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2.17《伶官传序》学案(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伶官传序学案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伶官传序》【学习目标】1.积累和归纳整理常见文言知识。
2.领悟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学习重点】积累和归纳整理常见文言知识。
【学习难点】理解文段中一词多义现象。
【知识链接】1.关于“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本文是为《伶官传》所作的序。
2.关于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文坛领袖。
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3.背景介绍:由于本文是借古讽今之作,应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国,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
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
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方法指导】课前根据注释自学,划出不懂的字词句,课堂上先在老师的指导下诵读正音,与同学讨论或在老师的帮助下解决不懂的字词句,再探究导学案上的相关题目,最后完成课堂检测。
预习案1.给以下字词读音:伶.()官有的放矢.()盛.()以锦囊仇雠..()已灭2.重点词语解释:尔其.( )无忘乃.()父之志吾遗恨.()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抑.()本其成败之迹岂非人事..(. )哉至于..( )誓天断发则遣从事..( )告庙..( )以一少牢3.词类活用:(指出下列词类活用类型,并加以解释)①而告以成功②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③函梁君臣之首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⑤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⑥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⑦抑本其成败之迹4.解释多义词盛: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②请其矢,盛以锦囊③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④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困:①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②智勇多困于所溺归:①而皆背晋以归梁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告:①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②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③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5. 特殊句式 ( 指出句式特点并翻译)①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②此三者,吾遗恨也③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④岂独伶人也哉⑤请其矢,盛以锦囊⑥方其系燕父子以组⑦而告以成功⑧身死国灭,为天下笑⑨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学习步骤】一、订正预习案二、诵读正音三、翻译句子①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②契丹,与吾约为兄弟,而皆背晋以归梁③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④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⑤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⑥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四、合作探究1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文章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2行文到第三段,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3从文章中你得到了怎样的启示?【课堂检测】一、补写名句(1)满招损,。
伶官传序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
伶官传序人教版高一上册语文教案一、教学目标1.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文章结构。
2.分析伶官传序中的形象描写,感悟人物性格特点。
3.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提高审美情趣。
二、教学重点1.课文内容的理解与分析。
2.人物形象的把握与感悟。
3.文章主旨的提炼与理解。
三、教学难点1.课文中的难点词语与句子。
2.人物性格的分析与概括。
3.文章深层含义的挖掘。
四、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1.请同学们回顾一下《伶官传序》的故事背景,简要介绍作者及创作背景。
2.学生分享对伶官传序的初步理解。
二、整体感知1.请同学们用普通话流利地朗读课文,注意语气、节奏。
2.学生自读课文,梳理课文结构,概括文章主旨。
三、课堂讲解1.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语与句子,帮助学生理解课文。
2.分析伶官传序中的人物形象,感悟人物性格特点。
第二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上节课的内容,回顾伶官传序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二、深入分析1.分析课文中的形象描写,对比不同人物的性格特点。
2.领悟文章的深刻内涵,探讨作者的创作意图。
三、课堂讨论1.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对伶官传序的理解与感悟。
第三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两节课的内容,回顾伶官传序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二、课堂练习(1)解释下列词语:伶官、教坊、蹴鞠、宠幸。
(2)分析伶官传序中的人物形象,概括其主要性格特点。
(3)提炼文章主旨,阐述作者的创作意图。
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第四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三节课的内容,回顾伶官传序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2.学生分享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二、拓展延伸1.介绍其他与伶官传序相关的历史故事,如《长生殿》、《桃花扇》等。
