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公开课讲稿完美版
(完整版)老子《有无相生》公开课教学设计
《先秦诸子选读——有无相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作为语录体文章,《老子》中的篇目大多言简意赅,但丰富多样的语言形式着实为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就是从辩证法的角度,精选了《老子》中七个章节的部分内容,引导学生对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进行思考。
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2、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反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过程与方法:诵读、鉴赏、拓展情感态度价值观:引导学生从老子思想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培养学生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重点:分析、理解老子的人生智慧及现实意义难点:感知、体悟《老子》思想学说中一以贯之的辩证法思想。
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文字文意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教学时,重点讲授12两则,3-7则已学生讨论质疑解惑形式完成。
3、在教学中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方法指导:诵读法:《老子》行文含蓄隐晦,必须熟读成诵,方能解读思想。
概括法:本节文选涉及到许多相反、相对概念,应加以概括。
拓展法:通过联系现实,举出实例,体会《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一、导入:道家经典《老子》又名《道德经》,我们探求字的本源,在金文中,“道德”两字是这样写的(板书)“道”指那种很远之处可以看清楚人的面目的宽广大路;“德”表示目不斜视,双脚不偏离道路,直达目标。
后期在下面加个心字,表示不但如此做,还要如此想。
两个字都与“眼睛”“行走”有关,所以,可以说,《道德经》是一部告诉我们如何看世界、指导我们如何在世间行走的文化经典。
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课件(40张PPT)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 》
子曰:“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子曰:“道不行,乘桴浮于海。”
道家思想中积极用世的一面:
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
绝巧弃利,盗贼无有。
(第十九章)
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功成而不居。
(第二章)
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祥,是为天
• 本章阐全面阐述“小国寡民”的社会 理想和政治措施。
• 总的措施是:弃用各种器具,让百姓
安土重迁。
• 具体做法是:不用船车,使百姓出行
困难;不用武器,避免战争;不用文字,
把事情简单化,让百姓无忧无虑,老死不
相往来。
你同意吗?
小国寡民的社会理想与清静无为的政
治思想有关。回到远古并永远停滞,不符
合社会发展规律,也就没有实现的可能。
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 国家昏乱,有忠臣。
——《十八章》
老子以为智巧谋虑的产生就意味着纯真本性的迷 失,所以我们要防止智巧谋虑,恢复自然本真的状态, 见素抱朴。
人们只有改变占有的观念,摆脱贪欲的困扰,恢 复本真,顺应自然,这样才能恬然安适。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 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 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 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 无以易之。弱之胜强,柔 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 能行。
水的特性:
弱能胜强、柔能克刚
七十八章
七十八章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坚强者,莫之能胜。其无 以易之。弱之胜强,柔之胜刚,天下莫不知。莫能 行。是以圣人云:受国之垢,是谓社稷主;受国不 祥,是为天下主。正言若反。
《有无相生》公开课优秀课件
老子是朴素的自然主义者。他所关心的是如何消解人类社 会的纷争,如何使人们生活得幸福安宁。他所期待的是:人们 的行为能取法于“道”的自然性与自发性;政治权力不干涉人 下面通过几个概念略窥老子哲学的主要思想: 民的生活;消除战争的祸害;扬弃奢侈的生活,在上者引导人 1无为 —— 顺其自然,不强作妄为。此观念主要是针对统治者 们返回到真诚质朴的生活形态与心境。 而言的。 不争——不伸展自己的侵占欲望。 2谦退——具有不争的内涵,要人含藏内敛,不显露锋芒。 3虚无——虚,是形容道体的,“道”体是虚状的,虚状的道 体却发挥着无穷的作用,万物从这个虚空中蓬勃生长。“无”, 一是指,道的无形无色不可见;一是指“空的空间”。 4虚静——期待人们凝练自己的生命深度,发展自己主体的精 神空间。 5柔弱——意在不可恃强凌物,强悍暴戾。柔弱非懦弱。柔, 含有无比的韧性和持续性。
小到个人、家庭,大到单位及至国家,细节的重要性几乎 无处、无时不显现在我们面前。有的家庭因为平时没有能够处 理好一些细节上的问题,结果矛盾、积怨日益加深,最终甚至 分道扬镳;有的工程、项目,因为不注重细节上的严谨,留下 安全隐患,甚至酿成重大事故。 去年发生的“7•23”甬温线特别重大铁路交通事故揪紧了 国人的心,几十个生命的代价换来的教训中,同样有个细节的 问题。相关部门公布的动车事故报告中指出,铁道部在 LKD2—T1型列控中心设备招投标、技术审查、上道使用等方 面违规操作、把关不严,致使其上道使用,是导致事故发生的 一大重要诱因。假如铁道部不是像那个船主那么“粗心”,假 如具体施工建设者能够像那位漆工一样,发现某些细节上的问 题,能够主动、及时、“顺便”把漏洞补上,难道不就完全可 以避免悲剧的发生吗?!
