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随想录

合集下载

巴金随想录散文精选三篇

巴金随想录散文精选三篇

巴金随想录散文精选三篇巴金先生曾说:“读多了,读熟了,常常可以顺口背出来,也就慢慢地体会到他们的好处,也就慢慢地摸到文章的调子。

”。

下面是店铺给大家精选的巴金随想录散文三篇,供大家欣赏。

巴金随想录散文精选一:绝不会忘记我还记得我十二三岁的时候在成都买过一种“良心印花”,贴在自己用的书上。

这种印花比普通的邮票稍微大一点,当中一颗红心,两边各四个字:“万众一心”和“勿忘国耻”。

据说外国人讥笑我们是“一盘散沙”,而且只有“五分钟的热度”,所以我们发售这种印花以激励自己。

我那个时候是一个狂热的爱国主义者。

后来我相信了无政府主义,但爱国主义始终丢不掉,因为我是一个中国人,一直受到各种的歧视和欺凌,我感到不平,我的命运始终跟我的祖国分不开。

然而有一点我应当承认:我当时贴了印花,我记住了国耻纪念日,一九一五年五月七日和五月九日(日本政府向袁世凯提出条约“二十一条”,五月七日提出最后通牒,五月九日袁世凯表示接受。

因此当时有两个国耻纪念日),但过了一个时期我就把“印花”的事忘得干干净净,偶尔想起来自己也感到难过:难道我真的只有“五分钟的热度”吗?我每自责一次,这个记忆在我的脑子里就印得更深一些。

所谓国耻早已雪尽。

今天的青年并不知道“五·七”和“五·九”是怎么一回事。

但是我没有忘记,而且我不愿意做健忘的人。

这一年我身体不好,工作较多,很少时间读书。

但偶尔也翻看了几篇青年作者的作品,有的写了他们个人的不幸的遭遇,有的反映了某一段时期的现实生活,有的接触了一些社会问题……总之这些作品或多或少地揭露了某一个时期我们社会生活的真实的侧面。

有人讨厌这些作品,称它们为“伤痕文学”、“暴露文学”,说这些作品“难免使人伤悲”,使人“觉得命运之难测、前途之渺茫”。

也有人说:“斗争才是主流”,“写反抗的令人感愤”。

我很奇怪,究竟是我在做梦,还是别人在做梦?难道那十一年中间我自己的经历全是虚假?难道文艺界遭受到的那一场浩劫只是幻景?“_”垮台才只三年,就有人不高兴别人控诉他们的罪恶和毒害。

[随想录 巴金 小说]巴金随想录

[随想录 巴金 小说]巴金随想录

[随想录巴金小说]巴金随想录巴金随想录篇1:余秋雨作品散文集余秋雨作品散文集1闲读梧桐梧桐就在我们住的那幢楼的前面,在花圃和草地的中央,在曲径通幽的那个拐弯口,整日整夜地与我们对视。

它要比别处的其他树大出许多,足有合抱之粗,如一位“伟丈夫”,向空中伸展;又像一位矜持的少女,繁茂的叶子如长发,披肩掩面,甚至遮住了整个身躯。

我猜想,当初它的身边定然有许多的树苗和它并肩成长,后来,或许因为环境规划需要,被砍伐了;或许就是它本身的素质好,顽强地坚持下来。

它从从容容地走过岁月的风雨,高大起来了。

闲来临窗读树已成为我生活中的一部分了。

某日,母亲从北方来信:寒潮来了,注意保暖御寒。

入夜,便加了一床被子。

果然,夜半有呼风啸雨紧叩窗棂。

我从酣梦里惊醒,听到那冷雨滴落空阶如原始的打击乐。

于是无眠,想起家信。

想起母亲说起的家谱,想起外祖父风雨如晦的际遇。

外祖父是地方上知名的教育家,一生两袖清风献给桑梓教育事业,放弃了几次外聘高就的机会。

然而,在那史无前例的岁月里,他不愿屈从于非人的折磨,在一个冷雨的冬夜,饮恨自尽。

我无缘见到他老人家,只是从小舅家读到一张黑色镜框里肃然的面容。

我不敢说画师的技艺有多高,只是坚信那双眼睛是传了神的。

每次站到它跟前,总有一种情思嬗传于我,冥冥之中,与我的心灵默默碰撞。

浮想联翩,伴以风雨大作,了无睡意,就独自披衣临窗。

夜如墨染,顷刻间我也融入这浓稠的夜色中了。

惊奇地发现,天边竟有几颗寒星眨巴着瞌睡的眼!先前原是错觉,根本就没有下雨,只有风,粗暴狂虐的北风。

这时,最让我“心有戚戚”的便是不远处的那株梧桐了。

只能依稀看到它黛青色的轮廓,承受着一份天边的苍凉。

阵风过处,是叶叶枝枝互相簇拥颤起的呼号,时而像俄罗斯民谣,时而像若有若无的诗歌。

不知怎的,外祖父的遗像又蓦然浮上眼帘,似与这株沉默的梧桐有种无法言喻的契合。

不求巨臂擎天的闻达,但也有荫庇一方的坦荡。

次日醒来,红日满窗,竟是大晴。

惦念的是那一树黄叶。

探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探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探巴金《随想录》的思想意蕴摘要:《随想录》是巴金在晚年时期呕心沥血创作出来的作品,这部作品因其对文学世界、对当代社会、对人类思想的伟大启蒙和价值意义而产生了巨大影响。

可以说巴金用他的“文革博物馆”冲击且动摇了这两千多年来人们固守的封建传统思想,启发了作家文学创作的意义,批判且揭露了文革时期“长官们”的所作所为,并对那段黑暗历史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本文我主要从巴金的创作经历和思想的发展来阐述《随想录》的思想意蕴。

