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风病的病因病机资料
中风病因病机
![中风病因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c4ad0fccb9f3f90f76c61bc3.png)
治
1.针灸疗法
(1)中风先兆
疗
治则:疏通阴阳,理气活血。
处方:百会、曲池、合谷、风市、足三里、
绝骨。 方义:督脉总督诸阳,调和气血,取百会调 诸阳之气;曲池、合谷、足三里调和阳明经气 血;风市、绝骨理气活血。诸穴相配,则肢麻、 乏力等诸证可除。
(2)中经络 治则: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处方: 1)半身不遂
扶助元阳;神阙为生命之根蒂,真气所系, 以回阳固脱。 操作:关元大艾炷灸,神阙隔盐灸,灸至 四肢转温为止。
2.其他疗法
(1)头针 选穴:顶颞前斜线,顶旁1线,顶旁2线。 操作:选用28~30号长1.5~2.0寸毫针,针
与头皮呈30°夹角快速刺入皮下,快速捻转 2~3分钟,每次留针30分钟,留针期间反复 捻转2~3次。治疗时让患者活动肢体,一般 隔日1次。
(3)中脏腑
1)闭证 治则:平肝熄风,清心豁痰,醒脑开窍。 处方:十二井穴、水沟、太冲、丰隆、劳宫。 方义:十二井穴、水沟醒脑开窍,开闭泄热;太冲 平肝熄风;丰隆蠲化痰浊;劳宫清心泻热。 操作:十二井点刺放血,余穴毫针刺用泻法;每日 1次,每次留针30分钟。
2)脱证 治则:回阳固脱。 处方:关元、神阙。 方义:关元为任脉与足三阴经交会穴,可
附
注
1.针灸治疗中风疗效满意,急性期应采
取综合治疗措施。 2.针灸治疗后遗症应配合功能锻炼。
(2)耳针 选穴:肾、肝、心、三焦、皮质下、脑干、枕、 额。 操作:毫针中等强度刺激,每日或隔日1次,留针 30分钟,亦可用王不留行籽贴压。 (3)电针 选穴:选取上述四肢穴位2~3对。 操作:毫针刺入,得气后加电针,采用疏密波或 断续波,志流强度以患者肌肉微颤为度,每日 1次, 每次20分钟。
中风病证型诊断标准
![中风病证型诊断标准](https://img.taocdn.com/s3/m/629dba4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0f.png)
中风病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其病机主要为气血逆乱,风火相煽,临床以猝然昏仆,不省人事,口眼歪斜,半身不遂,语言不利为主要症状。
在中医上,中风有不同的证型,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中医将其分为以下几个证型:一、中经络中经络是指中风后表现以肢体麻木不仁、头晕目眩、手足麻木无力、口角歪斜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其病因以肝肾阴虚、气血衰少为主。
由于阴虚血少,筋脉失养,故见口歪眼斜、手足麻木;肝肾阴虚则眩晕;气血不足则神疲乏力;舌淡红,苔薄白,脉弦细或细弱,为气虚血少之象。
此类疾病的中风病机为肝肾阴虚,脉络瘀阻,基本病势为正虚邪实,属下虚上实。
临床又可分为肝阳暴亢型、风痰阻络型、气虚血瘀型和阴虚风动型等不同证型。
治疗应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平肝潜阳、祛痰通络、益气活血、滋补肝肾等。
二、中脏腑中脏腑是指中风后表现以神志不清、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为主要症状的一类疾病。
其病因以风火相煽为主。
风火相煽,蒙蔽清窍,故神志不清;肝风内动,挟痰上蒙清窍,故见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舌红或绛,脉弦而数或弦滑而数,为风火相煽之象。
本病病情较重,临床以闭证为主,可见实证有余之象。
其基本病势为邪实内闭。
三、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恢复期和后遗症期是指中风后病情稳定或基本稳定后的一段时间,主要表现为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虽然已经存在,但程度较轻,治疗以补虚为主,兼顾痰瘀。
治疗应针对不同证型,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补气养血、活血通络、祛瘀化痰等。
同时还要加强肢体功能锻炼,以促进肢体功能的恢复。
总的来说,中风病的诊断标准主要基于患者的症状表现、病因、病情轻重等因素进行判断。
在临床上,根据不同的症状表现和病因,中医将中风分为不同的证型,并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
同时,不同时期的中风病也有不同的治疗重点和康复方法。
总之,对于中风病的治疗和康复,需要综合考虑患者的具体情况,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
![中风病_《中医内科学》](https://img.taocdn.com/s3/m/1dfb43bc79563c1ec5da71f2.png)
医学PPT
4
唐宋以后,特别是金元时代,以“ 内风”立论。
刘河间主“ 心火暴甚”; 李东垣主“ 正气自虚”; 朱丹溪主“ 湿痰生热”; 张景岳倡“ 非风”之说,提出“ 内伤积损”的论 点;
叶天士创立“ 肝阳化风”之说; 王清任创立“ 气虚血瘀”之说。
医学PPT
5
三、范围
中风类同西医脑血管疾病:
暂脑缺短血发作
脑血管病
缺血性
脑梗塞
脑血栓形成 脑栓塞
出血性
脑出血 蛛网膜下腔出血
医学PPT
6
【病因病机】 1、正气虚弱,内伤积损 <正气虚弱>
