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高三语文阅读材料(十三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三第十三周语文阅读材料

作文摘抄本(一)——寒山

人物简介

寒山出身于官宦人家,多次投考不第,被迫出家,三十岁后隐居于浙东天台山,享年一百多岁。他因遭皇室内的妒忌与排挤及佛教思想影响而遁入空门,隐于天台山寒岩。这位富有神话色彩的唐代诗人,曾经一度被世人冷落,然而随着二十世纪的到来,其诗却越来越多地被世人接受并广泛流传。正如其诗所写:“有人笑我诗,我诗合典雅。不烦郑氏笺,岂用毛公解。”

人物分析

都说佛门青灯苦寂,可寒山却不是这样,入佛门,是为了成全最好的他,也是为了造就他最好的诗。他山间漫步,或林中与友人道古今说世事,“财主忽然死,争共当头哭。”或静坐寒石上,说近寒石事,“人问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释,日出朦胧雾。”

他所写之诗,大多数是题于岩石边、树上,既然是写给它们的,自然是留给它们。他不在意他的诗能不能被人们所追捧,他在意的,只有那颗自然心。基于次,哪怕他的诗通俗易懂,传唱度并不高。直到后来,这颗璀璨夺目的明珠才绽放出它应有的光芒。

适用话题

看破,淡然,超然,人生态度

素材运用

自归隐寒岩后,寒山再未想到过以诗博取声名,写诗,完全是兴之所至,他吟哦朗诵,他长啸大笑,他走到哪里,就把诗题到哪里,有时是墙壁上,有时是树上,有时是岩石上。“五言五百篇,七言七十九,三字二十一,都来六百首。一例书岩石,自夸云好手。若能会我诗,真是如来母。”最好的诗,就是和谐简练的大白话,清新浅显,一点不玄乎,难怪后人称他为“中国第一个白话诗人”。翻译寒山诗作的美国诗人史耐德斯奈德就说,他心目中的寒山子便是“一个衣衫破烂,长发飞扬,在风里大笑的人,手里握着一个卷轴,立在一个山中的高岩上”与整日介把“看破放下”挂在嘴边,而一辈子皱着眉苦着心的行吟诗人相比,寒山这样的形象与其说是诗僧,更像是一名侠客。只不过,这样一个侠客,是一个剑走偏锋的侠客。

人物拓展

一个唐代诗人,却成为美国嬉皮士的鼻祖

上世纪中叶美国经济快速发展,但有“垮掉的一代”对现实极度不满,“嬉皮士”们则蔑视传统、有意识地远离主流社会,他们从隐居深山、放纵不羁的寒山那里找到了文化契合。

斯奈德翻译的24首寒山诗全部选入在美国非常流行的《中国文学选集》,并且是唐诗入选最多的诗人;“垮掉的一代”的代言人凯鲁亚克在自传体小说《达摩流浪者》中介绍了寒山和禅宗顿悟的修行方法;比尔波特翻译了《寒山全诗》后到中国苦苦寻找隐士,写下了《空谷幽兰》等畅销著作;奥斯卡获奖电影《冷山》似乎也蕴含着寒山的影子。

“我在山上呐喊寒山,但是没有回应。我在晨雾中呼唤寒山,仍是一片寂静。突然,我似乎看见一个难以置信的中国乞丐站在这儿。大雾中,在他略带皱纹的脸上显现出诙谐的表情。”正是由于凯鲁亚克绘声绘色的描述,使得寒山成为美国“垮掉派”一代心中的偶像,赢得了比李白、杜甫还要高的声誉。

