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养与相关疾病.ppt课件
合集下载
第五章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PPT课件
![第五章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03b4d524693daef5ff73d37.png)
经济的发展,生活水平明显提高,动物性食品、 脂肪等高热能食品摄入明显增加;
由于交通的发达、方便快捷,人们的活动量明显 减少;
最终导致能量摄入大于支出,从而引起肥胖。
13
(二)肥胖发生的内因 1.遗传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罕见畸形肥胖(15
号染色体有缺陷) 2. 有些基因突变可导致肥胖
14
三、肥胖症的危害
第六讲
营养与相关疾病
1
概述
1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2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3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7
身体测量法: ①标准体重法: 标准体重 (公斤)=身高(厘米)-100
适用成年
[实际体重(kg)一标准体重(kg)
肥胖度(%)=
标准体重(kg)
×100%
严重瘦弱 瘦弱 正常 超重 肥胖
<-20% -20%~-10% -10%~+10% +10%~+20% >+20%
8
②体质指数(BMI,body mass index)
对老年人关节、肌肉、韧带损害很 小,对心脏负担相对较小
29
运动方式:
一般首先可考虑慢跑、快走、跑走结合、体操、 打太极拳等;体质较好者,可选择游泳、爬坡、打乒 乓球、羽毛球等。
3.保证非热能营养素的充分供应 各种维生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适当限制钠盐摄入
4.限制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及调味品 5.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由于交通的发达、方便快捷,人们的活动量明显 减少;
最终导致能量摄入大于支出,从而引起肥胖。
13
(二)肥胖发生的内因 1.遗传因素起决定性作用----罕见畸形肥胖(15
号染色体有缺陷) 2. 有些基因突变可导致肥胖
14
三、肥胖症的危害
第六讲
营养与相关疾病
1
概述
1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2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3
点击输入简要文字内容,文字内容需概括精炼,不用多余 的文字修饰,言简意赅的说明分项内容……
7
身体测量法: ①标准体重法: 标准体重 (公斤)=身高(厘米)-100
适用成年
[实际体重(kg)一标准体重(kg)
肥胖度(%)=
标准体重(kg)
×100%
严重瘦弱 瘦弱 正常 超重 肥胖
<-20% -20%~-10% -10%~+10% +10%~+20% >+20%
8
②体质指数(BMI,body mass index)
对老年人关节、肌肉、韧带损害很 小,对心脏负担相对较小
29
运动方式:
一般首先可考虑慢跑、快走、跑走结合、体操、 打太极拳等;体质较好者,可选择游泳、爬坡、打乒 乓球、羽毛球等。
3.保证非热能营养素的充分供应 各种维生素、常量元素、微量元素,适当限制钠盐摄入
4.限制辛辣及刺激性食物及调味品 5.培养良好的饮食习惯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PPT课件_OK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PPT课件_OK](https://img.taocdn.com/s3/m/61eb6307998fcc22bdd10db3.png)
(一) 遗传因素(inherited factors)
1994 – Leptin was discovered at Rockefeller University
Sources: Rockefeller Researchers Clone Gene for Obesity. December 1, 1994. Available at: /home.asp?show=all.
WHO
China
Risk of co-morbidities
﹤18.5 18.5~25
﹤18.5 18.5~24
Low (but risk of other
clinical problems)
Average
overweight
≥25
≥24
obese
≥30
≥28
Class I 30.0-34.9
Class II 35.0-39.9
4
Categories:
1. 身高标准体重法(standard body weight determined by height)
肥胖度(%)=[实际体重(kg)-身高标准体重(kg)]/身高标准体重 (kg)×100%。 判断标准:凡肥胖度≥10%为超重;20%~29%为轻度肥胖; 30%~49%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
10
Underwood A, Adler J, Hand K, Ulick J. What You Don’t Know About Fat. Newsweek. 2004;144:40-47.
二、肥胖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Causal mechanism and influential factor
营养与相关疾病
1994 – Leptin was discovered at Rockefeller University
Sources: Rockefeller Researchers Clone Gene for Obesity. December 1, 1994. Available at: /home.asp?show=all.
