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节 泥盆系

合集下载

地史学讲义(6))

地史学讲义(6))
•层孔虫非常繁盛,与苔藓虫、珊瑚一起形成生物礁 •菊石类相当繁盛,大量出现在中、晚泥盆世,棱角菊石—— 泥盆纪至早二叠世世界性标准化石和地层的分阶化石 •牙形石、竹节石
二、中国的泥盆纪
中国泥盆系依据其分布和沉积类型可分为三大部分:
北部:包括北天山,东西准噶尔、阿尔泰山、甘肃北山、内 蒙及东北北部,主要为陆源碎屑沉积,伴随大量的火山岩。 中部:塔里木-华北板块区,除祁连山南、北坡和塔里木板 块边缘发育陆相红色建造为主的沉积外,大部为剥蚀区 南部:以康滇古陆为界,分为东、西两部分 西部:地槽型浅海碳酸盐岩建造、类复理石建造,局部变 质 东部:包括扬子地台区和东南加里东褶皱带,具有陆相和 海相两种沉积类型
最古老的水生爬行类:中龙
中龙的分布 与大陆漂移
3. 海生无脊椎动物的发展与变革
以“虫筳”、珊瑚、腕足及菊石类的繁 盛为特征,二叠纪末期主要海生动物趋 于衰退或绝灭
珊瑚:以三带型复体四射珊瑚为特点;横板珊瑚在早期也较繁盛,至二叠 末期四射珊瑚、横板珊瑚全部绝灭 腕足类:仍以长身贝、扭月贝、石燕类的繁盛为特征,二叠末期长身贝类、 扭月贝类全部绝灭。
华南下扬子区
下扬子区下降、海侵开始的时间较晚,缺失相当于黔南地区革老 河组地层,其底部金陵组相当于黔南下石炭统的汤耙沟组
上覆地层:二叠系栖霞组 平行不整合 上石炭统: 船山组:灰色灰岩、具球状构造(P1?) 黄龙组:浅灰色、肉红色灰岩 下石炭统: 和州组:灰黄色灰岩、泥灰岩 高骊山组:杂色砂岩、页岩夹泥灰岩 金陵组:灰黑色灰岩,含假乌拉珊瑚 平行不整合 下伏地层:泥盆系五通组
D1:无颌类,如多鳃鱼
没有真正的上、下颌骨, 体外一般披有坚厚的骨片, 常统称为甲胄鱼类
2. 原始两栖类的出现
晚泥盆世的总鳍鱼 类具有强大的肉鳍, 可以在泥沙上爬行, 既能用鳃呼吸,又 能用肺呼吸,被认 为是两栖类的祖先。 原始两栖类的代表 动物为:鱼石螈

古生物试卷(含答案)

古生物试卷(含答案)

中国矿业大学2007-2008学年度第2学期(资源勘查工程)学期(资源勘查工程)《古生物地层学》试卷(A )卷)卷考试时间:100分钟;考试方法:半开卷分钟;考试方法:半开卷学院学院 班级班级 姓名姓名 学号学号 题号题号 一 二 三 四 五 六 总分总分 得分得分阅卷人阅卷人一、填空题(每空1分,合计20分)分)1.蜓壳的旋壁大多数是分层的,其组合类型各不相同,其中四层式是由 、 、 、 所组成的。

所组成的。

2.头足纲的缝合线是指.头足纲的缝合线是指 的边缘与的边缘与 里面的接触线。

根据缝合线褶皱强烈程度,可以分为度,可以分为 、 、 、 、 五类。

五类。

3.两栖类最早出现的地质时代是.两栖类最早出现的地质时代是 ,它是由,它是由 登陆演化而来的。

登陆演化而来的。

4.人类从南方古猿到现代人的演化进程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人类从南方古猿到现代人的演化进程大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 、 、 。

5.中生代爬行动物十分昌盛,其中.中生代爬行动物十分昌盛,其中 类占据了陆地生态域、类占据了陆地生态域、 类占据了空中生态域、生态域、 类统治了海洋生态域。

类统治了海洋生态域。

二、分析题二、分析题1.简述原蕨植物门的主要特点?分析它们在植物进化上的重要意义?(6分)分) 2.某地区石炭纪地层发育情况如下表所示:(8分)分)地层情况地层情况 西部边缘西部边缘 西部西部 中部中部 东部东部 总厚度总厚度 8m 55m 118m 180m 海相灰岩海相灰岩 化石情况化石情况0层2层 含腕足类、珊瑚含腕足类、珊瑚5层含腕足类、双壳类含腕足类、双壳类9层 腕足、菊石菊石试分析:⑴当时的古地势如何?试分析:⑴当时的古地势如何?⑵海水来自何方?⑵海水来自何方?3.试分析加里东构造阶段中期太康运动对我国华北地台的影响(6分)分) 三、名词解释(每小题3分,合计15分)分)1.腕螺.腕螺 2.中轴.中轴 3.单位层型.单位层型4.双变质带.双变质带 5.地层层序律.地层层序律四、简述我国东部地区二叠纪华北与华南含煤地层的时空分布规律。

贵州南部泥盆系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贵州南部泥盆系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贵州南部泥盆系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贵州南部泥盆系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
贵州南部的泥盆系为一个大型的楔状体.从深水背景的`广西南丹罗富剖面到古陆边缘的贵阳乌当剖面,泥盆系由13个层序变薄尖灭成5个层序,这是泥盆纪早期海侵尖灭与晚期海退尖灭的结果.研究区泥盆系由海侵碎屑岩岩系到清水台地碳酸盐岩岩系地层序列构成2个二级层序,又可进一步划分为13个三级层序.二级层序和三级层序均由其特殊的沉积相序列组成.研究区泥盆系层序地层划分和层序地层格架的建立提供了一个在年代地层与海平面变化框架内研究"相迁移"的良好实例.
作者:刘智荣 LIU Zhi-rong 作者单位:中国地质大学地质过程与矿产资源国家重点实验室,北京,100083;中国地质大学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100083 刊名:地质通报ISTIC PKU 英文刊名:GEOLOGICAL BULLETIN OF CHINA 年,卷(期): 2007 26(2) 分类号: P5 关键词:层序地层泥盆系贵州南部。

泥盆纪

泥盆纪

泥盆纪简介泥盆纪(Devonian period)(鱼类的时代)泥盆纪(Devounian,符号D)是地质年代中的一个纪,开始于同位素年龄416±2.8百万年(Ma),结束于359.2±2.5Ma。