作文摘抄本(二)——感恩

1、生活需要一颗感恩的心来创造,一颗感恩的心需要生活来滋养。——王符

2、蜜蜂从花中啜蜜,离开时营营的道谢。浮夸的蝴蝶却相信花是应该向他道谢的。——泰戈尔

3、忘恩比之说谎、虚荣、饶舌、酗酒或其它存在于脆弱的人心中的恶德还要厉害。——英国谚语

4、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雨果

5、父母之恩,水不能溺,火不能灭。——苏联谚语

6、孝子之至,莫大乎尊亲;尊亲之至,莫大乎以天下养。——孟子

7、哀哀父母,生我劬劳。——《诗经》

8、每次转变,总会迎来很多不解的目光,有时甚至是横眉冷对千夫指。但对顺境逆境都心存感恩,使自己用一颗柔软的心包容世界。柔软的心最有力量。——林清玄

9、卑鄙小人总是忘恩负义的:忘恩负义原本就是卑鄙的一部分。——雨果

10、不当家,不知柴米贵;不养儿,不知报母恩——中国谚语

作文摘抄本——好句子

最好的人生是这样的:既有敏感的灵魂又有粗糙的神经,既有滚烫的血液又有澄净的眼神,既有深沉的想法既有又有世俗的趣味,既有仰望星空的诗意又有脚踏实地的坚定,经历了长夜,守到了黎明,穿行过黑暗,带着强大的内心上路,脸上有卑微的笑容,一路上看山看水,走走停停。——《最好的人生》

适用话题:人生的价值;相辅相成;平衡

我说人生啊,如果尝过一回痛快淋漓的风景,写过一篇杜鹃泣血的文章,与一个赏心悦目的人错肩,也就够了。——简媜

适用话题:人生的价值;拒绝平凡平淡;浓俨畅快的生活

读书多了,容颜自然改变,许多时候,自己可能以为许多看过的书籍都成过眼烟云,不复记忆,其实它们仍是潜在的,在气质里、在谈吐上、在胸襟的无涯,当然也可能显露在生活和文字中。——三毛

“我读过很多书,但后来大部分都被我忘记了,那读书的意义是什么?”

“当我还是个孩子时,我吃过很多的食物,现在已经记不起来吃过什么了。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中的一部分已经长成我的骨头和肉。”

适用话题:读书的作用;人为什么读书;气质从何而来

时评范文阅读

怀大国匠心,做大国匠人

工匠精神应内化为一种普遍的职场信仰,成为个人事业刷新与中国国力提升的“利刃”。

老子曰“治大国若烹小鲜”,放眼古今中外,成事者所用方法无非有二:一曰“道”,二约“术”。“道”为理念,“术”为方法。道术未裂,是为成功的不二法门。

如果说“道”是路径的指南,那“术”就是实践的过程。我们所言的工匠精神,则为“术”的极致。

所谓“匠”,本意为筐里背着刀斧工具的木工,而木工要设计与施工,干的是细活,所以工匠精神就成了一种追求顶好与完美的象征。“能工巧匠”、“匠心独运”者,都表达了对工匠精神的赞誉。

中国从来不缺工匠,亦不缺工匠精神。从上古燧人氏“钻木取火”、有巢氏“构木为巢”,到春秋战国鲁班墨子,他们代表了中国最早的工匠精神,毋宁说是工匠精神的滥觞。自此之后,工匠精神在勤劳勇敢的华夏民族未有断流,尤其是在商业精神蒸腾与爱国情怀澎湃的当代中国,“于今为盛”。

在新京报2019年匠心守望特刊中,我们再次从鲜明具体的匠人那里感受什么是工匠精神:不论是与“雪龙2”号相伴十年的科考船设计专家吴刚,还是“一切都是为了治病救人”的医学真菌病学专家廖万清,抑或是15岁初见景泰蓝便“择一事终一生”的钟连盛,他们都以心无旁骛的专注,持之以恒的坚持,永远尽心尽力的责任感,诠释着新时代的工匠精神。

了解工匠精神,不必前溯远古,亦不必跨海取经,在今时今日的这片土地上,近观这些大国匠人,我们就可以了解什么是真正的“大国工匠”。工匠在,工匠精神就在。

譬如历经了抗日战争的颠沛流离、母亲早逝、早期家庭经济困难的医学家韩济生,在接到国家任务时,没有退缩,毅然投入到针刺麻醉领域的研究,一干就是半个世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