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年战争是怎么结束的

合集下载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名词解释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名词解释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名词解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指1648年在德国威斯特伐利亚城市签订的一项重要和平协议,也被称为《威斯特伐利亚条约》。

这个和约标志着三十年战争(1618-1648)的结束,也是欧洲历史上最重要的和平协议之一。

从多个角度来解释《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含义和影响,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阐述:1. 结束了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是一场由宗教、领土和权力争夺引起的大规模冲突。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标志着这场战争的结束,为欧洲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2. 宗教自由与国家主权,《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确认了各个国家的主权和独立,确立了现代国际法的基础。

它还承认了各个国家的宗教自由,结束了欧洲宗教统一的努力,使得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可以自由地追随自己的信仰。

3. 领土重划与权力平衡,和约重新划定了欧洲各国的领土边界,尤其是德意志地区。

它通过赋予领土主权和封建贵族的权力平衡,限制了帝国的权力,为各个国家的独立和自治奠定了基础。

4. 经济与贸易的发展,《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欧洲带来了和平与稳定的环境,促进了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繁荣。

各个国家之间的贸易壁垒被降低,促进了跨国商业活动,为欧洲的经济一体化奠定了基础。

5. 对国际关系的影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开创了现代国际关系的范式。

它奠定了以国家主权为基础的国际秩序,为后来的国际法和国际组织的发展提供了参考。

它还为后来的和平协商和冲突解决提供了范例,成为国际关系领域的重要里程碑。

总之,《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作为欧洲历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和平协议,不仅结束了三十年战争,确立了宗教自由和国家主权的原则,还为欧洲带来了和平与稳定,促进了经济和贸易的发展,对国际关系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它被视为现代国际秩序的奠基之一,对世界历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十年战争名词解释

三十年战争名词解释

三十年战争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是指1618年至1648年间发生于欧洲的一场大规模战争。

此次战争起初是因为宗教分歧引起的,后发展为一场综合性的政治、经济和领土争夺战。

1. 宗教分歧:三十年战争最直接的原因是欧洲的宗教分歧。

基督教改革运动的兴起导致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对立加剧。

宗教的差异引发了一系列争议和冲突,为战争的爆发埋下了伏笔。

2. 领土争夺:这场战争也是因为欧洲各国间对领土的争夺而引发的。

不同国家为了扩张自己的领土和势力范围,进行了一系列的战争和战役,导致整个欧洲大陆被卷入了战争的泥沼。

3. 政治纷争:三十年战争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欧洲国家间的政治纷争。

各国之间争夺权利和影响力的斗争导致战争爆发。

同时,各国内部的政治斗争也为战争的爆发提供了动力。

4. 国际化:三十年战争成为了一场国际化的战争,各国以不同方式参与其中。

战争的影响波及到了整个欧洲大陆,世界各地的势力也介入了战争。

此次战争被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致命的一场战争之一。

5. 和平条约:1648年,通过西里西亚和约和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三十年战争最终以和平结束。

这两个和约的签订为战争的结束提供了一个解决方案。

和约确认了各国的领土和政治独立,并确立了宗教多元化的原则。

6. 影响:三十年战争对欧洲造成了严重的破坏和人口减少。

战争导致了大量人员伤亡和财富破产,许多城市和乡村被摧毁。

此外,三十年战争还改变了欧洲国家体系的格局,从而为今后的历史发展奠定了基础。

总的来说,三十年战争是一场具有复杂多样性的战争,起因于宗教分歧,升级为领土争夺和政治纷争的综合性战争,最终通过和平条约结束。

这场战争对欧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欧洲历史上一段重要的篇章。

三十年战争的成因和结果

三十年战争的成因和结果

三十年战争的成因和结果十六世纪末、十七世纪初,欧洲的宗教改革发展如火如荼。

由马丁·路德启发的基督教新教运动将德国带入了新教改革时代,在欧洲北部、中部和东部国家影响深远。

这不仅对欧洲社会和经济带来了巨大的影响,也促使了三十年战争的爆发。

一、三十年战争的起源三十年战争的根源在于宗教改革运动及其分裂作用。

教会宗教和宗教权力是欧洲基督教社会中的支配力量,在改革运动的一系列冲击下,欧洲社会各阶层和各界各派以不同的方式分裂和纷争。

新教徒在旧教徒的眼中成了异端,二者之间的敌视长期存在,并逐渐演化成战争。

但战争并非由此自然而然地爆发。

欧洲各国都在尝试通过外交协商来解决分歧,但双方的观念对立和领土的争夺最终导致了战争的爆发。

二、三十年战争的进程三十年战争发现于1618年,起此之前欧洲的各个国家通过交涉尽力地化解矛盾,但最终还是爆发了战争。

起初,波西米亚的新教协会组织了一个叫“罗兹诺夫协议”的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议会,控制了维也纳中央机构,领导人为协会会员弗雷德里希王子。

哈布斯堡王朝拒绝接受协议和议会的合法性,引发了波西米亚不满和抵抗,于是战争在波西米亚爆发了。

三甚至连续了三个时期,是最长、最残酷、最复杂的战争之一。

长达三十年的战争期间,欧洲和世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战争对欧洲各国和人民产生了极具破坏性的影响。

