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苏州意象

合集下载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江区、相城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江区、相城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

2020-2021学年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吴江区、相城区八年级(下)期末语文试卷一、第一部分1.(10分)学校开展了“拾美老姑苏,探幽新故乡”主题游学活动,下面请你跟随小苏、小吴同学,并完成下列任务。

下面是小吴为本次活动写的开场白,请帮助解决几个问题。

苏州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是人文荟cuì____之地。

今年将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0 周年,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也为苏州留下了____(A 丰富/B 丰裕)的历史文化资源,也是激励苏州人民在新时代继续dǐ____砺前行的宝贵精神财富。

为了进一步挖掘、开发和利用苏州历史文化资源,弘扬红色传统,传承红色基因,或采访历史见证人,或查阅大量书籍通过一系列专题活动,使我们在历史遗存中感受身边的历史,在情景交róng()。

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借jiàn____和启发,____(A 吸取/B 汲取)营养和力量(1)请你帮助小吴根据拼音写出相应汉字。

①荟cuì②dǐ砺③交róng④借jiàn(2)请你帮小吴修改文段中的错别字。

①改正:②改正:(3)请你帮小吴选择恰当的词语。

①(A 丰富/B 丰裕)②(A 吸取/B 汲取)(4)小吴发现第二段中画线的句子有语病,请你帮他改正。

2.(10分)默写。

①水击三千里,。

(庄周《北冥有鱼》)②,只有香如故。

(陆游《卜算子•咏梅》)③安得广厦千万间,。

(杜甫《茅屋为秋风所破歌》)④挥手自兹去,。

(李白《送友人》)⑤万籁此都寂,。

(常建《》)⑥《虽有嘉肴》一文中,强调实践出真知,“学”“教”后会发现自我欠缺的句子是“,”。

⑦《子衿》中,“,”的内心独白,通过夸张的手法,形成主客观时间的反差3.(2分)完成仿写。

小苏面对自己生活的苏州,不由得赞叹道:“苏州,是座亦古亦新的城市。

任岁月流淌千载小吴:“你讲的太好了,我也来接一句:苏州,是座动静相宜的城市。

,。

”4.(5分)名著阅读。

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景观管理——基于城市历史景观(HUL)理念的思考

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景观管理——基于城市历史景观(HUL)理念的思考

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景观管理——基于城市历史景观(HUL)理念的思考张松;镇雪锋【摘要】文章首先梳理了"景观"与"风貌"两个概念的差异,探讨中城市景观在中西方认知上的不同以及在国际遗产保护政策中含义的变化,进而分析了历史性城市景观理念与方法对城市遗产保护的启示,认为需要从历史风貌保护到城市景观管理的范式转型.在强化城市遗产整体性保护机制的基础上,认识到城市景观的关联性、整体性和多样性,注重景观资源的全面保护与利用,通过规划有效管理环境景观的变化.【期刊名称】《风景园林》【年(卷),期】2017(000)006【总页数】8页(P14-21)【关键词】风景园林;景观与历史风貌;城市历史景观;城市遗产;景观管理【作者】张松;镇雪锋【作者单位】同济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上海200092;上海徐汇区规划和土地管理局上海20023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U986Fund Item: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On the Conservation of the Patina of China Masonr y Architectural Heritage” (No.51378351)1.1 不断延展的“景观”内涵景观(landscape)一词,在西方社会从最初的“放眼所见之地表”到特指“风景画”,进而发展到视觉美学的含义,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时期。

20世纪初,景观一词获得文化和生态的意义,到20世纪末,其可持续性的内涵与价值得到关注。

早期的景观研究专注于自然风景的艺术审美特征或“如画性(picturesque)”,多采用静态研究方法。

20世纪以后,文化地理学将人类学、社会学理论引入地理学研究领域,在文化与景观之间建立起了联系。

文化不再是抽象的存在,文化对景观的塑造体现在政治、经济等社会因素与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上。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语文组合阅读训练(第2周)

2020-2021学年七年级语文部编版下册:语文组合阅读训练(第2周)

2020~2021学年七(下)语文组合阅读训练(第2周)【诗词鉴赏】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各题。

听邻家吹笙①郎士元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

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

【注释】①笙:一种由多根簧管组成的乐器,其形参差如凤翼,其声洪亮如风鸣,固有“凤吹”之称。

1.“不知墙外是谁家”一句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2.本诗的“听笙”与李白《春夜洛城闻笛》的“闻笛”分别传递了诗人怎样的感情?3.阅读全诗,赏析末句“疑有碧桃千树花”的妙处。

【文言文阅读】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

孙权劝学《资治通鉴》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

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

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

”蒙乃始就学。

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

4.下面哪两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或用法不同?A.但.当涉猎但.微颔之(《卖油翁》)B.及.鲁肃过寻阳及.其家穿井(《穿井得一人》)C.孰若.孤若.躇步跐蹈(《杞人忧天》)D.见.往事耳昨夜见.军帖(《木兰诗》)E.肃遂.拜蒙母遂.成枯落(《诫子书》)5.结合画线句,说说吕蒙当时的心理是怎样的。

