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师大版《琵琶行》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
《琵琶行》教学设计《琵琶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作为一位杰出的老师,常常要根据教学需要编写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一个系统设计并实现学习目标的过程,它遵循学习效果最优的原则吗,是课件开发质量高低的关键所在。
我们该怎么去写教学设计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琵琶行》教学设计范文(精选3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琵琶行》教学设计1【设计意图】1、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2、领悟诗人与琵琶女感情的共鸣点。
3、背诵全诗,提高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设计提要】1、描写琵琶乐时,诗人成功地运用了一连串的比喻,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2、“我闻琵琶已叹息,又闻此语重唧唧。
”表达了诗人对琵琶女不幸遭遇的深切同情。
“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
”产生共鸣,点明题旨。
【设计实施】一、先让学生欣赏一段琵琶曲,然后依势将学生引入《琵琶行》点拨:在白居易生活的时代,有一句流行语“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就是指他的名作《长恨歌》和《琵琶行》。
“行”,又叫“歌行”,是乐府歌辞的一种体裁。
它源于汉魏乐府,是乐府曲名之一。
二、让学生自由地诵读全诗,读出其中的感情来三、配乐示范背诵全诗四、课文赏析1、赏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提问:第一段在全诗中有何作用?点拨:“浔阳江头夜送客”,交代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再用“枫叶获花秋瑟瑟”渲染出一种悲凉诉气氛,为全诗定下了基调。
“主人”四句,写饯别时的凄凉情景。
“举酒欲饮无管弦”,“醉不成欢惨将别”,一个“惨”字点出了凄凉环境。
最后借江边月影,烘托出主客相对无言,黯然神伤的心情。
“忽闻”两句对忽然传来的琵琶声悠然神往,从感情上由忧转喜,引起下文。
2、赏析诗人是如何将“仙乐”绘声绘色地表现出来的。
点拨:诗人运用一连串的比喻来写虚渺飘忽,过耳即逝的无形的音乐,用音强、音高、音色、节奏,旋律各不相同的十多种声音来比喻四根琴弦所发出的不同乐声:“如急雨”“如私语”“莺语花底”“泉流冰下”“冰泉冷涩”“银瓶乍破”“刀枪鸣”“如裂帛”等等,使读者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不仅调动了读者的听觉和视觉,而且能激发读者的联想和想象。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琵琶行》的作者背景、时代背景和文学价值。
2. 能够理解并运用文中的关键词汇和句式。
3. 能够分析并欣赏《琵琶行》的文学特色和艺术魅力。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和探究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对《琵琶行》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通过朗读、表演等形式,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2. 培养学生对音乐和艺术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朗读1. 让学生反复朗读《琵琶行》,理解课文的大意和情感。
2. 引导学生注意课文的韵律和节奏,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2.2 课文解析1. 分析课文的内容,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的含义。
2.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深入理解诗人的意图。
2.3 文学特色分析1. 分析《琵琶行》的文学特色,如意象、情感、节奏等。
2. 引导学生欣赏诗中的艺术魅力,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第三章:教学过程3.1 导入1. 引导学生回顾《琵琶行》的作者背景和时代背景。
2. 激发学生对《琵琶行》的兴趣和好奇心。
3.2 课文朗读与解析1. 让学生朗读课文,感受诗歌的音乐性。
2. 解析课文的内容,解释关键词汇和句式的含义。
3.3 小组讨论1. 让学生分组讨论,深入理解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
2. 各小组汇报讨论结果,分享对诗人的意图的理解。
3.4 实践活动1. 组织学生进行朗读、表演等活动,体验诗歌的情感。
2. 邀请音乐老师进行琵琶演奏,让学生感受诗歌与音乐的结合。
第四章:教学评价4.1 学生自主学习评价1. 评价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分析能力。
2. 评价学生对文学特色的欣赏和审美能力。
4.2 小组讨论评价1. 评价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参与和表达情况。