探讨 • 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道理呢? 明确:任何事都是难易相成,高下相对的,所以应当正确对 待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即不能只看到难而看不到易,也不能 自以为是。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知识讲解)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学习目标1.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身处世的借鉴。
知识积累文学常识老子太上老君是道教对老子的尊称老子,姓李名耳字伯阳,谥曰聃,约生活在春秋末年公元前580 年~500 年之间,是春秋时期思想家,哲学家,道家学派的创始人,道教奉为教主或教祖,尊为“道德天尊”,列三清尊神之一。
《史记》载“楚苦县厉乡曲仁里人”。
老子出生于楚国苦县厉乡,即现今的亳州市涡阳县闸北郑店。
他曾担任“周藏室之史”,深懂周朝的图书典籍,学问渊博。
周文王时,被召为守藏史。
武士、成王时又为柱下史。
昭王时,因见周王室衰微,去官归隐。
后来为要开化西域,就在昭王23年,骑着青牛,准备过函谷关而去。
至函谷关遇见关令尹喜。
尹喜请求他著书,特来求道。
老子见他很虞诚,“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最终成了隐士,“莫知所终”,老子,隐君子也(《史记》)。
便留下五千真言,这就是后世传诵的《道德经》。
因这五千言,他成为位居三清的大神仙,被奉为道教的祖师。
《道德经》《道德经》又名《老子》,文约义丰,虽仅五千言,却包含着十分丰富深刻的哲学思想。
老子哲学的核心思想是“道生万物”的宇宙生成说,把宇宙看成一个自然产生、自然演变的过程,天地万物是依照自然规律发展变化的,而“道”是世界的本源。
老子哲学的精髓是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认为天地万物都是相反相成的。
“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高下相倾,声音相和,前后相随”,矛盾双方相互依存,互为条件。
还提出对立面双方可以互相转化,事物总要走向它的反面。
为了防止走向反面,他主张要把自己放在弱者地位,认为“柔弱胜刚强”。
这种观点在一定条件下有其合理性,但它忽视矛盾双方的斗争,把转化看成是无条件的循环往复。
在政治思想上,老子主张“无为”,认为只有无为才能无不为,反映了当时统治者的无力,企图缓和尖锐的社会矛盾。
《有无相生》公开课
整体感知
• 梳理内容 (1,2)——认识世界 (3,4)——认识自己 (5,6)——认识人生 (7) ——生存之道
探讨
• 从第1、3、4则中,我们如何看待老子所讲的 道理呢? 明确:任何事都是难易相成,高下相对的,所 以应当正确对待来自生活中的问题,即不能只 看到难而看不到易,也不能自以为是。
• 从第5、6则中,我们应当如何对待生活 中的大事与小事?如何看待成功与失败? 明确:伟大得自于平凡,大事得自于小 事的积累。处理问题要有预见性,要防 患于未然,做事要持之以恒,善始善终。
“一”→“二”→……→“百、千、 万”
有无相生
老子出生的传说 据传,被道教奉为太上老君的 老子是彭祖的后裔,在商朝阳甲年, 公神化气,老子寄胎于玄妙王之女 理氏腹中。
老子在中国古代神话中是一个显赫的人物。 在《封神演义》中,洪均老祖亲传的三大 弟子——原始天尊、老子、通天教主分别创立 阐、道、截三教,老子为道教教主。 “老子一气化三清”的故事 “函关初出至昆仑,一统华夷属道门; 我体本同天地老,须弭山倒性还存。”
• 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 • 老子的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 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 《老》以“道”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 “道”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 “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 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祸 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又以为 世间事物均为“有”与“无”之统一, “有、无相生”,而“无”为基础, “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 第6则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其脆易泮,其 微易散。为之于未有,治之于未乱。合抱 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 则无败事。 • 做事要有预见,人及时处理好事件,不 要等到出了问题再去想办法处理它。“防 微杜渐”、“防患于未然”,因为“祸患 常积于忽微”。
《有无相生》课件
