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墓室壁画中乐舞壁画研究

合集下载

韩休墓《乐舞图》的艺术风格

韩休墓《乐舞图》的艺术风格

唐韩休墓《乐舞图》保存完整、内容丰富、规模巨大、绘制技法娴熟,极具时代特色及艺术表现形式,具有较高的价值。

文章从《乐舞图》的构图、人物造型、线条及色彩四个方面入手,阐释唐代达官显贵审美特征及其背后的审美文化内涵。

古人对“天人合一”的追求,对原始宗教、阴阳学说的崇拜等思想加以整合,创造出了一套比较完善的丧葬体制和礼俗,而后又随之产生出一批与之相配的图像——墓室壁画。

这些墓室壁画作为中国传统壁画的重要一翼,不仅充分展示了古典雅致的美学特征,更使得当时的社会文化、风俗民情等历史内容成为当今中华民族的宝贵财富。

唐代是我国古代墓室壁画发展的鼎盛时期,迄今公布发掘的壁画墓共计百余座,其中有86座都集中于当时的京畿地区——今陕西关中地区。

2014年,位于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的韩休及其夫人柳氏的合葬墓被发掘。

据考古发现,韩休墓《乐舞图》图像清晰、内容独特且绘制精美,为唐代墓室壁画考释提供了大量信息。

韩休墓《乐舞图》中的构图韩休,字良士,今陕西西安人。

他制举入仕,后被举为贤良。

曾担任工部侍郎、尚书右丞等职。

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韩休病逝,享年六十八岁。

其夫人柳氏,出身于河东世家,天宝七年(748)年去世,与韩休合葬于少陵原。

绘于韩休墓墓室东壁的《乐舞图》高2.27米,宽3.92米,与墓室西壁的《屏风图》、南壁的《玄武图》相呼应,是迄今所知唐代墓室壁画同类题材中规模最大的一幅。

其画面整体外形呈长方形结构,描绘了由14位男女乐师及舞者载歌载舞的宴会场面,仅左侧略有残缺(图1)。

笔者根据画面布局将图中人物划分为左侧女乐队、中部舞者、右侧男乐队。

左侧女乐队(除一男乐人外)和右侧男乐队分别跪坐于方形地毯之上,中部舞者由一男一女构成,双方都一脚跃起一脚立于韩休墓《乐舞图》的艺术风格撰文/余 娟,刘嘉钰图1 韩休墓东壁壁画《乐舞图》 来源:《唐代墓室绘画中的人物造型探究》毯上似腾跃状。

画面中,乐师和舞者生动呼应,乐与舞相互统一。

冯晖墓中乐伎砖雕形象研究

冯晖墓中乐伎砖雕形象研究

冯晖墓中乐伎砖雕形象研究作者:***来源:《收藏与投资》2023年第12期摘要:乐舞图像是一个恒定的表现形式,唐朝乐舞作为中国艺术史上享有盛誉的乐舞艺术,不仅是社会世俗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唐朝墓葬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事死如生”观念的体现。

五代时期,乐舞形象在墓葬艺术中被延续了下来。

冯晖墓内部砖雕彩绘甚为丰富,最引人注目的当为一组壁画与砖雕彩绘镶嵌在一个完整画面中的乐舞图像。

本文将从其中的历史意义、构图与配置、艺术造型等方面对此乐伎砖雕形象进行研究。

关键词:冯晖墓;墓葬艺术;乐伎图五代十国,藩镇割据,军阀混乱,在这乱世中,统治者多重武轻文。

此外,五代十国的开国皇帝多出身于社会中下阶层,故这一时期大部分统治者都纸醉金迷,这是中国历史上政权频繁更迭的时期,其政治背景对墓葬艺术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五代时期,中央政权相对较弱,地方割据现象普遍。

各地诸侯割据,纷纷成立自己的政权,形成了十国局面。

这种动荡的政治格局导致了各地文化艺术的分化。

长期战乱导致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贫富差距扩大,这对墓葬艺术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

由于割据势力的壮大,一些士族得到了一定的政治地位和财富积累,他们在墓葬中想要表现自己的权势和地位,推动了墓葬艺术的发展。

五代时期的墓葬艺术发展受政治背景的影响较大。

政治动荡和地方割据导致文化艺术的多元化,经济衰退和社会动荡制约了艺术的发展,而士族文化的兴起和宗教信仰的影响则为墓葬艺术带来了一定的发展机遇。

冯晖墓位于中国陕西省宝鸡市岐山县北部,冯晖墓从最初的发掘到现在已经有百年历史。

墓室内的构造十分精巧,以巨石为基础,上部采用夯土工法,经过多年的风雨侵蚀,至今仍保存完好。

墓室内共有三个房间,中间房和两侧房间均有砖雕装饰。

其中,最具特色的当属中间房内的一组砖雕,这套彩绘乐伎砖雕东西两壁各有14个砖雕人像,东侧为男像,西侧为女像,从墓主人角度,体现男左女右的排列方式。

每个人像都是由两块方砖组成,两块方砖上下对接雕绘而成。

唐墓壁画《乐舞图》歌者图像考辨

唐墓壁画《乐舞图》歌者图像考辨

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季刊)Jiao Xiang-Journal of Xi’an Conservatory of Music2021年03月第40卷第1期Mar.2021V ol.40No.1-55-中国分类号:J609.2文献识别码:A文章编号:1003-1499-(2021)01-0055-07●于静芳唐墓壁画《乐舞图》歌者图像考辨(陕西师范大学,陕西·西安,710119)摘要唐墓壁画《乐舞图》中歌者图像少有人提及,因为歌者图像少且难于辨识。

八座唐墓壁画《乐舞图》存歌者图像,分析总结如下:一.唐代歌者中胡人男歌者较多。

多数歌女演出服饰与女乐、舞女差别不大。

二.歌者姿势常见站立,也可跪坐或坐在床上。

男歌者可以在高歌时手臂前伸助兴,歌女演唱时多把双手合在身前,以帔子遮住手站立。

三.唐代乐舞表演中歌者固定的位置在乐队最后或最边上,一般不会出现在乐队中间。

四.唐代乐舞表演并不是必须配备歌者。

五.唐代乐舞表演常见使用一至两名歌者。

关键词唐墓壁画;《乐舞图》;歌者唐代典籍中有关歌者的记载不少,但是留名者不多,其中著名者如玄宗时的许和子,开元年间入教坊,以籍贯为艺名“永新”,《开元天宝遗事》载:“宫妓永新者善歌,最受明皇宠爱,每对御奏歌,则丝竹之声莫能遏。