2. 评价学生对课文中的隐喻和象征的理解程度。
4.3 实践活动评价1. 评价学生在实践活动中的表现和体验。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琵琶行(节选)》教案-北师大版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琵琶行(节选)》教案-北师大版一、教学目标•理解课文节选的意义和主旨,写出大意;•分析文学特点,了解诗歌的韵律;•学习古诗词的背景知识并能默写诗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加强学生对传统文化的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文化自信。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琵琶行那抹亮丽的景象及所表现出的主题;•教学难点:琵琶行诗歌的韵律及诗歌中的修辞手法。
三、教学方法•情景模拟法•课文解析法•讨论式授课法•集体朗读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听一段古琴演奏或欣赏一段古琴音乐,了解古琴的声音特点和起源。
2.语文课堂的雏形•请同学们依次读课文,把握诗歌的韵律;•了解诗歌表现手法,分析题目的含义。
3.探寻课文含义•讨论课文的起因和背景;•阅读课文主要内容,分析诗歌主题;•掌握文学史的背景知识。
4.琵琶校园里•听一段琵琶演奏,谈谈感受;•了解一些时代背景和文艺精神,加深对诗的认识。
5.情景朗读•分角色进行情景模拟朗读;•体会朗读中的节奏和感情表达。
6.活动设计在课堂上,进行段落朗读比赛,配上乐器或音乐。
7.归纳通过以上一系列活动,帮助学生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琵琶行(节选)》的主题,及所表达的情感;同时加深学生对文化艺术的认识和理解。
五、教学反馈•针对学生的表现,以小组分组讨论,集体分析学生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学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问题及建议,通过教师的引导进行解决。
六、教学效果评估学生思考几个问题:1.读完课文后自己最深的感受是什么?2.诗歌的表达和情感表现是否准确?3.是否理解了古文化的内涵及文艺精神?七、教学流程图st=>start: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琵琶行(节选)》教案-北师大版op1=>operation: 导入op2=>operation: 课文解析op3=>operation: 探寻课文含义op4=>operation: 琵琶校园里op5=>operation: 情景朗读op6=>operation: 活动设计op7=>operation: 归纳op8=>operation: 教学反馈op9=>operation: 教学效果评估e=>end: 教学结束st->op1->op2->op3->op4->op5->op6->op7->op8->op9->e八、教学资源•古琴演奏•琵琶演奏•课本•相关诗歌朗读选集•加分项:古典文学与艺术历史相关书籍。
北师大版语文九年级上册第4课《琵琶行(节选)》教学设计2
《琵琶行》教学设计(一)课堂教学要求:【教材分析】《琵琶行》是一首长篇叙事诗,主要叙述了诗人和一漂泊江湖的琵琶女邂逅,并被其琴声和凄苦身世所感动的故事。
诗歌借写琵琶女的不幸身世,抒发了对自身遭遇的无限感伤和对黑暗政治的强烈愤慨。
本文是节选。
【教学目标】1.领悟诗人用诗歌表现琵琶弹奏的技巧。
2.掌握叠韵、叠词、拟声等修辞手法。
3.认识诗人是如何将音乐与感情相结合的。
4.理解艺术虚构与真实的关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欣赏诗人如何描写音乐的过程性。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体会“此时无声胜有声”的精彩。
4 琵琶行(第1课时)【教学建议】1.情境导入。
播放配乐诗朗诵《琵琶行》。
教师介绍:唐宪宗元和十年,白居易被贬江州司马。
第二年秋天的一个夜晚,白居易到江边送友人。
在中国诗歌史上,这是一个非同寻常的夜晚,在这个夜晚,多情的诗人白居易心潮澎湃、有感而发,为我们留下了一篇千古佳作。
直到今天,诗中脍炙人口的佳句如“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此时无声胜有声”,仍为我们所熟知。
我们今天就一起来欣赏这首《琵琶行》。
2.作者简介。
借助多媒体展示作者资料及图片。
3.检测预习字词。
可用多媒体投影4.初读诗歌,了解事件基本内容,把握感情基调。
5.理解弹奏过程中的人物描写与抒情。
引导学生思考:(1)开始演奏了,诗人是以描写曲调为主,还是以抒发感情为主?(2)那么,同学们再思考一个问题,诗人听到的,是否完全是琵琶女的感情呢?6.背诵全诗。
琵琶行(第2课时)【教学建议】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
学生一起朗诵《琵琶行》。
请几位同学来背诵全诗。
2.赏析对琵琶乐曲旋律变化起伏过程的精彩描写。
引导学生思考:(1)同学们,我们欣赏音乐的时候,往往会被其有规律的高低强弱、快慢缓停的变幻所折服。
《琵琶行》这种旋律的变化,被白居易捕捉到了吗?(轻拢慢捻抹复挑,初为《霓裳》后《绿腰》。
诗人对演奏的描写,已经具体到演奏的动作,连用了4个动词:拢、捻、抹、挑。
《琵琶行》教学设计(1)
白居易的诗歌作品丰富,包括《长恨歌》、《卖炭翁》、《琵琶行》等,都是中 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作。
03
教学方法
诵读法
总结词
通过诵读,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 培养语感。
