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现状

合集下载

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对策

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及对策在看完《上学路上》这部影片后,我对农村的贫困问题有了更多的了解。

在影片中,主要是以主人公王燕没有钱上学来体现农村生活的,通过她的挣学杂费的经历让我看到了农村小孩上学的困难。

也看到了在农村生活、养家、上学需要付出多少艰辛。

一、我国农村贫困问题的表现首先,农村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农业基础薄弱,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低。

一遇天灾人祸,会导致很多的不幸。

也正是这个原因,农村没有发展为城市,各类工厂、产业、医院、学校都不会来到农村,也导致农村生活条件的进一步恶化。

第二,具体表现为人口增长过快,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跟不上农村的需要。

相信大家也看过“放羊-攒钱-结婚-生娃-放羊”这个故事,正是由于缺少教育,农村家长认为越是穷越要生更多的孩子来当劳力,来养活家。

也正是因为这个观念,导致农村更加贫困。

传统、落后的生育观念,导致生育行为与计划生育政策相悖。

由于诸多主观、客观因素的综合影响,长期以来逐渐形成农村独特的、与自然经济相联系的生育观念。

例如,在农村以“传宗接代”等为主要内容的传统、落后生育观念,驱使农村计划外生育普遍存在,超生数量增加,从而导致盲目的实际生育行为。

这些都是与计划生育基本国策相矛盾,无法减轻人口与土地、资源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压力,无法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之路。

第三,财政收入水平低,缺乏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

由于长期处于公共收入水平低下的阶段,贫困县无力增加投入以改善贫困社区的公共设施、基础社会服务的低水平状态,形成恶性循环。

二、改善农村贫困现状的对策1、加大农村公共设施投入力度,增加财政投入。

农村反贫困应针对农村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供给不足而贫困的认识不足问题,努力强化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加快建设公共服务型政府,实现农村公共供给扶贫。

这就要求政府根据公共产品对农村社会、经济所起的作用不同,将农村公共产品分类,其中可持续发展类公共产品,如大江大河的治理、污染、水土流失、土地沙化、计划生育、基础教育等应由政府承担起主要供给人的责任,这是其不可推卸的。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及对策

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及对策【摘要】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一直是我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本文将从引言、正文和结论三个部分分析探讨这一问题。

在将介绍问题的背景和意义。

在将详细介绍我国农村贫困人口的现状,分析造成贫困的原因,探讨政府的扶贫政策以及社会帮助和自我扶贫的重要性,还将强调教育和培训对于贫困人口脱贫的重要性。

最后在将展望未来的发展趋势,总结提出解决这一问题的建议。

通过对这一问题的深入分析,我们希望可以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解决提供一些有益的启示和建议。

【关键词】关键词:农村贫困人口、现状、原因、扶贫政策、社会帮助、自我扶贫、教育、培训、展望、建议。

1. 引言1.1 背景介绍中国是一个拥有14亿人口的大国,其中农村人口占据着相当大的比例。

与城市相比,我国的农村地区却存在着严重的贫困问题。

据统计,我国目前仍有数千万农村贫困人口,这些人们生活条件艰苦,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发展机会。

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亟待找到有效的对策来解决这一难题。

农村贫困人口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包括缺乏基本的生活设施、教育资源匮乏、医疗卫生水平低下等。

他们的生活状况与城市居民存在着明显的差距,无法享受到现代化城市的便利和资源。

这种不平等现象不仅影响了农村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也影响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

解决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已经成为当今社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

只有深入了解农村贫困人口的现状和问题,我们才能更好地制定出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和措施,帮助他们摆脱贫困,实现自身的发展和进步。

在未来的工作中,我们需要继续关注农村贫困人口问题,加大扶贫力度,促进农村地区的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1.2 问题意义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的存在,不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社会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影响。

农村贫困人口问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和幸福感,影响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贫困人口长期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缺乏基本生活保障,无法享受到社会发展所带来的福利和便利,生活质量极低,心理承受能力差,容易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的滋生和蔓延。

贫困人员生活描述

贫困人员生活描述

贫困人员生活描述在我国,贫困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更好地了解贫困人员的生活现状,本文将详细描述他们的日常生活,以期为社会各界提供参考。

一、居住条件贫困人员大多居住在农村地区,住房条件简陋。

他们的住所多为土坯房、茅草房或石头房,保暖和隔音效果较差。

在冬天,寒冷的天气使他们难以入睡;在夏天,炎热的天气使他们备受煎熬。

此外,由于经济原因,他们无法对房屋进行维修和翻新,居住环境亟待改善。

二、饮食状况贫困人员的饮食以粗粮和蔬菜为主,肉类、蛋类和奶类摄入较少。

由于经济拮据,他们往往舍不得购买新鲜的水果和蔬菜,导致营养摄入不足。

在一些极端情况下,贫困人员甚至不得不忍受饥饿,生活质量严重受损。

三、教育状况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因为经济原因而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

他们可能被迫辍学,提前步入社会,从事劳动强度大的工作。

这导致他们缺乏知识技能,难以改变贫困的命运。

同时,教育资源匮乏,师资力量不足,也使得贫困地区的教育质量受到很大影响。

四、医疗条件贫困人员往往没有足够的资金购买医疗保险,一旦生病,只能选择放弃治疗或承担高昂的医疗费用。

此外,贫困地区的医疗设施和专业技术人才短缺,导致他们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救治。

五、生活来源贫困人员的生活来源主要依靠务农、打散工或政府救济。

务农收入受气候、市场等因素影响,不稳定;打散工收入低,劳动强度大;政府救济虽然能解决部分生活问题,但难以摆脱贫困的根本原因。

六、心理状况长期生活在贫困中,贫困人员容易产生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他们渴望改变现状,却往往因为种种原因无法实现,心理压力较大。

总结:贫困人员的生活状况令人担忧,他们面临着诸多困难和挑战。

为了改善他们的生活,我们需要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大扶贫力度,提供更多的政策支持和关爱。

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

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

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贫困问题一直是全球性的难题,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生存和发展,也制约着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本文将从贫困问题的现状、原因、影响以及解决措施等方面,探讨贫困问题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一、贫困问题的现状贫困问题在全球范围内普遍存在,特别是在发展中国家,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贫困程度深。

