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少杰《国外社会学理论》章节题库(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圣才出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四章迪尔凯姆的社会团结理论
一、名词解释
1.正常现象与病态现象
答:正常现象是指那些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病态现象是指那些不具有最普遍形态的事实。
迪尔凯姆认为,普遍性是正常现象区别于病态现象的重要标志。
犯罪就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它在任何社会都是普遍存在的。
正常现象的普遍性与集体生活的一般条件有关。
他认为,只有弄清常态现象产生的原因、存在的条件,才能更清楚地认识病态现象,他对自杀现象的分析、对失范问题的考察,就是建立在这种观点上的。
2.有机整合(团结)
答:有机整合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现代发达的社会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因此迪尔凯姆把这种社会中所出现的新的团结形式称之为有机团结。
有机整合是迪尔凯姆研究社会现象中社会团结问题时所提出的,有机整合成为维系社会成员的纽带是因为社会分工和社会专业化而造成的两者之间不可超越的相互依赖关系。
这种关系表现在经济、政治和文化各个方面,尤其以物质利益为根本内容的经济关系是最基本的方面。
3.集体意识
答:集体意识是迪尔凯姆提出来的,集体意识是指成员平均共有的信仰和情感的总和,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集体意识尽管只能依赖个人意识而存在,但它又不同于个人
意识,它弥漫于整个社会空间,是社会的精神象征,既有自已的特性,又有自己的生存条件和发展模式,是机械团结的精神基础。
这一定义强调社会共识对整合的重要性。
在现代社会里,集体意识表现为抽象价值层次上的一致,即由更一般、更模糊的思维、价值和情感所构成。
4.《劳动分工论》
答:《劳动分工论》是法国社会学家迪尔凯姆发表于1893年的著作。
该书是作者的第一部代表作。
在书中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分工有正常的分工和变态的分工。
正常的分工产生了社会团结,对社会秩序发挥了正面的维护功能。
变态的分工有:速度过快的分工(导致个人行为缺乏法律道德约束)、不平等的分工(导致社会不平等现象)和不协调的分工(导致社会成员行动不协调,劳动积极性下降)。
分工的原因:主要是人口的增加所导致的社会容量、物质密度(人口密度)和精神密度(互动强度)的加强。
这将产生两个方面的后果:①生存竞争的加剧促使人们必须提高专业化水平和工作效率;②相互合作与依赖的程度加强。
5.《自杀论》
答:《自杀论》是迪尔凯姆最著名的作品之一,同时也是迪尔凯姆运用他自己在《社会学研究方法论》一书中所阐释的科学研究方法来研究一个具有重要道德意义的社会问题的典型范例,迪尔凯姆对社会现实的道德关怀和他对社会学研究方法的科学主张在这本书中得到了近乎完美的结合。
在该书中他通过对自杀现象的分析来说明社会现象与社会整合之间的关系。
迪尔凯姆讨论了四种自杀类型:
①利他型自杀:牺牲个人而维护社会和群体的共同原则或共同利益。
②利己型自杀:利己性自杀是对个体地位和价值过分强调、在社会现实中又难以兑现的
条件下发生的。
③失范型自杀:当人们在动荡不安中失去某些原有道德观念或价值原则支持,很多意想之外的事情不断地在现实中发生,并且个人在原有观念系统中形成的选择受挫时,失范性自杀就会较多出现。
④宿命型自杀:宿命型自杀之所以会发生是由集体力量对个人的超强控制以及个人无法忍受“过多的限制”所造成的。
迪尔凯姆在机械社会向有机社会的进化过程中,在个人地位、利益同社会整合力度强弱的矛盾关系中,展开自杀问题的研究。
研究自杀现象是研究社会整合和社会团结问题的一种具体层面,根本目的是要揭示怎样才能获得一种稳定而健康的社会团结。
6.社会唯实论
答:社会唯实论是一种社会学的观点,它认为社会是独立存在的客观实体,尽管社会是由无数个人联合而形成的,但它本身是属于高于个人的相对独立的实体,具有超越个人的独特性质,这种独特性质无法在单个个人身上找到。
社会的实体性仅仅指社会是一种相对个人来说处于更高层次上并具有特殊性质的客观存在。
7.社会整体观
答:社会整体观是指把社会看成一个统一的整体的观点。
社会就其实质来说是这样的一种整体:其个体的相互结合和相互作用的性质不能简单地由个体特征加以解释。
