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1-3课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一、目的要求:1. 通过本课教学,要求学生知道蒸发是水在平常温度下变成水蒸气的现象, 水蒸发时要吸热;能联系实际举例说明周围的蒸发现象。
2.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一一根据蒸发现象想象蒸发的本质和过程。
3.渗透“自然界的物质是变化的”科学观点二、重点与难点:1.重点:认识蒸发现象。
2.难点及突破方法:通过实验了解影响水蒸发快慢的因素。
三、课前准备:挂图:水的蒸发四、教学过程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案教学设计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这是本单元的起始课,本课在教科书上共3页,分为3个版块:教科书第2页,聚焦版块,展示了幅占据一整个页面的水。
聚焦部分的问题是“水还可能有其他的形态吗?”指明了这节课的内容是让学生研究水的其他形态。
教科书第3-4页的探索版块主要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第一个活动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
用水洗手,不用擦手也会干。
这些水去哪儿了呢?学生通过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
第二个活动说说生活中类似的现象是基于第一个活动展开的,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深刻体会发生在周围的蒸发现象,了解到蒸发是无处不在、无时无刻不在进行着的。
值得注意的是,“说一说”部分中的“煮食物”现象,学生会将煮食物过程中出现的白汽误认为是水蒸气,教师需要进行适当的引导。
在基于第一和二个活动的认识之后,学生需要用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因为科学探究讲求的是有事实,有依据。
实验一通过比较两个有盖和无盖的杯子,在相同环境条件下,杯中等量的水的变化,探讨水到底去哪儿了?在实施过程中教师应当提醒学生控制好变量,如实验一中两个杯子大小、形状一致,两杯水的起始水量相同才能体现公平,还应提醒学生做好标记,以便记录下相应的实验现象。
新粤教版(2017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教案
新粤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全册教学设计目录第1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 (2)第2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 (5)第3课《壁虎与小猫》教学设计 (9)第4课《草地里的小动物》教学设计 (12)第5课《海洋里的动物》教学设计 (15)第6课《森林的动物》教学设计 (18)第7课《网上学习:保护动物》教学设计 (21)《探究技能观察》教学设计 (23)第8课《物质的溶解》教学设计 (27)第9课《能溶解得更快一些吗》教学设计 (31)第10课《能溶解多少物质》教学设计 (34)第11课《食盐还能分离出来吗》教学设计 (39)第12课《认识固体》教学设计 (42)第13课《认识液体》教学设计 (46)第14课《怎样测量液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50)第15课《认识气体》教学设计 (55)第16课《它们占据空间吗》教学设计 (59)第17课《它们的状态会变化吗》教学设计 (63)第18课《感受冷和热》教学设计 (68)第19课《测量温度》教学设计 (70)第20课《液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74)第21课《气体的热胀冷缩》教学设计 (77)第22课《设计与制作:自制“小喷泉”》教学设计 (80)第23课《固体也会热胀冷缩吗》教学设计 (83)第1课《蜻蜓与麻雀》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观察动物”的第1课。
本单元包括7节课,第1-3课主要引导学生分别通过观察和比较的方法,归纳鱼类和两栖类、昆虫和鸟类、爬行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共同特征,初步学会辨别动物的类别。
第5-6课是引导学生观察和比较相同生活环境的动物具有的共同特征,知道动物的身体和运动方式等特征能适应相应的环境。
第7课网络课堂以及本单元的《探究技能:观察》是属于本单元的探究技能和学习方式的学习课型。
本课是本单元的起始课,但由于本课需要的主要探究技能是“观察”,因此本课安排在《探究技能:观察》一课之后,让学生在掌握了观察的探究技能后再开始本课的学习。
2021青岛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2021青岛版小学科学最新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第一课动物的四肢1、猫的肉垫的作用:消音、缓冲、防滑、感知、排汗...2、猫的爪子的作用:爬树、搏斗、捕食、清理毛发、防御...★3、动物的特征与生活环境相适应的例子:•猴子、猩猩-----前肢(手臂)很发达,长而粗壮,便于攀援,在树之间来回移动。
•青蛙------后肢粗壮,利于跳跃、捕食和逃跑;足上有蹼,利于游泳。
•鳄鱼------四肢粗短有力,有蹼,利于陆地爬行,划水游泳。
•海龟--------四肢演变成鳍状,便于游泳划水。
•马-------四肢均匀健壮,利于奔跑•袋鼠-------后肢粗壮,跳跃力强,便于捕食、逃跑。
•鱼------身体呈流线型,游泳时减小了水的阻力1、动物的皮肤表面覆盖着鳞、毛、甲等★2、鱼身体表面上深下浅,为鱼的保护色★3、鱼身体表面的鳞片和黏液,有减小水的阻力的作用4、•鸭子羽毛---防水。
•河马---不能长时间离开水,因为皮肤会干裂。
•变色龙---改变肤色,融入环境。
•海豚皮肤----减小水的阻力。
•北极熊----体表有长毛,是中空的,无色透明,有保暖的作用。
第三课动物的翅膀1、羽毛主要由羽轴和羽片组成。
第四课冬眠与迁徙(xǐ)1、冬眠的动物:乌龟、刺猬、蛇、青蛙、熊2、迁徙的动物:角马、大麻哈鱼、大雁3、换毛过冬的动物:家里常见的有狗、牛、羊等;野生的如老虎、狼、豹子等。
4、储存食物躲藏过冬的有:蚂蚁、蜜蜂、松鼠等。
5、夏眠与冬眠一样都是动物在缺少食物的季节为了生存的自然现象。
夏眠的动物:地老虎(昆虫)、非洲肺鱼、沙蜥、草原龟、黄鼠等6、有些动物冬天躲进洞里,蜷缩着身子,不吃不动,这种现象称为冬眠。
