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学名词解释
(完整word版)动物学名词解释
1、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相同或相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构成的。
2、器官:是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
1. 辐射对称:是指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2. 两辐射对称:某些腔肠动物,通过中轴,只有两个平面把它们的身体切成相等的两半。
3. 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消化腔内水的流动,可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兼有循环作用,故也称为消化循环腔。
4.刺细胞:是腔肠动物所特有的,每个刺细胞有一核位于细胞的一侧,并有囊状的刺丝囊,囊内贮有毒液及一盘旋的丝状管,对捕食和防御起作用。
1.两侧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2.皮肌囊:肌肉与外胚层形成的表皮相互紧贴而形成的体壁成为皮肤肌肉囊。
即皮肌囊。
3.原肾型排泄系统:由排泄管,焰细胞组成,起源于外胚层,并沿途多次分枝,许多分支相互连接成网状,每个分枝的末端有管细胞,管细上覆盖有帽细胞,两者共同组成焰细胞,原肾型排泄系统主要功能是调节体内水分的渗透压,同时也排出一些代谢产物。
4.焰细胞:它是原肾型排泄系统的基本单位,有管细胞及帽细胞组成。
是一中空细胞,内有一束纤毛,经常均匀不断的摆动,通过细胞膜的渗透而收集其中的水分,液体,废物,经收集管,排泄管,排泄孔送出体外。
完全消化道:发育为完善的消化管,即有口有肛门,如线虫消化道,食物由口进入,消化后的残渣有肛门排出。
1. 同律分节:除了前端 2 节和最后一节外,其余体节的形态构造基本相同。
2. 次生体腔:位于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中胚层之间的空腔。
3. 疣足:是体壁凸出的扁平状突起双层结构,体腔伸入其中,一般每体节一对。
典型的疣足分为背肢和腹肢,背肢垢背侧具一指状的背须,腹肢的腹侧有一腹须,有触觉功能。
4. 闭管式循环:为较完善的循环系统,结构复杂,由纵行血管和环行血管及分支血管组成。
各血管以微血管网相连,血液始终在血管内流动。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动物学是研究动物的分类、结构、功能、生活习性以及演化等方面的科学学科。
在动物学的研究中,人们使用了许多特定的名词来描述和解释动物的各个方面。
下面是对一些常见的动物学名词的解释:1. 物种(Species):物种是生物学中基本的分类单位,指的是可以在自然界中交配并且能够繁殖出具有生育能力的后代的个体群体。
物种是生物多样性的基础,也是进化的基本单元。
2. 种群(Population):种群是指同一物种在特定地理区域内的所有个体的总合。
种群之间可以存在基因流动,常通过繁殖来保持种群的数量和多样性。
3. 动物群落(Animal community):动物群落是指在某一特定地理区域内,由多种动物种类组成的群体。
动物之间会相互作用,形成复杂的食物链和生态系统。
4. 鸟兽类(Mammalia):鸟兽类是哺乳动物的纲,它们具有哺乳腺和体毛,并能用肺直接呼吸空气。
鸟兽类是目前地球上最进化、最高级的动物类群之一,包括人类在内。
5. 爬行类(Reptilia):爬行类是爬行动物的纲,它们通常以四肢爬行,皮肤一般被角质鳞片覆盖。
爬行类动物包括鳄鱼、蛇、蜥蜴和龟鳖等。
6. 两栖类(Amphibia):两栖类是两栖动物的纲,它们能在陆地和水中两种环境中生活。
两栖类动物包括青蛙、蟾蜍和蝾螈等。
7. 鱼类(Pisces):鱼类是水生脊椎动物的纲,它们一般以鳃呼吸。
鱼类是最早出现的脊椎动物,包括鲨鱼、鲈鱼和金鱼等。
8. 節肢動物(Arthropoda):节肢动物是属于无脊椎动物的一个门,它们的身体被分成若干体节,并具有外骨骼和附肢。
节肢动物包括昆虫、蜘蛛和螃蟹等。
9. 线虫类(Nematoda):线虫类是线虫动物门的一类,它们是细长的不完全腔体动物。
线虫类动物体内有消化道,常见的线虫有土壤线虫和各类寄生虫等。
10. 软体动物(Mollusca):软体动物是软体动物门的一个门类,它们通常具有软体和外壳。
软体动物包括蜗牛、蛏子和章鱼等。
动物学的名词解释
动物学的名词解释动物学,作为生物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的是动物的结构、功能、分类、发展和行为等方面的科学。
在这个广阔的领域中,涉及到了许多重要的名词。
本文将对一些常见的动物学名词进行解释,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动物学的基本概念和术语。
1. 动物:动物是指地球上一大类多细胞有机生物,其主要特征是具有进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组织器官和高度特化的生理功能,能够自然繁殖后代和对外界进行感知和响应。
动物通常按照生活方式和身体特征进行系统分类。
2. 脊椎动物:脊椎动物是一类具有脊柱或脊骨的动物,如人类、鱼、鸟类、哺乳动物等。
脊椎动物的脊柱或脊骨起到了支撑和保护内脏器官的作用,并且也是肌肉的附着点,使得运动更加灵活。
3. 節肢動物:節肢動物是一类拥有外骨骼和关节的动物,如昆虫、甲壳动物等。
这类动物的身体结构分为若干个相对独立的部分,每个部分由外骨骼分隔并通过关节连接,使得它们可以灵活地移动和适应不同的环境。
4. 爬行动物:爬行动物是一类以四肢爬行的冷血脊椎动物,如蛇、蜥蜴、龟等。
这类动物的身体具有适应陆地生活的特征,其皮肤通常由角质鳞片覆盖以提供保护,并能够通过日光浴来调节体温。
5. 鸟类:鸟类是一类有羽毛、两只前肢演化为翅膀的脊椎动物。
鸟类通常能够高度飞行,并具有适应各种环境的能力。
它们的骨骼轻巧但强度高,配有强有力的胸肌和呼吸系统,使得它们能够在空中迅速而灵活地移动。
6. 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一类以乳腺喂养幼崽的脊椎动物,包括人类、大象、猫等。
哺乳动物通常有发达的脑部和心脏,同时也具有不同形态的牙齿和进化出的不同生活方式。
哺乳动物也是惟一具有产奶行为的动物类群。
7. 无脊椎动物:无脊椎动物指那些没有脊柱或脊骨的动物,如昆虫、软体动物、环节动物等。
这类动物种类繁多,形态多样,生活方式和生活环境各不相同。
它们的身体结构相对简单,但在生态系统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8. 倍足动物:倍足动物是一类拥有多条腿和体节的无脊椎动物,如昆虫、蜘蛛、螃蟹等。
动物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物种: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在有性生物中,物种由具有实际或者潜在的繁殖能力的种群所组成,并占有一定空间,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群体在生殖上是隔离的。
双名法:每一个动物物种都应有一个学名,是由2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组成,前一个是动物的属名,是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一个是种本名,多为形容词,第一个字母不需要大写。
在学名之后,还可附加定名人的姓氏。
如家犬的学名是:Canis familiaris L.皮肌囊:由角质膜、表皮层和肌肉层组成,如扁形动物、原腔动物、环节动物的体壁。
原体腔:假体腔动物的体壁与消化道之间都有一个空腔,称假体腔(pseudocoel), 这是动物进化中最早出现的原始体腔类型,又称原体腔,假体腔就是由胚胎发育过程中的囊胚腔持续到成体而形成的体腔,也称初生体腔。
假体腔只有体壁具有中胚层,肠壁无中胚层,腔的四周没有体腔膜构造,也没有孔道与外界相通,是一个完全封闭的空腔,腔中充满体腔液。
真体腔:环节动物体壁与消化道之间具一宽阔的空腔,是中胚层裂开形成,又称裂体腔。
在动物系统发生上,这种体腔与初生体腔出现较晚,故称为次生体腔或真体腔。
