伶官传序__公开课定稿
公开课 伶官传序
文中你那句话让你印象深刻?请联系你的学 习生活实际,请谈谈感受。
完成 练习 巩固 提高
• 基础知识 • 1、本文选自《 》,作者是欧阳修,他是 (朝 代)文学家、史学家,字 ,号 ,晚年自号六一居士, 段首能表现本文论点的句子是 。 • 2、重点实词虚词 • ( 1 )、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 • ( 2 )、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 • ( 3 )、负而前驱 • ( 4 )、函梁君臣之首 • ( 5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 ( 6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 7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 8 )、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 古义:
•
伶官传序
六一 居士
• 『吾家藏书一万卷,集录三代以来金石遗 文一千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 酒一壶』, 『以吾一翁,老於此五物之间,是岂不为 六一乎?』
学习 目标
• 1、能疏通字句,重点掌握文言虚词 “以”“而”在文中的用法。 • 2、能理清本文的论证思路。 • 3、能明确本文写作目的。 • 4、能理解文中名句。
• 5、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 于 、 • 而“衰”是由于 (请用课文原句回答) • 6、请完成课后练习题第三题。
谢谢各位! 没有批评就没有进步! 请多指教!
• 实战演练
1、下列句中“与”的用法同其他三项不同的是( A.与其所以失之者 B.契丹与吾约为兄 C.与尔三矢 D.莫能与之争
)
2、下列四句不属于被动句的一项是( ) A.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B.智勇多困于所溺 • 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动哉 D.庄宗受而藏之于庙 3、下列句子的句式跟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 A.请其矢,盛以锦囊,负面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 B.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C.夫祸患常积于忽微 • D.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伶官传序 定稿
谦得益
满招损
把握作者的写作意图:
欧阳修写《伶官传》并 冠 以短 序,目的是评述伶官受宠幸而乱政的 史实,借事论理,讽谏当时北宋王朝 的执政者;通过总结历史教训,也表 达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情怀。
小结本节课内容
作业: 掌握课文中的关键 字词及特殊文言句式。 完成课后练习。
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 主要是叙述庄宗接受父命、报仇雪 耻,后来由胜转败、由盛转衰的事实。
格 言 警 句
满招损,谦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得失可知)
恪守父命 意气之盛 得之易 仇雠已灭 何其衰也 守之难 成败皆人
介词短语后置: 被 动 句: 判 断 句: 省 略 句:
B C E D E A G B F
翻译下列句子:
1、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推究 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吧?
2、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岂独伶人也哉?
人生的祸患常常在极细微的事情上累积而成,智 勇的人往往被他溺爱的事物所困扰,难道只是(溺 爱)伶人才如此吗?
判断词类活用
函梁君臣之首
•
函: 名词活用为动词,装在盒子里
名词作状语 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 夜、东: • • · 四: 数词作状语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 •
兴、亡: 使动用法
祸患常积于忽微
··
忽微:形容词用作名词
判断句子的句式特点
A、此 三 者,吾 遗 恨 也 B、盛(之)以 锦 囊 C、系 燕 王 父 子 以 组 D、身 死 国 灭, 为 天 下 笑 E、智 勇 多 困 于 所 溺 F、遣 从 事 以 一 少 牢 告 (于) 庙 G、燕 王,吾 所 立
《五代史伶官传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五代史伶官传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优质公开课获奖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素养目标】1.了解作者及文章创作的时代背景,把握文章的主要观点及意图。
2.从选材、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文章精妙的构思,体会文章的论证力度。
3.学习文章以散体写史论的方法,以及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
【重点难点】从选材、论证方法等角度,分析文章精妙的构思学习以及作者积极关注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
【教学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学过程】一、导入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究竟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太宗的两位贤臣似乎很难达成一致看法了。
那么今天,就让我们去找北宋史学家、文坛泰斗欧阳修去问个明白。
今天我们学习他的一篇重要史论一一《伶官传序》。
二、课前预习1、作者介绍欧阳修(10002.字水叔,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周士,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欧阳修于宋仁宗天圣八年(1030)进士及第,历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官至翰林学士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死后累赠太师、楚国公,谥号“文忠”,故世称欧阳文忠公。
欧阳修与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合称“唐宋八大家”。
他领导了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继承并发展了韩愈的古文理论其散文创作的高度成就与其正确的古文理论相辅相成,从而开创了一代文风。
欧阳修在变革文风的同时,也对诗风、词风进行了革新。
在史学方面,也有较高成就。
他曾主修《新唐书》,并独撰《新五代史》有《欧阳文忠集》传世。
2、写作背景欧阳修所处的时代,正是北宋王朝开始由盛到衰的时期,政治上的一些弊端越来越严重,社会上各种矛盾日趋尖锐。