帝尝谓左右曰:此女歌值千金”[1](P1739)。

据史籍,唐代著名的十部乐中《清乐》与《燕乐》,皆不仅有乐工,还有歌者才配成一部乐。

如《旧唐书》载《清乐》:“乐用钟一架,磬一架,琴一,三弦琴一,击琴一,瑟一,秦琵琶一,卧箜篌一,筑一,筝一,节鼓一,笙二,笛二,箫二,篪二,叶二,歌二。

”[2](P1067)“歌二”说明唐代乐舞《清乐》中有歌者二人参加演出。

文献资料提及唐代歌者一些表演情况,却无法回答一些简单问题,如:唐代乐舞表演时歌者位置在哪?演唱姿势如何?已发现的唐墓壁画《乐舞图》歌者图像可形象化地展现答案。

因为歌者图像少且难于辨识,所以研究唐墓壁画《乐舞图》的学者不少,但是多数人关注舞与乐研究,图像中的歌者却很少有人提及。

唐代舞筵考——从韩休墓壁画乐舞图谈起

唐代舞筵考——从韩休墓壁画乐舞图谈起

2014年发掘的唐代韩休夫妇墓因其精美的壁画受到相关学界广泛关注[1],其东壁保留相对完整的乐舞图是讨论热点之一。

整幅画面共绘十四人,以画面中心一株枣椰模样的植物为中心,两边各画一组分别由男性、女性组成的乐舞场面(图一)。

此前相关讨论主要关注画面所反映的乐舞类别[2],本文则将重点考察这幅图像上的一件物品,即乐人与舞者身下的织物,前人研究中,这件物品或被概称为“地毯”[3],或被称为“方毯、圆毯”[4]。

在韩休墓壁画乐舞图上,这件物品形状不一,大小有别,就款式、纹样和色泽来看,显然是成套的家居配备,本文将结合其他相关图像证据和诗文材料,从唐唐代舞筵考——从韩休墓壁画乐舞图谈起*李丹婕(中山大学历史学系)关键词:舞筵,乐舞图,唐代,宫廷文化摘要:本文以2014年发掘的唐代韩休夫妇墓乐舞图上的舞筵为切入点,结合相关图像证据和诗文材料,从唐前期贵族官僚宴饮风尚和物质文化的视角,考证舞筵的命名、功能、质地。

本文认为,这种舞筵用于各类乐舞,不止是胡旋舞等外来舞种。

其质地或为丝质,或为毛质,或为丝毛混织,皆是极耗时费工的奢侈品,体现了玄宗朝的宫廷趣味和文化风尚。

作为一种上流社会日常生活中的必需品,成为盛唐宫廷文化奢华多姿的象征。

KEYWORDS: Dancing carpets, Music and dance iconography, Tang period, Court cultureABSTRACT: This paper presents the analysis of various elements related to the dancing-carpets portraited in the music and dance iconography from the murals of the Han Xiu’s tomb that was excavated in 2014. By synthesizing iconographic evidence and textual records from Tang Dynasty poetries, this paper clarifies and identifies the name, function, and texture of various artifacts within the music and dance scene, especiall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terial culture of elite feasting during the Early Tang Dynasty. The author suggests that the types of dance performed on dancing carpets included a wide variety apart from the exotic dance such as ‘huxuan ’ dance. In addition, the production of dancing carpets was time consuming.These costly luxuries were made of silk, fur, or a type of mixed textiles. The using of dancing carpets represented the royal taste and contemporary culture ethos. In addition, as a type of necessities in elite class, the dancing carpets also represented the variety of luxury culture in the royal court of the Tang Dynasty which transcended the boundaries between the Hu-Han and the Buddhist-secular binaries.前期贵族官僚宴饮风尚和物质文化的视角,考察这类物品的命名、功能与质地。

“乐舞百戏”与汉代丧葬文化

“乐舞百戏”与汉代丧葬文化

“乐舞百戏”形象,是两汉墓葬中最常见的主题之一。

它在墓葬之中,不仅有二维的呈现,即表现在壁画、画像石等专门的图像载体上;更有三维的呈现,即以陶俑或器物堆塑的形式加以表达。

这一形象出现的频率之高,加之表现方式多样,或许暗示着,它在墓葬这一丧葬空间中已经成为一个拥有特定含义的固定化角色。

本文拟将墓葬中二维和三维的“乐舞百戏”形象综合起来进行考察,探寻其在墓葬中所扮演的特定角色,进而对其所反映的汉代墓葬的功能和社会问题作一管窥。

一、乐舞百戏的现实功能1.乐舞百戏的现场性功能:愉神和愉人若要探寻“乐舞百戏”形象在汉代墓葬中所扮演的角色,首先必须了解真实的乐舞百戏在汉代社会中所发挥的功能。

汉代是乐舞百戏高度发达的时期。

张衡《舞赋》云:“且夫九德之歌,九韶之舞,化如凯风,泽譬时雨,移风易俗,混一齐楚,以祀则神祇来格,以飨则宾主乐胥。

方之于此,孰者为优。

”[1]《盐铁论·散不足》对汉代社会乐舞百戏的看法表达得更为直接:“今富者祈名岳、望山川,椎牛击鼓,戏俱儛像。

……今俗因人之丧以求酒肉,幸与小坐而责辨,歌舞俳优,连笑伎戏。

”[2]这两段文字,道出了现实乐舞百戏所具备的愉悦功能,并且也描述了这种愉悦功能的双重性:“一是用于祭祀,祈求福祥,神灵保佑,功能是愉神;二是用于宴飨,为宾主助兴,延年益寿,功能是愉人。

”[3]78这是现实中乐舞百戏的现场性功能,也是它直接体现出来的功能。

2.乐舞百戏的社会性功能:基层社会凝聚和自治的手段关于乐舞百戏的双重愉悦功能,学界已有较多讨论,基本达成了共识[4]。

然而,更值得我们思考的是:乐舞百戏何以会在汉代社会如此流行?乐舞百戏活动的组织者,究竟是单纯出于让现场观众或所祭祀神明“愉悦”的考虑,还是另有其他现实性、社会性的意图存在?关于乐舞百戏的社会意义,《岳麓书院藏秦简(叁)》中收录的司法文书中,有一则《识劫案》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启示。