泥盆纪(Devonian):泥盆纪时期是指三亿六千万年至四亿六百万年前,也就是古生代中叶的这段期间。

可另分为三个时期-前泥盆纪时期(四亿零六百万至三亿八千七百万年前)、中泥盆纪时期(三亿八千七百万387至三亿七千四百万年前)、以及后泥盆纪时期(三亿七千四百万至三亿六千万年前)。

泥盆纪生物生活图地质年代名称,古生代的第四个纪,约开始于4.1亿年前,结束于3.5亿年前,持续约5000万年。

“泥盆纪分为早、中、晚3个世,地层相应地分为下、中、上3个统。

泥盆纪古地理面貌较早古生代有了巨大的改变。

表现为陆地面积的扩大,陆相地层的发育,生物界的面貌也发生了巨大的变革。

陆生植物、鱼形动物空前发展,两栖动物开始出现,无脊椎动物的成分也显著改变。

早期裸蕨繁茂,中期以后,蕨类和原始裸子植物出现。

无脊椎动物除珊瑚、腕足类和层孔虫(Stromatoporoidea,腔肠动物门,水螅虫纲的一个目)等继续繁盛外,还出现了原始的菊石(Ammonites,属软体动物门,头足纲的一个亚纲)和昆虫。

脊椎动物中鱼类(包括甲胄鱼、盾皮鱼、总鳍鱼等)空前发展,故泥盆纪又有“鱼类时代”之称。

晚期甲胄鱼趋于绝灭,原始两栖类(迷齿类(Labyrinthodontia)(亦称坚头类)开始出现的。

名称来历“泥盆”(Devon)来自日语,是英国英格兰西南半岛上的一个郡名的日语音译(现称德文郡,Devonshire),日语中“泥”读dee,“盆”读bon,所以日本人就用汉字“泥盆”翻译英文Devon。

泥盆纪是英国地质学家塞奇威克(A.Sedgwick)和默奇森(R.I.Muchison)研究了该郡的“老红砂岩”后,于1839年命名的。

这个时期形成的地层称为“泥盆系”,代表符号为“D”。

【地史学】 第11章_泥盆纪

【地史学】  第11章_泥盆纪
反映了干热气候下的河湖及 滨岸沉积。
那高岭组
以细碎屑岩夹灰岩为 特征,含腕足类、珊 瑚等,为正常浅海相 生物。
其下部的海相碎屑岩 代表了本区泥盆纪海 侵的开始。
中部的碳酸盐反映了 海侵的进一步扩大。
郁江组:总体为碎屑岩 ,向上渐变为碳酸盐岩 。含腕足类、珊瑚等。
四排组:以厚层台地碳 酸盐沉积为特色,含腕 足类、珊瑚等,为滨浅 海生物礁相沉积。
与海平面变化、缺氧事件 及其可能的地外天体碰撞造成 的全球性生物绝灭事件在泥盆 系内部只少有8次,其中重要的 有3次。
每个生物门类的起源、辐射、复苏、灭绝就像每棵树木的生活经历一样
埃姆斯阶(Em)事件:发生于埃姆斯阶内 部(四排组下部),以东京石燕动物群的 绝灭为标志。
弗拉斯-法门阶事件(F-F事件):是显生 宙以来五大生物绝灭事件之一。反映在 弗拉斯期末大量的珊瑚、层孔虫、腕足 、三叶虫、菊石等绝灭。法门期起形成 新的动物群,例如:腕足类小嘴贝类的 兴起。
Asterolepis等,代表潮湿气候条件下近海河湖盆地沉积。
中华鱼
近年在皖南、浙西等地陆续发现五通组具滨岸碎屑沉积 ,并见有小型腕足化石,说明晚期有海泛层存在。
皖南巢湖地区北部(实习基地)也仅发育了上泥盆统五通 组,岩性特征、生物群面貌(植物、双壳、叶肢介,上 部曾发现小型腕足类化石)及沉积环境与上述相似。
主要代表:Calceola (拖鞋珊瑚)、Phillipsastraea (费氏 星珊瑚)和Hexagonaria (六方珊瑚)。
拖鞋珊瑚
主要代表:Calceola (拖鞋珊瑚)、Phillipsastraea (费氏 星珊瑚)和Hexagonaria (六方珊瑚)。
费氏星珊瑚
主要代表:Calceola (拖鞋珊瑚)、Phillipsastraea (费氏 星珊瑚)和Hexagonaria (六方珊瑚)。

右江盆地海相泥盆系_中三叠统层序界面成因类型与盆地演化_侯中健

右江盆地海相泥盆系_中三叠统层序界面成因类型与盆地演化_侯中健

① 成都理工学院“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资助项目的部分研究成果收稿日期:1999-06-30文章编号:1000-0550(2000)02-0205-05右江盆地海相泥盆系-中三叠统层序界面成因类型与盆地演化①侯中健 陈洪德 田景春 覃建雄 彭 军(成都理工学院沉积地质研究所 成都 610059)摘 要 在右江地区海相层序地层学研究的基础上,将层序界面区分为升隆侵蚀层序不整合界面、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和造山侵蚀层序不整合界面四个成因类型,并且相同成因类型的层序界面,在盆内不同地域的具体表现形式不尽相同,它们与盆地的成生、发展有紧密的联系,这些界面类型依次反映了盆地的新生、演化和盆山转换过程。

关键词 层序地层 层序界面成因类型 海相层序 盆地演化 右江盆地第一作者简介 侯中健 男 1966年出生 讲师(博士生) 沉积学及构造地质学中图分类号 P539.2 文献标识码 A 沉积盆地的层序充填,记载着盆地成生、发展、演化的信息,层序界面是沉积盆地的充填特征之一〔1〕,对层序界面成因类型的讨论,可以获得盆地演化的历史。

许效松、刘宝王君在扬子台地西缘对二叠系-三叠系层序界面成因分析与盆山转换的研究〔2,3〕,为这方面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右江地区是中国南方海相沉积—构造演化区的一部分,从泥盆纪至中三叠世沉积层序发育较为完整,地质事件丰富,构造—沉积动力转化特征明显,盆地演化序列完整〔4,5〕。

通过对该区层序地层学研究,于泥盆系至中三叠统划分了6个二级层序和44个三级层序(表1)。

对这些层序的成因进行分析,可以建立层序界面与沉积盆地演化的关系。

1 层序界面的成因类型层序地层学研究中,P .R .Vail 关于层序界面的划分是以海平面的下降速率是否大于陆棚坡折带的盆地沉积速率为标志,将层序界面划分为Ⅰ型和Ⅱ型〔1〕。