真体腔与假体腔形态结构上区别明显,如真体腔四周,即体壁的内侧和消化道的外侧,均具体腔膜,在体壁与消化道管壁上均具中胚层分化而来的肌肉层,体腔可通过后肾等管道与体外相通,体腔上皮细胞能分化为生殖细胞和生殖腺等。
次生体腔的形成,大大加强了动物的运动和消化摄食能力,也为消化系统的复杂化提供了必要条件;次生体腔内的体腔液可与循环系统一起,共同发挥体内运输的作用,并使动物保持一定的体态。
真体腔的出现对动物的循环、排泄、生殖等系统也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因此,次生体腔的形成,在动物进化上有重大意义,也是高等无脊椎动物的重要标志之一。
同律分节:环节动物出现了原始分节现象,身体除头部外各体节基本类同,一些内部器官也依体节重复排列,这种分节称为同律分节。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就是具有一定的形态结构与生理特性以及一定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可以彼此交配与产生后代,不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离。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一定部位长出与自身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以后芽体可以脱离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脱离亲体而形成群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就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就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就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贮存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提供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具有的泡状细胞器,能通过收缩与舒张排出体内多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开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御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移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与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通过小核的分裂与部分交换,最终产生8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
既细胞核首先分裂成很多个,称为裂殖体,然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很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就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1. 哺乳动物(Mammal):具有乳腺能产生乳汁哺育幼崽的动物。
它们通常具有体温调节机制,有毛发覆盖身体,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复杂的行为模式。
2. 鸟类(Bird):气管末端膨大为气囊和空腔,以便变轻和产生共鸣声。
它们具有坚硬的嘴和爪,有两对鳞状羽翼,能够飞行。
大多数鸟类都有胸部的鸟喙,用于捕捉和食用食物。
3. 爬行动物(Reptile):皮肤覆盖有鳞片,具有肺呼吸和冷血动物。
爬行动物包括蜥蜴、蛇、鳄鱼和龟等,它们通常展示出非常适应环境的特征,比如石头花纹的伪装、毒液和鞭电等捕食工具。
4. 两栖动物(Amphibian):生活在水和陆地之间的动物,既能呼吸空气也能在水中生活。
两栖动物的生活史通常包括卵、孵化、蝌蚪和成年四个阶段。
典型的两栖动物包括青蛙、蟾蜍和蝾螈。
5. 鱼类(Fish):生活在水中的脊椎动物,通常有鳞、鳍和侧线器官等特征。
它们通常通过鳃来呼吸,具有尾鳍用于游泳。
鱼类根据环境的不同,可以分为淡水鱼和海水鱼。
6. 焉蛙(Salamander):小型两栖动物,具有幼体和成年两种形态。
它们具有细长的身体和四肢,尾巴较长。
它们的皮肤具有多孔质量,有助于呼吸和吸收水分。
7. 蜻蜓(Dragonfly):属于昆虫类的蜻蜓科动物。
它们有大而透明的双翅、长而细的身体和宽大的眼睛。
蜻蜓以猎食昆虫为主,可以在空中快速飞行。
8. 猿类(Primate):包括人类、猩猩、大猩猩和猴子等动物。
猿类具有灵活的手和脚,人类的智力也属于猿类中最高的。
它们通常具有复杂的社交行为和高度发达的智力。
9. 昆虫(Insect):节肢动物中最丰富多样的类群。
昆虫具有外骨骼和三对腿,被覆盖有坚硬的外骨骼。
它们的身体通常分为头、胸和腹三个部分,具有六只腿和一对或两对翅膀。
10. 羽毛(Feather):特殊的毛状结构,是鸟类和恐龙等动物身上的特征。
羽毛由带有中空轴的薄而柔软的分支组成。
羽毛可提供绝缘保护、飞行和羽毛彩色展示等功能。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生物:一切具有生命、能表现出生命现象(新陈代谢、生长发育、自我复制、繁殖、遗传变异、感应性、适应性等)的,都是生物。
2 自然分类系统:即现在所使用的分类系统,是从动物的形态或解剖的相似性、差异性的总和为基础,根据古生物学、比较解剖学、胚胎学上的许多证据划分,基本上能反映动物界的自然亲缘关系。
3 人为分类系统4 物种:是分类系统中最基本的阶元,是生物界发展的连续性与间断性统一的基本间断形式。
在有性生物中,物种呈现为统一的繁殖群体,由占有一定空间、具有潜在或实际生殖能力的种群组成,且与其他这样的群体存在生殖隔离。
5 双名法:规定每一个动物都应有一个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组成。
6 三名法:写亚种的学名时须在种名之后加上亚种名,构成三名法。
7 亚种:8 品种:9 生物发生律(重演律):生物发展史可分为两个联系密切的部分,即个体发育史和系统发展史,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展史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10 包囊:当原生动物遇到不良环境条件时,便把身体缩成球状,由身体向外分泌一种胶状物质,把身体包裹起来,形成包囊以度过不良环境。
11 饱饮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
在液体环境中的一些分子或离子吸附到质膜表面,使膜发生反应凹陷下去形成管道,然后在管道内端断下来形成一些液泡,移到细胞质中,与溶酶体结合形成多泡小体,经消化后营养物质进入细胞质中。
如变形虫。
12 吞噬作用:某些细胞摄食的方式之一。
当细胞碰到食物,细胞膜包围食物,随着食物也带进一些水分,形成食物泡,与质膜脱离,进入质中。
如变形虫。
13 侧生动物:海绵动物具有许多原始性特征, 又有逆转现象,水沟系、发达的领细胞、骨针等特殊结构,所以认为它是很早由原始的群体领鞭毛虫发展来的一个侧支,与现代大部分动物无亲缘交集,因而称为侧生动物。
14 消化循环腔:即胚胎中发育中的原肠,由外胚层和内胚层形成的体壁围成,只有原口与外界相通,兼口和肛门作用。
具有消化的功能,又兼有循环的作用,所以又称为消化循环腔。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生物发生率:生物发生律含义:生物发展可分为个体发展和系统发展,两个密切相联的部分而个体发展是系统发展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生物发生律意义: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不仅适用于动物界也适用于整个生物界。
当很多动物亲缘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可利用胚胎发育得到解决。
2、细胞器:指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小器官(线粒体、高尔基体、叶绿体等)原生动物则指细胞核、伸缩泡、胞口和胞咽等。
