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拓展阅读:探险故事三则

合集下载

《伟大的悲剧》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伟大的悲剧》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4.语言表达能力:学习课文中的修辞手法和精彩语句,提高学生的书面和口头表达能力,激发创作潜能。
5.自主与合作学习能力:鼓励学生主动探索、合作交流,培养自主学习和团队协作能力,提高解决问题的综合素质。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
《伟大的悲剧》教案-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1.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掌握《伟大的悲剧》中的人物、事件、环境等基本内容,领悟课文主题。
(五)总结回顾(用时5分钟)
今天的学习,我们了解了探险的基本概念、重要性和应用。同时,我们也通过实践活动和小组讨论加深了对探险精神的理解。我希望大家能够掌握这些知识点,并在日常生活中面对困难时,能够勇敢、团结地克服。最后,如果有任何疑问或不明白的地方,请随时向我提问。
五、教学反思
在本次《伟大的悲剧》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们对探险家们的伟大精神表现出浓厚的兴趣。他们在课堂上积极发言,对课文内容有自己的理解和感悟。以下是我对这次教学的一些思考和总结:
学生小组讨论环节,大家围绕探险精神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展开了热烈的讨论。通过分享讨论成果,学生们对探险精神有了更为全面的认识。我认为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成功的,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
然而,在教学过程中,我也发现了一些不足之处。例如,部分学生在分析课文时,对人物心理的理解还不够深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会更多地运用引导式提问和情境创设,帮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心理。
3.课文主题思想:探讨课文中表现出的勇气、团结、拼搏等伟大精神,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4.语言表达与写作技巧:学习课文中的精彩语句,分析其修辞手法和表达效果,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5.阅读与感悟:通过阅读课文,引导学生感悟生命的意义,培养勇敢面对困难和挑战的精神。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课文解析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课文解析

《伟大的悲剧》课文解析1912年1月16日这一天,斯科特一行清晨启程,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为的是能早一点看到无比美丽的秘密。

焦急的心情把他们早早地从自己的睡袋中拽了出来。

到中午,这五个坚持不懈的人已走了14公里。

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可是突然之间,伙伴之一的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

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树立了一个路标。

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

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安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孙在荒岛上发现陌生人的脚印时竭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其实,他们心中早已明白:以阿蒙森为首的挪威人已在他们之先到过这里了。

【品味】开篇交代具体时间,写斯科特和队员满怀希望地奔赴南极点。

发现有人捷足先登,而不愿接受这个现实,自我安慰,惊慌,不敢相信,又抱有一丝侥幸的心理。

没过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他人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板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或者说,太古以来从未被世人瞧见过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极短的时间之内——即一个月内两次被人发现,这是人类历史上闻所未闻、最不可思议的事。

而他们恰恰是第二批到达的人,他们仅仅迟到了一个月。

虽然昔日逝去的光阴数以几百万个月计,但现在迟到的这一个月,却显得太晚太晚了——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①“对人类来说,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这是作者的本意吗?对此应该怎样看待?)一切努力成了徒劳,历尽千辛万苦显得十分可笑,几星期、几个月、几年的希望简直可以说是癫狂。

“历尽千辛万苦,无尽的痛苦烦恼,风餐露宿——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还不是为了这些梦想,可现在这些梦想全完了。

《伟大的悲剧》课件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伟大的悲剧》课件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二、品析语言
文中哪些语句深深地感动了你,而你又如何理解这 些话的意思? 示例一:“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地了, 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双重否定更加坚定了他们的信心,读者的心潮也 随之澎湃,与他们共同期待着那激动人心的一刻。 然而随着那黑色旗帜的出现,他们的热情刚刚涌出 就被凝成了坚冰,尽管不愿面对,但每一个人都无 比清醒地意识到挪威人已捷足先登,这是铁一样残 酷的事实,他们的情绪落到了冰点。
作者简介
茨威格(1881—1942),奥 地利作家。他的主要成就体现在传 记文学和小说创作方面,有“历史 上最好的传记作家”之称。代表作 有《三位大师》《罗曼·罗兰传》等。
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 往南极。可是就在这个时候,挪威人阿蒙森率领的 另外一支探险队正向南极进发,要“和他争夺第一 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的秘密的荣誉”。经过一番激烈 的竞争,结果是阿蒙森率领的探险队捷足先登。最 后,阿蒙森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 点上,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 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 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 茫茫的冰雪之中。茨威格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 些底片、书信、遗书、日记,发挥想象写下了这篇 文章。
4.文中哪句话是作者对整个事件的评价?它有 什么作用? 答:“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 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 尚。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它的作用是揭示文章的主旨。
5.斯科特等探险队员们表现出人类怎样的优秀 品质? 答:①诚信,有令人敬佩的绅士风度;②是坚毅、 执着,为事业而献身的英雄气概;③强烈的集体 主义精神,他们身上还表现出无私的爱。
3.斯科特一行的“伟大”体现在哪里? (1)坚毅、勇敢、执着,坦然面对死亡,有为事业献 身的英雄气概。

七年级初一下册课文:伟大的悲剧阅读答案

七年级初一下册课文:伟大的悲剧阅读答案

七年级初一下册课文:伟大的悲剧阅读答案七年级初一下册课文:伟大的悲剧阅读答案伟大的悲剧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在悄悄地走来,就在这样的时刻,斯科特海军上校回想起了与自己有关的一切。

因为只有在这种从未被人声冲破过极度寂静中、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

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斯科特海军上校在他行将死去的时刻,用冻僵的手指给他所爱的一切人写了书信。

斯科特海军上校的日记一直记到他生命的最后一息,记到他的手指完全冻住,笔从僵硬的手中滑下来为止。

他希望以后有人在他的尸体旁发现这些能证明他和英国民族勇气的日记,正是这种希望使他能用超人的毅力把日记写到最后一刻。

最后一篇日记是他用已经冻伤的手指哆哆嗦嗦写下的愿望:“请把这本日记送到我的妻子手中!”但他随后以悲伤地、坚决地划去了“我的妻子”这几个字,在它们上面补写了可怕的“我的遗孀”。

