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舆情监测管理规定
舆情监测规章制度范本
舆情监测规章制度范本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舆情监测管理,及时了解社会舆论动态,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导向,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舆情监测制度适用于我国境内各类组织、机构开展舆情监测活动。
舆情信息来源包括但不仅限于新闻媒体、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
第三条舆情监测工作应当坚持依法依规、客观公正、及时准确、科学分析的原则,确保舆情监测工作的规范化、制度化。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各级组织、机构应当设立舆情监测管理组织机构,明确舆情监测工作的领导、管理、执行等职责。
第五条舆情监测管理组织机构负责人负责舆情监测工作的指导、协调和监督;各级舆情监测工作人员负责具体实施舆情监测工作。
第六条舆情监测工作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知识,定期进行业务培训,提高舆情监测能力。
第三章舆情监测与处置第七条舆情监测工作应当覆盖各类网络平台,对社会热点事件、突发事件、重大政策等进行实时监测。
第八条舆情监测工作人员应当及时收集、整理、分析舆情信息,对重要舆情及时报告、处置。
第九条各级组织、机构应当建立健全舆情处置机制,对负面舆情及时采取措施,防止舆情扩散。
第十条舆情监测工作人员在发现虚假信息、不良信息时,应当及时采取措施,如删除、屏蔽等,并报告有关部门处理。
第四章舆情分析与报告第十一条舆情监测工作人员应当定期对监测到的舆情进行分析,形成舆情分析报告,为决策提供参考。
第十二条舆情分析报告应当包括舆情来源、传播途径、涉及领域、民众观点、处置措施等内容。
第十三条各级组织、机构应当定期向上级报告舆情监测工作情况,对重大舆情事件应当及时报告。
第五章保密与信息安全第十四条舆情监测工作人员应当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保护国家秘密、商业秘密和个人隐私。
第十五条舆情监测工作应当依法使用网络信息技术,加强信息安全防护,防范网络攻击、泄露等风险。
第六章法律责任与考核第十六条各级组织、机构应当加强对舆情监测工作的法律监督和考核,对违反本制度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制度
一、总则为加强网络安全舆情管理,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
加强网络安全舆情监测,及时发现、处置网络安全事件,防止网络安全舆情蔓延。
2. 科学合理,依法依规。
遵循网络安全舆情管理的基本规律,依法依规进行管理。
3. 快速响应,协同处置。
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舆情应对机制,快速响应网络安全事件,协同处置网络安全舆情。
4. 强化责任,明确分工。
明确各部门在网络安全舆情管理中的职责,确保各项工作落实到位。
三、组织机构1. 成立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安全舆情管理的统筹规划、组织协调和督促落实。
2. 设立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办公室,负责网络安全舆情监测、分析、处置和上报等工作。
3. 各部门、单位根据职责分工,明确专人负责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工作。
四、网络安全舆情监测1. 建立网络安全舆情监测体系,对网络空间进行全天候、全方位监测。
2. 加强对重点网站、论坛、社交媒体等平台的监测,及时发现网络安全事件和舆情。
3. 对监测到的网络安全事件和舆情,进行分类、分析,为处置工作提供依据。
五、网络安全舆情处置1. 对监测到的网络安全事件和舆情,及时采取处置措施,包括:(1)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真相;(2)采取技术手段,消除安全隐患;(3)约谈相关责任人,督促整改;(4)对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查处。
2. 对重大网络安全舆情,实行挂牌督办,确保及时有效处置。
六、网络安全舆情上报1. 各部门、单位应建立健全网络安全舆情上报机制,及时、准确上报网络安全事件和舆情。
2. 上报内容包括:事件概述、影响范围、处置措施、下一步工作计划等。
七、责任追究1. 对在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工作中,不履行职责、玩忽职守、泄露国家秘密的,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2. 对涉嫌违法犯罪的,依法查处。
八、附则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施行。
2. 本制度由网络安全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日常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网络舆情管理,提高公司应对各类网络舆情的能力,维护公司形象和利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和公司章程,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各部门、各子公司及全体员工,旨在规范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确保公司网络舆情得到及时、妥善处理。
第三条公司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遵循以下原则:1. 预防为主,防治结合;2. 及时应对,快速处置;3. 科学引导,正面宣传;4. 依法依规,公正公开。
第二章舆情监测与报告第四条公司设立网络舆情监测小组,负责对公司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收集、整理和分析。
第五条舆情监测小组应定期对以下网络平台进行监测:1. 公司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等;2. 行业论坛、社交平台、新闻网站等;3. 政府部门、行业协会等官方发布平台。
第六条舆情监测小组发现异常舆情时,应立即向公司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并提供相关证据。
第七条舆情报告应包括以下内容:1. 舆情发生的时间、地点、涉及人员;2. 舆情的主要内容、传播范围、影响程度;3. 舆情对公司形象、利益的影响;4. 应对措施及建议。
第三章舆情应对与处置第八条公司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制定舆情应对策略,指导各部门、各子公司开展舆情应对工作。
