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J亚群禽白血病防治技术规范

合集下载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详见附件):[修改版]

《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详见附件):[修改版]

第一篇:《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详见附件):《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等14个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详见附件):一、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二、口蹄疫防治技术规范三、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四、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五、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六、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七、猪伪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八、猪瘟防治技术规范九、新城疫防治技术规范十、传染性法氏囊病防治技术规范十一、马立克氏病防治技术规范十二、绵羊痘防治技术规范十三、炭疽防治技术规范十四、J亚群禽白血病防治技术规范废止的动物疫病防治技术规范名单1.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2.马传染性贫血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3.马鼻疽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4.布鲁氏菌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5.牛结核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6.猪伪狂犬病防治技术规范(农办牧[2002]74号)7.牲畜口蹄疫疫情防治技术规范(试行)(农牧发[2004]20号)8.亚洲I型口蹄疫防治技术方案(农医发[2005]13号)第二篇:23.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技术规范高致病性禽流感(Highly Pathogenic Avian Influenza, HPAI)是由正粘病毒科流感病毒属A型流感病毒引起的以禽类为主的烈性传染病。

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将其列为必须报告的动物传染病,我国将其列为一类动物疫病。

为预防、控制和扑灭高致病性禽流感,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重大动物疫情应急条例》、《国家突发重大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及有关的法律法规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高致病性禽流感的疫情确认、疫情处置、疫情监测、免疫、检疫监督的操作程序、技术标准及保障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与高致病性禽流感防治活动有关的单位和个人。

鸡J亚群白血病的诊断与综合防制技术

鸡J亚群白血病的诊断与综合防制技术
病 。种鸡 最早 在 6 8周 龄 发病 ,发 病 高 峰期 在 2 ~ 0周 ~ 03 龄 。种 公鸡 比母 鸡 多 发 ,发 病率 为 5 2 %,甚至 高 达 %~ 0 2 %。在 性成 熟前 后发病 较 为集 中 , 5 性成 熟后公 鸡 的死 淘 率迅 速增 加 , 鸡群 整体 受精 率下 降 。发 病鸡 均 以死 亡 而告
J 亚群 禽 白血病 可 通过 垂 直和 水平 传播 , 易在 鸡群 中
广泛 散播 。目前 尚无 疫 苗和有 效 药物 可利用 。 防制 该病 以
死亡 , 病死 亡率 为 10 发 0 %。
检测 并 淘汰 A V J L — 感染 的种鸡 为 上 策 , 无 A V J 染 将 L—感 后代 隔离 饲养 以建 立一 个无 病核 心群 ,但 A V J L — 的清 除 及 建立 无 病 鸡 群是 一 项 极其 费力 费 时 且 花 费大 的工作 ,

盆 或脊 柱两 侧 延伸 至腹 腔 内 的圆形 、 白色 、 黄 黄豆 至桂 圆 大小 的肿瘤结 节 。 时在皮 肤和 肌 肉上见 到血疱 。 的鸡 有 有 有 心包 积液 , 肝脏 上有 包 膜 。法 氏囊 肿大 , 坐骨 神经 无 但
眼 观肿 瘤病变 。 4 .鉴 别诊 断 。 注意 与鸡 淋 巴细胞性 白血病 、 要 网状 内 皮 细胞增 殖症 、 马立 克病相 区别 。淋 巴细胞性 白血病常 见
疫苗。 ( 者联 系地 址 :河 南科 技 学 院动 物 科 学 学 院 作
430 5 0 3)
邮编 :
墨:萼 2  ̄:: 等 b o 一 b
嘲 塑诊
丞 霞
并 非所 有 的病 鸡 都能 看到 骨骼 肿瘤 ( 括 内脏 肿瘤 明显 可 包 见的病 例)肿 瘤可 见于 所有 的 内脏器 官 , 。 以肝脏 、 脏 、 脾 睾 丸、 脏、 心 肾脏 及 肌 肉最 常 见 , 时 在喉 部 和 支气 管 部 位 有 也 能 见到 肿瘤 。肝 脏 明显肿 大 , 甚至 增 大数 倍 , 充满 整 可

禽J型白血病防治

禽J型白血病防治

骨髓型白血病病毒(ALVJ)的诊断及控制禽白血病病毒(ALV)隶属于反转录病毒科反转录病毒属,导致一系列以肿瘤性病变为特征的疾病。

ALV的病毒粒子具有多种酶活性成分,反转录酶存于核芯,由pol基因编码。

此外,该病毒核芯含有由gag基因编码的非糖基化蛋白,其中的p27作为主群特异性抗原(GSA〕,成为多种诊断试验的检测目标之一。

病毒囊膜上含有env基因编码的糖蛋白,其中的p85决定病毒表面的球形结构,并据此将白血病病毒分为A、B、C、D、E和J亚群。

其中A和B亚群为实际中最为常见的外源性病毒,引起法氏囊衍生的细胞的病变并导致淋巴白血病,C和D亚群在田间鲜有报道,E 亚群包括在几乎所有正常鸡群中都存在的内源性ALV,J亚群由Payne (1991)和Fadly (1996) 分离鉴定,并予以报导。

从生物学特性上讲,J亚群的ALV中除gag和pol基因具有与其它亚群的ALV 高度的同源性之外,env基因与ALV中EAV序列组中的env和类env基因有75%-96%的同源性。