通过推广和应用《有无相生》的理念,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实现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创新发展模式
将《有无相生》的理念应用于发展模式创新,推动产业升级和转型 ,实现更加高效、绿色和可持续的发展。
提高人类文明水平
通过传播和应用《有无相生》的理念,提高人类文明水平和道德素 养,促进人类社会的进步和发展。
谢谢聆听
在哲学上,“有”和“无”被用 来探讨物质与意识、存在与虚无 、实体与非实体等基本问题。
“有”与“无”的相互关系
“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相互对 立的。没有“有”就没有“无”,没 有“无”也就没有“有”。
“有”和“无”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 互转化,即“有”可以转化为“无” ,“无”也可以转化为“有”。
《有无相生》在未来社会的价值
哲学价值
作为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代表,《有无相生》在未来社会 仍具有重要的哲学价值,为人类思考生命意义、价值取向 等方面提供启示和指导。
文化价值
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有无相生》在未来 社会仍具有丰富的文化价值,为传承和弘扬中华文化做出 贡献。
社会价值
通过推广和应用《有无相生》的理念,推动社会和谐、进 步和发展,实现人类社会的共同繁荣和进步。
找更好的机会。
一对夫妻在婚姻中拥有彼此的关爱和支 持,但却常常发生争吵和矛盾,这是因 为他们没有意识到彼此之间的空间和自 由的重要性,从而无法实现“有无相生
”的境界。
《有无相生》对现代社会的启
03
示
对现代社会发展的启示
01
创新与变革
老子思想中的“无为而治”启示现代社会应鼓励创新和 变革,减少过度干预和管制,激发社会活力。
03
同时,要学会在适当的时候放下“有”,以释放自己的 心灵和空间,从而更好地迎接新的机会和可能性。
语文人教版高中选修系列 先秦诸子选读《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说课稿一、教材分析《老子》从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教材所选《老子》共7章,或全或不全。
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
《老子》一书在表达方面也极富特色,可以说是格言集锦。
二、学情分析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三、教学重点难点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3、学习和掌握一些的重点字词。
四、教学目标1、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向处世的借鉴。
4、文言知识积累五、教学设计(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
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
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对七则做些取舍,主要在讲授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教学时,努力展示《老子》思想及其文章的独特性和价值,并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要素。
《有无相生》示范课教学课件【高中语文选修(人教版)】
►小贴士
《老子》中的成语
《老子》虽然只有五千字,但却留下了许多成语,诸 如“自知之明”“善始善终”“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等, 它们很多被沿用至今。
·功成不居:原意是任其自然存在,不去占为己有。后 形容立了功而不把功劳归于自己。
·无为而治:自己无所作为而使天下得到治理。原指舜当 政的时候沿袭尧的主张,不做丝毫改变。后泛指以德化民。
·和光同尘:指不露锋芒、与世无争的消极处世态度。也 比喻同流合污。
·多言数穷:言多必失,必有理屈之时。 ·上善若水:做人应如水,水滋润万物,但从不与万物争 高下,这样的品格才最接近道。 ·金玉满堂:形容财富极多。也形容学识丰富。
·功成身退:指大功告成之后,自行隐退,不再复出。
·宠辱若惊:无论受宠、受辱,心里都要振动。形容人 非常计较得失。
(3)选文2在说理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选文2中,老子要证明的是“无”的价值,为 此他选取了日常生活中的平常事物如车毂、器皿、屋室 之中的“空”,来说明“无”的作用,将深刻的道理通 俗化、形象化地表述出来。这种从日常生活现象中发掘 深刻哲理的思维方式值得我们学习体味。
(4)《老子》在语言上有什么特点?
(3)埏埴以.为.器 古义:拿它来做 今义:认为
(4)跨者不.行. 古义:走不远 今义:不可以
(5)民之从.事. 古义:做事 今义:①投身到(事业中去);②(按某种办法)处理 (6)常于几.成.而败之 古义:几乎成功 今义:相当于“多少分之一”
5.词类活用
(1)为无为,事.无事 (2)味.无味 (3)是以圣人犹难.之 (4)死而不亡者寿.
