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博弈策略分析
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制度分析
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制度分析随着我国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和改革,民营银行作为金融领域的新兴力量,其市场准入制度备受关注。
民营银行的设立和发展,对于丰富金融服务供给、提高金融市场效率、促进金融创新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然而,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并非毫无限制,而是需要遵循一系列严格的制度和规范。
一、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制度的背景和意义在过去,我国金融体系主要由大型国有银行主导,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多样性相对有限。
为了打破这种局面,引入更多的市场竞争,促进金融资源的优化配置,民营银行的发展被提上了日程。
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制度的建立,旨在规范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的条件和程序,保障金融体系的稳定和安全,同时为民营资本提供公平、透明的市场机会。
其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促进金融服务的多元化。
民营银行可以根据不同客户群体的需求,提供个性化、差异化的金融产品和服务,填补传统银行服务的空白。
2、激发金融创新活力。
民营银行在经营模式、风险管理、金融科技应用等方面往往更具创新精神,能够推动整个金融行业的创新发展。
3、提高金融资源配置效率。
民营银行更加贴近市场和客户,能够更有效地将资金配置到实体经济中,支持中小企业和民营企业的发展。
二、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主要制度要求1、资本要求民营银行的设立需要有充足的注册资本。
这不仅是保障银行运营的基础,也是抵御风险的重要保障。
资本要求的设定通常会考虑银行的业务规模、风险承受能力以及监管要求等因素。
2、股东资质股东的资质和信誉是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重要考量因素。
股东应具备良好的财务状况、信誉记录和行业经验,并且不存在违法违规行为。
同时,对控股股东和主要股东的持股比例也有一定的限制,以防止股权过于集中带来的风险。
3、治理结构完善的治理结构是民营银行稳健运营的关键。
包括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层的设置,以及职责分工、权力制衡等方面都需要符合监管要求。
4、风险管理体系民营银行需要建立健全的风险管理体系,包括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等方面的管理策略和制度。
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的博弈行为分析
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的博弈行为分析“市场进入”的本质就是企业受到利益诱导,以其所拥有的资本、劳动或技术等要素资源,在不同市场、地域或行业之间的转移。
“银行业市场进入”是指暂时处于银行业以外的生产要素以各种方式进入银行业的过程。
当前我国银行业改革的一个重要背景,就是面临具有“2+2+2”特点的市场进入。
“2+2+2”的特点,即包括“新设”和“参股”两在种进入方式、“内资”与“外资”两类进入资本、“大中城市”与“非大中城市”二元进入区域。
因此,我国的银行业市场进入不是单一的问题,而应是综合考虑“2+2+2”的有机整体,即“市场进入篮子”。
这种市场进入,对我国的银行业改革乃至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推进具有重要的影响。
博弈论是研究市场进入问题的重要工具,然而目前从博弈论的视角对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问题进行研究的文献尚不多见。
因此本文旨在运用博弈论的研究方法、围绕“2+2+2”的特点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进入进行系统、动态的分析。
论文首先提出了研究问题,分析了“2+2+2”的特点,以及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过程中的不平衡性,从而提出了问题的研究意义与方法。
论文尝试着在以下方面有所创新或突破:提出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的“2+2+2”的特点,并且将这个特点作为论文展开分析的一条主线;在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对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进行“适度开放”的政策建议;论文将一些经典博弈模型与我国银行业市场进入的博弈行为进行结合,同时得出了一些与我们通常认识不同的结论。
论文的结构安排构成了纵轴以时间为主线,横轴根据“2+2+2”展开的“总—分—总”分析的复合结构。
论文对我国银行业的市场进入博弈行为分为“进入前、进入时、进入后”三阶段进行分析,其中在进入时与进入后两个阶段又针对“新设”和“参股”两种进入方式进行分别分析,在此基础上又综合三阶段对两种进入方式的博弈选择进行了分析。
相应地,论文研究的博弈行为主要包括进入前的博弈行为、进入时的博弈行为、进入后的博弈行为、以及综合进入三阶段的进入方式博弈行为。
我国民营银行战略选择研究
我国民营银行战略选择研究摘要:随着民间资本进入金融业门槛的降低,社会上会出现越来越多的民营银行。
本文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民营银行的内部优势、内部劣势、外部机会和外部威胁进行了分析。
根据分析结果,指出民营银行应该采取SO+ST战略。
关键词:民营银行;战略;SWOT分析一、文献综述关于民营银行战略问题,国内学者的研究比较欠缺。
谢坤锋(2004)通过考察我国银行业市场结构现状和竞争状况,指出在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下,银行业出现了低水平过度竞争问题。
如果考虑民营银行的因素,那么我国银行业的过度竞争将会影响银行业乃至整个金融体系的稳定性。
在未来竞争中,民营银行应根据市场规则制定目标聚集战略、成本领先战略、资本扩张战略和人才战略,以获得竞争优势。
王慎之(2003)分析了我国民营银行建立的理由、条件、发展目标模式,认为民营银行有助于支持产业活动,实现公民产权和向有产者转化。