这些发现说明白血病病毒J亚群是外源性病毒和内源性病毒EAV的重组体。

外源性ALV是引起鸡只肿瘤病变的罪魁祸首,它主要通过激活宿主细胞中onc基因,造成细胞转化,并可水平和垂直传播。

内源性ALV无致病能力,存在于包括SPF鸡在内的正常鸡只的基因组中。

因此,在诊断时有必要将致病的外源性ALVJ 与非致病性的内源性病毒加以区分。

ALVJ亚群对骨髓细胞具有高度侵蚀性,而对法氏囊细胞侵蚀性较低。

因此,可导致骨髓型白血病,并在临床引起龙骨、脊柱、肋骨、肝、脾和肾的肿瘤样病变,这些肿瘤以髓细胞瘤的组织病理变化为特征。

在肉鸡中ALVJ所引起的致病性不尽相同,低水平的传播可不表现肿瘤,不引起明显的死亡率且对生产性能影响较低。

而在有些病例中可见超过1-2%的死亡率。

在严重发病的鸡群中也可因应激或其它野毒的侵袭导致免疫抑制。

诊断对ALVJ感染的诊断应从对肿瘤细胞的病理诊断和对病毒的血清学诊断两方面进行。

禽白血病的净化及防控

禽白血病的净化及防控

135禽白血病的净化及防控潘金升(新兴县动物卫生监督所,广东新兴 527400)摘 要:禽白血病是由肉瘤病毒群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各种良性和恶性肿瘤的一类疾病,该病在目前无有效的疫苗及治疗药物,通过净化措施建立健康无白血病鸡群是当前避免感染鸡群的重要措施。

在对该病的净化的过程存在众多的不足与问题,积极的改进当前的净化措施对有效防控该病有着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关键词:禽白血病;净化措施;防控策略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病毒和禽肉瘤病毒引起的多种肿瘤性疾病的总称。

禽白血病可导致鸡死亡、生产性能下降、免疫功能下降和其他病原体的继发感染。

禽白血病对养鸡业的危害越来越大,并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经过多年的净化措施,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禽白血病仍在临床上大量发生和流行。

目前,禽白血病病毒的宿主谱正在扩大,已从肉鸡和蛋鸡传播到我国地方品种。

我国地方种鸡J 亚群禽白血病的纯化仍是禽白血病防治的重要内容。

因此,净化和预防禽白血病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就禽白血病的净化及防治措施提出了个人看法,仅供参考。

1 净化措施(1)垂直传播控制垂直传播是指阳性鸡通过产卵将病原体传播到下一代。

控制措施是进行多次阳性检测,及时剔除阳性鸡,并确保下一代的种鸡为阴性鸡。

①一日龄鸡胎粪检测1日龄胎粪检测,及时排除阳性鸡,避免鸡间水平传播。

孵化前每个鸡蛋都放在同一个孵化纸袋里。

对1日龄雏鸡的胎粪逐一采集,检测抗原。

如有阳性鸡则对整个鸡群进行淘汰,同时对相应的种母鸡也淘汰。

② 6~10周龄鸡检测6~10周龄为排毒高峰期。

肛拭子检测鸡群。

胎粪检测后,将雏鸡按种系分笼饲养,对同一母鸡进行泄殖腔拭子检测。

如有阳性鸡只存在便要对同笼的鸡群进行淘汰。

③初产期检测初产期也是鸡群排毒的高峰期。

可检测蛋清判断是否为阳性鸡,取初产蛋前3个鸡蛋检测蛋清抗原,如检测为阳性则对阳性鸡进行淘汰。

④病毒分离与检测病毒分离检测是检测公鸡是否携带禽白血病病毒的常用方法。

它可以用来防止公鸡通过接触或交配传染给其他健康的鸡。

肉鸡禽白血病防治措施

肉鸡禽白血病防治措施

肉鸡禽白血病防治措施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在自然条件下以淋巴白血病最为常见,大多数鸡群均可发生感染,临床上主要见于种鸡群。

一、病原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属反转录病毒科禽C型反转录病毒群。

本群病毒可分为A-J共10个亚群,其中以A-E及J亚群最为常见,A亚群、B亚群和J亚群的病毒是现场常见的外源病毒,C亚群和D亚群病毒在现场很少发现,而E亚群病毒则包括无所不在的内源性病毒,无致病力。

二、流行特点鸡是本群所有病毒的自然宿主。

外源性白血病病毒通过垂直传播和直接或间接接触的水平传播,以水平传播为主。

本病的潜伏期长,各型白血病随鸡的日龄增长发病率增高,7-12月龄的鸡发病最多。

不同品种对淋巴白血病的抵抗力不同。

母鸡较公鸡易感。

高蛋白饲料的鸡场较低蛋白的鸡场发病率高。

J亚群病毒仅侵害肉用型种鸡,引起骨髓性白血病,一般于9-20周龄发病。

三、临床症状淋巴白血病有不同的病型,一般可分为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成红细胞性白血病、骨髓性白血病、内皮瘤、肾真性瘤、纤维瘤和骨化石病。