这些结构和高等动物的器官相当,也称胞器。
3、物种: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它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生殖隔离)4、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生殖。
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大滋养体(具伪足)较活泼,能分泌分解酶,溶解肠壁组织以红细胞为食小滋养体个小伪足短,寄生于肠腔,不侵蚀肠壁,以细菌和霉菌为食。
可形成大滋养体或者包囊。
7、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口的动物,如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6、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口的动物。
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属于后口动物。
2、吞噬营养:动物通过细胞内吞作用,摄取固体有机颗粒为食物的营养方式,称为吞噬营养。
代表动物鞭毛纲草履虫。
3、胞饮:除固体颗粒外,多种细胞,如肠壁细胞以及一些原生生物,如变形虫等,还能吞入液体。
吞入的方法是细胞膜向内褶入,形成细长的管,管内充满外界液体。
管从末端断开而成游离的含有液体的小泡。
这种吞入液体的过程称为胞饮作用。
5、后生动物:除原生动物外所有其他动物的总称。
如多孔动物,扁形动物等。
8、两囊幼虫:中空幼虫亦称两囊幼虫。
是钙质海绵中具有双沟型沟系的樽海绵的囊胚期幼虫9、胚层逆转多孔(海绵)动物受精后发育特殊。
卵裂到囊胚后,小胚泡(动物极)向内生出鞭毛,大胚泡(植物极)形成一孔,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内变外,鞭毛在外,称为两囊幼虫。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具有一定的形态和生理特征以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由有实际或潜在繁殖能力的种群组成,而且与其它这样的类群在生殖上是隔离的,或者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2、亚种:是种内由于地理上充分隔离后所形成的形态特征上有一定差别的群体.3、双名法:由瑞典的分类学家林奈于1758年首创的双名法.学名由二部分组成 ,属名(主格名词、单数)+种名(形容词或定名人或者说地方名) ,属名的首字母大写,种本名的首字母不大写,双名制所用文字为拉丁文,学名后加定名人姓氏或其缩写,第一个字母大写1、细胞周期是指具有增殖能力且处于连续分裂的细胞由前次分裂结束开始到下次分裂结束为止之间的期限.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2、组织是由一些形态类似、机能相同的细胞群及非细胞结构的间质结合在一起,共同完成一定机能的集体.3、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的,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4、系统:各种不同的器官按照一定的顺序排列起来共同完成某些生理功能的结构1、细胞类器官:类器官是原生动物特有的构造,它是由细胞中的部分细胞质分化成的若干特殊的结构,执行着类似于高等动物某些器官的功能,故叫类器官。
2、单细胞动物:既具有一般细胞的基本结构: 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等;又具有一般动物的各种生理机能: 运动、营养、呼吸、排泄、繁殖、应激等赤潮是海洋中某些微小生物的爆发性繁殖或高密度聚集而引起的海水变色现象的总称.植鞭亚纲中的夜光虫、沟腰鞭虫、裸甲腰鞭虫等都是能引起赤潮的赤潮生物. 水花是由淡水生活的某些植鞭虫如钟罩虫、尾窝虫、合尾滴虫大量繁殖形成的. 使淡水发生恶臭或鱼腥味,污染水源.5、伪足是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暂时性的细胞质突起.6、滋养体是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的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繁殖,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7、中间宿主:寄生虫进行无性生殖的寄主.8、终末宿主:寄生虫进行有性生殖的寄主.1.芽球:又叫内出芽,多孔动物在不良的环境下,中胶层中的许多变形细胞聚集成堆,外面分泌一层角质膜和一层双盘头或短柱状的小骨针而形成芽球.当成体死亡后,芽球沉入水底。
动物学名词解释
1、物种:分类基本单位,种是拥有必然的形态结构和生理特点以及必然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种群,种内个体间能够相互交配和产生后代,不相同种之间存在生殖隔断。
2、双名法:对每种生物采用两个拉丁词或拉丁化的词的方法进行命名,第一个词为属名,第二个词为种加词。
7、出芽生殖:在亲体的必然部位长出与自己体形相似的个体,称为芽体。
今后芽体能够走开亲体发育成新个体或不走开亲体而形成集体的生殖方式。
8、卵生::由母体产出的是受精卵或未受精卵,未受精卵则需在体外受精(孤雌生殖除外)。
子代的胚胎发育在外界环境条件下进行,胚胎发育时所需营养物质由卵内所储藏的卵黄供给。
9、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是幼体。
子代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物质由母体供给。
10、卵胎生:从母体内产出的也是幼体。
幼体胚胎发育时所需的营养仍由卵内所储藏的卵黄供给,母体的输卵管或孵育室仅供给子代胚胎发育的场所。
11、伸缩泡:原生动物所拥有的泡状细胞器,能经过缩短和舒张排出体内节余的水分,也有部分的排泄功能。
12、刺丝泡:草履虫等表膜之下的小杆状结构,有孔张口在表膜上,当动物遇到刺激时,射出其内容物,遇水成为细丝,一般认为有防守功能。
13、变形运动:变形虫在运动时,其体表任何部位都可形成伪足,虫体不断向伪足伸出的方向搬动,这种现象叫做变形运动。
14、伪足:肉足动物的足不固定,身体伸出的部分即代表足,有运动和取食功能。
15、接合生殖:草履虫等原生动物特有的一种有性生殖方式。
生殖时两个虫体口沟贴合,表膜溶解,经过小核的分裂和部分交换,最后产生8 个新个体的复杂过程。
16、裂体生殖:又叫复分裂。
既细胞核第一分裂成好多个,称为裂殖体,尔后细胞质随着核而分裂,包在每个核的外边,形成好多的小个体,称为裂殖子。
是一种高效的分裂生殖方式。
17、寄生:一种生物生活在另一种生物的体内或体表,从中获取营养,并对该生物有害。
18、终末宿主:寄生虫成虫或有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19、中间宿主:寄生虫幼虫或无性生殖时期所寄生的寄主。
动物学名词解释
