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PPT (15)[72页]

合集下载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主要流派与代表人物
儒家
代表人物有孔子、孟 子等,主张文以载道 ,强调文学的社会功 能。
道家
代表人物有老子、庄 子等,主张无为而治 ,强调文学的自然之 美。
禅宗
代表人物有慧能等, 主张心性本净,强调 文学的心灵境界。
浪漫主义
代表人物有李白、杜 甫等,主张个性解放 ,强调文学的创新和 情感表达。
现实主义
沉沦,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
鲁迅的文学批评
总结词
现代文学的奠基人
详细描述
鲁迅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他的文学批评主要 集中在批判封建文化和揭露社会弊病方面。他的批评观 点尖锐、深刻,对中国现代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
THANKS
感谢观看
总结词
强调个性与创新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个性与创新备受关注,强调作家独 特的艺术风格和创作思路,反对因循守旧。
总结词
注重文学作品的艺术性
详细描述
宋元明清文学批评中,文学作品的艺术性成为重要的评价 标准,强调作品的艺术表现力和审美价值。同时,对文学 与社会、政治、历史等关系的探讨也更加深入。
03
代表人物有白居易、 苏轼等,主张反映现 实,强调文学的真实 性和人民性。
02
古代文学批评
先秦文学批评
总结词
萌芽阶段,初步形成
详细描述
先秦时期,文学批评开始萌芽,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中 蕴含着丰富的文学批评思想,如《论语》、《孟子》等 对诗歌、散文的品评和论述。
总结词
注重社会教化功能
详细描述
先秦文学批评主要关注文学作品的社会教化功能,强调 文学作品对道德、政治的积极影响。
发展历程
形成
汉代至魏晋南北朝,以《文心 雕龙》、《诗品》等为代表的 系统化文学批评理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导论1、卢梭的《社会契约论》,实际是对商业性社会中群体关系实质的揭示。

在西方契约性的的社会中,人与人之间的对立性大于亲和性,人与人相处,所注重的不是内在情感的融洽,而是外在关系的平衡。

如何在契约的限度内充分发挥个体的才能是每一个个体首要的生存条件。

2、中西传统精神与民族性格不同:一、西方人与自然是对立的(认为自然中存在着一种可怕的、神秘的力量在驾驭着自己、玩弄着自己),而东方人与自然是和谐。

他们较多地看到人和自然的融洽与亲和。

因为我国古代是农业性的社会,我们民族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对大自然有着一种亲近感。

农业生产相对稳定的特点,造成了我们古人对自己的力量和自然的信任的态度。

二、在世界观和思想方法上,西方人较倾向于看到宇宙事物的差异性、矛盾性,东方人则较多看到它们的整体性、统一性;西方对事物的认识方法有较强的分析性、思辨性,东方看事物往往是直观性。

三、在发展观、历史观上,西方尚“变”,东方尚“通”。

对事物的发展,西方人较多注意到它的前后不同,看到其革变的一面;东方则注意事物发展的的前后承袭,看到它稳定的一面。

如古希腊赫拉克利特说: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太阳每一天都是新的;而我国惠施曾说:飞鸟之景未尝动也。

东西方历史观发展观产生区别的原因:传统上这种事物发展观的差异,究其原因,也是双方社会经济的不同特点造成的。

西方为商业型社会,而商业的特点是流动性、开拓性:商品在不断的流通中才能有利润,市场在不断地开拓中才有发展。

故西方人在传统精神上是进取多于守成。

中国古人对历史发展都一个固执的观点——历史循环论,“无平不颇,无往不复”。

所谓“合久必分,分久必合”。

事物的流动运转,“万变不离其宗”。

思想发展的形式上,东西方的显著的区别:西方思想史的进程表现为“替变”,后者代替前者,新的否定旧的。

而中国古代,在思想认识上的发展多表现为“蜕变”。

小结:我们可以把东西方民族想象成两个性格不同的巨人:站在西方的,是一个活泼好动的、精明的、具有外向性格的巨人;而站在东方的,是一个沉静的、敦厚的、具有内向性格的巨人。

