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理)大学生同居现象

(整理)大学生同居现象
(整理)大学生同居现象

摘要: “同居”这个名词对于大学生来说并不陌生,更可以说是司空见惯,现在社会上流行这样一句话:小学生出现了“性早熟”,中学生流行“早恋”,而大学生则已经开始进入“同居时代”,它深刻地反映出现在社会同居现象严重的事实,学生的性成熟期正在不断的提前,性观念不断开放,这种现象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其中对于大学生同居现象,大部分人认为是弊大于利的。

关键词:大学生同居利于弊调查报告数据

在省社科院孙蕾、郭显超的论文《大学生同居现象浅议》中指出,据媒体对上海、广州、北京等50余所大学的4109名男女大学生的抽样调查,反对同居的占31.3%,完全赞同的占19.8%,48.9%的学生属于中立派。而全国24个省市2000名本、专科学生的问卷和座谈调查显示,对大学生同居表示赞同的占28.4%,任其自然的占57.6%,只有13.5%的人明确反对。研究者据此认为,目前大学生对未婚同居行为持比较宽容的态度,有接近2/3的人可以接受。

这个数据深刻的反映出同居现象严重的一个主要原因是由于大学生的观念转变,而在观念转变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女生观念的改变。据新浪网报道显示,大部分女大学生认为“需要”是正当的欢愉和渴求,女性也有性需求成为了普遍的认识。这说明在现代社会,改革开放物质横流的社会背景之下,以前封建社会的理性思想和贞操观念已经基本上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女人与男人一样,女人也可以撑起半边天”。另外,现代避孕方法的发展和推广也导致了女性性生活的增加。还有的女学生认为自己已经身心发育成熟,她们希望成熟异性把她看成“女人”而非“女孩”,这种思想也对同居现象的泛滥起到了推动作用。

既然大学生在观念上可以接受同居的行为,那么具体行为又怎么样呢?人民大学潘绥铭教授的实证调查显示,在全国大学本科生中,同居的仅占5%。而西安对五所高校800名大学生抽样调查显示,有7.02%的学生有同居行为。这说明虽然观念上大部分人都可以接受,但是只有小部分人会付诸以行动。我认为这是一个出现在青年群体身上的一个奇特现象,就是他们或许对某一个问题表示赞成或者接受,但是他们心里却明白这样做是不正确的,所以,大学生对于一些与传统文化有冲突的问题,通常表现的态度是可以接受别人去做,但是自己却绝对不会去做,这从某种程度上反映出大学生的不成熟性和对待问题的矛盾性。

大学生自己是这样看待这样一个问题,那么学校又对此抱有怎样的态度呢?据《青年时讯》资料显示,学校对于大学生在外租房同居的态度是“挣一只眼闭一只眼”。很多大学并不是不知道这种现象的存在,只是不知道应该采取怎样的行动处理这个问题。但是对于同居现象情节严重的各间大学也有相应的处罚条例限制。华南理工大学规定,对于非法同居视其情节轻重,给予记过直至开除学籍处分。华南师范大学却视其轻重给予警告或严重警告处分,或给予处分甚至给予留校察看处分。而中山大学相对而言比较开放,它认为这是常识没必要写入校规。但无论是哪所高校都有学生到外租房同居,而且大部分为异性同居,这就表明学校虽有规定限制但是并没有对这种现象强制性的禁止。

面对大学生校外租房和校外同居的严重情况,国家也曾经采取过一些政策措施对它加以限制。2004年教育部也曾发出了《关于切实加强高校学生住宿管理的通知》,它里面表明,原则上是不允许学生在校外租房居住的。该项通知下来之后,对大学生同居现象起到一定的弱化作用,但是此项政策公布以来由于受到各个方面的压力,终于于2005年教育部对外发出了校外租房的“解禁令”,并且众多高校的负责人认为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有权利决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只要不因此影响学习,不做违法犯罪的事情,学校不应该过多干涉。更甚的是校外租房解禁后,在校学生结婚合法化,如果怀孕了还可以请产假,这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不仅没有限制大学生校外租房同居,而且对这种现象起到推动作用。这也是造成学校对此现象“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重要原因。

那么既然社会各方面都不对这个问题强制禁止,同居现象就必然会带来很多的问题,如未婚先孕、经济困难等,而这些问题都必须由学生自己解决,但是我认为大学生并没有独自解决这些问题的能力。首先,大学生作为消费者并没有经济来源,即使在外做兼职也不能满足自己生存的需要,更何况是要建立一个家呢,另外大学生对性这方面的知识了解的并不多,大部分大学生并不能说明怎样才算是性心理基本健康,不健康的行为又表现在哪里。这在某种程度上表明大学生并不适合婚前同居生活,因为他们并不具有独立生存能力,而在另外一个方面也反映出中国性教育的不足,作为成年人的大学生对性的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上,这不能不说是我国教育的悲哀。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专家的意思是大学生在外租房同居是弊大于利的。同居生活会增加男女双方的负担。婚前同居或多或少会影响学业,而且在没有经济基础,前途不确定的状态下,同居并不能有效的引导爱情走向婚姻,最终可能给双方留下更大的伤害。因为婚前同居男女并不会产生配偶权,也无法律上的权利和义务,这种关系不仅得不到社会的保护,而且还要承受来自社会的道德舆论。这尤其对于女生而言非常之不利,因为虽然传统观念已经不断的淡化,但是它还是在潜移默化当中影响着这一代人,大部分男生表示他们会要求自己以后的老婆是贞洁的,只有小部分的男生表示他们并不在意这个问题。这就表现出大学生在同居这个问题上的矛盾性,而这种矛盾的心理,其实就是传统男权社会和贞操观念在现代社会的遗留。

从此我们可以看出,无论从哪个角度来分析,婚前同居生活都是不利的,特别是对女性非常之不利。因为同居很容易会出现未婚先孕的现象,而作为大学生,大部分人会选择流产,但是无论是药物流产还是人工流产都可能对女性造成不同程度的伤害,特别是多次人工流产,很容易导致生殖系统的损害,还可能引发各种妇科疾病甚至终身不孕不育。倘若男女双方因为不合而分手,女生不仅要承受来自身心的伤痛,还必须承受更多的社会舆论压力。这就必须要求女生洁身自爱,学会保护自己,但是现状并不是如此。最近新闻报道,广州一家医院的人工流产登记簿反映出来的情况显示,近两个月中前来做人工流产的女性中,有250多名手术者年龄在22岁以下,其中有不少人已经做了两次人流,这个数据让人感到无奈,这不得不让我们想到我国性教育的失败,虽然表面上看性生理知识教育似乎已经普及,但是实际上年轻人了解的知识甚少,虽然婚前行为并不全是什么道德败坏的丑事,而性行为也并不是什么肮脏的行为,但是确实有关于道德伦理的

教育问题,从小到大,性道德教育的空白,教材与教育界对这个问题的不重视,导致不少半大不小的孩子出现了“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于曾经拥有”的想法。

大学生群体的年龄大多在18-25岁之间,也就是说无论从心理还是生理,都是处于一种日趋成熟的阶段,青春期是从幼稚走向成熟的过程,然而当今的大学生正是处于幼稚与成熟二者交接的关键时刻,伴随着残存的幼稚性和抗诱惑力弱的特点,以及性生理成熟期的低龄化,不少大学生已有性经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学生走向同居之路是在所难免。