第九条舆情应对措施包括:1. 及时回应,澄清事实;2. 引导舆论,正面宣传;3. 加强沟通,化解矛盾;4. 协调资源,共同应对。
第十条舆情处置流程:1. 舆情监测小组发现异常舆情后,立即向公司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报告;2. 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召开会议,分析舆情情况,制定应对策略;3. 各部门、各子公司按照应对策略开展舆情处置工作;4. 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对舆情处置情况进行跟踪、评估,确保舆情得到妥善处理。
第四章舆情总结与改进第十一条舆情处置结束后,公司舆情应对工作领导小组应组织对舆情事件进行总结,分析原因,制定改进措施。
第十二条公司每年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行一次全面评估,总结经验,改进不足。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规定(3篇)
第1篇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维护学校网络秩序,促进校园网络环境的和谐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本规定适用于我校所有师生员工,以及在学校网络平台上发布信息的校外人士。
第三条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应遵循以下原则:1. 守法合规: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维护网络安全和社会稳定。
2. 正面引导:积极传播正能量,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 及时应对:对网络舆情及时发现、快速反应、有效处置。
4. 科学管理: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体系,提高管理效率。
第二章网络舆情监测第四条学校设立网络舆情监测中心,负责全校网络舆情的监测、收集、分析、报告和处置工作。
第五条网络舆情监测中心应定期对学校官方网站、论坛、微博、微信公众号等网络平台进行巡查,及时发现网络舆情。
第六条网络舆情监测中心应建立舆情信息库,对收集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归档、分析。
第七条网络舆情监测中心应定期向学校领导汇报网络舆情情况,提出应对措施。
第三章网络舆情应对第八条学校建立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确保网络舆情得到及时、有效处置。
第九条对网络舆情,根据舆情性质、影响范围和严重程度,采取以下应对措施:1. 轻微舆情:通过网络舆情监测中心及时了解舆情动态,引导舆论正确认识事实,避免事态扩大。
2. 中等舆情:由相关部门牵头,联合网络舆情监测中心,开展调查核实,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引导舆论。
3. 重大舆情:由学校领导牵头,成立专项工作组,制定应对方案,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第十条在应对网络舆情过程中,应注重以下事项:1. 坚持实事求是,客观公正,避免误导舆论。
2. 加强与媒体的沟通,及时发布权威信息。
3. 尊重事实,尊重公众知情权,避免泄露国家秘密和学校内部信息。
4. 妥善处理网络谣言,维护学校声誉。
第四章网络舆情宣传教育第十一条学校加强网络舆情宣传教育,提高师生员工的网络安全意识和舆情应对能力。
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制度一、总则第一条为了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提高学校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维护校园网络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互联网信息服务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坚持以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实行全面监测、科学分析、及时处置,确保校园网络环境的健康、安全。
第三条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由学校网络舆情监测部门负责,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应当配合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第四条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范围包括:校园网站、校园论坛、校园贴吧、校园博客、校园微信公众号等校园网络平台。
二、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五条学校成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校长担任,副组长由分管副校长担任,成员由全校各部门、各单位负责人组成。
领导小组负责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领导、协调和监督。
第六条学校网络舆情监测部门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监测工作,主要职责如下:(一)制定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计划和实施方案;(二)定期收集、筛选、评估学校网络舆情信息;(三)及时报告重要网络舆情,并提出处理建议;(四)组织开展学校网络舆情应急处置工作;(五)定期向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汇报工作。
第七条全校各部门、各单位应当指定专人负责本部门、本单位的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配合学校网络舆情监测部门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三、监测内容与方法第八条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内容主要包括:(一)涉及学校声誉、形象的信息;(二)涉及学校改革、发展的信息;(三)涉及师生利益、权益的信息;(四)涉及学校安全稳定、突发事件的信息;(五)其他需要监测的信息。