关键词:《随想录》;巴金;思想意蕴一、创作与思想的发展从青年时代革命思想的觉醒,充满着追求自由美好愿望的《家》,到中年时代对人性和悲惨命运控诉的《寒夜》,再到巴金老年时期反思文革解剖自己所写的《随想录》,这三部作品可以说涵盖了巴金文学写作的一生,同时也是代表了巴金最高艺术成就的三部作品,我们从中可以窥探到巴金在其创作发展过程中思想的变化。

巴金是沐浴着自由民主平等的五四精神成长起来的一代青年,他们是五四运动的“产儿”,他们骨子里是热爱自由,热爱生命的。

《家》是对五四运动之后的青年們思想解放,追求自由而不得,与封建制度顽强对抗,却又在前路漫漫中迷茫的真实写照。

《寒夜》写于四十年代,则是对五四运动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随着时间的流逝失去初心,被生活压垮后的人性扭曲最终命运悲惨的真实记述。

《随想录》是老年巴金用血泪建立起来的“文革博物馆”,文革期间知识分子们被四人帮戴上“帽子”关进“牛棚”,写否定自己的思想汇报,被进行“深刻的思想教育”,对四人帮对十年浩劫进行了十分彻底的深刻批判,同时也对这场浩劫进行自我反思。

他的作品无一不与那代人的生活,思想和命运有关,正如巴金在《随想录》中所说,生活确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而且是唯一的源泉。

巴金正是秉着追求真实的精神,对自己的生活,对这一代人有着细致深入的观察和认识,最后融入自己的感悟思考,才会写出这样一部部优秀的作品。

当然,《随想录》也是巴金这一生文学创作的总结,其中有对读者,对文学理论观点的看法,有对青年时代理想的追求,有对这一生中匆匆过客们的怀念,生命即将结束时的随想随感自然有所不同,带着一股超脱之感。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思想内容本文从网络收集而来,上传到平台为了帮到更多的人,如果您需要使用本文档,请点击下载按钮下载本文档(有偿下载),另外祝您生活愉快,工作顺利,万事如意!写于1978年至1986年的《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巅峰之作。

读者普遍认为这是一部讲真话的血泪之作。

思想界也认为,这是一部反映现代知识分子良知与良心的巨著。

一位八旬老人,用他那“发僵的手”,而且经常是抱病写作,写下150篇微言大义的警世巨著。

他这是在吐出最后的“丝”,挤出最后的“奶和血”。

《随想录》虽然文字上朴实无华,平淡无奇,但并非一目了然,简单透明,而是充满了含蓄、曲折与隐晦。

所以,在我们解读《随想录》时,要结合当时的社会现实背景,用历史的眼光去评判,体会巴金当年写《随想录》的种种艰难与顾忌,从“无技巧”中读出深意。

《随想录》不仅展现了巴金晚年思考的一些问题,也是一份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的文学读本与思想读本。

继续高举“五四”启蒙大旗,反对封建流毒巴金在《随想录》开篇《谈〈望乡〉》中明确告诉人们还要高举反封建的大旗,因为封建流毒在我们身上还继续残存。

作者又在《一颗桃核的喜剧》中提到,我们要反省自己,责备自己,而不能单怪“四人帮”与林彪。

由于我们自身存有那一套封建货色,林彪和“四人帮”才会利用我们的弱点。

显然,巴金意识到封建流毒的普遍性及反封建的必要性。

巴金通过自我的反省与忏悔,并不只是为了达到一般意义上的自我剖析与批判,而是为了追念“五四”,为了唤起人们对于整个民族灾难的反思和批判,从而为建设更高境界的精神道德而努力,这才是作者高举“五四”启蒙大旗的真正目的。

历史证明,知识分子几十年来的呐喊、启蒙,仍难以清除几千年来封建思想的残余。

知识分子的启蒙之路可谓任重而道远。

巴金在《买卖婚姻》中用自己周围的例子证实:他用笔战斗了整整六十年,而他的侄女今天面对着买卖婚姻仍然是毫无办法。

而且,巴金又提到他家保姆的儿子的例子来说明封建流毒对人心灵的腐蚀。

巴金《随想录》

巴金《随想录》

2、《随想录》的思想艺术特色
(1)《随想录》出发点:它是巴金“用真话 建立起来的‘文革’博物馆”,也是他用纸和 笔建立的一座个人的“文革”博物馆。(有人 则概括为:巴金对“文化大革命”作出个人的 反省。)
“住了十载‘牛棚’,我就有责任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 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
平实的笔调,毫无技巧的写作模式。巴金认为: “艺术的最高境界是真实,是自然,是无技 巧。” 如《怀念老舍同志》 《怀念萧珊》。
(3)对《随想录》的置疑及局限性的认识: 李欧梵先生的观点 其它的置疑
《随想录》的价值
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 四” 精神的批判 。 十分典型地反映出了现代中国知识分子一般所经 历 过的文化心态。 由作为知识分子的忏悔而重新提出了知识分子应 该 坚守的良知和责任。 重新倡导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找回了久已失落的社会良 知。 以个人的流血的灵魂诉说确立了知识分子的当代 精 神传统。 用现代文化来战胜社会上各种丑恶、落后和黑 暗 的事物。
《怀念萧珊》《怀念老舍同志》,《一颗核桃的喜 剧》, 《“毒草病”》《要不要制定“文艺法”》。
(2)《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巴金
对文革的反省从一开始就与巴金向内心追问的 “忏悔意识”结合在一起,包容了对历史和未 来的更大的忧虑。
首先,巴金不断反省自己的文革经历与奴 隶意识的联系。
最后,完成了对自己和对整个 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四”精 神的批判。
《随想录》由作为知识分子的忏悔而重新提出 了知识分子应该坚守的良知和责任,重新倡导 了对“五四”精神的回归。
《“遵命文学”》、《“长官意志”》、《文学的作 用》、《要不要制订“文艺法”》, 《说真话之四》, 《“没什么可怕的了”》,《官气》、《“文革”博物 馆》、《二十年前》、《老化》、《怀念胡风》