年老 气虚 脑脉瘀滞不通
体弱 虚
脑脉失养 中风
久病 阴血亏虚 风痰瘀血上扰
医学PPT
7
<劳倦内伤>
(1)慢性
房劳 肾精暗耗 脏腑损伤 气血逆乱
忧思 心血亏损 气血不足
中风
本 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 标 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医学PPT
11
【诊 断】 一、诊断依据
1、以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偏身麻木,甚则神 志恍惚、迷蒙、神昏、昏愦为主症。
2.发病急骤,有渐进发展过程。病前多有头晕头痛,肢 体麻木等先兆。
3.年龄多在40岁以上,常嗜好烟酒、膏粱厚味及素有肝 阳上亢,痰湿素盛等,每因恼怒、劳累、酗酒、受凉等因素 诱发。
肝郁化火 烁津成痰 挟风
医学PPT
10
病因:生活失节、情志过激、年龄体质、久病失调。 诱因: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相激,跌仆努力。 病机: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
外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https://img.taocdn.com/s3/m/0d0dcec4d5d8d15abe23482fb4daa58da0111c02.png)
中风的中医名词解释汇总中医学是中国传统的医学体系,其历史悠久且经过了千百年的实践验证。
中医学注重以整体观念来认识和治疗人体的疾病,强调平衡和谐的状态。
在中医学中,关于中风的名词解释有很多,以下将对其中一些重要的名词进行汇总和解释。
1. 中风中风是指由于各种原因造成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部供血不足或中断,引发脑功能障碍的一类疾病。
中风包括两种主要类型: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
缺血性中风是由于血管堵塞导致脑部血液供应不足,而出血性中风是由于脑部血管破裂导致大量出血。
中风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其病因复杂多样,进展迅速,危害严重,预防和早期治疗非常重要。
2. 中风病机中风的病机包括血瘀、气滞、痰浊等。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湿热、痰浊、血瘀等病理产物的堆积有关。
湿热是指体内湿气和热气的积聚,痰浊是指体内湿气和病气的混合物质,血瘀是指血液在血管中不畅通,形成凝结物。
中风时,这些病理产物会堵塞脑部血管,影响脑部血液供应,导致脑功能障碍。
3. 中风类型中风可以根据中医体质理论进行分类。
根据体质不同,中风可以分为气虚、阳虚、阴虚、湿热、痰浊等类型。
气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气血不足,阳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阳气不足,阴虚型中风主要表现为阴精不足,湿热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湿气内蕴,痰浊型中风主要表现为湿气和病气的混合体。
4. 中风治疗方法中医学认为,中风的治疗应综合考虑病机、病因和体质等因素,采取综合治疗措施。
治疗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康复训练等。
针灸是将细针插入人体特定部位来调节气血运行,促进治疗。
中药是利用草药、植物等天然物质制成的药物,具有疏风活血、祛痰化瘀的作用。
推拿是利用手法按摩和调整病人的经络,促进血液循环和气血流通。
康复训练是通过各种功能训练来恢复中风患者的生理和心理功能。
5. 预防中风中医学强调预防胜于治疗,预防中风至关重要。
预防中风的方法包括饮食调理、生活习惯的调整、情绪管理、适度运动等。
饮食调理方面,可选择冬瓜、苦瓜、红薯、山药、薏米等具有清热解毒、利水消肿的食物。
中医中风知识点总结
![中医中风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097f5938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e2f6aec.png)
中医中风知识点总结一、中风病的病因病机1. 病因:中风病常见的病因有多种,包括外感风邪、肝肾亏虚、气血不和等。
外感风邪是指因外感风寒或湿邪入侵引起的中风病;肝肾亏虚是指由于身体肝肾功能失调引起的中风病;气血不和是指由于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中风病等。
2. 病机:中风病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气血不畅、经络阻塞、脏腑功能紊乱等。
气血不畅是中风病的主要病机之一,导致气血不能供养脑部神经,从而引起脑部功能障碍;经络阻塞是指由于经络受阻,气血运行不畅引起的病机,阻塞了脑部神经的正常生理功能;脏腑功能紊乱是指脏腑功能失调,导致脑部功能障碍。
二、中风病的临床表现1. 中风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包括面瘫、言语不清、肢体乏力、意识障碍等。
面瘫是中风病最常见的症状之一,患者面部出现麻木或不能正常表情,严重影响患者的外貌;言语不清是指患者言语表达不清楚,甚至不能言语表达;肢体乏力是指患者肢体出现乏力、不能正常活动;意识障碍是指患者出现意识模糊、昏迷等症状。
2. 中风病的不同分型有不同的临床表现。
