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1
辽宁省葫芦岛市长江卫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2024-2025学年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含答案)
长江卫生中等职业技术学校高一上学期十月月考试卷历史(普高班)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
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
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
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
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
第I卷(选择题 共60分)一、选择题:本题共30小题,每小题2分,共60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夏是中国史书中记载的第一个世袭制朝代。
根据史书记载,禹传位于子启,改变了原始部落的禅让制,开创中国近四千年世袭的先河。
因此中国历史上的“家天下”,从夏朝的建立开始。
由于没有留下直接的文献史料,有关记载多为转手材料,有些具有传说性质,所以夏的传说引起学者的怀疑。
二里头遗址发现后,怀疑的看法逐渐减少。
以下原因中正确的是()A. 该遗址的考古发现与有关夏的文献记载一一对应B. 该遗址的发现证明夏的传说有一定真实性C. 该遗址非常明确地证明了夏的存在D. 该遗址的考古发现属于第二手材料2.如表为世界不同地区古代文明的重要成果。
这表明()地区成果两河流城邦治理、泥版文书、法典、学校以及帝国的实践域埃及国家治理、象形文字、金字塔、灌溉农业古罗马共和制、拉丁文、大竞技场、罗马法、地中海诸国的一统中国大一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治理、科举制、四大发明A. 世界古代文明发展普遍缺乏连续性B. 文明优劣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C. 文明的发展以地区间的交流为前提D. 不同地区文明带有鲜明的地域特征3.有学者在研究中华文明起源时注意到中国独特的地理环境:东部二、三级阶梯的河谷平原适合发展农业,长江、潢河总流域面积大,两河间具有广阔的发展空间、多样化的气候和生态环境,两河的中下游没有不可逾越的地理障碍。
2024-2025学年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4-2025学年湖南省湖湘名校教育联合体高一上学期10月月考历史试题1. 如图为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址分布局部图。
该图反映出当时()A.文化具有一定区域性B.南方文化水平低下C.南稻北粟局面的形成D.私有制度已经产生2. 西周实行同姓不婚制,周天子称同姓诸侯为伯父、叔父,称异姓诸侯为伯舅、叔舅。
由此可见,西周的政治统治()A.依靠分封构建亲疏等级B.以嫡庶关系确定权力分配C.通过姻亲加强彼此团结D.立足于内外服制度的建立3. 西周时期周恭王时代的青铜器舀鼎,记录有一件事:鼎的所有者已经用一匹马和一束丝从效父那里赎(贸)得五夫(五名奴仆),然而效父的家臣名限者却背信弃约,要另立交换条件,于是鼎的所有者到狱讼官井叔那里控告。
这可以用来说明西周()A.丝织业处于巅峰B.奴隶主怕家臣C.司法体系很完备D.奴隶买卖合法4. 西汉学者刘向说:“田氏取齐,六卿分晋,道德大废,上下失序。
”这里所批评的现象指的是()A.“礼乐征伐自天子出”B.“礼乐征伐自诸侯出”C.“罢黜百家,独尊儒术”D.“礼乐征伐自大夫出”5. 战国时期,孟子对他以前的诸家学说多有批判,既批判杨朱的利己,也批判墨子的利他,而盛赞儒家的中庸哲学。
墨子也严厉批判其他各派,而抨击最激烈的便是儒学。
崇尚无为的道家同样与别家展开旗帜鲜明的争辩。
这些批判()A.导致社会思想高度紊乱B.推动了文化学术的发展C.源于土地私有制的发展D.促使孔子创立儒家学派6. 秦朝丞相李斯在秦始皇三十四年奏上焚书令,其宗旨是“别黑白而定一尊”,维护秦始皇的“一尊”。
南宋理学家朱熹说:“秦焚书也只是教天下焚之,他朝廷依旧留得。
”由此可见,秦朝焚书政策意在()A.坑杀儒家B.专制愚民C.中央集权D.灭绝文化7. 对于汉代权臣们的历史记载有:“张安世以车骑将军、霍光以大将军、王凤以大司马、师丹以左将军,并领尚书事。
后汉章帝以太傅赵憙、太尉牟融,并录尚书事。