同时很多人把同居当作是爱情的象征,当前大学生在智能、本能、性机能等方面的发展已趋成熟,常将性意识和爱情紧紧结合在一起,有比较强的性冲动,调查显示,几乎所有的同居者都发生过性行为,有婚前性行为的学生占有不少的比重,此外发生过边缘性行为的占相当大比重,几乎与谈恋爱的比重相等。

不久前,河北大学教师对12所大学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有近三成的学生认为大学生谈恋爱“不求天长地久,但愿曾经拥有”,是“两情相愿、不必谴责的一种爱情观”。而许多学生对大学生同居现象也持宽容态度。在全国26所高校进行的调查结果显示,超过60%的大学生赞成婚前性行为,赞成的人数比例比十年前提高了25%。

在记者采访的数十名学生中,几乎很少有人反对谈恋爱、同居。一些学生认为,恋爱很正常,但现在有的大学生恋爱动机往往不是出于爱情本身,而是为了弥补内心的空虚、孤独,或是随大流有从众心理;也有的是为了展示自己的魅力,便同时和几位异性同学交往、周旋,甚至和谁都不确定恋爱关系。

北京师范大学一位大三学生说,大学校园是社会生活的一个缩影,它不可能脱离社会大环境而孤立存在。大学生对恋爱问题的态度更多地受到社会文化的影响,浪漫的电影大片,玫瑰色的情人节,偶像剧的经典情节,网上沸沸扬扬的感情话题,都使年轻的心随之跳动。更何况大学生都是成年人了,不管是恋爱还是同居都有自己的判断能力,可以为自己的行为负责。

大学生同居,从环境角度来看,信息传播发达,大学生接受信息的渠道很多,对性的认识也是比较前沿的,这种前沿认识的和社会中一些约定俗成的观念就产生了不可避免的冲突。虽然说大学生结婚已被认可,但是实行起来不是那么容易,这就存在了一种新制度与旧观念、旧制度的磨合过程,因而大学生这样一个群体在寻找一个合适的方法和条件满足自己的性需求。因此出外租房居住成为他们最好的选择。

当代大学生婚恋观趋于开放,二十年前,校园里谈恋爱的现象还很鲜见。而现在,大学生谈恋爱已经是大学生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之相伴随,当代大学生的婚恋观也越来越趋于开放,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情侣“以爱情的名义”希望到校外租房同居,营造“二人世界”,出双入对,共筑爱巢

在许多高校周围的民房,悄悄兴起的一个又一个的“大学生村”中。对于现在大学生中比较广泛的这种同居情况,一位社会科学院社会研究所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爱情和婚恋是大学阶段比较现实而又普遍的问题,当代大学生在爱情婚恋观上,越来越采取了比较开放、自我、随意的态度,呈现出婚恋观的价值多元化和情爱关系形式的多样化。但由于他们自身道德理性的不成熟,主体角色的不明确以及客观上社会环境的影响,以至于在他们身上表现出了种种矛盾。

很多例子表明,同居带来的伤害要大于它给你的一时快乐,婚姻尚且不可靠,更何况是不受任何保护的两个还没有自立能力的大学生过同居生活,很多恋人感情不错,反而是因为同居后发现相爱容易相处难而分开。

越来越多的大学生试图在同居里寻找“海誓山盟”“金玉良缘”“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爱情,然而,同居到底是不是真的就是罗曼谛克?

大学学生同居,几乎都是属于一时情的,性的,物质的冲动,而很急促的跳入了同居圈子。然而,大学生同居生活本身也不是那么光彩照人,毕竟是学生时代,在求知的道路上去支撑一个“家”,要提早背负起蜗牛一样的壳,从各个方面来说都是违背身份和自身能力的。

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是在心理上很多大学生还是个孩子。为了满足一时的生理和情感需求,两个还要依靠父母生活的大孩子却要过起夫妻一样的生活,不仅是在透支自己的情感,也是在透支自己的身体,同时也学会影响学业。同居的学生情侣在没有经济基础、前途不确定的情况下,房费、水、电、煤气……生活开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有的在外租房的同居者无力支付生活开支,只好外出打工,导致数门课程不及格,被勒令退学,最终可能给双方留下更大的伤害;迟到、早退、旷课更是一些同居在校生的家常便饭。离群索居,缺乏和班上同学正常的思想交流,也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并且由于大学生同居处于一种放任自由状态,大学生校外同居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加之学校的管理,人们的认识,大学生同居目前仍处在一个见不得光的阶段,所以,很多在外租房的大学生一边交着学校的住宿费,一边交着校外的房租,双向付出,不仅仅会增加一些不必要的花费对身心也是毫无益处的。大部分同居学生,都是在隐瞒双方父母的情况下,搞地下工作。欺瞒家长同居在外,心中怀着对父母的愧疚,和对自己的谴责,有困难又不敢向父母倾诉、交流,一切想法闷在心里,久而久之身心都会受到影响。同时还要承受身后的流言,如果意外怀孕,女生还要承受流产对身体的伤害。

对大学生同居弊大于利,在思考大学生日益普遍的同居问题时,对这些心情迫切、经验尚少抑或一意孤行、懵懂无知的大学生,社会到底该采取什么态度?

大学生同居表面上看是大学生自己的道德和行为问题,但这些行为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讨论。采访中,也有学生对记者说,如果要彻底根除这些现象,就应该“治本”,没有外界的“诱惑”,那么这些大学生就不会出现在外租房同居的现象的。学校外面提供的出租屋和小旅馆是“根”吗?为此,记者又采访了一些出租房的房主。

记者在海淀区东北旺一个拥有上下两层,共有8间房出租的院子里,询问房东能否将房子租给在校大学生居住后,该房东笑着说:“你们愿意咋住咋住,保持好室内卫生和设施就行,其他没什么要求。”采访中,大部分房主表示,对于学生在外租房,这是他们自己的私事儿,我们无权干涉。

对于学校附近的村庄,房东们显出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在海淀区唐家岭村,记者了解到,绝大部分家庭的经济收入主要是这些房费。一位陈姓房东告诉记者,他家有6间房子,每间房子按平均600元每月来算,一个月他就可以拿到3600元的房租,一年也有四万多的收入。陈姓房东还告诉记者,如果房屋再装修一下,那他的收入还将会更高。

但当记者说,如果换位思考一下,是否可以允许自己的子女也这样时,大部分房东强烈表示,他们绝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出现这样的情况。

对此,中国社会调查事务所的研究员认为,大学生租房是大学生同居现象的延伸,大学生日租房过夫妻生活现象,是一个新问题,大学生日租房人员复杂、流动性较大,这给出租房屋卫生带来隐患,细菌相互传播,对学生的身体不利。同时对这样的同租房,房产部门难以管理,在校大学生擅自外出,安全得不到保障,社会应该关心大学生出现的新问题,寻求解决方法,杜绝这种现象蔓延。

同居来源于男女双方身体和精神和时候上的需要。当感情到了一定程度必然要得到升华。到了一定年龄的大学生们也有性的需要,同时也可以减少生活上的开销,回避寝室内的矛盾。

同居对于男女双方又有着不同的意义。男生同居意味着在满足欲望的同时又多了炫耀的本钱,事后对身体也不会又多大的伤害。女生同居那意味可就多了,身后的流言,同学不再纯净的眼光,还有流产后对身体的伤害,真的是太多太多了...然而你能保证你的男朋友在事后还会对你百般爱护吗?太多的事实告诉了我们答案。

事实上同不同居没人管的了,路都是自己走出来的,就看自己是否在爱的极致中还保有一份清醒的头脑了

同居对于男生来说可以满足性欲,哎!对女生来说可就麻烦多得去了,虽然我们天天说男女平等,可生理就是平等不了啊,你会怀孕,要流产,伤身体呀!

