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教版科学 八年级下册 期末复习提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章电与磁
第1节磁现象
1.磁性与磁体
磁体能吸引铁、钴、镍等物质的性质叫做磁性,具有磁性的物体叫做磁体。
2.磁极及其相互作用规律
(1)磁极:磁体上磁性最强的部位叫做磁极,磁体有两个磁极,即南极(S)和北极(N)
(2)磁极相互作用规律:同名磁极相互排斥,异名磁极相互吸引。
3.磁感线:是为了形象地描述磁场而在磁场中画出的有方向(与磁场方向一致)的假想曲线。
磁感线越密(疏)表示磁场越强(弱)。
在磁体外部,磁感线总是从磁体的N极出来,回到磁体的S极。
磁场是一种实际存在的物质,磁体间的相互作用是通过磁场发生的,磁感线是人为规定的。
第2节电生磁
1.电流的磁效应:
通电导体周围存在着磁场,丹麦物理学家奥斯特通过实验证明了电流的磁效应。
2.通电螺线管:
其周围的磁场分布规律与条形磁铁的相似。
3.电磁铁:
电磁铁是内部带有铁芯的通电螺线管,其磁性有无由通断电来控制,磁极由电流方向来控制,磁性强弱由电流大小、线圈匝数来控制。
.安培定则:
用右手握螺线管,让四指弯向螺线管中的电流方向,大拇指所指的那一端就是通电螺线管的N极。
第3节电机
1.电动机:
直流电动机是根据通电线圈在磁场中受力而转动的原理工作的,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发电机
利用电磁感应原理制成,工作时将机械能转化为电能。
第4节磁生电
电磁感应现象
闭合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在磁场中做去切割磁感线的运动时,导体中就会产生电流,这种现象叫电磁感应,产生的电流叫感应电流。
2.感应电流的产生的条件(必须两个条件同时存在)
(1)电路闭合
(2)电路中的一部分导体做切割磁感线运动。
3.影响感应电流方向的因素:
(1)导体的运动方向:产生电磁感应现象时,若导体运动方向反向,则感应电流方向也反向;
(2)磁场(磁感线)方向:若磁感线方问反向,则感应电流方向也反向
4.影响感应电流大小的因素
(1)导线切划或感线的速度:其他条件相同时,速度越大,感应电流越大。
(2)磁场的强弱:其他条件相同时,磁场越强,感应电流越大。
(3)切割磁感线的导线条数。
其他条件相同时,条数越多,感应电流越大。
(4)导线切割磁感线的有效长度(垂直磁感线部分)。
在其他条件相同时,有效长度越长,感应电流越大。
第5节家庭用电
1.家庭电路的组成
进户线、电能表、断路器、用电器、插座等。
2.火线和零线:
两线之间的电压正常值为220V。
辨别火线和零线需用到测电笔,使用时,用手指接触金属笔卡,笔尖金属体接触被测电线,如果氖管发光,表明所测电线为火线,否则为零线。
3.三孔插座:
左零右火上接地
4.家庭电路的连接方法:
各用电器(包括插座)都并联,控制各用电器的开关和用电器串联。
保险丝串联在火线上,电能表接在进户线上。
6.安全用电
人体直接或间接跟火线连通造成触电,人体的安全电压为不高于36V。
第2章粒子的模型与符号
第2节物质的微观粒子模型
1.由分子构成的物质中,分子是保持物质化学性质的最小粒子。
2.原子是构成物质的最小粒子,在化学反应中原子不可分,但原子在微观结构上可分为更小的粒子。
3节原子结构的模型
1.卢瑟福(1911年,发现原子核):原子核式结构模型。
2.原子的结构
(1)原子:是由带正电荷的原子核与带负电荷的和外电子构成的。
整个原子不显电性。
(2)原子核:是由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不带电的中子构成的。
(3)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
(4)
X Z
A
,X ——原子种类,Z ——质子数,A ——质子数与中子数之和 3.