中风病根据脏腑经络受损,可分为中风中经、中风中脏、中风中络等类型,每种类型的中风病都有其特定的临床表现。
比如中风中经型以肢体麻木、言语不清为主要表现;中风中脏型以头晕、胸闷、恶心、呕吐为主要表现;中风中络型以四肢不遂、面瘫、失语为主要表现。
三、中风病的中医治疗1. 中医治疗中风病的基本原则是疏通经络、调和气血、恢复脏腑功能。
中医治疗中风病首先要疏通经络,通畅气血运行,使脑部神经得到足够的供养;其次要调和气血,使气血平衡,保证脑部神经的正常功能;最后要恢复脏腑功能,调理患者的肝肾脾胃等脏腑功能,促进患者康复。
2. 中医治疗中风病常用的方法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气功等。
针灸是指利用针刺和灸疗的方法来调理患者的经络,疏通气血,恢复脑部功能;中药是指通过服用中药来调和气血,调理肝肾脾胃等脏腑功能,促进患者的康复;推拿是指利用推拿手法来促进患者气血运行,恢复脑部功能;气功是指利用呼吸和运动的方法来调理气血,促进患者的康复。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65e0e580ba4cf7ec4afe04a1b0717fd5370cb249.png)
中风的中医内科名词解释中医内科,作为中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涵盖了许多疾病的诊断、治疗和预防。
其中,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本文将从中医内科的角度出发,对中风进行名词解释,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和认识这一疾病。
首先,我们来解释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
一、中风中风,即中医内科所称的脑卒中,是指由于脑血管发生病理性改变,导致脑功能局部或全面损害的一类疾病。
中风可分为两大类:出血性中风和缺血性中风。
其中,出血性中风是指脑血管破裂,血液外溢到脑组织,引起脑组织损害的情况。
而缺血性中风则是因脑血管堵塞,导致相关脑区缺血而发生的疾病。
二、中风的病机中医学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紊乱、痰浊内蕴、脏腑功能失调等密切相关。
在中医内科理论中,将中风归为“痰瘀血病”,即病因主要是由于体内痰湿内积和血液停滞所致。
内因多为情志不畅,饮食失宜,过度劳累,外因多为风寒、湿重等。
三、中风的症状和辨证施治在中医内科学中,中风的辨证施治是根据患者的具体症状进行分类和治疗。
一般来说,中风的常见症状包括肢体无力、言语不清、面部下垂等。
根据病情的轻重缓急,中医内科将中风的辨证分为寒中风、热中风、瘀血中风等不同类型。
对于中风患者,中医内科主要通过扶正固脱、祛风通络、活血化瘀等方法进行辨证施治。
四、中医内科药物的运用中医内科药物在中风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
具体而言,中医内科常用的药物主要包括活血化瘀药、化痰散结药等。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川芎等可通过促进局部组织的血液流动,改善脑血液循环,减轻中风引起的脑部损伤。
而化痰散结药如半夏、枳实等则可帮助患者排除体内的痰湿,改善脑供血不良引起的症状。
总结起来,中风作为一种常见病症,在中医内科领域中具有重要地位。
通过对中风的中医学名词解释,我们了解到中风的发病与痰湿内积、血液停滞等因素密切相关。
并且,在诊断和治疗中,中医内科通过辨证施治和药物运用等手段,帮助患者恢复脑功能,提高生活质量。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https://img.taocdn.com/s3/m/83fedb3b02d8ce2f0066f5335a8102d276a261e1.png)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介绍中医对中风的认识、病因、病机及治疗方法下面是本店铺为大家精心编写的4篇《中医对中风的解释》,供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1中风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中医学对其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
本文将从中风的病因、病机、诊断和治疗等方面,介绍中医对中风的解释。
一、中风的病因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如年老体弱、气血不足、情志失调、饮食不节、劳倦过度等。
其中,气血不足是中风的主要病因之一。
气血不足会导致经脉失养,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二、中风的病机中风的病机主要表现为气血运行受阻,经络失养,脑部神经功能受损。
根据病情的不同,中风可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两种类型。
中经络主要表现为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症状,中脏腑则表现为头痛、眩晕、意识障碍等症状。
三、中风的诊断中医对中风的诊断主要依据患者的症状和脉象。
常见的症状包括头痛、眩晕、口角流涎、言语不清、肢体麻木、运动障碍等。
中医还会通过望、闻、问、切四诊合参,结合患者的脉象、舌苔等表现,进行病因和病机的分析,以确定病情的性质和治疗方案。
