵魂,只不过在今生还没结束之前,哲学家还需要通过身体来完成各种各样的研究,而绝不会在乎身体的其他方面的需要,他们注重精神上的修养,而设法摆脱世俗的诱惑。

由此,在柏拉图眼中死亡只不过是灵魂从身体中解脱出来。

在柏拉图看来,只要我们还保留着不完善的身体和灵魂,我们就永远没有机会满意地达到我们的目标,亦即被我们肯定为真理的东西。

首先身体在寻求我们必需的营养时向我们提供了无数的诱惑,任何疾病向我们发起的进攻也在阻碍我们寻求真实的存在。

此外,身体用爱、欲望、恐惧,以及各种想象和大量的胡说,充斥我们,结果使得我们实际上根本没有任何机会进行思考。

发生各种战争、革命、争斗的根本原因都只能归结与身体和身体欲望、所有战争都是为了掠夺财富,而我们想要获取财富的原因在于身体,因为我们是侍奉身体的奴隶。

哲学生死观——精选推荐

哲学生死观——精选推荐

哲学⽣死观/春⾹司马新陈代谢、⽣⽼病死,为个⼈存在的基本状态,也是⾃然界的基本规律。

对⼈的⽣存状态进⾏分析,必然要对死亡进⾏考察。

哲学对⼈⽣的分析少不了对死亡的关注,每⼀种哲学⼏乎都有⾃⼰的⽣死观。

苏格拉底认为哲学就是对死亡的沉思。

其核⼼意思是说:死亡关系⼈⽣的终极关怀,⼈⽣意义的追问源⾃于对死亡问题发出的回应。

如果⼈⽆须⾯对死亡,悠闲⾃在地⽣活在永恒的伊甸园中,就没有必要去追问⽣活的意义问题。

没有对死亡的分析透视,就不可能正确把握⼈的⽣存论基础,更不可能有对⼈⽣的洞察。

那么,哲学对死亡是怎么看的,有什么思想能够让我们可以透视⼈⽣哪?哲学对死亡的认识主要有三个⽅⾯:死亡是⼈最本⼰的存在。

⼈的⽣命是属于⾃⼰的,死亡也属于⾃⼰。

⼯作、职责、事业、⾓⾊等等可以有别⼈来代⼀、死亡是⼈最本⼰的存在。

⼀、替,死亡是不可代替的。

任何⼈也不可能从他⼈那⾥取⾛他的死。

每⼀个⼈向来都必须⾃⼰接受⾃⼰的死。

只要死亡“存在”,它依其本质就向来是我⾃⼰的死亡。

即使你有天⼤的本事和能耐,也不可能让别⼈替代你的死亡。

即使你有痛天悲地的同情⼼和怜悯⼼,你也不可能替代亲⼈和朋友的死亡。

⼈的⽣命属于⾃⼰,死亡的命运也只有⾃⼰来承受。

在⽣命历程中,不同的⼈有不同的经历,感受过⼤不相同的⼈⽣意义和体验。

但对每个⼈来讲,⽆情的事实是,你可以经历和感受世上可能有的任何事情,惟独对死亡不能感受。

⼈们能够从别⼈的⽣⽼病死中感觉⽣命的短暂和失去的痛苦,却不可能在⽣命存在的时候去体味死亡。

对每个⼈来讲,死亡决不会是这个世界上的事实,⼈永远不知道⾃⼰已经死了。

正如维特根斯坦在他的《短⽂集》⾥所说:“死亡不是⽣命中的事件,我们不会活着体验死亡。

”你可不知道真死的时候,再没有第⼆个你活活地站在你左右哀悼恸哭你躺着的⼫⾸?——鲁克烈斯⼆、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命运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命运。

客观规律是必然的,⼈的⽣⽼病死也是不可超越的。

死是我们⼈⽣旅程的终点,是我们⼆、⽬标的必然对象。

中西哲学家生死观漫谈

中西哲学家生死观漫谈

专题三:中西哲学家生死观漫谈“生”与“死”,是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必需思考的问题,也许有的人说,我从来就没有想过生与死,每天都是这样快快乐乐的生活,生与死与我无涉。