”这些记载说明当时()A.尚书是荣誉称号B.军权与行政权合一C.尚书台掌握实权D.六部尚书把持朝政8. 东汉宦官湖南人蔡伦兼任尚方令,监督并带领全国最好的工匠为皇室生产器物,105年他将造纸的方法写成奏折,连同纸张呈献给汉和帝。
高一历史月考试题及答案-山西太原外国语学校2015-2016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10月)试题
高一年级10月考试卷(历史)第I卷(选择题)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3分,共60分)1.史载:周王朝最初分封的封国,面积很小,二十个或三十个封国联合在一起,也没有王畿大。
周王朝这样做的目的在于A.强化周王室对地方的控制 B.推动诸侯国扩展疆域C.建立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 D.提高同姓贵族的地位2.拜年是我国的春节习俗,通常在家族的祠堂进行。
拜年时,晚辈要给长辈行跪拜之礼,长辈端坐高堂,接受晚辈的祝福,拜年反映了我国古代的一项制度,这一制度A.形成了等级森严的官僚政治 B.体现了血缘和政治关系C.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有效管理 D.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3.《礼记》中说:“人道亲亲也,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收族故宗庙言,宗庙言故重社稷,重社稷故爱百姓。
”材料主要说明A.尊敬祖宗是人的本性B.主张“封邦建国”,实行分封制C.宗法制对于巩固统治的意义D.强调以人为本,实行“仁政”4.国学大师钱穆认为,中国古代史“前一段落为秦以前的封建政治,后一段落为秦以后之郡县政治”。
以下对这两大“政治”的理解正确的是A.前者是贵族政治,后者是官僚政治 B.都是地方制度,加强了中央集权C.都以血缘为纽带,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 D.都顺应了历史潮流,维护了封建统治5.贾谊在《过秦论》中说:“及至始皇,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吞二周而亡诸侯,履至尊而制六合。
”“始皇”为“制六合”而采取的最有效措施是A.设三公九卿加强皇权 B.以郡县制代替分封制C.颁布细密严苛的律法 D.统一度量衡和货币6.《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皇权至上,皇帝独尊7.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A.分封制和法律制度 B.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C.奴隶制和封建制 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8.秦汉的三公九卿、隋唐的三省六部、明朝的内阁和清朝军机处的设置,反映了我国古代中央机构的官制改革中存在着一个一以贯之的理念,那就是A.强干弱枝是政治改革之魂B. 提高行政效率是改革之本C. 加强君权是政治变革之重D.弥合君相矛盾是稳定之基9.“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慈溪赫威斯育才高级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浙江省宁波市慈溪赫威斯育才高级中学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1. 中国原始文化星罗棋布,多姿多彩。
龙山文化是新石器时代晚期的一种文化,1928年首次发现于山东章丘龙山镇,广泛分布于黄河中下游等地区。
该文化的代表器物是()A.黑陶B.彩绘陶器C.玉器D.骨器2. 西周时期,天子按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依此类推。
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
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B.维护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C.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D.消弭王朝内部不稳定因素3. 战国时期,新兴的士阶层崛起。