2.组织学生进行课堂讨论,比较这些故事与伶官传序的异同。
三、课堂小结2.学生分享自己的收获与感悟。
第五课时一、复习导入1.复习前四节课的内容,回顾伶官传序的故事情节与人物形象。
人教版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
人教版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伶官传序》的作者和作品背景;2.理解《伶官传序》的文言文阅读技巧;3.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教学重点:1.理解《伶官传序》的主题和写作手法;2.学会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
教学难点:1.理解和解读文言文中的难句;2.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进行翻译和理解。
教学方法:1.导入法:通过与学生们的互动交流,引导学生们对伶官传进行预热。
2.合作学习法:将学生分组,共同研读伶官传序,促进学生之间的合作和互动。
3.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齐读、分析句意等方式,对伶官传序进行解读。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教师与学生互动:以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们回忆和了解《伶官传序》的作者和作品背景,让学生们热身。
二、研读《伶官传序》(15分钟)1.教师进行整体导读:指导学生们快速浏览《伶官传序》,了解其主题和写作手法。
2.学生合作研读:学生们分组,共同阅读并理解《伶官传序》,并在小组内讨论彼此的理解。
教师提供必要的引导和帮助。
三、理解文言文阅读技巧(15分钟)1.教师进行文言文阅读技巧的讲解:帮助学生们了解古代文言文的特点、常见的句式结构和解读方法。
2.学生学习运用文言文阅读技巧:通过教师的引导,学生们分析和理解《伶官传序》中的难句,并尝试翻译和解读。
四、个别辅导与整体分享(15分钟)1.教师进行个别辅导:针对学生们翻译和解读中遇到的困难,进行个别指导和解答。
2.整体分享:学生们将自己的翻译和解读结果与全班分享,互相学习和探讨。
五、梳理归纳(10分钟)教师引导学生们梳理归纳他们对于《伶官传序》的理解和感悟,对于主题、写作手法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归纳。
六、作业布置(5分钟)要求学生们阅读整篇《伶官传序》,并结合自己的理解写一篇读后感。
教学反思:本次教学主要以《伶官传序》为例,帮助学生们了解和掌握文言文阅读的技巧。
通过合作学习的方式,激发学生们的兴趣和热情,培养他们对文学作品的欣赏能力。
《伶官传序》学案
伶官传序学案一、引言《伶官传》是明代小说家吴承恩所作,为中国古代叙事小说中的一部。
此书讲述了明朝正德年间“阮大铖排除奸佞,铲除宦官,辅佐英宗”故事。
此书在文学史上地位极高,是中国文学史上的经典之一。
伶官指的是明朝中后期充斥着朝廷内外的太监干部。
伶官虽然人数不多,却是能够左右朝政的有力力量。
因为太监们既不同于文臣,又不同于武将,古代皇帝甚至可以直接下令处死太监,所以太监都非常小心谨慎。
太监们对朝廷动向非常敏感,而阮大铖等人排除奸佞、清洗宦官,从而在不知不觉中,把这些太监打压了。
这一过程,也是明朝中兴的重要标志之一。
二、学案系列2.1 学习目标通过学习《伶官传序》这篇文献,读者将会拓宽对于古代文学的认识,了解《伶官传》在文化和历史背景下的创作意义以及文学价值,从而更好地理解古代文学的意义所在,加深对于古代历史文化的了解。
2.2 学习步骤本学案对学习《伶官传序》的步骤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分为以下三个方面:2.2.1. 阅读原文学习《伶官传序》的第一步,便是进行阅读原文。
请仔细阅读《伶官传序》的内容,并梳理出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同时结合文中的细节,揣摩作者的描写思路和创作手法,从而更好地理解文学的内涵所在。
2.2.2 回答问题在阅读完原文后,请思考以下问题:1.《伶官传序》的作者吴承恩是哪位文学家?2.《伶官传序》的背景、主题、价值是什么?3.《伶官传序》的文学手法有哪些,对于古代文学的贡献是什么?4.《伶官传序》对于中华文化的意义体现了哪些方面?它在中国文学史上有什么地位?请认真分析以上问题,并形成自己的答案。
同时,也可以参考其他文献资料,提升自己对于这些问题的认识和了解。
2.2.3. 思考总结在阅读完原文,并回答问题之后,请思考以下问题:1.如何理解《伶官传序》对于中国文学史的地位?2.《伶官传序》的成就与缺陷有哪些?3.您认为《伶官传序》的价值和意义表现在哪些方面?4.《伶官传序》对于古代文学的影响有哪些?请分析以上问题,并形成自己的思考总结。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2、掌握重点字词的意义、用法以及特殊句式。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4、背诵文中重点段落,准确记忆文中的名言名句。
教学重难点: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
教学课时:二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走近作者作者:欧阳修(1007~1072),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庐陵(今江西省吉安)人。
四岁丧父,家境贫寒,刻苦自学,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
学家。
宋仁宗天圣八年进士及第。
晚年历任枢密副使、参知政事等职,卒谥文忠。
历史上,他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金石家。
二、解题:伶:乐工,艺人。
伶官:乐工作了官。
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契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三、时代背景:1、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由于北方少数民族的不断进犯,民族矛盾也日益尖锐。
面对这种形势,北宋王朝不但不力求振作,反而忍受耻辱,每年都要靠纳币输绢以求苟安。
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欧阳修通过后唐庄宗李存勖的兴亡史进行讽谏。
2、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朝代,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短短53年间,先后换了四姓十四个国君,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繁,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后唐庄宗李存勖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于是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所惑。
后叛乱四起,拥有重兵的伶官拒不发兵,而庄宗亲征又告败北,众叛亲离之期,伶官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了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了自己的感慨,写成了《新五代史伶官传》。