如果把这看作是时代的进步那就太可悲了。我们是否明确进步与倒退,是否知道礼与教。不要认为过去的就一定是不可取的,一定是背时的,一定是封建的。以上的所谓评论本人十在不敢苟同。价值的取向问题我们自以为了解的人又真正知道多少呢。

很多人认为大学生都可以结婚了,这也不算什么。只是过后如果不在一起,那份伤害你能不能承受了。孔子已经告诉我们了:三思而后行啊!

同居是一对没有正式结婚的男女生活在一起,并通过共同生活空间,享受情感和性爱交流的状态。同居有多种情况,如,纯粹为享受性爱而同居;为金钱而与他人同居;为了情感而同居等等。当前有些大学生或处于热恋中的男女在恋爱期间就出现同居的现象,可以说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情。大学生无论是从性生理还是从性心理方面,他们都已经成熟,他们是有着完全责任能力的公民,而他们恋爱的季节正处于大学阶段。大学生同居是个人私密范畴的问题,完全应该由他们自主决定。但是,对于选择同居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在行使自己的性权利,获得性愉悦的同时,要学会保护好自己,不能只有激情,而忽视了责任、承诺和爱的情感。对于大学生而言,有必要认真思考同居的相关因素。

首先,好多女生当初也是很真挚的投入感情同居并发生了婚前性行为,但是又分手了,她心理上承受不了这种结果,她会感觉到受到了最大的伤害,不知道将来怎么去生活、怎么去面对将来的丈夫。在婚后,不少男性因此而歧视和折磨非处女的妻子,让她们长期苦不堪言。其实对女性也好,对男性也好,都有可能造成心理伤害。

另外,大学生虽然在生理上已经发育成熟,但是两个人还是要依靠父母生活的大孩子,一起过夫妻一样的生活,不仅是在透支自己的情感,可能也会影响学业。同居的学生情侣在没有经济基础、前途不确定的情况下,房费、水、电、煤气等生活开支是一笔不小的数目。有的在外租房的同居者无力支付生活开支,只好外出打工,导致数门课程不及格,被勒令退学,最终可能给双方留下更大的伤害;迟到、早退、旷课更是一些同居在校生的家常便饭。在校外同居会缺乏和班上同学们正常的思想交流,也不利于自己的健康成长。

还有,大学生在外租房人员复杂、流动性较大,这给出租房屋卫生带来隐患,细菌相互传播,对学生的身体不利。同时对这样的同租房,房产部门难以管理,在校大学生擅自外出,安全得不到保障,并且由于大学生同居处于一种放任自由状态,大学生校外同居存在着很大的安全隐患。

大学生同居问题到目前为此看来都是弊大于利,它是一个复杂的社会问题,其牵涉到诸如伦理、道德、法律、法规等方面的影响和问题,实在不可小视,我认为社会各界必须采取相应的措施来限制这种现象,正如英国通过宣传“无性之乐”“做处女很酷”等减少未婚先孕现象一样,我国也应该提出新颖的政策来唤醒现代人的传统观念。

婚姻继承法概要

姓名:范宇斌

专业:过程装备与控制工程

学号:1164134104

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3500字)

专业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实践单位:内蒙古煤田地质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实践时间: 年8月1日至 2013 年8月15日共 15天 系部名称:财务管理 班级: 11.3 姓名:费雪 学号: 201107307 2013 这是我第一次经历社会实践。对于一个大学生而言,敢于接受挑战是一种基本的素质。虽天气炎热,酷暑高温,我毅然踏上了社会实践的道路。想通过亲身体验社会实践让自己更进一步了解社会,在实践中增长见识,锻炼自己的才干,培养自己的韧性,想通过社会实践,找出自己的不足和差距所在。 在现今社会,就业问题就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招聘会上的大字报都总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面的我们这班学子社会经验又会拥有多少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在以后毕业后能真正走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的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能够在生活和工作中很好地处理各方面的问题,我来到了内蒙古煤田地质勘探有限责任公司,开始了我这个假期的社会实践。实践,就是把我们在学校所学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客观实际中去,使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有用武之地。只学不实践,那么所学的就等于零。理论应该与实践相结合。另一方面,实践可为以后找工作打基础。通过这段时间的实习,学到一些在学校里学不到的东西。因为环境的不同,接触的人与事不同,从中所学的东西自然就不一样了。要学会从实践中学习,从学习中实践。 在这次实践中,让我很有感触的一点就人际交往方面, 大家都知道社会上人际交往非常复杂,但是具体多么复杂,我想也很难说清楚,只有经历了才能了解.才能有深刻的感受,大家为了工作走到一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思想和个性,要跟他(她)们处理好关系得需要许多技巧,就看你怎么把握了.在交际中,既然我们不能改变一些东西,那我们就学着适应它.如果还不行,那就改变一下适应它的方法。让我在这次社会实践中掌握了很多东西,最重要的就是使我在待人接物、如何处理好人际关系这方面有了很大的进步。同时在这次实践中使我深深体会到我们必须在工作中勤于动手慢慢琢磨,不断学习不断积累。遇到不懂的地方,自己先想方设法解决,实在不行可以虚心请教他人,而没有自学能力的人迟早要被企业和社会所淘汰。 俗话说:在家千日好,出门半招难!意思就是说:在家里的时候,有自已的父母照顾,关心呵护!那肯定就是日子过得无忧无虑了,但是,只要你去到外面工作的时候,不管你遇到什么困难,挫折都是靠自已一个人去解决,在这二个多星期里,让我学会了自强自立!凡事都要靠自已!现在,就算父母不在我的身边,我都能够自已独立! 选择了会计专业的我,在这次实践中自然比较关注这一环。虽然在实践中只是负责比较简单的部分,但能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真正运用出来也使我颇感兴奋!在学校上课时都是老师在教授,学生听,理论部分占主体,而我自己对专业知识也能掌握,本以为到了企业实践应该能够应付得来,但是在公司里并没想象中如此容易。平时在学校,数字错了改一改就可以交上去了,但在公司里,数字绝对不可以出错,因为质量是企业的第一生命,质量不行,企业的生产就会跟不上,而效率也会随之降低,企业就会在竞争的浪潮中失败,所谓“逆水行舟,不进则退”,企业要时时保持着这种竞争状态,才能在市场中立于不败之地,就因为这样,企业会对每一个在厂的员工严格要求,每一个环节都不能出错,这种要求在学校的课堂上是学不到的,在学校里可能会解一道题,算出一个方程式就行了,但这里更需要的是与实际相结合,只有理论,没有实际操作,只是在纸上谈兵,是不可能在这个社会上立足的,所