第九条学校网络舆情监测方法主要包括:(一)人工监测:通过浏览校园网络平台,收集、分析、评估网络舆情信息;(二)技术监测:利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自动收集、筛选、分析网络舆情信息;(三)协同监测:与相关部门、单位合作,共同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四、舆情处置与引导第十条对于监测到的负面网络舆情,学校网络舆情监测部门应当及时报告学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并根据领导小组的指示,采取以下措施:(一)及时发布权威信息,澄清事实,回应关切;(二)对不当言论进行删除、整改;(三)对涉嫌违法违规的行为进行查处;(四)组织专家、学者进行舆情分析,提出应对建议;(五)其他必要的处置措施。
舆情应对与处理规定
舆情应对与处理规定1. 引言面对日益复杂的网络环境,舆情管理已成为组织公关工作的重要环节。
本规定旨在为组织提供一套完善的舆情应对与处理流程,确保在面临舆论挑战时,组织能迅速、有效地应对,减轻负面影响。
2. 舆情监测2.1 设立舆情监测小组,负责24小时监控网络、社交媒体等渠道的舆论动态。
2.2 采用专业的舆情监测工具,对涉及组织的言论、新闻、评论等进行全面收集。
2.3 定期分析舆情数据,形成分析报告,提交给相关部门及高层领导。
3. 舆情预警与响应3.1 当监测到负面舆情时,立即启动预警机制,通知相关部门及高层领导。
3.2 迅速收集相关舆情信息,分析舆情发展趋势,判断舆情等级。
3.3 根据舆情等级,制定相应的舆情应对策略。
4. 舆情应对策略4.1 舆情等级:一级(重大危机)- 立即召开紧急会议,成立舆情应对小组。
- 高层领导公开表态,明确组织立场。
- 协同公关公司,制定全面舆情应对方案。
- 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引导舆论方向。
- 加强网络言论监控,防止谣言传播。
4.2 舆情等级:二级(中等危机)- 启动舆情应对小组,密切关注舆情动态。
- 发布官方回应,澄清事实真相。
- 与媒体沟通,确保报道客观公正。
- 加强舆论监控,及时发现谣言并进行澄清。
4.3 舆情等级:三级(一般危机)- 适时发布回应,说明情况。
- 加强舆论监控,了解公众关切。
- 主动与媒体沟通,降低负面影响。
5. 舆情处理与总结5.1 在舆情应对过程中,密切关注舆情变化,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应对策略。
5.2 舆情结束后,组织内部总结经验教训,完善舆情应对与处理流程。
5.3 定期开展舆情应对培训,提高组织整体应对能力。
6. 附则6.1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
6.2 本规定解释权归组织所有。
组织名称:_________制定日期:____年__月__日。
学校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学校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总则为了提高学校网络管理水平,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发挥网络互动优势,正确引导网络舆论导向,营造有利于学校健康发展的舆论和社会环境,根据相关规定,结合学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校园网络上与校园内相关的舆情管理。
舆情信息来源包括但不限于新闻评论、博客、论坛、聚合新闻RSS、贴吧等。
领导机构一)健全组织机构。
校党务部负责指导、协调、各处(室)和归口管理全校网络舆情处理工作。
各系(部)应积极配合做好网络舆情的引导和处理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
各系(部)、各处(室)应至少确定一名网络信息员,具体负责各部门网络舆情的收集、反馈和回复工作。
网络信息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政治理论研究,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三)落实工作责任制。
建立舆情责任追究制,对重要舆情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的,对重要舆情回复不及时、处置不力的应追究其责任。
四)建立联动机制。
加强与学工处、保卫处等部门的联系,畅通沟通渠道,形成联系顺畅、反应灵敏、配合有力的工作格局。
发现重大舆情时,应及时沟通,统一步调,形成舆情处置整体合力。
工作原则一)加强监控,严格管理制度。
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由校党务部统一协调指导,相关部门密切配合,确保信息畅通和快速处理。
校党务部应派专人重点监控所有涉及学校的网络舆情。
二)坚持公开透明。
以坦诚的态度,如实反映事件真相,争取大家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除涉密事项外,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切实保障大家的知情权。
三)坚持快速反应,限时反馈,加强舆情督办。
对于涉及学校的网络舆情,应及时介入并核实,要求责任部门在规定期限内向校党务部回复材料,回复材料需由责任部门负责人签字并加盖公章。
如情况特殊,无法在规定期限内处理完毕的,应于规定期限内向校党务部反馈表态性回复。
四)坚持依法处置。
依照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党内的有关规定,开展舆情引导,做到科学、依法、有效处置。
医院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为加强我院网络舆情管理,及时了解和掌握网络舆情动态,维护我院良好形象,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上级部门的要求,特制定本制度。
二、组织机构及职责1. 成立医院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全院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2. 设立网络舆情监测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应对工作。
三、监测内容1. 监测涉及我院的医疗事故、医患纠纷、服务质量、医务人员行为等方面的网络舆情。
2. 监测与我院相关的政策法规、行业标准、行业动态等网络舆情。
3. 监测我院在社交媒体、论坛、博客等平台上的口碑和影响力。
四、监测方法1. 利用网络舆情监测软件、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工具,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2. 建立舆情信息收集渠道,加强与媒体、患者、家属等群体的沟通,获取舆情信息。
3. 定期分析舆情数据,对舆情趋势进行预测。
五、舆情应对1. 对负面舆情,及时核实情况,制定应对措施,积极回应公众关切。
2. 加强正面宣传,宣传我院在医疗、科研、教学等方面的成果和亮点。
3. 建立舆情应对预案,明确舆情应对责任人,确保舆情应对工作有序进行。
