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质作用及地壳演化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压力类型的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相应的变质区 (带)。
编辑课件ppt
13
10.2不同变质区中岩浆活动的规律性
1.低压变质区的岩浆活动
主要为酸性、中性岩浆岩的形成。 在双变质带的低压变质带,为深成花岗岩侵入和 安山岩形成为主; 向大陆方向,火山岩的碱性增高;不存在典型的 拉斑玄武岩,而以钙碱性系列为特色。
编辑课件ppt
16
编辑课件ppt
17
编辑课件ppt
18
10.3前寒武纪地盾形成及大陆增长
现有资料表明:当时的地热梯度比现代高,变质 作用的强度较大,变质形成的深度较浅,与当时的地 壳薄、热能高有关。
1)太古代变质特点 大面积的高温低压区域变质作用,以热流为主, 应力只起次要的作用,故多为动力热流变质。相当的 构造变形以等轴状(构造穹窿)构造为主。
变质岩岩石学
第十章 变质作用 及地壳演化
编辑课件ppt
1
本章重点
1. 掌握变质带、变质建造等相关概念; 2. 了解地壳不同演化阶段变质作用的特点; 3. 了解不同变质岩区岩浆活动的特点。
编辑课件ppt
2
本章难点
1. 变质建造及其特点。
编辑课件ppt
3
10变质作用及地壳演化
变质作用是地壳演化的特定过程。 变质作用类型在时空中的变化,反映出大地构造 环境的变迁。 研究变质地区的变质作用类型及其时空变化规律, 就必须与当时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相结合。
双变质带是大洋板块沿毕乌夫带(板块俯冲带)
在岛弧与大陆边缘下面的下插作用引起的。高压型变
质带分布于靠大洋一侧,与海沟带相当,热流值很低,
但压力高;低压型变质带分布于靠大陆、岛弧一侧,
有高热流值,这与岛弧火山作用有关。
编辑课件ppt
8
编辑课件ppt
9
编辑课件ppt
10
10.1板块学说与变质带
3.区域变质作用的压力-温度分类
编辑课件ppt
19
10.3前寒武纪地盾形成及大陆增长
2)元古代变质特点
以混杂近平行的透镜状变质带为特征,变质分布 范围相应减小,变质热流降低,应力作用增强。可形 成区域动热、区域热动变质,相应的变形以紧闭褶皱 为主。
3)显生宙以来的变质特点
变质带沿造山带呈线性分布,递增变质更明显,
热流较低,应力有时占主导地位。可形成区域动热、
23
10.4变质相与地质时代
各变质相的发育与地质演化时间有密切的关系。
1.麻粒岩相
大面积分布的主要时代为太古代,元古代相对少 些,古生代以来仅见于角闪岩相变质岩系的残留包体。
2.角闪岩相
编辑课件ppt
15Leabharlann Baidu
10.3前寒武纪地盾形成及大陆增长
1.地盾形成
涉及地盾形成,有必要了解两个概念。
地盾
克拉通或陆块内大面积基底岩系出露的地区。
结晶基底
沉积盖层之下,至下延到莫霍面的地壳。
从目前所见到的前寒武纪地层、岩石均已变质,
组成大陆地壳的结晶基底。其成分上相当于中酸性岩
类为主,少量基性及富钙的岩石。
编辑课件ppt
21
10.3前寒武纪地盾形成及大陆增长
3.地壳演化特点
1)太古宙 地壳薄、地热梯度大的原生陆核及基性火山岩系 为主的沟-槽系,后期发育线性(裂陷)槽,为基性 火山岩-硬砂岩沉积环境。有较广泛的花岗岩和片麻 岩出露,普遍发育区域动热(角闪岩相-麻粒岩相) 变质作用。
编辑课件ppt
22
10.3前寒武纪地盾形成及大陆增长
按区域变质作用的温-压梯度,以平均地热梯度 (℃/km)分为三种压力类型:
1)低压型 地热梯度>25℃/km,以形成红柱石为特征, 在50℃/km以上时常有岩浆或水流相活动;
编辑课件ppt
11
编辑课件ppt
12
10.1板块学说与变质带
2)中压型 地热梯度20℃/km,以形成蓝晶石为代表; 3)高压型 地热梯度10℃/km,以蓝闪石、硬玉为代表, 为快速的构造下降产生,当下降终止时,地热梯度将 会较快的增高。
编辑课件ppt
4
10.1板块学说与变质带
1.板块学说简介