随想录》

随想录》

影响
• 《随想录》作为巴金晚年扣问,探索,总 结历史之旅与人生心路的实录,对历史与 人生做出了深刻的检视与理性的反思。解 剖自我,怀念旧人,自我忏悔,敢于说真 话,反思文革。其中《怀念萧珊》《小狗 包地》《说真话》等影响较大。
思想艺术特色
• (1)随想录出发点;它是巴金“用真话建立起来 的‘文革博物馆’”,也是他用纸和笔建立的一座 个人的“文革”博物馆。 • (2)随想录的独特与深入之处;巴金对文革的反 省一开始就与巴金内心追问的“忏悔意识”结合在 一起,包容了对历史和未来的更多的忧虑。 • 首先,巴金不断反省自己的文革经历与奴隶意识的 联系。 • 其次,反思在文革中变成精神奴隶的心理基础 • 。巴金在这里反思的,已不仅是奴率意识;而是挖 掘一个更深的层次。 • 最后,完成了对自己和整个知识分子群体背叛“五 四”精神的批判。
《随想录》主要内容
• 晚年的巴金在随想录一书中,以罕见的勇 气说真话,为中国知识分子树立了一座丰 碑。他对过去的反思,他追求真理的精神 也赢得了文化界的尊敬。从《随想录》里, 人们又见到了那个熟悉的巴金,他开始独 立思考而不再盲目听命,挣脱思想枷锁而 不再畏首畏尾,直言中国过去“太不重视 个人权利,缺乏民主与法制”,感痛“今 天在我们社会里封建的流毒还很深,很广, 家长作风还占优势。
作品风格;就题材而论,巴金的长篇小说以描写家 庭生活为主,并且带有强烈的自传性。短篇小说则 题材多样,涉及范围广。
《随想录》创作背景
• 《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 巴金直面文革带来的灾难,直面自己人格 曾经出现的扭曲。他愿意用真实的写作, 填补一度出现的精神空白。
• 巴金写《随想录》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 要对文化大革命做出个人的反省。随想录 中痛苦回忆,深刻反思,完成了最真实人 格的塑造。

新时期散文

新时期散文

些文豪们讲的,幼年不是祖母讲着动人的迷 丽的童话,而是一字一板传授着秦腔。他 们大都不识字,但却出奇地能一本一本整 套背 诵出剧本,虽然那常常是之乎者也的 字眼从那一圈胡子的嘴里吐出来十分别扭。 有了秦腔,生活便有了乐趣,高兴了,唱 “快板”,高兴得像被烈性炸药爆炸了一 样,要把整个身心粉碎在天空!痛苦了,唱 “慢板”,揪心裂肠的唱腔却表现了多么 有情有味的美来,美给了别人的享受,美 也熨平
太炎先生个子不高,双目有神,向下望一 望就讲起来。满口浙江馀杭的家乡话,估 计大多数人听不懂,由刘半农任翻译;常 引经据典,由钱玄同用粉笔写在背后的黑 板上。说话不改老脾气,诙谐而兼怒骂。 现在只记得最后一句是:“也应该注意防 范,不要赶走了秦桧,迎来石敬瑭啊!”其时 是“九一八”以后不久,大局步步退让的 时候。话虽然以诙谐出之,意思却是沉痛 的,所以听者都带着愤慨的心情目送老人 走出去。
此后没有几年,太炎先生逝世了 (1936)。他没有看见“七七”事变,更没 有看见强敌的失败,应该说是怀着愤激和 忧虑离开人间了。转眼将近半个世纪过去, 有一天我去魏建功先生书房,看见书桌对 面挂一张字条,笔画苍劲,笔笔入纸,功 力之深近于宋朝李西台(建中),只是倔强而 不流利。看下款,章炳麟,原来是太炎先 生所写,真可谓字如其人了。不久,不幸 魏先生也因为小病想根除,手术后恶化, 突然作古,我再看太炎先生手迹的机缘也 不再有了。
1:巴金《随想录》
从1978年底起,74岁高龄的巴金开始创作 “随想录”,陆续在香港《大公报》和《文汇报》 等报刊上发表,至1986年9月,共完成40余万字 的“随想录”的写作,然后按发表时间顺序编为 《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 集》、《无题集》等五集,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 版,总称76年起,全国各家报刊相断复刊和创 刊。 《读书》、《随笔》、《散文》是目前国 内刊发随笔杂文最集中、水平最高的杂志。 散文作家也将眼光投向海外的报刊,如巴 金就将他晚年当作“遗嘱”来写的《随想 录》等文章,拿到香港《大公报》副刊上 发表,并且在这个专栏上一写就是八年。

随想录

随想录

《随想录》的介绍
巴金在1978年开始了《随想录》的创作,历时8年完成。

全书共有150篇,40万字。

涉及到二十世纪中国社会历史的评价、人生价值、道德价值、文化秩序、个人思想感情等范围,形成对旧秩序、旧思想、旧文化的挑战和批判,成为一代知识分子的觉醒和痛苦的反思的结晶。