六、责任追究1. 对因工作失误导致舆情事件扩大、影响恶劣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2. 对迟报、漏报、瞒报舆情信息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3. 对舆情应对不力,造成严重后果的,追究相关责任人的责任。
1. 本制度自发布之日起实施,由医院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 本制度如与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部门要求相抵触,以国家法律法规及上级部门要求为准。
3. 本制度如有未尽事宜,由医院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根据实际情况予以补充和修改。
学校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进一步加强学校网络舆情监测,特别是加强校园网络舆情的引导和监控,防止不良信息对校园的侵害,掌握网络舆情主动权,加强对网络舆情的预警防范和监测引导,形成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营造良好的舆论环境,促进和保障校园网络信息服务健康、有序发展,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校全体师生员工,以及与学校相关的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三条成立学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的统筹规划、组织实施和监督管理。
第四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实施网络舆情监控工作。
第五条网络舆情监控工作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的主要职责:(一)制定学校网络舆情监控管理制度和措施;(二)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报告、处理等工作机制;(三)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网络舆情监控工作;(四)对网络舆情进行预警、防范和引导;(五)对违反本制度的行为进行查处。
第三章监测与预警第六条网络舆情监测:(一)对校内网站、论坛、贴吧、博客、QQ群、虚拟社区等网络平台进行实时监控;(二)对校外与学校相关的网络平台进行定期巡查;(三)关注媒体报道、网络评论、网民意见等,及时了解校园舆情动态。
第七条网络舆情预警:(一)对可能引发校园舆情的事件进行预警,及时报告领导小组;(二)对已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校园舆情事件,提出预警建议,采取相应措施。
第八条网络舆情引导:(一)对校园舆情进行正面引导,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二)针对负面舆情,及时回应关切,消除误解,化解矛盾。
第四章报告与处理第九条网络舆情报告:(一)对发现的网络舆情事件,及时报告领导小组;(二)对重要舆情事件,按照要求撰写报告,提交领导小组审议。
第十条网络舆情处理:(一)对一般网络舆情事件,采取适当措施,及时解决;(二)对重大网络舆情事件,由领导小组组织协调相关部门进行处理。
第五章责任追究第十一条对违反本制度,造成不良影响的单位和个人,按照相关规定进行责任追究。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范本
一、总则为加强我国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时了解网络舆论动态,有效引导网络舆论,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国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各级政府、企事业单位、社会组织以及网络运营企业等,适用于各类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三、工作目标1. 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为决策提供依据;2. 有效引导网络舆论,营造健康向上的网络环境;3. 及时应对突发事件,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4. 加强网络舆情队伍建设,提高监测、分析、处置能力。
四、组织机构1. 成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组织、协调、指导网络舆情监测工作;2. 设立网络舆情监测中心,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处置等工作;3. 各部门、单位设立网络舆情监测小组,负责本部门、单位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五、工作原则1. 及时性:确保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动态,迅速作出反应;2. 客观性:客观分析网络舆情,不偏不倚;3. 科学性:运用科学方法监测、分析、处置网络舆情;4. 保密性:严格保护网络舆情监测信息,确保信息安全。
六、网络舆情监测内容1. 国家政策、法律法规、重要会议、领导人活动等重大事件的网络舆情;2. 社会热点、民生问题、突发事件等网络舆情;3. 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不良网络舆情;4. 其他可能影响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
七、网络舆情监测方法1. 监测平台:建立网络舆情监测平台,实现对各类网络媒体、社交平台、论坛、博客等信息的实时监测;2. 数据分析: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对网络舆情数据进行深度分析,挖掘舆情趋势、热点、关键信息;3. 网络监测:通过网络爬虫、关键词搜索等方式,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4. 线下调研:开展线下调研,了解网络舆情背后的真实情况。
八、网络舆情处置1. 及时发现网络谣言、网络暴力、网络诈骗等不良网络舆情,及时予以澄清、辟谣;2. 对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稳定的网络舆情,及时采取应对措施,防止事态扩大;3. 对网络舆情进行引导,引导公众理性看待问题,形成积极向上的网络舆论;4. 对网络舆情处置过程中涉及的国家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等,严格保密。
