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风险评估相关制度范本

合集下载

信息安全与风险防范管理制度

信息安全与风险防范管理制度

信息安全与风险防范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障企业信息资产的安全性,防范与应对信息安全风险,维护企业的声誉和利益,促进企业的可连续发展,订立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本规章制度适用于本企业的各级组织单位及全部员工。

第三条信息安全是本企业管理工作的基础和紧要内容,是每位员工的责任。

第四条本规章制度的内容包含信息资产管理、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等方面。

第五条本规章制度由企业管理负责人负责编制和修订,由企业管理部门负责具体执行和监督。

第二章信息资产管理第六条信息资产包含但不限于计算机硬件、软件系统、数据库、网络设备、移动设备等。

第七条企业应建立信息资产管理制度,明确信息资产的分类、归属、保护等相关规定。

第八条企业应指定特地负责信息资产管理的人员,组织相关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对于信息资产安全的认得和重视程度。

第九条企业应定期进行信息资产清查和审计,确保信息资产的完整性、可用性和保密性。

第十条企业应建立信息资产备份与恢复机制,定期对紧要数据进行备份,而且测试备份数据的恢复本领。

第十一条企业应订立员工离职时的信息资产处理流程,包含撤销员工权限、收回企业供应的设备、清理员工所拥有的企业机密信息等。

第三章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第十二条企业应订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与防范管理制度,明确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方法和流程。

第十三条企业应建立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团队,负责定期对企业的信息系统进行安全漏洞扫描和风险评估。

第十四条企业应加强对内部和外部信息安全威逼的监控与防范,建立安全事件预警机制。

第十五条企业应建立网络安全管理制度,对企业内外网进行监控和防护,加密紧要数据的传输和存储。

第十六条企业应加强员工的安全意识教育和培训,提高员工防范信息安全风险的本领。

第十七条企业应定期组织信息安全演练,检验信息安全应急响应措施的有效性。

第四章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理第十八条企业应建立信息安全事件应急处理机制,明确应急响应团队成员的职责和工作流程。

大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本

大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本

大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报告范本一、背景和目的在数字化社会的背景下,大数据的运用已经成为企业或组织创新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然而,大数据的应用也伴随着各种潜在的安全风险。

本报告旨在对大数据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并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以确保大数据的安全可靠性。

二、风险评估方法1. 数据搜集:收集相关的大数据安全风险信息,包括已知的安全漏洞、攻击方式、数据泄露案例等。

2. 风险识别:通过对搜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和整理,确定潜在的大数据安全风险,包括技术风险、管理风险、人员风险等。

3. 风险评估:对每种潜在的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性和影响程度,并进行综合评分。

4. 解决方案提供:根据评估结果,提供相应的解决方案,包括技术措施、管理策略和培训计划等。

三、大数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1. 技术风险技术风险主要指大数据系统存在的安全漏洞和技术缺陷。

在本次评估中,我们发现了以下技术风险:- 数据泄露:大数据系统中的敏感信息可能被未经授权的用户或黑客获取,导致信息泄露和隐私泄露的风险。

- 数据篡改:大数据系统的数据可能被恶意篡改,导致误导决策或数据不一致的风险。

针对这些风险,我们建议采取加密技术、访问控制和数据备份等措施,以确保数据的机密性和完整性。

2. 管理风险管理风险主要指大数据管理过程中的问题和挑战。

在本次评估中,我们发现了以下管理风险:- 数据权限管理不完善:由于数据权限管理不当,未经授权的人员可能获得敏感数据的访问权限,造成风险。

- 数据备份和恢复不彻底:在数据备份和恢复过程中存在差错或失误,导致数据无法恢复或及时恢复的风险。

为了管理这些风险,建议建立完善的数据权限管理制度,并加强数据备份和恢复的监管和验证。

3. 人员风险人员风险主要指大数据处理和管理过程中人为因素带来的潜在问题。

在本次评估中,我们发现了以下人员风险:- 人员疏忽和失误:由于人员疏忽和失误,可能导致误操作、数据泄露等安全问题。

- 内部威胁:部分员工可能利用其权限滥用数据,进行非法操作或泄露数据。

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

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保障公司信息资产安全,提高公司信息科技业务水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行业标准,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所有信息科技项目、系统、设备以及相关业务流程。

第三条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二)统一领导,分级管理;(三)全面覆盖,重点突出;(四)持续改进,动态调整。

第二章组织机构及职责第四条公司设立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决策、监督和协调工作。

第五条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委员会下设信息科技风险管理部门,负责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日常工作,具体职责如下:(一)制定、修订和完善公司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制度;(二)组织开展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工作;(三)制定和实施信息科技风险控制措施;(四)组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培训;(五)监督、检查和评估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工作。

第三章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第六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是信息科技风险管理的基础工作,公司应定期对信息科技项目、系统、设备以及相关业务流程进行风险评估。

第七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应遵循以下程序:(一)确定评估对象和范围;(二)收集相关资料;(三)分析风险因素;(四)评估风险等级;(五)制定风险应对措施。

第八条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结果应作为公司信息科技项目、系统、设备以及相关业务流程的决策依据。

第四章信息科技风险控制第九条公司应根据信息科技风险评估结果,制定和实施信息科技风险控制措施,确保风险得到有效控制。

第十条信息科技风险控制措施包括:(一)技术控制措施:如防火墙、入侵检测系统、数据加密等;(二)管理控制措施:如用户权限管理、访问控制、安全意识培训等;(三)物理控制措施:如机房环境、设备管理、数据备份等;(四)应急响应措施:如事故报告、应急处理、恢复重建等。

第五章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培训第十一条公司应定期组织信息科技风险管理培训,提高员工的信息科技安全意识和风险防范能力。

信息风险评估相关制度-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

信息风险评估相关制度-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

信息风险评估相关制度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1 总则第1条为规范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加强过程管理和基础设施管理的风险分析及防范,建立安全责任制,健全安全内控制度,保证信息系统的机密性、完整性、可用性,特制定本规定。

2 适用范围第2条本规定适用于。

3 管理对象第3条管理对象指组成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系统、设备和数据等信息资产和人员的安全。

主要范围包括:人员安全、物理环境安全、资产识别和分类、风险管理、物理和逻辑访问控制、系统操作与运行安全、网络通讯安全、信息加密与解密、应急与灾难恢复、软件研发与应用安全、机密资源管理、第三方与外包安全、法律和标准的符合性、项目与工程安全控制、安全检查与审计等.4 第四章术语定义DMZ:用于隔离内网和外网的区域,此区域不属于可信任的内网,也不是完全开放给因特网. 容量:分为系统容量和环境容量两方面。

