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合集下载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 品德 与社会 》 课教学
刘 兰 兰
( 贵 州省 关岭县 上 关镇 东足 小 学
摘 要
贵州 ・ 安顺
5 6 1 3 0 0)
《 品德 与社会》 课是我 国义务教 育课 程体 系的核心 , 它承担着培养社会 主义 国家公 民良好道德 品质的重任 , 而
帮助 学生参 与社会 、 学 习做 人是 《 品德与社会》 课 的核 心。《 品德与社会》 课程将 “ 促进 学生 良好 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 展, 为学生认识社会、 参 与社会 、 适应社会 , 成 为具有爱心、 责任心 、 良好 的行为 习惯和个性 品质的社会主义合格公 民奠
定基础” 作为总 目标 , 实现 了情感 、 态度、 价值观 、 能力和知识这几个 目标 的内在 统一。 可是 , 由于许 多客观和 主观 的原
因使农村小 学《 品德与社会》 课 的教 学常常偏 离和违 背 了这 一教学 的总 目标。笔者长期从事小学教 学工作, 现从 两个
方 面 谈 谈 农 村 小 学 品社 课 教 学。
1 . 2教 学思想陈 旧, 教 学过程脱 离社会 生活 农村 小学 《 品德与社会》 课的教学 由于没有 开展专 门的教 研活动 , 新兼任教师对 《 品德与社会》 教学 的基本环节和基本 规律搞不清 楚。有 的教 师把 《 品德与社会》 课上成 了语文课 中 的看 图说 话 , 只 注 意 讲 解 课 文 的 语 言 文字 , 一 幅 幅 图 地介 绍 画 中 的人 物 、 场景, 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 违背 了《 品德 与
对 学生讲清楚课 前准备材料 的内容和用途 ,以便让 学生有 目 的地 去准 备 材 料 。 指 明 路径 ,让 学 生 能 顺 利 地 去 获 取 相 关 材 料 。 由于 学生 年龄 小 , 特 别 是 农村 小孩 , 平 时活 动 范 围基 本 局 限 在 学校 与家 庭 这 二个 圈子 中 ,因而 他 们 的社 会 活 动 能 力 不 强 。让他 们 走 出校 门 , 向 社 会 收 集 相 关 的 学 习材 料 , 是 有 一 定 难 度 的 。作 为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

82776 农村研究论文浅谈农村小学品德和社会教学一、提高认识,从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国家为了促进小学生德育的发展,开设了品德和社会教育课程。

因此,要想上好品德和社会课程,使德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必须加强对德育的重视,要逐步从思想上重视起来,让品德和社会课程真正的在学校实施开来,并对学生的思想产生重要的作用和影响。

(一)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例如有的学生觉得自己已经有独立生活的能力,在家想承担一些家务劳动,可是,学生家长为了不耽误孩子学习,就不让孩子参加劳动,甚至什么家务都不让他们做。

这样一来,这些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心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父母不让做,我也实在没有办法。

对于这样的情况,我会找合适的机会引导学生去进行锻炼。

还有的学生说:“我跟父母讲道理,如果他们不听,就通过信件等形式告诉我他们自己的想法。

”还有的学生表示:“我父母最怕我哭闹,所以我一哭,父母马上答应了,这种方法非常的有效。

”有的学生还这样说:“自己先做做看,通过做的效果让他们对我刮目相看。

”学生七嘴八舌地说着自己的想法。

我说:“生活中会有非常多的困难和险阻等待着我们,我们一定要想尽一切办法克服这些困难,而不是想方设法去逃避困难。

回家后,我们可以选择合适的机会,想出一个好办法,肯定能够成功的。

我相信每位同学的能力。

”(二)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是一些学生的思想同新的道德观念不一致,如有的学生善良的举动在残酷的现实中受到了很大的阻碍,所以学生就会对道德规范产生错误的认识,所以,教师在讲授课程的时候,不能简单的告诉学生应该怎么做,更重要的是让他们亲自去实践,体会一下,让他们在实践中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因而,教学要同学生们密切相关的生活结合起来,让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日常生活中。

二、联系实践情况,做到教学的独特和新颖我国的大部分人都生活在农村,很多学生都在农村学校上学,因此,要把小学品德和社会课程在农村深入贯彻好。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在中国农村地区,小学教育一直是教育改革的重点领域之一。

随着农村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村小学的教育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品德与社会课程作为小学教育的重要领域,对培养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文将从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堂入手,探讨如何有效地开展这一领域的教学工作。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性在农村地区,学生的品德修养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其未来的发展至关重要。

作为小学阶段的基础教育,品德与社会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良好品德、积极心态和社会适应能力,为他们未来的学习和生活奠定良好的基础。

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学习,学生可以学会自我管理、人际交往、情感调节等能力,这些能力对于他们长大后的社会生活至关重要。

二、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特点农村小学与城市小学相比,有其独特的教学环境和学生群体。

农村小学的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家庭,他们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环境都与城市学生有所不同。

在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工作时,需要从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出发,充分考虑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采用符合农村小学实际情况的教学方法和手段。

农村小学的师资力量和教学资源相对有限,也是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一大挑战。

三、如何改进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1.重视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在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工作时,首先要充分了解农村小学的实际情况,了解学生的家庭背景和社会环境。

只有了解了学生的实际情况,才能有针对性地设计教学内容和方法,使教学更贴近学生的生活和学习实际,更有针对性和有效性。

2.注重品德教育的渗透性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应该贯穿于学校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通过学科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文化建设等多种方式,使品德教育的内容和理念渗透到学生的方方面面。

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真正地接受并理解品德教育的重要性,形成良好的品德行为习惯。