王竞达、王海燕(2004)通过对民营银行发展的现实条件分析,指出通过放松市场准入;吸引民间资本对现有的中小银行进行民营化改造;准确定位民营银行;尽量减少政府干预等措施可以促进民营银行的发展。
以上成果对本文而言或是提供了理论借鉴,或是形成了逻辑起点,无疑,是重要和必须的。
2013年7月国务院发布的《金融支持经济结构调整和转型升级的指导意见》(简称“金十条”) 提出“尝试由民间资本发起设立自担风险的民营银行”,随后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要“扩大金融业对内对外开放,在加强监管前提下,允许具备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中小型银行等金融机构。
”可见在不远的将来,社会上会有越来越多的民营银行出现。
课题组运用SWOT分析方法对民营银行的战略进行研究,以期有助于我国民营银行的发展壮大。
二、SWOT分析概述优势—劣势—机会—威胁矩阵,即 SWOT矩阵, 是一种重要的企业战略匹配工具。
是对企业发展所处的优势因素(Strengths)、弱势因素 (Weaknesses)、机会因素(Opportunities) 和威胁因素(Threats)依次进行分析,并依照一定的次序, 按矩阵形式排列起来, 从按照控制或减弱不利因素影响,发挥自身优势出发,把各种因素相互匹配起来加以分析,从中得出一系列战略结论。
《民营企业间的博弈逻辑分析》范文
《民营企业间的博弈逻辑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的竞争与博弈日益成为经济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旨在分析民营企业间的博弈逻辑,探讨其背后的经济规律和策略选择,以期为相关企业和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
二、民营企业间的博弈背景民营企业间的博弈主要发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资源、利润等展开竞争。
这种竞争不仅体现在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还涉及到企业间的合作与联盟、资本运作、品牌建设等多个方面。
三、博弈逻辑分析1. 价格竞争与策略选择价格竞争是民营企业间最常见的竞争方式之一。
在价格竞争中,企业需要权衡价格与利润的关系,选择合适的价格策略。
当市场需求较大时,企业可以通过降低成本、提高生产效率等方式来降低产品价格,从而获取更大的市场份额。
反之,当市场需求较小或竞争对手过多时,企业则需通过差异化竞争、提高产品质量等方式来避免价格战。
2. 资源争夺与策略联盟在市场经济中,资源是企业的生命线。
民营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会展开激烈的争夺。
同时,为了降低竞争风险、提高竞争力,企业间会形成策略联盟,共同争夺资源。
这种联盟可以是基于共同利益、资源共享、风险共担等目的而形成的长期合作关系。
3. 资本运作与并购重组资本运作是民营企业发展的重要手段之一。
通过资本市场、股权转让、并购重组等方式,企业可以快速扩大规模、提高竞争力。
在资本运作中,企业需要权衡风险与收益的关系,选择合适的投资方向和合作伙伴。
同时,企业还需要关注并购重组后的整合问题,确保企业文化的融合和业务的协同发展。
四、策略建议1. 强化自身实力:民营企业应不断提高自身实力,包括技术创新能力、管理能力、市场营销能力等,以应对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
2. 优化供应链管理:通过优化供应链管理,降低采购成本和库存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
3. 拓展国际市场:积极拓展国际市场,参与国际竞争,提高企业的国际化水平。
4. 加强合作与联盟:通过合作与联盟,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提高企业的整体竞争力。
《民营企业间的博弈逻辑分析》
《民营企业间的博弈逻辑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发展,民营企业作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其间的竞争与博弈日趋激烈。
本文旨在分析民营企业间的博弈逻辑,探讨其背后的经济规律和策略选择,以期为相关企业和决策者提供参考。
二、民营企业间的博弈背景民营企业间的博弈主要发生在市场经济环境中,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资源、人才等,展开激烈的竞争。
这种竞争不仅涉及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的竞争,还涉及到企业战略、组织结构、企业文化等多个方面的较量。
三、博弈逻辑分析1. 竞争与合作并存民营企业间的博弈并非完全是竞争关系,合作也是其中的一部分。
企业之间通过合作可以共享资源、降低成本、提高效率,从而在竞争中获得优势。
然而,合作与竞争并非完全独立,而是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关系。
在某一时期,企业可能会选择合作以共同应对外部竞争;而在另一时期,为了争夺市场份额,企业又可能展开激烈的竞争。
2. 策略选择与博弈均衡在民营企业间的博弈中,企业需要制定合理的策略以应对竞争对手。
这些策略包括价格战、产品差异化、品牌建设、营销策略等。
企业在制定策略时需要考虑自身实力、市场需求、竞争对手等因素,以达到最佳的博弈效果。
当企业之间的策略达到一种相对稳定的状态时,就形成了博弈均衡。
这种均衡并非绝对稳定,而是动态变化的,企业需要根据市场变化和竞争对手的策略调整自己的策略。
3. 资源争夺与优势构建民营企业间的博弈还体现在对资源的争夺上。
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财力、信息等,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企业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争夺资源,以构建自己的竞争优势。
这些手段包括提高员工素质、扩大生产规模、拓展销售渠道、加强技术创新等。
在资源争夺的过程中,企业需要权衡投入与产出,以实现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四、案例分析以某电子产品行业为例,该行业中存在着多家民营企业,它们之间的博弈主要体现在产品价格、质量、服务等方面的竞争。
为了在竞争中获得优势,各企业纷纷采取不同的策略。
《民营企业间的博弈逻辑分析》
《民营企业间的博弈逻辑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市场经济体制下,民营企业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间的竞争与博弈成为经济活动的重要表现。