(2)选文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提示:从选文中我们可以学习到:①任何事物都有 其相反相对的因素,要客观地、全面地认识事物。②为
有无相生(公开课)
水滴石穿,绳锯木断
卧薪尝胆 周敬王二十六年(前494)春,吴王夫差为报父仇而率军攻越,在夫越(今浙江绍兴北)打败越军,越军退守会稽山(今浙江绍兴东南)。越王勾践率披甲持盾的5000名士兵守卫,同时贿赂吴太宰求和。越国又给夫差进献美女求和,伍员认为不妥,但夫差有志向北方扩土,不纳伍员之言,与越媾和。勾践与范蠡作为人质留在吴国,卑事夫差,而把治理国政之事交给文种。勾践在越三年,到周敬王二十九年(前491)吴王夫差赦勾践归国。他苦心积虑,立志报仇雪恨,为了磨砺志气,不忘屈辱,他把苦胆挂在室内,吃饭之时一定要先尝苦胆。睡觉时候身下垫着木柴,以使自己警惕,不得居安忘危,丧失报仇雪恨的决心。他亲自与百姓一起共同耕作,让夫人织布裁衣,食不加肉,衣不饰采,与民同甘共苦。经过长期的艰苦奋斗,“十年生聚,十年教训”,越国终于从失败中重新崛起。周敬王三十八(前482)夏,越王勾践乘夫差远出,以大军攻吴,大败吴师,破吴都。周元王四年(前473),勾践再次大举攻吴,击败吴军,夫差自杀。此后,周元王封勾践为伯,即为诸侯之长,勾践遂称霸于诸侯。
坚 持
(1)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天下无易事,只怕粗心人。 ——袁枚 (2)为学须刚与恒,不刚则隋隳,不恒则退。 ——冯子咸 (3)涓滴之水终可以磨损大石,不是由于它力量强大,而是由于昼夜不舍的滴坠。 ——贝多芬 (4)一日一钱,千日千钱;绳锯木断,水滴石穿。 (5)日日行,不怕千万里。常常做,不怕千万事。 (6)人有恒心万事成,人无恒心万事崩。 (7)苟有恒,何必三更起五更眠; 最无益,只怕一日曝十日寒。 (8)为山九仞,功亏一篑。 (9)掘井九仞而不及泉,犹为弃井也。 (10)行百里者半九十。 (11)虽有卓越的才能,而无一心不断的勤勉、百折不回的坚持,亦不能立身于世间。
原文:“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
第四单元《老子有无相生》PPT课件人教版
6. 其安易持,其未兆易谋;其脆易泮,其微易散。为之于未有, 治之于未乱。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千里之 行,始于足下。民之从事,常于几成而败之。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主旨:
任何事物,都有一个由小到大、从细微到显著的过程,所以对 于坏事,就要防微杜渐,防止其酿成大祸;对于好事,则要从细微 处入手,用毅力和恒心,成绩远大的伟业。
——赫拉克利特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
全。”(宋﹒苏轼)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南北朝·王籍)
【第二则】 三十辐共一轂,当其无,有车之用。
埏埴以为器,当其无,有器之用。凿户牖 以为室,当其无,有室之用。故有之以为 利,无之以为用。
三十根辐条聚集到一根毂中的孔洞当中, 有了车毂中空的地方,才有车的作用。揉 和陶土做成器皿,有了器具中空的地方, 才有器皿的作用。开凿门窗建造房屋,有 了门窗四壁内的空虚部分,才有房屋的作 用。所以,“有”给人便利,“无”发挥 了它的作用。
三、四则 认识自己
第三则——企者不立,跨者不行,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也,曰余食赘形,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译文】踮起脚跟想要站得高,反而站立不住;迈起大步 想要前进得快,反而不能远行。自逞已见的反而得不到彰 明;自以为是的反而得不到显昭;自我夸耀的建立不起功 劳;自高自大的不能做众人之长。自矜攻伐、居功自傲
《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老子》选读《有无相生》讲学稿,(学生版)导学案一等奖(人教版高二选修)
反馈机制
学生提交作业 后,教师及时 批改并给出具
体反馈
根据学生的作 业情况,教师 进行集体讲解
和个别辅导
学生在课堂上 展示自己的学 习成果,其他 同学给予反馈
教师定期组织 课堂讨论,鼓 励学生互相交
流、评价
改进措施
针对学生理解不足之处,加强讲解和引导 增加课堂互动环节,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针对学生的反馈,及时调整教学策略和方法 加强课后作业和辅导,巩固学生的知识点
《先秦诸子选读》 第四单元《老子》 选读《有无相生》 讲学稿
汇报人:
添加目录标题
课程背景与目 标
教学内容与安 排
教学重点与难 点
教学评价与反 馈
教学资源与工 具
教学反思与总 结
添加章节标题
课程背景与目标
课程介绍
课程背景:先秦诸子是中国古代思想的重要源头,对后世产 生了深远影响
课程目标:通过学习《老子》选读,了解先秦诸子的思 想体系,掌握其核心观点,提高文化素养和思维能力。
教学目标
理解《有无相生》的基本思想,掌握老子的哲学思想体系。 理解《有无相生》中的辩证思维,培养学生的哲学思辨能力。 理解《有无相生》中的教育意义,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人文精神。 掌握《有无相生》中的实践应用,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
教学内容与安排
教学内容
《有无相生》的原文解读 老子思想的核心内容 《有无相生》在《老子》中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内容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反思与总结
教学反思
教学内容的反思:是否符合教学要求和学生实际需求 教学方法的反思:是否有效,学生是否能够理解和掌握 教学进度的反思:是否合理,是否需要调整 教学效果的反思:是否达到预期目标,是否需要改进