其实,这是一种没有经过深入思考的人生态度。

人们对于生与死的认知和态度,是左右其精神生活品质的重要一环。

人若从求发展的观点去看生命的历程,显然只能看到其中的一面,而且很容易变得急功近利,它既不完整而又偏颇。

相反,如果从死亡的角度来看人生,则又显得虚无空寂。

事实上,人在求生的历程当中,同时逐渐归结于死亡,死亡应该成为庄严人生的一个部分。

因此,人必须认清生与死的完整意义,要在两者之间树立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而且随着科技文明的飞速发展以及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人类的精神安顿和终极关怀的问题越来越得到了突显。

21世纪人们对于生命和死亡的意义问题的探讨也会变得越来越迫切。

我们这一专题就是通过对古今中西哲人对生死问题的探讨,希望通过他们的生死观来给我们一点启示,帮助我们从哲学的角度来思考应该如何看待生死问题,应该如何来看待人生,尊重生命。

一、中国古代哲学家的生死观(一)儒家生死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思想占有显赫的地位,而儒家对生死问题的探索也是思想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儒家将生死矛盾落实到有限的人生之中加以阐释,体现了儒家重视现实的俗世生活、强调德性人生的思想特征。

1、孔子“朝闻道,夕可死矣”(《论语·里仁》)季路问事鬼,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曰:“敢问死”曰:“未知生,焉知死”(《论语·先进》)“厩焚,子退朝。

日:‘伤人乎?’不问马。

《论语·乡党》“未知生、焉知死”这句话,道出了孔子的生死态度,即“生”是当下首要要解决的事情,生的问题弄不清楚,就不要忙着考虑死的问题。

在孔子那里,在“生”和“死”的关系中,显然“生”被置于更加优先的地位;进一步,相比较“普通之生”而言,儒家更看重的是“崇高之生”,即以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浅析苏格拉底的生死观

浅析苏格拉底的生死观

浅析苏格拉底的生死观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哲学家的代表人物,是众所周知的知识分子和思想家。

他有着众多的哲学思想和生活态度,而他的生死观是其中一种重要的思想。

苏格拉底认为,生与死是一件不可避免的事情。

因此,他同时也认为,人生的目的不仅仅是追求快乐和无忧无虑。

相反,人生的意义在于追求真理、知识和智慧。

人生应该是完整和有意义的,而死亡应该被接受和理解。

例如,苏格拉底在他的许多对话中,经常会谈到死亡。

在《费多篇》中,他曾经谈到过自己的死亡:“死亡不需要担心,因为它对我们来说是未知的。

如果我们相信自己是灵魂的话,那么我们就不应该害怕死亡,因为灵魂是不会死亡的。

” 在这里,苏格拉底表明,灵魂是不朽的,并且有着超越生命的能力,这就是为什么他不认为死亡是可怕的原因。

苏格拉底还经常谈到,人在生命中的责任和目标。

在《伦理学》中,他说:“如果一个人在生命中追求真理和美,那么他就是做到了自己最该做的事情。

这是人生的意义所在。

” 在这里,苏格拉底强调,人在生命中的目的不是单纯的享乐和消遣,而是追求真理和美好。

此外,苏格拉底还在《克拉底篇》中谈到了自己的死亡。

在这个对话中,苏格拉底被指控亵渎神灵,因此他被判处死刑。

在众人的面前,苏格拉底仍然坚定地维护自己的无辜,并强调他死之前,不会放弃他的哲学信仰。

苏格拉底的勇气和信念,展现了他对自己生命和死亡的态度。

另外,在苏格拉底的名言中,也能看到他对生与死的思考。

例如,他曾经说过:“我不知道什么是死亡,因为我从不会有任何离开自己的时刻。

无论我在哪里、做什么,我始终活着,始终是自己。

”在这里,苏格拉底表明了对生命的看重以及自我认知的态度。

最后,苏格拉底的生死观在他的哲学思想中有着明显的体现。

在古希腊哲学中,死亡被视为一个重要的哲学问题,而苏格拉底的观点是为后人所继承的。

他将死亡看作是人生中不可避免的一部分,而他的哲学思想可以被视为人生的指南针,推动人们在有生之年追求真理和智慧,寻找意义以及拥有意义的生活。

哲学中的生死观探讨

哲学中的生死观探讨

哲学中的生死观探讨生与死,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也是哲学思考的核心问题之一。

从古希腊的先哲到现代的思想家,无数的哲学家都试图探索生死的奥秘,理解生命的意义和死亡的本质。

对于生死,不同的哲学流派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古希腊哲学中,柏拉图认为灵魂是不朽的,肉体只是灵魂的暂时居所。