据统计,全球仍有数亿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面临着食不果腹、无房可住、教育医疗资源匮乏等困境。

特别是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地理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产业结构单一等原因,贫困问题更加严重。

二、贫困问题的原因导致贫困问题的原因有很多,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恶劣、基础设施落后、教育医疗资源匮乏、产业结构不合理、政策支持不足等。

其中,自然环境恶劣是导致贫困的重要因素之一,一些地区由于地理位置偏远、气候条件恶劣等原因,很难发展起稳定的产业和经济。

基础设施落后也是导致贫困的一个重要原因,一些偏远地区和农村地区由于交通不便、通信不畅等原因,很难与外界进行有效的经济交流和合作。

教育医疗资源匮乏则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进而影响到整个社会的经济发展。

三、贫困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贫困问题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是多方面的。

首先,贫困人口数量过多会制约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速度和规模。

其次,贫困人口的生活质量和健康水平低下,会影响到整个社会的消费水平和市场需求,进而影响到经济的增长和发展。

此外,贫困问题还会导致社会不稳定因素增加,影响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四、解决贫困问题的措施为了解决贫困问题,需要从多个方面入手。

首先,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贫困地区的交通、通信、能源等基础设施水平,为经济发展提供基础保障。

其次,加强教育和医疗资源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水平,提高人们的素质和能力,为经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此外,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政策支持力度,制定适合当地发展的产业政策、财政政策等,为经济发展提供政策保障。

同时,应积极引导社会各界参与扶贫工作,形成政府、企业、社会组织等多方参与的扶贫格局。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社会关注的焦点。

尽管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来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但是农村反贫困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探讨当前的现状,以期为解决农村贫困问题提供一些借鉴和启示。

一、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1. 农村资源匮乏农村地区一直是资源相对匮乏的地方,缺少资金、技术和人力资源的支持。

尤其是一些偏远的山区、荒漠地带,缺少投资和支持,这导致了农村贫困问题的长期存在。

2. 农村产业结构单一在很多农村地区,农业是主要的产业,农民的收入主要来源于种植作物和养殖。

但是由于农业产业结构单一,农民的收入一直难以提高,这也是导致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

3. 教育水平低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相对较差,学校设施、师资力量都较为薄弱,导致了教育水平不高,很多农民都只接受了基础教育,缺乏更高层次的教育背景,这也限制了很多农民的就业机会和收入水平。

4.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道路、交通、通讯等方面的不完善,导致了农村地区的发展受到了限制,同时也增加了农民的生活成本,加剧了贫困问题。

5. 缺乏产业支持因为农村地区资源匮乏,缺少产业支持,导致了很多农民难以脱贫。

农村地区的一些特色产业发展受到了限制,很多农民缺乏自主创业的机会和条件。

二、农村反贫困的现状分析尽管农村反贫困问题依然存在不少困难和挑战,但是过去几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来解决这些问题,并取得了一些积极的成效。

1. 政策扶贫力度加大政府逐步加大对农村反贫困工作的投入,制定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并采取了有力的措施来改善农村地区的发展环境。

实施了精准扶贫政策,建立了“建档立卡”制度,帮助贫困户实现真正的脱贫。

2. 农村产业结构调整政府鼓励农民发展乡村旅游、种植特色农产品等产业,通过引进一些新的产业来拓宽农民的收入渠道,改善农村的产业结构。

3. 教育扶贫工作取得成效政府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扶持力度,修建了很多学校,提高了农村教育水平。

年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及扶贫政策效果评估

年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及扶贫政策效果评估

年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及扶贫政策效果评估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及扶贫政策效果评估近年来,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解决农村贫困问题,并推出了一系列扶贫政策。

本文将对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及扶贫政策的效果进行评估。

一、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中国是一个拥有众多农村地区的国家,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中国面临的重要挑战之一。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中国农村贫困人口总数为约4000万。

这些贫困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地区和深度贫困地区。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可以概括为经济发展落后、教育资源不足、医疗条件较差等多个方面的因素。

土地资源相对有限,农民收入来源单一,技术水平相对较低,这些都是导致农村贫困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中国扶贫政策的实施1. 精准扶贫政策中国政府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上采取了精准扶贫政策,即通过精确识别贫困人口,精确评估贫困状况,精确施策帮扶。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帮助中国政府更好地分配资源,确保帮扶对象真正需要帮助。

2. 就业扶贫政策为了增加农村居民的收入来源,中国政府推出了就业扶贫政策。

通过发展乡村产业,促进农村就业,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农村居民增加收入。

3. 教育扶贫政策为了改善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教育扶贫政策。

政府加大对贫困地区学校的投入,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帮助贫困家庭的孩子接受良好的教育。

4. 医疗扶贫政策为了解决农村地区医疗条件不足的问题,中国政府实施了医疗扶贫政策。

通过加强农村医疗设施的建设,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农村居民提供更好的医疗条件。

三、中国扶贫政策的效果评估中国扶贫政策的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根据中国国家统计局的数据,2013年至2020年,中国农村贫困人口减少了约9880万人。

这表明中国政府的扶贫政策在一定程度上取得了显著的效果。

精准扶贫政策的实施使得农村帮扶更加有针对性,避免了资源的浪费和分配的不均。

就业扶贫政策有效地提高了农村居民的收入水平,降低了贫困率。

教育扶贫政策和医疗扶贫政策为贫困地区的孩子和居民提供了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条件,改善了他们的生活状况。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随着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地区的反贫困工作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农村反贫困工作的开展,不仅关系着中国区域的经济社会发展,更是直接影响了亿万农民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与城市发展相比,农村地区的反贫困工作存在着一系列问题,亟待加以解决。

下面就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做一番分析。

一、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1. 资金渠道不畅。

农村地区的资金主要来源于政府扶贫资金、各类捐助及农户自有资金。

由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相对薄弱,难以吸引投资,因此很多地方的扶贫资金入不敷出,难以满足农村反贫困的需求。

2. 扶贫政策落实不到位。

尽管国家政策重视农村反贫困工作,但由于地方政府的执行力不足,扶贫政策在农村地区难以落实。

一些扶贫项目中存在着资金使用不当、办事效率低下等问题。

3. 农村经济结构单一。

很多农村地区的经济依然以传统的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而这些产业受自然条件和市场变化的影响较大,使得农村收入增长较为缓慢,难以实现内生增长。

