剖析人物形象美,塑造学生人格美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剖析人物形象美,塑造学生人格美

作者:李文秀

来源:《中国校外教育·理论》2012年第03期

【摘要】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而小说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无疑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小说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而典型的人物形象总能以其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唤起学生高层次的自我追求,自觉地用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新时代精神塑造自己的人格,不断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自己的人格。

【关键词】审美教育小说人物形象人格美

在语文教学大纲中强调指出“在教学过程中,要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这就要求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

审美教育又称美育或美感教育。它通过文学艺术以及其他各种审美对象(自然美、社会美)对人的影响,以唤起美感的方式对人进行一种特殊的教育,以达到陶情淑性、美化人生的目的。

小说教学作为语文教学的一项重要内容,无疑在语文审美教育中承担着重要任务。小说是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中心,并通过对人物、情节、环境的具体描写来反映现实生活的一种叙事性的语言艺术。从小说的定义中我们不难看出,小说的审美价值就在于创造人物的审美形象,或者叫做人物性格塑造。那么剖析小说的人物形象美,无疑就成为小说教学的重点。小说的人物形象美是指小说的人物形象所具有的使欣赏者获得审美愉悦,得到审美满足,把握形象意蕴,进而认识生活本质的审美素质。从艺术社会学的角度看,小说所创造的高度成功的艺术形象,都浓缩了作家的人生体验和理想,反映了历史的精神风貌,它是历史图景的符号化。而从艺术心理学的角度看,小说不过是心灵、情感的物化形态。在每一个成功的形象中,都贮存了小说家大量的自身经验、情感内容,以及认识和审美的信息。小说家正是利用寄寓在形象中的有限经验和情感内容,来唤醒欣赏者的审美意识和人生经验,从而达到欣赏者直观自身和洞察世界的目的。

小说是通过艺术形象反映社会生活的。它用多种艺术表现手法,细致地、多方面地刻画人物,以塑造典型人物形象为中心内容,使人们从不同角度受到某种启迪,得到美的感受。特定身份的人物反映特定的社会生活层面;不同时代,不同背景的人物折射出来的审美因素也有各自的时代特征和美学内涵。展现在学生面前的人物形象,常常以纯洁的心灵、朴实的外貌、富于感情的言行启迪着学生的心灵,使学生开阔视野,产生激情。例如。《春蚕》中的老通宝,他辛勤劳动、安分守己、善良淳朴、有着不竭的生活毅力。可是世道变了。他的处境和他一家所付出的劳动是极不相称的。对于老通宝的悲剧命运,作者寄予了同情和爱怜。从这个形象中,学生可以明白农民为什么能够走上揭竿而起的道路。《巴黎圣母院》中的敲钟人卡西莫

多,既驼背,又聋哑,生得奇丑,然而他却是个忠诚、勇敢、具有自我牺牲精神的高尚的人。从这个形象中,学生会进一步认识到只有心灵美才是真正的美。

同时,由于人物社会关系的多样性,实践活动的丰富性,所接受的历史传统和所受的教育的多样性,就决定了人物性格的多面性。这就要求我们在教学中要多侧面立体透视人物性格品质和精神面貌,感受人物身上体现的丰富的社会美和健全的人格美。如《阿Q正传》中的阿Q,他的性格中有十组矛盾着的侧面:质朴愚昧但又圆滑无赖;率真任性而又正统卫道;自尊自大而又自轻自贱;争强好胜但又忍辱屈从;狭隘保守但又盲目趋时;排斥异端而又向往革命;憎恶权势而又趋炎附势;蛮横霸道而又懦弱卑怯;敏感禁忌而又麻木健忘;不满现实但又安于现状。但是,经过分析学生发现阿Q绝不是一个精神分裂症患者,所有这些矛盾着的侧面,都是一个被压迫的奴隶,带着其“精神奴役的创伤”,在不同的生活境遇里的必然反应,而每一种性格特色的背后,都透射出一道历史的折光,包含着复杂的思想内涵。在阿Q的悲剧命运里,学生看到了:中国国民性的痼疾;辛亥革命失败的深刻的历史教训;对辛亥革命时期历史面貌的描绘,中国农村各阶层状况的分析;农民革命的必然性和盲动性;“阿Q相”的触及灵魂的作用;作家思想家的睿智、人道的情怀和爱国的赤诚,等等。通过阿Q这个人物形象,学生深刻了解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中国,知道了中国人曾有过怎样的苦难的人生!《骆驼祥子》的主人公祥子,是个来自农村的破了产的青年农民。他有劳动者朴实、美好的生活理想和善良、忠厚、勤劳的美德。他想依靠自己的力气生活,做一个体面的、光彩的、独立的劳动者,他认为“用力拉车挣碗饭吃,是天下最有骨气的事。”为此,他需要有一辆车。为了买车,他“风里雨里咬牙,饭里茶里自苦”,生了病也舍不得拿钱买药,顽强地与生活反复搏斗,表现出骆驼般坚韧的个性。这一点是祥子思想性格中最美好的方面。祥子在曹宅拉车,不小心跌伤了曹先生,便主动提出不要工钱,表现了劳动者的责任感。车夫老马在风雪的夜晚拉车,因又冷又饿而晕倒在地。祥子立即买了包子,送给他们祖孙二人充饥。这种对同伴的真诚的关心和深切的同情,说明祥子具有善良、美好的人性。他还具有一定的反抗性。如杨宅的主人蔑视他,他便愤然辞职。为了保有一辆车,他在各种恶势力的压迫下苦苦挣扎,受尽打击:大兵的抢劫,孙侦探的勒索,刘四的剥削。在破产后,他抽烟、酗酒、耍无赖、赌博……终于走上了堕落的道路。成了没有灵魂的行尸走肉。通过祥子一生悲惨遭遇的分析,学生看到了20世纪20年代军阀混战时期中国社会的黑暗,旧中国摧残和压迫劳动人民的罪行,唤起他们对祥子的深切同情,同时也认识到他企图以个人奋斗来解放自己是错误的。还有沈从文笔下的翠翠、老船工、顺顺,巴金笔下的觉慧、觉新,茅盾笔下的吴荪甫……这些经过千锤百炼,融合了人类进步理想情操的人物群体,从不同侧面对我们进行审美熏陶。这些形象体系透视出来的人格感召力,已经并将还要影响一代又一代青少年的审美观乃至世界观、人生观。

人格是人的思想、品德和情感的统一体。中国现代著名画家、教育家丰子恺曾经说过:圆满的人格就像一只鼎,真、善、美好比鼎的三足,缺了一足鼎必然立不成。人生在世当求自身的圆满,即求真、至善、达美。对于一个人而言,美是皮肉,善是经脉,真是骨骼,此三者支撑起一个“人”字。这段话,深刻揭示了人格与思想、品德、情感三者的关系。而典型的人物形象总能以其丰富多彩的感情、博大精深的思想唤起学生高层次的自我追求,自觉地用人类文明的精华和新时代精神塑造自己的人格,不断追求和实现自我价值,确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完善自己的人格。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