系统容量包括CPU、内存、硬盘存储等。

环境容量包括电力供应、湿度、温度、空气质量等。

安全制度: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制度文档,包括安全管理办法、标准、指引和程序等.安全边界:用以明确划分安全区域,如围墙、大厦接待处、网段等.恶意软件:包括计算机病毒、网络蠕虫、木马、流氓软件、逻辑炸弹等.备份周期:根据备份管理办法制定的备份循环的周期,一个备份周期的内容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全备份.系统工具:能够更改系统及应用配臵的程序被定义为系统工具,如系统管理、维护工具、调试程序等。

消息验证:一种检查传输的电子消息是否有非法变更或破坏的技术,它可以在硬件或软件上实施。

数字签名:一种保护电子文档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方法。

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可以使用它验证谁签署电子文档,并检查已签署文档的内容是否被更改。

信息处理设备:泛指处理信息的所有设备和信息系统,包括网络、服务器、个人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

不可抵赖性服务:用于解决交易纠纷中争议交易是否发生的机制。

电子化办公系统:包括电子邮件、KOA系统以及用于业务信息传送及共享的企业内部网.5 安全制度方面5。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评估报告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评估报告

企业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评估报告一、引言信息安全对于企业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它直接关系到企业的声誉、经济利益以及客户的信任。

为了确保企业信息安全得到有效管理,建立和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是必要的。

本评估报告旨在对贵公司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进行全面评估,并提出相应的改善建议。

二、评估方法本次评估采用综合评估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信息安全政策和目标评估:对贵公司的信息安全政策进行审查,评估其合理性、完整性和有效性。

同时,对信息安全目标的设定与贵公司的实际情况进行对比,评估其是否符合信息安全管理的需要。

2. 组织结构和责任评估:评估贵公司的信息安全组织结构、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人员配备情况。

了解信息安全风险管理的运作机制,评估是否具有适当的信息安全管理职责和授权。

3. 风险评估和管理评估:对贵公司的信息安全风险识别、评估和管理措施进行审查。

重点评估贵公司对关键信息系统的风险管理措施是否合理、有效,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识别。

4. 信息安全培训和意识评估:了解贵公司的信息安全培训计划和措施,并评估员工对信息安全的意识程度。

通过调查员工的知识水平和安全行为,评估贵公司是否开展了有效的信息安全培训和意识提升活动。

5. 信息安全控制评估:对贵公司的信息安全控制措施进行审查,包括物理、技术和组织控制。

评估这些控制是否得到了有效落实,并且是否符合相关法规和标准要求。

三、评估结果与建议根据以上评估方法的实施和结果分析,我们得出以下评估结果和改善建议:1. 信息安全政策和目标评估:评估结果:贵公司的信息安全政策较为完善,但在具体操作层面仍存在一些待完善的地方,需要进一步明确责任人和具体要求。

建议:进一步明确信息安全政策的责任人和制定具体的执行要求,确保信息安全政策的有效实施。

2. 组织结构和责任评估:评估结果:贵公司的信息安全组织结构合理,相关部门的职责明确。

但在人员配备方面存在一些薄弱环节,需要加强信息安全人员的数量和素质。

新设公司风险评估制度范本

新设公司风险评估制度范本

新设公司风险评估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公司风险管理,预防和控制风险,保障公司稳健经营,根据《公司法》、《企业风险管理》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所称风险评估,是指对公司经营活动中可能发生的各种风险进行识别、评价、预防和控制的过程。

第三条公司风险评估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全面性原则:对公司经营活动的所有方面进行全面评估,确保风险评估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二)及时性原则:风险评估应与公司经营活动同步进行,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风险。

(三)客观性原则:风险评估应客观、公正、真实地反映公司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四)动态管理原则:根据公司经营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不断调整和完善风险评估方法和措施。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公司应设立风险管理委员会,负责公司风险评估工作的组织与领导。

风险管理委员会由公司总经理、财务总监、运营总监、人力资源总监等高级管理人员组成。

第五条风险管理委员会的主要职责:(一)制定和更新公司风险评估制度及流程。

(二)确定公司风险评估的范围、方法和频率。

(三)指导、监督和检查各部门的风险评估工作。

(四)定期召开风险评估会议,分析、讨论和处理重大风险问题。

(五)制定和实施风险应对措施,跟踪风险处理结果。

第六条公司各部门应设立风险评估小组,负责本部门的风险评估工作。

风险评估小组由部门经理、财务人员、运营人员等组成。

第七条风险评估小组的主要职责:(一)识别和评估本部门经营活动中的潜在风险。

(二)制定本部门的风险应对措施,提交给风险管理委员会审批。

(三)执行风险管理委员会制定的风险应对措施,定期报告风险处理情况。

第三章风险评估流程第八条风险评估流程分为风险识别、风险评价、风险预防和风险控制四个阶段。

第九条风险识别:通过内部调查、数据分析、专家咨询等方式,识别公司经营活动中可能存在的风险。

第十条风险评价:对识别的风险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风险的性质、程度和可能的影响范围。

第十一条风险预防:根据风险评价结果,制定相应的预防措施,以降低风险发生的可能性。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为了保障公司的信息安全,合理评估和管理信息系统中存在的风险,提高信息资产的保护水平,依法合规运营企业,订立本《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第二章:评估管理机构第一节:评估管理机构的组织设置1.公司信息技术部门负责评估管理机构的组织设置和日常工作协调。

2.评估管理机构由信息技术部门安全团队负责,成员包含信息技术部门员工和相关职能部门的代表。

第二节:评估管理机构的职责1.组织和协调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2.研究、订立和完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的流程和方法。

3.监督和检查各部门的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4.帮助各部门解决评估工作中的问题和难题。