《有无相生》说课稿
《有无相生》说课稿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号选手,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老子》选读之《有无相生》。
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有无相生》安排在人教版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中,《先秦诸子选读》旨在通过学习先秦诸子论著,启发和引导学生陶冶身心、涵养德行,提高对我国文化传统和思想传统的认识,加深学生对优良传统的热爱,发展学生阅读古文的基本功。
《老子》又名《道德经》,大体上是汇集老子的语录。
老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有无相生》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问题的辩证思考,我们能从中找到立身处事的借鉴。
《有无相生》是一篇必读文章,要求精研细读。
二、说教学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要求,结合本文特色,我确定以下教学目标:重点学习选文第1、3、4、5、6则;1、掌握相关实词、虚词,句式等文言现象;2、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
其中:“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把握老子的人生智慧及启示意义”既是教学重点又是教学难点三、说教法学法本文拟采用诵读法、翻译法、点拨法、讨论法进行教学,通过营造宽松、和谐、民主的教学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他们在交流、启发、争议、展示自我中主动获取知识,培养良好的语文素养。
同时,本节课我将使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如果出现课件打不开,突发停电等意外情况教学手段无法实现时,此时教师要随时调整教学过程。
教师通过问题的设置和富有感染力的语言引导学生思考、讨论、探究,在自主合作、交流中,去感受作者的语言魅力和思想内涵,并逐步加深对文章主旨的理解。
学法上,根据新课标要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具体的学法是学生小组讨论和勾画圈点法,让学生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通过设置一堂探究课,在突破重难点的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
《有无相生》优秀课件
背诵下列句子
•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 •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不彰,自伐者无功,自 矜者不长。 •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胜人者有力,自胜 者强。知足者富,强行者有志。 • 天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作于细。 • 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层之台,起于累土。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文章告诉我们哪些为人处世的道理? 提示 ①任何事物都有其相反相对的因素,而这些对
立的因素都是相反相成的,所以要客观地、全面地认
识事物。
②为人处世不要自以为是,不要自我夸耀。
③要正确地了解别人和认识自我,战胜自我。
④要想成就大的事业必须从小事做起,持之以恒。
⑤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
⑥做事慎终如始,才能立于不败之地。
函谷关(位于今河南灵宝)前写成了五千言的《道
德经》(又名《老子》),最后不知所终。《道德 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哲学与古希腊
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的两座高峰,老子也因
其深邃的哲学思想而被尊为“中国哲学之父”。 老子的思想被庄子所传承,并与儒家和后来的佛家Βιβλιοθήκη 想一起构成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内核。
道是老子思想体系的核心,他说:“道 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 为世间一切均由道生出,道是世界万物的 本源。 丰富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认为,一切事 物都有自己的对立面,相互对立又互相依 存。对立面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们在向相 反的一面转化。 主张无为而治,无为不是无所作为, 随心所欲,而是要以辩证法的思想来作指 导,顺应自然,遵循事物客观发展规律为 人处世。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 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 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 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老子《有无相生》-教师版.docx