孟子提倡“仁政”,荀子主张“隆礼重法”,庄子崇尚逍遥自由,墨家主张“兼爱”“非攻”“尚贤”,法家主张以法为工具管理国家。
由此可知,新兴的士阶层( )A.重视以人为本、主张民本思想B.将戎狄蛮夷融入华夏认同观念C.围绕治国理政而提出各自主张D.抨击封建专制、倡导经世致用4.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以国家形态连续发展至今的文明,向内凝聚的统一性既是文明连续的前提,也是文明连续的结果。
下列各项中属于秦朝的历史贡献的是()A.以嫡庶血缘确定继承名分制度B.推广郡县制并统一文字度量衡C.确立儒学于意识形态主流地位D.重文抑武提倡文治强化了集权5. 费正清在《中国:传统与变迁》中写道:秦统一后,原六国旧贵族仍忠于他们的王室,精英知识分子也对禁锢诸子学说的政策不满,平民百姓不堪远征和大兴土木的负担,秦王朝便分崩离析了。
他意在强调()A.六国旧贵族势力的隐患B.秦朝覆灭原因的多样性C.精英知识分子的重要性D.秦朝统治缺乏文化认同6. 《汉书·食货志》记载文帝时“除盗铸钱令,使民放铸”:汉武帝时下诏废除汉初郡国制币权,改由中央统一铸币,设中央铸币机构负责铸造五铢钱。
这一变化()A.健全了货币体系B.减轻了农民负担C.抑制了市场活力D.加强了经济集权7. 西汉后期丞相的出身如下表,据此可知,当时()C.世家大族的逐渐兴起D.专制皇权的不断强化8. 东汉时期,史籍中出现大量“猛虎渡河”、“飞蝗出境”和“盗贼止息”的记载,以此表彰良吏施行德政。
河南省新乡市辉县市第一高级中学2024_2025学年高一历史10月月考试题含解析
A. 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
B. 从世袭到任命
C. 从地方分治到中心集权
D. 从分裂到统一
【答案】D
【解析】
【详解】依据题干两幅图示可知,反映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和秦代的郡县制,结合所学可知,从分封制到郡县制是从贵族体制到官僚体制;官员从世袭到任命;从地方分治到中心集权。ABC项表述符合史实,但不符合题意。从分封制到郡县制不是从分裂到统一。综上分析可知,D项不符合史实,但符合题意。故答案为D项,ABC项解除。
4.周灭商之后,推行分封制,如封武王弟康叔于卫,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封周公长子伯禽于鲁,都奄(今山东曲阜);封召公奭于燕,都蓟(今北京)。上述材料表明分封制
A. 加强周天子对地方的干脆限制
B. 进一步扩大周王室统治区域
C. 形成了等级森严的统治体系
D. 使王位世袭制进一步发展完善
【答案】B
【解析】
C.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D. 社会贫富分化严峻
【答案】C
【解析】
材料描述的是《礼记》中对当时社会的描写。从“天下为家”可以看出这是“公天下”变为“家天下”,也就是王位世袭制起先,所以本题选择C选项。A选项材料没有描述;B选项材料没有体现这一点;D选项材料没有记述这一点。
2.商王每每遇事都要占卜,占卜 方法是用火在牛胛骨或龟腹甲上烧烤,甲骨的背面便出现裂纹,叫“兆”,然后依据兆纹的形态来断定吉凶。这说明
考点: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化·推恩令
9.汉元帝时,宦官弘恭、石显以中书的身份专断国政;哀帝、平帝之世,外戚王氏相继把持中朝,最终酿成新朝(王莽建立)代西汉的结局。这表明
A. 以丞相为首的官僚机构权势弱化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3-2024学年四川省眉山冠城七中实验学校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1. 大约在4500年前,龙山文化(如下图所示)已经一统中原。
当然,中原各地的龙山文化也有各自的地域特色,毕竟文化是不断融合的,不可能完全取代。
这()A.反映了国家大一统局面B.体现了战后的文化割裂C.印证了早期文明的特征D.揭示了阶级国家的形成2. 甘肃、青海一带发现的距今4500年前的马家窑文化遗址中,发现了大量的墓葬。
这些墓葬中出现了合葬墓24座,其中有数座为夫妻合葬。
在马家窑的一座个人墓葬里,发现的陪葬品仅陶器就有91件。
据此可知,马家窑文化()A.出现阶级分化B.父权制已取代母权制C.萌生出私有制D.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3. 与商王信奉的占卜不同,周王信奉的占筮内容极广,主要包括"八故",一曰征(战事)、二曰象(风云灾变)、三曰与(与人以物)、四曰谋(策划谋议)、五曰果(事成与否)、六曰至(来到与否)、七曰雨(降雨与否)、八曰瘳(病愈与否)。