WHO
China
Risk of co-morbidities
﹤18.5 18.5~25
﹤18.5 18.5~24
Low (but risk of other
clinical problems)
Average
overweight
≥25
≥24
obese
≥30
≥28
Class I 30.0-34.9
Class II 35.0-39.9
4
Categories:
1. 身高标准体重法(standard body weight determined by height)
肥胖度(%)=[实际体重(kg)-身高标准体重(kg)]/身高标准体重 (kg)×100%。 判断标准:凡肥胖度≥10%为超重;20%~29%为轻度肥胖; 30%~49%为中度肥胖;≥50%为重度肥胖。
10
Underwood A, Adler J, Hand K, Ulick J. What You Don’t Know About Fat. Newsweek. 2004;144:40-47.
二、肥胖的发生机制及影响因素 Causal mechanism and influential factor
营养与相关疾病
食品营养与健康-膳食营养与疾病防治PPT参考课件
![食品营养与健康-膳食营养与疾病防治PPT参考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f44b3b376c85ec3a87c2c5b0.png)
42
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危害
肥胖症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肥胖可导致儿童血脂浓度增加、 血压增高。 ②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肥胖症能导致混合型肺功能障碍。 ③对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影响。 ④队体力智力、生长发育的影响。 根据脂肪的分布,肥胖有向心性肥胖(以腹部肥胖为主) 和下身肥胖(以臀部和大腿肥胖为主),前者患糖尿病和 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加。
其它类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
53
(一)糖 尿 病 的 病 因
• 遗传易感性 • 体力活动减少,能量摄入增多 • 年龄 • 肥胖 • 吸烟
54
(二)糖 尿 病 的 诊 断
项目
空腹血糖 任意时间血糖
OGTT,2h
标准 mmol/L
≥7.0
≥11.1 ≥11.1
55
(三)饮食营养防治措施
51
任务三 糖尿病的膳食预防与治疗
• 一、糖 尿 病
•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群
• 导致糖尿病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靶组织细胞 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 我国成人患病率为9.7% • 糖尿病并发症遍及全身,致残、致死率高
52
分型
Ⅰ型糖尿病:(DDM )胰岛素依赖型 Ⅱ型糖尿病:(NIDDM )非胰岛素依赖型
18
发病表现
➢ 亚临床型: 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下肢酸痛 ➢ 神经型: 影响周围神经系统, 累及肢体远端, 下肢发
病较上肢早, 疼痛水肿 ➢ 心血管型: 心悸,舒张压降低,脉压差增大; 也可曾急
性爆发, 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 称脚气冲心, 重症 因心功能衰竭很快死亡
➢ 婴儿脚气病: 多发于出生数月的婴儿, 呕吐,腹痛,水 肿,心跳加快,呼吸困难, 治疗及时可迅速好转,误诊 的话病死率很高
肥胖对儿童健康的危害
肥胖症对儿童的身心健康带来了许多不良的影响, ①对心血管系统的影响,肥胖可导致儿童血脂浓度增加、 血压增高。 ②对呼吸系统的影响,肥胖症能导致混合型肺功能障碍。 ③对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的影响。 ④队体力智力、生长发育的影响。 根据脂肪的分布,肥胖有向心性肥胖(以腹部肥胖为主) 和下身肥胖(以臀部和大腿肥胖为主),前者患糖尿病和 心血管病的危险性增加。
其它类型糖尿病(继发性糖尿病) 妊娠期糖尿病
53
(一)糖 尿 病 的 病 因
• 遗传易感性 • 体力活动减少,能量摄入增多 • 年龄 • 肥胖 • 吸烟
54
(二)糖 尿 病 的 诊 断
项目
空腹血糖 任意时间血糖