民营企业间的博弈不仅体现在市场竞争的表面,更是在深层次上反映着企业战略决策、资源分配、利益关系等多方面的逻辑关系。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民营企业间的博弈逻辑,以期为企业在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中谋求发展提供参考。
二、民营企业间的博弈现状民营企业间的博弈主要表现在市场份额争夺、资源抢占、技术创新等方面。
由于市场环境的不确定性和企业间利益的差异,使得企业间的博弈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
一方面,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往往采取价格战、广告战等手段;另一方面,企业间在资源、技术等方面的竞争也日益激烈。
三、博弈逻辑分析1. 竞争与合作并存民营企业间的博弈并非完全的竞争关系,合作也是其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企业间通过合作可以实现资源共享、风险共担,从而提高市场竞争力。
在竞争与合作之间,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环境和自身实力进行权衡,制定出适合自己的战略决策。
2. 利益驱动的博弈民营企业间的博弈本质上是利益之争。
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利益最大化,往往会采取各种策略和手段。
在博弈过程中,企业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成本收益比,以及与其他企业的利益关系,以制定出最优的决策。
3. 策略与决策的博弈在民营企业间的博弈中,企业的策略和决策是影响胜负的关键因素。
企业需要根据市场环境和竞争对手的动态变化,灵活调整自身的策略和决策。
同时,企业还需要充分考虑自身的实力和资源状况,以制定出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决策。
四、案例分析以某行业为例,该行业中多家民营企业间存在着激烈的竞争。
其中,A企业和B企业作为该行业的两大巨头,一直处于竞争状态。
为了争夺市场份额和资源,A企业和B企业采取了多种策略和手段。
然而,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和双方实力的变化,A企业和B企业逐渐认识到合作的重要性。
于是,双方开始进行合作,共同开发新产品、拓展市场等。
通过合作,A企业和B企业实现了资源共享、风险共担,提高了市场竞争力。
中小民营企业银行融资的博弈分析
畅 了银 行融 资途径 ,也 就解决 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 的主要 问 戒成本 ,是指若借款企违背诚信 .不 能按期还本付息 ,将遭受 题。 目前 . 中小 民营企业银 行筹资难的原因主要 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
的惩罚金额 .这种惩戒既有可 能是显性的 .如银行终止放款 .提
是企业资信 不佳 ,这是 中小民营企 业融资 问题最根本原 因。根 前收 回贷款 .处 以违约金等 也有可能是隐性的 如该企业 因违 进而丧失市场份 额等 。此处设惩戒成本金额为 C,且 c必须大于
图2
行 为的成本很低 .甚至 为零 .因此助长了部 分中小民营企业的违 可见 . 在此博弈中 . 同时存在两个博 弈均衡 , ( 将 即 放贷 还 约 .从 而 / , 了 其 融 资 的 难 度 .并 形 成 了 一个 恶 性循 环 。 J ̄ l0 贷 )和 ( 不放贷 ,不还贷 ) ,两个均 衡的差别主要在于银行的行 二 、我国中小民营企业银行 融资的博弈分析 为抉择 .而银行究竟作何选择呢 7很明显 ,银 行在放贷时的收益 假设 :令 中小 民营企业从银行筹集的本金 为P ,利息为 I 银 将大于不放贷时的收益 ,其最佳选择应 当是放贷 ,故此博弈最终 行从吸收存款或其他途径获取资金的成本为E 且根据一般实际 , 将存在唯一的纳什均衡 .即 ( , 放贷 .还贷 ) 。 IE> 0 即在一个有效的贷款投资 中 银行应当取得贷款收益 . - 并设企业利用融资所获取的利润 为R 可建立如下静态博弈平衡。 .
透 明 .有 效 的 资信 评 估 系统 未 能 得 以 建立 和 实 施 :三 是银 行体 系
放 贷
银 行 不 贷 放
IE R — ,
O ,0
一(+ ) +- EP,R P C
金融市场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的探讨
金融市场的市场进入与退出机制的探讨金融市场是一个充满活力的世界,吸引了大量的投资者和企业家们前来参与。
然而,在这个市场中,成功和失败也是并存的,没有谁能保证自己的投资一定能够盈利。
因此,市场的进入和退出机制尤为重要,合理的进入和退出机制能够保证市场的健康和平稳发展。
一、市场进入机制市场进入机制包括市场准入和准入限制。
市场准入是指投资者能否在市场上进行交易,准入限制则是在市场中存在的一些规定、标准,对市场的参与者进行限制。
在建立市场进入机制的时候,需要根据市场的发展情况和投资者的需求,制定出科学合理的规定和标准。
1.市场准入规定市场准入规定是金融市场进入机制的基础,决定了那些投资者能够在市场上进行交易。
一般而言,市场准入规定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投资者必须是法定的主体。
在金融市场中,只有具备法人资格的个人和企业才能够参与市场交易。
(2)具备较高的风险承受能力。
金融市场的交易风险很大,必须要求投资者具备一定的风险承受能力。
(3)具备一定的资格要求。
针对不同的金融市场,投资者必须具备相应的证书或资格进行交易。
(4)满足市场流动性的要求。
市场流动性是金融市场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市场对于流动资金的要求也不一样。
2.准入限制除了市场准入规定之外,市场还需要设置一些准入限制。
这些限制旨在保证市场的安全、稳定和规范。
市场准入限制应该基于以下几个原则:(1)保障交易者利益。
市场准入限制的首要原则是要保障交易者的利益,保证他们能够获得合理的投资回报。
(2)促进市场健康发展。
市场准入限制应该促进市场健康发展,避免市场出现异常波动和投机行为。
(3)处理市场需求与市场风险的关系。
市场准入限制需要平衡市场需求与市场风险之间的关系,从而保证市场的稳定性和流动性。
二、市场退出机制市场退出机制是指投资者退出金融市场的方式和原则。
市场退出机制应该具备以下几个条件:1.退市标准市场退出机制的关键是退市标准。
退市标准是指某种投资品种退出市场的具体条件和规定。
民营银行准入目前还宜缓行兼与部分呼吁开放民营银行的同志商榷
综上所述,对于民营银行准入问题,我们应该持审慎态度,既不能盲目放开 准入门槛,也不能过分抑制民间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只有综合考虑各种因素,不 断完善监管和风险控制机制,才能保障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为我国金融市场的 多元化和繁荣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内容