7、有些动物由于季节变化、觅食、或者繁殖等原因,进行长距离周期性的迁移,这种现象称为迁徙。
第五课植物的身体1、★有的植物身体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构成,有的植物则只具备其中的几部分2、地球上的植物,目前人们已知的大约有(30多万)种。
2024年秋季新改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知识点(背诵版)
最新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知识梳理精品知识点全册期末复习专用新改版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全册精品知识点第一单元水第1课水到哪去了1.水的特点:无色、无味、透明,无固定形状,会流动,有一定体积。
2.水有三态:液态(水)、固态(冰)、气态(水蒸气)。
3.蒸发:液态的水变成气态的水蒸气的过程,水蒸发时会吸收周围的热量(刚洗完澡会觉冷)。
4.凝结:空气中看不见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的水滴的现象。
(锅里冒出的“白气”,叶子的露水) 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5.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无色无味透明,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由于水蒸气的微粒太小了,肉眼无法看见。
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6.生活中水的蒸发现象:①湿布擦桌子;②湿的手变干了;③雨后路面变干;④煮食物锅中的水越来越少;⑤湿衣服变干等。
7.水蒸发的规律:①温度越高,水蒸发越快;②空气越干燥,水蒸发越快;③表面积越大,水蒸发越快;④有风吹,空气流动越快,水蒸发越快。
8.水蒸汽是气态的水和液态的水的混合物。
(加湿器喷出的就是水蒸汽)白汽或者白烟不是水蒸气,而是水蒸汽。
9.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质量第2课水沸腾了1.沸腾:液体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产生的一种剧烈的气化现象。
水沸腾后再加热将继续沸腾但温度保持不变,不加热的话将不再沸腾,水沸腾时,水变成水蒸气的速度较快。
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2.沸点:这个一定温度就是这种液体的沸点,各种液体的沸点是不同的。
水沸腾时温度为100 摄氏度,即水的沸点是100 摄氏度(一个大气压下)。
3.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大大增加。
4.水加热实验现象:①加热过程中,水温不断升高,杯底有气泡产生,杯壁上有水珠附着,水面上有水汽产生;②沸腾时,杯底形成大量气泡且迅速上升变大,在水面破裂;③水面上方水蒸气遇冷产生大量水汽。
5.酒精灯的使用:原创:蒙蒙de雨科学课堂①使用酒精灯时,要用外焰加热;②用完酒精灯必须用灯帽盖灭(盖两次),不能用嘴吹;③万一酒精撒出并燃烧,应立即用湿布或者沙子扑盖;④绝对禁止用燃着的酒精灯点燃其他酒精灯,最好用火柴点燃;⑤绝对禁止向燃着的酒精灯里添加酒精,以免失火。
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科版新
2024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教科版新一、教学目标1.让学生了解基本的科学探究方法,培养观察、思考、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自然现象的探究,激发学生对科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
3.培养学生合作、分享、交流的良好习惯。
二、教学内容1.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第2课:身体的感觉第3课:身体的运动2.第二单元:植物第1课:观察植物第2课:植物的生长第3课:植物与人类3.第三单元:动物第1课:观察动物第2课:动物的行为第3课:动物与人类4.第四单元:水与生命第1课:水的性质第2课:水的作用第3课:保护水资源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教学重点:观察、思考、实验能力的培养,科学探究方法的掌握。
2.教学难点:对自然现象的深入理解,实验操作的准确性。
第一单元:我们的身体第1课:认识我们的身体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身体的认识,引导学生关注身体的结构和功能。
2.新课:讲解身体的基本结构,如头部、躯干、四肢等,以及各部位的功能。
3.实践活动:让学生分组,互相观察身体部位,描述其特点。
第2课:身体的感觉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身体感觉的认识,如触觉、听觉、视觉等。
2.新课:讲解身体感觉的原理,如神经传导、感官器官等。
3.实践活动:进行感官体验游戏,如盲人摸象、听力测试等。
第3课:身体的运动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身体运动的认识,如走路、跑步、跳跃等。
2.新课:讲解身体运动的原理,如骨骼、肌肉、关节等。
3.实践活动:进行简单的运动游戏,如丢沙包、接力跑等。
第二单元:植物第1课:观察植物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植物的认识,如树木、花草等。
2.新课:讲解植物的基本结构,如根、茎、叶等。
3.实践活动:让学生观察教室内的植物,描述其特点。
第2课:植物的生长教学过程:1.导入:让学生谈谈对植物生长的认识,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
2.新课:讲解植物生长的条件,如阳光、水分、土壤等。
三年级上册科学素材-1-3单元知识点汇总 教科版
2019版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第一单元《水》知识点汇总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蒸发:液体在任何温度下都能发生的气化现象,只在液体表面发生。
2.水蒸气:是水的气体形式,自然界中的水无时无刻的缓慢地蒸发成水蒸气。