四、中风的治疗中医对中风的治疗主要包括针灸、中药、推拿按摩等方法。
针灸是中医治疗中风的重要方法之一,通过刺激经络穴位,促进气血运行,改善神经功能。
中药治疗则根据患者的病情进行辨证施治,常用的方剂包括补阳还五汤、血府逐瘀汤等。
推拿按摩则可以缓解肢体僵硬、改善关节活动度等。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2中风是一种中医疾病,通常用外风、内风、血淤痰湿等病因影响经络气血为病来解释。
中风的病因包括体质因素、年龄因素、情志因素、时间气候因素和饮食劳倦因素。
中风病机可归纳为痰、风、火、瘀、虚,其中痰、风、火是主因,病变涉及心、肝、脾、肾等脏。
中风的辨证分型包括中风先兆症、中经络症和中脏腑症。
近年来,中医在中风的舌象、脉象等诊断方面做了大量的研究。
《中医对中风的解释》篇3中风是中医常见的疾病之一,通常用外风、内风、血淤痰湿等病因影响经络气血为病来解释。
中风病因病机.ppt
![中风病因病机.ppt](https://img.taocdn.com/s3/m/ee72d863240c844769eaeecd.png)
4.情志所伤
情志失调、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络;或暴怒伤肝,肝阳 暴动,引动心火,或五志过极,郁而化火,心火暴盛,风火相煽,气 与血并走于上,可发为本病。
5.气虚邪中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乘虚入中经络;或形盛气衰,痰湿素 盛,外风引动痰湿,闭阻经络,可致口呙僻不遂。
此外,有外邪侵袭而引发者称为外风,又称真中风或真中;无外 邪侵袭而发病者称为内风,又称类中风或类中。就临床而言,本病以 内风引发者居多。本病常见诱发因素多为气候骤变,烦劳过度,情志 过极及饮酒饱食、劳力房劳等。
4.病理因素
• 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外风)、痰(风 痰、湿痰、热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上述六端在一定 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兼夹。
4.预后
• 中风为中医四大难治病证之一,多起病急骤,变化迅速,病情恶化 常在瞬间。初起病时,不要以一时判预后。
• 中经络与中脏腑之间可相互转化,一般中经络者病轻,中脏腑者病 重。中经络者向中脏腑发展,预后较差;中脏腑者向中经络转变, 预后多较好。
2.劳欲过度
烦劳过度,耗气伤阴,易使阳气暴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气血上逆, 壅阻清窍;纵欲过度,房事不节,耗伤肾精,伤及肾水,水不制火,则阳亢
风动。
3.饮食不节
嗜酒肥甘醇酒,饥饱失宜,脾伤不运;或形盛气虚,中气亏虚,脾虚运 化无权,聚湿生痰,痰郁化热,或与肝风相合,终至风火痰热内盛,窜犯经 络,蒙蔽清窍。
• 中脏腑者若出现呃逆频频,呕血,壮热,喘促,瞳孔大小不等,或 出现脱证者,病情危笃,预后多不良。
• 多次中风者预后亦较差。 • 总之,中风的预后,主要受体质的强弱,正气盛衰,邪气的浅深,
病情的轻重,诊治是否及时正确,调养是否得当等多种因素影响, 其结果相差甚远。THANK YOU源自中 风的 病因病机
中医中风ppt课件
![中医中风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1d4a723f8f9951e79b89680203d8ce2f006665d3.png)
适量摄入蛋白质
选择低脂肪、低盐的蛋白质来 源,如鱼、瘦肉、豆类等。
THANK YOU
中风发病多与脏腑功能失调、 劳累过度、情绪激动等因素有 关。
中风可导致突然昏仆、半身不 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等症 状,严重者可出现昏迷、高热 等危象。
中医治疗中风的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证候特点,采用 活血化瘀、熄风化痰、通 络止痛等药物治疗。
非药物治疗
针灸、推拿、拔罐、艾灸 等中医治疗方法,以疏通 经络、调和气血。
态。
康复训练
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 制定个性化的康复计划 ,鼓励患者积极参与康
复训练。
健康宣教
向患者及家属宣传中风 相关知识,提高他们对 中检查,评 估患者的恢复情况,及
时调整治疗方案。
04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与治疗
中医对中风的认识
中风是体内气血逆乱,产生风 、火、痰、瘀等病理因素,导 致脑脉痹阻或血溢于脑。
了解患者是否有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 等基础疾病,以及是否有中风家族史。
体格检查
辅助检查
检查患者的生命体征、神经系统检查以及 相关生理功能测试。
通过脑部影像学检查(如CT、MRI)和实 验室检查,进一步确诊中风。
中风的治疗方法
药物治疗
根据患者具体情况,使用溶栓 药物、抗血小板药物、降血压
药物、降血糖药物等。
手术治疗
对于严重的脑部血管阻塞或出 血,可能需要手术治疗,如取 栓、去骨瓣减压等。
康复治疗
在患者病情稳定后,进行康复 训练,包括物理治疗、作业治 疗、言语治疗等,以帮助患者 恢复功能。
中医治疗
采用针灸、推拿、中药等方法 ,调理身体,促进康复。
中风的康复与护理
中风病因病机ppt课件
![中风病因病机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ee39b7680203d8ce2f2442.png)
【辨证论治 】
一、辨证要点
意识是否清楚?