根据此案记述,县廷之所以上奏请示,原因之一是在审理中无法判定的身份:最初为大夫沛家的女奴,沛在其原配之妻去世后免为庶人,并通报宗人、里人以为妻,但他却没有向管理户籍的乡里长官通报,因此在户籍中仍注记为“免妾”(庶人)。

唐韩休墓乐舞壁画的文化诠释

唐韩休墓乐舞壁画的文化诠释
下 殊 瘦 ,何 不逐 之 ? ’上叹 日 : ‘ 吾 貌 虽瘦 ,天 下必 肥 。
图1 、西安 少 陵塬唐 代墓 葬 区
萧 嵩奏 事 常顺 旨,既退 ,吾寝 不安 ;韩休 常 力争 ,既退 ,
吾 寝乃 安 。吾 用韩休 ,为社稷 耳 ,非 为身也 。 …


墓主人基本情 况
韩 休 是 唐 代 开 元 年 间 的 宰相 之 一 。 自幼 聪 明好 学 ,
韩休 五子 韩潢 也担 任过 宰相 ,是 唐代 著名 画家 ,所 绘 《 五牛 图》 乃 中国十 大名 画之 一 。
“ 十二 能属 文 ,十 八通 群籍 … …弱冠 应文 笔绝 伦 ,举 擢第

二、韩休墓基本情况
韩 休 虽然 贵为 宰相 ,但其 墓 葬并 不奢 华 ,墓 体 的整个

”历任 县尉 、县 丞 、书 舍人 、礼 部侍 郎、虢州 刺 史等
交 响 西 安 音 乐学 院 学 报 (季刊 )

J i ao Xi ang J o u rn al o f Xi ' a n Co n serva t o 。 M 。

2 0 1 6 年1 2 月
第3 5 卷 第4 期
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
De c . 2 0 1 6 Vo 1 . 3 5 No . 4

要 唐 代 乐舞 壁 画是极 具 时代 特 色的 艺术 形 式 。从 西安 韩休 墓 出土 的 乐舞 壁 画 入手 ,结 合 陕西地 区出土 的其 他 乐舞 壁 画 ,采取 图像 史 学研 究方 法 ,对 韩休 墓 乐舞 壁 画蕴含
的宴 乐信 息 以及唐代 礼 乐制度 、胡 乐胡化 等现 象进 行 文化层 面的解读 。 关键 词 韩休 墓 ;乐舞 壁 画;胡 乐 ;文化

辽代壁画散乐图乐舞服装特征分析

辽代壁画散乐图乐舞服装特征分析

Art and design <美术与设计辽代壁画散乐图乐舞服装特征分析范孙墨一(内蒙古师范大学,内蒙古呼和浩特010022)【摘要】辽代壁画中对于人物形象的刻画精妙当属“散乐图”,其特殊的形象构成不仅传递着民俗文化,更侧面反映出辽代独 特衣冠制度下的等级差异与民族融合。

不同于其他壁画场景的是,“散乐图”中的人物服装带有独特的装饰美感。

在分析图像 的过程中发现,相对契丹乐师而言,画面中以汉族乐师居多,乐舞者的服饰细节上更具备汉式特点,头饰上的差异、袍服开禊 位置的褶裥结构等都与普通汉式袍服并不相同,着装细节与装饰特征反映着辽代契丹统治下的民族差异与政治信息。

在画面中 所描绘的服装细节不仅可以反映出装饰意味,更能体现出内在的等级差异,这种特征上的差异性探究将为辽代“衣冠之治”中的民族等级制度与审美倾向提供新的探索方向。

【关键词】辽代;壁画;散乐图;服装;审美【中图分类号】J631.3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4198 (2021 ) 07-157-03【本文著录格式】范孙墨一.辽代壁画散乐图乐舞服装特征分析[J]•中国民族博览,2021,04 (07 ): 157-159.“散乐者,历代有之,非部武之声,俳优歌舞杂奏……如是杂变,总名百戏。

”《旧唐书•音乐志》记载的“散乐”情景随着时代变换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辽 代散乐图以其独特的场景构成与生动的人物形象,传递着具 有该时期民族特色与民俗思想的艺术表现形式,娱乐性质的 图像映射着辽代社会生活、文化特征与政治倾向等。

散乐图 与其他内容墓室壁画相比,更易于获取对画面装饰性与文化 属性的思考。

画中形象独特的服装造型,更为直观的展现着 辽代特殊的审美观念,丰富的服饰细节与写实的绘画表现手 法为研究该历史背景下的社会生活与等级观念提供了论证角 度。

一、“散乐图”中乐舞服装具备的历史信息服饰象征着人类的身份地位、社会等级关系,穿着装饰 蕴含着等级之中褒义或贬义的符号属性。

探寻宋代壁艺术的技法与传承

探寻宋代壁艺术的技法与传承

探寻宋代壁艺术的技法与传承宋代壁画艺术以其独特的风格和精湛的技法而闻名于世。

它不仅仅是一种装饰艺术形式,更是宋代壁画艺术家们对自然景物、人物形象、历史事件等的艺术表达。

本文将探讨宋代壁画艺术的技法与传承,以了解这一时期壁画艺术的特点和影响。

一、壁画艺术的技法宋代壁画艺术的技法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色彩运用:宋代壁画注重色彩的鲜明表现,采用了大量的鲜艳的颜料。

在壁画的绘制中,宋代艺术家善于运用不同的色调和明暗对比,以增强图像的层次感和立体感。

2.线条表现:宋代壁画注重线条的运用,尤其是用线条勾勒出物体的轮廓和纹理的细节。

艺术家们善于运用线条的粗细、曲直和变化来表现不同的物体特征和表情。

3.透视效果:宋代壁画艺术家在绘制空间和建筑背景时,善于运用透视的原理来表现远近和深浅。

他们通过合理的布局和透视效果的运用,使画面更加具有立体感和逼真感。

4.刻画人物:宋代壁画艺术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主要特点,注重表达人物的神态、情感和个性。

他们通过绘制人物面部表情、姿态和肢体动作等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生动和具体。

二、壁画艺术的传承宋代壁画艺术的传承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人艺术家的影响:宋代的文人壁画艺术家对壁画艺术的发展和传承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他们以文人的身份和眼界,注重壁画艺术的审美价值和艺术精神的表达,使壁画艺术更加精妙和深邃。