它又一次点燃了人们的心,表达了各阶级潜在的或鲜明的变革要求和感受,因而被人们誉为“讲真话的大书”,巴金先生也因此被誉为“当代中国知识分子的良心”。

《随想录》一共有五集,《随想录》《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无题集》。

学生自读课文,通过工具书解决字词,并注音下列加点字词。

舔舐作揖租赁叱骂解剖堕落
舐犊情深缉毒修葺
编辑。

巴金《随想录》读书报告

巴金《随想录》读书报告

2、政治泛化的极端
在那个政治挂帅,一切以政治立场为主导的荒谬年代,政治触角长长
的深入到家庭人伦、工作生活、学术创作等各个阶层的方方面面。在 《怀念萧珊》中作者悲痛万分的描述“我站在死者遗体旁边,望着那
张惨白的脸,那两片咽下千言万语的嘴唇,我咬紧牙齿,在心里唤着
死者的名字,她究竟犯了什么罪?她也给关进牛棚,挂上牛鬼蛇神的 小纸牌,还扫过马路。究竟为什么?理由很简单,她是我的妻子。她
出歌德的“遵命文学”,若真有自己独立思想的声音也被不分是非、 不辨真伪的残害。其中在悼念的几篇文章中揭示出知识分子在那个极
端的环境下被奴役、迷失、压制中走向极端的灵与肉的惨痛记忆。
在《悼念老舍同志》中作者谈到“今年上半年我又看了一次茶馆的演
出,太好了。在戏快要闭幕的时候,那三个老头在一起最后一次话旧,
都必须先从自己做起,不能把责任完全推给别人,免得将来重犯错误”
《随想录》思想主题
随想录开篇序里作者写了一篇 《没有神》的一段话作为作家版代序言:
我明明记得我曾经由人变兽,有人告诉我这不过是十年一梦。还会再 做梦吗?为什么不会呢?我的心还在发痛,它还在出血,。但是我不要在
做梦了。我不会忘记自己是一个人,也下定决心不再变为兽,无论谁拿着
托克维尔说“当过去不在照耀未来,人类的心灵就会在茫然中游荡。
过去式需要被物质化的,过去是需要通过文本和记忆的形式来留存的。
只有当过去被嵌入到当下时代的意识结构之中,过去才没有真正地
‘过去’。”
如果过去最终成了沉默的历史,或者成了被选择性地记忆因而变成一
种怀旧情感的投射对象时,那么我们就是在第二次伤害过去。苦难虽
一位外籍华人知名的女作家曾经说到“中国的知识分子是很了不起的,

浅析巴金《随想录》语言的质朴美

浅析巴金《随想录》语言的质朴美

浅析巴金《随想录》语言的质朴美蒋光灯【摘要】巴金在1979年至1986年间完成的42万字的《随想录》,包括《随想录》第一集、《探索集》、《真话集》、《病中集》以及《无肠集》,共150篇,是中国当代文学成就最高的一部散文作品,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文学影响是难以估量的,它的文学价值已超越了作品本身及文学范畴.从语言角度来看,《随想录》可作为一部社会语言学教材,质朴、自然、深情、流畅及清新刚健,是《随想录》最大的语言特色,也是巴金散文语言的底色.【期刊名称】《凯里学院学报》【年(卷),期】2011(029)005【总页数】3页(P101-103)【关键词】巴金;《随想录》;语言;质朴美【作者】蒋光灯【作者单位】凯里学院教务处,贵州凯里556011【正文语种】中文巴金的《随想录》,主要是对四人帮和现实中存在的封建流毒进行批判。

巴金创作《随想录》的目的,在于“卸下自己的精神负担”、“酬答友情”、“揭穿那一场惊心动魄的大骗局,不让子孙后代再遭灾受难”。

其中有对自身创作生涯的回忆,也有对故人的怀念,还有对文学艺术的独到见解。

《随想录》是巴金“一生的总结”及“一生的收支总账”,用真话建立批判文革的“博物馆”。

整部书的字数达42万,但是由于其言语整体上充满一种质朴美,使得读者能够深刻理解巴金心底的写作意图。

散文语言的质朴美,是指散文语言虽然质朴自然,却浑融有味,以平淡见长,以本色取胜的自然美。

其语言虽然质朴,但不是平淡,而是绚烂。

苏轼对语言的质朴美有“质而实绮,癯而实腴”、“外枯而中膏,似淡而实美”等阐释,也就是说,虽然文辞平淡清逸,平易质朴,但实际上蕴蓄渊深,意味隽永[1]。

在色彩方面,它不追求浓墨重彩,而追求萧疏清淡。

在运笔方面,未做精雕细刻,或是粗笔勾勒,而是笔随意愿等等。

因此,散文的语言平易自然,素雅清新,是一种返璞归真的文采。

散文语言的质朴美离不开真挚的感情,作家只有深切感受及体验到现实生活中的人、事、物,被其中所包含的感情所打动后,才能作出好的文章。

随想录名词解释

随想录名词解释

随想录名词解释《随想录》是清代思想家、政治家、经济学家、文化人康有为的一本随笔集。

这本书是其晚年的作品,于1926年在北平创作完成,之后出版发行。

《随想录》共分为两卷,收录了作者在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观点和见解。

前言《随想录》共分为两卷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随想”这个名词的解释。

随想指的是随意地思考、回想、揣摩。

《随想录》正是康有为通过随意而自由的方式,对社会现象以及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进行思考,并记录下来的一套著作。

接下来,《随想录》的名词解释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解释:1. 思想家:康有为是中国近代著名的思想家之一,他在《随想录》中深入探讨了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问题和国家改革的思考。

他通过这本书表达了自己对中国社会病弊和国计民生的忧虑,以及对于未来中国的期望和理想。

2. 政治家:康有为在政治方面也有丰富的经验和见解,他曾为维新运动的政治改革提出过许多具体措施和理念。

在《随想录》中,他对中国政治现状和政治体制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评价,同时提出了一些自己的政治设想和建议。

3. 经济学家:康有为对于经济问题也有着较深入的研究,他提出了一系列经济改革的思路和方案。

在《随想录》中,他对中国的经济问题进行了审视和反思,指出了存在的弊端和问题,并对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自己的想法和规划。

4. 文化人:康有为是一位文化人,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文化都有着较深入的研究和思考。

在《随想录》中,他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衰落以及现代文化的批判进行了论述,同时也提出了一些中国文化复兴的设想和主张。