地球坚硬的外壳是岩石圈。 岩石圈底部为莫霍面,这是一层地幔熔融的物质 组成,可以流动,称为软流圈。 岩石圈可以分成几个大块,称为板块。 板块内部是刚性的(按薄壳理论);板块之间为 构造活动带,称为板块缝。
编辑课件ppt
5
10.1板块学说与变质带
区域热动(低温动力)变质。
编辑课件ppt
20
10.3前寒武纪地盾形成及大陆增长
2.大陆增长
大陆增生模式是以前寒武纪结晶地盾为大陆的核 心,逐渐依序向外发育形成不同时期的造山带,即造 山带由陆核向外渐变年轻。
造山带中变质带也随之变化,总的特点是随时间 推移,变质深度渐增,变质下沉,强度减弱,热流更 低,应力较大,可能与板块移动及其速度加快有关。
都城秋穗(1972)认为:所有的板块缝都有变质 作用产生,如:聚合型的造山变质、背离型的洋中脊 和洋底变质。由此提出了两个概念。
变质带( metamorphic belts) 造山带内由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带状产出的变质 岩系。
编辑课件ppt
7
10.1板块学说与变质带
双变质带(paired metamorphic belts) 由高压(低温)型与低压(中高温)型两个变质 带组成的一对性质不同而走向平行的变质带。亦称成 对变质带。
板块在软流圈的流动下可以移动,板块间就产生 相互运动。按两者的运动方向分为背离(开)、敛聚 (合)及剪切,形成不同类型的地质建造。
一般认为:板块学说可以解释显生宙以来的地质 演化历史。
但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其用在解释元古宙 及太古宙的地质演化。
编辑课件ppt
6
10.1板块学说与变质带
2.变质带
2)元古宙
地壳加厚、冷却快,形成较大的硅铝质陆壳和线 性槽,出现陆块稳定沉积及构造期后岩浆系列。大陆 内有裂谷,但未解体。区域变质不均衡,类型多,但 无高压相系。
3)显生宙
为稳定陆台增加,大陆解体,出现洋壳及岛弧。 花岗岩浆活动频繁,变质类型较多,高压相系出现
(双变质带),大陆漂移加剧。
编辑课件ppt
编辑课件ppt
14
10.2不同变质区中岩浆活动的规律性
2.高压变质区的岩浆活动
主要为铁镁质及超铁镁质的岩浆岩形成,组成 蛇绿岩套的中下部(三位一体)。
双变质带中的高压变质带有蛇绿岩的分布,与其 伴生的火山岩主要是大洋拉斑玄武岩及共生的钙碱性 系列岩石,向大陆方向碱性也增高。
中压变质区的岩浆岩主要为中性的。
编辑课件ppt
13
10.2不同变质区中岩浆活动的规律性
1.低压变质区的岩浆活动
主要为酸性、中性岩浆岩的形成。 在双变质带的低压变质带,为深成花岗岩侵入和 安山岩形成为主; 向大陆方向,火山岩的碱性增高;不存在典型的 拉斑玄武岩,而以钙碱性系列为特色。
编辑课件ppt
16
编辑课件ppt
17
编辑课件ppt
18
10.3前寒武纪地盾形成及大陆增长
现有资料表明:当时的地热梯度比现代高,变质 作用的强度较大,变质形成的深度较浅,与当时的地 壳薄、热能高有关。
1)太古代变质特点 大面积的高温低压区域变质作用,以热流为主, 应力只起次要的作用,故多为动力热流变质。相当的 构造变形以等轴状(构造穹窿)构造为主。
变质岩岩石学
第十章 变质作用 及地壳演化
编辑课件ppt
1
本章重点
1. 掌握变质带、变质建造等相关概念; 2. 了解地壳不同演化阶段变质作用的特点; 3. 了解不同变质岩区岩浆活动的特点。
编辑课件ppt
2
本章难点
1. 变质建造及其特点。
编辑课件ppt
3
10变质作用及地壳演化
变质作用是地壳演化的特定过程。 变质作用类型在时空中的变化,反映出大地构造 环境的变迁。 研究变质地区的变质作用类型及其时空变化规律, 就必须与当时的大地构造背景研究相结合。
双变质带是大洋板块沿毕乌夫带(板块俯冲带)
在岛弧与大陆边缘下面的下插作用引起的。高压型变
质带分布于靠大洋一侧,与海沟带相当,热流值很低,
但压力高;低压型变质带分布于靠大陆、岛弧一侧,
有高热流值,这与岛弧火山作用有关。
编辑课件ppt
8
编辑课件ppt
9
编辑课件ppt
10
10.1板块学说与变质带
3.区域变质作用的压力-温度分类
编辑课件ppt
19
10.3前寒武纪地盾形成及大陆增长
2)元古代变质特点