2.宫廷画院的培养:宋代宫廷画院为壁画艺术家提供了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学习机会。

在宫廷画院中,艺术家们互相学习和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艺术水平。

这种集体学习和培养的方式促进了壁画艺术的传承和发展。

3.艺术家个体的才华:宋代壁画艺术家个体的才华和创造力也是壁画艺术传承的重要因素。

每位艺术家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方式和艺术风格,他们通过不断探索和创新,为壁画艺术注入了新的生命力和活力。

三、壁画艺术的特点与影响宋代壁画艺术的特点和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客观真实的表现:宋代壁画艺术追求客观真实的表现,注重真实生动地再现景物和人物形象。

再议汉代墓室壁画题材的分类

再议汉代墓室壁画题材的分类

美术界艺术论坛+TEXT/陈红军再议汉代墓室壁画题材的分类汉代墓室壁画是在丧葬文化背景下发展而来的图像艺术,它以古拙的造型风格和丰富的题材内容,展示了其独特的艺术魅力。

有不少学者专门对它所表现的题材进行了分类,但现有分类大多是以区域性的单一墓室壁画为基础进行的,它们只涵盖了部分的题材,这就影响到了汉代墓室壁画的整体艺术价值。

通过分析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汉代墓室壁画的题材,我们发现汉代墓室壁画表现的题材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一、反映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的题材汉代墓室壁画所表现的题材中,有许多由独特的人物角色组成的历史故事,主要反映以古代圣贤、忠臣、勇士、孝子和烈女等的经史。

如二桃杀三士、周主忠妾等。

除了历史故事,汉代墓室壁画还有一种重要的题材,它们取自中国的神话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有以各种仙人为内容,如西王母、东王公、羽人、伏羲、女娲等。

还有以表现神兽、仙禽为内容的,如龙、凤、蟾蜍、玉兔等。

这些历史故事和神话传说为汉代墓室壁画创作提供了丰富的题材,而汉代的画师们将这些题材融入了他们的墓室壁画创作中,并通过这些题材反映出汉代社会的伦理道德观和人们的精神追求。

同时也体现了艺术服务于社会的功能特征。

二、反映升仙神异的题材在汉代墓室壁画的各种题材中,升仙神兽是常出现的内容。

它们主要分为两种类型:(一)升仙图在汉代,以“升仙”为主题内容的墓室壁画一直是表现的重要内容。

在河南洛阳卜千秋墓室壁画中,绘有以日月星辰、女娲、仙女、玉兔、蟾蜍、玄武、青龙、白虎、朱雀、持节方士、伏羲和卜千秋夫妇等为内容的升仙纹样,它们绘于墓顶平脊上。

整个画面以持节方士在前方引导,在各种天界神灵的簇拥下,乘龙驾凤的卜千秋夫妇飘然升仙,汉代人升仙的观念在此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二)仙人神兽在汉代墓室壁画中,描绘有大量的仙人神兽图像,常见的有:伏羲、女娲、持节羽人、玄武、青龙、白虎、朱雀等。

河南永城柿园汉代壁画墓描绘有一条长达5米的青龙,它的舌头上卷着一条小龙,而在青龙的龙体上还绘有在云气间活动着的朱雀和白虎。

千载知音:杜甫与大唐乐舞

千载知音:杜甫与大唐乐舞

-104-诗刊专栏众所周知,杜甫是“百科全书”式的诗人,他的诗歌与整个唐代的宫廷、政治、战乱、艺术、宗教、文化、民生及日常生活之间建立起深度的对话关系。

在此,我们谈谈杜甫与大唐乐舞文化的互动。

正在热映的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就涉及到了剑舞,而大唐剑舞的代表人物是裴旻将军和公孙大娘,在本文中我们将一起感受杜甫对公孙大娘及其弟子李十二娘剑舞的魅力。

我们先来领略下唐代李亢所撰《独异志》对裴旻精绝出神剑舞的描述:“走马如飞,左旋右抽,掷剑入云,高数十丈,若电光下射,旻引手执鞘承之,剑透空而下,观者数千人,无不悚怵。

”《长安三万里》甚至虚构了裴旻将军的女儿裴十二娘,她女扮男装,英姿飒爽,剑术高超,击败了祖传枪法甚为勇猛的高适。

一“礼乐”制度及其传习、教化在古代中国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礼节民心,乐和民声”,“审乐以知政”(《礼记》)。

通过杜甫对唐代乐舞文化的感受、描述和回忆,我们可以认定他是一位千载难逢的“知音”。

质言之,除了杜甫诗歌涉及唐代(包括唐代之前)的书画创作及艺术观念之外,在音乐(燕乐、雅乐、民歌)、舞蹈(包括舞马、剑舞、舞雩)、乐工(乐人、音声人、太常杂户子弟)、乐器、宴乐等方面杜甫亦有很多诗作,比如《观公孙大娘弟子舞剑器行》《听杨氏歌》《夜闻觱篥》《吹笛》《赠花卿》《江南逢李龟年》《城西陂泛舟》《千秋节有感》《陪柏中丞观宴将士二首》《陪王侍御同登东山最高顶宴姚通泉晚携酒泛江》《宴戎州杨使君东楼》《秋日夔府咏怀奉寄郑监李宾客一百韵》《数陪李梓州泛江有女乐在诸舫戏为艳曲二首赠李》等。

杜甫在与李白壮游时写下“醉舞梁园夜,行歌泗水春”(《寄李十二白二十韵》)。

其中“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能得几回闻”(《赠花卿》)更是成为千古名句,而杨慎则读出了杜诗的弦外之音:“(花卿)蜀之勇将也,恃功骄恣。