住在基地木板屋里的伙伴们等待了好几个星期,起初充满信心,接着有点忧虑,最后终于愈来愈不安。

他们曾两次派出营救队去接应,但是恶劣的天气又把他们挡了回来。

一直到南极的春天到来之极,10月29日,一支探险队才出发,至少要去找到那几位英雄们的尸体。

11月12日,他们到达那个帐篷,发现英雄们的尸体已经冻僵在睡袋里,死去的斯科特还像亲兄弟似的搂着威尔逊。

他们找到了那些书信和文件,并且为那几个悲惨死去的英雄们垒了一石墓。

在堆满白雪的墓顶上竖着一个简陋的黑色十字架。

在英国国家主教堂里,国王跪下来悼念这几位英雄。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所有这些在一切时代都是最伟大的悲剧。

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选段的大意。

写斯科特上校等三人骄傲的等待死神的到来和英雄们得到安葬,他们的事迹传遍全世界。

2、但是在这白雪皑皑的荒漠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召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联系的各种人的形象,他给所有这些人留下了话。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课外阅读

最新部编人教版语文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课外阅读

课外阅读一然而,可以毫不夸张地说,人类在到达南极之前,实际上并不真正了解气候到底有多大的威力!就就拿风来说吧,在世界其他地方,12级台风的风速也不过是32、6米每秒,但10级以上的大风就足以使墙倾屋毁、地动山摇,造成灾难性的后果,使人类的生命财产遭受巨大损失。

而在南极,风速却常常可以达到55、6米每秒,有时甚至可达三百多千米每小时!因此,人们把南极叫做“暴风雪之家”,或者称之为“风极”。

这样的风速对于人类的生存来说,无疑是一种严重的威胁。

例如,1960年,在日本昭和基地越冬的考察队员福岛,走出基地楼房没有几步,便被咆哮而来的大风席卷而去,不知去向。

直到7年之后,人们才在很远的地方发现了他的尸体。

大风的直接后果是导致了极度的寒冷。

1960年8月24日,前苏联人在他们设在东南极中心地区的东方站里,观测到了-88、30C的极低温度。

而在世界上1983年7月21日,在东方站又记录到了—89、60C的低温;同年7月,新西兰人在他们的万达站又记录到了同样的温度。

这还不是最低温度。

据说,1967年初,挪威人在极点曾经记录到—94、50C 的最低温度。

在这样的气温之中,一块钢板掉在地上就会摔得粉碎,一杯热水泼到空中落下来就变成了冰雹。

在这种条件下,人类的生存将会受到多大的威胁和考验就可想而知了。

南极的气候不仅表现在狂风和严寒上,而且表现在它的变幻莫测上,常常出人意料,防不胜防。

例如,1970年,有六架美国海军的运输机,满载着准备越冬的人员和物资,从新西兰飞往麦克默多基地。

前面五架飞机都平安的抵达机场。

而当第六架飞机只剩下最后40分钟的航程时,突然刮起了特大的暴风,驾驶员被迫紧急着陆。

结果,巨大的C—130运输机被狂风吹得飘飘摇摇,失去了控制,折断了一个翅膀,撞坏了着陆架。

值得庆幸的是八名人员全部脱险。

在南极的活动中,像这样的例子是很多的。

对于一般人来说,南极的气候确实令人谈虎色变。

然而气象学家们却是喜出望外,因为他们终于找到了一个最理想的实验室,并且希望能从这里找出一把解开全球性气候变化之谜的钥匙。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解读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解读

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伟大的悲剧》解读《伟大的悲剧》这是一篇由奥地利作家茨威格写的令人感动不已的作品。

写的是二十世纪初,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挪威阿蒙森为“争夺第一个揭开冥顽的地球秘密的荣誉”而前往南极探险的经历。

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斯科特到达的时间迟了一个月,由于寒冷天气的突然提前到来,在返回途中,斯科特等五名英雄与严寒、饥饿搏斗了两个月,终因体力不支,长眠于茫茫的冰雪之中。

作者在文中并没有去评价阿蒙森胜利,斯科特落后的原因,而是以饱含感情的文笔,对人类征服自然的坚强毅力,团结合作的集体主义精神和为国家争荣誉的爱国主义思想大加赞颂,正如斯科特在日记中写到的一样:“他才会悲壮地意识到自己对祖国,对全人类的亲密情谊,只有心中的海市蜃楼,它招来那些由于爱情、忠诚和友谊曾经同他有过关系的各种人的形象”。

全文体现了浓郁的人文素养,揭示了这以特定事件的深刻内涵,体现了悲剧的伟大性。

【悲剧的伟大──诚信】他们是探险家,渴望着成功,憧憬着胜利,但残酷的事实等待着他们,考验着他们。

当斯科特一行终于快到达目的地时,鲍尔斯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个小小的黑点,他不敢把自己的想法说出来,其他几个队员也这样想。

当他们终于到达目的地时,眼前的情景证实了他们的猜想,不该发生的事终于发生了,斯科特发现雪地有滑雪杆,有人先他们到达南极,接着他们又发现了挪威国旗时,心中的沮丧和痛苦是无法可以用语言来形容的。

“第一个到达者拥有一切,第二个到达者什么也不是”。

美好的梦想成为泡影,他们真不想回家了。

“泪水从他们的眼睛里夺眶而出,他们像被判了刑似的失去希望”。

这里罕无人烟,斯科特他们完全可以拔掉挪威国旗,竖起英国国旗,这样做还是可以作为第一位到达南极的人,回国后也可以宣传宣传,可是斯科特他们没有这样做,他们受英国传统文化的熏陶,主张诚实守信,他们不仅守信,而且还要为第一名挪威阿蒙森他们送信给挪威的哈康国王,斯科特他要忠实地去履行这一最冷酷的无情的职责,在世界面前为另一个人完成的业绩作证,而这一事业正是他自己所热爱追求的。