层序不整合界面作为一个层序的顶面或底面,在一定的区域内具等时的性质,是等时界面,也是层序研究的核心,它不仅反映了海平面升降速度与构造沉降的耦合关系,而且还反映了这两者耦合作用之下形成的物质响应和两者之间的本质差别,以及形成这些差别的盆地性质及动力学机制。

地史学7

地史学7

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
三,石炭纪 生物界 中国石炭纪的沉积 世界石炭纪的沉积 中国的古地理格局生代地质演化
三,石炭纪 生物界
脊椎动物:两栖类占统治地位,晚期出现原始的爬行 类——林蜥,这是生物进化中又一次重大的演化事件. 植物:异常繁盛,石松,节蕨,种子蕨,真蕨,科达等 均有规模发展,形成了高大的森林.同时形成了植物 分区. 无脊椎动物:珊瑚,腕足繁盛,类的出现是一次大的 事件,主要是地层意义重大.双壳类有一些发展.
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
石炭纪的矿产 煤 华北,华南均有发育 铁,铝,黏土矿 锰 石膏 石灰岩,白云岩
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
五,二叠纪 生物界 中国二叠纪的沉积 世界二叠纪的沉积 中国的古地理格局和构造体系 二叠纪的矿产
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
五,二叠纪 生物界
植物:早二叠世和石炭纪晚期相似,以石松,节蕨, 科达和真蕨,种子蕨为主;晚二叠世出现了裸子植物, 松柏和苏铁类非常繁盛. 脊椎动物:两栖类和爬行类均有大规模的发展,出现 了众多新物种.有学者认为哺乳动物的祖先出现在二 叠纪晚期,但是证据还不是很充分.
第七章 晚古生代地质演化
中国二叠纪的沉积(其他地区) 中国北方槽区(古亚洲洋)
自加里东运动以来开始由西向东闭合,在二叠纪天山 一带已经基本闭合,但东部地区构造活动仍然活跃.
秦岭槽区(古中国洋)
和北方槽区一样由西向东闭合,至二叠纪仅有东部地 区仍然有构造活动.
三江槽区(特提斯洋)
仍然处于激烈的活动时期.
三,泥盆纪 生物分区 北方大区:西伯利亚,北美,我国东北 等地,以产小型单体珊瑚为特征 特提斯大区:欧洲,东亚,澳大利亚等 地,以产造礁生物为特征 南方大区:非洲和南美等地,主要为冷 水动物产出.

地层学第七章(晚古生代)

地层学第七章(晚古生代)

发育滨浅海相碳酸盐岩地层,岩性岩相较为单一。
1.华南板块 贵州南部都匀、独山一带的石炭系发育良好。由滨浅海 相、海陆交互相、潮坪碳酸盐岩相组成。
潮坪碳酸盐岩相
贵 州 南 部 石 炭 系 剖 面
浅海灰岩相
滨浅海相 - 海陆交互相(夹煤层)
潮坪沉积
2.华南板块大陆边缘 华南板块西部大陆边缘,由裂谷型枕状玄武岩夹放射虫
硅质岩,到洋脊、洋岛型火山岩及其火山碎屑浊积岩,也夹
有放射虫硅质岩。应为多岛洋发展阶段。 华南板块北部大陆边缘为南秦岭洋盆,中秦岭以碳酸盐 岩广布,厚度变化较大。南秦岭勉略为蛇绿岩带,已发现深 水放射虫,证明存在结构复杂的构造古地理格局。 华南板块东部边缘为狭窄的活动陆棚带,海侵直接来自 东侧的古太平洋海域。 华南板块以南,海南岛中部五指山地区已发现岩关期
在我国东部(贺兰山-龙门山-大雪山以东)阴山—秦岭之
间的华北区及秦岭以南的华南区,海西运动阶段主要表现为地 壳的大幅度的隆起和坳陷,以及随之而引起的大规模海海进与
海退。
D-C1
★ 华北及东南部广大区域仍属剥蚀区,未见沉积;
★ 中国南部:广西运动后,南方大部为陆相沉积 D1 仅在滇、黔、桂一带有晚期的入侵;
和生物界的重要变革。中国境内早二叠世仍有广泛的海侵,早 二叠世末期构造活动加强;晚二叠世沿秦岭-昆仑山一线为界出 现“南海北陆”对峙局面,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三叠纪。
中国晚二叠世古地理图
(一)华南地区 华南地区石炭纪末期-早二叠世初期普遍海退。早二叠世 早期开始新的海侵,晚期出现显著的岩相分异。早二叠世末期
海陆交互相 - 火山喷发
热带-亚热带 陆表海碳酸盐台地相
浅海碳酸盐岩相 滨海沼泽相 潮坪碳酸盐岩相
2.华南大陆边缘

中国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系牙形石

中国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系牙形石

中国四川龙门山地区泥盆系牙形石
蒋武;胡祖修;郑家凤
【期刊名称】《微体古生物学报》
【年(卷),期】1996(13)2
【摘要】龙门山地区泥盆系地层发育,厚度大,一般为2000-40000m,最厚达5000m以上,化石丰富,门类众多。

主要有腕足类、珊瑚、双壳类、三叶虫、头足类、竹节石和层孔虫等。

碳酸盐岩地层中发现了大量的牙形石。

作者对桂溪、雁门坝和硫铁矿三条剖面中的牙形石做了系统工作,在雁门坝和硫铁矿剖面中,发现了丰富的Palmatolepis(蹼刺)。

经分析研究,将该区泥盆系划分出13个牙形石带和组合。

在此基础上,对泥盆系的地层单元及下、中、上泥盆统之间的界线进行了划分,对该区泥盆纪的古生物地理进行了分析。

【总页数】11页(P195-205)
【关键词】牙形石;泥盆系;龙门山;四川
【作者】蒋武;胡祖修;郑家凤
【作者单位】西南石油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Q915.817
【相关文献】
1.广西六景泥盆系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及碳同位素组成 [J], 曾雄伟;杜远生;张哲
2.马角坝泥盆系观雾山组顶部的牙形石 [J], 龚大明
3.黔南早石炭世牙形石及泥盆—石炭系界线 [J], 姜建军
4.广西全州地区晚泥盆世牙形石和腕足类生物地层 [J], 尹家一;寇晓虎;郭俊刚;宋博文;艾承志;侯亚飞;王嘉轩;汤君阳
5.滇西保山地区晚泥盆世至早石炭世早期牙形石生物相 [J], 龚大明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层序界面特征及成因类型