综上所述,《随想录》是康有为在晚年的思考和记录的成果,是一本包含了他对政治、经济、文化等问题的观点和见解的随笔集。

通过这本书,康有为在晚年时期对于中国的现状和未来进行了深刻的思考和反思,并对于中国的发展提出了一些自己的设想和建议。

随想录作文

随想录作文

随想录作文随想录作文(精选5篇)《随想录》是巴金晚年创作的一部杂文集,作者在历史反思与自己省思中重新确认知识分子的启蒙身份,高扬思想解放的启蒙大旗,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随想录优秀作文范文,希望对大家能有所帮助。

随想录作文【篇1】巴金先生逝世后的第二天晚上,电视台在播放一个巴金专题节目时,出了一道征答题,问:(1)《家》、《春》、《秋》,(2)《寒夜》,(3)《随想录》,观众印象最深(或最喜欢读)的是哪一种?那节目结束之前,荧屏右下方显示出观众反馈的统计结果:《家》、《春》、《秋》占了百分之六十几,而《随想录》仅得百分之十几。

这可以理解。

《家》、《春》、《秋》问世最早,又得戏剧、影视剧演播之利,早已是家喻户晓、深入人心,无怪乎在这项征答中,要“遥遥领先”于《随想录》以及《寒夜》了。

近日,91岁的贾植芳先生给出的却是另一种答案,他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说,他个人最推崇的还是《随想录》,“很多人都将期间所发生的错误推在别人身上,李先生(即巴金)没有,他体现了自己的真诚,这本书的价值很大,将传诸后世。

”贾老的这个答案,正与巴金先生自己的想法相似,1998年巴金曾对新华社记者说过,他一生没写什么东西,只写了《随想录》这一部作品。

笔者的第一选择与贾老相同,也是《随想录》。

理由能说出几条,其中的一条是:《随想录》中一以贯之的“真诚”——说真话的真诚,反思的真诚,自我解剖的真诚,自我忏悔的真诚。

十年中,巴金历尽种.种劫难,这种“受难者”的身份,能用来作为一种自我标榜的资格,甚至当作利益索取的资本;——事实上,这种“资格”和“资本”,确有不少人相当充分地利用了;——而对巴金而言,如果要说“利用”的话,他是作了相反的“利用”,用他自己在十年浩劫中的切身经历,来反复地反躬自问、自责、自省。

他不只一次说,在“中自己“中了催眠术”,“喝了迷魂汤”,是个“奴在心者”。

”在《解剖自己》一文中,他甚至作了如此犀利的解剖——“在那个时期我不曾登台批判别人,只是因为我没有得到机会,倘使我能够上台亮相,我会看作莫大的幸运。

随想录

随想录
1923年赴上海,不久到南京东南大学附中读书,1925年夏毕业后,经常发表论文和译文,宣传无政府主义。 1927年赴法国,翌年在巴黎完成第一部中篇小说《灭亡》,1929年在《小说月报》发表后引起强烈反响。1928 年冬回国,居上海,数年之间,著作颇多。主要作品有《死去的太阳》、《新生》、《砂丁》、《萌芽》和著名 的“激流三部曲”:《家》,《春》,《秋》。1931年在《时报》上连载著名的长篇小说“爱情三部曲”: 《雾》、《雨》、《电》。其中《家》是作者的代表作,也是我国现代文学史上最卓越的作品之一。
1934年在北京任《文学季刊》编委。同年秋天东渡日本。次年回国,在上海任文化生活出版社总编辑,出版 “文学丛刊”、“文化生活丛刊”、“文学小丛刊”。1936年与靳以创办《文季月刊》,同年与鲁迅等人先后联 名发表《中国文艺工作者宣言》和《文艺界同人为团结御侮与言论自由宣言》。
著作特点
这是巴金用全部人生经验来倾心创作的。正是因为有对美好理想的追求,有对完美人格的追求,有高度严肃 的历史态度,老年巴金才动笔。他在《随想录》中痛苦回忆;他在《随想录》中深刻反思;他在《随想录》中重 新开始青年时代的追求;他在《随想录》中完成了一个真实人格的塑造。
谢谢观看
“豪言壮语” 小骗子 悼方之同志 怀念老舍同志 大镜子 小狗包弟 探索 再谈探索 探索之三 探索之四 友谊
三谈骗子 我和读者 悼念茅盾同志 现代文学资料馆 怀念方令孺大姐 《序跋集》序 怀念丰先生 《序跋集》再序 十年一梦 致《十月》 《序跋集》跋
干扰 再说现代文化馆 修改教科书的事件 一篇序文 一封回信 病中 汉字改革 淘一把出来 我的哥哥李尧林 怀恋一位教育家 保持自己的本来面目
《随想录》是巴金一生的心血。他在晚年终于写下了在当代中国产生巨大影响的《随想录》,以此来履行一 个知识分子应尽的历史责任,从而达到了文学和思想的高峰。

第十七讲:巴金《随想录》

第十七讲:巴金《随想录》

怀念萧珊

萧珊
巴金的妻子,他们28年相亲相爱,相濡以沫。在 “文革”的岁月中,萧珊和巴金互相支持、互相关怀。 巴金不知向萧珊隐瞒了多少次自己所遭受的非人待遇, 萧珊也替巴金承受着铜头皮带的毒打。1972年7月 底,备受精神摧残的萧珊患了直肠癌。1972年8月 13日中午,萧珊与世长辞。她在临终前一直念着巴金 的名字。萧珊故去后,她的骨灰一直放在巴金的卧室里, 巴金的床头放着萧珊的译作。巴金对萧珊一往情深,写 了《怀念萧珊》、《再忆萧珊》,还有《一双美丽的眼 睛》等文章。“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我希望病榻 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 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
巴金爱情箴言