“5+2=0”现象的思考

“5+2=0”现象的思考 “5+2=0”,也许初看到这样一个算式,你一定会产生怀疑。其实“5+2=0”它真实的反映了部分家庭教育的现状。学校教育与家庭、社会教育严重脱节,在学校里对学生进行了5天系统而加强性的教育,而当学生周末回到家里后,由于教育的不联系或滞后,在周末的二天里,学生又回到了没有教育的局面。因此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学校教育中产生的效果,于是被称之为“5+2=0”现象。 学校教育对学生的教育和影响是深远的,但目前一个不能无视更不能否认的事实摆在我们面前,随意国际、国内形势的深刻变化,学校在对学生思想道德教育方面的作用及影响在逐渐弱化,而来自家庭、社会的影响日益增强,尤其是来自家庭和社会的负面影响严重的冲击着学校的教育,学校教育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5+2=0”现象的成因 家庭教育存在问题 1、父母的人生观、价值观不正确。学生在学校里通过教育,逐渐养成了文明行为,学会了怎样正确做人,但一回到家里,所看到的、听到的却是另一回事,学生感到无所适从。下面是幼儿园门口的一对母女对话: 母亲:宝贝,想死妈妈了,让妈妈亲亲,饿了吧,今天课间吃了什么点心呢? 女儿:我最爱吃的鱼丸。 母亲:吃了几个呢? 女儿:5个。 母亲:怎么不多吃几个呢? 女儿:老师分好的,每人都是5个。 母亲:分好了还剩下有吧? 女儿:还剩下几个。 母亲:为什么不叫老师再给你几个呢? …… 类似的情况比比皆是,比如在公共汽车上,小孩想让座给老人,母亲不允许,理由是“小孩子也是照顾对象”;在公园里,孩子想捡起别人乱扔的果皮放进垃圾箱里,母亲一把打落,不许捡,理由是“又不是你扔的”;孩子在学校里被同学欺负了,父母教训孩子必须打回来,否则不喜欢你;父母在平时的言论中,处处流露出对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的渴望,教育孩子多赚钱才是唯一的有出息…… 久而久之,孩子心目中自然而然就建立起了父母亲所灌输的人生观、价值观模式。在这种家庭教育影响下,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培养遭受到前所未有的阻碍。 2、放任式的管理孩子。许多家长忙于工作、娱乐、应酬,根本无暇顾及孩子。在农村有许多家长外出打工,孩子被寄养在爷爷奶奶家或是亲戚的家里,甚至有的就孩子一个在家。“老师,我的孩子就交给你了,要打要骂随你便。”这是每逢开学许多农村学校的家长送孩子到学校时和老师说得最多的一句话。在这些家长看来,教育孩子是老师的事情,把孩子送到学校,做家长的就完成任务了。这类学生一到周末,基本是属于无人监管的状况。未成年人缺少了成年人的监管,其情况可想而知。 3、教育的关注点不同。许多家长总是会抱怨,他们的孩子在学校非常听老师的话,可到了家里简直就像变了个人似的,不听话,不爱做作业,之所以出现这种差别,是因为家长和学校的教育方法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学校培养学生是要求全面发展的,但部分家长却过分的关注孩子的学习成绩,一味的在孩子面前强调,只要学习成绩好了就可以了,对其它方面的教育就忽视了。 4、对孩子的期望值过高。有些家长不管孩子的基本情况,望子成龙,周末不让出去玩,硬逼在家里做作业、看书,一定要考到班上前几名。学生本来在学校学习就很紧张,想回到家后好好的玩一玩,做一些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可一回来又是读书,做作业,心里就有一股无名之火,逆反心理就更强了。罗森塔尔效应表明,一定的期望可以激发孩子内在的成就动机,促使孩子更加努力向上。但是过高的期望不但起不到激励作用,反而使孩子望而生畏,造成沉重的精神负担,严重的影响其身心健康成长。 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 马克思说过:“人是社会关系的总和”,我国古代有“孟母三迁”的教子典故。社会是一所大学校,社会上存在的人和事无时无处都在影响着学生的心灵,这种影响无孔不入、潜移默化,而且是渗透到根底骨子里的。不正确的社会意识和不洁的社会风气。社会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学生原本就生活在其中,时刻接受着社会的影响。过去社会对学生的负面影响相对较小些,主要原因一是社会的整体道德水准、社会风气好些,这是根本的;二是宣传媒体不发达,舆论开放度不高,并很少报到反面的信息。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目前的客观事实是:社会上出现

关于大学生结婚问题的几点思考

关于大学生结婚问题的几点思考 近些年来,不时地在报纸和电视上,看到关于大学生结婚问题的报道,前段时间,武汉的某所高校率先提出了允许在校的大学生结婚的校规,在社会上沸沸扬扬了好一阵;最近十月份,四川的某所大学同样未申请结婚的两位大学生开了结婚证明书……这既反映社会大众对大学生及大学生活的关注,也说明新的环境下大学生活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那么究竟大学生在校期间可不可以结婚呢? 对此问题,我进行了一个小规模的问卷调查,调查的对象主要集中在01级的广告两个班,共调查40人,女生22人,男生18人。 1. 可以不可以根据情况而定 男生女生男生女生男生女生 2 3 8 12 8 7 11.1% 13.6% 44.4% 54.5% 44.4% 31.8% 由此可以得知,绝大部分同学对于结婚问题能够保持清醒的头脑,毕竟自身经济条件的限制和制约,现在的大学生结婚的话缺乏必要的经济保障。 2.你认为有可能导致在校期间结婚的原因是什么? a.怀孕(72.5%) b.相爱(12.5%)c其他(15%) 29位同学选择了一,怀孕成为导致大学生结婚的直接原因,这与我们对两性知识教育匮乏的有很大关系,缺乏有关性和婚姻,家庭方面的知识,没有正确的处理好爱与性的关系,欠缺必要的避孕常识,导致不该有的结果的出现。 3.对于同居的现象,你是如何看待 a.坚决反对(25%) b.给与理解(40%) c.说 不清楚(35%) 30位的同学倾向于给与理解和说不清楚。从这一 问题更能看出,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的迷茫,对 于同居,多数人很宽容的给与理解或者觉得说不 清楚,而正是因为同居时的不谨慎而导致怀孕, 下一步就面临着结不结婚的选择,而结不结婚都 是很困苦的选择,受伤害的不只是双方,有可能 是一生的幸福与前途。 4.如果有可能,你是否会尝试同居或者结婚? a.会(30%) b.不会(70%) 28位同学在没有别的限制下,选择了会。这种开放的回答很自然,从根本上反映了广大同学的真实想法,因为有了想法而产生行动,最后导致结果,问题都是一步步的出现的。5.你是否了解国家或教育部门的对于大学生婚姻问题的有关规定? a.知道并很了解(20%) b.知道但不清楚(50%) c.不知道(30%) 只有少数同学能够很了解关于大学生婚姻问题的有关规定,大部分同学只是一知半解。比如说,很多的人都知道事实婚姻,非法同居的概念,却不能详细地了解两者的区别。 由问卷问卷可以知道,尽管绝大部分的同学知道有关的法规制度,但真的遇到同居,结婚等问题态度又很模棱两可,不反对也不支持,这也许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了整个八十年代的特点,在个性张扬的同时又无所适从。而我们的教育制度也存在的一定的偏差,对于处于成长期的青年,缺乏必要的引导和教育,导致大学生们对于两性知识,婚姻家庭方面知识的欠缺和不足,没有形成正确的家庭观,婚姻观,加强在大学课堂和课外的有关课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篇】 大学生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一】 摘要: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 大学是一个小社会,步入大学就等于步入半个社会。我们不再是象牙塔里不能受风吹雨打的花朵,通过社会实践的磨练,我们深深地认识到社会实践是一笔财富。社会是一所更能锻炼人的综合性大学,只有正确的引导我们深入社会,了解社会,服务于社会,投身到社会实践中去,才能使我们发现自身的不足,为今后走出校门,踏进社会创造良好的条件;才能使我们学有所用,在实践中成才,在服务中成长,并有效的为社会服务,体现大学生的自身价值。今后的工作中,是在过去社会实践活动经验的基础上,不断拓展社会实践活动范围,挖掘实践活动培养人才的潜力,坚持社会实践与了解国情,服务社会相结合,为国家与社会的全面发展出谋划策。坚持社会实践与专业特点相结合,为地方经济的发展贡献力量为社会创造了新的财富。 作为大学生,我们要了解社会,深入基层,深刻地学习党和国家的方针政策,学习三个代表,实践三个代表,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