1. 脊索:介于消化道和背神经管之间,起支持体轴作用的一条棒状结构,来源于胚胎期的原肠背壁;内部由泡状细胞构成,外围以结缔组织鞘,坚韧而有弹性;低等脊索动物脊索终生存在或仅见于幼体时期;高等脊索动物只在胚胎期出现,发育完全时被分节的骨质脊柱取代;2.背神经管:位于脊索动物脊索背面的中空管状的中枢神经系统;由胚体背中部的外胚层下陷卷褶形成;脊椎动物的神经管前端膨大为脑,脑后部分形成脊髓;3.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的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即咽鳃裂;低等种类终生存在并附生布满血管的鳃,作为呼吸器官,陆栖种类仅在胚胎期或幼体期出现;5.逆行变态:在变态过程中,幼体的尾连同内部的脊索和尾肌萎缩消失,神经管退化成一个神经节,感觉器官消失;咽部扩大,鳃裂数目增加,内脏位置发生改变,形成被囊;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方式即逆行变态;1.侧线系统:为鱼类特有的皮肤感觉器官,呈管状或沟状,埋于头骨内及体侧皮肤下面,侧线管以侧线孔穿过头骨及鳞片,连接成与外界相通的侧线,感觉器位于侧线管内;3.罗伦氏壶腹:为软骨鱼类所特有的由皮肤衍生的感觉器,是侧线管的变形构造,分布在头部的背腹面;由罗伦瓮、罗伦管和管孔三部分组成;为水流、水压、水温的感受器,也能感知电压;16. 盾鳞:为软骨鱼类所特有,表皮和真皮共同形成的,由基板和棘两部分组成,基板埋藏于真皮中,大多呈菱形,基板底部有一孔,是神经和血管通入的地方;棘着生在基板上,露于皮肤外面,尖端朝向体后,外层覆以釉质,内层为齿质中央为髓腔;18. 骨鳞:骨鳞为绝大多数硬骨鱼类所具有,由真皮形成;多为圆形或椭圆形,具弹性的半透明薄骨板,骨鳞呈覆瓦状排列,前端插入真皮形成的鳞袋内,后端游离于表皮之下,侧缘为相邻的鳞片所覆盖;骨鳞的结构为上下2层,上层为骨质层,下层柔软为纤维层;32. 卵生:把成熟的卵直接产在体外,在体外进行发育的繁殖方式;如多数鱼类、鸟类;33. 卵胎生:受精卵在雌性生殖管道内进行发育,但胚胎发育所需的营养物质依靠卵黄供给,与母体没有营养物质的联系,仅呼吸靠母体进行或母体提供部分水分和矿物质;如多数软骨鱼类;44. 动脉球与动脉圆锥:腹大动脉基部扩大而成的球状结构,称为动脉球,与心脏的心室相通,不能搏动,硬骨鱼类具有;动脉圆锥是软骨鱼类心脏的组成部分,位于心室的前方,内有瓣膜,能有节律的搏动;47. 单循环:血液在体内只有一条循环路线;血液从心脏压出经鳃完成气体交换后,不返回心脏,进入背大动脉,送至身体各处,离开器官组织的乏氧血沿静脉回流到心脏;52. 韦伯氏器:鲤形目鱼类,由最前面的3个脊椎骨的一部分经过变异形成的,包括闩骨、舟骨、间插骨和三脚骨,位于内耳和鳔之间,起传导作用;53. 洄游:有些鱼类生活史的不同阶段,在一定的季节,沿着固定的方向,聚集成群作有规律的长距离迁移运动,以转换生活环境的方式满足对生殖、觅食、越冬所要求的适宜条件,经过一段时间后又返回原地,这种现象称为洄游;76. 双凹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都凹入,椎体间具有退化的脊索并穿过椎体,使残存的脊索呈念珠状;鱼类、低等有尾两栖类、低等爬行类属于此种类型;9. 不完全双循环:血液在体内有两条循环路线,一是体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后,到身体各处进行气体交换,乏氧血返回心脏;一是肺循环,血液从心脏发出到肺部进行气体交换,多氧血再返回心脏,由于两栖类和爬行类,心室只有一个或分隔不完整,因此从身体返回的乏氧血和从心脏返回的多氧血在此有一定的混合,称为不完全双循环;12. 五趾型附肢:从两栖纲开始出现的结构;由总鳍鱼的鳍演化而来,解决了陆生动物失去水中浮力而出现的支撑身体重力的困难;包括肱股骨,桡胫骨,尺腓骨,腕跗骨掌跖骨和指趾骨16.毕氏器:雄性蟾蜍在精巢与脂肪体之间有一粉红色扁平卵圆形小体,称为毕氏器,为退化的卵巢,在一定条件下可转化为有产卵功能的卵巢;26.前凹形椎体:椎体前端凹入后端凸出,两椎体间的关节较灵活,脊索有残存,但不连续;多数无尾两栖类、多数爬行类等属于此种类型;27. 后凹型椎体:椎体前端凸出后端凹入,高等有尾两栖类、部分无尾两栖类、少数爬行类属此类型;1.羊膜动物:胚胎发育中出现羊膜、绒毛膜、尿囊等胚膜结构的脊椎动物;包括爬行纲、鸟纲、哺乳纲;2.羊膜卵:羊膜卵指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产生胚膜结构的卵;羊膜卵的特点是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发生三层胚膜绒毛膜、尿囊膜、羊膜包围胚胎,羊膜腔中充满着羊水,胚胎浸在羊水中而得到保护,免于干燥和减轻震荡;3.蜕皮:爬行动物的鳞被有定期更换规律,称为蜕皮;一生中的蜕皮次数和蜕皮方式因种而异4. 颞窝: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在头骨两侧眼眶后面的一个或两个孔洞,是借相邻膜性硬骨的缩小或丢失形成的,颞窝的形成与咬肌发达有关,包括无颞窝、上颞窝、合颞窝、双颞窝四种类型;6.次生腭:在口腔顶壁由前颌骨、上颌骨的腭突以及腭骨、翼骨形成的水平分隔;将口腔和鼻腔完全分开,使内鼻孔后移;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 10. 潘氏孔:鳄类心脏的室间隔完整,在左右体动脉弓的基部留有一个沟通2个心室的孔称潘氏孔;11.尿囊膀胱:羊膜动物的膀胱由胚胎期的尿囊基部扩大而成,故称尿囊膀胱;12.巩膜骨:爬行类和鸟类的巩膜中有一圈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小骨片,为巩膜骨,有保护眼球的作用;20.后肾:羊膜动物成体的排泄器官,由身体后部的中胚层生肾节形成,其结构的基本单位是肾单位肾小体和肾小管21.盐腺:为分布于多盐或干旱环境中的一些爬行动物的肾外排盐结构,多位于头部,能够将血液中多余的盐分排出体外;29. 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的神经细胞层称为新脑皮,是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的,哺乳动物动物特别发达,有些种类形成了沟和回,成为最高级的神经中枢;2.恒温动物:体温不因外界环境温度而改变,始终保持相对稳定的动物,包括鸟纲和哺乳纲;3.羽毛:鸟类所特有的结构,由表皮角质化所形成,被覆在鸟类体表,具有保护、保温、构成飞翔器官等功能;根据构造分为正羽、绒羽和纤羽3种;10.尾脂腺:着生在鸟类尾基部背面的一对皮肤腺,分泌油脂可以保护羽毛,并有防水作用,水禽发达,生活在干旱地区的一些鸟类,缺乏尾脂腺;11.异凹型椎体:脊椎骨椎体的一种类型,椎体前端两侧为凹形、上下为凸形;后端两侧为凸形、上下为凹形,椎体的两端成横放的马鞍形;为鸟类颈椎所具有;又称马鞍型椎体;13. 龙骨突:指鸟类胸骨中线高耸的突起,它增加了飞翔肌肉的固着面,为飞行时扇翅有力提供了保证;14. 愈合荐骨:鸟类特有的结构,由少数胸椎、全部腰椎和荐椎以及一部分尾椎愈合而成,它构成了步行时支持体重的坚实支架;又称综荐骨;15.尾综骨:鸟类特有的结构,由最后几枚尾椎愈合形成的垂直骨板,为尾羽的着生部位;16. 叉骨:鸟类肩带左右锁骨及退化的间锁骨在腹中线处愈合,形成“V”形,称为叉骨,它可防止鸟类飞行时左右肩带的碰撞18.嗉囊:为鸟类食管基部的膨大,具有贮存和软化食物功能;20.双重呼吸:鸟类特有的,不论吸气或呼气,肺内均能进行气体交换的现象; 22. 气囊:为和某些初级、次级支气管末端相连的膨大的盲囊,由单层鳞状上皮细胞组成,广布于内脏、骨腔及某些运动肌之间;为鸟类的辅助呼吸系统;包括成对的腹气囊、后胸气囊、颈气囊、前胸气囊和单个的锁间气囊25. 鸣管:为鸟类气管特化的发声器官,位于气管与支气管的交界处,此处具鸣膜和鸣肌,鸣肌控制鸣管壁的形状和紧张度,使气流振动鸣膜而发声26. 完全双循环:鸟类和哺乳类动物的心脏四腔,心房与心室已完全分隔,使体循环回心脏的乏氧血和肺循环回心脏的富氧血进入心室后完全分开,这种血液循环方式称为完全双循环,它提高了血液循环的效率28.栉膜:在鸟类的后眼房内的视神经背方伸入一个具有色素、多褶及富有血管的结构,称为栉膜,功能不详,可能与营养视网膜、调节眼球压力及减少日光造成的目眩有关;29. 双重调节:鸟类特有的,不仅能改变晶体的形状以及晶体与角膜间的距离,还能改变角膜的曲度,这种视力调节方式称为双重调节;30.离趾足:鸟类足型的一种,三趾向前,一趾向后;后趾最强,前趾各趾游离;如一般鸣禽;31. 对趾足:第二和第三趾向前,第一和第四趾向后;如啄木鸟;32. 异趾足:第三和第四趾向前,第一和第二趾向后;如咬鹃;33. 并趾足:三趾向前,一趾向后,但向前的三趾基部并合;如翠鸟;34. 前趾足;四趾均向前方;如雨燕40. 早成鸟雏:孵出时雏鸟已充分发育,被有密绒羽,眼已张开,腿脚有力,绒羽干后即可随亲鸟觅食;如大多数地栖鸟类、游禽;41.晚成鸟雏:出壳后雏鸟尚未充分发育,光裸或具稀疏绒羽,眼未开,需由亲鸟饲喂,在巢内继续完成后期发育才能独立生活;如雀形目、猛禽等鸟类;42. 迁徙:是鸟类对环境条件变化的一种积极的适应本能,是每年在繁殖区与越冬区之间的周期性迁居;其特点是定期、定向,且多集成大群;43. 留鸟:终年留居在出生地繁殖区,不发生远距离迁徙的鸟类;44.候鸟:在春秋两季,沿固定路线,在繁殖区和越冬区之间进行迁徙的鸟类;5. 肺泡:是呼吸性支气管末端的盲囊,由单层扁平上皮构成,外面密布微血管,是哺乳动物肺脏的组成单位和气体交换的场所;6.胸式呼吸:肋间肌收缩、舒张交替进行,胸腔左右直径扩大或缩小,使肺被动地扩张或缩小,从而进行吸气和呼气;这种呼吸方式称胸式呼吸;7.腹式呼吸:在哺乳动物中,由于膈肌的存在,将胸腔与腹腔分隔开,膈肌收缩和舒张,增大和缩小胸腔的上下径,改变胸腔容积,使肺被动地扩张或缩小,完成呼吸作用,这种呼吸方式称腹式呼吸;8.