最多见的是淋巴细胞性白血病,也称为大肝病。

各种病型其症状不同。

病鸡主要表现消瘦、沉郁、冠及肉髯苍白或暗红,常见腹泻及腹部肿大,产蛋下降,死亡率增加。

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的鸡除见软弱、消瘦外常见毛囊出血。

内皮瘤的病鸡皮肤上见单个或多个肿瘤,瘤壁破溃后常出血不止。

肾真性肿瘤病鸡常因肾脏肿瘤的长大而压迫坐骨神经出现瘫痪的病状。

骨化石病鸡见胫骨增厚常呈“穿靴”样的病状。

四、病理变化各种型的病鸡在剖检后见有不同的变化。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鸡的肝肿大5-15倍不等,肝质变脆并有大理石样纹彩,肿大的肝脏常可充满腹腔,因此称为“大肝病”。

此外,还可见脾、肾肿大1-2倍不等,法氏囊有结节性肿瘤,骨髓呈胶冻样,或像稀水样稀薄。

内皮瘤病鸡的肿瘤像血疱,内脏肿瘤鸡常见血凝块。

骨髓性白血病除见成红细胞性白血病的症状外,在肋骨和肋软骨接合处,胸骨内侧有奶油状肿瘤形成,下颌骨、鼻腔的软骨上,头骨的扁骨(头盖骨)也常受到侵害,发生异常的隆起,即骨髓细胞瘤。

鸡白血病的发生及防控

鸡白血病的发生及防控

鸡白血病的发生及防控作者:刘江涛来源:《中国动物保健》2023年第12期近年来,鸡养殖产业迅速发展,要想保证相应产品的质量,便需自最基本的养殖管理处着手,将一应疾病防控事宜做好,尤其是鸡白血病等还未研制出特效药物的传染性疾病,将防控工作及时做好是当务之急。

1 鸡白血病的发生1.1 病原分析导致本病的病原为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禽C型反转录病毒群,病毒粒子在形状上为球形,直径在80~120 nm之间,平均值一般为90 nm,表面包裹囊膜,氯仿、乙醚等有机溶剂是病毒的敏感溶液[1]。

现阶段已报道出来的便涉及A-J共10个亚群,属于同个亚群的病毒之间可产生交叉免疫作用,此外,病毒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对热尤其敏感,如果处于60 ℃的温度环境下存活不到8 min,对于酸、碱类溶液也不容易耐受。

养殖人员在做常规消毒时可以选用酸碱类的消毒药物,一来能省下更多开支,二来能确保消毒的有效性,紫外线对于本病病毒的灭活能力可忽略不计,低温环境可大大延长病毒的存活期限,如果将病料置于-60 ℃的环境中,6个月之后病毒活性依然很强。

1.2 流行特征病鸡以及隐性带病鸡是本病最为主要的传染源头,在发病时节上,本病未见显著差异,春夏秋冬各季皆容易暴发,步入性成熟阶段的鸡只是主要的发病群体,其中又以种鸡最为多发,产蛋期蛋鸡也很容易感染,在流行趋势上表现为渐发性。

除去鸡场养殖的鸡只外,野鸡、鹌鹑、鸽子等禽类同样容易发病,品种、品系存在差异的鸡只在抗病性上同样存在差异,例如白羽肉鸡便是本病的高发鸡种,罗斯308、京白则不容易感染,病毒可通过鸡只之间的直接接触进行水平传播[2]。

种鸡发病后,病毒可以通过种蛋直接扩散至下一代鸡只,使其终身携带病毒,外界的应激因素可诱发本病,诸如停水停料、养分供应不足、药物不规范使用、饲料突然更换类型、气候条件变化大等。

1.3 临床症状病鸡发病后最为显著的症状为鸡冠、肉髯变白发绀,进食量大减乃至直接废绝,鸡体瘦弱,鸡腹处变大,以手进行触摸可感受到肝脏肿大问题,病鸡往往养分供应不足,站立困难、产蛋中断,严重时可直接虚弱致死。

J亚群鸡白血病的总体防治.doc

J亚群鸡白血病的总体防治.doc

J亚群鸡白血病的总体防治概述:一、病原为新的白血病病毒-J亚群鸡白血病病毒(ALV-J),有囊膜,是反转录病毒。

1991年由Payne博士在英国发现,此后许多国家有报告肉用型鸡群发生该病;近年徐镔蕊(中国农大动物医学院)首次报道海兰褐蛋鸡(蛋用型)有自然病例发生。

本病毒与其他白血病ABCDE亚群所喜爱的靶细胞不同,不是法氏囊B淋巴细胞,而是骨髓细胞,导致髓细胞瘤(ML)。

所有品系的肉用型鸡均表现肝、脾增生性肿大,表面有弥漫性灰白色增生性结节,骨膜增生性瘤;J 亚群病毒使骨髓干细胞不断增生恶变,形成骨髓瘤,挤穿骨质向骨膜外延伸,经两次病毒血症向全身扩散,导致全身性骨髓细胞瘤或髓性白血病。

二、流行特点6~8周龄各品系肉用型鸡易感染本病,但多发于18~25周龄前后的肉用型鸡群,且公鸡多见。

大部分病鸡在13周龄左右表现典型的骨髓肿瘤,性成熟期的肝、脾及生殖器肿瘤发展迅速。

死亡率可达5~20%,死亡陆续发生,多集中于开产到产蛋高峰期前后,对肉用型肿母鸡危害很大。

据调查,我国1/3规模肉鸡场有该病存在。

多经种蛋垂直传播,或早期水平传播。

三、主要症状潜伏期长。

精神沉郁,食欲丧失,鸡冠苍白,严重贫血,极度消瘦,腹泻,生长发育不良,免疫反应低下,产蛋率下降。

趾骨部分皮肤和翅膀羽毛囊出血。

四、剖检特征肿瘤的原发部位在骨髓,最初多见于头、椎骨、膝关节、骨盆和髋关节等处;趾骨、胸骨和肋骨的表面出现肿瘤样增生节结,凸出骨膜表面,大小不一,呈弥漫性或结节状的生长,淡黄色;有的肿瘤表面有一层薄而易碎的骨质膜,趾骨肿瘤多为单侧性。