仁宗庆历初年,以王伦、张海等为首的人民暴动接踵而起,西夏又袭扰西北边境,屡败宋军。
欧阳修、范仲淹等人力图实行政治改革以挽救北宋王朝的危机,却接二连三地遭到当权派的打击。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五代史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新五代史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三维目标】:一、知识与能力: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2、了解“序言”文章体裁的基本知识;3、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语法知识;4、理解鉴古知今、借古讽今的表达写作主旨的艺术技巧;5、领会“散而不乱”的组材艺术与和谐贯通的“气脉”,从而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
二、过程与方法:1、导:包括导入课文和引导学生看课题注解,以了解作者、写作背景,还包括引导学生回顾“序言”的基本知识。
2、读:教师范读、学生自由读、学生齐读等灵活运用。
3、查:通过布置预习提纲,学生自读课文、就近讨论后,教师组织交流、检查。
4、结:针对学习实际,教师做必要的补充和小结。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理解欧阳修在文中所吐露的忧国思想和政治主张。
2、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理解“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兴国,逸豫亡身”、“防微杜渐”、“玩物丧志”等思想,从中吸取有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点】:1、积累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和语法知识。
2、领会“散而不乱”的组材艺术与和谐贯通的“气脉”,从而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
【教学难点】:1、领会“散而不乱”的组材艺术与和谐贯通的“气脉”,从而理解文章的写作目的。
2、引导学生结合学习和生活实际,理解“满招损,谦得益”、“忧劳兴国,逸豫亡身”、“防微杜渐”、“玩物丧志”等思想,从中吸取有益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设想】: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同学们学习过孟子的《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吗?其中告诉我们的人生格言有(师生背诵):“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过,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虑,而后作;征于色,发于声,而后喻。
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然后知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也。
”今天,我们来接触一下北宋“散文八大家领袖”欧阳修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的人生格言。
板书课题。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推荐5篇)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推荐5篇)第一篇:《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徐爽南京市第一中学执教地点:南京市第一中学崇文楼电化教室(一)执教时间:2016年4月8日下午第三节课执教班级:高一(10)班教学指导教师:施红艳【学习目标】1、学生借助课下注释和工具书,掌握实词“原”、“盛”、“纳”、“系”、“函”、“溺”的意义和虚词“以”、“而”等,掌握词类活用“约”、“函”等。
2、通过“因声求气”的诵读方法,品味本文“气脉中贯”的语言风格。
3、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守成难”的现实意义,启发学生联系现实,对“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提出自己的看法。
【学习重、难点】1、反复诵读课文,因声求气,品味本文“气脉中贯”的语言风格。
2、在诵读的基础上,理解“守成难”的现实意义。
【学习方法】诵读法、探究法【课时】1课时【教学过程】导入:上①问侍臣:“创业与守成孰难?” 房玄龄曰:“草昧②之初,与群雄并起角力而后臣之,创业难矣!” 魏征对曰:“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逸,守成难矣!”——(选自《资治通鉴·唐纪》)【注释】①上:指唐太宗。
②草昧;此指开创国家。
到底是“创业难”还是“守成难”呢?今天我们一起走进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伶官传序》,或许能够对“创业难”还是“守成难”有更加深入的思考。
“伶官”是什么意思啊?“伶官”就是乐官。
在这篇文章里,就是后唐庄宗宠信的伶人,授以官职,败坏国政。
在《新五代史·伶官传》中有这样一段话:“自其为王,至于为天子,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至于亡。
”这就是欧阳修写《伶官传序》的背景。
一、全班齐读课文,注意把握欧阳修叙述和议论的语气。
(同学读完以后,引入刘大櫆《论文偶记》中对于“因声求气”的相关材料,引导学生注意把自己放在一定的情境中诵读文章。
进一步明确诵读的要求。
)学者求神气而得之于音节,求音节而得之于字句,则思过半矣。
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便设以此身代古人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优秀4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教案优秀4篇代史伶官传序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原、所以、恨、函、抑、本”等文言词语,判断句、被动句等特殊句式,疏通文意,理解作者观点。
2、品味语言,感受本文行文抑扬顿挫的特点,体会作者对后唐庄宗的叹惋之情和借史讽喻的苦心。
(重点)3、了解史论文以史带论、以史论证的特点,深入理解、体会“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等文中警策句的内涵和人生启示。
(难点)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情景导入唐太宗说:“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六国论》中苏洵警告当权者“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过秦论》中贾谊以秦警醒,“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那么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又有何深意呢?今天我们就来一探究竟。
