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2019年度课题指南

合集下载

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优势、不足及对策研究

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优势、不足及对策研究

第27卷第4期2018年8月淮阴工学院学报Journal of Huaiyi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Vol.27 No.4Aug.2018淮安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优势、不足及对策研究李想(淮安市大运河文化研究中心办公室,江苏淮安223001)摘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是一项重大的国家战略,淮安是大运河的起源城市之一和大运河沿线的枢纽城市,在文化带建设 中具有底蕴、遗产和先手三大优势。

淮安的这些优势和建设经验有利于今后进一步扎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

同时,淮安在建设中也存在着研究力量薄弱、保护和开发力度不够和知名度小等不足。

淮安在今后的建设中应该化优势为 动力,正视建设中存在的不足,加强对运河文化的研究、保护开发以及营销推广,全面提升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档次和口 碑,打造全国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样板段和示范段。

关键词:淮安;大运河文化带;运河之都;旅游开发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 -7961(2018)04 -0001 -05Research on the Advantages, Inadequacies and Countermeasuresof the Construction of Huai'an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LI Xiang(Research Center of Huai an Grand Canal Culture,Huai an Jiangsu223001, China) Abstract: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 is a major national str origin cities of the Grand Canal and a hub city along it.It has three ad al belt:its culture,heritage and the status as a pioneer.These advantages and construction experiences of Huai an are conducive to further solidifying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At the same time, Huai"an also has problems such as weak research power,insufficient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and poor rep­utation.Huaisin should take advantage of its strengths as the winning force and impetus in the future construc­tion,face up to the deficiencies and problems in construction,strengthen the research,protection,development and marketing of the Grand Canal Culture,comprehensively uplift the grade and reputation Cultural Belt construction,a nd build Huaisin into a model and exemplary section for all involved areas.Key words:Huaisin;the Grand Canal Cultural Belt;Capital of the Grand Canal;Tourism De2017年2月和6月,习近平总书记先后就大 运河文化研究以及文化带建设分别发表了重要讲 话和作出批示,大运河文化带作为一项重大国家 战略拉开了序幕[1]。

创意理念下大运河江苏段的保护与文化建设

创意理念下大运河江苏段的保护与文化建设

4创意2021/01大运河文化包括燕赵通惠文化区、北运河文化区、南运河文化区、齐鲁运河文化区、中运河文化区、里运河文化区、江南运河文化区系,而大运河江苏段则是我国大运河的重要节点,这其中有着丰富的遗产资源,需要通过创意保护来更好地发挥价值,实现对传统文化的转变和传承,确保传统文化的创新发展。

一、大运河江苏段文化价值创意和文化内涵(一)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形象设计及价值我国大运河的文化形象非常明确,作为世界最大的人工奇迹,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人工运河,也是我国古代经济发展的重要命脉,是连接我国中部、东部的重要渠道。

中国大运河不仅有着相应的文化,而是也带动着我国文化的向前发展。

千年运河始于江苏,大运河江苏段是中国大运河文明的制高点,对于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可以以“江南门户、城市轴心”等来概括,是江南水网网状运输通道的一种体现[1]。

江苏段曾经是贯穿东西和南北两条运河的重要一环,体现着我国运河发展中的文化。

当前所存在的河道、水工设施等,都是1000多年前运河制度下的重要遗存,也是能够展示当时农业发展的重要资源。

运河漕运发展与江苏的整体城市形象有直接联系,在一定程度上,江苏的发展是依靠运河而进行,通过运河来不断地扩充江苏的面积,其一直作为江苏人民的生活根本,为江苏的发展贡献不可替代的力量。

大运河的文化形象可以根据不同地区的不同特点来进行分析,在这其中所存在的文化价值也各不相同[2]。

江苏凭着自身的地域和文化,让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形象更加鲜明。

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建设是从最南端这一战略中呈现出来的,进而带动周边经济、文化稳定发展,为后续的江苏建设打下良好基础。

(二)大运河江苏段的文化内涵大运河江苏段的运河文化可概括为“开放多元、生态和谐”,对于大运河的出现,主要是当时王朝为了获得江南财富而修挖,但最终却为江南的发展贡献巨大力量[3]。

历史上,江苏通过大运河的建设,进而更好地提升自身的文化水平,也让江苏文化向外输出。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研究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研究

79交 流基金项目: 课题:2019年度沧州市社会科学发展研究课题《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课题批准号:2019062)。

作者简介:石若琳(1988.12-),女,汉,河北沧州人,硕士研究生,讲师,英语教学、英语翻译。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背景下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中的中国文化导入研究石若琳 沧州师范学院 外国语学院摘要:大运河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

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优势,在沧州地区规划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离不开文化传播的相关人才。

大学教育作为国民教育中的最高一级,对实现我国的教育目标和教育发展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在我国,英语学习的主要目的是将我国的文化在国际上进行更广泛的宣传,大学英语课程中,加入对中国本土文化的学习,可以让大学生对自己国家文化有更深一步的了解,另外,提高大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够进一步强化我国的文化软实力。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地方院校;大学英语教学蜿蜒的大运河自沧州腹地穿行而过,绵延215公里,铸造了河北乃至整个燕赵地区独特而深厚的文化积淀。

大运河沧州境内的东光县连镇谢家坝遗产点成功纳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地方院校服务地方,不能单纯沿用本科外语教学模式,要突出语言应用。