从1618年至1648的三十年间,主要涉及九个战争地区,波西米亚、下奥地利、上奥地利、莱茵地区、东普鲁士、西普鲁士、丹麦、瑞典和法国,整个欧洲大陆三分之一的地区被卷进战争,十几个国家参战,约有八百万人死于战争及为时先后引起的饥荒和疾病。

三、三十年战争的影响三十年战争造成了欧洲深远的影响。

战争的结果是导致欧洲的在政治和宗教方面发生深刻的变化,重新建立了欧洲国家的权力和政治格局,奠定了欧洲民族国家的基础,结束了16世纪以来欧洲中部政治和宗教的矛盾。

在三十年战争结束后,以后的百多年,欧洲总体上呈现了平衡发展的态势,稳定了欧洲整个政治局面。

三十年战争的血腥

三十年战争的血腥

三十年战争的血腥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一场持续了30年的宗教和政治冲突,从1618年开始,一直持续到1648年结束。

这场战争给整个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破坏和人道主义危机,被普遍认为是欧洲历史上最为血腥和毁灭性的战争之一。

一、宗教与政治的交织三十年战争源于宗教和政治的矛盾交织。

当时,欧洲的宗教版图几乎完全被天主教占据,而新教的兴起对天主教的统治构成了巨大挑战。

斯德哥尔摩教会会议(Stockholm Church Congress)的爆发标志着战争的开始,德国的信仰问题成为了引爆点。

二、战火蔓延与各国参战三十年战争很快从信仰问题扩展到了政治争斗,并融合了国家扩张的动机。

神圣罗马帝国的各个边境国家被卷入战争,如瑞典、法国、西班牙等。

战争的规模迅速扩大,战线也逐渐拉长,成为一场波及整个欧洲大陆的战争。

各国军队不断征募、训练并参战,战场上的血腥场面让人战栗。

三、无辜百姓的苦难三十年战争给普通百姓带来了极大的痛苦。

在战争期间,战场上的屠杀和掠夺无孔不入,整个欧洲大陆陷入了无尽的混乱和破坏。

城市和乡村被摧毁,庄稼被焚,人们流离失所、饥寒交迫。

无数无辜的妇女、儿童和老人在这场战争中丧生,他们的鲜血染红了整个欧洲大陆。

四、外交与和平的努力随着战争的延续,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意识到战争所带来的破坏和痛苦,于是各方纷纷尝试通过外交途径寻求和平解决。

西法三十年和约(Treaty of Westphalia)的签订标志着战争的结束,各方通过谈判达成了停战和国界调整等共识,欧洲逐渐恢复了相对的和平。

五、三十年战争的遗产三十年战争结束后,欧洲大陆的政治、宗教和经济格局发生了重大变革。

神圣罗马帝国的权威受到削弱,国家主权逐渐得到认可。

宗教改革的进程加速,新教在欧洲的地位逐渐提升。

此外,战争还为欧洲带来了深远的军事技术和战略理论上的革新。

六、反思与教训三十年战争虽然给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痛苦,但也提供了宝贵的反思和教训。

人们开始对战争的残酷性和毁灭性进行深刻思考,对和平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

欧洲历史上的两次三十年战争——1618—16481733—17

欧洲历史上的两次三十年战争——1618—16481733—17

欧洲历史上的两次三十年战争——1618—1648 &1733—1763战端之起源1555年的“奥格斯堡和平”使德意志内部的宗教纷争得以暂时平息。

然而这一纸协定仅仅涉及新教路德派和罗马教会,却未曾考虑到加尔文派在德意志各邦迅速发展的事实。

三十年战争肇始自加尔文教徒争取权利的斗争,哈布斯堡王朝治下的波希米亚王国是战争的发源地。

波希米亚阶段(1618--1625)1617年波希米亚的议会选举斯蒂利亚的菲迪南为波希米亚的国王。

(身为哈布斯堡王朝王子的菲迪南在两年后当选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世称菲迪南二世(1619--1637),这位帝国的未来皇帝是罗马天主教的狂热信徒。

)菲迪南的当选使波希米亚的加尔文教徒非常恐慌,他们害怕自己会失去原本就不很牢固的宗教权利。

而1618年5月布拉格的新教徒暴动,他们将国王的两个钦差从七层楼的窗户扔了出去,幸好楼下堆了厚厚的一堆牛粪两人只受了一点轻伤,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布拉格掷出窗外”事件。

事件发生后,波希米亚组成以图伦伯爵为首的政府,宣布脱离哈布斯堡王朝。

1619年,波希米亚议会选举新教同盟领袖巴拉丁选候腓特烈为国王(史称腓特烈五世)并向哈布斯堡王朝宣战。

菲迪南得到了天主教同盟的领袖巴伐利亚的马克西米利安一世(1573--1651)的支持。

由梯里(1559--1632)指挥的帝国军队和巴伐利亚王国军队侵入了波希米亚,1620年报11月在布拉格附近发生的白山会战中梯里取得了对波希米亚军队的决定性胜利,战败的腓特烈流亡荷兰。

菲迪南重新获得了波希米亚,而马可西米利安则得到了原属腓特烈的帝国选侯地位。

三十年战争的波希米亚篇章就此以皇帝和天主教同盟的胜利而告终。

丹麦阶段(1625--1629)丹麦之介入战争源于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他也是丹麦的路德教徒的领袖)支持帝国的新教徒反对菲迪南二世。