二、目标展示三、预习反馈四、教学过程(一)提要钩玄寻挈领师: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文本,学习文言文读必不可少,下面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课文,找一找文章的核心句在哪里呢?生:读课文师:苏洵的《六国论》以六国灭亡为事例,开头便提出了“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中心观点,同样作为史论文,你找到《伶官传序》的中心论点在哪里了吗?他又是以谁的史事展开论证的呢?生1:明确——呜呼,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庄宗。
无怪乎——《古文观止》的编者认为本文“起手一提,包括全篇之意”。
不仅如此,呜呼2字,还为全文笼上了特有的情感色彩呢?师:“呜呼”是什么意思——啊!哎!文章开篇便言呜呼,你觉得这“呜呼”二字,包含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呢?生:悲凉、痛心、痛惜、叹息、感慨、惋惜、慨叹……师点拨:叹惋,作者是用慨叹语气起笔的,内心是相当沉重的,应该是沉重的切入,些读得沉重些,语重心长些。
同时,还要注意反问句,语气强烈,突出“人事”的重要。
还要注意“哉”字的感叹语调。
)你能用自己的声音传达一下这种叹惋吗?生1、2,齐(二)盛衰得失析人事第二段——师:怎样的盛衰引得作者如此叹惋呢?那我们就跟着作者的步子且看庄宗如何得天下,请同学们自由诵读第二段,并思考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内容?明确:晋王三矢——遗恨、期盼庄宗受矢——遗志、使命师:你能感受到晋王的遗言当中饱含着怎样的情感吗?——满腔仇恨,抱恨终身,满腹期待。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编辑专员,以您给定的“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下面是五个章节的教案内容:【一、教学目标】1. 理解《伶官传序》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关键实词和虚词的含义。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领悟作者的观点和态度。
3. 提升学生翻译和赏析文言文的能力。
4. 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伶官传序》的文言文词句理解。
分析文章的论证结构和修辞手法。
领会作者对伶官传的评价和观点。
2. 教学难点:文言文中特殊句式的翻译。
对作者观点的深入理解和批判性思考。
【三、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2. 使用案例分析法深入解析典型段落。
3. 利用小组合作学习法,促进学生互动交流。
4. 应用情境模拟法,让学生体验文言文的实际运用。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详细解读《伶官传序》的教材和参考资料。
2.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查找相关历史背景资料。
3. 教学工具:多媒体教学设备,PPT演示文稿。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播放历史小短片,引入《伶官传序》的历史背景。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翻译课文,记录不懂的词句。
3. 课堂讲解:教师讲解文言文词句,解析文章结构和论证方法。
4. 案例分析:挑选典型段落进行分析,引导学生领会作者观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感悟。
6. 互动提问:学生提问,教师解答,共同探讨文本细节。
7. 情境模拟:模拟古代文学作品的场景,让学生体验文言文的魅力。
9. 课后作业:布置相关的练习题目,巩固所学知识。
10. 教学反思:教师根据学生的反馈进行教学反思,不断改进教学方法。
【六、教学拓展】1. 对比分析:与其他文学作品进行对比分析,如《史记》中的伶官传,了解不同作者对同一题材的不同处理方式。
2. 文化探讨:探讨古代伶官的社会地位和文化意义,了解伶官在古代社会中的角色和影响。
伶官传序定稿
论点
例
论据 (庄宗得失天下的史实)证 结论
法
教训
受命继志
盛
(其后用兵…负而前驱)
衰 之
盛(得) 系燕父子以组
对
忧劳可以兴国
理
函梁君臣之首 比
(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论
在 于
证
人
法
身死国灭
夫祸患常积 于忽微,而
事 衰(失) (一夫夜呼…泣下粘襟) 逸豫可以亡身 智勇多困于
数十伶人困之
所溺,岂独
伶人也哉?
3、 下面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
项是:( B )
A传说晋王李可用临终前交给庄宗三枝箭,目的是希 望庄宗牢记遗命,为父复仇。
B国家兴盛与衰亡的道理,不在于人事,而在于天命。
C庄宗李存勖把父亲交给的三枝箭“藏之于庙”,作 战用兵时又“以一少牢告庙”,表现出对父亲遗命的 恭谨态度。
D作者认为,祸患是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智勇之人, 会被自己耽溺的东西所害,这是一种普遍的历史经验。
为 什 么?
盛----“忧劳可以兴结构
论点: 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论据: 庄宗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史实。 结论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教训: 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 。
本文按照“提出论点—例证分析—得出结论(—推 出教训)”的方式进行议论,显得中心突出,结构 严谨。
分析课文
自读课文,反复诵读第三段,体会前后“盛” 与“衰”的情感变化。
908年(23岁) “与尔三矢” 912年(27岁) “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得天下 ------ 15年---- 盛 失天下 ------ 3年---- 衰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教案编辑专员,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理解《伶官传序》的文言文内容,掌握其中的人物、事件和观点。
2. 过程与方法:通过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解读文言文的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引导学生领悟作者对伶官的评价,培养学生对历史人物的客观认识和批判性思维。
二、教学重点1. 《伶官传序》的文言文内容理解和翻译。
2. 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
3. 领悟作者对伶官的评价和思考。
三、教学难点1. 文言文中特殊词汇和句式的理解。
2. 文章深层含义的解读。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伶官传序》的背景和作者欧阳修。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基本内容。
3.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