OGTT,2h
标准 mmol/L
≥7.0
≥11.1 ≥11.1
55
(三)饮食营养防治措施
51
任务三 糖尿病的膳食预防与治疗
• 一、糖 尿 病
• 糖尿病是一组以血糖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代谢性疾病 群
• 导致糖尿病的原因是胰岛素分泌不足,靶组织细胞 对胰岛素敏感性降低
• 我国成人患病率为9.7% • 糖尿病并发症遍及全身,致残、致死率高
52
分型
Ⅰ型糖尿病:(DDM )胰岛素依赖型 Ⅱ型糖尿病:(NIDDM )非胰岛素依赖型
18
发病表现
➢ 亚临床型: 疲乏无力,食欲不振,下肢酸痛 ➢ 神经型: 影响周围神经系统, 累及肢体远端, 下肢发
病较上肢早, 疼痛水肿 ➢ 心血管型: 心悸,舒张压降低,脉压差增大; 也可曾急
性爆发, 以心肌病变为主要表现, 称脚气冲心, 重症 因心功能衰竭很快死亡
➢ 婴儿脚气病: 多发于出生数月的婴儿, 呕吐,腹痛,水 肿,心跳加快,呼吸困难, 治疗及时可迅速好转,误诊 的话病死率很高
营养与疾病ppt课件
![营养与疾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190bd6eac02de80d4d8d15abe23482fb5da0249.png)
12
按照脂肪分布的主要部位分类 • “全身型” • “中心型”或“向心型”肥胖 • 中心型肥胖体内脂肪主要分布于腹壁和腹腔,是多种慢性疾
病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13
(三)肥胖的危害
• 肥胖症患者由于脂肪大量堆积,而脂肪又多贮存于腹部, 使横膈膜上升,压迫心脏,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呼吸和 心率,使人容易产生疲劳,不能承受较重的体力劳动, 并常感到头痛、头晕、心悸、腹胀等。
5
•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在对我国人群大规模调查测量数据汇总 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成年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限 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危险度,具体见表.
6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BMI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
分类 体重指数( kg/m2)
腰围(cm)
男:<85 男:85-95 男:≥95
女:<80 女:80-90 女:≥90
体重过低<18.5
体重正常18.5~23.9
增加
高
超重24.0~27.9
增加
高
极高
肥胖≥28
高
极高
极高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7
(二)肥胖的病因与分类 肥胖是多因素引起的疾病。 肥胖是内因+外因,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8
1、遗传因素 ➢肥胖者的基因可能存在多种变化或缺陷。 ➢肥胖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人群的种族、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对肥胖的易感性也有影响。 ➢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在肥胖形成中的作用占20%~40%。 肥胖发病率快速增长不是遗传基因发生显著变化的结果,而主 要是生活环境变化所致。
大脑:高血压型脑溢血、脑梗塞 心脏:高血压型心脏病、心力衰竭 肾脏:尿毒症、肾功能衰竭
按照脂肪分布的主要部位分类 • “全身型” • “中心型”或“向心型”肥胖 • 中心型肥胖体内脂肪主要分布于腹壁和腹腔,是多种慢性疾
病最重要危险因素之一
13
(三)肥胖的危害
• 肥胖症患者由于脂肪大量堆积,而脂肪又多贮存于腹部, 使横膈膜上升,压迫心脏,加重心脏负担,影响呼吸和 心率,使人容易产生疲劳,不能承受较重的体力劳动, 并常感到头痛、头晕、心悸、腹胀等。
5
• 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在对我国人群大规模调查测量数据汇总 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我国成年人判断超重和肥胖程度的界限 值,并结合腰围来判断相关疾病危险度,具体见表.