《伶官传序》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伶官传序》导学案 (人教版高二选修) 年级:高二编写:谢一彰审定:高二语文备课组编制时间:2013--1班次:小组:姓名:使用时间:【学习目标】知识与技能:1.积累文言实词、虚词及特殊句式。
2.明确本文的中心,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
3.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
4、背诵文中重点段落,积累名言警句。
过程与方法:大声诵读、积累归纳、合作探究。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体验庄宗的“壮”与“哀”的情感,用古代“人事”鉴今人生活,明确个人的主观努力对实现人生价值的决定性作用;懂得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重点难点预测】:1、积累文言知识,提高文言文阅读的能力。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论证结构。
【知识链接】1、简介“序”。
序,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它的写作缘由、经过、旨趣和特点等;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
《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
古代另有一种“赠序”,内容多是对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勉励之辞,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韩愈的《送李愿归盘谷序》。
还有一种写在诗歌前面“诗序”,多交代与所咏诗歌有关的内容或作诗的缘起。
如《孔雀东南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
2、作者简介:欧阳修,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
北宋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者,“唐宋八大家”之一,吉水(现在江西吉水)人。
幼年丧父,出身寒微,由母亲亲自教学,因家贫,不具纸笔,用荻画地作书。
历史上,欧阳修既是著名文学家,又是史学家、与宋祁等合写了《新唐书》,又自撰了《新五代史》,著有《欧阳文忠公集》。
3、写作背景:《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
《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共3篇《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1《伶官传序》导学案,(教师版)(人教版高二选修)【导学目标】1.了解《伶官传》的作者和背景2.掌握《伶官传》的主要内容和特点3.了解《伶官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地位和作用4.培养学生欣赏古典小说的兴趣和能力【教学流程】一、课堂导入1.《红楼梦》中的“伶人”角色有哪些?2.你了解什么是“伶官”?他们在古代的生活和工作是什么样的?二、自学环节1.课前以小组为单位,每组分配一章进行自学。
每组成员担任问题提出者或者问题回答者。
2.问题提出者的任务:针对所分的章节,提出3-5个问题,问题的涉及全文内容的主旨、细节和比较一类。
3.问题回答者的任务:要根据自己所负责的章节,认真阅读相关内容,独立思考后回答问题。
4.阅读结束后,主动汇总不同组的问题和回答情况,加深了解全文的主旨、情节和形式特点。
三、课堂讨论1.每组分别对所分的章节进行汇报,对关键问题和难点进行讨论和解决。
2.集体讨论和互动,更加深入透彻理解了小说的内涵和形式特色,培养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精神。
3.教师引导学生准确把握小说的主题和核心,在思辨中培养学生的批判意识和文化素养。
四、课后拓展1.要求学生自己查阅相关资料,探究《伶官传》在中国文学史上的作用和地位,加深对其价值和意义的理解。
2.通过文学阅读的实践,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兴趣,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和综合素质。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掌握小说的主要内容和形式特点,提高学生的文学鉴赏和批判能力。
难点:了解小说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渊源,探究其在文学史上的作用和价值。
【教学评价】1.学生的自主阅读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得到了提升,更好的适应了高中的学习要求。
2.教师在引导学生阅读的过程中,适时关注学生的动态反馈,及时了解学生的情况,给予必要的指导和支持,形成良好的教育氛围。
3.学生通过本次导学案活动,更好的了解到《伶官传》的文学价值和人生智慧,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自信心,掀起了一股学习经典、追求卓越的阅读热潮通过本次导学案的学习,学生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伶官传》的内容和文学特色,增强了文学鉴赏能力和批判意识。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优秀8篇)
《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优秀8篇)《伶官传序》教学设计1【教学目标】1.通过后唐庄宗的成败阐述盛衰在于人事的道理。
2.学习正反对比的说理方法。
3.理解文中的名言警句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难点】1.理解本文充分运用对比手法说理抒情。
2.探究作者的写作意图,启迪人性。
【教学方法】朗读法讨论法点拨法【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解题导入同学们,标题中的“伶官”是一群怎样的人呢?(学生: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做伶官。
)古时戏子大多地位低下,却能入朝为官,欧阳(板书:课题,作者)二、因声求气读通文意1.请学生复述庄宗的故事。
2.诵读感知庄宗的悲剧命运。
活动一:一生读晋王遗言,其他学生评价。
“梁,吾仇也;燕王,吾所立;契丹与吾皆为兄弟,而背晋以归梁。
此三者,吾遗恨也。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点拨:读出晋王深深的遗憾,对敌人仇恨、对庄宗期盼的语气和情感。
)活动二:读庄宗的奋斗史和失败史,其他学生评价。
奋斗史:“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可谓壮哉!”庄宗凯旋时的豪壮语气,笔势激越,情调激扬。
失败史:“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何其衰也!”庄宗败亡时的衰颓语气,仓皇失措,笔势迂回,情调低沉凄怆。
(点拨:语言和情感一扬一抑、大起大落、荡气回肠、对比鲜明。
)3.教师小结:庄宗的兴盛和衰败用了鲜明的对比,其奋斗史164个字,得天下完成父亲遗命,耗时十五年;其失败史63个字,失天下只有短短三年,奋斗过程如此艰难,衰败却如此迅速,一溃千里,发人警醒。