七下语文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知识点与图文解读

七下语文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知识点与图文解读

七下语文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知识点与图文解读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茨威格(1881~1942),奥地利作家。

茨威格一身正气,怀着良知,为人世间的苦难,写下了无数充满同情、动人心魄的壮丽篇章。

小说、戏剧、诗歌、传记、散文等文学体裁他无不涉猎,其著述之丰、之精是惊人的。

代表作有小说〔象棋的故事〕、传记〔三位大师〕。

二、故事背景本文写了人类历史上先后到达南极点的科学探险队——挪威的阿蒙森队和英国的斯科特队。

阿蒙森队和斯科特队都打算制服南极点,经过一番剧烈的竞争,结果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中旬到达南极点,斯科特队比阿蒙森队晚了几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空,而斯科特等五名冲击南极点的英雄,因为南极严寒天气的提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眠在茫茫的冰原之中。

作者依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胶卷、日记和遗书,发挥他天才的文学想象写成了这篇文章。

三、理解词义1.坚持不懈:指坚决保持、维护或进行,毫不松懈。

2.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困难。

3.精疲力竭:精神非常劳累,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4.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

悚然,恐惧的样子。

5.闷闷不乐:因有不如意的事而心里不愉快。

6.怏怏不乐:形容不中意或不愉快的神情。

四、课文分段第—局部〔①—③〕:写斯科特一行到达南极点,却觉察已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失望返回并为胜利者做证。

第二局部〔4—13〕:写斯科特等人陆续死亡的过程。

第三局部〔14—16〕:写英雄们牺牲后,受到世人的悼念和仰慕。

五、问题归纳1. “拽〞有何表达效果?“拽〞把心情拟人化了,生动形象地刻画出探险队员迫不及待冲击终点的冲动心情。

2.“他们的心在战栗,只不过还想尽量抚慰自己罢了——就像鲁滨逊荒岛上觉察陌生人的脚印时尽力想把它看作是自己的脚印一样。

〞这句话有怎样的表达效果?用鲁滨逊的想法与斯科特一行人的想法形成类比,写出他们觉察有人捷足先登但又不情愿接受这个残酷的现实的侥幸心理,表达了他们痛苦、极度恐惧的心情。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拓展阅读伟大的悲剧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拓展阅读伟大的悲剧

下文,本文述了一件什么事,了然一个什么道理。

信念能够造奇观埃里克出生于美国康涅迪格州,幼年不幸患上了一种罕的网膜疾病,13 完整失明。

了帮儿子立信心,父每年夏季都会他出去徒步旅行。

埃里克上了外运,并开始攀岩、爬山。

生性好的埃里克越攀越高,他要以种方式来找自己的光明。

几年后,他在爬山界已小闻名气,在“美国盲人基金会”的助下,依赖友的帮助,用索和带路,他成功登上了北美洲最顶峰麦金利峰。

此后此后,他的踪迹遍及世界七大洲,非洲的乞力扎峰、南美洲的阿空力呱峰⋯⋯他征服了一座又一座世界顶峰。

2001 年,他又成功登珠峰。

埃里克站在了世界之,成第 102 位所有征服七大洲最顶峰的爬山者,也是他中间独一的盲人。

当埃里克第一次宣布,要向高峰起冲,遇到一片疑。

几乎没有人相信,一个盲人能登上山。

有的爬山运不肯加入他的伍,在他看来,是不行能达成的任,直是爬山者的欺侮。

甚至有人狂言不:“ 我的正常人都不会做的蠢事!”但是,埃里克没有因人的疑,而自己征服高峰的信念。

埃里克之因此能造一惊人的奇观,一方面功于他体能上的苦,但更重要的是,得力于他精神上的打破。

在未登上珠峰以前,他曾在海中无数次地模登攀珠峰,此过去便形成了大的成功信念。

最,埃里克真的做到了,做到了人都不行能成功的事情。

史靠人去开,顶峰靠人去登攀。

信心,就是一个人最大的。

只需你有如磐石的信念,你便能够获得常人以想象的成功。

可,信念能够造奇观!答案:本文述了盲人埃里克勤苦征服七大洲最顶峰件事。

明信念能够造奇观。

落在南极的房卡曾先生是我儿的一位著名商,前段名参加一家国旅行机构的南极探活。

活22 天,回到家后,我采了他。

曾先生介,次赴南极探,整个共有来自12 个国家的120 名,从阿根廷最南端的火地登上赴南极,先后登福克群、南治、海象、南得群和南极半。

每次登,他得分并在工作人的下乘冲舟靠岸,登上极地的冰雪世界。

有一回,他登上南极一座火山探。

返回,一位中国被工作人拘留,禁止他回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主要内容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主要内容

K12教育七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主要内容主要内容: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尽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最后一个个悲壮地死去。

一方面,作者描写气候的恶劣,探险队与严寒的搏斗;另一方面,写探险队员牺牲的详情。

先是被认为最身强力壮的埃文斯突然精神失常,在一天夜里死去。

接着是奥茨为了不拖累同伴而独自走向暴风雪——像一个英雄似的走向了死神。

最后,三个“疲惫、羸弱”之人爬进各自的睡袋,等待着死亡的到来,“却始终没有向世界哀叹过一声自己最后遭遇到的种种苦难”。

作者介绍斯蒂芬·茨威格(Stefan Zweig,1881~1942年),奥地利著名作家、小说家、传记茨威格作家。

擅长写小说、人物传记,也写诗歌戏剧、传记、散文特写和翻译作品。

其代表作有小说《三位大师》、《罗曼罗兰》、《精神疗法》、《最初的经历》、《马来狂人》、《恐惧》、《感觉的混乱》、《人的命运转折点》(又译《人生转折点》)、《一个陌生女人的来信》(又译《一个陌生女子的来信》)、《象棋的故事》、《一个女人一生中的24小时》、《滑铁卢之战》、《危险的怜悯》等;回忆录《昨日的世界》;传记《异端的权利》、《麦哲伦航海纪》、《断头王后》、《人类群星闪耀的时刻》(又译《人类的群星闪耀时》)、《同精灵的斗争》。