5.定期向公司领导层报告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情况。

第三节:评估管理机构的权利和义务1.评估管理机构有权要求各部门供应相关评估料子和数据。

2.评估管理机构有权对各部门的评估工作进行抽查和复核。

3.评估管理机构应当乐观搭配其他部门开展信息安全教育和培训工作。

4.评估管理机构应当保守评估过程中涉及的信息,对评估结果保密。

5.评估管理机构应当定期对评估流程和方法进行总结和改进。

第三章:评估工作流程第一节:评估目标确定1.各部门依照公司确定的评估周期和要求,订立评估目标。

2.评估目标应当明确、具体、可衡量,涵盖系统、网络、应用、设备和数据等方面。

3.评估目标应当与公司的信息安全政策和目标相全都。

第二节:评估范围确定1.各部门依照评估目标,确定评估范围。

2.评估范围应当包含系统、网络、应用、设备和数据等关键要素。

3.评估范围应当掩盖公司内部和外部的信息安全风险。

第三节:评估方法选择1.各部门综合考虑评估范围和目标,选择适合的评估方法。

2.评估方法包含但不限于自查、抽查、外部审核等方式。

3.评估方法应当科学、合理、公正,确保评估结果准确有效。

第四节:评估过程实施1.各部门依照评估方法,组织评估过程的实施。

2.评估过程应当全面、细致、严谨,确保掩盖评估范围的关键要素。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制度(5篇)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制度(5篇)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公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工作,及时、准确地发现食品安全问题,为食品安全决策提供科学依据,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各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实施条例》的规定,结合我公司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应本着代表性、客观性、准确性、和及时性的原则进行。

第三条:食品安全风险评估的范围包括对本公司生产之食品、食品添加剂、食品相关产品中的生物性、化学性和物理性危害进行的评估。

第四条: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全公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的组织领导及综合协调工作,及时将监测和评估结果上报总经理。

总经理办公室负责公司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风险评估日常管理工作。

并向公司提出工作建议,执行相关决议;制定、组织实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方案;负责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及时向上级报告监测情况,根据监测结果,认为有需要进行风险评估的,下达风险评估任务。

五条:食品风险监测和评估所获得的数据、结果、结论等相关信息实行保密制度,在批准公布前,任何部门和个人不得以任何方式擅自引用或对外公布。

第二章:风险监测和实施第六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分日常监测、专项监测和争监测。

专项监测是各相关部门结合我公司实际情况或根据需要及主管部门的规定而开展的专项监测活动。

应急监测是针对突发性食源性疾病信息、食品安全热点问题、突发食品安全事故和新发现的食品问题等而开展和实施的应急监测活动。

第七条:食品安全风险监测遵循优先选择原则,兼顾日常监测范围和年度重点,将以下情况作为优先监测内容:1)健康危害较大、风险程度较高以及污染水平呈上升趋势的;2)易于以婴幼儿、孕产妇、老年人、病人造成健康影响的;3)使用范围广、流通过程长、消费量大的;4)以往导致食品安全事故或者受到消费者关注的;第八条:总经理办公室每年____月底前制定并印发下年度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案。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程序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程序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附件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程序信息安全风险评估管理程序第一章概述为了规范信息安全风险评估工作,提高信息安全管理水平,保证信息安全,制定本程序。

第二章工作范围本程序适用于公司内部对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进行安全风险评估的全部过程。

第三章责任1. 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本程序的执行和监督。

2. 系统管理员负责信息系统和信息资源的风险评估工作。

3. 相关部门应主动配合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和系统管理员开展安全风险评估工作。

第四章评估流程1. 评估组成员的确定评估组由系统管理员和信息安全管理部门的专业人员组成。

评估组成员应具有信息安全领域的相关知识和经验。

2. 现场勘察评估组成员在现场勘察时要对系统构架、信息资源进行详细的检查,了解安全管理制度的执行情况,收集相关信息。

3. 风险识别在现场勘察后,评估组要对发现的问题进行分析和评估,并识别可能存在的风险。

4. 风险评估评估组要根据风险的概率、影响程度等因素对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

5. 风险报告评估组应编写风险评估报告,报告内容包括评估结果、存在风险、建议措施等,并提供详细的技术支持。

6. 风险控制针对风险评估报告提出的存在风险和建议措施,评估组应采取有效措施,控制风险。

7. 风险跟踪评估组应对风险控制措施进行跟踪,确保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第五章评估方法1. 定性分析法通过实地调查,结合公司实际情况,对所有潜在的信息安全风险进行分析,得出相应的意见和建议。

2. 定量分析法建立风险评估模型,根据各种因素的权重,对风险进行定量分析。

第六章安全风险等级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将风险划分为高、中、低三个等级。

第七章安全风险评估报告1. 报告开头呈现评估主题、评估组成员、评估时间、评估范围等相关信息。

2. 风险评估结果将评估结果按风险等级进行分类,明确各种风险的范围,描述风险的关键特征。

3. 存在风险和控制建议对于识别和评估出的风险,提供相应的控制建议,包括技术和管理措施,以及建议的优先级。

公司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范本

公司个人信息保护制度范本

公司个人信息保护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保护员工的个人信息,防止个人信息泄露、滥用等风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个人信息保护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对员工个人信息的收集、使用、存储、转移、删除等处理活动。

第三条公司应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管理体系,明确个人信息保护责任人,制定个人信息保护措施,确保个人信息处理活动符合法律法规要求。

第二章个人信息收集与使用第四条公司收集员工个人信息应当遵循合法、正当、必要的原则,明确收集个人信息的目的、范围和方式。

第五条公司收集员工个人信息时,应当向员工明示收集个人信息的目的、范围、方式和用途,并取得员工的同意。

第六条公司收集员工个人信息,应当限于实现应聘、入职、工作交接、离职等人力资源管理目的,不得收集与人力资源管理无关的个人信息。

第七条公司应当采取技术措施和其他必要措施,确保收集的个人信息安全,防止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等风险。

第八条公司使用员工个人信息时,应当遵守收集时所承诺的目的、范围和方式,不得超出原收集目的和使用范围。

第九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个人信息查阅、更正、删除等主体权利保障机制,员工有权查阅、更正、删除其个人信息。

第三章个人信息存储与转移第十条公司应当根据法律法规规定和业务实际,合理确定个人信息存储期限,并在存储期限届满后及时删除个人信息。

第十一条公司向其他单位或个人提供员工个人信息时,应当确保接收方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并采取必要措施保护员工个人信息安全。