3.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不应停留在理论层面,更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

浅议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议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过程中, 有 几 名 学 生能 真 正做 到 让座 ? 这 些 问题 有 我们 教 学 的原 因 ,
2 . 给学生趣味平 台, 把《 品德与社会》 教育多元 化 对于农村学生来说 , 所接触新 鲜事物 的途径 只有学校这 样一 个平台, 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农村教师更要注重教法的钻研 与学 习,
村小学高龄教师偏多 , 中心小学还好 , 还有一些村小受教学条件 的 法 和提升教学手段 , 那么我们就能达到新课 程标 准的 目标和要求 , 限制 , 使用 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一定的困难 。 农村小学教师 从 而真正把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 课上好 、 上精 。
有太 多热 情 , 既 不钻 研 教 材 , 也较 少 研 究 教 法 。
学中关 注学生 的切身体验 , 与学生展开面对 面的对话 , 使学生 不停 地在 自我否定和 自我超越中体验 、 感悟 、 成长 。 就 目前而言 , 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 》 课 的教学 还存在一些 / 1
3 . 社会信息化与落后 的教学资源 、 教学手段的矛盾 作 为身处一线的教育工作 者 , 我们应该 顺应教育改 革与发展
从两个方面来谈一谈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 》 课的教学。

1 与 学生平等交流 , 把《 品德与社会》 教育生活化 作 为一名农村小学教 师 , 就要从思想 上重视其作用 , 让《 晶德

农村小学《 品德与社会》 课教学存在 的主要 问题
1 . 品德与社会教育与家庭教育 、 社会教育 、 实际行动之间的矛盾 与社会》 教学触及儿童 的内心世界 , 影响他们的心灵 。儿童 的一些 学校教育只是生活的一部分 , 学校教育需要在家庭 、 社会和实 正确 的 、 善 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 , 使学生对 际行动 中得到延伸 , 就农村的现状而言 , 并不乐观。 如, 在学校 中教 《 品德 与社会》 教学产生怀疑 。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不仅要教给 育学生 面对小摩擦 、 小矛盾要文 明解决 , 以理 服人 , 而有些 家长却 学 生 “ 该 怎 么办 ?” 还 要 充 分 发 挥 教 学 民主 , 坚持知行合一观 , 匕 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第一篇: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浅谈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内容摘要】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使学生通过角色扮演, 组织辩论,加强实践,换位体验,立足实际等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关键词】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小学《品德与社会》是小学阶段对儿童进行德育的主要课程,它以态度、情感和行为的改变为主要目标。

著名教育家布鲁纳说过:知识的获得是一个主动的过程,学习者不应是信息的被动接受者,而应该是获取过程的主动参与者。

思想品德课教学,是否真正走向素质教育,其重要标志是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教育过程的程度。

在教学中,我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尽情为学生安排充实、丰富的活动,给予充分表现的机会,不断唤起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让他们在自主探究、自主发现、自行判断、共同评价中,明辨是非,感知善恶,加速道德认识的内化,促进良好品德和行为习惯的形成。

一、角色扮演引发共鸣近年来,有识之士提出“让学生中在活动中学习思品”、“思品教学体现活动化”等观点。

在思想品德课中,一篇故事完整、情节生动、表象鲜明的课文,可以让学生自己来扮演课文中的人物,表演出整个故事情节。

通过一台有血有肉、情节生动的课本剧,学生可从中领悟到课文中的思想内涵。

这是一种以社会经验为基础而设计出的教育模式。

它使学生如身临其境,增强社会中的角色意识,唤起责任感。

例如《我想要我能要》一课,有关星星和爸爸妈妈逛商场吵着买东西的一段情节,就可以让学生以模拟的百货商店为背景,由学生来扮演爸爸妈妈和星星,双方都试图说服对方。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在小学中高年级开设的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社会性发展的综合课程。

因为地处重庆山区,学生在他们很小的时候是没走出家门的,随着孩子们长大了,出门打工的爸爸妈妈偶尔也会带孩子们去大城市见见世面。

因此,社会生活范围不断扩大,就有了了解社会和品德形成的需要。

为着素质教育的进一步实施,新旧观念的冲突,独生子女的增多,小学教育也出现了令人担忧和深思的问题。

比如,在少年儿童中普遍出现了“行为霸道、不懂礼貌、磨蹭马虎、自私任性、孤僻胆小”等不良倾向。

这些行为虽然在其严重性和稳定性上还没有达到违法的程度,但是如不及时加以矫治,就会不断恶化、甚至影响一生。

儿童的品德和社会性源于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体验和感悟。

我想就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谈谈我的一些做法。

一、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主线二、教育从他们发展的现实和可能出发在教学中,让学生用心去经历、用心去体验,体验生活的酸甜苦辣,体验人生的美好生活,体验他人的奋斗与幸福……从而真正丰富他们的内心世界,丰富他们的情感世界,让他们的心灵变得敏感起来,细腻起来,充满人性的光辉。

例如:《伸出爱的手》一课中,去体会残疾人在生活中的不便和困难,我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领取不同的任务:(1)试着用一支手收拾书包。

(2)用布蒙上自己的眼睛,在楼道或教室中一圈。

学生通过自己切身体会,明白了健康的意义,对残疾人和生活有困难的人就产生了同情心和愛心,在欢笑中也学会了尊重,并愿意去帮助他们。

真理是在实践中才能体验其价值和科学的,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与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儿童的一贯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学校思品教学产生怀疑,薄弱了教育的引导功能。

我们的品德与社会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是怎么才是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随着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也日益突出。