杜公此诗,讥其僭用天子礼乐也,时含蓄不露。

有风人言之无罪,闻之者足以戒之旨。

”(《升庵诗话》)杜甫的诗中泛泛地写到乐舞的更多,比如“丝管啁啾空翠来”(《渼陂行》),“锦城丝管日纷纷”(《赠花卿》)。

莫高窟第156窟乐舞壁画研究

莫高窟第156窟乐舞壁画研究

莫高窟第156窟乐舞壁画研究莫高窟第156窟乐舞壁画研究莫高窟位于中国甘肃省敦煌市境内,被誉为东方艺术明珠。

它是一个规模宏大的古代石窟寺庙群,由千余座窟室组成,内部保存有大量的佛教艺术瑰宝。

莫高窟的壁画是其中最受瞩目的艺术形式之一,它们以其精湛的绘画技巧和丰富的艺术内容而闻名于世。

在莫高窟第156窟中,有一幅乐舞壁画,它吸引了很多学者的关注。

这幅壁画长约2.5米,高1.7米,位于窟壁的正中心位置。

壁画描绘了一场盛大的乐舞盛宴,人物栩栩如生,舞姿优美,堪称莫高窟壁画艺术的典范之一。

这幅乐舞壁画中,舞者们身穿华丽的服饰,手持各类乐器,舞姿翩翩起舞。

他们面色红润,形象富有神采,给人一种欢快和祥和的感觉。

壁画中的乐舞场面生动活泼,给人一种仿佛身临其境的感受。

通过对这幅壁画的研究,我们可以发现它的艺术特点和历史意义。

首先,乐舞壁画体现了当时的社会繁荣和文化发展。

画中的人物丰姿绰约,衣冠华丽,展现出壮丽的气势。

这表明了当时敦煌地区的经济繁荣和文化交流的积极影响。

其次,乐舞壁画还反映了佛教艺术的影响和融合。

乐舞壁画中的舞者除了表现出具体的世俗乐舞形式外,还融入了佛教视角。

舞者们的表情和动作都流露着一种慈悲和超脱尘世的境界。

这充分展现了佛教艺术对当时社会的引领和影响力。

此外,乐舞壁画还记录了当时音乐舞蹈的文化特征。

壁画中的乐器有筚篥、琵琶、笙、箫等,其中琵琶是一种古老的弹拨乐器,箫则是一种竖笛。

这些乐器的运用和组合,显示了唐代音乐舞蹈的特点和风貌,为后人研究古代音乐提供了宝贵的资料。

通过对莫高窟第156窟乐舞壁画的研究,我们深刻理解了这一艺术作品的艺术、历史和文化意义。

乐舞壁画作为莫高窟壁画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繁荣和文化交流,体现了佛教艺术的影响和融合,记录了当时音乐舞蹈的文化特征。

它的独特价值,使得莫高窟乐舞壁画成为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之一。

因此,我们应当加强对莫高窟乐舞壁画的保护与研究。

通过全方位、多角度的文物保护和学术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

辽代散乐研究——以宣化辽墓壁画散乐图为例[论文摘要] 随着辽代考古的进一步深入,有关辽代散乐方面的实物和图像资料不断被发现,其中,1971年至1993年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陆续发现了数座辽代壁画墓,壁画中普遍出现了场面较大且绘制精美的散乐图,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广泛注意的一个焦点。

本文就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辽代散乐的形成和普及、散乐的艺术形式和行用以及散乐配器的形制及演奏方法、辽代散乐的普及与影响等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指出:辽代的散乐是一种体现民族融合和自身特色的艺术形式,其艺术形式繁多,演出形式自由灵活,题材广泛,内容丰富多彩,并对元代蒙古族舞蹈艺术产生深远的影响。

[关键词] 辽代散乐宣化辽墓配器行用绪论(一)研究目的及意义契丹是个能歌善舞的民族。

乐舞不但是契丹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他们鲜明的民族性格特征之一。

其中,散乐是一种民间乐舞。

它形式杂散,内容丰富多彩,传入辽朝后,深得朝野欢迎,凡喜庆典礼、居家宴饮、送往迎来等场合,必用散乐助兴。

这一点,除文献史料的记载外,在已往发现的辽墓壁画中多有形象的反映。

随着辽代考古的进一步深入,有关辽代散乐方面的实物和图像资料不断被发现,其中,1971年至1993年间,河北省张家口市宣化区陆续发现了数座辽代壁画墓,壁画中普遍出现了场面较大且绘制精美的散乐图,成为近年来学术界广泛注意的一个焦点。

本文就考古资料,并参考有关文献,对辽代散乐的形成和普及、散乐的艺术形式和行用以及散乐配器的形制及演奏方法、辽代散乐的普及与影响等问题,进行初步探讨。

本课题的研究对于丰富中国古代音乐史的研究具有一定的理论价值。

(二)研究方法本文的研究方法是文献法和归纳法。

其他使用的方法还有:史料学、音乐学、美学和民俗学方法等。

(三)本课题国内外研究现状目前,学界对契丹民族的政治、经济、风俗、文学、文字、考古等研究都有较大的成果,唯独对契丹音乐的研究是个薄弱环节,目前所作的研究多数是资料的罗列,有些是孤立的研究,缺乏对契丹、女真、蒙古以及他们之前、之后的民族音乐文化间的联系进行系统地研究。

由雅并俗:宋代舞蹈图像的时代特征

由雅并俗:宋代舞蹈图像的时代特征

在原始社会的艺术中,曾留下大量舞蹈图像,其中大部分是与部族的神灵崇拜和祭祀相关的群体性活动,也有少部分是与劳动、游戏和繁衍相关的象征型个体活动。

但是,从中国第一个统治者夏启继位开始,舞蹈便不再只是自娱性和群众性的活动,增加了为奴隶制统治阶级服务的表演性质。

因此,在中国封建社会的绘画中,个体舞蹈的人物画作为绘画题材很少单独出现,大多是在贵族宴乐或者群众活动中作为场景描绘的一部分出现,这与封建社会中舞者的社会地位较低有关。

从汉代注重技艺结合的“百戏”,到魏晋南北朝出现交谊舞性质的上层社会礼节性舞蹈,再到唐代舞蹈综合水平达到高峰,中国舞蹈艺术在历史更替中不断向前发展,而宋代正是其中的重要转折点。

舞蹈艺术在宋代宫廷队舞衰落的体式中,因世俗之风的润泽,孕育着另一形式的新的生命,在复杂的社会背景下、在与其他艺术门类的杂糅中,走向一条别具特色的发展道路。

宋代的舞蹈图像正是这一转型期的重要证明,体现出雅俗风格并存的舞蹈发展状态。

一、由雅并俗:舞蹈风格的转型(一)宫廷队舞的盛衰之变赵匡胤建立宋朝,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后,为集中权力,避免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的历史重演,推行“崇文抑武”的基本国策,并以身作则,作者简介:柳潜,女,上海大学博士生。