6
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的BMI和腰围界限值与相关疾病
分类 体重指数( kg/m2)
腰围(cm)
男:<85 男:85-95 男:≥95
女:<80 女:80-90 女:≥90
体重过低<18.5
体重正常18.5~23.9
增加
高
超重24.0~27.9
增加
高
极高
肥胖≥28
高
极高
极高
*相关疾病指高血压、糖尿病、血脂异常和危险因素聚集;
**体重过低可能预示有其他健康问题
7
(二)肥胖的病因与分类 肥胖是多因素引起的疾病。 肥胖是内因+外因,是遗传因素+环境因素。
8
1、遗传因素 ➢肥胖者的基因可能存在多种变化或缺陷。 ➢肥胖有一定的家族聚集性。 ➢人群的种族、性别和年龄的差别对肥胖的易感性也有影响。 ➢一般认为遗传因素在肥胖形成中的作用占20%~40%。 肥胖发病率快速增长不是遗传基因发生显著变化的结果,而主 要是生活环境变化所致。
大脑:高血压型脑溢血、脑梗塞 心脏:高血压型心脏病、心力衰竭 肾脏:尿毒症、肾功能衰竭
疾病预防与营养保健PPT课件
![疾病预防与营养保健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e6ba3c8e09a1284ac850ad02de80d4d8d15a01e6.png)
增强免疫力
通过合理的营养保健,可以控制体重、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等指标,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降低慢性病风险
合理的营养保健有助于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改善情绪和心理健康,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促进心理健康
营养保健对疾病预防的作用
指导营养保健实践
了解疾病的预防方法可以为营养保健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实施营养保健措施。
总结词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遵循科学的生活规律,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它包括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规律的作息、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方面。健康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各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同时还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方法
自我教育
均衡饮食
规律运动
定期体检
个人在疾病预防与营养保健方面的责任和行动计划
01
02
03
04
主动学习疾病预防与营养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保持多样化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类、蛋白质和健康脂肪。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节约医疗资源
减少疾病的发生可以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癌症的预防
糖尿病的预防
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如戒烟、减少暴露于紫外线等,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等措施来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03
02
05
疾病预防与营养保健的未来发展
通过合理的营养保健,可以控制体重、降低血压、血糖和血脂等指标,预防慢性疾病的发生。
降低慢性病风险
合理的营养保健有助于维持大脑的正常功能,改善情绪和心理健康,减少心理疾病的发生。
促进心理健康
营养保健对疾病预防的作用
指导营养保健实践
了解疾病的预防方法可以为营养保健提供具体的实践指导,帮助人们更好地实施营养保健措施。
总结词