《中国文学批评》PPT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PPT课件
政治思想 :黄宗羲“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 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
道德伦理思想:理学--王阳明心学--王 学左派 (泰州学派 )--李贽
(1)王阳明心学”《传习录》 :“心者,天 地万物之主也” /“我心之良知,无有不自 知者”。
(2)泰州学派(王艮、何心隐) ::“吾心 须是自心作得主宰,凡事只依本心而行,便 是大丈夫。”/“平时只是率性而行,纯任自 然,便谓之道。” (黄宗羲《明儒学案·泰州 学案》
六律指黄钟、太簇、姑洗、蕤宾、夷则、无射。 (一个八度分成十二个半音。十二律吕实为一个 八度中的十二个音阶。) 八音克谐:《周礼·春官·大师》:八音,金、石、 土、革、丝、木、匏、竹。
“诗言志”的提出
“志”——政治上的理想抱负。 “诗言志”——诗歌所表现的与政教相联
系的人生态度与理想抱负。
. 先秦人的文论
一是对《诗三百》的评论, 二是诸子关于哲学、人生、政治、社会等问题的
论述涉及到文艺问题。
先秦文论主要是儒、道两家的文艺思想。
“诗言志”的提出
帝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
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
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
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
“志”: “心之所之”,志向、抱负。
《毛诗序》: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 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 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咏歌之不足,不知 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 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 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 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先王以是经夫妇,成 孝敬,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故变风发乎 情,止乎礼义。发乎情,民之性也;止乎礼义, 先王之泽也。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二章 儒家的文学观
孔子: 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孟子:“与民同乐”;“以意逆志”;“知人论世”;“知言养气” 荀子:《乐论》、《天论》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一节孔子以“诗教”为核心的文学观
《礼记·经解》篇:“孔子曰:入其国,其教可之也。其为人也温 柔敦厚,诗教也。”孔子关于文艺的一系列论述都是围绕“诗教” 而展开的。下面我们分五个方面来加以论述。
“文”的概念就是受原始绘画的启发而产生的 许慎在《说文解字叙》“文者,物象之本。” 《说文》中所解释的:“文,错画也,象交文。”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第四,先秦时期虽然没有专门的文学理论批评著作,大都还只 是一些片断的论述,很多还不是直接的文学理论批评,但是已 经涉及具有我国民族传统特色的文学理论批评中的一系列基本 问题,并且为文学理论批评的进一步发展,从哲学和美学思想 方面埋下了牢固的基石,后代文学理论批评中的许多问题都可 以在先秦找到渊源。
第一章中国文学理论批评的萌芽和产生 ——先秦时期
先秦文学理论批评的特点: 第一,文学思想和文学理论批评还处于萌芽和产生时
期,它们大都体现在对总体文化的论述之中,而不是 纯粹的、单一的。 “《诗》、《书》,义之府也;《礼》、《乐》,德之 则也。”《左传·嘻公二十七年》 “文质彬彬”
中国文学批评史最完整课件(重点复习汇总)精讲
己所谓的“论文叙笔” 前10篇为有韵之文,后10篇为无韵之笔。 (3)、第26篇《神思》至《总术》为创作论或曰写作方法论。 (4)、《时序》、《通变》、《才略》、《知音》、《程器》五篇为杂论,
分别讲文学史,作家论,鉴赏论,作家品德论。 (5)、最后第50篇《序志》,全书的序言

2019-2020年人教统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简史幻灯片

2019-2020年人教统编中国文学批评史简史幻灯片
B、注释、校勘、辨伪等方面的研究 校注:汉人解经,就涉及到一些现在看来属于文论方面 的作品。主要集中在《文赋》、《文心雕龙》、《诗品》 、 《沧浪诗话》、《二十四诗品》等著作。 辨伪从唐代始,前提是前代有的著作渐渐逸失,诗格诗 话类著作蜂起,难免就有伪作出现。至宋、明两代,有增无 减。这样,辨伪也就自然地成了研究文学批评的一项基础性 的工作。
C、选辑、汇编、集刊等编辑工作也是中国古代文学批 评研究史的一个方面
《宋史·艺文志》文史类所著录的佚名的《唐宋名贤诗 话》,当为汇辑诗话的最早作品。稍后还有《古今诗话》、 《诗事》、《诗谈》等作。这类汇编大都早已散佚。 南宋《苕溪渔隐丛话》、《诗人玉屑》。“二书相辅,宋 人论诗之概,亦略具矣。”
明代开始又出现了一种汇集前人整本诗话文评著作的文 论丛书。最早是杨成玉编的《诗话》。有顾振龙的《诗法指 南》、何文焕的《历代诗话》等。
《新唐书·艺文志》的“文史”类就著录了李充《翰林论》、刘勰 《文心雕龙》、钟嵘《诗评》、刘子玄《史通》、皎然《诗式》、王昌 龄《诗格》、范传正《赋诀》、孙郃《文格》等二十七部著作。
特 点: 全面研究。《四库全书总目》的“诗文评类”正选著作六
十四部,存目著作八十五部,几乎网罗了中国古代诗文批评 方面的重要论著。其小序论述了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史学的产 生、发展和主要形态,批评了宋明两代文论的短长得失,指 出了研究中国文学批评的意义,以及这门学科的发展反映在 目录学上的变化,几乎囊括了中国文学批评史学的一些基本 问题。其提要坚持实事求是;注意文学特点;努力知人论世; 重视考论结合。
文学批评史意识: 一种将文学批评作
为独立的研究对象来 进行批评、研究与承 传、光大的明确性与 自觉性。
1、萌芽状态
王逸《楚辞章句序》: “而论者以为露才扬己,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中国文学批评史(课件)