在20世纪世界课程改革提出,外语课程的要求之一是提升外语学科深层次的认识,英语学习不仅是学习一种语言交流工具,更主要是为了深刻理解个民族之间的文化内涵及差异,使公民产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弘扬优秀中国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一、地方高校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定位大运河具有文化载体和联结纽带的双重意义。

2010年以来,教育部印发了一系列关于地方高校针对学校类型、办学定位、区域优势等转型策略。

使大学英语课程满足区域社会、学校、学生个体发展需要,为地方经济发展、优秀文化传播助力。

二、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大运河文化导入现状语言是文化的载体。

对自身文化的理解在需要学习的过程中起着难以言喻的作用。

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长廊建设模式与路径探究——以淮安里运河文化长

大运河文化带文化长廊建设模式与路径探究——以淮安里运河文化长

丝 路 视 野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较早、规模最大、线路最长、延续时间最久且目前仍在使用的人工运河。

大运河成功申遗后,给大运河沿线城市带来发展机遇,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指示批示,更给大运河沿线城市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运河文化遗产资源提供千载难逢的机会。

近几年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已成为运河沿线各省市的热门话题,各地正努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

淮安也抓住机遇,正全力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讲好淮安运河故事,传播淮安运河文化。

一、淮安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的优势(一)丰富的文化底蕴大运河淮安段是历史最早修凿的河段,在它的悠久历史里,一直发挥着重要的航运、水利功能。

纵贯数千里,穿越千年,具有极高的生态文明价值。

长流不息富庶了临河而居的淮安人,孕育出刚柔并济、南北通融的独特民风。

它为国家的发展提供经济保障,串联起南北向的经济带与文化带,更是人们沟通交流的情感纽带。

漕运文化的兴盛滋养了淮安这座运河城市,治河文化孕育出中国古代治河技术的思想、留下许多治河工程遗迹,还有曲艺、戏曲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促进淮安运河文化的传承,形成独有的运河文化特质。

[1]丰富的文化底蕴,使淮安在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时更有底气,更有动力打造好这一项目。

(二)牢固的建设基础近年来,淮安市以大运河申遗成功为契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实现“江淮崛起梦”、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并取得阶段性成果。

[2]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等产业的建设,为里运河文化长廊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形成坚强后盾。

在这牢固的建设基础之上,建设里运河文化长廊,实施起来会更加得心应手,始终贯穿运河文化,用“起”“承”“转”“和”四个板块,充分展现运河风情。

(三)良好的发展机遇江苏省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里运河文化长廊的建设,江苏省委主要领导亲自抓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积极制定发展规划,提出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目标:高颜值的生态长廊、高品位的文化长廊、高效益的经济长廊。

淮安围绕“三高”要求,紧扣“运河之都、水城淮安”定位,全力推动大运河文化带标志城市建设。

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的四大成效

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的四大成效

大运河(杭州段)文化带建设的四大成效作者:调研组来源:《杭州(下半月)》 2019年第12期调研组大运河不仅是昔日杭州经济繁荣的象征,更集聚了杭州市井丰韵、民俗风采,形成了“运河水乡处处河,东西南北步步桥”的独特水乡风韵,给杭州留下了独特的运河水景和文化。

2002年以来,围绕“还河于民、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打造世界级旅游产品”三大目标,通过实施水体治理、路网建设、景观整治、文化旅游、民居建设“五大工程”,运河的生态功能、文化功能、旅游功能、休闲功能、商贸功能和居住功能全面提升。

目前,大运河(杭州段)已完成历史文脉保护点约29万平方米,运河主城区两岸约21公里游步道、景观带基本全线贯通。

大运河(杭州段)已经形成一条以自然生态景观为核心主轴,以历史街区、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博物馆群、寺庙庵堂、遗产遗迹为重要节点的文化休闲与经济长廊。

成效一:大运河历史遗产保护不遗余力从内容上看,大运河历史遗产保护已由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逐步扩展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活化;从结构上看,已由文化保护逐步扩展到运河水质水系及沿岸滨水景观带的生态保护、居民生活形态的保护;从主体看,也从以政府保护为主逐步扩展到以立法保护为主,充分调动起了周边社区居民参与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

杭州市政府出台了《杭州市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保护规划》,坚持应保尽保的原则,确保运河两岸的古桥、古街、古塔、古建筑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充分保留,展现运河原汁原味的历史文化风貌。

从世界遗产成功申报的现有遗产点和河道的保护,进一步扩充到线和面的保护,如小河直街、拱宸桥西、大兜路、塘栖水北街、市南街、三条半弄等历史街区,以及富义仓、桑庐、广济桥、乾隆御碑等一大批历史文脉,总面积达29万平方米,仅拱墅区就修复了1000余幢运河古居,初步形成了贯通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保护廊道。

同时,也挖掘了运河元宵灯会、运河石桥建造技艺、运河河埠建造技艺、卫家班皮影戏等非遗保护项目。

成效二:杭州运河文化大走廊初步建设形成经过十余年的保护开发,杭州已经在运河沿岸初步打造形成了30公里的“市民文化长廊”,涵盖塘栖古镇、祥符桥、运河湾、夏衍旧居等历史文化街区,并因地制宜在钱江新城板块规划建设“江河汇文化公园”,与拱墅区运河文化广场、下城区西湖文化广场连轴成线,进而形成涵盖良渚遗址公园、塘栖古镇、超山景区、杭钢遗址、半山国家森林公园景区、显宁寺景区、皋亭山景区等的杭州运河文化大走廊。