当肉体死亡时,灵魂会脱离肉体,进入一个永恒的理念世界。

而亚里士多德则更注重现实世界,他认为生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死亡是生命的终结,但也是自然的过程。

在东方哲学中,佛教的生死观有着深远的影响。

佛教认为生死轮回是无尽的,生命中的痛苦和烦恼源于欲望和执着。

只有通过修行,消除欲望,才能摆脱轮回,达到涅槃的境界。

而道家则强调顺应自然,生死都是自然的变化,不应过分执着于生死。

在现代哲学中,存在主义哲学家如萨特和加缪,强调人的自由和选择。

他们认为,人在面对死亡时,才能真正意识到生命的有限性,从而更加积极地去创造自己的人生。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生死呢?首先,我们要认识到生命是宝贵而有限的。

每个人的生命都只有一次,我们应该珍惜这短暂的时光,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去追求自己的梦想,实现自己的价值。

同时,我们也要正视死亡。

死亡是不可避免的,它是生命的一部分。

我们不应该对死亡感到恐惧,而是要以平和的心态去接受它。

当我们能够坦然面对死亡时,我们才能更好地生活,不会因为对死亡的恐惧而浪费生命。

此外,生死观也影响着我们对人生意义的理解。

如果我们认为生命只是短暂的存在,死亡是一切的终结,那么我们可能会陷入虚无主义,觉得人生没有意义。

但如果我们相信生命有着超越物质的价值,死亡并不是终点,那么我们就能在有限的生命中找到无限的意义。

从社会的角度来看,生死观也对我们的道德和伦理观念产生影响。

例如,在医疗领域,关于安乐死的争论就涉及到对生死的看法。

如果我们认为生命的质量比长度更重要,那么在某些极端情况下,安乐死可能被视为一种人道的选择。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的生死观也会影响我们对待他人的态度。

浅析苏格拉底的生死观

浅析苏格拉底的生死观

浅析苏格拉底的生死观苏格拉底作为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和教育家,他一生不仅以其独特的人生观、价值观展现着对哲学生活至善至美的追求,而且以特有的生死观诠释着面对生死抉择的智慧。

他被后人广泛的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一生都致力于对善和美的追求。

因此,他被看作是为追求真理而死的圣人。

同时,在《申辩篇》中,柏拉图还原了苏格拉底被审判的真相,向我们更好的展示了他对生死的认知、实践及超越的思想,为我们探究苏格拉底之死提供了新的视角。

公元前399年,苏格拉底以“腐蚀青年人的心灵,相信他自己发明的神灵,而不相信国家认可的诸神”的罪名被指控。

他若凭借自身能言善辩的特质,苏格拉底完全有机会抛去这些所谓罪名。

但他在申辩过程中,坚持自己的立场拒绝用讨好法官的方式为自己辩护,正如《申辩篇》中所提到的“我拒绝用你们喜欢的方式讲话,我也不认为自己由于面临危险而必须放弃耿直,我对我的申辩方式并不后悔。