你明白我这时的心情。我的确有千言万语,却无法把它 们全倾泻在纸上……而且想到你,想到孩子,想到大家, 这会给我增加勇气,我的心里永远有你。在艰苦中,我 会叫着你的名字。在任何环境下我要做一个值得你爱的 人。 两个人在一起,用一时的情感把身体系在一个共同的命 运上,就应该相互帮助,相互谅解,相互改进自己。 “她躺在担架上,但已经被白布床单包得紧紧的,看不 到面容了。我弯下身子,把地上那个还有点人形的白布 包拍了好几下,一面哭着唤她的名字。”
巴金散文多感怀之作。正如他在《怀念萧珊》
一文中所说:“五十多年前我就有了这样一种 习惯:有感情无处倾吐时,我经常求助于纸 笔。”作者的这篇悼念亡妻的散文,记述了妻 子在“文革”中因受自己的牵连而遭罪,身患 绝症得不到及时治疗,最后连诀别的话也没留 下一句就默默离开人世的悲惨遭遇,描写了夫 妻俩在那段日子里患难与共、相濡以沫的深厚 感情,以及互相鼓励着希望摆脱厄运的深切愿 望。作者对亡妻的怀念之情,对林彪、“四人 帮”迫害无辜的愤恨之情,对夫妻受难中善良 的人们给予帮助的感情之情,充溢于字里行间。 这正是这一作品充满感情色彩,从而“打动读 者的心”的重要艺术因素。

随想录(全五册)

随想录(全五册)
第65章 《探索集》 后记
第66章三谈骗子 第67章我和读者
第68章悼念茅 1
盾同志
第69章现代文 2
学资料馆
3 第70章怀念方
令孺大姐
4 第71章 《序
跋集》序
5 第72章怀念丰
先生
第73章 《序跋集》 再序
第74章十年一梦
第75章致《十月》
第76章 《序跋集》 跋
第78章鹰的歌
第77章怀念鲁迅先 生
她非常安静,但并未昏睡,始终睁大两只眼睛。眼睛很大,很美,很亮。我望着,望着,好像在望快要燃尽 的烛火。我多么想让这对眼睛永远亮下去!我多么害怕她离开我!我甚至愿意为我那十四卷“邪书”受到千刀万 剐,只求她能安静地活下去。
我绝不悲观。我要争取多活。我要为我们社会主义祖国工作到生命的最后一息。在我丧失工作能力的时候, 我希望病榻上有萧珊翻译的那几本小说。等到我永远闭上眼睛,就让我的骨灰同她的搀和在一起。
第159章附录: 核时代的文 学
第160章 《无题集》 后记
作者介绍
巴金(原名李尧棠,1904年11月25日-2005年10月17日),四川成都人,祖籍浙江嘉兴,中国香港中文大学 荣誉文学博士,中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无党派爱国民主人士,被誉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他的文学 思想核心是真与善,小说带有强烈主观性、抒情性。早年因第一部小说《灭亡》渐渐被大众熟知,其后十年精力 创作的《激流三部曲》与《寒夜》等作品更是使他成为了80年代世界七大文化名人之一,曾获国际但丁文学奖、 人民作家、法国荣誉军团勋章等荣誉。2005年10月17日,因病在上海逝世。
核的喜剧
第13章关于丽 2
尼同志
3 第14章三次画

4 第15章 “五

巴金《随想录》读书报告课件

巴金《随想录》读书报告课件
详细描述
巴金对当时社会的混乱和道德沦丧感到痛心疾首,同时他也对未来的中国充满希望,认为中国一定会走出困境, 重回正轨。他的这种乐观态度和对未来的信念,为读者提供了强大的精神支持。
03
《随想录》的艺术特色
真实而深刻的心理描写
内心独白
巴金在《随想录》中运用了大量的内心独白,展示了主人公的内心世界和思想感情。这 些内心独白真实而深刻,让读者能够深入了解主人公的内心活动。
分享读者在阅读过程中的感悟和启示,以及对自身观念和思考方式的 影响。
推荐与建议
针对不同读者群体,提出相应的推荐和建议,包括针对文学爱好者和 普通读者的不同推荐理由和阅读建议。
THANK YOU
巴金在《随想录》中强调了人格 独立的重要性,他呼吁读者要有 独立思考的能力,不盲从,不人 云亦云。
对社会文化氛围的影响
关注社会问题
《随想录》反映了巴金对社会问题的深刻关注,他通过自己的作品 呼吁社会更加公正、平等、自由。
推动文化交流
巴金的《随想录》不仅在国内产生了深远影响,在国际上也产生了 广泛的影响,为中外文化交流做出了积极的贡献。
02
《随想录》主题分析
自我反思与忏悔
总结词
巴金在《随想录》中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思,对个人在历史事件中的角色进行 了忏悔。
详细描述
巴金在书中以直面历史的勇气,承认自己在某些历史事件中扮演的不光彩角色 ,并对此表达了深深的忏悔之情。这种坦诚的自我反思,展现了一个知识分子 的良知与勇气。
文学与人生的关系
巴金《随想录》读书报告课件
目录
• 《随想录》简介 • 《随想录》主题分析 • 《随想录》的艺术特色 • 《随想录》的社会意义 • 《随想录》的当代价值 • 结语

巴金《随想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巴金《随想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

巴金《随想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最新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诗歌散文、原文赏析、读书笔记、经典名著、古典文学、网络文学、经典语录、童话故事、心得体会、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In addition, this shop provides you with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poetry and prose, original text appreciation, reading notes, classic works, classical literature, online literature, classic quotations, fairy tales, experience, other sample essays, etc. if you want to know the difference Please pay attention to the format and writing of the sample essay!巴金《随想录》主要内容简介及赏析【导语】:作者简介巴金,著名作家。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

浅析巴金《随想录》的文学意义1000字巴金《随想录》是一部以散文形式写成的文学作品,是巴金五四运动后创作的代表作之一。

本文从语言艺术、思想内涵和社会意义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其文学意义。

其一,语言艺术。

在语言艺术上,《随想录》以简洁明快、朴实自然的语言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他的语言具有特别的表现力和感染力,使读者很容易产生共鸣,引起读者深刻的思考。