阅读下面一则文言短文,完成问题。

建南杨子石袍告予曰:吴越间,有鬈髯①丐子,编茅为舍,居于南坡。

尝畜一猴,教以盘铃②傀儡③,演于市,以济朝夕。

每得食,与猴共,虽严寒暑雨,亦与猴俱。

相依为命,若父子然。

如是十余年,丐子老且病,不能引猴入市。

猴每日长跪道旁,乞食养之,久而不变。

及丐子死,猴悲痛旋绕,如人子躃踊状④.哀毕,复长跪道旁,凄声俯首,引掌乞钱。

不终日,得钱数贯,悉以绳钱入市中,至棺肆不去,匠果与棺,仍不去,伺担者,辄牵其衣裾。

担者为舁棺至南坡,殓丐子埋之。

猴复于道旁乞食以祭。

祭毕,遍拾野之枯薪,廪于墓侧,取向时傀儡置其上焚之,乃长啼数声,自赴烈焰中死。

1.浅析苏州园林的文化意境

1.浅析苏州园林的文化意境

浅析苏州园林的文化意境人们常说“江南园林甲天下,苏州园林冠江南。

”苏州素以园林美景享有盛名,它也几乎成为中国私家园林的典范。

现今,苏州园林几乎全体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①,从而更多地引起世人的高度关注。

苏州园林的精致优雅,具备深厚的文化内涵,反映和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

作为私家庭园的苏州园林,具备动态、含蓄的美感,这也使其更别具深厚的美学价值。

一、苏州园林的思想文化内涵苏州古典园林以其小巧精美、构思新奇而著称于世,精致优雅的苏州园林,有着其自为体系的独特文化景观,令人叹为观止。

苏州园林文化形成的原因,实质上有一种特有的因素夹杂其中:即封建社会文人失意退隐、消极避世、独善其身的阴影,以此形成一种园林退隐文化。

现存于世的苏州古典园林,大多建于宋、元、明、清各历史时期,其主人多为贬谪、隐退的官吏或崇尚风雅、无心爵禄的吴中名士。

“退隐”成为苏州园林的基本文化内涵。

园林主人,大多在仕途上有过执着的追求,在经历仕途凶险之后,逐渐泯灭原有的建功立业的理想,萌生了退隐之心。

以此在其心灵深处确立起以自然、恬静、淡泊、随遇而安为特征的人生哲学与生活情趣;以求得内心的平衡,打发人生时光。

对此,举一例加以说明。

现存苏州古典园林中,最早的为北宋诗人苏舜钦的“沧浪亭”。

苏舜钦在朝为官时,被当朝权势所排挤,闲居苏州,购地建园,读书会友。

我们可以从园名看出园林主人的退隐之心。

苏舜钦建沧浪亭,名取自《楚辞.渔父》:“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我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我足,随世沉浮。

”我们还可以从园林的选址及其门楣设置上察觉出园林主人的退隐之心。

苏州园林的选址大多处在不显眼之处,园内景观隽美,但门庭却十分简陋,这更显现出园林主人想彻底摆脱官位显赫的阴影,以“平常心”的处世之举。

因而形成特有的园林退隐文化氛围,表达知足常乐、随遇而安的隐逸心态。

透过园林的门庭折射出主人推崇淡泊、平和、不求奢华,游目山水,醉心风月为目的的情怀。

园林主人的这种隐退文化与中国古代传统的思想基础,以及中国古代知识分子的功利观、人生观、价值观有密切关系。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文

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论文姓名:***学号:**********从街区改造谈起——历史名城保护中多样性和社会交往的意义摘要从旧街区改造的角度入手,将对《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的多样性理论和《交往与空间》中对公共空间和社会交往相互影响的理论的思考带到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之中。

保护的目的是在于保留以物质空间为基础的生活方式、城市文脉,因此保护对象不仅局限于历史建筑,也不是单纯的区段保留。

目前我国在历史名城保护中还存在诸多问题,解决这些问题需要公众的参与,从多样性入手,从社会交往和空间的关系入手。

关键词:街区改造,社会交往,多样性,公众参与引言城市是对历史最好的见证,中国的五千年历史在这片大地上留下了无数的印记。

当前,中国的现代化进程势头正猛,传统与现代,历史与未来正在激烈碰撞,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显得尤为重要,目前有诸多问题函待解决。

曾有幸前往过许多历史文化城市,苏杭的园林和烟雨小巷、北京的宫殿和胡同、上海的外滩和弄堂、郑州的城市格局、西安的城墙和街坊、成都的邻里交往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产生了许多不甚明了的想法,及至读到了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和扬盖尔的《交往与空间》,与书中所讲产生了共鸣,极大丰富和完善了之前的思考,尤其在上了《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这门课后,愈发明晰。

在此文中,选取一个较小的层面,从街区改造入手,结合多样性和扬盖尔的理论,分析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目的意义、保护对象,提出现阶段的问题,并研究出解决方法。

第一章保护意义和保护对象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究竟是为了保护什么。

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来探究历史文化物质的价值。

历史文化物质的价值来源于两个方面,一是它本身的价值,二是它的附加价值,即历经时间所沉淀下来历史价值。

很明显,放之于街区和城市之中,我们所保护的更多的是它的附加价值。

因此,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所保护的是远远超越物质空间的东西,是物质空间所承载的东西,可以是情感、记忆,也可以是作为一个地标和空间构成的要素。

探寻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重点

探寻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重点

探寻古城保护和发展的结合点--苏州古城的保护与更新重点老街、老巷、老房子、老院子……充满了地方味的建筑样式,老街巷子的走势,街巷的空间比例、尺度,包括一些老地名,是中国许多历史文化名城的特色,也是各地区韵味的象征。