网络舆情监测日常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提高应对网络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网络空间安全稳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网络安全法》等相关法律法规,结合本单位的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内部所有涉及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部门和人员。
第三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应当遵循以下原则:(一)及时性:及时发现网络舆情动态,确保信息传递迅速、准确。
(二)准确性:对网络舆情进行准确判断,为决策提供有力支持。
(三)全面性:全面收集网络舆情信息,确保信息来源广泛、全面。
(四)保密性:严格遵守国家保密法律法规,确保监测信息安全。
第二章组织机构与职责第四条成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的统筹协调、组织领导。
第五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第六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及办公室职责:(一)制定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计划,明确监测范围、内容、方法等。
(二)组织协调相关部门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工作,确保监测工作顺利进行。
(三)对网络舆情进行分类、整理、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四)根据舆情报告,提出应对措施和建议,为领导决策提供参考。
(五)加强与其他部门的沟通协作,形成合力,共同应对网络舆情。
第三章监测内容与方法第七条网络舆情监测内容:(一)涉及本单位及本单位相关人员的网络言论。
(二)涉及本单位业务领域的网络舆论。
(三)涉及国家利益、社会稳定、民族团结等方面的网络舆情。
(四)其他可能影响本单位形象和利益的网络舆情。
第八条网络舆情监测方法:(一)网络搜索:利用搜索引擎、社交媒体等渠道,收集网络舆情信息。
(二)舆情监测平台:利用专业舆情监测平台,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
(三)人工监测:组织专人进行网络舆情监测,确保信息准确、全面。
(四)数据分析:对收集到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统计分析,形成舆情报告。
第四章应急处置第九条发现网络舆情后,应当立即启动应急预案,采取以下措施:(一)分析舆情性质,确定应对策略。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一、总则为规范学校网络舆情的传播和管理,加强网络舆情的监控和处置工作,保障学校声誉和稳定的发展,特制定本制度。
二、定义1. 网络舆情:指利用网络传播手段,广泛传播并产生较大社会影响的与学校有关的信息和舆论。
2.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指学校管理部门为规范学校网络舆情管理所制定的一系列制度和规范。
三、监测与预警1. 建立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机制,定期检查学校相关网站和社交媒体平台的留言和评论,关注学校相关的关键词和话题的讨论情况,及时发现网络舆情问题。
2. 设立网络舆情值班岗位,负责24小时监测学校网络舆情动态,并及时向上级汇报。
四、舆情处理流程1. 接到网络舆情问题后,要第一时间进行核查,确保信息的真实性。
2. 将舆情问题进行分类,分为信息不实、恶意攻击、违反法律法规、损害学校利益等不同情况,制定相应的处置方案。
3. 建立舆情处理小组,进行综合研判和决策,并将处理情况及时报告上级。
4. 对涉及的网络用户进行追责和处理,依法追究其法律责任。
五、信息发布规范1. 学校网络公众号、官方网站等宣传渠道的内容要准确、真实、合法,严禁发布虚假信息。
2. 校园官方微博、微信群等与学校相关的社交媒体平台要进行定期维护和更新,及时回应网友的留言和咨询。
3. 严禁泄露学校重要机密和个人隐私信息。
六、危机公关1. 学校在面对重大网络舆情危机时应积极主动应对,及时发布权威信息,防止谣言的传播。
2. 建立危机媒体关系维护机制,与媒体保持密切合作,及时发布危机处理进展和结果。
七、网络舆情培训1. 针对网络舆情管理,学校要进行定期的网络舆情管理培训,提高管理人员的应对能力和处理能力。
2. 学校要加强与相关单位的合作,共同推进网络舆情管理水平的提高。
八、监督与评估1. 建立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的监督与评估机制,定期对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进行评估和反馈,及时修订和完善制度。
2. 建立投诉渠道,接受师生和家长对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的监督和建议。
网上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网上舆情监测管理制度一、背景介绍随着互联网的普及和社交网络的发展,网络舆情已经成为一种重要的舆情形式,对于政府、企业以及个人来说,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已经变得至关重要。
网络舆情可以及时反映社会热点、舆论动向、公众情绪等信息,对舆情管理和风险预警起到了关键的作用。
因此,建立科学有效的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对于各方都具有重要意义。
二、网络舆情监测管理的重要性1. 反映舆情势态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可以及时发现、跟踪、分析和评估网络上的舆情信息,帮助相关方了解公众热点、情绪波动以及舆论倾向,及时作出应对措施,提高信息的可信度和权威性。
2. 预警危机风险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可以预警潜在的舆情危机,及时发现并处理负面信息,减少舆情危机的影响,维护公众信任和企业形象。
3. 提高传播效果通过监测分析网络舆情信息,可以发现公众的需求和反馈,有针对性地改善产品和服务,提高品牌知名度和传播效果。
4. 便捷舆论监督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可以促进舆论监督的公开、透明和公正,保障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利,提高政府和企业的透明度和责任感。
三、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的原则1. 科学性原则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应该建立在科学的监测技术和方法基础上,准确的分析和判断网络舆情状况,提出科学的建议和应对措施。