农村小学生面临的社会环境与城市小学生有很大的差异,这就需要针对农村小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相应的教学策略,促进他们健康成长。

本文将围绕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进行深入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应对策略。

一、教学问题1. 品德教育缺乏系统性农村小学的品德教育通常停留在口号与表面功夫上,缺乏系统性,学生对于课程内涵的理解通常较为肤浅。

农村小学品德教育缺乏系统性,使得学生的道德水平得不到有效提升。

2. 社会课程内容脱离实际农村小学生通常接触的社会课程内容与他们的实际环境相去甚远,这样的教学内容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导致学生对社会课程缺乏认同感,难以主动学习。

3. 外部环境影响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的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方面的条件有限,这些外部环境的影响也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应对策略针对品德教育缺乏系统性的问题,农村小学可以建立起系统的品德教育课程体系。

这一体系可以包括学生的品德修养、道德品质培养、行为规范等内容,通过系统化的教学,提升学生的道德水平。

针对社会课程内容脱离实际的问题,农村小学可以结合实际情况设计社会课程的内容。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了解本地的历史文化、风土人情等,让学生能够在实际中感受到社会课程的重要性和价值,增强学生对课程的认同感。

3. 提升教师专业水平教师是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关键。

学校应该重视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不断加强师资队伍的培训,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和能力,让教师更好地担负起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任务。

4. 创新教学手段与方法在教学手段与方法上,农村小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现代化教学手段,开展多元化、多样化的教学活动。

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课外实践活动等方式,引导学生主动参与品德与社会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5. 联合家庭共同教育家庭是农村小学生品德与社会课程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的探讨《品德与社会》是小学中高年级的综合性课程,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较大的开放性特点。

小学中高年级是学生逐步熟悉和理解社会生活的重要时期,也是形成道德情感、道德认识和道德判断能力,养成行为习惯的最重要阶段。

为此,我就谈一谈自己的认识和做法,旨在抛砖引玉,以求同行的良方,共同提高本课程教学效率。

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前存在的问题(一)部分教师思想陈旧,教学脱离实际生活。

《品德与社会新课程标准》明确要求:课程设计与实施注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引导学生在实践中发现和提出问题,在亲自参与的丰富多样的社会活动中,逐步形成探究意识和创新精神。

这说明了本课程教学不是为了应付考试,更不是为了使学生一字不漏地记住课本中某些文字片断,而是在教材相关内容的引领下,引导学生在生活实践中去体验、去感知,从而形成良好的道德品质,实现社会性发展。

因此,广大《品德与社会》课教师必须认真研究教学方法,认清本课程的本质,转变陈旧的教学思想,从单纯的“政治理论性教学观念”转变到“实践性教学观念”中去,使孩子们在实践中去体验和感悟;从单纯的“记住课本中某些文字片断”转变到“知行统一的互动学习的过程”中去。

(二)教学方法与手段严重滞后。

在我们落后的西部农村小学,尤其是村小,教学设备落后,教室里面只有黑板和粉笔,教师手里面只有教科书,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不能很好地为教学服务,造成教学过程与方法滞后。

(三)教学评价不科学,传统教育观念在头脑中根深蒂固,一时难以转变。

作为一名“新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推广者,我对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教学中的评价方式,进行了多方面的研讨。

发现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致使很多地区教学评价方式很不符合当前教学的要求。

教学中,很少重视课堂因素,很少重视过程与方法的考察,轻视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评价,也很少去了解学生对实际生活的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如何而给予肯定,没有做到以上“三个统一”。

受传统教育观念影响,评价往往大而空,有的评价还脱离学生的年龄特征;有的评价非常单一,缺乏激励性。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_0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_0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品社学科是一门包罗万象的学科,它的内容涉及知识极为广泛,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存在诸多的问题,我从事小学>教学工作几年,现从以下两个方面谈谈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

一、农村小学品社课教学存在的问题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研究活動少,一般不把它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从而导致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2.教学思想陈旧,教学过程脱离社会生活。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由于没有开展专门的教研活动,新任教师对《品德与社会》教学的基本环节和基本规律搞不清楚。

有的教师把《品德与社会》课上成了语文课中的看图说话,只注意讲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一幅幅图地介绍画中的人物、场景,根本不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有的教师为了简单操作,把《品德与社会》课当成过去的政治课,满堂空洞的说教,不能把《品德与社会》课的社会性、生活性、情感性、实践性融为一体。

3.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教师学习交流机会少,因而在教学活动中大多运用传统的教授法,而新的课程标准明确规定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

许多适用于特点的教学方法如:故事启迪法、讨论辨析法、分组活动法、游戏表演法等一般很少使用。

还有不少农村小学受教学条件的限制,使用多媒体现代化教学手段面临困难。

这些教学方法和手段的落后严重影响了《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目标的实现。

4、教学评价不科学,应试教育氛围浓。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效果的评价,很少重视课堂教学过程的因素,也不对学生的道德行为进行测评,既没有教学活动中“过程与方法”的考察,也不管学生在了解、体验、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会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

上述几个方面,制约了新课程改革的推进,与《品德与社会》课所担任的教学任务极不相符,解决这些问题已迫在眉睫。

二、应对现状的基本措施1.提高认识。

浅议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浅议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的问题与对策

教改教研新教师教学内容,可以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二、分层提问由于生活环境和家庭教学的不同,学生的学习能力、理解能力、数学思维能力等存在一定的差异性,因此教师要对他们进行深入的了解,要根据他们的特点对问题进行设计,要设计一些有差异性的问题,这样可以使他们在课堂提问中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小学数学教材的内容是丰富多彩的,其涉及了各个方面的内容,其中有些内容是比较抽象的,对于小学生来说是很难理解的,因此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和他们的实际情况对课堂提问环节进行设计。