他的小说多写人我躲在这里动和人在激情驱使下的命运遭际。

他的作品以人物的性格塑造及心理刻画见长,他比较喜欢某种戏剧性的情节。

但他不是企图以情节的曲折、离奇去吸引读者,而是在生活的平淡中烘托出使人回味无穷的人和事。

他出身于富裕的犹太家庭。

青年时代在维也纳和柏林攻读哲学和文学。

后去世界各地游历,结识罗曼·罗兰和罗丹等人,并受到他们的影响。

第一次世界大战时从事反战工作,成为著名的和平主义者。

二十年代赴苏联,认识了高尔基。

1934年遭纳粹驱逐,先后流亡英国、巴西。

1942年在孤寂与感觉理想破灭中与妻子双双自杀,他服毒自杀。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三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三篇

部编版七年级下册语文《伟大的悲剧》教案三篇本文选入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其内容和体裁都有别于学生之前阅读的文章。

从内容上讲,本文所描绘的科学探险情景在学生熟悉的社会生活之外,本文所歌颂的科学探险精神也超越了学生日常的思想认知。

同时,作为国外名家的作品,本文又呈现出不同的创作风格和文化内涵,可以说对学生的阅读视野、生活阅历、情感世界都是一种有益的拓展、丰富和补充。

从体裁上讲,本文从学生接触最多的散文、小说、诗歌转换为传记文学这一新的样式,既有写人记事文章的影子,又有传记特有的文学风貌,从写作题材和体裁方面提供了多样化的选择。

小编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篇一教学理念:找出途径让学生发掘材料,从语文实践中掌握学习语文的规律。

关注个体差异和不同需求,激发全体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

发动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营造自由民主的学习氛围。

教材分析:《伟大的悲剧》这篇课文写的是在__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在南极展开了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后,斯科特这位失败的英雄和他的队员在归途中的悲壮覆没的故事。

故事较长,情节也较曲折,且用的是第三人称,以人物传记的形式再现当时的情境。

文章一方面写了气候的恶劣,探险队员与之展开的搏斗;另一方面,作者也展现了当时牺牲的详情。

所以基本上具备小说的三要素:典型情节,典型环境,典型人物,因此又可以把它当作写人的传记小说来读。

学情分析:学生可能不适应阅读这么长的篇幅,学生可能不适应这么欧化的语言,学生可能陌生这么含蓄而深刻的主题,学生可能有不太理解西方人的价值观念,这正是在阅读这篇文章比较困难的地方。

所以教学的立足点不应太高太难,应尽量简化、浅化,使学生好懂、爱学,并重在培养他们的兴趣,不然,教师的教学就会很被动。

教学目标:以突出人物的精神品质为教学重点以积累、听说、写作等为训练手段以发动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为核心学法导引:1.长文短教,重点突破。

2.注重发现,重抓积累。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课件及参考答案解析

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伟大的悲剧课件及参考答案解析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六单元
【解析】D项,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层次。 与“妙语连珠”矛盾。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六单元
3.下列句子修改不正确的一项是( )
A.临近考试,为了让自己浮躁的心沉静下来,我总喜欢 在皎洁的月光下,仰望满天繁星。(把“满天繁星”改为“苍 穹”)
B.在这次“五四”文艺晚会中,同学们表演的节目大多以 舞蹈为主,充分展示了他们青春的风采。(把“大多”删去)
第六单元
擦拭被冻僵的皮肤。他们已不知要走向哪里,只希望能 看到人迹,或者被他们的队伍发现。但行囊里所剩无几 的食物让森意识到也许他们挺不到救援的到来。因为威 胁除了体力不支外,还来自身边这只同样忍受着饥饿的 雪橇犬。这两天他早已感到它的急躁不安,还有夜间那 双直盯着他的碧绿的眸子。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②斯科特等人到达极点,伤心却还 南极点
要作证
③屠宰场营地
埃文斯死去
④贮藏点 ⑤四人感到可怕的绝望
⑥帐篷里
他们无法离开帐篷
帐篷里 ⑦他们等待死神来临并写书信
⑧营地
⑨一支探险队出发去寻找他们
⑩帐篷
⑪探险队发现尸体并垒了石墓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六单元
2.在南极探险中,阿蒙森是成功者,斯科特是失败者。 但作者却为斯科特立传而不为阿蒙森立传,细读文章末段, 你能说出作者这样做的意图吗?
语 文 七年级 下册
配RJ版
第六单元
阅读课文,完成练习。 1.“凶猛的暴风雪像狂人似的袭击着薄薄的帐篷,死神正 在悄悄地走来”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何表达作用? 1.运用了比喻、拟人;生动形象地描写出暴风雪的凶猛, 以及死亡来得悄无声息。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2 伟大的悲剧2024

部编版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   22  伟大的悲剧2024

毋宁:
吞噬:吞食 销蚀:。消损腐蚀。
瘦弱。 羸弱:
厄运:困苦的遭遇;不幸的命运。
告罄: 指物资用完。罄,尽、空。
遗孀:某人死后,他的妻子称为某人的遗孀。
怏怏不乐: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语无伦次:话讲得很乱,没有条理。 毛骨悚然:形容十分恐惧的样子。 风餐露宿:形容旅途或野外生活的艰苦。 姗姗来迟: 形容来得很晚。 精疲力竭:精神非常疲劳,体力消耗已尽,形容极度疲乏。 耀武扬威: 炫耀武力,显示威风。 扬扬得意:形容非常得意的样子。
伟大的悲剧
到达南极——失望沮丧 返程遇难——悲壮覆灭 安葬悼念——心灵高尚
勇敢探索 坚毅执着
整体感知
1.概述故事情节。
斯科特探险队一行五人精疲力竭却又满怀希望奔向南极点,但 悲哀地发现有人捷足先登,只好垂头丧气地踏上归途。途中遭遇恶 劣气候,与严寒风雪进行了激烈的搏斗,最后悲壮的死去。
2.茨威格为何不给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充满激情地为失 败者斯科特书写这悲壮的一幕?
那么,在茫茫的南极大陆上,斯科特一行人又曾经历了什么 呢?让我们随奥地利作者茨威格一起回到1912年,走进《伟大的 悲剧》,接受心灵的洗礼。
背景资料
1.1910年6月1日,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前往南极。此时,挪威人 阿蒙森率领另一支探险队也正向南极进发。经过一番激烈的竞争,结果是阿蒙 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而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 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近五个星期。最后,阿蒙森队胜利而归,成功的旗帜 永远飘扬在南极点上,而斯科特等五位冲击南极的英雄,因为南极寒冷天气提 前到来,饥寒交迫,体力不支,在返回的路上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最后长 眠在茫茫冰雪中。茨威格发挥想象,根据斯科特遗留下来的一些底片、电影胶 卷、书信和遗书,写下了这篇文章,表达了人类征服自然的崇高悲壮的精神。 本文节选了斯科特一行从南极绝望而归至悲壮覆灭的部分。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伟大的悲剧3