3.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没有固定的形状、无色、无味、透明。
4.水和水蒸气的不同点:水看得见摸得着,水蒸气看不见摸不着。
水是液体、空气是气体。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 液体被加热到一定温度时,内部出现大量气泡。
气泡迅速胀大,上升到液面后放出大量蒸气,整个液体发生剧烈汽化。
2.水沸腾时会有大量气泡产生并伴有声音,这是水变成水蒸汽散发到空气中的表现。
3.水沸腾后继续加热,液体温度不再上升,此时的温度称为液体的“沸点”。
第三课、水结冰了1.冰融化能使周围的温度降低,在冰里面加盐,可以加快冰融化的速度,制造更低的温度。
2.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体积变大。
4.水和冰的相同点:无色、无味、透明。
5.水和冰的不同点:水是液体,冰是固体。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冰开始融化。
2.冰融化成水后,体积变小。
3.冰是固态的水,有一定的形状和体积。
冬季下的雪也是固态的水。
水是液态,没有固定的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
水蒸气是气态的水,没有固定的形状和体积,存在于空气中。
4.水的三态变化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指物质均匀、稳定地分放在溶剂中,不会自行沉降,不能用过滤的方法分离出来。
2.水能够溶解的物质的数量是有限的。
3.不同物质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第六课、加快溶解1.食盐在热水中溶解的更快。
2.搅拌能加快食盐溶解的速度。
3.影响溶解快慢的因素:温度,搅拌,颗粒大小。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用“溶解—过滤—蒸发”的方式可以分离食盐和沙。
2.过滤:通过特殊装置将流体提纯净化的过程。
3.蒸发结晶:加热蒸发溶液,使溶液由不饱和变为饱和,继续蒸发,过剩的溶质就会呈晶体析出,叫蒸发结晶。
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1-3《水结冰了》教学反思(3篇)
教学反思(1):《水结冰了》在完成了《水结冰了》这一小学科学课三年级的教学后,我进行了深入的教学反思,以期在未来的教学中不断改进和提升。
以下是我对本次教学的几点反思和总结。
一、教学目标的达成情况本次教学我设定了四个主要的教学目标,分别是科学概念目标、科学探究目标、科学态度目标以及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
从课堂反馈和学生表现来看,大部分学生能够理解“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了固体状态”这一科学概念,并能在实验中观察到水结冰的过程。
同时,学生们也积极参与了“观察并记录水结冰过程中的各种变化”以及“比较水和冰的相同点和不同点”的科学探究活动,初步建立了水的形态变化与热量变化之间关系的概念。
然而,在“测量水结冰时的温度”这一难点上,部分学生存在困难,主要表现为操作不够熟练或对温度计读数不够准确。
这提醒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加强对实验器材使用的训练和指导,确保每位学生都能熟练掌握实验技能。
二、教学过程的改进点1.实验材料准备:本次教学中,我为学生准备了试管、清水、碎冰、温度计等多种实验材料。
虽然这些材料基本满足了实验需求,但在实际操作中,部分学生对试管和温度计的使用还不够熟练。
因此,我计划在下次教学前增加一次实验器材使用的培训课,帮助学生熟悉并掌握各种实验器材的使用方法。
2.实验指导:在实验过程中,我虽然对实验步骤和观察重点进行了详细的说明,但部分学生在实际操作中仍然显得手忙脚乱。
这提醒我在未来的教学中需要更加注重实验前的指导,通过更直观、更生动的演示和讲解,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实验要求和观察重点。
3.学生参与度:整体来看,学生对本次教学内容表现出较高的兴趣,但在小组讨论和汇报环节,部分学生的参与度不够高。
这可能与小组讨论的时间安排不够合理或话题引导不够深入有关。
因此,我计划在未来的教学中优化小组讨论的时间安排和话题设计,确保每位学生都能充分参与到讨论中来。
三、学生反馈与改进方向课后,我通过与学生交流收集到了一些宝贵的反馈意见。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学生活动手册参考答案第一单元第一课(P2)一、1.闻、听、尝、摸放大镜2.从上到下、从下到上、从远到近、从整体到局部、二、×√√三、B B四、略第二课(P5)一、1.树冠、树干、树根2.根、茎、叶、花、果实、种子二、√×三、B C四、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白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突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第三课(P7)一、1.生命体2.高矮、粗细、形状3.一年二、√√√三、1.BA 2.ABC四、樟树狗尾草茎粗、硬、高大细、软、矮小叶椭圆形扁长果实大、少小、多第四课(P9)一、1.根茎叶水分阳光空气2.水葫芦金鱼藻水花生浮萍二、√√三、AB ABC四、因为水葫芦叶柄部位有膨大的海绵状的气囊结构。
第五课(P11~12)一、1.生命活力活死2.叶片叶柄叶脉3.共同二、×√×三AB C C四、注意:收集到植物的叶要先清除表面杂物,然后夹在书本中压平整,阴干。
第六课(P13)一、1.大小 2.颜色二、×√三、略第七课(P15~16)一、1.水生、水生 2.水分空气阳光营养3.生命周期二、×√√×三、C C C四、1.植物都有生命周期。
2.生老病死是自然现象也是自然规律,应该正确认识它。
第二单元第一课(P18)一、1.多样环境2.保护环境二、×√三、1~4 D C C B四、1.爱护小动物,不伤害它们。
2.保护动物的生存环境,保护它们的生存环境。
3.注意安全,不在危险的地方活动。
第二课(P20)一、1. 2 短 2.触角身体二、√√√×三、B C四、略第三课(P22)一、1.放入水中 2.吃食排泄二、√√三、C A B四、用两个手指轻轻捏住蜗牛壳,当蜗牛的身体扭动时,就能看到壳的上部出现一个小孔,这就是蜗牛的呼吸孔。
【科学】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教学目标】科学概念: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到的气体,水可以通过蒸发变成水蒸气。