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层序界面特征及成因类型

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层序界面特征及成因类型
秦都;田景春;彭军;修申成
【期刊名称】《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年(卷),期】2004(31)5
【摘要】在层序地层学研究中关键是有关界面的识别,尤其是层序底界面的识别.以新疆塔里木盆地志留系-泥盆系为例,在大量野外剖面详细观测的基础上,识别出了层序底界面的物质表现形式有7种类型,它们分别是:古风化壳,渣状层,斜坡重力流冲刷侵蚀面,超覆面,最大海泛面,岩性、岩相转换面,侵蚀冲刷面.在详细讨论了各类型界面特征的基础上,将上述界面可归结为4种成因类型,分别是:造山侵蚀层序不整合界面,隆升侵蚀层序不整合界面,海侵上超层序不整合界面,陆上暴露层序不整合界面.这一研究成果对于正确识别和划分层序具有重要的意义.
【总页数】6页(P484-489)
【作者】秦都;田景春;彭军;修申成
【作者单位】浙江大学地球科学学院,杭州,310027;中国石化西部新区勘探指挥部;成都理工大学;西南石油学院;成都理工大学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TE121.34
【相关文献】
1.塔里木盆地巴楚—麦盖提地区志留—泥盆系油气成藏规律 [J], 李赫;董清水;楼仁兴;张凯文;张勇;孙雷
2.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地区奥陶系层序界面特征及成因分析 [J], 姜海健;陈强路;尤东华;黄继文;陈跃
3.塔里木盆地中部志留-泥盆系沉积构造背景 [J], 宋文杰;李曰俊;王国林;胡剑风;闵磊;谢烈文
4.塔里木盆地志留-泥盆系克拉通盆地气候层序发育模式研究 [J], 刘景新;王云鹤
5.塔里木盆地柯坪、巴楚断隆志留-泥盆系砂岩碎屑组分与构造背景关系分析 [J], 郭战峰;刘新民;刘颉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广西六景泥盆系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及碳同位素组成

广西六景泥盆系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及碳同位素组成

广西六景泥盆系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及碳同位素组成曾雄伟;杜远生;张哲【期刊名称】《古地理学报》【年(卷),期】2010(12)2【摘要】广西六景泥盆系剖面是中国泥盆系标准剖面之一,通过对其弗拉斯阶-法门阶(F-F)界线附近地层进行详细的牙形石生物地层研究,自下而上识别出3个牙形石带:晚thenana带、linguiformis带和triangularis带.F-F界线位于融县组下部(第7号层与第8号层之间),在谷闭组顶界之上3.32 m处.碳同位素的分析结果表明,F-F之交δ~(13)C具有显著正偏移,增幅为2.0‰,与湖南老江冲、广西垌村和杨堤以及欧洲、美洲、非洲和澳洲等地的F-F界线附近的碳同位素记录一致,且具有相近的变化幅度.δ~(13)C正异常与F-F界线上的生物灭绝有关,由于食微生物的高等生物灭绝,微生物大量繁盛,诱导海水缺氧,导致海洋有机碳埋藏速率增加,从而形成δ~(13)C的正偏.F-F界线层发育一套以碎屑灰岩为特色的事件沉积,该事件沉积在广西乃至全球具有等时性,可能与小行星碰撞地球引起的全球性海啸有关.【总页数】9页(P185-193)【作者】曾雄伟;杜远生;张哲【作者单位】宜昌地质矿产研究所,湖北宜昌,443003;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生物地质与环境地质教育部重点实验室,湖北武汉,430074【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Q911.6【相关文献】1.广西泥盆系弗拉阶-法门阶之交分子地层研究 [J], 龚一鸣;李保华;吴诒2.华南弗拉斯阶—法门阶界线层牙形刺生物地层研究——兼论弗拉斯期—法门期生物绝灭事件 [J], 季强3.碳稳定同位素在泥盆系-石炭系及弗拉阶-法门阶界线层远距离地层对比的应用[J], 白顺良;王大锐;杨家健4.贵州三叠系拉丁阶-卡尼阶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 [J], 孙作玉;郝维城;江大勇5.广西六景泥盆纪吉维阶-弗拉斯阶界线层牙形石生物地层 [J], 江大勇;丁干;白顺良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新疆南天山下泥盆统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珊瑚及其地层意义

新疆南天山下泥盆统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珊瑚及其地层意义

古生物学报,43(3):366-376(2004年7月)Acta P alaeontologica Sinica,43(3):366-376(July,2004)收稿日期:2003-11-10*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专项经费(G2000077700)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No.40272005)资助课题。

新疆南天山下泥盆统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珊瑚及其地层意义*廖卫华 弗朗西斯科#索托(中国科学院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南京210008) (西班牙奥维耶多大学地质系,奥维耶多33005)提要 出露于新疆南天山东部的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属于近岸、富氧、温暖的浅海沉积。

该组自上一个世纪三十年代创建以来,有关它的地质时代归属一直存在着争论,作者根据珊瑚(包括四射珊瑚、床板珊瑚和日射珊瑚)、介形类和牙形类等门类化石的综合研究,主张将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置于下泥盆统下部的洛赫柯夫阶。

关键词 珊瑚化石 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 早泥盆世 南天山 新疆1 前言新疆南天山东部的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Arpishmebulaq Formation)(插图1)是上一个世纪三十年代由瑞典人诺林(Norin,1937,1941)命名的,厚度在400m 以上,自下而上划分成A 、B 、C 、D 、E 、F 六层。

Norin 将所采集的部分珊瑚化石交由Regn ll(1941)描述发表,至今在瑞典的博物馆中仍存放着某些珊瑚的模式标本。

关于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的地质时代长期悬而未决:Norin 最早主张A )E 层的时代为志留纪(其中A 层无化石),而最上部的F 层则可能属于泥盆纪;张日东、俞昌民等(1959)和侯鸿飞、王士涛等(1988)根据腕足类和其它门类化石认为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的时代应为早泥盆世;王宝瑜(1988)和王务严(1990)根据床板珊瑚和其它化石坚持将它归于上志留统;廖卫华等(1990,2001)、廖卫华和夏凤生(1996)、夏凤生(1997)、邓占球(2001)以及Soto 和Liao(1998,1999,2001)则根据珊瑚、介形类和牙形类等化石将阿尔皮什麦布拉克组(B )F 层)置于下泥盆统下部的洛赫柯夫阶(Lochkovian)。

第七节 泥盆系

第七节 泥盆系

第七节泥盆系广西泥盆系分布广泛,地层发育良好,为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碎屑岩、泥质岩及硅质岩,以碳酸盐岩为主。

