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科学教学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科学教学观察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小学各门学科中,科学课与实际生活联系较密切,特别是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能力尤为重要。
《科学课程标准》中,对不同年段学生能力的培养均有明确的要求。
为此,我们在实际教学中,要切实把握对学生能力培养这一关键。
一、贴近生活培养观察能力
众所周知,在诸多学科中,教者往往通过多种教学手段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
多年来,我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和同学们一起走进生活,不断探索。
首先是激发兴趣,引导观察。
引导学生去观察事物,兴趣是关键。
我充分利用农村大自然的美好风光。
以春夏秋游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观察大自然给人类带来的神秘色彩和乐趣,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去观察事物,对此产生浓厚的兴趣。
发现了大自然和生活中蕴藏着更多的科学奥秘,并能大胆提出感兴趣的问题总结事物的特征。
在《植物的身体》教学中,让学生拿出自己采集的植物标本和自建的资料卡,通过比较对照来发现植物身体六种器官的一般特征,同学们积极踊跃形成了良好的氛围。
其次是确立目标,顺利观察。
教者在课堂上,如果让学生积极主动的进行观察,就要有目的有计划地培养他们的观察能力,才能使观察顺利进行,并收到预期效果。
教者要充分均衡学生的知识水平与认知能力差异。
年龄不同,年级不同他们的知识水平和认知能力是不一样的。
尤其是在信息化的年代,学生知识的储备量,是教
师难以预测的。
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而且更需要切实深入学生,设法去了解他们的多种能力。
有的放矢,在课堂上才能发挥学生的潜能,得心应手。
然后,抓住学生的心理,调动起积极性。
把课本的相关课程与现实生活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在生活中去捕捉去思考,在课堂上去展示,时刻抓住其闪光点,进行评价,使学生觉得有一种成就感和自豪感。
第三是指导方法,学会观察。
事物的特征是多方面,如果不掌握一定的观察方法,事物的特征就难以揭示出来。
因此,教师要教给学生正确的观察方法,并能灵活运用。
我在科学课上主要指导学生两种观察方法:
1、有序观察法。
运用这种观察方法,学生能够按着空间和时间的顺序,抓住主次,突出重点。
这样才能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大自然的事物千差万别,教给学生根据不同事物的不同特点,确立恰当的观察顺序。
教师要时刻本着自己的教学实际,针对不同年龄的学生,采取不同的方法。
比如低年级学生他们认识水平较低,思维能力也不强,教师有必要把观察的顺序予以点拨,让学生有法可依,有据可查。
而对中高年级的学生,教师就该鼓励学生大胆尝试,确立自己的观察顺序,建立自己的空间感和时间感,达到观察的目的,从而使学生的观察能力得到提高。
2、观察总结法。
观察总结法是学生学习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
运用这种方法不但能提高观察能力,而且还能培养学生的总结能力和对抽象概念的理解能力。
比如在认识地球仪上的主要标识:经线、
纬线、赤道等概念时,我让学生仔细观察地球仪及其标识。
并鼓励学生根据自己观察到的特点,来用自己的语言归纳总结经线,纬线等标识这一概念,使学生对这些标识的认识在观察总结中牢牢把握住。
这和死记硬背比起来真是事半功倍。
不断观察,记录,总结也是锻炼学生实践能力的具体体现。
我们切实要予以重视。
二、鼓励探究,培养创新能力
在具备观察实践能力的基础上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势在必行。
心理学家认为,创新能力的有无和大小主要有三种因素的影响。
即: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能力、创新方法策略。
而创新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
所谓创新思维,就是有那些能促使人们产生新奇,独特想法的思维方式,这也是诸多创新活动所必需的。
在科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
1、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创新意识是人们积极主动地进行创新思维活动的内部动力和前提条件。
要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欲望,培养其创新意识,在教学中可以这样做:一是用科学家勇于探索,大胆猜测的故事,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
二是充分发挥民主,给学生创造一个开展创新思维活动的教学空间。
三是善于发现和保护学生的创新火花。
由于学生年龄尚小,受知识和能力限制,思维还没有那么定势,往往想出的问题有些怪异,甚至出人预料,这也正是他们创新意识的体现。
为此,我们在日常教学中容不得有半点疏忽,要切实抓住这创新火花,并让它绽放异彩。
2、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在科学教学中,为了充分发挥和调动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性,我主要从几个活动入手。
一是研究讨论活动。
通过观察、讨论、实验,趁热打铁,组织学生进行研讨。
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对学生发表的意见,由师生进行评价,形成一种相互竞争的局面。
若要有创新就一定开动脑筋,运用创新思维,去发现新的科学知识。
二是巧设实验活动。
在科学教学中,深入指导学生精心设计一些实验来证明某种假设,鼓励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放开手脚,大胆操作。
看谁设计得最合理,最新颖,最科学。
使学生充分运用创新思维去寻求新的方案,更能表达出其创造性。
比如教学《热胀冷缩》时,有一个同学在被踩瘪的乒乓球受热鼓起来现象的启示下,设计出了用矿泉水瓶捏瘪并将盖拧紧,在将这个小瓶放入热水中,小瓶又鼓起来。
然后,再把小瓶放入冷水中,小瓶又瘪了。
这个实验足以看出学生创新思维的硕果。
三是发明制作活动。
科学课本中,涉及制作的内容很多,教师应把制作和创新有机结合起来,鼓励学生敢于有超常规的做法,敢于别处心裁,把新颖,独特作为追求的目标。
这样,学生就能运用创新思维,制作出具有创造性的作品。
3、教给学生创新方法。
要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必须结合教学实际,教给学生必要的创新思维方法。
例如直觉思维,逆向思维等方法。
直觉思维是一种不经过严密的逻辑思维分析,在没有明显意识的情况下突然出现某种新念头或做出某种判断的思维方式。
直觉的
判断,切不能强迫学生很快的周密的阐述理由,更不能因其离奇而横加指责。
要循序渐进,不能抑制学生知觉思维的发展。
凭直觉判断通过观察实验判断正确与否。
逆向思维就是朝反方向去想。
按一定的逻辑朝正方向思考问题是人们的日常习惯,一旦不按常规反过来想,又能得出一种新的结论。
例如《昆虫》一课教学中,大多数同学都认为:“有害的昆虫就理应彻底消灭,才能对人类有好处。
”这仿佛是千真万确。
可是有位学生却反过来想:如果把害虫全部消灭掉,后果会怎么样?经师生的共同讨论后,得出了“大自然的生态平衡会受到严重的破坏”的见解。
总之,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进程中,我们要实事求是,不断探究。
为学生创造广阔的空间,让他们的能力真正发挥出来。
(作者单位:黑龙江省望奎县先锋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