三、提要钩玄领会主旨(点拨:学生诵读第一段,第三段“岂得之难而失之易欤”至文末。
)1.一个叹词:呜呼参考:欧阳修之子欧阳发《先君事迹》“先生自撰五代史,褒贬善恶,为精密。
发论必以‘呜呼’,曰‘此乱世之书也’。
”这一声“呜呼”,以感叹发端,起笔不凡,突兀惊人。
奠定全文沉痛的。
感情基调。
2.两个警句: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学案
《伶官传序》学案教学目标:1、知识和技能:(1)在学习中掌握和巩固常用文言词语知识;(2)学会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运用例证法和正反对比论证说理的方法。
2、过程、方法和能力:理解本文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地进行论证的写法。
3、态度、情感价和值观:懂得“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和“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
教学重点和难点:重点:先提出论点,然后运用事例,步步深入论证的方法。
难点:弄清作者写作本文的意图及对作者结论的评价。
教学过程一、课文分析1.读课文,概括文章大意2.欧阳修在这篇文章中提出了哪些观点?3.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4.简述庄宗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史实。
读第二、三段,庄宗李存勖(885--926)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
参看注释,回答这几年中庄宗多少岁,在他身上发生了什么事。
(用文中的话概括)908年912年923年926年5.怎样做可以使国家兴盛?怎样做可以使国家灭亡?6.哪个地方可表现出忧劳得天下?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其忧劳?7.欧阳修为什么极力渲染庄宗“忧劳得天下”?8.文章最有一段有什么作用?9.从论证角度看,本文采取了什么论证方法?试着分析。
二、大家看题目《伶官传序》应为伶官作的序,可主人公却是庄宗?为什么?三、本文写作特色四、课堂延伸对于庄宗得天下,欧阳修发出的观点,你有何看法?五、作业翻译下面两个语段:语段一:太史公曰:……夫秦失其政,陈涉首难,豪杰蜂起,相与并争,不可胜数。
然羽非有尺寸,乘势起陇亩之中,三年,遂将五诸侯灭秦,分裂天下而封王侯,政由羽出,号为“霸王”,位虽不终,近古以来未尝有也。
及羽背关怀楚,放逐义帝而自立,怨王侯叛己,难矣。
自矜功伐,奋其私智而不师古,谓霸王之业,欲以力征经营天下,五年卒亡其国……语段二: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徵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上曰:“玄龄与吾共取天下,出百死,得一生,故知创业之难,征与吾共安天下,常恐骄奢生于富贵,祸乱生于所忽,故知守成之难,然创业之难,既已往矣;守成之难,方当与诸公慎之。
语文:《伶官传序》教案(1)(新人教版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
伶官传序教学目的:1、了解欧阳修在宋代散文史上的地位和作者写作本文给伶人立传的目的。
2、筛选主要观点,论据,学会分析论证的能力,掌握词类活用的相关知识。
3、掌握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文言字词;筛选主要观点,论据,学会分析论证教学时数:一、导入:本单元我们学习了唐宋八大家中宋代的三位文学家的作品,苏洵、苏轼、王安石,今天我们学习欧阳修的作品,《伶官传序》。
欧阳修不但是文学家,他还是一位史学家。
他著有两部史书,一部是与人合编的《新唐书》,一部是《新五代史》。
是二十四史之一。
今天我们学习《新五代史》中《伶官传》。
清代文学家沈德潜认为本文“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中第一篇文字。
”对本文给予了极高的评价。
下面我们就来欣赏品味一下这篇文章。
二、释题:师:伶,乐工,艺人。
伶官,乐工作了官。
《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乱,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
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作者宋仁宗景祐三年(1036)至皇祐五年(1053)间所撰。
在二十四史中,有两部《五代史》:宋初宰相薛居正奉诏监修的称《旧五代史》,欧阳修撰的名为《新五代史》。
《新五代史》以纪传体记载了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代的史实。
本文选自《新五代史•伶官传》。
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吉州永丰人。
官至枢密副使,参加政事。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欧阳修是北宋文学革新的领导人物。
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
课题:
科目:
班级:
课时:计划1课时
教师:
单位: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节课选自人教版《伶官传序教案》,主要教学内容是理解并掌握《伶官传序》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文学特点。该文章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的作品,以伶官(古代宫廷乐师)的事迹为主线,表达了作者对忠诚、正直、坚守信念的赞赏。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学生在之前的学习中已经接触过一些古文,对于文言文的阅读和理解有一定的基础。同时,学生也学过一些关于忠诚、正直的品质的知识,能够理解并欣赏文章中所表达的价值观。通过对《伶官传序》的学习,学生可以进一步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同时加深对忠诚、正直等品质的理解。
对比分析:《伶官传》原文与改编影视作品之间的差异,分析改编的原因和效果。
主题探讨:从不同角度探讨《伶官传》所表达的主题,如忠诚、正直、坚守信念等。
文化理解:通过了解《伶官传》的历史背景,加深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
文学鉴赏:分析《伶官传》的文学特点,如语言、情节、人物塑造等,提高文学鉴赏能力。
拓展学习可以采用小组讨论、研究报告、心得体会等形式进行,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深入挖掘《伶官传》的内涵和价值。同时,也可以邀请家长参与拓展学习活动,增强家校合作的氛围,共同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2. 优化课堂组织和管理:通过明确课堂规则和活动要求,提高课堂组织和管理效率,确保课堂活动的有序进行。
3. 完善教学评价体系:增加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能力的评价,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如小组讨论、实践活动、作业评价等,以更全面地评估学生的学习成果。
教师活动:
-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伶官传序学案新.doc
《伶官传序》学案一、自学目标1.预习课文,疏通文意,积累一些重要的义言词语和文言现象;2.结合课下注释,了解庄宗宠幸伶人的史实。
二、知识链接1、作者的文学常识、说出唐宋八大家的名字。
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
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北宋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
大力提侣古文,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
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白他的门下。
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以散文的造诣最高。
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初中学过《醉翁亭记》写滁州山间朝暮变化,四时景色不同,表达了摆脱约束,与民同乐的情致。
2、关于“序”序作为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其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该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伶官传序》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短序。
《伶官传》是一篇合传,写了敬新磨、景进、史彦琼、郭从谦四个伶人。
传中写敬新磨善于讽谏,没有贬词;此外三人则都出入宫掖,货赂交行,偶不逞意,即陷入于罪,破家灭族,因而后唐朝廷上下离心,互相猜忌,祸乱不息。
3、背景介绍:从“五代”和“北宋”两个角度把握。
五代,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朝廷,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代。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 篡位、弑君现象屡见不鲜,战乱频仍,后唐庄宗就是被杀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优伶,被伶官所惑,伶官得以重权在握。
当叛乱四起时,拥有兵权的伶官史彦琼拒不发兵,庄宗亲征败北,众叛亲离,伶官郭从谦又乘危作乱,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就此事发表感慨,告诫北宋统治阶级要以史为鉴。
这是由于北宋王朝建立后,随着土地和财富的高度集中,北宋的统治集团日益腐化。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获奖学案新人教
高二语文《伶官传序》获奖学案新人教高二语文《伶官传序》获奖学案新人教学习目标1、理解盛衰成败在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
2、掌握实词:原,恨,其,乃,纳,何其,函组告,抑,忽微,逸豫。
虚词:于,为。
词类活用:兴,亡身,函梁,夜呼,东出。
3、提高筛选主要观点、论据、论证的信息能力学习重点 1、词类活用 2、课文第三段。
学习难点对名句的理解学习方法学会积累,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1、认识作者欧阳修,字永叔,号六一居士、香山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他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是宋代〔朝代〕文坛领袖。
作为史学家,著有《新唐书》和《新五代史》,其中《新五代史》属二十四史之一。
2、整体感知课文。
本文共四段,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段),提出盛衰由于人事的论点,并举出后唐庄宗得天下而又失天下的事例作为立论的根据。
文章以“呜呼〞的感叹突兀而起,引发出对历史的沉痛追问和感慨:“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这一叹一问,为全文奠定了叹惋的感情基调。
而“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的历史事实则是“盛衰之理〞的最有力的证明。
这一“得〞一“失〞与一“盛〞一“衰〞相照应,领起下文.第二部分(第2、3段),叙述庄宗得天下的艰辛过程,并对庄宗的“成败之迹〞做了理论概括。
第2段承接上文,详细叙述了庄宗接受并执行晋王遗命的经过.关于庄宗得天下的过程已经被写人《新五代史》中的《唐本纪》,此处再写未免重复,也会造成文势的拖沓,而且不合序论的体制.所以这一段选用了晋王三矢的故事,这个故事属于传说,不能确定为史实,因此,包括《新五代史》在内的正史均未收入。
但是这个故事在当时有相当的影响,宋初王禹偁在《五代史阙文》中对此事亦有记载。
这个故事有一定的典型意义,所以欧阳修把它写入文中,为了慎重起见,在前面又加了“世言〞二字,以强调这个事情的传说性质。
这个事情是本文中心论点的主要例证,也是下文展开议论的基础。
《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
《伶官传序》教案(人教版高二选修)教学目标:1、理解识记常见文言词语、句式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了解作者观点及对人生的启示。
相关知识:1、关于序序是一种文体,相当于今天某些文章的“前言”或者编者的“按语”,它的内容或是提纲挈领地评价读书内容,或者叙述著书作文的缘由,以便有助于读者理解下面有关书或文的内容。
本节课要阅读的《伶官传序》是为《伶官传》所做的序。
2、关于作者欧阳修(1007-1073),字永叔,号醉翁,又号六一居士。
汉族,吉安永丰(今属江西)人,自称庐陵(今永丰县沙溪人)。
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卓越的文学家、史学家。
与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3、关于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基础知识1、诵读全文,给加点字注音。
请其矢( ) 盛( )以锦囊方其系( )燕父子以组乱者四应( ) 伶( )官泣下沾襟( ) 盛( )衰之理誓天断发( ) 及仇雠( )已灭2、补写名句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文言知识一、通假字1、及仇雠已灭“雠”同“仇”,仇敌2尔其无忘乃父之志!