《有无相生》教案知能准备【学习目标】1.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培养客观看待问题的精神2.根据上下文辨析实词和虚词及特殊句式做到熟练翻译课文,提高文言阅读能力。
【学习重点】掌握各类文言现象。
【学习难点】体会老子关于事物相辅相成、对立统一的哲学思想。
【学思指导】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文章,体会作者的哲学思想。
【板书设计】任何事物都是对立统一的自以为是,有道者不处(1、3、4)有无相生伟大来自于平凡做事要有预见,善始善终(5、 6)课前预习一、基础梳理1.作者:老子,(春秋)末期人,姓李名耳字聃,道家创始人。
生卒年月不可考,约生于公元前 580 年,约死于公元前500 年。
世界百位历史名人之一,我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是(道家学派)创始人。
相传他母亲怀了九九八十一年身孕,从腋下将他产出,老子一生下来就是白眉毛白胡子,所以被称为老子。
在道教中,老子是太上老君的第十八个化身。
史载,曾任周王室史官,孔子曾经向他问礼。
晚年见周王室日趋没落,便骑青牛而去,回故乡楚国苦县厉乡曲仁里过着隐居生活。
2.作品:传世的《老子》(又名《道德经》)一书,成于老子后学之手,一共有八十一章,分上、下篇,集中表现了老子的思想。
“(道)”是老子思想的核心。
“道”就是(自然),路,(道理),法则,(规律)。
他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认为世间一切皆有道生出,道是万事万物的本源。
老子的主张是“ (无为)”,理想政治境界是“邻国相望,鸡犬之声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
《老子》以“道” 解释宇宙万物的演变,“道” 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具有“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意义。
《老子》书中包括大量朴素辩证法观点,如以为一切事物均具有(正反两面),“反者道之” ,并能由立而化,“正复奇,善复妖”,“ 兮福之所倚,福兮之所伏” 。
又以世事物均“有”与“无”之一,“有无相生”,而“(无)” 基,“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 、“天之道,有余而不足,人之道不然,不足以奉有” 、“民之,以其上食税之多” 、“民之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
《有无相生》(公开课课件)
第四则:要正确认识自己和别人。
第5则:为无为,事无事,味 是以:所以,因此。 无味。大小多少,报怨以德, 大:前者为“大事”,后者为“伟 图难于其易,为大于其细。天 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大事必 大”。 作于细。是以圣人终不为大, 寡:使动,使···减少。 故能成其大。夫轻诺必寡信, 多:使动,使···增多。 难: 多易必多难。是以圣人犹难之, 意动室之用
器物实体这个“有”,只是提供便利的条件;器物中空 这个“无”,才是发挥作用的关键。显然,“有”与 “无”是辩证统一、互相依存的,二者缺一不可,而老 子更强调的是空虚不盈的作用。 第二则:举例说明“有”和“无”是相互依存的、相互 为用的。
企:踮着脚跟。 立:站立,站稳。 第3则: 企者不立,跨者不行, 见:通“现”,自逞己见。 自见者不明,自是者 彰:彰显。 伐:自我夸耀。 不彰,自伐者无功, 矜:自以为贤能。 自矜者不长。其在道 长(zhǎng):得到尊敬 也,曰余食赘形,物 赘形:肉瘤。 或:有的。 或恶之。故有道者不 恶:厌恶。 处:居于,立身于。 处。 译文:踮着脚跟的人站不牢,跨步行的走不远,(就好 像)自逞己见的人反而不能明理,自以为是的人反而得 不到彰显,自我炫耀功劳的人反而不能成就大功,自尊 自大的人反而得不到敬重。这些用道的观点来看,就是 吃剩的食物或身体上的肉瘤,有的畜生都厌恶这些东西 。所以有道的人不居于“自见”、“自是”、“自伐” 、“自矜”的境地。
走近老子:
老子 ,字伯阳,谥号聃,又称李耳。 是中国最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之一,被道 教尊为教祖。老子的思想主张是“无为”。
守柔 寡欲 善为下 居后不争
第1则
天下皆知美之为美, 斯恶已;皆知善之为善, 斯不善已。有无相生,难 易相成,长短相形,高下 相盈,音声相和,前后相 随,恒也。
人教版高中语文选修《先秦诸子选读》第四单元《有无相生》说课课件(26张PPT)
26
20
思考领悟
❖ 3.读第四、五、六则,找出你认为对自己的 生活最有指导意义的一句话,并把自己的感 受和大家分享。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
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
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
《为学》[清]彭端淑
21
感受鉴赏
比较思考老子和孔子不同的语言风格。
15
课程设计
❖ 1.重点与难点:感受老子“形象性强、凝练纯净 、感染力强”的语言特色。 探究老子的思想特 点,即逆向思维、辩证思维、知行合一。
❖ 2.方法选择:启发式教学法与自主、合作、探究 式学习相结合。
❖ 3.课时安排:1课时
❖ 4.教学过程
16
月 亮 的 味 道
17
梳理探究
❖ 诵读第二则选文,思考老子写了哪些“有”,用意 是什么?
2
梳理探究
❖ 2.诵读第一段选文,大家边听边找出该段中对立 的词语,并探究老子的思维特点。 辩证思维
❖ 清浊 强弱 荣辱
❖ 从这些词语中任意选取一个,用简洁的语言,说 说你的理解。
要求:句式对称,不超过二十个字
3
知其荣,守其辱 。——《老子》第二十八章
将欲弱之,必固强之——《老子》第三十六章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老子》第十五章
月 亮 的 味 道
1
梳理探究
❖ 诵读第二则选文,思考老子写了哪些“有”,用意 是什么?