基本内容
在当前金融市场的背景下,民营银行的准入问题成为了热点话题。然而,综 合当前的各种因素法
本次演示将采用文献综述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我国民营银行准入退出机制进行研究。首先,对国内外相关文献进行梳理和评价;其次,结合我国 民营银行的发展现状,对准入-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进行实证分析,提出相应的 对策建议。
结果与讨论
通过文献综述发现,我国民营银行准入-退出机制存在以下问题:
结论
本次演示从我国民营银行准入-退出机制的现状出发,对其存在的问题进行 了深入探讨,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这些建议不仅有利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 的准入-退出机制,也有利于推动我国民营银行的健康发展。
我国发展民营银行的研究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民营银行在国民经济中的作用逐渐凸显。特别是在金 融体制改革背景下,民营银行的发展有利于完善我国金融市场体系,提高金融资 源配置效率,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促进经济发展。因此,研究我国民营银 行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同时,民营银行在品牌、信誉等方面相较于传统大型银行存在劣势。机构自 身优势和劣势方面,虽然民营银行具有机制灵活、创新能力强等优势,但在风险 控制、专业人才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尽管如此,部分同志仍然呼吁开放民营银行准入,认为应该借鉴国际经验, 让更多民营企业加入银行行业。这一方面有助于提高金融市场的竞争性,推动银 行业务创新;另一方面也有助于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提升金融服务质量。 然而,对于这一呼吁,却认为民营银行准入需要慎重考虑,不能一概而论。
我国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博弈策略分析
我国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博弈策略分析摘要:民营银行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是博弈的必然结果,也是优超战略的纳什均衡。
民营银行的进入提高了金融银行业的市场效率,使得利率降低贷款数量增加,优化了资金的资源配置,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但民营银行的进入仍然存在着道德风险、寻租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因此市场进入应当遵循着制度改进、竞争机制、提升银行业竞争力、市场定位等原则;应当采取建立、健全银行的市场准入、退出法规进行监管,完善民营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等对策,强化和完善我国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关键词:民营银行;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纳什均衡;分析一、引言目前关于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增量改革,一种是存量改革。
前者以徐滇庆为代表组建民营银行的改革,认为组建民营银行,对原有的金融体制产业巨大冲击,有利于金融领域竞争环境的形成,而不必通过城市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将民间资本引入金融市场。
可以重新进行制度安排而没有不合理的制度约束,不受既得利益集团的牵制。
统一通过市场来选择经理人员;没有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等。
后者以王自力博士为代表,认为组建民营银行会成为能人们竞相追逐的烫手山芋,或成为各利益集团为自己服务的融资场所,并可能产生金融三乱。
在短期内放开民营银行准入限制将不可能成为当前金融改革的优先选择。
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民营化改造方式替代新设立民营银行没有理论和政策障碍,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文认为,前者更具有优势和可行性,理由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证明体制外增量改革是可行路径;对原有银行制度的改革持续了较长的时间,而未见明显效果,组建民营银行增量改革的优势绝不劣于存量改革;市场经济机制完善化的趋势是银行业市场化。
当然,组建民营银行也不能完全治愈几十年银行业发展的顽疾,但却会减轻症状,并为以后的综合治理提供正确的机制路径。
我国是体制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套用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必须结合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及增长的体制特殊性,探求出一套适合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模式。
信息不对称下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博弈研究
符合银行业行政许可规章规定并且经营管理能力和 争 过 度 。 吴信 坤 ( 2 0 1 6 ) 在 总 结 台湾 银 行 民营化 改 革 资金实力较 强的民营企业投资银行业金融机构 。 最 的经 历 基 础 上 , 认 为 健 全 民营银 行 的退 出政 策 和 加 强退 出监管非常重要 。 潘斯华( 2 o 1 5 ) 对《 关于促进 民 近几年 , 政府 出台的政策 办法都是为了鼓励优质的 民营企业( 以下简称“ 民企” ) 进入银行业 , 但是鼓励 并不意味着放松 监管 。 为了促进我 国银行业 的健康 发展, 维护金融系统稳定, 除要求 民营银行增强 自身 管理 能 力和 风控 能 力外 , 政府 监 管势 在必 行 。
部 门要 对 民营 资本 的准 入 严格 把 关 , 避免 出现“ 先天 不足” 的 问题 。 学 术 界也 从 信 息 经 济 学 、 博 弈 论 等对 民营 银 行 的准 入 监 管进 行研 究 。 沙慧等( 2 0 1 5 ) 通 过
实监管依据 , 完善监管法规。 虽然 目前《 企业破产法》 和《 商业银行法》 等可以作为我国商业银行破产的法 律 依据 , 但 我 国实 际上 并没 有建 立起 真 正法 治化 、 市 场 化 的银 行退 出机 制 。 即便 如此 , 也永远 不 可 能在 一