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的基本内涵及建设举措研究

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的基本内涵及建设举措研究

第36卷 第5期 Vol.36 No.5 2019年10月 Oct., 2019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的基本内涵及建设举措研究陈 璇(苏州市职业大学 吴文化研究院,江苏 苏州 215104)京杭大运河苏州段位于长江中下游的太湖流域,是京杭大运河(以下简称“大运河”)十分重要的一个组成部分。

大运河苏州段基本可分为西、中、南三段。

自望亭丰乐桥(五七桥)至白洋湾为西段,亦称“苏锡段”。

中段原自白洋湾绕苏州古城阊、胥、盘三门外的闹市区,穿觅渡桥南下至宝带桥,为古城段。

南段原自宝带桥,经吴江到嘉兴王江泾,称“苏嘉段”;后为缩短河道,从平望新开运河至鸭子坝,关主航线便不再经过嘉兴,也就没了“苏嘉段”之名。

在三段运河中,苏州古城段水道情况较复杂,与苏州城的关系最密切。

历史上该段运河由北向南分别通过山塘河、上塘河、胥江与护城河相连。

1986年,大运河苏州段改道后,山塘河、上塘河、胥江已经不再通航,成为运河故道,但与大运河水系仍然相通。

大运河苏州段穿越相城区、高新区虎丘区、姑苏区、吴中区和吴江区,全长96公里,占江南运河的40%,也占了京杭大运河总长度的4.5%。

①一、大运河苏州段的历史地位与文化特质(一)历史沿革及现状《左传》:“吴城邗沟,通江、淮。

”[1]这是中外有文献记载的有确切纪年的第一条人工运河,也是中国大运河的雏形。

隋代开始,大运河苏州段成为中国大运河中比较重要的河道,至唐定型。

之后,大运河苏州段历经修筑、巩固、疏浚,基本走向至今没有发生变化,仍是交通运输、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

1949年以后,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经过多年整治,大运河苏州段已成为全国第一条国家级标准化航道,航道等级为四级,船舶通航容量为500吨级。

全摘 要:通过研究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的历史源流、形成背景、基本概念及其特定的优势和特质,围绕把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建设成为样板区和示范带的战略目标和实施框架,提出大运河苏州段文化带样板区和示范带建设的推展举措。

京杭大运河研学课题

京杭大运河研学课题

京杭大运河研学课题是一项关于京杭大运河的研究课题,主要涉及对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文化、经济、社会等方面的研究。

课题的目标是通过对京杭大运河的深入研究,挖掘其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提高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认识和了解,为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京杭大运河研学课题的研究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渊源和演变历程:研究京杭大运河的起源、发展、变迁以及对中国历史和世界历史的影响。

2. 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内涵:研究京杭大运河所蕴含的丰富文化内涵,如民间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建筑文化等。

3. 京杭大运河的经济和社会影响:研究京杭大运河对沿线地区的经济发展、社会变迁、城市建设等方面的影响。

4. 京杭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研究如何保护和利用好京杭大运河这一世界文化遗产,提出合理的保护措施和利用方案。

5. 京杭大运河的教育和研学:研究如何将京杭大运河的文化内涵融入教育和研学活动中,提高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认识和了解。

通过对京杭大运河研学课题的研究,可以更好地挖掘和传承大运河文化,提高人们对大运河文化的认识和了解,同时为大运河的保护和利用提供理论支持。

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调研报告

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调研报告1.引言1.1 概述概述部分内容:引言是文章的开篇,用于介绍撰写此报告的目的和背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

本篇调研报告的主题是关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研究。

大运河是我国古代最为重要的内河水运系统,凝聚着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快速发展,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成为了国家重大战略。

在这一引言部分,我们将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目的以及文章的结构进行概述。

首先,我们将介绍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背景。

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亦称为京杭大运河或京杭大运河,是连接我国北方和南方的重要水运通道,有着3000多年的历史。

它不仅起到了巨大的交通运输和经济贸易的作用,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其次,我们将论述大运河文化带的地理优势。

大运河穿越了我国的多个省市,沿线地域广阔,自然资源丰富。

这为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条件。

这里有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同时还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风光。

最后,我们将介绍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遗产。

大运河文化带沿线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迹,包括运河沿岸的古城古镇、古建筑、古遗址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见证了古代运河文明的辉煌,也对研究我国古代社会、经济、政治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通过对大运河文化带的概述,我们可以初步了解到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和意义,并对接下来的内容有个整体的了解。