4. 文本分析:分析文章的结构和语言特点,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评价和观点。
5. 小组讨论:学生分组讨论,分享对伶官的评价和思考。
6. 汇报交流:各小组代表汇报讨论成果,进行全班交流。
五、课后作业1. 翻译并背诵《伶官传序》。
2. 写一篇短文,表达自己对伶官的评价和思考。
六、教学策略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提出问题并寻找答案,激发学生思考。
2. 运用案例分析法,通过分析伶官的具体事迹,使学生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评价。
3. 利用对比分析法,比较伶官与其他历史人物的差异,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七、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讨论、提问和回答问题时的积极性。
3. 单元测试:进行单元测试,评估学生对《伶官传序》内容的掌握程度。
八、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伶官传序》的原文和注释。
2. 相关资料:关于伶官的历史背景和其他相关人物的资料。
3. 多媒体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讲解和展示课文内容。
九、教学进度1. 第1周:介绍《伶官传序》的背景和作者,自主学习课文内容。
2. 第2周:讲解课文中的重点词汇、句式和表达方式,分析文章结构。
3. 第3周:小组讨论,评价伶官,汇报交流讨论成果。
2-五代史伶官传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2 *五代史伶官传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高中语文选修中策五代史伶官传序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丰富文言文的语言积累,学会在具体语境中辨析词语的意义和用法。
2.把握作者的论点和论述方式,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
3.鉴赏作品的说理艺术,学习作者思考社会现实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忧患意识。
4.以史为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重难点:1.鉴赏作品的说理艺术,学习作者思考社会现实的态度和方法,培养忧患意识。
2.以史为鉴,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对中华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
学习课时:1课时课前准备:1.查阅相关资料,了解文章写作背景。
2.学生结合课下注释预习全文,梳理作者的基本观点和行文结构。
3.完成导学案基础字词部分。
学习过程:情境导入:历史是一面镜子,它映照着现实,也预示着未来。
了解历史,不忘过去,才能看清前进的方向;尊重历史,以史为鉴,才能更好地走向未来。
本节课,我们一起走进欧阳公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在我校特色活动—激情诵读中,涵咏史论辨真意,让过去的历史拥有未来。
学生活动:深入情境,思考问题。
设计意图:1.情境设置要基于学生的现实生活,具有可操作性。
2.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一定的自我成就感,便于素养的提升。
任务一:自由诵读明内容。
速读课文,梳理本课中心论点及内容,补写句子。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补写句子:庄宗()的盛和其()的衰,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学生活动:学生诵读课文,迅速梳理文章内容和论点,补写句子。
设计意图:学生在诵读中迅速梳理文章结构,补写句子后表达交流。
提高语言建构与运用及思维能力。
任务二:对比精读晓深意。
设计意图:1.文言文学习一直是高中语文学习的难点,深入文本诵读,揣摩作者用词,建立学习兴趣、积累字词,提高审美鉴赏能力的同时树立文化自信。
2.社会日益浮躁,学生略显心浮。
沉浸式阅读无疑成为学生稳定心性的途径。
伶官传序(公开课)
zhuà n
主讲:袁菜明
作者介绍:
欧阳修:唐宋八大家之首,北宋文坛领袖
主要作品:《欧阳文忠公集》 《新唐书》
《新五代史》
说理文的特点: “一唱三叹”,富有感情色彩
哦,这是一 篇说理文!
朗读要求: 1、读出重音,体现出着重强调的意味来;
2、读出节奏,体现出文气的急切舒缓来; 3、读出对比,体现出文章的抑扬变化来; 4、读出语气,体现出作者的感情倾向来。
年
908年 912年 923年 926年
代
岁 数
908年 (23岁)
912年 (27岁) 923年 (38岁) 926年 (41岁)
• 908年(23岁) “与尔三矢” • 912年(27岁) “系燕父子以组” • 923年(38岁) “函梁君臣之首”
• 926年 (41岁) “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得天下 ------ 15年----盛 失天下 -----3年----衰
4、翻译下列句子:
1、岂得之难而守之易欤?抑本其成败之迹, 而皆自于人欤? 难道是得天下难而失天下容易吗?或者说 考察他成功与失败的迹象,都是由于人为 吧?
1
观点:盛衰成败,由于人事。
结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推论: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 但是,有了生路,有了安逸,人们却往往不能 很好地把握,而“死于安乐”。这方面的例子 莫过于闯王了。1644年春,闯王攻入北京,以 为天下以定,大功告成。那些农民出身的新官 僚把起义时打天下的叱咤风云的气魄丧失殆尽, 只图在北京城中享受安乐,“日日过年”,李 自成想早日称帝、牛金星想当太平宰相,诸将 想营造府第。当清兵入关,明朝武装卷土重来 时,起义军却一败不可收拾。这令我想起欧阳 修说的“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句 话老。险情环生时人们能睁大眼睛去拼搏,因 此化险为夷;安逸享乐中却意志消退,锐气全 无,结果一败涂地。
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
【原创】线上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第二课时一、教学目标:(一)必备知识: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 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二)关键能力: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三)学科品格及学科素养:1.强化重点字词、词类活用以及特殊句式等文言知识。
2.明确的中心论点,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习正反对比的论证方法。
3.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四)核心价值:厘清史实,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积累一点名言警句。