这反映出()A.殷周之际社会动荡B.天命观念遭到质疑C.人文理性色彩的增强D.王权与神权尚未结合4. 《史记》记载西周开国功臣太公望被封到齐国后,“修政,因其俗,简其礼,通商工之业,便鱼盐之利,而人民多归齐"。
据此可知,分封制()A.弱化了对地方的控制B.推动了文化交融C.扩大了国家统治范围D.巩固了王室权威5. 西周时期,天子按嫡长子继承制世代相传,是“大宗”,其他不能继承王位的庶子、次子也是王族,分封为诸侯,他们是从属“大宗”的“小宗”,依此类推。
从而在全国范围内形成了以天子为根基的宗法系统。
西周实行宗法制的根本目的是()A.确保分封制的顺利实施B.维护西周统治秩序的稳定C.保障周王室的内部团结D.消弭王朝内部不稳定因素6.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列国“遂相吞灭,并大兼小,暴师经岁,流血满野”“国异政教,各自制断;上无天子,下无方伯;力功争强,胜者为右;兵革不休,诈伪并起”。
浙江省金华市义乌市青岩书院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卷(原卷版)
24.中医药学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瑰宝,对世界医药学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世界上最早由国家编修并颁行的药典是
A.《神农本草经》B.《千金方》C.《唐本草》D.《本草纲目》
25.作为唐朝最高学府的国子监,仅唐太宗时,就接收吐蕃地区和百济、新罗等周边国家派遣的入学子弟八千余人,后来的崔致远、金可记等甚至通过科举入仕。这一现象反映出唐朝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边疆经略史》材料二唐朝时周边各族迅速发展。7世纪前期,吐蕃赞普松赞干布统一青藏高原。他多次遣使向唐朝求婚,唐太宗把文成公主嫁给他。文成公主入藏时带去大批手工艺品和多种技术,医药书籍等。9世纪中期,吐蕃与唐会盟,此后,唐蕃间基本上停止了纷争。唐玄宗统治时期,东北的林羯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19.下图为唐代不同年份人口概况。导致图中人口下降的主要原因是()
A.政治局势的动荡B.税收制度的改革
C.自然灾害的频繁D.统治区域的减少
20.下表为中国古代部分朝代的选官制度。这说明
朝代
制度
选拔标准或方式
汉代
察举制
德行学问,荐举
魏晋南北朝
九品中正制
门第声望,品评
隋唐
科举制
考试成绩
A.政府对读书人控制减弱B.官吏道德水平不断下降
16.孝文帝对北魏历史有着深刻的认识,他指出:若当下再“因循”旧制,便无法适应已经变化了的客观形势。孝文帝决定“稽参古式,宪章旧典”,以移风易俗、实现文德之治。孝文帝做出的这一决定()
A.推动了南北经济格局的逆转B.推动了北方民族的交融
C.加速了北方地区统一的进程D.实现了北魏政权的复兴
17.晚唐诗人皮日休写道:“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作者认为隋朝大运河的开通()
高一历史必修一第一学期10月份月考——专题1、2、3
高一历史阶段性检测卷(必修一·1-3)班级__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__学号____________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35小题,每题2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
)1.《三字经》写道:“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
”这说明周代政治文化具有长期稳定性和延续性。
下列各项中与此特点形成无关的是( D)A分封制的实行 B.宗法制的完善C.礼乐文化的影响D.皇权专制的作用2.历史典故“烽火戏诸侯”中,诸侯因义务所在,蜂拥而至勤王。
这一典故是下列哪一政治制度的反映( B)A.宗法制B.分封制 C.郡县制D.王位世袭制3.国民党副主席回乡祭祖,中华民族这种认祖归宗、祭拜祖宗的文化习俗最早可追溯到(A)A、夏商周时期B、春秋战国时期C、秦汉时期D、隋唐时期4.《荀子》记载:(周公)监制天下,立七十一国,姬姓独居五十三人。
可见西周分封的主体是(B)A 异姓亲族B 同姓亲族C 功臣 D先代贵族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守宰。
此其所以为得也。