当然克里斯蒂安作为帝国荷尔斯泰因公国的公爵的身份也是他于皇帝对立的原因之一。

白山战役——三十年战争的第一仗

白山战役——三十年战争的第一仗

白山战役——三十年战争的第一仗1620年11月8日,波西米亚的新教军队在布拉格附近的白山战役中败北。

三十年战争第一阶段宣告结束。

这场战役也决定了捷克之后近300年的命运。

三十年战争直接由1619年8月18日神圣罗马帝国皇位选举事件引发。

神圣罗马帝国皇位自从查理五世让给他的兄弟费迪南一世之后,一直在这个家族中传递。

费迪南一世死后,由他的儿子马克西米连二世继位,马克西米连二世死后是他的两个儿子鲁道夫二世和马蒂亚斯先后继位。

马蒂亚斯死时没有子嗣,哈布斯堡家族推出他的堂弟奥地利大公、匈牙利及克罗地亚国王和波西米亚国王费迪南继承帝位。

这位小费迪南的父亲是先帝马克西米连二世的弟弟查理,算得上马蒂亚斯最近的亲属,是一个极其顽固的天主教徒。

1617年他被指派为波希米亚国王,随后就引发波西米亚新教徒的骚乱,发生了第二次“丢出窗外”事件,此事一直未能平息。

每个人都可以预料,一旦他上台,会改变马蒂亚斯一直推行的宗教和解政策,因此很多诸侯建议由其他人出任皇帝,以避免德意志陷入内战。

其中呼声最大的是信仰新教的维特尔巴赫家族堂兄弟——普法尔茨选候腓特烈五世和巴伐利亚公爵马克西米连。

但是这两位自度力量不足,均宣布退出选举。

就在费迪南赢得选举之后没几天,从波西米亚王国传来一个不好的消息。

这个国家拥有大量新教徒,他们认定波希米亚国王需要通过波西米亚议会选举得出,无论是皇帝指派还是七大选侯的选举都无法替代波西米亚议会的作用。

于是,8月17日,就在七大选侯投票的前一天,波西米亚议会废黜了费迪南,另外选举普法尔茨选候腓特烈五世为波希米亚国王。

当腓特烈接受了这个王位之后,新旧教派之间的矛盾如同酝酿已久的火山一般喷发了出来。

以皇帝为首的天主教联盟迅速组织军队征讨波西米亚叛军。

皇帝倚仗的将军是一个比利时人——梯里伯爵让·茨尔克拉斯,这是一位经历过八十年战争和土耳其战争的老将。

他带领训练有素的帝国军队和天主教联盟军队杀气腾腾地进军布拉格。

关于三十年战争的历史书

关于三十年战争的历史书

关于三十年战争的历史书全文共四篇示例,供读者参考第一篇示例:三十年战争,又称为德国宗教战争或德国内战,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要战争。

这场战争发生在17世纪初,持续了整整三十年之久,波及了欧洲大部分国家,给欧洲大陆带来了巨大的破坏和变革。

三十年战争以宗教和政治冲突为起因,导致了欧洲各个势力之间的复杂纠葛,最终以《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结束。

三十年战争的背景可以追溯到文艺复兴时期。

在这一时期,欧洲的政治体系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和动荡,新教改革的影响日益扩大,教会的权威受到了挑战,各国内部和国际关系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宗教和政治的关系也变得越发紧张,不同信仰的人民之间的矛盾逐渐升级,最终演变成了一场毁灭性的战争。

在这场战争中,各大势力都有自己的参与和动机。

天主教势力主要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哈布斯堡王朝和西班牙组成,他们试图维护天主教会的权威和统治地位。

而新教势力则主要由瑞典、丹麦、法国等国家组成,他们试图抵抗天主教势力的压迫,捍卫新教徒的权益。

三十年战争的爆发,首先是因为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宗教冲突。

帝国内部有着各种不同的教派和信仰,而且教派之间的矛盾日益加剧,导致了各种冲突和战争的爆发。

这些内部冲突逐渐升级为国际性的宗教战争,波及了整个欧洲大陆。

在整个三十年战争期间,欧洲大陆上发生了无数次激烈的战斗和冲突。

战争的规模之大,造成的破坏之广泛,使得整个欧洲社会都受到了严重的影响。

农民和城市居民遭受了无辜的伤害,城市和乡村被焚毁,人口锐减,经济发展陷入停滞甚至倒退。

在战争的最后阶段,尽管双方都感到疲惫不堪,但战争依然持续,直到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条约》的签订才结束了这场持续了三十年之久的宗教战争。

这一条约正式结束了战争,规定了各国之间的边界和领土归属,维护了欧洲的和平和稳定。

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重要事件,对欧洲各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产生了深远影响。

这场战争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更加紧张,加深了各国之间的仇恨和敌意,同时也加剧了各国内部的分裂和冲突。

易河北 30年战争

易河北  30年战争

易河北30年战争一、前言: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欧洲新旧两教之间的战争。

这场战争最初虽是由德国(文中所出现之「德国」、「德意志帝国」,皆指当时「神圣罗马帝国」。

)境内新旧教徒斗争而起,可是紧接着就有丹麦、瑞典、法国、荷兰、英国与西班牙等国参战,结果使本来单纯为德国一国的宗教内战转变成国际大战争。

引发三十年战争的因素颇多,虽有政治等因素,但其肇始点仍为宗教因素!!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宗教改革时代的最后一次宗教战争,其所产生的影响对欧洲17、18世纪的政治、外交等各方面有着极深远震撼。