部编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伟大的悲剧3
而____________“伟大” 表述。
英雄之所以为英雄,并 不在于我们赞颂的语言,而 在于他们始终以高度的事业 心、自尊心和锲而不舍地对 美妙的宇宙进行探索的责任 感,去实践真正的生活,以 至献出生命,我们所能尽力 做到的就是记住他们的名字。
——里根
•自己打败自己是最可悲的失败, 自己战胜自己是最可贵的胜利。
结合课文说认识:
雄失
大悲






张骞 是第一位横穿阿富汗旅行的中国人,
后来是中国商人带着丝绸和玉石,沿张骞所经 过的路线,翻山越岭来到中国西北并穿过了戈
壁沙漠。这条路线后来被称为“丝绸之路”
玄奘是一位前往佛教发源地印度取经的和尚。他从
中国出发,旅途历时16年,行程达6·4万千米,途经 阿富汗、克什米尔和印度北方等地。他的旅行是秘密 进行的,因为当时的皇帝尚不允许中国人跨出国门到 外界去旅行。
当船队抵达马里亚纳群岛时,当地居民向他们
1986.
1.28 美 “挑 战者” 号升 空后 爆炸.
2002年北大“山鹰”登山 队在希夏 邦马峰遭到雪崩,5名队员遇难
2003年2月1日,美“哥伦比亚” 在返回地面时失事,7名宇航员 全部遇难
总结:
结合课文和老师补充的知识。 用“悲”在_______,
马可·波罗出身于旅 行世家。他的父亲 尼科洛和叔叔马泰 奥都是威尼斯商人。 他俩于13世纪60年 代因经商到了中国。 1271年,两再度出 访,并带年轻的马
克里斯托 弗·哥伦布于 1451年出生在 意大利的热那 亚港,14岁时 就到海上生活。 他通过对地图 和书本的学习 和研究后确信, 向西横越大西
哥伦布的 3艘船---“尼纳 号”、 “平塔号” 和“圣马

初中语文 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docx初中语文 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

初中语文 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docx初中语文 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

初中语文统编语文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伟大的悲剧》教案1第六单元科幻探险◇单元主题◇探险,是人类对未知世界的探寻,也是对自身的挑战;科学幻想,依据科学技术的原理、发展趋势以及科学假说,展示了人类对未来的大胆想象。

本单元主要选取探险与科幻方面的文章,希望能激发学生探索自然世界和科学领域的兴趣与想象力。

其中编排了三篇教读课文《伟大的悲剧》《太空一日》和《河中石兽》,一篇自读课文《带上她的眼睛》。

◇单元目标◇1.理解并体会探险与科学幻想在人类科学发展历程中的伟大价值。

2.学会运用浏览的阅读方法,迅速提取文章的主要内容。

3.了解课文的大意,概括内容要点。

4.在阅读文章的基础上,有所思考和质疑。

◇教学策略◇1.让学生课前预习,搜集资料。

2.要求学生浏览课文,把握课文要点,能概括故事情节。

3.复述法、质疑阅读法、组内讨论探究法。

◇课时安排◇《伟大的悲剧》:建议2课时。

《太空一日》:建议1课时。

《带上她的眼睛》:建议1课时。

《河中石兽》:建议2课时。

22伟大的悲剧茨威格◇教材分析◇《伟大的悲剧》是一篇传记,作者茨威格用饱含深情的文笔,讲述了斯科特一行五人精疲力竭而又满怀希望地奔向南极点,却悲哀地发现挪威人已经捷足先登,只好无奈但又十分坚毅地踏上归途,最后不幸遇难的故事。

在面对失败和死亡时,斯科特一行人表现出的勇敢、团结、坦然的精神面貌,尤为震撼人心。

◇教学目标◇1.学习浏览的阅读方式,提高自己的阅读速度。

2.整体感知课文,能抓住人物和典型事件有感情地复述课文。

3.把握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体会“伟大的悲剧”的含意。

◇教学重难点◇1.重点:(1)浏览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

(2)体会课文中的人物所表现出的伟大精神力量。

2.难点:(1)理解关键语句及标题的含意。

(2)理解人类探险的意义。

◇教学过程◇第一课时一、导入新课有人说,历史是为成功者而写的,其实并非如此。

千百年来,在人类征服自然界的各个领域的过程中,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失败英雄”,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就是其中一位。

第21课 《伟大的悲剧》(原卷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1课 《伟大的悲剧》(原卷版)-七年级语文下册课内外拓展延伸阅读(部编版)