然而,随着社会的发展,日益沉重的人口负担,现代城市文明对千年古城咄咄逼人的挑战,使许多历史文化名城中的古街古巷依旧是逼仄狭窄,依旧是乱石坑洼、砖缝不平。

如果出了一点小事情,现代化的救护手段无法展开,生煤球炉和拎马桶也实在令人厌烦,这些都不适应现代生活的要求。

时代把一个大题目摆到当代人面前,古城向哪里去?古城的保护和发展如何寻找最佳结合点?面对这个令人头痛的问题,有些政府、开发商在经济效益的驱使下,对古城进行了大规模的拆除,开发现代化的住宅区或商业街,完全不顾传统风貌、传统街巷格局的保留。

在这种情况下,使得我国许多城市变得相像起来,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似乎是千城一面,万屋一貌,那些富有的城市特色的风貌,还在毫不足惜地湮没,被鲁莽粗暴地改变,渐渐失去往日的光彩,变得雷同而粗俗。

正像《法国商报》一名记者批评北京建筑时写道:“在极短的时间窜起来的住宅,大多像兵营,灰蒙蒙,单调得没有特色……上世纪以来,令来中国的人们着迷的魅力已经消失殆尽。

”报纸上也曾刊载文章说,有艺术界的专家认为:“中国目前许多历史古城中大量的方盒子和摩天楼拔地而起,这些古城风貌被破坏殆尽。

”由于中国的传统建筑艺术在世界建筑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许多历史古城是中国也是世界的瑰宝,这个批评应该引起各方面人士的注意。

为此,笔者对苏州古城的保护和发展进行了观察和研究。

模型/doc/8511284410.html,/苏州古城的保护与发展20世纪80年代,苏州古城和所有的老城一样,也面临着亟待改善人居环境,增强基础设施功能,扩展交通容量,提高居民生活质量等紧迫问题。

但苏州没有像其他城市那样去赶时髦,去抄袭什么“欧陆风情”、“广场大道”,而是要求新的建筑要按照保护古城风貌要求,在严格控制高度的同时,对式样、用材、色彩、装饰手法等都有明确的规定。

苏州西山东村古村落空间意象分析

苏州西山东村古村落空间意象分析

苏州西山东村古村落空间意象分析作者:朱琳琳来源:《艺术科技》2014年第10期摘要:苏州东村古村落作为文物保护单位,拥有独特的村落空间布局与历史文化建筑,人文景观丰富。

文章通过对古村落的地理格局、空间形态、节点、建筑类型等展开分析,最后提出东村保护策略设想,有着现实性的积极意义。

关键词:东村;空间;形态1 概述东村位于西山岛北部,南倚青山,北濒太湖,与横山、阴山、绍山诸岛相望。

东村建村于秦末汉初,因商山四皓之一的东园公曾隐居于此而得名,古称东园村,简称东村,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

受经济和交通条件的制约,东村的古村风貌保存状况较西山的其他地方要好,村中的道路至今大多仍为石板与青砖原貌,两旁的古宅多以清乾隆、嘉庆年间保留下来,建筑数量保存至多,历史文化价值至高。

正是因为东村历史建筑保存之多之完整,文化研究价值之珍贵,2005年列为苏州市首批控制保护古村落。

2 古村落选址与空间格局(1)“面山临湖”的地理格局。

古村落是人类最早的聚落形式,古代人通过生产和生活的长期实践和积累,自然而然形成一定的人居环境模式。

全村方圆一里许,东西一长街,两面面山,北靠张家山、凤凰山,南面栖贤山。

临湖而筑,整个村落隐于山麓脚下。

这种选址对于提高抵御外来灾害的能力,有其独到之处。

(2)“一街二巷”的空间形态。

东村古村形态完整,村内以东村大街为交通主轴,形成“一街二巷”的空间形态。

据徐氏家谱中的古村图显示,在清时东村大街上有四座巷门,并设有栅门,而现在均已拆除,仅余两大古巷,一为栖贤巷(门),一为梧巷(义门)。

两条街巷分别与主街相接,分别延伸向南北山脉,是村内居民行走的次要道路。

街道、小巷构成了东村的基本空间格局。

从道路交通的组织、自然排水、采光通风的角度而言,东村古村的空间格局合理,布局构思巧妙。

3 东村古村落整体空间(1)东村古村落空间序列。

东村整体空间的演化过程是以历代居民顺应或改造地形地势的建设活动为基础的,是由“点”到“线”到“面”的生长关系。

苏州城市意象解析_费一鸣

苏州城市意象解析_费一鸣

摘要 通过认知地图、问卷调查、照片识别以及访谈对苏州市民进行城市意象的调查,得出苏州的公众意象,并以凯文·林奇的五元素分析法为基础加以时间的纵向轴解析苏州的意象元素,以供城市规划、更新与发展参考。

关键词 公众意象 认知结构 区域ABSTRACT The author investigated the image of the city through map-reading, questionnaire, photo identification and interview with Suzhou citizens, and gained a public image of Suzhou. On the basis of Kevin Lynch's five element analysis, with consideration of time period, the paper analyzes the image elements of Suzhou for the reference of urban planning, renewel and development.KEY WORDS public image, cognitive structure, region中图分类号 TU-856; TU-855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 1000-0232(2008)02-0065-03作者简介 1&2苏州科学技术学院,城市规划与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苏州,215011)苏州城市意象解析Analysis of the Image of Suzhou费一鸣1 叶 梦2Fei Yiming Ye Meng1 研究背景、意义及相关理论评述 1.1研究背景与研究意义 苏州长达2500多年的城市演化过程在中国乃至世界城市发展史上都是罕见的,承载着长期和复杂的经济、文化和社会变革,成就了今天丰富而独特的物质文化景观。