作为这种申辩的结果,我宁可去死也不愿用别的方式来换得活命”。

他激怒了审判者,最终法庭表决予以其死刑。

这是导致苏格拉底死亡最直接的原因。

然而面对死亡他没有一丝害怕与恐惧,因为他明白他作为神的使者,这一切都是神的安排。

他还有他生命未完成的部分,而死亡恰好就是一个完美的结局。

在饮完毒酒后,他安静的离去了。

一、苏格拉底生死观形成、践行及超越的原因分析首先,他自身的经历是导致他形成独特生死观的原因之一。

苏格拉底一生经历了雅典奴隶主民主制由盛到衰的全过程。

他出生在希波战争取得完全胜利的时刻,成长在伯利克里的盛世,当时学术氛围浓厚,智者云集在雅典,给民主制度的雅典带来了许多新知和自由辩论的新风尚的时期。

苏格拉底在这种环境的熏陶下,逐渐形成了自身独特的价值体系。

然而由于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爆发,苏格拉底作为一名爱国主义者他毅然决然的三次参战远征,战争残酷惨烈的现状冲击了他对当时雅典社会的认识,深深地影响了他的价值观。

其次,城邦民主制度的衰落是促使他践行生死观的原因之二。

国外生死观

国外生死观

国外生死观一、死亡的定义与理解在国外,死亡被定义为生命的终结,即个体的生命活动停止。

然而,对于死亡的理解,不同文化、宗教和哲学流派却有着不同的观点。

在基督教中,死亡被视为灵魂离开肉体的过程,而灵魂的命运将由上帝决定。

在古希腊哲学中,死亡被视为一种解脱,是生命中最高的目标之一,因此哲学家们鼓励人们接受死亡作为生命的必然部分。

此外,一些现代心理学家也提出,死亡是一种个体内心深处的恐惧和不安,需要通过认知重构和心理干预来缓解。

二、死亡恐惧与面对死亡恐惧是普遍存在的,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都有对死亡的恐惧和不安。

这种恐惧可能源于对未知的害怕、对失去生命的惋惜、对亲人朋友的怀念等。

在面对死亡时,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会采取不同的应对方式。

一些人可能会选择逃避或否认死亡,而另一些人则可能选择勇敢面对或寻求心理辅导。

在某些文化中,人们会通过悼念和祭祀等方式来表达对死亡的怀念和敬意,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更加注重对死者的超度和对生者的安慰。

三、生命的意义与价值生命的意义和价值是生死观中最为核心的问题之一。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理解也存在差异。

在一些文化中,人们可能更加注重个人的价值和意义,而在另一些文化中则可能更加注重家庭、社会或神灵的价值和意义。

此外,对于生命的长短和质量,不同的人们也会有不同的看法。

一些人可能认为生命的价值与其长短无关,而另一些人则可能认为生命的质量和长短同等重要。

四、超脱与永生超脱与永生是生死观中另一个核心问题。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超脱和永生的看法也存在差异。

在一些宗教中,人们相信灵魂可以脱离肉体而存在,并可能经历转世或天堂等过程。

而在另一些哲学流派中,人们则可能更加注重现世的生活和个人的超越,而非追求灵魂的永生。

此外,一些现代心理学家也提出,人们可以通过自我实现和成长来达到一种超越肉体限制的境界。

五、死亡教育与临终关怀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是生死观中另一个重要方面。

不同文化背景下的人们对于死亡教育和临终关怀的需求也存在差异。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死观已完成成绩:100.0分
1
“提前到死中去”是谁的观点?
A、陀思妥耶夫斯基
B、海德格尔
C、列夫托尔斯泰
D、尼采
正确答案:B 我的答案:B 得分:12.5分2
《存在与时间》的作者是:
A、黑格尔
B、胡塞尔
C、海德格尔
D、萨特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12.5分3
在海德格尔看来,人逃避自由的原因是什么?
A、逃避法律
B、逃避道德约束
C、逃避死亡
D、逃避不确定性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12.5分4
《伊凡·伊里奇之死》是谁的作品?
A、陀思妥耶夫斯基
B、泰勒斯
C、列夫托尔斯泰
D、尼采
正确答案:C 我的答案:C 得分:12.5分5
“未知生,焉知死。

”是谁的观点?
A、孔子
B、孟子
C、老子
D、庄子
正确答案:A 我的答案:A 得分:12.5分6
亚里士多德是形式逻辑的奠基人。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12.5分7
海德格尔认为,死亡是人之最本己的东西。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得分:12.5分8
人生的意义在于怎么在这个只此一次的人生里有意义。

正确答案:√我的答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