信息 不对称下民 营 银行市场准入监管的博弈研究
戴德 宝( 副教 授) ,薛 铭
【 摘要】鉴 于民营企业与监管部 门的信息不对称 , 运 用信号博弈理论 , 建立 了民营企业与监管部 门 间不完全信息动 态博弈模型 , 通过探讨民营企业向监 管部 门传递信号的内在机理 , 分析博弈模型的均衡 条件 , 发现主要有民营企业的监 管成本、 监 管部 门对不诚信企业的惩罚、 社会信誉损失、 预计经济损 失等
《民营企业间的博弈逻辑分析》
《民营企业间的博弈逻辑分析》篇一一、引言在当今中国经济发展的大潮中,民营企业作为经济的重要支柱,其间的竞争与博弈愈发激烈。
这种博弈不仅体现在市场份额的争夺上,更体现在企业战略、资源分配、技术创新等多个层面。
本文旨在深入分析民营企业间的博弈逻辑,以期为企业在竞争中找到合理的发展策略。
二、民营企业间的博弈背景民营企业间的博弈主要发生在相同或相关行业的企业之间。
由于市场资源的有限性以及企业发展的需要,民营企业之间必然会为了获取更多的市场份额、资源和利润而产生竞争。
这种竞争既包括价格战、广告战等直接的竞争方式,也包括技术创新、品牌建设等间接的竞争方式。
三、民营企业间的博弈逻辑1. 价格博弈:价格战是民营企业间最常见的博弈方式。
企业通过降低价格来吸引消费者,从而扩大市场份额。
然而,长期的价格战会导致企业利润下降,甚至可能引发行业内的恶性竞争。
因此,企业需要在价格与利润之间找到平衡点。
2. 资源博弈:资源是企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民营企业为了获取更多的资源,如人才、资金、技术等,会进行一系列的博弈。
在资源博弈中,企业需要充分了解自身和竞争对手的优势和劣势,以便在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
3. 技术创新博弈:技术创新是企业在竞争中获得优势的关键。
民营企业为了在技术上领先竞争对手,会投入大量的研发资金和人力资源。
在技术创新博弈中,企业需要关注行业发展趋势,把握技术创新的方向和重点,以便在竞争中取得先机。
4. 品牌建设博弈:品牌是企业的重要资产。
民营企业为了提升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会进行品牌建设方面的博弈。
在品牌建设博弈中,企业需要注重品牌形象的塑造和传播,以及品牌价值的提升和维护。
四、民营企业间博弈的策略建议1. 制定合理的竞争策略:企业应根据自身情况和市场环境,制定合理的竞争策略。
既要注重短期效益,也要考虑长期发展。
2. 加强内部管理:企业应加强内部管理,提高企业的运营效率和竞争力。
这包括加强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市场营销等方面的管理。
我国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
我国有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我国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研究研究背景和意义:随着我国银行业不断发展和改革,银行间竞争日趋激烈,银行业市场的风险也可能不断增加。
同时随着我国政府对金融市场监管的深入推进,问题银行市场的退出变得越来越重要。
问题银行市场指的是那些出现了重大信用风险、资金流动困难、负债高企等情况的银行,面临市场退出的风险。
市场退出机制研究是金融领域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也是解决问题银行市场退出的难题之一。
因此,本研究将围绕我国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展开研究,旨在深入探究其存在的问题和其发展的现状,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为实现我国金融市场稳定和可持续发展作出贡献。
研究内容和方法:本研究将围绕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开展研究,主要包括以下内容:1. 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现状和主要问题。
分析我国目前的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存在问题,如市场独角兽问题、市场竞争的不平等问题等;2. 国际经验和案例分析。
通过对国际上问题银行市场的退出机制进行调查研究,总结出其成功的经验和教训;3. 基于国际经验的政策建议。
根据国际上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成功经验,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包括完善法律法规、推进市场化退出等方面;4. 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
通过实证分析和具体案例研究,验证研究结论的基础和正确性。
本研究将采用实证研究和案例分析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细致研究,为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制定提供理论和实践支持。
研究预期结果:本研究的预期结果为:1. 深入分析我国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2. 对国际上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经验进行研究和总结,提出可行的政策建议;3. 通过实证分析和案例研究,验证研究结论的基础和正确性。
本研究结果可为政府和银行业提供参考,促进我国问题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改善和发展,有利于实现我国金融市场的稳定和可持续发展。
商业银行准入及博弈分析
究。 认为大力发展 民营银行 的观点主要依据有 以下
几个方 面 :
第一 , 强调发展民营银行 , 可以促进 中国银行体
制结构的改革与完善 , 打破由国有或准国有经济一 统银行业经营的局面 , 提高银行业 的竞争水平 和效
总结前 人对 民营银行 进行 的可 行性及 必 要性 研
力量的银行由于市场准人监管所带来 的特许 价值 , 减少了从事风险行为的动机( el , 90) 因此 , K e y 19 , e 监管的有效性在于它限制了竞争的发展 。同时, 它
使 银行监 管 当局可 以按 照 自己的监管 能 力进行 准 人 监管 , 由于对 银行 监 管 成 本 高 昂 , 在 外 部 性 , 得 存 使 大量 的私人 机构 免 费搭 乘 , 如果 没 有 准人 监 管 限制
第三 , 立足于加大银行业 和信贷市场的竞争力
度, 提高 国有银行 的经 营水平 , 为应 对外 资银 行 的进 入 进行 “ 练 ” 目前 , 乎 外资 进 入 的力 度 比民 营 演 。 似 资本大 。
存在着 对准 人监 管 有 效 的经 济学 解 释 , 也 存 在 着 但
一
些 负面 的影 响 , 如腐 败 问题 和有 效性 问题 。政 治
一