以下即从三十年战争的经过来阐明其对欧洲近代文明的影响!!二、三十年战争的原因:(一)远因:(1)「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所遗下的祸患:三十年战争是由德国新旧教间宗教内战扩大引发全欧战争,所以探讨需先从德国新旧教发生冲突的原因深究。

追究德国新旧教徒之所以会发生冲突的基本原因,则是由德皇查理五世所颁布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而引起。

奥格斯堡宗教和约,是1555年由德意志帝国会议所制订。

这个和约虽企图使德国境内能够永久维持宗教和平,好结束自1517年以来由马丁路德发动的宗教革命纷争。

但和约草率,使新旧教徒纷争越演越烈!!和约失当处归纳整理如下:◎和约中固然承认新旧教具有同等的信仰自由,但这种自由却没有赋予给在南德具有极大势力的卡尔文教派。

随着卡尔文教派扩大到全德,和约反而使得新旧教争议更大!!◎和约中的「信仰自由」,其赋予的对象只是各州诸侯。

也就是说,每个诸侯都有选择自己信仰新教或信仰旧教的自由,但是各诸侯统治下的人民却没有自己信仰的自由,所以人民仍旧为信仰新、旧教不断动乱。

◎问题最大的是对于教产的规定。

在和约中明文规定,如果主教、大主教、修道院长改宗路德派,则其领地与职位必须归还给旧教。

新教人士极端反对,认为剥夺其权利,纷争不休。

(2)「新教联盟」与「旧教联盟」的成立:当宗教革命如火如荼的展开,以耶稣会为首的旧教反宗教改革势力大见强化,当然使新教内部大感危机,促使了新教内部的大团结,例如路德教派与卡尔文教派的接近,结果使新教势力大为增强。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名词解释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名词解释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名词解释一、引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Westphalian Peace Treaty)是一份于1648年签署的重要国际条约,标志着三十年战争的结束和欧洲国际秩序的重构。

本文将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概念、历史背景、内容和影响进行详细解释。

二、历史背景1. 欧洲三十年战争欧洲三十年战争(1618-1648)是一场涉及欧洲多个国家的宗教冲突和权力争夺战。

该战争起因于宗教改革运动的影响,导致天主教和新教势力的对抗。

战争期间,欧洲大陆遭受了巨大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2. 威斯特伐利亚和会为了结束三十年战争,欧洲各国代表于1644年开始在威斯特伐利亚召开和会。

和会历时四年,最终于1648年达成和约,被称为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三、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内容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包括两份独立但相关的条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和奥斯纳布吕克和约。

以下将分别对两份条约的内容进行解释。

1.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主要涉及欧洲大陆的政治格局和领土分配。

具体内容包括:•承认国家主权:和约确认各个国家的主权,禁止外国干涉他国内政。

•领土变动:根据战争的结果,重新划定了欧洲各国的领土边界。

例如,荷兰共和国独立,并获得了原属西班牙的领土。

•宗教自由:和约保障各个国家的宗教自由,结束了宗教战争的时代。

•赔偿和赦免:和约规定了各国之间的赔偿和赦免事项,以减轻战争带来的经济负担和社会压力。

2. 奥斯纳布吕克和约奥斯纳布吕克和约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补充协议,主要涉及欧洲各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的关系。

具体内容包括:•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奥斯纳布吕克和约承认了神圣罗马帝国的分裂状态,各个国家拥有更大的自治权。

•宗教自由的扩展:和约进一步扩大了宗教自由的范围,保护了各个国家的宗教权益。

•领土分配:和约规定了神圣罗马帝国内部领土的分配和边界的调整。

四、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影响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对欧洲国际秩序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以下将从政治、宗教和国际关系等方面进行分析。

三十年战争的简介

三十年战争的简介

三十年战争的分析中文名称:三十年战争参战部队:瑞典、波希米亚、丹麦、荷兰、法国、苏格兰、英格兰、萨克森,神圣罗马帝国、西班牙、奥地利、巴伐利亚战争结果: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时间:1618年~1648年地点:整个欧洲人物:古斯塔夫二世斐迪南二世华伦斯坦孔代亲王三十年战争的详情30年战争共分为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捷克巴拉丁时期(1618~1624年)。

掷出窗外事件发生后,捷克组成临时政府并宣布独立,次年选举新教同盟的首领巴拉丁选侯腓特烈为国王。

捷克与巴拉丁联军初战告捷,攻入奥地利,逼近维也纳。

但后来由于得不到新教诸侯的支持,在旧教诸侯和西班牙援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捷克和巴拉丁联军节节败退,并于1620年11月8日的白山战役中北彻底打败。

自此,捷克完全丧失了独立,成为奥地利的波希米亚省。

在德国境内,巴拉丁被西班牙军队占领。

到1624年初,旧教势力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第二阶段,丹麦时期(1625~1629年)。