绪论第一节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民族特色一、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两面性与中国古代长期封建社会的发展大体同步,中国古代文学批评也经历了漫长的历史发展,形成了自己的体系,独具一格,有其正确性与深刻性,但变革缓慢,也有保守、落后的一面。

二、农业宗法型社会及儒道思想对文学批评的影响由于社会的农业性和宗法性,中国古代文学批评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一致,重视道德实践,强调文学的社会内容及其教化作用。

中国古代社会以农业经济为主,而农业生产在相当大的程度上依赖风调雨顺的自然条件,故在人与自然的关系注重二者的和谐一致。

先秦道家的天人合一、顺应自然、法天贵真的宇宙观和审美观正是其产物。

三、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概念、范畴的特点受中国古代传统感悟式直觉思维方式和辩证法思想因素的影响,中国古代文学批评的概念、范畴往往是抽象与具体、概括与体验的统一,其内涵既有确定性,也有多义性。

它所运用的一系列对立统一的范畴、概念,一方面能够深刻揭示文学现象的规律,包含丰富的艺术辩证法思想,令人读来具体、亲切,富有美感,但另一方面,概念、范畴意义不够明确,分析归纳逻辑不够严密。

梁启超在《国民浅训·不健全之爱国论》中曾对中、西“研究学问之法”的相异点及其结果下断语曰:“我国学者,凭瞑想,敢武断,好作囫囵之词,持无统系之说;否(不足之处)则注释前籍,咬文嚼字,不敢自出主张。

泰西学者,重试验,尊辩难,界说谨严,条理绵密;虽对于前哲伟论,恒以批评的态度出之,常思正其误而补其阙。

故我之学皆虚,而彼之学皆实;我之学历千百年不进,彼之学日新月异无已时,盖以此也。

”王国维在《论新学语之输入》中也对中西不同的思维特点及学术短长作了这样的说明:“抑我国人之特质,实际的也,通俗的也;西洋人之特质,思辨的也,科学的也,长于抽象而精于分类,对世界一切有形无形之事物,无往而不用综括(Cenerafization)及分析(Specification)之二法,故言语之多,自然之理也。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PPT 第二十九章