”这句话指的是(B)A推行分封制 B设立郡县制 C废除郡县制 D废除行省制6.秦始皇对我国历史作出的最重要贡献是(D)A.确立了封建制度B.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C.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度D.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封建国家7.君权与相权矛盾是古代中国中央统治集团内部的一对主要矛盾。
下列各项中体现这对矛盾的史实包括①秦代设郡县以分割相权②汉代“内朝”的形成③唐代“三省”的设置④宋代“参知政事”的增设( C )A.①② B.③④C.②③④ D.①②③④8.元朝实行行省制度。
今天的浙江省的地域范围在元朝时归属下列哪一行省管辖(D)A.江西行省B.湖广行省 C.浙江行省D.江浙行省9.下列各项中对军机处的叙述正确的是( B )A.军机处是康熙皇帝为了西北军务而设的中央机构B.军机大臣由皇帝任命,秉承皇帝旨意办事C.军机处是国家的最高决策机构,权力很大D.军机处相当于唐代三省合一的机构10.秦汉以来我国中央和地方关系演变的趋势是:①削弱地方,加强中央②分散地方官吏权力,防止割据③强化地方管理的控制④对边疆地区的治理渐趋严密(C)A.①②④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①③④11.《南京条约》中清政府被迫在浙江开辟的通商口岸是(D)A、杭州B、镇海C、温州D、宁波12.下列近代侵华战争和不平等条约对应不正确的是( A )A.鸦片战争——《北京条约》 B.第二次鸦片战争——《天津条约》C.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D.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13.爱国诗人邱逢甲在《春愁》中写到:“春愁难遣强看山,往事惊心泪欲潸。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太原市外国语学校高一年级10月考试卷(历史)一、选择题(每题2.5分,共75分)1.从地方行政组织来看,吕思勉先生把古代中国划分为“部落时代”、“封建时代”、“郡县时代”这三个先后相继的时代。
其中与“封建时代”相对应的朝代是()A.西周B.秦朝C.西汉D.宋代2.下列选项不能..体现宗法制及其影响的是( )A. “封建亲戚,以蕃屏周” B.“谱牒不立,则传久而失宗”C.“父死子继,兄终弟及” D.“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3.下图为湖南省举行公祭舜帝大典盛况。
湖南省省长与各界人士一同公祭舜帝,缅怀始祖。
出现这种现象的根源是( )A.封建国家的倡导 B.分封制的产物 C.君主专制的需要 D.宗法制的影响4.陈胡公妫满系舜帝之子商均的32世孙。
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灭商建周,把他封于陈,侯爵,并将长女太姬嫁给他。
对此,以下解读不正确的是( )A.西周初年曾经分封过异姓贵族 B.周统治者通过政治联姻巩固统治C.陈胡公在封国内居于大宗地位 D.陈胡公可按照自己的喜好选择继承人5.《礼记·表记》说:“夏道尊命,殷人尊神,周人尊礼。
”对周人“尊礼”理解正确的是()A.否定天命神权,重视伦理道德 B.以人为本,创立完整的礼仪制度C.以礼乐制度维护宗法分封制度 D.反对暴政,以儒家思想治理天下6.春秋初期,郑庄公一度独揽王室大权。
周郑双方互换太子为质,史称“周郑交质”。
后来双方反目,郑军打败周军,周桓王中箭负伤,史称“射王中肩”。
这段材料实质上反映了()A.春秋争霸战争 B.宗法分封制被破坏C.郑国变法效果显著 D.统一条件已成熟7.清朝小说《官场现形记》第四十九回:“自己辛苦了一辈子,挣了这分大家私,死下来又没有个传宗接代的人,不知当初要留着这些钱何用。
”导致主人公如此感慨的()A.仅男子可参与科举制 B.血缘维系的宗法制观念C.强调门第出生的九品中正制 D.皇帝任命下的郡县制8.有史学家指出:“战国的一个重大变化是逐渐用郡县制替代了分封制。
”相对于分封制,郡县制()A. 解决了贵族权力继承的矛盾B. 利于选拔人才,扩大统治基础C. 削弱了相权,加强君主专制D. 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9.《史记集解》“秦以前,民皆以金玉为印,龙虎钮,唯其所好。
秦以来,天子独以印称玺,又独以玉,群臣莫敢用”。
该材料反映了()A.皇权至上,皇帝独尊 B.秦以前玉玺为皇帝独有C.皇权为民,与民共享 D.秦朝时期人们以金玉为印10.一位西方学者评论秦始皇:“建立了绝对的专制制度,这一制度以个人亲信为基础,而不考虑世袭和教育。