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回答一些较难的问题,这样可以开拓他们的思维,可以提高他们的数学思维能力,可以使他们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对于差等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回答一些简单的、基础性的问题,这样可以使他们在课堂提问环节获得成功的感受,可以提高他们的学习兴趣,可以使他们更好地进行学习。

例如:在讲解《扇形统计图》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设计一些差异性的问题。

对于优等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扇形统计图的优点?2.扇形统计图的特点?3.怎样将扇形统计图转化为其他形式的统计图?4.如何快速地从扇形统计图中获得准确的信息?对于差等生,教师可以让他们回答以下几个问题:1.扇形统计图各个部分的含义?2.扇形统计图的应用方法?通过不同的问题,学生可以了解和掌握扇形统计图的有关内容,可以更好地提高自己的数学思维能力。

三、对旧知识进行提问数学之间的联系是比较紧密的,一般新的数学知识是在旧知识的基础上产生的。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会运用到一些旧的数学知识,而对于这些旧知识,教师只是提一句或者直接运用,这就增加了学生学习的难度。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课堂提问的形式对旧的数学知识进行复习,这样可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使他们更好地理解教学内容。

例如:在讲解五年级的《位置》这一节的内容时,教师可以运用提问的方式对之前的旧知识进行复习。

农村小学品德社会教学

农村小学品德社会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目前,受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农村学校不重视品德与社会这门课程,加上教师素质低下,跟不上这门课程的发展形式。

至使品德与社会课程流于形式,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

如何改变这种现状,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高度重视农村小学品德课程的重要性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一是在日常学习中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

如针对学生做家务这一问题,学生们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

同学们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让他们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问题。

回家后,学生们要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这一问题就成功的解决了。

这样在老师的鼓励下、同学的建议下,去实践做家务这一活动,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二是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们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

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农村实际生活,加强对学生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一是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劳动的教育。

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而不爱村、不爱劳动的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偏面的。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随着我国农村教育事业的不断发展,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资源被投入到农村小学教育中。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话题。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本文将围绕着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进行初步探讨。

一、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农村小学是培养未来农村人才的重要基地,培养学生的品德素养和社会责任感是农村小学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一种贯穿学生整个学习生活的课程,它不仅仅是传授学科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态度和价值观念,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

而在农村小学教育中,这种培养尤为重要,因为农村学生往往在接受国家知识教育的同时也要面对特殊的社会环境和家庭条件,因此更需要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引导和教育。

品德与社会课程不仅仅是为了培养学生的个体素质,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在现代社会,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份子,每个学生在将来都将会成为社会的建设者和参与者。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也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品德与社会课程,学生可以学习到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团结合作、如何关爱他人,这些都是培养学生积极向上的社会责任感的重要途径。

二、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特点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农村小学的教学中有其独特的教学特点。

农村小学的学生大多数来自农村家庭,他们的生活环境与城市学生有着明显的差异,因此在课程内容中需要更具地域特色和实用性。

在品德与社会课程中,可以融入农村生活、耕作文化、家庭伦理等内容,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自己的家乡,增强对家乡的热爱和责任感。

农村小学的师资和教学条件也相对有限,所以在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实践教学和生活化教学。

通过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和情境,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接受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内容。

可以利用农村的丰富资源,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学习,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实践能力。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及应对策略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问题也逐渐凸显出来。

品德与社会课程是培养学生良好品德和全面发展的重要课程,它关乎着学生的品德培养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升。

然而在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中,也面临着一些问题,需要采取有效的策略加以解决。

一、教学问题1.教学资源匮乏。

相较于城市小学,农村小学教学资源匮乏,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所使用的教材、教具等资源有限,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教师队伍短缺。

农村地区的师资力量普遍较为薄弱,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师资更是紧缺,部分教师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了解不够,教学水平有待提高。

3.学生家庭环境复杂。

农村学生的家庭环境多样性较大,部分学生家庭对孩子的教育乏力或者教育方式存在问题,这也会影响到学生的品德培养。

4.课程内容单一。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内容大多停留在传统的道德规范和社会风俗的介绍,缺乏新颖性和针对性,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不高。

二、应对策略1.提升教学资源利用效率。

针对教学资源匮乏的问题,教师可以利用当地资源进行创意教学设计,例如结合农村实际,开展品德与社会课程的种植、快乐劳动等教学活动,提高教学资源的利用效率。

2.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农村小学应鼓励教师参加教育培训和学习交流活动,提高他们的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水平,同时也可以通过引进外聘教师或者借调优质教师的方式来补充师资力量。

3.加强家校合作。

学校可以加强家校之间的沟通与合作,建立家长学校品德教育工作站或者开展“亲子活动日”等形式的活动,引导家长积极参与孩子的品德培养,并对家庭环境较差的学生给予更多的关注和帮助。

4.拓宽教学内容设计。

教师可以结合当地风土人情和学生生活实际,设计更具有地方特色和学生感兴趣的品德与社会课程内容,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的兴趣,提高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的吸引力。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随着农村教育的发展,农村小学的品德教育和社会课程的重要性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品德教育和社会课程是不可分割的,在教学中应该注重品德教育和社会课程的融合。

本文就如何在农村小学教育中进行品德教育和社会课程进行初步探讨。

一、品德教育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的重要性品德教育是一种深入人心的教育,品德是一个人的精神财富,它不仅是个人行为表现的准则,也是社会行为规范的准则。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品德教育是十分重要的。