研究方向:美术理论研究。

由雅并俗:宋代舞蹈图像的时代特征柳潜(上海大学上海200072)摘要中国古代舞蹈发展到宋代进入重要的历史转型期,一方面表现在宫廷舞蹈经历北宋时期队舞形式的高度程式化之后,在朝代变更中很快趋于衰落;另一方面,城市文化的发展使舞蹈的纯舞形式发生动摇,与其他门类艺术特别是杂剧相融,更具戏剧表演性。

同时,市民阶层的审美倾向成为主流,使宫廷舞蹈被民间舞蹈影响的程度大幅加深,北宋舞蹈艺术的世俗倾向成为大势。

本文从现存的宋代绘画资料中,分析部分舞蹈图像对世俗风格不同程度的吸收和表现,从中窥得宋代舞蹈图像由典雅到雅中并俗的风格变化,探析宋代社会雅俗并赏的审美理念。

关键词宋代舞蹈图像雅俗世俗带动起丰富的宫廷文化生活。

从唐韩休墓壁画《乐舞图》看唐代乐舞配置

从唐韩休墓壁画《乐舞图》看唐代乐舞配置

从唐韩休墓壁画《乐舞图》看唐代乐舞配置文 图/李倩韩休墓《乐舞图》唐代墓葬壁画是唐人生活与社会风尚习俗的真实反映,作为唐墓壁画重要装饰题材之一的乐舞图,更是遍及初、盛、中、晚唐各个时期,生动再现了唐代繁盛灿烂的乐舞文化。

其中,以唐开元二十八年(740年)韩休墓《乐舞图》保存完整,器乐丰富,而且首次出现分设男女乐队及男女对舞模式,在唐代乐舞图壁画中尤具代表性。

这里即以其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韩休墓《乐舞图》所绘乐器、舞蹈种类之考辨,所属乐部之论证,借以对唐代,尤其是盛唐时期的乐舞配置特点作进一步探讨。

韩休墓《乐舞图》概述韩休及夫人柳氏合葬墓位于今西安市长安区郭庄村,2014年由陕西省考古研究院、陕西历史博物馆及长安区旅游民族宗教文物局联合进行抢救性发掘。

墓葬为长斜坡墓道带天井砖砌方形单室墓,墓道、过洞、天井、甬道与墓室皆装饰以精美壁画。

《乐舞图》绘制于墓室东壁,长392厘米,高227厘米,画面共计15人,依布局可分为左侧女性乐队、中间男女舞者和右侧男性乐队三部分。

左侧5位女乐伎皆头梳倭堕髻,身着襦衫韩休(673—740年),字良士,京兆长安(今西安)唐代政治家、画家。

韩休唐开元二十一年(733年年)病逝,追赠太子太师、扬州大都督,《五牛图》。

长裙,作汉家女子装扮,或立或坐于方形四瓣花连珠纹流苏毯上,分别演奏笙、拍板、筝、竖箜篌等乐器,女乐伎下方还有一持竹竿男子形象,似为指挥。

右侧7位男乐伎则多蓄八字须,鹰钩高长鼻,呈胡人面貌,或跪或立于圆形五瓣花连珠纹流苏毯上,依次持排箫、竖笛、曲项琵琶、铜钹与竖箜篌等乐器。

另有两人未持乐器,一作伴唱状,一作观舞状。

画面前侧席地放置筝一件。

中间男女舞者各立于一椭圆连珠纹流苏毯上。

汉人女舞者脚步沉稳,右臂屈肘,左臂斜下外撇,袖口顺势而下;胡人男舞者左腿屈膝后翘,右腿脚尖点地,手部姿势与女舞者相似,两人相对而舞。

乐舞配置乐部韩休墓《乐舞图》共涉乐器8种,依据演奏方式不同可分为弹奏乐器、吹奏乐器与打击乐器三类。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及其艺术特征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及其艺术特征

试论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及其艺术特征【摘要】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作为中国古代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特征和历史意义。

本文从背景介绍和研究意义入手,探讨了该时期壁画的概述、主题内容、艺术风格特征、影响以及材料和工艺。

在对壁画的审美价值进行思考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够深刻理解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文化与艺术氛围,同时也可以从中汲取启示,探索未来研究的方向。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的细致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了解古代中国艺术的发展历程,以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重要地位,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精髓。

【关键词】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艺术特征、主题内容、艺术风格、影响、材料、工艺、审美价值、未来研究方向。

1. 引言1.1 背景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是中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要的时期,其时间跨度大约为220年至589年。

在这个时期,中国经历了政治动荡、文化繁荣和艺术发展的阶段,其中壁画艺术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在探讨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艺术特征时,我们需要从其主题内容、艺术风格、材料工艺等方面进行深入分析。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研究,可以更好地理解当时社会文化的特点和艺术发展的趋势。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艺术在中国古代艺术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其进行深入研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这一时期的文化和艺术风貌。

1.2 研究意义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具有重要的学术和历史价值。

在艺术史研究中,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壁画是中国古代壁画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技艺特征,对于了解中国古代绘画发展史、风俗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有着重要的参考意义。

在历史研究中,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重要的转折时期,在这一时期的壁画中可以反映出社会政治变迁、文化传播与交流等方面的信息,有助于深入探究当时社会的面貌和风貌。

通过对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的研究,还可以拓展对古代艺术创作的理解,探索艺术与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为当代艺术与文化的传承和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研究魏晋南北朝时期壁画的意义不仅在于对古代艺术的传承和发展,更在于对中国文化传统和历史的理解和传承。

浅议中国古代墓室壁画中的图式

浅议中国古代墓室壁画中的图式

浅议中国古代墓室壁画中的图式发表时间:2009-09-21T08:37:26.717Z 来源:《中国教育与社会科学》2009年第4期供稿作者:周薇[导读] 中国古代墓室壁画中的图式渗透了独特的创作思维以及别具匠心的寓意。

武汉科技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武汉430000摘要:中国古代墓室壁画中的图式渗透了独特的创作思维以及别具匠心的寓意。