第21课《伟大的悲剧》一、阅读下面的短文,完成下列小题。

壮士情怀余秋雨①探险家终于倒在了罗布泊。

正如他预言的,倒下时面对着东方,面对着上海。

②此时此刻,我正在听他的一个录音,那是一个月前他与上海大学生的谈话。

他分明在说:欧洲近代的发展,与一大批探险家分不开,他们发现了大量被中世纪埋没的文明。

在中国,则汉有张骞、唐有玄奘……现在,世界上走得最远的是阿根廷的托马斯先生,而他已经年老。

中国人应该超过这个记录,这个任务由我来完成。

……走在有的路段,每分钟都可能死亡,但死亡不算什么,八年前的我早已死亡,走了八年,倒是从无知走向充实,从浮躁走向稳重,从浅薄走向高尚。

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因此,在那远天之下,有我迟早要去的地方……③听着这些语言我十分惊讶,一个长年孤独地跋涉在荒漠野岭间的灵魂,怎么会驮载着这般见识、这般情怀!他究竟应该算是什么样的人呢?④大地自有公论。

据我所知,他早已获得一个尊称。

不管在哪儿,他听到最多的声音是:“请停一停,壮士!”直到沙丘上的那块纪念木牌,仍然毫不犹豫地重复这个古老的称呼:壮士。

⑤壮士,能被素昧平生的远近同胞齐声呼喊的壮士,久违矣。

⑥与一般的成功者不同,壮士绝不急功近利,而把生命慷慨地投向一种精神追求。

以街市间的惯性眼光去看,他们的行为很不符合普通生活的逻辑常规,但正因为如此,他们也就以一种强烈的稀有方式提醒着人们超越寻常、体验生命、回归本真。

奥运健儿的极限性拼搏也是一种提醒,而始终无视生死边界的探险壮士则更是提醒我们作为一个人有可能达到的从肢体到心灵的双重强健,强健到超凡脱俗,强健到无牵无挂,强健到无愧于缈缈祖先,茫茫山川。

壮士不必多,也不会多,他们无意叫人追随,却总是让人震动。

正如电视上那位新疆女司机说的:看着这个上海人的背影,心想,以前自己遇到的困难都不能叫困难了。

⑦但是,“这个上海人”也有一点小小的苦恼:“一路上很多人都不相信我是上海人,甚至硬是要我说一句上海话作为测试,因为上海话很难冒充。

教案设计: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

教案设计: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

教案设计: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伟大的悲剧》教材分析《伟大的悲剧》是部编本初中语文七年级下册第六单元的一篇课文,本单元以“探险与勇气”为主题,旨在通过一系列关于探索、冒险的故事,引导学生理解勇敢、坚持、团结以及面对失败时的坚韧不拔等精神品质。

《伟大的悲剧》一文节选自茨威格的《人类的群星闪耀时》,讲述了英国探险家斯科特和他的团队在南极探险中,虽然第二个到达南极点并因此失去首先到达的荣誉,但在归途中全部牺牲的悲壮故事。

文章通过细腻的心理描写和生动的场景刻画,展现了人物的高尚情操,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育的重要文本。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正处于从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对故事性的内容有较高兴趣,但对于深入理解文章背后的情感、价值观以及作者的写作技巧尚需引导。

部分学生可能对历史背景和地理知识了解不多,这可能会影响他们对文章深层含义的理解。

因此,在教学中需要适当补充相关背景知识,同时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如角色扮演、小组讨论等,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其对文本的深度解读。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准确理解并识记文中重点字词,掌握文章的基本内容和结构;能够概括斯科特团队的主要经历,理解“伟大的悲剧”这一标题的深刻含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朗读、讨论、角色扮演等教学活动,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能力,提高文本分析和信息提取的能力;引导学生学习作者如何通过细节描写展现人物性格和情感。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感受斯科特及其团队面对困难时的勇敢、坚韧和无私,培养学生面对挑战时的积极态度和责任感;理解英雄主义精神,学会在失败中寻找价值,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教学重难点•重点:理解文章的主要情节,把握斯科特团队的性格特点和精神风貌;学习作者通过细节展现人物内心世界的方法。

•难点:深入理解“伟大的悲剧”所蕴含的深刻意义,将文本学习与现实生活相联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活动:播放一段简短的南极探险纪录片片段,引导学生进入探险的氛围中。

伟大的悲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伟大的悲剧          部编版语文七年级下册
思考: 1.全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 2.划出文中表示时间的语句,填写下表。
时间
地点
人物及事件
时间 1912.01.16 1912.01.18 1912.02.17 1912.03.02 1912.03.21 1912.03.29 1912.10.29 1912.11.12
地点 白色雪原
南极点 屠宰场地
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传记文学的特点。
(1)作者在创作 时,参考了大量原始 文件资料,力求真实、 细致地再现历史;同 时,在叙述和描写中, 又加入自己的理解和 想象。请阅读下列片 段,根据提示在横线 上填入相应的内容。
(2)作者运用多 种方式极力刻画人物 心理,向读者展示了 主人公最真实也最动 人的内心世界。根据 提示,在横线上补充
伟大的悲剧
茨威格(奥地利)
南 极 冰 雪 南 极 极 光
南极蓝鲸
南极虎鲸
南极企鹅
鳞虾 威德尔海豹
帝企鹅 贼鸥母子
南极点附近的平均气温为零下49摄氏度,寒季时可达零 下80摄氏度。
气候极其恶劣,最大风速每秒可达百米左右,比每秒33 米的12级大风还高出近3倍。
南极,曾是一块神秘的大陆,吸引着众多的探险者来到 这里。1910年6月1日,英国人斯科特带领探险队离开英国, 前往南极。1911年11月,他们在埃尔斯角附近登陆,准备征 服南极点……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他们此行结果如何?
速读指导
1.只读一遍,杜绝回头看的现象。 2.注意力要高度集中,行动上快、静、齐。 3.不摇头、不复读、不指读、要默读。
复述要求
1.在速读、速记的基础上进行复述,尊重原文。 2.要突出中心思想而不遗漏文中的主要内容。 3.要语句通顺,有条理,不啰嗦,不重复。 4.恰当的运用作者的语言和自己的语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险故事三则阿蒙森的故事南极是一个面积大约550万平方英里的多山大陆,绝大部分被4000英尺的冰层覆盖,气温比北极还低。