第四章个人信息保护措施第十二条公司应当定期开展个人信息保护培训和宣传,提高员工个人信息保护意识和能力。

第十三条公司应当建立健全个人信息保护风险评估机制,定期进行个人信息保护风险评估,及时发现并整改存在的问题。

第十四条公司应当制定应急预案,应对个人信息泄露、篡改、丢失等风险,确保迅速采取措施减轻损害。

第五章法律责任与纠纷处理第十五条公司违反本制度的,应当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包括但不限于行政罚款、民事赔偿等。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精选5篇)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精选5篇)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报告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精选5篇)在经济发展迅速的今天,接触并使用报告的人越来越多,报告中提到的所有信息应该是准确无误的。

一听到写报告马上头昏脑涨?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报告(精选5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信息系统安全风险评估报告1医院信息系统的安全性直接关系到医院医疗工作的正常运行,一旦网络瘫痪或数据丢失,将会给医院和病人带来巨大的灾难和难以弥补的损失,因此,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安全工作非常重要。

在医院信息管理系统(HIS)、临床信息系统(CIS)、检验信息管理系统(LIS)、住院医嘱管理系统(CPOE)、体检信息管理系统等投入运行后,几大系统纵横交错,构成了庞大的计算机网络系统。

几乎覆盖全院的每个部门,涵盖病人来院就诊的各个环节,300多台计算机同时运行,支持各方面的管理,成为医院开展医疗服务的业务平台。

根据国家信息安全的有关规定、县医院建设基本功能规范、医院医疗质量管理办法、等级医院评审标准,并结合我院的实际情况制定了信息系统安全管理制度(计算机安全管理规定、网络设备使用及维护管理规定、打印机使用及维护管理规定、信息系统添置和更新制度、软件及信息安全、信息系统操作权限分级管理办法、计算机机房工作制度、计算机机房管理制度)、信息系统应急预案、信息报送审核制度、信息报送问责制度,以确保医院计算机网络系统持久、稳定、高效、安全地运行。

针对信息系统的安全运行采取了措施1、中心机房及网络设备的安全维护1.1环境要求中心机房作为医院信息处理中心,其工作环境要求严格,我们安装有专用空调将温度置于22℃左右,相对湿度置于45%~65%,且机房工作间内无人员流动、无尘、全封闭。

机房安装了可靠的避雷设施、防雷设备;配备了能支持4小时的30KVA的UPS电源;配备了20KVA的稳压器;机房工作间和操作间安装有实时监控的摄像头。

1.2网络设备信息系统中的数据是靠网络来传输的,网络的正常运行是医院信息系统的基本条件,所以网络设备的维护至关重要。

信息安全与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信息安全与风险评估管理制度

信息安全与风险评估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目的与依据为了确保企业的信息安全,保障企业各类信息的机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防范和降低信息安全风险,订立本制度。

本制度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标准和企业实际情况订立。

第二条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企业全体员工,包含本公司全部部门和分支机构。

第三条定义1.信息安全:指信息系统及其相关技术和设施,以及利用这些技术和设施处理、存储、传输和管理的信息,免受未经授权的损害、访问、泄露、干扰、破坏或滥用的状态。

2.信息系统:指由硬件、软件、网络等构成的用于收集、处理、存储、传输和管理信息的系统。

3.信息资产:指有价值的信息及其关联的设备、媒介、系统和网络。

第四条职责1.企业管理负责人应确立信息安全的紧要性,订立信息安全战略,并供应必需的资源支持。

2.相关部门负责人应依据本制度订立相关的细则与操作规范,并监督执行情况。

3.全体员工应遵守信息安全制度,妥当处理信息资产,乐观参加信息安全风险评估活动。

第二章信息安全掌控要求第五条信息资产分类与保护等级评定1.信息资产应依据其紧要性和保密性对其进行分类,并评定相应的保护等级。

2.不同保护等级的信息资产应依照相应等级的掌控要求进行处理和保护。

第六条访问掌控要求1.针对不同角色的员工,应订立相应的访问权限规定,确保信息资产的合理访问。

2.离职、调离或调岗的员工应及时撤销其相应的访问权限。

第七条安全配置要求1.企业信息系统应依照安全配置要求进行设置,包含操作系统、数据库、应用程序等软硬件的安全配置。

2.对于紧要系统和关键设备,应定期进行安全配置检查和更新。

第八条密码安全要求1.强制要求员工使用安全性高的密码,并定期更换密码。

2.禁止员工将密码以明文形式存储或透露给他人。

第九条网络安全要求1.网络设备和传输设备应定期维护,确保其正常运行和安全使用。

2.网络应用程序应遵从安全开发规范,定期对其进行漏洞扫描和修复。

第十条数据备份和恢复要求1.紧要数据应定期备份,并存储在安全可靠的地方。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制度范本(3篇)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制度范本(3篇)

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制度范本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是确保人们饮食安全的重要手段。

建立一套科学、规范的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制度,可以帮助政府和监管部门及时了解食品安全状况,采取相应的措施保护公众的健康。

下面是一份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制度的范本,供参考。

1. 概述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和评估信息制度的目的是收集、分析和评估食品安全相关的数据和信息,以揭示食品安全风险的存在和程度,并提供基于科学依据的建议和措施。

本制度适用于监测和评估所有与食品安全相关的领域,包括但不限于生产加工、流通销售、食品添加剂使用等。

2. 监测内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范围涵盖了食品中的物理、化学、生物和毒理学等多个方面的指标。

主要监测内容包括:- 食品中的致病菌或微生物污染情况;- 食品中的化学安全指标,如重金属、农药残留、激素等;- 食品中的物理污染,如异物、破损等;- 食品添加剂的使用情况和合规性;- 食品中的营养成分含量。

3. 监测方法食品安全风险监测方法应基于科学的原则和技术,并严格遵守相关的国家标准和规定。

监测方法应确保结果准确可靠,并能够对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及时有效的评估。

各级监测机构应定期进行监测方法的培训和评估,确保监测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4. 监测频率和地点食品安全风险监测应根据不同食品的特点和风险程度,制定相应的监测频率。

一般情况下,高风险食品的监测频率应比低风险食品更高。

监测地点应涵盖生产企业、流通销售环节和消费者部门,以全面了解食品安全情况。

5. 数据收集和分析监测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数据收集和管理系统,确保监测数据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收集到的数据应及时进行分析,发现异常情况和趋势,以及可能存在的食品安全风险。

数据分析可以采用统计、模型等方法,辅助决策和措施的制定。

6. 风险评估和预警基于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食品安全风险评估应进行准确、全面的判断和评估。