品德教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品德,教会他们如何尊重他人,如何学会感恩和理解。

品德教育还可以让学生产生自信心和勇气,为他们的未来打下良好的基础。

品德教育应该贯穿于农村小学的各个方面,不仅在所学的学科中进行,还应该在学校日常生活中进行。

在学校的日常生活中,可以通过各种形式培养学生的品德,如在早读时请学生带上一本好书与大家分享,组织学生志愿者为学校清扫,推广学生爱国主义教育等。

社会课程是指与社会有关的各类课程,如地理、历史、人文、公民等课程。

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社会课程也是很重要的。

社会课程可以帮助学生了解社会的运作机制,提高他们的社会责任感和公民意识。

社会课程也应该融入到农村小学教育的各个方面,如在历史课上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学习中国的历史,从历史中汲取智慧,在地理课上学习自然环境和地理知识,在公民课上学习自己的权利和义务,争取自己的权益。

同时,通过社会课程的学习,可以让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家乡和祖国,提高自己的文化自信心,在今后的成长过程中更好的融入社群中。

三、品德教育与社会课程的融合在农村小学教育中,品德教育和社会课程应该进行融合,这样才能让学生受益更多。

品德教育和社会课程的融合可以使学生同时获得发展品德和社会知识的机会。

例如,在社会课上可以让学生掌握社会的常识、道德规范等,同时还可以与品德教育相结合,教会学生学会如何尊重他人,如何理解他人,如何培养感恩之心,这样可以更好地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近年来,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和农村教育的发展,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作为教育教学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备受各方关注。

品德与社会课程在农村小学教育中的作用愈发凸显,对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的培养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

本文将围绕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进行初步探讨,分析其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程的完善和发展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帮助。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特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与城市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最大不同在于受到环境和资源条件的限制。

由于农村地区的特殊地理环境和经济状况,农村小学师资力量和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品德与社会课程的教学条件较为艰苦。

农村小学学生的家庭环境和社会背景也存在较大的差异,学生的家庭教育和社会经验相较于城市学生更为单一,缺乏多元化的社会资源和情境。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所涉及的社会内容和案例较为单一,很难呈现出多元化的社会图景。

这些特点造成了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对教师的教学要求和课程设计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内容单一,社会案例匮乏,学生的社会化经验相对较少。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很难通过案例进行深入的分析和讨论,难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和热情,降低了课堂教学效果。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师师资力量相对薄弱,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有待提高。

由于缺乏相关的教学资源和培训机会,导致教师在课程设计和教学方法上存在一定的盲区和不足。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评价机制不完善,评价内容和形式单一,无法全面反映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水平。

这些问题制约了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教学和发展,需要引起各方的关注和重视。

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存在的问题,可以采取以下探索措施和方法。

一是注重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和案例的渗透。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案例和社会图景,引导学生深入思考和讨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力。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学
问题 , 不 是 逃 避 它 们 。回 去 后 , 择 适 合 你 的 办 法 去 试 一试 , 而 选
与 社 会 教 学 过 程 中 我 注 重 了 以 下几 点 :
于 农 业 生产 发 展 的 重 要 性 , 强 他 们 从 小 爱 科 学 、 科 学 、 科 增 学 用 学 、 大 攀 登 科 学 高 峰 的 自觉 性 。 长 三 、 堂 教 学 , 多方 位 多 角度 地 展 开 课 要 农 村 小 学 在 品 德 与 社 会 课 程 教 学 过 程 中 , 往 均 采 用 了单 往
有 的学 生 就 会 产 生 这 样 的想 法 , 不 是 我 不 愿 意 做 , 是 大 人 不 “ 而 让 我 做 , 我 就 不 做 吧 !” 对 这 种 想 法 , 就 适 时 引 导 学 生去 那 面 我
教学 的不断 实践 , 我探索出 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 ( 明理激情导行模 式。这是在传 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 一)
芽 ” 条 件 讨 论 。然 后 结 合 类 似 事 例 , 导 学 生 认 识科 学 技 术 对 的 引
程 的发展等。如何才能使 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 不流
于 形 式 , 再 成 为所 谓 的副 科 , 上 可 不 , 有 可 无 的 课 程 。 不 可 可 通 过 教 学 实 践 , 认 为 应 从 以下 几 方 面 入 手 。 我
化 而 来 的 , 用 于 品 德 与 社会 新授 课 中 的各 种 课 型 。 是 以教 师 适解 、 字 阅 读 、 价 行 为 、 发 情 通 口 文 评 激 感 等 手 段传 递信 息 。 生通 过 观 察 感 知 、 解 教 材 、 情 明 理 、 学 理 动 白 省 辨 析 , 后 由教 师 评价 提 出行 为 要 求 。 种 模 式 的特 点是 使 学 最 这 生 能够 在 较 短 的 时 间 内掌 握 道 德 知 识 或 某 ‘ 面 的 行 为 方 式 。 方 选 用 这 种 教 学模 式 的 时候 , 注 意 发 挥 学 生 学 习 的主 动 性 。 在 要 如 教 《 送 老 师 … 支 花 》 课 时 , 出 了“ 师 像 红 烛 , 私 奉 献 青 我 一 提 老 无 春 年 华 老 师像 园丁 ,辛 勤 培 育 现 代 化 建 设 人 才 ‘ 们 要 尊 敬 ‘ 我 老师 ” 的观 点之 后 , 师 可 推 心 置腹 地 向学 生 谈 谈 自己在 教 师 的 教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浅谈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
联 系学 生 的生活 实 际 , 违 背了 《 品德 与社 会 》 课教 学 目