健康生活方式是指遵循科学的生活规律,保持积极向上的心态,并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它包括合理的饮食、适量的运动、规律的作息、良好的卫生习惯等方面。健康生活方式能够有效地预防和控制各种慢性疾病,如心血管疾病、糖尿病、癌症等,同时还能提高身体免疫力,增强心理承受能力,提高生活质量。
详细描述
健康生活方式的养成方法
自我教育
均衡饮食
规律运动
定期体检
个人在疾病预防与营养保健方面的责任和行动计划
01
02
03
04
主动学习疾病预防与营养保健知识,提高自我保健意识。
保持多样化的饮食,摄入足够的蔬菜、水果、全谷类、蛋白质和健康脂肪。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增强体质和免疫力。
定期进行身体检查,及时发现潜在的健康问题。
节约医疗资源
减少疾病的发生可以减轻医疗系统的负担,使医疗资源得到更合理的分配。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如合理饮食、适量运动、戒烟限酒等。
心血管疾病的预防
癌症的预防
糖尿病的预防
避免接触致癌物质,如戒烟、减少暴露于紫外线等,同时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
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等措施来降低糖尿病的风险。
03
02
05
疾病预防与营养保健的未来发展
营养与健康ppt课件
![营养与健康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4cbde768182e453610661ed9ad51f01dc28157b5.png)
合理安排饮 食结构
01
多样化摄入
合理搭配五谷杂粮、蔬菜、水果、 肉类等食物,以保证身体摄取到充 足的营养素。
02
控制能量摄入
根据个人需求和活动水平,合理安 排每餐的食物份量,避免能量摄入 过多或过少。
04
不同人群的营养 需求
儿童营养需求
蛋白质需求
儿童处于生长发育期,对蛋白质的需求量相对 较高,需要摄入充足的优质蛋白质。
适当控制碳水化合物的摄入,如 精白米面等,避免过多糖分摄入。
癌症的营养保健方法
01
保持营养均衡
癌症患者需要保持营养均衡,摄入足够的 蛋白质、维生素和矿物质,以增强身体抵 抗力。
02
避免过度营养
避免过度摄入高热量、高脂肪和高糖分的 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03
根据病情调整饮食
根据癌症的类型和病情,制定个性化的饮 食计划,以满足患者的营养需求。
控制热量摄入
02 保持适中的体重,避免过多的热量摄入,可以降低血压水平。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03 膳食纤维有助于降低胆固醇,维持心血管健康,如燕麦、豆类等食品。
高血糖的营养保健方法
饮食调整
减少糖分和淀粉的摄入,控制血 糖水平。增加蔬菜、水果和全谷 物的摄入,提供丰富的膳食纤维
和营养素。
控制体重
保持健康的体重,避免肥胖和胰 岛素抵抗。适当的运动和饮食控
制可以帮助控制血糖水平。
定期监测
定期监测血糖水平,及时发现高 血糖的情况。在医生的指导下制 定合理的治疗方案和控制目标。
高血脂的营养保健方法
控制脂肪摄入
高血脂患者应减少高脂肪食物的 摄入,如动物内脏、肥肉等。
增加膳食纤维摄入
多吃富含膳食纤维的食物,如蔬 菜、水果、全谷类等,有助于降 低血脂。
膳食营养与疾病+ppt课件
![膳食营养与疾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8b5da889185f312b3169a45177232f60ddcce7f0.png)
10)防止低血糖发生
降糖药(尤其是速效、短效、药效峰值高或胰岛素)过量、 饮食过少、活动增多、饮酒 低血糖
乙醇
氧化型辅酶Ⅰ消耗↑ 糖异生途径的糖↓ 抑制升糖激素释放 往往减少正常食物摄入 吸收快 维持血糖时间短 糖负荷后胰岛素分泌↑
11)急重症病人饮食应在医师严密监视下进行
四、痛风的营养治疗
一、痛风的定义
• 高血压: 总热能摄入,低钠高钾,优质蛋白 多维生素,少烟酒 • 心血管疾病: 控制热量、胆固醇 充足的维生素、膳食纤维 多食降血脂食物:豆、姜、洋葱、大葱、蒜
二 膳食营养与高血压
内容提要
• 关于血压水平的定义和分类 • 高血压的发病因素 • 高血压的危害 • 高血压的营养防治
高血压的定义
• (2)限制能量,减轻体重。
• (3)适量蛋白质和脂肪:蛋白质可按0.8~1g供给,以植 物蛋白为主。动物蛋白可选用牛奶、鸡蛋。因牛奶、鸡蛋 无细胞结构,不含核蛋白,可在蛋白质供给量允许范围内 选用。如用肉类,