关于保护苏州古城 发扬古城文化的感想

关于保护苏州古城 发扬古城文化的感想

关于保护苏州古城发扬古城文化的感想今天下午,我参加了市政协文史委组织召开的苏州古城保护课题专家组座谈会。

市政协王跃山副主席出席座谈会,听取了与会者的意见。

以下是我在这次座谈会上的发言概要:市政协文史委此次组织苏州古城保护课题调研,通过前一阶段召开议题座谈会和组织前往山西、安徽和湖北作古城保护调研,形成了一个初步的思路。

这个调研课题,实际上是根据苏州市对古城保护采取了“三区合并”(原平江区、沧浪区和金阊区合并为姑苏区)和建立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区的措施后,围绕如何有效、合理保护古城这个主旨而要提出的一个建议案。

对于已经酝酿形成的整个课题思路框架,我觉得是适应苏州古城保护实际的,也是符合我们在前期论证调研后大家逐步形成并完善的一些基本思路与观点的。

特别是:要理顺体制机制,建立苏州古城保护委员会;要进一步依法保护,建立相应的法律法规,并严格执法等,对这些宏观问题,大家是有共识的。

结合其它相应的诸如要科学考核古城保护绩效、处理好古城保护与利用的关系、探求控保建筑的出路、做好非遗的活态保护和解决好古城交通问题等论点,我谈一点想法:一、我不赞成要在古城保护中引入“总部经济”。

这次我参加了9月对安徽省寿县和湖北省荆州两地古城保护的调研活动,而8月对山西省平遥、大同等古城的调研我因工作排不开而没有参加。

皖鄂行程中,我与夏冰处长交流了你们山西调研的情况。

知道你们此次去平遥晚上是住在城外酒店的,当时我就感慨说:你们对平遥的调研,只了解了一半!我记得我前年去平遥,是住在城里内老县衙门那个街区的一处客栈里的。

那个客栈本来是县衙的“招待所”,里面一个四合院套着一个四合院,很有些晋地民居建筑风格。

那一晚和第二天早晨,我就近切身地体验了这座古城的生活节奏和文化氛围。

而你们住在古城外的酒店,只是白天进城去走了城楼、逛了老街和景点,相比我们在古城了住了一晚的体验,你们更只是“走马观花”。

我举这个例子是什么意思?我的意思是:现在我们为保护苏州古城,正在陆续搬出医院、学校或不再在古城新增这些设施,那么,我们搬出去了什么后,将增加什么?将引入什么?或者说我们古城保护利用的走向是什么?这是值得思考的。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复兴--以随县安居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复兴--以随县安居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

历史文化古镇的保护与复兴--以随县安居镇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保护规划为例发布时间:2022-11-22T02:37:25.166Z 来源:《城镇建设》2022年7月14期作者:鲁纪鹏[导读] 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安居镇的空间格局、街道肌理和历史要素,鲁纪鹏广东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广东广州,510000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分析安居镇的空间格局、街道肌理和历史要素,通过规划的手段和方法来保护历史文化遗产。

根据安居镇的历史建筑特点,参考其建筑质量、建筑风貌状况的价值等因素,规划采取修缮、保留、整修改造、拆除四种建筑保护与更新方式,对历史文化名镇的保护进行思考和总结。

关键词:安居镇;历史要素;街道空间;历史建筑随县安居镇是湖北省第六批入选“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的城镇之一,是湖北省十九个历史文化名镇之一,也是随州市唯一的历史文化名镇,与随州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交相辉映。

镇区范围内拥有九街十八巷、安居遗址、羊子山遗址等历史文化遗产,拥有独特的历史文化资源,同时安居镇紧邻随州市,随县,具有区位地理优势。

在现代化城镇发展中,安居镇的古建筑和周边环境遭遇了极大的挑战,历史街区的格局与肌理也面目全非,急需科学规划的方法来保护与复兴。

1.现状介绍安居镇保护规划的范围包括安居镇九街十八巷,安居遗址,羊子山遗址。

安居镇的古镇特色有历史价值——以古鄂国都城、古随国都城、古楚文化为特色的丰富历史内涵;文化价值——丰富的历史典故传说、悠久淳朴的民俗文化和生活风貌以及丰富的美食文化和科学艺术价值——特色古建筑群落和空间;建筑的门、窗、檐、台、马头墙——特色要素。

本文着眼于保护街道的空间形态和空间肌理以及历史要素,对古建筑做到做到“整旧如故,以存其真”。

2.空间及要素分析2.1自然空间格局安居镇有着独特的“水、田、山、街、镇”的自然空间格局。

1.水。

安居镇是由在镇区交汇的涢水、溠水孕育而成,现在的城镇用水仍依赖这两条河流,未来将从北面黑屋湾水库引水。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公示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公示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公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专项规划(2035)》(公示稿)一、总则1.规划目的为加强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落实国家文化发展战略,保护和弘扬苏州地方优秀传统文化,延续城市历史文脉,保留中华文化的苏州基因,推动优秀传统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彰显苏州名城价值特色,凸显苏州文化自信;为拓展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价值体系,进一步完善苏州历史文化保护体系,科学保护与合理利用历史文化资源;为全面保护古城风貌,加强保护管理与实施,改善人居环境,指导城市保护和更新协调发展,适应现代社会物质和精神发展需求,提升城市活力,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促进城市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特编制本规划。