试一 “ 你会怎 么做? 人们会 有什么评 价? ” , 从而在 生活 中真
标 中的知 识 与技能 、 过 程与 方法 、 情感 、 态 度和 价值 观诸 方面 正树 立正 确的是非 观念 、 善恶 观念 , 建立 自己的道 德标 准 。因 协调发 展这 一基本 原则 。有的教 师为 了操作 简单 , 把《 品德 与 此 , 我认 为我 们的教 学应该 向生活 开放 , 让 学生 到生活 中去体 社会》 课 当成过 去 的政治 课 , 满堂 空洞 的说 教 , 既 没 有 以儿童 验 、 实践 , 知行统 一才能发 挥 品德 与社会课程 的重要作 用。 的现实 生活为 课程 内容 的主 要源 泉 ,也 没有 遵循 知情 意行 的 2 、 采取先进 的教 学手段 , 激 活课堂 。心理学 家布鲁纳 曾经
定后 , 《 品德 与社 会》 课就不 可能有 专职 教师 了 , 基本上 都是兼 有 的说 : “ 我就 偷偷地做 , 让 他们瞧 瞧我 有能力做 。” …… 我说 : “ 确实 , 我们 在生活 中经 常遇 到一些 困难 , 但 我们 要
任。 这种 兼任方式随 意性很 强 , 大多是 以教师 的工 作量的 多少
学 品社 课教学 。

人 不上 我做 , 那我 就不做 吧 !” , 面对这 种想法 , 我就适 时 引导

农村小 学品社 课教 学存在 的 问题
学 生去讨论 怎样去争取 实践的机 会。
i 、 师 资力量 薄弱 , 教学研 究活动少 。由于农村 小学学额不 有 的学生说 : “ 我就 跟他 们讲道 理 ,如 果不 听我就 给他 们 足, 教师 定编人数 有限 , 教学人 员紧张 。语文 、 数学 两科教师 确 写一封信说 明我的想法 。”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第一篇: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研究作为我国义务教育课程体系的核心课程之一,《品德与社会》承担着培养社会主义国家公民良好道德品质的重任。

对《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虽然国家教育改革的方向一直朝着素质教育的方向发展,但不能忽视的是受应试教育的干扰,学校教育工作中出现的“重智轻德”现状未取得的良好改观。

特别是在农村小学,思想品德课脱离学生的生活实际、脱离社会、脱离家庭,教师的任务不外乎讲解教科书,单纯地进行知识的灌输。

教育教学偏离和违背了这一课程教学的总目标。

笔者作为农村小学的一名品社教师,通过几年的教学实践和体会,逐渐《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有了一些浅见,现就该课程的一些问题以及总结的经验教训谈谈自己的拙见。

一、认识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现状1、教师队伍不稳定,教学思想陈旧。

从我校学生生源和教学现状来看,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社会、学校、家庭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由于农村小学规模小,教师人数有限,再加上年龄偏大的老师比重大,造成一线老师十分紧张。

学校首先确定好语文、数学两科教师,《品德与社会》课等其他科目基本上就是兼任。

兼任课程通常是以教师的工作量的大小、课时的轻重来搭配,很少考虑教师的教学、教研能力,方式很随意,从而客观上造成了《品德与社会》兼课教师队伍的不稳定。

另外有些学校,则是直接指派一些老教师担任该课程,这些老师由于年级过大,不能跟上教育的发展等诸多原因,在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教学模式,课堂没有生气。

教师受传统教育思想的影响,在教学中仍存在说教化、简单化、灌输化和成人化的倾向,依然存在脱离学生实际、脱离社会实际的现象。

2、教学研究活动少,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严重滞后。

农村小学担任《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师一般不把该课程当成教学教研的主攻方向,他们对该课程的教学没有太多的热情,既不钻研教材,也很少研究教法。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

浅谈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初探农村小学是我国基础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品德与社会素养是其教育目标之一。

由于农村小学的资源相对有限,教师困境重重,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开展面临着很多困难。

本文将就这一问题进行初步探讨,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缺乏教材和教辅资源。

由于农村小学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很多学校缺少优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和教辅资料,教师在开展课堂教学时往往缺乏有效的参考和支持。

2)师资力量不足。

由于农村条件相对艰苦,吸引和留住优秀的教师往往比较困难,导致农村小学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较低,有些教师专业知识和教学能力也不足以满足品德与社会课堂的需要。

3)课程设置不完善。

农村小学的课程设置往往以学科为主导,忽视了品德与社会教育的重要性,课堂上品德与社会知识和教育很难真正得到深入的开展。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解决。

要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政府可以加大对农村小学教师的培训和支持力度,提供更多的培训机会和教学资源,帮助农村小学教师提升自己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可以通过加大招聘力度和提高待遇,吸引更多优秀的大学生到农村小学任教,增加师资力量。

应加大对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宣传和推广。

政府可以提供更多的专门教育项目和经费支持,推动农村小学增设品德与社会课程,加强课程设置,确保其得到充分的开展。

教育部门可以组织专门的研讨会和培训班,向农村小学教师介绍最新的教材和教学方法,提供更多的参考和支持。

可以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和信息技术手段,为农村小学教师提供更多的品德与社会课堂教学资源。

教育部门可以建立专门的网站或平台,汇集各种优质的品德与社会教材和教辅资料,供农村小学教师免费使用。

可以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开展远程培训和网络研讨会,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和教学能力。

要加强家校合作,让家长和社区的力量参与到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课堂的开展中来。

学校可以组织家长会和社区讲座,向家长和社区居民介绍品德与社会课堂的重要性和内容,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学校的品德与社会教育活动中。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当前品德与社会的教育仍有些“假、大、空”,特别是农村小学这种状况尤甚。