总厚595-6 778米。

化石种类繁多,分两大类。

一类以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棘皮动物、腕足类、介形类、瓣鳃类为主,兼有三叶虫、牙形类、竹节石等和植物组成的底栖生物群落;另一类是笔石、菊石、薄壳竹节石、介形类、薄壳腕足类、牙形类、三叶虫和鱼类等游移生物群落。

与下伏地层的关系除钦州、玉林一带与志留系为连续沉积,呈整合接触外,其余地区普遍为不整合接触。

桂东北、桂北局部缺失早—中泥盆世部分地层,中、上泥盆统直接超覆在下古生界及元古界不同层位之上。

赋存矿产有锰、铁、钒、磷、黄铁矿及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重晶石、硅灰石、大理石等矿产。

此外,产自该地层的金属矿产还有铅、锌、钨、锡、锑、汞、金、银、铀及水晶、硅灰石等,是广西最重要的含矿地层。

广西泥盆纪沉积相、岩性组合和生物群落变化很大,可大致划分出桂中、桂东南、桂西南、桂西北、桂东北及合浦5个区。

沉积类型主要有台沟相浮游型、台地相底栖型、滨岸相混合型及其过渡类型,分别命名为南丹型、象州型、曲靖型及北流型,代表性剖面有南丹县罗富、横县六景、象州县大乐和北流县大风门4处,属华南海相泥盆纪标准剖面所在地,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已批准分别建碑保护。

此外,桂林附近南边村剖面经1988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认为全球性泥盆-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

以上均是中外学者研究泥盆纪地层的重要场所。

南丹型沉积主要分布于桂西北的南丹及桂东南区,桂西南区亦有零星出露。

属碳酸盐台地较深水(台沟)宁静的古地理环境。

岩性以深灰色的灰岩、硅质岩和黑色泥岩为主,局部有砂岩、火山岩和少量白云岩。

生物群主要是漂浮、游泳的菊石、三叶虫、竹节石、牙形类和少量笔石、薄壳腕足类。

代表性剖面在南丹县罗富乡。

象州型沉积主要分布于桂中区。

属浅水碳酸盐台地的古地理环境。

岩性以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泥岩为主,夹有砂岩。

泥盆系黄家磴组地层特征+二叠系栖霞组地层特征

泥盆系黄家磴组地层特征+二叠系栖霞组地层特征
瑚化石,厚2~18米;
• ③为黑或深灰色厚层灰岩,含燧石结核,上部含珊瑚,厚100 米;
• ④上硅0米。
• 为浅海相硅质碳酸盐岩沉积,含珊瑚及蜓化石。 • 与下伏梁山组地层整合接触。
主要内容
一、区域上二叠系栖霞组地层特征 二、路线上二叠系栖霞组地层特征 三、第四系点间特征
结束


二叠系栖霞组地层特征
主要内容
一、区域上二叠系栖霞组地层特征 二、路线上二叠系栖霞组地层特征 三、第四系点间特征
• 栖霞组(P2q)简介
• 命名地点在南京东郊约20千米的栖霞山。 • 以暗蓝灰色层状灰岩为主,含不规则的燧石结核,厚110~250
米。
• 在南京地区自下而上大致分为四层: • ①臭灰岩层,为黑色沥青质泥质灰岩,无燧石结核,含蜓化石; • ②下硅质层,为黑色不纯灰岩及硅质页岩,含燧石结核,含珊
主要内容
一、区域上泥盆系黄家磴组地层特征 二、路线上泥盆系黄家磴组地层特征
黄家磴组简介
• 命名于湖北长阳县马鞍山黄家磴。 • 以黄、灰、灰绿色页岩与砂质页岩和砂岩为主,
时夹鲕状赤铁矿层。 • 地层厚6-70米。 • 为滨-浅海碎屑沉积环境,含植物和腕足类等。 • 与下伏云台观组呈整合接触。
主要内容
海绵化石的纵切面,中间发白的为中央腔。 栖霞组中的其他较小的化石有孔虫、钙藻及蜓类化石需要在 显微镜下鉴定,特别是蜓化石,它是石炭二叠的标准化石, 具有确定地层时代意义。
• 有孔虫:是一类古老的原生 动物,5亿多年前就产生在
海洋中,至今种类繁多。
栖霞组地层中还有一些特殊的沉积矿物,这里见到 的是一种硫酸盐矿物--天青石(硫酸锶),因其呈 菊花状集合体又称菊花石。
路线五:基地-链子崖-基地

【高中地理】泥盆纪的沧海桑田

【高中地理】泥盆纪的沧海桑田

【高中地理】泥盆纪的沧海桑田泥盆纪时,生物界发生了从海洋征服大陆的巨变,只是从这一时期起,生物才开始从海洋向陆地发展。

在当时,鱼类首先从无脊椎动物中分化出来,形成生物界的新族。

由于泥盆纪的鱼类空前繁盛,泥盆纪又称“鱼类的时代”。

那时的鱼类都生活在淡水或滨海三角洲半咸水中,早期的鱼类比较原始,还没有上、下颌的分化,后来才出现较进步的类型。

我国的多鳃鱼、东方鱼、龙门山鱼、盔甲鱼等都非常著名。

与此同时,植物中的先驱者已经向陆地上扩展,在这个新的环境中,它们淋浴着和煦的阳光,逐渐占据了辽阔的大地,地球开始披上了绿装。

还在早古生代时,地球就经历了漫长的地质构造运动,科学家们称“加里东运动”,这次运动完结后,形成全球范围的海域缩退,其结果是陆地面积进一步扩充了,地形起伏复杂,气候变得干燥炎热。

在泥盆纪早期,适宜这种环境的裸蕨植物获得了迅速发展,泥盆纪晚期,石松类和真蕨类形成了成片的森林。

这为陆生生物的发展准备了条件,在当时干热的环境中,水体逐渐干涸促使一部分鱼类不得不用鳍在泥沼中爬行,当肉鳍演变成四肢,使它们能够爬到树林中去时,一个新的门类出现了,这就是两栖类。

事实上,部分植物摆脱海洋登陆,客观上为生物界的发展奠定了条件,因此是生物演化史上的重大事件。

另一方面,海洋中的无脊椎动物仍然统治着那里的世界,腕足类、珊瑚、层孔虫、苔藓虫、双壳类、牙形刺等生物在大洋中竞相发展,其中腕足类是非常引人注目的一类生物。

腕足类属于底栖固着型生物,软体由两瓣壳所保护,此外,还有一个用于支撑和固定身体的肉茎。

它们在喜欢固定生活在安静的海底,与世无争。

腕足类品种繁多,在我国南方这一时期的地层中,保存着丰富的腕足动物化石,广西泥盆系号称腕足动物化石的“聚宝盆”,在那里,到处都可以见到石燕贝类、扭月贝类、无洞贝类、穿孔贝类、长身贝类等形形色色的腕足动物化石。