2. 及时性原则网络舆情监测管理需具备快速响应机制,能够及时发现和处理突发的舆情事件,减少负面影响。
3. 综合性原则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应该综合利用各种监测手段和工具,包括文字、图片、视频等多种形式,全面了解网络舆情状况。
4. 透明性原则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需要建立公开、透明的工作机制,充分尊重公众的知情权和监督权利,保障信息的真实性和可信度。
四、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的内容和要求1. 监测目标和范围明确网络舆情监测的目标和范围,确定监测的主体对象和关注重点,提出具体的监测指标和评估标准。
2. 监测方法和手段建立多样化的监测方法和手段,包括网络爬虫、数据挖掘、社交网络分析等技术手段,提高监测的准确性和全面性。
公司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公司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及时掌握网络舆论动态,提高公司应对网络舆情的能力,维护公司声誉和利益,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及公司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公司内部各部门、子公司及全体员工。
第三条公司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遵循以下原则:1. 及时性:对网络舆情进行实时监测,确保发现并应对负面舆情。
2. 全面性:对各类网络平台、媒体及社交媒体进行全方位监测。
3. 准确性:确保舆情监测数据的真实、准确、可靠。
4. 保密性:对监测到的网络舆情信息严格保密,防止泄露。
第二章职责与分工第四条公司成立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监督指导公司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第五条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职责:1. 制定公司网络舆情监测工作计划,明确工作目标、任务和措施。
2. 组织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协调各部门、子公司共同参与。
3. 对网络舆情监测结果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应对建议。
4. 负责制定和修订公司网络舆情应对预案。
第六条公司各部门、子公司职责:1. 按照本制度要求,积极配合网络舆情监测工作。
2. 及时向网络舆情监测工作领导小组报告本单位网络舆情动态。
3. 按照网络舆情应对预案,采取相应措施应对负面舆情。
第七条公司全体员工职责:1. 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自觉维护公司声誉。
2. 积极参与网络舆情监测工作,发现负面舆情及时报告。
第三章监测内容与方法第八条公司网络舆情监测内容:1. 报刊、电视、网络等媒体对公司进行的负面报道。
2. 社会上存在的已经或将给公司造成不良影响的传言或信息。
3. 可能或者已经影响社会公众投资者投资取向,造成股价异常波动的信息。
4. 其他涉及公司信息披露且可能对公司股票及其衍生品交易价格产生较大影响的事件信息。
第九条公司网络舆情监测方法:1. 利用网络舆情监测工具,对互联网、社交媒体等平台进行实时监测。
2. 收集、整理和分析网络舆情监测数据,形成舆情报告。
3. 对监测到的网络舆情信息进行分类、分级,确定应对措施。
学校网络舆情管理规定
高中学校网络舆情管理规定为进一步健全***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制度,加强网络舆情监测,防止网络不良信息对我校的名誉及教育教学工作造成恶劣影响,根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校实际,特制定本规定。
一、适用范围本规定适用于***学校全体师生员工。
二、管理机构和职责1. 成立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全面指导、协调和监督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具体执行网络舆情管理的日常工作。
2. 各部门、各单位要指定专人负责网络舆情管理工作,及时报告和反馈相关情况。
3. 全体师生员工要积极参与网络舆情管理,自觉遵守相关规定,共同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形象。
三、网络舆情监测与预警1. 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机制,通过专业工具和人工监测相结合的方式,全面收集和分析网络上的舆情信息。
2. 对可能引发重大舆情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及时搜集掌握有关真实信息,做好应对处置准备,增强工作前瞻性和时效性。
3. 定期发布网络舆情分析报告,为学校决策提供参考。
四、网络舆情应对与处置1. 发现重大舆情后,应立即向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报告,同时向有关部门和年级通报。
应急处置过程中,要及时通报事件处置进展和可能衍生的新情况。
2. 对网络媒体出现的突发舆情,在严格执行保密法律法规、新闻宣传纪律等规定的基础上,分类处置。
属新闻宣传类的,由宣传部门统筹协调,由学校发言人或网络评论员在发生当日发布正面宣传文章。
3. 对处置过的突发事件、热点敏感问题,要继续做好网上舆论的监测工作,密切关注网上相关舆情动态,发现新的情况要及时向有关部门和年级报告,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五、责任追究对于在网络舆情管理工作中失职、渎职或违反本规定的部门、单位和个人,将依法依规追究责任。
六、附则1.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施行,由学校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解释。
2. 本规定如有与上级法律法规和政策相抵触之处,以上级法律法规和政策为准。
以上为学校网络舆情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旨在规范学校的网络舆情管理,维护学校的声誉和形象,促进学校的和谐稳定发展。
事业单位网络舆情管理制度
事业单位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事业单位网络舆情管理行为,增强事业单位网络舆情管理能力,维护事业单位声誉,特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所有被事业单位,包括但不限于国有企业、事业单位等,范围包括微信、微博、线上论坛社区等网络平台。