造成这方面的原因有许多,如:社会、学校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不重视这门课程、教师本身素质跟不上这门新课程的发展等。

如何才能使当前农村小学的品德与社会课程不流于形式,不再成为所谓的副科,可上可不上,可有可无的课程。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提高认识,思想上重视《品德与社会》品德与社会是国家重视小学德育的重要体现,也是对学生进行德育的重要工具。

因此,对品德与社会的重视与否,课程上得好与坏,是德育能否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前提。

提高认识,就要从思想上重视,加强品德与社会的教学工作,让品德与社会触及儿童的内心世界,影响他们的心灵。

作为一名教师,在品德与社会教学过程中我注重了以下几点:1.与学生平等交流,解决他们遇到的实际问题。

例如:有的学生知道自己长大了,自己想做家务可是家长不允许。

于是,有的学生就会产生这样的想法,“不是我不愿意做,而是大人不上我做,那我就不做吧!”面对这种想法,我就适时引导学生去讨论怎样去争取实践的机会。

有的学生说:“我就跟他们讲道理,如果不听我就给他们写一封信说明我的想法。

”有的学生说:“我家里的人最怕我哭,我就哭,直到他们同意。

”也有的说:“我就偷偷地做,让他们瞧瞧我有能力做。

”我说:“确实,我们在生活中经常遇到一些困难,但我们要勇敢地面对现实,想办法解决问题,而不是逃避它们。

回去后,选择适合你的办法去试一试,也许就成功了。

老师相信你们有能力解决这个问题。

”有了老师的鼓励、同学的建议,再去实践,得到的可能会更多。

2.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

学生的一些认识和新的道德观念在生活中是否能得到广泛的认同,这是儿童道德认识和道德行为实践产生冲突的根本原因。

儿童的一些正确的、善良的思想在现实生活中往往会遇到各种挫折,使学生对品德与社会教学产生怀疑。

我们的教学所给予学生的不应是一个简单的结论--“该怎么做?”,而是要让学生亲自去试一试--“你会怎么做?人们会有什么评价?”从而在生活中真正树立正确的是非观念、善恶观念,建立自己的道德标准。

因此,我认为我们的教学应该向生活开放,让学生到生活中去体验、实践,知行统一才能发挥品德与社会课程的重要作用。

二、结合实际,让道德教育工作有特点我们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因此农村的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必须面向农村,紧密结合农村实际,突出农村特色。

首先,要利用品德与社会课加强爱农村、爱家乡教育。

现在就有许多身在农村,他们的学习成绩普遍很好,他们学习的动力是考上大学,走出农门,离开家乡……这样的想法是片面的。

这种思想的形成原因是多方面的,有来自家庭、社会、个人等各方面的因素存在。

这时如果对学生的思想教育仅仅停留在说教上显然是不行的。

这就要我们教师在实际教学中,结合实际采取多种方法来教育学生树立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

如在教《人人有本致富经》一课时,我首先用类比法引导学生说说爱劳动和不爱劳动的区别,从而教育学生热爱家乡、热爱劳动,祖国遍地是黄金,致富之路连北京。

其次,要结合品德与社会课加强农业科技教育。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它在农业生产中的含量正日益加大。

我教《喜迎院士到田头》一课时,先播放VCD 多媒体课件,做“科技兴农5分钟新闻发布会”,对学生进行农业科技教育,再组织学生展开的讨论。

然后结合类似事例,引导学生认识科学技术对于农业生产发展的重要性,增强他们从小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长大攀登科学高峰的自觉性。

三、课堂教学,要多方位多角度地展开农村小学在品德与社会课程教学过程中,往往均采用了单一的、古老的说教式教学模式。

这种以说教为主的思想品德教育在现实社会面前显得是那么的苍白无力。

要改变思想品德教育的现状就要改变过去的以说教为主的教学模式。

经过这几年教学的不断实践,我探索出以下几种较为有效的教学模式。

1、激情导行模式这是在传统的讲解模式基础上演化而来的,适用于品德与社会新授课中的各种课型。

它是以教师为主导,通过直观演示、口头讲解、文字阅读、评价行为、激发情感等手段传递信息。

学生通过观察感知、理解教材、动情明理、自省辨析,最后由教师评价提出行为要求。

这种模式的特点是使学生能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道德知识或某一方面的行为方式。

选用这种教学模式的时候,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如在教《我送老师一支花》时,我提出了“老师像红烛,无私奉献青春年华”“老师像园丁,辛勤培育现代化建设人才”“我们要尊敬老师”的观点之后,教师可推心置腹地向学生谈谈自己在教师的关怀下成长的故事,以及对教师工作的情感体验,然后让学生谈他心中的老师,使师生间产生感情上的认同和共鸣,促使学生主动地以实际行动来尊敬老师,提高了教学实效。

2.“问题--讨论”模式这种教学模式着眼于学生个人的潜能和整个人格的发展,给学生提供了大量的思考辨析机会,培养学生“悟理--讲理--用理”的能力,适用于哲理性较强的课。

在教学实践中,这种教学模式最受学生欢迎。

3.角色扮演模式这种模式通过设置与现实生活中类似的情境,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使学生向生活“取样”,从中引出相应的情绪反应和行为。

这种模式比较适用于以行为训练为主的课和故事性较强的课文。

大部分的中低年级学生特别喜欢这种模式,往往在课后还自发地围在一起继续“扮演角色”,学生的学习兴趣很浓,收到的效益较好。

总之,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的教育目前虽然存在一定的不足,但这些不足是可以弥补的,只要我们重视它、认识它、理解它,那么我们就能解决它。