评估结果应包括食品安全风险的等级和影响范围等,以科学的方式提供给政府和监管部门参考。

信息收集与风险评估制度

信息收集与风险评估制度

信息收集与风险评估制度1. 目的和范围本制度的目的是为了规范企业内部的信息收集与风险评估流程,以确保企业能够及时、准确地取得相关信息,并对可能存在的风险进行评估和管理。

本制度适用于全部企业管理层及相关部门。

2. 定义•信息收集:指通过各种渠道和方式取得与企业经营和发展相关的各类信息,包含但不限于市场情报、竞争对手动态、行业趋势等。

•风险评估:指对信息收集所得的数据进行分析和评估,确定可能存在的风险,并订立相应的应对措施。

3. 信息收集流程3.1 信息收集渠道为了能够全面、多样化地取得信息,我们鼓舞员工利用以下渠道进行信息收集:•市场调研:通过市场调研、问卷调查等方式取得市场情报、客户需求等信息。

•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与合作伙伴和供应商保持紧密合作,及时了解合作伙伴和供应商的动态。

•行业协会和专业组织:定期参加行业会议、研讨会等活动,与行业内的专家、学者进行沟通和合作。

•媒体和互联网:关注各类新闻媒体、垂直网站、社交媒体等渠道,取得行业动态和竞争对手的信息。

•内部资源:充分利用企业内部数据和知识资源,如销售数据、研发报告等。

3.2 信息收集流程以下是企业信息收集的基本流程:1.信息需求确定:依据企业的战略目标和管理需求,订立明确的信息收集需求。

2.信息收集计划:订立信息收集计划,包含收集渠道、时间布置、责任人等。

3.信息收集执行:依照计划,利用各种渠道进行信息收集。

同时,要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4.信息整理和分析:将收集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分析和归纳,形成有价值的报告和建议。

5.信息应用和反馈:将分析结果及时反馈给相关部门和管理层,并依据需要订立相应的决策和措施。

4. 风险评估流程4.1 风险评估要素在进行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以下要素:•情境评估:考虑当前市场环境、行业竞争、政策法规等因素的影响。

•内部评估:评估企业内部的资源、本领、流程等情况。

•外部评估:评估竞争对手的动态、供应商的可靠性、合作伙伴的稳定性等因素。

信息风险评估相关制度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

信息风险评估相关制度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

信息风险评估相关制度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首先,信息风险评估是指通过对企业或组织的信息系统进行全面评估,确定潜在的信息安全威胁和风险,并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预防和应对。

信息风险评估的目标是为企业或组织提供风险管理的依据,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

信息风险评估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风险评估范围和目标:明确评估的范围和目标,确定评估的重点和关注点。

2.风险评估方法和工具:选择适合的风险评估方法和工具,如定性分析、定量分析、风险矩阵等。

3.风险识别和分析:识别和分析信息系统中的潜在威胁和漏洞,确定可能的风险事件和潜在损失。

4.风险评估报告:根据评估结果编制风险评估报告,包括风险等级、风险事件和建议的风险控制措施。

同时,为了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企业和组织需要建立信息安全管理制度。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是指规范信息系统安全管理行为的一系列制度、规章和标准,旨在保护信息系统免受恶意攻击和非法使用。

信息安全管理制度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安全策略和目标:制定并明确信息安全的策略和目标,将信息安全纳入组织的发展战略。

2.组织与责任:明确信息安全管理的组织结构和责任分工,确保信息安全管理工作的有效进行。

3.安全培训与意识:通过培训和宣传活动提高员工对信息安全的意识和理解,加强信息安全管理的有效性。

4.安全控制措施:制定并实施相应的安全控制措施,包括访问控制、密码策略、网络防火墙等,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

5.安全事件管理:建立安全事件管理机制,及时发现和处置安全事件,最小化安全事故的影响。

6.安全评估与改进:定期进行安全评估,发现和解决安全问题,不断改进信息安全管理制度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信息风险评估相关制度和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对企业和组织确保信息系统的安全和可靠起着重要作用。

通过制定相应的制度和规章,明确风险评估和管理的目标和方法,建立信息安全管理体系,企业和组织能够有效地识别、评估和应对信息安全风险,保护企业和组织的信息资产和利益。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制度范本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制度范本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制度范本第一章 \t总则第一条 \t为了规范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工作,保障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 \t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是指对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生产状况进行分析、评价,确定安全风险,并提出相关的控制措施和管理要求的过程。

第二章 \t安全风险辨识第三条 \t安全风险辨识是指对企事业单位内部存在的危险源、隐患以及外部可能引发的安全风险进行识别、描述和记录的工作。

第四条 \t安全风险辨识应包括以下内容:(一)对企事业单位内部可能存在的危险源、隐患进行识别,包括工艺流程、设备设施、安全设备等方面;(二)对企事业单位的安全管理体系、安全操作规程等方面进行评价;(三)对企事业单位内部的人员素质、安全文化等方面进行评估。

第三章 \t安全风险评估第五条 \t安全风险评估是指根据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对各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重要性,并评估其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

第六条 \t安全风险评估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根据安全风险辨识结果,对危险源、隐患进行评估,确定其可能造成的损失;(二)对各项风险进行量化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重要性;(三)评估风险可能造成的影响程度,包括人员伤亡、财产损失、环境污染等方面。

第四章 \t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第七条 \t安全风险分级管控是指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将各项风险分为不同的等级,并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控制要求。

第八条 \t安全风险分级管控应包括以下内容:(一)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将各项风险分为重大风险、较大风险、一般风险和低风险等级;(二)对不同等级的风险制定相应的管理措施和控制要求;(三)明确责任部门和责任人,确保管理措施和控制要求的落实。

第五章 \t安全风险管控的要求和措施第九条 \t企事业单位应依据安全风险分级管控结果,采取相应的管理要求和控制措施,保障安全生产。

第十条 \t企事业单位在安全风险管控过程中,应注意以下要求:(一)明确风险管控的目标和任务,建立健全责任制度;(二)制定并执行相关安全操作规程,确保生产操作符合安全要求;(三)加强安全培训和教育,提高员工的安全意识和安全技能;(四)定期开展安全检查和隐患排查,及时整改存在的安全隐患;(五)建立健全应急救援体系,能够应对各类突发事件;(六)加强对外部承包单位和供应商的安全管理。

学校信息安全研判制度范本

学校信息安全研判制度范本

学校信息安全研判制度范本一、目的和原则为确保学校信息安全,维护教育教学秩序,给全体师生提供一个安全稳定的工作、学习、生活环境,根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本制度遵循预防为主、全面防控、突出重点、协同治理的原则,确保学校信息安全。