4. 农村基础设施薄弱。

农村地区的公共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交通不便、水电供给不足等问题严重制约了农村地区的发展,也使得一些贫困地区脱贫难度较大。

5. 农村劳动力流失较为严重。

近年来,大量农村劳动力流向城市,使得农村地区的劳动力不足,同时也带动了农村地区的产业转型和升级,给农村反贫困工作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二、农村反贫困的现状分析1. 国家政策的重视。

随着国家的不断发展,农村反贫困工作受到了国家的高度重视,相继出台了许多扶贫政策,加大了对农村地区的扶持力度,为农村反贫困工作提供了政策支持。

2. 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相对于过去,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农村公路、电网、供水等基础设施开始逐步完善,为农村经济发展提供了一定的保障。

3. 农村产业结构逐步多元化。

在国家的支持下,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开始逐步多元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生态农业等新型产业,为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随着中国城镇化进程的加快,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虽然政府出台了一系列的扶贫政策和措施,但是农村反贫困工作还存在着不少问题和挑战。

本文将对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进行分析。

一、产业结构单一农村地区存在着产业结构单一的现象,主要以种植业和畜牧业为主,而且农业生产技术落后,劳动生产率低。

由于这些问题,致使农民的收入难以增长,生活水平无法得到提高。

产业结构单一也导致了农村地区的产业发展相对滞后,无法形成有竞争力的产业优势,从而难以带动农村经济发展,这也就间接影响了农村的贫困问题。

二、基础设施滞后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主要表现在交通、水利、医疗和教育等方面。

农村地区交通不便,道路狭窄且质量较差,影响了农产品的销售和农民的出行。

水利设施也不完善,致使农田灌溉困难,影响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农村地区的医疗和教育资源也比较紧缺,质量不高,这就间接影响了农民的健康和子女的受教育机会,给农村的发展带来了不利影响。

三、信息不对称信息不对称也是农村反贫困工作面临的一个难题。

农村地区的群众对于扶贫政策的了解程度不高,很多扶贫政策和措施无法真正惠及到贫困群众,这就导致了扶贫工作的效果不明显。

信息不对称也影响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由于缺乏有效的信息渠道,致使农村企业创新能力较弱,难以与市场接轨。

信息不对称也导致了很多农村地区的资源无法得到有效利用,这就浪费了宝贵的资源,使农村发展受到了极大的制约。

四、缺乏可持续发展模式农村地区缺乏可持续发展模式也是农村反贫困工作面临的问题之一。

现阶段,一些地方为了短期内看到扶贫成效,采取了一些临时性的扶贫措施,但是这些措施很难形成长期的扶贫效果,也就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贫困问题。

缺乏可持续发展模式也导致了农村地区经济的不平衡发展,这就使得一些地区的贫困问题一直无法得到有效的解决。

五、生态环境问题严重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严重制约了农村的发展和反贫困工作。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收入分配状况分析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收入分配状况分析

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收入分配状况分析在中国人口超过14亿的大国里,农村依然占据着广阔的土地和无尽的资源。

然而,即使在改革开放后的今天,中国的农村家庭收入分配问题也是一个非常值得关注的议题。

随着国家“精准扶贫”政策的逐渐推行,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收入分配的现状和未来走向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一、中国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收入分配现状中国农村地区的家庭收入分配格局是相对不平衡的。

在贫困地区,农民的家庭经济收入往往较低,而且收入来源较为单一,主要依靠农业生产。

另一方面,地区经济发达,城市化程度高的地区,农民家庭的收入水平相对较高,收入来源也相对丰富,既有农业收入,也有非农业收入。

这种不平衡的收入分配状况在中国各地都有所体现,但贫困地区的农村家庭更容易受到冷落,家庭收入更加不稳定,这也更为突出地表现了出来。

据统计,中国的贫困户主要集中在西部地区,比如云南、贵州、甘肃、宁夏等地。

在这些地区,由于地形地貌因素以及其它自然因素的影响,农业生产难度较大,再加上贫困户本身缺乏资金和技术,使得他们难以承受生产成本和生活费用。

在这种情况下,低收入和贫困在贫困地区的农村家庭中比比皆是。

他们往往处于生产生活上的困境,遭受着各种困扰,特别是在收入方面更是如此。

二、贫困地区农村家庭收入分配的问题原因在探讨收入分配问题的时候,不能仅仅停留在某一个特定方面的原因上,因为这个问题的复杂性超出了我们的常规想象。

但是,归纳起来,还是可以挑出一些比较共性的原因。

首先,资源禀赋差异。

贫困地区由于自然环境的原因,普遍拥有的资源、资金和劳动力等较少,导致家庭产出能力不足。

其次,经济发展水平差异。

贫困地区与发达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有着非常明显的差距,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水平、交通运输、市场和财政投入等资源和能力都有所缺乏,这对农村家庭的收入分配影响较大。

再次,教育程度的高低。

由于历史、经济、社会和文化因素的原因,贫困地区的教育程度较低,农村家庭缺乏必要的技能和能力,配合不上市场的需求,从而无法获得更多有利的就业机会。

家庭贫困原因及现状

家庭贫困原因及现状

家庭贫困原因及现状家庭贫困是指家庭收入低于一定的经济标准,无法满足基本生活需求的状态。

在当今社会,家庭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并且呈现出一定的复杂性。

本文将探讨家庭贫困的原因及现状,并提出一些可能的解决方案。

一、家庭贫困的原因1.经济结构问题:经济结构的失衡是导致家庭贫困的主要原因之一。

传统产业的衰退,劳动力技能与市场需求不匹配,导致家庭成员失去工作机会或只能从事低收入的劳动,从而使家庭收入降低。

2.教育问题:教育水平低下是家庭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缺乏良好的教育资源和机会,使家庭成员难以获得高薪工作,限制了他们的社会流动性和收入增长。