天主教同盟的胜利和哈布斯堡家族势力的增强,引起德国新教诸侯的不安,也威胁着法、英、荷、丹等国的政治经济利益。

1625年,法国首相黎塞留促成英国、荷兰、丹麦三国结成反哈布斯堡联盟,各国资助丹麦出兵德国,这样一来,德国的内战演变成一场国际战争。

1626~1628年,德皇在天主教同盟的支持下,依靠捷克贵族瓦伦斯坦的雇佣军,打败丹麦军队,占领整个北德地区。

1629年,丹麦被迫与德皇签订《卢卑克和约》,保证不再干涉德国事务。

同年,德皇颁布《复原敕令》,规定凡1552年以来没收的天主教会的一切财产,都必须归还天主教会。

第三阶段,瑞典时期(1630~1635年)。

哈布斯堡家族在北德的胜利,使追求波罗的海霸权的瑞典惴惴不安。

于是,法国以巨额金钱,俄国以大宗粮食、硝石援助瑞典,怂恿瑞典出兵德国。

1630年7月,瑞典军队在国王古斯塔夫二世的统率下,从波美拉尼亚登陆,相继占领了德国北部、中部许多地区。

后来,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战死,瑞典军心涣散。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名词解释(一)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名词解释(一)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名词解释(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名词解释1.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Peace of Westphalia)•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是指1648年10月24日,在德国奥斯纳布吕克和明斯特两城签订的一系列条约,标志着欧洲三十年战争时期的结束。

•这一和约被认为是国际关系史上的重大里程碑,它奠定了现代国际法和国际秩序的基础,并确立了西方以国家为主体的国际体系。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为欧洲国家的和平共处提供了范例,为后来的国际合作与和解提供了借鉴。

2. 欧洲三十年战争(Thirty Years’ War)•欧洲三十年战争是从1618年至1648年在欧洲大陆爆发的一场持续三十年的战争。

•这场战争起源于宗教冲突、领土争端和政治权力之间的角力,波及欧洲多个国家,造成了广泛的破坏和人员伤亡。

•欧洲三十年战争的结束标志着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并为欧洲带来了长期的和平与稳定。

3. 国际法(International Law)•国际法是规范国家行为和国际关系的法律体系,旨在维护国家主权、促进国际合作和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确认了国家的平等和相互尊重原则,以及国家主权的重要性。

•国际法通过条约、国际习惯法和国际法院的判决等方式来约束各国行为,保障国际社会的稳定与发展。

4. 国际秩序(World Order)•国际秩序是指在国际关系领域中各国遵守的一系列规则、原则和体制,用于维护和促进国际和平、安全与合作。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奠定了现代国际秩序的基础,以国家为主体成为国际秩序的核心。

•国际秩序通过国际组织、国际协议和国际机制等方式实现,旨在解决国际争端、推动全球发展和保护世界和平。

5. 和平共处(Peaceful Coexistence)•和平共处是指不同国家、民族和社会集团在国际关系中通过和平手段解决争端和冲突,共同发展、共同繁荣的理念。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的签订为欧洲国家提供了和平共处的范例,促进了欧洲各国之间的持久和平。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世界近代史名词解释

1.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背景:神圣罗马帝国衰弱,诸侯割据,宗教改革。

原因:1.欧洲矛盾的尖锐(外部因素)首先,在经济上,近代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西欧的出现和发展,以及地理大发现引起地缘经济的变化。

其次,与资本主义经济的产生发展相适应,17世纪初欧洲国家的政体也发生了变化,不同政体的国家,对外政策基于不同的国家利益,使17世纪初的国际矛盾更加复杂。

2.德意志内部矛盾(内部因素)新教联盟与天主教同盟的矛盾,16世纪欧洲出现了反对罗马天主教会的宗教改革浪潮。

宗教改革运动后,神圣罗马帝国内新教与天主教、诸侯与皇帝、各邦之间扩展领土、争夺教产的斗争十分激烈。

3.战争的直接原因——“掷出窗外事件”1618年5月23日布拉格爆发起义,愤怒的新教徒把斐迪南派来的两名天主教钦差,按照捷克惩罚叛徒的古老习惯从20多米高的窗中扔出。

奥地利哈布斯堡王朝以此为借口,决定武力征服捷克。

由此,“掷出窗外事件”引发了“三十年战争”。

导火线: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掷出窗外事件”参与国家:哈布斯堡同盟→西班牙,奥地利,罗马教皇,德意志天主教徒,波兰立陶宛反哈布斯堡同盟→法国,瑞典,丹麦,荷兰,英国,俄国,捷克,德意志新教徒,特兰西瓦尼亚,意大利奥格斯堡宗教和约:1555年德意志新教诸侯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查理五世缔结《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结束了天主教在德意志的一统局面,确定了路德教和天主教两个教派的平等地位。

另外,根据“教随国定”的规定,各邦诸侯在其领地内有权决定本人及其臣民的宗教信仰。

和约使德意志新教诸侯扩大了政治和宗教权力。

重点:三十年战争是以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宗教战争开始的,后来则失去宗教性质。