第三条事业单位应加强网络舆情管理,对所属网络信息进行监测,合法、合规发布信息。
同时,加强对网络舆情的研判和应对,保障自身利益。
第四条事业单位网络舆情管理应依法、诚信、公平、健康原则,树立良好品牌形象,增强社会责任感和公共安全保障。
第五条事业单位应加强队网络舆情管控技能培训,提升网络舆情危机处理意识、能力和水平。
第六条事业单位应定期检查网络舆情管理制度的实施情况,及时修订完善制度。
第七条事业单位应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管理的工作制度,明确部门职责,强化工作政策的约束性。
第二章网络舆情监测第八条事业单位应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设立专门网络舆情监测岗位,定时对网络舆情信息进行监测。
第九条事业单位应当利用网络舆情监测系统,对关键词和热点话题进行监控,做到信息及时有效获取。
第十条事业单位应加强对网络虚假信息的辨别和甄别,严禁传播虚假信息,不得恶意炒作、造谣传谣。
第三章网络舆情发布第十一条事业单位应当依法、合规、合理发布网络舆情信息,确保信息真实、准确、合法。
第十二条事业单位应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发布程序,建立信息审批和发布责任制度,加强对信息发布的内部审核与把关。
第十三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网络舆情信息发布应急预案,有效应对重大网络舆情事件,及时发布公告或紧急通知。
第四章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第十四条事业单位应建立网络舆情研判与应对机制,针对不同网络舆情事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第十五条事业单位应加强网络舆情事件的跟踪和研判,对事件动态进行分析、评估,并及时采取措施处理。
第十六条事业单位应当建立网络舆情应对危机公关预案,明确事件处理责任部门和人员,做到在第一时间做出回应。
第十七条事业单位应开展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演练,及时总结经验,不断完善网络舆情危机应对机制。
舆情监测管理规定
舆情监测管理规定1. 背景舆情监测是指对公众对特定事件、问题或组织的观点、态度和情绪的态度进行收集、分析和评估的过程。
舆情监测可以帮助我们了解公众对我们组织的看法,及时掌握舆论动态,并做出相应的调整和回应。
2. 目的本管理规定的目的是规范舆情监测工作,确保收集的舆情信息准确、及时和可靠,从而为决策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3. 舆情监测的责任和职责3.1 舆情监测团队为了有效开展舆情监测工作,应成立专门的舆情监测团队。
舆情监测团队的主要职责包括但不限于:- 收集和整理相关舆情信息;- 进行舆情分析和评估;- 提供舆情报告和分析结果;- 提供舆情应对建议;- 监测舆情发展趋势。
3.2 各部门合作各部门应积极配合舆情监测团队的工作,提供相关信息和素材。
并在需要时,及时采取行动来应对舆情,并向舆情监测团队报告。
4. 舆情监测流程4.1 舆情收集舆情收集是舆情监测的基本环节,可以通过以下途径进行:- 监测新闻、社交媒体、微博等公众平台;- 组织内部员工反馈和投诉;- 收集有关行业和竞争对手的信息;- 邀请专业调研机构开展舆情调查。
4.2 舆情分析和评估收集到的舆情信息需要进行分析和评估,以获取有关公众观点、态度和情绪的准确信息。
舆情分析和评估工作应由舆情监测团队负责,确保分析结果客观、准确。
4.3 舆情报告和分析结果舆情监测团队应定期向上级部门和决策者提交舆情报告和分析结果,提供对当前舆论动态、公众观点和热点问题的分析和建议。
4.4 舆情应对建议根据舆情报告和分析结果,舆情监测团队应提出相应的舆情应对建议,包括但不限于:改进组织形象和口碑、加强公众沟通、回应负面舆情、策划正面宣传等。
5. 审批和执行本管理规定经相关部门审批后执行,并定期评估和优化。
以上为舆情监测管理规定的主要内容和要点,详细的操作流程和具体细节应在实际工作中根据需要进行补充和完善。
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一、总则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网络舆情对社会和个人的影响日益显著。
为了加强网络舆情的管理,保障网络信息安全,维护社会稳定和单位的良好形象,特制定本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二、适用范围本制度适用于本单位及所属各部门、员工在使用网络时的舆情管理。
三、管理原则1、预防为主:通过加强日常监测和教育,提前发现和解决可能引发舆情的问题。
2、及时处置:一旦发现舆情,应迅速采取措施,控制事态发展。
3、实事求是:在处理舆情时,以事实为依据,客观公正地回应。
4、责任明确:明确各部门和人员在网络舆情管理中的职责,确保工作落实到位。
四、管理机构及职责设立网络舆情管理工作领导小组,负责统筹协调网络舆情管理工作。
1、领导小组职责制定和完善网络舆情安全管理制度。
组织开展网络舆情监测、分析和评估。
指导和协调相关部门处理网络舆情事件。
2、宣传部门职责负责网络舆情信息的收集、整理和报送。
制定网络舆情应对方案,组织撰写回应稿件。
3、技术部门职责提供技术支持,保障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正常运行。
对涉及本单位的负面舆情进行技术追踪和溯源。
4、各部门职责关注本部门业务范围内的网络舆情。
协助处理与本部门相关的网络舆情事件。
五、网络舆情监测1、确定监测范围重点监测本单位官方网站、社交媒体账号、论坛、博客等网络平台。
关注与本单位相关的热点话题、行业动态和公众舆论。
2、监测内容涉及本单位的负面信息、谣言、虚假报道等。
公众对本单位工作的意见、建议和投诉。
3、监测方式采用人工监测和技术监测相结合的方式,确保监测全面、及时。
建立舆情监测值班制度,保证 24 小时不间断监测。
六、网络舆情分析与评估1、定期分析每周对网络舆情进行一次综合分析,形成报告。
分析舆情的发展趋势、热点问题和公众情绪。
2、专题分析对重大舆情事件进行专题分析,评估其影响和风险。
提出应对建议和措施。
3、评估指标舆情热度:包括关注度、传播范围等。
舆情倾向:正面、负面或中性。
舆情影响:对本单位形象、业务工作的影响程度。
网络舆情控制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控制管理制度一、总则为加强网络舆情管理,维护社会稳定,保障公众利益,制定本制度。
二、管理范围本制度适用于全国范围内的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等单位和个人。
三、舆情监测1.建立健全舆情监测机制,及时发现并分析舆情动向,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2.舆情监测部门要定期发布舆情分析报告,对重点舆情进行跟踪研究,制定相应的处理策略。
四、监管责任1.各级主管部门负责对本辖区内的网络舆情进行监管,发现问题要及时处理。
2.对违规发布虚假信息或煽动谣言的单位和个人,要依法处理,维护网络秩序。
五、舆情处置1.对于煽动、误导或恶意攻击他人的网络言论,要及时进行舆情处置,传播正确信息。