“无”通“毋”二、词类活用名词作动词1、函梁君臣之首函:用木匣子装2、契丹与吾约为兄弟约:订立盟约3、抑本其成败之迹本:推究4、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其根本名词作状语1、负而前驱前:向前2、仓皇东出东:向东3、一夫夜呼夜:在夜里4、乱者四应四:在四面动词作名词而告以成功成功:成功的消息使动用法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兴、亡使动形容词作动词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乱:作乱形容词作名词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忽微:细小的事情智勇:有勇有谋的人物三、古今异义1、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古义:表示不好的结果,相当于“以致”今义:程度副词或表另提一事2、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古义:官名今义:动词,投身到(事业中去)3、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古义:指政治上的得失今义:人情事理四、一词多义1、盛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兴盛)请其矢,盛以锦囊(装)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旺盛)故方其盛也,举天下之豪杰,莫能与之争(强盛)2、归而皆背晋以归梁归顺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返回而其归书也必速还3、告以三矢赐庄宗而告之曰(告诉)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祭告)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禀告)4、其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副词,应当,一定,表祈使语气)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语气词,表程度)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代词,他)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 (大概,表揣测语气)尽吾志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反诘语气,同“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
人教版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精选10篇)
人教版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精选10篇)高二语文《伶官传序》教案设计篇1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学习本文布局谋篇的特点。
4、本文是史论,是借古讽今之作,理解文中阐发的“盛”“衰”;“得”“失”;“成”“败”;“损”“益”;“兴”“亡”的道理。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阅读理解能力。
理解文章的思路,学习本文的论证法:例证法,正反对比论证法。
德育目标:1、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之身”的道理。
2、理解“谦受益,满招损”“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句的深刻含义的启示。
教学重点:1、文中关键字、词、句。
2、文章议论思路。
3、如何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
教学难点:理解本文内容与题目之间的关系。
教学方法:诵读法,探究引申法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
1、举出所学过的欧阳修的文章。
(《醉翁亭记》)。
2、与《醉翁亭记》对比导出《伶官传序》(如果说《醉翁亭记》通过写醉翁亭的`秀丽风光,通过勾勒太守与民同乐的画面来抒发作者的政治理想的话,那《伶官传序》则是通过写后唐庄宗接受和执行其父亲遗命等一串故事,通过总结宠幸伶人这一教训,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我们就来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
)3、由学生介绍欧阳修。
4、关于序。
5、背景介绍。
二、学习新课。
1、朗读课文:学生朗读,教师正音。
2、共同研讨:共同翻译全文,解释个别词,字义,说明特殊用法,疏通文意。
3、再次齐读课文,教师指导:①读出重音,体现这种强调的意义来。
(岂非人事哉,“得失”“人事”等)②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方其”领起下面分句一气贯通,有声势,不可一世的气概。
)③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④读出玉器,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三、研讨本文严谨的思维线索。
1、思考,找出本文的中心论点,并用现代汉语表述。
(虽由天命,岂非人事哉?——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伶官传序》学案
《伶官传序》学案1.《伶官传序》学案篇1学习要点1. 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重点讲解本文题解本文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伶官传》。
《新五代史》是和北宋初年的史官薛居正等人编写的《五代史》(即《旧五代史》)相对而言的。
五代,指唐王朝灭亡以后,在中国北方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十分短暂的政权。
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
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上述史实。
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本文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比又合而为一的命题。
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示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
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
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
《伶官传序》学案(新)
《伶官传序》学案一、三维目标1.知识与能力:理解文章的含义,把握作者总结的历史教训;积累古今异义、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过程和方法:分析课文结构,体会古代散文“散而不乱、气脉贯通”的特点;学习通过正反说理论证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情感与态度:认识“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观点,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二、导读1.了解作者。
欧阳修(1007~1072年),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谥号文忠,世称欧阳文忠公,北宋时期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和诗人。
与唐韩愈、柳宗元宋王安石、苏洵、苏轼、苏辙、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是北宋中叶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主张文章应“明道”“致用”,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著名的古文学家三苏父子、曾巩和王安石等都出于他门下。