兴作出应有的贡献。此次实践之行,是系科给了我学习实践的机会,是系科给了我们极大的支持和信任,我们作为国家的后继力量,只有懂得全面的发展自己,把理论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投入到祖国的建设中去,才能对得起养育我们教育我们影响我们的祖国。 社会实践活动给生活在都市象牙塔中的大学生们提供了广泛接触基层、了解基层的机会。深入基层,同基层领导谈心交流,思想碰撞出了新的火花。从中学到了很多书本上学不到的东西,汲取了丰富的营养,理解了“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真正涵义,认识到只有到实践中去、到基层中去,把个人的命运同社会、同国家的命运联系起来,才是青年成长成才的正确之路。 “艰辛知人生,实践长才干”。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社会实践活动,使我逐步了解了社会,开阔了视野,增长了才干,并在社会实践活动中认清了自己的位置,发现了自己的不足,对自身价值能够进行客观评价。这在无形中使我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定位,增强了我努力学习的信心和毅力。我是一名大三学生,即将走上社会,更应该提早走进社会、认识社会、适应社会。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社会实践使同学们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点。尤其是我们学生,只重视理论学习,忽视实践环节,往往在实际工作岗位上发挥的不很理想。通过实践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巩固和提高。就是紧密结合自身专业特色,在实践中检验自己的知识和水平。通过实践,原来理论上模糊和印象不深的得到了巩固,原先理论上欠缺的在实践环节中得到补偿,加深了对基本原理的理解和消化“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

给在校大学生的几点建议

给在校大学生的几点建议 作为一名在校的大学生我只是在一些问题上提出的的个人看法,也许有的地方不对,也许有的地方和大家的观点不一样,但是确实就是我所想所说的。下面我就从生活学习等方面说出我的想法, 一、生活方面 1、钱要花在需要的地方,18岁成人,父母供我们读大学(交学费+生活费)已经尽责了,不要再苛求别的; 2、电脑、数码相机等一些可有可无的奢侈品,请自己用奖学金买; 3、每年去一个地方旅游(费用奖学金或打工)不是单纯的玩,而是看看外面的世界,不断调整自己的发展策略; 4、多给家里打电话,不要打电话就是要钱; 5、谦虚一点,少说多听,不然出去以后,怎么死的都不知道; 6、要懂得挣钱不容易; 7、多听长者的话,记住父母告诉你的永远是对的,我们不理解只是暂时的,以后你会明白的; 8、生活上不要看不起任何人; 9、不要以为自己很聪明,这样很可笑; 10、对于家庭不好的孩子,不要自辈,没有什么大不了,路还长,自己奋斗; 11、话要说到,事要办到,领不领情那是她的事; 12、我不反对谈恋爱,但不要把课外时间全部用来谈情说爱和研究如何ML; 13、大学生同居可以理解,但是女孩子们请考虑清楚,在为你的所爱献出第一次值得否?要为自己、父母和你的下一代负责;对于男生,如果你不能为她披上嫁衣,请停止你那解开她衣扣的手,要有责任感,感情不是儿戏; 14、如果在大学你交不到知心朋友,那么在社会上就更不可能了,同时要反思自己为什么没有朋友; 15、尊敬长辈,甚至于你的学长、学姐,她们的一句话可以改变你的大学生活; 二、学习与思想上 1、尽已所能入党,你不要去抬扛,你入不上那是你不行,不要找借口; 2、不要和辅导员、老师顶撞,吃亏的是自己,记住你是学生,社会最底层,教授家的一条狗都比你地位高;

关于注意瞬脱现象的思考

对于竞技体育中的注意瞬脱现象的思考 研究生部2011级2班梁乐 1.关于注意和注意瞬脱 1.1注意的概念 注意是指主体心理活动指向刺激并对其做出选择应答的一种意识调节状态,在运动领域,作为众多心理因素的基础和桥梁,注意不仅对运动技能的形成和发展有监控和调节的作用,还是运动员是否能够有效地实施运动技能的关键所在。所以,运动员的注意能力特征的研究一直受到运动心理学界的广泛关注,也有大量的相关研究。 1.2注意瞬脱的概念 Broadbent(1987)年在实验中首次发现,被试对单词流中前一个目标单词的准确辨认使得他们很难辨别在该词后约500ms内呈现的另一个单词。在快速系列视觉呈现(Rapid Serial Visual Presentation,RSVP)中当快速连续地呈现不同的刺激时,如果只要求被试识别一个目标刺激,被试能够准确的报告;但如果要求被试辨认在第一个目标刺激(T1)后很短时间内呈现的第二个目标刺激(T2),对T2的辨认能力下降,表明了注意加工在时间维度上的有限性,这种现象称为注意瞬脱(Attention Blink,简称AB)。它是一种暂时性的注意缺陷,近年来对注意瞬脱的研究已成为认知心理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 1.3注意瞬脱的研究意义 近年来的国内外运动领域的关于注意瞬脱现象的研究,主要针对的是注意瞬脱及其群体差异,这些研究预示着注意瞬脱在心理选材、训练定向、训练状态的监控和有针对性的注意训练及比赛中制订技战术对策等多方面广泛的应用。 2.注意瞬脱在运动领域的研究 自1992 年Raymond 等人对注意瞬脱展开研究以来,有关AB 的研究涉及方方面面,意义也越来越丰富。不仅从理论角度展开,而且从实践应用的角度也展开了研究,更好的揭示了人类现象的本质,加深了对人类意识本质的理解,也提高了人机系统的有效匹配,特别

陪读现状调查.

“中国特色教育的衍伸:陪读”现状调查报告 ——“孟母三迁”迁来了什么摘要: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时代的不断进步,人们对教育越来越重视,而陪读现象更是愈演愈烈,已成为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它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重视成绩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陪读现象,其中主要集中在高中阶段。作为一个社会群体,陪读群体的陪读心理、陪读形式、陪读影响都是值得我们去深入了解分析的,从中找到相应的解决方法,为家长提供更好地教育孩子的方式。而作为一种愈演愈烈的现象,给社会又带来了哪些影响更是值得我们去探究的。 关键词:陪读;心理;原因;影响;建议 前言 陪读现象是在应试教育体制下,人们不得不越来越重视成绩而迅速发展起来的。从小学到中学,甚至到大学都不同程度地存在陪读现象。所谓“陪读”就是指家长为了孩子能更好的学习,能考上好的大学,有好的前程,牺牲了自己的时间、金钱、精力甚至事业,照顾上学孩子的生活起居的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式。中国社会科学院教育研究所的一项调查报告显示:当今中国,36.8%的家庭存在陪读现象。[1]一系列的经验表明,并且随着时间的迁移,陪读群体在陪读心理、陪读形式、陪读层次方面已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不管是新闻媒体,还是社会学家、教育学家、心理学家都无法无视他们的客观存在以及其行为对社会产生的影响,也受到了许多专家学者的关注。此次我们在调查过程中翻阅了大量资料,走访了本地区的一些学校附近的出租屋,并进行了问卷调查与分析。 一、研究概况 [2](一)历年的研究情况 表1各年关于陪读现象研究的文献及百分比(单位:篇) 年份篇数百分比(%) 1994 3 2.9 1996 2 1.9 1998 1 1.0 2000 3 2.9 2003 12 11.7 2004 23 22.3 2005 23 22.3 2006 28 27.2 2007 8 7.8 合计103 100.0 从表1、图1可以看出1994年“陪读”作为一个社会现象开始被人关注后,