科学探究: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水变成了什么样”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尝试多角度、多方式解释生活中的现象;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教学重点】通过观察了解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它是水的一种形态。
【教学难点】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小组材料】湿棉签、玻片、材料盘、杯子、黑卡纸、实验记录表、前测单【教师材料】展台、一杯水、湿毛巾、板贴、课件、切换笔、板书勾画【教学过程】一、前测:水到哪里去了1.水是怎样的。
师出示一杯水放展台上,讲述:我们都知道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一年级时我们曾对水进行过观察。
提问:谁来说一说水是怎样的?2.师生交流,教师板贴特点。
提问:老师用湿毛巾写的水字有什么变化吗?水渐渐消失,它到哪里去了呢?3.学生填写前测单。
给每位学生准备一张记录单,将个体猜想填写到表格中,全班进行统计。
4.分析学生前概念。
把每位同学的想法都汇总在投影上,从汇总表中对学生前概念进行分析。
二、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1.引导方法,观察玻璃上水的蒸发。
讲述:同学们,这只是猜想,科学研究得讲究证据,我们需近距离来观察水的蒸发才行。
给每一组发一块玻璃,可以把水放在玻璃上,近距离的观察,水变成了什么样子?2.指导操作。
给每2位同学准备一块玻璃片、一小杯水、棉签,用棉签蘸一些水,在玻片上划一划,水就会留在玻璃片上。
把玻片放平,静静观察。
提问:我们可以用哪些方法进行观察?3.视频指导。
用感官如何进行有效的观察。
4.小组观察。
教师巡视指导记录,扫描学生观察记录。
5.师生交流。
在学生观察的时候,老师将表格收齐,并进行统计,把统计情况呈现在投影上,让学生解释自己的记录。
6.观察总结。
通过观察发现,水在玻璃上渐渐不见,变成了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的物质,这种物质就是水蒸气。
新青岛版(六三制)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全册教学课件
土壤
地形 时间
(1)判断下列说法是否正确,对的打“√”,错的 打“ × ”。 ①土壤中的沙和黏土是一个整体,无法分开。( ) ②土壤中有很多动物和植物,还有一些我们看不到的 微小的生物。( ) ③土壤是由岩石经过漫长的风化作用变成的。( )
(2)选择正确答案的序号填在括号里。 ①土壤中含有的成分是( )。 A.水分和空气 B. 腐殖质 C.以上物质都含有 ②在土壤中最常见到的处于正常生活状态的植物器官是 ( )。 A.茎 B.根 C.果实 ③因为土壤中有( ),所以很多小动物都能生活在土壤里。 A.空气 B.黏土 C.沙
2020年新青岛版(六﹒三学制)小学《科学》 三年级上册
全册教学课件
猫行走时声音很小,马可以快速地奔跑,松鼠可以轻松地 爬上大树……动物的四肢是怎样适应环境的?
海龟
马
猩猩
袋鼠
了解骆驼脚掌的哪些特点有利于骆驼在沙漠中行走。
鲤鱼的皮肤表面长有鳞片,刺猬的皮肤上长着刺儿,大象的皮肤 非常粗糙……动物的皮肤有什么功能?
一片冬麦,一片高粱,十里荷塘,十里果香一样吗?不同土壤适宜生 长的植物一样吗?不同地方的土壤适宜生长的植物一样吗?
按照土壤中含沙量的多少,可以把土壊分成3类: 含沙多的是沙质土; 含沙少的是黏质土; 含沙适中的是壤土。 这3类土壤的渗水能力不同。
沙质土
到附近的花园、菜地或农田调查土壤类型,了 解适宜生长什么植物。
用砂岩装饰的浮雕
花岗岩花斑状,多为浅肉红 色、浅灰色或灰白色,很硬。
用花岗岩雕刻的栏杆
给采集来的岩石分类,制作岩石标本。
(1)按一定标准给岩石分类。 (2)制作岩石标本。
散失 利用 运输
吸收
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水》教案(1-4课)
【导语】⽔是地球上⼗分重要的物质,也是最常见的物质。
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家参考!【篇⼀】⼩学三年级上册科学第⼀单元《⽔》教案:⽔到哪⾥去了 【教学⽬标】 科学概念⽬标 1.⽔在⼀定条件下会变成⽔蒸⽓。
2.⽔蒸⽓是⼀种⽆⾊⽆味的像空⽓⼀样的⽓体。
科学探究⽬标 初步经历探究性实验“⽔去哪⼉了”的探究活动。
科学态度⽬标 1.尝试多⾓度、多⽅式解释⽣活中的现象。
2.形成细致、客观地观察的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标 意识到⽔在⼈们⽣活中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 重点:1.了解⽔蒸⽓的⼀些特点;2.能设计实验证明“⽔到哪⾥去了”。
难点:1.区分“⽔蒸⽓”与“⽩汽”;2.明⽩⽔蒸⽓还是⽔。
【教学准备】 为学⽣准备:学⽣活动⼿册。
⼩组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根橡⽪筋、⼀个透明塑料盒。
教师准备:班级记录表、有关⽔的教学课件等。
【教学过程】 ⼀、聚焦:揭⽰课题(预设5分钟) [材料准备:⼲净的抹布、⿊板,⼀杯清⽔] 1.出⽰⼀杯清⽔,提问:这是⼀杯清⽔,⽔是我们⽣活中最常见的物质,⼀年级我们就观察过⼀瓶⽔,你能说说⽔有哪些特点?教师⽤抹布蘸清⽔板书“⽔”,为后续的探索阶段埋下伏笔。
2.学⽣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的知识。
(根据学⽣的回答适时板书,注意把⽔和⽔蒸⽓的共同特点有意识地板书在中间⼀点。
) 3.揭题:⿊板上的“⽔”消失了,提问:⽔到哪⾥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探索:⽔到哪⾥去了(预设20分钟) [材料准备: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透明塑料薄膜(或保鲜膜)、⼀根橡⽪筋、⼀个透明塑料盒、学⽣活动⼿册] 1.提问:⽔到哪⾥去了?(预设:蒸发了、跑到空⽓中去了) 2.追问:你知道什么是蒸发吗? ⼩结:哦,⽔变成⽔蒸⽓的过程就叫做蒸发。
3.说⼀说,我们在⽣活中还遇到过哪些类似现象。
(学⽣举例) 当学⽣将煮⾷物(或烧开⽔)时上⽅飘着的⽩汽理解为⽔蒸⽓时,教师出⽰课件(烧开⽔的图⽚或⼩视频),观察壶嘴与⽩汽之间的部分,帮助学⽣理解⽔与⽔蒸⽓之间的变化。
2023秋苏教版三年级科学上册1-3《热空气和冷空气》(表格式教案及反思)
提问:蜡烛点燃了,为什么热气球还是没有飞?要怎样才起来的?