30年战争

30年战争
战争导火线是1618年的波希米亚(即今捷克)人民反抗神圣罗马帝国的民族及宗教起义。而整场战争共分为4个阶段,分别是捷克阶段(1618年-1624年)、丹麦阶段(1625年-1629年)、瑞典阶段(1630年-1635年)及全欧混战阶段(1636年-1648年),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集团战败,参战各国于1648年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为止,共达三十年之久。
在查理五世(1500-1558)之后,神圣罗马帝国渐渐衰落,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当时欧洲以马丁·路德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为标志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全欧分为天主教与新教两大阵营,而德意志内部诸侯则在信仰上出现了严重歧见,同样地分裂为天主教与新教两派。欧洲列强均想插手德意志事务,以获取利益。他们分为两派,其中哈布斯堡王朝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与德意志的天主教诸侯国组成,并得到罗马教皇及波兰的支持;而另一方为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国组成,并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法国是天主教国家,但是在首相黎塞留的主导下,坚持王权高于神权,为消弱大陆上竞争对手哈布斯堡王朝,毅然支持新教国家阵营。
战争影响
德意志分裂
由于德意志是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其经济遭到极大破坏,而且战后诸侯国各割地盘,其内部分裂变成不可逆转,间接令神圣罗马帝国变得名存实亡。
荷瑞独立
这场战争后,荷兰与瑞士的独立受到保障,而荷兰更为新的海上霸主。
西班牙衰落
西班牙在战争中不论陆战还是海战均告失利,并从此失去了欧洲一等强国的地位。
法国获胜
1636年-1637年,西班牙出兵法国,与神圣罗马帝国由南北两路夹攻,并且一度进逼至法国首都巴黎,但最后为法军所败。1638年8月法国海军打败举世闻名的西班牙海军,1639年10月西班牙海军的主力更被原来籍籍无名的荷兰海军歼灭。1643年5月,第四代孔代亲王与蒂雷纳在罗克鲁瓦战役中共同击溃西班牙陆军的主力。

从三十年战争看近代国家的形成

从三十年战争看近代国家的形成

漫谈三十年战争1618—1648年在欧洲大陆的三十年战争,以签订《威斯特法利亚合约》宣告结束,标志着欧洲从封建时代进入近代。

这场战争带给欧洲的究竟是什么,封建散乱的帝国的灭亡的同时,产生了零碎的无数的小国家,这究竟是进步还是倒退?为什么希特勒的纳粹政权的残忍血腥在现代人的眼中是不可想象的,但是在当时的德国,那里的民众却是非常的支持?希特勒上台可是民意的结果。

霍布斯的《利维坦》中谈到了国家的起源问题,为什么此书名为利维坦,那个圣经里的巨大无比的水怪如何和国家扯上了关系。

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都知道,台湾是我们的一部分,只有一个中国,虽然台湾方面并不承认他们属于中华人民共和国,但是无论是台湾方面还是大陆方面,都承认只有一个中国,这是为什么。

还有很多很多类似的问题,这些问题都指向同一个关键词,那就是民族或者说是国家问题。

我来回答上诉问题,在民族国家已经占据主导地位的现在,没有什么能够与国家利益或者说是民族利益平起平坐了。

想象一下,如果有别的国家来侵略你的祖国,侵占本国的领土,你的愤怒是不是真真切切的?马克思说阶级矛盾才是社会的主要矛盾,阶级利益才是最主要要考虑的利益,在这个社会,显然是站不住脚的,举个例子,中国的无产阶级并没有帮助日本的无产阶级,帮助他们抢钓鱼岛。

民族国家,也许始于英国的资产阶级革命,也许从签订威斯特法利亚合约开始就已经孕育着国家的雏形了。

当然,欧洲的中世纪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国家。

最多只是一些城邦。

三十年战争,其实宗教革命只是一开始的原因,后来发展为全欧洲的混战,显然是不止是一个宗教信仰的不同那么简单。

这里面最明显的例子就是法国,法国本是天主教国家,但是出于政治目的却最终站在了新教一边。

在霍布斯的《利维坦》一书中,有一段话来描写国家的诞生,“我承认这个人或这个集体,并放弃我管理自己的权利,把它授予这个人或这个集体,但条件是你也把自己的权利拿出来授予他,并以同样的方式承认他的一切行为。

这一点办到之后,像这样统一在一个人格中的一群人就称为国家,在拉丁文中称为城邦,这就是伟大的利维坦的诞生—用更尊敬的方式来说,这就是活着的上帝的诞生。

三十年战争的名词解释

三十年战争的名词解释

三十年战争的名词解释三十年战争是指从1618年爆发到1648年结束的欧洲历史上一场著名的战争。

这场战争起因于欧洲多国间的宗教冲突,最终演变为一场政治、宗教、经济等多因素交织的复杂冲突。

它不仅改变了欧洲的地缘政治格局,也对欧洲历史、文化和社会产生了深远影响。

三十年战争的起因是宗教改革,具体而言是新教改革与天主教改革之间的对立。

16世纪初,德国神职人员马丁·路德提出了新教的思想,这一思想影响了欧洲的许多地方。

然而,天主教会对新教改革的抵制和镇压激起了新教徒的反抗,形成了欧洲南北两大阵营。

这导致了宗教冲突的升级,为三十年战争的爆发奠定了基础。

在这场战争中,各种武力行动、外交斡旋、联盟组建、贸易封锁等手段被广泛运用。

战争的规模庞大,参战国家众多,对欧洲的发展和局势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三十年战争的战场主要位于中欧,涉及的国家包括德意志诸邦、法国、瑞典等。