1.辨 中经络 中脏腑
中经络: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语言 不利、但意识清楚。
中脏腑:昏不识人,或神志昏糊、迷 蒙,伴见肢体不用。
2.中 脏腑辨 闭证与 脱证
闭证:属实,证见神志昏迷、牙关紧 闭、口噤不开、两手握固、肢体强痉等。
脱证:属虚,症见神志昏愦无知,目 合口开,四肢松懈瘫痪,手撒肢冷汗多、 二便自遗,鼻息低微。
17
【辨证论治 】
二、 治疗原则
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中脏腑 闭: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泻热 脱:急宜救阴回阳固脱 内闭外脱:醒脑开窍与扶正固脱兼用
恢复期乃后遗症期,多为虚实兼夹,当扶正祛邪 ,标本兼顾,平肝熄风,化痰祛痰与滋养肝肾、 益气养血并用
18
【辨证论治 】
三、 证治分类
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将息失宜素体阴亏血虚年老体衰将息失宜烦劳过度房事不节烦劳过度房事不节肥甘厚味辛香炙煿饮酒过度肥甘厚味辛香炙煿饮酒过度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劳紧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劳紧病因病机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总属阴阳失调气血逆乱在心脑与肝在心脑与肝肾密切相关肾密切相关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阴阴虚虚11概述病因病机诊查要点辨证论治预防调护结语临证备要12诊查要点1特定的临床表现
五志过极以抑郁恼怒为主、烦劳紧 张素体阳盛
气血不足,脉络空虚,风邪入侵; 痰湿素盛
9
【病因病机】
二、病机
在心脑,与肝 肾密切相关
病位及涉及脏腑
病理因素:风 火 痰 气 虚 瘀
肝 肝 风 气阴 血 风 火 痰 逆虚 瘀 外 心 湿 气血
病机关键:总风属阴阳火失调、痰气血逆滞乱 虚 病性及转归:本虚标实,本虚为肝肾阴虚,气血
中风病的病机及辨证论治
![中风病的病机及辨证论治](https://img.taocdn.com/s3/m/ab1ccc7803d8ce2f0166230a.png)
祛邪,标本兼顾
症治分类 (中经络)
(一)脉络空虚,风邪入中 (二)肝阳暴亢,风阳上扰 (三)阴虚风动 (四)气虚血瘀 (五)痰热腑实 (六)风痰瘀内,闭阻经络
(一)风火上扰清窍
症治分类 (中脏腑)
中风病的
病机及辨证论治
禹州市中医院
内容
1 概述 2 病因病机 3 辨证论治 4 现代研究 5 个人经验
一、概述
中风的概念
“中风是以突然昏仆,不省人事,或口眼歪斜, 语言不利,半身不遂,或不经昏仆而喎僻不遂等为主 要的病症,因发病急骤,变化迅速,与自然界里风性 善行而数变相似,古人类比风邪如矢石之中人,故曰 中风。” 又因发病突然,亦称为“卒中”。
至此,中医对中风病因病机的认识和治法趋于深化。
中风的病因
1.内伤积损 2.劳欲过度 3.饮食不节 4.情志所伤 5.气虚损中
西医的病因
病因分型有助于判断预后、指导治疗和选 择二级预防措施。
当TOAST病因分型,缺血性脑卒中分为: 1大动脉粥样硬化型 2心源性栓塞型 3小动脉闭塞型 4其他明确病因型 5不明原因型等5型。
中脏——肢体不用,昏不知人。
(二)中脏腑辨闭证与脱证
闭证
脱证
病性
实
虚
病机
邪气内闭清窍
五脏真阳散脱、阴阳即 将离决
神志昏迷、牙关紧 神志昏愦无知、目合口
症状
闭、口噤不开、两 手握固、肢体强痉
开、四肢松懈瘫软、手 撒肢冷汗多、二便自遗、
鼻息低微等
治疗原则
1、中经络──平肝熄风,化痰祛瘀通络为主 2、中腑──通瘀泄热 3、中脏闭证──治当熄风清火,豁痰开窍通腑
中风历节病.
![中风历节病.](https://img.taocdn.com/s3/m/8f8f8d8d8bd63186bcebbc96.png)
(2)
中风病的病机以及在经络脏腑上的不同见 症(原文:二上段)
(1)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气血不足,外邪诱发。 即由于脏腑衰弱,气血两虚,外邪乘虚入中经络而 深入脏腑,痹阻经脉,阻滞清窍,危害脏腑而成。
(2)中风病的特点:或损及于肢体之左侧,或 损及于肢体的右侧,即原文所说“或左或右”。
3、桂枝芍药知母汤和乌头汤
3、鉴别:
是治疗历节病的代表方剂。
痹证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夫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或但臂不 遂者,此为痹。脉微而数,中风使然。 (1)
提要:本条论述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
中风病的脉证与病机(原文一)
“或但臂不遂者,此为痹”的两种认识: 1、《医宗金鉴》:“风之为病,当半身不遂,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病 机: 感受风(寒)湿之邪 ,日久化热伤阴
治 法: 祛风除湿,温经散寒,兼滋阴清热
选 方: 桂枝加芍药知母汤
方 解:P64
风湿历节证治(原文:八)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P64 2、加减: 风寒湿热的偏重
不同正虚 局部症状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病历节,不可屈伸,疼痛,乌头汤主之。(10)