3.健康问题:家庭成员健康状况不佳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

高昂的医疗费用使家庭负担沉重,长期患病或慢性疾病使家庭成员难以正常工作,进一步降低了家庭收入。

4.社会保障不完善:缺乏有效的社会保障制度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

在某些情况下,家庭成员可能因意外事故、自然灾害或失业等原因陷入困境,但缺乏足够的保险和救济措施,难以摆脱贫困。

5.人口密度问题:人口过多和资源有限是导致家庭贫困的原因之一。

在人口密集的地区,资源分配不均,就业机会有限,使得家庭贫困问题更加突出。

二、家庭贫困的现状1.城乡差距: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收入差距是家庭贫困的重要表现之一。

由于城市发展较快,就业机会更多,城市居民的收入普遍较高。

而农村地区由于经济发展滞后,农民的收入相对较低,使得农村家庭更容易陷入贫困。

2.收入分配不均:收入分配不均导致了家庭贫困的现状。

少数富裕家庭拥有巨额财富,而大多数家庭只能依靠有限的收入来维持生计。

这种不公平的收入分配使得家庭贫困问题无法得到根本解决。

3.教育机会不平等:教育机会不平等是导致家庭贫困的现状之一。

由于教育资源的不均衡分布,贫困家庭的孩子往往无法接受良好的教育,限制了他们的发展和社会流动性。

4.社会保障不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不完善也是导致家庭贫困现状的原因之一。

缺乏有效的社会救助和保险机制,使得贫困家庭往往无法得到及时的帮助和支持。

农村扶贫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农村扶贫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农村扶贫工作的现状与问题分析概述:农村扶贫工作是当前社会发展中的一项重要任务,旨在解决农村地区的贫困问题。

然而,在实际工作中,扶贫工作也面临着一些现状与问题,需要进一步的分析与解决。

一、贫困人口规模与特点农村贫困人口规模庞大,分布广泛。

大部分贫困人口多为农民及其家庭成员,年龄普遍较大,劳动能力逐渐减退。

此外,农村贫困人口还面临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困难。

二、扶贫政策与项目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扶贫政策与项目,如贫困村改造、农产品产销对接等。

这些政策与项目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村贫困人口的压力,并促进了乡村经济发展。

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对扶贫工作的重视程度不同,导致政策执行不到位、项目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

三、土地流转与农村产业发展土地流转是农村产业发展的关键。

通过土地流转,可以形成规模经营、专业化生产的农业产业,为贫困户提供就业机会。

然而,当前农村的土地流转依然存在一些问题,如流转价格、流转主体等方面的不确定性,制约了农村产业发展的步伐。

四、教育与技能培训教育和技能培训是脱贫致富的基础。

农村贫困人口普遍接受教育水平较低,且缺乏专业技能。

因此,加大对农村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投入,提高贫困人口的综合素质,是农村扶贫工作的重要方向。

五、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对于农村发展和扶贫工作至关重要。

水、电、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能够提高农村的生产力和居民的生活质量。

然而,由于地理状况等多种因素,一些偏远地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制约了扶贫工作的进展。

六、金融服务拓展贫困人口对于金融服务的需求较大,但农村金融服务体系还不够完善。

一方面,农村金融机构较少,覆盖范围有限;另一方面,一些农村贫困人口缺乏金融知识,无法有效利用金融服务。

因此,加强农村金融服务的拓展,有助于提升农村贫困人口的经济状况。

七、产业发展与市场对接农村产业发展与市场对接是农村扶贫的重点之一。

通过进行农产品产销对接,可以提高农产品的销售收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然而,目前产业发展与市场对接还存在着问题,如信息不对称、运输不畅等,制约了农村产业发展的规模和效益。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

中国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原因及对策1.经济体制转型的不平衡:中国的经济发展主要集中在城市地区,农村地区经济相对滞后。

城乡发展不平衡导致农村贫困问题的加剧。

2.农业产业结构不合理:农村地区相对依赖于传统农业种植和养殖业,这些行业的收入相对较低,难以满足农民的需求。

同时,市场规模小、技术不先进、产品质量低下等问题也制约了农民的增收能力。

3.农民素质水平和教育程度低: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农民教育程度普遍较低,缺乏相关技能和知识,限制了他们的就业机会和收入增长能力。

4.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的不完善: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相对滞后,如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完善限制了农民的发展。

5.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农村地区更容易受到自然灾害和气候变化的影响,如洪涝、旱灾等,这些不可控因素会给农民的生活和产业带来重大损失。

1.发展农村经济:加大对农村地区的投入,改善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推动农村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发展现代农业和农村特色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2.加强教育培训:加大对农村地区教育的投入,提高农民的教育水平和技能。

通过培训和教育,帮助农民获取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创业机会,同时提高其自我发展的能力。

3.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资力度,改善农村交通、医疗、教育等方面的不足。

同时加强农村社会保障和福利体系建设,保障农民的基本权益。

4.加强农村土地制度:推进农村土地制度,确保农民的土地权益,提高土地流转效率,推动农民通过土地流转获取更多收入。

5.健全农村社会治理机制:加强农村社会组织建设,推动农民参与决策和管理,增强农村社会的凝聚力和自我发展能力。

总之,解决中国农村贫困问题需要全面深化,从经济、教育、基础设施、土地制度和社会治理等多个方面入手。

只有通过综合的政策措施和有效的执行力,才能够实现农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和农民的整体脱贫。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及对策随着我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农村问题现在成为了社会关注的焦点。

虽然我国农村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改变和进步,但是到目前为止,农村仍然存在许多问题。

这篇文章将概述当前我国农村存在的问题以及可能采取的解决方案。

一、农村贫困问题农村贫困问题是当前我国农村的主要问题之一。

目前,我国仍有很多农民在贫困线以下。

虽然一些地区实施了扶贫工作,但农村贫困问题仍然存在。

这种贫困主要来源于以下几个原因:一是缺乏投资和基础设施建设;二是农村居民缺乏必要的技能和知识,以及缺少适当的教育和培训;三是自然灾害和环境恶劣等应急情况。

虽然扶贫工作一直在有序的进行,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存在,因此,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以解决这一问题:一是加大财政投入,增加扶贫基金;二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将农村地区与发达地区连接起来;三是加强教育和培训,提高农民的技术水平和知识水平;四是加强应急管理,加强自然灾害和环境保护。