二、生情分析:高二学生对古代散文名篇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了,在初中阶段和高一时期就已经学习过不少唐宋八大家的文章,也有学过序这种文体了。
因此,本堂课就准备以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为例,让学生学会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结合起来,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
三、过程方法:诵读、串讲四、重点难点:1.重点:把握作者以史为证得出的历史教训,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
2.难点:把握文章的论证特点(结构与方法)。
五、教学用具:钉钉直播线上教学六、教学课时:1课时七、设计思路:本课题选自选修课教材《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第五单元“散而不乱,气脉中贯”。
本堂课就准备以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为例,让学生学会通过提要钩玄、沉思力索与反复诵读,“因声求气”结合起来,在获得对作品情意的深切了解之后,学会在写作时运用借鉴,准确表达自己的情意。
八、教学过程:玩物丧志,正确对待兴趣爱好,不可沉迷其中,不能自拔。
正确使用手机、电脑。
事在人为,付出就有回报,理想只有付诸努力才会变成可能。
以古为镜,“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
《五代史伶官传序》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
《五代史伶官传序》精品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学习目标】1.掌握文中相关文言知识,积累文言语法现象,理清文章脉络。
2.学习本文通过对比论证来论证文章中心论点的写作手法。
3.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和“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培养学生的忧患意识。
【重点难点】重点:疏通文章大意,体会作者运用对比手法总结历史兴衰成败的教训。
难点:理解作者“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的史学观点,及文本以史鉴今的手法。
【教学过程】一、学习导入同学们,大家好!唐朝灭亡后,我国历史再次进入到一个大分裂大动荡的时期——五代十国时期。
这一时期,政权更迭频繁,战事不断,人民生活困苦。
在那个时期,有一位军事天才,李存勖,骁勇善战,是最有可能统一天下之人。
可是他建立后唐王朝,称帝仅四年,便身死国灭,这又是为什么呢?北宋文宗欧阳修以史学家的深刻、政治家的敏锐、文学家的生动为我们解读了这一历史事件,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欧阳修的《五代史伶官传序》。
二、学习任务分析(一)知识要点1.了解文章体裁、写作背景以及写作目的。
本文是一篇序文,作者所在时代,正是北宋由盛转衰时期,作者很担心五代的惨痛历史会重演,因此撰写《新五代史》以告诫北宋统治者引以为戒,本文是《新五代史伶官传》的序文。
2.了解本文作者开门见山提出“盛衰之理”在“人事”的观点,并举出庄宗事例作为立论依据。
3.理解作者将庄宗得天下时“意气之盛”与失天下时“泣下沾襟”进行对比,推导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结论。
4.理解作者在总结庄宗逸豫亡身的历史教训之后,扩而充之,延伸到“祸患常积于忽微,智勇多困于所溺”的道理,从而把握作者借古讽今的写作手法,以庄宗的亡国教训,告诫北宋统治者要以史为鉴。
5.学习本文带来的启示:人生的祸患常常是从细微的事情沉淀下来的,人的智慧和勇气常常被自己所溺爱的事物所困。
以此明白“忧劳兴国,逸豫亡身”的道理,从而指导我们当下的生活。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最新整理高一语文《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伶官传序》全文紧扣“盛衰”二字,夹叙夹议,史论结合,笔带感慨,语调顿挫多姿,感染力很强,成为历来传诵的佳作。
下面是其公开课教案,欢迎参考:教学目标:1.积累掌握“与、归、易、告、虽”等词的意义和用法。
2.学习通过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一、导入:南宋著名女词人李清照有一首诗《夏日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
”这首诗赞叹项羽是个英雄,宁死也不愿苟且偷生。
项羽这个人,由西楚霸王到乌江自刎,他这一生,是引起后人的许多感慨的。
他在自刎前曾用这样一句话总结自己的惨败----“天亡我也”。
那么项羽由盛而衰,由兴而亡,是天亡他么?人不知己者如是,真是可悲可叹。
今天我们就由此来学习一篇探讨“盛衰兴亡之理”是在人还是在天的文章——《伶官传序》。
二、释题:伶,乐工,艺人。
伶官,乐工作了官。
《伶官传》记叙了五代时期后唐庄宗李存勖宠幸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人乱政误国的史实。
庄宗喜好音乐戏曲,宠爱伶人,封许多伶人做了官,这些伶官出入朝廷,作威作福,使朝政日坏,后发生暴luan,伶官郭从谦带人围困庄宗并将他乱箭射死,李克用谪亲子孙全被诛杀。
本文就是基于这样的史实而写的序。
三、范读课文。
扫除字词障碍。
要求: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句子。
思考本文体裁。
学生质疑。
师答疑,或请学习较好的学生帮助答疑。
四、讲析课文:1.通过刚才的阅读,请同学们判断一下本文的体裁?(一篇史论)2.本文的论点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找学生翻译此句并用现代汉语概括这一句话。
概括:盛衰在于人事。
3.由课文的第一自然段可以推知本文将运用什么论证方法?作者立论的依据是什么?明确:例证法依据:“原庄宗之所以得天下,与其所以失之者,可以知之矣。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
统编版选择性必修中册《伶官传序》优质课公开课获奖教案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1)能够理解课文《伶官传序》的主要内容,把握文章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能够领会作者对伶官的批评和对忠诚、正直品质的赞扬。
(3)学会通过分析文本,提炼观点,进行有说服力的论证。
2. 过程与方法:(1)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的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2)学会运用文本分析、推理、对比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和古代文学的热爱,增强民族自豪感。
(2)培养学生忠诚、正直的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二、教学重点1. 课文的结构和论证方法。
2. 作者对伶官的批评和对忠诚、正直品质的赞扬。
三、教学难点1. 课文中的古代文化知识和特殊用词。
2. 如何运用文本分析、推理、对比等方法,提高阅读理解和批判性思维能力。
四、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简要介绍《伶官传》的背景和作者欧阳修,激发学生兴趣。