证候 局部可能发红发热,或全 关节多无红肿、发
身发热
热,全身无热象
治法
祛风除湿 温经散寒 兼滋阴清热
温经散寒 除湿止痛
药20g、黄芪20g、炙甘草20g、川乌15g 蜂蜜400毫升。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寒湿历节证治(原文:十)
临床应用: 1、辨证要点:P65 2、加减:病机
(寒甚、湿甚、气血瘀滞、久病痼疾等) 根据部位
中医内科学——中风
![中医内科学——中风](https://img.taocdn.com/s3/m/af090508366baf1ffc4ffe4733687e21af45ffa7.png)
中医内科学——脑系病症:中风【定义】中风,又称卒中,是以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甚则突然昏仆、不省人事为主要表现的病证。
因其发病骤然,变化迅速,有“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故名中风。
中风发病率高、病死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危害着中老年人的健康。
西医学中的急性脑卒中属本病范畴。
【病因病机】【病位】在脑,涉及心、肝、脾、肾等多个脏腑。
【诊断】1.急性起病,发展迅速,具备“风性善行而数变”的特点。
2.具备突发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神志昏蒙主症中2项,或主症1项加次症2项,如头晕、目眩、头痛、行走不稳、呛水呛食、目偏不瞬。
3.症状和体征持续24小时以上。
4.多发于年龄在40岁以上者。
头颅MRI或CT扫描发现责任病灶,有助于本病的诊断。
根据病灶性质可分为缺血性中风和出血性中风;根据病情程度,可分为中经络(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无神志异常)和中脏腑(符合中风诊断标准但有神志异常);根据病程时间,可分为急性期(发病后2周以内,中脏腑可至1个月)、恢复期(2周到6个月内)和后遗症期(6个月以上)。
【临床表现】(一)中经络1.风阳上扰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謇涩,或舌强不语;急躁易怒,头痛,眩晕,面红目赤,口苦咽干;尿赤,便干;舌红少苔或苔黄,脉弦数。
2.风痰阻络临床表现:肌肤不仁,甚则半身不遂,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头晕目眩;舌质暗淡,舌苔白腻,脉弦滑。
3.痰热腑实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言语謇涩;头晕目眩,吐痰或痰多,腹胀、便干或便秘;舌质暗红或暗淡,苔黄或黄腻,脉弦滑或兼数。
4.气虚血瘀临床表现:半身不遂,肌肤不仁,口舌歪斜;言语不利,或謇涩或不语;面色无华,气短乏力;口角流涎,自汗,心悸,便溏;手足或偏身肿胀;舌质暗淡或瘀斑,舌苔薄白或腻,脉沉细、细缓或细弦。
5.阴虚风动临床表现:半身不遂,一侧手足沉重麻木,口舌歪斜,舌强语謇;平素头晕头痛,耳鸣目眩,双目干涩,腰酸腿软;急躁易怒,少眠多梦;舌质红绛或暗红,少苔或无苔,脉细弦或细弦数。
2024年度中风病讲座PPT课件
![2024年度中风病讲座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dc64d2a7e109581b6bd97f19227916888486b920.png)
9
辅助检查在诊断中的应用
影像学检查
影像学检查在中风病的诊断中具有重要 作用。头颅CT是首选的影像学检查方法 ,可以迅速排除脑出血并初步判断缺血 性脑卒中的部位和范围。头颅MRI对于早 期脑梗死和TIA的诊断更为敏感,可以显 示缺血半暗带和脑水肿等病变。
VS
2024/3/23
12
中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辨证论治
预防为主
根据中风病的不同证型,采用相应的 中药方剂或针灸等方法进行治疗。
中医强调“治未病”,提倡通过饮食 、起居、情志等方面的调节,预防中 风病的发生。
整体调节
中医治疗注重整体调节,通过调理气 血、阴阳平衡等,改善患者的全身症 状。
2024/3/23
13
中西医结合治疗优势
2024/3/23
11
西医治疗原则与方法
急性期治疗
以挽救生命、降低残疾率 为主要目标,包括溶栓、 抗血小板聚集、降纤、神 经保护等治疗。
2024/3/23
恢复期治疗
以促进神经功能恢复、提 高生活质量为主要目标, 包括药物治疗、康复训练 、心理治疗等。
并发症防治
积极防治肺部感染、深静 脉血栓、压疮等并发症, 降低死亡率。
中风病讲座PPT课 件
2024/3/23
1
目录
• 中风病概述 • 中风病诊断与鉴别诊断 • 中风病治疗原则与方法 • 中风病预防与康复措施 • 中风病患者心理干预与护理 • 中风病研究进展及展望
2024/3/23
2
01
中风病概述
2024/3/23
3
定义与发病原因
2024/3/23
定义
中风病,又称脑卒中,是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由于脑部血 管突然破裂或因血管阻塞导致血液不能流入大脑而引起脑组 织损伤的一组疾病。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dfd12b4b03768e9951e79b89680203d8cf2f6a45.png)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中风,又称卒中,是一种临床常见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脑血管功能障碍。