通过“有”来阐述“无” 逆向思维
❖ 补充:老子一般认为他姓李名耳,相传生活在春秋 时期,曾做过周朝“守藏室之官”(管理藏书的官 员),后隐退著书,游历江南塞北,又西出陕关, 不知所终。著有五千言《道德经》,道家学派创始 人,他的学说后被庄周发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老子选读——有无相生》公开课讲稿
教材分析
《老子》从各种社会人生问题中,提炼出了一系列相反相成的矛盾对立项;它对这对立双方的辩证抉择,显示了特有的、卓绝的智慧。
本单元只有一节,选录了传世《老子》一书的第二章、第十一章、第二十四章、第三十三章、第六十三章、第六十四章、第七十六章,集中展示了《老子》一书对社会人生问题的辩证思考。
教材所选《老子》共7章,或全或不全。
其思想涉及“认识观”和社会人生的生存智慧。
《老子》一书在表达方面也极富特色,可以说是格言集锦。
学情分析
关于老子和《老子》中的文章,学生比较陌生,初中和高中必修学段都没有接触过,所以从语文学习的角度讲学生缺乏一定的基础。
但是,对于老子的思想,学生在历史课或课外还是有所了解,特别是老子说的一些哲理性的名言警句,学生很感兴趣。
教学重点难点
1、主要是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2、引导学生把握《老子》当中的人生智慧及其启示意义。
3、学习和掌握一些的重点字词。
教学目标
1、是向学生讲授选文,其间涉及材料的思想及词汇等多方面的内容。
2、是引导学生通过学习选文,来把握《老子》对社会、人生问题的思考。
3、是引导学生从中找到立向处世的借鉴。
教学设计
一、教材处理和教法选择。
1、所选每一章的内容,不必贯穿一个中心,可能只是老子言及宇宙生成、社会人生的言论的辑录,勉强认为一个中心,难免牵强附会。
历来注解《老子》者不可胜数,然对其文、其义歧见纷纷,故教师参考相关资料根据自己的理解,或拆分或整合或补充,以使学生有所了解。
文字疏通,学生自主解决,教师辅导;知识性的问题教师主讲;思想性的问题,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再提供自己的想法,与之交流。
2、教学时间有限,我们对七则做些取舍,主要在讲授讲授第1则、第3则、第4则、第5则、第6则选文。
教学时,努力展示《老子》思想及其文章的独特性和价值,并努力挖掘语料在写作方面可以赏鉴的要素。
读《老子》一书,我们不仅感觉到它的道理极为深邃,而且感觉到它的行文洁净精微,凝练畅达,是格言,又如歌如诗,显示出独特的魅力。
所以,在课堂上要多诵读,力求背诵。
3、在教学中要,要联系社会现实和师生的现实人生问题,启发学生智慧地把握社会人生中一系列相反相成的方面。
二、讲授课文。
1、学习第1则。
本则在理解上有两个难点。
第一是“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
本句解释众说纷纭。
课下注释解说为其一,“天下人都知道什么是美,就知道什么是丑了。
”其二,“天下人都知道美为什么是美,丑的观念就形成了。
”其三,“天下人都知道美之所以是美,那是由于有丑的存在。
”此外,还有多种解释。
老师应该多了解几种解释,以便解答学生的质疑。
这叫有备无患。
第二是“难易相成”,应该怎么理解呢?建议从两个角度做解释:其一,由“易”生“难”,比如一个人做一件好事是容易的,但是一辈子做好事就很困难了。
这就是“易”生成“难”的道理。
其二,由“难”生“易”,比如面对一个问题,人们把解决这个问题看
得很难,会更加谨慎更加用心更加用力地去面对它,结果问题反倒比较容易解决。
这就是“难”生成“易”的道理。
本则集中阐述了世间万物是相反相成,又是互相转化的道理。
这种现象在生活中随处可见,可以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交流一下。
老师也可以举一些成语说明,如“塞翁失马,焉知非福”、乐极生悲、否极泰来、居安思危等等。
2、学习第3则。
本则的字词较为复杂,老师要做适当讲解,比如“企”、“跨”、“自见”、“自伐”、“不长”、“赘形”等;特别是“物或恶之”中的“物”字,课下注释译为“畜生”也只是一家之说而已,此外还有译为“鬼神”或“众人”的。
本章主要是反对“余食赘形”,反对人为的做作。
在本章里,老子用“企者不立,跨者不行”作比喻,说“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后果都是不好的,不足取的。
这些轻浮、急躁的举动都是反自然的,短暂而不能持久。
急躁冒进,自我炫耀,反而达不到自己的目的。