胼胝体:为哺乳动物所特有,指左右大脑半球之间的许多相互联络的神经纤维,此神经纤维所构成的通路称胼胝体;13.外耳:为收集声波的结构,从爬行动物开始出现,哺乳动物由外耳道和耳壳构成;15.胎生:绝大多数哺乳动物为胎生,他们的胎儿借胎盘和母体联系并取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而成为幼儿时产出;16.胎盘:为哺乳动物特有,由胎儿的绒毛膜和尿囊与母体子宫壁的内膜结合起来形成的;尿囊膜和绒毛膜紧密结合并向子宫内膜伸出许多指状突起的绒毛,母体子宫内膜也形成疏松指状突起嵌在胎儿绒毛之间,两者共同形成胎盘;40.角:哺乳动物中有蹄类头上或鼻上所具有的突起物,由表皮及真皮部分特化形成的,为防御、攻击的利器;51.双平型椎体:椎体前后两端扁平,椎体间以椎间盘纤维软骨相隔,椎间盘中央有脊索的残存,称髓核;为哺乳动物所特有;一、名词解释1. 脊索动物:在个体发育的全部过程或某一个时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鳃裂的动物;2. 头索动物:文昌鱼终生具有脊索、脊神经管和咽鳃裂三个主要特征,脊索纵贯身体全长,达到身体是前端,故称脊椎动物;3. 脊椎动物:有明显头部和附肢,脊索只在胚胎发育阶段出现,随后或多或少被脊拄所代替,而且脊柱是由许多脊椎骨前后连接而成故称脊索动物;4. 羊膜动物:爬行纲、鸟纲和哺乳纲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羊膜,因而合称为羊膜动物;5. 四足类:具有五指趾型附肢的脊椎动物;6. 颌口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7. 逆行变态:动物经过变态失去了一些重要构造,形体变得更为简单,这种变态称为逆行变态;8. 无颌类:无上、下颌和成对附肢的脊索动物;如圆口纲动物;9. 无头类:头索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又称无头类;10. 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变温动物;11. 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恒温动物;12. 咽鳃裂:低等脊索动物在消化道前端的咽部两侧有一系列左右成对排列、数目不等的裂孔,直接开口于体表或以一个共同的开口间接地与外界相通,这些裂孔就是咽鳃裂;13. 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又称有头类;15. 肝盲囊:文昌鱼的肠为一直管,向前伸出一个盲囊,突入咽的右侧,而称为肝盲囊,其能分泌消化液,与脊椎动物的肝脏为同源器官;16. 背裂:文昌鱼神经管的背面并未完全愈合,尚留有一条裂隙,称为背裂;17. 脑眼:文昌鱼神经管上的黑色小点,为光线感受器,称为脑眼;18. 眼点:文昌鱼神经管前端的单个大于脑眼的色素点,无视觉作用;1 圆口动物:又称无颌类,是无成对偶肢和上下颌的低等脊椎动物2 囊鳃类:圆口纲动物呼吸系统由于具有独特的结构,故又称囊鳃类;、鳞式:硬骨鱼类鳞片的数目和排列方式,可有作分类鉴定特征,写法如下:侧线鳞数目;2、迷齿:古总鳍鱼类和古两栖类及坚头类的牙齿,从横切面上看,珐琅质中形成复杂的迷路样式;3、脂鳍:有的鱼类在尾背面的正中线生有一个由皮肤和脂肪构成的鳍,称为脂鳍;4、鳍脚:雄性软骨鱼类的交配器,是腹鳍内侧一块基鳍软骨特化形成的变形器官;5、鳍式:鳍的种类及鳍条数目的表达式;如鲤鱼的鳍式:D.,19—20;,16—18;Ⅴ.Ⅱ,8—9;A.Ⅲ,5—6;—分别代表背鳍、胸鳍、腹鳍、臀鳍和尾鳍,罗马字代表硬棘的数目,阿拉伯数字代表软鳍条数目;6、洄游:是指有些鱼类在一定时期,依一定的路线,成群结队地向一定的繁殖场,越冬场或肥育场作周期性的迁游,如大、小黄鱼等;7、越冬洄游:从产卵声或肥育场向越冬场的迁游;8、索饵洄游:鱼类追踪捕食对象或寻觅饵料所进行的洄游;9、生殖洄游:以实现生殖目的而游向产卵声所进行的迁游;10、年轮:鱼体由于体内营养物质摄食状况不同呈现周期性有规律的生长,在鳞片表面留下鳞嵴变化痕迹,每年形成一个宽窄相同的生长带,即为年轮;11、银膜:鱼类眼球脉珞膜层中特有的一层银色薄膜,含有鸟粪素,可将射入眼球的、次生腭:指口腔顶壁的数块骨形成的水平分隔,爬行动物中以鳄类的次生腭最完整,作用是使内鼻孔后移,将鼻腔和口腔分开;2、胸腹式呼吸:借助于胸廓的扩张与缩小及腹壁肌肉运动完成呼吸的呼吸方式称胸腹式呼吸;3、新脑皮:大脑表层的锥体细胞聚集成神经细胞层;4、犁鼻器:位于鼻腔前下方,开口于口腔顶壁的一对盲囊状结构,内壁有嗅粘膜,是一种化学感受器;蛇类和蜥蜴类有发达的犁鼻器;5、封闭式骨盆:髂骨和荐椎连接,左、右耻骨和坐骨联合,共同构成封闭式骨盆;6、卵胎生:某些鱼类和爬行类,受精卵留在母体的输卵管同分育,直至胚胎完成发育成为幼体时才产生,胚胎发育的营养来自卵黄;7、爬行动物:是指体被角质鳞或硬甲,在陆地繁殖的变温羊膜动物;8、羊膜卵: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出现了羊膜的卵;9、尿囊:胚胎发育过程中,自消化道后部发生的一个充当呼吸和排泄的器官;10、蜕皮:爬行动物的鳞被定期更换的现象;11、自残断尾现象:一些蜥蜴尾在遭受拉、压、挤等机械刺激时,附生在自残部位前后的尾肌分别向不同方向作强烈的不协调收缩,于是就会在尾椎骨的某个自残部位连同肌肉、皮肤一起断裂,这种现象就称为自残断尾现象;12、毒牙:是毒蛇前颌骨和上颌骨上的少数几枚特化的大牙,牙基部有排毒导管与毒腺相联;牙的表面有沟就称为沟牙,牙中央有管的称为管牙;13、潘氏孔:鳄类心脏的室间隔完整,在左、右体动脉弓的基部留有一个沟通2个心室的孔称潘氏孔;14、尿囊膀胱:羊膜动物的膀胱是由胚胎期的尿囊基部扩大而成的,因而称为尿囊膀胱;15、巩膜骨:爬行动物眼球的巩膜中有一圈呈覆瓦状排列的环形小骨片称巩膜骨;在鸟类中也有,具有保护眼球的作用;微弱光线反射到视网膜上;哺乳动物:哺乳动物是全身被毛、运动快速、恒温、胎生和哺乳的脊椎动物;它是脊椎动物中躯体结构、功能和行为最复杂的一个高等动物类群;2、胎生:哺乳动物的胎儿,通过胎盘和母体联系,并从母体获得营养,在母体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称为胎生;3、妊娠:哺乳动物的胎儿在母体子宫内完成胚胎发育过程,成为幼儿时产出,这一过程称为妊娠;4、无蜕膜胎盘:部分哺乳动物的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结合不紧密,胎儿产出时不使子宫壁大出血,为无蜕膜胎盘;5、蜕膜胎盘:部分哺乳动物的胚胎的尿囊和绒毛膜与母体子宫内膜,因而胎儿产出时需将子宫壁内膜一起撕下,造成大量出血,为蜕膜胎盘;6、洞角:某些哺乳动物如牛的角不分叉,终生不更换,由头骨的骨角外面套以由表皮角质化形成的角质鞘构成;7、实角:某些哺乳动物如鹿的角为分叉的骨质角,通常多为雄兽发达,且每年脱换一次;8、胸廓:由胸椎、肋骨及胸骨构成,它保护内脏、完成呼吸动作和间接地支持前肢运动的重要器官;9、硬腭:由前颌骨、颌骨及腭骨的突起拼合成位于口腔顶部的骨质隔板,它将口腔分割成上、下两部分,解决了“消化”和“呼吸”的矛盾;10、膈肌:膈肌起于胸廓后端肋骨缘,止于中央腱,构成分隔胸腔与腹腔的隔,在神经系统的调节下发生运动而改变胸腔容积,是呼吸运动的重要组成部分;11、口腔消化:口腔消化指咀嚼和唾液的作用,咀嚼是对食物进行机械加工,唾液淀粉酶能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称为口腔消化;12、颊囊:某些哺乳动物如松鼠、猴的颊部发展了袋状构造,称为颊囊,用以暂时贮藏食物;13、鲸须:某些鲸的腭部角质上皮棱特化成鲸须,是一种特殊的滤食器官;14、异型齿:哺乳类的牙齿分化为门齿、犬齿、前臼齿和臼齿,门齿有切割食物的功能,犬齿有撕裂食物的功能,前臼齿和臼齿具有咬、切、压、研磨等多种功能;称为异型齿;15、再生齿:哺乳类的牙齿有乳齿和恒齿之分,乳齿脱落后代以恒齿,恒齿终生不再更换,此种生齿类型称为再生齿;16、高冠齿:某些哺乳动物如牛、鹿、马其齿冠加高,臼齿面上的椎尖边特化成各种形态,以加强臼齿的耐磨寿命,称为高冠齿;17、耳咽管:是连通咽部和中耳腔的通道,可调整中耳腔内的气压而保护鼓膜;18、会厌软骨:哺乳动物适应于吞咽食物碎屑,防止食物进入气管,在喉门外形成一个软骨的“喉门盖”即会厌软骨;19、食管沟:反刍动物幼兽从胃的贲门部开始,经网胃至瓣胃孔处,有一肌肉质的沟褶,称食管沟,借收缩可构成为暂时的管,使乳汁直接流入皱胃内,成体的食管沟退化;20、乳糜管:哺乳类小肠高度分化,小肠粘膜富有绒毛,血管和淋巴管,加强了对营养吸收作用,乳糜管为输送脂肪的一种淋巴管,外观呈现白色;21、肺泡:是呼吸性细支气管末端的盲囊,由单层扁平上皮组成,外面密布微血管,是气体交换的场所;22、胼胝体:左右大脑半球通过许多神经纤维互相联络,神经纤维构成的通路称胼胝体,是哺乳类特有的结构;23、活命中枢:延脑是重要的内脏活动中枢,节制呼吸、消化、循环、汗腺分泌以及各种防御反射,称为活命中枢;24、内分泌腺:是不具导管的腺体,其所分泌的活性物质称为激素,对于调节机体内环境的稳定,代谢、生长发育和行为等,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25、反馈:由于血液中激素浓度的变动而引起内分泌腺受到抑制或兴奋的机制称为反馈;26、褪黑激素:松果体分泌的激素称为褪黑激素,可能与体色、生长和性成熟有关;27、重齿类:兔形目动物上颌有2对前后叠生的门齿,前一对大,后一对细小,称为重齿类;28、硬皮动物:大象、犀牛、河马的表皮角质层发达,有几百层厚,称为硬皮动物;29、回声定位:某些哺乳类发展了特殊的高、低频声波脉冲系统,通过听觉感知声波回声而定位,称为回声定位,如蝙蝠以高频声波回。