二、农业生产问题农业生产的现代化和高效化是当前我国农村发展的趋势。

但是由于农村技术和投资的缺乏,农业生产效率不高,仍然存在很多问题。

一方面,由于投资不足,许多农民无法购买现代化设备和农产品生产技术;另一方面,由于资源的有限,土地和水资源的不足问题也一直存在。

这些问题都导致了农业生产效率的低下和不稳定。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大财政投入,为农产品生产提供更优质的设备和技术;二是对农民进行适当的培训和教育;三是积极发展节水农业,实现土地的高效利用;四是加强农产品市场管理,保证产品质量和安全。

三、乡村人口流失问题由于城市化发展和农村经济规模的小,许多年轻人选择离开农村,到城市寻找更好的机会和生活方式。

这种流失导致农村劳动力短缺,经济发展的落后。

为了吸引年轻人留在农村,并加强人口流动管理,应该采取以下措施:一是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使农村生活更舒适;二是加强电子商务和互联网技术,以便年轻人掌握最新的信息和市场策略;三是发展农村旅游业,促进农村经济的发展;四是加强农业生态环境保护,保护传统的农业发展方式和文化。

农业农村贫困问题与扶贫政策

农业农村贫困问题与扶贫政策

农业农村贫困问题与扶贫政策农业农村贫困问题一直是我国社会发展中的一大难题,涉及面广,影响深远。

扶贫政策作为解决贫困问题的利器,在我国取得了重要的成果。

本文将从问题描述、原因分析以及扶贫政策等方面来探讨农业农村贫困问题以及扶贫政策的有效性。

一、问题描述1.1 农村贫困现状我国农村贫困现状依然严峻。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一直维持在较高水平,且贫困人口分布不均衡,东部地区相对较少,而中西部地区贫困人口占比较高。

这一问题不但造成贫困人口生活困难,也制约了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进程。

1.2 农业贫困问题农业是我国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但农业贫困问题依然严重。

一方面,农业基础设施相对滞后,耕地面积有限,农业生产效率低下,难以满足农民增收的需求;另一方面,市场失灵以及价格波动等问题导致农民收入波动较大,往往难以稳定脱贫。

二、原因分析2.1 结构性问题农业农村贫困问题背后存在着一系列结构性问题。

由于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业基础设施薄弱,农作物种植结构单一,缺乏技术支持与创新,这些问题导致了农业收益低下,农民致贫率居高不下。

2.2 教育与人力资源问题与城市相比,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普及程度低,人力资源贫乏。

这造成了农民在就业选择和创业机会上的局限性,妨碍了农民的自我发展与增收。

2.3 生态环境问题农村地区的生态环境问题也是导致农业农村贫困问题的原因之一。

水土流失、荒漠化、水资源短缺等生态问题,直接影响到农作物的生长发育,限制了农业发展的潜力。

三、扶贫政策的有效性3.1 精准扶贫政策我国实施了一系列精准扶贫政策,取得了显著成效。

通过对贫困人口进行全面认定,并制定出台个别救助政策,确保扶贫精准到位。

这样的政策使得贫困人口得到了更好的帮助支持,提高了脱贫的成功率。

3.2 产业扶贫政策为了解决农业贫困问题,我国实施了一系列产业扶贫政策。

通过发展农业产业、农村旅游、农村电商等多种形式的农村产业,增加了农民的就业机会,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农民的收入。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摘要】农村反贫困是当前我国社会发展面临的重要问题之一。

本文从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庞大、农村贫困原因复杂多样、农村反贫困政策不够到位、农村反贫困现状分析以及农村反贫困工作面临的挑战等方面展开讨论,指出农村反贫困工作亟待加强,需要多方合作共同推进。

未来发展方向应当注重建立健全的农村反贫困政策体系,加大财政投入,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

只有通过持续努力,才能实现农村贫困问题的彻底解决,实现农民群众的全面脱贫致富。

【关键词】农村反贫困,问题与现状分析,农村贫困人口,贫困原因,反贫困政策,反贫困现状,挑战,加强,合作,发展方向,展望1. 引言1.1 背景介绍随着中国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农村地区的发展也取得了巨大成就。

农村贫困问题依然存在,给农村居民的生活带来了严重困扰。

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贫困原因复杂多样,导致农村反贫困工作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近年来,中国政府制定了一系列扶贫政策和措施,致力于打赢脱贫攻坚战。

在进行农村反贫困工作时仍存在不少问题,政策执行不到位、资源分配不均等现象普遍存在。

加强农村反贫困工作,提高贫困地区居民的生活水平,已成为当前非常紧迫的任务。

本文将分析农村反贫困现状,探讨农村反贫困工作面临的挑战,并提出未来发展方向和建议,希望能够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共同推动农村反贫困工作取得更大成就。

1.2 问题意识农村反贫困是当前社会关注的焦点之一,农村贫困问题已经成为中国社会发展和稳定的重要挑战。

在农村地区,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贫困原因复杂多样,反贫困政策不够到位,反贫困工作面临着诸多挑战,这些问题凸显出农村反贫困工作的紧迫性和重要性。

农村贫困人口数量庞大。

根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农村地区贫困人口占比较高,他们生活困难,生活水平低下。

贫困人口不仅面临着物质贫困,还面临着教育、医疗等多重困难,他们的生存状况堪忧。

农村贫困原因复杂多样。

农村贫困的原因主要包括自然环境恶劣、经济落后、教育医疗资源不足、产业结构单一等因素的影响。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1. 引言1.1 农村反贫困存在的问题与现状分析农村反贫困是当前社会关注的一个重要议题,我国农村贫困问题严重,贫困人口数量众多。

在农村地区,贫困问题主要集中在一些偏远地区和山区,这些地方的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较低,缺乏基本生活保障。

农村反贫困存在诸多问题,首先是贫困的成因复杂多样。

农村地区受到自然条件、资源环境、人口结构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导致了部分地区的贫困问题长期难以得到有效解决。

农村贫困的现状也较为严峻,贫困人口数量庞大,贫困程度深重,且贫困人口中有相当比例是孤寡老人、残疾人士和儿童,生活面临较大困难。

农村的反贫困政策虽然在近年来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加强和改善,但仍存在不足之处。