新编中国文学批评发展史PPT 第二十九章

• 梁启超论文学首先从剖析人的本质入手。他在 著名的《中国韵文里头所表现的情感》一文中 认为:“天下最神圣的莫过于情感。用理解来 引导人,顶多能叫人知道那件事应该做,那件 事怎样做法,却是被引导的人到底去做不去做, 没有什么关系,有时所知的越发多,所做的倒 越发少。
• 用情感来激发人,好像磁力吸铁一般,有多大 分量的磁,便引多大分量的铁,丝毫容不得躲 闪。所以情感这样东西,可以说是一种催眠术, 是人类一切创作的原动力。”梁启超认为情感 是人类一切生命原创的动力。从人的本质来说, 情感和理性与感官欲望相比,能够沟通实体与 现象的联系,使人超越本能。梁启超说:
• 情感的作用固然是神圣,但它的本质不能说他 都是善的都是美的。他也有很恶的方面,他也 有很丑的方面。他是盲目的,到处乱碰乱迸, 好起来好得可爱,坏起来也坏得可怕,所以古 来大宗教家、大教育家,都最注意情感的陶养。 老实说,是把情感教育放在第一位。情感教育 的目的,不外将情感善的美的方面尽量发挥, 把那恶的、丑的方面渐渐压伏淘汰下去。这种 功夫做得一分,便是人类一分的进步。
• 梁启超主张艺术家自己先要具备高洁的情感, 然后通过艺术作品传达给别人,占领别人的心 头,使别人接受自己的情感与思想。正因为这 样,艺术家的责任是非常重要的,不管他主观 上是否意识到这一点,他的作品一旦进入社会 领域,便自然而然会产生相应的功能,艺术家 对于自己的创作必须抱有负责的态度。
• 梁启超的小说观便明显地贯彻了他的这一文学 价值观。他在所有的文体形式中,对于小说情 有独钟。在中国传统文艺中,小说一直被视为 雕虫小技,不足为道,直到明清时期,经过李 贽、冯梦龙、袁宏道与曹雪芹等人的推介与实 践,才慢慢地进入文艺的殿堂。在近代,梁启 超率先大力推举作为通俗文艺形式的小说,他 在1902 年11 月14 日专门写了《论小说与群治 之关系》一文,提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但是,首先把元气与人的气质、个性及其才能联系起 来加以考察的,却是在曹丕所处的汉末三国时代。当 时的姚信在《士纬》中提出:“孔文举(融)金性太多, 木性不足,背阴向阳,雄倬独立。”他认为孔融禀受 的金气偏多,木气过少,以至性格刚直雄倬、桀骜不 驯。刘劭《人物志》则认为人禀气有偏,性分各异。
• 曹丕“文以气为主”的“气”,大致与魏晋时代的用法相 同,主要指作家的个性气质,它体现在作品中形成不同的 气调风格,因此,他所说的“气”兼有内外合一的特点。 曹丕的“文气说”在提出“文以气为主”的同时,还进一 步指出“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把作家的气质 和作品风格分为“清”与“浊”两种类型。他所说的“清” 为高爽朗畅的风格,“浊”指纡缓沉滞的风格。自曹丕以 “清浊”划分文章风格的阳刚阴柔之后,魏晋文论多沿用 这个概念。
“文气说”与文学批评论
• 曹丕《典论·论文》首次对汉魏六朝的文体论做 出了新的阐释。他提出:夫文本同而末异,盖 奏议宜雅,书论宜理,铭诔尚实,诗赋欲丽。 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诗赋欲丽”,这不仅有关文体风格的问题,而 且是对两汉时代文学观念的纠正。两汉的辞赋理论与诗学, 提倡的是讽谏劝美,重视的是诗赋中的政教内容,形式的 工巧反被称作雕虫小技。曹丕提出“诗赋欲丽”,对两汉 时代以《毛诗序》为代表的教化观念提出了不同的见解, 他的文学观念的建立,正是源于对文体的具体辨析。曹丕 并非反对文学的教化,但是他认为要分清不同文体承担的 功用,它们各有所司与所重,不能一概而论。就发挥政教 而言,奏议、书论与铭诔也许作用更大,诗赋则适合于情 性所发,吟咏所至。
第九章 魏晋文论的自觉
第一节 曹丕《典论·论文》与“文气说”
• ○“文气说”与文学风格论 • ○“文气说”与文学批评论 • ○曹丕的作家论与文体论 • ○曹丕的文学价值观
• 曹丕的《典论·论文》是自觉地对当时文人创作进行批评的 一篇文论著作,它是魏晋文论的开山之作。“文气说”虽 然仅见于曹丕《典论·论文》的短短几百字中,但思想内容 却十分丰富,涉及文学的本体、作品的风格,以及批评的 方法诸范畴。
