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文学中“物哀”与“幽玄”的美学分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与“幽玄”的美学分析
日本文学中“物哀”与“幽玄”的美学分析

第37卷第5期2018年10月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Journal of Nanchang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Vol.37No.5Oct.2018

收稿日期:2018-09-02

基金项目: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16SKGH169)

作者简介:杨君(1982-),女,硕士,讲师,

youkunkun@sina.com.文章编号:1674-0076(2018)05-0059-04

日本文学中

“物哀”与“幽玄”的美学分析杨

(重庆文理学院外语学院,重庆永川402160)

摘要:“物哀”、“幽玄”是日本传统美学意识中的重要部分,被广泛运用于日本文学写作。文章试图分析

“物哀”、“幽玄”的具体内涵及其产生的文化背景和历史根源,并探寻日本文学中存在的“物哀”、“幽玄”现象。在此基础

上,进一步以和歌中的“物哀”美、能乐中的“幽玄”美以及枯山水文化为对象,浅析“物哀”、“幽玄”的美学思想在日

本文学中的渗透现象。

关键词:物哀;幽玄;日本文学

在日本的美学思想中,“物哀”和“幽玄”无疑是

最重要也最富日本民族特色的审美意识,“物哀”先于“幽玄”而产生,并逐渐发展为脱离单纯的哀伤之

感,发展为对客观存在的种种情绪的审美理念。“幽玄”讲究“余情”,是一种含蓄、古朴的美。虽然二者产生的时代背景和文化底蕴不尽相同,但作为日本的主流审美意识,二者都在日本文学作品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

一、日本的美学思想:“物哀”

、“幽玄”平安时代(约794—1192年

),“物哀”作为一种独特的美学意识,被广泛应用于文学写作当中。

“物哀”是日本人对世间万物的感叹。日出日落、潮起潮落,都能引起个体的共鸣。正所谓:心有所动,即知物哀。

1.以哀为美的“物哀”

“物哀”一词源自日本《源氏物语》一书,是日本人审美意识的一种表现。《源氏物语》主要讲述“一夫多妻”制度下妇女的悲惨命运,抒发对妇女的同情和怜悯之情,让读者从中感受

“物之哀”。“物哀”即触景伤情,

当面对眼前的风景或者场景时,内心自然而然地涌现出悲哀、忧愁、伤心等情绪

。“物哀”注重于感性层面,是一种用心感受的精神美。日本学者这样解释“物哀”:善于体味事物的情趣,并渗

入心灵[1]

。在日本文学中,“哀”是最早出现的关于情感的体验,“哀”是一种感情,是关于自然美思想

中的生命感和季节感。对于一切易逝的、短暂的东西,表达悲伤、愤怒、忧愁等情绪。这种情感往往是

无意识的,是对外界事物最真实的感受

。“物哀”之人,就是拥有这种情感的人。“哀”是一种有感而发的情绪体验

,“物”是现实世界客观存在的事物,“哀”是针对事物所产生的情感,二者合二为一,于是,“哀”就脱离了单纯的感官体会,进入更高的情

感世界。不再是空洞的哀,而是物之哀。“物哀”并不单纯指哀,还包括感动、调和、优美等各种情绪,其

中,最重要的是哀愁。

2.空寂的“幽玄”

“幽玄”的说法最早出现于中国,由汉少帝在

《悲歌》中首次提出

。“逝将去汝兮适‘幽玄’”。[2]后来传入日本,并逐渐发展成一种审美意识

,“幽玄”讲究“心”的作用,用心去感受对方的所思所想,不需要借助过多的语言媒介,是一种心灵相通的状态

。“幽玄”不讲究哲理性,是一种情绪性的体验。它不同于直白尖锐的情感,“幽玄”注重精神上的感受,即无需多余的语言,无需肉眼,而是用内心去感受,意在引人遐想。“幽”可代表幽静、空寂之意,“玄”可解释为深远的道理,故“幽玄”一词表示一种神秘的境界。“幽玄”的美学思想讲究幽艳,重视气

韵,受禅宗影响,“幽玄”带上了虚无的神秘色彩,富有精神主义和神秘主义之美,是一种纯粹的精神上

的审美意识。抛开宗教色彩,可以看出其对“若隐若现、欲露不露”的朦胧意识的合理强调和巧妙运用[3]

。“幽玄”

的审美意识被运用于建筑、文学、茶道等领域。

“幽玄”的美学意识,为日本文学带来了风雅之美。日本文坛开始重视平和、纯真、清淡的表达方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