在接下来的正文中,我们将详细阐述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背景、地理优势以及丰富的文化遗产,探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意义、现状与问题以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1.2文章结构1.2 文章结构本文报告将按照以下结构进行编写:第一部分:引言1.1 概述- 对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背景和意义进行简要介绍1.2 文章结构- 对本文的结构进行说明,介绍各部分内容和组织方式1.3 目的- 阐明进行该调研报告的目的和意义第二部分:正文2.1 大运河文化带的历史背景- 探讨大运河文化带的起源、历史沿革和发展过程2.2 大运河文化带的地理优势- 分析大运河文化带的地理位置、河道布局和对交通、经济等方面的重要性2.3 大运河文化带的文化遗产- 探寻大运河文化带的丰富文化遗产,包括历史建筑、传统艺术、民俗习惯等第三部分:结论3.1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意义- 分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于文化传承、旅游发展、经济增长等方面的意义3.2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现状与问题- 阐述当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现状,包括存在的困难、问题和挑战3.3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发展前景- 展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未来,探讨可能的发展路径和前景通过以上结构,本文将全面介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历史背景、地理优势和文化遗产,并深入分析其建设的意义、现状与问题,最后探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发展前景。

大运河文化调研 扬州: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推进联动“一带一路”战略

大运河文化调研  扬州: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推进联动“一带一路”战略

大运河文化调研扬州:建设大运河文化带,推进联动“一带一路”战略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与我国当前“一带一路”建设、长江经济带战略、京津冀协同发展三大战略高度契合,与前者关系尤为密切。

江苏省是“一带一路”战略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交汇点”,面对着难得的历史机遇,全省始终站在国家高度来认识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性意义,切实推进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并积极引导其与“一带一路”战略实现联动。

这其中,作为大运河联合申遗牵头城市的扬州,在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过程中的经验,对于我们思考大运河文化带与“一带一路”战略两者之间关系或能提供参考。

2018年2月言之有范团队走进扬州,了解大运河文化带沿线城市发展。

中国大运河始建于春秋时期,是隋唐大运河、京杭大运河和浙东运河三条运河的合称。

其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五大水系,融京津、燕赵、齐鲁、中原、淮扬、吴越等地域文化于一体,成为探求中华文明生命轨迹的一条重要主线。

如果说长城是中华民族挺立不屈的脊梁,大运河则是中华民族流动不息的血脉。

从政治意义来看,大运河北连“京津冀一体化”、雄安新区,南接“长三角一体化”“长江经济带”等国家发展战略,更重要的是它西北连接“丝绸之路经济带”,东南连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是“一带一路”上重要的桥梁和纽带。

纵观“一带一路”全线,65国的节点城市有50多个,而其中的运河城市占了将近40%。

可以肯定的是,随着“一带一路”战略的逐步推进,更多运河城市将在其中发挥重要作用,并实现自身的快速发展。

扬州便是如此。

2014年,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成为中国第46个世界遗产项目。

与大运河“同生共长”的城市扬州,一直致力于保护、传承、利用大运河文化,留住运河文化记忆,建设城市经典,使千年运河的悠久文化得以不断传承、滋养后人。

进入后申遗时代,坐拥双重政策红利的扬州期冀以运河水滋养着城市灵性,探索保护、传承、利用的“扬州样板”,打造世界级旅游和文化名城。

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对策研究

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对策研究

2019年11月下半月刊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对策研究杜 鹃大运河自古以来就给苏州这座城市带来了数不尽的财富,也给苏州积淀了丰厚的文化遗产。

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苏州应抢抓大运河文化复兴战略机遇,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建设有苏州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打造世界级文化发展平台。

本文在对苏州运河文化的现状做深度思考后试图探求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一些对策。

引言大运河长期积淀的文化遗产资源在新时代背景下愈发被世人重视,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对苏州的发展有重要的作用,它能更全面地展示苏州大运河的深厚文化,能更好发挥运河遗产的文化价值,能更好打造“魅力苏州”的文化旅游品牌,展示有苏州品格的城市形象。

一、研究的意义大运河不仅是一条积淀丰厚的文化遗产长廊,更是一条活着的、流动的、发展的经济和文化黄金廊道。

在苏州现有文化产业布局中,以散状分布为主,迫切需要通过建设运河文化带将运河沿线的文化加以整合。

苏州如何不断加快大运河沿岸核心区域规划,抢抓大运河文化复兴战略机遇,如何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活化千年历史文化资源,建设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充分展示运河文化,进一步提升运河及苏州运河城市的品质,从而打造世界级文化发展平台,提升苏州文化软实力,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与战略价值。

二、研究的方法本文通过文献研究和调查问卷总结这两种主要的研究方法,对已有的研究成果和资料进行了认真细致归纳和总结,并对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思考分析与整合。

设计了有关大运河保护的调查问卷;通过发放问卷的方法搜集了苏州对大运河保护传传承方面的相关数据和资料,并对数据资料进行仔细分析,得出相应对策。

三、苏州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对策(一)打造生态之河,建设苏州运河生态走廊“生态保护是文化利用、传承的前提条件。

”对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而言,生态保护是重中之重。

有好的生态环境,才能完成运河文化传承,才能开展运河文化带建设,这是一切工作的基础。

在城镇化高速发展过程中,污染对大运河产生了很多负面影响,生态环境遭到很大的破坏。

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江苏段建设路径研究

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江苏段建设路径研究

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江苏段建设路径研究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和城乡一体化政策的实施,文化产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作用越来越凸显。

大运河作为世界文化遗产,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对于文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江苏段作为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得天独厚的地理、历史和文化优势。

本文将围绕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江苏段的建设路径进行深入研究,探讨如何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资源,促进文化产业的发展,推动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一、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江苏段的地理优势江苏省位于中国东部沿海地区,东临黄海,北连淮河、京杭大运河,南抵长江,地理位置优越。