详细描述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多次诵读,从初步 感知到深入理解,逐渐体会诗歌的韵 律和节奏,培养学生的语感和对诗歌 的感悟能力。
小组合作探究法
总结词
通过小组合作,共同探讨诗歌的主题 和思想内涵。
详细描述
将学生分成若干小组,每组学生共同 探讨诗歌的主题、思想内涵、艺术手 法等方面的问题,通过交流和讨论, 加深对诗歌的理解和认识。
多媒体辅助教学法
总结词
利用多媒体手段,丰富教学内容,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详细描述
教师可以使用PPT、视频、音频等多媒体手段辅助教学,展示诗歌的相关背景、音乐、画面等内容,帮助学生更 好地理解诗歌的意境和情感,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
唐诗发展概况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创造了著名的唐诗文化,成为了中国文化的代表 之一。《琵琶行》是唐朝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反映了唐朝中后期的社会现实 。
诗人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与元稹并称为“元白”,他的诗歌题材广 泛,语言通俗易懂,被誉为“人民诗人”。
《琵琶行》的创作背景
社会背景
《琵琶行》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 一,也是唐诗中的经典之作,其 诗歌艺术价值极高,被誉为中国 古代文学史上的“史诗”。
历史地位
《琵琶行》不仅在文学上具有重 要地位,同时也反映了唐朝中后 期的社会历史状况,对于研究唐 朝历史和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琵琶行》的作者介绍
白居易简介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唐朝著名现实主义诗人,与元 稹并称为“元白”,倡导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九年级语文上册第4课《琵琶行》教案北师大版
4.琵琶行(节选)1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4、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2学情分析学设计体现三个方面的特色:1 、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使学生真正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
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了两次阅读活动,一是初读课文,让学生在疏通文意的基础上,思考有关问题,并尝试概述课文情节,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是在引导学生赏析课文,品味鉴赏课文中的环境美、用语言描述的音乐美、人物的情感美时,在教师示范赏析的基础上,鼓励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深层次地研读课文。
这样安排,确保学生有充足的时间投入到阅读实践中去,用学生的阅读代替教师的讲解,从而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 、教给学生文言诗文的学习方法,提高对文言文的阅读欣赏能力。
在本教学设计中,一是安排学生借助注释、工具书等掌握字词,疏通文意,通过概述课文内容,提高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能力。
二是通过师生的平等交流对话,让学生初步领悟如何赏析文言文的基本方法,并以教师的鉴赏方法指导学生有效地进行阅读和表达。
三是在学生自主欣赏的基础上,组织学生交流评论,引导学生各抒己见。
学生交流评议的过程,既是相互取长补短,共享学习资源的过程,也是促进学生提高文文欣赏能力的过程。
3 、珍视学生的个性差异,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本教学设计中安排学生赏析《十面埋伏》等琵琶名曲,写听后感,既让学生将课文中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加以迁移运用,举一反三,又为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提供了空间3重点难点重点:赏析作者描写音乐的高超技巧。
难点:品味诗歌意境,分析作者在诗中表达的思想感情。
4新设计【教学设想】《琵琶行》是描写音乐的千古名篇。
因此,教学中不必过份拘泥于字词教学,字词知识可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中掌握。
课堂教学应围绕下列三个环节进行:通过诵读感受诗人的情感,通过语言品味音乐美。
《琵琶行》教案设计
《琵琶行》教案设计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白居易的生平及诗歌创作特点。
2、引导学生理解《琵琶行》的诗歌内容,把握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3、分析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艺术手法,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指导学生背诵全诗。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体会诗人对琵琶女身世的同情和自身被贬的愤懑。