在另一方面,他采用朴素自然的语言,通过从容的叙述技巧和情感的转化来推动文章的情节,表达他对人生和世界的思索。

因此,语言是这部作品的重要艺术手段之一,成为了巴金文学传承的重要标志。

其二,思想内涵。

巴金《随想录》是巴金体现哲学思辨的重要作品之一,其中记载了他的人生经历和人生哲学,他以非常平淡的语言反映出一个理性派作家对人生的思考。

他不断地探索人性、道德和社会的问题,受到了思想家、文学家和广大读者的高度评价。

他讲述的这些随想,将读者引入了新的思维空间,对人生和社会问题提出了新的思考角度,为后来的文学创作提供了巨大的启示。

其三,社会意义。

《随想录》是一部富有时代气息的文学作品,它反映了一代人的文化与生命状态,并为后来的文学题材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创作蓝本。

他以反映社会现实为宗旨,同时也传达了他个人的思想和人生哲学,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作家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同呼吸的形象。

在经历过第二次世界大战和中国共产党的胜利之后,巴金探索了人生的价值与经验,反映着他对中国新的社会状况的思考和对人生与历史的回顾。

综上所述,巴金《随想录》是一部具有深刻的文学内涵和鲜明的文化特色的作品,通过对人生和社会问题的探究,传递出一种人生哲学。

因此,它在文学创作史上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我们学习和借鉴的重要资料。

大文学视野下的巴金———重读《随想录》

大文学视野下的巴金———重读《随想录》

大文学视野下的巴金———重读《随想录》作者:天天论文网日期:2016-1-15 9:58:48 点击:2[摘要]巴金在《随想录》中提倡的“说真话”、“无技巧”、“写作是为着同敌人战斗”正体现了巴金自觉的“大文学”追求。

融历史记叙、个人见闻、思想笔记于一体的传统中国“大文学”书写,有其自觉的历史性、文献性及“为了人生”的追求,巴金《随想录》正是以“大文学”视野所完成的对历史的记录和审判、建造的个人“文革”博物馆和现代文学资料馆。

只有在大文学视野下,我们才能读懂巴金《随想录》中历史之真和个人情感之真相交织的属性及意义;“大文学”不仅对巴金研究提供新角度,亦对整个中国现当代文学的解读提供一种新的视野。

[关键词]巴金;《随想录》;大文学关于巴金,我们讨论得最多的话题是“真”,从早年创作直到“随想录”系列都是如此。

①但问题在于,何以“真”的问题如此重要?随着历史的烟云翻滚,巴金能够感受到的“真”的价值似乎与今天的人们的思想有差距,以致已经有当代学人公开质疑这样的书写价值。

随着对历史资料的披露与思考,当代学人要求的“真”,意味着对“文革”发生的体制根源以及中国政治人文环境的反思,巴金把灾难归结为“封建主义的流毒”在他们看来没有触及本质,他们认定晚年巴金相比青年巴金保守了,怯懦了:他的反思“夹带了不少当时流行的意识形态话语,缺乏自己的独立话语”。

②“无论表现形式、思想高度都没有超出当局给定的标高线。

”③甚至有人认为这些有限的、止于浅表的反思,是一种有意的躲避和推卸责任。

巴金对政治集权和“四人帮”的控诉,被指责是为知识分子开脱:“对政治集权如何解构了知识分子直面现实的话语权力的声讨……实质上掩盖了知识分子本身就是这种历史资源的有机构成的残酷现实。