而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枢纽和贸易通道,历经千年沧桑,留下了众多文化遗产和历史遗迹。

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江苏段横跨南北,依托江苏丰富的水域资源和众多文化遗产,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

江苏省在文化旅游、艺术表演、文化创意、文化科技等方面也有着丰富的资源和优势,这为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

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江苏段承载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底蕴,这里有着大量的历史古迹和文化遗产,如扬州瘦西湖、扬州大明寺、镇江焦山文化带、盐城盐官城等,这些文化遗产代表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和运河交通的发展成就,体现了中国古代的水陆交通、商贸和文化交流,对于推动大运河文化产业带的建设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江苏段的发展存在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文化资源整合不足。

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江苏段的文化资源分散,缺乏整体规划和统一开发,导致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限制。

(2)文化产业链条不完善。

目前,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江苏段的文化产业链条较为薄弱,缺乏完整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全面发展。

(3)缺乏核心竞争力。

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江苏段的文化产业发展缺乏核心竞争力,缺乏独特的文化品牌和文化产品,导致文化产业的市场竞争力不足。

为了充分挖掘大运河文化产业带江苏段的潜力,推动文化产业的发展,提出以下建设路径:(3)培育文化品牌,打造核心竞争力。

常州运河畔工业遗产调研与活化——以陈家弄常州酱品厂为例

常州运河畔工业遗产调研与活化——以陈家弄常州酱品厂为例
是最终目的ꎮ 常州目前正在由传统的工业城市向综合的工业和文化旅游相结合的城市转变ꎬ工业
遗址的活化对于这一转变具有重要的示范意义和带动作用ꎮ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ꎻ工业遗产ꎻ保护与活化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章编号:1673 - 0887(2020)01 - 0005 - 04
文献标志码:A
京杭大运河是能够同长城相媲美的世界奇
流程ꎬ以及部分企业文化传统、工艺技术传承等ꎮ
6 月ꎬ中共中央总书记习近平先后两次对大运河
好、利用好” 大运河ꎮ 此后ꎬ大运河沿线的多个省
( 直辖市) 的数十座城市陆续围绕这一目标进行
了重点规划和建设ꎮ
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建设大运河文化带的设
想之后ꎬ江苏省各级政府对此十分重视ꎬ也提出了
江苏本地特色的大运河文化带建设设想ꎮ 省委书
江苏段打造成为高颜值、高品位、高效益的生态、
社会文化功能方面所产生的作用都远远超越长
通常来讲ꎬ工业遗产的内涵主要包括固态建
迹ꎬ是中国历史上的伟大工程ꎬ而且ꎬ她在经济和
文化以及经济长廊ꎮ
城ꎬ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象征ꎮ 2017 年 2 月和
筑、场所遗迹ꎬ以及工业流程等非固态遗存ꎬ前者
作出重要 指 示 批 示ꎬ 提 出 要 “ 统 筹 保 护 好、 传 承
Vol. 38 No. 1
Feb. 2020
常州运河畔工业遗产调研与活化
———以陈家弄常州酱品厂为例
岳芬
( 常州工学院人文学院ꎬ江苏 常州 213022)
摘要:京杭大运河流经中国民族工业发源地之一的常州ꎬ运河的沿岸分布着极为丰富的工业遗
产ꎬ如何保护和活化这些工业遗产ꎬ对于传承和丰富城市历史文化ꎬ彰显区域经济特色具有非常重

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路径研究

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路径研究

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的路径研究作者:马红霞戎杰王宏来源:《体育风尚》2023年第21期摘要:大运河是世界遗产地,既承载着厚重的中华优秀的传统文化,又是亟待开发的旅游胜地。

本文运用文献资料法、田野考察法、专家访谈法等对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进行了分析,探究出品牌结构单一、有效供给能力不足、信息化水平较低、发展驱动力不足等存在的现实困境,从而提出了融合的新路径,以期为大运河文化带经济繁荣、社会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路径课题项目:2022年度德州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课题,课题编号:2022DZZS038。

南北走向的大运河,北连"环渤海经济带",南接"长江经济发展带",纵贯"一带一路",人口分布稠密,经济总量与人均经济水平较高,对我国区域空间合理布局与全面协调发展有重要意义。

大运河(山东段)地处大运河中枢区段,是中华文明和儒家文化的发源地,更是运河文化活态性、融合性的典型代表,在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

2014年大运河被成功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关于大运河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相关研究文献逐步增多,但是关于体育文化与旅游发展的文献仅十余篇,且缺少实践方面的研究。

2019年2月《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规划纲要》出台标志着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

2020年3月《山东省大运河文化保护传承利用实施规划》出台为运河沿线城市发展地方特色文化经济指明了方向。

根据对山东段大运河的初步调研发现:大运河环境保护、人文景观建设等方面效果提升明显,但是缺少传统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设计思路,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路径研究是亟待解决的问题。

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需要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以绿色低碳需求为导向,深入挖掘大运河文化带体育文化与旅游融合发展的困境,提出突破路径,对于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来说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研发“运河文化”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研发“运河文化”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

张佳春张学芳研发“运河文化”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课题研究报告内容摘要:该课题在分析当前校本课程发展状况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理论研究成果,根据本校实际情况和地域资源情况分析确立的研发“运河文化”校本课程的行动研究课题,并具体确定五方面内容进行研究1、“运河文化”课程资源开发的调查研究,2、“运河文化”课程设置研究,3、“运河文化”课程的组织与管理研究,4、“运河文化”课程的教学实施探索研究,5、良好的课程环境研究。