应煮沸弃汤后食用。脂肪可减少尿酸正常排泄,应适当限 制,控制在50g/d左右。
• (4)供给足量维生素和矿物质。 • (5)供给大量水份,最好能达到2000~3000ml/d。 • (6)禁用刺激性食物。
具体计算方法见表。年龄>50yr者,每↑10yr,比规定值酌 情↓10%左右
表 糖尿病患者每日热能供给量 [kJ (kcal) / (kg ·bw)]
体型
卧床
轻体力
中等体力
重体力
消瘦 84-105 (20-25) 146 (35) 167 (40) 188-209 (45-50)
正常 63-84 (15-20) 125 (30) 146 (35) 167
营养与疾病PPT课件
![营养与疾病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5ea59953e53a580217fcfe8e.png)
-
3
一、营养缺乏或不足
营养缺乏病: 是由于摄入营养素不足而在临床上引 起各种表现的疾病,故是营养不良的一 种,但并不完全等同。
-
4
(一)营养缺乏病的病因
1、营养素的摄入不足 营养缺乏可直接引起相应的营养缺乏 病。 如:蛋白质——热能营养不良、脚气 病、坏血病、营养性贫血等。
-
5
2、营养素的吸收不良: 3、营养素的利用减少; 4、营养素的损耗增加; 5、营养素的需要增加
严重病例呆板无表情,无食欲,肝肿大,常有腹
泻或大量水样便,有腹水,常伴有维生素A和B复合体
的缺乏症状。
-
19
-
20
营养治疗
①蛋白质和能量的摄入应高于正常需要量;
②矿物质的补充应为低钠、足量的钾和镁及
适量的铁;
③维生素应补充多种维生素:尤应注意A和C 及叶酸;
-
21
预防
1 、供应合理的营养; 2、 注意卫生; 3 、早期治疗;
-Leabharlann 33二、外因——社会因素 饮食因素 行为心理因素
-
34
我国肥胖的发病现状
成人 超重 肥胖 率 22.8% 7.1%
大城市成人 儿童 超重 肥胖 肥胖 30.0% 12.3% 8.1%
资料来源:中国居民营养与健康现状 (2002)
-
35
预防和治疗
一、控制总热能的摄入量(1000~800kcal/d) 合理分配三种产热营养素
育等。
-
12
多与其它疾病并发 在临床上常见合并蛋白质-能量营养不良
的疾病有:癌症、贫血、肾病、失血、发烧、 心脏功能代偿不全、慢性胃肠炎、结核病、肝 硬化、腹水、中毒性甲状腺肿、糖尿病、寄生 虫病、神经病及某些外科手术后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三)肥胖的分类
• 遗传性肥胖
– 遗传物质
• 继发性肥胖
– 脑垂体-肾上腺发生病变、内分泌紊乱或其他疾 病、外伤引起的内分泌障碍
• 单纯性肥胖
-
8
二、肥胖的发生机制、影响因素
内因--主要遗传 外因 社会因素 经济发展
生活舒适 活动减少 饮食因素 行为心理因素
-
9
三、肥胖对健康的危害
气喘 疲劳 多汗 睡眠困难 腰痛 髋、膝关节痛
胖率为7.1%。
-
14
五、肥胖的预防与治疗
为什么会肥胖?
能量摄入
能量消耗
-
15
1.控制总能量的摄入量
1) 节食疗法 1200~1800kcal/d
2) 低能量疗法 600~1000kcal/d (最低安 全水平)
3) 极低能量疗法 200~600kcal/d (住院 治疗)
蛋白质25%、脂肪10%、碳水化合物65%
-
21
一、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22
(一)膳食脂类与动脉粥样硬化
1.血浆中的脂蛋白与动脉粥样硬化
• 脂类分为甘油三酯、磷脂、胆固醇酯和 胆固醇
• 血浆中的脂类运输
– 白蛋白结合 – 脂蛋白结合
• 脂蛋白分为乳糜颗粒、极低密度脂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和高密度脂蛋白
-
23
2.脂肪酸与动脉粥样硬化
-
6
中国青少年超重、肥胖BMI分类标准推荐建议
年龄(岁)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超重(男)
17.4 18.1 18.9 19.6 20.3 21.0 21.9 22.6 23.1 23.5 23.8 24.0
肥胖(男)
19.2 20.3 21.4 22.5 23.6 24.7 25.7 26.4 26.9 27.4 27.8 28.0
-
27
第三节 营养与高血压
-
28
• 高血压是指以动脉收缩压和(或)舒张 压增高,常伴有心、脑、肾和视网膜等 器官功能性或器质性改变为特征的全身 性疾病。
• 原发性高血压 • 继发性高血压
-
29