学生观察后交流:塑料袋热气球先鼓起来,然后上升。
追问:垃圾袋为什么会鼓起来了?(里面充满了空气)
演示,垃圾袋兜满空气,提问:我这个热气球也充满空气了,它怎么没有飞起来?
二、探索
(二)实验观察热空气向上、冷空气向下。
1.出示“热气球”、“纸蛇”图片。
提问:热空气向上流动,那冷空气会向哪个方向流动呢?
追问:空气透明、无色、无味、无形,我们有什么办法能“看到”空气流动呢?
2.出示线香,点燃。
提问:你看到了什么?
出示两个保温杯(用一桶热水和半塑料泡沫箱冰袋替代也可),一杯保温杯内装有热水、一杯保温杯内装有冰水,两个贴着标签“热空气”“冷空气”的集气瓶、两片玻璃片。
10.从刚才的实验中,你能得出什么结论?
(三)实验探究冷热空气的循环流动特点。
1.图示空气流动实验装置。
提问:同学们都知道,空气占据空间,冷空气、热空气也需要占据空间,当空气流动起来,热空气流到上方,那原来热空气占据的空间呢?
老师这里有一个专门研究空气流动的装置,你能说一说,蜡烛点燃后,哪里的空气会变成热空气,哪里的空气是冷空气?
学生领取2瓶热空气,线香“染色”,再领取2瓶冷空气,然后按照交流的实验步骤展开研究,强调等气体不再流动保持相对静止状态时,再调换两瓶空气的位置。
7.学生活动时,教师另外备2瓶热空气、2瓶冷空气,做下热上冷、上热下冷一直静置的实验,实验初拍照传入课件,以便交流时使用。
学生交流实验中观察到的现象:热空气总是向上流动,冷空气总是向下流动。
提问:利用这两杯水,你能制造热空气和冷空气吗?
4.出示1瓶热空气(玻璃片盖好)、1瓶冷空气(玻璃片盖好)
2023(教科版)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梳理(知识点+练习)
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水》主要内容第1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这个过程叫蒸发。
(2)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肉眼不可见。
(3)水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液体,会流动,无固定的形状,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4)水有三态:液态、固态、气态。
第2课《水沸腾了》(1)水沸腾时,水的温度接近100℃。
(2)水在沸腾中,发生蒸发,水变成水蒸气,体积变大。
(3)水沸腾时,水中有气泡从下往上升,气泡由小变大,最后在水面破裂。
(4)酒精灯火焰自外而内可以分为外焰、内焰和焰心三部分。
第3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摄氏度(℃),水的温度下降到0摄氏度时,水开始结冰,从液体状态变成固体状态。
(2)水在结冰过程中,要向周围放出热量。
(3)水结冰后,体积变大。
(4)冰是固体状态,具有固定的形状,不会流动,有一定的质量和体积。
第4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摄氏度时,冰开始融化。
由固体状态变成液体状态。
(2)冰在融化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冰融化后变成水,体积变小。
(4)水、冰、水蒸气三者之间可以互相转化,只是状态发生改变,三者是同一种物质。
第5课《谁能溶解多少物质》(1)像糖、盐这样的可以均匀分散在水中的现象叫溶解。
而沙子、食用油则不能溶解在水中。
(2)物质在一定量水中的溶解能力是有限的。
(3)水能溶解食盐和小苏打,同样多的水能够溶解的食盐和小苏打的质量是不同的,食盐的溶解能力比小苏打要强。
第6课《加快溶解》(1)可以用搅拌、加热和捣碎的方法,能够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做对比实验时,只能改变一个条件,其他条件都要不变。
第7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通过过滤的方法可以分离水和不溶解在水中的物质。
过滤实验我们需要用到:烧杯、玻璃棒、漏斗、过滤纸、铁架台等实验材料。
(3)通过蒸发的方法可以将食盐从水中分离出来。
2019教科科学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教案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1.1《水到哪里去了》教学设计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2.水沸腾了教案教学设计2、水沸腾了〈〉(【学习内容】新教科版三年上册第一单元第二课《水沸腾了》【学习目标】科学概念目标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沸腾过程中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科学探究目标1.探究活动中,通过猜测、观察、实验、研讨等发现事实,发展思维。
2.利用文字、图表、图画等方式描述观察、实验结果,并对结果进行分析。
3.探究活动中,发展观察能力、归纳能力和表达能力。
科学态度目标1.形成尊重事实、重视证据的科学态度。
2.发展愿意与他人合作,乐于交流的学习态度。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认识到水是地球上十分重要的资源,形成保护水,珍爱生命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学习重点】培养学生的实验能力,观察时要抓住沸腾时的主要特点及发生沸腾现象的顺序来进行观察。
同时,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学生描述看到的现象,培养学生的归纳能力等。
【学习难点】教学仪器的组装,使用仪器时的讲解示范,学生使用仪器时教师的指导。
【学习准备】为学生准备:学生活动手册;小组准备:三角架、石棉网、烧杯、酒精灯、温度计、硬纸盖、水、时钟、湿抹布。
教师准备:漏斗、塑料袋、教学课件。
【学习流程】一、聚焦1、同学们,你在家里烧过开水吗(出示书中的第一幅烧水的图片或是几幅翻滚的火锅的图片)?请你说说水烧开时有什么现象发生?。
家里的锅是不透明的,现在,我们就把这个现象搬到实验室里,来研究一下(出示图中烧水的实验装置)。