2.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与国土空间规划衔接,为苏州市域,总面积8657.32平方公里。

规划重点范围为苏州历史城区。

3. 规划期限与市国土空间规划保持一致,规划期末为2035年,近期目标年为2025年。

二、名城价值与特色综述1.文脉千年延续,吴(地)文化发祥地、核心传承地。

史前文明灿烂;吴(地)文化绵延不绝。

2.鱼米水乡典型,江南水乡文化景观综合体现地。

拥有完整的太湖东部流域水利建设工程系统,各类圩田体系为江南精耕细作农耕文明的杰作;古代江南水乡聚落体系演变的活态标本,古代江南水乡经济市场网络的完整体现地;江南水乡城、镇、村“山水相伴、人水相依”的人居环境、空间格局的典型代表地。

3.人间天堂繁华,明清时期中国著名的经济、文化中心和工商业都会。

4.城址格局依旧,古代中国水网地区城市建设典范。

苏州古城现有古城遗存与宋《平江图》中记载的城市格局、道路、水系和主要名胜大体相同,城址至今未变;苏州古城是典型的江南水乡城市,以“水”为中心进行城市规划建设,既代表我国古代城市规划的基本思想,又反映了平原水网地区城市选址和规划建设的成就,在中国城市建设史上具有特殊价值。

苏州古城城河围绕城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双棋盘城市格局,“小桥流水人家”的江南水乡城市风貌保存基本完整;苏州园林和古城内水系关系密切,水影响了园林选址、理水手法和园林景观,苏州古典园林是著名世界文化遗产。

历史保护与复兴城市案例

历史保护与复兴城市案例

4
4
2.1 保护与复兴案例 特色文化复兴城市——全球创意城市网络申报城市城市特色塑造经验
1
中国 成都
烹饪美食之都(Gastronomy)
特色经验:
① 实施产业倍增计划,推动餐饮企业做大做强。成立了美食创意产业发展领导 小组,统筹、协调全市美食创意产业, 做强做大龙头品牌企业。 ② 以重点项目为龙头,培育和完善特色美食街区。将宽窄巷子、铁像寺水街等 项目纳入商务工作重点项目,突出餐饮与商贸、旅游、文化紧密结合 ③ 培育特色餐饮节会活动。承办中国餐饮业博览会、中国国际美食旅游节 ④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推进“美食之都”建设。
② 艺术文化和商业金融交融——随着客流量增大,SOHO区的形成吸引了各种商业 资本的注入,促进了SOHO区进一步发展 ③ 多方支持和多元人才聚集——教育和培训机构,行业协会和工会,供应商和分销 商以及市政府机构合作。多元人才如艺术家、表演者、音响技师、设计师等聚集, 其思想和独特的技能形成纽约的文化生活。纽约有着十分庞大、多元和支持创意文 化的观众群体,这创造了十分肥沃的文创氛围,同时有助于吸引和留住重要文创人 才。 ④ 集群发展——基础设施的共享,获得充足的正式和非正式的社交机会和赞助商途 径。
NEW YORK MODE
纽约
6 ⑤ 鼓励文化的营利与非营利混合——对城市创新活动的质量和可持续性至关重要。
2.1 保护与复兴案例
案例:文创产业植入新经济形态带动复兴——日本神户、法国里尔和圣艾蒂安设计城
① 政策关注产业融合和创造新业态——政府鼓励传统的制造业和生活文化相关产业企 业积极利用设计提高附加价值,转型为高附加值产业。 ② 重点支持中小企业利用设计——支持神户市内的大学与工业技术中心、新产业创造 研究机构等积极合作,举办面向中小企业的有关设计的研讨会,开展咨询服务 ③ 重视体验型创意设计活动——每年举办纪念活动,主题是体验设计,包括儿童参与 的设计体验活动,旨在让参与者在城市的各种场所体验各种不同的设计。 ④ 举办各种有关设计的展示会、论坛、竞赛——“神户美术展”“神户万能设计展”、 “神户建筑物语设计室”、“联合国设计之都论坛in Kobe”等。 ① “里尔2004、里尔3000”文化盛事——欧洲文化之都项目具有原创性和多种艺术 形式,由艺术家发起的城市变革成为激励城市创造性和公民意识的原动力 ② 生产创意城市——通过创新牵引城市经济的发展,并不断培养城市的创意性,里 尔获得了欧洲科技中心、联合发展区、影响集群、纺织业复兴等称号。 ③ 未来艺术之城——致力于实验“艺术和新科技”计划,努力支持和推动“艺术” 与“创新”结合的艺术创造、产业文化和新的信息通信技术之间的联系 ④ 合作城市计划——里尔的创造性来自文化、艺术创作和经济之间无拘束的结合, 并在全世界范围推行。 ① 提供会面、合作交流和展示机会加强不同领域之间的交流——接近性和空间集中 性的影响预计将在不同地方利益相关者之间的知识和专业技能的传播和交流中来, 通过提供交流平台和手段,创建艺术家、企业、大学和其他从事设计的利益相关者 的联系。 ② 运用设计工具将创意和认知工作转化为经济活动——通过实物、影像和服务,提 供以生活方式的新创意为核心的设计视野。它提出设计作为一种工具,能够把创意 和任职工作转化为经济活动,进而促使圣艾蒂安在新文化经济中重新定位。