一、高血压的危险因素
1.超重和肥胖
• 体重减轻9.2kg可引起收缩压降低 6.3mmHg,舒张压降低3.1mmHg。
-
26
Hale Waihona Puke (八)营养防治原则1.限制总E摄入,保持理想体重
动 脉 粥 样 硬 化 预 防
膳 食 调 整 和 控 制 原 则
2.限制Fat和Chol (300mg) 3.提高植物性Pro摄入,少吃甜食 4.保证充足的膳食纤维摄入 5、供给充足的维生素和微量元素 6.饮食清淡、少盐 (<6g)和少饮酒
7.适当多吃保护性食品 (大蒜等)
• 膳食Fat总量 • 膳食脂肪的不同组成
– 脂肪酸的饱和程度 – 脂肪酸碳链长度不同
-
24
3. 膳食胆固醇与动脉粥样硬化
• 外源性约占30-40%,内源性由肝脏合成 • 肝脏胆固醇合成限制酶HMG-CoA还原酶 • 个体差异
-
25
(二)其它膳食因素
1.酒 • 少量饮酒 ↑ HDL • 大量饮酒 ↑甘油三酯和↑LDL。 2.茶 3.大蒜和洋葱 • TC降低和HDL升高 4.富含植物化学物质的食物
,表现为脂肪细胞增多和(或)细胞体积 增大,即全身脂肪组织块增大,与其他组 织失去正常比例的一种状态。 • 体重超过身高标准体重的20%
-
4
(二)肥胖的诊断方法
• 人体测量法(BMI) • 物理测量法 • 化学测量法
-
5
• 体质指数=体重/身高2(kg/m2) • 我国的标准≥24为超重;≥28为肥胖
超重(女)
17.2 18.1 19.0 20.0 21.1 21.9 22.6 23.0 23.4 23.7 23.8 24.0
肥胖(女)
18.9 19.9 21.0 22.1 23.3 24.5 25.6 26.3 26.9 27.4 27.7 28.0
2003年国际生命科学学会中-国办事处/中国肥胖问题工作组(WGOC7 )
-
12
(二)对成年人的危害
呼吸系统疾病 心脏病 胆石症
激素分泌异常 不孕、不育
中风
心血管危险因素 2型糖尿病
骨关节炎 癌肿
高尿酸血症和痛风
-
13
四、肥胖的流行病学
• 欧洲中年人肥胖率为15%~21%
– 东欧国家较为严重,其中有些国家妇女的肥胖 率高达40%~50%。
• 美国的体重超重率33.3%,肥胖率22%。 • 发展中国家肥胖病正急剧增多。 • 我国2002年调查成人超重率为22.8%,肥
• 控制三大营养素的供能比
– 蛋白质25%,脂肪10%,碳水化合物65%
-
16
2. 运动疗法 长时间 1) 运动方式 2) 运动强度 3) 运动时间
低强度 有氧运动
-
17
3. 药物疗法 4.非药物疗法
食物抑制剂 副作用
-
18
第二节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
19
• 心血管疾病:是一组以心脏和血管异常为 主的循环系统疾病,包括心脏和血管疾 病、肺循环疾病以及脑血管疾病。
抑郁 消化不良 尿失禁 月经失调 不孕、不育 多毛 对智力的负面影响
肥胖本身引起的症状
-
10
(一)对儿童的危害
1.心血管系统 • 肥胖可导致儿童全血粘度增高;血总胆固
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载脂蛋白等浓 度显著增加。 • 血压升高、心功能变化 2.呼吸系统 • 混合型肺功能障碍
-
11
3.内分泌、免疫系统 • 内分泌 • 细胞免疫功能低下 4.体力智力、生长发育
营养与相关疾病
-
1
• 营养与肥胖 •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 • 营养与高血压 • 营养与糖尿病 • 营养与痛风 • 营养与免疫性疾病 • 膳食、营养与癌症 • 营养与营养相关疾病的分子营养学基础(自
学)
-
2
第一节 营养与肥胖
-
3
一、肥胖的定义、诊断及分类
(一)肥胖的定义 • 肥胖(obesity)是指人体脂肪的过量贮存
• 包括慢性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缺血 性心脏病、肺源性心脏病和肺循环疾病 、脑血管疾病以及其他心脏和循环系统 疾病等
• 危害最重的动脉粥样硬化性冠心病、高 血压和脑卒中
-
20
营养与动脉粥样硬化
• 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炎症性、多阶段的退 行性复合性病变,导致受损的动脉管壁增 厚变硬、失去弹性、官腔缩小。
• 机制
– 肥胖引起高血脂、脂肪组织增加导致心输出 量增加、交感神经活动增加以及胰岛素抵抗 增加。
-
30
2.食盐
• 食盐摄入量与高血压显著相关 • 引起高血压不仅与Na+有关,而且与Cl-也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