这样,我们会看得2、请同学们思考一下:如果我们不停地给杯子里的水加热,会出现什么情况?二、探索1.说一说或画一画我们对这个问题的看法请同学们回答(这里我采用让学生说一说的方式):讲解:当水加热到有大量的气泡冒出水面时就是水沸腾的现象(板书:《水沸腾》)。
那么水沸腾有哪些秘密呢?我们就来实验一下。
2.给烧杯里的水加热,观察和记录水在加热过程中的变化。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
教科版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全册)1.水到哪里去了【教材简析】本课是单元起始课,本课有四个活动,一是解释水去哪儿了,二是说说生活中的蒸发现象,三是用实验解释蒸发现象,四是比较水和水蒸气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本课的重点学生通过观察“用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迹不见了”这类现象,思考“水到哪里去了”,尝试解释日常的生活经历,调动学生的探究欲望,同时在此过程中丰富对水的感性认识,并借助实验证明自己的猜测。
【学情分析】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东西之一,水的作用是非常大的。
学生在一年级下册《我们周围的物体》单元学习时,对水已经进行了一些学习和观察。
虽然水也是孩子们生活中常见的,但如何将学生对水的零散的、生活化的认知向科学概念转化呢?这是我们期待学生关注和探究的问题。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水到哪里去了”的探究实验,知道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认识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透明、看不见、摸不着的气体。
科学思维:通过观察水的蒸发现象,比较、分析、归纳出水和水蒸气的异同。
探究实践:能设计并实施简单的对比实验,对水的蒸发现象提出合理的解释。
态度责任:在探究实验中,形成细致、客观的观察态度,培养对水深入研讨的好奇心。
【教学重难点】重点:设计对比实验来观察“水到哪里去了”并解释观点难点:理解水蒸气的特点并能区分“水蒸气”与“白汽”【教学准备】教师:湿布、一杯水、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
学生:两个完全相同的透明杯子、棉签、一片保鲜膜、一根橡皮筋【教学过程】一、湿布写“水”,回顾水的特点。
(预设3分钟)材料准备:干净的抹布、黑板,一杯清水1.出示一杯清水,并用抹布蘸清水板书“水”字,提问: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物质,你能说说水有哪些特点?(颜色、气味、形态……)2.学生交流他们知道的有关水的知识。
3.揭题:黑板上的“水”消失了,提问:水到哪里去了(顺势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从观察一杯水导入,让学生复习旧知,展现前概念,以“水”字的消失激发兴趣,聚焦本课研究主题。
冀人版小学三年级上册科学教案
第1课测量长度教学目标:1.了解长度的概念及长度的单位,了解长度的测量工具及正确选择刻度尺。
2.初步学会正确使用刻度尺,培养学生的估测能力和正确细致的实验习惯,提高动手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正确使用刻度尺。
教学难点: 使用刻度尺时做到放对、看对、读对、记对。
教学准备: 直尺、卷尺、课件。
教学过程:一、导入: 你会使用刻度尺测量长度吗?二、学习使用刻度尺1. 认识测量长度的工具。
(1)认识测量长度的基本工具是刻度尺。
(2)图文结合认识直尺、三角尺、软尺等常见的测量工具。
2. 观察刻度尺的单位、零刻度线、最小刻度值和最大量程(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
(1)单位: 厘米(cm )(2)零刻度线(3)最小刻度值(分度值): 1mm(4)最大量程: 15cm3. 测量长度的方法。
(1)选对: 选择合适的刻度尺。
(2)放对: 刻度尺要放正,尺面沿着所测物体放置,薄的刻度尺只需尺面贴着被测物体,而较厚的刻度尺就应让尺面与被测物体垂直放置,且使刻度线一边紧靠被测物体。
通常测量时,将刻度尺的零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
使用零刻度线已被磨损的刻度尺时,则可让某一整数刻度线与被测物体的起始端对齐。
(3)看对: 读数时,视线与尺面垂直。
(4)读对: 读数时,正确读出准确值,还要估读到最小刻度值的下一位(估读值)。
(5)记对: 记录数值,也要写好单位。
三、测量身体不同部位的长度学生动手测量,将结果填写到学生活动手册第1页的表格里。
四、用身体的“尺子”估测长度1. 一拃(zhǎ): 张开手掌,大拇指与中指之间的最大距离,通常叫做一拃。
2. 一步: 步,就是我们走路时迈步的步。
从后脚尖到前脚尖之间的距离,通常叫做一步。
也叫做“自然步”。
3. 一庹(tuǒ): 两臂向左右伸开的长度。
4.估测课桌和教室的长度。
五、拓展提高1. 应用与拓展:了解现代测量长度的工具: 激光测距仪、轮式测距仪2. 误差:误差是测量值与真实值之间的差异,是不可避免的,但可以减小误差。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1第一单元水第一课《水到哪里去了》1.水在一定条件下会变成(水蒸气),水蒸气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
2.湿布擦黑板,过一会儿黑板上的水渍不见了,是因为水变成了(水蒸气)。
第二课《水沸腾了》1.(沸腾)是水受热超过一定温度时发生的剧烈的汽化现象。
沸腾时水的(温度)不再发生变化。
2.水变成水蒸气后,体积会(大大增加)。
3.水在加热过程中,观察到的变化有(刚开始水温不断升高,杯底会产生气泡,水面会看到热气,容器内壁出现大量的小水珠)等。
第三课《水结冰了》1.当环境温度低于(0℃),水的温度下降到(0℃)时,水会结冰。
2.水结冰后体积(增大),占据了更大的空间,所以冰块(浮在)水面上。
3.实验时,往烧杯里的碎冰加食盐,从而(降低温度),使试管里的冰更容易结冰。