是谁第一个到达南极极点的呢?是挪威探险家罗阿德·阿蒙森。

阿蒙森从小就喜欢大海,羡慕那些驾船去北极海洋捕鱼、猎兽的水手们。

成年以后,他果真买了船,花了三年时间,驾着船第一个穿过北冰洋,又从大西洋到了太平洋!不过,阿蒙森很快把眼光转向陌生的南极!1911年9月,阿蒙森带领探险队向南极大陆进发。

他们沿途建立食品仓库和陆上营地,进行科学观测……直到1911年10月,才正式向南极进军——阿蒙森等五人乘着由42条爱斯基摩犬拉的四架雪橇,向南极极顶驶去!探险队为了使回程不迷路或不挨饿,一路上每隔8公里便设一个路标,100公里便建一个小型粮食仓库。

越往南走,路越艰险,冰缝越来越多,一不小心就可能丧命。

阿蒙森等终于登上了南极高原,山脉连绵不断。

为了便于攀爬陡峻、光滑的冰山,减少粮食消耗,他们不得不开枪打死了42条立下汗马功劳的狗。

看着他们在枪声中倒地,阿蒙森和队员流下了伤心的泪。

探险队继续在行进的路上,遇上了暴风雪,迎面扑来,好似刀刮。

为了不被大风刮跑,他们五个人用绳子栓在腰间,连成一串,每走一步都要小心翼翼地查看脚下地形,因为到处是冰裂缝和可怕的海底深渊。

探险队到达极点的前夜,大家激动的一夜没睡好。

第二天天刚亮,他们匆匆用过早餐,把挪威国旗系在滑雪棍上就向极点冲刺了。

12月16日,阿蒙森探险队到达了南纬90度,极地球的最南点!极顶平坦的像一张桌面,他们在这儿堆起一座圆锥形石堆做标记,竖起挪威国旗和刻有五个人姓名的木板。

探险队在这里逗留了36小时,他们每人拿一块海豹肉来“会餐”,忘记了脸上的溃疡,忘记了脚上的冻伤、水泡。

阿蒙森的南极探险,在人类对自然的征服史上写下光辉的一页。

他一生勇于探险,并为此耗尽全部财产。

最后,他在56岁时为营救在北极区遇险的朋友,葬身在北冰洋的冰窟中。

斯科特南极探险队1910年6月1日,斯科特率领的英国探险队乘"新大陆"号离开欧洲。

由于种种原因,直到1911年11月1日,斯科特探险队才向南极点进发。

当他们历尽艰辛来到距极点250千米的地方时,斯科特决定留下他本人和37岁的海员埃文斯、32岁的奥茨陆军上校、28岁的鲍尔斯海军上尉,继续向南极点挺进。

1912年1月16日,斯科特他们忍着暴风雪、饥饿和冻伤的折磨,以惊人的毅力终于登临南极点。

但正当他们欢庆胜利的时候,突然发现了阿蒙森留下的帐篷和给挪威国王哈康及斯科特本人的信。

原来,挪威人罗阿尔德·阿蒙森率领的探险队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点,比斯科特早了一个多月。

他们在南极点待了两天,便于1月18日踏上回程。

半路上,两位队员在严寒、疲劳、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下,先后死去。

剩下的队员为死者举行完葬礼,又匆匆上路了。

在距离下一个补给营地只有17千米时,遇到连续不停的暴风雪,饥饿和寒冷最后战胜了这些勇敢的南极探险家。

3月29日,斯科特写下最后一篇日记,他说:"我现在已没有什么更好的办法。

我们将坚持到底,但我们越来越虚弱,结局已不远了。

说来很可惜,但恐怕我已不能再记日记了。

"斯科特用僵硬不听使唤的手签了名,并作了最后一句补充:"看在上帝的面上,务请照顾我们的家人。

"他们的尸体连同日记在六个月后才被发现,他们死时还带著十多公斤的岩石标本,之后他被英国国王追封为骑士。

虽然他们历经艰辛,却没有将所采集的17千克重的植物化石和矿物标本丢弃,为后来的南极地质学作出了重大贡献。

他们探险的日记、照片,也都是南极科学研究的宝贵史料。

幸存的6名队员是探险队中一支名为"北部分队"的科研小组,由维克托·坎贝尔率领,成员分别是医生默里·利维克、地质学家雷蒙德·普利斯特里、海军军士乔治·阿尔伯特和弗兰克·勃朗宁、以及水手哈里·迪克森。

这只科研小组在南极对阿德利企鹅进行了长达数月的观察;研究完成之后,因周围布满海冰,"特拉诺瓦"号无法按照原定计划来接应他们。

为了继续生存下去,利维克医生和其他5名队员自谋生路,为了防御风雪,他们临时挖出来一个冰洞--利维克医生把它称为"雪屋"来取暖;由于食物储备不足,他们依靠企鹅肉和鲸脂油度日。

6名探险家度过南极的冬天,在1912年9月30日出发,耗时5周、跋涉200英里(约为322公里),于11月7日抵达埃文斯港。

失败原因:天气恶劣;没有使用极地犬,代之以西伯利亚小马和人力运送物资;没有利用极地人的经验。

夺取南极的斗争今天,设立在南极南纬90°的科学实验站取名为阿蒙森-斯科特站,这是为纪念最早到达南极的两名探险家:挪威人阿蒙森和英国人斯科特。

当年,他们各自率领一支探险队,为使自己成为世界上第一批到达南极的人而进行激烈的竞争。

结果是阿蒙森队捷足先登,于1911年12月14日到达南极,斯科特队则于1912年1月18日才到达,比阿蒙森队晚了将近五个星期。

最后,阿蒙森队凯旋班师,而斯科特等五名最后冲击南极的人却永眠在茫茫的冰雪之中。

研究南极探险史的科学家们指出:阿蒙森的胜利和斯科特的惨剧,并不在于他们两人的计划周密与否,而是在于前者依据丰富的实践经验制订计划,后者凭推理的设想制订计划。

阿蒙森断定,人的体力和西伯利亚矮种马都无法抗御南极的严寒,唯有北极的爱斯基摩狗才能在极圈拉着雪橇前进,于是他用20条膘肥强壮的狗胜利完成了到南极去的往返路程。

而斯科特则认为,狗的胃口太大,南极没有可猎的动物来补充狗的口粮(事实并非加此,狗可以和人吃同类的食物),于是决定用人力拉着雪撬长途跋涉,终于使自己和四名伙伴在从南极返程时因极圈寒季的突然提前到来,在饥寒交迫之中死于体力不支。