政策执行不到位、扶贫力度不够大、扶贫对象选择不够精准等问题仍然存在。

面对日益增长的反贫困压力,农村反贫困工作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如资金匮乏、技术条件落后、政策法规不完善等。

在未来,农村反贫困工作需要更为重视,加大政府投入,优化扶贫政策,加强社会组织参与,提升农村居民自我发展能力,实现农村贫困问题的根本解决。

农村反贫困工作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和支持,唯有如此,才能最终实现农村全面脱贫致富的目标。

2. 正文2.1 农村贫困的成因分析一、自然环境因素。

农村地区大多山高地广,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自然灾害频发,如洪涝、干旱等不利因素直接影响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导致贫困问题。

二、经济发展不平衡。

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滞后,农业生产方式单一,缺乏增值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农民收入水平低,致使贫困根源深厚。

三、社会因素。

农村地区教育、医疗、就业等公共服务设施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薄弱,农民缺乏文化素质和就业技能,造成贫困现象加剧。

四、政策规划不当。

一些地方在扶贫政策的制定和执行过程中存在偏差和不足,导致扶贫资源分配不合理,政策措施不到位,扶贫工作效果不明显。

农村贫困问题的成因是多方面的综合作用,需要从多个方面进行综合施策,才能有效解决农村贫困问题。

当代农村返贫现状与策略

当代农村返贫现状与策略

当代农村返贫现状与策略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速,我国农村贫困问题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然而,也出现了一些无法忽视的返贫现象。

农村返贫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行业结构转型问题。

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村工业化进程的加速带来了许多新的行业机会,但一些农村低收入人群由于技能和知识背景的限制,无法适应这种转变,他们仍然依赖传统的农业生产和农村劳动力市场,导致他们再次陷入贫困。

2.教育问题。

教育是推动农村发展的关键。

由于经济和文化的原因,一些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农村孩子的受教育机会有限。

当这些孩子长大后,他们缺乏职业技能和知识,很难获得有竞争力的工资和就业机会,从而返贫。

3.医疗保健问题。

农村贫困人口对医疗保健的需求较高,但一些贫困地区缺乏足够的医疗服务和保健设施,这会导致大量贫困人口返贫。

基于以上问题,我们可以提出以下策略来应对农村返贫问题:1.提供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

政府应出资支持贫困地区的技能培训和职业教育机构,提供机会让低收入人群学习技能和职业知识,以适应农村经济结构的变化。

这将帮助他们获得有竞争力的工作。

2.加强教育投资。

政府应增加对农村教育的投资,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和覆盖范围。

通过提供均等的受教育机会,帮助农村孩子获得更好的教育,以后更有竞争力。

3.加强基层医疗服务。

政府应加大对贫困地区的基层医疗服务的投入,提高贫困地区医疗服务的质量和可及性。

同时,提供贫困人口的医疗保险和救助政策,减少因病致贫和返贫的风险。

4.加强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

政府应加强对贫困地区的环境保护和资源管理,确保资源可持续利用。

通过推广环保意识和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改变当地居民的行为习惯,减少资源浪费和环境破坏。

5.加强社会保障政策。

政府应建立更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包括失业保险、养老保险、医疗保险等,为贫困人口提供基本保障。

这将降低他们返贫的风险,提高生活质量。

综上所述,农村返贫是一个复杂的问题,需要多方面的努力来解决。

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案

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案

农村贫困问题的现状与解决方案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贫困问题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本文将从以下十个方面展开回答写作。

1.农村贫困现状中国农村贫困问题十分严重,许多贫困地区的人民生活水平低下,基础设施不完善,教育和医疗资源匮乏,严重制约了农民的发展和脱贫。

2.教育与贫困教育是贫困问题的根源之一。

由于农村教育资源不足,农村学校师资力量相对薄弱,农民子女的受教育机会有限,这导致了贫困的代际传递。

3.农村就业问题农村就业问题也是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

由于农村资源有限,农民的就业机会有限,很多人只能从事农业劳动,收入微薄,很难摆脱贫困。

4.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也是导致农村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

农村缺乏良好的道路、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限制了农民的生产和生活水平的提升。

5.医疗保障问题农村医疗保障问题也是农村贫困的一大难题。

许多农村地区医疗资源匮乏,农民看病难、看病贵,一旦发生重大疾病,往往就会导致家庭贫困。

6.政府政策与扶贫政府在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上扮演着重要角色。

通过出台一系列针对农村地区的扶贫政策,如农村产业扶贫、易地搬迁、教育扶贫等,能够有效缓解贫困问题。

7.发展农村产业发展农村产业是解决农村贫困问题的重要途径。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产业的支持力度,鼓励农村发展适合本地资源和特色的产业,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

8.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改善农村贫困现状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公共设施的投入,提升农村地区的交通、通信、供水、电力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

9.加强农村教育与医疗建设农村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匮乏制约了农村发展和农民脱贫的关键。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村教育和医疗的投入,提高农村教育和医疗水平,为农民提供更好的教育和医疗服务。

10.加强农民技能培训农民技能培训对于改善农村贫困现状具有重要意义。

政府应该加强对农民的培训,提高他们的技能水平,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

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现状调研报告一、引言中国是世界上拥有庞大农村贫困人口的国家之一。

贫困地区的发展一直是国家和社会关注的焦点。

为了解决农村贫困问题,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我们进行了一次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发展现状的调研。

通过对贫困地区的实地考察、数据收集和专家访谈,我们对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现状进行了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二、基本情况1.地理环境中国农村贫困地区主要分布在西部和中部地区,包括云南、贵州、湖南等省份。

这些地区多山少水,生态环境脆弱,交通不发达,对农业生产和农民生活造成了不小的困难。

2.贫困人口据统计数据,中国农村贫困地区的贫困人口数量庞大。

他们生活贫困,缺乏基本的生活保障和教育医疗资源,这导致了贫困地区教育水平低、健康状况差等问题。

三、农业发展1.农业生产情况贫困地区的农业生产受制于地理环境和自然条件的限制,主要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