泥盆纪时,珊瑚也非常繁盛,珊瑚对气候的影响感知灵敏,群体造礁珊瑚分布在热带、亚热带,而在温凉气候下主要是小型单体珊瑚。

泥盆系 志留系 高开考真题

泥盆系 志留系 高开考真题

泥盆系志留系高开考真题
单项选择题
(下列选项中,只有一项符合题意)
1.与基性岩浆岩相比,酸性岩浆岩的()。

A.颜色相对较浅
B.颜色相对较深
C.颗粒相对较粗
D.颗粒相对较细
2.下列各项中,全部为变质岩结构类型的是(A.压碎结构、变晶结构、变余结构
B.全晶质结构、半晶质结构、玻璃质结构c. 斑状结构、泥质结构、生物结构
D.碎屑结构、泥质结构、化学结构
3.下列各种岩石构造中,( )属于沉积岩类的构造。

A.流纹构造
B.杏仁构造
C. 片理构造
D. 层理构造
4.某种矿物常发育成六方柱状单晶或形成晶簇,或成致密块状、粒状集合体,无色或乳白色,玻璃光泽、无解理、贝壳状断口呈油脂光泽,硬度为7,此矿物为(
A.石膏
B.方解石
C.滑石
D.石英
5.在下列选项中,( )是火成岩常见的构造类型。

A. 气孔构造、层理构造、片理构造、块状构造B. 气孔构造、块状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杏仁构造、流纹构造、片状构造、块状构造D.条带状构造、眼球状构造、块状构造、气孔构造
6.下列各项属于变质岩所特有的矿物成分的是()
A.石墨、滑石、绿泥石、绢云母、蛇纹石
B. 石榴子石、兰晶石、黄玉、滑
石、石英C.绿帘石、绿泥石、绢云母、蛇纹石、白云母
D.石墨、石榴子石、黑云母、方解石
7.变质岩的典型构造是()
A.杏仁构造
B. 片理构造
C.层理构造
D. 流纹构造
8.由铝硅酸盐类矿物经化学风化作用形成的,颗粒极细小,具很大的亲水性、可塑性胀性。

这类矿物统称为( )
A.风化矿物
B.黏土矿物
C.变质矿物
D.原生矿物。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第二篇自然环境第一章地质地貌第一节地层构造

自然环境自然环境第二篇自然环境第一章地质地貌第一节地层构造

1.84
说明
1、本表据 《鹿寨 县农业 区划资 料》整编。 2、表 内各类 面积不 含自治区、 地区( 市)、 县单位 驻地面积。
第三节 山脉
镇境海拔 100 米以上山岭共 30 座(最高为海拔 356 米的石山),其中海拔 100 米以 上 11 座,海拔 200 米以上 13 座,海拔 300 米以上 5 座。
风速
据多年气象资料记载,多年平均风速为 2.0 米每秒(相当二级)。短暂最大风速 28 米每秒(10 级),于 1965 年 7 月 23 日出现在镇境部分城乡。
风力
正常年景从 10 月份开始,热带海洋气团已逐渐南撤,大陆冷高压已加强,北方冷空 气开始侵袭华南地区,此期间镇境多为南转北风,风力由小而大;11 月下旬至翌年早春, 北风达强盛时期,以 1 月为最大,平均风力在 3——4 级;年内出现 8 级左右大风,平均 有 3—4 天;洛清江河谷和湘桂铁路是冷空气入侵我县的主要通道,因而风力最大的是鹿 寨大桥、鹿寨火车站一带,冬春季风力比镇境各地大 2—3 级。
镇境地貌类型面积 统计表
单 位 总面积
原鹿寨镇 原城关乡 合计
1644.47 36111.13 37755.60

面积
0 0 0
地 占 面积
0 0 0
面积
0 19450.27 19450.27
高丘 0
913.40 913.40
单位:公顷


其中 中丘
低丘
占总面积
0
0
0
3514.07 15022.80 53.86
蒸发
据多年气象资料,镇境历年平均总蒸发量为 1690 毫米,比历年平均降水量多 188 毫米,多 12.5%。各年度总蒸发量多数年份超过总降水量。月均蒸发量除 4—6 月以及 8 月小于当月降水量外,其余各月均大于降水量,尤以 9—12 月及 1 月最为明显,故降水 相对有效性小,旱季较长。

广东泥盆纪岩石地层划分

广东泥盆纪岩石地层划分

广东泥盆纪岩石地层划分
赵汝旋
【期刊名称】《广东地质》
【年(卷),期】1995(010)001
【摘要】广东泥盆系除奥东区全由碎屑岩组成外,粤西,粤北和粤中区均具有下部碎屑岩和上部碳酸盐岩、碎屑岩(或硅质岩)呈不等厚互层的二元结构,以碎屑岩与碳酸盐岩(或硅质岩)的分界为标志划分为1个群(桂头群)13个组(杨溪组等)和5个段(石角咀段等)共19个岩石地层单位,广东泥盆纪海水随时间的推移大致呈西一东方向进、退,形成的各岩石地层单位在区域延展中具有明显的穿时特征,沉积时间自西而东逐渐变晚。

【总页数】8页(P27-34)
【作者】赵汝旋
【作者单位】无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P534.44
【相关文献】
1.广东省元古代岩石地层划分的建议 [J], 邱瑞山
2.广东肇庆第四纪岩石地层划分 [J], 张德维;林良桩
3.广东三叠纪岩石地层划分 [J], 凌秋贤;林建南
4.赣西地区泥盆纪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J], 凌联海;李宜春;钟达洪
5.江西省泥盆纪岩石地层划分与对比 [J], 凌联海;楼法生;冯晔;刘春根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节泥盆系广西泥盆系分布广泛,地层发育良好,为海相沉积的碳酸盐岩、碎屑岩、泥质岩及硅质岩,以碳酸盐岩为主。

总厚595-6 778米。

化石种类繁多,分两大类。

一类以珊瑚、层孔虫、苔藓虫、棘皮动物、腕足类、介形类、瓣鳃类为主,兼有三叶虫、牙形类、竹节石等和植物组成的底栖生物群落;另一类是笔石、菊石、薄壳竹节石、介形类、薄壳腕足类、牙形类、三叶虫和鱼类等游移生物群落。