踮脚而立,跨步而行是人为的造作,“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等等也属于人为的造作。
而人为造作往往会损害正常的运行,是不可以长久的。
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联系生活中的现象来说,比如,宣传能够包治百病的药物以及电视上夸大其词的广告往往适得其反,还有那种自以为是的人、自吹自擂的人往往受到人们的鄙视,等等。
3、学习第4则。
本则难点有二,其一是“知足者富”和“强行者有志”的理解。
这里的“富”,主要是指精神上的富足;物质上欲求不高,也能相对富足,所谓“知足者常乐”是也。
“强行者有志”,是说志向只有付诸实施,并确定不移,顽强坚持的,才是有志。
其二是对于“死而不亡”的理解。
任继愈先生认为说,“说什么死而
不亡是长寿,这些都是唯心主义的思想。
”而张松如先生认为,“死而不亡”并不是在宣传“有鬼论”,不是在宣扬“灵魂不灭”,而是说,人的身体虽然消失了,但人的精神是不朽的,是永垂千古的,这当然可以算做长寿了。
课本中列举了两种的解说,老师对此还有所了解,课上可讲可不讲,若碰上学生质疑,可做适当解说。
本章讲个人修养与自我设计的问题,主张人们要丰富自己精神生活的一系列观点。
老子认为,一个人倘若能省视自己、坚定自己的生活信念,并且切实推行,就能够保持旺盛的生命力和满饱的精神风貌。
建议引导学生联系人生感悟,对“自知”、“自胜”、“知足”、“强行”做点阐述或讨论。
4、学习第5则:
本则中的“为无为,事无事,味无味”的第一个“为”、“事”、“味”都要理解成动词。
老子理想中的“圣人”对待天下,都是持“无为”的态度,也就是顺应自然的规律去“为”,所以叫“为无为”。
把这个道理推及到人类社会的通常事务,就是要以“无事”的态度去办事。
“味无味”是以生活中的常情去比喻,人要知味,必须首先从尝无味开始,把无味当作味,这就是“味无味”。
接下来,老子又说,“图难于其易”。
这是提醒人们处理艰难的事情,须先从细易处着手。
面临着细易的事情,却不可轻心。
“难之”,这是一种慎重的态度,缜密的思考、细心而为之。
“是以圣人犹难之”的“难”也要理解为动词。
本章中老子认为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采取顺应自然的态度,必须以平静的思想和行为对侍生活。
他提醒人们注意,做任何事情都是从小到大,由少到多,由易到难的。
建议老师引导学生从学习的经验来说说议议,以感性经验来丰富理性知识。
5、学习第6则:
本则所说的是关于前瞻性的智慧。
这一则所言,意思不止一层:①要注意事物的萌芽状态,防患于未然,未雨绸缪。
②是说严重后果形成于细微之处。
③做事要善始善终,持之以恒。
老子认为,大的事物总是始于小的东西而发展起来的,任何事物的出现,总有自身生成、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人们应该了解这个过程,对于在这个过程中事物有可能发生祸患的环节给予特别注意,杜绝它的的出现。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必须具有坚强的毅力,从小事做起,才可能成就大事业。
许多人总是在事情快要成功的时候失败了。
主要原因在于将成之时,人们不够谨慎,开始懈怠,没有保持事情初始时的那种热情,缺乏韧性,如果能够在最后关头要像一开始的时候那样谨慎从事,就不会出现失败的事情了。
三、布置作业。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在事情接近成功的时候通常都不太用心、不太慎重,因而放松自己的努力。
老子指出,很多事情终归失败,根源就在这里,在接近完成的时候,必须要对待开始一样慎之又慎。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常犯“自见”“自是”“自伐”“自矜”的毛病。
老子指出,这样做不仅达不到目的,而且会离目标越来越远。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逞强逞大。
老子指出,这样最终会落入下风,甚至陷于死地。
在日常生活中,人们喜欢轻率地向别人做出种种许诺。
老子指出,轻易向人许诺的人,必定缺少实践诺言的诚信。
在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考常常停留于眼前的现状。
老子则指出,凡事都应该有敏锐的预见。
请联系自己的生活经历和人生体验,选取老子中的一句和几句格言,写一篇读书笔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