• 在《典论·论文》中,曹丕对建安七子等人的主“气”情况作了分 析评价:“应玚和而不壮”,这是说应玚作品气调柔和而不遒壮; “刘桢壮而不密”,这是指刘桢作品气貌高爽劲健但不够细密; “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这里对孔融作品的气调风貌大加 称赞,说他超绝时人;“徐幹时有齐气”,这是说徐幹作品风格 迂缓。徐幹长期生活在齐地,也不免沾染了这种习气,曹丕对此 是很不赞赏的。尽管徐幹著《中论》二十篇,“辞义典雅,足传 于后”(曹丕《与吴质书》),而孔融“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但曹丕在主“气”方面,仍将孔融置于徐幹之上,盛赞孔融“体 气高妙,有过人者”。可见,曹丕论文主要推崇作家风力气骨的 遒劲刚健。这种审美理想,首先是当时的时代风气使然。建安文 人有感于当时的时代动荡,所以作品梗概多气,激昂慷慨。曹丕 倡导阳刚之美,代表了建安文学的审美理想,它是当时动荡变迁 的时代环境对建安文人的感召所造成的。
• 曹丕把文体分为四科八类,基本上划清了当时和后世通行的 广义的文学体裁和两汉所说的诸子、六艺类的界限。而且前 两类(书论、奏议)为无韵之体,后两类(诗赋、铭诔)为有 韵之体,已经隐含着区别散、韵之体的意思在内。曹丕之后, 从“缘情说 ”角度来分别文体的,当推西晋的陆机,其《文 赋》把文体分为十体,即诗、赋、碑、诔、铭、箴、颂、论、 奏、说十体。陆机本人是一个重视儒学教化的人,不过他毕 竟看到了文学的特殊性,在文体论上,坚持通过分体文学来 观察文学共性,此亦可见文体论的解放反过头来会带动整个 文学观念的解放。
• 建安文学的慷慨仗气,就是指曹氏父子和建安文人出于人 文情怀,渴望建功立业的精神气概。汉末动乱既使人感到 生命无常,同时也提供了建功立业的机缘。作家仗气骋词, 正是建安文人建功立业思想在文学中的表现,它通过直抒 胸臆,高扬个性而显现出来,这种主观之气由于蕴涵着深 刻的社会内容而精诚动人,慷慨高厉。
• 他一方面盛赞建安文人“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以自骋 骥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的状况,同时也指出了他们的长短: “孔璋(陈琳)章表殊健,微为繁富。公幹有逸气,但未遒耳。 其五言诗之善者,妙绝时人。元瑜(阮瑀)书记翩翩,致足乐也。 仲宣(王粲)独自善于辞赋,惜其体弱,不足起其文,至于所善, 古人无以远过。”(《与吴质书》)汉代以儒学定一尊,文学 批评强调的是作家的道德标准而不是个性特点。曹丕则倡导根 据作家的才性来评论作品,“审己以度人”,体现了建安时代 曹魏集团知人善任的人物品评精神,是对儒学文学批评观念的 修正。
• 曹丕的作家论又与文体论直接有关。在曹丕看来,虽然作家俱 禀元气,但由于禀受有偏,所以人的才性也各不相同。同样, “文本同而末异”,文章就其本体来说,都是表达思想感情的, 但它的体裁又各不相同,分为诗赋、铭诔、奏议、书论等四科 八体,“此四科不同,故能之者偏也;唯通才能备其体”。由 于八体不同,人各有所擅,只有少数通才兼擅各体。遗憾的是, 人们往往 “各以所长,相轻所短”,这就难免在从事文学批评 时会产生偏差,不能正确地对待自己,赏评别人。曹丕认为这 是人性“暗于自见,谓己为贤”的弱点所致,他强调批评要反 对“各以所长,相轻所短”的现象,提出“盖君子审己以度 人”,既要审察自己的才能,更要全面了解别人,平心静气地 交换意见,这样才能避免文人相轻的通病。曹丕自己的批评实 践,就贯穿了这一原则。
“文气说”与文学风格论
• 《典论·论文》是这样论述“文气”的:文以气 为主,气之清浊有体,不可力强而致。譬诸音 乐,曲度虽均,节奏同检,至于引气不齐,巧 拙有素,虽在父兄,不能以移子弟。
• 曹丕认为文章当以“气”为主。这种“气”体现在每个作家 身上,又因人而异,好比吹奏音乐时,乐器构造虽同,由于 吹奏人用气不齐,巧拙有分,所以音调也各不相同,这种先 天素质就是父亲也不能移给儿子,哥哥也不能传给弟弟。在 中国古代哲学中,“气”大致是指一种组成宇宙万物和人身 的物质性元素。由于中国古代哲学注重“天人合一”,把人 和自然视为一体,因此,哲学家们认为人的生理和心理现象 也是由元气化合而成的。《左传·昭公二十五年》引郑子产的 话:“民有好恶、喜怒、哀乐,生于六气。”杜预注云: “六气谓阴、阳、风、雨、晦、明。”认为人的喜怒哀乐等 情绪来源于自然界的“六气”。这是一种古老而直观的对人 的感情和意志来源的说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