这场战争可分为四个阶段:Bohemian阶段、Danish阶段、Swedish阶段和Swedish-French阶段。

在Bohemian阶段,波希米亚地区爆发了最早的冲突。

这场战争的导火索是波希米亚王位的继承问题,新教贵族推选了一位新教国王,引起了天主教阵营的反应。

随后,波希米亚王位之争演变为其他宗教和政治势力的角逐,使战争的燃点扩大。

Danish阶段是战争进一步蔓延的时期。

丹麦国王为了维护新教徒的利益,出兵支持波希米亚新教徒。

然而,丹麦的介入激起了天主教势力的反击,由此引发了更广泛的战争。

最终,丹麦被击败,这标志着战争进入新的阶段。

Swedish阶段是三十年战争中最为激烈和重要的阶段。

瑞典国王古斯塔夫·阿道夫二世在这一阶段加入战争,并很快取得了重大胜利。

他领导的瑞典军队战斗勇敢,在波尔特瓦的战役中击败了维也纳同盟,为瑞典在欧洲事务上的影响力奠定了基础。

此后,法国也加入了战争,因此这一阶段也被称为Swedish-French阶段。

三十年战争对欧洲造成了巨大破坏,给德意志地区带来了深重的人口和经济损失,尤其是在战争的后期。

欧洲十年战争的历史经过与影响

欧洲十年战争的历史经过与影响

欧洲十年战争的历史经过与影响欧洲十年战争,也称为三十年战争的最后阶段,是指在17世纪初期,欧洲各国之间为争夺权力和领土而进行的一系列冲突。

该战争历时近三十年,直接或间接影响了欧洲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结构,成为欧洲历史上一段重要的时期。

战争背景十年战争的起因可以追溯到16世纪,当时欧洲正处于宗教改革的时期。

天主教和新教之间的宗教分歧使得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变得紧张。

特别是在德国、荷兰、斯堪的纳维亚和波罗的海地区,新教徒逐渐得到政治地位。

这些国家拥有的新教徒的领地提供了宗教问题升级的土壤,最终导致了冲突。

战争进程在1618年,一场宗教战争于波西米亚爆发,一方为新教军队,另一方为天主教军队。

这场战争从天主教国家波兰转移到了德国,接着又扩散到欧洲其他地区。

经过几年的战争,各方彼此斗争,局面越来越复杂。

法国加入了战争,向天主教营地宣战,从而加剧了战争的复杂程度。

战争期间,除了波兰、奥地利和瑞士以外的所有国家都加入了这场战争,因为这场战争已经停不下来了。

战争的结束战争的结束可以追溯到1648年的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这是一份关于德国地位和荷兰独立的条约,终止了这场长达近三十年的战争。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还规定,加尔文派(新教)可以在荷兰、瑞士、斯堪的纳维亚、苏格兰、德国和波兰定居,建立自己的教堂和学校,在这些地区不受天主教主教管辖。

德国国家分为独立的国家;荷兰反抗了西班牙和神圣罗马帝国的压迫,获得了独立;西班牙承认了荷兰的独立。

战争的影响欧洲十年战争的影响在欧洲历史上是很深刻的,而且影响在很多方面都可以看到。

1.国家的形成:通过这场战争,各个国家的边界和领土再次得到确认。

威斯特伐利亚条约也使得各个国家知道彼此的权利和义务。

2.宗教问题的新局面:在这场战争过程中,新教徒和天主教徒都使用了武力来达到自己的目的。

这场战争结束后,新教徒和天主教徒之间的关系有了新的认识,这也影响了欧洲的宗教形势。

3.军事发展:欧洲十年战争涉及到了军事技术和战术。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

三十年战争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

这场战争是欧洲各国争夺利益、树立霸权以及宗教纠纷剧化的产物,战争以波希米亚人民反抗奥地利帝国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为肇始,最后以哈布斯堡王朝战败并签订《威斯特伐利亚和约》而告结束。

战争背景13世纪以后,哈布斯堡王朝统治下的神圣罗马帝国皇权日益衰微,各邦诸侯割据称雄。

信奉新教(路德教、加尔文教)的诸侯和信奉旧教(天主教)的诸侯在宗教纠纷掩饰下争夺地盘和反对皇帝专权,并分别组成“新教联盟”(1608)和“天主教联盟”(1609)。

哈布斯堡王朝极力限制新教活动,争取旧教诸侯重振帝国皇权,并得到罗马教皇、西班牙和波兰贵族的支持。

法国为称霸欧洲,力图使德意志保持分裂状态,支持新教诸侯反抗皇权;丹麦、瑞典早已觊觎北海和波罗的海的德意志领土和港湾;荷兰和英国则不愿帝国势力在北欧扩张,英国还企图削弱西班牙的势力。

这些国家都支持新教联盟。

1618年捷克反对哈布斯堡王朝的起义,是三十年战争的导火线。

神圣罗马帝国皇帝马蒂亚斯(1612~1619在位)企图在捷克(波希米亚)恢复天主教,指定斐迪南二世为捷克国王。

斐迪南二世下令禁止布拉格新教徒的宗教活动,拆毁其教堂,并宣布参加新教集会者为暴民。

1618年5月23日,武装群众冲进王宫,把皇帝的钦差从窗口抛入壕沟,史称“掷出窗外事件”,它成为三十年战争的开端。

战云密布在查理五世(1500-1558)之后,神圣罗马帝国渐渐衰落,处于诸侯割据的状态。

当时欧洲以马丁·路德1517年《九十五条论纲》为标志的宗教改革运动使全欧分为天主教与新教两大阵营,而德意志内部诸侯则在信仰上出现了严重歧见,同样地分裂为天主教与新教两派。