(2)赏析诗歌中音乐描写的精彩段落,感受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2、教学难点(1)理解诗歌中用典、象征等修辞手法的运用及其表达效果。
(2)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人在诗歌中所表达的复杂情感。
三、教学方法1、诵读法:通过反复诵读,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律和节奏,理解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2、讨论法:组织学生讨论诗歌中的重点问题,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合作精神。
3、赏析法:对诗歌中的精彩段落进行赏析,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水平。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琵琶曲,引出课题《琵琶行》。
提问学生对琵琶这种乐器的了解,以及是否听过与琵琶有关的故事或诗歌。
2、作者及背景介绍(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重点强调他的诗歌创作主张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2)讲述《琵琶行》的创作背景,让学生了解诗人被贬江州的遭遇,为理解诗歌的情感奠定基础。
3、初读诗歌(1)学生自由朗读诗歌,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教师范读,学生注意诗歌的节奏和韵律。
(3)学生再次朗读,初步感受诗歌的内容和情感。
4、诗歌内容解读(1)请学生概括诗歌的主要内容,教师进行补充和总结。
(2)逐句解读诗歌,引导学生理解诗歌中描写琵琶女身世和演奏技艺的词句,以及诗人对自身遭遇的感慨。
5、主题和情感探讨(1)组织学生讨论诗歌的主题,思考诗人通过琵琶女的遭遇表达了怎样的情感。
(2)引导学生体会诗人对社会黑暗和不公的批判,以及对自身命运的无奈和愤懑。
6、艺术手法分析(1)分析诗歌中音乐描写的段落,如“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
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
”让学生体会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的运用,感受其生动形象的表达效果。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精选-精选文档
北师大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精选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1.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2.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板书课题,作者,简介作者与作品提示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二、教师引导学生对诗的内容作整体把握。
三、串讲小序,讲前布置两个思考题要求学生边听边思考,串讲后提问。
1.小序有什么作用?明确: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和故事概况,概述歌女的悲凉身世,说明了写作的背景动因,并为全诗定下了凄切的感情基调。
2.小序已经简明清楚地叙述了琵琶女的故事和自己的感受,为什么还要写成一首诗呢?明确:写成了诗,人物和故事更加形象感人,更好地抒情达意,给人以更深的感情共鸣。
四、分析第一段“浔阳江边闻琵琶”。
1.“枫叶荻花秋瑟瑟”。
叙述秋夜江边送客时的环境,秋夜江边,枫叶、荻花,色调暗淡,“瑟瑟”二字点情,景物成了溢满悲凉情感的意象,叠加在一起,令人顿觉秋凉袭来,渲染了送别时人物凄凉愁惨的心情。
2.“别时茫茫江浸月”。
叙述别时的情景。
景中含情,茫茫江水,溶溶月色中无不弥散着作者的离愁别绪,仿佛作者的心情融化其中,与自然景物有了感应。
情景交融,自然地点染出哀伤之别,同时为水上琵琶声的出现准备好氛围。
北师大初中语文九上《4琵琶行(节选)》word教案 (4)
《琵琶行》教案教学目标:⑴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背诵课文。
⑵体会古典诗歌中音乐描写的表达技巧,提高学生欣赏音乐描写的能力,激发学生对音乐描写诗句的品度热情,从而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⑶作者为何会与琵琶女产生共鸣?他们产生了怎样的共鸣?⑷鉴赏诗歌借助音乐描写表达情感,理解诗人的内心感受,探求“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原因。
教学重点、难点:⑴第二段,以体会琵琶的音乐美为主⑵创设联想和想象,探究诗歌意境。
⑶学习描摹音乐意境。
教学过程和步骤:导入:古诗《古道从军行》有云: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王翰的《凉州词》也有云: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自来琵琶出现在诗中便有一中悲戚的感觉,琵琶代表的就是一种寂寞,一种伤感。
那么,我们来看看白居易讲述的是什么样的一个伤感故事。
(板书标题和作者)作者白居易,为唐代著名的现实主义诗人。
白居易曾经用了一句话来大致概括了一下自己的人生:“始得名于文章,终得罪于文章”。