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对大学生婚前性行为的看法 09级英本(2)班王家琴2009031056 婚前性行为是一个较为广泛的概念。性科学研究按照性欲满足程度的分类标准,将人类性行为划分为三种类型:一是核心性性行为,即两性性行为:二是边缘性性行为,如接吻、拥抱、爱抚等;三是类性行为。本文所指的婚前性行为属第一种范畴,它是指男女双方在恋爱期间发生的性交行为。其特点是双方自愿进行,不存在暴力逼迫。 发生婚前性行为的大学生,往往是受西方“性自由、性解放”观念的影响,而不过多思考地跨越了性的界限。当今社会对大学生恋爱过程中的婚前同居、婚前性行为现象众说纷纭,即使在大学生群体中,对此也看法不一。有些人认为在双方自愿的情况下,同居不失为一种恋爱的方式,且有益于彼此的更深了解和交流;另外一些人会考虑,一旦发生关系后,万一恋爱失败,会给双方,尤其是女方造成巨大的身心创伤。那些发生关系或同居后的大学生恋人有多少最终步入婚姻殿堂,我无从得知,但大学生恋人发生婚前性行为、同居的日益普遍确是我们不能忽视的一个事实,这应该引起我们大学生群体乃至整个社会的关注与思考。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传统的性道德观念受到很大的冲击,特别是青年大学生发生婚前性行为的比例很高。而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直接影响着婚前性行为的发生。“凡是在食堂、自习室、教学楼前当

众疯狂接吻的——都是开不起房的!”这是某高校BBS上曾经一度引来很多争议的一句话,其后果是直接导致很多在谈恋爱的大学生都去校外“开房”。由此我们也可以很轻易的看出,当代大学生对于“婚前性行为”的态度的开放程度有多高。 大学生处于青春后期,在性激素的作用下,随着性生理快速发育,产生强烈的性欲望和本能的性冲动,同时性心理也趋于成熟,产生强烈的性意识。他们有活跃的性情感、性思维,对性问题极为敏感、好奇。再加上现在的大学生在校期间谈恋爱现象的普遍存在,因此,很多青年男女异性之间从简单的亲密交往(包括接吻和性爱抚)层面到深层次的异性交往(包括性交、同居)层面,很多时候都只是时间问题。那么,针对这些现象和问题,作为当事人的青年大学生的态度如何呢? 现在我们与西方国家经济及文化的不断沟通融合,社会涌现出一个新的问题——婚前性行为。据统计27.7% 的男性与34.4% 的女性坦言目前他们有稳定的恋人。有过婚前性行为的,男生15% ,女生13%。首次发生性关系的平均年龄男生为 18.7岁左右,女生为 19岁左右,年龄呈越来越小的趋势。现在女大学生的处女率仅是38%,这些数据反映了婚前性行为在大学生中也非常普遍。 婚前性行为,总是被社会主流文化所不容。中国的传统文化,向来是"男女授受不亲",结婚也要"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女孩的贞节比什么都重要。虽然受西方思想的影响,社会开放了很多,但大多数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5篇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15篇 父母给了我们生命,他们为我们呕心沥血,操劳大半辈子,期望我们有一个很好的前程,我们应怀以感恩的心来对待他们,让他们明白我们也时刻在想着他们。 不一样于紧张的高中生活,大学的生活是十分宽松的、自由的,很多时间成了学生的课余时间,他们对于这些时间,有不一样利用方式。16.39%的学生选取去做家教或兼职,这样不仅仅能够减小家庭的负担,还能够增加自我的工作经验和生活阅历;34.32%的学生选取上网(玩游戏、聊天等),他们一旦闲下来,就觉得生活很空虚没意思;还有20.15%的学生选取学习,他们解释说:一切都是虚的,仅有自我学到了真本事,那才是真的!当然还部分人会选取做些其他的事情来打发这些课余时间。总之,不管怎样利用这些时间,只要在不影响学习的状况下,过的充实,那么你就做的就很成功。 专家推荐,大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就应在入学时开始,大学生从大一齐就就应思考个人所学专业未来的发展,需要掌握哪些知识和潜力,掌握这门知识,能到哪些行业和企业去,自我是否喜欢未来的这个职业,而不是简单地根据教学安排和教材开始自我的大学学习和生活。在所调查的人群中14.7%有明确的规划,但有61.76%的人想过规划,但都没有做出来,还部分人根本就没规划过。在大学期间,大学生对自我的发展规划不明确,不能运用职业设计理论,规划未来的工作与人生发展方向,这种状况严重影响了学生对就业的提前准备和准

确定位,甚至影响对工作的适应性。另一方面,大学生也就应自觉到去做,不应产生依靠的心理,什么事都地别人帮忙,要学会自立! 职业生涯:是指一个人一生工作经历中所包括的一系列活动和行为。职业生涯规划分为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和组织的职业生涯规划,个人的职业生涯规划是指在对个人和内部环境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透过对个人兴趣、潜力和个人发展目标的有效规划,以实现个人发展的成就化为目的的而做出的行之有效的安排。 作为一项系统工程,职业生涯规划虽受社会发展的需求的制约,但更多的是受大学生个人自身素质影响,因为职业生涯规划不是社会或学校强加个人身上的实施方案,而是当事人在内心动力的驱使下,结合社会职业的要求和社会发展利益,依据现实条件和机会所制定的个人化的实施方案。但由于我国长期受包分配思想的影响,高校对大学生的就业指导手段落后,更谈不上对大学生进行个性化的职业生涯规划和设计。随着社会形式、生活方式、就业方式、利益主体等方面的多样化,高校应建立相应的职业生涯规划咨询机构,按照职业生涯规划理论,从多方应对大学生将来的职业规划带给科学的指导。我相信如果中国每所都能这样作的话,中国的大学生的未来会更加完美,中国的未来将不可限量,中华民族将会走的更远! 社会实践调研报告(八): 调查目的:时下,大学生经过利用课余时间找份兼职工作打打工或在假期进取参与社会实践,打暑期工、实习体味生活已经成为了一股热潮。对大多数学生而言,挣钱是打工的首要目的。有的却认为挣

大学生恋爱观个案访谈

个案访谈大学生恋爱观 一、基本信息 时间、地点、访谈对象(性别、年龄、院系、专业等) 二、访谈问题 1.你的初恋是什么时候? 2.你是否考虑(或正在)在大学谈恋爱呢? 3.你认为大学生恋爱可靠吗? 4.你对大学生恋爱持什么态度?你认为大学是恋爱的最佳年龄阶段吗? 5.(如果)你在大学恋爱,你觉得最重要的一个原因(动机)是什么?【本人观点】你觉得大学生恋爱的目的是?【他人观点】 6.就大学生谈恋爱对自身的影响,你怎么看? 7.你觉得(大学生)恋爱与婚姻挂钩吗?或者恋爱与婚姻是什么关系? 8.你觉得恋爱给双方带来什么影响(好处、坏处)?会影响生活、学习吗? 9.关于谈恋爱的事情(如果你谈恋爱了)是否会和父母说? 10.你会怎样要求你的恋人?或对他(她)有什么样的要求?或者你会选择什么样的异性谈恋爱?【理想、或现实】 11.如果你们之间吵架了、闹矛盾了,你会怎么对待? 12. 你觉得一段甜蜜的恋爱关系立在什么基础之上?影响恋爱关系的因素有哪些? 13. 每个月的恋爱消费是多少(花费于恋爱上的费用)?你觉得金钱对恋爱的影响大吗? 14. 就业时,你有可能获得一份理想工作,但是必须在恋人和工作之间做出选择,你会选择哪个?(或者恋爱和学业发生冲突,你会如何选择?)请谈谈原因? 15. 恋爱时你会放弃恋爱对象和另一个更优秀的人在一起吗?