第四课《冰融化了》1.当环境温度高于(0℃)时,冰开始(融化)。
2.冰在融化的过程中,要从周围(吸收)热量,(热量)是使水的状态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
3.用吸管对着冰块某个部分吹热气,被吹的部分会被(融化),甚至会将冰块吹穿。
4.冰融化成水后体积会(减小)。
第五课《水能溶解多少物质》1.溶解是指物质在水中化成肉眼看不见的(微粒),(均匀地)分布在水中,没有(沉淀)。
2.许多物质能在水中溶解,比如(小苏打、味精、食盐、白糖、红糖)等。
3.一般情况下,物质在水中的溶解是有一定(限度)的。
4.不同物质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50毫升的水大约可以溶解食盐(18)克,溶解小苏打(5)克。
第六课《加快溶解》1.通过(提高水的温度)和(搅拌)等方法,可以加快食盐在水中的溶解速度。
2.溶解的快慢与(物体颗粒大小)、(水的温度)、(液体是否被搅动)等因素有关。
第七课《混合与分离》1.食盐溶解于水的变化过程是一个(可逆)的过程。
2.把溶解在水中的食盐和水分离出来,可以用(蒸发)的方法。
3.把一杯浓盐水放在阳光下,让杯里的水(蒸发),已经溶解的食盐会被(分离)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学三年级科学上册教案
三上教科版科学第一单元植物
第一课我看到了什么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是活的植物,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是有生命的物体。
过程与方法:
初步认识真正的观察应该是有目的的,制订观察的方法和步骤有利于观察的进行。
用各种感官观察大树。
借助放大镜、皮尺等简单的工具对大树进行观察和测量。
用简单的词语记录观察的结果。
情感、态度、价值观:
懂得从图片上获得的信息是有限的,亲自观察事物会对事物有更多的认识。
发展观察大树的兴趣,体会到生命体给我们带来的生机勃勃的感受。
在观察过程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习惯。
【教学重点】了解观察的目标和方法,认识到观察的重要性。
【教学难点】对大树的观察要指向生命体这个核心概念。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一些观察用的测量工具(如皮尺、放大镜等),观察记录纸。
【教学过程】
一、引言
1.校园里、大路旁、山坡上……到处我们都能看到植物,同学们对校园里的植物最熟悉的是哪些呢?
2.就让我们从身边的熟悉植物——大树开始观察研究吧。
二、看照片上的大树
1.教师讲解:这是一幅梧桐树的照片,请大家仔细地看图,你能发现有关这株梧桐树的哪些特点?(你能发现几点?)
2.学生汇报:从图上看大树,我看到了什么?(要求仔细倾听,并大胆说出新的发现,同时区分哪些是真正从照片上获得的信息。
)
三、回忆中的大树
1.教师引导:照片拍得很清楚,但是我们从照片上发现的东西并不多,那么生活中你曾经看到过的大树与这照片上的有什么不一样吗?
2.学生汇报:回忆我的大树,我曾经看到过什么?
3.教师激趣:同学们的汇报内容真丰富,有的内容大家都看见过,有的内容有人还从来没看见过,而有人可能从来都没真正看过一棵大树呢?是不是?想去仔仔细细地看一棵真正的大树吗?
4.学生交流:为什么想看真正的大树?(再去看一看,是不是能看到更多的内容!会不会也有树瘤?是不是也有小动物?是不是还有其它东西?)
5.教师总结:这样带着目的去仔仔细细看大树的时候,我们的观察活动就开始了。
6.学生小组交流并汇报:如果现在来到一棵大树下,我想观察什么?我们怎样才能观察到更多的内容?
四、观察真正的大树
1.交流:教师引导孩子们交流在头脑中制订好的观察大树的个人计划。
(观察内容、观察方法、需要借助的工具等)
2.活动:现在让我们一起去观察一棵真正的大树,我们肯定有更多的发现。
同时把观察到的信息,用简短的词语记录下来。
(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老师带学生按计划开展真正的实地观察活动。
)
3.评价:回教室后每小组互相欣赏各自的观察内容,说说从不同的记载中如何体会到观察的大树是一个生命体。
同时推选一位同学的记录单张贴于科学活动专栏内供大家欣赏,其它同学的记录单上交给老师阅读欣赏。
(张贴的记录单要有典型特色。
)
4.总结:观察一棵树让我们获得了这么多的信息,观察一棵树让我们发现了一个生机勃勃的生命世界,那么,观察更多的树呢?请在课外继续观察不同的树。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第二课校园的树木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树的整体形态一般由树冠、树干、树根组成,树的器官一般包括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个部分。
树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有一定的生存需要。
过程与方法:
用各种方法观察一棵树,描述一棵树。
用简图描述树的整体形状。
用拓印树皮的观察树干。
用实物来补充语言描述的不足。
情感、态度、价值观:
能客观地记录观察到的现象,能继续关注树木的变化。
【教学重点】能尝试通过对树有序的观察描述和比较后指向树木作为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比较讨论树木的相同之处。
【教学准备】
校园中选定一些大树供各小组观察所需,同时为各小组准备:一张观察记录纸,一支蜡笔,一把软尺,一个放大镜。
【教学过程】
一、观察树木的方法
1.总任务:分小组进行观察,每个小组尽量观察不同的树木;小组内要分工明确,每个人要有观察任务;描述一棵树,完成一篇观察笔记。
2.分任务:我们所要观察的树长在校园的哪个地方?我们怎么按顺序来观察一棵树?(由远及近,由整体到局部)
3.交流:我们可以用哪些新的观察方法来观察新的内容?(画简图、测量树干粗细、闻树叶、看果实、拓印树皮、捡拾标本、对比法……)
4.比较:我们能比书上的观察记录记得更好吗?(先用简单的词语记录下来,回到教室后整理成观察笔记。
)
二、观察记录一棵树
1.从远处观察整棵树,我们怎样记录?(树冠形状、树的高度等)
2.从近处有序观察树的各个部分,我们会有哪些新的发现?