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病与人体内部的病机密切相关。
以下将从中医的角度来探讨中风的基本病机。
一、痰瘀互结中医认为,中风的主要病机是痰瘀互结。
痰是由于脾胃虚弱、湿邪内生等原因所致,它会阻碍气血的运行,导致气机不畅。
瘀是指血液在血管中滞留,不流通,形成血栓,进一步阻碍了血液的供应。
痰和瘀相互作用,互相促进,最终导致中风的发生。
二、气血运行失常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气血运行失常密切相关。
气是人体的生命能量,血是营养物质的载体。
只有气血充足并且运行畅通,人体的各个器官和组织才能正常工作。
中风时,气血运行不畅,导致脑部缺血缺氧,引发脑血管功能障碍。
三、肝风内动中医认为,肝风内动是中风的重要病机之一。
肝主疏泄,如果肝失疏泄功能,就会导致肝风内动。
肝风内动是指肝阳上亢,风痰内生,使脑部血管受到刺激而发生功能紊乱。
肝风内动常伴有头晕、眩晕、口眼歪斜等症状,是中风的典型表现之一。
四、脏腑功能失调中医认为,中风的发生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脾主运化,肾主藏精,肝主疏泄,心主神明。
如果脾胃功能失调,会导致气血运行不畅,从而引发中风。
肾虚则会导致精血不足,使脑部供血不足。
肝失疏泄功能会导致肝阳上亢,进而引发中风。
心神失守也是中风的重要原因之一。
五、情志不舒中医认为,情志不舒也是中风的重要病机之一。
情志是人体内部的一种能量,如果情志不舒畅,就会导致气机郁滞,进而影响气血的运行。
长期的情志不舒畅,会引发中风的发生。
因此,调节情绪、保持心情愉快对于预防中风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医中风的基本病机主要包括痰瘀互结、气血运行失常、肝风内动、脏腑功能失调和情志不舒。
理解中风的病机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中风,保护脑血管的健康。
除了积极采取药物治疗外,我们还应该注重调整饮食,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避免情绪波动,保持心情愉快,以预防中风的发生。
同时,经常进行适当的体育锻炼,增强体质,提高免疫力,也有助于预防中风的发生。
中西医实践技能必考病例中风证病因病机分析
![中西医实践技能必考病例中风证病因病机分析](https://img.taocdn.com/s3/m/4db2e428bcd126fff7050b42.png)
辨病辨证病名证型依据病机中医治法、方剂西医诊断西医鉴别诊断西医治疗中风中经络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辨病辨证依据:突发左半肢体不遂,伴口角歪斜、言语困难,头晕目眩,偏身麻木,为风痰上扰,口多黏痰,腹胀便秘,舌红,苔厚燥,脉弦滑,诊断为中风中经络,辨证为痰热腑实,风痰上扰证。
病因病机分析:久病脏腑功能失调,痰热腑实,适逢外风引动内风,窜犯经络,上扰清空。
入院诊断:中医治法:通腑泄热,化痰理气方剂:星蒌承气汤加减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胆南星12g 全瓜蒌20g(打)生大黄10g(后下)山栀12g黄芩15g 郁金12g石菖蒲12g 生地15g桃仁12g(打)三剂,水煎服。
日一剂,早晚分服。
西医诊断:1、脑梗死2、慢性房颤西医诊断依据:l、有慢性房颤史6年,活动中突发左侧肢体活动不利,伴口角歪斜,无前驱症状;2、言语欠清,左鼻唇沟变浅,伸舌左偏,左上肢时有抽搐,左上肢肌力3度,左下肢肌力4度,左侧巴宾斯基征(+):3、颅脑CT:未见异常密度病灶。
与脑血栓形成鉴别。
该病多于安静时发病,起病较缓,发病年龄较高,多有动脉粥样硬化病史,少见继发性癫痫。
l、一般治疗:卧床、保持呼吸道畅通、吸氧、防治感染、心电监护、防治颅内高压。
2、溶栓:rt-PA。
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3、抗凝:低分子肝素。
4、脑保护:自由基清除剂等。
5、降纤治疗:蚓激酶等。
6、抗血小板治疗:阿司匹林等。
7、择期高压氧治疗。
中风中经络阴虚风动证中医辨病辨证依据(含病因病机分析):(5分)以肢体活动不利,口眼 歪斜为主症,诊断为中风。
年老肾阴素亏,肝阳上亢,风阳内动,挟痰走窜经络,脉络不畅,故突然中医治法:滋阴潜阳,镇肝熄风。
(2分)方剂:镇肝熄风汤加减。
(2分)药物组成、剂量及煎服法:(3分)怀牛膝30g 生赭石30g 生龙骨15g 生牡蛎西医诊断:脑血栓形成(3分)西医诊断依据:(5分)1.老年男性,高血压病史5年。
2.休息时起病,左侧肢体瘫痪,伴口角 斜。
中风的基本病机
![中风的基本病机](https://img.taocdn.com/s3/m/af5fd647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6c3f6df.png)
中风的基本病机中风是指由于脑血管病变引起的脑功能障碍,是一种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
中风的基本病机是什么?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一、脑血管病变导致脑缺血缺氧中风的主要原因是脑血管病变,包括动脉硬化、动静脉畸形、血栓形成和出血等。
这些病变会导致脑部供血不足,引起局部缺氧缺血,从而使神经细胞受到损害。
二、神经元死亡和神经元功能障碍当局部缺氧缺血时间较长时,会导致神经元死亡。
而在缺氧缺血初期,则会发生神经元功能障碍。