同时我们只要下苦功夫,就能将这些问题迎刃而解,使农村小学品德与社会教育能够达到《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目的和要求,从而让品德与社会真正地走进农村小学。

农村小学美术课外活动的探索道林中小王佩霞在学校教育中,课外活动课既是课堂教学的继续和延伸,又是它的变异和拓展。

课外活动课有其自身的教学规律,特别是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素质方面,具有自己独特的优势。

我在抓好常规课程教学改革的同时,积极推进以各类活动课为抓手的素质教育。

现行的教育体系以知识灌输为目的,以比较僵化的考试方式为唯一检测手段,在教育过程中把学生当作被动的接受客体,当成所谓的“一张白纸”。

教学中忽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兴趣,这样的教育观念容易压抑儿童的原发创造性,妨碍他们个性的健康发展。

因此,我在六年级美术课外教学活动中提出以“表现性美术教学”为原则的活动课方案,强调尊重儿童的个性与创造力,鼓励学生不拘泥于客观对象的形与色,大胆想象,以期激发学生原创的艺术创造力。

在美术方面,须立足农村这一广阔的天地,充分挖掘本地乡土特色。

使学生在生活中去发现有意思、有意义的内容。

对于农村的学生来说,首先他们并不缺乏农村生活的体验,而新奇独特的生活情景入画不仅能够打动人心,而且能够提高学生爱农村、爱家乡的情感。

因此,走自己的路是增强农村学校美术教学活动生命力的重要前提之一。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有这样一段阐述:“美育不仅能陶冶情操提高素养,而且有助于开发智力,对于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农村中小学要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开展美育活动”。

美术学科作为基础教育之一,除了传授本学科的知识、技能与提高审美能力外,以培养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活力和提升情感最值得称道。

扎根于农村这一广茂天地的美术创造能激发学生对乡土人情美的敏感,因而发散思维活跃,想象力丰富,从而产生新的探索与追求,这也是人的智慧、聪慧与活力的充分体现。

同时,也为农村学生奠定生存的基础、做人的基础、做事的基础和终身学习的基础。

美术课外活动中,分为工艺和绘画两个方面,指出“以学生活动为中心”,以“适合每一位学生的心理需要,给每一位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让每一位学生看到每滴进步,使每位学生适合社会需求”为目标,让学生全员参加,并在课外活动中充分发挥各自的特长,展示各自的个性。

为了使乡土的美术教育活动走上正轨化道路,设计了适时美术教育、适地美术教育、适材美术教育和适度美术教育的研究和实践的理论框架,使农村学校的美术教育更适应农村儿童的年龄特征和身心发展规律。

㈠适时美术教育。

农村学生虽生在农村,但现代的社会生活方式、新闻娱乐的媒体的介入,使学生的眼界逐渐拓展,因此美术教育也要适应教育改革大趋势,适应农村小学教育时代的要求,让学生通过美术作品把他们的感受表现出来,从周围生活环境变化中感受美,进而在作品中创造美,让美跟上时代的节奏。

如周斯佳小朋友对于动物有一种出于天性的挚爱,于是在参观了岳麓公园后,收集素材,创作了一幅《野生鸟林》。

侯振海小朋友联想到春节期间家乡有舞龙灯的习惯,创造了一幅《舞灯》,表现了父辈们热烈、喜庆、阳刚之美。

再如张景慧小朋友看到同学在午餐中对粮食很不爱惜,联想到祖辈们在农田中辛劳,想起古诗《锄禾》的诗句,运用稻草编贴了《锄禾》工艺作品。

㈡适地美术教育。

就是要求学生通过考察本地人文景观去寻找美,通过考察优先发展的经济农业、创汇农业、集约化工业及本镇的人、物、俗、风、史去发现美,从而不断地丰富学生创作素材,增强热爱家乡的情怀。

如,李红小朋友观察到农忙时节农民在田间小憩的情景,创作了一幅《丰收季节》。

㈢适材美术教育。

随着社会的高速发展,人类的知识拥有量日益丰富,国人的眼界也越来越挑剔。

由于艺术教育的功利成份增加,不少有远见的家长对子女的艺术修养越来越重视,大有泛滥之势,农村家长也不例外,望子成龙可见一斑。

作为教师可不能随波逐流,我们的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充分发展每个学生的潜在能力,适合学生的个别差异,实行因材施教,培养拔尖学生,使个性得到全面发展。

学生的先天素质不同,后天所处环境相异使其喜好也有一定的差异性。

有的学生喜欢画,有的喜欢制作,有的喜欢刻刻画画。

㈣适度美术教育。

基础教育的美术课时是无法使学生掌握其技能和形成运用能力的,因此我们在课外活动中更加强学生创造能力的培养。

我认为:所谓创造是有目的有限定条件的,无目的无限定条件的“创造”达不到创造能力的真正培养,培养学生创造性不仅在于加强辅导中的引导和启发学生的独创性的教育内容,还在于课业安排的教学内容难易程度是否真正体现培养创造力。

也就是说美术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是美术活动的一个很重要的任务,其关键在于一个“度”的把握,要以农村小学生身心发展的成熟度为依据。

在时间的维度上适度超前,在空间维度上合理控制,同时要适合教师的胜任程度,不能简单地把适应成人专业美术教育的那一套方法“减低难度”或“放低要求”在学生身上实施。

美术活动适度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潜在的创造力、智力和个性得到开发,“点”到为止,使学生的个性得到体现,因而我们在有目的的有限定条件的课业中,提出这样的口号“还学生以自由”,让他们随心所欲地表现自我,表现他们所熟悉的生活,以及环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