”由此判断,巴金“真”的背后的实质是“假”:“其一再被主流批评家所称道的‘讲真话’精神,也只能成为文革时期知识分子懦弱脊梁、萎靡人格、颓唐心理的代名词。

”④“真”成了可疑的,从“纯文学”的眼光看,巴金为突出“真”而选择的“无技巧”创作方法,也失去必要,反倒成为破坏文学艺术的坏示范:“通篇的废话唠叨,极其粗糙的词语搭配,绝少文学美感与艺术张力的行文……难道这种浅直如话的行文就是文学的最高境界吗?难道这种消解了文学质素的写作,给现代文学提供了可资效法的艺术经验吗?”⑤而西方现代艺术的波诡云谲则更是意味复杂地告诉我们何谓艺术的繁复追求,与这样的追求相比较,巴金的理想似乎比较简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书法系的学生常常为从临摹到创作的脱节而苦恼,米南宫从集古字,到不知以何为祖的学习方法最为教师们所推崇,这是一个书法学习的常规途径,更是学院书法教育的普遍方法。如果我们拓宽一些视界,王觉斯一日临帖一日应请索,是一种临摹和创作的极佳状态。董香光临帖中有自己,创作中见古人,从来没有分清过临帖和创作的界限。因此,古人的创作状态值得我们去借鉴。
现在的书法界有一些不好的现象,有一群人似乎是为书法展赛而活着,揣摩评委心理,把握国展动向,推测流行趋势,或以量感人,小楷四条屏显露功力,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或以情动人,将册页做得精美无比,注重装帧而忽视书写。他们力争在某大赛获奖和入展,并以此作为成功的标志。如今为了展览,有备战班、冲刺班、速成班、集训班,一切向展看,变得如此功利啊!若老米在世,他的一句“安排费工,岂能垂世”会不会遭来围攻?倘若哪天没有了展览和大赛,真不知道他们怎么个活法?
我想我在书法创作时是投入的,当我拿起毛笔,常常有冲动,当毛笔在宣纸上游走,写到兴致浓时,我常常心动过速,莫名而有意识,梁实秋说“写字最能泄露一个人的个性”,的确如此,你的任何一个细节都被毫无保留地记录在纸上,那是一种无与伦比的真实的感。书道妙在性情,我能体会。我现在的创作不想去追求平淡,而是追求绚烂,老了就自然平淡了。有人说书法能养生,而我却觉得我是在用书法消耗着生命。
我在进行书法创作时非常注重笔与纸接触产生出的各种形态,笔通过墨落在纸上,形成各种痕迹。由于笔法的不同,中锋、侧锋、露锋、藏锋⋯⋯裹毫、铺毫、散毫⋯⋯提按、平移、绞转⋯⋯而产生的形态各异。高峰坠石、千里阵云、陆断犀象⋯⋯屋漏痕、锥划沙、折钗股⋯⋯剑脊、圆柱、枯藤⋯⋯妙不可言,美不胜收。真实而不做作,丰富且有韵味,一切以自自然然为上。这些痕迹,既是笔迹,也是墨迹,更是心迹。
让小孩写字作老气横秋状是一种罪过,就如中青年书法家故作稚拙天真状一样可恶。刘熙载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当一个人的作品与他的人相吻合时才是最美的,与他的年龄吻合,与他的阅历吻合,与他的性格吻合,与他的性别吻合,与他的思想吻合。我们的书法创作,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会有渐进的变化,总之,创作不能造作,创新不能标新。
责任编辑:吕欢呼
今天的很多书法展,我实在不喜欢看。满展厅的花花绿绿,颜色既多且杂,难道这就是今天我们对色彩的理解吗?作品上左贴一条,右拼一块,莫非这就是今天我们对样式的创造吗?我一直想弄清楚,在科技迅猛发展的今天,我们的思想力、创造力有没有超越了古人呢?
曾走进某个展厅,头脑一阵眩晕,密匝匝的,就像误闯了小商品市场,让人透不过气来,可能这位办展的书法家想最大程度地利用场租费,不至于浪费。此时的我真想走进博物馆与古人晤对一番,在喧嚣的城市中感受一下片刻的宁静。
在高二适的书法创作中,手札是他的一个亮点。看高二适的手札,让我联想到他的生活和书法状态,自然、率真。看当今某些书法家的手札式作品,却让我感到不自然,虚假、造作。他们故意涂改,明明是抄录古人的诗词,却一再抄错,添添加加,今天的生活已经离开了手写书信的时代,我们就找不到一个其他的和生活紧密相关的书法状态吗?
我常问学生:书法的最高境界是什么?回答是:自然。我又问:你们写的自然,还是五岁小孩写的自然?愕然。当然是没有学过书法的小孩写的自然,他们无所顾忌,一任涂抹,毫不造作。从这个角度看,小孩人人都是艺术家,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渐渐远离了那份自然,而变得越来越拘谨。反过来看,既然小孩这么容易就自然,那么自然就不应该是书法的最高境界。那书法的最高境界究竟是什么?我认为是天人合一,即自然之美与人工之美的结合。故庾肩吾有锺繇、张芝、王羲之之比:张工夫第一,天然次之。锺天然第一,工夫次之。王工夫不及张,天然过之;天然不及锺,工夫过之。
个性一词,在今天的书法界被提得最多,书法家们大谈个性,但恰恰这是一个艺术上并没有太多个性的时代。看展览,读作品集,你会发现,人们一阵风似地追逐流行,作品的面貌何其相似,为什么追求个性的人作品会没有个性?看来对个性的理解各有出入,我认为个性不是张扬,个性不是欹侧,个性不是时髦,个性是你自己。只有坚守自己,才能见个性,哪怕你是内敛的,是平正的,是古雅的。实际上,董其昌是在晚明个性解放思潮影响下的书法家中最有个性的一位,他的平淡与王铎、倪元璐、黄道周、张瑞图都不一样。
在某两个城市之间书法联展的座谈会上,人们先后发言,大谈地域书风,什么江南的秀雅,中原的雄浑。我实在看不出来,轮到我发言时只好避重就轻,免得扫了大家的兴。如今的网络发达,南京的书法几秒之间可以传至新疆,人们互相影响,追逐流行,地域书风可能一去不回头了。网络时代的书法创作所呈现的趋同倾向值得关注,如果有一天全中国都吃川菜了,那真没意思,虽然我最喜欢吃川菜。
都说今人最有展厅意识,但我为什么总觉得博物馆里的古代书法展常常比当下的书法展好看呢?尤其是手卷展最让我哭笑不得,展厅里安装了大量的板子用来展示手卷,一条一条又一条,一层一层又一层,鳞次栉比,目不暇接。原本古人放在手中把玩的东西,很雅,很从容,如今集中起来让你一次把玩个够,很多,很花哨。粗看,形式单一,细读,时间来不及,走马观花,匆匆浏览一过,粗细均不好玩。
创作既需要有意在笔先,又需要有意料之外。意在笔先即是胸有成竹,对作品的整体有一个大致的规划。意料之外是随性而发,在书写过程中并不按照设定的计划,而是即兴发挥。我对后者更有一种期盼,因为它可遇而不可求。“振迅天真,出于意外”是一种很高的创作境界,我常常为此而努力。
中国书法讲究统一,又讲究变化,此中感觉甚微妙。光统一,没变化,则板滞;仅变化,不统一,则花哨。比如用墨,墨仅一色,则如珂罗版印刷,墨分五色,则有画字的嫌疑;比如结构,四平八稳,则死气沉沉,故作挪移,则张牙舞爪;比如用笔,一味平顺,则无奇,变化过度,则有恙;比如章法,上下平直,则状如算子,七扭八歪,则自作多情。要做得恰到好处才妙,不偏不倚、不激不厉,这就是中庸,中庸何其难哉!
创作随想录
书法创作既需要有扎实的、继承传统的功夫,又需要有真实情性意趣的表达,两者若得其一已难,何况不可或缺又兼而有之。前者仰赖薪传和训练,后者专靠感悟和滋养。
书法不仅是技法的表现,更是情性的流露。因而任何专门卖弄技巧的作品都是虚伪的,艺术需要真诚。书法技法的解决,是书法创作前的准备工作,而不代表创作本身。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