六一居士初谪滁山,自号醉翁。
既老而衰且病,将退休于颍水之上,则又更号六一居士。
客有问曰:“六一,何谓也?”居士曰:“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
”客曰:“是为五一尔,奈何?”居士曰:“以吾一翁,老于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六一乎?”2.解题《伶官传序》就是欧阳修为《新五代史·伶官传》作的序文,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史实,总结历史教训,讽谏当时的北宋统治者,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3.文章故事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人教版高二语文《伶官传序》学案
《伶官传序》学案学习目标:1、让学生掌握重点字、词、句的意义及用法。
2、让学生了解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作手法。
3、让学生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学习重难点:让学生了解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让学生理解文章“盛衰之理在于人事”的中心论点的历史意义及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学习过程:一、.了解作者与背景关于作者作者欧阳修(1007~1072),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掖后进。
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
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关于历史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páiyōu,杂耍艺人)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庄宗亲征败回,众叛亲离,郭从谦又乘危作乱,用乱箭射死庄宗。
100多年后欧阳修著《新五代史》,就此事发出感想,借事论理,指出封建王朝的兴亡不在“天命”,主要在于“人事”。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为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当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二、利用课文注解和工具书自读课文,疏通文意,掌握重点词句。
1. 词类活用函.梁君臣之首( )一夫夜.呼(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2. 难词句解析①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②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伶官传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
伶官传序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三)一、教学目标:1、德育目标: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树立“兴亡之理在于人事”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知识目标:掌握本文的字、词、句的意义及其用法,学习本文严谨的议论结构。
3、能力目标:诵读品味本文抑扬顿挫的语言特色,学会美文赏读。
二、教学重点:疏通文意,理解课文,掌握文中的词类活用和古今异义现象以及特殊句式。
三、教学难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议论思路以及本文的中心。
四、教学方法:点拨法探究学习法五、课时安排:一课时【教学内容和步骤】一、导入新课,引出文章论题由杜牧《题乌江亭》引入二、解题三、了解背景,体会讽谏意味四、听课文朗读,注意字音和断句。
五、疏通文意,课文探究学习(一)第一、二段课文学习1、强调重点字词2、探究:(1)、晋王临终遗言的主要内容是什么?用自己的话简单回答。
(2)、通过第二段的叙述来看,“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在于什么?(3)、这两段各自采用了什么表达方式?两段之间是什么关系?(二)第三、四段课文学习1、强调第三、四段重点字词2、探究:(1)、第三段主要内容是什么?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2)、第三段和第二段是什么关系?试具体说明。
(3)第四段以问句结尾有何作用?七、课堂巩固练习1、古今异义2、词类活用3、特殊句式4、名句积累八、美文赏读1、结构美——探究对比论证手法和全文论证结构2、文理美——探究主旨与教训3、抑扬美——探究抑扬手法4、文笔美——探究叙事简约、语言精警的特点、文句的对称美九、拓展延伸十、布置作业板书设计:闫文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伶官传序》学案
学习要点
1. 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重点讲解
本文题解
本文选自欧阳修编撰的《新五代史·伶官传》。
《新五代史》是和北宋初年的史官薛居正等人编写的《五代史》(即《旧五代史》)相对而言的。
五代,指唐王朝灭亡以后,在中国北方相继更替的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五个十分短暂的政权。
伶官,封建时代称演戏的人为伶,在宫廷中授有官职的伶人,叫伶官。
后唐庄宗李存勖取得政权后,荒淫腐化,癖好音律,宠用伶人,让他们做官掌权,以致败政乱国,只做了三年皇帝便身死国灭。
为了提供历史借鉴,欧阳修在《新五代史》里写了一篇《伶官传》,记述了上述史实。
本文是《伶官传》前的序,作者通过对史实的评论,针对当时所谓“天命”的观点,谈了自己的进步见解。
本文的论证方法——对比论证
本文的中心论点是盛衰之理,由于人事。
这一论点本身就是一个既正反对比又合而为一的命题。
全文以“盛衰”二字贯穿始终,从“盛”“衰”两个方面,围绕着“人事”进行层层深入的对比论述。
本文的对比论证在总体上着眼于“盛”、“衰”与“忧劳”、“逸豫”的因果关系,从中心论点到论据,从论证过程到结论,不论是所用的示例或史实,还是作者抒发的感慨和议论,都是对比性的。
通过正反两方面的鲜明对比,既突出了中心论点,使说理深刻、透彻,也使文章一气贯通,前后呼应,脉络清晰,结构严谨。
怎样理解文章中文与题的内在联系
作者为《伶官传》作序,却很少直接写到伶官们的事,表面看来文不对题,实际上两者有内在联系。
因为伶官的事迹在传内已作了详细叙述,不必重复。
庄宗的衰败正是由伶官所引起,作者以历史为鉴,就伶官乱政误国之事评述国家兴亡盛衰之理,以史论事,内容联系
很紧密,重点落在庄宗盛衰的史实和评论上。
文章最后也提到“数十伶人困之”的事实,使伶人的作乱和后唐的盛衰直接联系起来,这样扣住了题意,突出了中心。
反馈练习
一、选择题
1.对下面加黑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原:推究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组:绳索
C.此三者,吾遗恨.也恨:愤恨
D.及凯旋而纳.之纳:收藏
2.选出加黑词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
A.虽曰天命,岂非人事
..哉!