然而,由于技术落后、资金不足等原因,农业生产效益低下,农民收入水平低。

2.农业扶贫政策为了促进农村贫困地区的发展,中国政府积极推行农业扶贫政策。

这些政策包括财政扶持、土地流转、农业保险等,旨在提高贫困地区农民的生产技术和收入水平。

然而,由于政策执行存在问题,部分政策并未取得预期效果。

四、教育发展1.教育资源不足贫困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学校少、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设施落后等问题普遍存在。

这导致了贫困地区的教育水平低下,学生缺乏良好的教育机会。

2.教育扶贫政策为了弥补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如推进农村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助学金等。

然而,由于经济落后和交通不便等原因,部分地区的政策执行效果不佳。

五、医疗卫生发展1.医疗资源匮乏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资源严重不足,医生和医疗设施的供给远远满足不了贫困地区居民的需求。

这导致了贫困地区健康水平低下和疾病无法得到及时有效治疗的问题。

2.医疗扶贫政策为了改善贫困地区的医疗卫生状况,政府出台了一系列医疗扶贫政策,如建设基层医疗机构、提供医疗救助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能力贫困是导致我国西部地区农村人口长期的、代际贫穷的重要原因。

本文通过对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峨边县的实地调研出发,分析西部农村地区人口能力贫困的现状和产生的消极影响,提出通过加大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投资地区人力资本,促使贫困人口能力提升,从根本上脱贫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西部农村少数民族人口能力贫困对策1998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阿玛蒂亚·森认为:“贫困不是单纯由于低收入造成的,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基本能力缺失造成的”,贫困的真正含义是贫困人口创造收入能力和机会的贫困[1]。

贫困是一个长期存在的社会现象,具有福利依赖性和代际遗传的特点。

贫困更是由于贫困人口发展能力的不足和发展权利的限制而形成的代际遗传和福利依赖。

美国著名经济学家舒尔茨指出“人类的未来并不完全取决于空间、能源和耕地,而是取决于人类智慧的开发”。

所谓治穷先“治愚”。

只有解决了能力贫困的问题,发挥贫困人口的自我脱贫能力和参与社会的能力,贫困人口的基本生存状态才有可能获得比较好的改善。

我国西部农村的少数民族聚集区,大多自然生态条件恶劣,经济极其落后,基础设施匮乏,人口综合素质低下,文盲半文盲率较高,当地的人口无力推进当地农业现代化,又缺乏外出就业的竞争力,面对这些偏重于体力的劳动者,单纯以“输血”的救济方式,无法从根本上改变当地人口的贫困状态,更谈不上把贫困人口从窘境中解放出来,而在我国以往的扶贫实践中,往往又是以资金扶持为主,强调物质资本投入以消除贫困,无论是“以工代赈”还是“优惠贷款”和“项目扶贫”等措施,总的来看,都未充分考虑贫困人口自身的因素,忽视了人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在社会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在实践中则忽视对贫困人口的发动、组织和培养。

资本和劳动都是必要的生产要素,在市场化程度逐步增强的情况下,由于对贫困认识上的失误导致对市场竞争力的载体和来源的定位出现偏差,这样必然难以造就贫困地区发展的内在张力,其导致的最终后果便是脱贫速度减缓,脱贫效果不稳定,贫困农村的脱贫日益显示出刚性特征。

一、能力贫困问题综述(一)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NDP)关于我国贫困规模的测算联合国开发计划署(U N D P)对于贫困的测算,就是综合了人口社会经济生活的多方面,从社会生活条件角度出发,设置了反映社会贫困规模的人类贫困指数(Human PovertyIndex,简称HPI)。

这种测算方式表明,贫困除了意味着消费、收入水平低、生存基础薄弱以外,还表现为社会生活条件差、人口预期寿命低、文化落后等诸多方面,需要从多方位、多角度来综合衡量,全面反映贫困状况。

人类贫困指数主要由寿命长短(40岁以前死亡的人口比例)、受教育状况(成人文盲率)和基本生活设施(尚未用上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缺乏医疗服务保障的人口比例和5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的人口比例)等3个方面因素组成。

人类贫困指数越高,说明贫困规模越大;反之越小。

根据联合国开发计划署《2006年人类发展报告》公布数据,2004~2005年我国40岁以下死亡人数占死亡总人数的6.9%,成人文盲率为9.1%,缺乏安全饮用水的人口比例为23%,5岁以下儿童体重不足比重为8%。

把这些因素合成测算,2005年我国人类贫困指数为11.7%,在发展中国家中居第26位。

(二)我国学者关于能力贫困的研究成果在深入探究贫困根源性问题上,国内学者纷纷认为能力贫困是造成人口贫困问题的重要原因,而提升贫困人口自身能力也是从根本上解决贫困的有效手段。

沈茂英在《试论农村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一文中提出,贫困人口自我发展能力建设是反贫困的核心和关键,是提高人口素质的重要途径[2]。

陈新华从贫困程度的历史变化过程出发,得出人口文化素质低下是产生贫困的根本因素的结论,无论从贫困人口的规模上看,还是从贫困的程度上看,受教育程度不高都是和致贫紧密相关的[3]。

个体素质和能力决定收入。

段世江、石春玲认为,贫困地区的发展是与更广泛意义上的人的发展紧密联系的,不特指某个个体或某种现象,而是总体意义上的一种集合性概念,能力贫困反映出人口综合能力的欠缺情况,其中包括基本生产能力、获取知识能力、参与决策能力、合理利用资源能力等诸多方面,这些能力最终都要体现在“自我发展能力”上。

“自我发展能力”受地缘因素以及市场配置资源趋利性的影响而表现出“缺乏性”,虽然外显为缺乏物质和服务,其实质依然是缺乏“手段”、“能力”和“机会”[4]。

(三)能力贫困的概念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人类发展报告(1996)》中提出了“能力贫困”的概念,将贫困视为创造收入的机会和能力的贫困。

意味着贫困人口缺少获取和享有正常生活的能力。

能力贫困亦即劳动适龄人口由于文化素质、健康条件等因素的影响,难以适应劳动力市场竞争,无法顺利进入劳动力市场参与社会劳动的行为能力,而造成生存处于贫困状态。

农村人口能力贫困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1、人口质量低下,无法适应劳动力市场的竞争2、参与劳动的能力以体力为主,或辅以简单的脑力劳动。