2. 自主学习:让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了解作者的观点。
3. 合作探讨:分组讨论,分析课文的论证方法,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
4. 课堂讲解:讲解课文中的重点句子和难点知识,帮助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
5. 实践练习:布置相关作业,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进行文本分析和论证。
五、课后作业1. 熟读课文,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2. 分析课文中的论证方法,尝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
3. 深入思考课文中的主题,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对忠诚、正直品质的认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参与度: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发言和讨论情况,评价学生的主动性和合作精神。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课后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和运用能力。
3. 思维发展:通过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分析和论证,评价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逻辑推理能力。
七、教学资源1. 课文文本:《伶官传序》全文。
高一语文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伶官传序
高一语文公开课获奖教案设计:伶官传序欧阳修写《伶官传》并冠以短序,是为了告诫当时北宋王朝执政者:应该吸取历史的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
下面是小编整理了高一语文教案:伶官传序,希望对你阅读能力有所帮助。
高一语文教案:伶官传序高一语文伶官传序教案:教学设计示例(一)教学目标1.了解史论的一般特点。
2.学习根据史料提炼出观点的方法。
3.认识“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观点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过程高一语文:伶官传序高一语文伶官传序第一课时教案一、导入初中时我们已经学过北宋文学家欧阳修的很多诗文,今天我们一起再来学习他的一篇史论《伶官传序》。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1.作者欧阳修,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字永叔,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卒谥文忠。
吉州永丰(今江西省永丰县)人。
官至枢密副使,参知政事。
欧阳修是北宋中叶的文坛领袖,诗文革新运动的倡导人。
大力提倡古文,并且提拔和奖励后进。
著名的古文家三苏父子、曾巩、王安石等都出自他的门下。
他在散文、诗词创作和史传编写、诗文评论方面都有很高的成就,而尤以散文的造诣最高。
后人把他列为唐宋八大家之一。
他著有《新五代史》、《欧阳文忠公文集》,又与宋祁等合修《新唐书》。
2.时代背景五代(907~960),指唐宋之间的五个封建王朝,即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是我国历史上的动荡时期。
在这53年间,先后换过四姓十四君,篡弑相寻,战乱频起,后唐庄宗就是被弑的一个。
庄宗称帝后,迷恋伶人,“常身与俳优杂戏于庭,伶人由此用事”,遂被败政乱国的伶官景进、史彦琼、郭从谦等包围。
庄宗同光四年(926)贝州将领皇甫晖兵变,叛乱四起,拥有兵权的史彦琼拒不发兵,旋又单骑逃逸,导致乱军大败。
2《伶官传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
2《伶官传序》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中册披文入理启迪观照——《伶官传序》教学设计一、确立思路《伶官传序》所在单元主题为“散而不乱,气脉中贯”,单元“赏析指导”中明确指出“作者贯注在文章中的思想情感,是沟通各个部分的精气血脉"。
《伶官传序》基于五代后唐盛衰的历史,评点庄宗李存勖得失,做出“盛衰乃人事”的历史评价,并由此引经据典,总结历史,得出“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最后观照时代,用“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的曲笔劝诫北宋统治者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力图自强。
《伶官传序》叙史评史不是目的,而是言道传道的津途。
那么,《伶官传序》文中之气脉,即其所言所传之道当可作为教学设计的一个切入点;依据其文之道,可将“挖掘文本体悟作者思想主张,传袭作者文道思想,启迪学生当代文化参与"作为教学设计的理念依据。
二、创意设计依据“披文入理,启迪观照”的教学设计理念,可以从欧阳修的文道观导入,设置“言何道"的主问题贯穿全过程,分“读道一悟道一弘道”三步梳理文本、深掘思想和拓展延伸,通过在“文"的梳理解读中解决“言”的方式,最终完成体悟作者深邃思想并据此进行“当代文化参与"的教学目的。
具体教学如下:(一)读文:梳理理清思路“道”即思想、主张,并提出欧阳修究竟要在文章中传递怎样的思想、主张的主学习任务,即“言何道"。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完成这一学习任务,在主问题之下为学生提供三个梯度的子任务:1.画出文中集中体现欧阳修观点的句子。
2.根据前后文,思考欧阳修得出这些观点的依据。
3.思考这些观点之间有何相互联系。
任务(一)明确本文四个观点性句子,即:“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抑本其成败之迹,而皆自于人欤"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自然之理也”“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岂独伶人也哉"。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
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篇一:伶官传序优秀教案】伶官传序【教学目标】1.学习掌握词类活用的文言语法现象。
2.体会正反说理突出中心的写法。
3.理解“满招损,谦受益”“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等警语的深刻含义,及其对人生的启示。
【教学重点】识记11个词语,掌握名词活用为动词的特征,学习正反说理突出中心论点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本文是“传序”,所以众多的史实都是正文的主要内容,这里可简约地点到即可,也正因如此,给阅读带来一定的困难,成为学习的难点,只要对涉及的人事有一般的了解即可。
【课时安排】3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要点】1.利用注释、工具书,了解作者及其作品。