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无脊椎动物器官:由几种不同类型的组织联合形成,具有一定的形态特征和一定生理机能的结构亚种:是指种内个体在地理和生态上充分隔离后,形成的具有一定特征的群体,但仍属于种的范围,不同亚种之间可以繁殖。
双名法:任何一种动物的学名由两个拉丁字或拉丁化的文字所组成,前面一个字是动物的属名,为主格单数名词,第一个字母大写;后面的一个字是动物的种本名,为形容词或名词,第一个字母不大写。
国际上统一使用。
物种:是互交繁殖的自然群体,与其他群体在生殖上相互隔离,并在自然界占据一个特殊的生态位。
〔或其他物种概念,主要强调互交繁殖和生殖隔离即可〕裂体生殖:课件生物发生律:又称重演律,是指动物的个体发育是系统发育简短而迅速的重演。
由德国学者Haechkel提出的,对于研究动物的起源与系统演化有重要意义。
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象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浮浪幼虫:海产腔肠动物胚胎发育初期形成的幼体,为实心的原肠胚,其外表有纤毛,能在水中自由游泳,经一段时期后,附着在其他物体上发育为水螅型个体。
多态现象:许多昆虫雌雄异形,有的有多种不同形态。
世代交替:课件剌细胞:腔肠动物所特有的一种攻击和防御性细胞。
辐射对称:从口面到反口面通过其体内的中央轴可以有许多个切面把身体分成2个相等的局部,这是一种原始的低级的对称形式。
两辐对称: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之间的对称形式,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2个相等的局部。
如海葵等。
逆转:海绵动物的幼虫称为两囊幼虫,当其从母体出水孔随水流逸出,具鞭毛的小细胞内陷形成内层,大细胞在外边形成外层细胞,这与其他多细胞动物的原肠胚形成相反,(其他多细胞动物的植物极大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动物极小细胞在外面形成外胚层),因此称为逆转。
原口动物:胚胎发育中原口后来成为成体的口的一类三胚层动物皮肌细胞:腔肠动物的上皮细胞内含有肌原纤维,这种细胞具有上皮和肌肉的功能,称上皮肌肉细胞,简称皮肌细胞。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相关推荐动物学名词解释动物学名词解释1、脊索动物:脊索动物是动物界中最高等的一门,是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的动物类群。
主要有脊索、背神经管、咽鳃裂等器官。
2、Amniota羊膜动物:是指在胚胎发育期间,发生羊膜、绒毛膜和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的动物,叫做羊膜动物。
3、羊膜卵:是指羊膜动物的卵,包括卵壳、卵膜、轮黄和胚胎等结,在发育期间发生羊膜,毛膜,尿囊等一系列胚膜结构的卵使羊膜动物获得了在陆地生殖的能力。
4、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
包括爬行类、鸟类和哺乳类。
5、无羊膜类:在胚胎发育过程中不具有羊膜的脊椎动物,包括圆口纲、鱼类和两栖类。
6、Pisces鱼类:是终生生活在水中,用腮呼吸,用鳍辅助身体平衡与运动的变温脊椎动物。
鱼类是体呈纺锤形,体被鳞片,以鳃呼吸,用鳍游泳和凭上下颌摄食的变温水生脊椎动物。
哺乳动物7、biosphere生物圈:又称生态圈,是地球上生物及其生存环境的总称。
由大气圈、水圈、土壤、石圈、及生活在其中的生物共同组成。
8、ecosystem生态系统: 指在一定的空间内生物成分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存而构成的一个生态学功能单位9、ecological factor生态因子: 是对动物的生命活动和生活周期有着直接或间接影响的环境因素。
10、community群落: 是指生存在一起并与一定的生存条件相适应的动植物的总体11、population种群: 是指特定空间同种有机体的集合体,享有共同的基因库,是物种存在和进化的基本单位,是组成群落的基本单位。
12、生物富集;生物个体或处于同一营养级的生物种群,从周围环境中吸收并积累某种元素或难分解化合物,导致生物体内该物质的平衡浓度超过环境中浓度的现象。
13、食物链: 是指生态系统中贮存于有机物中的化学能,通过一系列吃与被吃的关系,把生物与生物紧密地联系起来,这种生物之间以食物营养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称为食物链。
动物学名词解释
1.无颌类:无上、下颌和成对附肢的脊椎动物。
如圆口纲动物。
为较低等的种类。
有颌类:具有上、下颌的脊椎动物。
如鱼纲,两栖纲等。
上下颚的出现具有促进咀嚼的功能。
2. 变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低,不能产生足够多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不完善,体温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外温动物。
恒温动物:由于代谢水平高,能产生足够的热量和体温调节机制完善,体温不随外界环境温度的变化而变化的动物,也称内温动物。
3.无头类:头索动物因头部不明显,没有明显的感觉器官和脑的分化,如文昌鱼。
有头类:脊椎动物的脑和各种感觉器官在前端集中,形成明显的头部,故称有头类。
4. 咽式呼吸:两栖动物的呼吸动作主要依靠口腔底部的颤动升降来完成,并可在口腔黏膜进行部分气体交换,经多次口腔黏膜交换后的空气从口腔进入肺,在肺内完成气体交换的方式称咽式呼吸。
胸腹式呼吸:通过外肋间肌的收缩,提起肋骨,扩展胸腔,吸入空气进肺,当肋间肌收缩时,可牵引肋骨下降,胸腔缩小,空气从肺内呼出。
呼吸作用就是通过胸腔有节奏的扩张与缩小的过程来完成气体交换的。
5.单循环:具单心房单心室的动物,静脉血由心脏经腹大动脉送入鳃内进行气体交换变成动脉血,再经背大动脉送至全身各组织器官进行气体和营养物质交换,交换后的静脉血沿前后主静脉汇集入心脏,整个循环途径只有一条,故称单循环。
见于鱼类及其以前的低等脊索动物。
不完全双循环:从两栖类开始,血液循环包括体循环和肺循环2条途径。
体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体动脉到身体各部,再经体静脉回右心房。
这种循环称大循环。
肺循环是血液从心室压出,通过肺动脉到肺,经气体交换后,再经肺静脉回左心房。
这种循环又称小循环。
由于两栖类的心室只有1个,故称不完全的双循环。
因心室无分隔或分隔不完全,肺循环和体循环回心的血液在心室内有混合。
例如蛙类和蛇类的循环。
完全双循环从鸟纲开始,其心脏四腔,具左右动脉弓,心房与心室已经完全分隔(具左心房与左心室以及右心房与右心室),来自体静脉的血液,经右心房右心室而由肺动脉入肺,在肺内经过气体交换,含氧丰富的血液经肺静脉回心注入左心房,再经左心室送入体动脉到全身。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物种:是指具有一定形态和生理特征,是一个繁殖的群体,以及一定自然分布的生物类群,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生物发生律(生物重演律):生物的个体发育能简单而迅速地重演其系统发育的主要过程。