经过课题组几年的研究已取得很好的研究成果。

主题词:运河文化校本课程研发知家乡教育一、问题的提出千百年来,大运河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历史作用。

依托运河,古代劳动人民创造了巨大的物质财富和民族永恒的精神财富,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运河文化”。

“运河文化”,它上承五千年的文明传统,下接新时代社会的实际,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

通州运河文化源远流长,内涵丰富,是运河文化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我校位于通州区,是京杭大运河的源头,学校校名以“运河”二字命名,所以作为运河人,我们对运河有着一份浓厚的感情,也有着一份沉重的使命感,挖掘和弘扬运河文化,是我们的愿望与责任,同时也是我们的优势,更是我们对学生进行教育的资源。

二、本课题研究的意义:1、开设“运河文化”校本课程,就是要在广大学生中开展知家乡、爱家乡、建家乡活动,对学生进行爱家乡、爱祖国、爱社会主义教育。

就是要让运河学子了解运河的历史文明,把握运河的现实机遇,展望运河的未来发展。

依照通州区“十一五”规划,通州的未来发展定位于“区域服务中心、文化产业基地、滨水宜居新城”。

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和蓝图,应该让学生了解家乡、热爱家乡,将来走向社会才能更好地服务家乡、建设家乡。

挖掘和弘扬运河文化,开设“运河文化”校本课程,对推动通州现代化城市建设,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促进通州经济发展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2、通过课程的开发与建设,充分发挥教师的才华和特长,促进教师间的合作和教师的专业发展,提高教师的课程开发能力。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涵与对策研究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涵与对策研究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内涵与对策研究作者:王庭杰来源:《美与时代·城市版》2024年第03期摘要: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战略构想是具有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和可持续性的重大举措,需要统筹保护、传承、利用三者的关系。

大运河文化在发展理念与路径选择时,理应鉴往知来,以绿色发展理念为指引,充分挖掘并促进运河历史文化遗产的价值转化。

研究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有利于挖掘城镇文脉,弘扬城镇文化特色;有利于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传承、利用;也有利于运河沿线产业带的建设,将大运河沿线的文化遗产、历史文脉融入社会生活。

从大运河沿线名镇名村的建设、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和产业带的发展三个方面,具体分析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中的相关问题和对策建议。

关键词:大运河文化带;名镇名村;文化遗产我国大运河是全世界里程最长的人工河,是世界著名的杰出水利工程,其时空跨度长,文化遗产类型非常丰富且属于活态遗产,既涉及物质文化遗产,也涉及非物质文化遗产。

2017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就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作出重要批示,强调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好、传承好、利用好。

这既是对流淌千年的运河文明的历史定位,更贯彻了十九大提出的“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

大运河文化带的建设不仅是追根溯源的宏大历史叙事,更是基于坚定道路自信、文化自信的战略布局。

一、大运河沿线名镇名村的建设大运河沿线名镇名村建设是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载体和内在能动性所在。

名镇名村的建设无论是对更好地保护、传承、弘扬优秀文化,更好地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求,还是对更好地为建设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精神支持和文化动力,都具有重大的意義。

(一)存在的问题总体来说,大运河沿岸镇、村总体呈现南北发展不均衡、不充分的基本空间格局。

运河沿岸的镇、村受核心城市辐射带影响较大,目前大运河沿岸过半数的镇、村发展面临较大挑战。

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民间音乐文化传播及创新传承探究

大运河文化带(山东段)民间音乐文化传播及创新传承探究

SONG OF YELLOW RIVER 2020/ 23河。

所谓“文化”者,既包括物质文化,也包括精神文化,是对人类群体所创造的物质与精神财富的统称。

而根据《大美百科全书》的解释,将“文化”定义为特定人类群体的生活方式,则更为全面、恰切。

而音乐作为人类的一种休闲生活方式,也构成了人类群体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所以,本部分就将援引具体案例,首先来解析大运河(山东段)传统音乐与运河文化之间的密切联系。

(一)传统音乐与运河航运之间的关系众所周知,京杭运河作为古代人工开凿的第一长河,其基本作用就在于贯通南北的航运功能。

自元代开凿“会通河”“济州河”之后,山东就成为了元明清三代运河漕运的必经之地。

不仅如此,南北商旅往来若走水路,也必须经由京杭运河山东段才能北上、南下。

因此在历史上,运河主要有两大航运功能,其一是朝廷官方调运粮食的“漕运”;其二是民间商旅往来的普通商业航运。

但无论是哪种运输方式,都会给山东运河沿岸各地带来大规模的客流量。

换言之,由于运河航运的存在,其沿岸地区发生过经久不息的人口频繁迁移活动。

而因运河航运而迁徙的各色人等不仅创造音乐,而且传播音乐,从而造就了山东段运河沿岸多姿多彩的传统音乐形态及其演化发展方式。

以下试举两例来加以印证:1、运河航运(船工)号子。

如上文所述,京杭运河(山东段)分布有一定数量的船工号子。

比如德州市武城县运河船工号子、枣庄市运河船工号子等传统“非遗”民歌就是其中的佼佼者。

这些号子由运河船工创生,并主要在船工群体中流播、传承至今。

而运河船工之所以热衷于唱号子,主要则是为了发挥协调划船节奏、激发情绪、缓解疲劳等作用。

因此,由船工创造并传承的航运号子可以被视为京杭大运河(山东段)馈赠给沿岸人民的第一份艺术礼品,也是运河音乐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2、民歌《茉莉花》。