是放 宽本 国金 融机 构开业 的 限制 ; 是对 外 开放 , 二
允 许外 资金融 机构 准人 。
机和经济危机对经济运行产生 了极大的破坏作用 ,
通 过有效 的准 人监 管 , 府 可 以增 加 银 行 业 的稳 定 政
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的研究
经济视野1、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研究背景当前在微观面上,金融业务、金融创新不断演变,跨市场、交叉性金融产品积极涌现,金融产品的复杂性和关联性提高,表外业务等高速增长。
在宏观面上,经济增速放缓,市场资金流动性不稳定。
随着经济结构调整,某些产能过剩行业的企业违约风险会进一步暴露,银行业不良贷款反弹压力上升。
在地方政府融资平台、房地产、影子银行等重点领域,系统性风险防控任务艰巨。
而我国商业银行市场退出机制基本上处于“真空”状态,这与我国数量众多、资产规模庞大的金融机构群体不相匹配,建立健全银行市场退出机制成为维护金融体系稳定和实施利率市场化的不可回避的问题。
2、我国银行市场退出机制存在的问题2.1缺乏健全的市场退出的法律依据我国的《民法通则》提到法人资格的终止等,《商业银行法》第69条和70条规定了商业银行的解散、被宣告破产、营业许可证的被撤销等。
但现有的这些条款被分散在不同的法律框架内,对银行市场退出没有系统的明确的规定,且缺乏实施细节和可操作性。
《金融机构撤销条例》中规定“商业银行依法被撤销的,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成立清算组”,但退出模式主要是依靠行政处置手段,过度依赖于托管和重组,且政府提供隐形的存款担保,这种风险转移的操作方式容易为金融体系埋下祸根。
2.2缺乏合理的退出风险分担机制我国在对银行实施资产清算、资金救助、债务托管等市场退出措施时,由政府提供“隐形存款保险担保”,补偿金额由中央银行的再贷款、财政注资等国家资金补充。
这是一种国家信用担保,在这种模式下银行退出机制的运行容易偏离市场规律,缺乏合理的风险分担和市场化的补偿机制,退出成本多由政府财政埋单。
如1988年海南发展银行因兑付危机而被关闭,由于缺乏相应的风险分担机制,未解决好存款人的利益问题。
在其他方面,许多银行的公司治理结构尚不完善、表外业务等高速增长、风险不能有效控制,这些问题也成为风险分担机制实施的障碍。
2.3政府行政性干预过强我国的银行市场退出主要是行政主导的市场退出,而不是市场化退出。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机遇:
1.政府支持:国家积极支持发展民营银行,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为民营银行发展提供了政策保障和市场机会。
2.市场需求: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和金融体系的完善,社会对
银行的需求不断增加,民营银行可以弥补传统银行无法满足的市场
需求。
3.创新性:民营银行具有强烈的市场竞争意识和追求创新的精神,可以推动整个金融市场的不断改进和发展。
挑战:
1.市场竞争:民营银行与传统银行、外资银行等金融机构之间
的竞争十分激烈,要在市场竞争中生存发展,必须具备强大的实力
和核心竞争力。
2.风险管理:民营银行的风险管理能力需要不断提高,要避免
遇到不良贷款、信用危机等风险问题。
3.监管要求:随着金融市场的不断发展,监管政策越来越严格,对民营银行的监管也越来越严苛,需要加强对法规要求的合规性管理。
民营银行准入的制度经济学分析
1 、 民营银行准人顺应 了民营经济对民营金融机构的需求 经济结 构与金融结构 相互联 系、 相互影 响。金融结构与经 济结构 不协 调 , 会制约整个经济 的发 展。随着经济体制改革 的深入, 民营经济 已快 速发展 , 成 为了经 济增长的生力军 。国有垄断性金融体制 , 国有银
修修补补 的工作 。 二、 民营银行 准入的必要性
( 一) 民 营银 行 的概 念 界定
关于如何界定 民营银行 , 学术界一直没有形成共识 。但归纳而言 , 大致可 以分 为三类: 第一类 强调产权结构, 认 为由 民间资本 控股的就是
民营银行 ; 第二类 强调银 行的资产结构, 认 为民营银行主要应 当为 民营 企业服务 , 向 民营企 业贷款 ; 第 三类强调公 司治理结 构 , 认 为民营银行 应该具有现代公司的治理结 构, 以市场化 的机制经 营。 笔者认为 , 无论哪种 观点都不能完全 代表 民营银行 。民营银行 不
1 、 民营银行准入博弈分析 关于 民营银行的准入方式 , 目前学界主要存在两种观点 : 一种观点 是通过新 组建民营银行 的方式实现准 入 , 即增量改革 的方 式 。另一种 是通 过对现有 的农村 信用社 进行 民营化改革 的方式 实现 民营银行 准 人, 即存 量改革 的方式 。笔者认为 , 无 论实行哪种准入 方案 , 关键在 于 相关 博弈主体 的力量 对 比。笔者认 为国家 、 民间资本 及地方政府都 是 民营银行准 人的 关键 博弈 主体 。以下将对各 博弈 主体的偏好 进行 分 析。
博弈 偏好的 原因
主体 方 案 国家 存量改 可以降低增量改革带来的制度成本 , 又可以降低对 金融体 制 茧 控制力减弱所带来的损失 。
我国发展民营银行问题及对策探析
我国发展民营银行问题及对策探析作者:曲莉莉来源:《中外企业家》 2014年第12期曲莉莉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4)34-0052-02一、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必要性(一)民营银行是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重要举措,能够促进金融竞争现代金融组织体系应该是包括国有、民营、股份、外资等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体系。
近年来,我国的金融改革目的一方面是为了金融资源的有效配置,另一方面是为了促进多种产权形式的并存。
民营银行通过自主经营,吸收了大量民间资本,能够快速有效地聚拢民间资本。
它的存在有助于经济主体多元化的改革,实现金融资源配置的最优化和效率的最大化。
(二)打破银行业的高度垄断,引进真正的市场竞争机制长期以来,中国银行业国有资本比例比较高,我国资本的利用率以及配置效率低下,民营银行体制打破了国有银行独大的局面,督促国有银行进行深度改革,从而引进了真正的金融市场竞争机制。
(三)能够合理利用民间资本,缓解中小企业融资困难问题民营银行为民间资本的合理利用提供了一个强大的平台,能够很好的将国民储蓄资源转化为有效益的国民投资,有效提高资源配置效率。
同时,由于多数中小企业对资金的需求具有数额小、期限短、贷款计划稳定性差等特点,很多银行不愿意贷款给他们。
而民营银行的存在使这一问题得到改善,给中小企业开辟了一条新的融资渠道。
二、我国民营银行发展问题分析(一)市场规模小,公信力较低作为一种新产权形式的金融机构,我国民营银行虽然数量较多,但多数存在发展规模较小、市场占有率较低、资本金实力不足等问题。
另外,与国有银行相比,民营银行起步较晚,“先天性”不足,公众信任度不高。