与下伏地层的关系除钦州、玉林一带与志留系为连续沉积,呈整合接触外,其余地区普遍为不整合接触。

桂东北、桂北局部缺失早—中泥盆世部分地层,中、上泥盆统直接超覆在下古生界及元古界不同层位之上。

赋存矿产有锰、铁、钒、磷、黄铁矿及石灰岩、白云岩、石英砂岩、重晶石、硅灰石、大理石等矿产。

此外,产自该地层的金属矿产还有铅、锌、钨、锡、锑、汞、金、银、铀及水晶、硅灰石等,是广西最重要的含矿地层。

广西泥盆纪沉积相、岩性组合和生物群落变化很大,可大致划分出桂中、桂东南、桂西南、桂西北、桂东北及合浦5个区。

沉积类型主要有台沟相浮游型、台地相底栖型、滨岸相混合型及其过渡类型,分别命名为南丹型、象州型、曲靖型及北流型,代表性剖面有南丹县罗富、横县六景、象州县大乐和北流县大风门4处,属华南海相泥盆纪标准剖面所在地,1984年自治区人民政府已批准分别建碑保护。

此外,桂林附近南边村剖面经1988年国际地质科学联合会确认为全球性泥盆-石炭系界线辅助层型剖面。

以上均是中外学者研究泥盆纪地层的重要场所。

南丹型沉积主要分布于桂西北的南丹及桂东南区,桂西南区亦有零星出露。

属碳酸盐台地较深水(台沟)宁静的古地理环境。

岩性以深灰色的灰岩、硅质岩和黑色泥岩为主,局部有砂岩、火山岩和少量白云岩。

生物群主要是漂浮、游泳的菊石、三叶虫、竹节石、牙形类和少量笔石、薄壳腕足类。

代表性剖面在南丹县罗富乡。

象州型沉积主要分布于桂中区。

属浅水碳酸盐台地的古地理环境。

岩性以泥灰岩、灰岩、白云岩及泥岩为主,夹有砂岩。

生物群多为底栖固着的层孔虫、珊瑚、腕足类、苔藓虫,并有底栖移动的竹节石及少量牙形类。

代表性剖面有横县六景和象州县大乐。

曲靖型沉积命名引自云南省东部。

分布于桂东北区。

属滨海近岸动荡的古地理环境。

岩性主要为砂岩、含砾砂岩夹砂质泥岩及泥岩。

化石有鱼类、植物、介形类和腕足类。

广西境内未建立此类型标准剖面。

北流型沉积主要分布于桂东南的北流及桂西南区。

属碳酸盐台地边缘近岸浅水、水动力较强的古地理环境。

岩性主要为灰岩、白云岩。

生物群以底栖固着的腕足类、珊瑚为主,常构成生物礁或滩。

代表性剖面在北流县陵城镇大风门。

桂中区该区包括柳州、宜山、融安、罗城、环江、鹿寨、象州、武宣、金秀、荔浦、来宾、贵港、横县等县(自治县)、市。

泥盆系下统下部为紫红色碎屑岩,含少量化石;下统上部至上统主要为灰岩、白云岩,化石以腕足类、珊瑚为主。

总厚达5 000米。

各统、组间一般为整合接触。

环江至融安一带缺失中下统,中—上统超覆在寒武系或元古界之上。

莲花山组命名地在贵县(今贵港市)石龙乡莲花山。

朱庭祜1928年建立,原名莲花山系。

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称现名,今标准剖面在横县六景。

岩性为紫红、灰绿色的砂岩、粉砂岩、砂质泥岩夹灰岩、白云岩,底部为砾岩或砾状砂岩,局部夹含铜砂岩。

厚210-1482米。

与下伏寒武系呈角度不整合接触。

化石有云南鱼、亚洲棘鱼、亚洲鱼及植物等,其时代属早泥盆世早期。

那高岭组命名地在横县六景。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56年建立,原名那高岭页岩,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称现名。

岩性为灰绿、蓝灰色的泥岩、页岩及粉砂岩,局部夹泥质灰岩或白云岩、含生物碎屑灰岩。

厚32-234米。

确定时代的化石有那高岭东方石燕、那高岭鱼脊珊瑚、泥盆那高岭鱼等,属早泥盆世中期。

郁江组命名地在横县六景。

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56年建立,原名郁江建造。

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称现名,代表中泥盆世早期地层。

1974年华南泥盆系会议确定为下泥盆统。

岩性为褐灰、灰黄、灰绿色的泥岩、粉砂质泥岩、泥质粉砂岩及砂岩,夹泥灰岩、灰岩。

厚95-618米。

化石有东京巅石燕、箭袋石燕、双腹扭形贝、天轴扭形贝、似巅孔贝、东方隔壁贝、蓝婉贝、钩形贝、拟耙珊瑚、内沟珊瑚、抱合珊瑚、小盘珊瑚、拖鞋珊瑚、异隔脊珊瑚、裂腔多颚刺、德钦三叶虫及介形类、竹节石、头足类、层孔虫、苔藓虫、瓣鳃类、鱼类、植物等,属早泥盆世晚期。

二塘组命名地在武宣县二塘乡滕头村附近,南京地质古生物研究所1978年建立。

仅出露于象州县大乐至武宣县通挽一带。

岩性为灰、深灰色的灰岩、泥灰岩、白云岩、泥岩。

厚178-600米。

确定时代的化石有郁江郝威尔贝、平常巅石燕、广西琴珊瑚、优美多颚剌等,属早泥盆世末期。

四排组命名地在鹿寨县四排圩。

冯景兰1929年建立,原名四排页岩,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称现名。

岩性为灰、灰黑色的灰岩、生物碎屑灰岩、白云岩夹泥岩。

厚40-800米。

确定时代的化石有广西阔石燕、桌珊瑚及反转多颚剌、晚成多颚剌等,属中泥盆世早期。

应堂组命名地在象州县大乐乡应堂村,北京大学地质系1974年建立。

岩性为灰、灰绿色的生物碎屑灰岩、泥岩及泥灰岩。

厚18-180米。

该组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融安县泗顶等地分别超覆在震旦系、寒武系之上。

确定时代的化石有冯氏奇石燕、泪瘤古准石燕、乌塔拉图珊瑚等,属中泥盆世早期。

东岗岭组命名地在象州县城郊东岗岭。

乐森璕1928年建立,原名东岗岭灰岩,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称现名。

岩性为灰黑色的灰岩、泥质灰岩、泥灰岩夹白云质灰岩、白云岩和灰绿色页岩。

厚125-709米。

确定时代的化石有鸮头贝、布哈丁贝、绳珊瑚等。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洞忙有层孔虫礁。