《茉莉花》是我国经典的民间歌曲,从江苏到河北以至于东北大地,都流传着各种版本的《茉莉花》变体歌曲。

其中,江苏六合《茉莉花》与河北南皮《茉莉花》,是传唱最广的两首同宗民歌。

浙东运河杭绍段文化带建设调查与研究

浙东运河杭绍段文化带建设调查与研究

DOI:10.19392/j.cnki.1671 ̄7341.201934205浙东运河杭绍段文化带建设调查与研究胡徐媛1㊀刘㊀勇21.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中国语言文化学院㊀浙江绍兴㊀312000ꎻ2.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㊀浙江绍兴㊀312000摘㊀要:浙东运河杭绍段文化带建设ꎬ建设和展示结合ꎬ传承和创新并存ꎬ存在的问题有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够ꎬ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不足ꎬ文化旅游发展质量不高ꎬ解决的措施有加强文化带遗产保护ꎬ加大生态环境建设ꎬ提升文化旅游质量ꎮ关键词:浙东运河杭绍段ꎻ文化带ꎻ对策㊀㊀浙东运河是世界文化遗产ꎬ也是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ꎮ浙东运河杭绍段文化带建设调查与研究是要唤起人们对浙东运河的重视ꎬ保护浙东运河文化遗产ꎬ建设浙东运河文化带ꎮ一㊁浙东运河杭绍段文化带的内涵运河文化属于一种跨水系㊁跨领域的区域性广义文化系统ꎬ是包括运河设计㊁开凿㊁管理㊁运用在内的ꎬ沿运河流域的政治㊁军事㊁经济㊁文化㊁科学等一切社会活动的总和ꎬ同样包含着理念即价值形态和政治㊁军事㊁文化㊁经济需求等ꎬ制度即技术保证㊁管理㊁运行模式等ꎬ物相即具体的河道㊁设施㊁运载工具以及各种物质存在形态等三个不同层次ꎮ[1]总体来说ꎬ大运河文化带内涵丰富ꎬ大运河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生命线ꎬ需要我们一代代传承和保护下去ꎬ并挖掘其更多的价值ꎮ二㊁浙东运河杭绍段文化带建设的情况(一)建设和展示结合浙东运河文化带的建设有利于将运河文化和民众生活贴近㊁融合ꎬ最终形成大运河景观文化带ꎮ走在绍兴的仓桥直街㊁广宁桥直街ꎬ许多景观依然是 小桥流水人家 ꎬ白墙黑瓦的住宅内是现代化设施ꎬ体现了人与运河相融合的特点ꎮ2003年9月ꎬ绍兴市将各处迁移来的古桥㊁古牌楼㊁老宅石柱以及古闲庭等ꎬ构思设计建成绍兴运河园ꎮ运河园向人们很好地展示了浙东运河的历史文化和沿河风情ꎬ与浙东运河相映照ꎮ(二)传承和创新并存运河文化需要不断传承和创新ꎬ鲁迅故居㊁王阳明祖居㊁周恩来祖居等文化遗址均向大众开放ꎬ展示着运河文化和文明ꎮ运河沿线城市还创造开展各类活动ꎬ宣传运河文化ꎬ将更多的非遗文化融入家家户户的生活中ꎮ三㊁浙东运河杭绍段文化带存在的问题(一)文化遗产保护传承不够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对浙东运河杭绍段文化带建设是十分重要的一项内容ꎮ随着社会的进步和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ꎬ大运河的保护和传承既带来了巨大的机遇但也面临着挑战ꎬ大运河带来的宝贵的财富和价值在逐渐提升ꎬ但在关于运河沿线重大基础设施建设领域ꎬ很容易造成不能两全的情况ꎮ大运河杭绍段虽然已有不少遗址被列入世界遗产ꎬ得到了有效的保护ꎬ但是还有更多的运河文化遗产还未受到保护ꎬ运河上的古桥和寺庙及其周边古文化遗址破坏仍有发生ꎮ此外ꎬ大运河杭绍段沿线非物质文化遗产众多ꎬ许多大家都耳熟能详ꎬ如梁祝传说ꎬ绍兴黄酒酿制技艺等ꎮ但还是有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已经失传ꎬ所以ꎬ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失传的危险ꎮ(二)生态环境建设投入不足浙东运河文化带生态环境建设存在一些问题ꎬ经过我们的实地勘察ꎬ浙东运河的沿线有不少地方都存在着水质较差的问题ꎬ有的河道甚至发黑ꎮ这些水质都会影响浙东运河的整体生态环境ꎮ目前ꎬ绍兴市在运河上设置的监测点较少ꎬ人力㊁物力投入还不能满足监测需要ꎮ大部分监测数据要依靠水利㊁环保等部门提供ꎬ数据获得的时间滞后ꎮ监测工作基本是按照要求填报数据ꎬ不能发挥预警的功能ꎮ[2](三)文化旅游发展质量不高大运河旅游业发展最主要的是水上观光项目ꎬ大运河杭绍段发展得最成功的就是乌篷船ꎬ这已然成为特色项目ꎬ但项目单一ꎬ加上运河本身的线性特征ꎬ和城市现代化的改造ꎬ使得不能将大运河从头到尾走完ꎮ浙东运河杭绍段虽然有丰富的旅游资源ꎬ但是很多景观没有得到保护和宣传ꎬ以至于老百姓不知道其中的历史缘由ꎮ因此ꎬ要大力宣传ꎬ靠古籍资料是远远不够的ꎮ四㊁浙东运河杭绍段文化带建设的对策(一)加强文化带文化遗产传承大运河已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ꎬ无论是物质文化遗产还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