二、组织架构1. 学校信息安全工作领导小组:全面领导学校信息安全工作,负责学校信息安全政策的制定、组织实施和监督评估。

2. 学校信息安全工作小组:负责学校信息安全日常管理工作,组织实施信息安全预案,协调各部门开展信息安全工作。

3. 各部门信息安全负责人:负责本部门信息安全工作,落实学校信息安全政策,组织本部门信息安全培训和演练。

三、信息安全研判内容1. 网络安全:评估学校网络设备、软件系统、数据信息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确保网络畅通、数据安全。

2. 应用安全:评估学校各类应用系统(如教务系统、办公系统等)的安全性,防止信息泄露、篡改等风险。

3. 数据安全:评估学校重要数据的存储、传输、处理等环节的安全性,确保数据不被非法获取、泄露、篡改。

4. 终端安全:评估学校各类终端设备(如计算机、手机等)的安全性,防止病毒感染、恶意软件攻击等风险。

5. 物理安全:评估学校场所、设施、设备等方面的安全性,确保校园内的物理安全。

6. 人员安全:评估学校教职工、学生等人员的安全意识、行为等方面存在的安全风险,加强人员安全管理。

7. 信息安全意识:评估学校师生信息安全意识,加强信息安全宣传教育,提高信息安全防范能力。

四、信息安全研判流程1. 信息收集:通过日常监测、专项检查、漏洞扫描等方式,收集学校信息安全相关信息。

2. 信息分析:对收集到的信息安全信息进行综合分析,找出潜在的安全风险和隐患。

3. 风险评估:根据分析结果,对学校信息安全风险进行评估,确定风险等级和优先级。

4. 制定措施:针对评估出的安全风险,制定相应的防范和整改措施。

5. 整改落实:各部门按照制定的措施,进行信息安全整改,确保整改到位。

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范文(三篇)

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范文1. 引言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安全在人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中变得越来越重要。

为了实现安全生产,保护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各个单位都需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和管理。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讨论安全风险评估与管理制度的范文。

2. 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目的风险评估与管理的目的是为了识别和评估可能对组织造成损失的风险,进而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或消除风险。

通过风险评估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可以有效地预防和应对各种安全事故和突发事件,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

3. 风险评估与管理的步骤(1)风险识别:通过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环境的调查和分析,确定可能对组织产生负面影响的因素和事件。

(2)风险评估:对已识别的风险进行量化和评估,确定其可能对组织造成的损失程度和可能性。

(3)风险控制:根据风险评估的结果,采取相应的控制措施以减少或消除风险。

(4)风险监控:对已采取的控制措施进行监控和评估,确保其有效性和可持续性。

(5)风险应对:对突发事件和事故进行应急处理和灾后恢复,保障组织的正常运转。

4. 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内容(1)安全环境评估:对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安全环境进行评估,确定可能对组织安全造成威胁的因素和事件。

(2)安全设施评估:评估组织内部的安全设施和设备的状况,确保其符合相关的安全标准和要求。

(3)安全流程评估:评估组织的安全管理流程和程序,确保其科学合理、规范可行。

(4)安全人员评估:对组织的安全管理人员进行评估,确保其具备相关的知识和技能。

(5)安全培训评估:评估组织的安全培训计划和效果,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改进和提升。

(6)安全意识评估:评估组织内部员工的安全意识和行为,确保每个人都能够积极参与到安全管理中来。

5. 风险评估与管理的工具和方法(1)风险矩阵:将风险的可能性和损失程度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优先级和重要性。

(2)风险溯源:通过追溯风险的根源和原因,找到可能的改进措施和解决方法。

(3)风险评估表:将已识别的风险进行统一管理和记录,方便后续的风险控制和监控。

信息中心风险评估制度范本

信息中心风险评估制度范本

信息中心风险评估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信息中心的风险管理,预防和控制信息风险,保障信息中心的正常运行和信息安全,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政策规定,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信息中心的各项风险评估工作,包括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各个环节。

第三条信息中心风险评估工作应遵循全面、客观、公正、实用的原则,确保风险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和准确性。

第四条信息中心应设立专门的风险评估机构,负责组织、协调和监督风险评估工作。

二、风险评估组织与管理第五条信息中心风险评估机构应由中心主任负责,成员包括信息技术、信息安全、业务管理等相关人员。

第六条风险评估机构应制定风险评估工作计划,明确评估目标、评估范围、评估方法、评估周期等。

第七条风险评估机构应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工作流程,包括风险识别、风险分析、风险评价、风险处理等环节。

第八条风险评估机构应定期组织风险评估培训和交流,提高风险评估人员的业务素质和专业能力。

三、风险识别与分析第九条风险识别应包括对信息系统的硬件、软件、网络、数据、人员等方面的风险因素进行识别。

第十条风险分析应对识别出的风险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包括风险的性质、来源、可能产生的后果等。

第十一条风险分析应采用多种方法,如问卷调查、访谈、专家评审、故障树分析等,确保分析结果的全面性和准确性。

四、风险评价与处理第十二条风险评价应对分析出的风险进行量化或定性评价,确定风险的严重程度和优先级。

第十三条风险处理应对评价出的高风险进行处理,包括制定风险应对措施、风险转移策略等。

第十四条风险处理应制定详细的风险应对计划,明确责任人员、实施时间、实施方法等。

第十五条风险评估机构应定期对风险处理情况进行跟踪和监督,确保风险处理措施的有效实施。

五、风险评估结果的利用与改进第十六条信息中心应充分利用风险评估结果,指导信息系统的规划、设计、开发、运行、维护等工作。

第十七条信息中心应根据风险评估结果,不断完善信息安全管理制度和信息安全技术措施。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制度范文(三篇)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制度范文(三篇)

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制度范文在进行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时,建立完善的制度是非常重要的。

以下是一个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制度的范本,供参考。

一、引言为了确保组织的稳定运营和员工的人身安全,建立一个完整的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制度是至关重要的。

本制度的目的是明确辨识、评估和管控安全风险的程序和职责,以及相应的预防措施。

二、范围本制度适用于组织内所有涉及安全风险的活动,包括但不限于物理安全、信息安全、环境安全等方面。

三、定义安全风险:指在组织运营中可能导致人身伤害、财产损失或其他不良后果的事件或条件。

辨识:指确定和识别所有可能存在的安全风险的过程。

评估:指对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量化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