唐宪宗元和十年,朝中重臣李师道勾结拥兵割据的藩镇吴元济派人刺死了宰相武元衡。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是一国之栋梁,宰相之死引起了长安城一片混乱。
白居易当时任东宫赞善大夫,这是个陪侍太子的闲职,不能过问朝政,但他压抑不住自己的愤怒上书要求缉捕凶手,终以越职言事的罪名被贬为江州司马。
被贬的打击给白居易造成的创伤极深,到江州后一年便体会到了社会的残酷和世态的炎凉。
适逢琵琶女,听到她那富有感情的琵琶声,了解她悲凉的身世,激起了诗人压抑已久的情感,与之产生的强烈的共鸣,并为之而作《琵琶行》。
经过大家的预习,都已经知道了在小序中讲述了作者和琵琶女的伤心事,以及《琵琶行》的由来。
那么,大家先读一读正文,看看本文,到底讲述了一个什么样的故事?问:大家看完之后,觉得本文有几个主人公?答:两个。
作者和琵琶女。
本文既然有两个主人公,我们就根据这两位主人公的情感发展路线来理清这篇文章的脉络。
问:第一段告诉了我们哪些信息?答:作者夜送客,忽闻水上琵琶声。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琵琶行》教案
北师大版九年级上册语文第4课《琵琶行》教案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1能够正确地朗读并背诵《琵琶行》。
1.2理解诗歌的背景和主题。
1.3分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2.过程与方法2.1学会欣赏古典诗词的美。
2.2培养通过诗歌抒发情感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3.1感受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
3.2增强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认同。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1.1理解诗歌的主题和情感。
1.2分析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2.教学难点2.1理解诗歌的深层含义。
2.2提高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三、教学过程1.导入教师简要介绍《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激发学生对诗歌的兴趣。
2.诗歌朗读2.1学生自读诗歌,注意朗读节奏和韵律。
2.2教师指导学生正确朗读,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3.诗歌解析3.1学生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受。
3.2教师解析诗歌的意象、修辞手法和表达技巧。
示例解析:1.“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
”诗句描绘了一个秋夜的江边景象,枫叶荻花在秋风中摇曳,营造出一种凄凉的氛围。
2.“主人下马客在船,举酒欲饮无管弦。
”诗句通过对比主客之间的地位和情感,表现了诗人对现实的无奈和悲哀。
3.“醉不成欢惨将别,别时茫茫江浸月。
”诗句传达了诗人离别时的悲凉心情,江水映照着月光,更增添了离别的凄美。
4.诗歌主题讨论4.1学生分组讨论诗歌的主题。
示例讨论:主题一:诗人的忧国忧民情怀主题二:诗歌中的音乐美和情感美5.诗歌欣赏5.1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首古典诗词进行欣赏。
6.课堂小结7.作业布置7.1学生自选一首古典诗词,进行背诵和欣赏。
四、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朗读、解析、讨论和欣赏等环节,使学生深入理解了《琵琶行》的内涵和审美价值。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注重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生的诗歌欣赏能力。
同时,教师也关注到学生的个体差异,给予不同学生不同的指导和帮助,使他们在课堂上都有所收获。
在今后的教学中,教师还需要进一步丰富教学内容和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琵琶行》教学教案设计
《琵琶行》教学教案设计第一章:教学目标1.1 知识与技能1. 能够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能够正确朗读和背诵《琵琶行》。
3. 能够分析《琵琶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1.2 过程与方法1. 通过阅读和讨论,培养学生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鉴赏能力。
2. 通过分析诗句的韵律和修辞,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深入理解能力。
1.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通过学习《琵琶行》,使学生了解古代音乐和诗歌的结合,感受诗歌的美感。
2. 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热爱。
第二章:教学内容2.1 课文背景介绍1. 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 讲述《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历史背景。