骨髓中可见多灶骨髓细胞增生,胞浆的颗粒染成棕色。

肝肿大,被膜下有针尖大灰白色小点。

呈斑驳状。

脾肿大,有黄白色肿瘤结节。

肾肿大,有绿豆大淡灰色肿瘤结节。

随着毒血症的发展,在睾丸、卵巢、肺、心内膜下、腹部、大网膜等处可见肿瘤病变。

该病对肉鸡造血器官、生殖器官、免疫系统等脏器造成损害,且给肉鸡生长发育、繁殖和免疫功能造成严重危害。

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技术规程编制说明

《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技术规程》编制说明一、任务来源根据湖南省质量技术监督局文件《《关于下达2023年度第1批地方标准制修订项目计划的通知》的要求》拟在2023年完《种鸡场禽白血病净化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的制定工作。

该标准制定由湖南省畜牧兽医研究所牵头起草,由湖南省农业农村厅归口。

二、制定规程的目的、意义禽白血病(AVianIeUkOSiS)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vianleukosisvi-rus,ALV)引起的具有传染性的多种白血病和肿瘤性疾病的统称,在全球各地均有发生,感染后大多表现为亚临床症状,比如免疫抑制、生长迟缓、生产性能降低等,少数表现为不同脏器和组织的肿瘤/血管瘤。

严重制约了我国家禽产业的健康发展。

在国务院颁布的国家中长期动物疫病防治规划(2012-2020年)中已列入全国中长期动物疫病规划防控中优先防治的二类禽病之一。

鉴于ALV的复杂性、亚群多样性及病毒基因组的高变异性,至今仍缺乏有效治疗药物及疫苗,目前主要通过病原检测淘汰阳性带毒鸡来实现种群净化。

最早在1988年就有育种公司开始开展禽白血病的净化工作,但净化工作进展缓慢,2008年以来,该病突然在地方鸡、良种蛋鸡中大面积爆发,导致大部分商品代饲养场与种鸡场之间产生经济赔偿纠纷等社会问题。

由于我国对新出现的禽白血病防控经验不足,未采取足够的防范措施,加之养殖环境复杂,使禽白血病在我国造成的损失高于其他国家,对禽白血病的防控,发达国家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进行淘汰净化,初见成效。

我国禽白血病净化技术研究相对滞后,净化所需的检测试剂大部分依赖进口,净化成本远高于国外,同时缺乏可参照执行的净化技术标准,因此,研究禽白血病净化技术并形成标准是我国养鸡业持续健康发展所迫切需要的。

三、制定规程的原则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2.不与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相抵触,积极采用国际标准,符合强制性标准要求;3.坚持开放、公平、透明、协商一致的原则。

4.有利于推动技术创新和科学进步。

鸡白血病防治_PPT幻灯片

鸡白血病防治_PPT幻灯片

脾脏极度肿胀
脾脏表面有弥漫性或结节性肿瘤增生ຫໍສະໝຸດ 脾脏切面可见肿瘤病变和坏死
脾 脏 切 面 干 酪 样 坏 死
法氏囊严重肿大、肿瘤增生,是本病的特征
法氏囊肿瘤性增生
法氏囊肿瘤增生
肾脏可见灰白色肿瘤组织,呈肉样变
卵 巢 呈 灰 白 色 均 质 肿 瘤 增 生
卵巢包膜增厚
骨髓褪色,被肿瘤组织取代
诊断
多发于16周龄以上鸡,以性成熟时发病 率最高
肝、法氏囊、脾脏、肾脏、肺脏、性腺、 心脏、骨髓等器官组织形成大小不一的 肿瘤结节。
防治
无有效的治疗方法和疫苗 建立无本病的健康鸡群是防治本病的最
有效措施。用ELISA检疫母鸡群,对阳性 鸡淘汰,并对孵化器、出雏器、育雏室 进行彻底清洗和消毒。
病变
主要表现为肝、法氏囊、脾脏、肾脏、 肺脏、性腺、心脏、骨髓等器官组织形 成大小不一的肿瘤结节。
与内脏型马立克病(除法氏囊外)病变基本 相同,马立克病法氏囊通常萎缩,而禽 白血病法氏囊肿大,形成肿瘤结节。
肝脏比正常时增大好几倍,一直伸延到 耻骨,覆盖整个腹腔,又称“大肝病 ”
肝脏肿胀,表面有弥散性肿瘤结节
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 肉瘤病毒群中病毒感染引起 的鸡的慢性肿瘤性疾病,病 程长、病型复杂,可造成全 身多个组织器官产生肿瘤性 病灶。
一、病原学
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ALV), 属反转录病毒科,禽C型反转录病毒群, 单股RNA。本群病毒分为A-J共10个亚群, 其中以A-E及J亚群比较常见,A、B和J 亚群的病毒是现场常见的外源病毒,C和 D亚群病毒在现场很少发现,而E亚群病 毒则包括无所不在的内源性白血病病毒, 无致病力。
白血病/肉瘤病毒对脂溶剂和去污剂敏 感,对热的抵抗力弱。