探访苏州老建筑:拙政园

探访苏州老建筑:拙政园

探访苏州老建筑:拙政园苏州,简称“苏”,古称吴、姑苏、平江府,是江苏省下辖的地级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风景旅游城市、长江三角洲重要的中心城市之一。

截至2018年,管辖姑苏区、相城区、虎丘区、吴中区和吴江区,代管张家港市、常熟市、太仓巿和昆山市,全市面积8488.42平方公里,总面积8488.42平方千米,常住人口1072.17万人。

苏州地处江苏省东南部、长江三角洲中部,东临上海、南接嘉兴、西抱太湖、北依长江。

苏州属亚热带季风海洋性气候,四季分明,雨量充沛。

苏州是中国首批24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之一,有近2500年历史,是吴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为清代“天下四聚”之一,有“人间天堂”的美誉。

苏州园林是中国私家园林的代表,拙政园、留园、网师园、环秀山庄、沧浪亭、狮子林、艺圃、耦园、退思园等9个古典园林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中国大运河苏州段入选世界遗产名录。

拙政园位于古城苏州,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始建于明正德初年(16世纪初),是江南古典园林的代表作品。

四百多年来,拙政园几度分合,或为“私人”宅园,或做“金屋”藏娇,或是“王府”治所,留下了许多诱人探寻的遗迹和典故。

拙政园与北京颐和园、承德避暑山庄、苏州留园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名园。

拙政园位于苏州城东北隅(东北街178号),占地78亩(约合5.2公顷)。

全园以水为中心,山水萦绕,厅榭精美,花木繁茂,具有浓郁的江南水乡特色。

花园分为东、中、西三部分,东花园开阔疏朗,中花园是全园精华所在,西花园建筑精美,各具特色。

园南为住宅区,体现典型江南地区传统民居多进的格局。

园南还建有苏州园林博物馆,是一座园林专题博物馆。

明正德四年(公元1509),明代弘治进士、明嘉靖年间御史王献臣仕途失意归隐苏州后将其买下,聘著名画家、吴门画派的代表人物文征明参与设计蓝图。

文徵明(1470.11.28—1559.3.28),字徵明,明代杰出画家、书法家、道家、文学家。

街巷空间的意象延续性思考——以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为例

街巷空间的意象延续性思考——以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为例

138 / INDUSTRIAL DESIGN 工业设计街巷空间的意象延续性思考――以历史文化名城寿县为例CONSISTENT THINKING ON THE IMAGE OF STREET SPACE —TAKING SHOUXIAN COUNTY AS AN EXAMPLE吉林艺术学院 于冬波 薛进芝空间移动到另一个空间时,需要经过不同的街巷空间,因此街巷的可意象性对于体验者形成城市意象尤为重要。

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雅各布斯详细探讨了街道与城市的关系,书中提到“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

如果一个城市的街道有趣,那么城市也就有趣;如果街道单调乏味,那么城市也就单调乏味”[2]。

街市巷拐承载着人们日常生活的碎片,由于其线性的特征将一系列空间样式串联起来,会让人对空间产生记忆印象。

意象是城市意蕴和特征的双重体现,在探索道路的过程中,街巷体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街巷的意象思考有助于形成完整的城市意象。

2街巷空间的意象延续性对历史名城保护的重要性传统街巷展示着一幕幕城市意象的动态演变,集中体现了城市空间历史文脉的发展过程,具有随时间量度增值和不可再造的特点。

它是保护历史名城传统风貌、感知城市意象的重要因素。

历史名城古迹的保护不应只停留在“博物馆式”,更重要的是保护整体的街巷结构及空间环境和人文环境。

街巷空间是具有丰富色彩、情调的可意象空间,人文活动与社会网络之间有着意象与物质的连接,体现了独特的空间意象。

城市的肌理由街巷组织构成,并因其存在,延续城市脉络的前提就是延续街巷空间的原有结构。

防止古城失去过往均衡合理的结构体系,落实对古城历史遗迹的保护,使原有空间叙事和人文精神得以传承,弘扬古城的历史文脉,彰显其文化价值。

3街巷空间的意象延续性方法延续传统的街巷意象是保护古城风貌的前提,对于街巷整体的延续延续,应从多维度进行分析并对其加以维护。

3.1延续传统街巷文化街巷空间的意象延续:一方面,需要延续街市巷拐中的传统文化活动,延续街巷传统文化的保持与再现,如寿州万象――“四鼎山庙会”,“每年三月十五日,朝拜者远自光、固、颖、亳,并牵车鼓聚。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

苏州园林苏州是中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之一,素来以山水秀丽,园林典雅而闻名天下。

苏州古典园林的历史可上溯至公元前6世纪春秋时吴王的苑囿,私家园林最早见于记载的是东晋的辟疆园。

历代造园兴盛,名园日多。

明清时期,苏州成为中国最繁华的地区,私家园林遍布古城内外。

16世纪至18世纪全盛时期,有园林二百余处,现在保存完好的尚有数十处,其中沧浪亭、狮子林、拙政园和留园分别代表着宋、元、明、清四个朝代的艺术风格,被称为苏州“四大名园”。