3、健康状况较为低下,部分人口的贫困便是由于罹患疾病而致贫。

4、社会网络匮乏,人际关系简单,互助性弱。

所以,能力贫困对农村地区影响尤为严重,亦是造成农村地区特别是边远山区贫困代际循环的主要动因。

能力内生于人口自身,通过外力改变而在生产生活中发挥重要作用,故而能力脱贫才是彻底解决人口贫困问题的方法。

笔者以地区贫困人口为出发点,通过对四川省小凉山区峨边彝族自治县为个案进行有关能力贫困问题的调研,得出以下结论。

二、四川峨边少数民族自治县农村人口现状分析(一)峨边彝族自治县人口自然情况峨边彝族自治县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小凉山区,地理环境差,属少数民族边远山区县和省级贫困县,全县辖6镇13乡129个村,幅员2401平方公里,全县总人口148247人,彝族总人口43269人。

其中,城镇人口28413人,占19.48%,农村人口117372人,占80.51%。

男性人口79005人,女性人口69242人,男女性别比为114.1:100。

农业人口117769人,非农业人口30478人;农村人均纯收入3719元,城镇人均纯收入11239元;流动人口约0.5万人左右。

贫困人口3万余人,占农业人口的25.6%。

峨边是由彝、汉、回、满、藏、壮、苗、白、维吾尔、土家、布依等19个兄弟民族组成的大家庭。

彝、汉两族是世居主体民族,占自治县总人口的99%以上,其他有回、藏、蒙古、维吾尔、土家、苗、壮、布依、白、朝鲜、满等19个民族,共173人,约占0.11%。

汉族主要分布在除8个彝族乡镇以外的11个乡镇,汉族总人口97316人,占总人口的66.75%。

彝族分布在8个彝族聚居乡镇及大堡、沙坪、毛坪、新林、杨村等乡镇,彝族人口43269人,占33.12%[5]。

(二)能力贫困对地区经济造成的影响解放前,峨边彝族还停留在奴隶制度阶段。

加之高山林立,交通闭塞,社会发展速度极其缓慢。

彝区原始的“刀耕火种”生产方式给社会经济的发展带来了很大障碍,使之长期处于经济落后的状态。

解放后,在党的领导下,社会生产关系发生了根本变革,交通状况有了明显改善,经济发展速度较快,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极大的提高。

尽管如此,作为彝族人民长期形成的生活习俗、宗教信仰和文化艺术等意识形态却很难随着社会制度的变革而完全改变,能力贫困一直成为限制当地人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瓶颈。

一方面,尽管小凉山区物产丰富,旅游资源发达,却没有相应的技术和水平加以开发和维护,鲜笋等一些珍惜土产只能以最原始的状态交换出去,难以进行深加工等现代技术项目。

而温泉、云海、峡谷和彝家风情等旅游资源也没有得到适度的开发,可以说,人口能力贫困严重制约了当地现代经济的发展,粗放型经济形态给地区发展带来许多不良后果。

另一方面,由于彝族人口长期居住于小凉山区,为维持基本生计,不断的对地区生态资源过度开发和利用,造成当地生态环境迅速恶化,在“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计划实施以前,当地地质灾害蔚为频繁,土地生产力极为低下,给当地人口的生存带来严重的影响。

(三)能力贫困对当地农村人口产生的影响由于能力贫困而导致的问题主要有:人均收入低,四川省农村人口的恩格尔系数稳定在54.7%,而峨边县恩格尔系数在56.5 %左右,比全省的平均水平高。

就业竞争力差,缺乏熟练的劳动技能,无法适应外出务工,劳务输出和就地转移安置的工作需要。

为了保护当地自然生存环境,峨边在上世纪八十年代便开始有计划的实施退耕还林,退耕还草,给与失去耕地的农民以一定的经济补贴。

使得部分农村人口耕地面积不足0.1亩,大量劳动力闲置,陷入“想劳动而不得”。

(四)峨边县反“能力贫困”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四川省少数民族地区农村贫困发生率非常高。

据2006年数据显示,3个少数民族自治州农村贫困发生率均超过12%,远高于全国少数民族地区6.9%的平均水平。

其中甘孜藏族自治州贫困发生率更是高达44.13%,是四川省农村贫困发生率最高的地区。

而峨边县作为四川少数民族聚居区中经济发展较为迅速的自治地区,几年来农业与农村经济持续发展,文化素质得到提高,生育率不断下降。

据入户访谈得知,新一代独生子女父母目前的生活较富裕,文化程度较高,少有“重男轻女”的思想,几乎不存在孩子性别的选择。

生育观念得到根本转变。

这都与几年来峨边县致力于促使地区农村人口能力脱贫有很大的关系。

三、促使峨边贫困人口能力脱贫的重要方式——教育舒尔茨认为,如果从人的能力或素质来说,可以分为先天赋予和后天获得两大类,但人的能力或素质作为一种稀缺资源绝大部分是通过后天的努力获得的。

人口质量的差异,主要取决于后天的能力,表现为文化知识水平,劳动技能和企业精神等,而这些都是教育进行人力资本投资的结果。

峨边县在解决人口能力贫困问题时,实施的教育措施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一)充分发挥基础教育的功能教育具有四项功能:人力资本投资的手段,社会保障功能,促进内部消费,再分配功能。

对于贫困地区来说,教育是重要的人力资本投资和必要的社会保障。

人力资本投资促成了贫困人口的就业,为人口生存和发展提供必要的保障。

国家实施教育“两免一补”以来,在中央财政和地方财政的共同支持之下,峨边县的基础义务教育基本实现了区域内全覆盖。

表:2007年峨边县基础教育情况一览表资料来源:峨边县教育局“普九”使峨边县文盲半文盲率明显下降,6—18岁年龄组文盲半文盲率为0,每年大约300万学生完成初中教育,毕业参加工作。

这对提高当地人口的整体素质能力效果显著。

教育的地区差异也在逐步缩小。

2000年,峨边初中仅有6名学生被乐山一中录取,2006年初中毕业生升入乐山一中30人。

小学入学率达99.9%,辍学率0.25%,完成率99.1%,毕业率99.9%,初中阶段入学率106.4%(其中净入学率91.2%),辍学率1.3%,完成率89.2%,毕业率97.3%[6]。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