16.你愿意为你的另一半改变自己吗?或者恋爱对方会对你有何影响? 17. 如果当恋爱失败时,你觉得对你以后的学习、生活有什么影响? 18. 你对恋爱中的大学生同居或婚前性行为有什么样的看法? 19.你认为理想的结婚年龄是多大?在谈恋爱期间,你会考虑以后的婚姻吗? 20.你觉得父母和恋人,哪个更重要?结婚后你会如何对待对方的父母? 三、总结评价 略

对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对农村家长进城陪读现象的观察与思考 ××× 近年来,我县基础教育发生显著变化,由此产生了许多新事物、新情况、新现象。其中,农村家长进城陪读成为一个很明显的现象。 一、农村家长陪读现象的狭义界定和主要表象 在这里,仅就我县教育发展的情况以及它对人们产生的影响,限定在义务教育阶段范围内进行表述。所谓农村家长陪读,是指农村学生流入县城学校就读之后,学生家长跟迁与子女入住县城,全提专职提供有关的系列保障服务,形成家长陪同子女就读的行为。 农村家长陪读这个现象有三个明显的表象特征: 1、凡跟迁家庭,多数必在子女就读学校附近租赁房屋。 2、凡陪读家长,多数必是家庭主妇,而且天天几乎无所事事。 3、凡陪读,多数必是出于对子女生活上和学习上的双重照料。 二、农村家长陪读的利弊及其衍生结果 农村家长陪读这一现象的褒贬很难一下子评判下定论,必须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1、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宽裕的,家长转迁并陪同子女就读县城学校,一则不会对家庭日常生活造成大的影响;二则有利于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三则能予以子女生活上的精心照顾。在这种前提和保障的情形之下,“陪读”不失为家长的明智选择。

2、家庭经济条件较为困难的,陪读就首先导致两个弊端: 第一个弊端是,大大加重了家庭生活的经济负担。一般情况下表现为,租赁费、水电煤费用、家庭劳动力的搁臵与损失、其它日常费用的额外支出等等,均大大高于农村环境。 第二弊端是,严重透支了家庭男劳动力。表现为,女主妇抛弃了理应在农村承担的事务劳动而转变得无事可做,把其应承担的劳动力转嫁于男劳动力身上,迫使男劳动力多干活,干苦活、累活、脏活,于高危行业的活。这些严重超出男劳动力承受力的“超重超限”情况,又大大增加了家庭男人的身心压力。在这种情形之下,“陪读”就是“陪罪”。可以说,在某种意义上,家庭为了子女的美好前途,就是一次拿生活命运作注的“博奕”。因此说,从显性角度看,“陪读”已成为这类家庭的无奈之举。从隐性角度看,“陪读”又导致新的农村家庭返贪。这是阻碍新农村发展的潜在因素。 上述两种类型的陪读情形,陪读家长除做好子女食宿服务之外,大多无所事事,再加之他们多是素质不高的人,不利于小区管理,为社会埋下了治安隐患。再者,陪读家长多成为了子女学习生活的盯梢者,对子女的成长又无形中带来心理上的不良影响,有的甚至导致子女的严重抵触情绪。从而也从客观上造成了陪读家长良好期望的“物极必反”。 还有一个特别值得引起关注和反思的情形是:大量的农村学生向县城学校转移,直接造成“大班额”现象。换个形象的说法,就是县城学校教室越来越“小”,显“挤”;农村学校教室越来越

关于大学生如何看待同居的英语作文

关于大学生如何看待同居的英语作文 Nowadays,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is common and popular and this phenomenon has extended to the campus. More and more college student lovers choose to live together off campus. This phenomenon has aroused great public concern and there are much discussion on its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Admittedly, college students’ cohabitation has its advantages. One of them is that the lovers can know each other better by living together. They can decide whether their romantic relationship should go on. Secondly, cohabitation matures college students and improves their sense of responsibility. However, there are also many problems resulting from the cohabitation on campus. A good example to illustrate this point is that some girls might be hurt by their irresponsible boyfriends. Besides, living together will involve many trivial things, which of course will influence their study. From my point of view, it is unwise for college student lovers to live together during their education. After all, premarital cohabitation is not an easy thing, which is too early for college students who are not mature enough. Therefore, I suggest that the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篇】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三篇】 调查对象:大学生成长成才,是高等院校普遍关注的问题。而大学生社会实践已成为培养合格大学生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决不能忽视或放下大学生社会实践。因此这次调查就选取了在读大学生5名,其中广州大学名,中山大学1名,广东外语外贸大学1名,华南理工大学5名,广东工业大学5名。年级分别为大一学生5名,大二学生3名,大三学生15名。调查资料:本次调查透过对大学生有否参加过暑期工、兼职或实习,最想参与何种社会实践,所参与的打工或实习是否与所学专业相符,能否体现实践与理论知识相结合以及在工作或实习中获得了什么等问题进行展开。 调查结果:从调查中发现,许多大学生都认为兼职是大学生的第二个“课堂”,透过兼职能够学到许多宝贵的东西。“存在就是合理”,职业没有高低之分,无论什么职业都有其可取与不可取之处,就看自己的需求。 在调查中发现没有人在参加社会实践上选取“参加‘三下乡’活动”一项,说明当代大学生与以往的大学生相比较,他们的求学经历、生活条件、所处社会大环境都相对优越,也没有经过必要的挫折教育,因此,他们意志往往比较脆弱,克服困难的潜力也较差,常常是对社会的要求较高,对自我的要求较低。当前,大学生的职责意识日益成为社会关注的

热点问题,职责意识和诚信意识成为不少地方采用人才的两个新标准。大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是促进大学生素质教育,加强和改善青年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引导学生健康成长和成才的重要举措,是学生接触社会、了解社会、服务社会,培养创新精神、实践潜力和动手操作潜力的重要途径。参与“三下乡”实践,其目的是为了支援农村的教育事业,同时给农民带去相应的指导,本着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同时把自己在学校学到的知识与劳动实践相结合,并从群众中学到做人做事的道理,用于明白自己的将来的学习生活工作。此刻大学生,除了一部分学生来自农村以外,很有一部分是来自城市的,往往这些学生家庭环境好,父母亲更是不允许或者不支持自己的孩子参加所谓的“三下乡”实践活动,这样,学校所提倡的透过“三下乡”实践活动来提高学生素质的目的就未能够到达。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三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实践是人自觉改造客观世界,使外部对象发生某种改变的现实的物质性活动。实践是人的活动,而人是社会的人,处在必须的社会关系之中,因此,实践不是单个人孤立的行为,而是社会的活动。所以,实践作为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一个阶段,是在社会历史中不断发展演变的。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三下乡”是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在新时期的深化发展,是促进农村两个礼貌建设的有益补充,具有重要的现实好处和长远好处。实践出真知,社会