生:这棵树真大!看看我捡到的树叶和果实。
这是树的果实。
这是我的树皮拓片。
(拓印树皮图案的方法:把白纸紧压在树干上,先用手指在纸上反复按压,再平捏蜡笔在纸上涂擦,使凸起的部分染上颜色。
)
3.让我们一起来把观察到的内容记录下来吧。
要写出观察的时间、地点、小组成员。
要按观察的顺序来记录。
最好能贴上收集到的实物标本。
三、整理我们的观察记录
1.整理:分小组根据观察记录整理成观察笔记。
2.描述:分小组描述一棵树:这是我们组的观察记录,能猜出是校园里的哪一棵树吗?
3.比较我们的观察记录,思考、交流:
我们观察了哪些树?这些树的生长需要什么样的条件?
不同的树有什么相同和不同?
4.总结:通过深入讨论,我们发现了这么多的大树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请选定一棵你喜欢的大树,在课外继续观察它,它会怎样变化?把你的意外发现都记录下来,同时把精彩的发现张贴于科学学习栏目内。
(对总结的内容须得从学生实际观察的基础上进行,学生能发展到什么程度就总结到什么程度,书上总结内容仅作样本供参考。
)
树的不同之处:
树冠有大小
树干有粗细
有的树皮光滑,有的粗糙
结的果实不一样
叶片不一样
……
板书设计:
树的相同之处:
它们都长在泥土里
都需要阳光、水
都有树干、树皮
都有树叶、果实
……
教学后记:
第三课大树和小草
【教学目标】
科学概念:
小草和大树一样,具有生命体的共同特征。
大树和小草的主要不同之处在于植株的高矮、茎的粗细和质地。
大树和小草都有生长在土壤中,都有绿色的叶,都会开花结果,都需要水分、阳光和空气。
过程与方法:
用简图画出小草的主要形态特征,能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会到小草和大树一样,是一个个活生生的生命体,具有爱护小草,不践踏不草的意识。
【教学重点】找大树和小草的相同点,体会陆生植物生命体的特征。
【教学难点】看懂维恩图的表达方式。
【教学准备】
分组材料:几种常见的小草,最好有三叶草(黄花酢浆草)和狗尾草;一条樟树枝和它的果实、叶片。
【教学过程】
一、认识常见的小草
1.师生交流:在校园里不仅有高大的树木,还有低矮的小草。
我们认识这些小草吗?这些小草长在校园的哪些地方?
2.教师指导:对不知名的小草怎么认识?提供认识的方法及资料。
二、观察记录狗尾草
1.教师引导:在校园、田野、路旁、果园中都能找到狗尾草,为什么叫狗尾草?是呀,它的果实串毛茸茸的,很像狗尾巴。
它是一年生杂草,各地都有分布。
2.观察记录要求:运用前面学过的观察顺序、观察方法、记录方法来观察记录一株狗尾草。
3.小组学生活动:观察狗尾草,我们用简图把它的样子画下来。
上台描述互相补充:这是我们观察的狗尾草。
(能把狗尾草的主要特征根茎叶果实大致画下来即可。
)
4.组间活动:比较不同的草,找出它们的相同和不同。
(启发引导:从植物器官及生存环境、生长年限、生长变化规律等方面比较)不同的小草千姿百态,各有差异,但是它们之间存在着很多共同特征,说说你对小草的想法,是呀,小草虽小,但也十分可爱,我们应当呵护它们。
三、比较樟树和狗尾草
1.引导讨论:可以从哪些方面比较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
3.交流汇报:樟树和狗尾草的相同和不同。
引导学生了解:像樟树茎一样的茎叫木质茎,像狗尾草一样的茎叫草质茎。
(让学生在汇报中能使用这些词语即可,不要求对概念进行背诵,以下木本植物和草本植物例同。
)
四、整理相同和不同
1.比较汇报内容:总结大树和小草的不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非交叉位置中。
2.全班讨论:大树和小草有哪些相同之处,记录在下面圈图的交叉框内。
(这是教学重点)大树小草
3.总结:从以上唯恩图的表达内容中我知道了树和草的共同点有根茎叶,有的会开花、结果、有种子(基本形态结构相同);都长在土壤中,需要阳光、水分等(基本生活环境和生活需要相同),我还知道了树和草的寿命不同,树是木本植物,草是草本植物,他们的具体结构特征也各有不同。
(唯恩图的作用是梳理学生的观察比较结果,形成比较明确的概念,并显示这些概念之间的关系。
比较相同点就是为了让学生初步体会到植物生命体的特征,从而指向本单元的核心概念。
对概念内涵的梳理还得从学生实际出发。
)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