2.2 课文朗读和背诵1. 指导学生正确朗读《琵琶行》。
2. 组织学生进行背诵练习。
2.3 课文内容分析1. 分析《琵琶行》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分析《琵琶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第三章:教学重点与难点3.1 教学重点1. 理解《琵琶行》的背景和作者的创作风格。
2. 正确朗读和背诵《琵琶行》。
3. 分析《琵琶行》的韵律特点和修辞手法。
3.2 教学难点1. 《琵琶行》中一些生僻字和古代用语的理解。
2. 对《琵琶行》的深层次情感和主题的理解。
第四章:教学方法与手段4.1 教学方法1. 阅读理解法:通过阅读和讨论,深入理解《琵琶行》的内容和主题。
2. 诗歌鉴赏法:通过分析诗句的韵律和修辞,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4.2 教学手段1. 课文朗读:通过朗读,使学生感受诗歌的音乐性和韵律美。
2. 投影仪:展示《琵琶行》的文本和相关的图片,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五章:教学评价5.1 课堂参与度评价1. 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参与情况,评价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度。
5.2 课文理解评价1. 通过提问和讨论,评价学生对《琵琶行》的内容和主题的理解程度。
5.3 朗读和背诵评价1. 评价学生在课堂上朗读和背诵《琵琶行》的表现。
第六章:教学过程6.1 课前准备1. 准备《琵琶行》的文本和相关的背景资料。
《琵琶行》 教案教学设计
《琵琶行》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能够理解并背诵《琵琶行》全文。
了解唐代社会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理解诗歌的历史价值。
分析并欣赏诗歌中的意象、韵律和修辞手法。
2. 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分析等方法,深入理解诗歌内容。
学会从不同角度欣赏和评价诗歌,培养审美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诗人对人生、命运的深刻思考,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追求。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提高对古典文学的兴趣和热爱。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琵琶行》的诗意和艺术特色。
诗歌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2. 教学难点:诗歌中一些生僻词汇和古文句式的理解。
对诗歌深层含义的解读和欣赏。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思考和探索。
2. 利用多媒体手段,展示与诗歌相关的图像、音乐等资料,增强学生的感官体验。
3. 分组讨论,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播放琵琶音乐,引起学生对诗歌主题的兴趣。
简介唐代社会背景和诗歌创作背景。
2. 朗读与背诵:指导学生正确朗读诗歌,注意语气、节奏的把握。
鼓励学生背诵诗歌,加深对诗意的理解。
3. 文本分析:解读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诗歌主题。
分析诗歌结构,讲解诗句含义,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
4. 讨论与欣赏:组织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诗歌的理解和感悟。
邀请学生上台朗读并解析诗歌,给予肯定和鼓励。
5. 总结与拓展:总结诗歌的主题和艺术特色,强调诗歌的历史价值。
提出与诗歌相关的思考题,鼓励学生进行课后拓展。
五、作业布置1. 完成课后练习,包括诗歌默写、翻译和分析题。
2. 搜集与《琵琶行》相关的资料,进行阅读和思考,下节课分享。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思考问题的深度以及与同学的互动情况。
2. 作业评价: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包括诗歌默写、翻译和分析题的正确性及思考题的深度。
3. 读后感评价:评价学生读后感的真实情感表达和对于诗歌内容的理解程度。
《琵琶行》教案教学
《琵琶行》优秀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文。
(2)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和情感。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古代音乐文化的魅力,了解音乐与诗歌的密切关系。
(2)培养学生热爱祖国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豪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1. 教学重点:(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
(2)理解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3)了解《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2. 教学难点:(1)诗中一些生僻字词的解释和理解。