对当今一些文化现象的思考

对当今一些文化现象的思考 不得不承认如今的中国国力强盛,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国际地位也得到了明显的提升,中国正快速走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前进道路上。但是,物质是获得了极大地丰富,精神呢?我觉得在改革开放以来精神一直是在物质的后面,而决定这两者之间行走速度的是国家政策。没错,十年文革之后,中国还是世界上最穷的国家之一,一穷二白,基础薄弱。在面对这种严重局面的情况下,邓小平敏锐的观察到经济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根本,只有经济发展上去了,其他的问题才能放到桌面上进行谈论。站在当今时代,回头看看,低头想想,那个时代做出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发展是第一要务的决定确实是明智的。实际上很简单,国家在某种程度上与人认识很像的。首先,人是一个动物,人生存下去的第一步就是有饭吃、有衣服穿。在满足这些生存需求之后才能进一步思考要提高文化修养,提升精神境界。所以春秋战国时的管仲曾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邓小平与管仲都是彻头彻尾的实用主义者。那么在注意发展经济的同时,忽略精神层面的建设会导致什么结果呢?打个比喻,经济与精神好比人的两条腿,行走的人好比国家。光关注经济腿的养护,却对精神腿的忽视最后将导致腿的一粗一细,人又怎能走的又快又好呢?作为国家也依然。只是想提醒一下,精神建设的落后或许不但会阻碍经济的良好发展,还可能会夺走发展的成果,这绝不是什么危言耸听。接下来我将说对现今社会中一些现象的思考。 对艺术低俗化,娱乐化的思考 所谓的艺术包括的方面有很多,这里我主要想讲一下文学作品,各种电视和网络节目包括综艺节目、电视剧、电影。首先谈谈文学作品。以前作家想出版一本书必须的经过出版商这一关,然而互联网时代的来临让每一个人都可以写点文章然后发布到网上,这就造成文学水平的参差不齐。人本身都是有惰性的,是一种渴望享受的动物,而学习有时候是枯燥无味的,对于太有用的书反而没几个人读。而对于那些内容简单,情节又跌宕的低俗化,娱乐化小说人们似乎更愿意读。看看每年图书销量榜上,那些没什么文学涵养的人的作品往往名列前茅,对于那些真正的文学大家的作品却鲜有人问津。每年的作家富豪榜上也是那些低俗化作家收入可观,什么郭敬明,唐家三少等等。对于他们的作品我是一点都不看,我怕脏了我的眼睛。就算有点文学价值,那能比得上那些真正的作家吗?现在社会上把写作的出发点搞错了,写作首先为了人类文化事业而写,其次才是为了挣钱,为了生存。当现在很多人只是为了挣钱,完全忘记了文学存在的真正理由。究其根本,我看就是市场经济的原因,市场就是供需关系,人们需求什么,就会有人供应什么,人的哪方面需求大,哪个行业就发展的好。就文学而言,大部分人都是普通人,精神层面不高,因此对文学作品的文学性要求也不高,所以低俗化,娱乐化的文学作品应运而生,人们又将其推波助澜,于是造成今天的局面。电视和网络节目也有种娱乐化,低俗化的现象。电视上各种相亲节目,选秀节目等等充斥在电视上。有人说打开电视无非就两种情况:灭灯和转椅。很形象的倒出了电视节目的问题。网络上的问题也是如此,甚至更严重。打开页面,什么明星结婚了,什么明星出轨了,什么明星开演唱会了等等,还有明星参加各种综艺节目啊,明星主演的电影电视节目啊,我天哪!似乎我的电脑被明星塞满了一般,我周围的同学似乎挺喜欢这种现象的,一闲下来就看各种娱乐节目,然后笑笑,一天就这么过去了。大家说到那个明星,关于他的一切包括身高,家人似乎都了如

中学生陪读现象的调查分析

银川十八中陪读现象的调查分析 摘要 “陪读”是一个用义广泛而复杂的概念,这里主要指家庭教育中,父母针对儿童的学业而以儿童为中心所进行的学业和生活上的陪护。父母陪读是一种特殊的家庭教育形态,近年来在我国尤显突出。随着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家长对子女的教育也愈来愈重视.除了对子女大方的教育投资外,越来越多的家长更是身体力行,加入到“陪读”一族。陪读作为我国家庭教育中的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近几年来愈演愈烈,有的家长不惜放弃工作,专职陪读.有的甚至上演了新版“孟母三迁”。越来越庞大的陪读家庭出现在很多中小学名校甚至大学附近。本文立足于这一现状,对银川十八中进行了一个简单的调查分析,对其进行了原因探析、利弊分析并且总结了相关策略,期望各位陪读家长能够对当前的陪渎现象有正确的认识,并作出积极的反应。 关键词:父母陪读,原因分析,利弊分析,对策 Abstract With a broad and complex with righteousness concept, here mainly refers to the family education, parents to children education and children centered by parents with escort on academic and life is a special form of family education, in recent years in our country is all the more remarkable with the advent of the era of knowledge economy, the parents for their children education also more and more attention. In addition to generous to children education investment, more and more parents are physically, to join with gens with family education in China of a special kind of social phenomenon, intensified in recent years, some parents do not hesitate to give up work, full-time with. Some even made the new MengMuSanQian from countryside to the towns, from town to town, growing with the family appeared in many schools of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and even universities. Keywords:Parents accompany studying, analysis of causes, analysis of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countermeasure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随着个人的文明素养不断提升,我们都不可避免地要接触到报告,不同种类的报告具有不同的用途。在写之前,可以先参考范文,下面是WTT为大家收集的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社会实践调查报告1 一、调查概况 我于xx 年9 月份,对我实习的一所省重点中学的学生的学习心理状况进行了调查。通过调查研究,对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有了初步的了解,为准确地把握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动向,深化教学改革,加强教育教学的针对性,提高教育教学的实效性,探索实施素质教育的新路子,提供了客观依据。 二、调查的具体目标和方法 (一)具体目标 1、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 2、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特点 3、当前中学生的学习心理成因及对策 (二)调查方法

学生问卷,内容涵盖教育价值观、学习态度、学习需求和学习目的四个方面。问卷调查在六中学进行,共发问卷80 份,回收有效问卷70 份,接近理想的高效样本数。 三、调查结果对学生问卷调查分析,中学生的学习心理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一)中学生的学习心理现状分析 1、教育价值观调查显示,大部分中学生具有较为明确的教育价 值观。 74%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提高自身素质,10%的学生认为学习的作用是为了考大学,16%的中学生没有考虑。 调查还显示,中学生的教育价值观带有显著的经济社会特征。他们认为,青年人的经济收入与受教育程度成正比,其中65%的学生认为大学生挣钱多,25%的学生认为高中毕业生挣钱多,8%的学生认为初中毕业生挣钱多。 2、学习态度 调查结果表明,67%的学生对学习的热情较高,24%的学生 对学习的热情中等,9%的学生害怕学习。这与他们考大学意识淡化是相一致的。值得注意的是,害怕学习的学生数占相当份额。而且,我们在调查中还发现,90%的学生都有自己最讨厌的课程。学生害怕学习或讨厌某些课程的根本原因,一是与教师的教学方法紧相关;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