“四大名园”与同列为《世界遗产名录》的网师园、环秀山庄、艺圃、耦园、退思园一同构成了苏州园林的杰出代表。

苏州古典园林,一向被称为“文人园林”。

白居易在《草堂记》中说:“覆篑土为台,聚拳石为山,环斗水为池”,这是文人园林的范式。

苏州园林充分体现了“自然美”的主旨,在设计构筑中,采用因地制宜,借景、对景、分景、隔景等种种手法来组织空间,造成园林中曲折多变、小中见大、虚实相间的景观艺术效果。

通过叠山理水,栽植花木,配置园林建筑,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在都市内创造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城市山林”。

苏州园林是时间的艺术、历史的艺术。

园林中大量的匾额、楹联、书画、雕刻、碑石、家具陈设、各式摆件等等,无一不是点缀园林的精美艺术品,无不蕴含着中国古代哲理观念、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

在中国古典园林中,拙政园与颐和园、避暑山庄和苏州留园一道,被誉为中国的四大名园。

1997年,苏州园林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拙政园则列于苏州园林之首。

本片拍摄历时一年,纪录了拙政园的四季景色。

(一)数百年光阴荏苒,文脉延续至今,拙政园,一部立体的园林史明朝正德四年,也就是1509年,在京城做官的苏州人王献臣,因失意官场而还乡。

回到苏州之后,王献臣买下了200余亩土地,营造了一片城市山林。

晋代文学家潘岳的《闲居赋》中有一句“拙者之为政也”,恰好与王献臣离开宦海之后的心境十分贴切,于是,这座园林,便叫作了“拙政园”。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苏州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实践与思考
华益继承古城传统特色塑造姑苏现代新城期刊论文山西建筑200834苏州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中的产权问题期刊论文上海城市规划20082历史文化名城杭州空间结构转变的必然性期刊论文经济地理20074旧住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中人为制约因素研究期刊论文四川建筑20065历史地段文化资源的保护动力机制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6旧住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中人为因素的影响研究期刊论文国外建材科技20056苏州的城市发展与古城保护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5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法律制度研究学位论文硕士200510
图 6 37 号街坊外景
设计难以具备传统民居的品质; 二是主 干道的建筑作为居住功能, 与地价的类 别产生较大差异; 三是缺乏公共建筑, 建筑按一般住宅设计, 开发商不愿为造 型投入资金。立面造型缺乏推敲, 城市 公共景观受到影响。这些都影响了作 为城市主景观道路的整体建筑艺术和 景观精品效果, 加上河道与道路的尺度 关系, 行道树尚未长成, 造成感观上道 路尺度相对过大, 使整个干将路的景象 较为干枯、 硬朗, 缺乏苏州地方特有的 细柔与灵巧。 这是规划的问题, 而非单纯建筑造 型问题; 是市场的作用, 不以政府的意 志为转移。规划和政策定位直接影响 到保护与更新效果。在市场经济条件 下, 政策制定的准确度在于对市场状况 的把握, 政策定位必须依据市场规律, 规划必须把握市场动态。 l. 4 街坊有机更新的政府推动、 企业运作的阶段 l. 4. l 背景 l995 年, 市政府组织进行古城街坊 解危安居工程, 改进了许多具体措施: 一是在 “全面保护古城风貌” 原则指导 下制定了积极保护的实施办法; 二是确 立了以改善古城居民生活条件为重点 的积极保护措施; 三是在总结桐芳巷规 划和建设经验基础上大力推进保护工 作。 l. 4. 2 街坊解危安居工程的概要 (l)规划设计街坊解危安居工程 更新确立了 “ 全面保护、 合理保留、 普 遍改善, 局 部 改 造” 的 原 则, 以 l0 、 l6 # 、 37 # 街坊为试点, 逐步展开。在实 施前, 充分地对规划进行论证, 重点把 握了: 一是保护, 即保护了街巷河道格 局、 文物古迹古建筑及所有能代表古 城风貌特征的元素, 划定了重点的保 护范围及协调区范围, 修复了古建筑, 如 37 # 街坊修复了文保单位 3 处, 控保 建筑 4 处。对保留古 建 筑 进 行 了 改 善, 做到基础设施到 位、 居住条件改 善; 二是整合, 即初步调整用地结构, 增加了居住, 减少了工业用地。整合 了公共活动空间, 增加了社区中心、 居

历史名城苏州城市规划

历史名城苏州城市规划

中国山水文化与历史名城建筑xxxx班xxx xxxxxxxxxxxxx摘要:山水住宅的发展形成,对城市组成水平展开式布局是有深刻影响的。

山水住宅文化的主张,简言之就是将城市建设称自然山水的式样,使城市与自然山水融合,而不是驾驭于自然之上,也可以理解为“园林化城市”。

关键词:山水文化、园居文化、沧浪亭、苏州正文:一、山水文化中国古代山水文化是古代灿烂的文化总体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这里包括双重含义:一是山水文化涉及的面非常广,诸如自然地理、天文气象、水文地质、水利灌溉、宗教旅游、。

哲学政治、绘画音乐、工艺构造、诗歌神话、科技工程等方面,都有其活动的内容;二是山水文化作为一种人文现象,必定集中地表现在人类的居住地——城镇,特别是中国山川广阔,环境壮丽,人口众多,文化发达,城市反映文化现象则更为突出。