这些障碍表现为神经传递物质的合成和释放受到影响,细胞膜通透性降低等。
三、细胞因子和自由基损伤在中风发生过程中,大量的细胞因子和自由基会被释放出来,这些物质会对神经细胞造成损伤。
细胞因子会引起炎症反应,导致神经元坏死和凋亡;自由基则会引起氧化损伤,使细胞膜、线粒体等结构受到损害。
四、血液-脑屏障的破坏中风后,血液-脑屏障的通透性会增加,导致血浆成分向脑内渗透。
这些成分包括白细胞、血小板、红细胞等,在脑内引起炎症反应和水肿。
五、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在中风后,神经元死亡和功能障碍是不可逆转的。
但是,在一定条件下,周围健康神经元可以通过重新连接来恢复功能。
此外,神经干细胞可以分化为新的神经元和辅助细胞,参与脑部再生和重建。
六、遗传因素除了环境因素外,遗传因素也可能影响中风的发生率。
一些基因与中风有关联,如APOE基因、MTHFR基因等。
这些基因的不同变异型可能会影响中风的发生和预后。
总之,中风的基本病机涉及多方面,包括脑血管病变、神经元死亡和功能障碍、细胞因子和自由基损伤、血液-脑屏障的破坏、神经再生和功能重建等。
了解这些机制有助于我们更好地预防和治疗中风。
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参考
![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参考](https://img.taocdn.com/s3/m/ccef0b20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207fe73.png)
中风病的中医内科诊疗参考1. 概述中风病是因脑血管突然破裂或是阻塞所导致的一种急性脑血管疾病。
在中医学中,中风病又称为"中风"、"卒中",其病因病机复杂,主要与人体情志内伤、饮食不节、劳累过度及先天禀赋不足等因素有关。
2. 病因病机2.1 病因中风病的病因主要有以下几点:1. 情志内伤:长期精神紧张、情绪波动,导致气机逆乱,气血失调。
2. 饮食不节:过食肥甘厚味,或饮酒过度,导致脾胃损伤,湿痰内生。
3. 劳累过度:劳力、劳神过度,耗气伤血。
4. 先天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易于发病。
2.2 病机中风病的病机主要涉及以下几点:1. 气血失调:气机逆乱,血行不畅,导致脑脉瘀阻或破裂。
2. 风痰阻络:湿痰内生,与气逆相合,形成风痰,阻滞经络。
3. 脑脉瘀阻:脑脉瘀阻导致脑部缺氧,引起神经功能障碍。
4. 窍闭神昏:脑脉瘀阻,脑窍闭塞,导致意识丧失。
3. 诊断中风病的诊断主要依据临床表现,典型症状包括:1. 突然昏仆,不省人事。
2. 半身不遂,口眼歪斜。
3. 言语不利,或不语。
4. 伴有头痛、眩晕、呕吐、视物模糊等症状。
4. 鉴别诊断中风病需与其他疾病相鉴别,如:1. 痫病:痫病发作时伴有意识丧失、抽搐等症状,与中风病鉴别要点为发作后的意识恢复情况。
2. 昏迷:昏迷病因多样,需根据伴随症状、病史等进行鉴别。
3. 偏头痛:偏头痛症状为反复发作的剧烈头痛,伴有恶心、呕吐,与中风病鉴别要点为头痛的部位、性质及发作规律。
5. 治疗中风病的治疗原则为:醒脑开窍,活血化瘀,祛风通络。
治疗方法包括中药内服、针灸、推拿、拔罐等。
5.1 中药治疗中药治疗可根据病情分为以下几类:1. 活血化瘀药:如丹参、红花、川芎等,用于改善血液循环,消除瘀血。
2. 祛风通络药:如独活、牛膝、桂枝等,用于祛风通络,缓解半身不遂、口眼歪斜等症状。
3. 醒脑开窍药:如石菖蒲、远志、茯神等,用于醒脑开窍,改善意识障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风病的病因病机
中医执业助理医师考试《中医内科学》中风病的病因病机是考试大纲要求掌握的内容,卫人网整理如下:
1.积损正衰“年四十而阴气自半,起居衰矣”。
年老体弱,或久病气血亏损,脑脉失养。
气虚则运血无力,血流不畅,而致脑脉瘀滞不通;阴血亏虚则阴不制阳,内风动越,携痰浊、瘀血止扰清窍,突发本病。
正如《景岳全书·非风》说:“卒倒多由昏愦,本皆内伤积损颓败而然。
”
2.劳倦内伤烦劳过度,伤耗阴精,阴虚而火旺,或阴不制阳易使阳气鸱张,引动风阳,内风旋动,则气火俱浮,或兼挟痰浊、瘀血上壅清窍脉络。
3.脾失健运过食肥甘醇酒,致使脾胃受伤,脾失运化,痰浊内生,郁久化热,痰热互结,壅滞经脉,上蒙清窍;或素体肝旺,气机郁结,克伐脾土,痰浊内生;或肝郁化火,烁津成痰,痰郁互结,携风阳之邪,窜扰经脉,发为本病。
此即《丹溪心法·中风》所谓“湿土生痰,痰生热,热生风也”。
饮食不节,脾失健运,气血生化无源,气血精微衰少,脑脉失养,再加之情志过极、劳倦过度等诱因,使气血逆乱,脑之神明不用,而发为中风。
4.情志过极七情所伤,肝失条达,气机郁滞,血行不畅,瘀结脑脉;暴怒伤肝,则肝阳暴张,或心火暴盛,风火相煽,血随气逆,上冲犯脑。
凡此种种,均易引起气血逆乱,上扰脑窍而发为中风。
尤以暴怒引发本病者最为多见。
综观本病,由于患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素虚或痰浊、瘀血内生,加之劳倦内伤、忧思恼怒、饮酒饱食、用力过度、气候骤变等诱因,而致瘀血阻滞、痰热内蕴,或阳化风动、血随气逆,导致脑脉痹阻或血溢脉外,引起昏仆不遂,发为中风。
其病位在脑,与心、肾、肝、脾密切相关。
其病机有虚(阴虚、气虚)、火(肝火、心火)、风(肝风)、痰(风痰、湿痰)、气(气逆)、血(血瘀)六端,此六端多在一定条件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病性多
为本虚标实,上盛下虚。
在本为肝肾阴虚,气血衰少,在标为风火相煽,痰湿壅盛,瘀血阻滞,气血逆乱。
而其基本病机为气血逆乱,上犯于脑,脑之神明失用。