因此,民营银行在吸收民间存款方面存在一定的劣势,导致其生存和发展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二)市场竞争力较弱目前,我国的银行业主要由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主导,这些银行资金实力雄厚,公众信任度较高,体制发展较为完善,发展较为成熟,市场份额占有率明显高于民营银行。
中小民营企业银行融资的博弈分析
中小民营企业银行融资的博弈分析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难是我国亟待解决的问题,文章首先分析了制约中小民营企业银行融资的原因。
并主要着眼于中小民营企业和银行之间的行为抉择,通过博弈分析,力图打破银企之间(不放贷,不还贷)的不利均衡,探索有效途径,以形成(放贷,还贷)的最佳均衡,最后,提出了解决中小民营企业银行融资问题的对策。
标签:融资博弈中小民营企业一、我国中小民营企业银行融资的现状改革开放30年来,中小企业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一支重要力量,但融资不畅一直是困扰我国中小企业发展的一个重要瓶颈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全球金融危机给实体经济发展带来的危害不断加深的背景下,中小企业发展更加困难,融资难问题更加突出。
从银行获得融资是中小民营企业筹资的最重要渠道之一,顺畅了银行融资途径,也就解决了中小民营企业的融资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小民营企业银行筹资难的原因主要为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企业资信不佳,这是中小民营企业融资问题最根本原因。
根据5C评估法,中小民营企业诚信比一般企业差,而且资本规模小,资产质量不佳,提供的抵押品的有限,临机处理能力不强,虽然在金融危机爆发后,国家出台了降息、放松信贷等一系列政策以支持中小企业,但因受销售市场的影响,导致了企业的现金不能回笼,资金的需求更加迫切,进而其他问题也接踵而至,银行融资难度进一步增加;二是我国资信评估体系不健全,统一、透明、有效的资信评估系统未能得以建立和实施;三是银行体系还有待进一步完善,针对中小民营企业的专业银行体系尚未建立;四是市场失信行为的惩戒体系尚未实现,中小民营企业失信行为的成本很低,甚至为零,因此助长了部分中小民营企业的违约,从而加剧了其融资的难度,并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二、我国中小民营企业银行融资的博弈分析假设:令中小民营企业从银行筹集的本金为P,利息为I,银行从吸收存款或其他途径获取资金的成本为E,且根据一般实际,I-E>0,即在一个有效的贷款投资中,银行应当取得贷款收益,并设企业利用融资所获取的利润为R,可建立如下静态博弈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博弈策略分析摘要:民营银行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是博弈的必然结果,也是优超战略的纳什均衡。
民营银行的进入提高了金融银行业的市场效率,使得利率降低贷款数量增加,优化了资金的资源配置,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但民营银行的进入仍然存在着道德风险、寻租和内部人控制等问题,因此市场进入应当遵循着制度改进、竞争机制、提升银行业竞争力、市场定位等原则;应当采取建立、健全银行的市场准入、退出法规进行监管,完善民营银行的内部管理制度等对策,强化和完善我国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与退出机制。
关键词:民营银行;市场准入;退出机制;纳什均衡;分析一、引言目前关于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争论主要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增量改革,一种是存量改革。
前者以徐滇庆为代表组建民营银行的改革,认为组建民营银行,对原有的金融体制产业巨大冲击,有利于金融领域竞争环境的形成,而不必通过城市商业银行或农村信用社将民间资本引入金融市场。
可以重新进行制度安排而没有不合理的制度约束,不受既得利益集团的牵制。
统一通过市场来选择经理人员;没有不良贷款的历史包袱等。
后者以王自力博士为代表,认为组建民营银行会成为能人们竞相追逐的烫手山芋,或成为各利益集团为自己服务的融资场所,并可能产生金融三乱。
在短期内放开民营银行准入限制将不可能成为当前金融改革的优先选择。
以城市商业银行和农村信用社民营化改造方式替代新设立民营银行没有理论和政策障碍,并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本文认为,前者更具有优势和可行性,理由在于: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证明体制外增量改革是可行路径;对原有银行制度的改革持续了较长的时间,而未见明显效果,组建民营银行增量改革的优势绝不劣于存量改革;市场经济机制完善化的趋势是银行业市场化。
当然,组建民营银行也不能完全治愈几十年银行业发展的顽疾,但却会减轻症状,并为以后的综合治理提供正确的机制路径。
我国是体制转轨中的发展中国家,不能套用发达国家民营银行的发展模式,必须结合我国资本市场、投资及增长的体制特殊性,探求出一套适合我国民营银行发展的模式。
2005年2月,国家放宽了对非公有制经济市场准入的规定,为民营银行的发展提供了基本原则和保障。
[1]因此,对民营银行的发展,尤其是初期发展的市场进入和退出机制的研究,对民营银行长期发展起着根本性的作用。
本文从民营银行的市场准入和退出机制入手,对其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二、我国民营银行市场准入机制分析(一)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博弈分析发展中国家通常存在金融抑制和投资抑制的经济现象,这是传统经济体制或目前经济体制转轨的一种显性表象。
国有商业银行附带着的是国家或政府的利益,它并不是以利润最大化为惟一目的,还控制资本的流向,并在宏观上体现政策制订者的意向。
国有商业银行想拥有大量的资金形成资金需求,而储蓄者又对国有商业银行有着国家信任存在大量的资金供给,供求相等或略有差异都会出现基本均衡(注:银行业还应当包括城市商业银行、城市信用社和农村信用社,它们的改革可以形成民营银行的增量,因此它同组建民营银行有着同等的功效,将之并入民营银行的增量,不再单独考虑,以简化理论分析。),而事实上,国有商业银行对资金的需求是极大的或无限的,而在基本封闭的经济环境中资金供给是有限的,这在短期内也存在着一种均衡。
这就是国有商业银行一定吸纳资金,储蓄者对国有商业银行实行资金供给的纳什均衡(吸纳,储蓄)。
当国有商业银行的竞争者还未出现的时候,处于垄断状态(我们暂且不考虑一直存在的地下或半地下的民间金融),国有商业银行可以高枕无忧,即使资金的价格即利率很低,仍然不必担心储蓄者改变策略不来储蓄。
但是当竞争者如民营银行出现的时候,问题就出现了。
储蓄者可以选择不到国有商业银行储蓄,而到民营银行储蓄,其仍然可以受益(并且收益大于零)。