欧洲列强均想插手德意志事务,以获取利益。

他们分为两派,其中哈布斯堡王朝集团由奥地利、西班牙与德意志的天主教诸侯国组成,并得到罗马教皇及波兰的支持;而另一方为反哈布斯堡王朝集团,由法国、丹麦、瑞典、荷兰及德意志新教诸侯国组成,并得到英国、俄国的支持。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十年战争是怎么结束的
三十年战争(1618年-1648年),是由神圣罗马帝国的内战演变而成的全欧参与的一次大规模国际战争,那么你知道三十年战争是怎么结束的吗?以下是为你整理的三十年战争的详细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三十年战争终结》是一本个人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研究而写作出来的书籍,具有极大研究价值。

《三十年战争终结》是著名的越南作家陈文茶的根据自己对于越南三十年战争的回忆而写作出来的,上面记载的很多都是在越南三十年战争中发生过的具体事实,对于越南的历史具有很高的史料价值。

由陈文茶所写的《三十年战争终结》在很大的程度上真实的反映了三十年战争中越南人民顽强拼搏,抵御外敌,坚强不屈的可歌可泣的斗争精神和感人肺腑的动人事迹。

从这本书中我们可以了解到越南人民在面对外敌入侵时候坚强的决心和毅力,以及摆明了他们不会对于那种当政者违背胡志明主席的遗愿,作出背叛越南人民以及国家坐视不理的态度。

《三十年战争终结》是在一九八四年的时候陈文茶完成之后拿到世界知识出版社所出版的,本书一共有八个章节,分别介绍了越南三十年战争中的原因和胜利的结果以及内容,在书的前后还分别有前言和尾言。

可以说从整体上来看,《三十年战争终结》的这个篇幅并不
长,但是陈文茶却是通过《三十年战争终结》这本书向人们反映了越南人民在越南长达四十年的战争生活中的经历,和他对这场战争的反思以及回忆。

这本书的原稿是在一九八二年的时候在越南的出版社出版,后来为了方便大众而被翻译为中文。

欧洲三十年战争是欧洲历史上的一次极其带有浓重色彩的一场战争,这场战争对于欧洲人民来说有着重要的意义,因为是这场战争推动力欧洲民主国家的建立。

欧洲三十年战争发生于公元前962年的时候,在那个时候德国的当政者在罗马称帝,建立了神圣罗马帝国。

当时国家的领土疆域面积极大,包括了很多在后来在三十年战争中取得胜利的小国家。

可是后来由于德意志被分裂为诸多的诸侯小国,而当权者也渐渐的对其失去了约束力,再也无法将权力集中起来。

为了更够拥有更多的权势,当政者和当时的各位诸侯争权夺势,国家内部战争严重。

在后来的时候,内战双方为了能够使自己一方拥有足够的力量与之抗衡,于是纷纷向外界求助。

在后来的时候,由于捷克人民对当政者奋起反抗而将三十年战争的战火点燃。

就这样一场国家的内战转变成为了统一集权的国家为了谋求发展,对外扩张,而将目标定为德国的争夺战。

在欧洲三十年战争中,可以说几乎欧洲的所有国家都参与其中,在这场中战争中德国作为主战场,遭受前所未有的打击,在战后国家领土被瓜分得四分五裂的局面再也无法挽回,经济方面也是遭到严重的打击,国家建筑更是被毁的面目全非,人民死伤无数,人口数目锐减。

从前的霸主地位一去不复返,神圣罗马帝国已经是名存实亡。


与之相反的则是之前在德国统治下的一些小国强势崛起,如法国,荷兰等。

可以说欧洲三十年战争对于欧洲政治格局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而且欧洲三十年的战争还推动了欧洲民主制度的形成。

三十年战争使德国损失的原因三十年战争对于整个欧洲新的格局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可以说在这场战争中几乎整个欧洲的国家都参与其中,长达三十年的战争对于欧洲各国的影响极大。

在这些国家中又要数德国的影响最大,在后来的时候有人统计说道,在这场三十年的战争使德国损失过半。

由于三十年战争的主要战场是德国,因此可以说在这场长达三十年的战争中,德国的方方面面都是饱受摧残。

而对于统计出来的三十年战争使德国损失过半,则是根据以下方面得出的。

首先是由于德国是这场战争的主要场地,因此可以说这对于德国的人民来说是极为的残忍的,在战争期间,德国人民一直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几乎每天都有大量的人口在死去,这使得德国的人口在以飞快的速度下降,在战争之前德国的人口数目大约是在1600-1700万之间,但是在战后已经是降到了1000万左右。

其次是由于德国被作为主战场,每天都有战事发生,因此就需要大量的军费来作为支出,进而加强对于战事的防御和抵抗,除此之外,军队的规模也是急需扩大,而士兵的来源,则是德国人士占了大多数。

这也就导致了德国经济的危机此起彼伏。

导致很多的工商农业在战争的影响无法发展和维持,使得德国的经济遭到严重的迫害。

最后就是德国在这场战事的影响下被四分五裂开来,国际力量大为下降,由原本的一个大国沦落为一个被四分五裂的国家。

因此可以说三十年战争德国损失惨重,甚至达到了损失过半的程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