管控:指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和应对措施,以最小化或消除安全风险的过程。

分级:指根据安全风险的严重性和发生概率,将其分为不同级别,以便优先处理。

四、安全风险辨识1. 建立辨识安全风险的机制,包括内部员工反馈、内外部安全监测报告等渠道。

2. 针对组织内各个部门和活动进行定期的安全风险辨识,确保不遗漏任何可能的风险。

3. 制定辨识风险的流程和方法,明确职责和权限。

五、安全风险评估1. 定义安全风险评估的标准和方法,包括风险值计算模型、评估指标等。

2. 根据辨识出的安全风险,进行定量或定性的评估和分析,确定其严重程度和发生概率。

3. 制定评估结果的记录和报告要求,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和可追溯性。

六、安全风险分级管控1. 根据安全风险评估结果,将安全风险分为不同级别,如高、中、低级别。

2. 高级别安全风险:立即采取措施进行控制和消除,制定应急预案,明确责任人和时间节点。

3. 中级别安全风险:建立控制措施和预警机制,定期检查和监测,确保风险控制在可接受范围内。

4. 低级别安全风险:建立预防和日常管理机制,持续监测和改进。

七、责任和义务1. 组织领导:负责制定安全风险辨识、评估与分级管控制度,并确保其有效实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信息风险评估相关制度信息安全管理相关制度1总则第1条为规信息安全管理工作,加强过程管理和基础设施管理的风险分析及防,建立安全责任制,健全安全控制度,保证信息系统的性、完整性、可用性,特制定本规定。

2适用围第2条本规定适用于。

3管理对象第3条管理对象指组成计算机信息系统的系统、设备和数据等信息资产和人员的安全。

主要围包括:人员安全、物理环境安全、资产识别和分类、风险管理、物理和逻辑访问控制、系统操作与运行安全、网络通讯安全、信息加密与解密、应急与灾难恢复、软件研发与应用安全、资源管理、第三方与外包安全、法律和标准的符合性、项目与工程安全控制、安全检查与审计等。

4第四章术语定义DMZ:用于隔离网和外网的区域,此区域不属于可信任的网,也不是完全开放给因特网。

容量:分为系统容量和环境容量两方面。

系统容量包括CPU、存、硬盘存储等。

环境容量包括电力供应、湿度、温度、空气质量等。

安全制度:与信息安全相关的制度文档,包括安全管理办法、标准、指引和程序等。

安全边界:用以明确划分安全区域,如围墙、大厦接待处、网段等。

恶意软件:包括计算机病毒、网络蠕虫、木马、流氓软件、逻辑炸弹等。

备份周期:根据备份管理办法制定的备份循环的周期,一个备份周期的容相当于一个完整的全备份。

系统工具:能够更改系统及应用配置的程序被定义为系统工具,如系统管理、维护工具、调试程序等。

消息验证:一种检查传输的电子消息是否有非法变更或破坏的技术,它可以在硬件或软件上实施。

数字签名:一种保护电子文档真实性和完整性的方法。

例如,在电子商务中可以使用它验证谁签署电子文档,并检查已签署文档的容是否被更改。

信息处理设备:泛指处理信息的所有设备和信息系统,包括网络、服务器、个人电脑和笔记本电脑等。

不可抵赖性服务:用于解决交易纠纷中争议交易是否发生的机制。

电子化办公系统:包括电子、KOA系统以及用于业务信息传送及共享的企业部网。

5安全制度方面5.1安全制度要求5.1.1本制度的诠释第4条所有带有“必须”的条款都是强制性的。

除非事先得到安全管理委员会的认可,否则都要坚决执行。

其它的条款则是强烈建议的,只要实际可行就应该被采用。

第5条所有员工都受本制度的约束,各部门领导有责任确保其部门已实施足够的安全控制措施,以保护信息安全。

第6条各部门的领导有责任确保其部门的员工了解本安全管理制度、相关的标准和程序以及日常的信息安全管理。

第7条安全管理代表(或其指派的人员)将审核各部门安全控制措施实施的准确性和完整性,此过程是公司例行部审计的一部分。

5.1.2制度发布第8条所有制度在创建和更新后,必须经过相应管理层的审批。

制度经批准之后必须通知所有相关人员。

5.1.3制度复审第9条当环境改变、技术更新或者业务本身发生变化时,必须对安全制度重新进行评审,并作出相应的修正,以确保能有效地保护公司的信息资产。

第10条安全管理委员会必须定期对本管理办法进行正式的复审,并根据复审所作的修正,指导相关员工采取相应的行动。

6组织安全方面6.1组织部安全6.1.1信息安全体系管理第11条公司成立安全管理委员会,安全管理委员会是公司信息安全管理的最高决策机构,安全管理委员会的成员应包括总裁室主管IT领导、公司安全审计负责人、公司法律负责人等。

第12条信息安全管理代表由信息安全管理委员会指定,一般应包含稽核部IT稽核岗、信息管理部信息安全相关岗位及分公司IT 岗。

第13条安全管理委员会通过清晰的方向、可见的承诺、详细的分工,积极地支持信息安全工作,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1)确定信息安全的目标符合公司的要求和相关制度;2)阐明、复查和批准信息安全管理制度;3)复查信息安全管理制度执行的有效性;4)为信息安全的执行提供明确的指导和有效的支持;5)提供信息安全体系运作所需要的资源6)为信息安全在公司执行定义明确的角色和职责;7)批准信息安全推广和培训的计划和程序;8)确保信息安全控制措施在公司被有效的执行。

第14条安全管理委员会需要对部或外部信息安全专家的建议进行评估,并检查和调整建议在公司执行的结果。

第15条必须举行信息安全管理会议,会议成员包括安全管理委员会、安全管理代表和其他相关的公司高层管理人员。

第16条信息安全管理会议必须每年定期举行,讨论和审批信息安全相关事宜,具体包括以下容1)复审本管理制度的有效性2)复审技术变更带来的影响3)复审安全风险4)审批信息安全措施及程序5)审批信息安全建议6)确保任何新项目规划已考虑信息安全的需求7)复审安全检查结果和安全事故报告8)复审安全控制实施的效果和影响9)宣导和推行公司高层对信息安全管理的指示6.1.2信息安全职责分配第17条信息管理部门作为信息安全管理部门,负责信息安全管理策略制定及实施,其主要职责:(一)负责全公司信息安全管理和指导;(二)牵头制订全公司信息安全体系规、标准和检查指引,参与我司信息系统工程建设的安全规划;(三)组织全公司安全检查;(四)配合全公司安全审计工作的开展;(五)牵头组织全公司安全管理培训;(六)负责全公司安全方案的审核和安全产品的选型、购置。