鸡白血病及其综合防控措施.doc

鸡白血病及其综合防控措施.doc

鸡白血病及其综合防控措施概述:近二年来,全国各地蛋鸡场在开产后发生白血病/血管瘤的病例报告普遍显着上升,且在互联网上广泛流传。

病毒分离鉴定表明,这二年在蛋鸡场开产后发生的白血病/血管瘤主要是由J亚群禽白血病毒引起,但同时有的也是由A、B亚群白血病毒感染引起。

实际上,J亚群禽白血病毒引发髓样细胞瘤早在上世纪90年代就已随引种传入我国,先是给我国白羽肉鸡带来了很大损失,又进一步传入我国地方品系三黄鸡和蛋用型鸡。

下面就鸡白血病及其在我国的流行状态和防控措施作一个简要的阐述。

1禽白血病病毒及其流行特点1.1禽白血病毒(ALV)的一般特点ALV是一种基因组为单股RNA的反转录病毒,类似于人的艾滋病毒,但不感染人。

不同的鸟类可能感染不同的ALV,根据病毒与宿主细胞特异性相关的囊膜蛋白的抗原性,ALV可分为A、B、C、D、E、F、G、H、I和J十个亚群。

但自然感染鸡群的还只有A、B、C、D、E和J六个亚群。

其中的J亚群致病性和传染性最强,而E 亚群是非致病性的或者致病性很弱。

1.2外源性病毒和外源性病毒ALV与其它病毒不同的一个最大特点是,鸡的ALV还可分为外源性ALV和内源性ALV二大类。

鸡的外源性ALV是指不会通过宿主细胞染色体传递的的ALV,包括A、B、C、D和J亚群,致病性强的鸡ALV都属于外源性病毒。

它们既可以象其它病毒一样在细胞与细胞间以完整的病毒粒子形式,或个体与群体间通过直接接触或污染物发生横向传染,也能以完整的病毒粒子形式通过鸡胚从种鸡垂直传染给后代。

内源性ALV是指前病毒cDNA可整合进宿主细胞染色体基因组、因而可通过染色体垂直传播的ALV。

它可能只是基因组的不完全片断,不会产生传染性病毒,一般也与致病性无关。

但也可能是全基因组因而能产生传染性病毒,不过这类病毒通常致病性很弱或没有致病性。

目前发现的内源性ALV都属于E亚群。

鸡细胞基因组某个特定位点含有(稳定地整合)能复制可传染性病毒粒子的E 亚群ALV的全基因组,如性染色体Z上与决定快慢羽相关基因K紧密连锁的ev21位点。

家禽业面临J亚群白血病的挑战

家禽业面临J亚群白血病的挑战
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j是英国的payne和他的同事们在20世纪80年代从肉鸡中分离出来的其属于反转录病毒中的白血病肉瘤病毒群
家禽业面临J亚群白血病的挑战
家禽业面临J亚群白血病的挑战
禽白血病病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J亚群(ALV-J)是英国的Payne和他的同事们在20世纪80年代从肉鸡中分离出来的,其属于反转录病毒中的白血病/肉瘤病毒群.目前,世界各国已经开展了对ALV-J的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由于各种原因,ALV-J还有许多问题没有解决,应引起注意.
作 者:成子强 作者单位:山东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泰安,271018 刊 名:中国家禽 PKU英文刊名:CHINA POULTRY 年,卷(期):2004 26(2) 分类号: 关键词:

关于j亚群鸡白血病的论述

关于j亚群鸡白血病的论述

J亚群鸡白血病是一种由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引起的鸡的疾病,这种病毒主要影响鸡群的免疫系统,导致鸡的生产性能下降,甚至死亡。

下面是对J亚群鸡白血病的详细论述。

一、病原学
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属于反转录病毒科,是一种具有复杂生命周期的病毒。

这种病毒主要存在于病鸡的血液、内脏器官、泄殖腔和卵清中,通过水平传播和垂直传播方式在鸡群中扩散。

二、临床症状
J亚群鸡白血病的主要临床症状包括贫血、消瘦、腹泻、产蛋量下降和免疫抑制。

受感染的鸡还可能出现神经症状,如共济失调和瘫痪。

随着病情的恶化,鸡的死亡率会逐渐上升。

三、病理变化
J亚群鸡白血病的病理变化主要表现为免疫器官的损害,如胸腺、脾脏和法氏囊的萎缩和淋巴瘤病变。

此外,受感染的鸡还可能出现骨髓细胞瘤、成红细胞瘤和成髓细胞瘤等肿瘤。

四、诊断和防治
J亚群鸡白血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病原学检测。

为了预防和控制J 亚群鸡白血病,首先要加强鸡群的饲养管理,提高鸡的免疫力。

其次,要定期对鸡群进行检测,及时发现和淘汰病鸡。

最后,可以使用疫苗进行免疫预防。

总之,J亚群鸡白血病是一种严重的禽类疾病,对养鸡业造成了巨大的经济损失。

为了降低这种疾病对养鸡业的影响,必须采取有效的预防和控制措施。

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技术

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技术

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与综合防治技术作者:杭柏林李杰来源:《科学种养》2010年第02期禽白血病是由禽白血病/肉瘤病毒群中的病毒引起的禽类多种肿瘤性疾病的统称。