是研究系统发育和自然分类的重要依据和线索。
伸缩泡:原生动物的一种细胞器,由中央泡和收集管构成,可调节原生动物体内的渗透平衡或水平衡接合生殖:草履虫特有的有性生殖方式,二个草履虫以口沟部分相接触,发生胞质融合,各自的小核经分裂形成二个小核,互换小核,并与自身的小核融合,形成新的小核,然后二个草履虫分开,经分裂,每个草履虫形成四个新个体。
消化循环腔(动物界最原始的消化道):又称肠腔,由内胚层细胞所围成的腔,即胚胎发育中的原肠腔。
具有消化(细胞外及细胞内消化)和循环作用,能将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份,有口无肛门。
原体腔:它是指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内胚层之间的空腔,是囊胚腔的剩余部分假体腔:又称原体腔,指中胚层和内胚层之间围成的空腔,相当于胚胎时期的囊胚腔。
中胚层只有体壁中胚层,无肠壁中胚层与肠系膜。
原体腔内充满体腔液,或含有胶质的物质和间质细胞。
异律分节:躯体不同部位的体节形态和机能不相同,出现分工,形成体区。
同律分节:动物体由形态和机能相似的体节构成(外形分节,内部器官也按节排列)。
(环节动物大多同律分节,节肢动物异律分节程度高。
)真体腔:它位于体壁内侧中胚层和肠壁外侧中胚层之间的空腔,又叫次生体腔。
后肾管:两端均开口,一端开口于真体腔为肾口,一端开口体壁或消化管为肾孔,以肾孔排出废物。
(结构:肾口、排泄管、肾孔。
)马氏管:从中肠和后肠之间发出的细盲管,直接浸浴在血腔的血淋巴中,从中吸收大量尿酸,通过后肠,与食物残渣一起排出体外。
管足:为棘皮动物水管系统侧管末端腹分支,伸出体外,壁薄,末端有吸盘。
其功能:内体腔液通过它呼吸、排泄;辅助运动。
双重呼吸:鸟类在飞翔剧烈运动时,一次吸气和呼气过程,肺部进行两次的气体交换,呼吸效率高。
动物学名词解释
动物学名词解释动物学名词解释名词解释1.刺细胞:腔肠动物特有的,分布于体表皮肌细胞之间,以触手上为多。
刺细胞内有刺丝囊,囊内有毒液和一盘旋的丝状管(刺丝):遇到刺激,囊内刺丝翻出,注射毒液或把外物缠卷,利于防御和捕食。
2.马氏管:由体壁昆虫的排泄气管,是着生于中肠与后肠交界处的细长的盲管,从周围血液中摄取离子、尿酸盐和毒素到管内,形成原始的尿液送入后肠。
3.书肺:为蛛形纲的呼吸器官。
藏于腹部体表内陷所生的囊内,由许多叶状物重叠组成,各叶的内腔为血体腔,连接于腹窦。
4.书鳃:由足基部体壁向外折叠成书页状,有血管分布,为水生类鲎的呼吸器官。
5.胞饮(作用):变形虫除了能吞噬固体食物外,还能摄取一些液体物质,这种现象很像饮水一样,因此称为胞饮作用。
6.生物发生律:个体发育史是系统发育史的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系统发育通过遗传决定个体发育,个体发育不仅简单重演系统发育,而且又能补充和丰富系统发育。
7.多态现象:同种动物存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不同的两类或多类个体的现象。
8.物种:简称“种”。
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生物进化、发展过程中连续性与间断性的统一形式;种内个体在形态结构、生理生化及行为特征等方面基本相似;有性生物的种内异性个体可相互配育,种间有生殖隔离;并占有一定的自然分布区9.世代交替现象:在生活史中无性与有性两个世代有规律地相互交替的现象。
10.开管式循环:在循环的过程中血液不是始终在血管里流动,而是要流出血管到器官与器官之间。
例如:节肢动物,不因节肢折断而引起流血过多而死亡,是一种生活的适应。
11.闭管式循环:血液自始至终在封闭的血管中流动,血管之间由毛细血管连接,而不直接流到组织间隙之间去。
12.两侧对称:从扁形动物开始出现了两侧对称地体型,即通过动物体地中央轴,只有一个对称面(或说切面)将动物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部分,因此两侧对称也称为左右对称。
两侧对称使其能够更好的适应环境的变化13.两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有且仅有两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两部分。
动物学名词解释
1.自然分类法:依据动物的各种特征所表现出来的综合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2.人为分类法:是以动物形态结构或生活习性上一个或几个特点作为分类依据对动物进行分类的方法。
3.物种:物种是分类的基本单位,有一群又共同的祖先,形态结构,生理功能相似或相同,能够互相繁殖并产生可育后代的个体的总称。
4.亚种:种内一部分个体,由于长期的自然或地理隔离,使它们在形态和性状上与原种或分布在其它地区的同种动物发生了一些差异,将这部分个体称为亚种。
5.品种:种内一部分个体,经过长期的人工选择和定向培育,使这一部分个体在形态或形状上与原种发生了一些差异。
种内的由人工选择产生了新形态或新形状的群体,即为品种。
6.有性生殖:由2个亲体,各自产生生殖细胞,2种生殖细胞结合形成合子,再由合子发育成幼体的过程。
7.无性生殖:不经过两性生殖细胞的结合,由1个亲体直接产生后代的过程。
8.系统发育:是指在动物界中,动物由低等到高等、由简单到复杂进化发展的全过程。
9.个体发育:指动物从受精卵开始,经一系列过程形成幼体,再由幼体生长发育至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我们通常所指的发育是个体发育。
10.胚前发育:亲体生殖细胞的发生与成熟过程以及精、卵相互接触到雌雄原核完全融合的过程。
11.胚胎发育:从受精卵开始,经卵裂、囊胚期、原胚期、三胚层期直至新个体孵出或从母体产出的全过程。
12.胚后发育:指新个体生长发育至成熟直到衰老死亡的全过程。
13.完全变态:是指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经过受精卵、幼虫、蛹和成虫四个阶段,幼虫和成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有显著差别,还需经过蛹期,如蚂蚁、金龟子、蜜蜂、蚊、蝇等。
14.不完全变态:是指昆虫在发育过程中经过受精卵、幼虫和成虫三个阶段,幼虫和成虫在形态和生态习性上不尽相同或不同,如蝗虫、蝼蛄、蜻蜓等。
15.直接发育:又称无变态发育,指幼体与成体在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上没有太大差别,只是性成熟和体成熟的程度不同。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生物发生率:生物发生律含义:生物发展可分为个体发展和系统发展,两个密切相联的部分而个体发展是系统发展简单而迅速的重演。
生物发生律意义:生物发生律是一条客观规律,不仅适用于动物界也适用于整个生物界。
当很多动物亲缘和分类位置不能确定时可利用胚胎发育得到解决。
2、细胞器:指细胞质内具有一定结构和功能的小器官(线粒体、高尔基体、叶绿体等)原生动物则指细胞核、伸缩泡、胞口和胞咽等。
这些结构和高等动物的器官相当,也称胞器。
3、物种:物种是具有一定形态特征和生理特性及一定的自然分布区的生物类群,是生物分类的基本单位,一个物种中的个体一般不与其它物种的个体交配,或交配后一般不能产生有生殖能力的后代(生殖隔离)4、滋养体:一般指原生动物摄取营养阶段,能活动、摄取养料、生长和生殖。
是寄生原虫的寄生阶段。
大滋养体(具伪足)较活泼,能分泌分解酶,溶解肠壁组织以红细胞为食小滋养体个小伪足短,寄生于肠腔,不侵蚀肠壁,以细菌和霉菌为食。
可形成大滋养体或者包囊。
7、原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口的动物,如扁形动物,线形动物,环节动物,软体动物,节肢动物。
6、后口动物: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原口形成动物的肛门,在相反方向的一端由内胚层内陷形成口的动物。
棘皮动物以后的动物属于后口动物。
2、吞噬营养:动物通过细胞内吞作用,摄取固体有机颗粒为食物的营养方式,称为吞噬营养。
代表动物鞭毛纲草履虫。
3、胞饮:除固体颗粒外,多种细胞,如肠壁细胞以及一些原生生物,如变形虫等,还能吞入液体。
吞入的方法是细胞膜向内褶入,形成细长的管,管内充满外界液体。
管从末端断开而成游离的含有液体的小泡。
这种吞入液体的过程称为胞饮作用。
5、后生动物:除原生动物外所有其他动物的总称。
如多孔动物,扁形动物等。
8、两囊幼虫:中空幼虫亦称两囊幼虫。