(七)依据本规定、安全规、技术标准、操作手册实施各类安全策略。

(八)负责各类安全策略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第18条各分公司信息管理部门作为信息安全管理部门,其主要职责:(一)根据本规定、信息安全体系规、标准和检查指引,组织建立安全管理流程、手册;(二)组织实施部安全检查;(三)组织安全培训;(四)负责信息和资源的安全管理;(五)负责安全技术产品的使用、维护、升级;(六)配合安全审计工作的开展;(七)定期上报本单位信息系统安全情况,反馈安全技术和管理的意见和建议。

(八)依据本规定、安全规、技术标准、操作手册实施各类安全策略。

(九)负责各类安全策略的日常维护和管理。

6.1.3信息处理设备的授权第19条新设备的采购和设备部署的审批流程应该充分考虑信息安全的要求。

第20条新设备在部署和使用之前,必须明确其用途和使用围,并获得安全管理委员会的批准。

必须对新设备的硬件和软件系统进行详细检查,以确保它们的安全性和兼容性。

第21条除非获得安全管理委员会的授权,否则不允许使用私人的信息处理设备来处理公司业务信息或使用公司资源。

6.1.4独立的信息安全审核第22条必须对公司信息安全控制措施的实施情况进行独立地审核,确保公司的信息安全控制措施符合管理制度的要求。

审核工作应由公司的审计部门或专门提供此类服务的第三方组织负责执行。

负责安全审核的人员必须具备相应的技能和经验。

第23条独立的信息安全审核必须每年至少进行一次。

6.2第三方访问的安全性6.2.1明确第三方访问的风险第24条必须对第三方对公司信息或信息系统的访问进行风险评估,并进行严格控制,相关控制须考虑物理上和逻辑上访问的安全风险。

只有在风险被消除或降低到可接受的水平时才允许其访问。

第25条第三方包括但不限于:1) 硬件和软件厂商的支持人员和其他外包商2) 监管机构、外部顾问、外部审计机构和合作伙伴3) 临时员工、实习生4) 清洁工和保安5) 公司的客户第26条第三方对公司信息或信息系统的访问类型包括但不限于:1) 物理的访问,例如:访问公司大厦、职场、数据中心等;2) 逻辑的访问,例如:访问公司的数据库、信息系统等;3) 与第三方之间的网络连接,例如:固定的连接、临时的远程连接;第27条第三方所有的访问申请都必须经过信息安全管理代表的审批,只提供其工作所须的最小权限和满足其工作所需的最少资源,并且需要定期对第三方的访问权限进行复查。

第三方对重要信息系统或地点的访问和操作必须有相关人员陪同。

第28条公司负责与第三方沟通的人员必须在第三方接触公司信息或信息系统前,主动告知第三方的职责、义务和需要遵守的规定,第三方必须在清楚并同意后才能接触相应信息或信息系统。

所有对第三方的安全要求必须包含在与其签订的合约中。

6.2.2当与客户接触时强调信息安全第29条必须在允许客户访问信息或信息系统前识别并告知其需要遵守的安全需求。

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保护客户访问的信息或信息系统。

6.2.3与第三方签订合约的安全要求第30条与第三方合约中应包含必要的安全要求,如:访问、处理、管理公司信息或信息系统的安全要求。

7信息资产与人员安全7.1资产责任7.1.1资产的清单第31条应清楚识别所有的资产,所有与信息相关的重要资产都应该在资产清单中标出,并及时维护更新。

这些资产包括但不限于∶1)信息:数据库和数据文件、系统文档、用户手册、培训材料、操作手册、业务连续性计划、系统恢复计划、备份信息和合同等。

2)软件:应用软件、系统软件、开发工具以及实用工具等。

3)实体:计算机设备(处理器、显示器、笔记本电脑、调制解调器等)、通讯设备(路由器、程控交换机、传真机等)、存储设备、磁介质(磁带和磁盘等)、其它技术设备(电源、空调器等)、机房等。

4)服务:通讯服务(专线)。

第32条资产清单必须每年至少审核一次。

在购买新资产之前必须进行安全评估。

资产交付后,资产清单必须更新。

资产的风险评估必须每年至少一次,主要评估当前已部署安全控制措施的有效性。

第33条实体资产需要贴上适当的标签。

7.1.2资产的管理权第34条所有资产都应该被详细说明,必须指明具体的管理者。

管理者可以是个人,也可以是某个部门。

管理者是部门的资产则由部门主管负责监护。

第35条资产管理者的职责是:1)确定资产的等级分类和访问管理办法;2)定期复查资产的分类和访问管理办法。

7.1.3资产的合理使用第36条必须识别信息和信息系统的使用准则,形成文件并实施。

使用准则应包括:1)使用围2)角色和权限3)使用者应负的责任4)与其他系统交互的要求第37条所有访问信息或信息系统的员工、第三方必须清楚要访问资源的使用准则,并承担他们的责任。

公司的所有信息处理设备(包括个人电脑)只能被使用于工作相关的活动,不得用来炒股、玩游戏等。

滥用信息处理设备的员工将受到纪律处分。

7.2信息分类7.2.1信息分类原则第38条所有信息都应该根据其敏感性、重要性以及业务所要求的访问限制进行分类和标识。

第39条信息管理者负责信息的分类,并对其进行定期检查,以确保分类的正确。

当信息被发布到公司外部,或者经过一段时间后信息的敏感度发生改变时,信息需要重新分类。

第40条信息的程度从高到低分为绝密、、秘密和非四种等级。

以电子形式保存的信息或管理信息资产的系统,需根据信息的敏感度进行标识。

含有不同分类信息的系统,必须按照其中的最高等级进行分类。

7.2.2信息标记和处理第41条必须建立相应的信息处理规。

对于不同的等级,应明确说明如下信息活动的处理要求:1)复制2)保存和保管(以物理或电子方式)3)传送(以邮寄、传真或电子的方式)4)销毁第42条电子文档和系统输出的信息(打印报表和磁带等)应带有适当的信息分类标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