如果社会个体之间毫无联系,缺少将他们结合起来的力量和结构,那么社会将不复存在。
由于社会具有实体性和整体性,因此社会与组成社会的个体处于两个不同层次,这两个层次上发生的现象服从于不同的规律,需要用不同学科对它们分别进行研究。
8.社会分工
答:社会分工是指人类从事各种劳动的社会划分及其独立化、专业化。
迪尔凯姆认为,社会分工是对建立在道德基础上的社会团结的最大影响因素。
造成社会分工的原因主要是在同一空间内人口的增长,使得人口密度增加,人们精神和活动方面的互动频率加大,这就必然导致生存竞争的激化。
社会发展到这一阶段,往往出现犯罪、以强凌弱、战争等极端的冲突形式,这些冲突形式直接破坏着维系社会团结的基本道德规范,破坏着社会团结的基础,使社会面临解体的危险。
在这种情况下,职业专门化是减弱人们之间的生存竞争、冲突,同时又能防止社会解体的一种合理选择。
职业专门化不仅不会破坏人们之间的联系,而且还能在从事各专门职业的人们之间建立起一种相互依赖的合作关系。
由于社会分工提高了各个专业的工作效率,使得同一空间内可以容纳更多的人口,所以具有高密度人口而又从生存竞争中保存下来的社会都具有较发达的社会职业分工。
9.机械团结
答:机械团结是这样一种社会联结纽带,以社会成员共有的宗教取向作为社会整合或群体联系的纽带,它的根本特征是社会成员在情感、意愿和信仰上的高度同质性,它存在于分工不够发达的传统社会,实质是农业社会的产物。
它通过强烈的集体意识将同质性的个体结合在一起。
人们可以在原始社会或传统农村社区中发现这种团结的典型表现,由于分工不发达,人们的活动、经历和生活方式大体相同,成员之间的同质性程度很高。
这种同质性不仅表现在物质活动方面,而且也表现在精神活动方面。
这些共同的宗教信仰、价值规范以及道德情感总和起来形成一种被称为集体意识的强大力量,构成了社会秩序的基础,维持着社会成员之间的联系,成员之间有着强烈的集体归属感。
10.社会解组
答:社会解组是指由于丧失了社会联系,社会整体蜕变为一种个体相互分裂的原子式堆集的状态,它建立在迪尔凯姆对个人与社会的关系这一社会学基本问题的独特看法上,这一看法以强调社会道德规范的调节作用为显著特征。
11.反常分工
答:反常分工是指并非任何形式的社会分工都具有加强或更新社会团结的功能。
如果社会分工在破坏传统的机械团结的同时,没能创造出新的社会联结形式,就会引起社会动荡,那么,这种分工就是反常分工。
二、简答题
1.简述社会事实及其特征。
答:(1)社会事实的定义
迪尔凯姆把他规定的一般性的研究对象称为社会事实。
社会事实是指一切行为方式,不论它是固定的还是不固定的,凡是能从外部给予个人以约束的,或者换一句话说,普遍存在于该社会各处并具有其固有存在的,不管其在个人身上的表现如何。
(2)社会事实的特征
迪尔凯姆关于社会事实的界定包含了社会事实区别于个体(或心理)现象的三个突出特征:
①社会事实对于个人来说是外在的,即它具有客观性。
尽管像语言、法律、风俗习惯、道德规范、宗教信仰等这些社会事实可以通过社会化过程被个人内化,但它们对个人来说是
一出生就必须面对的客观存在。
社会事实不是个人事实,具有不可还原性。
②社会事实对个人具有约束力。
社会事实不仅存在于个人意识之外,而且具有一种必须服从的,带有强制性的力量,它们凭着这种力量强加于人,而不管个人是否愿意接受。
③社会事实具有普遍性。
这种普遍性来自于它的集体性,“它之所以是普遍的,是因为它是集体的”。
2.简述迪尔凯姆社会团结理论的基本观点。
答:迪尔凯姆社会团结理论的基本观点主要包括:
(1)迪尔凯姆认为,要想彻底说明人类社会中个人与社会的关系、更好地理解社会团结的本质和特征,必须进行社会类型划分。
他反对把不同社会排列在一个简单的进化直线上,主张根据社会各部分之间的结合方式和紧密程度来划分社会类型,并依此标准建立了机械团结的社会和有机团结的社会这种两分法,并把这两种社会视为统一的进化链条上的两个环节。
(2)迪尔凯姆将出现在不发达和古代社会中的那种团结称为机械团结。
认为这种团结是建立在个人相似性和社会同质性基础上,当这种团结主宰社会时,个人之间还没有分化,他们具有同样的生活方式、心理情感、道德准则和宗教信仰,人与人之间彼此相近或相似。
在这种社会里,人的行动受群体意志支配,个性湮没在集体意识中。
由于分工不发达,社会各部分的相互依赖程度较低。
有机团结是指社会像一个具有各种器官的有机体一样,其中每个人都按照社会分工执行着某种专门的职能,是建立在社会分工和个人异质性基础上的一种社会联系方式。
这种分工方式导致了职业的专门化,每个人都因职业的不同而发挥着不同于他人的独特能力,每个成员都意识到自己是一个单独的个体,必须依赖他人。
这就造成人们彼此的相互依赖感、团结感和自己与社会的联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