2.朗读课文,掌握文章大意,理解作者意图。
【教学过程】苏洵在《六国论》中论说六国灭亡的原因,以借古讽今的写法,讽谏宋王朝要以六国为鉴,勿蹈六国覆辙。
今天学习欧阳修的《伶官传序》,也是借古讽今,总结后唐庄宗李存勖得天下而后失天下的历史教训,阐明国家盛衰取决于人事,“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的道理,讽谏北宋统治者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现在听录音,轻声跟着阅读,思考庄宗李存勖17岁后发生在他身上的有什么事。
二、解题三、历史背景四、整体感知1.结合注释,解释词句。
重点辨析本文中的词类活用及特殊句式(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更正)2.分组讨论,指定回答:(1)提问:“虽曰??岂非??”是一个什么句式?其作用是什么?(学生解答,教师补充)明确:“虽曰??岂非??”是反诘语气的转折复句,意在强调后者。
强调“人事”的作用,即盛衰之理,不仅在于天命,更在于人事。
点拨:凡反问句都是以疑问的语气表达字面相反的意思,无疑而问,语意表达的比陈述句更确定、更有力、更发人深省,有更强的感情色彩。
(2)看课文,当文章写出盛衰、成败两个方面,用“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句式,接着又用“岂??欤?”“抑??欤?”的句式,各是什么句?有何作用?明确:(讨论后定人回答,其他同学补充)“方其??可谓壮哉!”“及??何其衰也!”这是两个感叹句,又是对称句。
《五代史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
《五代史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共3篇《五代史伶官传序》公开课教案(统编版高二选择性必修中)1五代历史是一个群雄割据的时期,演变成为南北朝,为中国历史带来很多的挑战和机遇。
在这段时间里,伶官始终是其中的重要角色,他们在民间文艺和官府生活中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这时期的文化和社会生活、文艺等表现出来的特色,是我们在今天文化传承的重要部分。
《五代史伶官传序》是唐代阶官的自传体小说,描写了唐朝末年伶官阶层的历程。
他们在经历了战乱和政治动荡的苦难之后,某些人发现了一种新的官署体系,他们开始以文艺形式来生存和发展,用歌唱和舞蹈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和历史感。
这一时期的表现如此多样,引发了人们对五代伶官的更深层的思考和研究。
五代伶官的文艺特点是全面和复杂的,我们在这个公开课上将更深入地探索它们的精华。
一、课程目标:1. 了解五代伶官的文化背景及其特点。
2. 分析五代伶官的艺术表现形式,如诗词、歌曲、书画等。
3. 学习五代伶官的词曲、舞蹈等表演艺术的技巧和表现形式。
二、教学方法:1. 课件展示: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五代伶官的表演形式和主题,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其在五代历史中的重要性。
2. 分组讨论:让学生分成小组,对五代伶官的表演艺术进行讨论,研究其艺术特点和历史背景。
3. 课堂展示:鼓励学生展示自己的表演才华,让他们通过课堂展示来学习五代伶官的表演技巧和表现形式。
三、教学内容:1. 五代伶官的文化背景及其表现形式。
五代时期社会政治动荡,文化变化很大,伶官成为了重要的文化演员。
五代伶官的表演追求表达个体的内心感受,将自己的情感与历史感融合在一起,表现出了许多独创的艺术特点,如小调、短歌、丑角等。
2. 分析五代伶官的艺术表现形式。
五代伶官的艺术表现形式包括诗词、歌曲、舞蹈、戏剧、书画等形式,每一种形式都有其独特的特点。
在表演技巧方面,五代伶官具有精湛的演技和节奏感,掌握了与观众的互动和沟通,让观众获得了深刻的思考和情感的体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伶官传序》
教学目标
1.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2.学生能在反复诵读中理解欧阳修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
3.理解“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这一历史盛衰规律。
教学重难点:
重点:唐庄宗李存勖兴衰的过程,总结历史教训;
难点:掌握文中众多的历史人物及历史事件。
教学方法:点拨法讨论法朗读感悟法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语设计:(由《项羽之死》导入)
“力拔山兮气盖世”的西楚霸王项羽,最终落得个四面楚歌,乌江自刎的悲惨下场,连自己心爱的女人和宝马都无法保护,实在可悲可叹。
项羽在乌江自刎前,曾用一句话总结了自己的惨败,同学们记得吗?
明确:“天亡我也!非战之罪也!”
“这是上天要我灭亡,不是我用兵打仗的错误啊!”他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为天命。
其实,不只是项羽,很多的帝王将相,平民百姓也都将人生的失败、苦难、命运的坎坷归咎于天命。
“谋事在人,成事在天”,“天命难违”等等说的就是这个意思。
那么这种看法对不对呢?今天,通过上节课对本课的疏通,我们就来进一步学习《伶官传序》(板书),来探讨一下事情的成败究竟是不是天命?
二、新课推进
㈠设问并归纳文义:
问题一:在以下年份里,在主人公李存勖身上分别发生了什么事?(尽可能用书上的原句来回答)
明确:(板书)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
912年系燕父子以组
923年函梁君臣之首
926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问题二:晋王的三支箭代表什么?另外,拿着这三支沉甸甸的箭,庄宗又是如何处理的呢?
明确:1.代表晋王李克用的三个愿望。
他有三个仇人:梁王朱温;燕王刘仁恭;契丹首领耶律阿保机。
后两人“皆背晋以归梁”,晋王希望庄宗为他报仇血恨,“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你一定不要忘记你父亲的愿望啊。
2.庄宗受而藏之于庙,其后用兵,则遣从事以一少牢告庙,请其矢,
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请学生划出本段中与矢有关的动词。
重点:受、藏、请、盛、负、纳)提示并总结:从这些动词可以看出庄宗对父亲遗命的态度是:恭恭敬敬。
㈡、倾情感受式朗读:
1.全班朗读一遍
朗读指导:作者欧阳修在写本文时是带着对国家强烈的责任意识的,对本文的情节叙述也是包含感情的,我们在朗读时须加以体会,如晋王的临终遗言,应该是语重心长,遗恨未消,充满怒气;而后表示恭敬的几句,写得是庄宗凯旋,读时应该慷慨激昂,铿锵有力(分别请学生朗读)。
2.寻找并点拨重点句
①:912年庄宗“系燕父子以组”,一仇已报;923年“函梁君臣之首”,再加916年打败耶律阿保机,三仇已报,建立后唐,当了皇帝,君临天下,万岁万岁万万岁,可以说是盛极一时,那么文中哪些句子可以表现盛的气势?
明确:方其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入于太庙,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其意气之盛,可谓壮哉!
(重点:系、函、入、还、告、盛、壮哉。
这些字词是表现盛的气势的,应该读得重一些;整句应读得激昂、振奋)(请男学生朗读)
②:庄宗926年身死国灭,仅仅三年国家就灭亡了,文中哪些句子是描写庄宗亡国的?