B.则遣从事
..以一少牢告庙
C.至于
..誓天断发,泣下沾襟
D.负而前驱,及凯旋
..而纳之
3.选出加黑词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
A.函.梁君臣之首 B.仓皇东.出
C.一夫夜.呼 D.负而前.驱
4.下面两组句子中加黑字的意思,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①而皆背晋以归.梁
②君臣相顾,不知所归.
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
④与其.所以失之者
A.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不同;
B.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相同;
C.①与②中的“归”相同,③与④中的“其”也相同;
D.①与②中的“归”不同,③与④中的“其”也不同。
5.对下列句子的翻译准确的一项是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A.兴盛衰亡的道理,虽说是天命,哪能是由人支配的事呢?
B.国家兴盛和衰亡的道理,即使说是由于天事,也不能不与人有关吧?
C.兴盛而后又衰败的道理,虽然有人说是天命,其实不也是由于人事吗?
D.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虽然说是天命,难道不是由于人事吗?
6.下面对课文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A.传说晋王李克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支箭,目的是希望在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
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天命,而在于人事。
C.李存勖把父亲交给的三枝箭“藏之于庙”,作战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恭谨态度。
D.作者认为,祸患往往是从微小的事情日积月累而成,而那些有智谋、有勇力之人也往往为他所溺爱的事物所困扰,这是一条普遍的历史经验。
二、填空题
1.欧阳修,北宋
2”的结论,更有力地证明了中心论点。
3”,作者在最后一段,通过对比推论
出“
4.翻译下列句子
①满把损,谦受益。
②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三、阅读下面文段,完成后面问题
存勖,克用长子也。
初,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还军上党,置酒三垂岗,伶人奏《百年歌》,至于衰老之际,声甚悲,坐上皆凄怆。
时存勖在侧,方五岁,克用慨然捋须,指而笑曰:“吾行老矣,此奇儿也,后二十年,其能代我战于此乎!”存勖年十一,从克用破王行瑜,遣献捷于京师,昭宗异其状貌,赐以鸂鶒卮、翡翠盘,而抚其背曰:“儿有奇表,后当
富贵,无忘予家。
”及长,善骑射,胆勇过人,稍习《春秋》,通大义,尤喜音声歌舞俳优之戏。
1.下列加黑的词意义不同于其他的一项是
A.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
B.从克用破.王行瑜。
C.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D.旦日飨士卒,为击破.沛公军!
2.下列句式不同于其他的一句是
A.克用破孟方立于邢州。
B.为坛而盟,祭以尉首。
C.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D.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3.下列翻译不正确的一项是
A.置酒三垂岗——在三垂岗设宴庆功。
B.克用慨然捋须——李克用手握着自己的胡须大发感慨。
C.遣献捷于京师——派他到京师去进奉战利品。
D.儿有奇表,后当富贵——这个孩子外表奇特,日后定当富有。
4.下列说法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A.李存勖通大义,善骑射,胆勇过人。
B.李存勖喜音乐歌舞排优之戏,应追溯到五岁那年在三垂岗的熏陶。
C.李存勖外表奇丑,但从小却深受昭宗的喜爱。
D.李存勖五岁就随父亲征战,屡立战功,李克用对他寄予厚望,希望他能继承己业。
参考答案
一、1.C(遗憾) 2.D 3.A(A为名词作动词,其余为名词作状语) 4.D 5.D 6.B(文中并没否定天命)
二、1.文学家、史学家、六一居士文忠诗文革新运动三苏父子王安
石曾巩《新五代史》
2.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3.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夫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4.①(一个人)骄傲自满,就会受到损害,而谦虚谨慎,虚心接受人家意见
就会得到好处。
②忧虑辛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逸舒适可以使自身毁灭。
三、1.C 2.D 3.D 4.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