属中泥盆世晚期。

榴江组命名地在鹿寨县寨沙镇(旧榴江县城)。

冯景兰1929年建立,原名榴江系,定为中泥盆世,赵金科1956年研究桂平县木圭该层位所产菊石后确定为晚泥盆世早期,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称现名。

岩性为灰、灰黑色的硅质岩、硅质页岩,局部含锰、磷质。

厚86-135米。

整合于东岗岭组之上。

确定时代的化石有桂平尖棱菊石、箭菊石、环节石及腕足类、介形类等,属晚泥盆世早期。

五指山组命名地在南丹县大厂。

张更等1941年建立,原名五指山层,1957年广西石油普查大队将该组划置榴江组之上。

岩性为浅灰、灰绿、肉红色扁豆状灰岩,夹泥质条带灰岩。

厚120-182米。

化石有介形类,其时代属晚泥盆世晚期。

融县组命名地在融水苗族自治县(原融县)城郊。

1928年乐森璕建立,原名融县灰岩,1959年全国地层会议称现名。

岩性为浅灰、灰白色的灰岩、鲕状灰岩,夹白云岩、白云质灰岩。

厚300-1 800米。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东兴至龙岩一带超覆在震旦系之上。

确定时代的化石有潘涅克珊瑚、弓石燕、帐幕石燕、掌鳞刺及介形类等,在环江北山发育有层孔虫生物礁,属晚泥盆世,与榴江组和五指山组为同期异相沉积。

桂东南区该区指钦州、灵山、博白、陆川、玉林、北流一带。

钦州群命名地在钦州市板城乡倒流村,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4年建立。

该群出露于钦州-灵山一带。

岩性为灰黑、黑色的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硅质岩及泥质硅质岩,局部夹含锰、磷硅质岩。

厚515—825米。

整合于上志留统防城群之上。

确定时代的化石有等宽单笔石、波希米亚拟塔节石等,属早泥盆世。

玉林、北流、陆川、博白一带出露的相当于钦州群下中部地层,1980年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在玉林市樟木乡北均塘村建立北均塘组、良禾塘组和樟木组,三者为连续沉积。

北均塘组岩性为灰绿、灰黑色的泥岩夹粉砂质泥岩、细砂岩。

厚447米。

整合于防城群之上。

确定时代的化石有小齿单笔石、均一单笔石、前海西单笔石、海西新单笔石及腕足类,属早泥盆世早期。

良禾塘组岩性为灰、黄绿色的粉砂质泥岩夹粉砂岩,底部为泥岩。

厚600米。

确定时代的化石有泰氏单笔石、育空单笔石、喜马拉雅新单笔石和东方石燕、’郝威尔贝、裂线贝等,属早泥盆世早期。

樟木组岩性为灰绿色泥岩夹泥质粉砂岩、石英砂岩。

出露厚494米。

确定时代的化石有郝威尔贝、穹房贝等,属早泥盆世中期。

小董群命名地在钦州市小董镇那道,广西区域地质调查队1974年建立。

该群分布于钦州、灵山、防城等市、县(自治县)。

岩性为灰、灰黑色的泥岩、粉砂质泥岩、粉砂岩,局部夹含锰泥岩、细砂岩、砾岩。

出露厚656米。

整合于钦州群之上。

化石有格子塔节石、太平洋单笔石、松卷菊石及介形类、放射虫等,其时代属早—中泥盆世。

出露于玉林—北流一带相当于钦州群上部及小董群的地层有黄猄山组、北流组和东岗岭组,三者间为整合接触关系。

黄猄山组命名地在北流县陵城镇大风门,南京古生物研究所1965年建立。

岩性为黑灰色的白云岩夹白云质灰岩、灰岩。

厚150-622米。

整合于郁江组之上。

化石有腕足类、枝状层孔虫等,其时代属早泥盆世晚期。

北流组命名地在北流县陵城镇大风门,南京古生物研究所1965年建立,当时包括黄猄山段、贵塘段和鸭壤段,划属中泥盆统中部。

1974年经该所修定,限于贵塘段和鸭壤段。

1980年广西地质研究所厘定为中统。

岩性为灰、深灰色的生物碎屑灰岩、生物灰岩夹白云岩,下部夹石英砂岩。

厚475—642米。

确定时代的化石有箕底贝、巨扭贝、奇石燕、桌珊瑚、针珊瑚、拖鞋珊瑚、蜂巢珊瑚、套板珊瑚及介形类、层孔虫、苔藓虫、竹节石等,属中泥盆世早期。

东岗岭组岩性为深灰、灰黑色的灰岩、白云质灰岩。

厚590米。

主要化石有鸮头贝,其时代属中泥盆世晚期。

榴江组出露于钦州、灵山、东兴等地。

岩性为浅灰-黑色的硅质岩、灰岩夹硅质页岩、页岩、砂质页岩,局部夹锰、磷硅质岩。

出露厚197米。

整合于小董群之上。

化石有尖棱菊石、等环节石、掌鳞刺及放射虫、腕足类、三叶虫、介形虫等,其时代属晚泥盆世早期。

五指山组岩性为灰白-灰色的扁豆状灰岩、灰岩夹少量燧石灰岩。

厚76米。

整合于榴江组之上。

化石稀少,仅见介形类,其时代属晚泥盆世晚期。

融县组主要岩性为灰-灰黑色的灰岩、泥质灰岩夹页岩。

出露厚413米。

整合于东岗岭组之上。

化石有帐幕石燕、弓石燕、云南石燕、六方珊瑚、顿河珊瑚、勺板珊瑚及头足类等,其时代属晚泥盆世。

桂西南区该区包括南宁、百色两地区的大部分县(自治县),市及河池地区的凤山、巴马、都安县(自治县)。

泥盆系主要分布在大明山、西大明山、泗城岭的周围。

各组、段间一般为整合接触关系。

莲花山组底部为紫红色砾岩,往上为灰白色的石英砂岩和紫红色的泥质砂岩、砂质泥岩夹细砂岩。

厚355米。

不整合于寒武系之上。

化石有亚洲棘鱼、云南鱼及双壳类、介形类、海豆牙等,其时代属早泥盆世早期。

那高岭组岩性为灰、绿灰色的泥质粉砂岩、泥岩,南宁—大新一带夹灰岩透镜体或泥灰岩。

厚32-372米。

德保—靖西一带见其超覆不整合在寒武系之上。

确定时代的化石有那高岭东方石燕、那高岭鱼脊珊瑚、泥盆那高岭鱼、始颚剌及竹节石、双壳类等,属早泥盆世中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