以混杂近平行的透镜状变质带为特征,变质分布 范围相应减小,变质热流降低,应力作用增强。可形 成区域动热、区域热动变质,相应的变形以紧闭褶皱 为主。
3)显生宙以来的变质特点
变质带沿造山带呈线性分布,递增变质更明显,
热流较低,应力有时占主导地位。可形成区域动热、
23
10.4变质相与地质时代
各变质相的发育与地质演化时间有密切的关系。
1.麻粒岩相
大面积分布的主要时代为太古代,元古代相对少 些,古生代以来仅见于角闪岩相变质岩系的残留包体。
2.角闪岩相
编辑课件ppt
15Leabharlann Baidu
10.3前寒武纪地盾形成及大陆增长
1.地盾形成
涉及地盾形成,有必要了解两个概念。
地盾
克拉通或陆块内大面积基底岩系出露的地区。
结晶基底
沉积盖层之下,至下延到莫霍面的地壳。
从目前所见到的前寒武纪地层、岩石均已变质,
组成大陆地壳的结晶基底。其成分上相当于中酸性岩
类为主,少量基性及富钙的岩石。
编辑课件ppt
21
10.3前寒武纪地盾形成及大陆增长
3.地壳演化特点
1)太古宙 地壳薄、地热梯度大的原生陆核及基性火山岩系 为主的沟-槽系,后期发育线性(裂陷)槽,为基性 火山岩-硬砂岩沉积环境。有较广泛的花岗岩和片麻 岩出露,普遍发育区域动热(角闪岩相-麻粒岩相) 变质作用。
编辑课件ppt
22
10.3前寒武纪地盾形成及大陆增长
按区域变质作用的温-压梯度,以平均地热梯度 (℃/km)分为三种压力类型:
1)低压型 地热梯度>25℃/km,以形成红柱石为特征, 在50℃/km以上时常有岩浆或水流相活动;
编辑课件ppt
11
编辑课件ppt
12
10.1板块学说与变质带
2)中压型 地热梯度20℃/km,以形成蓝晶石为代表; 3)高压型 地热梯度10℃/km,以蓝闪石、硬玉为代表, 为快速的构造下降产生,当下降终止时,地热梯度将 会较快的增高。
编辑课件ppt
4
10.1板块学说与变质带
1.板块学说简介
地球坚硬的外壳是岩石圈。 岩石圈底部为莫霍面,这是一层地幔熔融的物质 组成,可以流动,称为软流圈。 岩石圈可以分成几个大块,称为板块。 板块内部是刚性的(按薄壳理论);板块之间为 构造活动带,称为板块缝。
编辑课件ppt
5
10.1板块学说与变质带
区域热动(低温动力)变质。
编辑课件ppt
20
10.3前寒武纪地盾形成及大陆增长
2.大陆增长
大陆增生模式是以前寒武纪结晶地盾为大陆的核 心,逐渐依序向外发育形成不同时期的造山带,即造 山带由陆核向外渐变年轻。
造山带中变质带也随之变化,总的特点是随时间 推移,变质深度渐增,变质下沉,强度减弱,热流更 低,应力较大,可能与板块移动及其速度加快有关。
都城秋穗(1972)认为:所有的板块缝都有变质 作用产生,如:聚合型的造山变质、背离型的洋中脊 和洋底变质。由此提出了两个概念。
变质带( metamorphic belts) 造山带内由区域变质作用形成的带状产出的变质 岩系。
编辑课件ppt
7
10.1板块学说与变质带
双变质带(paired metamorphic belts) 由高压(低温)型与低压(中高温)型两个变质 带组成的一对性质不同而走向平行的变质带。亦称成 对变质带。
板块在软流圈的流动下可以移动,板块间就产生 相互运动。按两者的运动方向分为背离(开)、敛聚 (合)及剪切,形成不同类型的地质建造。
一般认为:板块学说可以解释显生宙以来的地质 演化历史。
但目前有越来越多的研究者将其用在解释元古宙 及太古宙的地质演化。
编辑课件ppt
6
10.1板块学说与变质带
2.变质带
2)元古宙
地壳加厚、冷却快,形成较大的硅铝质陆壳和线 性槽,出现陆块稳定沉积及构造期后岩浆系列。大陆 内有裂谷,但未解体。区域变质不均衡,类型多,但 无高压相系。
3)显生宙
为稳定陆台增加,大陆解体,出现洋壳及岛弧。 花岗岩浆活动频繁,变质类型较多,高压相系出现
(双变质带),大陆漂移加剧。
编辑课件ppt
编辑课件ppt
14
10.2不同变质区中岩浆活动的规律性
2.高压变质区的岩浆活动
主要为铁镁质及超铁镁质的岩浆岩形成,组成 蛇绿岩套的中下部(三位一体)。
双变质带中的高压变质带有蛇绿岩的分布,与其 伴生的火山岩主要是大洋拉斑玄武岩及共生的钙碱性 系列岩石,向大陆方向碱性也增高。
中压变质区的岩浆岩主要为中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