2.对于重大舆情事件,要及时发布权威信息,减少不良影响。
六、宣传引导1.通过网络媒体发布正能量信息,引导公众积极向上的情绪。
2.设立专门栏目,加强对公众的宣传教育,提高网络安全意识。
七、文明互动1.倡导网络用户发表理性言论,杜绝恶意攻击、辱骂等行为。
2.加强网络道德建设,提高公民网络素养,共同维护网络秩序。
八、监督检查1.各级主管部门要定期检查舆情管理工作的落实情况,发现问题要及时整改。
2.建立舆情监督机制,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和评价。
九、奖惩措施1.对积极维护网络秩序、传播正能量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2.对违法违规行为严重的单位和个人给予处罚,包括警告、罚款、停业整顿等。
十、附则本制度由国务院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负责解释。
制度生效后,相关单位和个人要严格遵守,确保网络环境和谐稳定。
这是一个关乎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问题,需要各方通力合作,共同维护网络舆情秩序,推动网络空间的良性发展。
愿我们共同努力,建设一个和谐、有序的网络环境。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一、背景与意义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网络舆情成为了一种强大的社会力量。
网络舆情的迅速传播和影响力,不仅能够对政府、企业和个人形象产生重大影响,还可能引发社会动荡和舆论风暴。
因此,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对于维护社会稳定、保护公共利益和提升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目标与原则1.目标:建立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旨在及时获取并分析网络舆情,发现问题、化解风险、解决矛盾,提高舆情应对能力和治理水平。
2.原则:公开透明、科学规范、及时准确、多方参与。
三、制度内容1.设立网络舆情监测机构:政府、企事业单位应当设立专门的网络舆情监测机构,负责收集、分析、研判和报送网络舆情信息。
2.数据收集与分析: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应当通过数据挖掘、社交媒体监测等手段,及时收集网络上的舆情信息,并进行分类、分析和评估。
同时,可以借助大数据分析技术,挖掘舆情背后的规律和趋势。
3.预警与管理:网络舆情监测机构应当采取预警机制,及时向相关单位报警并提供相应的处理建议。
对于可能引发重大影响的网络舆情事件,应当建立紧急协调机制,及时组织相关部门和专家进行危机应对与舆情管理。
4.舆情应对与回应:相关单位接到网络舆情报警后,应当及时制定相应的应对方案,并向社会公开回应,化解危机和矛盾;同时,可以通过加强与舆情监测机构的合作,加大信息发布和解释的力度,积极引导舆论发展。
5.法律保障与监管:政府应当出台相关法律法规,明确网络舆情监测的管理职责和权力。
对于违法违规行为者,应当依法追究责任,维护网络舆论环境的正常秩序。
6.多方参与与公众参与:网络舆情监测与管理应当做到公开透明,多方参与。
政府、企事业单位应当积极开展网络舆情应对演练和培训,提高舆情风险的应对能力。
同时,鼓励公众参与网络舆情的监测和管理,借助大众的力量提升舆情管理的水平。
四、实施与推广1.建立健全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包括组织机构设置、人员配备、数据收集与分析流程、舆情预警机制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规定 SANY GROUP system office room 【SANYUA16H-
网络舆情监测管理制度
一、总则
为进一步提高我院网络管理水平,及时掌握网络舆情,充分发挥网络互动优势,正确把握和引导网络舆论导向,着力营造有利于我院健康发展的舆论环境和社会环境,根据有关规定,结合我院实际情况,特制定本制度。
二、领导机构
(一)健全组织机构。
建立网络舆情处理领导小组,具体负责指导、协调、全院网络舆情处置工作。
(二)加强队伍建设。
医院网络信息员,具体负责网络舆情的收集、反馈和回复工作。
网络信息员要加强业务培训和政治理论学习,努力提高引导网络舆情的能力。
(三)落实工作责任制。
建立健全舆情责任追究制,对重要舆情信息迟报、漏报、瞒报的,对重要舆情回复不及时、处置不力的应追究其责任。
三、工作原则
(一)加强监控,严格管理制度。
按照分工协作、归口处置、集中应对的原则,由院网络舆情领导小组组长统一协调指导,小组成员密切配合,确保信息畅通和快速处理。
(二)坚持公开透明。
以坦诚的态度,如实反映事件真相,争取大家的理解、信任和支持。
除涉密事项外,能公开的尽量公开,切实保障大家的知情权。
(三)坚持快速反应,限时反馈,加强舆情督办。
对于涉及我院的网络舆情,应及时介入并核实。
(四)坚持依法处置。
依照党和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党内的有关规定,开展舆情引导,做到科学、依法、有效处置。
(五)奖优罚劣,严格舆情考核。
年底对各科(室)的网络舆情处理情况进行统计,对在处置网络舆情中表现优秀的人员进行通报表扬并嘉奖,对在处置网络舆情中不予配合或敷衍了事的科室进行通报批评,造成不良后果的,依照有关规定查处。
四、处置
(一)舆情监控与搜集。
密切关注网络上所有涉及我院的舆情信息,及时发现有可能成为热点的问题。
重点监控舆情首发网站和网民活跃程度、影响较大的网站、论坛,密切跟踪舆论动态,及时搜集舆情进展情况。
对不良舆情进行监测,做好记录、梳理等工作,及时上报并与主管领导沟通,切实做到早发现、早报告、早处置。
(二)网络舆情研判。
按照“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将监测到的舆情信息进行分转交办,按照“快速反应、确认事实、妥善处理”的原则及时对网络舆情进行分析、判断、评估,准确查找舆情信息产生的原因,认真核实舆情反映的问题,对舆情走向作出正确的判断,对舆情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估。
研究制定应对和处理舆情的具体方案,明确舆情处置时间、程序和责任科室、责任人等要求。
(三)网络舆情协调处置。
发现重要舆情后,要求相关责任科室和责任人应迅速进行调查、核实有关情况,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在得到相关责任部门反馈回复材料后,网络管理员以发帖、跟帖、撰写评论文章、介绍事实真相等不同形式进行回复,积极释疑解惑,化解矛盾,消除影响,矫正视听,积极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回复重在讲事实、摆道理,以理服人,同时要注意用语艺术,做到态度诚恳,讲理不失礼。
(四)档案留存。
对网民留言、领导批示、责任部门回复函等相关文件按照档案管理相关规定进行归档保存。
201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