是大运河不可或缺的一部分ꎮ对于大运河文化带的物质文化遗产ꎬ如古桥㊁古纤道㊁古建筑等ꎬ应该加强保护ꎮ此外ꎬ浙东运河杭绍段还有许多具有价值的遗产没有发掘出来ꎬ应该加大调查和立法上的力度ꎮ浙东运河杭绍段也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ꎬ如梁祝传说ꎬ西湖绸伞等传统手工技艺ꎬ也还有很多民俗活动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消失ꎬ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因为后继无人濒临失传ꎮ所以ꎬ政府应该采取各种措施传承运河非物质文化遗产ꎬ让民众参与到文化建设中ꎮ为世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贡献中国力量ꎮ(二)加大生态环境建设我们应该加强垃圾不乱扔的意识ꎬ环卫工人应该加强巡逻定期打扫卫生ꎮ对于水质差的河道ꎬ有关部门应该加强水质监测ꎬ查找水污染的源头ꎮ而且要合理规划ꎬ设置保护标志ꎬ加大宣传力度ꎬ对绿植进行政治和规划ꎬ加强组织与领导ꎬ出台法规文件ꎮ还应该对该段运河进行水质净化ꎬ打捞漂浮物ꎬ养殖净化水质的植物ꎬ对运河周边的环境进行整治ꎬ清理生活垃圾ꎬ禁止乱扔生活垃圾ꎮ在水葫芦多的河段ꎬ相关部门应当引起重视ꎬ加大对水葫芦养殖的监管力度ꎬ同时向养殖户提供专业㊁科学的指导ꎮ合理规划水葫芦的种植ꎬ让这个优劣口碑共存的品种将优点最大化ꎬ预防其泛滥成灾ꎮ(三)提升文化旅游质量文化带的建设ꎬ让大运河文化旅游业更加蓬勃发展ꎬ为了加快文化旅游的发展应该构建运河景观带ꎮ大运河沿线景观不计其数ꎬ可以合理利用丰富的历史文化遗产和现代产业相结合ꎬ并结合民众对吃㊁住㊁行㊁游等方面的需要ꎬ形成大运河杭绍段的特色旅游景观带ꎮ在打造运河景观带的同时也要提升旅游服务水平ꎬ让游客们在旅游观光的时候也融入大运河的历史和文化ꎬ让游客在闲暇的时光既愉悦心情又丰富精神世界ꎮ参考文献:[1]王永波.运河文化的规律及其启示[J].东南文化ꎬ2002(03):65 ̄66.[2]马峰燕.浙江省绍兴市运河发展报告[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ꎬ2018:340.作者简介:胡徐媛(1998 ̄)ꎬ女ꎬ汉族ꎬ浙江绍兴人ꎬ本科ꎬ研究方向:中国文化ꎮ722㊀科技风2019年12月理论研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7
运河文化与江苏社会风尚变迁研究
C应用选题16项
1
大运河文化带精品旅游线路与水韵江苏旅游研究
3
以文化为引领推动大运河沿线区域高质量发展路径研究
4
社会组织参与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路径研究
5
大运河沿线特色村镇建设路径研究
6
大运河江苏段文化遗产环境现状调查及其保护策略研究
重点
14
江苏大运河沿线老字号品牌建设研究
15
大运河(淮扬、中原、吴越)文化高地建设路径研究
重大
16
大运河(江苏段)文化带建设的风险防范与化解研究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研究院2019年度课题指南
A综合选题9项
1
振兴大运河航运与江苏枢纽经济发展研究
2
京杭大运河与美国伊利运河比较研究
3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4
大运河流域商旅文深度融合研究
5
新中国成立70年来苏北运河航道法治研究
6
江苏运河古今地名研究与数据库建设
重点
7
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多规融合研究
8
大运河江苏段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的对策研究(以非遗种类分专题)
重点
9
新媒体语境下江苏公众对大运河文化的社会认知度调查研究
B基础选题7项
1
民国士绅与江北运河治理研究
2
近代中美合作导淮治运研究
3
大运河沿线的重要学派及其与运河文化的关系研究
4
明清小说中的运河意象研究
5
江苏运河城市历代民歌整理与研究
重点
6
江南运河沿岸城镇空间形态研究
重点
7
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助推长三角一体化路径研究
8
以扬州、镇江为支点推动大运河文化带与长江经济带建设路径研究
9
大运河文化带建设扶持政策研究
10
江苏大运河文化带建设与乡村振兴融合路径研究
11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江苏段试点建设管理体制研究
12
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标识系统研究
13
大运河文化带江苏段数字云平台建设研究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