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论文:功能性写作教学策略之情境策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师论文:功能性写作教学策略之情境策略

一、情境策略的基本内涵

情境、支架和学习共同体构成了功能性写作教学策略的基本框架,这里我们主要论述情境策略的基本学理。

情境。人必然地生活在特定的环境中,人与环境长期互动中也必然地形成某种特定关系,具体表现为形塑和塑形的关系,从人类延续的视角看,特定环境中的人是连续不断的,按照法国社会学家布迪厄的说法:“特定场域中存在着惯习,惯习和习惯有着根本的不同,习惯是个体养成而属于个体,惯习是群体养成而属于群体,惯习为这一场域中的个体塑形。”人刚进入某种特定场域,人被特定场域中的惯习所塑形,人被某种惯习浸润之后,他或她反过来又形塑着这一场域,不断强化着这种惯习,于是,人与环境之间形成着一种形塑和塑形不断强化、循环上升、连续不断的过程。此时,作为主观性的人具有了某种客观性,成为了主观的客观性存在,客观性的环境具有了某种主观性,成为了客观的主观性存在,人的经验正是客观和主观互动的产物。人与环境互动关系的组成叫做情境。

人经验量的多寡和层次的深浅是与人的时龄成正比的,一般而言人年龄越小,其生命经验越少;人年龄越大,其生命经验越多。人对环境的认知也表现出熟悉和陌生的辩证统一的矛盾关系,幼儿时期的人由于生命经验的不足,必然地对环境表现出陌生感,

并相应地引发恐惧、不安、紧张等情绪。老年时期的人由于生命经验的丰富,对环境表现出亲近感,并相应地引发舒适、共鸣、亢奋等情绪。人与环境不是割裂而存在的,二者是以某种关系而存在的,情境就是人与环境共同组成并对人形成情感刺激的场域。

情境与情景既极度相近又有区别,情境侧重于主观,强调环境对人的刺激及互动关系;情景侧重于客观,强调环境以一种幕布式的静态存在。

明白了情境内涵,我们就能很好地利用情境策略进行教学,我们从原则、类型和问题提炼三个维度简述一下。

从功能性作文教学的“功能性”而言,情境设置的原则应贴近儿童的生活,生活隐藏着无尽的宝藏,理应成为情境开发的源泉,正如李泽厚所言:“生活就像一棵枣树,无论什么时候,你只要拿着棍子敲一下,就会有枣子落下来。”儿童的生活不同于大人的生活,他们有自己的爱好兴趣、思维逻辑和想象冲动,这理应成为情境策略运用的遵循。

情境设置的类型要丰富,图片的、动画的、文字的、故事的、游戏的……诸如假如草原上的动物都胖成了球、给来宾介绍“大熊校长”不为人知的另一面、我们一起去寻找风、刺激惊险的鳄鱼谷、“小升初”请假上补习班现象、创编《奇特的玻璃窗》《水浒传》中一百零八将的“雅号”、校园手绘地区、天空自由飞翔的小鸟与缓冲升学压力等等,生活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活水。

情境设置的目的在于从激发学习者的表现欲望和提炼出要教学的问题,任务设计的依据正是建立在情境双重价值的平衡上,“任务设计的基本原则是外来的使命和内在的表现欲望恰好一致J二者的一致性越强,标示着情境设计得就越好。在此基础上,学习元素的来源也就清楚了,“学习元素来源于两个方面的重合,即学生按照特定情境的要求完成写作任务需要的核心能力要素与学生的主要困难或问题在写作过程中可能的落点的重合J 示例1:

历险鳄鱼谷

同学们,大家一定看过动物世界吧,对于鳄鱼大家有怎样的印象呢?今天我们要一起走进一个惊险刺激的地方一一鳄鱼谷。鳄鱼谷中有很多凶狠的鳄鱼,看看谁今天能够顺利穿过鳄鱼谷,获得“勇士勋章二下面我们就来玩这个游戏,游戏中大家不仅要当好观察员,还要把自己游戏的过程和感受用文字记录下来,优秀的文章可以向我校《晨风》校刊投稿哦。这可是个又刺激又有难度的写作游戏哦,你们有信心挑战一下吗?

学习要点:

1.抓住人物的动作、表情把游戏过程写具体。

2.写出游戏过程中自己的独特感受。

示例2:

请假外出上补习班,有必要吗?

本应在学校上课的时间,然而不少小学生却出现在校外补习

班。“小升初”临近,一场独辟蹊径的迎考大战在小学六年级学生中悄悄上演。作为一名小学生,你即将面临“小升初”,你对请假外出上补习班,觉得有必要吗?

请选择自己的立场,写一篇有说服力、有驳斥力的论辩文。

学习要点:

1.清楚表达自己的观点,针对对方的论据学会驳斥。

2.学习论辩文的三种组织结构形式。

从这两个示例的情境设置来看,都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对特定情境的呈现,二是学习要点的给定。从特定情境的呈现看,一个激起了学生的挑战欲望,一个激起了学生的论辩欲望。从学习要点的给定看,学生要完成这个任务确实需要一定的核心能力要素,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出现问题或困难的落点也是可预判的。这样的情境设置是高水平的设置,它既观照了学生的兴趣、生活,又给定了明确的学习任务,二者之间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

二、情境与支架、共同体策略的互动关系

情境、支架和共同体共同构成了功能性写作教学的策略框架,只有弄清三者之间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利用这三种策略进行功能性习作的教学,这里我们重点观照情境在三者之间的逻辑存在。

文章《走一步,再走一步》就很好地诠释了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故事讲述了一群小孩子因为玩弹珠游戏玩厌了,便想找些新的花样来玩,有人提议去爬悬崖,而文中的“我”,因身体有病和母亲训诫不要冒险有些犹豫,但在小伙伴“别做胆小鬼”的

刺激下也随着小伙伴们来到了悬崖边。此时的“悬崖”就是一个具体情境。从故事本身看,“悬崖”情境贯穿于情境产生、问题呈现、经验改造的过程中,因此,我们也必然地从过程中的维度去观照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我们先看情境的产生,单从课文本身看,它不是外人强加的,而是小伙伴们自己所选择的,假设如果没有小伙伴的提议、引领,“我”特殊的身体条件是不会去爬悬崖的。这标示着共同体对情境的发起是独一无二的,表现出外在情境与共同体内心诉求的一致性,二者之间的关系是直接性的,为此,我们可以断言:共同体自己选定的情境是情境策略运用的最高水平,同时,情境对于支架和共同体来说也是先导性的关系存在。

问题呈现。课文中的“悬崖”形成了一个故事,提炼出一个问题。“我”因身体有病、母亲训诫不要冒险,爬“悬崖”的冒险与“我身体弱”就必然形成矛盾,问题也随之产生。

问题是情境设置的价值所在,也是受课程开发者青睐的主要原因。个体对问题的解决决不是一帆风顺的,他或她一定会遇到困难、障碍并产生相应的心理压力。支架对于个体突破问题是必要的,文中的“爸爸”就是支架的隐喻,一方面给予“我”精神鼓励一一“你能爬上去,你就能下来,我会给你照亮。”与此同时给予技术指导一一“踩左边,先走一步,再踩右边,再走一步。”因此,情境与支架表现出间接性的关系存在,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为学习者的困难呈现处提供支架,要从精神和技术两个维度预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