则原有的纳什均衡被打破了,储蓄者一定不储蓄,不论国有商业银行吸纳还是不吸纳,即(吸纳,不储蓄)和(不吸纳,不储蓄)是新的纳什均衡。
对于民营银行和储蓄者而言,民营银行和储蓄者的纳什均衡必然是(吸纳,储蓄),在不考虑外资银行进入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就是一个显然的此消彼长的关系,因此,对资金的竞争成为关键。
国有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对资金都有两种策略:进入、不进入和限制、不限制。
这是一个优超战略,民营银行的进入策略收益严格大于不进入策略的收益,而国有商业银行的限制策略的收益严格大于不限制的策略收益,因此,结论必然是(进入、限制),因为任何一方的不进入或不限制,必然会使另一方占领市场,拥有资金并获益。
(二)民营银行市场进入的效率提高模型分析民营银行的市场进入对金融市场效率的提高起到积极作用,并对金融市场的发展和完善有着正面效应。
首先我们来建立一个民营银行市场进入的模型,以分析民营银行进入的利好效应。
该模型有以下四个假设:(1)银行有传统垄断主导部门(国有银行)和增量部门(民营银行);(2)国有商业银行部门是价格制定者,而增量部门是价格接受者;(3)国有商业银行的边际成本低于民营银行的边际成本,且是平行于横轴的直线;(4)民营银行和国有商业银行的需求线都向右下方倾斜,且民营银行的需求弹性大于国有商业银行需求弹性。
[2]在没有民营银行进入,只有国有商业银行垄断的情况下,国有商业银行垄断条件下的贷款数量和利率决定如图1。
在图1中,国有商业银行根据的原则决定贷款数量,利率由贷款数量Q=D(r)来决定,按照MR=MC的原则确定的贷款数量是Qm1,利率是rm1。
需要指出的是国有商业银行由于体制的原因,不是完全符合利润最大化的原则。
对于盈利状况的国有企业提供的贷款可能MRMC。
图2中民营银行的需求曲线的弹性大于国有商业银行的需求曲线弹性,因为民营银行的市场化程度较为深化,利率的较小变化便会引起贷款数量的较大变化。
同样,按照MR=MC的原则确定的贷款数量是Qm2,利率是rm2。
一般来说,在发展中国家Qm2的数量大大小于Qm1的数量。
图3是考虑了民营银行进入的总的贷款数量的利息率的情况,需求线的弹性介于国有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需求弹性之间,按照MR=MC的原则,民营银行的贷款数量和利率分别为Qm3和rm3,并且Qm3=Qm1+Qm2,rm3<Rm1。
由此可见,民营银行的市场进入使得利率降低贷款数量增加,对与资金的资源配置而言是优化了,实现了帕累托改进。
但目前我国已经准许民营银行的进入市场(即存在了公平竞争的可能或是条件),民营银行的进入机制就是一个量的问题和长期发展的博弈关系的问题了。
三、我国民营银行的退出机制博弈分析不论是国有商业银行还是民营银行,作为经济主体,只要是在市场经济中必然存在着进入和退出的问题,这是正常的市场经济行为。
进一步说,民营银行需要进入和退出,国有商业银行同样需要进入和退出,这才是公平的市场竞争,市场经济中的资源配置才能趋向于优化。
在市场经济中必须要有退出机制,市场经济主要特征竞争中的优胜劣汰就是市场进入和退出的原则,国有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作为经济主体都要遵循这样的机制原则。
民营银行方面的专家徐滇庆以台湾开放金融的教训指出,如果缺乏准入法规,就会出现大企业与银行勾结的现象,造成金融混乱;如果没有退出机制——只进不出,令金融往高风险运行上走,则会造成“挣了钱归自己,出了事请政府救”。
[3]下面用一个简单的矩阵对国有商业银行和政府之间关于退出与承担风险的博弈进行分析。
两个博弈主体是国有商业银行和政府。
对于国有商业银行有两种策略:退出和不退出;对于政府而言也有两种策略:少承担风险和多承担风险。
对于政府而言,少承担风险的收益要严格大于多承担风险的收益,这是优超战略。
而国有商业银行选择退出的收益必然少于不退出的收益。
之所以收益不为零,是因为退出并不是所有的国有商业银行退出,而是部分国有商业银行退出,其总收益相对于不退出只是减少而已。
因此(不退出,少承担风险)是最终的纳什均衡。
民营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博弈与国有商业银行和政府之间的博弈类似,最终的均衡是(退出,少承担风险)。
如果这个均衡策略不是最终结果,政府应当采用可置信威胁,不退出不可以,必须退出,则国有商业银行和民营银行只能选择(退出),政府选择(少承担风险),策略(退出,少承担风险)这是最优的,则市场竞争实现帕累托最优。
而我国城市信用社的发展给我们的最大提示,就是要健全银行的退出机制。
银行也是企业,不能适合社会发展、不能为储户创造利益的银行就应该退出。
按市场机制运行自主运作,不受政府干预,这是民营银行的优势,当然应当以健全的信用环境、发达的金融市场和有效的监管体系为前提条件。
四、我国民营银行市场准入中存在的问题(一)道德风险在设立银行的审批机构和民营银行的发起者之间存在严重信息不对称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会出现道德风险。
由于信息不对称,设立银行的审批机构很难掌握民营银行建立的真实初衷。
因为的确存在为数不少的民营企业老板,想通过建立民营银行从社会敛财,为原有的企业发展融资。
在浙江的一些企业如吉利集团、奥克斯集团、大东南集团等,建立银行时的确是“为了我们以后公司的发展和获取贷款方便”,“但后来觉得银监会对股东贷款的规定与我们的想法不符,所以就退出了。
”由此可以看出,避免道德风险是民营银行市场准入的一个难题。
(二)寻租及内部人控制由于民营银行准入审批权掌握在某个部门手中,一般会导致寻租现象,这使很多不具备开办条件的银行进入市场,从而为将来民营银行的总体发展留下隐患。
民营银行一般是自发组建,资本来自民间,其在股权安排上容易出现两种不利的股权现象:一是股权过于集中,导致少数人控制银行;二是股权过于分散,众多的股东之间相互冲突,导致事实上的经理人控制。
这两种现象都会造成事实上的内部人控制。
一些民营企业负债投资和控股银行的动机不纯,意图通过关联贷款或以其他形式占用银行的资金。
收紧对民营银行与关联人士的信贷以及他们之间的其他金融往来的监督和控制,必要时要由股东作出避免关联贷款的承诺。
(三)民营银行投资者的素质低引发的民营银行经营效率低下现代商业银行的业务已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存款和贷款业务,日益复杂并广泛应用的派生产品和电脑技术,已改变了银行的运行模式,使它成为一种技术性很强、完全依靠科学和严密的管理制度运行的行业。
现代商业银行不是一般人所能经营得好的。
如果经营不善,出现了巨额不良资产,受损害的就不仅是投资人,还有众多的储户。
因此,民营银行并非谁持股多谁就能当上银行董事长,企业就能经营好,它需要董事长具有银行经营管理等专业素质和综合素质。
目前为数不少的企业经理缺乏从事金融方面工作的经历,难以胜任现代商业银行的管理工作,会给民营银行的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
(四)风险——收益、损失的悖论由于对利润最大化的强烈追求,民营银行对高风险运作和金融创新有着强烈的冲动,极易出现过分注重资金回报而损害其他人利益包括社会利益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