(2)分析诗中的音乐元素和情感表达。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诗文的背景、作者生平和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法:学生自主朗读、背诵诗文。
3. 合作探讨法: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4. 案例分析法:分析古代音乐与诗歌的密切关系。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熟悉《琵琶行》的教学内容,了解学生的学习状况。
2. 学生准备:预习《琵琶行》,了解诗文的大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引导学生进入古典音乐氛围。
(2)简要介绍《琵琶行》的创作背景和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作品风格。
2. 自主学习(1)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体会诗文的韵律美。
(2)学生背诵诗文,加强记忆。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案例分析(1)分析古代音乐与诗歌的密切关系,以《高山流水》为例。
(2)引导学生感受音乐与诗歌的融合,体会《琵琶行》的音乐美。
5. 课堂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琵琶行》的艺术价值和审美情趣。
6. 课后作业(1)熟读并背诵《琵琶行》。
六、教学拓展1. 对比拓展:将《琵琶行》与《诗经》中的《关雎》、《王风·黍离》等诗歌进行对比,分析其音乐性与情感表达的异同。
琵琶行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学科:_________________
年级:_________________
教师:_________________
琵琶行北师大版初三上册语文教案
《琵琶行》教案
教学目的
1、欣赏诗中运用比喻,形象描写音乐的语言艺术,
2、了解运用环境渲染气氛、烘托人物思想感情的表现方法。
年复一年都在欢笑打闹中渡过;秋去春来美好的时光白白消磨。
兄弟从军姊妹死家道已经破败;暮去朝来我也渐渐地年老色衰。
门前车马减少光顾者落落稀稀;青春已逝我只得嫁给商人为妻。
商人重利不重情常常轻易别离;上个月他去浮梁做茶叶的生意。
他去了留下我在江口孤守空船;秋月与我作伴绕舱的秋水凄寒。
更深夜阑常梦少年时作乐狂欢;梦中哭醒啼泪纵横污损了粉颜。
我听琵琶的悲泣早已摇头叹息;又听到她这番诉说更叫我悲凄。
我们俩同是天涯沦落的可悲人;今日相逢何必问是否曾经相识。
自从去年我离开繁华长安京城;被贬居住在浔阳江畔常常卧病。
浔阳这地方荒凉偏僻没有音乐;一年到头听不到管弦的乐器声。
住在湓江这个低洼潮湿的地方;第宅周围黄芦和苦竹缭绕丛生。
嘈嘈声切切声互为交错地弹奏;就象大珠小珠一串串掉落玉盘。
清脆如黄莺在花丛下婉转鸣唱;幽咽就象清泉在沙滩底下流淌。
好象水泉冷涩琵琶声开始凝结,凝结而不通畅声音渐渐地中断。
象另有一种愁思幽恨暗暗滋生;此时闷闷无声却比有声更动人。
突然间好象银瓶撞破水浆四溅;又好象铁甲骑兵撕杀刀枪齐鸣。
一曲终了她对准琴弦中心划拨;四弦一声轰鸣好象撕裂了布帛。
东船西舫人们都静悄悄地聆听;只见江心之中映着白白秋月影。
她沉吟着收起拨片插在琴弦中;整顿衣裳依然显出庄重的颜容。
《琵琶行》教案教学
《琵琶行》优秀教案教学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正确地朗读和背诵《琵琶行》全诗。
(2)理解《琵琶行》的时代背景、作者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3)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解读《琵琶行》的意境和内涵。
(2)学会欣赏古典诗歌,提高审美情趣。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感受诗词中的美好情感,培养对古典文化的热爱。
(2)学会关注人生、关注社会,培养人文素养。
二、教学重点:1. 诗文背诵与理解。
2. 分析诗中的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
三、教学难点:1. 诗中生僻字的读音和书写。
2. 理解诗中的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1)简要介绍白居易的生平和创作风格。
(2)阐述《琵琶行》的时代背景和意义。
2. 自主学习:(1)让学生自主朗读《琵琶行》,感受诗的韵律和节奏。
(2)让学生结合诗文,了解诗中的意象和情感。
3. 合作探讨:(1)分组讨论,分析诗中的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
(2)分享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4. 课堂拓展:(1)欣赏其他关于琵琶的诗歌或音乐作品,加深对琵琶文化的理解。
(2)邀请琵琶演奏家进行现场表演,感受琵琶的魅力。
5. 总结反馈:(1)教师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2)学生反馈学习收获,提出疑问。
五、课后作业:1. 背诵《琵琶行》。
2. 写一篇关于《琵琶行》的赏析文章。
3. 调查了解琵琶在现代音乐中的应用,分享调查成果。
六、教学评价:1. 学生朗读和背诵《琵琶行》的情况。
2. 学生对诗中意象、情感和艺术特色的理解程度。
3. 学生对琵琶文化的了解和欣赏能力。