在自然条件下以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最为常见。

淋巴细胞性白血病是由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病毒引起的以淋巴组织增生为特征的恶性肿瘤,发病鸡通常取死亡经过,多数感染鸡无特征性临床症状,但导致性成熟延迟、蛋小壳薄、产蛋量下降、慢性消瘦、肉品不能食用等,还可引起机体抵抗力下降。

此外,人类食用带毒但不发病鸡的鸡肉和鸡蛋或含有治疗药物残留的肉、蛋,会使人体致畸、致癌、致突变等。

本文将鸡淋巴细胞性白血病的诊断与防治技术介绍如下:一、诊断技术1. 流行病学诊断。

该病一般呈散发,感染率高,发病率低,死亡率高。

发病率一般在3%~30%,有的可高达38.2%。

死亡率7%,高的可达26.1%。

种蛋带毒率11.5%~11.6%。

从幼龄到老龄鸡都可发生,而以14~30周龄时发病率较高,在性成熟前后达到发病高峰。

种鸡群中的老龄鸡发病率和死亡率更高,发病鸡通常取死亡经过。

在询问病史时,要注意了解父母代种鸡是否发生过或本养殖场以前是否发生过本病,如发生过,则本次疾病可能是垂直传播或感染了存在于本养殖场内的病毒而引起的。

2. 临床症状诊断。

多数鸡感染后无特征性临床症状。

发病鸡食欲不振,精神萎靡,进行性消瘦,体重迅速减轻,鸡冠、肉髯苍白、皱缩,有的鸡眼结膜也表现苍白,羽毛无光泽,腹泻,产蛋量下降或停止,蛋小壳薄。

蛋鸡腹部明显膨大,用手触压有明显的波动感,部分可触摸到肿大的肝脏。

一旦出现这种变化,病程发展很快,几天之内可能死亡,多因衰竭而死。

3. 病理变化诊断。

解剖病鸡可见肝脏肿胀,占据2/3到整个腹腔,并掩盖其他脏器,局部发生粘连,肝脏表面布满灰白色、大小不等的肿瘤结节,似豆腐渣样,质脆。

脾脏肿大质脆,呈灰棕色,表面和切面都有黄白色、大小不等的结节。

肾脏肿大,呈红白相间的花纹样,质地脆弱。

禽白血病及其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禽白血病及其防控技术研究进展

禽白血病(AL)是由禽白血病病毒(ALV)引起的一种 禽类传染病,临床上以免疫抑制、生长抑制以及多器官组织 发生良性和恶性肿瘤等为主要特征,ALV 既可垂直传播,也 可以水平传播,严重危害家禽产业发展。当前,禽白血病的 研究已成为动物医学的热点领域。然而,禽白血病的防控依 然是阻碍产业发展的重大技术瓶颈,解决这个问题是科学研 究和产业发展面临的共同挑战。 1 禽白血病概述 1.1 病原学特征 禽白血病病毒为反转录病毒,由外部囊膜 和内部核芯组成。对热不稳定,在 pH 值为 5 ~ 9 时较稳定, 乙醚、甲醛、脂溶剂可破坏其囊膜中的脂类,从而影响其感 染性。十二烷基硫酸钠(SDS)等去污剂也可裂解病毒。
我 国 禽 白 血 病 流 行 情 况 形 势 严 峻。1999-2005 年, 崔 治中等 [7] 已分别从江苏、山东、河南、宁夏等省区分离到 ALV-J。采用病毒分离技术对国外引入种鸡直接检疫,极大 地加快了我国白羽肉鸡 ALV-J 净化进程。2006 年后,全国 范围内未见白羽肉鸡 ALV-J 肿瘤相关投诉与报道,但仍存在 不同程度的 ALV-J 感染。ALV-J 已传入我国其他类型鸡群。 2005 年,徐镔蕊等 [8] 在河北省某蛋鸡群发现典型骨髓细胞瘤 病理,并通过免疫组化法证实了蛋鸡中 ALV-J 的存在。同时, 我国地方鸡种中也普遍存在禽白血病流行。张桂枝等 [9] 对河 南省地方品种泄殖腔拭子、蛋清、血清进行 P27 抗原检测, 采集血清进行 ALV-J、ALV-A/B 亚群抗体检测,同时采集 血液接种 DF-1 细胞进行外源 ALV 病毒分离,结果显示,泄 殖腔拭子 P27 抗原检测阳性率为 10.99% ~ 23.55%,蛋清样 本 P27 抗原阳性率为 5.43% ~ 12.32%,血液样本 P27 抗原 检测阳性率为 22.83% ~ 26.63%,ALV-A/B 抗体阳性率为 18.48% ~ 30.43%,ALV-J 抗体阳性率为 6.52% ~ 17.39%, 外源病毒分离阳性率为 8.00% ~ 13.04%。敖越 [10]、王宏燕等 [11] 也分别报道了我国部分地区禽白血病的流行情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十四、J-亚群禽白血病防治技术规范J-亚群禽白血病(Avian Leukosis Virus-J Subgroup,简称ALV-J),是由反转录病毒 ALV-J引起的主要侵害骨髓细胞,导致骨髓细胞瘤(ML)和其它不同细胞类型恶性肿瘤为特征的禽的肿瘤性传染性疾病。

我国将其列为二类动物疫病。

为了预防、控制和消灭J-亚群禽白血病,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及有关的法律法规,特制定本规范。