明确:及仇雠已灭,天下已定,一夫夜呼,乱者四应,仓皇东出,未及见贼而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
(庄宗败绩可叹,读得低沉、缓慢、哀伤;“衰也”应拖长一些)(请女学生朗读)
然后男生读第一句,女生读第二句;最后全班集体朗读。
小结:得天下------ 15年----盛
失天下------ 3年----衰
㈢、重点讨论
讨论一:庄宗灭敌立国,由弱到强,用了整整15年时间;而由盛至衰,只是短短的3年。
盛的时候是那么强大,但是却一下子衰败了,是什么原因呢?
明确:称帝后庄宗骄傲自满,宠爱伶人,贪图享乐,不思进取,大肆残害忠良,离心离德。
(结合课文89页相关链接)
讨论二:欧阳修从庄宗的成败中得出了什么历史教训?
明确:满招损,谦得益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夫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
(要求学生翻译,重点字词:兴,亡,于)
㈣、结束语设计:
问:从欧阳修的这些名言警句中你们得到什么启发?
明确:
(1)学习中要戒骄戒躁,“三人行,必有我师焉”,虚心向他人学习。
(2)要有忧患意识。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一山更比一山高,强中自有强中手,只有认识到自己的不足,才能有更大的进步。
(3)注意细节。
细节决定成败,“千里之堤,毁于蚁穴”,一口吃不成胖子,不能一步登天,“不积跬步,无以致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
希望大家在以后的学习或生活中认真的去实践欧阳修的这三点要求。
我相信,只
要大家认真做到这三点,2012年一中高考红榜上一定会有你们的赫赫大名。
谢谢
三、作业布置:
选择其中的格言警句,联系自己的学习或生活实际,写一篇500字左右的读书笔记。
四、板书设计:
908年接受三矢,继父遗志弱
912年系燕父子以组↓(15年)
923年函梁君臣之首盛
↓(3年)
926年身死国灭,为天下笑衰
《伶官传序》
一、导入新课
二、解题
⒈介绍作者和写作背景
⒉介绍“序”
三、整体感知
⒈朗读课文,扫除字词障碍
⒉质疑解难
⒊思考:①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②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
四、具体分析
㈠中心论点
⒈庄宗李存勖父亲晋王李克用去世时是908年,课下注释中还有三处时间912年,923年,926年,参看注释,概括庄宗一生的主要经历。
明确:①908年,“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受三矢,继父遗命。
②912年,灭燕,“系燕父子以组。
”
③923年,灭梁,“函梁君臣之首”,建立后唐。
④926年,后唐亡,“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
⒉庄宗灭敌立国,用了15年时间;由盛而衰,只有短短的3年。
这一盛一衰的关键是什么?用课文的原话回答。
明确:中心论点――“盛衰之理,虽曰天命,岂非人事哉?”
探讨:
①为什么用反问句提出中心论点?
明确:强调“人事”(政治上的得失)的作用。
②运用哪些论证方法来证明中心论点的?
明确:例证法――后唐庄宗
“得天下”之“盛”→天下豪杰莫能争
对比论证﹤
“失天下”之“衰”→身死国灭天下笑
㈡具体论证
⑴导入
庄宗得天下用了十几年的时间,而失天下只有三年,作者认为庄宗的“盛”是由于什么原因,而“衰”又是什么原因?用课文中的话来回答。
明确:“盛”——“忧劳可以兴国”
“衰”——“逸豫可以亡身”
⑵析“得天下”
a、课文是如何表现他“得天下”之“盛”的?描述他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的雄武。
明确:“负而前驱,及凯旋而纳之”
“忧劳可以兴国”﹤“系燕父(转载自第一范文网,请保留此标记。
)子以组”
“函梁君臣之首”
b、为什么每次出师征战都要“负而前驱”?
明确:用三支箭激励自己,表明其复报的决心和意志。
c、小结
庄宗不忘世仇,重任在肩,兢兢业业,负矢前行,终得天下,突出强调了“人事”的作用。
⑶析“失天下”
a、庄宗“好俳优”,一些伶人“出入宫掖,侮弄缙绅”,致使“群臣愤激,莫敢出气,或反相附托,以希恩幸,四方藩镇,贿赂交行”,最后终于众叛亲离,不可收拾。
课文怎样写其“失天下”之“衰”的?想象庄宗君臣凄然相向、泣下沾襟的悲惨情景。
明确:“仓皇东出”
“逸豫可以亡身”﹤“士卒离散”
“泣下沾襟”
b、小结
庄宗接受遗命,矢志复仇,终如愿以偿,大功告成,便一改初衷,宠幸伶人,以致政纲倾颓,身死国灭。
这一“盛”一“衰”、大起大落命运,再次突出“人事”的作用。
评曰:“叙唐庄宗处,倏而英俊,倏而衰飒。
凭吊唏飒,虽尺幅短章,有萦回无尽之意。
”
㈢结论
本来行文到第二部分,论点已得到证明,似乎应结束了,可作者为什么还写第四段?
明确:引出教训,借古讽今
①作者强调使人逸豫亡身的不仅局限于溺爱伶人,如果小看“忽微”,沉溺声色犬马,忘记忧劳兴国的至理,同样会导致身死国灭的下场。
②含蓄批评朝政,讽谏北宋当权者要力戒骄奢,防微杜渐,励精图治。
五、课文小结
本文脉络清晰,首尾呼应,结构紧凑;叙事生动形象,精警有力;抒情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明·茅坤《唐宋八十家文抄》卷七十一评:“这等文章,千年绝唱。
”清·沈德潜《唐宋八大家读本》卷十四评:“抑扬顿挫,得《史记》神髓,《五代史》第一篇文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