”从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角度,这一政治转向的积极意义主要在于( )A.从血缘政治向官僚政治转变 B.从军功政治向文治政治转变C.从分权政治向专制政治转变 D.从地方分权向中央集权转变11.有学者指出:(西汉)首先遇到的第一个大问题是帝国跨地过广,不能全部由中央集体管制,于是采取了一种“斑马式”的省级组织。
体现这种“斑马式”省级组织的制度是( )A.郡国并行制度 B.中外朝制度 C.节度使制度 D.郡县制12.西汉贾谊在《治安策》中说:“欲天下之治安,莫若众建诸侯而少其力。
力少则易使以义,国小则亡邪心。
”贾谊这一主张后来发展成为()A.分封建国 B.剥夺王侯爵位 C.推恩令 D.监察制度13.台湾学者许倬云在描述中国古代政治制度时说:“帝国时代延续两千年的奥秘即在于,君主专制的刚性与官僚高度流动的柔性相结合。
”这一论断说明了中国帝国时代政治制度的特点是()A.中央集权和地方分权相结合 B.君主专制和中央集权相结合C.宗法制和分封制结合 D.“家天下”与“公天下”共存14.唐代文学家柳宗元说:“周之失,在于制;秦之失,在于政,不在制”。
材料中的两个“制”分别是指()A、分封制和郡县制B、宗法制和郡县制C、分封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D、宗法制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15.“中书、尚书令在西汉为少府属官,在东汉亦属少府,虽典机要,而去公卿甚远。
魏晋以来,浸以华重。
唐遂为三省官长,居真宰相之任。
”这段话意在指出( )A.汉代少府份属九卿,位尊权重 B.唐代中书令和尚书令是真宰相C.中书令和尚书令地位逐渐提高 D.三省制经历了曲折的发展过程16.唐宋时期,地方官任职避亲、避籍渐成定制。
该制度旨在( )A.瓦解宗法体系B.防止地方势力膨胀C.健全地方行政机构D.完善地方监察制度17.有学者认为,相对于汉唐两个朝代,宋代不是弱,也不是贫,而是无效率。
导致其“无效率”的主要原因是()A.事权的分割 B.科举制的完善 C.理学的兴起 D.租佃制的发展18.科举时代流行着“科名以人重,人亦以科名重”(科名:科举考中而取得的功名)的格言。
这句格言说明了科举制()A.其人才选拔标准仍无法摆脱“门第”束缚B.因其人才选拔方式而得到社会广泛认可C.助长了追求功名的不良社会风气D.养成了知识分子不务实际的学风19.河南尹田歆的外甥王谌,以知人出名。
田歆对他说:“如今应推举六名孝廉,多有贵戚书信相命,又不好违背,我想自己选一位名士以报效国家,你助我求之。
”这体现了( )A.地方无选官权B.选拔官吏以品评为主C.察举制的弊端D.自上而下的选官方式20对下列有关《入仕群体中寒门子弟所占比例变化表》的认识不正确的是( )朝代曹魏西晋东晋隋唐北宋比例26%15%4%17.2%24.5%46.1%A.B.魏晋的选官制度造成了门阀士族垄断政权C.寒门子弟入仕比例上升与科举制有关D.寒门子弟入仕比例大小与封建统治基础无关21.三省六部制在发展过程中,组织形式和权力各有演变,至隋,才整齐划一为三省六部,此制度的积极作用是()A.使封建选官用人制度得以完善 B.分解相权,削弱了皇帝的权威C.扩大议政范围,有利于政治民主 D.有利于充分发挥国家机构效能22.唐初以三省长官为宰相。
高宗时,打破宰相任用资历限制,允许三省中四品以下官员以“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名义行宰相权,参预朝政。
其目的是()A.重用人才,推行科举取士 B.分割相权,加强君主专制C.分工协作,提高行政效率 D.缓和矛盾,抑制朋党之争23.中国古代某大臣上书皇帝言:“宰相制国用,从古然也。
今中书主民,枢密院主兵,三司主财,各不相知……”。
这位大臣最有可能生活在()A.西周 B.秦朝 C.宋朝 D.清朝24.明史专家吴晗在《朱元璋》一书中曾这样描述我国古代的君臣关系:“在宋以前有三公坐而论道的说法……到宋朝便不然了。
从太祖以后,大臣上朝在皇帝面前无坐处,一坐群站,……到了明代,不但不许坐,站着都不行,得跪着说话了”。
君臣关系从坐而站而跪,说明中国古代中央政治制度演变的重要特点是A、中央对地方的管理日益加强B、内阁制度日渐成熟C、中央的权力日益向帝王集中D、丞相权力被六部分割25.“入阁办事者,职在批答……其事既轻,而批答之意,又必自内授之后而拟之……”文中的“内授”是指()A.宰相的意见B.皇帝的命令C.内阁首辅的主张D.翰林大学士的批答26.朱元璋曾告诫子孙:“我朝今后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朱元璋此为的主要目的是()A.加强皇权,稳固统治B.扩张皇威,恫吓群臣C.诫勉皇子,勤政为国D.排斥异姓,巩固内阁27.“内阁制度始终没有突破他发展中遇到的瓶颈,即始终没有使明朝实现真正的‘虚君政治’。