1 适用范围本规范规定了J-亚群禽白血病的诊断、疫情报告、疫情处理和预防措施。

本规范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一切从事家禽饲养、经营及其产品的生产、经营,以及从事动物防疫活动的单位和个人。

2 诊断根据本病流行病学特点、剖检病变和组织病理学变化可以做出初步诊断;确诊须进行病毒分离鉴定。

2.1 流行病学所有品系的肉用型鸡都易感。

蛋用型鸡较少发病。

病鸡或病毒携带鸡为主要传染源,特别是病毒血症期的鸡。

与经典的ALV相似,ALV-J主要通过种蛋(存在于蛋清及胚体中)垂直传播,也可通过与感染鸡或污染的环境接触而水平传播。

垂直传播而导致的先天性感染的鸡常可产生对病毒的免疫耐受,雏鸡表现为持续性病毒血症,体内无抗体并向外排毒。

2.2 临床症状:潜伏期较长,因病毒株不同、鸡群的遗传背景差异等而不同。

最早可见5周龄鸡发病,但主要发生于18~25周龄的性成熟前后鸡群。

总死亡率一般为2%~8%,但有时可超过10%。

2.3 剖检病变特征性病变是肝脏、脾脏肿大,表面有弥漫性的灰白色增生性结节。

在肾脏、卵巢和睾丸也可见广泛的肿瘤组织。

有时在胸骨、肋骨表面出现肿瘤结节,也可见于盆骨、髋关节、膝关节周围以及头骨和椎骨表面。

在骨膜下可见白色石灰样增生的肿瘤组织。

2.4 实验室诊断2.4.1 病原分离鉴定(附件1)2.4.2 组织病理学诊断在HE染色切片中,可见增生的髓细胞样肿瘤细胞,散在或形成肿瘤结节。

髓细胞样瘤细胞形体较大,细胞核呈空泡状,细胞浆较多,可见嗜酸性颗粒。

2.4.3 血清学诊断采用J-亚群禽白血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抗体(附件2)。

2.5 结果判定2.5.1 符合2.1、2.2和2.3的,临床诊断为疑似J-亚群禽白血病。

2.5.2 确诊符合结果判定2.5.1,且符合实验室诊断2.4.1或2.4.2的。

采用2.4.3,检测为阳性,表明被检鸡群感染了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检测为阴性,表明被检鸡群未感染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

3 疫情报告3.1 任何单位和个人发现患有本病或疑似本病的禽类,应及时向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报告。

3.2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接到疫情报告后,按国家动物疫情报告管理的有关规定执行。

4 疫情处理根据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症状、剖检病变,结合病原分离鉴定、组织病理学和血清学检测做出的诊断结果可作为疫情处理的依据。

4.1 发现疑似疫情时,养殖户应立即将病禽及其同群禽隔离,并限制其移动。

当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要及时派员到现场进行调查核实,包括流行病学调查、临床症状检查、病理解剖、采集病料、实验室诊断等,根据诊断结果采取相应措施。

4.2 当疫情呈散发时,须对发病禽群进行扑杀和无害化处理(按照GB 16548进行)。

同时,对禽舍和周围环境进行消毒(附件3),对受威胁禽群进行观察。

4.3 当疫情呈暴发时按照以下要求处理4.3.1 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由所在地县级以上(含县级)兽医主管部门划定疫点、疫区、受威胁区。

疫点:指患病禽类所在的地点。

一般是指患病禽类所在的禽场(户)或其它有关屠宰、经营单位;如为农村散养,应将自然村划为疫点。

疫区:指疫点外延3公里范围内区域。

疫区划分时,应注意考虑当地的饲养环境和天然屏障(如河流、山脉等)。

受威胁区:指疫区外延5公里范围内的区域。

4.3.2 处臵要求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指导下,扑杀发病禽群,并对扑杀禽和病死禽只进行无害化处理;对环境和设施进行消毒;对粪便及其它可能被污染的物品,按照GB 16548进行无害化处理;禁止疫区内易感动物移动、交易。

禽类尸体需要运送时,应使用防漏容器,并在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的监督下实施。

4.3.3进行疫源分析和流行病学调查4.3.4 处理记录对处理疫情的全过程必须做好完整的详细记录,以备检查。

5 预防与控制实行净化种群为主的综合性防治措施。

5.1 加强饲养管理,提高环境控制水平饲养、生产、经营等场所必须符合《动物防疫条件审核管理办法》(农业部15号令)的要求,并须取得动物防疫合格证。

饲养场实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控制人员出入,严格执行清洁和消毒程序。

5.2 加强消毒管理,做好基础防疫工作各饲养场、屠宰厂(场)、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等要建立严格的卫生(消毒)管理制度。

5.3 监测养禽场应做好死亡鸡肿瘤发生情况的记录,并接受动物防疫监督机构监督。

5.4 引种检疫国内异地引入种禽时,应经引入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审核批准,并取得原产地动物防疫监督机构出具的无J-亚群禽白血病证明和检疫合格证明。

附件1J-亚群禽白血病病原分离1 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的制备取10~12日龄SPF鸡胚按常规方法制备CEF,臵于35㎜~60㎜平皿或小方瓶中。