以其别致而又统一的形式彰显出东方传统的感性审美理念。

本文在对中国古代墓室壁画图式的分析中,阐述了墓葬绘画在中国艺术史的发展历程中所具有的重要地位。

古代墓室壁画的视觉不朽魅力将鼓舞并引领画家为中国壁画艺术的发展而辛勤奋斗。

关键词:古代墓室壁画图式Discussed China shallowly ancient times in the tomb chamber mural schemeZhou WeiAbstract:China ancient times in the tomb chamber mural scheme seeped the implication which the unique creation thought as well as has great originality.Clear appears the Eastern tradition by its unique and the unified form the perceptual esthetic idea.This article in to China ancient times in the tomb chamber mural scheme analysis,elaborated the grave drawing the important status which has in the Chinese art history development course.But ancient times the tomb chamber mural visual immortal charm will inspire and eagerly anticipates the painter to struggle industriously for the Chinese mural art development.Keywords:Ancient times the tomb chamber Mural Scheme【中图分类号】G4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646(2009)04-0124-02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创造了灿烂辉煌的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而中国古代墓室壁画更是处处彰现中华民族的智慧,它是中国历史文化宝库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

《全宋诗》乐舞史料辑录与研究

《全宋诗》乐舞史料辑录与研究

《全宋诗》乐舞史料辑录与研究
一、引言
《全宋诗》作为中国宋代诗歌的集成之作,不仅在文学领域具有极高的价值,其内所载丰富的乐舞史料也为我们提供了深入了解宋代乐舞艺术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对《全宋诗》中的乐舞史料进行辑录与研究,以期揭示宋代乐舞艺术的发展脉络和特点。

二、《全宋诗》中的乐舞史料辑录
《全宋诗》中涉及到的乐舞史料十分丰富,包括了宫廷乐舞、民间乐舞以及文人墨客对于乐舞的描绘和赞美等。

通过对这些史料的辑录,我们可以发现宋代乐舞艺术的繁荣景象。

三、《全宋诗》中的乐舞史料研究
1. 宋代乐舞的种类与特点:从《全宋诗》中的记载来看,宋代的乐舞种类繁多,既有庄重典雅的宫廷乐舞,也有活泼生动的民间乐舞。

这些乐舞都体现出宋代独特的艺术风格和社会风貌。

2. 乐舞的社会功能:通过《全宋诗》的研究,我们可以看出,乐舞在宋代社会中具有重要的地位,不仅是娱乐方式,也是教育手段,甚至在政治活动中也发挥了重要作用。

3. 乐舞的艺术价值:《全宋诗》中的许多诗词都是对乐舞艺术的高度赞美,这表明乐舞在宋代被赋予了极高的艺术价值。

四、结论
通过对《全宋诗》中的乐舞史料进行辑录与研究,我们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宋代乐舞艺术的发展状况和特点,这对于我国乐舞艺术史的研究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同时,这也提示我们,在未来的文化传承工作中,应该更加重视古代文献资料的整理和研究,以便更好地发掘和利用其中的文化资源。

以上只是粗略的提纲,实际写作时需要详细展开每一部分的内容,并引用具体的例子来支持论点。

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一元局限与多元阐释——汉墓乐舞图像的阐释学思考

一元局限与多元阐释——汉墓乐舞图像的阐释学思考

只不过是将其进行了再现,不能认定其是理 们始终同时出现,配置整齐,是仿效宗庙的 礼。在皇帝陵园的墓寝中都有大量的乐器,
想世界和天界之舞。尽管他认定在本质意义 画像而来的。笔者认为,这一仿效对象的固 皇室的乐工也应该尽专门的职责。这些乐器
上,汉画像是祭祀性的丧葬艺术。其基本功 定和强大,使其具有不可颠覆的结构特征。 不仅为皇帝和皇室所用,而且影响到民间。
富性和图像的变化性远远超出吉祥图像装 于右侧,正端坐其中,旁边有侍者。按照 分南北两部分。画面北部一端,墓主人身
饰功能,也远远超出真实的世俗生活。
巫鸿解释,这位男性是墓室主人,从整体 体斜侧,坐于榻上,着黄地朱纹彩衣,
那么,这些乐舞图像的功能究竟是什 结构来看和上一空间—天界的祥瑞图对 衣饰华丽,右手执麈尾,搭于左侧臂弯
么?如果仅从娱乐功能之角度分析,汉代 应,墓主人正在观看乐舞表演。下一层绘 处 , 身 后 个 有 男 女 侍 立 。 侍 女 手 执 华
娱乐方式多样,为何大量取乐舞形象?在 制日常生活之图景,如农夫的劳作场景、 盖,侍男双手捧盒。墓主人目视前方,
乐舞形象呈现中,为何又有高度重合性? 厨房里的佳肴制作场面,一并呈现的还有 正凝神观赏乐舞。
为,棺椁四壁板外侧有西王母坐在两层仙阁 姜生将其分为三类:第一类为送仙丹的神
图4 江苏徐州沛县栖山一号墓西椁图像
内的图像,那么这两层楼格局应该是西王母 吏,第二类为送玉浆的仙鸟,第三类为贺 仙界的建筑,出行图上方所画的乐舞、庖厨 墓主升天的乐伎。以宗教考古学或者宗教
场面是属于西王母的世界,是对西王母乐园 人类学的观点来看,他认为无影山汉墓出
及庖厨画像,认为这是汉代墓葬建筑中最常 的叙事意义,正是这种潜在的叙事意义,使 舞的参与者也早已经不是民间的巫师,而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宋代墓室壁画中乐舞壁画研究
建国以来,田野考古工作中发现了大量宋代壁画墓,由于这些墓室_大多是地主、商人等修建,所以壁画的内容可以作为深入了解宋代一般文化史和思想史的可靠资料,可以加深我们对宋代历史和宋代美术史的认识,本文在尽可能全面占有材料的基础上,对这一时期的壁画墓进行了新的研究尝试。

本文主要通过对壁画乐舞图像内容的分析,具体探讨了乐舞图的图像学意义和对宋代有代表性乐舞图的赏析。

标签:宋代;壁画;乐舞
第一章:宋代墓室壁画的发现与研究现
长期以来,对宋代艺术史的研究,仅限于对传世的绘画、建筑、雕塑等的研究,这些幸存于世的零星作品为我们构筑了一部宋代上层社会的艺术史,在很大程度上这部美术史可以说是文人士大夫的美术史。

但是社会中占大多数的是普通民众,他们在创造社会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些被文人认为是粗俗的作品,随着时代的变迁,这些艺术品逐渐湮没,被人们所遗忘。