发人深省的是,斯蒂芬·茨威格没有为胜利者阿蒙森作传,却用他生动的语言,记述了斯科特的悲壮一幕。

这是因为正如茨威格在本篇结束时所说:“只有雄心壮志才会点燃起火热的心,去做那些获得成就和轻易成功是极为偶然的事。

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占绝对优势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

”征服地球20世纪眼帘底下的世界似乎已无秘密可言。

所有的陆地都已勘察过了,最遥远的海洋上都已有船只在乘风破浪。

但是,赤裸的地球还隐藏着她的最后一个谜。

这就是她那被分割得支离破碎的躯体上两块极小的地方,是她从自己造物的贪欲中拯救出来的两块地方:南极和北极--她躯体的脊梁。

为了争夺这块由于热望而变得神圣的地方,由各民族、各国家组成的十字军开始出征了。

从世界各大洲发起一次又一次的冲击。

从美国向北极进发的有皮尔里罗伯特·皮尔里和库克,驶向南极的有两艘船:一艘由挪威人阿蒙森指挥,另一艘由一名英国人--海军上校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率领。

罗伯特·福尔肯·斯科特,一名英国皇家海军的上校。

他在海军的服役深得上级的满意,以后又同沙克尔顿欧内斯特·亨利·沙克尔顿一起组织过探险队。

斯科特要去完成沙克尔顿已经开始的事业。

他要组织一支探险队,缺乏资金,但这难不倒他。

他献出了自己的财产,还借了债。

妻子为他生了个儿子,但他还是离开了。

不久,朋友和伙伴们也找到了,现在没有什么可以阻止他了。

一艘名叫“新地”号的奇特的船把他们送到冰海的边缘。

之所以说这艘船奇特,是因为它有着双重的装备:一半像诺亚方舟那样载满活的动物,是指带到南极用来牵引雪橇的西伯利亚矮种马和爱斯基摩狗。

一半是一个备有成千件仪器和大量图书的现代化实验室。

而整个探险行动也像这艘船一样,具有双重的面貌、奇异的色彩:这是一次冒险的行动,但它又是一次像一桩买卖似的盘算得非常仔细的行动;这是一次大胆的行动,但又是一次最小心谨慎的行动--每一个细节都要算得十分准确,但发生意外的可能性仍然防不胜防。

向南极点进发他们于1910年6月1日离开英国。

于1911年1月在麦克默多海湾新西兰的埃文斯角登陆。

他们在这里建起一座准备过冬的木板屋。

他们试验机动雪橇斯、练习滑雪和驯狗,为以后的远征建造仓库。

但是,有一次一个探险小组从西面方向回来说,他们在途中发现了阿蒙森的冬季营地。

斯科特立刻明白:现在,除了严寒和危险以外,还有另一个人在向他挑战,要夺去他作为第一个发现地球最后秘密的人的荣誉。

这个人就是挪威的阿蒙森。

斯科特在地图上反复测量。

当他发现阿蒙森的冬季营地驻扎在比他自己的冬季营地离南极点近110公里时,他完全惊呆了,但却没有因此而气馁。

“为了祖国的荣誉,振作起来!”--他在日记中骄傲地写道。

1911年11月1日,他们分成几组出发。

从电影的画面上看,这支奇特的探险队开始有30人,然后是20人、10人,最后只剩下五个人在那没有生命的史前世界的白色荒原上孤独地行走着。

他们有时候只能走30公里而不是40公里。

而每一天的时间对他们来说愈来愈宝贵,因为他们知道在这一片寂寞之中还有另一个看不见的人正在从另一侧面向同一目标挺进。

与此同时,全队的健康状况也出了问题。

一些人得了雪盲症,另一些人四肢冻伤。

西伯利亚矮种马刚刚走到比尔兹莫尔冰川脚下就全部死去。

他们不能再滑着雪橇前进,而必须拖着雪橇走。

12月30日,他们到达了南纬87°,即沙克尔顿到达的最远点。

最后一部分支援人员也必须在这里返回了,只有五个选拔出来的人斯科特、鲍尔斯、奥茨,威尔逊和埃文斯,寂寞地继续向一切未知的南极点走去。

那最后几天的日记显示出他们愈来愈感到不安。

“还有137公里就到极点了,但是这段路程对我们来说将变得非常困难。

”可是在这以后又突然出现了一种充满胜利信心的声音:“只要再走94公里就到极点了!即便我们不能到达那里,我们也已走得非常非常近了。

”1月14日,希望变成了确有把握的事:“只要再走70公里,我们的目的就达到了!”……从这欢欣鼓舞的几行字里使人深切地感觉到他们心中的希望之弦是绷得多么紧。

1月16日“情绪振奋”日记上这样记载着,1月16日这一天,他们出发得比平时更早,他们热情高涨地行走在荒无人迹的白色雪原上,因为现在再也不可能达不到目的了,为人类所作的决定性的业绩几乎已经完成。

可是突然之间,鲍尔斯变得不安起来。

他的眼睛紧紧盯着无垠雪地上的一个小小的黑点。

他不敢把自己的猜想说出来:可能已经有人在这里竖立了一个路标。

但现在其他的人也都可怕地想到了这一点。

他们神经紧张地越走越近。

没有多久,他们发现雪地上插着一根滑雪杆,上面绑着一面黑旗,周围是扎过营地的残迹--滑雪屐的痕迹和许多狗的足迹。

在这严酷的事实面前也就不必再怀疑:阿蒙森在这里扎过营地了。

千万年来人迹未至的地球的南极点竟在一个分子量的时间之内--即15天内两次被人发现,这在人类历史上是闻所未闻、不可思议的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