”材料意在揭示()A.内阁制未改变明朝皇权专制的本质 B.内阁官员权力弱小,无法助理国政C.明朝皇帝与内阁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D.内阁内部争权夺利,无法发挥效用28.“内阁的意义就在于它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皇权的腐化,维系明代政治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阁的发展实际上是内阁重新宰相化的变型发展。
”上文表明明朝内阁的设立()A.对皇权有制约作用,有利于政治稳定B.协调了君相矛盾,是皇权弱化的产物C.随侍皇帝左右,实质上等同于宰相D.仅备皇帝随时顾问,不具有决策权力29.如果你到故宫参观,你可以在“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发现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A.辅佐皇帝,参与决策B.跪奏笔录,上传下达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D.纵论军机,谋划战事30.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帝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的行政效能不断提高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二、材料解析题(25分)31.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
”历史发展的进程,就是一个不断吸取前朝的经验教训,不断进行改革调整的过程。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后面的问题:材料一:《史记》中记载,“汉承秦制,有所损益”。
《宋史》中记载,“宋承唐制,抑又甚焉。
”请回答:(1)结合史实,说明“汉”对“秦”制以及“宋”对“唐”制的继承与发展情况。
(12分)材料二:“汉兴之初,海内新定,同姓寡少,惩戒亡秦孤立之败,于是剖裂疆土,立二等之爵。
功臣侯者百有余邑,尊王子弟,大启九国。
”(2)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回答:汉高祖建汉后,吸取了秦朝灭亡的什么教训?(2分)请你结合具体史实对材料中所体现的汉代政治制度进行评价。
(4分)材料三: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
汉唐宋因之,虽有贤相,然其间所用者,多有小人,专权乱政。
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
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
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
——《皇明祖训》(3)请回答:明太祖朱元璋从秦朝灭亡中吸取了什么教训?(2分)你同意材料中明太祖的看法吗?请进行简要分析。
(5分)参考答案12345678910A D D D CB B D A A 11121314151617181920A C D A CB AC CD 21222324252627282930D B C C B A A A B D31.(1)汉朝:继承——三公九卿制度、郡县制;发展——郡国并行制、(汉武帝)中朝制度。
(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
宋朝:继承——三省六部制、科举制度;发展——设“二府三司制”,建禁军,派文臣做知州管行政,转运使管财政,设通判监察地方官员。
(任答三点,每点2分,共6分)(2)汉高祖认为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废除了分封制,实行郡县制,因此刘邦建汉后恢复了分封制,实行“郡国并行制”。
(2分)评价:分封制的恢复,在建汉过程中起到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但是汉初随着经济的发展,诸侯王势力的发展,出现王国威胁中央的问题,发生了“七国之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