值得庆幸的是,宋代墓室壁画为我们保留了一些相关的史料,这些壁画墓大多是中小地主所修建,因此这些壁画更能反映当时社会的丧葬观念和丧葬艺术;再者墓室壁画既是美术史问题又是社会史问题,壁画本身就是宋代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因此这些曾经长眠于地下的材料,让我们有可能重新看到属于宋代民间社会的、反映宋代一般文化的世俗美术作品。

第二章:宋代墓室壁画的历史渊源
宋代墓室壁画的出现有着历史的原因,中国古代一直有对墓室进行装饰的习俗。

早在原始社会时期,人们己经开始有意识的对墓室进行装饰,1982年在河南蹼阳发现的“中华第一龙”,全部用蚌壳摆成,放在墓室里面,这里面可能具有部落图腾的意味,我觉得这是我们找不能不承认这是一种墓室的随葬品,同时也有可能是是墓室的装饰。

魏晋时期,墓室壁画一直延续,吉林省集安现已发现的20多处4~7世纪时高句丽族王室、贵族墓,多绘有规模较大的壁画。

甘肃嘉峪关魏晋墓出土的嵌砌在墓室墙壁上的画砖,采用一砖一画的形式,画出生活场景;南京西善桥东晋墓出土有竹林七贤与荣启期画像砖、此外有甘肃酒泉丁家闸西晉墓壁画、山西太原北齐娄睿墓壁画等遗迹;唐代是中国墓室壁画的黄金时代,在陕西西安市及其附近诸县集中分布着唐代帝陵和皇族、贵戚及京中大族的坟墓,是目前国内唐代墓室壁画发现最多、画艺最精的地区。

除此以外,最集中的唐代壁画墓群发现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墓地。

宋在继承前代的基础上,墓室壁画从皇家走向民间,风格更加简约世俗化,与唐代奢靡的皇家风格截然不同,从中原地区走向全国各地,民间墓室壁画的繁盛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第三章:宋代乐舞壁画研究
(1)宋代乐舞壁画的历史性和继承性
墓室壁画中绘乐舞宴饮图像在中国渊源已久。

河南堰师辛村汉墓中绘有宴饮、宴饮观舞、宴饮博戏和鹿厨图。

画像石、画像砖上对乐舞的描绘则是更多,山东嘉祥五老洼出土的画像石分为上中下三层,有奏乐、杂技和欣赏者。

魏晋南北朝时期的墓葬承续东汉传统,也有宴乐图像出现,辽阳棒台子墓中左右耳室都绘有墓主人宴饮图。

隋唐墓葬中,伎乐俑和乐舞壁画大量出现,许多作品都真实地反映出乐舞艺术在当时的发展状况。

唐朝更是乐舞图黄金时期,如唐李寿墓石掉内壁伎乐图,表现的是一群柔丽华美的女子或坐或立,正在演奏各种乐器,从中可见当时立部伎和坐部伎表演的实际情形。

河北曲阳发现的五代王处直壁画墓中出现了许多的精美彩绘砖雕散乐图,是当时舞乐艺术赋予墓葬装饰的一个新兴题材宋代壁画墓中发现了十余幅伎乐图,这种伎乐演出情况和当时社会存在的伎乐演出应该是一致的,表现了当时的乐部流传和实际演出情况。

宋代墓室壁画在一定程度上描绘了当时社会上乐舞流行的情况,反映了当时音乐的盛行,是宋代社会生活一个方面的真实记录。

(2)宋代墓室壁画中乐舞图的图像意义
关于墓室乐舞壁画的图像学意义,学者们各自提出自己的观点,有的学者认为是宋代的一种丧葬习俗和祭祀习俗。

在这我们不否认宋代用乐表现丧葬的存在,这种用乐和舞一方面表现生者对死者的哀悼之情,让死者在另一个世界感受到生者的崇祀,另一方面对于一部分生者来说,可能会具有一定程度上的娱乐性,因此如果说丧葬用乐舞图具有一定的娱乐性还说的过去。

但是墓室壁画中的乐舞图像和宗庙祭祀用乐、丧葬用乐在性质上是不同的,即使这两种类型的乐舞在表现形式上一样,都采用大曲、散乐、杂剧等形式,但是它们内在意义是会有很大的差别。

从图像上所属关系来看,墓室中的乐舞图并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总是和其他图像一起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日常生活景象。

宿白先生早在白沙1号宋墓壁画的研究中,就敏锐地发现了该墓前室东壁乐舞图与西壁墓主夫妇对坐图的联系,指出:“此壁当与东壁合观,为前室壁画的主要内容—墓主人夫妇开芳宴。

登封黑山沟宋墓壁画的乐舞图和备宴图、伎乐图、宴饮图、育儿图、侍寝图、一同构成了一幅完整的家居生活场景。

从上可看出墓室中的乐舞图有可能只是墓主人地下生活的一种活动,他们并不是丧葬用乐或者求神拜祭用乐的再现,而是生活的一个组成部分。

因此研究乐舞图像的意义不能仅仅从乐舞图像出发,要从乐舞图像和其他图像以及陪葬物的关系出发,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乐舞图的真实意义揭示出来。

(3)宋代乐舞图赏析
宋代出土的壁画中种类繁多,其中乐舞图尤为出众如:白沙一号宋墓东壁壁画绘有女乐十一人,中间前面的女子戴硬角花额蝶头,穿着圆领窄袖长紫袍,足穿坚鞋,右手举起高过头顶,左手放在胸前,身体弯曲翩翩起舞,后面十个女子分左右站立,右侧五人分前后两排,后排右者双手拿着小棒击鼓,右手高举,似
乎奋力向下敲击,左边梳高譬,插黄答、戴白团冠,双手击打拍板。

前排右边的_`左手扬起,右手击在腰鼓上,中间的那个人侧身吹着横笛,左边的那个人吹着鹭集。

左边的五人也分前后两排,后排的两人正在吹箫,两人冠饰虽然一样,但是两人的神态却是截然不同,右侧的那个乐女抬脸向前,左侧的那个则是头低垂,好象沉醉在音乐之中。

前排左面的正在吹笙,中间的正在吹十二管排箫,右面的乐女右手拿着拨,弹曲颈五弦琵琶。

参考文献:
[1] 楚启恩《中国壁画史》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2000年3月版
[2] 河北省文物研究所《河北古代墓葬壁画》文物出版社2000年版
孙恺祺(1994.1.29)女.汉族,籍贯:辽宁沈阳,单位:沈阳师范大学美术与设计学院,16级在读研究生美术专业。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