待细胞单层形成后,减少维持用培养液中的血清至1%左右。

2 病料的处理和接种2.1 血清或血浆样品:从疑似病鸡无菌采血分离血清或血浆,于35㎜~60㎜带CEF的平皿或小方瓶中加入0.2mL~0.5mL血清或血浆样品。

肝、脾、肾组织样品:取一定量(1~2克)组织研磨成匀浆后,按1:1加入无菌的PBS,臵于1.5 mL离心管中10000g离心20分钟,用无菌吸头取出上清液,移入另一无菌离心管中,再于10000g离心20分钟,按10000IU/ mL量加入青霉素后,在带有CEF的平皿或小方瓶中接种0.2mL~0.5mL。

2.2 接种后浆平皿或小方瓶臵于37℃中培养3小时后,重新更换培养液,继续培养7天,其间应更换1次培养液。

2.3 以常规方法,用胰酶溶液将感染的CEF单层消化后,再作为第2代细胞接种于另一块带有3~4片载玻片的35㎜~60㎜平皿中,继续培养7天。

3 病毒的检测用以下方法之一检测病毒。

3.1 IFA:将带有感染的CEF的载玻片取出,用丙酮-乙醇(7:3)混合液固定后,用ALV-J单克隆抗体或单因子血清及FITC标记的抗小鼠或抗鸡Ig标记抗体按通常的方法做间接荧光试验。

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有关呈病毒特异性荧光的细胞。

3.2 PCR:从CEF悬液提取基因组DNA作为模板,以已发表的ALV-J 特异性引物为引物,直接测序;或克隆后提取原核测序,将测序结果与已发表的ALV-J原型株比较,基因序列同源性应在85%以上。

注意:由于内源性ALV的干扰作用,按严格要求,病毒应接种在对内源性ALV有抵抗作用的CEF/E品系鸡来源的细胞或细胞系(如DF1)。

但我国多数实验室无法做到这点,在结果判定时会有一点风险。

如果3.1、3.2都做了,相互验证,可以大大减少风险。

附件2J-亚群禽白血病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本方法可检测鸡血清中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抗体。

适用于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水平感染的群体普查。

1 样品准备检测之前要用样品稀释液将被检样品进行500倍稀释(如:1μL 的样品可以用样品稀释液稀释到500μL)。

注意不要稀释对照。

不同的样品要注意换吸头。

在将样品加入检测板前要将样品充分混匀。

2 洗涤液制备(10X)浓缩的洗涤液在使用前必须用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进行10倍稀释。

如果浓缩液中含有结晶,在使用前必须将它融化。

(如:30mL 的浓缩洗涤液和270mL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充分混合配成)。

3 操作步骤将试剂恢复至室温,并将其振摇混匀后进行使用。

3.1 抗原包被板并在记录表上标记好被检样品的位臵。

3.2 取100μL不需稀释的阴性对照液加入A1孔和A2孔中。

3.3 取100μL不需稀释的阳性对照液加入A3孔和A4孔中。

3.4 取100μL稀释的被检样品液加入相应的孔中。

所有被检样品都应进行双孔测定。

3.5 室温下孵育30分钟。

3.6 每孔加约350μL的蒸馏水或去离子水进行洗板,洗3~5次。

3.7 每孔加100μL的酶标羊抗鸡抗体(HRPO)。

3.8 室温下孵育30分钟。

3.9 重复第6步。

3.10 每孔加100μL的TMB底物液。

3.11 室温下孵育15分钟。

3.12 每孔加100μL的终止液。

3.13 酶标仪空气调零。

3.14 测定并记录各孔于650nm波长的吸光值(A650)。

4 结果判定4.1 阳性对照平均值和阴性对照平均值的差值大于0.10,阴性对照平均值小于或等于0.150,该检测结果才能有效。

4.2 被检样品的抗体水平由其测定值与阳性对照测定值的比值(S/P)确定。

抗体滴度按下列方程式进行计算。

阴性对照平均值NC=[A1(A650)+A2(A650)]/2阳性对照平均值PC=[A3(A650)+A4(A650)]/2S/P比值=(样品平均值-NC)/(PC -NC )4.3 S/P比值小于或等于0.6,判为阴性。

4.4 S/P值大于0.6,判为阳性,表明被检血清中存在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抗体。

附件3消毒1 消毒前的准备1.1 消毒前必须清除有机物、污物、粪便、饲料、垫料等;1.2 消毒药品必须选用对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有效的,如烧碱、醛类、氧化剂类、酚制剂类、氯制剂类、双季胺盐类等。

1.3 备有喷雾器、火焰喷射枪、消毒车辆、消毒防护器械(如口罩、手套、防护靴等)、消毒容器等。

1.4 注意消毒剂不可混用.2 消毒范围禽舍地面及内外墙壁,舍外环境;饲养、饮水等用具,运输等设施设备以及其它一切可能被污染的场所和设施设备。

3 消毒方法3.1 金属设施设备的消毒,可采取火焰、熏蒸等方法消毒;3.2 圈舍、场地、车辆等,可采用消毒液清洗、喷洒等方法消毒;3.3 养禽场的饲料、垫料等,可采取深埋发酵处理或焚烧处理等方法消毒;3.4 粪便等可采取堆积密封发酵或焚烧处理等方法消毒;3.5 饲养、管理等人员可采取淋浴等方法消毒;3.6 衣帽鞋等可能被污染的物品,可采取浸泡、高压灭菌等方法消毒;3.7 疫区范围内办公、饲养人员的宿舍、公共食堂等场所,可采用喷洒的方法消毒;3.8 屠宰加工、贮藏等场所以及区域内池塘等水域的消毒可采取相应的方法进行,并避免造成有害物质的污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