因而,上水文化本身即是成真的一部分,山水文化的形成源于城市,融于城市。

中国古代城市中弥漫着的山水文化气息,在世界上可能是绝无仅有的现象。

这有四点直接原因:1.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中,只有中国古代文明一直延续下来。

延续意味着文化积累的身后,甚至还保留着原始状态的某种形态,2.中国有着世界上最广泛独特的自然地理山川面貌。

与自然展开殊死搏斗,也是山水文化产生和传播的重要前提。

3.中国古代特有的天文、农业、水利和哲学思想培育。

山水文化的直接形成是从科技和哲学思想发展而来的。

4.有了理性的探索。

因此,中国古代山水文化发展与城镇规划建设活动,自始至终是结合在一起的。

中国山水文化在城市中最终表现特性为以下两种情况:1.水面和山岗以及周围地区的建筑、桥梁、道路等级重视聚体,有重视个体;2.无论是水边建筑还是山上建筑,大都以“曲折、小巧、院落、群组”取胜。

以上的两种景观与西方建筑的城市风格是大相径庭的,中国是将建筑与城市融于自然之中,而西方则是突出于自然之中。

山水文化对城市规划的影响是逐步积累加深的,在一个区域形成高潮之后,才反应在少数重要的城市之中。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

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研究世界文化遗产苏州古典园林是中国传统园林建筑的杰作,它们以精致的建筑艺术和精湛的园林设计而闻名于世。

近年来,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工作面临着一些问题,如建筑老化、游客过度开发、环境污染等,这些问题对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和传承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有必要进行研究,提出相应的对策,以解决这些问题,保护苏州古典园林的独特文化价值。

一、苏州古典园林存在的问题1. 建筑老化问题:古典园林的建筑大多数都有数百年的历史,随着时间的推移,建筑材料老化、腐朽,需要及时修缮,以保持其原有的风貌和功能。

2. 游客过度开发:随着旅游业的发展,苏州古典园林成为了热门的旅游景点,吸引了大量的游客,而过度的开发和游客涌入给古典园林带来了一定的压力,不仅影响了园林的环境和景观,也加剧了其建筑的老化和损坏。

3. 环境污染问题: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环境污染问题也日益严重,空气、水质污染对苏州古典园林的保护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古典园林所处的环境,如果遭受污染,将对古典园林的植物、水景、建筑等方面造成严重影响。

二、苏州古典园林保护对策为了解决苏州古典园林存在的问题,应采取以下对策:1. 加强建筑维护和修缮:对古典园林的建筑进行定期的维护和修缮,以确保其安全,延长其使用寿命。

可以采用先进的材料和技术,对古典园林的建筑进行保护和修缮,维持其原有的风貌和功能。

2. 控制游客数量:为了减轻古典园林的压力,可以通过合理的管理和规划,控制游客的数量,降低游客的过度开发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可以设立门票限量销售,提高门票价格,进行预约制管理等,以限制游客数量。

3. 加强环境保护:为了解决环境污染问题,应采取有效的措施保护古典园林所处的环境,净化周围的空气和水质,保护古典园林的植物和水景。

可以建立环保设施,加强环境监测和治理,禁止污染源排放,推行绿色出行等措施,减少环境污染对古典园林的影响。

4. 弘扬传统文化:保护古典园林不仅仅是保护其建筑和环境,更重要的是保护其文化和历史价值。

平江历史街区规划与保护-陈梓元

平江历史街区规划与保护-陈梓元

旧材料的利用
墙、屋顶、门窗
更新速度
采用经常性维修与阶段性改善、小规模进展的改造模式。 这种模式无论是在资金筹备、建筑施工,还有拆迁安置方面,具有较大的灵活性。 最重要的是这种模式,积极促成居民的参与,有利于保护和延续古城街区意象。
自行添加标题
6.古城保护的成功经验
历史街区的保护是不能操之过急,急于求成的。历史街区的保 护是长期的,分阶段的,要循序渐进,步步推进,切忌急功近利。想要一 朝一夕就能恢复几百年的原貌必然是做表面文章。
文物建筑
历史建筑
一般建筑
一般建筑整治前后
新建建筑 采取形似的建筑
采取神似的建筑
风貌不协调的建筑拆除前后
环境方面
案例
对于一些破败的历史老宅,规 划没有采取模仿古建原样重建 的措施,而是顺应江南民居的 特点,将其改造成适应新时代 旅游发展的特色客栈和会所, 使古宅得以再生与“复活”。
钮家巷方宅
每条街巷的具体地块划分——以潘儒巷为例
方针
古城传统街区保护与更新的16 字方针
重点保护 合理保留 普遍改善 局部改造
保持路河平行的双棋盘格局和街道景观; 保持三横三竖加一环的水系及小桥流水的水巷特色; 保护古典园林、文物古迹及古建筑; 继承发扬古城环境空间处理手法和传统建筑艺术特色; 继承发扬优秀的地方文化艺术传统;(包括非物质的) 改造古城基础设施,完善居住环境,提高居住质量。

。其中,保护是旅游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带动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源
头.平江历史街区强调历史建筑的保护与再利用并存,提出最大限度地保存历史建筑遗存及其历史

并通过完善公共设施和
,实现了文化场景式和旅游体验式的历史街区社会生活的
,这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