4.同位素
原子核内质子数相同、中子数不相同的同类原子互为同位素原子。
如氢有氕、氘、氚三种同位素原子。
第4节 组成物质的元素
1.元素:具有相同核电荷数(质子数)的一类原子
2.元素与原子的区别
3.物质的简单分类
4.元素的分布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金属元素:铝 地壳中含量最多的非金属元素:氧
实验室制取的反应方程式 2H 2O 2=2H 2O+O 2↑
↑++=∆
22424O MnO MnO K 2KMnO ↑+=2Δ
3O 32KCl 2KClO
4.化合反应和分解反应 (1)化合反应:A+B===C (2)分解反应:A===B+C
第3节 化学方程式
1.质量守恒定律
(1)定义:参加化学反应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各物质的质量总和,这个定律叫质量守恒定律。
(2)质量守恒定律的解释
反应前后:①原子种类没有变化;②原子数目没有增减。
(3)化学反应前后一定不变的量:
①原子种类;② 元素种类;③ 原子数目;④物质总质量 2.化学方程式(掌握方法)
第4节 二氧化碳
1.物理性质
2.化学性质
(1)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也不能燃烧 (2)二氧化碳的制取
实验室制取原理:石灰石(或大理石)与盐酸反应:
↑++=+2223CO O H CaCl 2HCl CaCO
实验室选用石灰石,就不能用稀硫酸。
生成的硫酸钙微溶,会包裹在石灰石表面,影响反应。
第5节 生物的呼吸和呼吸作用
1.呼吸系统的组成
鼻孔
气管、支气管:管壁覆盖着有纤毛的黏膜,能分泌黏液,粘住灰尘和细菌肺:由大量肺泡组成,肺泡壁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外有毛细血管和弹性纤维
2.呼吸运动
①吸气运动:
肋间外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移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增大,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使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胸廓容积和肺容积增大,肺内气压下降,外界气体通过呼吸道进入肺,完成吸气动作。
②呼气运动:
肋间外肌舒张,肋骨向下向内运动,使胸廓的前后径和左右径都缩小,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使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胸廓容积和肺容积缩小,肺内气压升高,肺泡内的气体通过呼吸道排出体外,完成呼气动作。
3.判断呼气还是吸气的方法:
①外界压强>肺内压强:气体由外界进入肺
②外界压强<肺内压强:气体由肺排到外界
③外界压强=肺内压强:呼气、吸气结束的一瞬间
3.呼吸作用
酶
+水+能量
葡萄糖+氧气二氧化碳Array第6节自然界中碳和氧的循环
1.自然界中的氧循环
(1)自然界产生氧气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2)自然界消耗氧气的途径:生物呼吸和物质燃烧。
2.自然界中的碳循环。
(1)自然界产生二氧化碳的途径:生物的呼吸作用和物质的燃烧。
(2)自然界消耗二氧化碳的途径:植物的光合作用。
3.保护臭氧层。
(1)臭氧层的作用:阻挡和削弱来自太阳光的过强的紫外线,对生物起保护作用。
(2)臭氧层的破坏和保护。
①引起臭氧层破坏的原因:氯氟烃等物质对臭氧的作用
②臭氧层的保护措施:禁止生产和使用含氯氟烃的制冷剂、发泡剂、喷雾剂等化学物质。
4. 温室效应。
(1)温室效应是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对地球的保温作用。
(2)温室效应的好处:适度的温室效应能保证地球上气温的稳定,有利于动植物的生存。
(3)温室效应的坏处:过度的温室效应会导致全球性气候变暖、海平面上升等。
第7节空气污染与保护
1.空气污染
(1)引起空气污染的因素:
①工业废气和烟尘的排放;
②土地沙漠化;
③车辆尾气的排放;
④部分建筑材料释放有害气体。
(2)空气污染的种类:
①汽车尾气;
②可吸入颗粒物(烟尘)
2.保护空气
(1)洁净的空气才能保证地球上生物健康正常生长。
(2)保护空气的措施
①使用清洁能源;
②控制污染源;
③加强空气质量监测和预防;
④植树造林。
第4章植物与土壤
第1节土壤的成分
1.土壤的生物成分:微生物(细菌、真菌、放线菌)、动物、植物
2.土壤中的非生物成分:水、空气、有机物(腐殖质)、无机物(矿物质颗粒)。
第2节土壤的结构和类型
1.矿物质颗粒的多少就成为影响土壤结构最重要的因素。
2.土壤颗粒的分类
3.土壤的分类
4.土壤的性状与植物生长的关系
第3节植物的根与物质吸收
1.植物的根
(1)类别:主根、侧根、不定根
(2)功能:固定植物体和吸收水分、无机盐等营养物质
2.植物的根系
(1)分类
①直根系:有明显发达的主根,主根和侧根区别明显
②须根系:没有明显的主根和侧根之分
(2)植物根系比较
3.植物根吸收水分的主要部位:根尖
4.根尖的结构(从上到下)
根冠——分生区(生长点)——伸长区——根毛区(吸收水分和无机盐的主要部位。
)
5.植物根毛细胞的吸水与失水
(1)吸水:植物根毛细胞的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高于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
(2)失水:土壤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超过根毛细胞的细胞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一次施肥过多,“烧苗”)6.无机盐对植物生长的作用
第4节植物的茎与物质运输
1.茎的分类
①按形态分:直立茎、攀缘茎、匍匐茎和缠绕茎等。
②按茎的组成分:草质茎和木质茎。
2.茎的结构(木质茎)
表皮:保护
树皮韧皮纤维:支撑
韧皮部
筛管:运输有机物
形成层:分裂,向外形成韧皮部、向内形成木质部
木质纤维:
木质部
导管:运输水和无机盐
髓:储藏营养物质
3.茎的物质运输
第5节植物的叶与蒸腾作用
1.叶的结构
叶柄
表皮:分为上表皮和下表皮,无叶绿体,细胞排列紧密、无色透明,外壁有透
光不透水的角质层
叶肉:分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内有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主要部位
叶脉:内有输导组织,即运输水、无机盐的导管和运输有机物的筛管
2.蒸腾作用
1.概念:水分从活的植物体表面(主要是叶片)以气体状态散失到大气中的过程
2.蒸腾作用的器官:叶
3.蒸腾作用的影响因素:光照强度、环境温度、空气湿度、叶片周围空气流动速度
4.蒸腾作用的意义:
(1)促进水分和无机盐的运输
(2)降低叶片温度,防止叶片被阳光灼伤
(3)促进自然界中的水循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