七、教学反思:1.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充分关注了学生的学习需求。
2. 教学方法和手段是否有效地促进了学生的学习。
3. 教师是否在教学中关注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文化素养的培养。
八、教学拓展:1. 邀请舞蹈演员进行《琵琶行》舞蹈表演,让学生感受诗歌与舞蹈的结合。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北师大版《琵琶行》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培养学生透过人物的行动、语言,理解人物思想感情的能力。
2.学习用比喻描写声音变化的写法,培养学生联想和想象能力。
A掌握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声音的高超技法。
B通过对人物身世命运的分析,解读作品的思想感情。
把握意境。
感受“声中之情”
声音描写技巧高超,要求讲完其段落后,学生能及时掌握并背诵。
主旨方面重点比较“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名句。
琵琶行(并序)(xx)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盛产诗歌的国度,迄今为止,我们已经穿越《诗经》、《唐诗》走过了3000多年的曲折岁月。
《唐诗》是我国诗歌的一座高峰,它像一座光芒四射灯塔,照耀着历代文人墨客。
一提起唐代,人们首先想到的恐怕不是帝王将相,而是诗人才子。
唐朝有这样一位皇帝,他的名字也许早已被人们淡忘了,可是他为一位诗人写的悼亡诗却永久的流传了下来。
这位皇帝是谁呢?他就是唐宣宗李忱。
他写的这首诗是这样的:
缀玉连珠六十年,谁教冥路作诗仙?浮云不系名居易,造化无为字乐天。
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能唱琵琶篇。
文章已满行人耳,一度思卿一怆然。
师:这位诗人是谁?--白居易,一篇《琵琶行》,一篇《长恨歌》。
二、作者简介
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是唐代继杜甫之后的又一位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积极提倡新乐府运动,主张“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
反对“嘲风月,弄花草”,作品有着深刻的现实意义。
《琵琶行》是一首七言长篇叙事诗,继承了汉乐府叙事诗的传统,是初唐以来七言歌行的代表作,带有很强的抒情性。
由于叙事与感情的结合,白居易的长篇叙事诗优美动人,可以说是我国古典叙事诗又一新的高峰,在诗人生前,就被广为传诵,所谓“童子解吟《长恨曲》,胡儿歌唱《琵琶行》。
”时至今日,千百年过去了,但仍然感人肺腑。
一千多年前,一个文人骚客,一个天涯歌女,因为音乐,让他们演绎了一曲千古不衰的知音绝唱,在这个不朽的夜晚,浔阳江的悠悠江水,瑟瑟秋风,清冷的月光,飘飞的荻花,永远记住了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诗人白居易也在这个不朽的夜晚,踏着湿漉漉的诗行,平平仄仄地走着,一路洒下两行滚烫的泪水,沾湿了历史的脸庞,永远都无法抹去。
后人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诗人,就修建了琵琶亭。
于是琵琶亭永远的记载了白居易和琵琶女之间这个美丽而忧伤的故事,浔阳江水又将这个美丽的故事千古的流传下来。
现在我们学习这篇课文。
三、学习“序”
1.快速阅读,疏通字词
2.思考“序”中交代了什么内容?
(1)交代了时间、地点、人物、故事的经过;(2)概述琵琶女的身世;
(3)点明写作动机;(4)奠定全诗的感情基调:凄切伤怀
四、录音xx,整体感知
思考:1.写了一个什么故事?
2.塑造了哪些人物形象?
3.是什么把诗人和琵琶女联系在一起?
4.全诗共写了几次音乐?(连带诗歌结构)是怎样写的?第一次诗人送客闻琴(暗写、侧面烘托)
第二次邀见、弹奏《霓裳》《六幺》(明写、详写)第三次感我此言“却坐促弦”(明写、略写、侧面烘托)
5.哪一次音乐写得最精彩?(转入精读)
五、精读音乐段
(一)诗中关于音乐的描写(第二自然段划分层次)
A找出第二段中描写音乐的八个比喻句(板书)
音乐特征情感
转轴拨弦和缓低沉(序曲)先有情
低眉信手声声思
轻拢慢捻抹复挑(过渡)无限事
1.如急雨粗重急骤
2.如私语轻微委婉
3.珠玉落盘清脆圆润
4.莺语花底宛转流畅
5.冰泉冷涩阻塞压抑幽愁暗恨
6.银瓶乍破激越奔涌(xx)
7.铁骑突出高亢雄壮
8.如裂帛短促急迫(xx)、xx悠悠
B八个比喻句分别描摹了音乐的哪些特征?音乐的旋律有什么变化?
(1)以声喻声,使用大家熟悉的、类似的声音作为比喻,写出了音乐的五彩缤纷和疾徐抑扬的变化,使人有亲耳聆听之感。
(视觉、听觉融通--通感)
(2)以形摹声(视觉角度)
(3)听者与弹者情感交织
(4)xx描写烘托气氛
六、学习3、4、5自然段
1.思考:作者为何听琵琶女的演奏如此感动,诗中有没有告诉我们原因?2.阅读3、4自然段(板书)
比较诗人与琵琶女的身世遭遇:“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赏析歌女(悲凄)
少年得意老年失意
年表貌美年老色衰
门庭若市门前冷落
下嫁xx人独守空船
(详写生平,略写感受)
同是天涯沦落人,
诗人(凄苦)
辞xx,谪居卧病,
地僻无音乐,不闻丝竹
黄芦苦竹,杜鹃啼血
山歌村笛,呕哑嘲哳
(详写感受,略写生平)
相逢何必曾相识
七、总结主旨
诗中通过对琵琶女形象的塑造,深刻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被侮辱、被损害的乐伎们的悲惨命运,表达了诗人对歌女的同情,同时也表现了诗人的“天涯沦落人”之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