是钙质海绵中具有双沟型沟系的樽海绵的囊胚期幼虫9、胚层逆转多孔(海绵)动物受精后发育特殊。
卵裂到囊胚后,小胚泡(动物极)向内生出鞭毛,大胚泡(植物极)形成一孔,后来整个囊胚由小孔倒翻出来,内变外,鞭毛在外,称为两囊幼虫。
后有鞭毛的小细胞内陷,成为内胚层,大细胞包在外面成为外胚层。
这种特殊的现象称为“逆转”或“胚层逆转”。
10、辐射对称:通过身体的中轴可以有二个以上的切面把身体分成两个相等的部分。
是一种原始的对称形式。
例如腔肠动物门的动物。
两辐对称:又叫左右辐射对称,即通过身体的中央轴,只有2个切面可以把身体分为相等的2部分(例如海葵)。
这是介于辐射对称和两侧对称的一种中间形式神经网:低等动物(如水螅)体内神经细胞及其突起交织成网状,与全身各部分相联系。
体内某一部分受刺激后,兴奋沿神经网传布,引起全身反应。
51、浮浪幼虫:海产腔肠动物在发育过程中都有一幼虫时期,即浮浪幼虫。
其有内外两胚层,表面有纤毛。
腔肠动物在有性生殖形成合子后,先发育的浮浪幼虫沉入海底,附着在固体物上,在发育为新个体。
尺蠖运动:水螅借助于触手和身体弯曲进行的一种类似翻跟斗的运动。
间细胞:主要在表皮层细胞之间,有一堆堆的小细胞,大小与皮肌细胞的核差不多,它是一种多能干细胞,来源于胚胎的内胚层,移至外胚层,可分化为刺细胞,腺细胞,生殖细胞,神经细胞等。
11、出芽生殖:腔肠动物体壁向外突出,逐渐长大形成芽体。
芽体的消化腔,与母体的相同,长处触手、垂唇、口后,基部收缩与母体分离,形成新的个体,是无性生殖的一种。
12、消化循环腔:腔肠动物门出现的消化腔相当于高等动物的消化道,消化食物的场所。
又具有循环的作用,可把消化后的营养物质输送到身体各部分,故也称为消化循环腔。
13、刺细胞:腔肠动物所特有的一种攻击和防御性细胞。
遍布整个外层,触手上最多。
功能:捕食、运动14、细胞内、外消化:细胞内消化指食物在细胞内部进行消化的一种方式。
过程为:食物在细胞内形成食物泡后与溶酶体溶合成消化泡,分解后的营养物质为细胞所利用(低等动物的消化方式)。
通过腺细胞分泌消化液,食物在消化腔内进行初步消化,称为细胞外消化(高等动物的消化方式)15、两侧对称:通过身体中轴,只有一个切面能把身体分成左右相等的两个部分。
两侧对称的体制使动物体分化出前后、左右和背腹,使得动物的运动从不定向趋于定向,使动物对外界环境的反应更迅速、更准确。
例如扁形动物。
17、皮肌囊:由单层上皮细胞和多层肌肉组成的体壁称为皮肤肌肉囊,具保护和运动功能。
代表动物涡虫。
18、焰细胞:扁形动物、担轮动物排泄器官的一个部分.由两个细胞组成的。
原肾管端的称“帽状细胞”,另一端的称“管状细胞”,帽状细胞内有两根鞭毛通入管细胞内,在鞭毛的摆动下,使水流从帽状细胞流入管状细胞,进而流出体外。
20、幼体生殖:昆虫纲幼虫体内生殖细胞提前发育形成后代,在夏季产生雌、雄蛹,成虫羽化后交配产卵,行有性生殖,而其余季节则行幼体生殖,因此也是一种世代交替现象,幼体生殖属孤雌生殖的一种类型,如瘦蚊。
21、假体腔:中胚层体腔囊在发展过程中全部靠向体壁,形成肌肉层,使原来的囊胚腔增加了一层,但并未形成新的空间,这种腔只有体壁中胚层,没有肠壁中胚层和体腔膜,是体壁中胚层和肠壁内胚层之间的腔,称为假体腔。
假体腔形成对动物进化的意义为,1内脏器官和系统的发展提供了空间,2假体腔内充满体腔液,能更有效地输送营养和代谢物质,3体腔液在体壁与内脏间形成膨压, 使身体保持一定体形。
具有假体腔的动物包括以下类群线虫动物、线形虫动物等。
22、孤雌生殖:雌性产的卵无需受精就能直接发育成新个体。
孤雌生殖有利于物种在不利的自然条件下进行物种繁衍。
例如节肢动物门的雄蜂。
23、闭管式循环:环节动物是动物进化过程中笫一次出现循环系统,且是高级的闭管式循环系统,血液始终在血管中流动,不流入组织间隙中。
血液流动有一定方向,提高了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效率。
24、开管式循环:指节肢动物和部分软体动物的循环系统方式,循环系统由具备多对心孔的管状心脏和由心脏前端发出的一条短动脉构成,血液由后向前至头部,再由前而后进入血窦,又由血窦通过心孔复流入心脏。
25、同律分节:身体各节在形态结构和功能上基本相同,消化、循环、神经、排泄等器官大多按体节重复排列,如蚯蚓。
26、真体腔:在胚胎发育形成一对中胚层细胞团后,细胞团继续分裂,形成中空的体腔囊,体腔囊不断扩展,外侧靠向体壁,形成体壁中胚层,分化为体壁肌肉层和体腔膜;内侧靠向肠壁,形成肠壁中胚层,分化为肠壁肌肉层和体腔膜。
由体壁中胚层和肠壁中胚层围成的腔为真体腔。
真体腔是中胚层体腔囊裂开而成的,故也称裂体腔。
真体腔的形成使消化管外壁附有肌肉,增强了消化道的蠕动,消化功能加强→同化功能加强→异化功能加强→排泄功能加强,排泄器官进化为后肾管型。
代表动物环节动物等。
27、疣足:疣足是体壁的向外凸起,中空,与体腔相通。
疣足本身不分节,与身体连接处也无关节。
疣足划动可游泳,是多毛纲动物的运动器官。
28、担轮幼虫:环节动物门海产种类的个体发育,经螺旋卵裂、囊胚阶段,以内陷方式形成原肠胚,发育成担轮幼虫。
担轮幼虫陀螺形, 在腰部有两条纤毛环, 其间有口, 无体节,有原体腔和原肾管。
47、环带:蚯蚓性成熟个体的笫14-15-16节色暗,肿胀,体节之间无节间沟,称为环带,环带上无刚毛。
生殖时期可分泌粘液形成卵茧。
29、异沙蚕相:某些沙蚕种类性成熟时,体后具生殖腺部分的体节形态发生改变,转变为生殖节,体前部形状不变,称为无性节。
生殖节体节变宽,疣足扩大,生出特殊刚毛,体壁肌肉细胞、消化管等发生分解,眼点变大,这种现象称为异沙蚕相。
30、贝壳:贝壳由外套膜分泌而成。
主要成份为碳酸钙和贝壳素。
不同种类的贝壳的形态、数目各不相同。
多数软体动物具贝壳,是软体动物的特征之一。
具保护柔软身体的功能。
31、外套膜:外套膜是软体动物身体背侧皮肤皱褶向下延伸形成的膜性结构,由两层上皮细胞及中间的结缔组织和肌肉纤维组成。
外套膜外层上皮细胞的分泌物质形成贝壳,内层上皮细胞具纤毛,纤毛摆动在外套腔内形成水流,以完成呼吸、排泄、摄食等活动,外套腔内有呼吸器官:鳃,有消化器官、排泄器官、生殖器官的开口,外套膜具有辅助呼吸的功能。
代表动物河蚌等。
32、齿舌:齿舌是软体动物的特有器官。
位于口腔底部的舌突起表面,由横列的角质齿构成,锉刀状,摄食时可前后伸缩,刮取食物。
33、晶杆:河蚌胃后方有一晶杆囊,其分泌物形成具消化酶的胶质物称为晶杆。
晶杆由粘蛋白组成,吸附有消化酶。
晶杆囊壁的纤毛摆动使晶杆转动,有搅拌和混合食物的作用。
在胃酸作用下,晶杆能释放消化酶消化食物。
可贮存营养物。
34、钩介幼虫:受精卵逐渐发育而成小幼虫,达些幼虫都有两个小壳,而且在壳的侧缘都长着钩,身体的中央还长着一条很长的鞭毛绦。
因为它的贝壳上长着钩,所以叫钩介幼虫。
代表动物蚌类。
35、墨囊:乌贼的直肠盲囊称为墨囊,能分泌墨汁(隐蔽)。
36、外骨骼:指节肢动物身体表面的几丁质硬壳,是上皮细胞分泌的非细胞结构,它具有保护内脏器官,防止水分蒸发,并协同完成运动等功能。
37、混合体腔:节肢动物的体腔在发育早期形成中胚层的体腔囊,但在继续发育过程中,不扩展为真体腔,中胚层细胞也不形成体腔膜,而是退化为生殖管腔、排泄管腔和围心腔,在以后的发育过程中,围心腔壁消失,体壁和消化道之间的初生体腔与围心腔的次生体腔相混合,形成混合体腔。
38、磨胃:甲壳纲软甲亚纲的大型种类的胃特别发达,胃内面的角质膜增厚,形成骨板和硬齿等,用来研磨食物,具有这种结构的胃则称为磨胃。
39、书鳃:鲎足基部体壁向外突起折叠成书页状的器官称为书鳃,有血管分布。
为水生种类鲎的呼吸器官。
40、书肺:由体壁向内凹陷折叠成书页状,为陆生的节肢动物蜘蛛、蝎的呼吸器官。
41、完全变态:昆虫自卵孵出后,经幼虫、蛹发育为成虫,幼虫与成虫形态不同,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多不一致,经过蛹期最后羽化为成虫的变态过程。
如鳞翅目、鞘翅目、膜翅目昆虫均属完全变态。
42、不完全变态:昆虫自卵孵化,经过幼虫期便直接发育为成虫,幼虫与成虫在形态上较相似,生活方式及生活环境一致,只是大小不同,性器官未成熟的变态过程。
如:直翅目昆虫属不完全变态。
43、双枝型附肢:节肢动物原始的附肢呈双枝型,由与体壁相连的原肢及其顶端发出的内肢和外肢三部分构成。
这类附肢称为双枝型附肢,如虾类腹部的游泳足等。
45、自然分类系统:根据动物在形态、结构、生理、遗传、进化等方面的相似程度和类缘关系来确定动物在动物界中的分类地位。
46、群体多态现象:群体有两种或两种以上具不同形态的体型,有不同的结构,完成不同的生理机能,使群体成为一个完整的整体。
例如薮枝虫有二种个体。
48、马氏管:马氏管是由消化道中、后肠交界外的肠壁向外突起形成的管状结构。
它直接浸浴在血液中,能收集尿酸等含氮废物,送入后肠后,经肛门排出体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